時間:2023-03-21 17:11: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汽車消費信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引言
國外汽車工業發展已有百年歷史,論文在消費信貸方面已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適應當前汽車工業發展的步伐。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起步較晚,國內汽車消費信貸在貸款主體、風險管理水平、市場秩序等各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我國在汽車消費信貸領域的落后現狀,嚴重制約了汽車產業的發展,汽車市場的迅速發展對我國工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改善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從而帶動汽車工業的發展,并推動經濟的發展。
2國外汽車消費信貸的特點
國外汽車工業經過百年的歷史發展,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由最初的全款支付方式,轉化為一個完整的“融資—信貸—信用管理”的運行過程,這為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目前,國外汽車消費信貸已經比較成熟。本文以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汽車消費信貸為研究背景,得出了其消費信貸的特點。
2.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多樣化
國外汽車金融服務的機構主要有:汽車金融公司、銀行、信貸聯盟、信托公司等。在汽車融資銷售方面,以美國為例,汽車金融公司占39%,銀行占26%,其他機構占35%。在國外,銀行在汽車消費信貸方面的優勢已逐步被其他金融機構所取代,因為其他機構相較于商業銀行在這方面具有更明顯的競爭優勢。它們更多的是與汽車公司的利益緊密相關,在汽車行業不景氣時,銀行往往出于風險的考慮,會逐步收縮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相反,其他機構由于與汽車公司的利益休戚相關,不但不會減少信貸規模,還會以零利率的汽車貸款換取汽車銷售的增長。其次,在經營的專業化程度方面,其他機構也比銀行具有更多的優勢。風險控制、業務營運等方面,其他金融機構都形成了一套獨立和標準的業務系統,不僅降低了交易費用,而且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2.2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全面
隨著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擴張和競爭的加劇,畢業論文金融服務公司的業務范圍也逐步擴大,應消費者的要求,設立了產品咨詢、融資、租賃、保險、零部件供應、維修保養、新車抵押和舊車處理等領域,從而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對汽車生產銷售的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輔助作用。在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為客戶提供信用卡,使其在保險、維修、燃油的同時也享受了低利率透支的待遇。在美國,客戶不僅可以獲得汽車貸款服務,也可銷售各種形式的汽車租賃服務。
2.3風險管理比較完善
目前,國外在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管理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不僅降低了信貸的風險,而且也擴大了汽車消費信貸的規模,從而促進了汽車銷售的增長。為降低汽車信貸的風險,國外已建立一套較為完善的汽車信貸社會服務體系:信用評級機構、信用調查機構、抵押登記部門、催收和追繳部門、舊車拍賣中心等,這些機構大大降低了汽車消費信貸的成本,減少了汽車信貸風險。健全科學的資信評價體系,是保證汽車消費信貸的關鍵,是促使汽車公司正常運作的重要環節。國外的信用機構采用的是高度的貨幣電子化將個人消費信用檔案、個人收支狀況等重要信息通過信息網絡反映出來,銀行及其他相關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比較全面的資料[1]。為了進一步降低信貸的風險,對融資的車輛要求設定抵押權或取得所有權,要求購買者對融資車輛購買保險,要求經銷商及主要股東對融資合同做連帶保證,并對逾期未繳款客戶進行催收,并且通過健全的網絡系統對有效追蹤催收后客戶付款情況進行及時記錄,以便以最快方式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債權。
2.4具有健全的法律保證
完備的法律體系是汽車消費信貸、汽車工業發展的關鍵。在美國,統一的《商法典》、《貸款條件表示法》和《公平交易委員會法》等相關法律,對買方與賣方的權利義務、擔保責任等問題都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如汽車消費信貸的流動抵押權、分期付款融資與汽車消費信貸相關問題均做出了明確的法律界定。在日本,《分期付款銷售法》則對通商產業省的責任進行詳細周全的介紹,著重于對分期付款銷售的監控與調節,保護購買者的利益。這些法律的制定與實施大大提高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運轉效率,減少了貸款呆帳的風險,避免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秩序的混亂。
3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對高級消費用品的需求也日益增強,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消費信貸的興起,國家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來看,汽車消費金額的60%~70%都依賴于貸款。然而,我國汽車工業發展比較晚,汽車市場還不能與發達國家的相比,特別是中國汽車金融市場起步不過10年,還存在著包括市場主體、服務產品單一以及風險防范機制不夠完善和不規范等問題。
3.1汽車金融服務主體比較單一
在我國;商業銀行是目前開辦汽車消費信貸的主要機構,約占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95%。醫學論文而其他相關的金融機構由于受資金來源限制較大,所占的比例很小不到5%。這些都不適應汽車工業發展的要求。
3.2汽車消費信貸服務質量低
消費信貸其實是一種金融服務,所以服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著該市場的發展。所以,汽車消費信貸并不是單指將車賣出,還必須將售后服務納入這一過程中。目前,多數提供消費信貸的機構已清楚認識這一問題的重要性,均以自營或聯合等不同的形式提供汽車銷售一條龍服務和售后服務。然而售后服務的深度與細致度方面,國內與國外之間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3.3風險防范機制不規范
金融機構從事消費信貸業務都把防范風險、保證安全放在首位。金融機構貸款與否,首先要考慮的是借款人的信用狀況。目前,我國還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個人征信制度,因此金融機構對借款者的償債能力及資信狀況都難以及時準確地把握。這就極大的縮減了信貸的規模及范圍,從而影響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也不利于汽車工業的發展與壯大。在信用制度不完善而消費者可提供的抵押物有限的情況下,銀行為了降低汽車消費信貸違約所帶來的風險,往往會要求保險公司開辦履約保證保險[2]。然而,保險公司這時既要承擔車貸保險的風險,又要承擔道德風險,巨大的風險則是保險公司難以承受的。這種情況下,銀行極有可能失去有效保障銀行信貸資產安全的重要手段,從而延緩了汽車銷售速度。
3.4法律制度不健全
汽車消費信貸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還未形成比較完善的法律制度。盡管《貸款通則》、《擔保法》針對消費信貸有一些介紹,但還沒有形成汽車消費信貸的相關立法、司法、執法成套的法規。這就造成了商業銀行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業務的無章可循,而且一旦借款人違約,會出現耗時耗力、執行難的局面。相對于汽車消費者的權益盡管受到現行《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質量法》的保護,但是與上述法律相配套的法律法規還是不完善,執行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困難。
4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發展的對策分析
(1)在汽車消費貸款方面,應該打破銀行一家獨汽車市場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有關統計顯示,從發達大的現狀,當然單純采用國外的措施(商業銀行退出大部分市場份額,讓汽車專業金融公司占居主導地位)也是不明智的。我國應根據現實國情采取適當可行的方法。銀行和汽車金融公司合作打開市場,利用銀行資金充足的優勢,把資金貸給汽車金融公司,由汽車金融公司做貸款零售,銀行與其共同分享利益。在汽車信貸服務質量方面,應盡量涵蓋汽車售前、售中、售后的全過程,同時還要開展購車儲蓄、融資租賃、汽車消費保險、信用卡、汽車旅游信貸等業務[3]。這些舉措不僅推動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發展,也有利于汽車銷售的迅猛發展。
(2)汽車消費信貸必須建立在以個人信用管理為業務核心的基礎之上,要具備一套完整的、有效的個人信用管理技術和辦法,從而保障金融機構信貸資金的安全性。信用管理體系應分為貸前、貸中、貸后三部分。貸前的工作主要是針對個人資信水平、財產狀況、收支狀況調查與評價;貸中的工作主要是個人信用狀況監控,觀察是否及時的償還貸款,財產狀況有無重大變故等;貸后工作則是對個人信用風險處置,并對其結果利用網絡實現資源共享。
(3)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車貸險的風險廣泛復雜,單憑保險公司的能力是遠遠不足的,而由于貸款銀行的業務比較多,在這方面的專業人才也較少,其力量也是不足的,所以更科學的方法是加強多方合作。貸款銀行、保險公司、汽車經銷商三者形成一個聯盟,共同擬訂合作協議,共同承擔風險,共享利益。這樣就可以借助銀行資金的優勢、保險公司人員的專業、經銷商的擔保,減少風險,化解危機,維護汽車金融市場的繁榮與穩定[4]。
(4)應進一步建立與汽車消費信貸相配套的法律制度,使得銀行和保險公司在貸款人發生違約行為時,能夠做到有據可依、有章可循。英語論文健全的法律制度應該對個人的信用制度、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的貸款行為等進行嚴格的規范,對消費者的還款行為的監控責任也應進行明確。
5結語
汽車消費信貸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手段已經越來越受到關注。它不僅可以調節汽車供求矛盾,而且可以提高居民購買力、擴大內需,對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對于我國汽車市場而言,我國己經形成一個巨大的買方市場,發展個人汽車消費信貸對于有效地刺激消費、擴大內需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建立和完善汽車消費信貸制度,對我國經濟發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玉泉,卞江生.論保證保險[J].保險研究,2004(5):1-6.
[2]吳勇.淺談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出路[J].重型汽車,2004(3):1-4.
【關鍵詞】汽車消費;信貸
1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現狀
我國消費信貸在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的發展。2001年,我國金融機構消費貸款余額為6990億元,比97年增長了近40倍。隨著消費信貸在我國其它消費領域逐步發展,以金融機構與汽車生產廠家聯合為主要方式的汽車消費信貸開始出現。
1.1我國汽車消費情況
2005年,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量占全球汽車市場增量的23.2%,中國在國際汽車市場中的地位顯著提升,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市場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
①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現狀
當前,汽車工業已成為我國很多地區的支柱型產業,在各地制定與實施“十一五”規劃的背景下,合理的的配置資源、更好地發揮區域經濟優勢,使我國的汽車工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不斷的進步。
②全國汽車消費狀況:(1)私人轎車占有量情況: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汽車消費市場已由潛在的需求變成現實的市場。私人汽車保有量占總保有量的55.3%。(2)購車者消費傾向:調查結果提示,82.4%的轎車擁有者為26-45歲的青壯年,轎車族中男性占93.8%、女性占7%。消費者購車欲望強烈,36.7%的人把質量放在第一位;32.4%的人把價格放在第一位;此外,油耗低、維修費低、零配件價格低的轎車較受消費者歡迎。
1.2汽車消費貸款的主要方式
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經過近幾年來的摸索,汽車消費信貸已基本上進入可以大范圍推行的階段。
①“間客式”汽車信貸:是由銀行、保險、經銷商三方聯手,資信調查和信用管理以經銷商為主體,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經銷商負連帶保證責任。這種模式一方面給消費者帶來較大便利,另一方面也給消費者帶來較大負擔。
②“直客式”汽車信貸:是由銀行、律師事務所、保險三方聯合,以銀行為信用管理主體,委托律師事務所完成資信調查,保險公司提供保證保險。這種模式下消費者除承擔銀行利息外,還要承擔保證保險、費等各項支出。
1.3汽車信貸市場現狀
事實上,我國只有5%的購車人辦理了購車貸款。有關調查顯示,有29%的人因手續繁多而放棄貸款,有35%的人表示寧愿攢錢一次性付清,也不會貸款買車。可以說,我國汽車消費信貸還遠未發揮推動汽車需求快速增長所應當發揮的作用,仍處于剛剛起步階段。
2我國汽車消費信貸存在的問題
雖然信貸呈迅猛發展之勢,但目前就消費信貸拉動我國GDP增長的空間和速度來看還遠遠不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諸多因素使得消費信貸發展緩慢,嚴重影響了擴大內需和貸款結構的調整。
2.1我國汽車消費制約因素
①汽車消費信貸的擔保和保險制度上存在較多問題
一般來說,汽車消費貸款大部分都用自有住房作抵押。目前,在銀行辦理的汽車消費貸款中,大部分由保險公司提供履約保證保險,但許多地方的保險公司根本沒有此類業務。
②貸款機構和貸款支持的車型太少
在消費信貸支持的車型方面,商業銀行不約而同地把范圍局限于幾種較高檔的汽車,其他品牌車型的銷售卻不能得到銀行的消費信貸支持。另外,汽車消費貸款的標的一般為新車的消費。
2.2汽車消費信貸存在問題
汽車消費貸款雖然在推出之初發展迅速,但隨著汽車信貸保險政策變動、貸款違約率上升,從2003年開始各地汽車貸款余額快速下滑。汽車消費貸款累積放量的快速下滑,導致消費信貸近年來消費貸款整體周轉率下降,貸款周期長期化趨勢明顯。從信貸購車占汽車銷售總額的比例來看,全球70%的私人用車通過貸款來實現。而在我國,這一比例僅為15%~20%。
3對于汽車信貸發展的對策分析
針對制約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發展的主要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建議:
3.1發展我國汽車消費信貸的對策
①盡快建立個人資信評估機構和登記制度
研究和制定個人信用評估辦法,統一評估標準,建立科學有效的個人信用體系。另外,也可以借鑒西方國家成功的經驗,由政府牽頭,多部門相互協調配合,成立個人資信公司,實行個人信用實碼制和計算機聯網查詢,這樣為銀行選擇優質目標客戶,減少消費信貸風險提供了可靠的保證。
②盡快對消費貸款立法
汽車消費貸款作為消費貸款中的特定商品,理應在法規中加以規范。立法的原則應從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保護金額機構和商業機構的合法權益出發,并通過消費貸款調整社會商品供求關系,促進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經濟發展。
③通過靈活多樣的手段解決汽車消費信貸中的“擔保瓶頸”。(1)車輛抵押。為了配合推出汽車消費貸款,一些地區推出由保險公司“返款保險”業務,與銀行共同承擔返款風險。銀行由于得到了保險配套保障,不僅降低了資金風險,而且貸款的積極性也大大提高。(2)銀企合作的法人擔保。這種法人擔保具有可靠性強、風險小、方便快捷等特點。
④找準現階段的市場定位
市場細分是指根據消費者之間需求的差異性把一個整體市場分解為兩個或更多的消費者群體,從而確定企業目標市場的活動過程。從消費者的角度進行劃分,消費者的需要、動機、購買行為的差異性是市場細分的理論基礎。
3.2探索適合我國的汽車信貸模式
目前,“間客式”和“直客式”這兩種汽車信貸模式都存在著弊端。一方面,經銷商缺乏信貸專業知識,風險控制能力差。另一方面,銀行不懂汽車,雖然它具有較強的資金實力和資信調查能力,但缺乏汽車服務知識,給消費者購買汽車帶來不便。對于銀行而言,像汽車信貸這樣的零售業務,到最后也會和儲蓄一樣,產生20%和80%效應。因此,既懂汽車又懂信貸的專業汽車信貸公司是我國汽車信貸較為理想的模式。
參考文獻:
[1]任澤珠.發展個人消費信貸的對策選擇[J].哈爾濱:哈爾濱商大學報.2003(2)
隨著消費貸款規模的不斷擴大,該項業務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在有些地區還表現得比較明顯,商業銀行應加強對消費信貸風險的分析與識別,以便及時采取措施,防范消費信貸風險。
一、消費信貸中的風險因素
(一)消費信貸風險主要來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動和道德風險。商業銀行對消費者信用的把握決定了消費信貸的開展程度。在美國消費信貸之所以成為人們樂于接受的消費方式,除個人信用制度比較健全外,銀行有周密完備的信用網絡,借助于計算機等現代化管理手段,建立了一整套信用消費管理體系,銀行和商家通過網絡可及時了解消費者的信用情況,因而能夠迅速確定能否向消費者提供貸款。美國消費者到銀行申請按揭購車,銀行職員立即將他的“社會安全保險號碼”輸入電腦,查詢以往的消費貸款有無不良記錄,查實能按時還款后,立即通知汽車經銷商可以為其選車。
而我國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個人信用制度,銀行缺乏征詢和調查借款人資信的有效手段,加之個人收入的不透明和個人征稅機制的不完善,銀行難以對借款人的財產、個人收入的完整性、穩定性和還款意愿等資信狀況做出正確判斷。在消費信貸過程中,各種惡意欺詐行為時有發生,銀行采用當面對證或上門察看等原始征詢方式已經不能保證信用信息的時效性和可靠性。比如,浙江省某銀行自2000年初開展住房和汽車的消費信貸以來,發現約有15%的借款人根本就沒有在銀行代扣賬戶上存錢,如此高的違規比例顯然會造成很大的道德風險。此外,一些借款人由于收入大幅下降或暫時失業等市場原因,無法按期還款,盡管這種情況目前還不多,但隨業務量擴大,相應的風險將呈上升趨勢。例如,在發放助學貸款時,許多銀行經常采用學生互保方式,如果宏觀經濟形勢惡化,畢業生就業壓力上升,那么大多數學生都可能無法按時償還貸款,加之,我國個人信用制度的不健全,一旦學生畢業離校,商業銀行就很難查尋到借款人的去向和收入狀況,這種互保方式蘊含的風險自然會顯現出來。
(二)銀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潛在風險增大。
現在,國內商業銀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費信貸方面的管理經驗,對同一個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資料分散在各個業務部門,而且相當一部分資料尚未上機管理,難以實現資源共享。通常,僅僅憑借款人身份證明、個人收入證明等比較原始的征詢材料進行判斷和決策,對個人的信用調查基本上依賴于借款人的自報及其就職單位的說明,對借款人的資產負債狀況、社會活動及表現,有無違法紀錄,有無失信情況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進行了解征詢,導致銀行和客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由于現階段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管理消費信貸業務的規章制度,操作手段相對落后,主要仍采用手工辦理,加上從事消費信貸業務的人員緊、網點少,往往不能做到每筆貸款的審查都與借款人當面調查核對,加上一些業務人員素質不高,審查不嚴,難免有疏漏。同時貸后的監督檢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發現風險不能及時采取補救措施,致使消費信貸的潛在風險增大。
(三)與消費貸款相關的法律不健全。“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在“同情弱者”的文化背景下,我國實踐中常常發生“欠債有理”的現象,一些法律法規中似乎也有“維護債務人權益”的傾向?,F行法律條款基本上都是針對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針對消費者個人貸款的條款,對失信、違約的懲處辦法不具體。這使得銀行開辦消費信貸業務缺乏法律保障,對出現的問題往往無所適從。由于消費信貸業務的客戶比較分散,均是消費者個人,并且貸款金額小、筆數多,保護銀行債權的法規又不健全,特別是在個人貸款的擔保方面缺乏法律規范,風險控制難以落實。如汽車消費貸款,國外通行的做法是以所購車輛抵押擔保。而在我國購買汽車的單據中,沒有一項是出具給銀行的,因此汽車抵押給銀行后,銀行卻無法控制過戶行為,造成不小的風險隱患。
發展消費信貸,個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礎,而我國個人信用制度、個人破產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實際司法過程中,保護借款人或保證人正常生活,而忽視銀行債權法律保護的現象時有發生,也給風險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如消費貸款一般額度較小,而小額債務法院一般不受理,受理了也要付出可觀的訴訟費,使銀行利益受損。因此,要從法律上對銀行個人貸款經營給予必要的保護。
(四)借款人多頭貸款或透支,導致信貸風險上升。目前,國內許多銀行嚴重,部門之間缺乏整體的聯動機制,使一些道德水準不高的借款人有機可乘,如公司業務部、房地產信貸部、零售業務部、銀行卡部等基本上是各自為政、自成體系地辦理各不相同的消費信貸業務,且各自都有一套不完整的借款人信息資料,一套核算管理辦法和風險控制措施等,致使一些借款人在同一銀行里多頭借款或透支的現象時有發生,增加了消費貸款風險。
(五)抵押物難以變現,貸款擔保形同虛設。一旦消費貸款發生風險,銀行通常會把貸款的抵押物作為第二還款來源,而抵押物能否順利、足額、合法地變現,就成為銀行化解資產風險的重要環節。由于我國消費品二級市場尚處于起步初創階段,交易秩序尚不規范,交易法規也不完善,各種手續十分繁瑣,交易費用偏高,導致銀行難以將抵押物變現,影響了銀行消費貸款的健康發展。隨著消費貸款規模的擴大和抵押貸款的增加,這類問題將會變得更加突出?,F階段,我國住房一、二級市場很不完善,政策上要求對大量非商品房產進行商業信貸支持,而一旦購房人無力還貸,這些非商品房產抵押又無法進行過戶轉讓,銀行很難得到充分的處置權,貸款抵押形同虛設。
(六)缺乏資產證券化的有效手段,導致銀行流動性風險增加。資產證券化將不具備流動性的貸款轉化成為具有流動性的資產,有利于提高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縮小商業資產和負債在期限和流動性方面的差距。而個人住房貸款、汽車消費貸款等主要消費貸款期限都比較長、金額較大、客戶分散,可商業銀行的負債期限相對較短,在允許銀行參與的資本市場發育尚不健全的情形下,銀行無法通過資產證券化等方式建立融通長期資金的渠道,從而形成“短存長貸”的格局,使資產負債期限結構不匹配,流動性風險顯著上升。
(七)利率尚未市場化,消費信貸缺乏相應的風險補償機制。消費貸款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客戶分散且數量大、客戶風險狀況存在顯著差異。因此,對不同客戶群應采取不同的利率定價,以實現貸款風險收益的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國利率尚處于管制階段,商業銀行無法通過差別定價的貸款策略,增加對高風險客戶貸款的風險貼水,從而不能有效地降低消費貸款的平均損失率。
(八)指令性發放消費信貸,形成巨大的風險隱患。近年來,為擴大內需,扭轉宏觀經濟形勢,人民銀行制定了有關指導原則,鼓勵各商業銀行發展消費信貸業務。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出現了不少違規操作現象,一些商業銀行為了擴大消費信貸規模,對基層行下達硬性的放貸指標。不少銀行擅自降低貸款標準和擔保條件,對高風險、低信用的客戶提供消費貸款,一些地區的基層行甚至為了完成貸款任務,給大量收入無保證的下崗職工發放金額高達數萬元的消費貸款,這種現象的蔓延將造成新一輪的風險積聚,不利于消費信貸業務的健康發展。
二、商業銀行防范消費信貸風險的對策建議
面對消費信貸的發展過程出現的各種風險,商業銀行急需建立一套防范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體系,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全社會范圍的個人信用制度。建立科學有效的個人征詢體系是銀行控制消費信貸風險的前提保證。從目前的實際出發,可以分兩步走:先在銀行內部以信用卡個人信息資料為基礎,將其他各專業部門保存的個人客戶信息資料集中起來,建立全行性個人客戶信用數據庫,使每個客戶都有相對完整的信用記錄,并以此為基礎建立個人信用總賬戶,個人與銀行的所有業務均通過總賬戶進行。同時,加快建立國內各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交換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銀行牽頭建立一個股份制個人征信公司,聯合金融機構、政法部門、勞動力管理部門、企事業單位等,搜集整理個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記錄,評估個人信用等級,為發放消費信貸的金融機構提供消費者的資信情況??梢韵纫缀箅y地組建征信公司,起初只聯合金融機構,以后再逐步擴大。征信公司應遵循“會員免費提供信息,有償提供查詢服務”原則,把各家金融機構作為會員,金融機構免費向征信公司提供個人信用記錄,參加組建的其他部門同樣要免費提供有關的個人資信情況。金融機構和個人查詢時要付費,以便保證征信公司正常運轉。目前,這項工作的試點已經在上海展開,應下大力氣將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為消費信貸的全面開展創造條件。
(二)建立科學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
在建立全社會個人信用制度和信用檔案的基礎上,各銀行還應根據自身業務特點和發展戰略制定具體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以此作為放貸的基本標準,使之從源頭上發揮防范信貸風險的作用。
信用評價體系一般采用積分制,具體分成四個部分:①基本情況評分:包括個人的一系列情況,如出生年月、學歷、職業、工作地點、工作經歷、工作單位、家庭情況等等,不同情況有不同的積分。②業務狀況評分:在信用記錄號下,每發生一筆業務,無論是存款、貸款、購買國債及其他金融債券、信用卡消費、透支等等,都有一定的積分。③設立特殊業務獎罰分,如個人信用記錄號下屢次發生信用卡透支,并在規定期內彌補透支就可以獲得額外獎分;個人貸款按期還本付息情況良好可以獲獎分;若發生惡意透支,并且不按時歸還所欠本息,就應額外罰分,甚至列入黑名單。④根據上述累積得分評定個人信用等級。
信用評價體系是消費信貸風險管理的基礎,銀行可以根據個人信用狀況規定不同層次的服務與優惠,如信用累積分達到一定數額,可定期寄送銀行資料和服務信息;信用卡透支額度可增大、期限可延長;個人消費貸款、按揭貸款利率在可行范圍內可適當下?。粋€人貸款擔??筛鶕庞脿顩r等調整。而對信用積分低的客戶,則限制辦理某些業務,列入黑名單的客戶,銀行應拒絕提供服務。
(三)重點開發風險低、潛力大的客戶群體
選擇風險低、潛力大、信用好的客戶群是銀行防范消費信貸風險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可供選擇的客戶對象包括:一、在讀大學生:一般具備較高文化素質,很可能成為較富裕的人群,具有較高開發價值;他們從讀書、工作到成為“中產階級”有一過程,而這一過程最迫切需要利用個人信用資源,如果銀行早期與之建立經濟聯系,提供金融服務,可能獲得終身客戶。二、從事于優勢行業的文化素質較高的年輕人。目前,發展形勢較好的行業有電信、電力、外貿、金融、計算機、教育、醫藥等。三、國家公務員、全國性大公司或外資企業的管理人員及營銷人員:他們不僅工薪水平和福利條件高,而且一般掌握較好的專業技能,預期收入高,失業風險較低。銀行對重點客戶應加大營銷和調研力度,在促進業務發展的同時,有效降低貸款的預期損失比率。
(四)建立銀行內部消費信貸的風險管理體系。
從跟蹤、監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費信貸風險的預警機制,加強貸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蹤監控,掌握借款人動態,對借款人不能按時償還本息情況,或者有不良信用記錄的,列入“問題個人黑名單”加大追討力度,并拒絕再度借貸。
要進一步完善消費貸款的風險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線查詢、分級審查審批,集中檢查。從貸前調查、貸時審查、貸后檢查幾個環節明確職責,規范操作,強化稽核的再檢查和監督。
銀行內部要建立專門機構,具體辦理消費信貸業務,同時建立消費信貸審批委員會,作為發放消費信貸的最終決策機構,做到審貸分離,形成平衡制約機制,以便明確職權和責任,防范信貸風險。
(五)實現消費貸款證券化,分散消費信貸風險。
消費信貸一般期限較長,造成商業銀行短資長貸,加大了流動性風險。西方國家的對策是實現消費貸款證券化,賦予其轉讓、流通職能,從而達到分散消費信貸風險、縮短放款機構持有時間的目的。我國商業銀行也應以此為鑒,加快實現資產證券化進程。
在證券化過程中,商業銀行將其持有的消費信貸資產,按照不同地域、利率、期限等方式形成證券組合,出售給政府成立的專門機構或信托公司(SPV〕,由其將購買的貸款組合經擔保和信用增級后,以抵押擔保證券的形式出售給投資者。由于消費貸款具有利率、借款人違約、提前償還等多種風險,通過SPV對證券組合采取擔保、保險、評級等信用手段可保護投資人的利益,同時也降低了發行人的融資成本。同時,抵押擔保證券以消費貸款的未來現金流量為基礎,期限較長,相對收益風險比值較高,為金融市場中的長期機構投資者提供了較理想的投資工具。版權所有
(六)進一步完善消費貸款的擔保制度。
消費信貸與其他貸款不同,借款人是一個個的消費者,貸款購買的是超過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較長時間才能歸還貸款的財產或耐用消費品。因此,在發放消費貸款時,用抵押、擔保作還款保證顯得十分重要。在歐洲國家,一般采用住房抵押擔保發放住宅貸款,在香港實行購房抵押,又稱“按揭”業務,是購房的單位或個人以購房合同作抵押獲得貸款的方式,美國的抵押貸款之所以不亞于其它貸款的吸引力,不僅因為有三個抵押市場中介來增強抵押券的流動性和償還力,而且還因為有抵押擔保機構來保證抵押貸款的如期收回,在美國進行住房貸款擔保的機構有官辦的,也有私營的,一旦購房者違約,它們承擔金融機構的貸款損失。美國抵押擔保的成功還在于設定了融資機構和二級抵押機構,并建立抵押保險,有效增強了貸款的清償力。我國要盡快健全抵押擔保制度,具體應注意幾方面:首先應完善擔保法,增加有關個人消費信貸的詳細條款;其次,應培育規范的抵押品二級市場,使各種貸款抵押物能夠迅速變現。第三,可考慮由政府出面組建消費信貸擔保公司,為長期消費信貸提供擔保,這也是一些西方國家發展消費信貸的成功經驗。如美國有四家政府性質的按揭擔保機構,主要為符合規定條件的個人提供住房貸款擔保,并向銀行收購部分個人住房貸款,發行住房按揭擔保債券,從而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部分居民難以提供擔保和銀行的資金流動性問題,促進了個人住房貸款的發展。第四,國家應規定一定金額以上的貸款都要設定擔保,銀行可視各個貸款品種的規定及申請人資信狀況,要求全部提供合適的擔保方式,并對擔保程序進行嚴格審查。
(七)把個人消費貸款與保險結合起來。
由于銀行難以掌握借款者個人的健康狀況和償還能力的變化,這是個人消費貸款最主要的經營風險。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在開展消費信貸業務中,都規定客戶必須購買死亡險,以減少銀行風險。我國也可以借鑒國外經驗,將個人消費貸款與保險公司的有關險種、產品組合起來運作。如銀行在發放某些消費貸款時,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須購買某種特定保險。一旦借款人發生意外,不能償還貸款時,保險公司即要向保險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額的保險賠償金,而這筆賠償金又足以償還銀行貸款本息。這樣,一方面可化解銀行的經營風險,實現消費信貸風險的合理有效轉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險業的發展。當然,這種險種的保費應當較低廉,使消費者既可以得到銀行貸款,又可以得到保險的益處。
(八)實行浮動貸款利率和提前償還罰息。
1.人民銀行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利率浮動比率、貸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給商業銀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為客戶服務,更好地防范風險。同時,應允許商業銀行在辦理消費信貸業務中收取必要的手續費、服務費,以補償商業銀行信貸零售業務付出的成本。在消費信貸的利率方式安排上,一般應采取浮動利率制,按年度調整一次,從而減少銀行利率風險。
【論文關鍵詞】學生主體;就業導向;能力本位
關于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有三種觀點:掌握知識(知識本位)、培養能力(能力本位)和鑄造人格(人格本位)。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該圍繞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養成這個核心的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職業教育工作者的認同,由此培養模式也應是圍繞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養成這個核心而設計的一個體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課程是培養模式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開展以“學生主體、就業導向、企業參與、能力本位、素質同步”為總體目標的課程及課程體系改革,對于高等職業教育的最終培養目標的達成就起著十分關鍵的基礎性作用。課程能力本位改革的具體方法是:教師通過到企業調研與企業專家共同制定崗位能力標準,進而制定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的課程教學實施細則和實施方案。這些措施不但充分考慮學生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而且積極貫徹“以就業為導向”的基本原則,充分考慮學生的基本適應性與職業能力的良好發展,還重視校企合作教學,讓企業參與到課程標準制定中來,并將素質要求貫徹到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本人對能力本位課程改革的目標也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對如何達成上述目標的實施途徑也進行了一定的探索,結合教學工作,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1.對學生主體目標的思考
本人認為對學生主體目標可以有以下兩個理解:
1.1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是確保學生主體目標實現的最重要的基礎。教學改革能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關系到整個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作為專業課程教師,我在實施過程中始終認為,揭示課程涵蓋的知識和所要訓練的技能,在實際社會生活中的具體價值,讓學生覺得貼近實際,真正學了練了有價值,這樣才能驅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主觀能動性。
1.2從學生實際出發,是一切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在制定課程能力目標時,到企業調研、與專家交流,共同制定能力標準,體現崗位就業要求是總體方向。但是本人認為具體能力標準要貼近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
1.3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學生主體目標的一些粗淺實踐。
在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學生主體,本人作過一些嘗試:
(1)傳統教學講理論聯系實際,在職業教育中可以嘗試實際聯系理論。比如在汽車金融課程中有汽車消費信貸業務模塊,在組織教學過程中.直接先讓每個學生去一家或幾家汽車銷售店,讓他們自己先自己觀察和體會業務的流程和業務員達成業務的技巧,回課堂后再講授信貸的基本知識、信貸風險的控制、如何信用分析等等,學生往往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因為很明顯他體會到課堂上所講授的在實際中都用得上,學生愿學、想學,最終肯定能學好。實際聯系理論,我認為能展示理論的實用性。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2)在教學環節設計方面,本人也嘗試過讓學生作為某一章節的主講教師。當然事先要教師認真把關,做好充分的準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3)在考試環節.本人曾經在證券基礎課程中實行期末考試卷學生自己命題的出題方式。讓學生根據教學大綱,結合課本,每個同學出一份期末考試卷.教師最終選擇一份最能體現應知應會標準的試卷作為課程的期末考試卷??荚嚫母锓桨敢怀觯瑢W生復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認真出考試卷的過程其實也是學生自己認真整理課程內容重點、復習課程知識和掌握課程應會技能的過程。讓學生自己考自己,我覺得一定程度也能體現學生主體的目標,當然教師過程中必須把好關。
2.對就業導向目標的認識
就業導向本人認為是逐步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使得學生畢業以后能夠就業或者通過學校教育將來就業能具有比較優勢。就業導向是一個方向.不能單純理解成實現就業。目前就業形勢日益嚴峻、行業崗位對人才的需求不斷變化,學生各自的家庭環境就業觀念千差萬別,通過短短三年.一定要實現學生就業零距離,甚至通過工學交替的形式要大面積地實現項目實訓、畢業實踐、就業一條龍的目標可能會成為當前職業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特別是對學生到學校來學習,其本人和家庭對其的目標,我們也要作一個客觀的分析,分析一下其最終的需求,先人為主地認為就業是高等職業教育學生的唯一目標,可能并不符合每個學生的現實狀況。所以我們將就業導向理解成一個方向更為合適,單純理解成職業教育的最終目標未必正確。
3.能力本位、素質同步的改革成果的考核方式和本人的探索實踐
3.1從能力本位在各國的實施來看,大致有三種能力觀。
(1)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導向的能力觀。能力即操作技能,可分解可測量.表現為一系列相對孤立的行為,這些行為與完成一項項被細致地分解了的工作任務相聯系,于是能力也就是任務。
(2)一般素質導向的能力觀。這種能力觀將能力視為普遍適應的一般素質,認為一般素質對于有效的操作行為是很重要的,一般素質是掌握具體的任務技能的基礎,也是促進個體能力遷移的基礎。因為像知識、分析與綜合能力、批判思維能力、創造力等等一般素質,能普遍應用許多不同的工作情景或工作環境之中。
(3)整合的能力觀。這種觀點將一般素質與具體的工作情境結合起來,認為能力是個體在現實的職業工作表現中體現出來的才智、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整合,一方面,承認能力不等同于特定任務,能力是個體知識、技能和態度所形成的一種復雜的素質結構,它是完成具體操作性任務的基礎:另一方面,認為這種素質結構總是與一定的職業情境或工作角色聯系在一起,總是通過個體在完成特定職業任務時才能表現出來。
考察上述三種能力觀,結合當前的教學實際,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在課程考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成果的考核大多基于任務本位或行為主義導向的能力觀。這種考核方式無法考核作為操作性任務技能之基礎的基本素質,無法考核個人與他人的合作,因而是不全面、不科學的考核能力方式。從能力考核的角度來講,本人傾向于按整合的能力觀來組織教學活動.同時考察學生課程學習效果。
3.2下面以本人汽車金融理論與實務課程.來談一下能力本位課程改革中對學生能力考核方式的探索,課程考核具體流程如下:
(1)完成汽車金融理論與實務課程的理論教學,學生達到能力本位課程應知應會的基本教學要求,完成課程基本實訓項目。在此過程中,學生要基本理解汽車消費信貸、汽車保險、汽車租賃和汽車置換基本汽車金融業務的基本概念、行業意義(滿足客戶的何種需求)、業務流程、贏利模式和控制手段、業務風險防范措施等內容。
(2)在熟悉汽車金融基本業務的基礎上,學生進行市場客戶需求調研、市場競爭環境、自身開展汽車金融業務的主客條件分析。
(3)遵循“小而精”“貼近實際”的原則,學生確定具體開展的創業項目,明確項目的目標、經營模式、贏利手段、合作伙伴的選擇。
關鍵詞:消費傾向;主力消費群體;政府行為
中圖分類號:F0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1)11-0012-05
就經濟增長而言,其推動力量主要有消費、投資和出口三個需求因素,其中消費需求是經濟增長的源頭和始動力。消費需求又包括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兩個部分,而構成消費主體的主要是居民消費,所以,推動經濟增長的最關鍵因素是居民消費。因此,剖析我國居民消費的態勢,促進居民消費水平提高,對推動我國經濟穩定、持續和和諧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一、高經濟增長之下的我國居民消費態勢
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尤其是世界金融危機后,中國經濟一枝獨秀,以較快的經濟發展支撐著全球經濟的發展。2000―2007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近10個百分點,2008―2010年,在全球經濟低迷的形勢下,我國經濟仍然保持年均增長9.5%的高速度,遠遠快于世界經濟平均增長速度和主要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2005―2008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為4.5%,主要發達國家年均增長率近1.9%,而我國經濟年均增長率則為11%。作為推動經濟增長兩大主力的消費和投資在我國經濟增長中的表現截然不同。長期以來,我國的投資率始終處于高水平狀態,2005―2008年我國的平均投資率為42.7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且呈現不斷上升趨勢,2000―2008年,我國投資增長了17.9%。相反,我國消費率的水平相對較低,2005―2008年,我國的平均消費率為49.8%,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在金磚國家和主要新興經濟體中也屬于低水平狀態,低于國際平均水平20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近年來中國國內市場消費率還與持續增長的經濟相背行,不斷下降, 2000―2008年,我國平均消費率比投資率增長慢7.2個百分點。(見表1)
居民消費率是影響社會消費率的關鍵因素,居民的消費傾向又直接影響著居民消費率。所以,通過居民消費傾向的變化可以反映社會消費率的變化趨勢。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我國居民消費傾向不斷降低。
2011年3月16日,央行的調查問卷顯示,2011年第1季度時我國居民的消費意愿降至12年來的最低水平。
高水平的經濟增長與低水平的最終消費率,反映出經濟增長動力格局的不合理,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與經濟增長的不和諧,這種情況如果不能得到轉變,勢必會阻礙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居民消費傾向弱化的原因分析
居民消費傾向可以理解為居民消費支出占其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居民的消費傾向及其變動不僅能反映出居民消費的意愿,更是決定著居民的消費行為。一個國家和地區居民消費傾向的高低取決于諸多因素:收入、預期、供給和制度政策等。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也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階段,社會發展中的政治與經濟問題較多,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影響居民的消費傾向持續下降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收入關系不理順對消費傾向產生負效應
長時期以來,我國的收入分配極其不合理。一是勞動者報酬在GDP中的占比低。根據《中國企業競爭力報告(2007)――盈利能力及競爭力》中的數據,1990―2005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的比例從53.4%降至41.4%,降低了12個百分點,2007年也只為42%,遠低于同發展階段的其他國家的水平。二是財富分配嚴重不均。2009年末,財政部一個關于財產性收入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10%的富裕家庭占城市居民全部財產的45%,而最低收入10%的家庭其財產總額占全部居民財產的1.4%;2008年,我國城鎮10%最富裕家庭人均收入是10%最貧窮家庭人均收入的9倍,城鄉人均收入比為3.3;平均工資最高行業和最低行業之間的差距達15倍左右[1]。當前我國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少數富人手里,基尼系數已經早已超過國際警戒線。三是居民收入增長緩慢。21世紀以來,我國的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左右,企業利潤年均增長近39%,而居民收入年均增長不到10%。2011年上半年我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1.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同比僅增長13.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6%。
收入水平決定消費水平。收入分配不合理導致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較低,而廣大中低收入群體正是社會消費主體力量。當主力消費群體消費能力不足時,必然影響整個社會消費水平。
2.人口結構變動制約居民消費傾向提高
按照聯合國標準,我國在21世紀之初就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總人口中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分別比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上升2.93和1.91個百分點。我國社會老齡化程度正進一步加深。與其他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國家相比,我國的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水平是較低的,說明我國經濟相對發展水平和相對富裕水平并不高,屬于“未富先老”型社會。我國人口老齡化不利于我國社會消費的提高,因為就國家而言,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條件下,老齡人口數量越多,則用于老齡人口支出的比例就越大,用于再生產和提高勞動者工資的比例就越??;就個人而言,目前我國城鄉老年人收入水平還很低,又保持著剛性的消費習慣,老年人一般比較勤儉節約,在很多情況下表現為被動消費;就家庭而言,在社會保障程度低的情況下,家庭贍養老人的負擔就重,這必然導致預防性儲蓄和社會保障支出的增加,繼而減少了居民的當期消費,從而不利于提高社會消費水平。
3.預期不確定使消費行為謹慎
首先,預期收入不確定。自傳統的就業體制被打破后,失業與就業就成為困擾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嚴峻問題之一。我國勞動力資源十分豐富,就業崗位又十分稀缺,這不僅加劇了勞動力之間對就業崗位的競爭,也增加了人們對未來就業和收入預期的不確定性。其次,未來保障不確定。市場化改變了我國居民消費的支出結構。改革前,人們基本不用擔心未來的養老,也無需為消費醫療、住房和子女教育等福利品承擔費用;而改革后,由于保障和福利資金的主體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上述消費品的福利水平大大降低,這些費用很大程度上須由居民自主解決。而且近些年來,因各種原因,居民在養老特別是醫療、住房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比例不斷增加,負擔不斷加重。
消費傾向及其變化既決定于預期收入,也決定于未來保障。在預期收入不確定、預期支出增加和未來保障不確定的情況下,人們必然會把部分消費性資金轉變為保障性資金,增加預防性儲蓄。在收入一定的前提下,儲蓄增加,消費就減少;儲蓄傾向增強,消費傾向就弱化。
4.消費環境混亂降低消費熱情
消費環境是影響消費者行為的重要因素。消費環境的優劣能夠通過“激活”或“壓抑”居民的有效消費需求,從而改變居民消費傾向。一段時間以來,我國的消費環境存在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價格欺詐和行業暴利、假冒偽劣產品充斥市場、產品性價比低、食品安全問題多和消費者維權艱難等。這樣的消費環境,對消費者及其行為的影響是巨大的,一些人把高端消費的場所轉移到了國外,據統計,2010年2月初至2011年3月底,中國人僅在歐洲市場購買奢侈品消費就累計近500億美元,是國內市場的4倍之多,中國奢侈品消費嚴重外移[2];一些人因為某些商品及其相關品的價格有升無降而放棄消費;一些人因某些產品質量差、性價比低和維權成本高而延遲消費;還有一些人因懼怕食品不安全而取消不必要的消費。在消費過程中,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且消費群體中的絕大多數人的消費能力本來就不高,面對如此混亂的消費環境,消費者只能謹慎自己的消費行為,這就打壓了人們的消費熱情,降低了消費的意愿,削弱了居民的消費傾向。
三、促進居民消費的國外經驗借鑒
無論是在工業化過程中還是工業化結束之后,發達國家的消費率始終保持在高水平的狀態,這意味著發達國家能夠很好地利用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功能。發達國家促進居民消費的措施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1.保障職工收入,夯實居民消費基礎
保持適當的工資水平并縮小收入水平差距,必然會增強人數上占多數的消費主力的消費能力,對此發達國家的做法主要是:
(1)提高薪資水平。在發達國家,很早就規定雇工的工資不能低于法定的最低。20世紀初,發達國家還先后以法律手段確立了保護工人組織工會并集體與雇主進行工資水平談判的“工資協商”制度。戰后在美國又逐漸推進并為許多國家效仿的“員工持股計劃”,這一系列措施不僅能保證職工獲得滿足基本消費需要的工資水平,還能促使職工工資隨著企業利潤和經營效益增長而不斷提高[3-4]。日本企業普遍實行“終身雇傭制”和“年功序列”制,這一制度會使員工產生生活的安定感和對預期收入的信心;引進了“員工持股”制度后,日本企業還比較重視對員工股東的股利分配。因此,日本企業分配制度比較強調員工利益及其收入分配均衡。
(2)增加可支配收入。個人所得稅是發達國家常用的調節個人收入的手段。近些年來,發達國家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個稅制改革,改革的效應是將更多的資本得利納入到稅收之中。如美國堅持綜合所得概念,實行綜合、分類計征,將個人所得稅以貧困線作為扣免基準,照顧低收入階層。運用簡化的稅率結構,兼顧公平與效率等特點,這些個人所得稅方式的綜合運用,不僅限制了居民收入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有利于公平分配,也有力的保障了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進而促進了中低收入者的消費水平提高。
2.通過保障性投入,穩定居民消費水平
社會保障作為國家或政府調節居民收入的一種手段,必然會通過影響居民的收入水平和預期而影響居民的消費。發達國家都有基本覆蓋到每一個人的養老和免費義務教育制度,還有比較完備而高福利的其它社會保障。較為典型的是德國的社會醫療保障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盡管達到一定收入水平的人也都須按規定的比例繳納一定的保險費用,但是繳費的數額確有差異,收入多者繳費多,收入少者繳費少,沒有收入的人和達不到一定收入標準的人無需繳費,同樣能享受無差異的醫療待遇[5]。這種保險制度的實質是以強幫弱、以富助貧的社會收入再分配的過程[6],其結果使中低收入群體對未來增強了信心,現實消費便沒有顧慮。
社會救助是發達國家福利政策的重要內容,救助的內容涉及很多方面。澳大利亞對低收入群體的住宅資助計劃比較典型。對于無力擁有私人住房的人,主要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出資,為他們提供廉租房或資助他們獲得私有住房。美國歷史上曾經為許多人和家庭提供過食物補助。經濟危機使一些人和家庭陷入困境,目前美國政府為大約1/7的美國人提供食物補貼。獲得食物補貼的皆是低收入的個人和家庭,有了食物補貼,他們可以將手中的收入或儲蓄用于其它方面的消費。
建立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受益最大的應該是那些中低收入群體,因為他們的收入有限,在未來有了保障的前提下,就會免去他們消費的后顧之憂,這為提高他們的消費傾向提供了堅實的后盾。
3.利用金融手段,激發居民消費熱情
消費的增加取決于消費者的持久收入水平。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并不一定是持續上漲的。在消費者的收入水平無法實現快速提升的情況下,適度的金融手段可以在短期內提升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從而刺激消費,促進經濟的發展。
(1)降低利率。發達國家在經濟低迷時期往往會采用此項措施。歐洲央行在2008年10―11月間兩次降息,日本自1999年2月以來,間隔4年兩次實施“零利率”政策,美國超低利率政策已經持續近3年時間。降低利率,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減少儲蓄、促進消費的作用。
(2)提供消費信貸。消費信貸作為金融創新的產物,在發達國家已被廣泛使用。有資料顯示,僅在美國,80%―85%的汽車消費依靠信貸支持。通過消費信貸,發達國家開發了居民的消費需求,把居民未來的消費愿望變成了今天的消費現實,有效地提升了居民的消費能力,為保持高消費率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了條件。
4.調整財稅政策,增強居民消費能力
稅收是調節經濟的杠桿,稅率的高低能影響居民的可支配收入,進而影響到其消費水平。降低個人所得稅是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最直接的因素之一。20世紀90年代,為刺激消費,在降低利率的同時,日本政府采取了針對個人所得稅的永久減稅和年度的“特別減稅”政策;這一時期,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也都紛紛調低個人所得稅利率,以期增加國內居民消費。
消費稅是引導居民消費的重要手段。通過調整消費稅,可以改變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甚至會使居民釋放潛在的消費能量。消費稅也成為政府調節消費行為的重要杠桿。近幾年,韓國多次下調個人購買汽車的消費稅,同時還降低了一些家電產品、家具、高級服裝和高級娛樂用品、化妝品等的特別消費稅,鼓勵居民進行消費。
降低個人所得稅能夠使居民增加可支配收入,降低消費稅又能削減居民消費商品的成本,這樣就有效地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能力。
5.建設消費環境,增加消費機率
發展節假日經濟已在發達國家進行了長期的實踐。日本政府為了增加居民的消費機會,修改了節日法,把節假日的時間延長或者人為增加節假日,讓人們有更多的機會和時間跟家人一起休閑和娛樂,如“成人節”、“海洋節”、“圣誕節”和“大米節”等。這些時間較長的休息日和外來節日使賓館、餐廳、超市與百貨商場等地方的營業額明顯高于其他時間。
歐洲的很多國家為了使居民更加愿意消費,還在改善環境質量、整修道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網絡購物環境監管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增加了居民的消費安全感、享受感和滿意度,消費者就更愿意把時間與金錢花費在消費上。
細化營銷層次也是發達國家促進消費通常采用的方法。美國的商家把市場營銷放在重要地位,針對顧客需求細分市場,確定所經營商品的種類、檔次和經營模式。這樣,在一個統一的地方,就實現了全方位、立體化的商品市場體系,不僅方便了居民的即期消費行為,而且提升了其遠期消費意愿。
發達國家有著幾百年的發展歷史,他們在促進經濟發展的手段和刺激消費的措施上為我們探索符合國情的解決問題的方案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
四、提高居民消費需求的對策探究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所面對的國際、國內形勢十分不利,若要保持經濟健康地持續發展,只有發揮居民消費的功力。為此,需要政府從公共服務角度提供有效的政策和環境供給,并實行切實可行的措施。
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培育主力消費群體
收入是消費的基本條件。有收入才有消費,收入多才能多消費,一個社會消費能力的大小、消費傾向的強弱決定于廣大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所以,增強社會平均消費傾向的關鍵之一在于提高中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1)增強就業安全,強化收入信心。我國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就業崗位奇缺,到目前為止我國有眾多的失業人員(2億的失業人口,總理 2010年3月中國發展高層論壇)等待就業;與此同時,由于競爭激烈,在崗職工也存在著巨大的壓力,他們現有的工作崗位隨時都有喪失的危險。就業不穩定就難以穩定現有的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率更是無稽之談。所以,作為政府,必須保證經濟的穩定增長以增加就業崗位;必須注重投資的就業效益,應將投資更多地用在能創造就業崗位的領域,并發展公益事業和挖掘公益崗位;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傳統第三產業和新興服務行業,做好做強勞動密集產業;扶持民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非公經濟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作用;為無業者提供最優惠的政策、最有利的條件和最良好的社會環境,鼓勵和引導其自主創業??傊?,就業穩定必定會增加居民生活的安定感和未來收入信心,從而促進其消費行為。
(2)增加可支配性收入,增強消費主力實力。中低收入群體是社會消費的主力,要提高社會平均消費傾向,關鍵在于增強他們的支付能力,使中低收入群體內部收入結構中心向上移動。由于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工資,所以提高他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首先應該保證勞動者的工資收入,建立健全工資增長機制和工資監管機制,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保證職工的工資增長與經濟增長和企業利潤增長相一致;其次,加強政府調控,糾正國有企業和壟斷行業畸形的分配制度,讓更多的職工分享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成果;再次,加大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國家和地方政府財政支出的力度,增加居民的隱性收入;最后,繼續提高個稅起征點,理順個人所得稅的稅基與稅率,減輕中等收入者的負擔等。
(3)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擴大消費主力隊伍。城鄉收入差距大,農村居民消費水平低是阻礙我國社會消費傾向提高的重要原因。這種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的巨大差距也說明廣大農村消費的潛力巨大。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傾向,必須提高農村居民的農業勞動收入,通過農業生產補助增加農民的生產收入;通過推進農產品深加工,開展特色農業、旅游農業和綠色農業挖掘增收潛力;積極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擴大農民增收渠道;整治流通環境,防止農民利益受侵蝕;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農民生產成本等。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必將壯大消費主力隊伍,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的消費傾向。
2.強化政府職責,解除居民消費后顧之憂
增強居民的消費傾向,一方面需要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另一方面也需要為他們的未來生活提供保障,在此需要政府的努力。
(1)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能夠使人們對未來生活保障充滿信心,人們無需為未來的生活擔憂,不必為將來儲蓄,可以盡情地、放心大膽地花錢。發達國家正是因為有完善而高水平的社會保障,其居民的儲蓄傾向才較弱,社會消費傾向才較高。所以,要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傾向,必須要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完備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提高我國的社會保障水平?;诂F階段我國的國情和經濟條件,我國應該借鑒德國模式,建立多元化的養老和醫療保障制度。一是建立體現公平的覆蓋全體國民的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基本保障資金由個人、企業和政府三方共同分擔。靈活基本保障資金的收繳比例,在居民收入有限和收入緩慢的條件下,在遵循個人繳費原則的同時,政府要加大對基本保障資金的投入,提高其在基本社保資金繳費中的比例,為居民建設相對完善和高水平的社會保障體系承擔更多的責任,在基本社會保障方面體現和實現社會收入的調節和再分配。二是鼓勵建立體現差異的養老和醫療市場保障體系。市場保障體系的資金主要由個人承擔,但政府必須加強對市場保障體系保障資金的監管,保證市場保障資金的安全。
強化政府對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職責,可以減輕居民為未來儲蓄的壓力,從而釋放其有效支付的能量。
(2)增加對基本公共服務和民生物品的供給和投入。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等屬于公共服務內容之一,是社會福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公共教育和公共醫療衛生的投入和供給是國家和政府的職責。但是由于財力有限,多年來政府對此的投入和供給相對不足,國民為此承擔了大量的費用,不少人因病而致貧、因教育而不富。住房是關乎民生的最重要內容,實現安居是我國居民生活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墒墙┠陙恚覈》績r格畸高不下,為了安居,許多人壓抑著自己的消費,即便如此,一些低收入者也只是望房興嘆;更多的工薪階層只能無奈地成為“房奴”或集其一生積蓄換得一套住房,除了基本生活外他們無力進行其他方面的消費。所以,要提高居民的消費能力,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政府必須調整投資結構,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的投入,增加對關系民生的基本服務的供給,承擔應承擔的職責,把居民從沉重的負擔中解脫出來;與此同時,各級政府應加大保障住房建設,為低收入階層提供更多的福利性住所。只有這樣,才能為居民提供“教有所學,病有所醫,住有所房”的生存保障,才能使居民輕松消費,安心消費。
3.營建消費環境,釋放消費能力
(1)促進有效供給,挖掘消費潛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能夠促進居民消費,增加有效供給同樣能促進居民消費。有效供給是指與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相適應的供給,即既能滿足居民需求又在居民支付能力范圍內的供給。當前影響我國居民消費傾向的無效供給主要是,大量檔次低價格廉的商品和服務與不少檔次高價格昂的商品和服務。對于很多人來說,前者激不起他們購買的興趣,后者他們無力購買。例如高檔住宅、別墅、豪華的飯店和休閑娛樂場所等,這類商品和服務所面對的消費群是那些人數較少的富有階層,而工薪階層對此只能望而卻步。所以,從供給的角度促進社會消費,必須增加產品和服務的有效供給,為此政府應該做到:一要引導企業對商品和服務供給的結構進行調整,增加滿足中低收入群體有效需求的商品和服務的供給;二要扶持企業進行技術更新,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產品成本;三要指導企業采取市場細分化原則,充分了解市場,根據現有條件提供有差別的產品和服務,做精做細高檔產品和服務,滿足高收入群體的需求;做強做大中檔商品和服務,滿足中等收入群體的需求;做好做妥低檔商品和服務,滿足低等收入群體的需求。
(2)規范市場秩序,激發消費熱情。隨著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居民的消費需求有所擴大,支付能力有所增強。但是緣于目前我國消費環境的混亂,許多人壓抑著自己的需求不敢消費、不愿消費。所以,營建安全和諧的消費環境,能激發這部分人的消費意愿,促使他們消費。為此,應該加強價格監管,調控違背市場行情、與居民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不協調的商品和服務的價格,特別要控制壟斷行業商品和服務的價格,讓居民積極地去消費;加強食品安全監管,統一食品安全的國際國內標準,加大執法力度,提高違法的經濟和社會成本,讓居民放心地去消費;加強市場秩序監管,堅決懲治侵害消費者利益的違法違紀行為,降低過高收費,取消不合理收費,讓居民舒心地去消費;加強誠信監管,規范生產銷售者行為,保障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讓居民安心地去消費。
(3)創造消費條件,增加消費機會。
創造良好的消費條件能夠增加居民消費的機率,如應適當增加節假日?,F代社會競爭激烈,為生存人們疲于工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費。適當增加休息日,會給居民提供休閑消費的機會,使人們能夠有時間有心情經常旅游、購物或進行其他活動,從而產生假日和后假日消費。促進假日消費,必須建設完備的與假日消費相配套的服務設施,如旅游食住場所、停車場所和休閑娛樂場所等。
假日消費對經濟的推動作用已經在實踐中得到印證,因此,政府應該重新考量和調整假日制度,適當增加假日,這也是促進居民消費的重要條件。
參考文獻:
[1] 劉東皇, 孟范昆.金融危機背景下我國居民消費的經濟增長效應研究[J]. 統計與決策, 2011,(1).
[2] 曾湘泉.
張車偉.專家稱我國收入分配改革癥結在于格局不合理[N].省略,2010-12-10,經濟參考報,2010-12-10.
[2] 我國消費者在歐洲奢侈品消費額為國內4倍[DB/OL].省略,2011-06-09,新華網.
[3] 資中筠.探討美國政府對經濟的干預[DB/OL].counsellor.省略,2009-03-30.
[4] 金名.美國、日本等國收入分配制度的主要特點[DB/OL].中國經濟網,2010-02-19.
[5] 王延中.德國醫療保險制度考察報告[DB/OL].bic.省略,2002-02-28.
[6] 國外醫療保障制度概況[DB/OL].news.163. com,2004-08-02選自丁涵章等主編,《現代醫院管理全書》,杭州出版社,1999).
[9] 洪韜.杭州市城鄉消費差距、消費結構分析及政策建議――基于2002―2008年數據的分析[J].甘肅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2期.
[10] 王均文等.國外、省外刺激消費經驗借鑒[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09,(4).
[11] 翟玉娟.最低工資制度不容漠視[J].現代交際:新人力,2009,(7).
[12] 王瞳等.關于應稅消費品已納稅額扣除問題的探討[J].北方交通大學學報,2001,(5).
[13] 王智.對我國居民消費現狀與消費潛力的分析[J].商場現代化, 2010,(2).
[14] 羅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體制研究及其在江西省的實證分析[D].南昌大學學位論文,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