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13 06:44: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英文化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中國化學論文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化學項目地域分布的比較研究
2.化學論文中表格設計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3.合成類化學論文前言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4.合成類化學論文摘要的基本標準及其審改實例
5.合成類化學論文題名的審改原則及實例分析
6.科技文獻檢索與化學論文撰寫
7.如何撰寫分析化學論文
8.提高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思考
9.課程論文在公安基礎化學教學中的實踐
10.化學論文中幾組易混字辨析
11.基于合著論文的學科知識流動網絡的特征分析——以“藥物化學”學科為例
12.2002~2012年我國化學類高被引論文分析
13.廣西高校大學生化學論文設計競賽的實踐與研究
14.醫用化學論文寫作的實踐教學
15.30種化學類核心期刊高被引論文研究
16.千名醫學家推薦最新七大生物化學論文
17.課程論文與化學專業實驗一體化教學探索與實踐
18.淺談化學專業英語論文寫作
19.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產學研教學模式的實踐
20.分析化學實驗教學改革論文的統計分析
21.PTA量表在物理化學課程論文評價中的應用
22.縮短科技期刊周期的思考及實踐——以《化學學報》為例
23.指導教師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中的指導作用
24.物理學、化學論文的特點及寫作要求
25.促進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高的幾點思考
26.美國化學鍍鎳年會論文綜述
27.高被引論文的參考文獻特征研究——以化學領域為例的實證分析
28.物理學、化學論文的寫作特點和要求
29.廣東省舉行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
30.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畢業論文化學實驗的綠色化
31.1983年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概況
32.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在陜西臨潼召開
33.化學化工本科畢業論文存在問題和改革措施
34.電子期刊庫對于高?;瘜W學科科研的文獻保障狀況研究——以上海師范大學化學學科用戶近五年SCI收錄論文為例
35.應用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質量控制的探討
36.試析化學類論文英文摘要特點
38.諾貝爾獎與科學家論文數量、被引頻次的相關性——基于2000-2010年諾貝爾化學、物理學獲獎者的實證研究
39.化學基礎研究論文的引文統計與評價
40.我國化學論文產出的科學計量分析
41.農科院校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2.2000~2004年SCI-E收錄《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論文分析
43.中美科技期刊論文英文標題詞匯特征對比分析——以化學類為例
44.國外新發表的皮革化學論文
45.綜述論文在化學期刊中的作用及編輯組稿策略——以《高等學校化學學報》的辦刊實踐為例
46.應用化學畢業論文教學中指導教師和實驗員角色的探討
47.小論文在分析化學教學改革中的應用
48.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有機化學)論文統計分析
49.地方本科院?;瘜W化工類畢業論文教學改革
50.轉型目標下如何提高化學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
51.課程論文在食品化學理論教學中的實踐與探索
52.論文式實驗報告在生物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
53.中美高影響因子化學類科技期刊研究性論文標題用詞對比分析
54.如何提高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質量
55.化學專業科研論文的撰寫技巧探究
56.論化學類本科畢業論文的撰寫
57.高師院校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的問題及其撰寫要求
58.論文寫作在??婆R床醫學專業生物化學教學中的應用
59.一九八年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論文報告會論文目錄
60.生物化學實驗教學改革探討——論文式實驗報告
61.地方高校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改革探索
62.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改革與應用型科研人才培養的實踐
63.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已名列世界第三
64.普通本科院?;瘜W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改進探索與實踐
65.第四次中日煤化學、碳——化學論文報告會介紹(Ⅱ)
66.指導化學工藝專業碩士研究生論文開題報告的一些體會
67.化學文摘(CA)對我國化學期刊論文的處理
68.提高獨立院?;瘜W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69.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實施方案的探索及實踐
70.保障應用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索
71.Elsevier收錄我國分析化學類期刊論文的特點及對題名和關鍵詞的修改
72.碩士學位論文質量過程控制及管理探索——以廣西大學化學化工類碩士學位論文為例
73.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指導策略
74.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實踐與思考
75.中國化學研究論文總數名列世界第三
76.化學論文關鍵詞的選定與排序
77.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改革創新模式研究與實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78.化學化工常用軟件在相關科技論文中的應用
79.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中創新性問題的思考
80.提高化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討
81.淺談《科技論文寫作》在化學化工專業本科教學中的作用—以“合肥學院能源化學工程”專業為例
82.提高化學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建議
83.科技創新導向的化學化工類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思考與實踐
84.化學化工類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
85.“《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具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6.提高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工程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為例
87.“《化學學報》2014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8.“《化學學報》2013年度最有影響力論文獎”揭曉
89.理工科本科畢業論文現狀及分析—以化學類專業為例
90.應用為導向的《化學文獻檢索及論文寫作》教改探索
91.《結構化學》教學中設置課程論文的思考與嘗試
92.有機化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改革的探索
93.我國成為化學論文大國
94.28屆地質大會有關礦物巖石地球化學論文摘要選
95.強化化學本科畢業論文實驗教學環節的幾點探討
96.化學十年:世界與中國——基于2001-2010年WoS論文的文獻計量分析
97.校企合作指導應用化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新模式的探討
98.國內期刊近期發表的油田化學論文題錄
一.國內研究概況
目前,我們可搜集到的中國研究者與茶愛好者完成的圖書與著作有3000余種(包括茶具類)。通過“讀秀”搜索引擎,以“茶”為標題關鍵字,可得到1832種圖書(截至2011年3月22日),說明多于一半的圖書被一些學術引擎納入其中,促進了傳播與利用,但也有少數仍處于沉默狀態。總體而言,這些圖書可分為以下類別:綜合茶文化類(如《茶海之夢足痕心跡:茶文化、茶生態、茶經濟研究》,張順高、梁鳳銘著,2007)、茶的種植加工類(如《種茶和制茶》,劉佩娥等編,1983)、茶貿易類(如《官營茶馬貿易研究》,王曉燕著,2004)、經營管理類(如《茶業經營管理》,姜愛芹編著,2005)、茶道茶藝類(如《非常茶非常道》,林清玄著,2008)、茶具類(如《圖說茶具》,唐譯主編,2009)、養生保健類(如《中國茶與養生保健》,朱永興、張友炯、黃永生編著,2008)、工具書辭典類(如《中國茶典》,中國茶典編委會編,1995)、小說散文類(如《國茶恩仇記》,趙宗琳著,2007)、人物介紹類(如《回甘人生:世界茶王李瑞河傳奇》,蔡慧菁著,2003)、茶館文化類(如《中國茶館的流變與未來走向》,劉清榮著,2007)、茶馬古道類(如《茶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木霽弘著,2003)、古代典籍介紹、翻譯與選讀類(如《中國茶文化典籍選讀》,陳文華主編,2008)、生活哲學類(如《一杯茶的生活哲學》,池宗憲著,2005)等等幾大類。
從交叉學科的視角開展的研究涉及到了美學、管理學、營銷學、經濟學、貿易學、生物化學、文化學等諸多方面。主要的代表作品有:《中國茶美學研究:唐宋茶美學思想與當代茶美學建設》(朱海燕著,2009)、《茶葉生物化學》(宛曉春主編,2003)、《茶業經濟學》(楊江帆主編,2010)、《茶業管理學》(楊江帆主編,2010)、《茶葉市場營銷學》(姜含春主編,2010)、《茶葉經濟管理學》(陳椽著,1992)、《唐宋茶業經濟》(孫洪升著,2001)、《茶文化學》(徐曉村主編,2009)、《茶文化學》(劉勤晉主編,2001)、《茶葉經濟管理學》(楊江帆、管曦編著,2004),等等。
社會學與茶、茶文化相關聯的著作并不多,主要有《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王家揚主編,1992)、《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林滿紅著,1997)、《杭州茶館: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徐明宏著,2007)、《茶與宋代社會生活》(沈冬梅著,2007)等。
《茶文化的傳播及其社會影響》是一部研究論文集,收錄了1992年5月在湖南常德召開的第二屆國際茶文化研討會論文40篇,內容涉及茶文化的內涵發展、社會功能、飲茶習俗與茶藝、茶道等諸多方面,從社會學視角的研究特色并不明顯,主要集中于對個別性的茶與茶文化的社會功能的分析。
《茶、糖、樟腦業與臺灣之社會經濟變遷》是一本從茶、糖、樟腦業研究臺灣社會和經濟變遷的作品。1860-1863年,臺灣在及其附屬條約下,正式對外開放淡水、基隆等地,1895年,臺灣被日本人統治。在此期間,茶、糖、樟腦是臺灣的三大出口品。該書分析了1860-1895年間三者的出口市場、生產及產銷組織,探討了三項產業對晚清臺灣社會及經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社會學特色。
《茶與宋代社會生活》對茶與宋代政治、社會生活、宗教文化、中外交往等等方面進行了研究,對宋代茶藝做了系統梳理與歷史比較,對宋代貢茶和賜茶的政治意蘊、茶與宋代社會生活、茶與佛教、茶與中外文化交流、宋人茶觀念、宋代茶書、茶與宋代詩詞書畫等都進行了細致的考辨和剖析。全書更注重社會史的研究,并在其中穿插社會功能分析。
《杭州茶館: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以杭州茶館作為切入點,從社會學的視角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茶館”作為一種休閑方式在杭州市的存在狀態,考察了茶館在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各類社會角色及發揮的社會功能,同時分析了茶館休閑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杭州茶館休閑的未來,社會學研究特色明顯。關于從社會學視角來研究茶產業與茶文化的論文情況,我們在“中國期刊網”上進行了搜索。以“茶”為“主題”字,可得到115400多條記錄(截至2011年2月28日),其中包括了碩博論文與報紙文章。但以“茶社會學”為“主題”、“題目”、“內容”進行檢索,均未得到有效的文章??梢?,茶與社會學并沒有在學術論文中被直接聯系在一起,至少在論文題目中反映了這一情況。但這也并不能說明我國研究者沒有開展社會學視角的茶產業或茶文化研究,相關的論文主要涉及:茶的社會功能研究(成青,1995;徐永城,1997)、茶文化的社會特征研究(鄒明華,1994;沈海寶,2006)、茶與社會機體關系(盧祺義,1994)、茶與精神文明的關系(朱云松、江平,2007;鄒躍光、余玉榮,2006)等??傮w而言,中國的研究者更多的是關注茶產業的發展與茶實體的應用、茶文化的傳統視野(茶藝、茶道、茶療等等),這與茶產業、茶文化實踐情況相匹配,為中國茶產業與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與現實基礎,是中國茶產業在世界茶產業競爭中站穩腳跟、立于不敗之地的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們討論的研究中(著作與論文),社會學視野已經有了明顯體現,多以文化分析的方式表現出來,并未形成系統的研究。隨著社會的發展,茶產業與茶文化應該具有更為廣泛的視野與包容力。尤其在中國社會建設的關鍵環節中,茶與茶文化必須要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職責。因而,從社會學與茶產業、茶文化的交叉視角開展深入的研究勢在必行,意義深遠。
二.國外研究概況
在茶、茶文化和與茶相關的研究領域中,除了中國的研究者外,英、美、日、韓、印等國的研究者開展的研究也相對較多,研究成果豐富;同時,這些國家都具有較為深厚的飲茶文化與習俗,飲茶的歷史也較為久遠;另外,考慮到英語在學術研究中應用的廣泛性,一部好的研究作品勢必會有英文版本。所以,我們在進行外國文獻的梳理時,更多的是注重英文作品。在梳理過程中我們也發現,許多日本、韓國、印度以及其他國家研究者的著作均有英文版本,這在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我們選擇的可行性。另一點需要說明的是,我們的梳理是相對的,是對茶學及以其他學科視角開展的對茶與茶文化的研究的一種總體把握,在此基礎上發現國外對茶與社會關系研究的總體情況,尤其是茶研究與社會學的關系。我們首先對國外與茶、茶文化有關的圖書、著作進行大致分類,并列出一些主要代表作品,進而再對這些研究中與社會學有關的著作進行簡要介紹。
第一,科普類。主要介紹一些茶的種類,茶飲(餐)知識與方法,不同國家的茶文化,茶具、茶道、茶俗等等,如《Tea》(LydiaGautier,Jean-FrancoisMallet,2006)、《AlltheteainChina》(KitBoeyChow,IoneKramer,1990)、《TeaandEtiquette》(DorotheaJohnson,JamesNorwoodPratt,2002)、《TeaforAllSeasons》(ShellyRichardson,BruceRichardson,1996)、《TheTeaCompanion》(JanePettigrew,2004)、《Japaneseteaculture:art,history,andpractice》(MorganPitelka,2003)、《TeaandCeremony》(DianaSaltoon,2008)、《TeaCuisine:ANewApproachtoFlavoringContemporaryandTraditionalDishes》(JoannaPruess,JohnHarney,2006)、《CulinaryTea:MoreThan150RecipesSteepedinTraditionfromAroundtheWorld》(CynthiaGold,LiseStern,2010)、《Theteaceremony》(SenōTanaka,SendōTanaka,2000)、《Chadō:thewayoftea:aJapaneseteamastersalmanac》(SanmiSasaki,ShaunMcCabe,SatokoIwasaki,2001)、《TeaTimeEntertaining:ACollectionofTeaThemes&Recipes》(DoloresSnyder,2004)、《AnintroductiontoJapanesetearitual》(JenniferLeaAnderson,1991)、《TheUltimateTeaDiet》(MarkUkra,SharynKol-berg,2007)、《ThebookofKoreantea:aguidetothehistory,cultureandphilosophyofKoreanteaandtheteacere-mony》(Yang-SeokYoo,2007)、《TheSpiritofTea》(SenSoshitsu,SōshitsuSen,2002),等等。
第二,專業性較強的對茶的發展史及茶文化影響的形成和擴散過程的研究類。如《Tea:thedrinkthatchangedtheworld》(LauraC.Martin,2007)、《Atimefortea:women,labor,andpost/colonialpoliticsonanIndi-anplantation》(PiyaChatterjee,2001)、《Tea:cultivationtoconsumption》(KenC.Willson,MichaelN.Clifford,1992)、《PassionforTea:ItsHistory,ItsFuture,ItsHealthBenefits》(BeverlyRorem,2008)、《Theempireoftea:theremarkablehistoryoftheplantthattookovertheworld》(AlanMacfarlane,IrisMacfarlane,2004)、《ForalltheteainChina:howEnglandstoletheworldsfavoritedrinkandchangedhistory》(SarahRose,2009),等等。
第三,以茶為名、主題或線索的文學作品和紀實作品類。如詩集《Tea》(DouglasA.Powell,1998)、《TeaPartyToday:PoemstoSipandSavor》(EileenSpinelli,KarenDugan,2006),小說《Tea》(StaceyDErasmo,2001)、《Thetea-planter》(FEPenny,1906),紀實作品《Threecupsoftea:onemansmissiontopromotepeace———oneschoolatatime》(GregMortenson,DavidOliverRelin,2006)、《TheMeaningofTea:ATeaInspiredJourney》(ScottChamberlinHoyt,PhilCousineau,2009),包括了歷史、宣傳、文學作品介紹的《Anecessaryluxury:teainVictorianEngland》(JulieE.Fromer,2008)、《DrinktheTea:AMystery》(ThomasKaufman,2010),等等。
第四,從不同視角對茶的諸多功能進行專門研究與介紹的著作類。如關于茶的醫藥功能研究的有《Tea:bioactivityandtherapeuticpotential》(Yong-suZhen,2002)、《Greentea:healthbenefitsandapplications》(YukihikoHara,EbooksCorporation,2001)、《Protectiveeffectsofteaonhumanhealth》(NarenderKumarJain,MaqsoodSid-diqi,J.H.Weisburger,2006),關于茶與人生修養和人生智慧的《MeditationswithTea:PathstoInnerPeace》(DianaRosen,2006),關于茶與宗教的《TeaTimewithJesus》(LauraSanders,2008),等等。
第五,以茶為線索的政治、經濟史的研究類。如《Tea:Addiction,Exploitation,andEmpire》(RoyMoxham,2004)、《TheBostonTeaParty》(MattDoeden,2005),等等。
第六,以社會學的視角進行的研究類。主要有:《Asocialhistoryoftea》(JanePettigrew,2001)、《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KhemrajSharma,2003)、《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KhemrajSharma,2005)、《Socio-economicandpoliticalproblemsofteagardenworkers:astudyofAs-sam》(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SarthakSengupta,2009),等等。
《Asocialhistoryoftea》對17世紀到21世紀(2001年)茶的社會歷史進行了社會視角的綜合研究,尤其是對茶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發揮的功能以及與這些角色、功能相對應的社會背景進行了深入的考察,如茶舞蹈、茶的社會禮儀等等。該書主要談了英國和美國的許多城市的茶社會歷史,還涉及到了日本、印度、德國、意大利,對中國的城市涉及不多。該書對茶在社會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做了較為深入的調查與研究,是一部較為綜合的從社會學視角來考查茶的功能的著作;但顯然,其主要集中于對社會歷史中這些功能發揮的考查,沒有系統化地運用社會學的視域來分析茶的社會性。
《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重點講述了印度、錫金的喜瑪拉雅山脈地區的茶農的生存狀況:該書認為,那些來自不同地域的人一旦受雇于種植園,便成為工薪階層,但從社會角度而言,他們是一種異質的結構。即使有著不同方言的兩個部族間難以達成有效互動,但尼泊爾社會的異質性有助于維持這種種植園系統的封閉狀態。該研究基于2000-2001年對TemiTeaEstateofSikkimHimalayas進行的調查。他首先進行了家庭統計(householdcensus),共設計了15個問題;然后,他又針對茶農(工人)開展了社會文化方面(socio-cul-turalaspects)的調查,共設計了60個問題。通過這些數據收集來深入考察這些茶農各方面的生存狀況。這是從社會學的視角來研究茶產業的一個典型代表,但尚欠缺交叉學科的特色與高度。
《SociologyofIndianteaindustry:astudyof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主要是以社會學的視角對來自不同地區的遷移人口與當地人口在印度茶產業內的融合與整合問題開展的研究。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介紹、背景與范圍、工人的經濟生活、工人的社會生活、外來文化群體關系(inter-ethnicrelationships)。作者首先收集了相關數據,包括對家庭情況的調查和個人情況的調查。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相關研究。在背景與范圍部分,分別討論了勞動力的固有限制、ArunachalPradesh地區勞動力的演化、勞動力結構、工人的年齡結構、ArunachalPradesh地區勞工的遷移、工人的出生地情況、工人與出生地的關聯、工人的教育、人口統計情況等等方面。作者進而以社會學的視角研究了工人們的經濟、社會生活,并在此基礎上展開了對印度茶產業內人口融合與整合的研究。如同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一樣(《TeaplantationworkersinaHimalayanregion》),本書也是采用社會學的方法與視角以茶產業中的某一構成(人口)為研究對象。這帶動了印度學術界以社會學的視域對茶農研究的熱潮,如ShyamNarainSingh,AmarendraNarain,PurnenduKumar(2006)的研究以及SarthakSengupta(2009)的研究。我們以SarthakSengupta的研究為例再簡要介紹一下。
《ThetealabourersofNorthEastIndia:ananthropo-historicalPerspective》是一本以人類社會學視角對印度東北地區茶農為研究對象的論文集。該書共收入了22篇針對茶農的學術文章,研究內容涉及茶農們各方面的生存狀況,如生活狀況、社區、身份認同、女性工人、居住及社會經濟生活、政治狀況、教育設施、童工的雇傭、發展問題、茶農的人口統計、健康衛生等等,茶農們的生存狀況與社會結構形成了一種相互的反襯狀態。該書以人類學與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對茶農開展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義,對印度茶產業的良性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指導意義。由于該書是研究論文的集合,必要的系統性尚不具備,沒有形成交叉學科成果。
以上圖書與著作只是從不同時段、不同方面做的簡要介紹,是對茶進行研究的各類圖書的冰山一角。我們根據有關資料發現,在2008年出版的關于茶的各類圖書達350余種,2009年全年出版的圖書達300余種,2010年達340余種。可見,英語世界對茶的關注近來一直處于較活躍狀態。但同時,我們很清晰地發現,這些圖書與研究多集中于科普類,真正從學術的視角開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醫藥生物類。以印度研究者為主開展的社會學方面的研究則主要關注了茶園、產茶區的人口問題。從交叉學科的視角或系統全面地研究茶在社會生活中的社會學特征的著作幾乎處于空白狀態。
關鍵詞:創客;創客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674-2117(2017)07-0111-02
在“創客”及“創客教育”已經席卷全國各類學校的今天,“創客”及“創客教育”中還存在一些需要進行探討與澄清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理性地看待“創客教育”。
中文的“創客”與英文的maker詞義不匹配
“創客一詞中,‘創’指創造,‘客’指從事某種活動的人。這個詞譯自英文單詞‘maker’,源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的實驗課題。此課題以創新為理念,以客戶為中心,以個人設計、個人制造為核心內容,將參與實驗課題的學生稱為‘創客’?!边@句話揭示了“創客”這個詞匯產生的背景,可以認為這是“創客”原始的定義。筆者認為,與中文“創客”詞義相匹配的英語單詞不是maker,要弄清楚這一問題,還得從“創造”與“制造”的區別說起。根據《當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創造”(create)是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而“制造”(make)則是將原材料加工成為可供使用的物品,可以根據現有的經驗進行加工,也可以是對已有的事物進行批量生產等。因此,“創造”與“制造”這兩個詞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其詞義卻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區別。從“創客”的詞義上講,“創客”既然是指具有創新理念、自主創業的人,那么他們的工作就不是“制造”,而應該是“創造”,因此,“創客”相對應的中文詞匯應該是“創造者”(creator)而不是“制造者”(maker),也就是說,與中文詞義一致的“創客”相對應的英文單詞應該是creator,而不是現行所采用的maker。
在中小學開展“創客教育”的現實意義分析
1.“創客教育”是否適應我國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實際
首先,從年齡特點上講,中小學生與大學生的學習能力與認知能力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其次,根據目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設置與學生學習時間的安排情況,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學科的課程占較大的比例,可見,學生在學校主要的學習任務還是學習文化學科的知識,并不完全具備實施“創客”工作的知識與能力。因此,我國的中小學生與實施“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的實踐課題”的“創客”是無法進行比擬的不同層面的學生。所以,這種源自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微觀裝配實驗室的實驗課題”的“創客教育”,不一定會快速適應我國中小學教育教學的實際。
2.“創客”課程是否符合課程開設的要求
就目前中小學?!皠摽汀闭n程開設的情況來看,“創客”課程通常安排在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往往是以興趣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受學校場所及設備的限制,不可能“讓絕大多數學生經過努力都能夠達到”課程要求,所以,與“客教育”相應的“創客”課程不可能是一門規范的課程。另外,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情況及學生受教育的比例不同于美國,“創客教育”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發揮的作用自然會有局限性。
3.“創客教育”與“綜合實踐活動”的比較
“創客教育”開展的現實意義是什么?要回答這一問題,還得從“創客”的最原始定義說起。其中的關鍵描述是,“以個人設計、個人制造為核心內容”,注意,這里使用的關鍵詞是“制造”,而不是“創造”,因此,這一定義中所刻畫的活動較接近于我國的“社會實踐活動”。眾所周知,“綜合實踐活動”在我國是中小學生的必修課程。可見,“創客”原始定義下所刻畫的活動,其核心內涵并不新穎,也不嚴謹。從字面上講,我國關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開設的指導性意見還是比較完善的。
綜上所述,限于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能力,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創客教育”的現實意義有一定的局限性。筆者認為,在中小學校中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切合學生的實際。
小結
近年來,一些教育信息化專家熱衷于引進外國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新成果,因此,每當外國出現一些教育信息化的新觀點時,專家們就會翻譯并撰文宣傳這些新成果。但筆者認為,在引進這些研究成果之前,應先將如下兩個問題思考透徹:一是刻畫這些研究成果的語言是否正確,二是這些研究成果是否切合我國學校的實際。顯然,“創客”就是在以上兩個問題沒有徹底弄清楚的情況下引進的“新概念”,究竟如何修訂以上“創客”定義上所存在的問題,有待于相關領域的專家去思考并給出準確的答案,我們拭目以待。
[關鍵詞]論文寫作 選題方向 可行性
一、引言
畢業論文寫作是大學英語專業教學計劃中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和實踐性環節。撰寫畢業論文不僅具有一般寫作的意義,而且有其特殊的作用:即培養科研創新意識,鍛煉思維組織能力,訓練語言運用能力,激活知識的輸出與輸入等。而選題是畢業論文寫作至關重要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論文選題多年來一直是學生和指導老師最為頭痛的問題。使學生在論文寫作過程中少走彎路,提高論文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是本論文的研究意義即價值。
二、論文寫作選題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學生受其自身知識的局限,選題存在多種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題目范圍過大。比如,有的同學選這樣的論題:“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Culture and English Culture”,“Translation of English Proverbs”。其二:題目不夠新穎,缺乏創造性。筆者發現,如果選題是文學方面的,題目大都集中在《紅字》、《苔絲》、《簡愛》、《了不起的蓋茨比》、《傲慢與偏見》、《飄》等少數幾部文學作品上。其三,學生思路太窄,部分題目存在某種雷同現象。以此為根據,筆者提出相關的解決辦法。
三、論文寫作中選題的方向
論文選題應該符合英語專業的培養方向,具有一定的現實價值與理論意義。要有新穎性,有一定的學術性,選題原則上要反映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一般來說,英語專業的論文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進行選題:
1.文學、文化方向
對文學的研究指的是對不同時期,不同作家,不同形式的英國文學、美國文學及其他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的文學作品進行評論以及對作品中的人物、主題、產生的背景、作家的風格、派別等進行分析和評論。學生可以閱讀一本或幾本英語文學作品,對其進行個案或對比研究,或對一個或兩個英美作家進行個案研究或對比研究,包括作家的出身,所受教育,經歷,愛情,家庭,所受其他作家思潮,哲學流派的影響等。也可以以文體分類的形式對文學作品進行研究,包括小說詩歌戲劇傳記散文等。
2.翻譯方向
口、筆譯在外語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畢業論文的選題中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凇⒐P譯方面畢業論文的選題大致有以下范疇:中外翻譯史;翻譯理論;翻譯理論評介;譯文評價;翻譯與文化特殊用途語言翻譯(如外貿、體育、旅游等專門行業漢英翻譯);翻譯與文體、修辭;翻譯實踐等。
3.英語語言學方向
語言學與語法有相關、相連和包容的關系。語言學和語法選題大致包括:語音學,音位學,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方言;語法學,詞法,句法,功能,轉換,對比等;詞匯學;構詞法;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語言對比;外來詞語等。
4.英語教學法研究
目前,國內外流行的外語教學法;傳統教學法與新式教學法比較;各種教學法比較:優勢和不足,相輔與互補;分層次教學,優勢與弊端,可改進之處;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利用先進教學輔助設備和手段進行外語教學等。
四、論文寫作中選題方向的可行性
關于選題是否有研究的可行性,Creswell 建議可以先提出以下問題:首先,就時間、資源、語料收集而言,該題目研究是否可行? 其次,研究者個人是否對該題目感興趣,以保證在整個研究過程中給與足夠的重視? 另外,該研究是否在有關文獻的基礎上建立新的觀點?換句話說,應遵守論文選題的三原則:價值原則,能力原則,興趣原則。畢業論文要有新穎性,有一定的學術性,選題原則上要反映社會、經濟、文化中的實際問題、熱點問題。其次,應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選題,選擇自己能夠找到充足材料的題目。論文要表現出一定的深度和遠見,應該發人深思,使人受益且獲得新東西。
根據論文選題的可行性原則,結合學生選題的方向及常見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1)文學文化方向選題。這方面的選題資源很多,也是大部分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但是學生很難跳出一個思維定式,經典名著流傳了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該說的已經都說了,怎么創新呢?能夠有所突破很難。不過,為了避免學生選一些老掉牙的題目,可以選擇新的突破口。比如,選題“像魯濱遜一樣在逆境中創造精彩”;“《魯濱遜漂流記》看人的性格對命運的決定作用”;“從《哈利波特》看兒童的成長”等,筆者認為,這是比較好的題目,寫起來可以結合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有意思也不乏味。還有,學生可以從所學課本取材,《高級英語》的課文大都來自原著,從這方面著手,既挖掘了課本,又開拓了知識,還完成了論文,不失為一個好方法。比如,有的同學就有這樣的選題:“On the Culture Conflict of”Everyday Use“ by Alice Walker”。再者,也可以從影視文學選題。(2)翻譯方向的選題。學生在這一方向選題思路很窄,容易集中,有可能選題部分或全部重復。諸如選題“Culture Difference in Advertisement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Proverb and Its Translation”“Culture Difference in Color Word and Its Translation”這些題目看似不同,其實寫起來可以換湯不換藥,可套用相同的寫作風格,相同的提綱。避免這方面的問題,學生可以擴大視角,比如,“關于對外交流翻譯中不足的反思”是一個較好的題目??梢詮碾娪懊恼`譯,旅游翻譯的誤譯等多方面入手。(3)英語語言學方向的選題。這方面的選題令一般作者望而卻步,因為涉及到抽象的理論知識,不是自己能把握的或感興趣的。但不容易與別的同學重復,也容易創新。比如,“網絡發展中的英語進化”就是個不錯的話題。(4)英語教學法方向的選題。此選題能查閱的文獻很多,也能激發作者的興趣,只是不太容易把握,涉及到實驗操作,數據的處理等。比如,選題“英語課堂的合作學習策略研究”,需要做相應的實驗。
綜上所述,學生要盡可能多地查閱書刊文獻資料,通過文獻閱讀,了解某一課題的研究歷史與現狀。每個方向的選題都有一定的學術價值。有能力的學生也可有選擇地把文學、語言學、翻譯學、文化學等結合起來,進行交叉研究,或對上述學科進行某種類型的比較,尋找一個突破口,建立自己獨特的課題,以便能夠產生“人云亦云我不云,老生常談我不談”的突破性效果,能夠形成“棄暗投明”、不落俗套乃至別開生面的選題風格。
五、結語
撰寫畢業論文前應當重視選題,深思論文的選題是否有新意、有創見性,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與本專業有關系、選題范圍是否過大。而且應當特別考慮論文題目是否符合英語表達習慣、題目是否簡潔、大小寫是否符合規范等幾個環節,無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題目都不可晦澀難懂。
參考文獻:
[1]田貴森,段曉英.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教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14.
[2]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M] . London : Sage Publications, 1994
摘要:
通過調查發現,英語專業本科生論文存在文內和文后參考文獻引用不規范、部分論文存在抄襲和剽竊現象以及論文統計數據隨意性較大等問題,主要原因在于學術誠信教育機制不夠健全以及師生的學術誠信意識不夠強。建立健全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以及強化學生的學術誠信主體意識,是提高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
英語專業;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路徑
學術誠信是大學生重要的學術品德之一。然而,大學生學術不誠信現象屢屢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高校學術誠信教育的擔憂,由此對我國人才培養質量產生質疑。英語寫作是英語本科教育中的一門主干課程,貫穿整個大學生涯。經過各階段的寫作訓練,學生是否已掌握了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形成了良好的學術素養?為了解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現狀,筆者對某高校2015屆英語專業120名本科生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進行了調研,旨在發現問題,分析原因,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
一、英語本科生論文寫作中學術不誠信的主要表現
筆者采用觀察法,以英語專業本科120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其撰寫的課程論文、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為語料,調研其文內引文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情況。英文文獻的著錄依據美國語言學會出版的《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MLAHandbookforWritersofResearchPapers)和美國心理學會出版的《APA格式手冊》(2010年版)(PublicationMan⁃ual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中文文獻的著錄主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2005年頒布的《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GB7714-2005)(該版本替代了舊版GB7714-1987)的規定。然后,利用中國知網“學位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TMLC2)”,對120篇畢業論文的總復制比、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復制比進行檢測。最后,通過分析,概括出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的狀況。經統計發現,學生論文中存在學術失范和學術不誠信兩種情況。第一,文內引用格式錯誤。主要問題有:英文人名寫錯;論文為多個作者時,格式寫錯;未寫文獻年代。第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不規范。主要問題有:漏寫或誤寫作者、題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年代等;著錄格式錯誤,如期刊本應用[J],卻用了[M]表示,等等;遺漏或用錯符號,比如出版地后面應用“冒號”,卻寫成“逗號”,等等。第三,引用他人文獻而未標明出處。120篇畢業論文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論文總復制比大于30%的占10%,其中有4篇論文復制比分別達50%、55%、70.8%和85.9%;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41.7%;介于10%-20%的占33.3%。論文第一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6.67%;介于10%-20%的占29.2%;介于10%-20%的占41.67%。論文第二段復制比統計結果如下:大于30%的占12.5%;介于20%-30%的占15%;介于10%-20%的占35.8%;介于10%-20%的占36.67%。第四,抄襲和剽竊他人成果。論文數據隨意性大。有的論文數據不可信,經不起推敲,屬于隨意編造等問題。因而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進行學術誠信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教育的方法
英語專業本科論文中學術不規范和學術不誠信的現象,既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因素,同時也折射出教育管理和英語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因而,應從健全管理機制、提高教師的責任意識以及增強學生主體意識這三方面著手,實施學術誠信教育。
1.發揮教育部門的職能作用,構建學術誠信教育“管-監-檢-懲”機制。第一,以國外誠信管理機制成功經驗為借鑒,建立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檔案。學術誠信檔案旨在培養大學生的誠信觀念,規范其誠信行為。將學生的誠信情況(如作業、考試和論文寫作)記錄在案,并與獎學金評定、出國推薦以及未來職業和生活等掛鉤。有不良記錄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這樣,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各種方式體驗、踐行誠信,逐漸養成自覺誠信意識。第二,以制度為保障,建立學術誠信管理、監督、檢查和懲罰體系。成立專門的學術誠信管理和監督機構,制定詳細的學術規范和標準,監督并定期檢查學術失信行為和防治情況。對學術失信行為情節較輕者,給予批評教育,情節嚴重、影響惡劣者,給予嚴厲懲罰,并在通告欄、網站上予以公布,以便懲前毖后,防止學術不誠信行為滋生蔓延。在各個環節的實施過程中需把握以下幾點:首先,在制定規范和標準時,不妨參考《MLA科研論文寫作規范》和英美高校的學術規范條例,細化規則,并輔以實例,使學生有所參照。其次,在監督環節上,可采用多種方式,如生生監督、師生監督。再次,在懲罰環節,應提高懲罰的執行力,而不是紙上談兵。除了進行學術規范教育外,“防患于未然”尤為重要。比如,可以采用現代技術——反抄襲軟件來遏制學術失信行為,可采用學生先自測,學院在論文答辯前再檢測的方式。若整篇論文和各章節的重復率超過學校規定的比例,則責成論文作者修改。再次檢測若仍達不到要求者,則不予答辯。第三,以本科生參與為手段,營造良好的學術誠信氛圍。在我國,學術誠信教育主要依靠政府和教育部門的行政手段,從政策的制定到實施都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成為被動接受者。其結果是,學生沒有主動參與實踐體驗,不利于其學術誠信意識的形成。因此,應當加強英語本科生的參與度,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學術誠信教育活動,營造學術誠信氛圍,使學生逐步內化學術誠信理念。比如學校教育部門可邀請學生參加制定學術規范條例,監管和裁決學術失信案例。圖書館、學生會和學院可專門設置學術誠信教育網頁,組織學生相關規定、標準、規范、條例和懲罰措施,供學生隨時查閱。此外,學生可在??⑿蠛蜋淮暗禽d學術誠信教育文章或宣傳冊。另外,采用英語學習經驗交流、英語演講比賽、學術誠信知識競賽和英語論文寫作比賽等方式,加強大學生學術誠信自我教育。
2.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完善學術誠信教育體系。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為指導,強化英語本科生學術誠信意識。學術誠信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的學術價值觀以及對學術誠信的認知。因此,要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學術誠信意識,應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他們樹立正確的學術價值觀,樹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研精神,在學業和學術上互相信任,坦誠交流觀點,尊重他人的觀點和成績,公平競爭,自覺遵守學術規范,抵制違背學術道德的行為,成為學術誠信的捍衛者。第二,以年級為階段,實行“入學教育-課程論文-學期論文-畢業論文”的“一條龍”學術誠信教育培養模式?!耙粭l龍”模式的具體做法是:以英語專業新生入學教育為契機,開展“學術誠信周”活動。人手一本《新生入學手冊》,內容包含學術道德和學術規范教育,使新生一入校即感知科研誠信的重要意義。對于一、二年級的課程論文或課程報告,任課教師應強調學術規范的重要性。同時,可采用高年級學生進行講座的形式加深低年級學生對學術規范和學術道德的認識。同伴講座會收到更好的效果,因為中國學生“往往對正式的規則并不在意,而來自同伴(peer)的口口相傳(wordofmouth)對其更有影響力”。到了二、三年級,學生在撰寫學期論文或學年論文時,逐步養成了學術誠信的習慣。及至四年級撰寫畢業論文時,便會習慣成自然。總之,學術誠信的培養需要經過系統、扎實和持久的訓練才能產生效果。第三,以“導學”為抓手,提高英語教師學術誠信教育指導水平。教師是學生學術誠信養成的引路人。因此,廓清“指導什么”和“如何指導”是關鍵。針對英語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指導,筆者曾提出“十三導”的原則,即論文前期準備階段的“六指導”(導學風、導目的、導閱讀、導文獻、導選題、導信心)、寫作過程的“三指導”(導科研態度、導宏觀與微觀結構和導耐心)以及答辯過程的“四指導”(導總結、導陳述、導答辯和導意義)。受此啟發,針對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筆者提出“六導”的指導思路,即:導學風——樹立“質量意識”“規范意識”“誠信意識”和“責任意識”;導目的——闡述引文和參考文獻的意義;導閱讀——閱讀并仔細研究引文和參考文獻規范;導查新——如何在網上、圖書館查閱、篩選和記錄參考文獻;導格式——比較和分析文內引用和文后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和規范;導耐心——用心對待參考文獻的細枝末節,如“標點”的用法、各種文獻的著錄方法以及作者、出版社、出版地和出版年代的正確寫法,等等。
3.強化責任意識,激發英語專業學生學術誠信的主體作用。第一,以自律為準則,強化學術誠信自教和內控意識。抵制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提高自我約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自我道德培養和自我道德約束,自覺、自愿地遵守學術規范,成為學術誠信的傳播者。第二,以國際和國內“規則”為準繩,掌握基本的學術寫作規范。學術誠信是建立在學術寫作規范基礎上逐步養成的習慣。因此,了解和熟悉學術寫作相關規范是第一步。要了解國際上學術誠信教育和學術寫作規范動態,與國際學術慣例接軌。
參考文獻:
[1]張春芳.近五年英語專業畢業論文質量調查與思考——以某校為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9,(2).
幾乎每天清晨醒來,窗外都在淅淅瀝瀝綿綿無聲地滴雨,化好妝踩好高跟鞋,抱上電腦和幾本厚書,在步履匆匆的人群中步履匆匆,趕往不同的教室。
校園是一幅色澤精美的油畫。雕工細致的哥特式建筑鋪陳開來,大口地吞吐著稀稀落落的人群。
偶爾停下來對面熟的人說:“How are you”,偶爾被陌生的面孔攔住,指著我懷里巨大的心理學課本,說:“嘿!我也想學這個,你能給我些選課建議嗎?你的電話號碼是?”
經驗表明,當我蓬頭垢面加拖鞋時,是沒有男生需要“心理學選課建議”的。
一笑置之所有的小插曲,迅速收緊注意力,看書、聽講、寫論文、做作業,在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和隨堂測試間熬夜,再熬夜。抽時間打工、播NBA、寫小說。
這便是校園生活了。
No one cares about you
我總是不太承認這些。但起初,確實迷茫和孤獨。
只身來到陌生的國度與城市,以為學校會是另一個家,可這里沒有班級,沒有專業,沒有輔導員。連課程表都是空白的,你所擁有的,是上千種不同課程的編號和基本介紹。和一句“請選擇你喜愛的任意領域基礎課和上課時間”。
東搜西索打聽,好不容易折騰開學了,一堂課上百人,人人上課來下課走,我交不到朋友,就連基本交流,也會在看到藍眼睛們格外耐心和努力聽的表情時,不敢再張嘴巴。
也曾在下課后獨自回家,融不進現實世界,于是把自己鎖在電腦前,每天靠刷QQ空間和微博找存在感。緊接著是自我厭惡,恍悟原來留學不過是看上去很美,查機票數日歷盼回國,一天又一天的心情煩躁。
做獨一無二的自我
不僅僅是大學,中學里也沒有固定班級,你會被要求參加分班考試,從英文化學考到芭蕾游泳,想學就得考。學校將根據你的基礎把你放進相應班級。一個14歲的學生,可能上午坐在11年級的數學課堂,中午就去學2年級的歷史。他沒有班主任、固定書桌和教室,只有與自己水平相符的課堂。
到了本科,專業、學院申請大都獨立于大學申請,你需要在進校后修滿特定學院要求的基礎課程,平均分達標,撰寫申請文書,提交學院申請表(部分學院有入院考試),完成一輪全新的淘汰競爭,才能擁有專業。
你看,在你十八歲進入大學,沒有自我了解和一片茫然時,它不用專業束縛你,給你絕對的選課自由,鼓勵你通過實際嘗試去尋找天賦與興趣,幫助你成為獨一無二的自我。
“移情別戀”是常事
需要180學分換本科學位的學季制度大學,包含大約90學分的社會學、人文學、自然科學等七個不同領域的基礎課(每門課4-6分)。我大一修心理學導論,本是抱著填社會學學分的目的,誰知越學越愛,學完后也久久不能忘懷,終于在一年后向Advisor(建議者)坦了白。
我說,我犯了錯,商學院基礎課已經修完,可我還是無法抑制地愛上了心理學。他說,沒關系,全美本科生人均四年換3.6個專業,在你的年齡,任何犯錯都叫成長,不叫犯錯。我說,不行,我不能放棄會計專業,拋開我的付出和它的社會優勢不說,我對它的愛不曾減。他說,沒關系,雙學位三專業的人比比皆是,只要你喜歡,你扛得住。
大二末,我便開始了第二學位的申請,每天都在更少地睡覺,更快樂地啃書,學我所愛。
自由是把雙刃劍
在這里,你可以通過自主嘗試、放棄和選擇,體會到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本身是一件多么快樂的事。
你有許多自由,可以展翅飛翔,盡情學你所愛,也可以對著空課表淚流滿面,懷念那個課表被寫在黑板邊上,不需要思考、費力自我探索的高中時代。
所以,在同樣的環境和時間,有些人獲得了學術成績,收獲了交流、分析能力與人脈。有些人則在這個沒有輔導員沒有班級沒有親人沒有人照料所需的世界里永遠地迷失了,他們憋出自閉癥和網癮,他們盼回國,亂花錢,日復一日。
尾聲
我終于想起那個在紅著臉抖著唇擠中式英文,和閉嘴微笑裝女神間選擇前者的自己;想起在頂著困意寫論文,和蒙頭睡覺間選擇前者的自己;想起在誠實告訴別人我不知道(沒聽懂)請您解釋一遍,和點頭而過間選擇前者的自己。想起有一年有一天我驀然回首,竟已不再討厭我所生活的世界,和已然不似從前的自己。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法;外國文學;立體化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計算機網絡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認知方式,人們的學習范圍和模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社會文化學習理論和認知理論的混合式學習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高校文學課的傳統教學普遍存在程式化、教條化的傾向,尤其是在外國文學課堂上,由于東西方文化視角的差異,學生的接受與課堂知識傳授、文本內在含蘊的傳達都存在落差。采用新媒體等新興網絡技術輔助課堂教學,利用混合式教學方法,構建傳統教學方式、多媒體課件制作、慕課式教學相結合的立體化模式。發揮培養學生應用實踐能力的第二課堂學習作用,既可以調整這些落差,又可以保障文學課教學與學生期待視野的融合與超越,實現“用中國人的靈魂”研究外國文學史的教學目的。
一、在教材處理上,改變大學生課外不讀教材,上課不帶教材、不記聽課筆記的現象
立足權威版本,選取以鄭克魯為主編,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紀教材”《外國文學史》及《外國文學作品選》為主講教材,以其他原典書目為輔助,給學生提供閱讀書目,將課堂文學史教學和文學原典閱讀相結合,通過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等方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再通過講解重要作品,將之改編成課本劇或進行詩歌朗誦會等,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培養學生的聽說、寫作以及表演能力,從而提高教材的實用性,促進學生與書本之間的溝通。
二、在教學內容上,融合創新思維理念,將專業理論與學科實踐相結合,增加實踐性課程內容比重,將聽、說、讀、寫技能培養貫穿教學全過程
因受課時量限制而在課堂上不能講解的,但有助于理解作家作品、文學大思潮、文學現象的相關教學內容留給學生做課外獨立學習。具體方法:(1)每次課程之前,利用課程平臺上傳的教學資料、教案、課件、教學筆記、參考書目、教學視頻等,要求學生自學相應章節,在課前完成知識的自主學習,并總結思考題,在課后練習。(2)在學生的自學過程中,網絡提供教師講義、經典作品選讀與分析、外國文化背景、英文作家作品介紹等內容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有全面的了解。(3)學生可以通過網站上的在線測試,衡量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4)對于實踐性教學活動的成果教師要及時匯總、整理,建立參觀訪問、觀看影視資料的心得體會,建立社會調查報告、音視頻等資料檔案,并及時上傳,鞏固課堂所學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學習興趣,增長其社會實踐活動能力。(5)對學生進行課堂教學效果問卷調查,了解學情,并及時整理相關數據,以利于教學內容的適當增補。
如,在講授第七章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代表作家列夫?托爾斯泰創作時,課前在課程平臺上預習茨威格寫的《列夫?托爾斯泰》朗誦視頻,了解作家生平及社會影響,按照書目閱讀作品《復活》《安娜?卡列尼娜》,理解和把握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和創作的密切聯系。課堂上以講授為主,分析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道德自我完善”以及“宗法制農民思想”與創作的密切聯系,討論托爾斯泰主義在具體作品中的體現。課后學生自己總結“托爾斯泰主義”的概念,寫到課堂筆記本上。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在課堂上進行提問總結。
三、在教學方法上,采取課堂教學、第二課堂設計、網絡課程平臺建設、多媒體教學等多角度、多形式配合課堂教學,構建立體化教學模式
教師成為“引導者”,學生恢復自我主導“角色”意識,使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得到延伸。
1.在課堂教學上,以傳統的課堂講論法、講演法為主,輔之以多媒體,依托課程平臺,適當引入慕課式教學方法。(1)發揮多媒體教學內容比傳統教學密度大、容量多的特點,精選經典視頻片段和圖片,摘錄原著篇章,利用課件制作中的鏈接功能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國內外新信息、新動態、新觀點、新數據等,使一些在傳統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象,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既能豐富教學內容,又能拓展學生視野。(2)利用新媒體等網絡技術輔助高師文學課教學,如,利用校園網課程平臺,采用微課、慕課式輔助課堂教學。通過上傳教學資源,實現文學課教學與學生期待視野的融合與超越。具體方法是:①遵循優秀教學資源共享的原則,從985、211高校引進MOOC教學視頻,鏈接慕課中文網、網易公開課等,針對主講教師不能親臨,無法實施因材施教的原則,在開設課程時設置輔講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講解,將教學視頻內容深化;②在網絡課程平臺上進行輔助式微課教學,鼓勵學生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和思考。教師課堂上引領,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2.在第二課堂設計上,注重實踐性教學。具體方法:(1)適當采用人性化的“慕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實現“依教而學”向“先學后教”的轉變。在課前預習階段,指導學生按照思考題,自主地、以自己的節奏、用一種較放松的心態在家學習。(2)每學期預留50本圖書目錄,其中必讀10本,學生按照興趣在預留書目里自由閱讀文學原典,選擇性地做讀書筆記或在課堂讀書報告會上以“我喜歡的一本書”方式向同學推薦。(3)鼓勵學生公開、文學作品等,完成學生對文學文本意義的補充與完善。
3.在考核方式上,避免以往一次考試定成績的弊端,建立靈活多樣的考核評估體系。發揮網絡教學作用,在課堂表現中引入在線討論、在線測試、調查問卷等環節。具體由平時成績、期中測試、期末閉卷考試三部分組成。在綜述性論文報告、閉卷考試和平時出勤、平時表現基礎上,引入學生社會實踐的參與形式,學生發表作品可作為實踐學分記入平時或考查課成績,增大實踐性測試部分的分值比重。
平時成績重在考核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此項占總成績的20%),由課堂出勤、課堂表現組成。課堂表現除包括學生當堂表現之外,也可通過在課程平臺在線測試、討論題目,引導學生自由發言、討論,以研討性教學方式進行。
課堂出勤占10%。教學周16~18周,一學期至少點名10次。缺勤一次扣1分。遲到或早退每兩次扣1分。事病假每3次扣1分。
課上表現占10%。研討會或讀書報告會發言、課堂筆記檢查、讀書筆記檢查;課程平臺在線討論和測試等各占5分。
在課堂表現環節嘗試進行慕課教學測試方式,借助游戲里的通關設置,在課程與課程之間設置進階式小問題、小測驗,學生只有全部答對才能繼續聽課;如果有疑問,可以在平臺上直接提出,最終會有來自教師或學習伙伴同步或異步的解答。
期中測評重在考核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此項占總成績的30%。(1)引入半開卷考核形式。①從參考書目必讀10本中,任選其一,要求當堂完成配合教學內容的從文論或文學批評角度進行的課程論文。(有原創觀點,能自圓其說,字數不少于1500字。根據具體情況分為優、良、中、及格、不及格)②每章中選擇一個代表性作家或作品進行續寫或改編課本劇活動。(2)鼓勵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實習發表文章,學術論文,參加詩歌朗誦、戲劇表演等活動獲得獎勵等,可作為優秀成績取得的一個衡量依據。(3)每一次教學是討論課的,可憑學生在課堂討論中的實際表現為其打一個分數;有論文寫作要求的,則依照論文寫作情況,為其打一個分數。一個學期下來,為每個學生合算一個分數,列入本學期的期中成績。核算百分比后記入期末成績。
期末閉卷考試部分占總成績50%,對期末考核環節的考題類型進行革新,減少考查外國文學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填空、選擇、名詞解釋、簡答等題型的數量,增加考查綜合運用能力的論述和作品原典閱讀的文本分析題型比重,百分試卷里各占50%。五道大題中的最后一道為文本分析題,沒有固定答案,要求學生主題思想清晰,利用學過的文論、敘事結構等方面觀點進行分析,考查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除上述教材處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革新外,為適應新時展趨勢,整合校際教學資源,外國文學課程可進行如下資源建設。①建立網絡教學資源庫。通過外國文學課程平臺建設將已有的教學資源數字化;上傳教學材料、教學課件、筆記、閱讀書目、多媒體視頻、圖片的收集整理等工作,對轉化后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編目存檔,實行專業化規范管理。②參加外國文學慕課教學課題開發任務。MOOC(慕課)是一種新型在線課程開發模式。核心概念是“微視頻、小測驗、在線互動”,將在線學習與教學模式改革很好地結合起來。針對外國文學教學資源建設的理論研究現狀,可以采取申報國家、省、市教育部門資助來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研究,提供理論支持。③實踐教學資源。建立有效的實踐教學平臺,形成外國文學實踐教學行之有效的范式。
綜上所述,只有適應時展的要求,將在線學習和基于網絡的學習活動與課堂外國文學教學融合,實行多重交互的混合式教學法,才能解決外國文學課堂長期以來的教學內容多與教學課時少的矛盾,使課堂教學設置更符合培養創造型人才目標要求。改變文學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對畢業生個人沒有產生太大意義,縮短所學的文學課內容與實際工作需要之間的差距,從而盡量減少文科大學生因就業能力不足而導致的結構性失業現象。
參考文獻:
傅美蓉.新媒體時代外國文學的教學改革[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