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10: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藝術生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從《黑暗中的舞者》獲獎,《老頭》、《江湖》、《北京彈匠》、《鐵路沿線》、《北京風很大》等作品走向國際開始,DV就不再平靜了,“一夜之間都成了革命黨”①,人人說DV,人人玩DV。DV到底帶來的是什么,取代電影的技術手段,粗糙不堪的畫面對電影造成的傷害,“影像不能承受DV之輕”②,還是賈樟柯呼吁的“反對歧視DV”③的另一種發展?審美需求,是人的最高需求,DV最后的發展必然是走向藝術的殿堂。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是人類藝術和人類生活的極致,藝術從勞動脫離開始就渴望回歸生活,DV在某些特性上表現出來了這一藝術發展的趨勢,本文主要就DV客體的生活化,關注的題材從宏觀的歷史轉向日?;纳顖D景,民間普通百姓的生活,小人物的命運;DV主體的多元化,越來越多的人擁有自己的影像話語權力和自由,“革命”和“歷史”的官方宏大敘事轉為坦率的個人化的語言;美來源于人在本質力量對象化過程中反觀自身,受眾期待在DV作品中看到自己的生活,直觀自身,另一方面僅僅生活在其中也不能使他們滿足,在欣賞別人的鏡頭同時也拿起DV,對自我的生活表達,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客體、主體及受眾在生活中是融合的,DV在走進生活,走近我們,慢慢消解著藝術和生活的壁壘,DV藝術在走向生活,生活在DV鏡頭中變為藝術,生活,是DV藝術的起點,也是終點。
ABSTRUCT
Since《dancerinthedark》obtainawardsofCannesin2000,and《oldman》,《LakesandRivers》,《ballcraftsmanofBeijing》,《heavywindinBeijing》DVworksmovetowardsworld,DVhavebeennolongercalm,and"becomeRevolutionaryPartyawholenight",EverybodysaysDV,everybodyplaysDV.WhatDVbringtousonearth:itreplacesthetechnologicalmeansoffilm,"injurywhofilmleadstothefact"coarsepicturethatcan''''tbear,"imagecan''''tbearDVlight",merchant"objecttodiscriminatingagainstDV"byZhangKeJiaonethatcallupon,anotherkindofdevelopment?Aestheticdemandisthepeople''''ssupremedemand;DV''''slastdevelopmentmustbetheartpalace.Thelifenessofart,lifeartup,andmankindlifesendhumanartsverymuch,Artwisheagerlytoreturntolifesincebreakawayfromit,DVshowthetrendsofdevelopmentatcharacteristics.ThistextismainlyonthelifenessofDVobject,thedailylifeviewthatthesubjectmatterpaidcloseattentiontochangesdirectionfromhistoryofthemacroscopic,Thelifeofordinarycommonpeople,thesmallpotato''''sdestiny;ThepluralismofDVsubject,moreandmorepersonshaveone''''sownimagewordspowerandfreedom,Themightynarrationofofficialsidewith"history"of"revolution"istransferredtoacandidindividualizedlanguage;Gracefulstemsfrompeopleandreviewsoneselfinthecourseofessentialstrengthtargetindividualityisexpectedtoseeone''''sownlifeinDVworks,theyarenotsatisfiedlivinginit,alsopickupDVtoo,Expressingself-life,sotheobject,subjectandmerginginlifemainlyinasense,DViscomingintolife,walkingclosetous,andclearingupthebarriersofartandlifeslowly,DVartismovingtowardslife,livesandturnintoart,lifeinDV''''slens,ItisastartingpointofDVart,theterminalpointtoo.
關鍵詞
DV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自我關照
導論DV之美在何方?
眼下,DV已經成為非常時髦的詞,網站,流行雜志報刊,大學校園內也流行著“今天你DV了嗎?”的問候語。這里所說的DV已經突破了digitalvideo(數碼攝像機或數碼影像)的原始定義,已經具有了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在內的廣泛含義,甚至還是一種時尚和潮流的代稱,內涵上呈現出思想的異質性和藝術的前衛性的意識精神領域?!癉V是一種生存狀態,是對生活原生態的接近真實的記錄。DV讓人們找回對生活久違了的天真和熱情,讓人們換一個視角去觀察習以為常的一切;DV是一種權力,是將用影像表達自己的權利從少數壟斷者手中歸還給大眾的一把利劍……”、①
1996年,DV攝像機在日本問世,最初被用來拍攝家庭影像。但是短短的幾年間,隨著機身性能的改進以及電腦配套設備的開發與研制,“能輕巧、價廉、自由地干事”、②,DV機已經成為當前個人影像制作甚至專業媒體都非常喜愛的一種攝像設備,尤其是世界各地的年輕人都選擇DV進行自己的影像表達?!癉ogme95”宣言的提出者之一丹麥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vonTrier)的《黑暗中的舞者》(DancerintheDark),獲得第五十三屆戛納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DV在中國也有著迅速而大規模的發展,甚至要比國外的DV制作更有熱情。DV傳入中國以來產生了不少的優秀作品,比如:《老頭》、《江湖》、《北京彈匠》、《鐵路沿線》、《北京風很大》、《雪落伊犁》……在觀影群體中都是盡人皆知的代表作品。而青年導演賈樟柯用DV攝像機拍攝的電影《任逍遙》則入圍第55屆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獲得很高的國際聲譽,成為中國DV影像的驕傲。
DV一詞被炒得沸沸揚揚,DV的輕便和便宜使傳媒家電化,DV成為人們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表達思想的一種方式,代表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DV等數字藝術的發展在對傳統藝術沖擊的同時,也受到各方面的質疑,尤其是在審美價值上頗有爭議。DV給了人們影像權利的同時也破壞了影像藝術的高貴和經典,“每個人都是一位藝術家”③,開機關機太容易了,影像能否承受DV之輕?“首屆獨立影像節”也被形容為“考驗觀眾體能的‘視聽盛宴’”,④沒有審美的愉悅可言,DV到底是以怎樣的一種身份介入影像藝術之流的,DV的美在何方?
藝術的本質在于展現生命力。生活是最大的藝術之源,美正是來源于生活中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作為民間影像的力量,DV比任何其他影像藝術更接近生活。DV在誕生初期只是為了提高家庭錄像的聲畫質量,當DV成為人們的家用品也就是最大程度的回歸民間,承擔起反映民間的使命,甚至會在不自覺中最大限度的貼近生活的真實。DV的藝術性固然來源于對膠片電影在表現手法上的繼承和發展,然而其技術的特性與獨立性使其藝術性也具有特殊性。DV在技術層面上的輕便和經濟層面上的便宜促進了DV創作主體的下移,人們都不滿足僅僅生活在其中,都有了自我表達的欲望,創作主體多元化的同時,創作的內容更加平民化生活化,DV在本質上更傾向于民間,傾向于生活。
DV記錄著蕓蕓眾生的常態生活:《鐵路沿線》的流浪漢,《高樓下面》的外地打工者,《老頭》中的遲暮者……平常的人倫親情和家常里短無不感動著我們,無論是在DV鏡頭后面,還是鏡頭里面,我們看到的都是生命力的展現,都是人的本質力量的體現,到處都是美的展示。DV的美,正是在于對生活的回歸,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實現了人類的假說:藝術的生活化,生活的藝術化。
DV,能承受生活之輕
美無處不在,只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DV這只眼睛,發現了更多樸實無華的東西,讓生活中更為感人,更為真實的東西,無論丑,還是美,都坦然的呈現在鏡頭中。DV的平民化從純粹個人的角度對普通人喜怒哀樂的表達、對底層老百姓命運的關注、對人的個體或群的原生狀態的真實記錄,正是DV創作與生俱來的特點。因此,如果你在一個凌亂不堪的菜市、一個灰塵彌漫的建筑工地或一個破敗清冷的老街看到手持DV拍攝的人,你完全無須詫異,因為他就正是在以DV人的獨到視角,去捕捉周遭生活最平常、最質樸、最細小的片段。如西南師范大學學生創作的《最后的鐵匠鋪》,它所抓取的就是渝北靜觀場里的一家小打鐵鋪,那里曾是打鐵很發達的地方,后來因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鐵器在生產生活中逐漸淡出,不少打鐵鋪都歇業了,這對父子卻在他們長期的作息慣性里,維持著冷清的鋪面。從中,我們看到的是新舊生活交替過程的一個縮影。類似的又如美視學院的《棒棒軍》,在紀實反映重慶“棒棒”①在城市邊緣不乏困苦的掙扎時,也折射出他們離開故鄉和土地流向城市的希望與夢想。在這里,社會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態與我們這個大都市的發展變化形成了寓意豐富的對比?!陡枵摺芬彩沁@樣一部反映平常及社會邊緣人生活狀態的DV作品。該片導演兼編劇鄭正運用電影的方式和手段,將眼光投向重慶民間的“死人板板”②樂隊,講述了一個女子到外地尋找失蹤幾年的丈夫,為生存進了一個喪事樂隊。在對找到丈夫已經絕望時,她愛上了樂隊的組織人,卻又在一次演出中,意外發現死者正是她要尋找的丈夫。片中對小人物命運的表現,凸顯出一種平民化的審美視角。楊天乙則是看到城墻根下的老頭好玩,于是動了要拍攝的想法,《老頭》中展現的是一群地道的北京老人,他們操著純正的京腔,在墻根下曬著太陽,天南海北地聊著。他們中有的已經口齒不清了,但是他們在人生的最后階段依然顯出輕松自然,就連身邊的老哥哥去了,他們談論起來似乎也要像老北京喊臺一樣的叫上一聲“好”。這一切自然地從影片中流露出來,像是一杯滾茶在慢慢地往下沉,緩慢而有節奏。一切就如生活一般親切自然?!侗本椊场返膶а葜靷髅鳎窃谂既坏臋C會里結識了一位來北京彈棉絮謀生的湖南農民,從而引發了他拍攝此人生活際遇的想法;《鐵道沿線》的導演杜海濱(朱的同班同學)則是在他家鄉寶雞的火車站附近發現了一群以揀垃圾、拾破爛為生的來自中國各地的流浪漢,于是力圖切入并記錄這群被視為“賤民”的人真實的生存狀況,DV用鏡頭關注平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耙徊坑捌钪匾牟糠謶撌侨说纳?,而不應該是劇情,脫離生活的劇情是經不起琢磨的,而我之所以喜歡紀錄片也正是出于對這方面的偏愛。人類的行為標示著一切,如果你用心觀察,你會發現許許多多生活的細節,而正是這些細節組成了我們復雜的生活,并暗示著已經發生和將要發生的一切。”①
在DV作品中,拍攝者不僅僅通過鏡頭來觀察生活,而且是切身體驗著鏡頭下的生活,與其說他們在拍別人的故事,不如說他們拍的就是自己用心去感受到的生活。盛志名他拍《心-心》時說:“當我回到北京的時候,是冬天,特別累,就開始玩兒,到酒吧之類的地方。玩兒的過程中,就看到我電影里那些小女孩的形象。有一天我從酒吧出來看到三個女孩兒暈在地上,就送她們到另外一個地方,然后就跟她們認識了。她們的生活給我的觸動特別大。我覺得我是真實地把她們的生活放在那里了,我沒想作任何的遮蔽。這可能和我對生活的認識有關,我沒看到那么殘酷的東西,我覺得大多數人的生活沒那么傳奇。”②蕭狼在《苦樂打工妹》的創作手記中寫到:“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應該說小時侯也吃過不少苦;貧農的階級成分的原因吧,長這么大的20多年里,我接觸得比較多的是人文關懷者們所謂的‘弱勢群體’,我們宿舍樓旁的小炒部的那些打工妹于我畢竟是親切的,我們之間有共同話語;我想這是我們能夠溝通,因而我能順利完成這個小片子最重要的原因。她們對于拍攝、采訪、DV、紀錄片等等這一切都是完全陌生的,也并沒有去想她們會從自己日??吹降碾娨暺聊恢谐霈F;所以面對著攝像機,她們真是不會做秀,一切反而都如平常一樣自然。在很短的時間里,我們成了真正的朋友。我也在凌晨4點起床,看她們做包子、煎雞蛋;然后我可以安心地去睡覺,讓她們午餐前給我打電話起來繼續拍攝——拍攝成了我們共同的工作?!雹叟c其說是共同的工作,不如說是一種生活。杜海濱在《高樓下面》接近片尾的部分,出現了全片中惟一一個使用三角架拍攝的段落:除夕之夜的地下室的宿舍,一個中全景的畫面,阿毅蹲在地上剝蔥和蒜;此時作者從畫面右側出現,和阿毅一起剝蒜、洗菜,他離開、又回來,準備他們的年夜飯……當作者從攝像機背后走出來,他使自己也成為一個被拍攝者。吳文光在拍完《江湖》后,對“遠大歌舞團”④的關注也沒有結束,他有時仍然會出現在那個在窮鄉僻壤流動演出的歌舞大棚里。雖然大棚的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在他們當中,這個“戴眼鏡、肯幫忙、還給他們做飯吃的吳老師”⑤已經成為了傳奇人物。這次經驗似乎完全改變了吳文光以往的拍攝立場,他在一次訪談中說道:“我是在一種悲喜交加的感情中拍片,我甚至覺得不是在拍一種另外的生活,而是我以什么眼光看他們,甚至我是在拍攝自己的生活,是在拍我自己的自傳。我不知道為什么會有這種奇怪的感覺,這種感覺真好,也許我沒有達到,但是的確拍他們就是拍我自己。我不能確定拍了這個團就像拍了全中國的團,但是我能確定拍的是我的生活?!雹僦偃A也說道:“幾年前我曾經在武警部隊里當兵,做了好幾年的電影放映員,所以《今年冬天》有種半自傳的意味。再回到部隊拍這個片子,這是我呆過很多年的地方,這是我的地方,電影中四個不同的方式也是在完成一種電影的形象。使館的鏡頭能看出來,那幾乎是一個鏡頭一氣貫成,那里邊是我呆過很多年的地方,那兒的一切我都非常熟悉?!雹诎鸭矣脭z像機對準被遮蔽的現實與生活的時候,對準可能要遺忘的過去的時候,可能就完全是出于一種感性沖動,和一種對同類人的理解。朱傳明在創作手記中說到:“我常常被生活中這樣的場面感動:火車站疲憊而臥的人群,集市上擁擠的人流,馬路邊吆喝生意的攤販,建筑工地腳手架上的民工……他們的呼吸象暗流一樣洶涌,被裹脅而去。”③而楊天乙與她所拍攝的老頭之間,也產生了“他們成了我的生活,而我成了他們的念想”④那樣親密的關系。DV拍攝者以一種人文關懷的心態為底層吶喊。生活中的輕賤無所遮蔽地坦露在DV的鏡頭中,故事、演員、導演都來自生活,最后構成同一個藝術。
DV,能承受藝術之重
DV作為藝術的革新工具不僅在于拍攝客體的草根化,更在于創作主體的身份出現了多元化的可能,DV的出現,打破了“業內人士”和主流媒體的設備優勢,模糊了昂貴的“專業影像”與便宜的“家庭錄像”之間原本不可逾越的品質差異,從而賦予了更多普通人以真正意義上影像創作的權利。因為DV使用的低成本,因為其主要使用者是社會各階層的普通百姓和愛好者,所以從DV問世至今,它一直都體現出很平民化的色彩。曾在峨影廠執導多年、后又到西南師范大學文學院任教的余紀教授告訴記者,“以前搞電影電視的,的確多多少少都有些‘貴族感’。由于它很強的藝術性和專業色彩,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甚至它整個的攝制生產過程都顯得較為‘神秘’。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DV越來越普及,使得老百姓用影像的形式來自由表達自我成為可能。DV作為一種新興的話語權力的載體,正在被泛化和更多地采用,并影響和改變著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雹葜卮竺酪曤娪皩W院副院長唐澤芊教授對此也有深刻體會:“藝術領域的影像創作,離不開相應的技術裝備。隨著科技、經濟的發展,后期制作功能的簡便化,使原來停留在專業領域的影視藝術走入了尋常家庭。就像卡拉OK一樣,影像藝術正在成為一種家庭化的藝術,平民化的藝術?!雹貲V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自由,一種思想和創作的自由,DV具有配合先進的剪輯器材進行非線性剪輯的優點,并且采用了數碼信號的方式把作品傳到網上,“DV最主要的優勢對我而言在于真正的低成本,你不需要在創作前就擔心市場,擔心錢怎樣收回,擔心制片人給你壓力,哪怕作品賣不了,也不會使我債臺高筑,創作進入真正自由狀態”②,技術的發展從形式上改變了藝術的發生,技術門檻的降低和操作的私人化使越來越多的人擁有影像話語的權利和自由。
DV不僅僅是一種設備,而是一種新的對待電影和對待生活的方式。當代中國比較著名的DV導演,除了吳文光以外,其余幾部DV作品的導演全都是二十多歲的青年人,而且都是第一次拍攝紀錄片,這些年輕作者的創作初衷大都介乎自發與自覺之間,沒有誰在拍攝之前就對紀錄片的本體或價值有一個明晰的認識,但每個人在舉起攝像機的時候,都滿懷著真誠表達的強烈愿望。吳文光認為自己是使用先拍后制作的工作方式“拍的時候完全不知道這東西拍來干什么,以后有什么用,只是覺得非常有意思,不去制作一個驚人的作品,它是一個更私人的東西,它想表達什么東西,想說明什么東西,它肯定是屬于我的,DV代表了一種真正個人的表達方式?!雹邸癉V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為作者的自來水筆,影像技術的進步可以使更多的人擁有一種表達自己的手段,一種語言。”④DV承受生活之輕的同時,也承擔起藝術的重。創作客體下移的同時,創作主體的下移,創作的自由和私人化使藝術更有活力。雖不說人人可以玩DV,但至少它已不再是主流的特權。DV家電化的趨勢,使DV藝術成為一種生活態度,DV著,藝術著,生活著。
影視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如果你拍一部電影,必須有專業知識,必須有設備,更主要是最好有個幾百萬,看《英雄》就可以知道了,光那些著名的演員的出場費就不是普通人可以承擔的,DV就完全不同,當然你也可以象《黑暗中的舞者》一樣,動用100臺DV,但那畢竟不是我們要走的路,真正的DV,有一個DV,有一腔對生活的熱情,有一幫朋友就可以?!癉V影像工作站”⑤第三期的推薦作品是楊天乙的《老頭》,這部片子至今讓人們津津樂道的是,這是一個之前跟影視毫無關系的女孩;第一次拿起DV機;第一次拍攝紀錄片;耗時過兩年;一切自費;拍攝的是一群被忽略的北京退休老頭,雖然有點粗糙但不失原創性和藝術性。清華同學自編自導的《清華夜話》畫面的晃動,聲音的生硬也無損于大家對它興趣,它是那樣的生動活潑,蕩漾著對生活積極的熱情。蕭狼在拍攝《苦樂打工妹》時,他鏡頭中的主人公甚至搶過攝像機拍起他來,讓他說他的故事。拍攝的對象和主體都已經融入到生活融入到拍攝的快樂中去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表達著對生活的理解。2009年9月起,云南省德欽縣的幾位藏族農民在一家基金會的資助下,拍攝了《冰川》、《茨中圣誕夜》、《酒》、《黑陶》等幾部DV紀錄片,這個“社區影視教育”項目負責人郭凈博士在項目宗旨中寫道:“照相機,攝像機和電腦變得如此便宜,促使普通人產生了自己制作影像的欲望,當城市里的年輕人到茶館為朋友的第一部短片助興,當鄉下的制陶師傅開始用攝像機機錄村民選舉的場景時。多樣化的聲音便在影像中出現了?!雹購膶I的角度而言,最近的DV作品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視聽方面的缺陷,但這些新紀錄片人卻以影片內容的真實性與原創力震動了國際影壇:楊天乙的《老頭》獲2000年法國真實電影節的評委會獎,朱傳明的《北京彈匠》獲去年日本山形紀錄片電影節“亞洲新潮流獎”,而雎安奇的《北京的風很大》則在澳大利亞國際獨立電影節上獲得了“最高喝彩紀錄片獎”。這些獎項不僅僅是對這幾位紀錄片導演的褒獎,更重要的是,它傳遞了這樣一種信息:一個普通人可以通過他的才華、毅力、對生活的熱愛以及簡陋的攝影器材,成為一位“真正”的紀錄片導演。因此DV更深刻的力量是一種對普通民眾的影像啟蒙,是販夫走卒(只要他愿意)都可以掌握并運用的記錄工具,是無數雙眼睛對我們這個社會的多元觀察和描繪,DV帶來了“民間影像”的燦爛前程。DV也不會因為其承受生活之輕而損害電影藝術的重,相反,越是民間的越是藝術的,越是生活的越是深刻的。DV是最具平民意識的,一切平民化的東西都是有生命力的,只要人們對這個世界保持經常觀察,表達思考的習慣,每個人的眼睛都會更銳利,感覺更靈敏,思想會更開放,藝術也將更具生命力。
審美的生活化
DV從一種技術手段開始對藝術創作主體起了深遠的影響,進而對藝術內容的生活化起了催化作用,如果說技術帶來的藝術的生活化是一種外在的手段,那么審美情趣的生活化則是藝術生活化的本源。
美來源于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對象性的現實在社會中對人說來到處成為人的本質力量的現實,成為人的現實,因而成為人自己的本質力量的現實”②,面對“人化的自然”③,人們“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復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雹芤虼耸鼙娫谒囆g批評和欣賞中,有一個“期待視野”⑤,他們期待藝術對生活的親近,真實成為中外視覺藝術作品接收和欣賞的衡量標準。它是在人類幾千年欣賞描寫現實的文藝作品的過程中和幾十年接收寫實風格的影視作品過程中形成的,從柏拉圖“模仿乃是藝術之根本特性”⑥起,至中國“千古文章,傳真不傳偽”⑦,無不要求藝術的真實性,惟有真實才能引起受眾的真正共鳴,受眾也才能透過藝術作品反觀自身。受眾代表的就是生活,DV反映的也是生活,受眾的生活又呈現出藝術的狀態,我們在看DV的同時我們也就是在看自己。當我們看到《不快樂的不止一個》家庭問題,《心-心》中的絕望中的希望,《苦樂打工妹》的艱辛又充實的日子,《清華夜話》中的學生生活,我們本能地感到親近,立刻意識到,這就是我們周圍的生活,這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這些鏡頭真實記錄的酸甜苦辣就是我們自己的酸甜苦辣。巴贊、古拉考爾多次指出,紀實電影與真實的生活有一種親近性,正是電影與觀眾的親近性引起了觀眾對電影的親近性。DV更是如此,它的興起在很大程度上是它的題材對生活的貼近。在權威調查機構AC尼爾森調查中發現觀眾喜歡收看的紀錄片類型的節目卻是《生活空間》這樣的節目和一些專題片,顯然“講述老百姓的故事”是很多觀眾關心的話題。人們期待紀實性的作品,是因為人們希望看到自身。“紀錄片,尤其是更多的民間創作,創作者的角度可能是相對小眾的私密的,但他們所揭示出的空間,卻是大眾共通的。”①京華時報記者在北京電影學院等藝術院校和北工大等非藝術院校的學生會均進行了調查,學生們對紀錄片顯示出的極大熱情,讓記者很是意外,其中的幾部紀錄片是學生們屢屢提起的,比如講述了關于農民巡回演出的《江湖》;講述了一群遲暮老人生活故事的《老頭》;還有彈棉花的農村青年在都市中的遭遇和生活的《北京彈匠》等。吳文光講,“雖然乍一看,這些拍攝對象都不是社會的主流,但從片子中,大家能看出許多人性中相同的東西,而這些恰巧是普通人不愿顯露的,卻是人人都有的,大家喜歡的原因就是這種大眾化激起了心底的共鳴。”、②學者黃集偉認為:“文字閱讀中,那種以虛構為能事的傳奇已是最靠不住的東西,‘非虛構’的加入,正顯出了無上魅力,開始成為我們閱讀生活中的核心期待?!雹畚淖秩缡?,影像豈不一樣,DV中真實的生活,讓我們更大程度的反觀自身,藝術的生活,美的生活產生了。
僅僅生活其中,僅僅觀看他人或者自己的生活也不能使我們滿足,我們又有自我表達的渴望,于是在欣賞別人的作品,別人的故事同時,我們也拿起了DV拍攝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于是有了《清華夜話》,我們一邊臥談,一邊拍攝,一邊看著我們的DV哈哈大笑;于是有了《冰川》、《茨中圣誕夜》、《酒》、《黑陶》,我們在生活的同時把它記錄下來,同時我們又成為自己第一個觀眾。創作與審美在生活中融為一體。藝術的審美,得到的是一種共鳴。導演的思維,對象的生活喚起了審美主體的某種相似經歷的記憶,看到的是自己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因此藝術更真實更具感染力;當審美主體成為創作主體兼創作客體的時候,這種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也就更為深刻,前者是反觀自身,后者是直面人生。審美的需求也促使藝術創作的生活化。藝術的生活化,民間化,從內容上改變了藝術的發生,生活主體的藝術化從形式上改變了藝術生成;DV改變了藝術,也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導演、演員、還有我們都生活在這個社會,我們都在別人的故事中演著自己的故事。今天我出現在你的鏡頭中,也許明天你將會在我的鏡頭里,“我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我,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④,DV溝通了藝術和生活,溝通了你和我。我們期待著在DV中的我們,以此反觀現實中的我們。
美在生活
“人是詩意的棲居的”①,生活和藝術本不可分割,人類走了一個循環,藝術自從勞動中生活中脫離開始就有一種回歸的沖動,這也是紀錄片的經久不衰的原因。在工業化的現代,人們更渴望一種高科技高情感完美結合的生活,DV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工具,給了我們這樣一個希望。與其把DV當作一種媒介,一種設備,不如把它當作一種生活態度,DV并不同于過去的“作者電影”②,它不僅僅是“個人的表達”③,它還是一種個人的生活。真正跟DV態度有親緣關系的是維爾托夫的“帶攝影機的人”④。DV不僅使制作電影成為了一種個人的事情,它的欣賞也是成為個人的事情:我們在自己家里觀看DV作品,我們把DV作品裝在上衣口袋里隨身攜帶,贈送朋友,……DV,代表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獨立的藝術生活?;蛘哒fDV就是生活本身.它是生活中的一個全新的要素,一種生活習慣或習俗;它在我們的手上,在我們的生存之中;在它的面前,生活沒有一個外面,它無法從外面來觀照生活;它就在生活的里面,是我們個人生活和身體的一個組成部分,面對它,我們就是在直面我們自身。
席勒在《美育書簡》中談到:“人對美只應是游戲,而且只應對美游戲。…………唯有當他是充分意義的人的時候,他才能游戲,唯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是完整的人?!雹萑绻fDV產品的產生和發展從技術上促使藝術回歸生活,人的審美情趣則從人的本性上要求藝術回歸生活。美是自由的,就像我們的生活一樣自由,DV給我們自由藝術自由表達的權利。藝術更重要的是參與性和互動性,游戲的藝術不僅僅是自由的,更是積極的。我們都在參與這個美的游戲,游戲中處處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生活中處處展現著人的生命力,在對象化的現實中我們反觀自身,在富有生命力的生活中我們關照自我,從而得到審美的愉悅。“美在生活”⑥,藝術在生活,美和自由不可分,藝術和生活也不可分的,DV在走進生活融入生活的同時,也就從藝術起點回歸到藝術的終極?;貧w是人們的審美理想,只有在生活中藝術,在藝術中觀照生活,這才是完整的人。
參考書目
《電影觀眾學》章柏青張衛著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94.6
《西方文論概要》楊慧林編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7
《西方文藝理論》張秉真章安祺楊慧林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
關鍵詞:錄音藝術; 完美美學; 創作; 生活;
針對錄音本身是否是藝術這一問題一直以來存在較大的爭論。大到歷史事件, 小到日常百姓生活, 時時刻刻無一不受到多種因素影響, 而現實也反過來在制約著其他事物的發展。錄音藝術作品在記錄生活的過程中進行有限度的創作, 同時作為作品的記錄者也在受到生活的改造?,F實生活為錄音藝術作品創作提供了一個天然的大舞臺, 可以根據對以往生活的觀察和理解, 運用藝術創作形式將生活進行改造, 這過程正是錄音藝術作品創作的源泉。按照聲音藝術家Douglas Kahn的觀點, 音像應該挑戰音樂霸權, 就像電影挑戰戲劇霸權的戲劇藝術一樣。就西方藝術音樂錄制完美主義和不完美主義的辯證法來說, 藝術概念常常與作品尤為相關而非即興。
一、錄音藝術的內涵
錄音藝術的內涵就是把自然界中或者社會人文中存在的歷史以某種需要創造性地記錄下來。任何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都不能脫離現實生活而孤立地存在, 錄音藝術作品也必然在貼近現實生活的基礎上而進行有限度的創作。錄音的本質是將普通的音樂重新配置轉變為藝術。有學者曾將其描述為即興藝術與不完美美學的統一。不完美主義者的錄音方法是單純地記錄歷史表現, 關注點僅為同步完整性。而完美主義者的錄音工作通過混合和編輯具有顛覆的創造性, 但這又不能回避錄音工作中圖像的制作等基礎環節。針對錄音的創意編輯, “完整的”不完美主義理想是人本主義和反對機械, 而不僅僅是浪漫主義的幻想。
二、西方錄音藝術作品的機械制作年代
錄音的發明是簡單地將歷史的本質完整記錄下來, 抑或是加入外部干預將其藝術化, 這是Walter Benjamin關于攝影與視覺藝術關系轉移到錄音和音樂中的著名論斷。雖然上世紀七十年代“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工作”專注于攝影和電影, Benjamin已經開始思考音樂產品機械復制現象。他注意到電影和攝影藝術的狀態存在諸多問題, 他堅信, 電影和攝影打破了傳統視覺藝術形式的權威, 這些媒體不應該以一個固定的并且是較長時期的藝術標準來評判。藝術的概念以及藝術地位的個人實踐構成一個整體相互關聯的結構。此外, Benjamin認為, 機械性的復制工作導致獨特音樂光環衰落 (regressive listening) 是以Adorno鼓勵錄音開始的, Benjamin更喜歡用中性的詞distracted listening來描繪。Schnabel曾憤怒地表達過這種擔憂, 他重新發現了舒伯特和莫扎特創作現代鋼琴的所有曲目, 承認“有一個可怕的恐懼, 某時某地有人聽著貝多芬奏鳴曲的錄音, 會同時吃一個肝臟三明治”。音樂的光環不是通過機械記錄再現它的工作本身, 而是鮮活的表演, 不再像普通音樂一樣傾聽音樂。盡管這個說法值得懷疑, 一些持相反觀點的人認同錄音本身就獲得了一個光環。
Taruskin的說法是極端和不可信的, 但是差強人意的錄音版本是普遍存在的, 作曲家自己對錄音解釋是獨一無二的權威。Taruskin的觀點說明了Benjamin的評論之間存在聯系, 因為他們表達立場均源于完美美學, 關注的是錄音如何重新配置音樂中的完美與不完美。Schoenberg強調了天才作曲家創作的自主權以及表演者的服從。Busoni發現口譯員的美德和表演者的個人貢獻。從不完美主義的觀點來看, 即興的不可預測性和興奮性的組合產生了立即創作的錯覺。不完美主義者找到即興創作中的美德, 超越了形式和執行中不可避免的錯誤。這些美德正是因為這樣的“未完成的狀態”而出現的, 因此, 缺陷具有積極的美學價值。相比之下, Schoenbergian的完美美學在這方面幾乎沒有得到贊揚, 完美主義傾向于支持藝術的奧妙, 而不完美主義則提出質疑。
錄音并不僅僅是Schoenberg美學的新應用, 一個完美的錄音美學旨在篩選偶然的現場表演缺陷。相比之下, 對于不完美主義者, 生活本身是有特權的, 當渴望自發創造時, 錄音具有最佳的紀錄狀態, 雖然會有失敗的風險和輕微的缺陷。不完美主義者認為, 即興和互相配合不是好的錄音。Taruskin采用完美主義的錄音審美, Benjamin持一種不完美的審美觀念, 而這種對抗從最早開始就一直處于沖突狀態。然而應該清楚的是, Taruskin和Benjamin都沒有給出完美的解釋, 錄音本身并不能對藝術光環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 這只是錄音完美主義者的一些觀念而已。
三、現實生活是錄音藝術作品創作的動力源泉
如果說錄音藝術作品的創作是生活的精神動力, 那么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錄音藝術創作而記錄現實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基礎。錄音藝術作品創作本身運用各種生動的表現形式將表象的事物具體化, 使之富有獨特的藝術美感。按照馬斯洛的層次需求理論, 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 大眾不再滿足于單一的物質需求, 精神滿足有了更多渴望, 深刻感受錄音藝術可以應用于現實生活并得到普遍接受, 其需求與社會發展不可分割。
錄音藝術創作的核心是將生活、藝術、技術三者有機結合。錄音藝術創作既不是單純地利用技術手段記錄生活, 更不是毫無基礎的藝術發揮。在全球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之下, 錄音藝術作品的傳播速度不斷加快, 未來朝著技術與藝術全面融合的趨勢發展。創作對于錄音藝術作品的最終實現愈發重要, 讓錄音師對技術運用和藝術創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也許, 關于錄音藝術創作究竟是一個技術記錄生活還是藝術加工的問題爭論可能會持續下去, 錄音美感藝術的標準如何評價在藝術起步較早的西方同樣飽受爭議, 但這一標準卻十分重要, 在實踐中決定著錄音作品的最終呈現。有幾個“底線”是必須堅持的, 比如真實性, 錄音作品的制作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 藝術審美反過來也是對歷史事件真實的一種呼應。錄音作品巧妙地將“自定義的美”與被錄音對象的“真”兩種主要價值連結在一起?!白远x的審美”需要長期、大量的感性認知, 因而不同的錄音師創作出風格迥異的錄音“審美”作品。作為“審美主體”, 首先需要聆聽“審美客體”的真實感知, 再通過“敏感”與“深邃”兩個必備的藝術與情感素質, 將錄音作品動態地平衡起來。
參考文獻
[1].Hamilton.THE ART OF RECORDING ANDTHE AESTHETICS OF PERFECTION[J].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2003, 43 (4) :345-362.
[2].楚毅.淺談錄音藝術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J].黃河之聲, 2014 (05) :108-109.
[3].鹿楠楠.真實與審美, 解構與重塑---錄音藝術的創作維度[J].現代電視技術, 2017 (03) :126-128.
[4].林達悃.影視錄音心理學[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05.
[5].韓寶強.音的歷程---現代音樂聲學導論[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3.
[6].姚國強, 孫欣.審美空間延伸與拓展---電影聲音藝術理論[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2002.
關鍵詞:藝術教育,生活世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之一是:改革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學技術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特別強調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作為小學美術教師,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筆者認為藝術教育應面向學生生活世界?,F就此談一點膚淺的認識。
“藝術課程”如何與“生活世界”相得益彰,相互聯系?我們說,書本知識是人類長期總結、實踐而形成的智慧的結晶。學生學習知識,也主要以書本知識(間接經驗)為主。畢業論文,生活世界。但是,有選擇就有舍棄,有總結就有丟失。書本知識所舍棄的是什么呢?正是現實世界和生活世界中那些生動性、豐富性和多樣性的東西。而藝術課程正是具有生動性、豐富性、多樣性、形象性等特點。這些就只能結合生活世界、將藝術課程與生活實踐密切聯系起來。
1 從學生生活中選擇藝術教育的主題
羅丹說:“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同樣,對于藝術教育主題,只要留心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現象;只要善于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契機,就能很容易尋找到合適的藝術活動主題。畢業論文,生活世界。從生活中選擇藝術教育主題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以學生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某一活動,某一節日,某一生活場景,某一情感為主題起點,由此擴展開成主題網絡,如“剪紙藝術”、“書法藝術”、“民間歌舞”等藝術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是學生感興趣的,而且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二是以某一藝術要素為主線,到大自然,社會生活和藝術作品中尋找形成主題網絡,如以“對稱”為主線可以擴展出“建筑中的對稱”、“繪畫作品中的對稱”、“生命世界中的對稱”、“音樂作品中的對稱”等藝術主題。
從學生生活中選擇藝術教育主題的一般步驟是:首先要留心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富含藝術韻味的場景、事物以及學生能夠體驗到的情感,其次,以不同藝術門類的角度對其進行聯想、設計初步的藝術教育主題;再次,根據學生的興趣以及教育計劃的安排調整主題。如,以“愛”這一情感表現為主題,可以擴展出“以愛為主題”的美術和音樂作品欣賞活動,繪畫:我愛小動物;散文:共傘;表演:我們都是一家人等藝術主題。
2 將學生藝術教育貫穿于一日生活之中
學生藝術感知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是長期的,是在充滿藝術氛圍的環境中和參加無數次的藝術活動中發展的。畢業論文,生活世界。因此,學生藝術教育不能僅限于教師組織的藝術活動,而應該貫穿于學生的一日生活之中。
2.1積累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感性經驗
教師帶領學生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積累感性經驗,尋找藝術要素,培養藝術感知能力。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審美教育資源,如春天的嫩芽,秋天落葉,各種花卉的顏色,樹木的造型;美妙的小溪流水聲和宛轉的小鳥鳴叫聲;社會生活中的建筑造型,節日的街頭,人和動物優美流暢的動作等蘊藏美。畢業論文,生活世界。教師可以組織尋找“生活中的畫”、“大自然中的節奏”等活動來培養學生用藝術的眼光觀察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擺脫日常知覺的局限,使學生對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的審美性質和藝術原理產生敏感,激發其藝術感悟能力。
2.2加強生活中藝術環境的創設
2.2.1營造積極鼓勵的精神環境
藝術以活生生的感性形態存在于時空之中并時時激發學生的情趣,情感。學生期,孩子們好奇心強,想象大膽幻想奇特,在他們充滿童真與稚氣的想象中,創造的萌芽也正若隱若現。因此,我們成人應以贊賞的態度及時捕捉到這些創造思維的“閃光點”加以耐心科學的引導,力求在精神方面為孩子營造一種寬松,自由,民主的氛圍,讓他們能自由思索,大膽想象。
2.2.2創設豐富自主的物質環境
環境是無聲的教育,是學生藝術學習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在活動中創設“小小藝術活動角”,放置中西藝術大師的美術作品,中國民間工藝品及學生自已制作的作品等供學生欣賞,還可以放置各種繪畫用具和廢舊物品等供學生自主地進行藝術創作。在創設這一角落時教師要注意中西藝術作品兼容、各種藝術門類作品兼容、成人藝術作品和學生藝術作品兼容,還要經常更換使學生保持持久的興趣。
3 發揮藝術教育在各領域相互滲透中的中介作用
中介作用是指“處于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內部不同要素這間起中間聯系作用的環節”。“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各領域不是彼此隔絕、互不相干的,而是直接或間接地經過一定的中介而互相聯系著。藝術是學生教育不同領域交叉的地帶,教育中最活躍的部分大多在它的邊緣,“這里充滿了未知,充滿了可供探求的新領域,當然也充滿了更多的希望和機遇”。畢業論文,生活世界。因此,發揮藝術教育在各領域相互滲透的中介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茖W中有美,語言中有韻味,這些都是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的重要途徑。畢業論文,生活世界。
4 學生藝術教育的方法要符合學生生活的邏輯
學生的生活是一個感覺的生活,感情的生活和自由創造的生活,學生對世界的感受和體驗是直覺的,充滿情感的,因而在進行學生藝術教育時,首先要做到整體化的藝術教育,不能割裂各藝術領域之間的聯系而應該使藝術活動成為不同藝術類型的共同審美要素之間進行互為感受、互為理解、互為表現、互為創造的過程;不能限制他們、輕易呵斥或盲目否定,而應該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和學生一起用他們眼光來理解藝術,允許他們用自已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自已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體驗。
總之,學生藝術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更優雅,更精細的感情和感覺,培養學生更豐富,更廣泛的理解能力,通過藝術教育與學生生活的連接使學生能夠在大自然和社會生活中認識藝術的要素和組織原理,以藝術的眼光看待生活;學會用藝術的方式表現,美化生活;在藝術活動中加深對生活的理解,拓展生活經驗,體驗生活樂趣。藝術教育是人生的教育,是現實生活的反映,是回歸生活的藝術教育就是在“潤物細無聲”的情況下讓個體以藝術的態度對待生活,就是讓教育真正回歸到“人”的本位。
關鍵詞:美術專業畢業論文;論文開題;論文寫作
中圖分類號:J0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7-106-2
美術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寫作是高等藝術教育過程中極其重要的教學環節,是檢驗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動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進行藝術考察與材料收集整理,相關文獻資料的閱讀及使用,學科論文與實用文體寫作等基本技能的訓練良機。近年來,通過本科教學水平評估,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在規范化方面有所改善。然而,隨著學生數量逐年上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卻逐年下降,其中畢業論文寫作質量下降尤其嚴重。本文根據近幾年的畢業論文輔導與管理工作,本文對這些年質量下降的畢業論文進行綜合分析,從中發現了一些普遍的規律性問題。并針對問題,對論文教學計劃和方案做出了一系列的調整。
一、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與開題常見問題
(一)論文選題
合適的選題是提高研究能力和寫作水平的重要保證。多數同學在選題方面缺乏新意,顯得陳舊老套,自主性不強,研究價值和意義不大。其次是論文選題盲目籠統,不夠精準,缺乏內涵和外延性,或文不扣題,部分題目字數偏多不夠精煉,邏輯性不強?;蜻x題偏大,無法用一兩個月、數千字深入展開論述,只能點及皮毛。如《工藝美術研究》《論中西方文化藝術比較》《論中國工筆畫》《論產品包裝》《論中國美術發展歷程》《我的何去何從》等?;蚴钦撐念}目結構不完整,只有名詞,缺少動詞或介詞,或者是重復使用動詞,如《抽象與寫實》《內衣的流行色》《傳統民間繪畫藝術性的研究分析》等。因此,導師的積極引導或建議學生選擇有研究價值的和正確的選題,是學生順利完成畢業論文寫作和提高畢業論文質量的前提。
(二)論文開題報告不按照要求填寫,隨意拼湊一些不相關的內容
對該課題的研究目的較含糊,缺乏對課題研究價值與意義的認識。其次知識面狹窄,查閱資料不夠,在該項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方面,把非常陳舊的選題說成是國內外現在無人研究,本項研究可以填補本課題空白。研究內容不夠簡單明了,滿篇幅的長篇大論。
二、美術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方面常見問題
(一)摘要與關鍵詞
摘要是全文的濃縮,也稱內容提要或概要。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結論等要素。不對文章內容加以補充解釋和評論,我們學生在摘要撰寫時慣用“本文”、“筆者”等作為主語,習慣對論文內容作詮釋和評論及自我評價。還有大部分摘要復制正文中的某一段落,結構不完整,不能夠概括反映論文內容構成。關鍵詞,是從論文的題名、提要和正文中選取出來的,是對表述論文的中心內容有實質意義的詞匯。關鍵字的選取都是遵循一定規范的,是為了滿足文獻標引或檢索工作的需要而從論文中選取出的詞或詞組。關鍵詞的內容應該與論文密切相關,不能使用常用詞,如特點、比較、研究等。
(二)文不對題或研究方向與本學科偏離
文章內容與標題有明顯不符和偏差,非本學科研究范疇。如:《電熱水壺的可能性研究》標題感覺與藝術設計專業無關,而文章內容卻是電熱水壺造型設計。還有一些文章不能夠圍繞主題展開論述,比如談關于繪畫情感方面課題,前一兩段內容還圍繞繪畫情感這條主線,中間部分就偏離到繪畫教學問題上了,再后的結論則偏離到另一個主題上了。
(三)寫作能力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選題的自主性不強,題目與研究內容陳舊、老套、缺乏創新。表現為單純敘述多,口頭用語或方言使用頻率偏多,對選題的靜態解釋和再次印證做得過多。創新和理論深度稍顯不足,有些論文在研究具體畫家或具體作品時,過多地描述畫家的生平,不善于與其同時代的作品去比較,更沒有放入當時整個社會大文化環境中去分析,這就使得作者在論文自主分析能力方面顯得無力,更缺乏對問題的判斷與定論。其次有些論文行文中分段過渡不自然,依靠小標題進行上下段落銜接,引用圖例量大,而對圖例分析缺乏深度,文章拼湊痕跡明顯。下載一些與論文選題相關的內容拿來不加分析地肆意組合,前后自相矛盾。如《關于地域民俗文化對民間藝術的影響》一文,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是肯定地域民俗文化對民間藝術的影響,然而到文章結論部分話鋒一轉,對前面的論述予以否定。
(四)論文結構不完整
主要表現為論點不鮮明或沒有論點,結論不充足或沒有結論,“缺頭少尾”或“虎頭蛇尾”。全文從頭到尾都是對研究內容單純的敘述或介紹,沒有一個明確的研究切入點和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觀點?;蛘呤俏恼麻_頭架勢很大,隨著文章的深入,論述越來越顯得蒼白無力,對所提論點不能自圓其說,首尾缺少呼應。
(五)格式不夠規范
美術與設計專業學生的畢業論文格式容易出現的問題有:一是習慣自我發揮,對論文原有固定格式進行隨意修改,破壞原有格式及結構。二是不善于閱讀,對畢業論文撰寫要求理解不夠到位。三是沒有掌握WORD軟件功能,無法按照論文格式標準要求獨自完成。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與對策
指導教師對畢業論文思想認識與指導力度不夠。隨著近幾年學生數量的增加,師生比逐漸加大,幾乎全體專任教師參與本科畢業論文指導工作。由于美術專業教師主要承擔技法課程教學工作,且大部分為青年教師,科研能力參差不齊,部分教師對畢業論文寫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自身平時缺少論文寫作與系統的科研訓練,在論文寫作方面缺乏經驗,因此在論文輔導工作中存在許多困難。從畢業論文的開題到寫作及最后答辯難以達到嚴格的規范要求。
從學生的層面上講,由于藝術生在招生錄取中,文化分數要求普遍偏低,尤其是文字寫作能力偏低或缺乏興趣。因此在畢業論文寫作中困難重重,易出現言語匱乏、概念模糊、格式混亂、文不對題,論文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其次是美術學科學生缺乏端正嚴謹的態度,學生普遍認為論文寫作與專業技巧知識關系不大,畢業論文的撰寫較耗費精力,不必全身心投入,畢業論文成績只要合格即可大功告成。此外計算機網絡的普及與相關學科文獻資料源的豐富,給學生提供了論文參考的便捷途徑,同時也給論文抄襲提供了方便,論文抄襲拼湊成風。另外就是受到就業壓力的影響,學生大部分奔波于各類招聘會,心情浮躁,無法安心進行畢業論文寫作。于是出現畢業論文寫作不夠積極主動,甚至應付的情況。
這既是教風與學風問題,也是客觀存在的社會問題。近年來我們在論文工作中對此采用了相應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未能完全杜絕此類情況的發生。這需要我們在今后本學科畢業論文工作中,從自身的工作中找問題,嚴抓教風與學風建設,加強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監控,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畢業論文工作方案和實用于美術學科的文體寫作標準及評價體系,這將對美術學科本科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先建立以系負責人與教研室分級管理制度。把教師能否完成本學科畢業設計(論文)指導作為教學工作考核的一項指標,打造一支業務過硬的老中青結合的可持續發展的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團隊。鼓勵教師在科研方面投入時間和精力,確保學術與教學相互促進。同時以傳幫帶的形式,對青年教師有規劃培養,直至青年教師能夠獨立進行課題研究及完成畢業論文的指導。
其次是實行導師制,根據教研室分若干課外興趣輔導組,可安排學生在第二學年后半階段開始在導師指導下有步驟地進行訓練。根據學生的志趣和專長制定訓練計劃,內容可包括美術基礎、藝術創作(設計)、階段應用文寫作、創新訓練等,以此培養學生綜合實踐能力。指導教師在平時加強自身的學術研究,同時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自己的課題研究中,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研究過程影響學生,以此培養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及興趣。這種訓練方式也可以作為畢業論文與創作設計的前提,為學生畢業論文與創作設計打下堅實基礎。
最后是畢業論文形式多樣化,根據學生的興趣與實際情況,實行畢業論文類型多樣化,如藝術史論、民間藝術、藝術評論、創作(設計)構思與理念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創作(設計)撰寫可行性報告書、結題報告書。在撰寫此類文章時,思路不能只停留在創作(設計)方法或內容本身,而要上升到對當代社會生產生活、意識形態、人類生存環境等方面的關注,要有社會責任感。
通過以上幾個方面的有針對性的教學與實踐,可以有效降低學生的抄襲行為,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實踐與研究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青年教師的自身科研能力。
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問題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這些問題是年復一年重復出現的,同時也伴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參與畢業論文工作的全體教師有堅定的意志和嚴謹的工作態度,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和科研能力,確保美術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工作健康有序地發展。
一、從精英審美走向大眾審美
基于西方大眾文化影響、滲透下逐步發展起來的中國大眾文化,其又立足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而且還可以做到與當代中國其他文化形態并存。根據對其特點進行分析,主要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中國大眾文化包容西方大眾文化,而且將西方大眾文化當成其重要的文化資源;二是傳統的中國民間通俗文化將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提供給中國大眾文化;三是中國大眾文化利用與改造精英文化,在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兩者之間做到相互影響、相互滲透,有相當一部分經典的精英文化作品憑借相應的加工改造之后則發展成為大眾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四是主流文化運用于滲透中國大眾文化。大眾文化作品將國家的法律法規、社會道德規范等隱含其間,從而導致大眾在文化娛樂的過程當中還可以對相應思想道德教育獲得。大眾審美文化的出現使得文化更好的走向大眾,從精英、貴族中走向普通老百姓中,使文化的享有權轉向多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數人,這也是符合我國主流文化的民主性和科學性要求。
大眾文化已成為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當中不可或缺文化現象構成,其擁有的作用于地位顯得越來越重要。藝術家所處的社會文化語境產生藝術,決定了藝術家的創作動機應該是從民眾中產生,欣賞與使用的過程則是“回到群眾中去”的一個完整審美過程。
二、從技術走向藝術
技術與藝術的首場創造性革命來自于包豪斯設計學院的嘗試,近一個世紀過去了,包豪斯所創立的設計理念為后世奠定了理論基礎與實踐的科學方法。進入21世紀后,設計與藝術結合的愈來愈緊密,在民眾的生活中扮演這重要角色,它不僅完成了對批量機械化產品轉型,同時引導并啟發著大眾對于生活美得思考和理念。當工業化腳步邁入陶瓷藝術領域,使得現代陶瓷藝術逐漸失去了往日手工制造,相對地,人性化、藝術化的設計更加受到人們的青睞,這是一場來自于設計藝術的自我革新,與科學技術發展與制造工藝關系甚微。
從當前的陶瓷藝術發展的現狀不難看出,陶瓷批量化的生產已經漸漸使人們審美疲勞,相反,大眾更加喜歡形式考究、注重欣賞陶瓷藝術人工性、手工藝的本質。陶瓷藝術的這種轉性變化看似突然,實則必然。早在20世紀70年代,西方學者就提出,由于當前高科技、高機械化和電子時代的來臨,人們在享受這種便利的同時,往往使用需求與生活情感需求相失衡。奈斯比特在《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方向》中寫道:“無論何處都需要補償性的高情感。我們的社會里高技術越多,我們就越希望創造高情感環境,用技術的軟性一面來平衡硬性的一面。”在這里奈斯比特所指的“高情感”即是符合藝術美的生態設計和符合手工藝術之美的藝術之美。而當前備受推崇的“創意手工陶瓷”則是此類具備高情感設計的代表,創意手工陶瓷脫離了當前機械化生產的模式,進入了小批量個性化設計領域,更加注重汲取手工藝造物的情感特點,使其具備設計與工藝的雙重藝術美。
三、從地域走向國際
任何文化只要有歷史,就會有傳統。這種文化傳統包含著深厚的民族心理、道德風俗以及社會意識形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民族文化間的交流日益加深,中國陶瓷藝術也逐漸展現出國際化的創作特征。
我們談到陶瓷藝術創作設計中,已趨向于國際化設計的品相。首先在造型上選取西方日用瓷設計之長,其次,在裝飾設計上,將西方設計理念和部分元素符號與中國傳統紋樣相結合,有著較高的審美趣味。企業需要推廣品牌,出口外貿需要符合對象國大眾審美習慣,這是這一變化的直接原因,同時民族間的文化交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流促使現代設計朝向多元化、人性化、藝術化的方向發展也是現代設計的大趨勢和必然。
陶瓷藝術從地域走向國際的另一個因素便是傳播媒介的擴大,拉近了中外藝術的距離。改革開放后,中外導演學者籌劃并只做了許多有關中國陶瓷藝術的紀錄片,其中卓有影響的有董浩珉《瓷路》和央視跨國打造的紀錄片《china 瓷》等?!洞陕贰窋z制組輾轉歐亞兩地,在世界范圍內探索中國古代陶瓷的影子,在中外陶瓷藝術愛好者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此外,《china 瓷》這部紀錄片聯合了英國大英博物館、英國瑰麗維多利亞與艾博特博物館與中國國家博物館一道,設計組從中國外銷瓷為主線,足跡踏遍歐亞8個國家和重要港口,此次紀錄片在攝制和交流活動中無不體現出陶瓷藝術國際化合作的特征。此外,在現代陶瓷交流活動中,一些針對外貿的企業針對自身產品特色與出口國人文特點等拍攝了大量的宣傳片投放于外文網站,對于促進企業進步與世界陶瓷文化交流具有雙重意義。以陶瓷為創作動機的電視劇電影的制作也是陶瓷藝術國際化的重要媒介之一,例如熱播的電視劇《大瓷商》和《剩女的代價》都是以陶瓷藝術為劇情主體,不僅在大陸范圍內深受喜愛,在臺灣地區、韓國、新加坡等南亞地區亦有較高的收視率,這種軟性文化輸出,將中國陶瓷的風貌潛移默化的帶給觀眾,使得中國陶瓷國際化的影響力更加深入人心。
四、從傳統圖像提升到當代創作
(一)重構擴大了中國傳統圖像語言
傳統圖像包括紋樣、圖騰符號、民間美術以及具有民族審美特質的具象畫面或藝術語言。中國歷朝的圖像內容都有所不同,或有創新發展,或有傾向性探索,作為一門開放性學科,有著自身的發展格局,但總體而言,傳統圖像語言總是與中國民族的審美意識形態息息相關的?,F代陶瓷藝術創作在畫面裝飾中,注重突破傳統,在把握圖像基本構成原理上將傳統的圖像符號進行拆分重構,從而形成了現代陶瓷藝術創作裝飾的新風貌。例如學院派代表陶藝家秦錫麟的作品,在圖案運用上不拘一格,善于提取中國傳統圖案中的經典樣式進行分割,且以手工胎質泥性特點構成獨特的點面裝飾,具有強烈的民族裝飾意味和藝術美感。
(二)二是將傳統圖像綜合為民族藝術符號運用到創作中
從文化學層面而言,中國傳統圖像并不僅僅作為一種具象的可識符號為傳承的,它更多是作為一種民族心理與審美自覺共同作為中國文化體系的一部分,構建成為完整的民族文化體系。在中國傳統圖像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中,亦有著其嚴密的科學步驟和意象考究?,F代陶瓷藝術創作并不僅僅依靠有形的圖像語言為創作元素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寫作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藝術家逐漸從圖像中去尋找中國文化脈絡的本源,將圖像符號演化為一種民族精神的自覺,從更深層次探源陶瓷藝術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例如景德鎮樂天創意集市中某仕女茶具裝飾中,作者選取了中國仕女這一傳統形象,但從具體的形態設計上,突出了現代、趣味的藝術特征。
參考文獻:
[1]尼古拉斯·佩夫斯特.現代設計的先驅——從威廉·莫里斯到格羅皮烏斯.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7.
關鍵詞:美術教師;教學理念;科研能力;和諧關系
美術教育處于藝術和教育的交緣領域,既有藝術屬性,又有科學的內涵。既是一門課程,又是一門學科,所以作為現代美術教師,在搞好教育教學的前提下,必須具備拓展科研的能力。美術教師要體現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樣的,可以從藝術創作和科研論文撰寫上體現,也可以是藝術實踐,或體現在所教學生的藝術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現代教育的運轉機制中,教學和科研是兩項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務。在教學活動中,美術教師的科研范疇主要有繪畫藝術、論文撰寫和美術教育等領域。
(一)繪畫藝術
繪畫作品的創作過程是作者的一種活躍的、豐富的、深刻的內心活動,它伴隨著強烈的情感情緒,是作者對于生活的感受、觀察和思考。而最后產生的繪畫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質材料和藝術媒介,運用藝術技巧和藝術手法,將自己的藝術構思物態化。美術教師經常進行這樣的藝術活動,這樣可以真正體現他的專業水平,而我們應提倡美術教師結合自己的藝術實踐進行科研。將自己對藝術創作,或藝術實踐中的感性體驗和藝術創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層面上進行思考,從而挖掘出有藝術價值的新論點、新課題。構建起從感性體驗到理性分析,從形象思維到邏輯思維的完整思維運轉網絡。
(二)科研論文
當今社會對美術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術教學一樣,科研也是教師個人的主體行為。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創見,論文是一種主要表達方式,所以美術教師應倡導提高論文撰寫水平,運用論文這種理論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討某一美術創作或美術教育方面的新問題。
當然,科研論文的創新是以繼承為前提的,離不開人類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過程。因此,美術教師要撰寫出高水平的科研論文,需要博覽美術乃至整個文化教育方面的學術信息。要善于學習和借鑒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國內外各學科方面的成果。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愛音樂,精通文學,除了大量閱讀文學作品外,還經常拉小提琴和彈鋼琴,他特別喜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和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愛因斯坦本人曾講過,在科學領域和藝術領域里對真、善、美的不斷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對藝術的愛好,豐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由此可見,端正科研態度,全面提高藝術、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是當前美術教師值得倡導的觀念和學風。
二、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靈魂工程師,教師隨時隨地都以自身“身教”和“言傳”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現代美術教師必需努力學習、鉆研,不斷探索和積累,構建先進的教學理念。首先,作為美術教師要有總的整體的藝術觀念,掌握正確的繪畫技法,形成正確的藝術觀念,盡可能多地了解各種風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視覺感官,美術教學是通過視覺來進行的,教師評判學生的作業也是靠視覺感官去把關的,美術教師借助敏銳和有經驗的視覺去準確指導學生創作中的構思構圖、色感色調、表達方式、材料表現及技能技巧等,及時對學生的作品創作做出調整指導。運用有效的訓練手段解決學生可能遇到的眾多難題,更重要的是美術教師必須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礎修養和相關的科學知識,能使科研與美術教學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從人類文化史來看,藝術與科學之間早有聯系,早在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學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諧”的思想,畢達哥拉斯學派把教與和諧的原則當作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根源,提出了“黃金分割”的理論,并將這些原則運用到建筑、雕刻、繪畫、音樂等各門藝術中去??茖W與藝術之間的這種密切關系,自古希臘開始以來,在文藝復興時期達到了高峰。例如,達?芬奇既是藝術家,又是科學家和工程師,他在解剖學、植物學、光學、力學、工程機械等科學領域都有巨大成就。達?芬奇把幾何學、透視學的原理運用到繪畫藝術中。這些例子充分表明,現代美術教師,除了將自然科學的成果直接運用到藝術教學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學的思維方法來促進藝術文化改變先進的教學理念,推動藝術教學的發展。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論文關鍵詞:勞特累克
勞特雷克出生在阿爾比一個大貴族之家,是阿爾豐瑟公爵和阿戴勒·塔皮埃·塞萊朗這對表兄妹的兒子。阿爾豐瑟是的個浮華而愛好體育的紳士,其母親是個簡樸充滿愛心和宗教感很強的人。
勞特雷克曾經是個健康但體弱、活潑而好奇的男孩,巴黎豐塔納公立中學的優等生。但不幸的是,由于多病的身體,他不得不退學。后來開始自學,那時已經顯露出繪畫的天資,他開始畫一些動物和家人的肖像。1878年他因騎馬摔下跌斷了雙腿。由于缺鈣,他的骨骼沒有能長結實,他的雙腿再也無法如正常人那樣發育。年少的他,唯一的慰藉就是速寫本人文歷史論文,是一個誠實但平庸的畫家送給他的,這個畫家教他畫畫并鼓勵他。于是年輕的勞特雷克在這名畫家的推薦下于1882年到了學院派畫家翁納特的畫室,學習正確的技法和職業培訓,在這里,他一直呆到1883年。第二年他為了提高畫藝,他到科蒙畫室求學。
在科蒙畫室他遇到了伯納 、梵高等一批藝術家。由于梵高古怪的性格和他對藝術具有獨特的見解,所以對梵高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以后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他給梵高畫了一幅肖像畫,筆觸既有深度又有力度,色彩大膽,畫面凝重的表情,畫出梵高內心孤獨的無耐。在勞特累克的建議下,梵高去了法國陽光充足的南部城市阿爾,在那里他造就了人生藝術的巔峰。
1886年,發生了一件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情:勞特累克離開了親友,遷到了巴黎蒙馬特區,并建立畫室,站在畫室的窗戶前就可以看到德加的畫室。在那里他結識了那個地方很多具有鮮明特色的人,如晚上去跳舞的年輕女裁縫、在酒吧消愁的勞動工人、在這表演的貧困舞蹈演員和姑娘或大眾節目里的表演者,他懷著人道的同情和絕對的尊敬給他們所有的人作畫,也從他們那里挖掘出人性的痕跡和縮影。
勞特累克對馬奈和德加都是十分敬仰人文歷史論文,特別是德加。德加的色彩、構圖、題材對他來說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德加是法國動態的繪畫大師,色彩具有印象派特色。題材大多取自芭蕾舞劇院、咖啡廳和賽馬場等。從70年代開始畫粉畫,有時同油畫相結合,色彩鮮艷柔和。從勞特累克給梵高畫的自畫像中可以感受到德加的影子。
在《紅磨坊的舞蹈》這幅畫中,勞特累克運用與杜米埃相似的諷刺和稍有夸張的造型手法,為我們展現了紅磨坊樂園的場景。畫面由前、中、后三個不同的空間構成,并且木地板的線貫穿整個畫面。前景為高貴的女性和幾個即將消失在畫布左端的幾個人統一了整個畫面;中景是一對跳舞的人構成了畫面的中心部分,在以綠色調的環境襯托下,他們在盡情的跳舞,從造型上看,那個跳舞的男性的身影隨意伸曲并跳動,陶醉在一種既幽默又放肆的自由狀態中。再看那女的撩起她的長裙,翹起她的腿,在跳踢踏舞,擺能,但是她的面部表情十分呆板,好像所有的動作只是下意識的機械的動著;后面部分人圍繞在舞池的邊上,與前面的人構成呼應。這種夜生活對勞特雷克來說太熟悉了,因為他經常出入這些音樂咖啡館、舞廳、酒吧間林立的大街上。用病態的心理和異常敏感性,來表現這種半上流社會的喧鬧景象,“紅磨坊”娛樂成了他創作靈感的一個重要源泉。
同時勞特雷克在創作技法上吸收了日本版畫的很多因素人文歷史論文,如淡顏色的使用,和單線平涂的技法等,都是很明顯的。勞特累克的招貼畫是通過石版技術繪制出來,他對他的創造性活動很感興趣。這從他給母親的信中可以得到證明,他在1891年的信中寫到:“今天,我的招貼畫被貼在巴黎的城墻上。這是我略感興奮,我還要在做一幅……”。
1893年,他在梵高工作過的古庇畫廊舉辦了一系列的油畫和素描展覽。同年,他開始從事繪制招貼畫的活動,并獲得極大的成功,以至他的招貼畫大大地超過了他的繪畫作品。
《紅磨坊的拉·姑柳小姐》是勞特累克第一幅招貼。在當時巴黎萬博會給巴黎帶來了商機也帶來了無限的競爭,紅磨坊在競爭的面前生意一天比一天差,老板齊得拉十分著急,他不惜金錢請了很多在當時很知名的藝人加盟紅磨坊,使紅磨坊在舞會形式和人力資源上優越與其他的舞廳。同時老板也想到了找勞特累克為其制作宣傳海報招貼論文開題報告范文。至于為什么請勞特累克,或許是勞特累克在巴黎小有名氣;或許勞特累克是紅磨坊的???;或許是紅磨坊的老板齊得拉深知勞特累克對舞女及演藝人比其他的畫家有更多的認識和了解??傊R得拉是再三懇請勞特累克為為他畫幾張精彩的招貼畫來吸引顧客。這張招貼畫非常的成功,轟動了當時的巴黎,不僅讓紅磨坊的生意蒸蒸日上,也讓畫家本人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家。
勞特累克并不是一直在蒙馬特的,有事他也出去旅行。1895年他到過倫敦,在那里人文歷史論文,他看到了惠斯勒的繪畫,并且十分欣賞。1896年他在歐洲旅行了很長時間,去過荷蘭、比利時、西班牙和葡萄牙?;貋砗螅尤肓擞杉{唐松兄弟領導的《白色畫刊》的知識分子的小圈子,與之合作的還有波納爾、維亞爾、瓦洛通等當時的天才插圖畫家。
夜生活過度的酒精和連續的工作使他幾乎發瘋,于是,他的母親把他送到勒伊的一個精神病院治療。沒有呆上多久便出來了。他又恢復了過去的生活,但不在是原先一模一樣的生活。他的繪畫開始表現出一些奇怪的不穩定性和改變技法及色彩的企圖。1901年9月9日,他的母親合上了他的雙眼,一顆藝術之心隨著他生命的終結而枯竭。時僅三十七歲。勞特累克在短暫的一生留下了大量的繪畫、招貼畫、石版畫、插畫等作品,他影響了后代的很多人,受影響中最有名的當屬畢加索、蒙克、馬蹄斯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