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1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技術科學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 鍵 詞:技術科學;技術;技術哲學
前蘇聯以及現今俄羅斯的重工業技術和軍事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究其原因我們不能 回避其發達的技術科學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實早在前蘇聯時期,學者們就對技術科學 哲學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其相關研究具有鮮明特色,不但代表了前蘇聯技術哲學的主要 成就,也極大豐富了當今占主導地位的西方技術哲學體系。
一、 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背景
前蘇聯和俄羅斯的科學技術哲學是世界技術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指導思想、研究綱領 和研究重心都與中國和西方科學技術哲學有著顯著的區別,因而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科學技術 哲學界特別關注的研究領域。值得一提的是,上個世紀我國學者在前蘇聯自然科學的哲學問 題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對于作為前蘇聯科學技術哲學重要組成部分的技術哲學 的研究卻大相徑庭。之所以存在上述狀況是因為,一方面,正如俄羅斯學者指出的:“哲學顯 然很晚才開始研究技術現象?!鄬τ趯嵺`認識和實踐理性,哲學更偏好理論認識、理性 和理論規則,顯然,這種偏好成為哲學很晚才轉向思考技術現象以及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 的一個原因”[1]。的確,相對于其他哲學分支學科,技術哲學本身起步較晚,現代技 術哲學就其本身而言僅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到目前為止發展也不是很完善,諸如技術的本質 、技術是否是價值中立的焦點問題,以及技術哲學的奠基人物和奠基性著作還沒有形成壓倒 多數的、相對統一的觀點。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前蘇聯時期的技 術哲學往往被視為資產階級哲學加以批判。蘇俄技術哲學研究開始于19世紀末,那時“П.К .恩格邁爾(П.К.Энгельмейер)在自己的小冊子《19世紀技術的總結》(1898 )中提出了技術哲學的任務。同時他的許多著作被用德語出版”[2]。但是,自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后,前蘇聯技術哲學研究開始轉向一個特殊時期。正如俄羅斯學者所評論的: “技術哲學在俄國的命運非常悲慘。關于技術哲學必要性的思想,是由П.К.恩格邁爾提出 的。П.К.恩格邁爾是俄國工程師,他是技術哲學第一個研究綱領的提出者,這個綱領于1912 被提出來。1929年,當恩格邁爾不得不再次號召建立技術哲學時,他遇到的是不理解和公開的 反對。恩格邁爾在《我們需要技術哲學嗎?》一文中發展了技術哲學重要性的思想。而在這 個雜志的同一期中還收錄了Б.馬爾科夫(Б.Марков)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技術哲學 遭到批判-‘現在沒有,以后也不可能有獨立于人類社會和獨立于階級斗爭之外的技術哲 學。談技術哲學,就意味著唯心主義的思考。技術哲學不是唯物主義的概念,而是唯心主義的 概念’。從這時起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把技術哲學斥為唯心主義,在蘇聯哲學界已成定論 ,盡管馬克思就是19世紀有興趣從社會—哲學方向研究技術的一個創始人”[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技術哲學”的提法在前蘇聯時期被禁止,但是對于“技術”的哲學 思考在前蘇聯卻從未停止過。那時(也包括現在)有一大批學者長期致力于技術哲學問題的研 究,其中比較重要的人物有:В.М.羅津、В.Г.高羅霍夫(В.Г.Горохов)、Г.М. 塔夫里江(Г.М.Тавризян)、Г.И.舍梅涅夫(Г.И.Шеменев)、И.Т.弗 羅洛夫(И.Т.Фролов)、В.В.切舍夫(В.В.Чешев)和В.С.斯焦賓(В.С. Стёпин)等人。他們的研究成果頗豐,而且具有不同于西方技術哲學的典型特色,因而 這些人的思想和成果成為我國學者和西方學者極為關注的研究課題。
В.М.羅津等在《技術哲學:歷史與現實》一書中曾寫道:“蘇聯時期對于技術的研究開始于 世紀初(指20世紀初-筆者注)。由于П.К.恩格邁爾,技術哲學在俄羅斯獲得極大發展。 后來在我國,這一學科被視為資產階級科學而被禁止研究。但是卻發展起一系列研究或討論 技術不同方面的學科,并且,如今它們被部分地納入到技術哲學中來。首先就是技術史?!?研究技術的第二個領域被稱為‘技術的哲學問題’。恰恰在這里討論了技術的本性和本質, ……第三個領域在蘇聯時期急劇發展-這就是技術科學的方法論和歷史。雖然這門學科 屬于科學學和方法論,但如今它們被包括到技術哲學中來。……第四個領域是設計和工程技 術活動的本性和歷史?!缥覀円呀洶l現的那樣,如今這些研究領域不僅僅單獨發展,而 且還處于技術哲學的范圍之內?!保?]因此可以說,前蘇聯時期學者們把技術史、技 術的哲學問題、技術科學的方法論和歷史、設計與工程技術活動的方法論和歷史等問題不同 程度地納入到技術哲學的研究范圍內。在這四個組成部分中,對于技術科學方法論的研究最 為充分,并且具有鮮明的俄式風格。
二、 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重心
前蘇聯學者非常重視對技術科學認識論的研究,這主要包括技術科學的起源、對象、結構、 功能、任務等問題,其中技術科學理論的結構問題成為學者們關注的焦點。
1. 技術科學起源的內外史要素
前蘇聯學者普遍認為:“技術科學是關于有目的地將自然物質和過程改造成技術對象,關于 構建技術活動的方法,同時也是關于技術對象在社會生產體系中起作用方式的特殊的知識系 統?!保?]關于技術科學的產生,前蘇聯學者們的觀點可以概括如下:技術科學的產 生有 外史和內史兩方面因素。從外史方面看,人們的生活、生產(特別是機器生產)為技術科學的 產生和發展提出研究的課題,并決定技術科學的研究方向。從內史方面看,一方面,技術科 學是技術知識的系統化、邏輯化的結果,它是人們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在對象活動中所形 成的對習慣、概念、認識的思考和概括;另一方面,有一部分技術科學的產生源于對基礎科 學的應用,是從基礎科學中分化出來的;此外,還有一部分技術科學源于不同知識、模型、 概念和原則的大綜合,是這些要素橫向搭構的結果。
2. 技術科學對象的兩重性
關于技術科學對象,前蘇聯學者們認為,技術科學對象具有兩重性,即技術科學對象有“天 然的”和“人工的”區分。而且其中技術科學的“天然性”對應著技術與自然、技術與自然 科學的關系;而技術科學的“人工性”對應著技術與人、技術與人文科學的關系。正如В. 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在《技術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研究》中指出的:“在技術科學中可 以統計出兩個技術對象:自然的技術對象和人工的技術對象。……技術對象的人工性在于, 它們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它們的天然性首先在于,所有人造對象歸根到底都是由天然的(自 然界的)材料制成的?!保?]而這種觀點也得到А.Н.鮑戈柳波夫(А.Н.Бого любов)的認同,他指出:“技術科學不僅與自然科學(這決定了技術科學的‘天然的’特 征)相聯系,而且它還與經濟學和人文科學有著不同的、極為重要的交叉(而這一點相對于它 的‘人工的’特征)”[5]。
3. 技術科學理論的三種結構要素
在對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的結構時,前蘇聯學者認為,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 理論的結構均可分為三個基本組成部分:本體論模式、數學工具和概念工具,但其含義卻有 很大差異。其中自然科學的本體論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理想化實驗中的理想對象的總和。而技 術科學理論的本體論模式可分為三個基本層次:以數學描述為目標的函數圖像;在工程對象 中進行的自然過程的連動模式;表現為構造參數和工程計算的結構模式,即研究對象的結構 。此外,在自然科學理論中,數學工具首先是為了實驗計算,它們是建立和證明所獲得的理 論知識的手段。而在技術科學理論中,數學則具有多方面作用:第一,用它來對工程對象的 結構和工藝參數進行工程計算;第二,用它來分析和綜合技術的本體論模式;第三,用它來 研究發生在工程對象中的自然過程[6]??梢钥闯?,技術科學理論結構中的三個要素 要比自 然科學理論結構中的要素更為復雜。其原因恰恰在于技術手段具有特殊性,它是主體和客體 相互聯系的中介,而且它往往比自然科學理論更多兼顧實踐的方面。
4. 技術科學功能的工程指向性
與此相聯系,在對比自然科學理論和技術科學理論的功能時,前蘇聯學者認為,自然科學理 論的功能主要是反映自然過程,研究理論問題,以預測和描繪理論發展的未來狀況。而技術 科學理論功能的起點和歸宿,都是為了對工程對象的技術結構和 工藝參數進行理想描述。而且技術科學理論功能的實驗層次不僅僅包括實際上是以概括工程 師的工作經驗為目標的結構技術和工藝知識,還包括特殊的實踐方法知識。當前工程研究的 目的是:把在技術理論中獲得的理論知識形成實踐方法的形式,提出新的科學問題。這些問 題是在建立工程對象的各個階段中,在解決工程問題的過程中產生的,而且它們將會傳播到 技術領域當中去,以實現技術理論的功能[6]。
5. 技術科學任務的實踐特征
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結構與功能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兩者在科學領域中所擔負任務的 不同。作為科學知識集合的自然科學的任務在于:揭示和研究新的自然規律,預測自然過程 的發展;而作為技術知識集合的技術科學的任務在于,從實踐上利用這些自然科學成果,研 究自然規律在技術設備中的作用,以及運用知識和計算保障工程技術活動[4]。盡管 前蘇聯學者認為技術科學的任務在于實踐,但是他們仍然強調不應將技術科學的形成與技術 科學在工程中的應用混為一談。В.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指出,技術科學的形成與技術 科學應用于工程實踐是有區別的:前一種情況說的是獨立學科的建立,這意味著各種不同科學 知識、模型、概念和方法被應用于一定的研究對象,并建立起理想模式及其轉換程序,形成現 有學科所需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和任務;而后一種情況指的是在解決具體的工程任務過程中,各 種科學知識、方法、模型和原理的系列化和組織化的過程[7]。
三、 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特點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前蘇聯學者習慣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價值論四個角度分析自然 科學哲學問題,這一傳統也影響到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的研究,即學者們往往從技術本體論、 技術認識論、技術方法論和技術價值論角度來研究技術科學的哲學問題。因此可以說“師從 自然科學哲學”是前蘇聯技術科學哲學研究的重要特點。
在前蘇聯學者看來,自然科學方法論之所以能夠類推至技術科學領域是因為,自然科學和技 術科學都是科學的組成部分,因此較為發達的自然科學方法論當然可以成為技術科學方法論 研究的范例。這正如前蘇聯學者們指出的:“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無論是 在起源方面,還是在起作用的過程方面。技術科學最初的理論原理、認識客體和概念的方式, 恰恰是從自然科學向技術科學傳遞過來的;同樣,技術科學自身科學性的規范、知識理論結構 的確立、理想對象的結構和數學化,恰恰也都是從自然科學借用到技術科學中來的?!豹?[4]尤其針對技術科學的數學化,А.Н.鮑戈柳波夫指出:“知識數學化的問題是歷史 性的問題,從廣義上講,未必能夠在科學史和技術史的框架之外去研究它。特別是相對于技術 科學,更是如此。多虧技術科學與自然科學的緊密聯系,才產生出將適合于自然科學的數學 化模型轉移到技術科學中去的可能性,并且同樣產生出利用自然科學數學化歷史來了解數學 在技術知識發展中所起(或者說它應當起)作用的可能性”[5]。正是基于這一點,前 蘇聯學者更關注自然科學對技術科學和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的影響。
概括說來,前蘇聯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前,人們通常只是在科學哲學的背景下研究 技術哲學,把技術哲學混同于規范的科學哲學的附屬物,并且僅僅從自然科學知識附屬物的 角度來研究技術。技術被歸結為科學的附屬物,而技術哲學則被歸結為運用于技術知識結構 的科學哲學和科學方法論研究的簡單附屬物,這就是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特點[1]。 如果說這一時期運用科學哲學手段研究技術哲學是自發的,那從20世紀70年代中 期開始,前蘇聯學者就開始自覺地借用科學哲學和科學學的方法研究技術哲學,特別是研究 技術科學的哲學問題。В.Г.高羅霍夫和В.М.羅津在《技術科學的哲學方法論研究》一文 中指出:“雖然很早以前,技術知識的不同方面就引起了哲學家們的興趣,但只是 在最近五六年才開始形成新的研究方向,在這個方向范圍內提出一個目標:就是用科學學和科 學方法論的手段來系統地研究技術科學。”[4]他們還補充道:“技術科學方法的特 點暫時揭示得還不太清楚。一方面,應當注意專業方法獨特的多樣性,另一方面,要注意廣泛 地應用一般科學的認識方法(如分析、綜合、模型化、實驗)?!保?]在此不可否認, 分析、綜合、模型化、實驗等方法最先都是在研究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時成熟壯大起來的。
可見,由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自然科學充當了技術科學的基礎,因此我們不能脫離自然科學 孤立地研究技術科學;但是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技術科學相對獨立的特點,正如前蘇聯學者鮑 戈柳波夫指出:“技術科學從本質上應當與不斷發展的技術相適應,并且最佳的情況 是應當超前于技術?!夹g科學、實用科學和基礎科學是知識具體化和概括化的不同層次 。因此,技術科學在其自身發展過程中能夠變成實用科學(如果技術科學的應用范圍超出技 術框架外),甚至變成基礎科學”[5]。這表明,在技術科學與技術的辯證關系中,技 術科學應當具備先驗的預測功能,而且技術科學、實用科學與基礎科學之間存在著轉換關系 。這是技術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特點。
總之,通過上述研究我們能夠看到,前蘇聯技術科學哲學問題研究是其技術哲學研究的重要 組成部分,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斯大林高壓意識形態統治時期技術哲學研究的主要成績, 其相關問題研究(如技術科學的起源、對象、結構、功能、任務等問題)即使在技術哲學日 趨走向成熟的今天看來,仍然具有重大價值。
參考文獻:
[1]От редакции.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J] .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93(10):24-26.
[2]Стёпин В С, 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ов М А.Философия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EB/OL]. (2006-06-20)[2007 -08-02]. http:∥philosophy.ru/library/fnt/11.html.
[3]Розин В М, Горохов В Г, Алексеева ИЮ, et al. Философия техники: история и совреме нность[EB/OL]. (2006-06-28)[2007-08-02]. http:∥philosophy.ru/ iphras/library/filtech.html.
[4]Горохов В Г, Розин В М. Философско -методологические исследования технически х наук[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1(10):172-178.
[5]Боголюбов А Н. Математика и техни ческие науки[J]. Вопросы философии, 1980(10):81-8 2.
講授教學法是一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最常用、比較有效的教學方法,適合所有學科的教學,信息技術課程也不例外。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講授教學法系統地講解信息技術的基礎知識,畫出重點和要點,使學生便于理解、記憶。如在講解計算機的發展史時,內容龐雜,而且比較枯燥,學生學習起來沒有多大興趣,且不容易把握知識的重點。根據這部分知識內容的特點,教師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效果會比較好。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列出計算機發展的脈絡,使之看起來一目了然,并對其中的重難點標記出來,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對于剛入學的高一新生來說,由于在初中階段接受的基本上是講授教學,因此對這種傳統的教學法比較適應,有利于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學習,保證一定的學習效果。
二、整合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教材的內容一般遵循的是先基礎后深入、先簡單后復雜、先理論后實踐的原則進行安排。同時,編寫者在教材編寫的過程中對內容的安排也有自己的想法,或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或按照專題知識的原則。無論教材的內容如何安排,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打破原有的教材結構,對知識進行整合,使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高一信息技術教材多是對初中知識的復習,為的是鞏固學生的基礎。如果教師只是按照教材內容的安排照本宣科,把學生初中就已經學習過的“計算機的產生、發展”等知識進行重復,上機操作也只是練習文字輸入等,學生就會從一開始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的期待變成失望,由充滿興趣變成毫無興趣。因此,教師可以打破教材的結構安排,把后面的網絡知識提前,在人機結合的條件下講解互聯網的基礎知識,并教給學生如何上網。高中信息技術課教師在教給學生基礎的互聯網知識后,要引導學生利用互聯網———收發電子郵件、利用即時通信工具與同學互相交流、通過搜索引擎查找資料,等等。學生通過互聯網實現了自己的想法,強烈的成就感就會油然而生。此時,教師再進行信息技術基礎知識的教學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練習文字輸入時,教師可要求學生給好朋友寫一封電子郵件,并舉行比賽,看同樣的篇幅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使學生在競賽中不知不覺提高輸入速度。學生有了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加之基礎打得牢,在教師教授深層次的知識內容時,接受起來就比較容易。然后,教師再把示范教學與實踐操作結合起來,課堂教學就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示范教學與實踐操作相結合
所謂示范教學,是指利用多媒體進行演示性教學,使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在觀察中體會、學習。具體到信息技術課程,就是利用電腦、投影儀、幕布等教學設備。在教授計算機軟件知識時,教師在電腦上示范,然后通過投影儀投到幕布上。學生對照書本中的理論知識觀看教師的示范,通過這種方法更加正確、深刻、牢固地掌握相關知識。此外,教師進行示范教學,還能夠把枯燥、抽象的知識轉化為直觀、具體的操作步驟。學生在觀察、體驗中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及強烈的動手欲望,學習的積極性得以提高。對于操作性較強的教學內容,比較適宜采用示范教學法。如在進行Word、Flash教學時,教材中無論講得多么詳細,學生在腦海中也無法形成直觀的認識。進行演示教學可以克服這一點,使學生在觀看演示時對軟件有基本的了解,對各功能怎么應用有基本的認識,從而在腦海中形成對該軟件的大體認知。教師的演示勾起了學生動手實際操作的強烈欲望。利用學生躍躍欲試的心理,教師應立即安排教學實踐,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鞏固所學內容。有了教師的示范,學生在實踐中輕輕松松就能夠做好。此外,學生會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各種問題,并嘗試運用所學加以解決。這既是深化學習的過程,又是創新發展的過程。對于學生的這種學習行為,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鼓勵,并同他們一起討論、探索、研究,用多元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運用同步教學法,提高教學效率
同步教學法是指,學生和教師同步操作,教師在邊講解邊操作,學生邊聽邊操作,在操作中掌握所學知識。如果說示范教學法,學生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操作是分離的,那么同步教學法則將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和實踐操作統一到了一起。同步教學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應用是最普遍的,不但節省了分別進行理論知識教學和上機實踐的時間,還能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眾所周知,計算機軟件的功能很多,某一項具體功能又有很多界面,教師單純講解很難,學習聽起來也會云里霧里。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可以采用同步教學法,即教師講解一步,操作一步,出現一個界面,學生跟著操作,看到同一個界面。這樣,教師講起來很輕松,學生跟著教師的思路聽起來也明白。教師在采用同步教學時,應注意不要講得太快,要照顧大多數學生的思維,在講明白講透徹的基礎上,給學生反復操作幾遍的時間,使他們把所學真正消化。在操作完成后,教師要帶領學生把整個過程再操作幾遍,避免出現學生與教師同步操作完整個過程后,自己無法獨立操作的問題。
五、總結
關鍵詞:科學;建筑技術;可持續發展;經濟建設
建筑是一項既關系到民生問題,有與國家經濟發展有直接聯系的工程,在對一個國家影響十分重大。隨著現代化發展腳步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建筑快速的發展,達到了與世界同步的水平,為我國的國民生活水平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眾多的優秀建筑,也向世界證實了我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在建筑方面的實力。很多建筑設計都成為了世界的經典,很多建筑技術也是世界的領先水平,為其他國家所羨慕。
我國當前建筑技術的發展及運用現狀
我國的建筑行業發展的雖然很快,幾乎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然而這僅僅局限于建筑的數量和質量,但是這些卻是通過耗費了大量的建筑資源來實現的。其主要原因在于我國建筑技術的局限性,采用粗獷式的發展方式和落后的建筑技術,導致了建筑能源的急劇消耗,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國內建筑行業相關人員科學建筑理念缺乏
由于我國現代建筑行業相對國外而言起步較晚,很多國內建筑人員廣泛的認為建筑行業是一項利潤十分可觀的項目,他們所追求的并不是為國家經濟建設、為人民百姓謀福利,他們心里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最大程度的謀取利益,在建筑建設過程中,他們往往會忽視掉現代建筑的發展需求,他們運用傳統的建筑技術和觀念,通過高消耗在我國建立起來一座座得大樓,但是他們耗損的能源卻是國外建設同樣建筑所耗能源和人力物力的幾倍甚至上十倍,這種粗獷式的建筑方式對是對我國能源的巨大浪費,這樣的結局很大程度上都決定于我國建筑人員缺乏科學建筑的理念,原始的建筑技術必然會導致能源的加倍損耗。
其次、缺乏專業的現代化建筑技術研發和培訓
我國建筑行業的現階段存在的一個問題,也是國內很多行業存在的通病,那就是對現代化的科學建筑技術缺乏研發的精神。當前我國建筑中重視的往往是對外觀和功能的研究,他們認為只要好看和滿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就是一個合格的建筑,忽視掉建筑技術在現代建筑上的應用。當前我國建筑行業采用的仍然是以前較老的建筑技術,雖然能滿足當前建筑的需求,但是其無論速度還是效率,在現代科學的建筑技術面前都表現出了它的劣勢。另外,缺乏對建筑技術的研發,當然也就不會存在對建筑技術人員進行現代化科學建筑技術的培訓。我國建筑技術的落后,正引導我國建筑向不可持續方向發展。
最后、現代技術應用缺乏一定的監管
為了保證國家的能源能夠得到合理有效的分配和利用,國家相關部門也制定了一些關于運用科學建筑技術的法規,然而這些法規對當前得建筑企業卻沒有絲毫的作用,他們仍然采用他們自己的建筑技術,依然對能源進行瘋狂的損耗。這是因為,雖然有相關的法律政策,卻沒有人來監督和執行,很多建筑企業表面上紛紛擁護那些法規條例,標識積極配合,運用科學的建筑技術,為保護國家能源做貢獻,然而他們在背地里卻將其制止腦后,依然奉行自己的政策。因此,缺乏監管也是當前我國建筑技術落后的一個主要現象。
在可持續發展要求下運用科學建筑技術的幾點建議
我國的各項資源已經消耗了太多,為了滿足經濟發展的需求,為了給我們的后代留下更多的能源,我們要做的就是實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建筑行業也是如此。需要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得采用現代化科學的建筑技術。下面就如何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運用科學的建筑技術提供幾點建議:
2.1、改善當前建筑及相關人員對科學建筑的理念
要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最首要的步驟就是改變人們對科學建筑技術的觀念。無論是國家還是建筑企業都應該將實現建筑技術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摒棄傳統的粗獷式的建筑技術方式,將節能建筑作為現代建筑發展的目標。在現代化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必須要意識到能源是經濟建設和發展的首要前提,如果國家在某一方面耗費的能源超過其理論用量,則會導致其他行業的能源缺乏,從而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甚至出現更多的問題。因此,在建筑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最首要的就是要改變人們建筑理念,只有現代化的科學建筑技術,才能更好、更快、更節能的實現現代建筑的需求。
2.2、設立現代化的建筑科學技術研發和培訓機構
在缺乏相關建筑家屬研發的情況下,國內沒有先進的科學的建筑技術,因很多建筑企業只能選擇傳統的高消耗的建筑技術,這種結果的產生就應該有相關的研究部門來積極的禁止。因此,國家建設機構和建筑企業應該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積極的研究現代化的建筑技術,研發出合理的可行的科學建筑技術,并通過試驗后開始在建筑行業中實行。另一方面,建筑企業還應該對建筑技術人員進行專門的科學建筑技術的培訓,在達到一定 標準后才能允許其上崗。同時設立專門的監督夠,嚴格監控建筑企業的生產全過程,防治運用新技術的過程中出現差錯。
2.3、學習外國科學建筑優秀經驗
國外的建筑行業起步比我國較早,他們對建筑的追求相對于我國也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別。首先,他們追求的是一個舒適的生活起居及工作的環境,很少為了顯示某中意義上的高大而建造龐大的建筑;其次,他們追求的是節能和健康;最后,他們追求高的效率和質量。因此,國外建筑行業在科學建筑技術上的運用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國內建筑行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狀況,積極的向國外運用的科學建筑技術學習,掌握他們運用科學建筑技術的經驗,在結合國內建筑技術狀況,從而進行合理的運用,實現我國科學建筑技術的跨越,為我國建筑的科學性鋪上奠基。
2.4、運用現代化節能建筑材料,實現可持續發展
建筑中運用最多的就是材料,如何實現建筑材成本和建筑材料的消耗是當前建筑行業中最緊要的問題。很多建筑專業人員一直積極的對著一問題進行探究。傳統的建筑技術在建筑材料的運用上可以說是極端浪費的。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很多新型的建材才來已經被研發出來,包括節能的太陽能材料等,既環保,又節能,因此當前建筑技術中應該廣泛的運用現代化的建筑材料,實現我國建筑的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建筑技術不管指在建筑建設過程中引用的技術,其中還包括設計中運用的技術,在保證設計科學的情況下,建筑科學技術才能得到良好的運用。設計人員要根據建筑的功能以及建筑所在地區的地理環境等進行科學的設計,例如根據陽光的照射程度合理的設計太陽能和窗戶等的位置,合理的利用自然能,減少能源的消耗。
軍事高技術,是指應用于軍事領域的高技術,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成就的基礎上,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將對武器裝備軍事理論和作戰樣式的發展起巨大推動作用的那部分高技術的總稱。
按照科學分類方法,科學技術的體系結構通常劃分為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三個層次。軍事高技術的體系結構是由科學體系中面向軍事應用的那部分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所組成的。它包括兩個層次,即軍事基礎高技術和軍事應用高技術。軍事高技術包括信息技術、航天技術、海洋開發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六大領域。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中職 研究性學習 電子信息技術 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7
中職教育階段的“研究性學習”之關鍵在于“研究”二字,要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探索,讓學生通過對問題的解決,來培養起在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中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這“三創”是研究性學習中的核心要點,著重強調了學生要在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研究性課題中積極主動的進行探索式學習,對相關的課題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就當前的教育教學環境而言,教育部已經將研究性學習納入了中小學課程改革的范圍之中,其中就包含了當前的中職學校,這將對當前的中職教學注入新的活力,讓電子信息技術的教師能夠很為自然的把研究性學習的模式引入到教學中來,讓學生在電子信息技術科學發明的過程中不斷的深入研究、實踐,借此來增強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我們需要坦然面對的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從教育教學的整體大環境來看,中職教育所屬的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尚有一定的差距,中職學校學生的學習能力、習慣、信心均弱于普通高中學生,這是中職學生在學習中所要面對的首要問題,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來進行解決。
一、研究性學習應用于中職學生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的意義
在當前的中職教學中,將研究性學習應用于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活動,教師要在對學生的培養過程中牢牢把握住“問題”這一關鍵,從培養學生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出發,在這一過程中對學生加以引導。然后,教師和學生共同構建起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環境,將問題放到這一環境之中,圍繞著問題來開展對應的學習活動,同時在老問題的解決過程中,會不斷的催生出很多新問題。因此,科技發明活動的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循環,這個循環過程是在不斷的上升的,隨著問題的不斷發現解決、解決發現,科技發明的成果就越趨近于完美,并能夠讓學生的知識水平、實踐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有效的強化,創新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鞏固。
二、探索研究性學習應用于中職學生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對其創造性個性品|的培養作用
創造性個性品質的構成極為復雜,其主要包括了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冒險精神。要在中職電子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充分的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首先就需要讓學生的創造性個性品質得到一定程度的展現。傳統的教育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教材是教學的根本,學生只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知識被動接納物,教師在教學中具有絕對的權威,這使得學生的個性品質一直被壓抑在不可見光的暗處,將學生的創新潛能扼殺在了襁褓之中。這一現象在研究性學習中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學生在這種學習模式中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包括自由選擇研究的相關課題,自由的對課堂進行探究,在對課堂進行探究的過程中自由的進行各種創新。這就使得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很較好的保護,并在對課題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探索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學生就會自然而然的對研究中的一些現象產生疑問,這正是學生懷疑精神的充分體現,其和學生的好奇心相互作用,成為了學生在進行探索時的直接動力。同時,在研究、探索的過程中,由于只是向著一個目標前進,而并沒有規定前進的方式方法,因而使得學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自由的想象,運用豐富的想象力來不斷的挑戰一個接一個的新問題。當然,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不少的挫折和失敗,也會走不少的彎路,這也正是研究性學習所具備的冒險性特征,而這時教師要予以學生正確的額引導,讓學生不要畏懼挫折和失敗,要直接進行正面的交鋒,從而回到正確的道理上來,繼續的進行課題的研究探索活動。
三、研究性學習應用于中職學生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的有利之處
第一,研究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專業知識的拓展。科技發明活動是極富創造性的,不但需要大量運用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還要運用很多未曾從書本中學習到的知識,而且還要求將這些知識進行綜合、變通和延伸,這就對學生的活動開展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在對學生電子信息技術科技發明活動進行指導時,要讓學生學會靈活的處理所遇到的各種情況,如果遇到需要用到教材之外的專業知識時,教師不要急于向學生施以援手,而是要讓學生獨立自主的去尋找相關的知識材料,來邊學習邊運用,只有當學生遇到實在無法跨過的困難時,教師才會適當的給予學生一定的啟發,這樣學生就在對專業知識進行鞏固的同時,也適當的進行了必要的拓展。
英國現代著名哲學家卡爾波普爾曾經提出過三個世界的理論,他把客觀的物質世界稱作世界一,把人類的思維、心理等稱作世界二,把人類創造出來的各種科學文化知識稱作世界三,波普爾高揚了世界三的價值和獨立性,并認為世界三如同世界一一樣有其獨立發展的規律,諸學科互相影響并有可能產生自己的問題。以此觀察人類創造的客觀精神文化世界,可以看到一幅充滿普遍聯系的知識圖景,其中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在人類創造的精神文化世界里,任何一門成熟的學科都不會孤零零地存在,而是以系統的方式完全地展現自身,表現為體系的存在。
一門學科不斷體系化、不斷成熟,這是與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水平相一致的。在人類歷史的很長一個時期內,人類的精神文化世界(波普爾的世界三)是呈點狀出現的,一開始彼此的聯系并不清晰,認識世界的學問與改造世界的學問似乎互不搭界,在認識世界研究學問的學者們,與從事改造世界活動的工匠們,是不同的兩個階級。只是在文藝復興、近代工業革命之后,隨著精神文化世界的積累越來越深厚,彼此各種學科的疆域越來越擴大,某種學科的上下左右的勾連關系才越來越澄明起來,某一學科的體系化的廬山真面目才得以呈現。馬克思有句名言:哲學家們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的關鍵是改造世界,明確地把認識世界的學問和改造世界的學問,并列起來講。從那以后,認識世界的學問與改造世界的學問形成一個系統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例如,以前工匠們改造世界的技術、手藝,并不被人看作是多么高深的學問,而被看作師徒之間相傳授的一種技藝,這種技藝是一種經驗知識,其背后的理論并沒有多少人關心,也進不了學堂成為人們研究的對象;而學者們認識世界的學問,只是學院里高雅的沉思,基本與人間煙火氣沒有什么關涉。進入近代社會以來,這種情況得到了極大改變,改造世界的工程技術與認識世界的原理知識聯系越來越緊密,工匠成為工程師,工科教育進入了教育體系,與理科教育一樣進入學術體系。特別是現代認識世界的知識可以很快地轉化為改造世界的工程技術,而工程技術的進步也能促進人們認識世界的深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人類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情形一去不復返了。
認識世界的知識與改造世界的知識形成一個系統,首先在自然科學領域表現得十分突出,十分成熟。對自然科學的諸學科進行梳理,認識世界的知識組成基礎科學,內容主要為是什么的問題,改造世界的知識組成工程技術,內容主要是怎么做的問題,介于基礎科學和工程技術之間有一大類學科組成技術科學,講的內容主要是做什么的問題,研究如何把基礎科學向工程技術轉化?;A科學進行更抽象化、哲理化的概括、提煉,就形成某一部門科學的部門哲學,各部門哲學再進一步加以概括,就形成人類知識領域的最高層次 一般哲學。這樣一門成熟的學科就常常體現為五個層次的知識系統:一般哲學、部門哲學、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這樣的一種五層次知識結構,不但表現于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中,而且在人類的宗教、文化等難以用科學概括的領域也是如此,例如,佛教的典籍,可以劃分為經、論、學、術、用五大類。經相當于一般哲學;論相當于部門哲學,是對經的闡釋;學則是某一部門的具體知識,相當于基礎科學;術則是學的轉化,相當于技術科學;用則是某部門宗教學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相當于工程技術。儒家的著作、道家的著作都有這樣五個層次。
從基礎科學可以引出不同的部門哲學乃至一般哲學,在現代的諸多學科體系中,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一般哲學,具有更強的合理性和現代性。傳統上辯證唯物主義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重要地位未能得到突出,這是因為產生時,科學技術體系發展還不完善造成的。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日益完善,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呈現。哲學是在近現代社會產生的,社會領域的科學與實踐概括提煉出了社會科學的部門哲學歷史唯物主義,自然領域的科學與實踐概括提煉出了自然科學的部門哲學自然辯證法,由歷史唯物主義和自然辯證法概括和提煉形成了更一般的哲學辯證唯物主義,所以有人稱辯證唯物主義是元哲學。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是對人類科學成果的總結,因此可稱為科學時代的哲學,這樣的哲學與人類歷史上前科學時代產生的各種玄思妙想式哲學相比,自然在邏輯和經驗方面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力量,存在主義哲學大師薩特就稱,哲學在當代是不可超越的哲學。
按照的觀點,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對人類發展到今日已經系統化的科學技術知識進行了整理和總結,構建了一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這個體系涵蓋了人類現有的已經系統化了的科學技術知識,縱向就是上述五個層次,橫向則分為十一個知識部門,正是因為對哲學產生的科學性及發展優越性的認識,其最高的一般哲學層次被確定為辯證唯物主義。錢學森的這個現代科學技術體系(見下頁表1),在橫向的學科劃分上,十一個部門分別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系統科學、思維科學、人體科學、地理科學、軍事科學、行為科學、建筑科學、文藝理論。這十一個部門學科,每部門又都分為基礎理論、技術科學、工程技術三個層次,每部門都有通向一般哲學的橋梁部門哲學,分別是:自然辯證法、歷史唯物主義、數學哲學、系統論、認識論、人天觀、地理哲學、軍事哲學、社會論、建筑哲學、美學。最高層次的一般哲學就是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對各部門科學有指導作用,各部門科學的發展又會豐富和發展辯證唯物主義。
新聞學作為社會科學領域一門獨立的學科,已經有了很長的發展歷史,其學科的系統化特點也有了越來越明顯的呈現,這樣的呈現同樣可以按照一般哲學、部門哲學、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工程技術的五個層次加以整理,比照錢學森的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以辯證唯物主義作為新聞學體系的一般哲學,以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新聞學體系的部門哲學,那么,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和現代性的新聞學體系就可以建立起來。
二
新聞學體系分為五個層次(見表2)。其最高層次,居于一般哲學地位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對整個新聞活動具有指導意義,提供根本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其部門哲學是歷史唯物主義,對整個新聞活動具有具體的指導意義,提供價值觀和具體的方法論,例如調查、觀察、分析問題的方法等。其余三個層次,處于基礎科學層次的學科,應是認識新聞及其相伴生的廣告、發行的基本規律,解決是什么的問題;處于技術科學層次的學科,應是解決利用上述規律做什么的問題,是認識做什么的基本規律;處于工程技術層次的學科,就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是新聞活動中各項具體工作的實實在在的操作指南。
按照現有的新聞學科,結合實際新聞實踐的應用情況,新聞學體系中的基礎科學學科,包括新聞學、廣告學、發行學、信息學、新聞史。新聞學、廣告學、發行學很好理解,新聞也是信息,信息學是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和計算機廣泛應用的背景下,深刻地理解新聞的意義,可以在數據的搜集與處理的基礎上,更好地把握新聞的內涵,從而使新聞走向科學化。新聞史則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理解新聞,通過歷史的脈絡可以展現新聞的本質及規律。
新聞學體系中的技術科學學科,包括新聞傳播學、新聞宣傳學、新聞輿論學、新聞語象學、廣告經營學、發行經營學、新聞數據處理學。新聞傳播學主要研究如何做好新聞并加以傳播的規律;新聞宣傳學是研究利用新聞做好宣傳的規律;新聞輿論學是研究利用新聞、設置議題、引導輿論的規律;新聞語象學如同氣象學,是系統分析一時期的新聞用語規律的科學,可以透過新聞更好地把握社會;廣告經營學是有關廣告經營及管理的科學;發行經營學是發行經營及管理的科學;新聞數據處理學,這是計算機技術及大數據計算發展的產物,許多新聞的處理僅靠幾個點的采訪并不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結論,新聞從業人員需要有對各種大數據進行處理的能力,通過大數據處理做好新聞,也就是有些新聞是可以用計算機算的,例如從馬航客機失聯的報道、有關股市變化的報道中,已可以看出這類處理新聞的端倪。
新聞學體系中的工程技術類學科,包括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學、新聞評論學、新聞攝影學、新聞編輯學、新聞校對學、新聞管理學、廣告創意學、廣告制作學、廣告學、廣告運營學、報紙發行學、廣播發行學、電視發行學、網絡發行學等。這些都是可以拿來就用,關于具體怎么做的學問。其中由于新聞載體由紙質到廣播再進而到電視、到網絡的變化,對不同載體新聞及廣告的發行推廣就出現了新的特點和做法,其中有的已經較為成熟,有的則還在實踐中,需要進一步提煉和總結,如報紙的發行和有線電視用戶的推廣都屬于大的發行范疇,但具體的一些做法又會有很多不同,這些都是應在工作中加以不斷分析研究的。
這些新聞學體系中的工程技術類學科,每一門都直接面向某一項復雜的新聞實踐,因此每門學科都是一個系統工程,在遵循新聞的基本規律和特點的前提下,要綜合運用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其他部門的一些學科,是綜合的、交叉的。所謂系統工程就是從系統的認識出發,綜合運用各種知識,設計和實施一個整體,以求達到人們所希望得到的效果。例如新聞采訪學,除需要新聞學的知識外,還需要社會調查學、心理學等學科的知識;新聞寫作學,除需要新聞學的知識外,還需要美學、文學等學科的知識;廣告運營學除需廣告學、廣告經營學的知識外,不光是講如何談客戶、如何簽合同,甚至需要計算機方面的數據庫、大數據處理等方面的知識;報紙發行學除了發行學和發行經營學等方面的知識外,就有數據庫和大數據處理的問題??傊@些實踐層面的學科,到今天還缺乏綜合整理,在學科建設上并不完善,還大有可為。
上述涉及的學科,有的已基本成型,有的還在形成過程中,有的只是按照學科體系的內在邏輯提出了一個名字,總體體系的最終形成還任重而道遠,需要以的觀點加以研究,形成書本知識。當然這個體系也不是封閉的,而是隨著認識和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有一些更加細化的學科、更加綜合的學科、更加交叉的學科都可能進入這個體系的相應的層次。
三
隨著傳播手段和技術的進步以及人類對公開性、透明性的追求,新聞活動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在不斷提高,新聞活動可以影響社會風尚甚至變更國家政權。在這種情況下,科學地研究新聞及其相關活動的規律就顯得更為迫切,這也是構建新聞學體系的重大意義。上面的體系只能是拋磚引玉,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思考新聞學體系的構建,這對于新聞觀的教育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2、人工智能類。人工智能作為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一門新技術科學。
3、云計算類。云計算,是指“超級計算集群”經過網絡輸送各種計算機服務及數據。云計算的專業基礎。
4、智能科學與技術類。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面向前沿高新技術的基礎性本科專業,覆蓋面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