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二語文議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議論文;高中;語文;寫作
議論文在高中語文學習中的地位之所以重要,除了它是我們勇闖考場的利器之外,還有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摘要中我們提到的,它能很好的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讓人的心智趨向于冷靜、理智和成熟,議論文寫得越好,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就會越全面和客觀。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同學寫不好議論文,究其根源,主要是大家都知道議論文需要舉例舉證,卻只是一個簡單的羅列,并沒有將論點論據很好的結合起來,其中沒有一定的邏輯性。眾所周知,文章都需要有一定的中心思想,那議論文同樣不例外,我們不能純理論,否則就只是一個空架子;也不能純事例,否則沒有理論的支撐就顯得不專業。另外,在對于論點和論據相結合的這一點上,我們同樣需要一定的分析與綜合能力,相信簡單的堆砌就像一棟樓只有一個空架子。議論文想要靚起來,需要從方方面面來考慮。
1 提高議論文事實論據分析能力
1.1 反向假設分析法。
這是一種在議論文中比較常見的用來論證事例的方法,主要是是從事情因果關系的反向來著手,用“假設某某沒有怎樣,就不會怎樣”這樣的句型來貫穿事例。值得注意的是,一般若所舉的例子是正面的,我們就需要從反面來分析。若是所舉反向的例子,就需要從正面來分析。例如我們現從兩個角度來概括錢偉長的事跡,看看哪個角度的說法會更加的深入人心。例1:錢偉長在年輕時,棄文從理,留學期間才華橫溢??箲鸾Y束后,拒絕美國政府高薪受聘,寧愿回到祖國,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科學救國,為我國的科學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老年后,為港澳的回歸奔走效力。由此可得,錢偉長的一生都是懷著一顆拳拳愛國心的。我們可以將這一段話用反向假設分析法來分析試試。例2:試想一下,若是錢偉長沒有一顆拳拳愛國心,他會在個人的興趣愛好與祖國的需求之間棄文從理嗎?它會在學成之后,拒絕美國政府高薪受聘而回到祖國艱苦的研發環境嗎?若是沒有一顆愛國心,他會在年老之后,仍然奔走在港澳回歸祖國,我國的統一大業中嗎?由此可見,錢偉長是有著一個拳拳愛國心的。這樣通過反問句的形式,用反向假設分析法,不僅讓讀者有了一個自己思考的空間,也更加確信了事實論據本身,有更強的表達效果。
1.2 因果分析法。
這也是在證明論據里比較常用的一種議論文的寫作方法,主要是通過列舉事例,并在此基礎上,分析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常常用“之所以…是因為…”這樣的句式來說明。例如我們學生在寫作時喜歡舉到的一個貝多芬的例子,我們也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分析看看。例1:磨難有時候正好可以歷練人生。貝多芬雖然雙耳失聰,卻沒有放棄他所摯愛的音樂,用頑強的意志遏制住命運的喉嚨,通過31年的艱苦創作,終究釀成佳作。因此,磨難,可以歷練人生。例2:眾所周知,貝多芬的很多佳作都是在他耳鳴后所創造出來的。在他雙耳失聰后,之所以能夠創造出經典的命運交響曲,是因為他遏制住了命運的喉嚨,不屈的與命運做抗爭,戰勝重重磨難,方能寫出心靈之曲。人生路上難免會有坎坷,只要我們不拋棄不放棄,終究能看到屬于我們的美麗彩虹。由此可見,磨難,能夠歷練人生。同樣的意思,換個句式,換種表達方式,給人呈現出來的感覺就會不一樣,在無形之中也讓你所創作的議論文靚了起來。
在議論文寫作中,論據是一個重點支撐部分,我們在進行論據的舉證時,也有多種方法,除了以上提到的兩種,還有分析歸納法、正反對比法和引申分析法等等,每一種方法都適用于不同的議論文的舉證。分析歸納法主要是從大段的文字信息中,通過分析,總結歸納出自己想要的精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中心點題。而正反對比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辯證的唯物主義了,將事情的正反兩面通過舉例論證出來,通過截然不同的兩方面的對比最終起到點題的效果。引申分析法,主要是在論證完一個觀點之后,通過推測,展開聯想,推斷出可能發生的事情,起到點到面的拓展的作用。在今后的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不同的議論文事例或者寫作要求來不同程度的綜合運用。
2 巧用排比羅列
在古文里,對于詩詞的寫作,我們講究對仗工整。在現如今,對于寫作規范要求比較高的議論文寫作,對仗工整的句子同樣可以起到一定的加分效果。通過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相同句式的句子的排列,能夠加強所要強調的內容,同時使讀者在感情上能夠更進一步的升華。在以論文中,排比句、排比段的加入不僅可以增加文章的工整性,也可以加強文章的表達力度,起到一定的震懾效果。例如有這樣一段話:從古至今,無數名人賢士在挫折中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面對失敗,發明家愛迪生堅持不懈,說出“即使失敗一千次,我也找到了一千種不適合做燈絲的材料”的樂觀感慨,終給世界帶來光明;面對耳鳴,貝多芬堅強拼搏,發出“遏制住命運的喉嚨”的呼喊,終成時代“樂圣”;面對仕途被貶,坡雄心不減,抒發“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昂揚曲調。我們也這是在這樣的挫折中,一步步變得堅強與成熟。挫折,有時候也是成就人生的一桿標尺。排比的運用,使得文章從整體力度上就更有表達成效了。
3 善用“起死回生”
所謂的“起死回生”即先從某一角度承認所提出的看似錯誤的觀點,然后從另一角度來順手推舟,將觀點自然而然的轉換到另一角度上來說,順手出擊,讓讀者讀的意猶未盡。這樣所取得的好處是能夠更加全面、更加準確,最主要是更加委婉的提出自己真正所要表達的觀點,多個角度來分析,避免了議論文中容易出現的極端化的錯誤,而思辨的思想也會更加的清晰,邏輯思維能力顯得更強。例如在某一年的高考作文中,有這樣一個題為“拒絕平庸”。其文章要求的核心是“不避平凡,不可平庸”。那么,我們在讀懂了題目要求之后,就應該要明白文章想要表達的一個思想是“我們的人生可以是平凡的,但是不能平庸?!睆倪@個角度來考慮的話,我們在思考時可以首先承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在漫漫宇宙中都是平凡的,但是我們可以盡我們最大的能力,讓生命與生活變得精彩。從某個角度來說,平庸和平凡并非兩個完全對立的正反兩方面,拒絕平庸也并非要超越平凡,所以在寫文章之前,我們需要把握和深刻理解,平凡和平庸這兩個詞所包含的深刻含義。我們可以這樣寫“我們承認平凡,并不等于接受平庸,相反的,也正因為在承受平凡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更加看清楚自身生命的價值,看到生命的精彩之處,才不會接納平庸留宿于我們的身體之內”
4 結語:
議論文之所以在高中寫作要求中出現,其中一方面原因是,高中生在心智上都需正在趨向于以及需要趨向于成熟,寫好議論文也能夠更好地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與思辨思維能力,全面、客觀、辯證的看待問題,使自己的觀點獨到、鮮明而且準確。教師在教學,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需要總結優秀經驗,讓議論文有效“靚”起來。
參考文獻
[1] 崔國明. 讓議論文閃現出理性的光芒――辯證思維在議論文中的運用[J]. 新高考:高三語文數學外語. 2012(1)
[2] 宋紅艷. 淺談高中議論文的寫作方法[J]. 信息教研周刊. 2011(13)
[3] 陳新穎. 議論文巧用論據增亮點[J]. 當代教育發展學刊. 2011(10)
關鍵詞:寫作結果 寫作過程 母語策略 寫作策略
1. 引言
在二語習得中,寫作策略的研究相對較少。Krashen(1984:41)指出,“令人遺憾的是,二語寫作的研究十分缺乏?!盵1]近年來,關于寫作策略的討論與研究從質和量上均有很大提高。本文回顧了國內外寫作策略的研究,展示寫作研究中所取得的理論與實證結果,以期對提高中國二語寫作教學有所幫助。
2. 寫作策略研究回顧
Silva (1993)明確指出,“二語寫作在策略上、修辭上、語言上與母語寫作有重大區別?!盵2]因此,二語寫作研究應該描述二語寫作的特性,從認知的、社會的、文化的、教育的以及語言的角度來探討這些特性的潛在來源。二語習得中寫作研究的討論不僅包括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的研究,而且必須涉及寫作策略和母語策略的討論。由于母語思維是二語寫作的一大特點,母語策略的使用也是影響二語寫作的一個重要因素。
2.1 寫作結果的研究
Kaplan (1966)率先研究了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的段落寫作。[3]他發現,在五組分別來自歐洲國家、閃族語系、東方語系、拉丁語系、俄羅斯語系的學生中,出現了五種不同的段落寫作方法。祖籍英國的歐洲人的作文依照線性發展。閃族語系學生的作文是以一系列平行的并列從句為基礎。東方語系學生的作文多用間接的方法,只有到最后才談到正題。拉丁語系與俄羅斯語系學生寫作時,使用一定程度的迂回策略,并使用過多的材料。他進一步指出,母語遷移現象不僅在寫作中很明顯,同時對二語寫作有負遷移。Cohen & Brooks-Carson(2001)研究了學習策略中的翻譯策略在寫作中的作用。[4]研究對象是母語為英語的大學法語學生。任務是用法語寫作文,學生可以直接用法語寫出作文,也可以先用母語寫好,然后翻譯為法語。學生寫完作文后填寫策略清單,表明了是否使用了翻譯策略。研究結果表明,直接用法語寫作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較少使用英語思維,他們的作文也比那些用翻譯法寫作的學生質量高。這一實驗證明母語對二語寫作有負遷移。劉東虹(2002 )關于中國大一學生寫作結果的實證研究發現:1)大學一年級學生大量使用母語策略,而且男生使用量較高;2)母語策略對寫作的主要影響不在語言遷移上,可能在寫作過程中,如構思、內容生成、文章組織、寫作風格等;3)大學一年級學生語篇的形成主要是正遷移的結果;4)對于寫作中的母語遷移,母語策略不起決定作用。母語遷移與其他因素的關系更為密切,如社會因素、語言距離和心理類型、個體差異、任務的本質;5)監控策略可以抑制負遷移,促成正遷移。[5]
由此可見,眾多學者對寫作結果的研究未達成一致。然而,由于寫作涉及的因素眾多,如果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寫作的最終結果而不是寫作的過程上,二語寫作中許多問題還是無法解釋。所以,學者們開始關注寫作過程的討論與研究。
2.2 寫作過程的研究
關于二語寫作過程的理論與實證研究起于上世紀八十年代,主要是通過與一語寫作過程與策略的比較來探討它的特點。早期的一些研究過多強調母語與二語的相似之處而忽視了潛在的區別。
通過對寫作過程的研究,Bacon (1992)發現,男生大多使用母語策略之一的翻譯策略,女生多使用監控策略。[6]郭純潔和劉芳(1997)運用有聲思維研究了12名不同英語水平的學生看圖作文的過程,結果證實母語在外語輸出過程中的三個作用:1)對作文內容的邏輯推理;2)對語言形式的分析與判斷;3)對相關外語詞匯、短語或句子的檢索。[7]文秋芳和郭純潔(1998)對此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外語看圖作文過程中母語充當了轉換中介、內容生成中介、形式檢索中介、內容驗證中介和程序管理中介。研究同時驗證,外語寫作能力高的學生比能力低的學生對母語依賴小。[8]王文宇(2004)通過看圖作文與議論文的有聲思維寫作測試發現:1)二語寫作具有雙語特征,母語與二語同時參與思維;2)二語寫作過程中母語參與量受寫作任務與二語水平的影響;3)母語在二語寫作中的作用是多層面的。首先,母語思維在寫作過程中具有多種功能,由于思維活動不同,母語的作用也不同:學生在遣詞造句時使用母語會影響語言的正確與通順,而在其他活動中使用母語對作文沒有明顯的負面作用。其次,學生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使用母語思維,具體原因因人而異。4)學生對母語思維的看法也具有多樣性。因此,她認為應該用動態的多層面的視角來看待母語影響,二語教學中母語的使用也應該區別對待。分階段、選擇性的使用母語,控制母語的消極作用,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9]
2.3 母語策略研究結果
從寫作結果和寫作過程的研究可以看出,母語對二語寫作的影響一直是二語習得研究的一個熱點課題,各派理論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得出了相反或矛盾的研究結論。王立非、文秋芳(2004)指出,綜觀國內外二語寫作中的母語遷移理論,概括起來有三大代表性流派。第一種以James和Kaplan的對比分析(CA)和對比修辭(CR)等理論為基礎,認為母語對二語學習的負面影響要大于正面影響,母語文化思維和知識會影響到二語學習者的寫作語篇的組織方式,因此認為學語寫作應該盡量克服母語的影響。第二種以Faerch & Kasper為代表的創造性構建(CC)理論,強調二語學習主要受普遍語法的制約,母語不相同的學習者二語寫作的過程和順序卻大致相同,母語對二語學習的進程沒有明顯影響,母語的作用可以不必理會。第三種以Cummins“深層共享能力”假設(CUP)為代表,認為母語和二語能力在深層次上相互依存,能力共享,母語對二語的正面影響從整體上看遠遠大于負面影響,母語寫作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二語寫作提高。盡管這三種觀點都有實證數據支持,但是近年來隨著認知語言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母語在二語學習中的作用得到更全面而深刻的認識。[10]Odlin研究發現,母語遷移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正向遷移、負向遷移和習得時間不等。語言間的相同和差異會產生母語遷移。因此,母語對二語學習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兩種影響交織在一起,共同作用。[11]王立非在Cummins的基礎上提出了二語能力的多閾值假設,即在母語向二語寫作能力的遷移中,二語能力起著制約作用,但這個制約的閾值不是唯一的,具有多重性和動態性特征。[12]
然而,目前探究何時何處有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的實證研究還較少。王立非、文秋芳(2004)就中國學生英語寫作中的漢語能力遷移問題,通過定量研究發現:1)漢語水平變量通過直接或間接路徑對英語寫作能力產生影響,其中漢語寫作能力、漢語詞匯能力和漢語語篇能力三個變量對英語寫作影響顯著。2)英語水平在漢語能力變量向英語寫作能力的遷移中起著制約作用。這一研究結果支持了母語能力可以遷移到二語寫作的論點,語言的深層共享能力是語言遷移的機制。遷移在表層和深層都會發生,表層多為負遷移,而深層多為正遷移。[10]該研究對外語教學具有兩點啟示:第一,外語師生應該充分認識到母語在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提高英語寫作水平的同時要繼續提高漢語水平;第二,二語水平是制約母語向二語遷移的重要因素,提高二語水平仍是關鍵。
2.4 寫作策略教學的研究
策略訓練是否有利于二語習得,不同學者有不同的觀點。Cohen(1998)認為二語習得不需要策略訓練。第一,因為在母語習得時,學習者已經掌握了一套成功的策略,只要二語水平達到一定程度,策略就會自動遷移。同時,由于策略訓練涉及因素眾多,目前的實證研究無法證實哪些因素能夠決定策略訓練的成功。由于研究中樣本與時間的局限性,很難驗證使用策略一定比不使用策略好。然而,更多的學者認為策略培訓是外語教學課程的一個組成部分,有利于二語習得,應當與外語教學溶為一體。[4]Macaro (2001)將英國六個班的二年級法語學生隨機分為實驗組和非實驗組。研究手段為實驗前后的寫作測試,問卷調查以及有聲思維訪談。在五個月中,實驗班的學生接受了各種寫作策略的教學,如提前預習、監控和評估等元認知策略等。在實驗后的測試中,研究者發現實驗組在寫作的語法準確性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同時,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有一定的變化,使用字典更有選擇性,寫作時更加細心,對教師的依賴也有所減少??梢姴呗越虒W對寫作教學有積極作用。[13]劉東虹(2004)以大學二年級6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了在寫作策略的作用下,詞匯量對寫作質量是否有顯著影響,寫作策略能否彌補詞匯量之不足。研究結果發現,產出性詞匯量對寫作質量的直接影響并不顯著,與寫作策略相結合才能發揮很大作用。與此同時,結果表明,寫作策略對寫作質量有一定的影響,而寫作策略在一定程度上能彌補詞匯量的不足。[14]修旭東,肖德法(2006)通過對三所高校的463名大學四年級學生進行了問卷和測試調查,通過結構方程模型分析發現:(1)“寫作學習策略”和“寫作過程應用策略”對八級寫作過程產生直接影響,對八級寫作成績和總成績產生間接影響。八級寫作過程對寫作成績和總成績產生直接影響。(2)“表達策略”對八級寫作過程的各個子過程產生不同程度的負值效應;(3)寫作過程中的“組織思想”、“表達”子過程對成績有較大的正值效應。因此,寫作策略教學有利于寫作能力的提高。[15]盡管這些實證研究存在樣本小、研究結果不具備廣泛性等局限,但是他們起碼證明策略教學對寫作沒有消極作用。所以,采用SSBI (Styles-based and strategies- based instruction)的寫作策略教學對于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是十分必要的,對于提高寫作能力有著積極作用。
3. 結論
綜上所述,國內外眾多學者以寫作過程、寫作結果、母語策略和寫作策略為途徑,對寫作策略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的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研究表明,傳統的寫作過程和寫作結果的研究,證實了母語作用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所以,在寫作教學中應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些研究對于提高二語寫作能力和寫作教學有著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Pergamon Press,1984.
[2]Silva,T.Toward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Nature of L2 Writing [J]. TESOL Quarterly,1993.27,(4,657-677).
[3]Kaplan,R. B. Cultural thought Patterns in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J]. Language Learning ,1966,(16).
[4]Cohen,A. D.,& Brooks-Carson,A. Research on direct vs. translated writing processes: Students’ strategies and their result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2001,(85,169-188).
[5]劉東虹.大一學生寫作中的母語策略與母語遷移[J].外語教學,2002,(4).
[6]Bacon,S.M. Authentic listening in Spanish:How learners adjust their strategies advances to the difficulty of the input. Hispania,1992,(75,398-412).
[7]郭純潔,劉芳.外語寫作中母語影響的動態研究[J].現代外語,1997,(4).
[8]文秋芳,郭純潔.母語思維與外語寫作能力的關系:對高中生英語看圖作文過程的研究[J].現代外語,1998,第4期.
[9]王文宇.母語思維與英語寫作――中國大學生寫作過程研究[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0]王立非,文秋芳.母語水平對二語寫作的遷移:跨語言的理據與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3).
[11]Odlin,T. 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12]王立非.漢語語文能力向英語寫作遷移的路徑與理據[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3]Macaro,E. 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 [M]. London:Continuum,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