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精品范文 >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3-03-21 17:11:3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A教育的基礎性就是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健康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價值性。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全面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豐富性。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終身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
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實際上就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因此,在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中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就是在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什么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就是基礎教育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一、基礎教育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
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是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基礎。學生的發展首先是學生健康發展。健康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價值性?;A教育是學生人生教育的起點,是學生人生的第一步,是學生素質的源泉。這個起點的高低,這一步的實虛,這個源泉的清濁,關系著學生生命的含金量,關系著中華民族素質。
1健康發展是學生思想健康發展。思想健康發展是學生健康發展的靈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思想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促進學生思想健康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奠定基礎”為立足點。要使學生的思想發展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既與時展相適應,又與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相銜接;要使學生在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具有正確的民主法制意識和良好的社會公德,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具有勇于創新,敢于實踐,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
2健康發展是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心理健康發展是學生健康發展的平衡木?;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為‘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形成良好心理素質’奠定基礎”為出發點。要努力促進學生心理和諧發展:既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適應,又與學生生理成長相協調,確保學生在心理平衡的前提下能夠保持生理平衡。
3健康發展是學生身體健康發展。身體健康發展是學生健康發展的根基?;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身體健康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貫徹健康第一思想,切實提高學生體質和健康水平,形成健壯的體魄’奠定基礎”為落腳點。進一步強化體育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規范體育課課時量,確保學生每天參加一小時體育活動,提高體育質量。努力將體育課與學校傳染病預防工作和學校飲食衛生管理工作結合起來,制定并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為學生健康發展奠定良好的身體素質。
二、基礎教育為學生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1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是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學生不僅要健康發展而且要全面發展。全面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豐富性。全面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面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廣度體現?;A教育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學生成才的基礎,是學生生命質量的萌芽,是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這個搖籃的寬窄,這個基礎的深淺,這棵嫩芽的強弱,這個工程的優劣,關系著學生生命的富足與貧乏,關系著中華民族的強盛與衰弱。
2全面發展是學生德育全面發展。德育全面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綱領和方向。抓住了德育,就抓住了基礎教育的牛鼻子。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德育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確保德育第一,準確定位全面發展方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奠定基礎”為切入點。著力強化德育常識教育,突出社會公德教育尤其是家庭道德教育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
其次,全面發展是學生智育全面發展。智育全面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核心和關鍵?;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智育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 ‘確保智育是關鍵,準確定位全面發展的核心,最大限度啟蒙和訓練學生智力’奠定基礎”為目標,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突出學生的智力訓練和智力開發,擴大智力開發的廣度和深度。
3全面發展是學生體育全面發展。健康沒有了,一切都是零。體育全面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障?;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體育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增強體育意識,轉變體育觀念,培養體育精神’奠定基礎”為指導思想,全面夯實傳統體育教育,樹立“體育不僅是為達標更是為健身,不僅是為健身更是為養生”的體育教育新理念,努力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科學評定學生體育達標成績,培養學生體育精神:即“健康第一”的精神;突破陳規,勇于創新的精神;團結合作,頑強拼搏的精神;腳踏實地,崇尚實力的精神;公平競爭,雖敗猶榮的精神。 轉貼于
4全面發展也包括學生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發展。美育全面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劑,勞動技術教育全面發展是學生全面發展的催化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 “為‘培養審美情趣,更新成才觀念’奠定基礎”為突破口,努力強化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在學生全面發展中的作用,科學界定美育和勞動技術教育在基礎教育發展中的地位。
三、基礎教育的基礎性是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學生不僅要健康發展、全面發展,而且要終身發展。終身發展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可持續性。終身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點的要求,是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的深度體現?;A教育是學生人生教育的第一站,是學生生命大廈的奠基石,是學生人生方向盤上的指南針,是國家富強的原動力。這一站是否能走好,這塊基石是否牢固,這個指南針是否配合學生人生方向盤,這個原動力是否強勁,關系到學生終身發展的質量,關系到華夏民族綜合國力的底蘊。
2終身發展是學生階段性發展。階段性發展是學生終身發展的基礎?;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階段性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為‘立足當前,夯實基礎’奠定基礎”為根本。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學習階段特點,考慮區域、性別、個體差異,與時展同步,與國際教育接軌,分層次、分類別突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的針對性、目的性和現實性。
3終身發展是學生遞進性發展。遞進性發展是學生終身發展的臺階?;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遞進性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為‘銜接知識結構,提升教育臺階,’奠定基礎”為宗旨。在強化學生階段性知識技能,完善學生階段性知識結構,牢固學生階段性知識技能根基的基礎上,調整基礎教育課程結構,深化基礎教育課程內容,努力促進學生階段性知識結構與發展性知識結構的銜接,努力提升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臺階。同時,結合學科特點,結合基礎教育的知識結構特點,有重點、分步驟的突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的銜接性、層次性和長遠性。
結束語
終身發展是學生可持續性發展??沙掷m性發展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過程?;A教育課程改革在內容上必須為學生可持續性發展奠定基礎。落實《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突出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必須以“為‘著眼未來,服務終身,’奠定基礎”為歸宿。及時反映學科知識和技能的最新發展狀況,準確把握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可預測性發展趨勢,有意識的充實基礎教育課程內容,突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內容的前沿性、動態性、發展性。
參考文獻:
教師是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是推行課程改革的關鍵。進入21世紀,伴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課程的推廣實施,作為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的高師美術教育,得到了學者的廣泛關注,研究文獻不斷增多,研究內容逐步拓展。筆者分別以“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為檢索詞,以“主題”為檢索項,通過中國知網(CNKI)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進行檢索,獲得1999~2009年相關的研究文獻105篇,篩選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相關研究文章86篇作為取樣對象,回顧與反思近十年來我國高師美術教育研究情況,以期為今后的研究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
(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
研究者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存在普遍共識,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應有別于專業美術院校,應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師資,更好地為基礎教育服務。如趙詩鏡(1999)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2005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規定。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v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對培養目標的科學認識和合理定位,有效推動了高師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的改革。
(二)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的研究
1.專業課程的設置。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學者們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問題展開論述,指出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2]有研究者提出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并建議增設設計基礎、結構素描、意向素描、電腦設計等課程。有研究者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的課程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3]
2.教育類課程的設置。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有研究者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7%左右,而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包含了約2/5左右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4]有研究者對中國與西方發達國家高等師范院校開設教育類課程、中國與日本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基礎課程進行了比較,用翔實的數據證明了高師教育課程在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學者們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是學者們大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普遍的趨勢,綜合性和人文性已成為世界范圍內藝術教育發展的主題?,F行的基礎美術課程改革充分體現了這一趨勢,由單一的知識技能取向朝更注重人文價值取向轉移,從而突出強調了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有研究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5]楊鈞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綜合化、多元化的高師美術教育的研究伴隨著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而不斷深入。
(三)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的研究
有研究者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6]有研究者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7]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積極與基礎教育相接軌,確立新的師資培養規格,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根據基礎教育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的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革。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關注。
二、近十年高師美術教育研究的問題與思考
(一)重復研究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學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p#分頁標題#e# (二)以定性研究為主,缺乏實證性研究與分析
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往往局限于現狀的分析,且較少關注國外美術教師教育的情況。從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由于研究數據不足,許多論文在論證過程中,以經驗和感覺作為論據,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師范院校的具體境況的不同,致使難以得出一些具有廣泛性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
三、高師美術教育研究展望
(一)高師美術教育價值觀的正確定位
時至今日,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向專業美術院??待R的問題未能從根本上扭轉,造成高師辦學偏離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盡管研究者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問題,并進行了一些有價值的研究,但筆者認為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要改變這種狀況,就必須從根本上正確定位價值觀,在堅定師范性價值取向的基礎上,在堅定為基礎教育服務的方向上,不斷調整和改進教育培養模式。
(二)研究對策和建議的有效實施
在研究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改革文章“蜂擁而至”的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高等師范美術專業改革步伐仍十分緩慢。我們研究的重點不應還停留在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學生綜合結構等理論層面上,而應該將目光轉移到如何將理論付諸于實際,如何使理論對現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改革起到“助燃劑”的作用,這是今后研究應重點開拓的領域。
(三)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合理銜接
新的課程范式和課程環境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新課程實施主體的教師是推行新課程的關鍵。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教育教學中較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性質、目標和價值。為此,探討構建合理的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高師美術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對加快教師教育改革步伐和提高美術課程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四)研究視角與方法的不斷拓展
縱觀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以經驗總結居主流,在學科視角上以教育學占絕對優勢,這種單一的研究視角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研究的廣度、深度。筆者認為,目前的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研究特別需要加強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應多采用問卷、訪談等調查、實驗的科學方法進行定量研究。
論文摘要: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已經十余年,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問題的的本質思考需要借助倫理學的思維,通過探究課程改革的深層次原因,提出了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倫理的“為何”與“何為”,旨在進一步幫助人們理清體育新課程存在的問題。
一、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
從倫理學的基本矛盾“善與惡”出發,我們可以進一步探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的矛盾。其實,不論課程改革的“善與惡”如何體現,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造就完整的學生而服務的,而造就完整學生則需要以和諧的社會背景為基礎,其最終目的也是為了構建更和諧的社會,進一步促進處于這個社會中的人的更加全面的發展。因此,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本質是“為了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而出現的善與惡”,而推進體育課程改革的目的則是解決善與惡的矛盾,更好的促進學生通過體育新課程的學習而成為和諧的人。
二、為何: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原因
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只是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學層面的籠統原因,但為何要這樣,其精確的原因又是什么,則需要我們探究。
1.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促進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本質特征,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在包括教育領域在內的一切領域體現和促進公平與正義。在基礎教育領域,要保障和促進公平、正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必須樹立科學的課程改革觀,將公平與正義作為課程改革的重要取向,將促進、滿足每一個青少年兒童的全面發展需要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價值支撐點。但在體育新課程推行之前,反觀我們的體育課堂教學,體育教師始終把持著整個體育課堂,他們的唯一任務就是將各種運動項目高深的運動技能毫無差錯的傳授給學生,而且學生還必須要老老實實的接受,不允許有任何的花樣與創新。在這樣沒有區別的教學背景下,且不說不同基礎的學生接受相同難度的運動技能本身就是一種不公平,學生除了運動技能的學習而其它接觸很少也是一種不公平,這種不公平會對學生自身造成潛移默化的影響,可能也會將他們培養成不知道什么叫做公平和正義的所謂的人才,那么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還從何談起呢?
因此,我們必須要改變這種現狀,而體育新課程則要求教師將運動技能當做是體育學習的載體,但絕不是體育學習的最終目的,學生除了學習運動技能之外,還必須要關注起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還必須要注重培養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得他們成長于一個公平正義的體育學習環境之中。
2.體育課程改革的推行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正義的目的是為構建和諧社會做準備,而構建和諧社會則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將公平、正義要貫穿于課程改革的全過程,而且要在課程改革的結果中加以體現,作到“課程改革為人人,人人共享課程改革的成果”,課程改革不僅應當增進人民的福祉,而且要努力縮小客觀存在的社會差距,保障不同族群、階層的人群能夠共享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共同繁榮和發展,從而擴大社會民主和平等,保持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從體育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我們就可以看出,“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顛覆了傳統“體質健康”的單維健康觀,形成了“三維健康觀”,而三維就意味著更加全面充實,旨在從里到外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另外,“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更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要為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有所作為。但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理念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部分師生的誤解,比如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部分體育教師認為就是以學生為中心,因此將學生始終放在首位,任何事情都以滿足學生為主,但這顯然是不對的。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應該也是有所選擇性的,不能盲目的遷就學生,而應該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客觀的分析存在的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三、何為: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的倫理實踐
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求每一個學生通過體育學習而獲得參與公共生活、相互尊敬和明智判斷的美德,使他們成為社會體系的合作者、社會正義原則的遵守者以及優良美德的踐行者,成為和諧、自由社會的建設者和幸福人生的創造者,從而很好的規避那些存在不盡人意的地方。但這畢竟還只是一種理想的層面,如何實現這種理想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從倫理層面探索實踐途徑。
1.進一步強化政府對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支持力度。平衡是社會和諧的根本訴求,只有通過平衡才能抑制兩極分化,才能達到共同前進的目的。但是,教育發展不平衡是我國教育的基本國情,長期以來,由于教育經費投入不足,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發展滯后,基礎教育辦學條件落后,辦學質量較低,這不僅長期困擾和制約著這些地區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阻礙著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在體育教學領域,不平衡現象非常之嚴重。比如,在江浙滬等發達地區,學校的條件堪稱豪華一流,但在西部邊遠地區,很多學校不僅基本的籃球、排球、足球等體育器材沒有,就連正規的體育教師也都沒有,很多體育教師都是由其它學科的教師來兼任。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體育課能夠開展得好嗎?學生的體質能不下降嗎?因此,我們的政府應該要大力支持這些落后地區的基礎教育體育教學,積極籌措資金解決經費問題,向這些地區派遣優秀教師支教,等等,努力提高落后地區體育教學的基本條件,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良好的物質基礎。
2.關注課程改革發展的不平衡并努力解決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和各自的發展需要關照不周,在制定課程政策時,自覺或不自覺地以發達地區學校、城市學校和重點學校為依據與標準,缺乏對民族地區特別是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關注。其結果是,基礎教育課程一方面不能很好地滿足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的發展需要,另一方面也無法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比如,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自2001年頒布以來,已經推行了十年的時間。在推行的過程中,無論是主管體育的政府行政官員,還是從事理論研究的高校體育專家,還是從事基層體育教學研究的教研員和一線體育教師,都對課程標準對不同地區的非適應性本身提出了很多問題,希望國家能夠盡快修訂課程標準來解決這些問題。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體育新課程標準制定組在修訂課程標準方面似乎沒有任何的動作,而且面對這些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也沒有發表任何導向性的意見。很顯然,這種沉默的態度毫無裨益,只會傷害廣大關心基礎體育教育工作者那顆熱情的心。因此,我們要努力關注不平衡發展并相反設法去解決。
3.促進體育課堂教學的公平開展。無論體育課程改革的理論研究多么繁榮,但其最終落腳點還在于體育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否則一切都是徒勞。在體育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教師是課程實施的核心實踐者,課程改革能否成功,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實踐?;A教育體育課程改革要承擔服務和諧社會構建的使命,教師在課程實施方面就必須保障“課堂公平”,實現學生的“整體發展”。課堂教學中,體育教師必須樹立“全納”的觀念,平等、公正地對待、信任、評價每一個學生,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充分的開發,生命價值得到展現,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
四、結束語
從倫理學的視角審視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進而探析體育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倫理本質,是體育新課程健康順利發展的內在要求。倫理責任與義務是藏于體育教師內心的一種潛意識,我們只有充分激發廣大體育教師的這種潛意識,才能為通過體育新課程的開展從而達到構建和諧社會的最終目的奠定良好的基礎,也才能為青少年學生的體育學習和全面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高嶸,張建華,毛振明.對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問題的反思[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74-78.
[2]李忠堂,閻智力.我國基礎教育體育課程改革60年回顧[j].體育學刊,2010,17(12):52-56.
關鍵詞:微博;研究性學習模式;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模式構建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7800(2012)008020503
作者簡介:李卉(1988-),女,福建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多媒體教學、數字圖像與動畫。
0引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是針對高校教育碩士研究生而開設的一門課,對象是中小學在職教師。由于一線教師對教學有著較為豐富的教學實踐,對基礎教育的現狀也相對了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有助于促進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所以要加強課程研究中心與一線教師的交流,以使課堂改革能夠持續深入地推進。然而學生存在有無教學經驗的差別,導致學生的案例分析、思考結論各不相同。因此,筆者在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這門課中發現,采用課堂講授模式,不能適應學生多元化發展的需要,學習過程比較單調,難以激發每個學生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刻剖析。而借助學習伙伴,在共同目的的基礎上進行專題式的研究性學習,并且通過網絡學習的新方式來完成知識建構不失為一種很好的解決辦法。筆者通過研究新浪微博,發現新浪微博以其特有的教育特性、交互特性為網絡研究性學習構建和應用提供了很好的平臺,進而提出基于微博的研究性學習模式。
1微博的特點
微博,即微博客(MicroBlog)的簡稱,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用戶可以通過Web、WAP以及各種客戶端組件個人社區,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雖然它的最初的應用不是為了教育而出現,但其簡潔、短小、形式多樣(圖片、音頻、視頻、超鏈接)、交互性強的特征,將會給教學帶來很大的改觀:
(1)通過Web及Air微博客戶端,實現了網絡研究性學習的異步交流和同步交流。
(2)微博的短小精悍使信息傳遞更有效。每一條博文140 字的字數限制,要求信息者更重視語言的精簡,使被傳遞的信息簡潔明了,容易被學生駕馭。
(3) 微博形式的多樣性決定了由它傳遞的教學內容將更容易為學生接受。從傳播學的角度上說,微博支持圖片、音頻、視頻以及超鏈接等各種格式的內容,將有效刺激學生多種感官的功能反應以及肢體的參與,幫助學生全方位地融入到學習活動中。
(4)新浪微博推出的社交群組“微群”使得學生找到與自己有共同愛好的學習伙伴,構建學習共同體,共同學習。并且能夠使教師與學生走出嚴肅的課堂,在這種非正式的平臺上建立社交活動,實現學生與教師的平等互動。
(5)所有成員可以通過DBank網盤實現資源的共享,實現了思想的分享。
(6) 微博信息接收與反饋速度快,關注、評論與轉發功能適合多元評價,游客、專家、教師、學生之間都能進行全面、真實、多維度的評價。
2基于微博的研究性學習模式的設計
2.1微博輔助教學的可行性分析
以微博輔助教學的平臺主要由公告欄、學習伙伴、討論交流、資源共享、學習評價等5個方面組成,為教師、學生、游客、專家甚至是家長的實時和非實時交流提供互動平臺,所涉及的微博功能及構建如圖1所示。
圖1微博輔助教學平臺
微博輔助教學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一是教學資源;二是教學互動;三是教學評價。教學資源平臺主要是通過個人的DBank網盤或者是微群里的微博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包括專題的可參考的圖書、論文等,并且隨著課程的累積,形成以專題為關鍵詞的網上教學資源庫。
教學互動平臺主要是通過話題和聊天室進行師生、生生的互動。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可以通過創建話題,交流和討論,有利于專題的順利研究。
教學評價平臺主要是通過回復或評論實現的。不僅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游客、專家也可以參與進行多方位的評價。
2.2研究性學習模式平臺的構建
為了使研究性學習有個良好的交互平臺,教師首先選擇合適的微博,并創建一個微博群,構建基于研究性學習的微博平臺。接著每一個學生以實名制(或是容易識別的代號)申請個人微博,加入到教師的微博群中。這樣,微博、教師、學生、專家和游客共同構建研究性學習環境。基于微博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平臺的構想如圖2所示。
圖2基于微博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平臺
2.3研究性學習模式平臺的實施環節
2.3.1以專題(或者是問題、項目)為研究性學習的載體
教師通過微群公告、微群話題、微群聊天室等多種渠道提醒學生專題題目的選擇。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組織學生從學習生活或社會生活中選擇自己的研究專題。為了便于信息的查找以及交流,一般是按照“學習專題”的形式進行分類。
學習小組可以通過話題回復,或者是通過Air客戶端與教師進行一對一交流,通過師生合作最后確定項目。
2.3.2組織課題組,制定研究計劃
制定計劃的內容包括學習時間的詳細安排和活動內容的計劃。學生通過微博交流自身的想法,確定出小組的草案,教師則需要對學生的草案進行修改和回復,并且定期在公告欄上信息,提醒學生每一個階段的學習任務。
2.3.3專題實施研究
這一階段是研究性學習的核心。學生大部分的知識和技能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由學習小組直接深入實地調查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借助一定的技術工具收集信息,并且進行加工處理,通過個人發微博、微群發言、微群聊天室一對多、AIR一對一交流想法,撰寫活動日志,不斷對初始提出的假設進行驗證,最終得出小組的報告。
設計主要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學科教育理論、新課程、學科教育研究三個模塊。各模塊具體內容如下:學科教育理論模塊包括學科教學理論、學科課程理論、學科學習理論;新課程模塊包括課程標準解讀、新課程典型課例分析———兼談新課程學科教學設計、新課程專題研究;學科教育研究模塊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學科教育研究簡介、優秀學科教育研究介紹、教育論文寫作。這三個模塊分別承擔著不同的課程功能。
其中,學科教育理論實現在職教師理論素養的提高,學習本學科領域的教學理論、課程理論和學習理論;新課程模塊針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而設計,旨在使教師領會新課程標準中蘊涵的課改理念,提升相應的學科教學設計能力,“新課程專題研究”環節依據新課程中增設的學科專題開設,幫助教師解決在新增學科內容方面帶來的困難;學科教育研究是在職教師普遍感到困難的薄弱環節,也是制約教師專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在經過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以及多年教學實踐的磨練后,這一環節的具體內容設計對有效教學將起到極大的專業提升和引領作用。
職后高師“學科教學論”的課程內容設置應遵循以下幾條原則:貼近時代脈搏,體現新課程要求職后高師“學科教學論”的課程內容設置必須敏感于時代對課程培養目標的要求,也就是要“與時俱進”。在目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背景下,就是要關注新課程、反映新課程、體現新課程。關注學習者,突出職后特點任何課程設計如果脫離學習者的具體特點,都很難較好地實現課程內容的適切性。教師學習是成人學習的一種,既有成人學習的一般共性,又有教師學習的專業特性。因此,在課程內容選擇、呈現方式、評價以及教與學的方式等諸多方面都應對此特點做出回應。重難攻堅,把握教師專業化發展薄弱環節職后學習作為教師繼續教育諸多形式中的一種,必須依據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針對薄弱環節,設計、選擇、實施學科教學論課程,把握教師職業發展進程中的關鍵要素,在課程內容選擇和設計上,為教師的職后學習搭建適宜平臺,很好地起到專業提升與引領作用。
在前面的論述中,我們針對職后社會需求的變化和教育對象的發展特征分析,設計了主要針對新課程和教師專業發展的課程內容體系,包括學科教育理論、新課程、學科教育研究共三個模塊。在數學學科中,結合學科具體特點,設計各模塊的具體內容如下:
模塊一。數學教育理論,含三個分支,分支一數學教育基本理論:一般教育理論對數學教育的影響;弗賴登塔爾的數學教育理論;波利亞的解題理論;建構主義的數學教育理論;“目標教學”理論與中國高考;中國的“雙基”數學教育。分支二數學課程理論:課程的基本概念;數學課程理論研究概說;古代外國數學課程概況;中國古代數學課程概況與突出成就;歐洲數學課程的發展;中國近現代中學數學課程的演變。分支三數學學習理論:“學習”與“數學學習”概說;基于行為主義的數學學習理論;基于認知主義的數學學習理論;基于人本主義的數學學習理論;基于建構主義的數學學習理論。
一、文獻來源
為了解我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研究現狀,筆者對相關研究文獻作了較為系統的研讀分析。研讀資料主要來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藝術類書籍以及公開發表,被中國知網( CNKI)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文獻。檢索方法為: 以“主題”為檢索項,以“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高師美術教育”為檢索詞進行檢索,獲得 1999 至 2009 年相關的研究文獻105 篇,經審閱、篩選發現,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相關研究文章為 86 篇。本研究將之全部作為取樣對象,分析維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視角。
二、文獻綜述
( 一)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研究
趙詩鏡在《對高等師范美術專業的重新認識》一文中提出,師范院校的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不是“赫赫有名”的美術家,也不是培養社會需要的一般的美術工作者,而是培養熱愛教育事業、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當教學能力的美術教師。[1]趙青在《對高師美術教育培養目標定位的思考》中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進行了闡述,并給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在于為基礎教育培養合格的師資,更好地服務于基礎教育。這一點研究者存在共識,基本上沒有異議。
2005 年《中國美術教育》雜志刊登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美術學本科專業課程設置指導方案,對高等師范院校美術教育本科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這樣規定的: “高等師范院校美術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和社會美術教育工作者?!?/p>
不難發現,伴隨著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與變革以及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培養目標要求不斷提升。從過去美術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學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具備初步美術教學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礎教育美術教師; 從適應基礎教育到了解基礎教育再到引領基礎教育,這是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培養目標質的飛躍。
( 二)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結構研究
關于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課程設置是研究者討論最多的一個話題,梳理眾多文獻主要從以下層面展開論述。
1.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
吳世寧在《試論高校美術教育專業中的師范性特點》中指出,多年來高等師范美術教育體制基本上沿用了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無論在課程設置還是在教學方法上,都偏重于對專業知識的傳授,過多強調專業技能。著名藝術教育家郭聲健在《藝術教育論》中指出: “藝術師范教育中的藝術專業課程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即像專業藝術院校那樣,在內容上偏專、偏精、偏深,而中小學藝術教育所需的東西卻因其簡單、基礎淺而往往被忽視。結果,學生畢業上講臺,對中小學藝術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內容反而并不是感覺輕車熟路、游刃有余?!保?]邱長沛在《關于高師美術教育問題的思考》中強調,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應該貫徹一專多能的原則,一專多能是師范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作為中等學校美術教師的重要條件。并提出了專業設置的一些實質性的建議,如專業基礎課除素描、色彩外,應增設設計基礎,素描課除傳統素描外,應補充結構素描與意向素描,在工藝設計中開設電腦設計課等等。葛鴻志在文章《對當前師范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術史和美術概論的基礎上,增加美術欣賞課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美術欣賞能力的教學。另外,還應開設美學、美術評論及與現代美術教流相適應的電腦美術和電腦設計,根據未來基礎教學的特點,可以開設一些手工與美術相結合的課目,如泥塑、陶藝、紙工、金屬竹木工藝等課。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提到,在我國高師美術專業課程特別注重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學習,在課程設計中約占總課程的 2/3,并以各種傳統寫實性的繪畫為主,而忽視陶藝,染織、民間手工藝,版畫、工藝制作、現代設計、電腦美術等內容,嚴重脫離基礎教育的發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級兩個學年的國畫、油畫等專業學習和畢業創作,成為最重要的學業評價標準,完全沿用了美術學院的課程模式而偏離了師范的辦學宗旨。[4]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問題,研究者主要針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仍然沿用專業美術院校的教學模式的問題展開論述,提出了許多專業課程改革的建議和意見。
2. 課程結構中教育類科目所占比重
高師美術教育專業“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和所占整個課程的比例是廣大研究者關注的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高師美術課程結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較多文獻提及了關于這方面的改革建議。還有專門討論在高師美術教育專業中如何富有成效地開設教育理論、教育實踐,培養學生實際教學能力的文獻。張秀麗在《簡論中國高等師范美術教育》中指出,我國高師美術教育中教育課程僅占總課時 7%左右,學生學習不到足夠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畢業以后很難當好教師。美國、日本的課程結構則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較大比例的教育理論課程和學科教學法課程,約占總課程的 2/5 左右。為此,在高師課程中必須增加教育類課程,在增加教育實習學時的同時,可將一次性的教育實習改為: “教育見習—了解教師”“教育實習—學做教師”“教育研習—做好教師”不同目標和內容的三個階段,以切實提高學生教學實踐能力。[4]
楊鈞同樣在《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中指出,高師美術課程設置重專業輕教育是目前高師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問題。并用數據說明課程結構中教育類課程所占比例過低。在教育類課程設置上,研究者主要圍繞完善教育類課程,增加在整個課程結構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師范”特色展開。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較研究的方法,學習國外的先進教學理念,提出了許多可行性的觀點。
3. 課程與課程的交叉與融合
強調課程內容的綜合是世界課程改革帶有普遍性的趨勢,藝術領域的改革也積極關注和反映了這一趨勢。美術新課程改革反對科目本位主義,關注各課程知識的互相融合和滲透。徐建融在《美術教育展望》一書中指出: “不同學科間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紀教育、科學發展的主要趨勢,為了與之相適應,藝術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的交叉和融合也成為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世界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趨勢。”[5]張志強在《新課改背景下高師美術教學中存在問題與發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注重學科之間的融合和交叉,將美術素養和人文素養并重,增加人文課程在總課程中的比重,增設如宗教與藝術、文化人類學、文學、歷史、音樂、建筑、戲劇等選修課程。[6]
楊鈞《新課改環境下高師美術改革對策》、劉劍麗《論高師美術教育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與發展要求》等都在這方面給予關注。關于強調課程建設綜合性,提倡學科綜合類的文章出現較少,提倡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課程之間融合與滲透將成為研究者新的關注點。
( 三) 高等師范美術教育與基礎教育銜接研究
岳嶸琪、田衛戈在《建立適應新課程標準的高師美術教學體系》中指出,為適應新課程標準的實施,高師美術教育應大力進行改革,以素質教育為目標,從課程教學、課程設置、課程體系建設等方面進行改革。[7]趙勝利在《關于新課程背景下高師美術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養中小學美術教師為根本任務的高師美術教育,面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挑戰,應該從教育觀念、教育教學方法以及招生體制等方面進行反思,不斷地完善和發展其辦學模式,從而能夠和美術基礎教育相適應。[8]眾多文獻在此方面給予了一定關注,并提出了改進建議。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學實踐,對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不甚關注,教育教學中很少涉及美術新課改方面的內容,這就直接造成許多“未來的教師”不了解新課改的背景、性質、價值和目標,無法在理念、知識和能力上為將來實施新課程做好充分準備,造成培養的美育人才與基礎課程改革對新型師資的需求之間出現不和諧因素。
三、文獻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復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和新穎性
伴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更多的研究者認識到師資成為制約課程改革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因素,因此開始對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給予更多關注。筆者將近十年的有關文獻進行搜集發現,論文數目成直線上升趨勢,文獻數目急劇膨脹,時至今天仍是一個熱點話題。綜觀文獻,整體上都能看到高師美術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進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上,缺乏將某一具體問題作為研究的焦點,進行層層深入的分析、論證。有些研究內容與已發表的文章內容重復,創新性和新穎性嚴重不足。
( 二) 研究多為定性研究,尚缺乏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
縱觀高等師范美術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視野比較狹窄,往往局限于現狀的分析,且較少關注國外美術教師教育的情況。從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為主。由于研究數據不足,許多論文在論證過程中,以經驗和感覺作為論據,忽略了不同地區不同師范院校的具體境況,致使難以得出一些具有廣泛性的結論,不能令人信服。筆者認為,目前的高等師范美術教育如何很好地適應,乃至引領基礎教育改革,特別需要加強實證性的研究與分析,應多采用問卷、訪談等調查、實驗的科學方法進行定量研究。
一、圍繞一個中心
在義務教育課程改革進入總結提升階段、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全面啟動的關鍵時期,全省教研系統必須堅持以課程改革為中心,圍繞依法實施和科學實施新課程開展各項教研活動。
二、做好兩個服務
教研工作要為行政部門教育決策服務、為基層教師教學服務。全年在兩個“服務”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為教育決策服務
1.以“全面規劃、穩步推進”為方針,實施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疾烊珖咧姓n改實驗省,深入實驗樣本學校調查研究,了解我省實施高中課改的優勢和困難,協助省教育廳制定高中課程改革的實施方案及相關配套文件。具體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方案、課程設置和管理指導意見、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學校課程建設指導意見、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指導意見、新課程學科實施指導意見等。
2.加強省級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縣的教學指導。在對國家級實驗區進行評估的基礎上,總結實施課程改革的先進經驗和新型課堂教學模式,抓好一批學校和教師典型,組織召開義務教育課改先進單位和先進個人表彰會。
3.加強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指導和管理。對地方課程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繼續完善修訂通用地方課程標準和地方課程教材。指導各實驗區開設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制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和管理細則。
4.調查全省教學用書使用情況,制訂教學用書編寫、審定、出版、發行的指導性意見。
5.加強課程改革的協調和宣傳。協助省課改辦召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工作領導小組和專家工作組會議。積極聯系宣傳部門及多種媒體,宣傳浙江省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進經驗。
6.認真做好全省51個義務教育課改實驗區的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業務指導。加強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命題研究,以及對市地命題工作的指導,做好全省初中生學業水平考試試卷質量分析;加強初中生綜合素質評價研究。
7.繼續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強考紀考風建設,規范會考管理,提高會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會考信息公布和運用的科學途徑和方法,加強對普通高中教學的監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輪高中課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學業水平評價方案。
8.積極研究高考改革趨勢,協助做好我省高考試卷命題和閱卷的相關工作,研究與高中課改相配套的考試和評價改革。
9.探索基礎教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施辦法,和部分縣(市、區)合作進行試點。
10.進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園)本教研制度的內涵和實施策略,積極推進全省校(園)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評比標準,總結省校(園)本教研示范校(園)的先進經驗。
11.進一步推進教研工作信息化,繼續做好“浙江省中小學遠程教育工程”教學光盤的教學設計和現場拍攝任務。
12.研究高中學科建設,開展普通高中先進教研組評選活動。
13.加強對民辦學校教學研究的指導,建立民辦學校教學研究聯誼會制度。
14.召開省、市教研室主任會議和教研室辦公室主任會議,研究課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創新模式以及加強教研室自身建設的新思路。
15.加強省際教研工作交流和協作,承辦華東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會議。
16.以展示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成果為重點,做好第三屆省政府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工作。
17.做好年省級教學研究課題立項和成果評比工作。
18.協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級教師的評選工作。
19.開展新課程下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的實效性,總結典型經驗,推廣先進的德育模式。
(二)為教師教學服務
1.做好義務教育和高中新課程學科的培訓工作。改進省級培訓模式,提高培訓質量。
2.啟動全省教研員培訓。制訂全省教研員培訓實施方案,分層分批培訓各級教研人員。
3.進一步推動《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實施,參與園長和幼教教研員全員培訓。
4.繼續實施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攜手行動”,加強對欠發達地區農村課程改革的引領和指導。
5.加強教學用書的開發和管理。繼續組織編寫與新課程配套的作業本、暑假作業、復習用書、考試標準、地圖冊等,全面修訂已經出版的教學用書。
6.召開全省高考情況分析報告會,加強對高三復習階段的教學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