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氣象科技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本文經過深入的研究發展,現今我國縣級區域氣象科技服務中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服務種類較少,而且內容不豐盈,與西方國家相比整體上的氣象科技服務水平較低;政府部門對氣象部門的投資較少,氣象部門也無法獲得充足的資金,氣象科技服務質量很難提上去;氣象部門的工作人員整體素質偏低,導致服務水平始終停滯不前;改革力度不大,氣象科技服務市場化建設進程緩慢。
2縣級區域氣象科技服務創新對策
2.1牢固樹立創新理念不斷提高服務質量
氣象科技服務不只是一項具有較強公益性的服務,同時還是一項開拓氣象服務領域的研究課題。對氣象科技服務進行拓展加快我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速度。從某個角度來講,氣象服務與網絡之間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主要表現在服務創新方面。把各種現代化信息服務與管理觀念應用到氣象科技服務中能夠構成一個服務管理模式,而其主要目的就是借助現代化基礎與高水平的專業技術,再加上高質量的服務共同來加大氣象信息服務自身的優勢。不僅如此,西方國家氣象服務企業已經成功開拓了我國市場,同時還帶進了他們獨特的服務理念,這對我國的氣象服務來說是一大機遇。
2.2大力拓展服務種類,實現產品精細化
現今我國氣象服務中存在的一大重要問題就是將公眾預報產品來替代專業服務產品的情況隨處可見,同時還有將公眾服務替代專業服務的情況。實際上現今我國專業氣象服務的產品種類十分缺乏,很難順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要想滿足廣大用戶不斷擴大的需求就必須要開發更多種類的服務產品。我國氣象服務部門必須要加大對服務種類的開發力度,最大限度的創造出新型的氣象服務產品。
2.3加強技術創新,為服務創新奠定基礎
要想從整體上實現氣象科技服務的創新,高水平的技術是必不可少的,也可以說氣象技術實現了創新,氣象科技服務的創新也就實現了一半。憑借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廣泛實施科技興氣象的理念與戰略,不斷完善氣象科技服務體系,這樣一來氣象事業才可以獲得更大的空間,從而進一步增加科技成果與應用范圍,最終實現氣象科技服務創新水平的提高。必須要做好3方面工作:為以市場與社會的需求為導向來進行氣象科技服務的研究工作;應加深產、學以及研3者之間的合作關系,整體上提高縣級區域氣象科技創新水平;要加大對氣象科技服務市場的研究力度,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率的提高。
3總結
臺風類論文在撰寫后可以進行投稿的刊物有以下這些方面:
《氣象災害防御》(季刊)是創刊于1983年,由吉林省氣象局主管、吉林省氣象科學研究所主辦的學術性科技期刊,1994年經國家科委批準成為正式出版的科技期刊。(季刊)國內外公開發行。
《氣象災害防御》的辦刊宗旨為:聚焦氣象災害,刊發氣象災害防御領域學術成果,促進氣象系統專業理論、觀點和技術交流,提升氣象防災減災能力,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主要的欄目有:氣象災害、災害防御、風險評估、適應工程、農業與氣象、氣象觀測與網絡、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環境與生態等等。
大家好!首先在這里非常感謝校領導對我的信任,也非常感謝全體組員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謝謝!記得開學初辦公室朱老師跟我打趣的說:“小賴賴,恭喜你當官嘞?!蔽艺f了一句:“為人民服務?!彪m然只是句玩笑話,但就覺得身上的膽子很重。因為綜合組一直是優秀教研組,心想這次不要這塊“金字招牌”就砸在我手上了吧。所以開學初我是帶著壓力在進行教研活動的。不過,這種想法慢慢轉變成為動力,因為綜合組的每位成員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再一次向優秀教研組進軍。
我們組有一個特點:領導多,除了我之外,其余的大多是領導。讓我這個“平頭百姓”去“領導”一大幫領導,感覺好有壓力。說到這里,我真的很感謝他們那么配合我的工作,能夠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參加教研組活動,還有那些老教師們,他們身上那種認真負責、甘于奉獻的態度和精神值得我們年輕老師好好學習。一學期下來,大家形成團結一致,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默契。我覺得我們不僅是朋友,同事,更像是一家人。
綜合組同時也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相對于其他教研組來說,它有著多學科性,在我眼中它仿佛就像是一個百花園,有熱情奔放的玫瑰(音樂組),有清新淡雅的蘭花(美術組),還有那透著神秘的非洲菊(科學組)……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百花園,首先登場的是透著神秘的非洲菊(科學組)
學校氣象興趣小組活動的正常開展,促進了氣象科普知識的宣傳工作,激發了全體學生,特別是氣象興趣小組成員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熱情。通過老師的輔導和學生的自學,興趣小組的全體成員都能正確地認識各種氣象符號,并能正確地運用氣象術語,他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繪制氣象小報,并在全校進行展示活動,(圖)不僅使興趣小組成員掌握了大量的氣象科普知識,而且使廣大師生進一步了解了氣象與健康、氣象與衛生保健、氣象與工農業生產等方面的關系。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關愛他人、關愛大自然的良好情操,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學生自覺認真、持之以恒的工作態度得到了進一步的鍛煉和提高。
被譽為“東方魔方”的智力七巧板,由形狀不同的七塊板組成,看似簡單,但拼裝起來卻奇妙無窮,學校為了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培養創造意識,成立七巧板興趣小組,由科學老師對學生進行輔導,利用課外時間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知識、技巧的培訓,雖然我校組建的時間較短,但經過兩個月的不懈努力,我校的七巧板活動初見成效,孩子們在衢州市級七巧板比賽中有兩名學生榮獲三等獎,我們堅信“給孩子一方舞臺,孩子會還你一分驚喜” 。
葉文哲老師在市科學教學論文評比中榮獲一等獎,區小學科學實驗技能操作比賽獲一等獎,指導學生葉夢輝獲區第六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其次亮相的是清新淡雅的蘭花(美術組)
12月31日,在杜澤小學的希望廣場上舉辦了書畫、科技創新展示活動,此次活動是我校首屆校園文化節的專場之一,一塊塊展板整齊的排列在希望廣場的桂花樹下,成了學校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同學們紛紛圍觀上來,簇擁在一塊兒,他們或是欣賞著高雅的中國畫;或是欣賞著色彩紛呈的水粉畫;或是討論研究著科技小制作……此次活動極大的豐富了校園文化,陶冶了同學們的藝術情操,得到了家長、師生的一致好評。
本學期我組建了國畫興趣小組,這是我國畫班的孩子們,瞧!他們多高興多自豪??!每天中午他們總是早早的來到國畫教室,自覺自發的開始認真的作畫。他們都是一群愛畫畫,對畫畫有著濃厚興趣的孩子。雖然學國畫的時間不長,但我相信他們是最棒的。在這次的畫展中他們已經嶄露頭角了。
美術組老師還利用課余時間積極籌劃,輔導學生創作,組織學生參加區少兒科幻畫的比賽,由我指導的祝雯靚、王菲等四位學生分別獲區三等獎。指導學生在區第二屆藝術節書畫比賽中獲二等獎和三等獎兩人,我的美術論文獲區二等獎。
最后壓軸的是熱情奔放的玫瑰(音樂組)
音樂組老師繼續加強銅管樂隊、校合唱隊、舞蹈隊的訓練,積極創建省藝術特色學校,10月29日省里考察組成員來我校考察,通過學校領導的介紹,得到了省里考察組的一致好評。
宋建萍老師指導學生在區第二屆藝術節中獲主持人比賽學生組一等獎,群舞三等獎,心理健康論文獲區二等獎,主持的音樂課題在區里立項,"農遠工程"論文獲市三等獎,博客獲市三等獎,教導主任評比區二等獎,本學期被評為校級“紅燭”教師,公開課《小蜜蜂》準備送全國參加錄像課的評比。
英文名稱:Meteorology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主管單位:氣象局
主辦單位:內蒙古氣象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呼和浩特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5-8656
國內刊號:15-1116/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7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搭建人才“培養平臺”促進人才成長提高
舉辦廣西南寧市第二屆學術年會。學術年會上,南寧市科協邀請了東盟工程科技院兩位院士、中國氣象局北京城市氣象研究所研究員等國內外知名專家作特邀報告,并向全市廣泛征集論文,評選出優秀論文結集出版;年會還安排海外專家到本地企業走訪,突出年會為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的宗旨,共吸引了1100多名科技工作者參加,交流發言30多人次,評出優秀論文39篇。
廣泛推廣宣傳萃智理論創新方法。在廣西南寧市科協的積極引導下,五菱桂花車輛有限公司在全區率先導入創新方法,開發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甘蔗收割機等系列農機新產品,并獲得6項發明專利。研發的甘蔗機械產品填補了全國甘蔗機械產品的空白,被列為國家萃智理論成功案例;聯合南寧-東盟經濟開發區舉辦萃智理論創新方法講座,園區企業技術主管和技術人員100多人參與學習;聯合廣西科協在廣西南南鋁加工有限公司、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舉辦“萃智理論創新方法”研討會。
開展鄉土人才科技培訓。廣西南寧市科協邀請自治區農業技術推廣總站高級農藝師陳明才傳授馬鈴薯冬季種植管理技術及相關產品營銷信息,廣西田園生化有限責任公司產品研發經理介紹了農作物病蟲草害防治新技術及新產品。來自各縣區農技協負責人及協會會員、鄉土人才約100人參加培訓。
搭建人才“評價平臺”幫助人才脫穎而出
開展市青年科技獎評選,通過評比鼓勵造就一批進入科技前沿的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開展“講理想、比貢獻”活動評比。2012年全市共開展“講、比”活動企事業單位42家,參與活動的科技工作者1.8萬人次,活動立項510項,收到合理化建議1210條;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劃”獎補,經評審,3個農技協,1個科普示范基地,2個科普帶頭人獲2012年度全國“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搭建人才“展示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
建成廣西南寧市第二家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中國工程院吳孔明院士、袁慧珠等五名專家成為廣西田園生化股份有限公司進站院士專家,與企業進行“高工效農藥及施用技術”合作。
支持一批創新意識強、示范效應好的學會項目開展。經評審,廣西南寧市科協共支持市作物學會、市中醫學會等開展的《秈型三系超級雜交稻新品種特優582試驗示范推廣》、《基層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等31個項目。
組織科普專家開展科技“三下鄉”活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科協系統組織專家進農村、進社區132場,共邀請50多名專家參與科普活動。
科技論文;生物科學素養;文獻檢索
高中生物學教學使用的教材以及生物科技書籍與生物科技新進展存在較大的時差,將生物科技論文中的新觀點、新作法,以及相關的新知識、新成果和新應用傳播給學生,可促進學生對不斷發展的生物科學及其研究的理解和應用,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提高生物學學習能力和生物科學素養。
一、科技論文的概述
所謂科技論文是指論證、描述運用科學技術,開展科學研究,獲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學術性文章。中國國家標準GB7713-87明確指出:“學術論文是某一學術課題在實驗性、理論性或觀測性上具有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或創新見解和知識的科學記錄;或是某種已知原理應用于實際中取得新進展的科學總結,用以提供學術會議上宣讀、交流或討論;或在學術刊物上發表;或做其他用途的書面文件。”科技論文能體現最新的科技成果及科技發展,科技成果已廣泛運用于生產、生活。在高中生物學教學中,有效地運用科技論文,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對生物學的認識,提高生物科學素養。
二、科技論文的選擇
應選擇近期發表的較高水平的科技論文,注意選擇研究角度新穎、涉及生物學熱點話題的研究文章。如學習有關育種知識時,介紹有關華中農業大學科研人員克隆出控制水稻光敏感核不育的基因pms3,該科研成果可加速水稻“兩系”不育系培育,促進作物雜種優勢利用。引導學生由此相關信息為主題,檢索有關科技論文,讓學生獲取科學性、權威性的基因工程育種的最新科學進展。
還應注意選擇有關促進社會、生產、生活等方面研究的科技論文。例如,在學習“生態環境的保護”時,根據不斷加劇的“霧霾”天氣,引導學生學習《北京一次持續性霧霾過程的階段性特征及影響因子分析》,幫助學生了解北京地區持續性霧霾天氣過程中的氣象因素和氣溶膠演變特征。學生結合“霧霾”天氣親身體驗,加深了對“霧霾”天氣的了解,提高保護環境的意識,有利于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知識,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許多實驗驗證性的科技論文包含有實驗材料、實驗方法、實驗結果、討論和結論,不僅具有科學的、最新的實驗技術和方法,還有翔實的實驗數據,讓學生易于理解實驗過程、實驗數據和結論之間的關系,體現科技論文的應用價值與社會意義。
三、科技論文的教學應用
首先在課堂上為每位學生提供一份論文,要求學生圍繞“文章的研究的目、研究的對象、研究的結論或結果、研究的問題對社會或研究領域有什么影響”等一系列問題進行閱讀,培養學生快速地獲取有關信息的 能力。
然后指導學生羅列論文中相關的生物學概念和難理解的專業名詞,并嘗試理清生物學概念與難理解的專業名詞之間的關系,通過新情境的構建,培養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分析、應用等遷移能力,為理解實驗和科學進展打下良好基礎。
科技論文表述的實驗原理和步驟等具有前瞻性,專業性比較強,學生難以理解。課堂教學時教師應簡要地解釋實驗過程,引導學生理解新的實驗方法和實驗設計,嘗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簡化復雜的實驗條件和方法,設計相關類似的實驗,提高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四、科技論文的教育價值
1.促進學生學會文獻檢索
指導學生從公共媒體如報紙、公共科學雜志,比如《新科學家》《科學新聞》或者中國知網等相關網站,采用“文獻檢索方法”“數據庫檢索方法”“出版物檢索方法”,使用關鍵詞搜索,在論文期刊上網站上或搜尋合適的論文,比如早期原創性研究論文,進行對比閱讀,培養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學習,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
2.促進學生對生物學核心概念的掌握
高中生物核心概念是建立在一般概念、原理和規律之上的對生物學核心問題認識和理解,從不同的角度闡釋生命的本質,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掌握生物學主干知識。在有關“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核心概念學習中,以關鍵詞“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影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速率等”檢索到《不同營養條件對金魚藻凈化作用及其生理生態的影響》《靜止和充氣培養條件下光強對龍須菜光合生理效應的影響》等科技論文,通過學習,拓寬視野,加深對光合作用速率、光合效率、凈光合作用速率等生物學核心概念理解和掌握。
3.提高學生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
生物科學經常以生物繪圖或圖表方式呈現科學研究方法或成果,在教學中嘗試將論文的數據用簡化的圖表進行特殊處理,剔除冗余信息,并將圖表與文字相結合,培養學生科學思維和習慣,提高圖文轉換和圖表處理能力,加深對新的科學實驗的理解。
4.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關鍵詞 夏旱;成因;貴州獨山;2013年
中圖分類號 P429;S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9-0263-02
Analysis on Summer Drought Causes of Dushan County in 2013
HU Lin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Dushan County in Guizhou Province,Dushan Guizhou 558200)
Abstract Compared three meteorological elements,such as rainfall,evaporation and temperature in 2011 and 2013,the summer drought of Dushan County in 2013 was evaluated and its cause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rainfall was minor,temperature was higher,and evaporation was larger. The causes of drought were concluded by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rought relief and disaster evaluation.
Key words summer drought;causes;Dushan Guizhou;2013
據獨山縣民政局統計的災情數據顯示,全縣農作物受災面積5 421.0 hm2,成災面積2 314.0 hm2,絕收104.5 hm2,受災人數45 672人,直接經濟損失678.5萬元。利用2011年與2013年的雨量、氣溫、蒸發量3個氣象要素作對比分析[1-3],對獨山先2013年夏旱進行評估和成因分析。利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得出獨山縣干旱的原因,為抗旱救災和災情評估提供參考依據。
1 入旱以來降水總體情況
從4月至8月29日,獨山縣降水偏少2~3成,其中4月偏多3~4成;5月偏少2成;6月偏少3~5成;7月偏少3~8成,7月降水量偏少明顯。旱象顯現,但是從4月以來雨量時空分布不均,4月至6月上旬及6月下旬降水豐富,6月中旬出現持續晴熱天氣,6月下旬末期至8月,在晴熱天氣中常出現分散陣雨,雖然入旱但不嚴重。
2 2013年與2011年伏旱對比
2011年伏旱從7月上旬開始發生,一直持續到9月底,期間8―9月出現4次強降水過程,但由于降水分布范圍小,持續晴熱天氣,導致各地土壤水分蒸發快,山塘水庫有效蓄水量小,導致山塘、水庫庫容降到死水位,河流斷流。
一是降水量對比。2013年7月降水量為69.8 mm,與歷年平均值比較偏少7成;2011年7月降水量17.5 mm,與歷年平均比較偏少9成。二是氣壓、溫度、濕度對比情況。2011年7月,14:00氣溫在21.4~29.4 ℃,相對濕度最低日占59%,氣壓在890.2~896.7 hPa。2013年7月,14:00氣溫在22.1~31.0 ℃,相對濕度最低日占51%,氣壓在891.5~897.4 hPa。
3 氣象監測情況
3.1 區域站降水監測實況
2013年6月29日20:00至2013年8月29日20:00獨山縣降水總量分布情況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獨山縣降水最多的是下司,達到186.5 mm,其余各地降水在60~150 mm。雖然獨山縣的降水與歷史同期相比偏少,但連續無降水日數不長,最長的僅5 d左右,僅達到入旱的條件。
3.2 縣城降水和蒸發監測情況
從2013年6月29日至7月29日,獨山縣縣城的降水量為69.8 mm,而蒸發量為100.4 mm,入不敷出,消耗了一定的土壤儲存水分(圖2)。
4 結語
通過對獨山縣2013年夏季的旱情分析,可以看出這次干旱從2013年6月底旱情出現以來,降水量一直偏少、氣溫偏高,給農業、工業生產、人民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旱災出現以后,在縣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及時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成立了自然災害求助應急領導小組,為受災群眾尋找水源,保障缺水區的人畜飲水安全,解決飲水問題。農業生產方面,要合理安排秋耕生產,采取防旱抗旱措施,盡力減輕旱災對農作物損失。氣象部門要密切監視天氣演變,抓住有利時機,適時開展人工增雨作業。廣大群眾要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加強森林火災預防工作[4-6]。
5 參考文獻
[1] 張超美,文綺新,尹潔.江西盛夏高溫干旱氣候分析及預測研究[J].江西氣象科技,2003,26(4):23-26
[2] 王宇.云南氣候變化概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6.
[3] 秦劍,解明恩,劉瑜,等.云南氣象災害總論[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0.
[4] 韓海濤,胡文超,陳學君,等.三種氣象干旱指標的應用比較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27(1):237-24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