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2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信貸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提高數據質量管理的可行性分析?,F行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從制度框架、系統支持方面及日常業務管理上為進一步提高數據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貿易信貸報告制度的建立,為外匯局加強數據質量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外匯局可依據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政策規定,開展相關工作以提升數據質量。新的貨物貿易外匯監測系統以及貿易信貸報告相關功能模塊的應用,為外匯局開展數據質量管理提供了系統支持。現行日常管理模式的建立為外匯局實施有效的數據管理提供了機制保障。強化監測機制的可行性分析?,F行貿易信貸報告制度從監測制度框架、系統支持及制度建設上為進一步強化非現場監測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貨物貿易外匯管理改革后,外匯管理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監測分析框架,將非現場監測分析視為貨物貿易外匯管理的核心工作。這種非現場監測框架的建立,為外匯管理部門開展貿易信貸監測分析提供了機制保障。監測系統從基礎數據、監測指標等方面為貿易信貸監測提供了技術支持,設置了貿易信貸從宏觀到微觀層面的監測體系。制度建設上,建立了綜合分析工作制度、貿易信貸非現場監測指導意見、貿易外匯收支非現場監測實施指導意見等。創新管理手段的可行性分析。從管理效果、宏觀環境、法律條件方面分析,對中長期貿易信貸規模進行管制、必要時輔以行政干預,在當前宏觀環境等條件下暫不具可行性,但可將其作為應急預案措施,結合外匯管理改革進程及宏觀環境變化,適時啟用。
調整貿易信貸報告方式和范圍的可行性分析。通過對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全國預收預付及北京、大連、煙臺、武漢、重慶、西安、內蒙古七省市延收延付義務性報告的實證檢驗,90%以上的企業年報告任務在100筆以內,只有個別企業年報告任務超過1000筆。綜合考慮,調整報告方式、對大型企業采取總量報告模式暫不具備可行性。鑒此,可以考慮待提高數據質量的措施實施,且貿易信貸數據整體質量進一步完善后,再進行實證檢驗,然后根據實證分析結果再行確定該措施是否可行。通過對優化后貿易信貸管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一是通過制度建設提升貿易信貸數據質量管理和豐富貿易信貸非現場監測體系是目前最切實可行的優化措施;二是對中長期貿易信貸實行規模管理雖然不存在法律障礙,然而在政府簡政放權的改革背景下,目前不具備實施的外部條件,但可以將其納入應急預案進行規劃,從而實現宏觀審慎監管;三是就調整貿易信貸報告方式和范圍來說,由于調整所產生的收益和投入成本及風險不成正比,目前暫不具備可行性,可以在貿易信貸基礎數據完善后,通過進一步實證檢驗后再行確定。
二、具體實施方案
主要采取分階段、分步驟、分重點的方式有序推進和實施各項優化措施。短期內應以提升數據質量、完善指標體系、優化監測流程、加強應急管理為重點,進一步提升貿易信貸管理的有效性,為后續監管機制的優化奠定基礎;中長期來看,應逐步構建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不斷完善監測指標綜合利用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對微觀主體的行為研究。
三、短期政策措施優化目標
以提升數據質量為重點,完善報告制度??傮w思路是:通過建立數據質量管理平臺,設立數據綜合校驗機制,建立數據質量敏感企業樣本庫和建立動態評估機制等方法,改進數據質量,最大限度地規避企業制度性因素以外的錯報情況。具體措施包括:一是構建數據綜合校驗機制,包括通過宏觀經濟趨勢指標、進出口/外債/銀行收付匯等宏觀數據進行宏觀校驗的機制,通過行業平均數值比對、企業歷史數據比對、輔助統計信息準確申報校驗以及不同系統間數據比對等方面進行中觀校驗的機制,以及通過財務指標邏輯印證、財務指標替代印證、財務指標延展印證、財務指標關聯印證等方面進行微觀校驗的機制。二是建立數據質量敏感企業樣本庫。可選取現場核查中發現的下述類型企業,建立樣本庫進行跟蹤分析,鎖定報告行為特征,為后續實施差異化管理措施提供依據:(1)貿易信貸報告差錯或漏報金額和比例達到一定規模以上的企業;(2)報告單筆金額和期限極值企業;(3)未通過檢驗的企業;(4)頻繁調整、刪除、修改報告的企業。三是建立貿易信貸數據動態評估機制。將數據校驗機制與綜合分析、非現場監測、現場核查相結合,一方面在宏觀分析中判斷貿易信貸趨勢,借助敏感企業樣本庫及時采取主動干預措施,避免對跨境收支造成沖擊;另一方面在微觀主體監測過程中用于對單個主體報告業務的核實判斷。在上述基礎上,定期總結地區、行業、企業數據質量改善情況,形成對貿易信貸數據定量、定期、定性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機制。以完善監測指標為重點,提升監測效率??傮w思路是:將綜合分析模塊已有的監測指標移植到針對具體微觀企業的監測,以確保監管體系一致性;同時,在監測系統相關環節進行改造,增設相關指標。具體措施包括:一是在微觀企業監測指標中增加債務類貿易信貸余額、債權類貿易信貸余額指標及比率指標;二是增加債權債務期限結構分析指標,增設中長期債務類貿易信貸余額、債權類貿易信貸余額及比率指標。
本文采用抽樣調查法,對新增指標的平穩性及可用性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如下:從全口徑債權指標分布分析來看,微觀主體債權余額具有分布穩定、金額集中等特征。大部分企業集中在小金額區間,隨著金額的擴大,企業數量呈現急劇下降。從監管實際情況來看,理想期望值應為0,即企業不存在貿易信貸資金流出,而金額增加意味著資金流出規模擴大,因此適宜通過設定單邊閾值進行監測,以體現“抓大放小”的管理原則。從微觀主體的債權余額比率指標看,同樣具有穩定、集中的分布。指標取值范圍應為[0,+∞],下限表示企業不存在貿易信貸資金流出,上限表示企業上期發生債權類貿易信貸,而當期既無資金或貨物流出,也無債權類貿易信貸注銷,貿易信貸債權余額保持穩定。從管理意義上來看,應重點關注比率持續擴大的情況,因為其意味著流出規模的不斷增長。在具體操作層面可根據“抓大放小”的原則,搭配債權余額指標共同使用。從全口徑債務指標分布分析來看,微觀主體債務余額指標同樣具有分布上的穩定性。從管理意義上來看,理論上的期望值為0,表明企業債務類貿易信貸均在當期完成,而債務余額增長意味著微觀主體通過貿易信貸渠道流入資金規模增長,因此可以通過設置單邊閾值對企業大額貿易信貸流入進行監測。債務余額比率同樣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穩定性,其管理意義和使用也與債權余額比率存在較大的相似性。
從中長期指標來看,微觀企業的中長期債權余額分布管理期望值應為0,而金額相對集中則有利于日常監測和分析,通過設定單邊閾值,能夠有效識別異常企業。中長期債權余額比率的取值范圍應為[0,1],0值表明微觀主體不存在中長期預付及延收,1值表示微觀主體預付及延收全部為中長期。從管理目標來看,新的優化方案提出加強貿易信貸管理,因此管理期望值應為0。從實際測算結果來看,數據分布符合理論分析,剔除無貿易信貸業務的企業后,從各區間企業分布來看,82.7%的企業不存在中長期預付及延收貿易信貸,剩余企業中主要集中在[0.9,1)及10%以內兩個區間。根據期望值及分布,相關指標適合設置單邊閾值。從中長期債務指標分布來看,樣本地區98.4%的企業該項指標為0,略低于中長期債權指標測算結果;剔除0值企業后,中長期債務指標分布與中長期債權指標類似,同樣呈現U型分布,同時具有時間及空間上的穩定性。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分布分析顯示,樣本地區73.1%的企業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為0,剩余企業中主要集中在90%至100%區間內。而在指標內涵及管理意義上,中長期債務余額比率與中長期債權余額比例較為相似,可通過設置單邊閾值對異常企業進行篩選。通過對新增指標統計規律性的分析,初步驗證了指標在實踐中的可行性:一是各新增指標均具有統計上的規律性,且在時間和空間上保持相對穩定;數據集中度相對較好,多呈現U型和L型分布,在實踐中通過設置單邊閾值,能夠實現“抓大放小”,有利于日常監測和分析。二是不同地區差異性顯著,因此在指標設置上應允許各地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特定經濟環境的變化,避免企業篩選數量出現過多或過少的情況。
以優化監測流程為重點,提升監測效果??傮w思路是:改變過去單純核查貿易信貸真實性的逐筆監管模式,通過將貿易信貸監測核查與貿易收支形勢緊密結合,提升監測核查對防范異常資金跨境流動的效果。具體優化后的貿易信貸監測核查流程包含以下三方面:一是選擇貿易信貸重點監管方向。若分析顯示外匯收支未呈現明顯的流出入時,對貿易信貸的管理以日常監管為主;若分析顯示外匯收支流出入情況較嚴重時,則根據收支流出入方向,選擇貿易信貸重點監管方向。二是選擇貿易信貸監管重點企業。將貿易信貸重點監測方向由中觀層面落實到具體微觀企業。通過對地區、行業等中觀層面的監測分析,尋找貿易信貸監管重點企業。三是對重點監測企業實施分類,結合現有分類措施對貿易信貸規模實施管理,以實現對外匯收支形勢的調控。在監測分析的對象上,可根據行業的特點實行差異化監管。以加強應急管理為重點,完善風險防范??傮w思路是:以建立貿易信貸應急管理機制作為現行管理體系的補充,以有效應對突發性外匯收支波動,防范管理風險。具體而言,應急管理啟動的條件基礎是貿易信貸收支流動和存量是否處于“宏觀容忍度”以內。而容忍度的判斷標準,應依據貿易信貸宏觀風險監測指標體系下各項指標的測算結果臨界值而定。可將貿易信貸應急預案的啟動實施與跨境資金流動應急預案相結合,即根據總體收支的變動情況,判斷貿易信貸業務相應的風險區間,進而確定應急管理措施實施的力度。
根據措施實施難易程度,應急管理措施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窗口指導措施,指由監管部門約請被監管對象(包括金融機構和敏感性企業)宣傳當前政策意圖和管理目標要求,并提出具體化改進意見,引導市場主體順應外匯管理目標,合理控制其貿易信貸規模。二是規模型管理手段。主要是考慮在一定期限內對企業貿易信貸規模、比例或期限進行總量限制,以推動主體將貿易信貸流入或流出控制在合理水平。三是審批型管理措施。四是市場化調節手段。根據貿易信貸對利率、匯率反應靈敏的特點,運用資金價格、成本等市場化工具,主動對影響國際收支平衡的貿易信貸(貿易融資)行為進行利益引導或預期引導。實際操作中,各項應急措施均可能存在利弊。對此,應著重把握其管理目標實現的時限要求和效果要求。
四、中長期政策措施優化目標
構建貿易信貸宏觀審慎監管框架。一是以應急管理為基礎,研究構建宏觀風險預警體系。應急管理的核心是針對已發生的特殊收支形勢采取事后補救措施,因而只能作為日常管理體系的補充;而宏觀審慎管理框架的構建則應基于更加積極主動的監管行為,其目標是通過提前采取宏觀、逆周期的調控措施,防范特殊收支形勢的沖擊。二是以宏觀風險可控為目標,構建逆周期審慎管理制度??稍诒O測預警指標體系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明確逆周期監管的主要內容,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審慎管理手段和工具。構建中要注重監管工具的協調性,提升管理的有效性,并注重差異化管理等。三是以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為重點,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在審慎監管框架中,應進一步明確外匯貿易信貸監管與人民幣貿易信貸管理的關系,以及貿易信貸與貿易融資管理的關系等。
構建監測指標綜合利用分析框架。在初步構建監測指標體系的基礎上,中長期應將如何提升監測指標綜合使用效率和效果作為政策優化研究的重要方向。一是深入挖掘各監測指標的相關關系,逐步構建監測指標網絡,增強指標的系統化運用,提升對異常行為、異常企業的篩選效率。二是確定監測體系核心指標和非核心指標。針對核心指標,應適當提升監測頻率,研究制定綜合監測指導意見;對于非核心指標,則應放松監測要求,節約監管資源。三是完善監測指標評估機制。要定期對監測指標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同時還應構建監測指標的設立評估機制,根據監管經驗的積累和實踐的發展,在深入分析監管需求的基礎上,適時增設新的指標體系,進一步提升監管效率。
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全面開展于2000年,農村信用社成為該項業務的中堅力量。截至2001年,全國有80%的農村信用社陸續開展了小額貸款業務,近1/4的農戶受益。2002年,為使小額貸款能更好地惠及全國農戶,中國人民銀行提出用商業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來發展小額貸款。至此,中國的小額貸款不單單扮演扶貧角色,更著眼于廣大的農村金融市場。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又在晉、陜、川、貴等地區開展商業化小額農貸的試點。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的新嘗試,這些試點在引導民間資本、完善農村金融市場競爭機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至此,我國各類小額貸款業務全面鋪開,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小額貸款公司都有很大程度的發展。同時,由于各金融機構的大力介入,各類小額貸款的制度也得以完善,多元化經營成為各類小額貸款經營機構的發展趨勢,農村金融市場出現良性競爭的局面。此外,這些發展也引起了相關政策部門的注意,并開始積極制定相關政策。2006年,銀監會出臺《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小額貸款的準入門檻被放寬,國內外企業及個人都可以參與進來,這為小額貸款的發展開拓了一條嶄新的道路。2007年,銀監會《關于銀行業金融機構大力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指導意見》。這一文件對小額貸款業務的要求有了新的規定:小額貸款的放款主體與借款對象的范圍進一步擴展,貸款的額度、利率、期限更加靈活,貸款的手續化繁為簡。這進一步促進了小額信貸的發展,為農戶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務。2008年5月4日,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和中國人民銀行共同提出了《關于小額貸款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政府鼓勵民間資金和海外資金進入小額信貸領域的相關政策相繼出臺。中國各地呈現出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新型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相繼成立并開展小額信貸項目的良好局面。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農村金融環境建設薄弱,小額信貸可持續性差
1.小額信貸缺乏相關立法和扶持政策。目前,我國還沒有出臺小額信貸方面的專項法律、法規。作為一定程度上帶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小額信貸,政府尚未建立起通過減免稅費、貼息等政策手段加以扶持的長效機制。
2.小額信貸載體有限,資金供給渠道窄。我國小額信貸主要載體包括農村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銀行和民營小額信貸機構。其中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資金外流嚴重,有統計資料顯示,郵政的儲蓄網點62%在農村,其2/3的資金來自農村,但幾乎很少有資金用于農村信貸。民營小額信貸機構業務能力和資金來源有限,故小額信貸的發放主體集中于農村信用合作社,但農村信用合作社不同程度上存在著金融產品與金融服務水平落后、財務自立能力弱、缺乏可持續的資金來源等問題,加之農村城市化進程不斷深入,農村信用合作社的資金外流嚴重,致使小額信貸資金供給缺口大。
(二)制度設計不合理,小額信貸供求不匹配
1.農村小額信貸機構受制度制約(如不允許吸收存款),資金來源有限,加之資金外流現象嚴重及小貸機構擔心風險引發的“惜貸”現象等,致使小額信貸供給遠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需要。
2.農村小額信貸貸款品種少、期限短、額度低。這與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多元化的資金需求及農業生產周期較長、資金回收相對較慢、規模經營及結構調整中資金額度需求較大等,存在很大程度的供求不匹配。
3.農村小額信貸制度設計不合理,貸款制度繁瑣且流于形式(如貸款證制度),而農村信用合作社信貸人員少且貸款操作人工為主,分散放貸和貸款管理工作量大。以農村信用合作社為例,平均一名信貸員要負責200戶左右的小額信貸管理,管理手段無法與小額信貸的迅速發展相適應。此外,小額貸款利率機制缺乏科學性,尚未形成提高市場效率、推動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定價機制,且農村小額信貸風險保障機制缺失,難以實現對信貸風險的控制和補償。
(三)信用文化缺失,小額信貸風險大
1.農村信用環境差,農戶幾乎沒有接受過正式的信用教育,信用觀念淡薄。故此認識上存在偏差,要么認為有貸款影響自家形象;要么認為小額信貸是政府“支農扶貧”的,還不還無所謂,進而形成不良的行為偏好。
2.農村金融市場信息極端不對稱,小額信貸機構對農戶的信用評定缺乏規范的制度和標準,存在較多的人為因素甚至是行政干預。加之信用信息管理手段落后,無法有效解決農村小額信貸無抵押和無擔保情況下,由借款人行為產生的信貸風險。
3.由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具有系統性特征,在缺乏外部風險補償機制的條件下,自然災害一旦發生,會波及眾多分散的小額貸款對象,使信貸違約風險劇增。
三、信用文化在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的作用
信用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是指人們在經濟生活別是信用活動中形成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其目的在于通過意識形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及信用行為模式等非制度性約束,來節省人們為保證交易公平所付出的信息費用,從而建立起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信用關系。針對農村小額信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除了完善立法以培養良好的金融環境、建立相關制度以創造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條件以外,本文重點剖析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對加強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以期從非制度角度探討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的有效途徑。強化信用文化建設可從以下幾方面發揮作用:
1.有助于培養農民信用意識,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促使農戶的信用觀念和行為選擇符合現代市場的運行規范,需要經歷一個誘導和轉變的過程。信用文化建設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可以通過信用教育向農民傳播信用知識、培養信用意識;通過產權改革,建立起遵守信用規則的產權制度安排;通過信用法律、法規建設,完善信用獎懲機制;通過民間自律組織建設,形成社會監督和公眾輿論等非法律約束。經濟生活中,如果失信成本比較低,違約獲利大于守信的利益,低層次信用者便有可能違反經濟道德,選擇背信棄義的違約行為。而高層次信用者認為,為使經濟活動并進而產生的經濟利益可持續,人們在經濟交往中應自覺做到誠實守信,這才是既利他又利己的雙贏之策。而有意失信則是既損人又害己的雙輸之策。通過信用文化建設,可以提升農民的信用層次,引導其信用行為,而這種利己與利他兼顧、互惠雙贏的信用行為正是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2.有助于形成制度約束和非制度約束相結合的信用風險管理機制。由于農村小額信貸所處環境、貸款對象條件及信貸機構信用風險管理手段等多種因素影響,僅依靠建立信貸風險管理制度所起作用存在很大局限。而通過信用文化建設,不斷向農民宣傳誠信道德,講解信用知識,強化信用意識,使農戶認識到信用不僅是一種榮譽,更是一種有很好預期的金融資源。在農村形成“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道德氛圍和輿論導向,并通過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金融企業信用文化建設,使信貸人員成為信用的宣傳者和維護者,促使信貸風險管理機制在原來貸款抵押擔保、貸款條件限制等硬約束的管理手段基礎上,更多地結合信用信息管理、培養良好信用關系等非制度手段約束,從而有效降低信用風險。
3.有助于鞏固農村信用關系,建立起金融支持農業的良性循環機制。信用文化建筑在信用關系基礎之上,但其對信用關系的建設產生決定性的影響。農村經濟發展離不開穩固的信用關系,金融支持對于農戶脫貧致富作用顯著。但由于農村信用文化缺失,農戶信用意識薄弱,金融關系缺乏持續性等原因,信用失范現象比較普遍,嚴重影響信用關系的建設。因此加強信用文化建設,正確影響和引導農民的信用觀念和行為偏好,使農戶產生“不違約才能獲得更大利益”的信用認識轉變。經過多次循環,讓農民從信貸中逐漸獲得“守信用”認知并作為共識傳承下來,成為共同遵守的規則,從而實現自我控制,強化信貸約束,形成“貸款—投資—獲利—還款—再貸款”的良性循環。
談及商業銀行開展信貸管理活動的根本目標,現已不再是追求單方面的經濟收益,而是加快管理模式、管理方式的轉變,同時有效預防和規避不必要的貸款風險,努力將風險業務和巨額利益進行合理分配,從而推進商業銀行的快速發展,這才是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管理目標。仔細回顧我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的發展進程,發現可以分成五個階段:資金指令性管理階段→實貸實存管理階段→審貸分離階段→信貸管理逐漸接軌國際階段→信貸全流程管理階段。這五個階段伴隨著我國銀行體制的改革進程,也體現了我國商業銀行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過程。
二、支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晉內容
(一)《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2009年7月23日了《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一文件,并在之日起的三個月之后也就是2009年10月23日正式全面施行,此文件的頒布主要是為了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固定資產貸款業務經營行為,加強固定資產貸款審慎經營管理,促進固定資產貸款業務健康發展,因而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進行修訂頒布的。此《辦法》一共有43條內容,每一條內容都是從貸款業務步驟的角度出發所列舉出的,其中明晰展現了具體的監管準則,后成為促進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參考文件。
(二)《項目融資業務指引》
《項目融資業務指引》于2009年7月18日由中國銀監會制定并頒發,此文件主要是為了促進銀行業金融機構項目融資業務健康發展,有效管理項目融資風險,因而參照并結合一系列綱領性文件修訂而來。“項目融資”作為一個新的概念顯現在人們視野,它表明貸款的用途僅為建設一個重量級項目,或者是對已建項目進行修繕;其借款人必須具有企事業法人的資質,還款的具體渠道也是要從建設項目的經濟收益而來。
(三)《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
2010年2月12日,由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了《流動資金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一限制性文件,并公告于文件的頒布之日起便正式施行。此文件一共包含了42條內容,與《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有著相似之處,也是從貸款業務步驟角度對流動資金貸款提出了新的監管要求,這一文件的頒布和實施,對現下商業銀行進行信貸管理制度的改革具有一定效用。
三、分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前后的利弊比較
(一)改革前的“弊”
管理制度過于死板?,F行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相對來說還不夠完善,依舊存留著過去死板的痕跡,這一問題不僅限于在執行層面,更多的是制度設計的問題,比如制度過于原則化,沒有按照客戶群體進行分類;亦或制度過于死板僵硬,產生了一個問題多個文件限制的情況,致使工作人員一時難以弄清楚根本依據。管理方式稍顯粗鄙。有些制度條例內容缺失,可能表明了適用對象、應用范疇以及注意問題,但卻沒有說明具體的操作流程,信貸工作人員就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去工作;再者,有的制度言語模棱兩可,或者銀行信貸人員的工作能力存在差異,導致同一業務、同一制度卻在同一銀行的不同支行獲得不一致的服務差異。歸其原因,還是因為信貸管理制度的管理方式稍顯粗鄙。管理觀念略顯陳舊。以前使用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它在管理觀念、操作流程以及運行方略上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為是陳舊老套的管錢、管事觀念會妨礙銀行自身的外在形象和業務水平,直接影響了客戶群體的介入熱情,呈現出十分明顯的管理弊端。
(二)改革后的“利”
商業銀行信貸管理觀念得以更新。以往的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其中所指的管理更多的是管錢、管事,然而進行制度革新以后,信貸管理已不再是一門單純的管理收益的活動,而是上升到更高的層面,“貸款新規”的新式理念提升了商業銀行各種信貸業務的管理水平,并催進信貸人員刨除舊的管理理念,間接地帶動了整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觀念的更新與進步。風險預防與管理能力有了大提升。上文提到的四種支撐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制度改革的新晉內容,雖說針對的業務類別不盡相同,但是其所體現出的核心價值可是完全一致的,即為預防風險、提高管理能力。就拿固定資產貸款業務一項內容來說,實貸實付、合同管理的管理理念,既有效預防了固定資產貸款業務的風險,而且有效提升了風險控制的管理水平,使得整個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水平有了質的提升。商業銀行業務發展模式獲得轉型。傳統環境中的商業銀行,其主打業務就是存款業務和貸款業務,它一貫堅持“憑貸吸存”的戰略方式,以此吸納更多的存款獲得經濟利益。但改革商業銀行的信貸管理制度以后,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模式獲得轉型,使得整個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范疇有了大規模的拓展,逐步滿足了銀行客戶多方面、全方位的業務需求,可見新的信貸業務文件推進了整個商業銀行信貸管理步伐的深入。良好且優質的信貸環境得以創設。不少讀者認為,文中提及的新晉四種支撐信貸管理制度的文件都是針對信貸業務制定的一些基本監管規范,難以深入信貸管理業務內部發揮功用。但事實卻非如此,文件雖說只是基本監管規范,但它合理有效的執行卻能夠創設出良好的信貸環境,綜合分析這四個文件所堅持的理念可以發現,他們對于金融風險的遏止有著行之有效的作用,并且一步一步創設出了合理、適宜的優質信貸環境。
四、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