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1: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遺產保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都江堰文化遺產是古代人類文明經典,屬性是水利文明
《公約》對文化遺產的定義:
建筑群類: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在建筑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觀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單獨或關聯的建筑群。
對可以被批準為文化遺產的建筑必須的條件:
“可以作為一種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
“能夠在一定時期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涉及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能夠為一種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獨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都江堰既是一座遠在紀元前就在中國統一事業中發揮過巨大作用,在中國
和世界有著悠久歷史意義的水利工程,又是一座生機勃勃科學美妙和自然造化人工斧鑿相結合的渾然天成的建筑物;其巨大的效益一直延續至今的宏偉建筑,被公認為效益巨大,對環境有良好作用的“五好工程”的代表。80年代由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推薦并被批準為水利工程中的第一座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些都足以證明的都江堰的歷史地位,并具備上述條件。
我們認為都江堰文化遺產是古代人類文明的典型,其內涵屬性是水利文明,應從如下角度予以評價:
(1)都江堰水利工程創造了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型式,創造出獨特的水工建筑藝術,并影響中國南方廣大地域。
古代都江堰渠首及以下的各級渠道均為無壩引水工程,與天然河道類似的渠系布置蜿蜒曲折,而以石木和竹為主的建筑材料和工程結構均直接源于自然。
這類與自然和諧的工程型式展示了古代水利規劃思想自然觀的精髓,國外環境水利專家譽為:“親自然的水利工程”。
無壩引水水利工程曾經是古代中國最普遍的水利型式。20世紀以來,現代水利技術逐漸取代了這一水利型式。許多天然河流被混凝土大壩截斷,缺乏科學規劃而盲目興建一些供水工程甚至導致河流下游斷流、地下水枯竭。在都江堰灌區變化則表現在順應河流水沙特性的魚嘴分水工程和湃缺控制工程,紛紛為閘門取代;近似于天然河流的渠道被混凝土的水渠取代。到20世紀末人們對現代水利工程負面后果開始反思,并謀求水利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與環境保護的有效結合。都江堰正好是留下的唯一這類工程的實例。
目前為止,世界上古老的灌溉文明基本消失,在大江大河上只有都江堰渠首還基本保留了無壩引水工程的建筑藝術特點,展示著古代文明中人與自然互相融合的建筑藝術的魅力。
(2)都江堰創造了成都平原的水環境,并對古代成都及周邊城鎮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有潛在的影響,是蜀文化的的特殊見證。
古代都江堰灌區的堰或河既是灌溉輸水渠、排水渠也是水路通道,它們塑造了成都平原河流,為成都及周邊14個縣城及集鎮供水、水運、環境和防洪的多種需求,并對城市規劃和發展有潛在的影響,如成都以河流為骨架的街區格局便是例證。都江堰水系為成都平原提供了質量較高的景觀環境、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隨著城市化進程,今后都江堰的工程效益和社會效益將在城市供水和環境保障方面有更大的發揮。
(3)都江堰豐富和衍生了其他文化,是多種古代文化的集中體現。
都江堰是世界唯一有2000多年歷史而至今尚在發揮重要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在某種意義上,都江堰得以延續,實際是管理的延續。都江堰的集權和專業化管理機制是歷史時期形成的,是工程延續的基本保證。歷史的傳承表現了國家政治文化的某一側面。古代都江堰在國家專業管理機構和灌區管理的社會組織之間的紐帶就是宗教神權。青城山道教文化與政治文化相互滲透,形成了二郎廟和青城山道教獨特的文化現象,至今尚存的二王廟內有關工程管理的碑刻不乏這樣的例證。
都江堰的歷史價值還體現在集中政治文化、宗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精華。由于都江堰管理需要,各時期興建的建筑群落,如二郎廟、伏龍觀,水利廳衙門均是古建筑精美的遺產。作為川西門戶的都江堰市也與都江堰有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城市建筑與山與水相應成趣,極富特色。玉壘關、觀瀾亭以及索橋、南橋則是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這些點面的建筑藝術與岷江與都江堰工程與河流共同構成了文化遺產主體。
2、都江堰文化遺產保護的難點與必要性
都江堰一直作為成都平原的灌溉工程持續發展和不斷改造,尤其是20世紀60年代以后隨著灌溉面積大幅擴展,渠首工程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至今仍基本保留的都江堰正面臨完全消失的厄運。
據了解,都江堰魚嘴以上300米以遠即將開工的紫坪鋪電站和魚嘴引水樞紐,恰好均在都江堰文化遺產保護區的范圍內。這就引發出三個沖突:都江堰作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作為正在運用的重要水利工程之間的沖突;都江堰景區范圍與都江堰工程法定管理范圍的沖突;都江堰三大工程(魚嘴、飛沙堰、寶瓶口與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的沖突。
關于都江堰的定位問題由來已久。大約在1982年由婁溥禮總工程師主持審查四川省水利廳和都江堰管理局提出的都江堰渠首改建規劃。該規劃包括寶瓶口建閘、內外江建閘、紫坪鋪電站等工程,如果實施將基本改變都江堰無壩引水的工程型式。該規劃因為水科院專家陳述都江堰的價值定位中歷史文化遺產的不可替代性而作罷。目前紫坪鋪電站前期工程已經開工。紫坪鋪電站建成之后對都江堰歷史面貌的破壞將是徹底的,魚嘴自流分水的景觀蕩然無存。因為電站運行的尾水將提高水位而魚嘴將長期處于水下淹沒狀態??梢韵胍娺@是都江堰文化遺產的浩劫,我們不應該忽略由此引起的惡劣影響和來自各方面的譴責。難道我們真的就缺這一座水電站嗎?
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和景觀環境是全新的營造或者有深刻的影響。已往我們水利工程建設及其管理運用對工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結合考慮不足,而對它的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更思考不多。具有悠久歷史的水利工程,其文化和歷史價值也是資源的重要組成,是重要的民族和人類財富,對其實行合理利用和保護,是水利管理部門應有的責任。因為對水利遺產文化內涵的恰當定位,對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兼顧,需要科學地運用水利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來實現。達到都江堰的保護與利用目標,不是單純地方政府或文物部門可以做到的。此外,水利部門對都江堰水利文明的保護和利用有效介入,也將有助于社會對水利事業的全面認識。
岷江水力資源開發和都江堰灌溉效益的保持和發展,是可以找到替代方案的,并不必以犧牲都江堰的文化價值為代價。為此,我們建議水利部對其發展規劃予以關注,以避免今后不可挽回的遺憾在都江堰重演。
3建議
建設一處水利工程在現代是不難做到的,古代都江堰建筑藝術卻是世界獨有的,一經消失將永遠難以恢復。因此,都江堰這座現存歷史最為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應該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得到應有的保護。
都江堰功能的定位:歷史文化遺產和當代水利工程兩位一體。我們認為,解決二者之間矛盾的焦點首先在于實行水價值觀念的轉變。岷江水的綜合效益、長遠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綜合價值都要遠勝于目前主要著眼于增加灌溉面積來得顯著,尤其是灌溉用水還可以從區域水資源開發、節水型農業工程、改變作物品種等方面來彌補。
為此,建議針對即將上馬的紫坪鋪水電站和魚嘴引水樞紐,有關部門應組織各方面專家立即予以全面周到的再評估。都江堰及灌區的長遠發展,也應從都江堰的文化和歷史價值定位,任何改造方案都應以不切斷其歷史延續性為出發點。
論文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田野調查;圖書館;采訪
“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保護對象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并積極搜集有關實物資料,選定有關機構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這是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的保存辦法。地方高校圖書館作為收集、傳遞文獻信息的專門機構,有義務、有責任參加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工作,利用在文獻收集工作中的各種優勢,制定合理的采訪原則,采取科學的方法,收集、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形成科學完整的體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傳承、保護作出應有的貢獻。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訪的原則
(一)全面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訪在秉承圖書館采訪模式的基礎上,更注重田野調查,深入非遺現場的采訪。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而且大多散落民間,由于人力、財力的限制,做到每一件非物質文化遺產都采購完備,顯然是不符合實際的,但在“訪求”方面一定要做到全面,細致的做好訪求筆記,務求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有訪求記錄,為進一步采購做好目錄體系。
(二)層次性
2005年6月,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共有10大類518項,此后各省、市都相繼按批次公布本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文化,在不斷發展和延續。非遺資源的采訪,要明確采訪的重點和范圍,采訪要有層次性,秉承級別采訪原則,即級別越高的項目優先采集,完備收藏,先把要重點采訪對象的申報材料、非遺實物、口述歷史、物理環境等完備收藏,然后再梳理其他的非遺作品,形成重點項目完備收藏,一般項目零散收藏、完備記錄的體系。
(三)整體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特定的民族、文化氛圍和地理環境中,離開特定的環境、孤立的采訪傳承人或是保存非遺的實物,都失去其表現的內涵。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訪,既要以物質的形態收集非遺的實物,還要通過音頻、視頻等表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對其作品的描述、產生的歷史背景、特定的文化氛圍等,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完整性。
(四)活態性
一切現存的非物質文化事項,都需要在與自然、現實、歷史的互動中,不斷生發、變異、創新,這也注定它處于永不停息的運變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訪也要依據采訪對象、環境、民族特性的不同保持活態性,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特定時空下立體復合的能動活動。比如徐州剪紙的傳承人王桂英的剪紙技藝,心里想什么就剪什么,整個構圖在剪紙過程中快速形成,每一幅作品就是一副動態的農村生活長卷。其作品在幾十年的時代演變中,風格上保持原真,但作品的類型上體現活態原則,層出不窮。我們在采訪的時候采取田野調查跟蹤采訪,不定期深入其家中,融入其生活,利用多種采訪技能,體驗農村生活場景,領略其剪紙技藝的演化變革。
(五)原真性
采訪的原真性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采訪的非遺項目是原真性的,真正的非遺應該是原生態的,人和當地生活環境形成一種相互依存的關系,通過文化表達的是一種生活的理念和價值觀。由于利益的驅使,現在一些非遺項目脫離了原真性本色,烙上現在機器的痕跡,這樣的作品我們在采訪的時候一定規避。第二,非遺的采訪要保持原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隱藏在鄉村田野,街道小巷,采訪的時候不能因為地處偏遠而走馬觀花,或者根據地方文化部門提供的非遺目錄采訪,而是要設身處地,深入田間地頭,拉近和非遺傳承人的關系,跟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制作過程,做深度采訪、原真采訪。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訪的方法
(一)政府主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訪和圖書館正常采訪的最大不同點就在于,無論是哪一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訪,都不可能避開政府部門的參與?!吨腥A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第十一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需要,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由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進行。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
申報、認定的過程中不但形成了大量文獻資料,而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之間形成密切的關系,這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的建設提供文獻和人力資源,脫離地方文化主管部門單獨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建設是行不通的。為此,徐州工程學院與徐州市文化局簽訂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合作協議,利用文化部門非遺文獻和人脈上的優勢和學校在人才、文獻信息保護技術方面的優勢,共同建設徐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資源共享,共同推進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研究工作。在協議的基礎上,我們從徐州市文化館采訪到項目書200多種,非遺圖片3000多幅,音頻1000多分鐘,還有大量的視頻材料,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文化部門的協調幫助并征的傳承人同意的情況下采購非遺實物200余件。
(二)田野調查
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訪必須以實地調查為主,到現場深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和內涵,真正做到“不漏線索、不漏村鎮(街道、鄉)、不漏種類”。2009年我們以舉辦“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為契機,數次跟隨地方文化主管部門深入田間地頭、街道鄉鎮,有選擇對徐州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行摸底采訪,細致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產生背景、風土人情、傳承沿襲、保護情況等,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悉心拜民間傳承人為師,完整采錄講述者、傳承者或表演者的技藝技能和相關歷史情況、人文背景、相關數據,做到資料來源清楚,內容真實,數據可靠。比如我們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王桂英老人及其技藝的采訪就有五六次之多,徐州香包的傳承人王振霞老師的采訪更是不下十次,這些前期的親歷親為采訪調查,為后期的數字資源庫建設積累了大量的資源。
(三)學生收集
作為一所地方性本科院校,我們充分利用生源大都來自本市周邊的優勢,彌補采訪人員的不足,招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學生充當采訪人員,并對其進行采訪基礎知識的培訓,使其掌握基本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訪技能。由于當地的學生對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民族特性、文化氛圍的耳濡目染,再加上培訓所掌握的采訪技能,對于他們來說,采訪就變的得心應手,并能按照事先擬定好的采訪項目、內容、形式、方法,做好采訪筆記。學生收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地方性特色明顯,地方高校又缺乏采訪人員的圖書館來說,是一個非常有益的補充。實踐證明充分利用學生來收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我們構建非遺采訪體系,充實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捐贈
徐州目前已經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2800多項,每一個項目在傳承、演化過程中形成的實物和技藝類目繁多、琳瑯滿目,靠圖書館有限的經費,在保證正常采購的基礎上,采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不現實的,況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活態的、無形的遺產,凝聚了民族情結和文化認同,從另一個角度說,他是無價的。所以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采訪上,我們在采取正常的采購外,鼓勵傳承人捐贈這種方式,我們為其頒發榮譽證書和紀念品,展示的時候特別標明捐贈者的姓名。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訪的內容
(一)文字材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庫的文字材料包括下面幾個部分:
1、項目申報書、田野調查筆記等,這方面的文獻主要通過地方文化部門獲取。
2、非物質文化遺產論文2009年中國·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層論壇共收到來自全國非遺研究論文100多篇,我們把它完整的收錄到非遺資料庫;會議期間產生的大量會議文獻;另外特別關注徐州地區地方文化研究中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研究論文;
3、圖書通過各種采訪途徑,盡量全面收集各個層面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著、圖書,尤其是地方文化研究方面的書籍,采訪層面沒有收全的圖書,我們和數據庫商合作,在合理使用原則框架下,按需訂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圖書,保證國內研究著作的收全率,保證一本圖書既有紙本,也有對應的電子文獻。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
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是傳統文化、制作技藝的集中體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征集是一項全新的、緊迫的、艱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隨著城鄉一體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場經濟的沖擊,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加速消失。因此,我們多次深入傳承人家中,通過捐贈、采購的方式收集非遺代表性作品,目前共收集徐州剪紙、徐州香包、邳州紙塑獅子頭等代表性作品200余件。
(三)照片、音頻、視頻
為了更加細膩的展現徐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我們專門購置高性能照相、攝像設備、非線編設備。對每一次采訪調查的場景、實物、人物跟蹤拍攝;采用音頻設備采錄傳承人口述資料。對一些傳統戲曲、文藝表演、手工工藝、節慶活動、祭祀活動等,更加注重影像保存。在一些民俗活動如云龍山廟會、泰山廟會的影像采集的過程中,不刻意回避一些封建的、原始的場景,在后期制作中,除采用技術手段修飾相關環節外,對拍攝的內容不加任何粉飾,保持其原真性。
(四)多媒體資源
為了把“非遺”研究與學科建設結合起來,推進學校人文學科錯位發展,創建“非遺”保護與傳承的課程體系,提升工科院校學生的文化素養,繁榮校園文化,我校采取一加一模式,即一位傳承人幫帶一位專業教師,集合傳承人技藝和專業教師教學的優勢,邀請傳承人進入課堂,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產生的備課筆記、教學課件、教學大綱、教案、課堂錄音、錄像、實習環節的設計等,我們都細致整理,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資源系統。
旅游資源評價主要是指學者關于高句麗遺產的旅游資源特征分析、旅游資源價值的定性和定量研究、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的資源優勢等方面的研究。早在1988年東北師范大學韓杰在分析“通化—集安旅游區”旅游資源特征時,專門論述了該旅游區的人文資源的高句麗特色[1]。韓杰是較早對高句麗遺產進行旅游方面研究的學者,但其研究并非專門研究,只是把高句麗遺產作為區域旅游研究的一部分,分析不夠深入。同樣,1997年李秀霞在其研究中論述集安市旅游資源特征時,第一點就特別指出高句麗文物古跡馳名中外[2]。2004年,高句麗歷史遺跡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后,其品牌價值意義凸顯,學者對其的評價也有所不同,多數是以世界遺產的角度進行的。劉貴富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為集安市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源,作為具有廣域旅游市場的國際級旅游地,對游客產生的吸引力是其他旅游資源無法比擬的[3]。李亞麗、李悅崢在分析集安旅游資源特色中強調的前四點,全部是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4]。胡黎霞認為,集安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旅游文化價值主要體現在豐富的古跡遺存、獨具特色的王城建筑和璀璨的高句麗王室貴族壁畫墓幾個方面[5]。艾嘉西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具有藝術欣賞價值、美學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6]。王曉南認為,高句麗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高句麗的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原生態的文化特征[7]。陳玲玲、孫克勤指出,集安旅游資源從數量、類別和質量上都具有極佳的資源本底優勢,其中文化遺產資源具有壟斷性優勢,申遺成功后又具備了極強的品牌優勢[8]。朱尖等在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整體布局、功能分區研究中對高句麗世界遺產資源進行了專門分析[9,10]。此外,一些研究運用定量分析法對高句麗遺產資源進行了評價;齊蘭蘭在其碩士論文中運用層析分析法對集安市旅游資源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洞溝古墓群旅游資源價值高、開發潛力大。丸都山城文物價值較高但基礎差,開發潛力不佳[11]。朱尖同樣運用層次分析法評價了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12]。從眾學者的研究可得出結論:高句麗遺產作為旅游資源(尤其成為世界遺產以后)有著極強的優勢,不管是資源本身的價值,還是申遺之后的品牌價值,都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
2旅游開發利用研究
關于高句麗世界遺產的開發利用,是學者們較早開始研究的領域。筆者在文獻整理時發現,早期的論文基本都是以開發作為專題研究的,雖不是專門針對高句麗遺產,但文章內容的大部分都涉及到了遺產的開發問題。韓杰在對“通化—集安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時,景區劃分了集安副區,羅列了副區內的主要景點,設計了高句麗文物古跡游覽線,并對旅游區開發程序及旅游區建設進行了研究[1]。李秀霞對集安旅游資源開發劃分了洞溝高句麗古文化、朝鮮族風情游覽區,并且強調開發應當突出高句麗歷史文化古跡的特色,還要廣泛的宣傳,提高其知名度[2]。王麗麗、崔庠提出高句麗文化遺存的科普旅游開發,指出古高句麗國文化遺存類科普旅游具有壟斷性,應作為科普旅游開發的重點,指出應深入挖掘歷史遺跡的文化內涵,要加大宣傳促銷力度;加強基礎設施與配套服務等方面的建設;關注旅游從業人員素質的提高,建立規范的解說系統;適當增強游客的參與性、娛樂性旅游項目,再現古高句麗族人的生活、生產場景,深化游客對高句麗文化的理解[13]。王麗麗、崔庠較全面系統地規劃了高句麗科普旅游發展的實現路徑,很多措施和方法很科學,具有前瞻性。李亞麗、李悅崢研究強調發展集安旅游業要充分利用高句麗這一獨特資源,開發具有高句麗民族風情的歌舞表演,重現高句麗祭祀、出巡、狩獵、婚禮場面[4]。針對世界遺產的進一步發展問題,陳紹輝、陳楠分析了集安旅游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指出旅游業發展要進行體制改革,積極引進資金和人才,加大宣傳力度,同時為解決經營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若干策略[14]。艾嘉西指出,集安旅游開發要廣泛宣傳、提高知名度,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能力,突出地方特色、構建合理旅游網絡,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并保護旅游資源[15]。王春艷研究了高句麗文化遺產區域旅游開發的省際合作問題,指出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的所在地地跨吉林與遼寧兩省,兩省旅游地地域相鄰、交通便利、自然條件相似,旅游資源存在明顯的互補性,構成了高句麗文化發展的完整畫卷,在旅游資源開發和市場營銷方面有著廣闊的合作前景。此外,區域內人民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礎,也有共同的合作愿望,省際合作潛力巨大[16]。陳玲玲等運用SWOT方法分析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發展的優勢和存在的不足,提出了集安市遺產旅游的發展策略:確立旅游發展定位,加強城市品牌營銷;完善基礎設施,提升交通網絡通達性;拓寬投融資渠道,扶植旅游企業;以及加強區域合作,協同發展[17]。朱尖提出了高句麗世界遺產發展修學旅游的想法,并從理論和實證上進行了研究[18],又對集安市旅游資源深度開發提出了建議[10]。
3遺產資源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研究
保護是遺產能夠存在的前提,也是可持續發展的重中之重。基于遺產旅游業發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有關遺產旅游的異化問題,常常會出現在報紙和學術期刊上。如對遺產資源認識不清,遺產旅游的嚴重趨利化,盲目開發、錯位開發,遺產旅游的功利主義盛行,遺產原真性的喪失與變異等。如何能夠更好地發展遺產地的旅游業,弘揚和傳承遺產資源,同時又能對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這是目前業界極為關注的問題。2004年就在高句麗歷史遺跡申遺成功之時,就有學者告誡:高句麗不容在開發中破壞。申遺說到底是為了使這一人類的共同財富獲得更大范圍、更高規格的重視和保護[19]。劉貴富強調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地可持續發展存在游客劇增、承載力不足,文化品位不高,旅游科技水平低、發展滯后、旅游經濟增長與粗放經營并存的問題和矛盾,指出實施可持續發展是高句麗世界文化遺產生態旅游的必然選擇[3]。田大方等探討了高句麗王城的保護策略,文章指出高句麗王城空間格局,城防體系等城市設施保存較好,因此高句麗王城遺產保護應遵循整體性保護的原則;同時,由于王城內歷史遺存類別較多,且遺存完好程度不一,因此對待個體遺存應采用多元化保護模式[20]。張金勝認為,面對集安這樣一個已登錄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城而論,歷史保護是其城市總體規劃的靈魂所在,是總體規劃的有機組成部分,并從健全古城保護管理機構、更新基礎設施與宜人尺度、旅游開發與居民生活協調方面對高句麗古遺址的歷史保護提出具體建議[21]。耿鐵華指出,高句麗文化遺產的保護理念和實際操作都存在很多問題,就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而言,其保護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文物遺跡本身的保護,二是文物遺跡周圍環境的保護[22]。張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詳細探討了高句麗世界遺產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路徑[23]。艾嘉西認為,保護高句麗遺產資源要完善政策,讓遺產保護有具體可實施的法律政策依據;加強政府在保護上的投入力度,鼓勵普通民眾參與到遺產保護的工作中來[15]。周博根據申遺成功后集安遺產旅游與遺產保護所表現出來的互利關系,證實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即從系統全面的角度出發,在政府宏觀控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專家學者的智力支持對文化遺產旅游景點進行深度開發;發揮社區居民的主觀能動性,實現社區參與遺產旅游開發;將文化遺產旅游資源與自然旅游資源組合,實現自然與人文的協調發展,既保護自然環境又保護文化遺產[24]。于富業專門探討了五女山城遺產的保護問題,提出了構建危機管理保障體系、建造高句麗歷史文化珍藏館、踐行五女山山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工作三個方面的保護對策[25]。李亞麗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進行了總體規劃,在文章的第六部分對高句麗資源和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26]。陳玲玲運用層次分析法構建了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綜合評價模型,并以集安市世界文化遺產為例,對集安高句麗歷史遺跡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指出集安高句麗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還處于過渡階段,并針對現狀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和建議[27]。此外,董峰[28]和韓福今[29]對高句麗遺產保護與城市建設做了研究;陳同濱[30]、李宏松[31]等提出了高句麗遺產規劃的原則和保護的理念。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是個永恒的話題,也是學術研究的熱點問題。高句麗遺產旅游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總文獻中所占比例最高,除了專題研究之外,基本所有文獻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保護問題。
4其他方面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文獻量較少,不能單獨分類其研究成果。耿鐵華探討了高句麗文化研究與長白山區旅游資源開發的關系,指出長白山區的旅游資源豐富、類型齊備、內涵深遠、特色獨具,特別是高句麗文物遺跡資源已成為我國東北地區文化歷史與旅游的一大特色,對高句麗文物遺跡的保護研究、開發利用,能促進長白山區旅游事業的發展[32]。呂琳璐以集安市世界遺產旅游社區為個案探討了世界遺產旅游與社區參與的關系,指出集安市遺產旅游社區參與的主要困境表現在:居民參與的人數少、居民參與的范圍窄、居民對旅游業的了解程度底、居民處于被動參與狀態,作者從社區發展的激勵機制、責任機制和制度建設提出了具體構想[33]。劉佳研究了集安市旅游形象傳播問題,運用傳播學、廣告學、旅游地理學等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剖析了目前集安在旅游形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癥結,并通過借鑒成功旅游城市案例,從政府、公眾、媒體三個角度切入,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有效提升集安旅游形象的傳播策略[34]。許偉民在其碩士論文中對集安市旅游市場發展戰略進行了專門探討,指出集安作為新興的旅游城市,尤其高句麗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之后,應加大宣傳集安的旅游資源,極力吸引國內外游客,具體應在政策、組織、體制創新、媒體宣傳等方面給與保障,極力拓展旅游市場[35]。
5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城市建設 歷史文化遺產 城市規劃
一、合理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無疑是存在矛盾的。通過實施城市規劃,可以調和兩者之間的矛盾。城市建設需要的是建筑空間的拓展,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需要的則是現存建筑空間和建筑形式的保留。兩者是對立的兩級,水火難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又必須找到和諧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據根據城市長遠發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出臺相應的城市規劃,合理協調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在實際運行中,既重城市建設,也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給兩者以合理的運行空間。關鍵是出臺的城市規劃要有具體的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甚至要在總體城市規劃中,建立保護專章或建立獨立的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否則的話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就成為一句空話,城市規劃的內容重點就落到了城市建設上。如青島市近年來的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城市建設速度發展很快,但城市中的關歷史文化遺產也同時得到了很好的保護,這與青島市具體而詳細的城市規劃有關。1994年青島被認定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2001年關近代建筑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市政府及時出臺了《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青島關近代建筑保護規劃》等城市規劃和關保護條例,這些規劃,協調了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發展建設的同時,關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二、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
讓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社會前進的進程中處于靜止的狀態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護作用。城市中歷史文化遺產需要維護、修繕,只有這樣它才能更長久的留存下去。歷史上,西安城墻、太原晉祠都是進行了常態化的維護、修繕,才成為今天的樣子。通過保護性的開發,讓歷史文化遺產發揮一定的實用價值,可以獲取維護、修繕資金,在發揮使用價值的過程中,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會不斷地受到人們的重視,這樣也會增強人們的保護意識。在今天,“城市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特色的重要內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城市愿意申報歷史文化名城,以此作為打造城市特色的籌碼”。對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性開發已經成為提升綜合形象、增加歷史文化意蘊的一個重要手段。而對歷史文化遺產實現保護性開發的途徑就是把歷史文化遺產的開發有效地納入城市規劃中。如《長沙市城市總體規劃》將小西門、天心閣、潮宗街、開福寺規劃為“歷史風貌保護區”,總面積約5平方公里。保護區內以保護古建筑為主體,適度引入旅游產業、文化產業,與岳麓山形成呼應,整合開發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風貌特別保護區。在青島,因為有完善、合理的規劃,關的旅游功能越來越突出,而在關一帶進行建設則有著嚴格的限制,就連街具建設都納入關的整體建設保護規劃當中。
三、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城市規劃說的通俗點就是幫助城市算未來的賬,算的好這筆賬就會多一些、早一些地變現,而算的不好,變現的數目就會少一些、變現的時間就會遲一些,甚至還會賠本倒貼。合理、可行的城市規劃總是把歷史文化遺產做為寶貴的資源,注重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開發并舉。好的城市規劃是通過歷史文化遺產提煉城市的人文歷史精神,推進城市的文化建設,創造宜居、宜投資的內環境,進而還能釋放出城市的旅游價值、創造綠色無污染的經濟收益。
通過良好的城市規劃完全可以實現城市規劃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統一。在這方面斯德哥爾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現代化程度極高的城市,也是歷史文化非常濃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開工建設盡量走上郊區,打造衛星城,歷史文化遺產一般不動。斯德哥爾摩也開發歷史文化遺產,但原則是保留傳統建筑外墻、拆除內部設施重建,既發揮了實用價值,又保留下了歷史風貌。如今,斯德哥爾摩既有發達的現代工業體系,又因其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成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論輸贏,城市規劃決定著城市的價值。在這里,我們也確實需要重新評估政府的職責,政府應“著重從綜合決策與實際運行兩個方面構建有效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涉及的問題很多,城市規劃雖然不能解決全部問題,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規劃就給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一個合理、有序、正確地進行的依據。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與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實際作用的發揮,必須以完善的立法保障、嚴格有效的執法為基礎。通過各個環節的緊密銜接、有效配合,城市規劃可以發揮最大的價值。
參考文獻: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世界文化遺產開發管理進行描述和考量,力圖挖掘出一些先進經營模型,為我國文化遺產開發提供借鑒。
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遺產在管理尤其是產業開發之時都面臨著幾大問題,第一是與生俱來的非營利機構(文化事業)性質與市場經濟的矛盾;第二是資金問題在國家財政支持緊縮減少情況下越發突出;第三是在多元文化、新媒體、娛樂消費潮流下,傳統文化遺產的營銷策略如何得到民眾(消費者)認同。面對這些矛盾,只有在保護前提下,將文化遺產的公益性和產業功能充分整合,才能真正實現它的“永續利用”。世界各國在這個基本理念確立前提下,開展了各種開發經營模式。
1文化旅游
文化遺產為了融入現代社會,為之發展而服務,就必須全方位大力開展各項商業廣告宣傳和公關活動,以便讓受眾了解和接受,同時爭取社會資源。
為了弘揚韓國的傳統文化遺產,韓國十分重視文化遺產和旅游業的互相促進發展,具體實施主要從兩方面入手:①地域選擇。以民俗村來選定地域,韓國人把民俗村的活動組織得有聲有色,在漢城城南有一個古代民俗村。一進民俗村,村口就有韓、中、英、日四種文字的介紹。進入村內,可以看到李朝時期先民們的衣食住行、建筑景觀和祭祀活動。宗廟的祭祀典禮和音樂都被看做無形文化財產。②時間和內容的選擇。韓國還十分注重以民俗節和祭祀活動來吸引游客。例如江陵端午祭和祭日演出的假面戲年年在當地舉辦盛大的旅游活動,吸引了國內外百萬人次參與和觀光,使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轉化為巨大的文化產業,發展了當地的經濟。為了吸引外來游客,那些表演人士每天都要去不同的場地進行傳統技藝表演。
同樣,意大利的鄉村生態旅游、美食文化旅游很發達,尤其是意大利的西西里傀儡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立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來,意大利政府積極搶救和保護這一古老劇場木偶藝術。木偶藝人們根據一些古代詩歌、浪漫傳奇或流行的歌劇情節,用精雕細刻的木偶和道具進行即席創作,吸引眾多國際游客。這里的商店和地攤到處都可以買到制作精美、造型各異的木偶——它已經成為西西里島的著名紀念品。政府還計劃為青年木偶藝人開辦培訓機構,舉辦西西里木偶節,在國內外舉辦展覽,興建木偶戲學校等。
2“文化遺產日”打造國家文化品牌
法國的國家集中管理文化遺產保護的制度,保證了國家管理的權威性。作為文化大國,法國是最早設立“文化遺產日”的國度。這項活動是由法國中央政府主導、各級地方政府執行、社會各方支持的整體工程?;顒悠陂g,所有公立博物館免票,私立博物館門票減價并給予稅收優惠,旨在引導和動員社會公眾廣泛參與文化遺產保護。20多年來,該活動調動了社會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和熱情,群眾性的保護活動隨之興起。法國中央政府直接管理著巴黎凱旋門、盧浮宮等112處“民族古跡”和4萬余處“紀念建筑”,此外,未列入保護行列的全國各地40余萬處“地方寶藏”均妥善得到相關部門和民間協會、民間人士的有效保護。一些民間組織積極討論國家文化遺產政策,向議員提出建議。很多民間組織還頒發獎金鼓勵文化遺產保護活動,獎勵在此領域作出貢獻的人士。文化遺產學校、文化遺產基金會、文化遺產保護協會等紛紛建立。
這種特定節日的設定以及所帶動起來的社會各方的反應和行動,對法國的歷史文化品牌無疑有著巨大的塑造和宣傳效益,顯示了法國民眾的文化品位,對促進法國旅游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擁有6000多萬人口的法國,2006年接待了7800萬名外國游客,當年的旅游收入達350億歐元,繼續蟬聯“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國”稱號??梢钥闯?文化遺產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3文化生態博物館
所謂生態博物館就是把文化遺產原狀保存和保護在其所屬的社區及環境中,它不是一座封閉的建筑場館,而是動態、開放的展示社區,被稱為“無墻的博物館”。自然、人文、環境、傳統、民俗等無形和有形的遺產在其原生地由發明和使用它們的居民自發保護,使人、物、環境處于固有生活關系中。游客也是在這種環境中觀看文化遺產、自然景觀、可移動實物、傳統習俗和民間表演等系列的、完整的文化。這種營建“活的文化”的博物館由于契合文化遺產整體保護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目前世界上共有300余座生態博物館。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的“造鄉運動”就類似于這種生態博物館。當時,由于日本經濟飛速增長和城市進程加快,城鄉落差加大,人口疏密失衡,對日本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造成了極大沖擊。有些學者提出:如何讓鄉村挖掘富有鄉土特色的人文資源,營造一個優美、自然、富有人情味的故鄉,以吸引都市人群,于是,“造鄉運動”應運而生?!霸爨l運動”強調內發性,即一村一品,各不雷同,例如福島縣大沼郡的三島町宣布,居住在城市的人們只要交納一定費用,全家都被視為特別町民。他們可以自由出入,讓孩子們呼朋引伴在小溪中捕蝦,到山上采蘑菇。村里還成立了生活工藝館,館內設木工、陶藝、編織、涂裝等工房設備。觀光客只要交納一定的費用便可親手體驗器物的制作,并有專人指導,接受咨詢。這是一個在城市里的人無法想象也不可能具備的空間。
1995年,中國與挪威兩國的博物館學界提出了在貴州六枝特區梭嘎鄉苗族地區創族生態博物館。這支久居深山只有4000余人的苗族,頭飾獨特,有繁多的婚喪、祭祀禮儀,有別致的音樂、舞蹈和精美刺繡,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遺存。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東趙鄉后溝村的民居、神龕、廟宇、戲臺、作坊、油坊、剪紙、刺繡等文化遺產均保持完整,婚禮、葬禮和游戲的整套儀式規矩復雜,飲食品種繁多,在政府投入和保護下,已成為北方農耕桃花源和文化遺產搶救示范基地。這種鄉土藝術、農業文化是一方水土的產物,生態博物館就地取材,化陳舊為神奇,在生活中得以創造、使用和傳承??梢钥闯?生態博物館非常值得在我國進行探索和推廣。
4文化遺產主題公園
主題公園是一個世界性的概念模式,這是因為公園的歷史文化主題內涵的不同,而國內外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中國在這方面作出了很多成功案例,深圳華僑城控股公司在珠江三角洲一帶的主題公園比較典型。經營者就著眼于歷史文化,從中尋找主題經營的靈感??梢哉f該產業的發展歷程無一例外都建立在對歷史文化資源的發掘過程上。1989年開業的“錦繡中華”,以微縮景觀為表現手法,再現了中國歷史和文明的80處名勝古跡,成為中國旅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1991年開業的“民俗文化村”,將24個村寨、56種風情集于一身,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1994年建立的“世界之窗”,薈萃世界文明精髓,一直是珠三角旅游的第一品牌。
主題公園是以游客體驗為目的,游客體驗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既難以量化,又牽涉投入、產出、技術水平、行為習慣、時尚追求等眾多因素,因而主題公園是最需要創意的產業形態。對主題公園而言,產業經營模式主要表現為:
(1)娛樂體驗結合歷史景觀。自主創新不僅僅體現在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素材的組織和運用上?!笆澜缰啊比绻麤]有108個景點和氣勢恢弘的廣場巨幕,就不會有“你給我一天,我給你世界”的展示方式。在對游園設施的組織、運用中滲透著創造者對歷史、文化的理解、闡述和演繹,并且注入了一種時尚娛樂元素。脫胎于國外的歡樂谷公園,既有美國的小鎮,又有加勒比的港灣,還有香格里拉的生靈,這些差異巨大的文化背景都源于“智慧創造情景”的理念,并借助娛樂設施給予消費者不同文化的娛樂化體驗。超級秘書網
(2)廣場表演和節日狂歡。源遠流長的中華民間文化中升華出“廣場演繹”的形式。深圳“世界之窗”斥巨資建設了大型舞臺,在“錦繡中華”建立了中華廣場,創作“龍鳳舞中華”等大型的廣場演繹節目,在市場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與此相配套的是劇場式的演出和大量的村寨表演。過節是我們民族格外重視的風俗,造節是經營文化的手段。為了塑造獨特性,管理經營者提出了月月有節日的口號,使節慶活動成為亮麗的風景,國際啤酒節、狂歡節、潑水節都成為經典的文化品牌。從2002年開始又集中所有的文化品牌創辦了唯一的旅游狂歡節,游行隊伍與觀眾一道構成了獨特的文化形象,使主題公園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從以上各國的文化遺產開發模式中,我們可以總結出:第一,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決定了我們必須把搶救和保護放在第一位;第二,文化遺產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流變性,決定了我們要盡可能避免以靜止、凝固的方式去保護,在不改變其按內在規律自然演變的前提下,盡可能尋找生產性保護的方式及與旅游開發等的良性互動結合;第三,堅持“創意產業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自主創新不僅體現在對歷史文化的選擇上,更體現在文化素材的整合運用上,并使之轉化為有形的、具體的消費體驗方式,與市場和受眾接軌,最終實現產業鏈的完善和規模經濟。
參考文獻:
[1]飛龍.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5(6):59-66.
[2]顏文洪.世界遺產與保護地管理模式比較研究[J].城市問題,2006(3):79-81.
論文摘要: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鄉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各方面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概況。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原則、內容、層次等進行分析,提出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措 施,從而更好的解決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城市發展建設的矛盾。
0引言
城市是歷史文化發展的載體,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痕跡,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極大的改變著城市的面貌。然而,城市的建設會忽略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深人展開,關鍵是要讓社會各界更好體味與認同它的價值,歷史文化的價值同樣蘊藏著巨大的財富。保護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應是城鄉規劃的任務之一,同時也成為歷史文化名城城市政府必要的政務工作。
自19世紀中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焦點問題。保護范圍不斷擴大,由單個文物的保護到歷史地段的保護,再至歷史文化名城的整體保護,且內容不斷深化。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年來,我國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較快的發展,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破壞城市文物古跡、歷史環境的現象。對此,要明確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各項基本問題,從而使遺產保護和城市建設協調發展。
1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原則
1.1原真性
要保護歷史文化遺存原先的、本來的、真實的歷史原物,要保護它所遺存的全部歷史信息,整治要堅持“整舊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則,維修是使其“延年益壽”而不是“返老還童”。修補要用原材料、原工藝、原式原樣,以求達到還其歷史本來面目。
1.2整體性
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其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特別對于城市、街區、地段、景區、景點,要保護其整體的環境,這樣才能體現出歷史的風貌。整體性還包含其文化內涵,形成的要素,如街區就應包括居民的生活活動及與此相關的所有環境對象。
1.3可讀性
是歷史遺物就會留下歷史的印痕,我們可以直接讀取它的“歷史年輪”,可讀性就是在歷史遺存上應該讀得出它的歷史,就是要承認不同時期留下的痕跡,不要按現代人的想法去抹殺它,大片拆遷和大片重建就不符合可讀性的原則。
1.4可持續性
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朝一夕恢復幾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保護古城不僅是為了保存珍貴的歷史遺存,重要的是留下城市的歷史傳統、建筑的精華,保護這些歷史文化的載體,從中可以滋養出新的有中國特色的建筑和城市來。
2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內容
法定的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雖未定級但確有價值的古建筑、紀念建筑物、民居、遺址遺跡以及反映城市發展階段的代表性建筑物、構筑物等;在歷史價值的風景名勝地;較完整的體現出某一歷史時期歲月特色的地段與街區;能夠體現歷史上城鄉規劃成就及反映城市發展歷史的規劃格局。除以上建筑實體性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外,文化傳統也應是重要內容之一。傳統的戲劇、繪畫、音樂、手工工藝、民族風情、傳統物產等都屬于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之列。
3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層次
按照我國現行的法律政策,可以把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分為三個層析,即保護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歷史文化名城。這種分層次的保護方法是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多年來的經驗總結,是解決保護與城市發展的矛盾的有效途徑。
3.1保護文物古跡
包括古文化遺跡、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文物保護法》規定要根據它們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定為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古跡是一般名稱,文物保護單位是法定保護名稱。
3.2保護歷史文化街區
關于歷史文化街區的確定,建設部在文件中提出要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有真實的歷史遺存物,反映歷史風貌的建筑、街道等是歷史原物,不是仿古假造的。整個地區內會有一些后代改動的建筑存在,但應只占一小部分且風格上基本統一。第二,有完整的歷史風貌,能夠反映城市歷史上的典型特色。第三有一定的規模,視野所及風貌基本一致,能夠造成一種環境,使人從中感受到歷史的氣氛。
3.3保護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三句話,第一,保護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第二,保護和延續古城的格局和風貌特色;第三,繼承和發展優秀歷史文化傳統。這里,對古城格局和傳統風貌提了保護和延續兩層意思,對現狀完好的應予保護,新的建設則要求延續,延續格局和風貌特色應成為古城地區的創作設計的一項原則,新建筑的形象考慮與傳統建筑的對話與聯系,做到既有時代感,又與歷史有所呼應。
4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1)要建立和完善保護文化遺產的法律體系。
(2)各級政府要把保護人類文化遺產同環境保護、生態保護、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結合起來,根據各自歷史和自然環境的實際狀況,對每一處文化遺產都要制定出相應的保護措施,規范保護程序,建立和健全保護機構,落實保護責任制,促使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健康有序地進行。
(3)洛級政府要加大對保護文化遺產的資金投人。
(4)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
近幾年,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及加工工作,目前,全縣已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8個、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46個,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4名,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60名。下面小編收集了文化非遺加工典型經驗材料例文,一起來看看吧!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間文化藝術精品的打造
我縣堅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涌現出一批文藝精品。拍攝了以東女文化為品牌,全面展示馬奈鍋莊的電影《馬奈的新娘》、以及反映嘉絨藏族歷史浪漫的傳奇、情愛、文獻、災難性的史詩影片《東方女兒國》。創作了以突出展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馬奈鍋莊》為題材的《馬奈鍋莊夢》系列文藝劇目,多次參加省內外匯演獲得好評;制作出版了歌劇集《高原雪梨花》,陸續出版了《歷史文化覽略》、《歷史文化叢書:風云》、《文史》一二三四輯、《雍仲苯教法相寶典》、《象雄—》、《民俗大典》等一系列書籍畫冊。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間文藝活動的廣泛開展
近年來我們組織開展了一系列民族民間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的開展。我縣每年都要舉辦以“梨花節”和“紅葉節”為主題的大型文藝匯演活動,鍋莊、藏族山歌、花棒、腰鼓等民間藝術多次被搬上舞臺,刺繡、織木子、吊羊毛等手工技藝也多次得到展示,這些都較好地打造了民族文化品牌。又通過舉辦民間藝術匯演、民歌大賽和各種節慶匯演,有效地傳承和弘揚了民族文化,進一步豐富了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民族文化的創新和發揚
為加強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縣不斷創新方法,煥發傳統文化新的生機,以“輸血式支持”、“獎勵性扶持”等形式,積極開展傳統文化傳承人培養和民間文化展演,使小區域傳統文化走上大舞臺,開辟新的演藝天地,如編排的河東鄉“千年鍋莊換新詞”、“馬奈娃娃鍋莊”等,既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又讓傳統文化得到了有效傳承;我縣目前正在恢復部分傳統戲曲(藏戲),比如卡拉腳鄉二普魯村的猩猩與獵人,安寧鄉牧場村的格薩爾王藏戲等;咯爾鄉德勝村舉辦的“孝德”文化節,以德報怨的傳統美德也被中央四臺《記住鄉愁》欄目搬上熒幕;勒烏摩崖石刻是苯教考古的一次重大發現,國內外知名專家先后多次對其進行考古論證,相關論文在新華網、人民日報等有影響力的網站和刊物上刊登,提高了甚至整個嘉絨地區的文化地位,強化了嘉絨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為嘉絨地區增加了新的文化亮點。
“非遺”的保護傳承,促進了旅游事業的發展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我縣的文化生態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越來越大的沖擊。一些依靠口授和行為傳承的文化遺產正在不斷消失,許多傳統技藝瀕臨消亡。面對這種現狀,我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度重視,保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住縣旅游發展的生命線。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縣委、縣政府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以政府為主導、文化館為責任主體、社會廣泛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工作原則,扎實做好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并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為旅游服務,處理好了保護與開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