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21:59:2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知識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彼得•德魯克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預言,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使得中層管理被取代,這主要是由于在傳統組織中中層管理的工作主要是對組織內信息進行篩選和傳遞,而這部分工作將伴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廣泛運用而逐漸向高層或基層人員轉移。市場的瞬息萬變、機遇的轉瞬即逝,迫使企業必須作出快速反應。傳統的縱向垂直層級制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快速反應能力,傳統的管理手段決定了管理的幅度不可能太大。橫向扁平式組織結構層次精簡,有利于信息的傳遞,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和不失真,組織效率大大提高,能對外部信息快速反應,成為知識經濟下企業組織變革最顯著的特征。結構扁平化趨勢表現在:渠道層級減少,渠道縮短,渠道寬度大大增加。成立于2010年4月的小米公司,2014年全年手機出貨6112萬臺,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第一,全球智能手機廠商第六名,目前員工7500余人,還被評為2014年全球最具創新力公司。董事長兼CEO雷軍推崇的是身先士卒的管理方式,一直保持扁平化的管理,目前小米仍然保持著“創始人—團隊領導—員工”的三級組織架構[5]。在出版市場的競爭中,時間就是機會,時間就是效益。速度競爭要求出版經營者對市場需求的信息反應要快,編、印、發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速度要快,從而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茖W出版社近年也探索了“主管社長—分社長—編輯”的三級組織架構,每位社長分管10個左右出版分社,提高了決策效率,分社長的能動性更強,搶占了不少市場先機。
2組織網絡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企業信息傳遞和人際溝通逐步已實現數字化、網絡化。網絡化是指由若干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獨立的組織構成的一個關系緊密的組織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實現人、財、物與信息的流動。在這樣的組織中,企業組織變成一個由許多知識結點所組成的動態網絡,這些知識結點可能是許多單個的員工,也可能是一個個專業團隊,或者是一個為解決特定問題而存在的組織。組織成員也可能來自企業外部,成員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動態關系,組織邊界模糊。正如杰克•韋爾奇提出的“應該將各個職能部門之間的障礙全部消除,工程、生產、營銷以及其他部門之間能夠自由流通,完全透明”。企業獲取知識的速度更快、知識共享的范圍更大,可進行多向知識、信息的交流和溝通,使知識共享后形成合力,有利于知識創新。網絡化組織就像樂高積木,企業的每個成員都是特定網絡中的一個節點,成員之間會因工作任務的變化,隨時組成工作團隊或工作小組。圖1是騰訊公司組織結構圖[6],四個業務系統(無線業務、互聯網業務、互娛業務、網絡媒體業務)和四個支持系統(運營支持、平臺研發、行政等職能系統及企業發展系統)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體現了組織網絡化的特點,而組織互聯互通的利器便是騰訊公司盈利的法寶QQ。QQ是騰訊公司所有產品與服務的基石。當前各出版社已普遍實施ERP(企業資源計劃)系統,選題、發稿、審稿、財務核算、銷售數據查詢均依賴該系統進行。而QQ、微信、電子郵件等更是人際交往必不可少的溝通工具。通過網絡通信技術把組織目標所需要的知識、信息、人才等聯系在一起,還可以構成動態的內部資源利用體,如成立虛擬的企業組織“××叢書出版小組”,包括策劃編輯、文字編輯、營銷宣傳、校對、美工設計、印裝協調、物流主管等,項目完成后可以重新組合。這種虛擬化的組織可以是企業的一部分,也可以是整個企業。
3機構柔性化
知識經濟下的發展,是一種以知識為主的融圖1騰訊公司組織結構圖合性發展。專業分工仍然存在,但具體問題的解決卻依賴于各種力量的整合式協作。為了使信息在組織內有效傳遞,組織內部結構的邊界越來越相互滲透,消除其職能部門之間、層級之間的障礙,使信息、資源、思想能在組織中自由流動,組織更具有活力。所以,組織在內部分工設計上,要盡量破除專業壁壘,實行柔性化設計,盡可能強化組織的協調、整合能力[7]。柔性的概念最初起源于柔性制造系統(FMS),指的是制造過程的可變性、可調整性,描述的是生產系統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柔性概念應用到企業的組織結構上來,是指企業組織結構的可調整性以及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柔性化的組織結構是一種靜態構架下的動態組織結構。如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彈性配置作業人員”的思想和方法是這方面的典型。豐田公司一反傳統的“定員制”,要求企業根據生產量的變動,彈性地增減各生產線的作業人數,以求盡量用較少的人員完成較多的生產活動。這種人員彈性配置的方法對員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員工必須“一專多能零缺陷”:“一?!敝缸屪约河幸豁棇iL非常強,“多能”指盡可能多儲備幾項能力可以搭配著使用,“零缺陷”指通過自身努力和對外合作,讓自己的弱勢變得及格。今天的編輯所扮演的角色日趨龐雜,要全程參與出版物的策劃、編輯、設計、印制、宣傳、發行、服務等每一個環節,每本書的出版過程就相當于做一個小工程。編輯再“全能”也無法單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來解決所有環節的問題。項目管理是通過臨時性的專門的柔性組織,在時間和預算的限制下,項目負責人對項目進行高效率的計劃、組織、指導和控制,以實現項目全過程的動態管理和項目目標的綜合協調和優化。與企業的日常管理相比,項目管理更要科學化、專業化,它劃分并整合更為細致的項目管理過程,應用專業的管理工具,從而以最少的投入創造最大的效益。圖書出版應用項目管理機制已是出版業界的共識,但目前出版社大多還停留于項目負責人的層面,距離項目管理機制有較大差距[8]。2007年5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國工程院出版分社成立;2011年3月,人民郵電出版社西安郵電學院教材出版分部成立;2012年5月,化學工業出版社華中分社在武漢工程大學成立。這些出版社分支機構的設立既反映了出版社的聯合經營戰略,也是機構柔性化的重要體現。
4決策分散化
在工業經濟時代,組織高層幾乎擁有所有的決策權。在這種單一的決策模式下容易產生、低效率、結構僵化、溝通壁壘等問題?,F在的市場競爭,誰贏得了客戶,誰就贏得了市場。在企業管理中,如果給員工一定的授權,讓企業員工與客戶走得更近,是決定企業員工走進客戶與市場的最佳路徑,還會在很大程度上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例如,華為公司強調“讓聽得見炮火的人進行決策”,讓員工在所屬工作領域內擁有完全的行為支配權,就是對于這種趨勢的反應。決策的分散化能夠增強員工的參與感和責任感,激發員工的工作動力,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改變下級服從上級、上級行政干預下級的專制型的企業管理模式,使管理者與基層員工之間建立起一種新型的服務關系。2009年8月8日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在第八屆品牌中國高峰論壇上發言時坦陳,海爾集團將進行重大調整,即“把原來的‘正三角’變成‘倒三角’,原來是領導指揮員工,所有員工都為領導服務,今后要變成所有員工都在一線創造客戶需求,各級領導則為員工提供支持,這是一種人單合一的企業文化,每個人都有其商業目標”。誰面向市場就給誰更多的權力承擔責任,使其敢于現場作決策,更及時有效地服務顧客,增強競爭力。原來面向企業內部管控的組織結構轉變為面向客戶和市場,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在這種構架下,企業的管理人員不再是發號施令,而是清除障礙、提供支持。近年來各出版社紛紛實行“分社制”,總社將選題審批權、市場營銷權、選人用人權、員工獎懲權甚至財務審批權等下放給各出版分社,總社負責戰略規劃、利潤結算、重大項目監督管理以及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事宜,大大激發了編輯的工作活力,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團隊小型化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企業出現了一個新的工作者群體即彼得•德魯克所稱的“知識型員工”——掌握和運用符號和概念,利用知識或信息工作的人。出版社編輯無疑屬于知識型員工。他們一般都具有較高的個人素質,擁有較高的學歷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養;具有很強的自主性,更強調工作中的自我引導和自我管理;從事的不是簡單的重復性工作,而是在易變和不完全確定的系統中充分發揮個人的才干和靈感;他們往往具有實現自身價值的強烈愿望和個性。而只有通過團隊合作,知識才能創造價值,組織才能獲得成長?;诖耍诮M織結構設計時,建議將3~10人組成一個團隊,因為小團體可以使人產生較強的歸屬感,也容易具有較高的個人成就感。如果一個部門人數較多必然會形成各自的小團體,這種非正式組織之間可能會產生各種摩擦,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良好工作氛圍的保持。團隊人數太多也不利于績效考核,容易養成“大鍋飯”的陋習。團隊中并不是職位越高權力越大,組織的權力將由職位權威向知識權威轉移,誰掌握知識、信息,誰決策!為了應對作者、讀者、經銷商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歐美出版社通行的做法就是組建以責任編輯或策劃編輯為核心的小型團隊,一般3~10人,包括責任編輯、策劃編輯、營銷編輯、助理編輯等。
6內部市場化
內部市場化是利用市場經濟的價值規律,以價格為紐帶,統一價格、統一結算方式,將企業內部上下工序之間的關系和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關系由行政關系變為等價交換的經濟往來關系;用價格結算的方式解決用人多少和各個生產環節的各種矛盾;個人收入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從而最大限度地挖掘人、財、物的潛力,實現企業效益的最大化。在知識經濟時代,組織的基層單位擁有市場經營的相對自,基層員工也在所屬工作領域內擁有完全的行為支配權。不僅企業與市場環境的橫向聯系在多個層面開展,而且企業內部單位之間也被允許在一定限度內開展市場競爭[7]。小規模、多品種代替大規模、標準化。此種情形之下,勢必要將價格機制引進企業組織內部,用市場價格來衡量各基層單位的工作效率。而通過內部市場化管理,企業各部門可以在第一時間準確無誤地獲取所需信息和服務,從而提高了整個企業的反應速度,促使企業進行管理創新,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和客戶的個性化需求。出版社內部的編輯加工費、校對費、印刷費等均應該按照市場價格收取,財務結算應做到本本清(每本書)、人人清(每個人)。在保證出版物質量的前提下鼓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開展市場競爭,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競爭力。
7資源社會化
1.在知識經濟條件下,對人的重視程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程廣云認為,“知識既具有經濟價值,又具有社會、人文價值?!保?]知識經濟突出了知識的經濟價值,最終突出了人的價值。任何經濟形態都對人有知識要求,但只有知識經濟是直接建立在新知識之上。知識終究要人來生產和使用,不能超越勞動力。知識經濟的發展必然刺激對高素質勞動力的需求,包括高水平的科技人員和經營管理人員等,它的發展取決于人的創造能力。這樣對知識的重視就轉化成了對人才的重視。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率先把勞動者創造力的培養放到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高度,我國也先后提出了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的戰略。
2.知識經濟引導對人力資源的投資加大。知識經濟時代,智力因素占據主導地位,而智力的發展要求大規模的投入。人才的培養靠教育,各國對人力資源的教育投資在逐年加大。1997年美國的克林頓總統曾宣布,“首要”的事情是確?!八械拿绹说玫绞澜缟献詈玫慕逃?。與此同時,教育費成為勞動力價值的主體。馬克思時代教育費“對于普通勞動力來說是微乎其微的”,因為那時以體力勞動者居多,于是“勞動力的價值可以歸結為一定量生活資料的價值”。[2]174而到了知識經濟階段,勞動力的競爭主要表現為知識和創新能力的競爭,因此勞動者的主要收入(也就是勞動力價值)是為了使自身和子女接受教育和培訓,提高自身及子女的知識水平和能力素質。
二、知識是唯物史觀的有機構成
1.知識的客觀性。知識屬于意識,但又不是一般的意識,不是人的想象、欲望、夢幻和意志,而是對實際的真實反映,并且經過實踐檢驗的意識。也就是說,知識不是“知而不行”,而是“知行合一”。知識的典范是科學,科學作為知識的一種,更不是一般知識,而是客觀的知識。其客觀性表現為經過實驗證明,至少經過實踐的反復檢驗。當然,科學的客觀性并不意味著科學已經終結。因此,當我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并不意味著對唯物史觀的顛覆,而是在知識經濟時代,在科技日新月異的前提下,對唯物史觀的發展和創新。
2.勞動與知識。作為勞動要素的人,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擔當。一個醫師和一個教師的區別,不是體力,而是專業的知識和技能。在人類生產力的發展史上,體力的發展并不明顯。除了人,勞動的要素包括工具和技能、對象和產品。恩格斯說,“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4]379工具的本質是知識,而且歷史越發展,所需知識越復雜。勞動技能則是知識運用于實踐而獲得的內在于人的成果。人的勞動對象不同于動物的勞動對象,它的具體范圍以及用途完全由知識決定。知識的每次更新,都會有新的資源走進人類的視野,或者是舊的資源獲得新的意義。至于產品,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想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保?]178馬克思曾經把勞動概括為“自由自覺(有意識的)的活動”。人們往往只注意這句話是馬克思關于類特性的表述,而不注意上文:“勞動這種生命活動”(勞動是生命活動),“生產生活就是類生活”(因為生產勞動是類生活,所以生產勞動的特性就是類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動的性質”(類特性就是勞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5]46因此,勞動的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勞動的發展,就是知識的發展,勞動產品就是勞動者知識和智慧的凝結。
3.知識與生產力。隨著“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確立,生產力向知識的回歸成了必然。科技都是知識,第一生產力也就成了知識。這是根據已有的共識,運用形式邏輯的三段論推導出來的論點。經濟是歷史的基礎,生產力是經濟的基礎,而科技是生產力的基礎,這樣,科技就成了歷史的基礎。而科技的形態是知識,這樣,知識就成了人類歷史的基礎。在英文中,生產力是Productivity,指生產效率,中文卻用了“力”字。這樣翻譯顯然會引導我們的思維,讓我們想到力學,而力學Mechanics就是機械論(Mechanism)的典范。受此影響,我們曾經把生產力局限于人和生產資料,特別是機械性的工具和設備,這不是實實在在的機械唯物主義嗎?在此基礎上的唯物史觀,恐怕不是徹底的唯物史觀,而是機械論的唯物史觀。相反,把生產力理解為知識,固然有警惕唯心主義的必要,但是實實在在符合能動的唯物主義。
4.文明與歷史。知識即文明。人類歷史可以叫做文明史,人類活動的成果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而物質文明即是生產力。文明不僅推動了器物的發展,而且推動了人和社會的發展。例如原始人對應的是石器,奴隸主對應的是青銅器,封建主對應的是鐵器,而資產階級是蒸汽機的產物。具體到個人,愛迪生的幾千項發明成就了通用電氣公司,視窗操作系統幫助比爾·蓋茨成就了世界首富的地位?,F代科技創造了資本家,也改變了社會,恩格斯在《英國狀況———十八世紀》中說,“科學以實踐為出發點的結果就是英國的社會革命?!保?]27而“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5]17生產力和經濟是基礎,但是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也是相對獨立的文明,二者不能簡單化或還原為生產力,生產力的變革也不能自動轉化為生產關系的變革。生產關系不僅是利益格局,更重要的是文明和智慧。生產關系成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現代文明的產物。
在古代,生產力簡單,相應地生產關系也簡單,促使人們把二者混淆,或者把生產關系還原為生產力。而當代,生產力那么復雜,生產關系相應地轉向復雜。例如宏觀調控、財稅政策、社會保障、比較優勢、國民待遇,等等,無不是生產關系。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說明我們黨已經肯定上層建筑本身是一種文明。過去我們把政治簡單化為階級斗爭、黨的領導、無產階級,現在肯定了民主、法治、人權,說明政治本身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和完善。
三、結語
唯物史觀的唯物特性主要表現是把生產力作為理解歷史的關鍵。把知識引入唯物史觀中并不是要改變唯物史觀關于社會結構的理解,所要做的只是深化對社會結構各要素的認識,就是肯定生產力的知識屬性,進一步肯定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的知識屬性,這實際是在關注各要素之間的共性。用知識和文明理解社會現象,是對唯物史觀的運用和體現。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有助于理解以人為本,更加重視人的主體地位,提高人的文化自覺,這也是唯物史觀旨歸所在。
但是,知識不是萬能的,我們仍不能忽視人和物質仍然是文明的基礎。唯物史觀的唯物特性還表現在承認人是歷史的主體,人是知識的創造者,而知識經濟不是超越人,而是更加發現人的價值,尊重人的才能。同樣知識經濟的出現,也完全沒有改變物質的基礎地位。作為知識經濟的典范,知識產品任何時候都需要一定的載體或媒介。作為消費趨勢的多媒體,恰恰表明現代經濟對各種媒介的依賴,而不是相反。同樣作為知識經濟典范的虛擬制造,并沒有也不可能消滅傳統工業,自然資源和物質資料始終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基礎。
另外,知識經濟并沒有改變貧富分化的現實,資本家的個人財富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積聚。憑借對知識的壟斷,階級剝削取得了新的形式,不平等的分工在國家之間加劇,體現為發達國家快速發展知識經濟,把高污染低利潤的制造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說明知識經濟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性。
流動資產是企業的血液。知識經濟下流動資產管理存在主要問題是流動資產利用效率比較低下,資金使用的合理性受到質疑。既有大量資金閑置浪費方面的問題,也有資金不合理占用,造成資金短缺的窘迫。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只有合理的配置流動資產的使用,在最大范圍內激發流動資產的活力,才能夠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流動資產的使用效率。
二、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存在問題原因
知識經濟下資料管理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也是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企業資產管理的保證。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才能夠促進資產的合理使用。但是,很多企業在知識經濟下資產的管理過程中,重視資產的使用,忽視資產管理制度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資產在使用方面的效率,也為資產的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2.科技含量低。
在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是和資產管理復雜性有著緊密的聯系的。資產管理不僅需要建立嚴謹的管理制度,同時也需要大量的人員使用一定時間貫徹執行,這都為資產管理存在問題預埋了一定的隱患。因此,加大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科技方面投入,依托科技力量提升資產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企業在資產管理科技投入方面還是不夠理想,造成了資產管理方面存在諸多的問題。
三、解決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存在問題的措施
針對以上在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緩的。
1.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
無論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知識經濟下資產管理,還是以原料,能源,勞動力為基礎傳統經濟下資產管理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資產管理就是水中月鏡中花,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據謹慎性,預防性,有效性,合理性等資產管理的基本原則,結合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及流動資產的具體特性性,制定嚴密,公平,可操縱性強的資產管理制度,才能夠促進資產的有效使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助力。同時,在建立完善的資產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還是需要嚴格制度的執行。如果僅僅把資產管理制度停留在紙面,口頭上,那么資產管理有效性就無從談起,企業資產安全性也難以得到保證。也不能夠為企業帶來效益。
2.借助高科技手段。
高科技手段的充分應用是知識經濟顯著特點之一。也是知識經濟能夠突飛猛進發展的重要原因,科技是發展的原動力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共識。因此,在知識經濟下的資產管理應該借助知識的力量,凸顯科技手段在資產管理過程中應用。例如建立固定資產管理的平臺,通過電腦網絡等科技手段,從固定資產引進開始,把固定資產的使用,折舊,故障,檢修,擴展功能等等信息,都在固定資產管理平臺上充分的展示。既方便企業對固定資產的狀況進行充分的了解,也便于使用者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時能夠促進企業的管理者對資產進行管理,保證資產功能的實現。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知識經濟下的資產,不僅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同時也能夠實現動態監督,隨時掌握資產的情況。既有利于資產的安全,也有利于企業通過資產創造效益。
3.在資產的管理過程中符合知識經濟的特點。
知識經濟和傳統經濟增長模式是有著明顯的區別的。傳統的經濟主要是整合各種資源,利用企業自身的原材料,勞動力,及能源生產產品,然后通過營銷手段把產品推向市場,從而實現資金和產品之間良性的循環。但是,知識經濟則是以信息為基礎的,科技在企業的經營過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知識、信息構成了知識經濟下企業進一步發展的動力。很多知識經濟下的企業都是以虛擬化的方式實現效益的增長的。通過許可經營,轉讓經營,委托加工等形式,知識經濟下的企業創造了不同以往的變革,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同時知識經濟下企業資產的管理由此也帶來了深刻的變化,企業正在使用的資產,不一定是企業所擁有的資產。其他企業經營過程中使用的資產,可能所有權是屬于本企業的。這都為企業的資產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難。也是新時期,經濟變革為企業資產的管理提出新課題。所以,在知識經濟下的資產管理一定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需要,充分體現信息化,知識性的趨勢。
四、總結
(一)知識資本作用明顯,但業績平平。
作為備受關注的群體,自高校上市公司出現以來,知識資本對高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起顯著促進作用。知識和技術、資本市場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結合,使它既有高校雄厚的科研機構做后盾,又能在市場上募集資金,具有高??萍籍a業化和產學研一體化的特點,體現著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我們應該承認高校上市公司作為知識經濟引領者的地位,看到其在加速高??萍汲晒D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國家經濟增長方面的顯著作用。但是從近幾年高校上市公司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絕大多數高校上市公司的業績并沒有體現其依托高新知識的獨特發展優勢,沒有代表我國未來知識經濟的發展方向,甚至一些較早成立的高校上市公司存在著較大的經營管理困難。一直為學者們看重的業績問題顯示出高校上市公司的潛力并沒有充分顯現。
(二)知識能夠轉化為生產力,但效率不高。
高校上市公司將產品投放到市場上才真正體現了知識到生產力的轉化。它的優勢體現在依托高校強大的科研實力和借助新產品的經營,能反過來為高校提供經費和生產基地,并推動校辦企業產業化、市場化和資本化,加快了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但是,經濟體制下成長起來的我國高校,高校科研體制存在著機制僵硬的弊端,很多教授和科研人員將研究的重點放在要求發表的論文數、課題數上,以并無實際意義的研究替代了科學研發,造成了知識在轉化過程中遭遇瓶頸,致使我國科研成果轉化率、產業化率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加之很多高校上市公司并沒有將高新技術作為主要經營業務,未能發揮依托高校的科研優勢,導致知識資源浪費,市場競爭力不足,如由36所高校共同組建的中國高科,由北大方正入主后主營業務已經與“高科”沒有關聯。
(三)運轉整體可行,但存在管理風險。
在現有的高校上市公司中,有的已經有20余年的經營歷史。但高校上市公司沒有實現業內外人士的預期成為中國股市迅猛的力量,與公司內部管理不無風險。高校隸屬于國家機構,政府機關和國家機構特有的效率低下、官僚作風、機構臃腫的現象在高校中也有所體現。有的高校上市公司高??毓膳c高校參與管理同時進行,結果可能出現企業經營管理呈現政府化的低效率。應該說我國高校上市公司存在經營管理不善導致出現問題的情況,但這種問題不是高校上市公司獨有的特點,而是國有控股公司的通病。當前,我國高校上市公司中缺少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缺乏既了解先進技術又能掌握市場需求的管理人員,不能同時具備科學意識和市場意識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重大缺陷。
二、高校上市公司發展對策
高校作為高科技匯集的場所,興辦科技產業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直接形式,高校上市公司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上市公司要更快更好的發展,在知識經濟時代處于不敗之地,還存在許多問題,諸如企業經營體制不規范、企業規模小、資金不足、科技成果轉化慢、對市場認識不充分等。要解決其不足需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考慮:
(一)加速知識到生產力的轉化過程。
按照預期,在高校上市公司中科技可以直接轉化為生產力而不需要經過市場上的技術轉讓和出售,這樣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和比例,還可以節省市場上的交易成本。但是從實踐來看,由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仍存在效率不高問題。針對轉化的效率問題,我們應做到:堅持走產學研一體化道路,以高科技產業推動經濟增長。據相關專家分析,我國科技成果轉換率在30%左右。要改變知識成果被束之高閣現狀,高校上市公司必須實現高校與企業的緊密結合,高校為公司提供知識、技術與產品,公司為高校提供資金支持與科研方向;高校學者與科研人員應該改革傳統的高??蒲畜w制,減少基礎性研究數量,做到高??蒲辛α恳允袌鰹閷?,充分體現知識經濟的優勢,為高校上市公司的健康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持;自建或加強建設高校的研究與開發機構,重視對于知識的有效轉化,增設研究與開發人員,設立研究與開發專項基金,提高科研人員的激勵水平等。
(二)進行科學的經營與管理。
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的上市公司,高校的發展背景會為公司帶來更多的信任與投資。高校上市公司作為利益的創造者,要求經營管理主體在科學技術知識外熟練掌握科學管理知識,成為具備全面知識的企業型科學家。高校要實現上市公司的良好運作,要在對高校產業全新認識的基礎上探尋新的高校產業模式。即將知識創新、科技創新等長項發揚廣大,加強企業管理、市場開拓和風險投資的經營與管理。堅持以高新技術為特色,形成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理人員之間的制衡關系,實現政資分離、政企分開、監管職能與資產經營職能分離,將高校上市公司建成產權清晰、權責分明、自負盈虧的市場化組織。在經營管理上應抓好主營業務。在目前高校上市公司所經營的業務中,既有涉及高技術項目,也有其他非高技術項目,高技術項目始終應該是高校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多元化經營固然迎合市場需要,但對于高校上市公司而言,多元經營意味著經營業務分散、資金周轉率下降、單項經營規模縮小、易產生資金風險等,這將給原本競爭力不強的高校上市公司帶來風險。只有使主營業務規模達到相當水平,才能取得較高的收益,吸引投資者,進而實現公司的良性發展。
(三)重視人力資源的培養與運用。
武術散打創新人才是指具有一般體育專業人才良好的身體素質,扎實的體育理論、民族傳統體育的專業知識,嫻熟的徒手格斗運動技能,還應具有豐富的創新理論知識,并富有創新意識,具備創新能力,充滿創新精神,最終才能產生創新成果而服務于社會。
2武術散打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現狀
以武漢體育學院等院校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以及《武術散打》(專選)課程教學大綱為研究對象,對專家、教師、學生進行訪問和調查了解,并針對武漢體育學院武術散打專業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討論和分析。
2.1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研究
按照課程的性質,可以把課程結構分為必修課(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選修課(專業選修課、通識教育課)和實踐環節(軍事訓練、專業見習、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畢業論文)三個部分。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課程設置又可分為: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主干課和專業選修課。對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的現狀分析。
2.2武術散打專選課的教學安排與學時分配
武術散打專選課總學時的分配如上表所示,其中理論課教學基本內容包(從第一學期到第六學期):武術散打運動概述(2學時);武術散打技術分析(4學時)、武術散打運動員的技能訓練(4學時);武術散打戰術及其訓練(6學時)、武術散打運動員的智能及其訓練(4學時);武術散打運動員的體能訓(4學時)、武術散打競賽的組織與裁判(4學時);武術散打運動員的賽前訓練(4學時)、武術散打教練員的臨場指揮(4學時);武術散打教學(6學時)、武術散打訓練過程的監控(4學時)、世界流行技擊術簡介(2學時)。技術課教學基本內容是體能訓練、基本技術、技法訓練、戰術訓練、技能培養、實戰比賽、教學訓練實踐、技術考察考試。
2.3武術散打人才培養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2.3.1通識教育課程設置片面,缺乏廣度和深度
首先,課程種類比例不平衡,通識教育課程中政治類和英語類占學分比例的69.2%,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類的課程偏少;選修課比例小,靈活性不夠。其次,課程內容涉及過于淺顯,多以“導論”、“概論”的方式呈現,雖然涉及到不同的學科領域,但是學生很難做到對該門知識的深入了解。
2.3.2課程種類偏少,缺乏新興、綜合類課程
種類偏少是體育專業類院校課程設置共存的問題,由于自身資源和條件的限制,很難滿足目前高速發展的社會對人才素質更高要求的課程,使得課程種類僅限于體育類及相關的交叉學科,課程種類不夠廣泛,無法多角度、全方位的培養學生。如科研能力培養類課程設置偏少,致使許多院校武術散打本科畢業生的學位論文質量不高。
2.3.3課程時間安排不合理,影響教學質量
由于大部分學校的教室、場館等資源有限等客觀原因,許多學校僅考慮到教室和場館的最大利用率,而致使上課時間不合理。如把術科類和學科類課程前后相連,或是兩大節術科課安排在一起,尤其是與專項技術課安排在一起,課間沒有休息、恢復時間,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極大的考驗,從而也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
2.3.4專項理論課、技術課和實踐課的比例有待改善
對學生的問卷調查中了解到,學生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掌握相對較好,但對技術技法的運動學、力學分析,以及對技、戰術整體運用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等掌握的不夠全面,特別是對散打理論系統知識的掌握缺乏整體性和宏觀性等,反映了武術散打專項理論知識的教學需要加強。其次,學生的教學能力和競賽組織及裁判工作能力等實踐能力有待加強。
2.3.5專業教育實習時間安排不合理
據調查顯示,幾乎所有的學校都是安排在大四上學期進行教育實習,由于武術散打項目自身的特點決定其實踐性較強,而學生的實踐能力需要通過實踐—提高—再實踐—再提高的循環模式開發,所以目前教育實習時間的安排不能滿足學生實踐能力的綜合提高。學生通過教育實習發現自身的不足時,已面臨畢業,沒有時間查漏補缺,重新學習和鞏固、完善自身的能力。
3武術散打創新人才培養課程設置的改革
3.1完善武術散打創新人才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它是以培養“完整人”為目的的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學本科階段,而是應該貫穿人的一生。它為學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訓練,為學生的進一步全面發展做準備,為培養創新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結合武術散打創新人才發展的需求,依據各院校學科建設的特色,應充分把握自身發展的立足點,以學生為本,設置多個通識教育模塊,包括政治類模塊、英語類模塊、工具課程類模塊、人文自然知識類、創新知識理論模塊等,通過多個模塊通識教育的互相配合,擴充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活躍其思維與精神。
3.2增加選修課的比例,重視學生個性的培養
武術散打專門人才不論是通識類知識,或是相臨學科知識技能的擴充,都與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其他專業方向的人才培養有所不同;同時每個學生由于家庭背景、環境背景、教育背景的種種不同導致其知識、能力、素質、技術技能等方面存在差異,教學計劃應該能夠從實際出發使得每個學生各得其所,為學生個性的培養提供充足的空間。創新人才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的培養是建立在學生個性化特征的基礎之上,學生個性的培養建立在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廣泛的興趣愛好之上,選修課的比例和質量則是武術散打創新人才培養舉足輕重的要素。
3.3擴大課程種類,拓寬學生知識面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人才的特征,不僅包含專業理論和專業技能,綜合素質的提升更為重要??茖W的新發展和技術的新成果,一般都出現在交叉學科和邊緣學科。因此,高校培養的學生是否能進行創新活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知識的“寬”和“新”,以及是否具有超越原有專業范圍和進入交叉學科的能力。筆者建議可以與周邊學校合作進行跨校選修,跨校選修是高校間合作辦學、優勢互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協調發展的一種方式,是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一種探索與實踐。通過跨校選修能將附近各大學的優勢資源進行整合,彌補各學校的弱勢學科,增加課程門類,使學生有更多的課程選擇渠道,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在現行的教育背景和不景氣的就業環境下,武術散打人才本身的就業面就相對較窄,所以武術散打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更加迫在眉睫,應重視課程的擴充,從而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創新能力。
3.4適時開設知識拓展課、討論式課程、交流類課程
由于武術與民族體育專業人才自身特點以及招生考試制度的特殊性,學生基礎教育階段過多的時間花費在技術技能的訓練上,導致人文知識相對薄弱、知識面窄,在此壓力下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難度是顯而易見的。并且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對人才質量的需求在提高,因此在高等教育階段初期補充和提升基礎知識,拓寬知識面是勢在必行的。另一方面,學生沒有經過系統學習,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認知上存在缺陷,建議入學教育加強這一方面的重視和引導。創新型人才最核心的能力就是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指有創見性的思維,它不僅能揭示事物的本質,而且能在此基礎上提供新的、具有社會價值的思維成果。因此,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應該訓練有利于產生創新思維的思維方式,這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討論式課程就能從發散思維和整合思維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討論式課程的關鍵在于討論、辨析,只有通過討論,才能清晰了解事物的本質屬性,才能提高思考問題的邏輯性;通過討論,學生會廣泛的收集資料,提升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筛鶕钚碌难芯縿討B或當下最熱門的一些話題作為討論的話題,學生在對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基礎上,分組進行自由討論,最后教師進行點評。
3.5整合學校資源,合理安排上課時間
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最優化整合校園資源,為學生的培養提供最有利的條件。首先,術科類課程是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殊性課程,是通過對身體的消耗、改造、恢復和提高掌握運動技能和提高身體素質的課程,對體力消耗比較大,并且需要充足的休息時間。其次,武術散打專項課,不僅對體力消耗比較大,作為徒手對抗類項目,其對身心的興奮性調動比較大,恢復至靜息狀態需要更長的時間。因此,筆者建議盡量把專項課安排在單獨的一個上午或是下午課程的前面,后面最好沒有課,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會全力與赴進行學習和訓練,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其次,課后還有空余的時間,學生不僅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繼續鞏固、完善技術動作,而且有充足的時間放松與恢復。
3.6重視學生技能培養,調整教育實習時間
專項教學與訓練過程中,在保障專項訓練水平的基礎上,加強學生教學、訓練能力的培養,通過以理論課為基礎、技術課為指導、實踐課為提高的多層次能力培養方式,從第二學期開始逐漸在每個學期安排學生教學實踐活動,并結合教師指導,系統完善學生的教學能力;強化裁判工作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以班組為單位,提供學生參加裁判工作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學生對裁判能力重要性的意識,逐步使得學生獨立完成競賽組織,并且建立嚴格的裁判員晉級考核制度。改革專業教育實習模式,根據具體實際情況,安排每學年實習一次,以便更加切合實際的使學生創造性地學到實際知識、活的知識,也使學生的實踐工作能力得到提高和完善。
3.7合理調整專項理論課、技術課、實踐課的課時比例
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遷,各種事物都處在變化之中,只有抓住事物的本質才能順應這種變化并不斷在其中蓬勃發展。知識經濟的沖擊更是加大了社會對高素質、全面人才的訴求,創新人才的各方面素質符合這種訴求,加大了我們對武術散打創新人才培養的決心。在武術散打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完善學生的技術體系,更是要完善學生的理論知識,擴充對武術散打運動深層次的理解。在合理的范圍內要加大理論課時的數量,逐步積累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層次。在后幾個學期逐漸增加理論課的課時數,加強武術散打知識系統化的教學,加深學生體、技、心、戰、智的綜合整體把握和理解,為學生的內化吸收提供充足的機會。
4結語
1.重慶市郵電經濟面臨的挑戰機遇及對策
2.市場經濟呼喚郵電經濟接軌
3.探討如何加快建立我國郵電通信業經濟新體制
4.應當沖破產品經濟模式的束縛——論我國郵電經濟核算體制改革的途徑
5.中國郵電經濟的分區及區差規律
6.淺議加快建立我國郵電經濟新體制
7.研討經濟理論 深化郵電改革
8.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因果關系
9.重慶郵電大學經濟管理類專業培養特色探討
10.應當加強郵電經濟理論的研究
11.加強理論研究 推動郵電改革——南京郵電學院管理系郵電經濟理論討論會綜述
12.初論郵電經濟體制的改革
13.對建立郵電經濟理論的一些見解
14.發展郵電經濟 加快四化建設——關于上海郵電事業的經濟調查
15.也談郵電經濟效益
16.運輸郵電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關聯分析
17.改革呼喚著創新和完善郵電經濟理論
18.對郵電經濟研究工作的幾點看法
19.改革郵電經濟管理體制
20.郵電經濟體制改革的回顧與展望
21.提高郵電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
22.對傳統郵電經濟理論的反思
23.開拓郵電經濟研究是改革的需要
24.對現行郵電經濟核算辦法的初步探討
25.淺析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必要性
26.關于建立新型郵電經濟學的幾點意見
27.郵電經濟是商品經濟
28.郵電經濟糾紛與訴訟時效
29.關于郵電經濟核算制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第二次全國郵電經濟核算學術討論簡介
30.對郵電經濟兩個理論問題的淺見
31.當前郵電經濟管理的幾個問題
32.談談郵電經濟圖書的出版情況和設想
33.加速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思考
34.抓緊有利時機 加速郵電建設——郵電經濟管理模式研討會綜述
35.郵電高校經濟管理類科研創新團隊的構建
36.“郵電經濟理論征文”評選揭曉
37.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途徑
38.學習經濟理論 推動和發展郵電經濟學
39.價值規律與郵電經濟核算
40.擴大融資渠道 推進聯合建設──第七次京津滬郵電經濟與管理研討會綜述
41.加快郵電事業發展 促進地方經濟建設
42.福建省局擬成立郵電經濟研究會
43.從實際出發 做好郵電改革發展這篇大文章——京津滬第五次郵電經濟學術交流會綜述
44.樹立有利于郵電經濟發展的六個觀念
45.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探索
46.有關郵電經濟問題的幾種不同看法
47.三十五年來郵電經濟核算在不斷前進
48.郵電要堅定不移地走市場經濟道路——京津滬第六次郵電經濟與管理研討會綜述
49.“郵電經濟理論征文”領導小組召開會議部署征文評審事宜
50.談談郵電經濟責任制
51.提高郵電經濟效益的幾點看法
52.郵電資源緊缺度與郵電國民經濟效益
53.郵電資費體系改革中的幾個經濟理論問題
54.跨入新世紀的必然選擇──黑龍江省管局局長陳永有談郵電經濟增長方式
55.以市場機制促進郵電通信經濟發展的實踐思考
56.郵電通信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以貴州為例
57.加強郵電經濟合同管理之我見
58.實行專業經營管理是郵電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由之路
59.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矛盾及優勢
60.產品決定產業屬性──再談郵電通信產業經濟性質及現實意義
61.談談提高郵電經濟效益問題
62.試談轉變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著眼點
63.郵電通信經濟效益的計算方法研究
64.加強郵電資金審計監督 推進經濟向集約型轉變
65.認真學習實施郵電新財會制度 促進郵電經濟更快發展
66.按照商品經濟原則 改革管理體制 搞活郵電經營
67.改革郵電財會制度 促進郵電經濟更快發展
68.關于郵電通信建設項目經濟評價基本方法的探討
69.試論郵電企業的社會經濟效益
70.郵電通信建設項目技術經濟評價研究
71.努力提高通信網的整體素質和效益──再談郵電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72.要切實重視提高郵電經濟效益──《百強之路》序言
73.試論調整改革郵電資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74.郵電營銷藝術初探
75.總結經驗完善郵電企業經濟核算制
76.郵電經濟核算要“兩條腿”走路——談重視和加強郵電專業核算問題
77.重視發揮郵電通信在振興遼寧經濟中的先行作用
78.強化經濟合同管理 服務郵電通信事業
79.談談當前郵電經濟核算制的幾個問題
80.把握市場機制規律 加快發展郵電經濟
81.學習經濟理論 推動和發展郵電經濟學
82.郵電通信業發展對地域經濟發展的影響探析
83.提高郵電經濟效益需處理好三個關系
84.試析郵電技術進步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85.在市場經濟中郵電需要實行五個轉變
86.剛剛起步的蘇聯郵電經濟體制改革
87.郵電通信產出物國民經濟評價影子價格的研究
88.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郵電企業如何加強質量工作初探
89.搞活沿海地區郵電企業 為發展外向型經濟服務——京津滬四局召開第二次學術交流會
90.我國郵電通信業的宏觀經濟效益及其最優投資比例計算
91.淺談郵電通信企業的經濟效益問題
92.知識經濟時代的郵電市場營銷
93.郵電通信經濟效益的一種實用計算方法
94.改善郵電服務 增強通信能力
95.論郵電部門實行經濟核算制
96.統計如何轉變觀念以適應變化中的市場經濟需求
97.郵電通信企業經濟效益評價
98.圍繞經濟做文章——創辦《上海郵電報(社會版)》的體會
經濟論文|證券金融|管理論文|會計審計|法學論文|醫藥論文|社會論文|教育論文|計算機論文|藝術論文|哲學論文
財政稅收工商管理財務管理公共管理理學論文政治論文文學論文工學論文文化論文英語論文應用文寫作指導
您現在的位置:>>免費論文>>工商管理>>電子商務>>論文正文電子商務個性化需求的條件研究
電子商務個性化需求的條件研究
作者:網友投稿文章出處:時間:2005-6-3
-
電子商務個性化需求的條件研究
摘要:個性化需求已經成為電子商務發展中一個重要的研究問題。本文從網站策略需求、產品策略需求研究個性化需求的內在性,從生產模式、經濟模式、經營模式、價值模式的變化和相關案例,研究電子商務活動的個性化需求的必然性,從而得出個性化需求條件形成之必然。
關鍵詞:電子商務,個性化服務,個性化產品,無差異產品
Abstract: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hasbecomeanimportantresearchquestionine-commercedevelopment.Theinherent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theserequirementsofWebsitetacticsandproducttactics,theinevitabilityofe-commerceactivity-based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sstudiedfromsomerelatedcasesandthechangesofproductionmodel,economicmodel,managementmodelandvaluemodel,andthentogettheinevitabilityofformingtheindividualizationrequirementinthispaper.
Keywords:E-Commerce,individualizationservice,individualizationproduct,Non-divergenceproduct
0、引言
一場廣袤而深刻的變革已經來臨,不算上個世紀中葉起就有先知先覺的學者、政治家和企業家們,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在進入新千年門檻時,都感覺到即將到來的震動,盡管這新的時代才露端倪,不管我們它將它稱為什么:“知識經濟”、“新經濟”也好,“數字革命”、“虛擬經濟”也罷,或是“網絡經濟”、“信息經濟”……我們知道它的主要來源是信息技術和網絡。網絡時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產中,通過因特網提供的企業與顧客即時雙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顧客可隨時了解一個企業的產品或業務,獲得基于信息的服務,提出反饋意見,發出訂單乃至根據自己的要求參與產品的設計。
從[1]中利用個性化服務成功的范例說明了網絡營銷個性化服務的成功之道和實施個性化服務的局限性,到[2]中傳統工業的經濟、技術和管理等諸多方面闡述了前瞻性的理念所引入的個性化服務,到[3]中為了實現個性化服務從技術層面而提出的虛擬設計系統,它們各自從不同的角度或層面告訴了我們一個事實,基于電子商務的個性化服務已經成為一種現實,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因此,全面地研究電子商務的個性化需求,已經成為一種必然,尤其是從個性化服務和產品的條件形成上研究,更能充分地理解和應用個性化特色。
1、電子商務的個性化需求
電子商務的個性化需求包括個性化的服務和個性化的產品。
個性化服務是指商家根據每一位顧客的年齡、身份、職業、品味等個人特點,過去的購買行為和購買偏好等因素,因人而異的提供獨特的產品和針對。
在產品的表現上,產品的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尤其是早期階段(包括概念設計、詳細設計、工藝規劃和制造階段),處理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吸引消費者對新產品的注意力,可以幫助制造企業設計和生產更加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2、電子商務中個性化需求的內在性
當人們把電子商務活動說成是“鼠標+水泥”模式時,不管這種說法在初期的理解上的褒義或貶義,但是,隨著時間的延續和電子商務的發展,“鼠標+水泥”的確刻畫出電子商務活動的內在性。
從電子商務活動過程來看,“鼠標”表示了客戶的屬性,即客戶利用鼠標在網絡上對網站點擊的隨意或隨機性;“水泥”表示了網站的屬性,即,網站的吸引人之處,也就是如何利用個性化的服務和個性化的產品,有效地將潛在的客戶轉變成真正的客戶,將新客戶轉變成忠誠的客戶,轉變靠的就是“水泥”的“粘合”屬性。
2.1網站策略需求
網站策略是網絡營銷特有的策略。在網絡空間中,網站是企業最重要的標志,在Internet上設立網站是企業進行電子商務的基礎。網站不僅代表了企業自身的形象,而且也直接關系到網絡營銷的效果。通常,企業的網站策略主要是通過網站宣傳策略和網站設計策略來實現的。
網站宣傳可分為網絡渠道和傳統渠道兩大類。傳統渠道就是指借助于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的媒體宣傳企業網站,這和傳統的廣告方式并沒有區別。另一種方式,則是借助于新興的網絡媒體宣傳企業的網站,其目標是設法使企業網站信息散布在眾多的網絡空間上,并建立從這些空間直接鏈接到企業網站的路徑。具體的方式就是采用網站登錄和建立鏈接。因此,網站的宣傳策略很難表現出網站本身的獨特個性化,更多的是需要網站設計策略的個性化。
網站設計是網站能否成功的關鍵,客戶登錄網站的首要目的就是要查閱相關的內容,獲得相關的信息。因此,在網站設計過程中,在符合國際通行標準的基礎上,滿足為客戶提供需要的內容和快速反應客戶的請求??蛻粼谠L問站點時,關心的不是管理者的個人信息,也不是企業的機構設置,而是你能生產什么商品或提供什么服務,商品與服務的質量、價格,以及售后服務等信息,因此,在以生產商品為核心的企業,產品應成為整個站點建設的基本核心;在以提供服務為核心的企業,服務就成為建站的核心內容。除了具體內容表現外,網站上商品和服務項目放置的位置,隨著客戶訪問的頻次動態調整,使客戶能更方便地獲取所需信息,體現出更多的個性化。
2.2產品策略需求
產品是傳統營銷組合理論中的核心,是企業實現利潤和再生產的保證。在“4Ps”向“4Cs”轉移的過程中,客戶占據了產品的中心的地位,但產品在營銷中的價值卻沒有降低。
在產品的各個層次(核心利益層次、基本產品層次、期望產品層次、附加產品層次、潛在產品層次)中,一方面,由于網絡市場所特有的虛擬性、與消費者交流的及時互動性和產品本身的不同特性,在網絡營銷的產品和傳統市場營銷中的產品有很大的不同。另一方面,由于消費者需要的個性化、多樣化,使產品概念中的核心利益層次、基本產品層次和期望產品層次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要,附加產品層次和潛在產品日益成為企業獲得客戶的重要手段。
盡管網絡營銷和傳統營銷方式相比在信息渠道、交互性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但同樣在產品不可觸摸、缺少人情味等方面也處于明顯的劣勢,所表現來的、最為明顯的就是產品的無差異化。所謂的無差異化產品是指適合在互聯網上進行銷售的產品,而網絡市場是全球性的,產品在網上銷售將面對全球的消費者,并且都是以數字化的信息向消費者展示。
由于網絡產品展示的無差異化,很容易造成網絡產品的質量不確定性。原因是:①客戶通過瀏覽接觸產品,而產品的數字化則使客戶對產品的了解無法像傳統般對產品進行全面的了解,客戶只能從電子商務網站上了解到產品的價格、性能和大致的外觀等,無法真正了解產品的質量,數字產品更是如此;②INTERNET上信息的真實程度,無法得到識別;③目前INTERNET不屬于任何組織管理,廠商并無法保證信息能夠完全的、不被惡意修改的傳遞到客戶手中,客戶對此產生懷疑態度;④大部分網站高額的維護費用,形象包裝和廣告推廣費用,網上商品的價格不具有明顯的競爭力,一些網站為了生存,采取低價策略,用假冒商品替代,價格不一致,導致“檸檬問題”。上述問題的產生,是網絡產品的無差異化屬性,也是信息不對稱的結果。克服這些問題的最有效途徑就是使客戶能夠對產品有差異化的體驗,具體表現在無差異產品在不同商業運作方式網站所附帶的增值不同,能夠為客戶提供的如支付服務、物流配送、功能更多的后臺支持和網站功能及產品的相關信息服務。這也是產品策略個性化需求的因素。
3、企業經營方式的個性化需求
回顧十數年來從工業經濟到網絡經濟的轉換過程,我們不難發現,企業的經營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大致可歸類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3.1從大規模生產到敏捷制造
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造就了工業社會。專業化的生產提高了勞動生產率,降低了單位成本,形成了規模經濟??梢哉f,工業社會相對于農業社會的特征優勢就存在于大批量生產之中。然而,大批量生產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在農業經濟時代,生產者與使用者距離非常近,甚至是合一的,他可以制造出非常合乎使用者要求的東西。到了工業經濟時代,分工越來越細。環節越來越多,生產者與使用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使用者的聲音常常由于過長的生產——銷售鏈而傳不到生產者的耳中。
從第5代市場營銷觀念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到工業社會為克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分離而做出的努力:從亨利·福特的生產觀念到產品觀念,從推銷觀念到市場營銷觀念及社會市場營銷觀念所做出的轉變。但由于科技手段或稱為時代的限制,此種分離只能在一定程序上得以緩和卻無法完全消除。
但在網絡時代,使用者重新加入到生產中,通過因特網提供的企業與顧客即時雙向的交流通道,全球各地的顧客可隨時了解一個企業的產品或業務,獲得基于信息的服務,提出反饋意見,發出訂單乃至根據自己的要求參與產品的設計。這樣,企業的產品雖然可能由于顧客的個性化定制而各不相同,但是由于網絡的作用,而仍然享有大批量生產的規模經濟——即所謂“敏捷制造”。生產者和消費者因為工業革命而離異,現在卻由于網絡時代的敏捷制造而破鏡重圓,融合了農業經濟時代和工業經濟時代生產制作的優點,敏捷制造使得網絡經濟時代的產品不僅享有更低的成本,而且因此貼近顧客需求。借著信息技術,使用者和生產者已經合二為一了。
如果要以兩個人(其人名也恰巧是公司名)來形象的說明這一轉變,則最好的選擇是“從福特(FORD)到戴爾(DELL),正如享利·福特首倡了大規模生產并成為其代表一樣。戴爾卻是敏捷制造或曰大規模個性化定制(Masscustomization)的先驅和典型。
3.2從商品經濟到服務經濟
工業經濟向網絡經濟轉變,在產業結構上表現為經濟重心的角色轉換。20世紀80年代經貿組織成員國凈增的6500萬個工作崗位中,95%都是由服務業提供的。美國企業家保羅·霍肯在《下一代經濟》中提出:信息經濟的對立面是特質經濟。每一項勞動,每一件產品都包含物質和信息兩部分,如果物質部分占了很大的比重,就是物質經濟——即傳統經濟;那么,如果信息部分占的比重大,就是信息經濟——即下一代經濟。信息經濟是“智能”占主導地位的服務型經濟。
網絡經濟時代的服務性工作,與工業經濟時代的服務性工作不同,后者只限于生產輔助(如配送設施,銀行等)和個人服務(如商業零售、家政服務等),而前者先包含4個層面:①個性化服務;②商業服務;③交通運輸、通信和公用事業等方面的服務;④信息、教育、衛生研究和政府部門的服務。這些部門的中心任務是創造、處理和分配信息,其中前3個層面在工業社會也會有涉及,但對社會的發展最有決定意義的正是第四個層面服務的增加。
網絡經濟時代,企業之間在產品質量和成本方面的競爭將漸漸退出歷史舞臺,競爭焦點將轉移到服務質量上。IBM公司表示,該公司不是在從事電腦制造,而是在提供滿足客戶需求的服務。微軟公司總裁比爾蓋茨說過,今后微軟80%的利潤將來自產品銷售后的各種升級換代和維護咨詢等服務,只有20%的利潤是來自產品本身。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服務貿易異軍突起,發展迅猛,目前的經營額已超過全球貿易總額的1/5。
3.3從實體經營到虛擬經營
虛擬化這一嶄新的企業組織和經營方式,似乎以超光速的步伐向我們走來,一經出現就迅速在全球開花。虛擬化正為世界經濟提供一個全新的、倍增的拓展空間。其實,虛擬化經營說到底也是一種通過專業化生產提高效率的行為,類似這種行為早就存在于勞動分工出現后的人類歷史中。但是由于交易成本,信息溝通等問題,導致輔助專業勞動無法社會化?,F在,網絡的出現,使得這種輔助勞動大規范社會化成為可能,也是目前為止最有可能提供個性化電子商務的模式。
網絡經濟從兩個方面引發了虛擬化經營的出現:首先,國際互聯網絡虛擬化經營提供了物質基礎,使得企業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為取得競爭中的最大優勢,可以僅保留其核心的功能,而將其他功能通過各種方式(如聯合、委托、外包)借助外部的資源力量進行整合來實現。其次,市場情況和競爭方式的新特點,形成了對虛擬化經營的內在需求。瞬息萬變的市場和服務競爭的取勝條件,要求企業必須具備靈敏的反應能力和富有彈性的動態組織結構,即需要建立虛擬企業。
虛擬企業一般有以下幾個特點:企業界定模糊;信息共享、彼此信賴;專業人員地位強化;虛擬經理的出現。應客戶要求,改變產品或服務的彈性大,由此帶來虛擬企業的如下優勢:有利于技術開發,有利于客戶關系管理方式開拓市場,有利于共同籌資,有利精簡結構,有利于專業化生產,有利于多元化經營。
3.4從價值鏈到價值網
由以上關于虛擬企及其合作和未來組織特點可以看到:網絡經濟時代,是傳統價值鏈重新構造的時代。工業時代企業賴以創造和建立競爭優勢的,由基本活動(內部后勤——生產作業——外部后勤——市場和銷售——服務)和輔助活動(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的管理——企業基礎設施)組成的,已在企業內部強化了的一條價值鏈,在網絡時代,將由虛擬化經營,更加專門的分工與合作和網絡結構所代替。在網絡結構中,自由職業者將增多,企業、團隊乃至個人是一個個的節點或核心,承擔著相當于傳統價值鏈上某一個或幾個環節的更加專業化的核心業務,其價值將由他客戶聯系的多少,親疏和服務的滿意程度來決定。只有采取這種方式,個性化服務在電子商務中的開展才能面對最小的阻力,以最靈敏的狀態一一面對“新經濟”下的多樣客戶。
4、成功案例簡單分析
電子商務個性化的產品和個性化服務以滿足個性化的需求的成功案例或許更能說明問題。
4.1案例1
滿足個性化需求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成功者一定得談談PC零售業的巨頭——Dell公司。Dell公司是由其創始人MichaelDell于1983年在其德克薩斯州的大學宿舍創辦的,現在Dell公司年銷售額可達180億美元,共PC機的銷售量已經超過了老牌的電腦巨IBM.、Hewlett-Packard和Compaq。Dell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與其獨特的經營模式是分不開的。電腦銷售,一般是通過商進行的,而Dell公司卻采取一種直銷模式即“按用戶訂單裝配電腦”的模式。用戶可以通過電話和互聯網將自己所需的電腦組合、配置、型號等資料告知Dell公司,Dell公司就按用戶的要求定制出用戶所需的電腦,從客戶訂貨到送貨時間不超過36小時。此外,Dell公司還為其最好的客戶創建了1500個個性化主頁,使得他們可以直接獲得公司的許多信息資料。Dell的個人電腦單機銷售額年增長率為70%以上,遠遠超過整個行業的平均增長率(11%)。
4.2案例2
如果說Dell是把一個新興的科技產業帶入個性化的大潮的話,那么Amazon就是把一個承續上千年的書籍銷售也帶入這場大潮。
Amazon是一個虛擬的網上書店,它沒有自己的店面,而是在網上進行在線銷售。它提供高質量的綜合節目數據庫和檢索系統,用戶可以在網上查詢有關圖書的信息。如果用戶認為需要購買的話,可以把選擇的書放在虛擬購書籃,最后查看購書籃中的商品,選擇合適的服務方式并提交訂單,那么讀者所選購的書在幾天后就可以送到家門上了。Amazon書店還提供了完善的售后服務,例如,讀者可以在拿到實質的30天內,將完好無損的書和Music退回Amazon。Amazon將原價退款。當然Amazon的成功還不止源于此,如果一位顧客在購買一本書,下次他再次訪問,映入眼簾的首先是這顧客的名字和歡迎的字樣;Amazon使用推薦軟件對他曾經購買過的書以及該讀者對其他書的評價進行分析后,將向讀者推薦他可能喜歡的新書,只要用鼠標點一下,就可以買到該書了;Amazon能對顧客購買過的東西進行自動分析,然后因人而異地提出合適的建議。讀者的信息將被再次保存。這樣顧客下次來時就能更容易買到想要的書。
4.3案例3
如果說Dell和畢盡是銷售有形的商品的話,那么前程無憂網就是地地道道的“人販子”了。因為人人都是不同的,那么這個“人販子”的生意就是徹徹底底的個性化,為買家量身訂做的了。
前程無憂網目前是業內公認的最大招聘網站,就北京地區而言,其網站收入占據了總收入的50%以上;他們的另一塊王牌就是前程周刊,這份由前程無憂自辦的報紙在武漢,西安、成都等內地城市有很大的影響力。其實,前程無憂所做的很簡單,人才來找它,用人單位也來找它,它只要把各方面的資料整合后再搬上平臺,本來沒什么可個性的,但因人才這種特殊的商品,使得前程無憂網在個性化服務方面就更加前程無憂了。
前程無憂網在2000年底就已經達到收支平衡,2001年收入達1.6億,預計2002度可以突破2.7億大關。就在本文成文前,本人收到來自前程無憂網的一封電子郵件,信中提醒我在其網站上注冊的個人簡歷已經半年沒有更新了,并建議我為了保證簡歷的實效性立即更新。前程無憂網就是這樣做到對客戶貼身服務。
5、結束語
由以上三個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的個性化服務的電子商務化企業,無不是在其組織結構和產品組成上具有極強的敏捷性,要想在電子商務個性化的舞臺上有施展空間的話,除了應意識到滿足個性化需求的趨勢外,更應該理解滿足個性化的動因和必然性。
參考文獻:
[1]許統邦,寧亞萍,網絡時代的個性化服務,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卷第1期,2001年3月。
[2]高長明,當代水泥工業發展方向,水泥技術,1/2001。
[3]韓偉力,陳剛,董金祥,面向個性化服務的虛擬設計系統,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CIMS,第7卷第12期,2001年12月。
[4]趙林度編,電子商務理論與實務,人民郵電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5]吳叔平著,電子商務的價值鏈與贏利模式,上海遠東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