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3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建筑歷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美國沒有統一的教材,也沒有統一的強制性的教育標準,這給了老師或教材編寫者極大的自由,這有利于發揮他們的創造性。當然,美國歷史教育也有其弊端,但這不是本文所研究的對象。本文是從多種不同的歷史資料中,針對我國歷史課程和教學的特點,篩選出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
課程的組織原則
斯達瓦諾斯(Stavrianos)(1964)對歷史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三點建議,我把它概括為兩點建議。
第一,歷史課程的編制應該做到點和面的結合。他認為歷史課程首先應該包括一個概述。這一概述是從整個人類歷史的角度來對人類歷史的發展所做的概括。它對于了解地方歷史與世界歷史之間的相互聯系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從整個歷史的角度來研究和看待某一地域的歷史與其他歷史的關系,它本身就喪失了研究的價值。如果把握了整個歷史的結構,再研究它的部分,這樣的研究會更加有意義和更加容易理解。因此,為了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在概述之后,應重點對歷史上比較有影響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做深入研究。他指出,這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選取與歷史教學時間的長短以及學生的現狀與能力而變化;但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因為時間關系,而蜻蜓點水似的從一個課題跳到另一個課題。
第二,要努力使歷史與人們的現在聯系起來。換句話說,歷史必須最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興趣結合起來。因此,斯達瓦諾斯(Stavrianos)提出了歷史回放的原則。首先,從描述和分析現狀開始,然后追溯所研究對象的歷史變遷,在這一過程中把當地歷史與大的歷史背景聯系起來。這是一種從微觀到宏觀的方法。因此,它從微觀開始到并不局限于微觀。在對歷史變遷的考察中,他認為還應該把歷史與當地的自然環境,不同的歷史力量和歷史當事人的性格特點結合起來。筆者認為,這一方法能夠生動地再現歷史的發展過程,使學生深刻地體會人在歷史活動中的能動性和所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也有利于使學生看到他們與歷史的聯系。
由于人類歷史的浩瀚,歷史教學不能夠涵蓋所有的課題。因此,歷史教學必須有重點地選擇一些主題。在對歷史主題的選擇上,安克頓(Acton)(1896)在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一書中提出了如下原則:歷史教學并不是給與歷史事件同等的時間和篇幅,而是根據歷史事件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來選擇。他還認為成功的歷史課程應該成功的拓展學生的時間和空間世界,使他們感受到生活方式的多樣性和延續性,幫助他們找到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認識到歷史對他們今天生活的影響等。本文將從全美歷史中心出版的歷史教學單元中選取一些例子來看美國歷史教育點與面的結合。這套教材共有60個單元,每一單元都代表歷史上的一個具體問題和歷史插曲。編寫者力圖使老師和學生在更廣闊的歷史背景下來探討這些事件,深刻地思考它們的作用。在每一單元最后,我將討論它們的特點。
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僅限于歷史,而美國把歷史看做交叉學科。美國把歷史歸入社會學習(socialstudy)中,通過跨學科的綜合方式來組織教材,把歷史與地理、文學、公民教育、藝術、自然發展史和科學聯系起來。美國歷史標準(1996)認為歷史不應該僅僅使學生認識他們所在的社區、國家乃至整個世界所產生的歷史人物或發生的事件,也應該讓學生了解歷史人物所賴于生存或歷史事件賴以發生的歷史條件,包括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比如,影響人們日常活動的信仰、價值觀、風俗習慣;他們所建立的和賴以生存的規范、法律和社會機構;他們所創造的文學、音樂、建筑、舞蹈以及為了生活需要而產生的科學技術等。因此,美國歷史教材的編寫雖然也按年代順序來編排歷史,但在這一總的編排原則下,則是通過主題來組織課程。
下面以蒙戴爾桑(Mendelsohn)(1997)所列舉的1~4年級歷史課程來看他們怎樣通過專題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整合到歷史課程中去。這一階段的歷史總主題是地理和文化,即讓學生理解某一地區的人和文化與他們所處的地理物質環境之間的聯系。圍繞著這一主題,學生每年只學習屬于同一個地理環境中的人的生活。比如,一年級學生學習生活在沙漠地區的人;二年級學習生活在森林地區的人;三年級學習住在平原和草原地區的人;四年級學習住在河流附近的人。到四年級時,學生將已經學習了世界上不同地區的人的文化和生活、現在和歷史。在這一主題中,學生可以理解人與環境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了解屬于不同文化的人之間的異同。本課程還注意歷史與其他課程的同步:比如在學習住在森林地區的人的時候,恰好學生在科學課程中學習土壤和森林。
歷史教學的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法
首先,歷史教學并不是讓學生局限于課本的知識,來記憶別人得出的歷史結論,而是發展他們研究歷史的能力。這一點也在歷史課程編寫中得以體現。在歷史學習中,不但要求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形成問題和解決問題,而且鼓勵他們寫成文章。比如,斯達瓦諾斯(Stavrianos)(1964)認為歷史論文可以有兩種類型:第一種是分析性的,教材提供歷史材料,學生通過分析歷史材料得出結論并寫出論文。第二種是探究性的,學生像歷史學家那樣,首先確定研究課題,收集各種材料,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判斷和整理得出結論(世界歷史參考資料Teaching World History:A Resource Book,p.10—11)。所尋找的材料并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文獻,而是包括各種第一手材料,比如過去家庭的照片、書信、日記,來自政府的文件、人造物品、學報、日志、報紙、雜志、文學、當代相片、繪畫和其他藝術作品等。他們認為第一手資料能生動地再現歷史,縮短學生與歷史人物的距離,使學生更加密切地關注過去發生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幫助他們認識到歷史并不是與自己無關緊要的,而是所有的人都在參與創造歷史和受歷史的影響。
第二,美國歷史標準還主張學生理解歷史事件的決策過程,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的因素和其他社會或環境因素在決策中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歷史的延續性和變化性,認識到今天的決定為明天的歷史提供條件。因此,他們認為課程應選取歷史上的一些關鍵轉折點,讓學生意識到人必須做出選擇,而且一旦做出選擇,總會引起一系列歷史后果。
第三,美國標準(1996)還認為要再現歷史的生命力,首先應該研究人的歷史,包括家族史,學生所在社區或地區的人的歷史,不管是一般人還是著名人物。比如,他們主張在低年級歷史教材編寫中,主張應該從故事、神話、傳奇和傳記開始,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激發他們的歷史想像力。
美國歷史教材中的特例
到此為止,也許有人會說:我們中國歷史也包括這方面的內容,我國歷史課程的編寫也遵循類似的原則。也許這些都太抽象,為了更好地闡釋美國教材對這些原則的運用,下面我將從全美歷史中心所編寫的歷史教材中選取一些單元來加以介紹和分析。
全美歷史中心設計了《美國的紀念堂和雕塑》這一教學單元,集中探討民主原則怎么通過遍布美國各地的雕塑和紀念堂所反映出來的。本單元選取了小人雕像(Minuteman Statue),聯邦政府戰士和統一紀念堂(the Memorial to Unionand Confederate Soldiers),林肯紀念堂(the Lincoln Memorial)等。通過考察這些雕塑和紀念堂獻給誰和為什么獻給他們,使學生了解他們為美國民主的建立在歷史上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因此,這一單元的編排特點是由近及遠。它可以說是歷史回放性原則的一個具體運用:先從目前的雕塑開始來追溯過去。
《19世紀美國社會美國夢和財富福音書》(The American Dreamand the Gospel of Wealthin Nineteenth Century American Society)這一單元主要是讓學生了解美國人價值觀的歷史變遷。先是讓學生閱讀本杰明?富蘭克林所寫的《可憐的理查的占卜書》的一部分,了解18世紀美國人的價值觀:強調節儉和艱苦工作是成功的最佳方式。然后,讓學生閱讀安格爾(Horatio Alger)的《衣衫襤褸的迪克》或《紐約的街道生活》,讓學生了解進入19世紀后,隨著美國的越來越工業化和都市化,運氣、冒險和自助被視為通向成功的途徑。最后,通過閱讀巴納穆(P.T.Barnum)、溫博倫(Thorstein Veblen)、康奈格(Andrew Carnegie)和溫思特(Nathanael West)等人的著作,使學生了解他們對“財富福音書所做的正反兩方面的解釋。本單元與文學聯系起來,這比單純的講述要生動地多,而且注重提高學生的道德鑒別能力。同時,了解美國人價值觀的變遷也反映了歷史編寫者的一個獨特視角。這是中國中小學歷史教學中所沒有的。
《作為一個社會網:清教徒、印第安人和羅杰·威廉斯》(A Society Knitas One:The Puritans,Algonkians,and Roger Williams)這一單元主要探索清教徒在新英格蘭嘗試創造烏托邦社區的歷史,使學生認識到美國政府組織的特點是怎樣最終演化而成的。此單元主要依靠第一手資料。第一課:思索清教徒開創烏托邦社區的動力,即清教徒的宗教價值觀念、目標和政治信仰。讓學生留意“契約”這一概念的含義,了解契約是清教徒社會的一項組織原則。第二課:思索宗教信仰怎樣影響日常生活,仔細考察撫養孩子的方式。第三課介紹這一區域的土著居民以及他們與清教徒的交往。最后一課向學生介紹清教徒政府,讓他們了解當地政府、居民大會的產生和公民的責任。這一單元的特點是從點到面,即選取有代表意義的地方歷史來看美國政府的形成。
為了對教學過程有一深入地了解,現我把這一單元的第一課的教學過程加以描述。這一課的目標包括:通過閱讀提供的材料,來探索影響清教徒形成社區的價值觀;理解清教徒關于契約的觀念,知道這一觀念仍然影響著美國人的行為;理解人們的觀念會影響他們對物質環境的改造;進一步思索哪些價值觀對于社會的形成和延續是必需的。課堂活動包括:
1.詢問學生知道清教徒的哪些情況。
2.然后發給學生溫斯諾蒲(Winthrop)所寫的《清教徒慈善模型》一書的節選,讓他們進行討論和提出問題。過程如下:
(1)把班級分成小組,把要思考的問題(老師事先把問題寫好或復印好)發給每一小組,讓每個小組讀一段,思考如下問題:
(A)清教徒的規則(第一段的問題):
(a)溫斯諾蒲(Winthrop)希望清教徒怎樣為人處事?
(b)這意味著他認為清教徒要好于其他人嗎?
(c)溫斯諾蒲(Winthrop)告訴跟隨他的清教徒不要僅僅滿足于互相幫助,還要相互監督。為什么?
(d)當你沒有尋求幫助的時候,別人過來幫助你,你感覺如何?你總是喜歡這種幫助嗎?
(e)當別人給我們不需要的建議和幫助時,我們把他們叫什么名字?你認為這些名字是贊美還是侮辱?你認為清教徒的行為不同于我們,他們喜歡這種行為嗎?
(f)解釋為什么相互監督對清教徒來說是如此重要?
(B)清教徒的特殊品質(第二段的問題):
(a)溫斯諾蒲(Winthrop)認為哪些是清教徒的特殊品質?
(b)誰制定了上帝與清教徒之間的約定?
(c)為什么清教徒認為他們的規則是正確的?
(d)如果規則是正確的,那意味著清教徒在新世界(美國)要做什么?
(e)歷史學家認為溫斯諾蒲(Winthrop)所告訴清教徒的只有兩個契約:清教徒與上帝間的契約,每個清教徒與他們所在集體之間的契約。段落中的哪些信息使歷史學家這樣認為?如果清教徒忽略他們與上帝之間的契約,會發生什么?
(f)解釋清教徒遵守與上帝契約的計劃。
(C)如何遵循規則和獎勵遵循規則的教徒?
(a)清教徒需要做什么來維持他們與上帝的契約?
(b)為什么有些人比其他人更不容易遵循規則?
(c)如果不遵循規則的人成功了,將會發生什么?
(d)溫斯諾蒲(Winthrop)是如何讓清教徒不僅遵循規則而且樂于遵循規則的?
(e)解釋哪些規則是可以遵循的,哪些是不可能的。
(2)每個小組思考完問題后,向全班匯報。不同的小組可以有不同的回答,只要他們沒有錯誤地理解溫斯諾蒲(Winthrop)就行,但是應該探索這些不同回答的背后原因。
(3)從這些活動中,學生應該懂得新英格蘭的清教徒在雙向契約的基礎上居住在一起:他們遵循他們自己設定的與上帝之間的契約以及清教徒之間的契約。使學生理解溫斯諾蒲(Winthrop)要清教徒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都要遵循這些規則。因此,在清教徒社會里,有一種強烈的壓力使清教徒遵循一系列共同的習慣、法則和信仰。
3.接下來的活動是讓學生懂得信仰會影響人們的行為。給學生地圖,讓他們思考決定人們生活的因素和人們怎樣改造他們的生存空間。讓學生討論清教徒的需求和他們所關心的問題以及技術與他們所選居住環境的關系。
(1)問學生清教徒對地理環境有哪些要求?這些要求怎樣影響了清教徒選擇他們的居住地。可能的回答包括:停泊船的安全海灣、可用的淡水、適合耕種的土地、用來建筑房屋和燒火的樹木、容易擊退野獸和潛在敵人的地點等。
(2)在學生思考這些問題之后,把美洲的第一份地圖(從哈巴德WilliamHubbard所寫的《關于印地安人在新英格蘭苦難的敘述》中節選)交給學生。讓學生尋找薩勒姆(Salem)這個地方,因為溫斯諾蒲(Winthrop)不確定薩勒姆(Salem)是否安全,他讓船隊在海上航行,直到最后來到查里斯城(Charlestown)和波士頓(Boston)。讓學生知道波士頓坐落在一個半島上。讓學生思考為什么溫斯諾蒲(Winthrop)一直認為具有淡水的半島是最理想的地點。
(3)讓學生思考哪些技術因素可能決定了清教徒房屋或其他建筑的樣子。為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讓學生知道清教徒的建筑與學生所在城市的建筑的不同,可以問這樣一個啟發性問題:清教徒所能建造的建筑與今天建筑有哪些不同?把黑板分為兩等分:
(4)在這些活動基礎上,把清教徒所建造的第一個茅屋的圖發給學生。告訴學生這個茅屋沒有保存下來。當茅屋滿足了清教徒最基本的需要之后,清教徒建造了更結實的房屋。一些這樣的房屋仍然存在。讓學生仔細觀察房屋的角落,思考其中的木工技術。觀察屋里沒有單獨的房間??紤]生活在這樣的房子里會是什么樣子。要特別指出,即使清教徒建造長久使用的房屋時,個人很少具有單獨的房間。
(5)使用隱私作為話題,讓學生思考清教徒的信仰怎樣影響了房屋和村子的組織結構。首先問學生知道哪些清教徒的信仰,包括獻身與上帝、互相幫助、分享、互相監督、好的公民、勤勞等。
(6)然后問學生哪些信仰反映在房屋的布局里面。如果把信仰與物質環境聯系起來學生仍然感到困難,可以問問題,比如,如果清教徒建造教堂,他們會把教堂建在村莊中心還是邊緣?清教徒的房屋是連在一起的還是離的很遠?
(7)讓學生觀察那個時期的城鎮地圖或其他材料,比如以前村莊的紀錄常常為歷史學家提供了詳細的信息來重新建構17世紀的村鎮風貌。
(8)把“會議室地點(教堂)選擇的申請”(Proposed Site for the Ipswich Meeting House)發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為什么提出申請的人選擇了那個地點,為什么他們想把他們自己的房屋與這個會議室聯系起來。讓學生了解這反映了宗教在清教徒心中的核心地位。
4.補充活動:
(1)讓學生畫一張清教徒所居住的城鎮圖,解釋他們為什么設計成這樣子。
(2)讓學生構思他們自己的社區來反映他們的信仰。這可以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他們深刻地理解信仰可以影響環境。
從這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讀者可以看到歷史教學中對第一手資料和文學材料、地理、科學等方面的知識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和歷史情感。讓學生從一地方歷史看到了美國文化和國家制度的形成。
討 論
也許有人會說,因為美國歷史短,他們才可以這樣做。我國歷史上下長達五千年,我們怎樣做?
第一,也許我們應該思考歷史教學的意義和實質,不應該為歷史而歷史,而要考慮歷史對學生的道德影響。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比如《資治通鑒》和《史記》等記錄了人物的對話和歷史事件的發展過程。在對歷史事件的描述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當時的客觀形勢,也顯示了歷史當事人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更重要的是這些書籍向我們揭示了當事人的性格特點在歷史事件形成中的作用。這是培養學生性格和為人處事的極好的材料。
第二,學習歷史是為了理解和解釋今天的社會現象,找到現實生活中一些重要現象的歷史根源,把歷史與今天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到歷史的延續和變化。比如,戶籍制度是中國社會管理制度的一個重要特征,世界上僅有幾個國家實施類似的制度。在歷史教學中,完全可以從我國目前的戶籍制度開始,探討它對我國經濟和人們生活的影響,研究它的作用和利弊。然后采取歷史回放的形式追溯到戶籍管理制度的源頭──兩千年前的商鞅變法,了解商鞅設立戶籍管理制度的原因和對當時社會以及歷代社會的影響等。
第三,是否每一個學生都需要學習所有的歷史,是否全國所有的學校都必須學習同樣的歷史內容。美國歷史協會編寫了包括美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在內的60個教學單元。每一單元大約需要持續1~2個月,即使美國歷史短,按照這個速度美國學生也不可能學習完所有的單元。因為歷史是按主題編寫,老師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單元。因此,對個人來講,每個學生不可能學習所有的歷史;但是如果歷史教學在內容上保持足夠的多樣性,如果從整個社會來講,總會有人知道歷史的某一部分。因此,這足以保持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換句話來說,即使像歷史學家那樣,他們需要知道所有的歷史嗎?他們只要知道與他們的研究相關的歷史就可以了。這也許是我國歷史教學應該思考的問題。
第四,對歷史材料的整理和記錄等也應該成為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教學一般來說僅限于現成和過去的材料,而不注意從社會中發掘和收集資料,尤其是普通人的生活資料。而美國歷史教育的方法,則有效地避免了這些缺陷。
第五,在歷史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對歷史方法的學習要比簡單的知道歷史事實要重要的多。如果在歷史教育中,學生懂得了研究歷史的方法,在以后的生活中,如果他們對某一歷史現象感興趣,他們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而得到。
第六,美國的歷史教學與其他課程緊密相連,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興趣,從而與他們將來的職業聯系在一起。以清教徒的房屋為例,它可能引起某些學生對建筑的興趣,如果沿著這個興趣發展下去,他們可能成為建筑學家;如果某些學生對建筑里面所反映出來的信仰或文化感興趣,他們可能成為人類學家;如果對房屋中所反映出來的技術感興趣,他們完全可以在科技發展史方面發展。類似于這些興趣點的培養是中國歷史教學中所沒有的。因此,中國歷史教學無論從思路上,方法上還是內容上都需要轉變。
參考書目:
Mendelsohn,B..The Social Studies Curriculum,K-12.From Roupp,H.(Eds).Teaching World History:A Resource Book.NY:M.E.Sharpe,1997.
Roupp,H..Teaching World History:A Resource Book[M].NY:M.E.Sharpe,1997.
Stavrianos,L.S.,“A Global Perspective in the Organization of World History,”in New Perspective in World History,Bulletin 64.Washington,D.C.:NCSS,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1964.
Acton,L..The Cambridge Modern History[M].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1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