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宏觀調控政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70,90住宅面積政策” 住房結構比例 90平方米戶型 套密度
中圖分類號:TU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5(a)-0250-02
2006年,建設部《關于落實新建住房結構比例要求的若干意見》,要求新建住宅項目,套型建筑面積90m2以下的戶型必須占整個項目70%以上。并制定出落實該政策的措施。
而后筆者調查了居民收入與住房的消費價格:根據杭州統計局的居住消費價格指數統計顯示,住房的價格達到了居民全收入的105.8%,亦即不吃不喝也買不起房。上海則沒有明確這一數據。根據搜房網從對上海,杭州等城市的購房者購房面積需求的歷年統計數據比較,顯示城區內這一數據每年呈下降趨勢。統計結果是,民眾的住宅面積的需求集中在71m2~140m2區間。
這些是否表明“70,90”住宅面積政策順應潮流?該政策肯定也不是完全合理,但又如何不合理呢?筆者以下將就政策的積極性,局限性展開分析,并對新加坡的住房面積政策對比。
1 政策本身積極性分析
1.1 90平米前提下居民生活模式
各種居住空間構成了人類的行為單元。所有的行為單元的組織都應該有滿足人類日常生活行為活動習慣,并能是這些習慣在一套居室內相互聯系順暢。90平米是否能滿足當下人們的居住需要。還得從居住模式上分析。
1.1.1 居住空間首先涉及居住群體這一主客體對等的關系
從計劃生育政策執行以來,中國的主要家庭模式已經變成了3口之家(一對夫妻加一個小孩)。這表明居住空間主要以兩室為主。當然還有兩代居的模式,即一對父母,1~2個老人,一個小孩。這便要求有三個及以上的居室。而90平米的居住面積恰好是一個一個中間值,可以勉強滿足兩室到三室這樣一個變換過程。此外,居住人數3人以下的,諸如單身,無子女的夫妻等,90平米對他們而言過大,沒有討論的價值。對于居住人口超過5人的諸如四世同堂的情況,90平米的面積就像汽車不能超載一樣,不能承受這么多人的居住。討論也沒有意義。從中國當下社會主流的居住群體層面上考慮,這一政策是相對積極的,是可行的。
1.1.2 居住空間再次涉及居住群體的生活模式問題
近些年來,由于城市經濟的較高速發展,人們的工作行為及住居方式發生了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在經濟、文化迅速發展轉變的大背景下,社會競爭加劇、工作強度增加、精神壓力加重。這致使人們在工作之余尋求各種適合自身放松的方式,家庭娛樂則是主要方式,自己的住宅變得重要。
(2)隨著跨國學習、工作、經商、旅游等活動的不斷普及。人回到家中讀書、看電視、上網的時間就明顯增加;人們要么選擇遠行,要么選擇居家,近距離室外運動頻率劇減。居家的生活舒適性就要提高:洗浴方便,家務勞動電氣化。
這些生活模式上的變化,暗示了在住宅設計中舒適性,功能空間界定的可變性,電氣化的便捷性都變得空前重要。90平米的住宅面積,客廳的面積約12平米左右,要適應一些諸如家庭聚會之類的活動顯得非常困難。諸如餐廳客廳結合的可適應性設計就會發揮巨大作用。而根據黃一如老師的《上海緊湊型住宅單元建筑面積指標探討》中給出的數據,緊湊型兩室戶套內面積在68.6平米左右,加上住宅的公攤面積(根據住宅單元層數,單層戶數變化折中取15平米),還有6平米左右的彈性空間。這就意味著90平米對于兩居室的可適應性設計是有利的。而對于3居室(緊湊設計后套內面積為81.9平米)則顯得局促。
1.2 市場經濟與購買力上分析
商品住房市場價格高昂是當下中國的社會問題,這是一個事實。一般認為,房價收入比是衡量購房壓力的最好指標,其理想值是3~5(UN—Habitat,2002)①而中國一線城市房價收入比已接近20∶1,二線城市亦達到15∶1左右,三四線城市也已超過10∶1,幾乎花掉一般居民一生的積蓄,這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是沉重的負擔。②這一懸殊的數據顯示,中國需要推出居民相對能夠購買的住房。這只能從3個方面著手:(1)降低房價;(2)提高居民收入;(3)縮小房屋面積來控制總價(這里指商品房,廉租房,經濟適用房除外)。而前兩者要符合經濟規律,而第三者則是政策的宏觀調控。因此,推出“70,90”面積政策具有積極意義。
2 政策的局限性思考
但如上文提到的,“70,90”面積政策也存在許多不足。
2.1 面積上的“一刀切”不合理
從上文提到的需要三房的家庭,90平米就顯得局促而不適用。住宅房型70%的90平米以下,是否意味著100~110這種經濟的三房相對占有比例就下降了。應該根據家庭結構在中國社會的構成比例的詳細數據,做出更加細致的設計上的面積規范(并鼓勵設計上將適應性納入考慮范圍)。而不是“90平米以下”這樣去“一刀切”。
2.2 功能用房面積規范的細化
現在設計市場上有很多因為對“70,90”政策理解不透徹,而做出90平米以下卻不符和舒適性的住房。例如筆者在實習的時候,公司就有項目將90平米(算公攤)做出兩房,兩衛,兩陽臺的房型。這大為降低了購房者的居住品質,也違背了緊湊型的原則。所以,政策應該還包括各功能用房的相關面積的建議和規范。不能只講究緊湊型,還要講究舒適性。
2.3 套型可變性考慮
當前的這一面積政策抱著一種“過渡階段”的心態。而實際上使用者卻是將住房當做永久的使用對象。面對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消費品的沖擊,住宅面積要求會隨之增加。所以,現行的緊湊標準在以后會有潛在的變化。這樣的變化現行政策就要有所考慮,要對住宅房型居室數目的變化做一定的可變性設計才能滿足潛在的改變的需要。
通過這種根據家庭結構對住宅面積的細致規范;在基于緊湊型與舒適性的基礎上規范各功能用房的面積以保證舒適性,并存在可變的彈性空間;政策本身就變得人性而具有吸引力,自然很好落實。
3 新加坡社會住宅的相關經驗
筆者通過《城市的遠見》影視欄目及相關論文了解了新加坡祖屋的經驗,引用表1做粗淺的說明。
新加坡政府通過堅持建造小戶型的組屋來控制房價,以保證絕大多數居民買得起住房。從上表可以看出其與“70,90”政策的差別—— 根據了家庭的結構,基于舒適性考慮了房型中各功能用房的數量。其實上表還只是粗淺的數值,事實上他們的面積政策細化到了每一居室,衛生間的面積大小。
這種方式不但確保了絕大多數的居民能夠住的起房,也實現了居住空間的優化配比,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新家坡地少人多,是人口密度較大的一個國家,但是新家坡的人均森林覆蓋率居于世界前列,這正是由于這項政策所帶來的好處。
4 結語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鄉村人口大量的入住城市和城市家庭人口數量的相對穩定,居民收入與住房購買力差距懸殊,這些說明中小戶型住宅必定將會有很大的市場潛力。70/90政策也是順應市場發展和適應我國國情的。綜合以上分析。明確了70/90政策的優越性和一些不足之處。我國的住房面積政策相比發達國家還是處于粗略規定的階段,有待進一步完善。
注釋
① 車徑光.美國、新加坡低房價收入比成因及對我國的啟示[學位論文][D].2008.
② 邵軍.由90/70政策論道中小戶型住宅設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1(21).
③ 車徑光.美國、新加坡低房價收入比成因及對我國的啟示[D].2008.
參考文獻
[1] 賀永,黃一如.上海緊湊型住宅單元建筑面積指標探討.住宅營造、評測、監控與全生命周期運營的相關技術.
[2] 張立新,賀永,黃一如.上海中小套型住宅設計策略[J].住宅科技,2007,27(12).
摘 要:職業教育集團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組織,并非偶然產生,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職業教育自身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對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進行有益改革的探索和實踐。文章在文獻分析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影響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幾個重要方面做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集團;理論依據;組建形式;問題;發展建議
作者簡介:孫芳芳(1982—),女,河北滄州人,河北科技師范學院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所助教,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管理與人力資源開發。
基金項目:河北省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計劃2011年度軟課題“河北省職業技術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14572159),主持人:王玉芬。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3-0041-06
職業教育集團作為一種新興的辦學組織,它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職業教育自身為了提高辦學效益,對辦學體制和辦學模式進行有益改革的探索和實踐。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的職業教育集團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然而實踐先行,理論后發,對職業教育集團的理論研究遠遠滯后于人們對實踐的熱衷。理論研究的缺失,使得部分職業教育集團發展過程中出現盲目和隨意現象。本文主要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幾個重要方面做了進一步思考。
一、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依據
職業教育集團的形成不僅與發展背景密切相關,還與一定的理論依據息息相關。目前主要借鑒經濟學理論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進行分析。
(一)資源依賴論
資源依賴理論屬于組織理論的重要理論流派,萌芽于20世紀40年代,在70年代以后被廣泛應用到組織關系的研究。資源依賴理論的核心假設是:所有組織都必須為了生存而與其他因素或組織進行交換和互動,才能獲得自身發展所需要的資源。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重要組織如學校、行業、企業、政府、科研單位等,各方既有優勢又有不足,在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開發與轉化過程中,無法產生各自內部所需要的資源,必須通過相互的合作與交換,實現資源整合來獲得。目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普遍存在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問題,用資源依賴理論來分析,原因在于職業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開發與企業需求相脫節,在人才、資金、實訓場地等方面的資源優勢不明顯,這些都影響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這種資源的不對稱性必將影響到合作的程度和共享資源的質量。因此職業院校必須通過多種途徑提高自身的辦學實力,增強與企業的相互依賴程度,強化合作共贏的辦學機制,這樣職業教育集團才能健康、長久地發展下去[1]。
(二)交易費用論
交易費用(Transaction Cost)是由科斯(Ronald H·Coase)1937年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首先提出,他指出,交易費用是為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證產權、發現交易伙伴和交易價格、進行交易談判、訂立交易合約、監督違約的行為并對之制裁、維護交易秩序的各種費用的總和[2]。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作為一種市場行為,在其辦學過程中同樣存在交易費用。職業教育集團利用自身規模優勢,可以有效化解或減少交易費用。一般來說,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組建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主要包括調查成本、談判成本、違約成本等。職業教育集團化經營可以通過對集團內的人、財、物統一調配、管理,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利用自身規模優勢,集團統一面向市場,提高組織程度,打破市場壁壘。這些都有利于降低集團化辦學在合作中的交易費用。在幾種交易費用同時存在,必須權衡各項費用以及合作項目中費用效益的關系時,必須做出是否進行合作的決策。
(三)博弈論與策略聯盟
博弈論又稱為對策論(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爭或競爭性質現象的理論和方法,分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其區別在于雙方之間有沒有一個具有約束力的協議。如果有,就是合作博弈,反之,則是非合作博弈。而策略聯盟的概念源于企業的聯合,指企業在面臨國際競爭壓力時,基于自身資源及能力的不足,期望通過合資、共同研發、交互授權、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等戰略手段,運用各種契約而結成的風險共擔、要素雙向或多項流動的合作活動。
從博弈理論的角度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的校企雙方是相互博弈的過程,而且是合作博弈。校企合作辦學本質上是策略聯盟的一種方式。合作雙方在合作之前應先評估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劣勢,建立明確的合作目標,在互利共贏的理念下,提出具體可行的方案,決定合作的方式,通過契約來達到聯盟。策略聯盟成功的四大關鍵要素是:訂立聯盟策略;選擇合適對象;建立聯盟結構與管理制度;訂立終止聯盟計劃。所以集團管理者必須站在全局的高度,以集團化辦學的總體目標為標準,優化教育資源,提升整體水平,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3]。
(四)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Economics of Scale)理論是由英國人馬克西和希爾伯斯對汽車工業規模經濟的研究提出來的。指在一定時期內,企業產品絕對量增加時,其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當生產規模擴大,投入以一定比例增加時,產出增加的比例大于投入增加的比例,這就會產生規模收益遞增的現象,即規模經濟;反過來,規模擴大,而產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即規模效益遞減,便是規模不經濟[4]。
借鑒企業規模經濟理論,對職業教育集團的規模經濟進行研究時,必須注意的一點是職業教育不同于企業,職業教育集團的規模經濟必須在保證教育質量的前提下獲得。職業教育集團的規模優勢體現在:1、在集團組建后,各個成員單位之間的資源互相依賴,互相利用,避免了集團內的某些學校因生源困難而導致資源浪費與閑置,或借鑒生源爆滿而教育資源不夠的問題。2、通過扁平化和信息化的組織形式,可以有效地減少中間環節,建立靈活的快速反應機制,提高集團的組織程度,改善集團的運行效率和辦學質量。這些都有利于規模經濟的實現和內部成本的降低[5]。由于集團內成員單位過多,管理難度加大,這就造成組織監控滯后,信息傳遞緩慢或失真,組織效率不高等問題。因此,組建職業教育集團時要注意適度規模擴張,強化內涵的培養,而不能盲目擴大規模。
二、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形式
我國國情的特殊性和地域的不平衡性,決定了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形式是一種多元形式的聯合。以下幾種組建形式吸取了我國現已組建的各類職業教育集團的經驗,重新對職業教育集團進行了分類。通過分析各種組建形式的特點、組建條件及優缺點等,為預計準備組建職業教育集團的有關部門提供一定借鑒。
(一)根據辦學的結合程度劃分
1.緊密結構型。這類集團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干預。主要是政府部門通過行政命令,以一個實力比較強的學校為核心,合并一批院校,通過校際之間的資源重組而成立的緊密型職業教育集團。如江都市職業教育集團,由原江都市職業教育中心校、揚州電大江都分校、江都市曹王職業高級中學、江都市第一職業高級中學、江都市龍川技校、江都市建工學校合并而成的實質性辦學主體。這種實體性的組建模式可以達到擴大規模、增強整體實力的目的。在集團發展初期,這類集團的聯合主要在校際之間進行,很少有企業的參與,同時由于成員單位原隸屬關系不同,強弱程度不同,組建過程中存在產權變更與人事、權限變動等問題,且人員冗余會加大管理難度,加重集團負擔,組建難度比較大。
2.松散聯合型。這類職業教育集團往往以契約為紐帶,通過企業辦學或校辦企業的方式形成松散型的職業教育集團。集團各成員之間不是實質意義上的合并,其人、財、物及原有的法人資格保持獨立不變,其主管部門的隸屬關系也不變。這類集團一般要建立一個可以維系相關各方的協調機構,該機構主持中心工作,溝通各方信息,平衡各方利益,推動產教整合發展。
由于該類形式易于操作,組建方便,因此成為很多集團組建采取的主流形式。但由于各校的人、財、物相對獨立,相互難以協調和做到政令統一,這種連結方式也制約了集團化的深入發展,不利于形成集團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優勢。另外,由于職業教育集團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在日常運行管理與業務拓展過程中,需要與其他市場主體和有關部門簽訂合同,所以明確集團的法人地位至關重要。
3.混合型?;旌闲图瘓F一般具有緊密型和松散型兩類集團并存的特點,或具有區域型和行業型并存的特點。實際上,單純的緊密型或松散型的集團較少,許多職業教育集團都屬于混合型類型。江蘇無錫立信職教中心為江蘇立信職業教育集團的主體學校,該集團實現了與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發展地區的廣泛聯合,并與跨區域、跨行業的25家企業和10所職業學校率先架構了核心層、緊密層、松散層的復合型組織模式。
由于這類集團組建形式靈活,只要有利于集團的發展,不同性質和類型的單位都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加入集團。緊密型單位的并入,可以迅速充實集團的整體競爭實力,形成集團的核心品牌;松散型辦學單位的加入,根據各自優勢將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形成多方面的競爭優勢。這類組建形式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比較理想的一種。但依然存在的難點和問題,主要體現在集團內部存在兩種類型的成員關系,如協調不當可能產生集團內緊密層和松散層的完全獨立和兩極化發展。
(二)根據合作辦學的目的劃分
1.區域聯合型。區域聯合型職業教育集團一般屬于合作帶動型辦學組織,不是真正的辦學實體。它通常指以經濟發達地區的職業院?;蚱髽I為主導,聯合經濟欠發達地區職業院校,以相同的專業設置或同一行業為基礎,為了各自的需求和目標共同發展,推動跨區域的合作辦學,實現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間的職業教育共同發展。這種跨區域帶動型的協作式辦學組織,可以充分發揮經濟發達地區優質教育資源優勢,對處于弱勢地位的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起到帶動、助推、提攜作用 [6]。上海長三角職教聯盟是2007年1月國內第一個成立的跨地區的職業教育合作團體,由10所職業技術學校加盟而成,涵蓋了60個專業和3萬多名學生。聯盟內,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可以跨??绲貐^學習,并且根據市場需求,實現跨地區就業。
2.中心輻射型。中心輻射型職業教育集團是指由政府組建一、二所規模大、條件好的職業教育中心,以該中心為龍頭,上聯中心城市和省、市級職業教育集團,下聯鄉鎮(社區)職教、成教基地,橫聯縣域(區域)各行業與企業職工教育培訓基地,形成職前培養與職后培訓一體化網絡,組建具有中心輻射作用的職業教育集團。
中心輻射引領式辦學組織需要一定的保障條件:
(1)當地政府必須實施強有力的宏觀調控;
(2)必須加強“中心”軟硬件的建設和規章制度的建立;
(3)教育行政部門應賦予“中心”明確具體的職責、權利和義務,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準行政”的色彩,以保證其對各“輻射點”的專業設置、生源質量、師資配備、教學計劃的統一制訂,教學質量的統一監控等方面發揮輻射作用[7]。
(三)根據合作辦學的主體構成劃分
1.政校企一體型。政校企組建形式指政府授權教育部門統籌,打破隸屬關系限制,各部門通力合作,利用政策杠桿和市場機制,采用集團化、市場化的運作方式進行資源重組,發揮優質教育資源優勢,調動一切社會力量投入職業教育,提高集團的規模效益和整體效益。
這種辦學實體特征有三:一、建立“一主多元”的辦學體制,即政府辦學為主,多種民辦形式并存的辦學格局;二、建立多渠道投資、融資體制。在加大政府投資力度的同時,要力求投資主體的多元化,投資方式的多樣性,積極爭取社會各種力量以各種形式投入資金;三、建立“一統多參”的宏觀協調管理體制。所謂“一統多參”,指“教育部門統籌,行業配合,社會參與”的新型管理體制,這種體制成立政府統籌的協調機構是必要的。
2.產學研一體化型。產學研合作教育是由產業界、高校和科研院所組成的科研聯合體。這種一體化的營銷模式體現了強強聯合的優勢。產學研一體化的實現可以考慮以下途徑:(1)校內產學合作模式。它是一種需要高投入的、市場化運作的,并融產業開發、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產學結合模式。(2)高效益科技型企業。目前,對于企業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建立技術創新體系難度很大,所以需要將市場上所需要的技術以課題的形式交給學校、科研機構進行研發,而后通過企業將其進行產業化[8]。(3)科普示范基地??破帐痉痘匾跃哂休^強科研實力的職業院校、工程技術中心、科研機構為依托,以推進區域重要產業、特色產業發展為重點,通過政策引導,促進職業院?;蚩蒲袡C構的科技研發優勢與企業生產制造優勢有機結合,促使科研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所形成的具有示范效應的技術支撐和服務平臺[9]。
3.多類型垂直式聯合體型。多類型垂直式是我國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方向。所謂多類型,是指不同層次職業院校和相關培訓機構間的聯盟。垂直式即初、中、高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師范院校的直線式聯盟,主要目的是保證不同層次職業教育辦學的相互銜接,避免教學脫節和專業的重復設置,為低層次學校進入高級院校打下基礎。
多類型垂直式聯合體可以使初、中、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形成多種職業教育并舉、城鄉一體化的網絡體系,充分發揮優質職業教育資源的整體效益。其核心是以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為紐帶,以“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多贏”為基本原則,達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分段培養、科學發展的目的。這一模式有利于教學、培養、培訓的整體性,減少教學過程的重復和學生學業上的彎路。這一聯盟的形成,其核心問題是證書系統一體化的建設。如何建立一套可以融通各類教育和培訓的證書體系,形成“大職業教育辦學體系”,以更好地體現多類型垂直式的多元合作職教聯盟的價值[10]。
三、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發展時間較短,無論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在認真總結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經驗,充分肯定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取得的成績的同時,必須注意到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和運行中需要迫切解決的一些問題。
(一)集團內部各實體單位間責、權、利不明
職業教育集團利益相關者主要是集團的龍頭學校、企業行業及其他相關社會機構,并存在著利益主體多元化的特點。首先集團參與各方是基于“共建、共享、共贏”的基本原則而組建起來的,整合并協調各方的利益可以說是集團一項伴隨始終、至關重要的中心工作。目前,大多數集團內的職業學校與企業之間沒有明確的責、權、利的分工和利益分配機制,導致在運行過程中各方關系逐漸呈現松散狀態。對于多數企業而言,能否獲得經濟效益成為企業是否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的主要動因。而對于整個集團來說,必須同時兼顧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努力挖掘成員之間合作與交流方面的“結合點”[11]。
(二)企業行業的參與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
企業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程度直接影響了職業教育集團的辦學質量,但在我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中企業行業的作用被不同程度的弱化。目前已成立的職業教育集團,理事長均由集團內核心職業院校的領導擔任,這就從某種程度上忽視或弱化了企業行業在職業教育集團中的地位和作用。
從企業來看,企業與職業教育集團的合作點多局限于人才利益方面,如在人才選拔上優先選擇優秀畢業生、學校為企業承擔培訓任務等,這些利益是隱性的,短期內無法看到明顯的、直接的效益。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所獲得的經濟收益率、品牌收益率相對偏低,導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從行業來看,學校從行業剝離后,行業的辦學責任和指導作用均被弱化。目前不少資金和項目的審批權、技能鑒定權等集中在一些綜合性行政部門,行業失去了原有的資源和優勢,客觀上導致行業支持乏力[12]。
(三)政府對職業教育集團的政策支持和引導不力
首先,政府沒有賦予職業教育集團明確的社會地位。目前的職業教育集團大多是由企業、行業或其他相關社會機構構成,由于不具備法人地位,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參與各種社會活動中難以界定其承擔的相應責任,導致部分集團運作的隨意性。其次,政府部門的有效參與、指導、協調與監督不到位。在現行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踐中,政府發揮的作用中管理大于調控;手段上以單一的行政指令為主;方法上缺乏支持、激勵和保障的措施。再次,缺少支持職業教育集團建設的專項經費。由于集團性質和現有體制等多種因素,目前我國尚未劃撥專項經費支持整個職業教育集團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集團的深入發展。
(四)集團內部可操作性的運行機制不健全
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實質是實行職業教育的集約化管理和開放式發展。雖然職業教育集團建立了章程和規定,表面看起來完全具備自我運行的能力。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集團內的各成員單位隸屬關系、管理體制、人事關系、資金關系諸多方面都不一致,管理起來非常困難,導致集團后期運行乏力。這就需要政府通過制定法規等手段進行有效調控,使集團的運行機制更具有方向性。
四、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發展建議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和一項開創性工作,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實踐中面臨著許多急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和矛盾的解決需要集團自身體制、機制方面的創新,更需要外界多方力量的參與和支持。
(一)職業教育集團自身發展層面
1.重視機制創新。首先,校企互惠機制創新。利益機制是推動校企合作良好發展的動力和良性運轉的紐帶。校企雙方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構建資源共享機制,如校企合作項目的開發,利用企業原有職教資源為職業學校提供服務,協同配置實習條件等[13]。其次,內部運行機制創新。要注重從傳統縱向多層的科層管理模式向橫向互動扁平化管理模式轉變,變傳統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為信息過程的增值管理模式。還要建立團隊式合作機制和柔性式組織形態,建立跨單位、跨部門的協調組織、網絡組織、學習型組織和無界限組織,打破原先的工作狀態,實現信息的網絡聯結,建立新型的柔性式組織形態[14]。再次,利益分配機制創新。健全的利益分配機制是保證集團健康穩定發展的關鍵。集團的各種收益要根據集團各個成員單位在具體項目中承擔的責任、貢獻的大小進行合理分配;創造條件,引進經營理念和民辦機制,通過技術入股、專利加盟、項目合作等方式,積極探索教育與產業接軌的新模式[15]。
2.集團質量和品牌策略。首先,質量是集團生存發展的生命線,職業教育集團通過質量標準和系統服務來實施對各成員單位的管理,必須建立一個共同遵守的質量管理體系,確保形成整個職業教育集團的知識品牌,提升整體競爭力。其次,品牌塑造至關重要。樹立品牌意識、找準品牌定位、注重營銷運作系統的運用有助于提高品牌在社會中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最終提高集團在社會上的影響力。最后,集團整體核心競爭力策略,核心競爭力理論對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提出一個新的思維視角。筆者認為以集團文化和產學研一體化提升集團的核心競爭力是重中之重。其中集團文化是整個集團的靈魂,集團的精神文化、教學文化和管理文化代表了一個集團的核心文化。產學研一體化要求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在各個方面都要根據教育、產業、科研的要求來展開。但由于許多聯合屬于松散型組織,缺乏資金保障,集團在資源的共享、整合、重組以及今后的深入發展等方面均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如何建立并推進產學研一體互動發展是目前迫切要解決的問題。
(二)職業教育集團外部支撐體系構建
1.政府層面。首先,建立有效的政府引導機制。在職業教育集團的組建啟動階段,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在建立健全職業教育集團整合機制、企業行業參與辦學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制定相關政策,協調組建工作;根據行業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指導集團做好近期、中期以及長期發展規劃。其次,賦予職業教育集團合法的身份和地位。目前松散型集團,在申請獨立法人資格方面存在著許多障礙,但仍舊可以變通一些方式,如在政策上允許由集團的成員單位共同組建一個具有法人資格的能夠承擔經濟社會責任的實體。再次,目前企業和行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還比較低,需要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予以鼓勵。如實行激勵性政策與懲罰性政策并舉、稅收政策和特惠政策的導向、轉變財政投入方式,建立多元化投資體系等。
2.企業行業層面。企業層面,首先,牢固樹立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鼓勵和激發員工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并真正地付諸行動,這是企業保持活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其次,企業管理者應改變企業減員增效的發展戰略??梢酝ㄟ^人力資源開發,對員工進行培訓、轉崗,通過結構性培訓,來實行結構性就業。如企業可以將部分項目在集團內實施,利用學校的土地修建廠房、安置設備,利用學校的學生當作企業的實習員工等。這樣既降低了企業成本,又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實訓與就業問題。
行業層面,首先,應強化行業組織的管理和監督職能。通過立法的形式賦予行業組織一定的法律地位,使其成為連接學校、企業和政府聯系的橋梁。其次,擴大行業組織的管理和協調職能。制定行業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法規和制度,并統籌組織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集團化的責任、義務以及應承擔的職業教育培訓費用,使行業組織在維護企業利益的同時,監督并約束企業履行職業教育的相應義務,保障職業教育集團的合法受益權[16]。
3.市場體系層面。職業教育集團本身是按照市場化的規則建立的,所以就必須按照市場經濟的規律組織運行,以提高市場化運行的效率。集團的運行可以通過以下方式引進市場機制:
(1)引入市場經濟成本概念,運用按比例進行固定資產折舊、按效益劃定職工工資總額、按需求擴大辦學規模和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體系等經濟成本核算指標來降低集團化辦學成本。
(2)通過技術入股、專利加盟、項目合作、人才交流等不同方式,分散合作中預計出現的產權界定、產權交換和成果占有等風險問題。
(3)積極探索職業教育與產業接軌的模式,創新利益分配機制,在最大程度上實現集團內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4)通過集團的內部活動,如開展短期和長期培訓,為相關機構提供信息渠道等有償服務,籌集資金,以市場化運作維系集團的日常運行。
(5)職業教育集團作為一個經濟實體,與其他部門一樣獨立核算成本與收益,向顧客和其他單位宣傳并推銷自己的產品與服務,真正實現職業教育集團的市場化運作[17]。
在職業教育的運行中,市場機制是通過勞動力市場來發揮作用的。市場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功能主要表現為:調整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教育供求關系的平衡,從而優化教育結構,提高教育質量。必須注意的是,我國正處于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階段,未來幾十年仍需要大批的以第一、二產業為主的職業院校,仍需要靠政府的力量來舉辦。因此,只有政府有形調控和市場無形調節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2][3]譚界忠.高等職業教育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2008:98—111.
[4]楊柳,夏金星.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7(10):27—28.
[5]曾小軍.教育集團化經營的新制度經濟學分析[J].民辦教育研究,2003(6):35—36
[6][7]黃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9.
[8]加強產學研合作 助力企業創新.[EB-OL].[2012-3-12].news.省略/20070928/n252400415.shtml.
[9]江西省產學研合作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試行).[EB-OL].[2012-3-12].xsky.jgsu.省略/kygl/201008/t201008 21_2146.htm.
[10]王平安,郭蘇華.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實踐與創新[M].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121.
[11]趙麗萍.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7,1—47.
[12]黃堯.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3.
[13]郭蘇華.論職業教育集團發展的核心問題[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5(14).
[14]劉輝雄.關于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的實踐反思[J].福建商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9(2):25.
[15]杜旭東,張偉.我國職業教育集團的發展趨勢——以煙臺市級職業教育集團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0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