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國際金融危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研究國際金融傳遞機制,對于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建立有效防范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國際金融傳遞可分為正常傳遞與非正常傳遞兩種類型。正常傳遞指在維持各國匯率穩定和金融市場正常運行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影響,非正常傳遞指引起各國匯率劇烈波動和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的國際資本流動,它不僅由一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另一國,而且造成各國和地區之間的連鎖反應,即危機“傳染”。本文所討論的國際金融機制,主要指后一種類型。
一、傳遞源與被傳遞對象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國際環境下,由于種種原因首先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地區)稱為“傳遞源”。受傳遞源影響,同樣的危機很快出現在其臨近或周圍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稱為“被傳遞對象”。一般情況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傳遞源”多發生在區域經濟鏈條較為薄弱的環節上。那些被傳遞的國家或地區,往往與傳遞源國家在經濟類型、金融體制、發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具體來說,可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經濟一體化區域內高度相關的投資貿易關系。以這次東南亞貨幣危機為例,東盟五國較為全面地進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階段是在1976年2月五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區內實行特惠關稅區時算起。當時東盟各國為了迅速發展經濟紛紛實行50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由于當時美、日、歐占東盟進出口總額的60%,使得東盟各國經濟極易受到西方經濟波動的影響。為此,東盟決定采取擴大區內貿易的政策,政策的實施使得東盟五國的內部貿易、投資比重迅速上升,各國經濟命運由此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同時對東盟的這些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國家來說,對外部波動極為敏感,加上各國在產業和進出口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競爭性,那么一旦某國貨幣受到投機者沖擊而匯率發生大幅波動和下跌時,自然也會迅速影響到其它國家的外匯市場,從而造成貨幣危機的傳遞。
(二)國家之間存在某種貨幣一體化安排。1992年歐洲外匯市場波動的背景正是國際投機勢力看準了歐盟貨幣體系中,成員國雖然安排了相互間匯率浮動上下不超過2.25%的界限,這種貨幣一體化安排客觀上要求各國一致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當時東西德統一不久,德國政府對赤字融資的需要要執意維持馬克較高的利率,最終以英鎊為首的其它低利率貨幣遭受投機者拋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整個西歐經濟也陷入衰退。在這種一體化的貨幣安排下,任何一種薄弱的貨幣受到攻擊都可能引起整個區域的市場動蕩二、傳遞媒介、傳遞途徑與傳遞過程
在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資本市場自由化的國際環境中,貨幣政策傳遞機制越來越依賴于市場價格即匯率和利率等競爭性變量。區域金融危機發生,匯率和利率成為國際金融傳遞的主要媒介。特別是匯率變動直接對國際和一國經濟發生作用。在上述兩個例子中,作為傳遞源的國家都因過去的刻板的盯住匯率政策不能應付國家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并都改變了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從而引起貨幣大幅貶值而發生金融危機。既然國際金融的傳遞媒介是利率和匯率,那么樣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就自然成為主要的傳遞途徑。
國際金融危機傳遞的過程可概括如下(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由于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與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后,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正是基于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頭,而投機性的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另外,心理因素也會加速金融危機的傳遞。由于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等,投資者也害怕當地會發生金融危機,于是干脆把資本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它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生。
三、現代國際投資組合理論———金融危機傳遞機制的一種理論解釋
投資組合理論是現資組合行為的基礎理論。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當前分散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已經由證券的種類構成轉向證券的地區構成上來了。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每一種資產組合的風險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來度量,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大小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組合中各資產的風險大小、各類資產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在分散投資時,在既定收益下必須盡量減少資產之間的相關度,從而降低總體風險。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經濟往來和一體化發展,其證券之間的相關系數已經變得很大,僅限于發達國家的投資組合已經無法很好地削減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投資組合必然會把部分投資換成回報。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往往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投資板塊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國的貨幣風險上升,國際投資組合即對自身做出修正,這種修正行為就是把屬于該地區板塊的證券和貨幣拋出,從而引起該板塊對應的整個地區的貨幣動蕩。
四、傳遞力度與傳遞中止
關鍵詞:國際金融;金融危機;傳遞機制
研究國際金融傳遞機制,對于防范國際金融風險,建立有效防范機制具有重要意義。國際金融傳遞可分為正常傳遞與非正常傳遞兩種類型。正常傳遞指在維持各國匯率穩定和金融市場正常運行的條件下國際資本的流動和影響,非正常傳遞指引起各國匯率劇烈波動和金融市場秩序混亂的國際資本流動,它不僅由一國的金融危機影響到另一國,而且造成各國和地區之間的連鎖反應,即危機“傳染”。本文所討論的國際金融機制,主要指后一種類型。
一、傳遞源與被傳遞對象
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化的國際環境下,由于種種原因首先爆發金融危機的國家(地區)稱為“傳遞源”。受傳遞源影響,同樣的危機很快出現在其臨近或周圍的國家或地區,這些國家或地區稱為“被傳遞對象”。一般情況下,國際金融危機的“傳遞源”多發生在區域經濟鏈條較為薄弱的環節上。那些被傳遞的國家或地區,往往與傳遞源國家在經濟類型、金融體制、發展模式等方面有相似之處,具體來說,可大致分為兩種情況:
(一)經濟一體化區域內高度相關的投資貿易關系。以這次東南亞貨幣危機為例,東盟五國較為全面地進入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階段是在1976年2月五國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以區內實行特惠關稅區時算起。當時東盟各國為了迅速發展經濟紛紛實行50出口導向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由于當時美、日、歐占東盟進出口總額的60%,使得東盟各國經濟極易受到西方經濟波動的影響。為此,東盟決定采取擴大區內貿易的政策,政策的實施使得東盟五國的內部貿易、投資比重迅速上升,各國經濟命運由此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同時對東盟的這些經濟總量相對較小的國家來說,對外部波動極為敏感,加上各國在產業和進出口結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及競爭性,那么一旦某國貨幣受到投機者沖擊而匯率發生大幅波動和下跌時,自然也會迅速影響到其它國家的外匯市場,從而造成貨幣危機的傳遞。
(二)國家之間存在某種貨幣一體化安排。1992年歐洲外匯市場波動的背景正是國際投機勢力看準了歐盟貨幣體系中,成員國雖然安排了相互間匯率浮動上下不超過2.25%的界限,這種貨幣一體化安排客觀上要求各國一致的貨幣政策和利率水平。但由于當時東西德統一不久,德國政府對赤字融資的需要要執意維持馬克較高的利率,最終以英鎊為首的其它低利率貨幣遭受投機者拋空而跌破限界,退出歐洲匯率機制,整個西歐經濟也陷入衰退。在這種一體化的貨幣安排下,任何一種薄弱的貨幣受到攻擊都可能引起整個區域的市場動蕩。
二、傳遞媒介、傳遞途徑與傳遞過程
在全球金融市場一體化、資本市場自由化的國際環境中,貨幣政策傳遞機制越來越依賴于市場價格即匯率和利率等競爭性變量。區域金融危機發生,匯率和利率成為國際金融傳遞的主要媒介。特別是匯率變動直接對國際和一國經濟發生作用。在上述兩個例子中,作為傳遞源的國家都因過去的刻板的盯住匯率政策不能應付國家經濟和金融環境的變化,并都改變了匯率制度,實行浮動匯率制度,從而引起貨幣大幅貶值而發生金融危機。既然國際金融的傳遞媒介是利率和匯率,那么樣國際金融市場特別是外匯市場和資本市場就自然成為主要的傳遞途徑。
國際金融危機傳遞的過程可概括如下(以東南亞金融危機為例):由于泰國周邊國家的貨幣大多與美元掛鉤,當泰銖貶值后,泰國的出口競爭力便得到加強。與泰國出口結構相似的周邊國家為了維持本國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會競相使本國貨幣貶值。正是基于這種預期,國際投機者必然要對這些國家的貨幣做空頭,而投機性的拋售就會對這些國家的貨幣產生巨大的貶值壓力。另外,心理因素也會加速金融危機的傳遞。由于經濟類型的接近,東南亞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與泰國類似的經濟問題,如匯率制度缺乏必要的靈活性,不良債權、經常項目逆差等,投資者也害怕當地會發生金融危機,于是干脆把資本從新興市場撤走,從而導致其它國家的金融危機實際發生。
三、現代國際投資組合理論———金融危機傳遞機制的一種理論解釋
投資組合理論是現資組合行為的基礎理論。而近年來的研究表明,隨著各國國內經濟的發展,當前分散投資決策的主要因素已經由證券的種類構成轉向證券的地區構成上來了。馬克維茨的資產組合理論認為,每一種資產組合的風險可以用其收益的方差來度量,整個資產組合的風險大小取決于三個方面的因素:組合中各資產的風險大小、各類資產所占比重以及不同資產之間的相互關系。那么在分散投資時,在既定收益下必須盡量減少資產之間的相關度,從而降低總體風險。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由于長期的經濟往來和一體化發展,其證券之間的相關系數已經變得很大,僅限于發達國家的投資組合已經無法很好地削減風險。在這種情況下,西方的投資組合必然會把部分投資換成回報。而這些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往往被劃分為不同的區域投資板塊加以管理,一旦其中某一國的貨幣風險上升,國際投資組合即對自身做出修正,這種修正行為就是把屬于該地區板塊的證券和貨幣拋出,從而引起該板塊對應的整個地區的貨幣動蕩。
四、傳遞力度與傳遞中止
關于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1]周善文,林哲夫國際會計界定及模式比較研究[J].財貿研究FinanceandTradeResearch,1996(1):67.
[2]竇仁政,陳巧風國際會計準則及其對銀行業的影響[Z].2006-04-05.
[3]宋志國黃麗新,金融危機下對國際會計準則建設及會計信息披露的兩點建議[J].財務與會計,2010(4).
[4]宋光磊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會計準則研究[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2
[5]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6
[6]黃燁菁.開放條件下的技術進步——從技術引進到自主創新[J].世界經濟研究,2008,(6)
[7]奧古斯托·洛佩茲-克拉羅斯,邁克爾·E·波特,克勞斯·施瓦布.2005~2006全球競爭力報告:為充滿希望的繁榮而制定的各種基礎性政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8]張杰,劉志彪,鄭江淮.出口戰略、代工行為與本土企業創新——來自江蘇地區制造業企業的經驗證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8,(1)
關于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1]邵佳,現代金融危機的理論與實踐,上海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2)。
[2]周偉,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危機比較研究-以東南亞金融危機與越南危機為例,上海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01)。
[3]肖才林,美國經濟危機的原因及啟示《商場現代化》2008.11。
[4][法]米歇爾·阿爾貝爾:《資本主義反對資本主義》,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第1版。
[5]蔡來興、朱正昕、晏小寶主編:《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宏觀經濟管理》,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6頁。
[6]此為作者2016年6月隨團訪問歐盟總部機構時對方所談。
[7][德]塞巴斯蒂安·杜里恩、漢斯約里·赫爾、克里斯蒂安·凱勒曼著,郭建南譯:《危機后的反思——西方經濟的改革之路》,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8]張正堂,劉寧.商業銀行人力資源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
[9]閻慶民,蔡洪艷.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框架評價研究[J].金融研究,2013,(6).
[10]張鑫.基于人力資本產權的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2014,(22).
[11]曾康霖,虞群娥.論銀行家人力資本及其價值創造[J].上海金融,2014,(1O).
關于金融危機論文參考文獻:
[1]孫立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與中國宏觀政策反應效果研究——基于開放經濟DSGE-VAR模型[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02):35-45.
[2]紀明,曾偉平.中國服務貿易出口:增長、結構與貢獻——基于金融危機沖擊角度的考察[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9(04):41-46+52.
[3]陳志剛,夏蘇榮,陳德榮.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貧困的影響——基于經濟增長渠道的實證估計[J].世界經濟研究,2014,05(08):8-14+87.
[4]朱怡然.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分析——以農業貿易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2014,11(23):7-8.
[5]孫一平,王翠竹,張小軍.金融危機、垂直專業化與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基于中國HS-6位數出口產品的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3,02(05):18-26.
[6]周麗麗.國際金融危機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傳導機制與應對措施[J].生產力研究,2013,04(06):51-52+59.
本年度的學術年會以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影響為題,主要探討金融危機對東北亞地區經濟的影響以及在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中俄兩國經貿關系前景。
俄羅斯研究所副所長牛燕平研究員首先發言。她的論文題目是《金融危機影響下的俄羅斯經濟形勢》,闡述了2008年俄羅斯經濟形勢。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暴跌的沖擊下,俄羅斯經濟形勢急轉直下,自10月下半月開始增長速度大幅放緩。目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見底,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正在加深,預計2009年俄羅斯經濟增速將驟降(全文見本期第5~7頁)。李傳勛教授對牛燕平的報告作了點評,并談了自己對此問題的看法:俄經濟走勢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俄羅斯作為中國最大的陸上鄰國,兩國的經貿關系非常密切。俄經濟形勢對我省外貿及各方面影響是深遠的??梢钥隙?,俄經濟有它自身的軟肋,世界金融危機對其影響恐怕還要進一步加深。世界石油價格下跌、和格魯吉亞的緊張關系、股市撤資、盧布自由兌換體系抗風險能力較弱等,在新的一年里都會對俄經濟造成影響。但比照1998年,目前俄應對金融危機的能力要強得多。俄政局穩定,政府掌控能力較強。經過多年的經濟轉型,經濟結構深層問題有所緩解,重要產業和中小企業的發展都上升到一個新水平,進一步增強了抵御風險的能力。另外,重要因素是前一階段俄在石油漲價過程中收入較多,政府財政儲備尚充裕,外匯儲備也比較多。因此政府有能力對股市、匯市實施干預。因此俄形勢還不至于出現不可收拾的局面。
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秀杰作了《從金融危機看東北亞經濟一體化》的報告,文章闡述了金融危機形勢下東北亞國家加強共識,認清彼此間的依存關系不僅是應對經濟衰退的有效手段,也是消除猜疑與對立,加速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重要選擇。夏煥新研究員進行了點評。
東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鳳林報告的題目是《從加強中日“戰略互惠”角度談黑龍江省與日本農業合作》,王桂蘭研究員作了點評。
猶太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程紅澤論文題目是《世界金融危機下的巴以沖突》,該中心石方研究員作了點評。
俄羅斯研究所副研究員劉澗南論文的題目是《黑龍江省與俄遠東地區人口、文化差異》。他的發言論述了中俄兩省區在四個方面的差異:一是人口結構及自然環境的差異;二是經濟結構和兩國經濟發展戰略之間的差異;三是兩國在政治體制上的差異,如決策方式、人動等;四是文化差異。并指出這些差異對中俄區域合作的深層次影響,以及中方對此應當采取的對策。高玉海研究員進行了點評。
猶太研究中心研究員張鐵江的論文題目是《哈爾濱猶太人研究與中以關系走向》。曲偉院長作了點評。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1年會在北京舉行。在論壇第三單元“財政政策與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中,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詳細解讀了當前中國財政政策。
謝旭人說,2011年,是世界各國繼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促進經濟回升向好的關鍵一年,也是中國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將繼續恢復增長,但復蘇的基礎不牢固,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從國內看,中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但經濟運行中一些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相互交織,體制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疊加在一起,加大了宏觀調控的難度。中國發展面臨的形勢仍然十分復雜。
基于此,中國政府明確提出,2011年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提高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更加注重穩定物價總水平,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中國政府強調要保持財政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主要是考慮到世界經濟增長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我國經濟由回升向好向穩定增長轉變還需要政策支持。完成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實施的建設項目,啟動“十二五”規劃重大項目,加強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都需要財政增加投入。因此需要保持適度的財政赤字和國債規模,保持一定的財政政策刺激力度。與此同時,也要根據新形勢,增強財政政策措施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雖然今年仍然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但在政策的力度上要更加合理的把握,今年財政赤字規模比去年進一步有所下降,也降低了赤字率。這樣安排既考慮了鞏固和發展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成果、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需要,也體現了促進財政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政策的著力點上,更加注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優化,更加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重視穩定物價總水平,同時積極防范財政風險。
2011年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將著重把握以下五個方面:
[摘要]《國際金融》是一門綜合性和關聯性很強的課程,內容龐大。教學中教師應該結合多種教學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問題,并學會運用基本理論來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
[摘要]國際金融理論教學課堂討論
《國際金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貨幣金融的角度研究開放條件下,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時實現問題的一門科學。從《國際金融》的知識結構和知識體系等方面看,該課程呈現出比較明顯的特點。對這些特點的把握是搞好《國際金融》教學的基礎。
第一,課程內容豐富。從知識結構上看,《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關國際收支方面的問題。例如,國民收入賬戶、國際收支平衡表的三大賬戶及其編制;國際收支口徑及探求改善國際收支的各種理論等。二是匯率問題。它主要闡述匯率的相關概念、匯率政策的概念及匯率形成機制、外匯管制的概念、我國外匯管理體制的演變及改革,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的方向等內容。三是國際金融市場及國際資本流動問題。四是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問題。五是國際貨幣體系、國際貨幣危機等方面的問題。上述研究內容使得《國際金融》的研究和教學口徑寬廣,增加了教學的難度。
第二,課程的知識綜合性和關聯性強。從《國際金融》的研究內容看,該課程同其它一些學科有著緊密地聯系。一是西方經濟學特別是宏觀經濟學的理論。例如,國民收入賬戶的推導、新劍橋學派和貨幣學派的國際收支理論、乘數理論和吸收分析法、匯率形成機制中的資產組合平衡理論、內外均衡的政策搭配等理論都必須以西方經濟學的理論作為基礎。二是貨幣銀行學中的系列理論。例如,貨幣需求理論、貨幣供應理論、利率理論等方面。三是其他一些學科。例如,《國際金融》要用到國際經濟學中的一些原理;對《國際金融》原理的闡述還要涉及到一些初級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要學好這門課程,必須具備較好的相關理論基礎知識。
第三,課程的內容更新速度快。隨著經濟和金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明顯,國際金融的理論和實踐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例如,歐洲經濟一體化和政治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變化、WTO背景下國際資本流動和貨幣危機問題、國際金融市場的創新和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和升值壓力等熱點和核心問題。
上述這些特點要求《國際金融》課程教學必須在精確地闡述國際金融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理解、吸收和借鑒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國際金融研究的成果,注重國際金融乃至整個國際經濟領域的發展新動向,密切關注我國對外金融活動緊密聯系當今世界金融發展中的現實問題和金融發展趨勢,從而擴大教學的視角和提高學生的知識素養。這體現在教學中,必然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包括基礎理論的講述、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等。讓學生主動思考,提高其學習國際金融的興趣和積極性。
一、課堂理論教學
作為傳統的教學手段,課堂教學仍然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手段。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選用不同的教學方法,能夠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可以采用順序法、比較法等教學方法。
1.順序法
是一種把相關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循序漸進、步步深入地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適合于具有一定順序的內容,如國際貨幣制度的演變(時間順序)、國際結算(操作順序)、經濟事件的影響(空間順序)等。
2.比較法
對于相似的或對稱的理論、概念和業務等容易混淆的內容,在教學中注意羅列比較。如國際金融機構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就可以用比較法來對四大全球性機構及區域性國際金融機構進行比較說明。
3.引導法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想辦法解決問題。如在講解教材中的三角套匯問題時,在按教材講清了三角套匯的基本思路后,引導學生使用另一條套匯路線去套匯,但套匯的結果是虧本。學生陷入迷惑:如何套匯才能賺錢?經過思考,發現關鍵在于正確選擇賣點:選對賣點,賤買貴賣,盈利;選錯賣點,賤賣貴買,虧損。
4.自學與教學相結合
幾乎所有國際金融教科書中,都有兩章分別論及國際金融機構和國際貨幣體系,涉及許多歷史資料及發展的淵源,如果由教師講學生聽,常常出現事倍功半的結果。較好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設計出若干問題讓學生自學。如國際金融機構有何作用?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致命缺陷是什么?最后由教師做總結,這樣學生不僅掌握了重點內容,而且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主動性,更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二、運用網絡教育技術,組織教學
隨著教學手段的現代化,運用網絡技術實施課程教學,是未來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把網絡教育技術應用于課程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建立課程網頁
主要包括教材(教參)選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包括教學進程)、章節要點輔導、章節練習、作業布置、答疑,還可以包括教學建議,熱點討論等內容。前三項為常駐內容,其他內容可隨著教學進度進行更新。課程主頁的作用主要在于:一是可以為學生學習提供網絡支持服務,也可以為課堂教學提供基本的教學條件;二是可以增加教學透明度,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目標一致,縮短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三是建立了師生網上交流的綠色通道。
2.進行網絡交流
學生在教材自學和網上學習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學習上的問題。這些問題有些可通過課堂面授由教師點評,但這往往會受時效的限制。通過網絡就可解決這個時效性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收到大量的學生郵件,內容不一定局限于課程,還有很多生活上的或其他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流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也為教與學的協調奠定了基礎。
3.進行網上教學。
經濟類課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變化快,政策性、經濟性因素對課程內容的影響較大。在國際金融中,匯率的變化、存款利率的變化,以及不可預期事件的發生,往往會對國際金融產生影響。如伊拉克戰爭就引起了油價變動——以石油為原料的商品的價格變化——匯率風險;美國出兵使國內經濟發展受影響——美元匯率變化,等等。網絡教學使信息零距離,可以為我們解決教學中的一些實際問題。
三、重視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高職教學的重要環節。對實踐教學不能單純地以實驗、實習去理解,特別是《國際金融》這種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實踐教學的途徑應該是多方面的,除了實驗、實習以外,還應該包括案例教學、專題討論、參觀等形式。也就是說,除了課堂理論講述外,課堂討論和案例教學在《國際金融》課程教學中的地位尤為重要。
1.案例教學法
關鍵詞:工作即服務;調整結構;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4-0011-02
國際金融危機以后,隨著金融業整體風險的擴散、銀行業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銀行要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實現經濟價值,在總結金融危機經驗教訓的前提下,分析銀行業面臨的新問題和新趨勢,銀行業服務將在回到基本面、加強誠信、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以及全方位、多元化經營方面展開更激烈的競爭。
要提升服務必須首先要重新認識“服務”,《現代漢語詞典》中對“服務”一詞的解釋是:“為集體(或別人的)利益為某種事業而工作?!睆你y行的性質和任務來分析,服務是銀行業最基本的職責,是打造銀行業品牌,是提高銀行業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關鍵,銀行業的競爭歸根結底是服務的競爭。要認識到服務和工作應該是劃等號的兩個名詞――服務=工作,工作即服務,服務是銀行業的本質所在,“服務立行”是商業銀行的基本戰略。銀行服務的核心是維護和加強與顧客的聯系,銀行服務將呈現以下幾個趨勢:
一、提升銀行服務需要重實踐
樹立為客戶服務的思想,熱情服務、文明服務是基本要求,優質服務讓客戶舒心,因此服務行業爭取消費者的競爭力就在于以人為本,提供優質服務,服務質量是企業取得競爭力的最根本的因素,服務質量決定企業的生存興衰。提供個性化的服務,讓顧客高興而來、滿意而歸。
二、堅持原創、加強創新科技含量
在國際、國內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創新是當代銀行業發展的源泉和動力,中國銀行業只有通過創新才能生存發展。商業銀行要樹立“原創性為主、吸納性為輔”的創新指導思想,吸納的內容可以是國外的,也可以是其它行業的,但引進不是簡單的拿來,應從本地區市場環境、目標客戶特征和需求出發,開發有本行業特色、符合自身經營特點和戰略目標的金融服務產品,而不是簡單地生搬硬套。
三、調整結構、平衡業務間創新比重
由于銀行服務的贏利目的和客戶對金融服務需求的多樣化,銀行服務的提供往往具有選擇性,相當多的服務只為一定階層的顧客群體設計,甚至只能提供給精英階層的顧客,即所謂的精英服務。這就使銀行服務更注重“大客戶”的培養和維護,而忽視了普通客戶的服務需求。調整金融品種的結構,就是要改變只重視高收入者的創新品種,在確保每筆業務不發生風險的前提下,多創新一些適合中低層收入者可供選擇的金融品種。中低收入者在我國還占有較大比例,根據消費者需求,適時推出符合消費者需求的創新品種,充分占有市場與客戶。國際金融危機后,我國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進一步推進城市化的關鍵時期,銀行客戶對銀行業務的需求也將發生結構變化,服務對象和服務手段更趨多元化。銀行業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銀行服務的多元化將迎來一個大發展時機,建立全方位、多層次、多元化的銀行服務體系將是危機后我國銀行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四、加強誠信建設,提升專業精神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誠信是一個人、一個企業安身立命之本。銀行的整體服務水平將得到極大改善。加強誠信建設有利于銀行形成自己的服務特色和企業文化,打造服務品牌,形成品牌效應,提高銀行核心競爭力。
五、注重商業原則,培養人文精神
銀行服務的商業原則指的是銀行服務的贏利性,銀行服務的人文精神指的是銀行服務的人本主義和社會性。銀行作為經濟運行的劑,更需要在堅持商業原則的同時,體現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回饋他人,回饋社會。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銀行服務的同質化趨勢明顯,在這種服務同質化和管制較嚴的環境下,人文關懷和社會形象往往成為客戶選擇銀行服務的重要標準,對于那些中小型銀行來說尤為如此,人文和社會形象也成為銀行業競爭的新戰場。這種商業原則和人文精神的統籌兼顧已經成為現代化和國際化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也將成為銀行業發展的趨勢。
六、立足本土,與國際接軌
服務必須與時俱進,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銀行業“走出去”提供了歷史機遇。人民幣國際化的逐步推進為銀行業“走出去”提供了有力支持。我們應該抓住有利時機,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大力推進我國銀行業服務的國際化步伐。
七、完善服務創新,建立激勵機制
加強制度創新商業銀行應建立有效的金融服務創新機制,以適應新形勢下社會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加強對員工職業道德、職業理念、職業技能的培訓,高起點、規范化、嚴要求訓練員工,進一步提高員工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加強金融服務制度的創新,簡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方式,以客戶為中心,從而帶來在運作成本、服務質量、服務效率、客戶滿意度和反應速度等方面的巨大改善。
總之,商業銀行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銀行業只有迅速適應環境的改變,調整經營管理策略,從一個更高層次、更廣范圍考慮所面臨的新問題,才能適應國際金融境,求得更好的發展。
[1]葛紹青.商業銀行如何提升服務層次[J].現代金融,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