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4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種子科學與工程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6)10-0006-02
種子是我國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隨著國家“種子工程”的實施,各高校先后設立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設了“種子生物學”課程?!胺N子生物學”是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重要的必修課,其內容主要研究種子形成、發育及萌發過程生理生化變化以及種子與外界環境相互作用的一門科學[1-5]。黑龍江大學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建立于2005年,在十多年的種子科學教學與科研過程中,其一直積極開展教學改革,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種業人才?!胺N子生物學”成為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開展創新教學的重點課程,如何開展“種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反映種子科學發展的最新趨勢,培養具有種子科學素養的學生,是教學改革實踐一直探索的課題。
一、“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策略
(一)優化教學內容與結構
傳統的“種子生物學”內容主要是來源于種子學教程,包含有種子形態與結構,種子的主要化學成分,種子的休眠、萌發和衰老,種子活力和新技術等幾個部分。其特點一是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即所教授的內容要求的基礎知識范圍較廣泛,涉及植物學、生物化學和植物生理學等相關學科,但與生產實踐結合不多;二是不同部分的內容相對獨立,沒有系統性。這樣的特點導致教學內容不連續,趣味性差,學生容易聽懂卻難以掌握。經過十多年的教學積累和學習,我們對這門課程進行了補充和調整,首先增添了“種子生殖學”中胚和胚乳發育,主要講述植物受精卵形成后單子葉胚和雙子葉胚的形成過程及不同類型胚乳的形成過程,這部分內容是種子形態和結構前期基礎,補充后植物受精卵如何發育成為不同類型的胚就非常清晰且與后期種子形態類型的劃分完整地銜接起來;其次是增加了前瞻性的研究進展,通過教師的科研項目、企業合作和對外進修等各種渠道收集到的最新研究內容對原教材中“新技術”部分進行補充,增加了與種子形狀相關的基因定位方法及研究動態,在“種子引發”的基礎上補充了其他類型的種子增值技術等;最后就是將教學內容與生產實踐有機結合。如對“種子活力”介紹中將實驗室的測定方法與田間出苗率相結合,并加入作物在逆境中如低溫、缺氧、鹽堿等環節中的萌發特征及變化規律,使得學生對“種子活力”這個較為抽象的概念及其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意義有了更加準確的了解。
(二)強化實踐教學環節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個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新興專業,其課程內容與生產實踐緊密聯系?!胺N子生物學”含有較多的理論基礎,這些又是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重要依據。通過以下環節有效提高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
1.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學生“抬頭率”低是目前大學生課堂學習中的存在普遍現象,提高“抬頭率”就要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胺N子生物學”從日常生活出發,開展課堂教學講授。如介紹種子構造知識點按部就班地進行,會很枯燥。把大豆、玉米、水稻、花生和瓜子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種子帶到課堂上,以向日葵籽為例,通過實物從外到內,種子結構從果皮、種皮及胚的鑒定,及打開胚后,子葉、胚芽、胚根和胚軸清晰可見,由此拓展到其他具有特殊結構的種子類型,學生的學習興趣會被帶動起來。通過黃豆芽和綠豆芽開始認識幼苗的萌發特點及構造,通過水稻在深水環境中萌發認識到萌發條件中氧含量對幼苗生長起到的重要影響。這樣的“種子生物學”授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帶著興趣和疑問來學習,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設立種子學綜合大實驗。“種子生物學”中的有些實驗項目的完成需要較長的周期,如果按照傳統規定根據課時設課,實驗很難從頭至尾地完成,只能截取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學生掌握起來會一知半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立了種子綜合大實驗,時間定在周六或周日,實驗時間充裕。如在學習種子引發實驗時,從“種子引發”處理開始,到幼苗生長形態測定及各項生理指標的測定等過程。整個實驗過程需要兩周時間,其中實驗處理和測定利用兩個周末,培養過程一周時間,就可以完成一個較長實驗周期的一個實驗。包括種子DNA提取、PCR擴展及電泳等都可以采用綜合實驗的方式完成。學生從中學習到工作或從事科研活動需要的實驗技能。
3.開展“種子生物學”實踐創新活動。“種子生物學”設立在大學的第四學期,即大二年級的下學期,學生完成了專業基礎課“植物學”、“生物化學”、“植物生理生化”等的學習,這個時期的學生具備了基本的實驗技能和理論基礎,思想上還對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科研創新和實踐能力尚未形成。此時引導學生參加學校組織的創新和開放實驗室等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他們開展“種子生物學”相關內容的科研實踐活動,所開展的實踐課題可以作為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的前期研究。同時對指導教師提出嚴格要求,所指導的學生從立項、開題、確立實驗方法、數據分析、論文寫作和答辯要悉心指導,學生獨立完成。學生經過這樣的實踐創新訓練后,受益匪淺[6]。
(三)開展“慕課”教學
基于“種子生物學”課程的綜合性和多元化的特點,開展“慕課”教學,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及時補充和重復學習。這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促進知識點及時學習?!澳秸n”教學是利用計算機互聯網將課程教學內容以開放式形式呈現于課堂之外,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空間和時間[7]。由于“種子生物學”各部分內容前后聯系不多,相對獨立,在典型的“慕課”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的“碎片化”特征較符合“種子生物學”課程特點。在“慕課”教學過程中,將教程內容分為四個部分即種子形成前受精卵的分化、種子的靜態生理生化特征、種子休眠與萌動生理變化和種子處理后的生物學特性,每個部分分別劃分成四、二、三和三個單元,將每個單元設定出多個內容完整但簡潔的知識點,錄制成不超過10分鐘的視頻講解圖像,同時配以動漫效果和圖片,學生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學習內容,還可以選擇性地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氐骄€下課堂中,教師的教學內容要更加重視前后知識的連貫性,補充間斷學習導致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性和完整性的不足。同時輔助全國名師講授的相同課程的視頻圖像,學生可以拓展觀看。
2.強化學生學習的實時反饋。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慕課”利用互聯網技術,設立了一系列管理方式。如知識檢測試題,即在每個知識點之間都有測試題,觀看視頻后可以順利地通過答題,進入下一個環節的學習,如果解答不出問題進行回放,重新學習。這些測試題又可以作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使得學生開展“慕課”學習有動力,減少期末集中被動記憶造成的學習壓力。同時,教師通過網絡上學生學習信息的實時反饋,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習慣;還可以發現“種子生物學”教程內容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和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做到互學互長。
3.充分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潛力。傳統“種子生物學”課堂的“教”與“學”互動、布置作業等教學是督促學生掌握課堂知識的重要環節,開展起來學生較為被動。利用“慕課”學習,學生在線完成知識的學習后,產生的問題和疑惑在線下課堂上提出來,使得線下面對面的課堂成為答疑、交流和知識應用的環節。這種線上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方式, 成就了“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 Model)。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也發生了一些變化,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成為啟發、激勵、答疑、解惑的角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極大地提高。同時線上教師也可以開展及時的答疑活動,學生發現問題及時提出,教師及時解答。
二、“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的成效
通過“種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的不斷改革,逐步提高了我院專業學生對專業學習的興趣,表現在課堂的出勤率和“抬頭率”的提高上,主動學習的學生增加,參加課程創新科研活動的學生占到本專業學生的85%以上,其中一部分學生還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家各類期刊上。學生在科研活動中不僅增強了實踐創新能力,也學會了幫助別人,提高了團隊協作意識。
種子科學與工程專業在我國建立只有幾十年,“種子生物學”課程也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我院經過十多年的不斷教學探索和改革,“種子生物學”成為了我院受到學生歡迎的重點建設課程。要高質量地完成課程教學任務還要面臨許多考驗,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學科特點,有的放矢開展教學改革活動。此外,根據“種子生物學”的特點,開展不同時期的不同形式的考核,這樣的考試改革也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重要途徑?!胺N子生物學”的教學改革對教師也提出了高要求,教師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不斷學習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才能適應現代教學活動??傊诮窈蟮慕虒W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探索新的教學方法,使“種子生物學”課程保持新鮮活力。
參考文獻:
[1]宋文堅,胡晉,胡偉民等.“種子生物學”教學改革與實踐
[J].高等理科教育,2009,(1).
[2]胡晉,宋文堅,胡偉民等.《種子生物學》課程考試改革初
探[J].教改創新,2012,(7).
[3]王芳.“種子生物學”綜合性試驗的探索與實踐[J].河北
農業大學學報,2011,(4).
[4]舒英杰,時俠清,王麗華等.“種子生物學”種子科學與工
程專業《種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新課程研
究,2011,(12).
[5]肖占文,程紅玉,王進.種子生物學課程教學的改革與實
踐[J].河西學院學報,2011,(5).
[6]王洋.服務于地方農業的種業人才培養實踐教學模式
[J].安徽農學通報,2014,(9).
小編發現很多作者對論文的參考文獻都不是很重視,都認為只要把論文的內容寫好就可以了,參考文獻就隨便寫幾個,這樣寫出來參考文獻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本篇主要介紹了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給大家在鹽堿地論文寫作時提供方向。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林巖。鹽堿地發展能源作物蓖麻產業的可行性與對策研究[D].揚州大學,2012.
[2]徐慧。鹽堿地產權安排的農戶行為響應研究[D].南京大學,2012.
[3]鄭永宏。滄州濱海區鹽堿地整理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
[4]李取生,李秀軍,李曉軍,王志春,宋長春,章光新。松嫩平原蘇打鹽堿地治理與利用[J].資源科學,2003,01:15-20.
[5]徐慧,黃賢金。土地利用政策與鹽堿地農田水利設施管理農戶參與意愿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03:154-160.
[6]楊福,梁正偉。關于吉林省西部鹽堿地水稻發展的戰略思考[J].北方水稻,2007,06:7-12.
[7]張培通,李春宏,郭文琦,張恒友。江蘇省構建沿海灘涂鹽堿地甜高粱產業技術體系的設想[J].江西農業學報,2013,02:17-20.
[8]李汶蔚,董先治,陳詩琪,劉美麟,彭夢楠。吉林省鹽堿地作物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5,16:150.
[9]楊富億,李秀軍,王志春,趙春生。東北蘇打鹽堿地生態漁業模式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04,04:183-186.
[10]姜麗芳。鹽堿地改造項目績效分析[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22:17-18.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趙國臣,郭唏明。吉林省重鹽堿地生態農業及人才培養事業科技與示范[J].農村天地,2000,06:32.
[2]秦韌,王學鋒,劉樹堂。鹽堿地改良研究進展-東營市河口區“上農下漁”改良模式[J].當代生態農業,2005,Z1:32-34.
[3]李彬,王志春,孫志高,陳淵,楊福。中國鹽堿地資源與可持續利用研究[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5,02:154-158.
[4]岳耀杰,張峰,張國明,張化,徐品泓,王靜愛。濱海鹽堿地利用變化與優化研究--以黃驊市“臺田-淺池”模式為例[J].資源科學,2010,03:423-430.
[5]徐仁海。內蒙地區次生鹽堿地防治措施的探討[J].中國水利,1962,09:22-28.
[6]吳寶新。鹽堿地水果生產的經濟效果[J].新農業,1980,15:26-27.
[7]薛鳳霄,閻贊堯。應縣鹽堿地的綜合治理[J].山西農業科學,1983,08:5-6.
[8]付興國。從土地規劃角度談黃淮海平原鹽堿地資源的開發治理問題[J].河南科技,1983,06:8-11.
[9].東北及內蒙四省區水利科協作鹽堿地改良技術討論會會議紀要[J].內蒙古水利科技,1984,01:2-4.
[10]陳秀玲,方生。鹽堿地的綜合治理與經濟效益[J].中國水利,1984,02:25-26.
[11]伍黎芝,底艷。干旱區鹽堿化土地整理工程實證研究--以陜西省蒲城縣鹵泊灘土地整理項目為例[J].農業工程學報,2005,S1:179-182.
[12]金連勝。吳橋縣在鹽堿地上創出噸糧田[J].河北農業科技,1990,04:5-6.
[13]楊力。遼寧省紫豐葡萄第二次協作網會在省鹽堿地所召開[J].鹽堿地利用,1986,05:46+6.
[14]尤彩香。大力開發利用沿海鹽堿地擴大棉花種植面積[J].中國棉麻流通經濟,2012,01:10-12.
[15]王文杰,賀海升,祖元剛,趙修華,楊磊,關宇,許慧男,于興洋。施加改良劑對重度鹽堿地鹽堿動態及楊樹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9,05:2272-2278.
[16]關元秀,劉高煥,王勁峰?;贕IS的黃河三角洲鹽堿地改良分區[J].地理學報,2001,02:198-205.
[17]羅廷彬,任崴,謝春虹。新疆鹽堿地生物改良的必要性與可行性[J].干旱區研究,2001,01:46-48.
[18]張建鋒,張旭東,周金星,劉國華,李冬雪。世界鹽堿地資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2005,06:32-34+111.
鹽堿地論文參考文獻:
[1]劉陽春,何文壽,何進智,沈振榮。鹽堿地改良利用研究進展[J].農業科學研究,2007,02:68-71.
[2]李茜,孫兆軍,秦萍。寧夏鹽堿地現狀及改良措施綜述[J].安徽農業科學,2007,33:10808-10810+10813.
[3]賀海升,王文杰,朱虹,祖元剛,張衷華,關宇,許慧男,于興洋。鹽堿地土壤改良劑施用對種子萌發和生長的影響[J].生態學報,2008,11:5338-5346.
[4]劉建紅。鹽堿地開發治理研究進展[J].山西農業科學,2008,12:51-53.
[5]吳立全。鹽堿地改良模式現狀與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2:51-52.
[6]賈廣和。鹽堿地綜合整治與開發研究[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8,04:112-114.
[7]馬奔,黃賢金,陳志剛,呂曉,王佳麗,徐慧,張墨逸。區域鹽堿地改良技術的農戶選擇意愿及影響因素--基于江蘇省濱海鹽堿區133戶農戶的調查[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3,02:202-210.
[8]郭世乾,崔增團,傅親民。甘肅省鹽堿地現狀及治理思路與建議[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3,04:75-79.
[9]牛東玲,王啟基。鹽堿地治理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2,06:449-455.
生物技術是分子遺傳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等基礎學科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高新技術,生物技術在整個科學領域中占據了越來越顯著的地位。作為世界新技術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技術已經成為人類徹底認識和改造自然界,克服人類自身所面臨的人口膨脹、糧食短缺、環境污染、疾病危害、能源資源匱乏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1]。
目前在黃瓜育種中,廣大科研工作者利用生物技術結合常規育種方法,創新了一大批含有優異基因的黃瓜育種材料,培育出多個豐產、優質、多抗品種。生物技術在黃瓜遺傳育種上的應用非常廣泛,下面介紹在這方面已取得的一些重要進展。
2分子標記技術在黃瓜遺傳育種中的應用
2.1黃瓜基因的分子標記
開展基因分子標記研究是進行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育種、分離和克隆基因的基礎。“十五”期間,我國科研工作者建立了適合黃瓜的RAPD、AFLP和SSR標記的優化反應體系,并對黃瓜的多個基因進行了分子標記。
錢忠英等[2]優化的黃瓜RAPD反應體系為:PCR程序94 ℃預變性3 min,94 ℃變性30 s,37 ℃復性30 s,72 ℃延伸2 min,循環40周,最后72 ℃延伸7 min為佳;模板DNA的適宜濃度為2.5~5 ng/μL,引物濃度為0.6 mol/μL,dNTPs濃度為0.25 mmol/L,Mg2+濃度為1.875 mmol/L。張桂華等[3]建立了適合黃瓜的AFLP反應體系:在50μL酶切連接體系中,取300 ng基因組DNA進行雙酶切和接頭連接,然后取4μL酶切連接產物進行預擴增,預擴增產物稀釋30倍后,采用“2+3”選擇性擴增引物組合用于選擇性擴增可以得到很好的擴增效果。葛風偉[4]等摸索了適宜黃瓜的SSR反應體系,認為在25Μl PCR反應體系中,Mg2+的最適濃度為0.2 mmol/L;dNTP最適濃度為0.2 mmol/L;反應體系中Taq聚合酶宜加入1U,引物應加入30 ng;DNA最適濃度為5 ng/μL。另外,劉殿林[5]、張正奇[6]、孫敏[7]等也對黃瓜基因組DNA提取方法和RAPD反應體系進行了探索。
基因分子標記方面,陳勁楓等[8]利用RAPD技術獲得了黃瓜全雌性特異的片段B111000。婁群峰等[9]篩選得到了與黃瓜全雌性F基因連鎖距離為6.7 cM的AFLP標記TG/CAC234,并將該標記轉化為SCAR標記SA166。張桂華等[10]找到2個與白粉病抗病相關基因連鎖距離為5.56 cM的AFLP標記,目標片段的大小分別為238 bp和236 bp。張素勤等[11]研究并獲得了與控制黃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感病QTLs均緊密連鎖的顯性AFLP標記:E25M632-103。該標記從分子水平說明黃瓜霜霉病和白粉病的某個感病QTLs是連鎖的。丁國華[12]篩選得到與抗霜霉病基因dm連鎖不十分密切的CsRGA3標記。在dm和CsRGA3之間還檢測到黃瓜白粉病抗病基因pm的存在,顯示了dm和pm存在連鎖關系。國艷梅[13]篩選到的AFLP標記E4M6和E5M5,分別與黃瓜營養部分苦味基因Bi連鎖,距離15.0 cM;和不苦基因bi連鎖,距離18.8 cM。顧興芳等[14]找到了與黃瓜果實苦味基因Bt緊密連鎖的兩個顯性AFLP標記E23M662-101和E25M652-213,與Bt的遺傳距離分別為5 cM和4 cM,且位于Bt兩側。Thomas等[15]以WⅡ983G×Strait8的55個F2+代個體和Iudm1×Strait8的90個F2+代為研究群體,從960對RAPD引物產生的135個多態性標記中篩選出5個與黃瓜霜霉病基因(dm)緊密連鎖的標記:G14-800、X15-1100、AS5-800、BC519-1100和BC526-1000。
2.2黃瓜遺傳圖譜的構建與基因定位
1994年,Kennard等[16]以G421×H-19獲得的F2+群體為材料,構建了一張總長為766 cM的遺傳圖譜,該圖譜由10個連鎖群組成,包含了58個位點標記,2個位點之間的平均距離為(21±8)cM。同時利用種間雜交GY14×PⅡ83967獲得F2+群體構建了含有70個位點,10個連鎖組群,總長480 cM的連鎖圖譜。1997年,Serquen等[17]以G421×H219雜交的100個F2+株系為試材利用RAPD技術構建了一個含有80個位點的連鎖圖譜,包含了77個RAPD標記,3個形態標記,分為9個連鎖組群,整合長度628 cM,平均標記間隔7.8 cM。
2000年,Danin-Poleg等[18]以GY14×PⅡ83967為材料,用SSR標記技術構建了黃瓜的遺傳圖譜,將14個SSR標記定位到8個連鎖組群中,整合圖譜總長為783.2 cM,并發現其中有9個標記與甜瓜相同。Bradeen等[19]利用Joinmap軟件,以G421×H219的雜交后代群體為研究對象,整合出含有10個連鎖群,255個標記,總長為538.6 cM的遺傳圖譜,平均標記間隔為2.3 cM。又以GY14×PⅡ83967為材料,構建了一張包括了15個連鎖組群,197個標記,整合圖譜長度為450.1 cM的黃瓜遺傳圖譜。Park等[20]利用對番木瓜環斑病毒(PRSV-W)和南瓜花葉病毒(ZYMV)敏感的“Straight8”和對PRSV-W、ZYMV有抗性的TMG1(TaichungMouGua)的F6代重組自交系(RLs)為材料,構建了包含353個位點,12個連鎖組群的連鎖圖譜。Fazio等[21]采用G421×H219獲得的171個RLs和216個F2+單株構建了包含14個SSR標記、24個SCAR標記、27個AFLP標記、62個RAPD標記、1個SNP標記和3個重要形態學標記(雌性,有限生長和小葉),分為7個連鎖組群,總長為706 cM的遺傳圖譜。Young等[22]以黃瓜抗病毒和感病毒的親本組成的重組自交系進行AFLP、RAPD、RFLP標記,并構建了353個位點的黃瓜圖譜。
“十五”期間,我國科研工作者構建了2張黃瓜遺傳圖譜,其一是張海英等[23]利用黃瓜重組自交系為作圖群體,構建的包含9個連鎖組群,共有234個分子標記的連鎖圖譜,其中包括141個AFLP標記、4個SSR標記和89個RAPD標記,覆蓋基因組長度727.5 cM,平均圖距3.1 cM。應用該圖譜對控制黃瓜耐弱光的數量性狀基因(QTL)進行了研究,將影響葉面積增長量的5個QTL分別定位在LG1、LG7和LG9連鎖群[24]。其二為李效尊等[25]利用F2+代群體,構建的包含77個SRAP標記和79個RAPD標記的遺傳圖譜,分屬4個大的連鎖群和5個小的連鎖群,總長度1110.0 cM,平均間距為13.7 cM。并將側枝基因(lb)定位在一個大的連鎖群上,其兩側標記是OP-Q5-1和OP-M-2-2,與lb的間距分別是9.3 cM和15.9 cM;將全雌性基因(f)定位在一個小的連鎖群上,其兩側標記是OP-Q5-2和BC151,與f的間距分別是13.8 cM和13.6 cM。
2.3分子標記在黃瓜親緣關系和遺傳多樣性上的研究
分子標記技術以其準確性高、速度快、周期短而較多地應用于黃瓜種質親緣關系分析和種質資源多樣性檢測方面。利用RAPD標記進行研究的報道有:張海英等[26]分析了華北型與歐洲溫室型品種的雜交后代的遺傳漂移情況,進行了初步的遺傳分析以及F2+個體的基因型分析。劉殿林等[27]分析了39份黃瓜材料的遺傳差異,不同材料間的遺傳距離(D)在0.0642~0.592之間,并根據遺傳距離,按UWPGA法進行了聚類分析。夏立新等[28]計算出黃瓜親本間分子遺傳距離,研究了田間園藝性狀與分子遺傳距離間各種相關曲線的相關系數。陳勁楓等[29]對黃瓜屬的22份材料的親緣關系進行了研究,聚類分析為2群:CS群(黃瓜、西南野黃瓜及野黃瓜)和CM群(甜瓜、菜瓜、野生小黃瓜及非洲角黃瓜)。莊飛云等[30]也將23份材料按親緣關系聚類為黃瓜、近緣野生種、種間雜交種和甜瓜亞屬種4類。李錫香等[31]分析了66份黃瓜種質基因組DNA,將供試種質分為8個組群。另外,利用RAPD標記可以從分子水平上探測黃瓜親本自交系與其雜種F1代的遺傳差異[32]。
AFLP技術也經常用在親緣關系和遺傳多樣性研究上面。王志峰等[33]利用AFLP技術對包括80份山東黃瓜地方品種和24份其他地區品種的遺傳親緣關系進行了研究,聚類分析結果顯示:山東黃瓜地方品種與日本品種和歐美品種分屬不同類群或亞類群,山東地方品種分為8組,各組內生態類型基本一致。AFLP分析計算出15份密刺類黃瓜品種的遺傳距離在0.033~0.686之間,聚類分析分為8類,新泰密刺和山東密刺遺傳差異較小,與長春密刺遺傳差異較大[34]。李錫香等[35]以8對引物對70份不同來源的野生和栽培黃瓜種質基因組DNA進行AFLP分析,將供試種質聚類為3大種群:西雙版納黃瓜組群、印度野生黃瓜組群和栽培黃瓜組群。Zhuang等[36]用RAPD和SSR分析黃瓜野生種、半野生種的親緣關系,二者的遺傳分析結果具有很高的協調性,二者遺傳距離的相關系數為0.94。
另外,李俊英等[37]發現在不同黃瓜品種的線粒體中存在類質粒分布的差異,其存在有一定隨機性,不同品種中的同一種類質粒間具有同源性。
2.4黃瓜基因的克隆與表達
黃瓜基因克隆有多篇報道。康國斌等[38]克隆得到了在黃瓜冷敏型品種低溫鍛煉異表達基因的cDN段(ccr18),大小為639 bp。在基因組中以單拷貝或低拷貝形式存在。ccr18基因與黃瓜低溫鍛煉相關,與擬南芥染色體IIIBAC庫中的F14P3基因組序列具有88 %的同源性。白吉剛等[39]擴增出黃瓜生長素結合蛋白基因(ABPl)cDN段,大小約為800 bp,該基因在開花前1 d的子房中表達信號較弱,在授粉后2 d、4 d和6 d的幼果中表達增強。丁國華等[40]利用簡并引物從黃瓜基因組DNA中分離得到15條同時具有特征保守域結構的NBS類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翻譯產物與許多抗病蛋白有較高的同源性。
牛林海[41]克隆了黃瓜HMG(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s)基因,并認為該基因是單拷貝,具有組織特異性表達,在根中表達最強。葉青靜[42]測定了黃瓜果實組織中的與細胞分裂相關的精氨酸脫羧酶(ADC)基因cDNA序列(約1.83 kb)、與細胞膨大有關的擴張蛋白基因cDNA序列(約786 bp)以及一條酸性轉化酶的cDNA全長序列(約2.25 kb)。李志英[43]獲得了正常和“花打頂”黃瓜之間的2個差異片段所在基因的全長cDNA序列,分別定名為CUATP和CuADC。“花打頂”植株中CUATP的表達明顯減少,而CuADC表達量增加。梅茜[44]構建了黃瓜幼果的cDNA文庫,得到139個表達序列標簽(ESTs),其中有97條與已知基因高度相似,36條為低度相似序列,在GenBank中未找到匹配同源序列的ESTs為6個。婁群峰[45]從中國弱雌性黃瓜中克隆出了全長為1024 bp的ACC合酶基因,包含6個開放閱讀框,不同生態型黃瓜中ACC合酶基因序列保守性很強。不具有性型特異性,但在植株不同部位表達程度存在明顯差異。
2.5黃瓜雜種純度及品種指紋圖譜分析
黃瓜種子純度鑒定的常規方法是根據田間表現性狀進行鑒定,后來發展為利用同工酶的方法,但二者都有一定的缺陷。利用分子標記技術鑒定黃瓜種子純度,可以在苗期甚至種子階段進行,高效快速、穩定可靠??朔藗鹘y田間檢驗要根據植株園藝性狀進行而導致的費時、費力等缺點。但相關報道比較少。
王和勇[46]研究表明,黃瓜不同組織器官的DNA對RAPD擴增無影響,均可獲得一致的指紋圖譜,并建立了種子純度鑒定的RAPD的反應體系。孫敏[47]等通過RAPD標記鑒定和分析了黃瓜品種真實性,也建立了適宜黃瓜種子純度鑒定的RAPD指紋圖譜。金紅等[48]研究了抗除草劑基因在黃瓜雜種純度快速鑒定上的應用,摸索出田間抗性鑒定和室內種子抗性鑒定的除草劑臨界濃度,建立了一套在種子發芽階段或2片真葉期進行黃瓜雜交種純度鑒定的新技術。
2.6分子技術鑒定黃瓜病害
王惠哲等[49]以感病組織和健康組織總RNA為模板,進行cDNA合成和PCR擴增,對75份黃瓜病毒病樣本進行了檢測,結果從感病組織中擴增出與預期的425 bp大小一致的目標片段,而健康組織無此擴增產物;29份材料檢測到TMV,檢出率達38.67 %。同樣的方法,也檢測到黃瓜上的西瓜花葉病毒2號(WMV22)[50]。李淑菊等[51]利用RT-PCR對黃瓜病毒毒原種類進行檢測。陳潔云等[52]用同樣技術明確了ZYMV和CMV是浙江及其周邊地區侵染葫蘆科植物最主要的病毒種類,夏季CMV普遍發生,ZYMV主要發生在秋季。
3黃瓜組培技術與單倍體和三倍體培養
利用對黃瓜離體組織的培養,通過愈傷組織和胚狀體兩條途徑均可獲得再生植株。何曉明等[53]建立了子葉及下胚軸離體培養體系,通過愈傷組織分化出的不定芽獲得再生植株。郭德章等[54]將分離純化的黃瓜子葉原生質體,培養于mKM8p液體培養基中,原生質體可持續分裂至愈傷組織形成。當再生的愈傷組織直徑達0.5~1.5 cm時,及時轉入改良的MS附加不同生長激素的培養基上誘導分化及再生,結果產生大量體胚并再生成植株。
不少報道對黃瓜組織培養的影響因素做了探討。侯愛菊等[55]認為外植體類型、基因型及植物生長調節劑對誘導黃瓜直接器官發生有顯著影響,子葉節是最佳的外植體類型。楊愛馥等[56]研究認為愈傷組織誘導階段和胚胎發生階段分別采用9 %和6 %的蔗糖濃度,可促進體細胞胚胎發生;胚誘導培養基中添加6-BA 0.5 mg/L,以及愈傷組織誘導階段甘露醇與蔗糖配合使用,可提高體細胞胚胎發生率。梅茜等[57]研究表明,苗齡和ABA是影響子葉分化形成不定芽的顯著因素;加入適量的AgNO3可改善黃瓜愈傷組織的質地、促進芽的形成。與曹利仙等[58]試驗結果相同。郭德章等[54]認為Ca2+濃度對黃瓜原生質體的穩定和細胞分裂有重要影響。李云等[59]研究后認為赤霉素處理離體黃瓜子葉不能誘導花芽分化,萘乙酸的促進作用不明顯,激動素KT1.0誘導花芽分化的頻率最高。但周俊輝等[60]認為l/2 MS培養基中附加0.10 mg/L 6-BA能顯著提高離體黃瓜子葉的開花率,White培養基中附加2.00 mg/L的KT開花率也有明顯提高。相同濃度的L-丙氨酸和L-酪氨酸均明顯促進黃瓜子葉開花,而甘氨酸對黃瓜子葉開花則有一定的抑制。
在黃瓜單倍體和多倍體培養方面,杜勝利等[61]在國內首次建立了一整套通過未受房離體培養產生黃瓜單倍體植株的技術體系,再生頻率達25 %。雷春等[62]通過射線輻射花粉授粉并結合胚培養從3個基因型中獲得了單倍體植株。陳勁楓等[63]研究了異源三倍體黃瓜的離體繁殖的培養基配方最佳的不定芽誘導培養基為:MS + 6-BA 2.2 mg/L和MS + 3.0 mg/L KT + 0.2 mg/L NAA,然后叢生芽在MS + 0.2 mg/L 6-BA的培養基上伸長大約10 d后取整齊一致的芽在1/2 MS + 0.2 mg/L 6-BA培養基上生根。
4黃瓜遺傳轉化體系建立及基因工程改良
基因工程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改良作物品種的關鍵技術之一,在農業生產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蓱糜邳S瓜上的轉基因方法有農桿菌介導法、基因槍法、花粉管通道法和電激法等,目前以農桿菌介導法為主要方法。近幾年來,廣大科研工作者研究和建立了黃瓜高效遺傳轉化體系,并通過農桿菌介導將CMV-CP、CBF3、Cor15A、Chi、Glu、CTB/CS3、RS等基因導入黃瓜基因組。
陳崢等[64]的研究表明,在共培養的菌液中添加乙酰丁香酮,明顯提高外植體的愈傷組織誘導率;延長農桿菌與外植體的共浸染時間至40 min,外植體的存活率和出芽率顯著提高。姚春娜等[65]試驗表明,超聲波處理可以明顯提高農桿菌對外植體的轉化頻率。侯愛菊等[66]建立了一套黃瓜遺傳轉化體系,適宜的選擇壓力為卡那霉素30 mg/L。金紅等[67]也對影響遺傳轉化體系的因素進行了摸索。于靜[68]、孫蘭英[69]、趙雋等[70]均認為子葉節是黃瓜遺傳轉化體系的最佳外植體,最適宜的芽誘導培養基為MS + 6-BA 0.5 mg/L;子葉節預培養1~2 d,在添加6-BA 0.5 mg/L、乙酰丁香酮100μmo1/L,pH 5.2的MS培養基上進行培養,遺傳轉化效率最高。利用TDZ從子葉節上誘導出再生芽,效果優于BA。
金紅等[67]將抗除草劑基因bar導入到黃瓜子葉中,獲得落地轉化株系。鄧小燕等[71]構建成植物表達載體Pbinp-35S-CBF3。通過農桿菌介導轉化黃瓜子葉,獲得了具有卡那霉素抗性的黃瓜再生植株。張興國[72]等也將冷cbf3基因和corl5a抗寒基因導入黃瓜基因組,創制出耐寒黃瓜新材料。白吉剛等[73,74]將擬南芥生長素結合蛋白基因轉化黃瓜,獲得的轉基因植株單性結實能力增強。通過黃瓜離體子葉不定芽再生體系,陳麗梅[75]和林建麗[76]已分別將熒光素基因(luc)、ATT1基因和花生白黎蘆醇合酶(RS)基因導入黃瓜,獲得了陽性轉基因植株。柏錫[77]獲得了轉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基因的黃瓜植株。張國廣[78]將來源于菜豆的幾丁質酶(Chi)基因和克隆自煙草的β-1,3-葡聚糖酶(Glu)基因導入3個基因型的黃瓜基因組中。侯愛菊[66]、孫蘭英[69]和楊成德[79]也利用農桿菌介導法將菜豆幾丁質酶基因導入黃瓜。
5存在問題及展望
黃瓜有7對染色體,染色體組總長度750~1 000 cM,高飽和的分子連鎖圖應具有7個連鎖群。目前構建的遺傳圖譜相對不飽和,整合后的連鎖圖譜雖然密度增加,但是不能覆蓋整個基因組。被定位到圖譜上的分子標記不多,與重要性狀緊密連鎖的標記就更少。因此,仍需對黃瓜分子標記進行研究,找到與性狀緊密連鎖的標記,為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基因的定位克隆奠定基礎。黃瓜組織培養以二倍體的研究居多,單倍體和多倍體的研究較少,黃瓜單倍體組織培養的技術在國內仍未成熟,黃瓜轉基因技術也還停留在研究階段,與實際應用還有相當差距,今后尚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姜健.生物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1999,19(3):8-11.
[2] 錢忠英,蔡潤,潘俊松,等.黃瓜RAPD體系的優化與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3,21(3):208-213.
[3] 張桂華,杜勝利,鞠秀芝,等.黃瓜AFLP反應體系的建立[J].華北農學報,2004,19(2):10-12.
[4] 葛風偉,張海英,陳青君,等.黃瓜SSR反應體系的建立[J].華北農學報,2004,19(2):5-9.
[5] 劉殿林,楊瑞環,哈玉潔,等.黃瓜基因組DNA提取與RAPD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2,17(4):9-12.
[6] 張正奇,鄒敏芬,熊勁芳,等.黃瓜DNA的提取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0(6):31-33.
[7] 孫敏,喬愛民,王和勇,等.黃瓜DNA提取及其RAPD-PCR反應體系的優化[J].種子,2004,23(6):9-14.
[8] 陳勁楓,婁群峰,余紀柱,等.黃瓜性別基因連鎖的分子標記篩選[J].上海農業學報,2003,19(4):11-14.
[9] 婁群峰,陳勁楓,MollyJahn,等.黃瓜全雌性基因連鎖的AFLP和SCAR分子標記[J].園藝學報,2005,32(2):256-261.
[10] 張桂華,杜勝利,王鳴,等.與黃瓜抗白粉病相關基因連鎖的AFLP標記的獲得[J].園藝學報,2004,31(2):189-192.
[11] 張素勤.黃瓜霜霉病和白粉病抗性遺傳機制及其分子標記研究(博士畢業論文).2005.
[12] 丁國華.黃瓜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其對霜霉病抗病基因標記的研究(博士畢業論文).2004.
[13] 國艷梅.黃瓜苦味遺傳規律研究及AFLP分子標記(碩士畢業論文).2003.
[14] 顧興芳,張素勤,張圣平,等.黃瓜果實苦味Bt基因的AFLP分子標記[J].園藝學報,2006,33(1):140-142.
[15] Thomas H,Staub J E,Claude Thomas.Linkage of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 stodowny mildew resistance in cucumber (CucumissativusL.)[J].Euphytica,2000,115:105-113.
[16] Kennard W K,Poetter K,DIjkhuIzen A,et al.Linkage samong RFLP,RAPD,isozyme,disease-resistance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 sinnarrow and wide crosses of cucumber[J].TheorAppl.Genet,1994,89:42-48.2.
[17] Serquen F C,Bacher J,Staub J E.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 sinanarrow cros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using random 2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markers[J].MolecularBreeding,1997,3:257-268.
[18] Danin-Poleg Y,Reisn,Baudracco-Arnas S.Simples equecerepeats in Cucumism apping and mapmerging[J].Genome,2000,43:963-974.
[19] Bradeen J E,Staub C,Wye C.Toward sanexpande dandinte grated linkagemap of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Genome,2001,44:111-119.
[20] Park Y H,Swnsoy S,Wye C,et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ing resistance topapayaring spot and zucchini yellow mosaic viruses[J].Genome,2000,43(6):1003-1010.
[21] Fazd G,Staub J E,Srevensm R.Genetic mapping and QTL analysis of horticultural traits in cucumber(CucumissativusL.)[J].Theor.Appl.Genet.,2003,107(5):864-874.
[22] Young H P,Suat S,Cispin W,et al.Agenetic map of cucumber composed of RAPDs,RFLPs,AFLPs and locicondition[J].Genome,2000,43:1003-1010.
[23] 張海英,葛風偉,王永健,等.黃瓜分子遺傳圖譜的構建[J].園藝學報,2004,31(5):617-622.
[24] 張海英,陳青君,王永健,等.黃瓜耐弱光性狀的QTL定位[J].分子植物育種,2004,2(6):795-799.
[25] 李效尊,潘俊松,王剛,等.黃瓜側枝基因(lb)和全雌基因(f)的定位及RAPD遺傳圖譜的構建[J].自然科學選展,2004,14(11):1225-1229.
[26] 張海英,王永健,許勇,等.黃瓜育種中“血緣”遺傳關系分析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1,16(2):20-26.
[27] 劉殿林,楊瑞環,哈玉潔,等.不同來源黃瓜遺傳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J].華北農學報,2003,18(3):50-54.
[28] 夏立新,陳德富,等.黃瓜親本間分子遺傳距離與雜種優勢的相關性[J].南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2001,34(2):91-94.
[29] 陳勁楓,莊飛云,逯明輝,等.采用SSR和RAPD標記研究黃瓜屬(葫蘆科)的系統發育關系[J].植物分類學報,2003,41(5):427-435.
[30] 莊飛云,陳勁楓.黃瓜栽培種、近緣野生種、種間雜種及其回交后代的RAPD分析[J].園藝學報,2003,30(1):47-50.
[31] 李錫香,蔚,杜永臣,等.黃瓜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的RAPD鑒定與分類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4,5(2):147-152.
[32] 齊秀麗.黃瓜自交系及其F1代的RAPD分析(碩士畢業論文).2003.
[33] 王志峰,孫日飛,孫小鐳,等.山東省黃瓜地方品種資源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J].園藝學報,2004,31(1):103-105.
[34] 王志峰,孫小鐳,孫日飛,等.山東密刺類黃瓜親緣關系研究[J].中國蔬菜,2005(2):6-8.
[35] 李錫香,蔚,杜永臣,等.黃瓜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及其親緣關系的AFLP分析[J].園藝學報,2004,31(3):309-314.
[36] Zhuang F Y,Chen J F.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 samong Cucumisspp.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Plant Breeding,2004,123:167-172.
[37] 李俊英,聞穎達.黃瓜線粒體類質粒pC1,pC4在品種間的分布及同源性研究遺傳[J].科學通報,2001,28(4):367-371.
[38] 康國斌,許勇,雍偉東,等.低溫誘導的黃瓜ccr18基因的cDNA克隆及其表達特性分析[J].植物學報2001,43(9):955-959.
[39] 白吉剛,劉佩瑛,等.黃瓜生長素結合蛋白cDN段的克隆及其表達[J].植物生理與分子生物學學報,2002,28(3):200-204.
[40] 丁國華,秦智偉,劉宏宇,等.黃瓜NBS類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與分析[J].園藝學報,2005,32(4):638-642.
[41] 牛林海.裂葉牽牛、玉米和黃瓜HMG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碩士畢業論文).2002.
[42] 葉青靜.黃瓜果實發育相關基因的克隆及其表達調控的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03.
[43] 李志英.黃瓜“花打頂”形態、解剖、細胞學特征及相關基因的分離與鑒定(博士畢業論文).2003.
[44] 梅茜.黃瓜幼果cDNA文庫構建與部分ESTs分析(碩士畢業論文).2004.
[45] 婁群峰.黃瓜全雌性基因分子標記及ACC合酶基因的克隆與表達研究(博士畢業論文).2004.
[46] 王和勇.黃瓜雜交種子純度的RAPD鑒定(碩士畢業論文).2001.
[47] 孫敏,喬愛民,王和勇,等.黃瓜雜交種子純度的RAPD鑒定[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8(2):103-107.
[48] 金紅,杜勝利,陳崢,等.抗除草劑基因在黃瓜雜種純度快速鑒定上的應用研究[J].華北農學報,2004,19(3):31-34.
[49] 王惠哲,李淑菊,龐金安,等.黃瓜上煙草花葉病毒的RT-PCR檢測[J].天津農業科學,2004,10(2):11-13.
[50] 王惠哲,李淑菊,霍振榮,等.利用RT-PCR檢測黃瓜上的西瓜花葉病毒[J].天津農學院學報,2004,11(4):20-22.
[51] 李淑菊,王惠哲,霍振榮,等.利用RT-PCR對黃瓜病毒病毒原種類進行檢測[J].華北農學報,2004,19(3):100-102.
[52] 陳潔云.兩種葫蘆科病毒的分子檢測和致病性研究[J].植物病理學報,2003,33(5):449-455.
[53] 何曉明,林毓娥.黃瓜子葉和下胚軸的離體培養[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1,37(5):423-424.
[54] 郭德章,鄢錚,賴鐘雄,等.‘翠秀’黃瓜子葉原生質體的高效培養及植株再生[J].園藝學報,2003,30(2):227-228.
[55] 侯愛菊,朱延明,楊愛馥,等.誘導黃瓜直接器官發生主要影響因素的研究[J].園藝學報,2003,30(1):101-103.
[56] 楊愛馥,朱延明,侯愛菊.幾個影響黃瓜子葉體細胞胚胎發生的因素[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3,39(3):206-208.
[57] 梅茜,張興國.黃瓜組織培養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2,24(3):266-267.
[58] 曹利仙,趙鸝,唐宇力,等.硝酸銀對黃瓜離體子葉培養芽再生的促進效應[J].甘肅農業大學學報,2001,36(2):168-171.
[59] 李云,鄢洪強,李林,等.離體培養黃瓜子葉花芽分化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19(6):86-88.
[60] 周俊輝,周家容,林畢成,等.6-BA和氨基酸對黃瓜子葉離體培養成花的影響[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4,40(2):171-173.
[61] 杜勝利,魏愛民,魏惠軍,等.利用生物技術創造黃瓜育種新材料方法研究[J].天津科技,2001,(2):627.
[62] 雷春,陳勁楓,錢春桃,等.輻射花粉授粉和胚培養誘導產生黃瓜單倍體植株[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9):1739-1743.
[63] 陳勁楓,羅向東,余紀柱,等.異源三倍體黃瓜的離體繁殖和鑒定[J].植物生理學通訊,2003,39(2):109-112.
[64] 陳崢,金紅,程奕,等.提高黃瓜農桿菌遺傳轉化體系再生頻率的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01,7(4):47-49.
[65] 姚春娜,王亞馥.超聲波輔助發根農桿菌對黃瓜遺傳轉化的影響[J].園藝學報,2001,28(1):80-82.
[66] 侯愛菊.黃瓜抗真菌基因遺傳轉化體系的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01.
[67] 金紅,杜勝利,陳崢,等.抗除草劑轉基因黃瓜的獲得及T_1植株抗性鑒定[J].華北農學報,2003,18(1):44-46.
[68] 于靜.CTB/CS3基因表達載體構建及對黃瓜的轉化(碩士畢業論文).2003.
[69] 孫蘭英.幾丁質酶基因對黃瓜遺傳轉化的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03
[70] 趙雋,王華,潘俊松,等.黃瓜子葉節離體再生體系的研究[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農業科學版),2004,22(1):43-48.
[71] 鄧小燕,張興國,井鑫,等.冷誘導轉錄因子基因CBF3轉化黃瓜的研究[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5):603-605.
[72] 張興國,邵長文,等.基因Cor15A和CBF3導入黃瓜基因組[J].蔬菜分子育種研討會論文集,2004.
[73] 白吉剛,宋明,劉佩瑛,等.生長素結合蛋白cDNA的克隆及其在黃瓜中的表達[J].植物學通報,2002,19(6):705-709.
[74] 白吉剛,王秀娟,尹謙遜,等.生長素結合蛋白基因轉化黃瓜的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04,37(2):263-267.
[75] 陳麗梅.黃瓜的高效再生和根癌農桿菌介導的遺傳轉化(碩士畢業論文).2004.
[76] 林建麗.花生白黎蘆醇合酶基因表達載體構建及黃瓜遺傳轉化體系的初步研究(碩士畢業論文).2004.
[77] 柏錫.t2PA基因對黃瓜的遺傳轉化及其在不同植物中的表達效率分析和密碼子改造(碩士畢業論文).2003.
【論文關鍵詞】農業;水資源;高效用水;節水措施
按
2現代農業的主要節水措施
2.1節水技術措施
節水技術措施主要包括輸水工程和灌溉技術。在輸水方面,以山東省為例,全省平均渠灌區輸水損失量在50%左右,而以色列小于10%,美國小于22%。因此,輸水工程中的節水潛力巨大,可以進行渠系配套、渠道防滲、低壓管道輸水等工程。節水灌溉技術如“小白龍”、滴灌、滲灌等,用水量僅為常規灌溉用水量的30%~50%,節水效果明顯。
2.2節水農業措施
通過田間節水,抑制土壤蒸發和作物蒸騰,提高農田水分利用效率,是發展節水農業的主要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適水生產、抗旱育種、節水高效灌溉制度、農田保墑技術、培肥地力等[3]。根據有關研究成果,通過上述措施,可提高水分利用率30%左右。
2.3節水管理措施
節水潛力的40%在于管理,只有科學的管理,才能使其他節水措施發揮應用作用,建立完善的管理機構,健全規章制度與法規,大力推廣現有的科技成果和先進技術,管好水、用好水,使水資源發揮其最大效益。
3農業高效用水技術
農田節水灌溉技術內容很廣泛,主要可分為工程節水和農藝節水。農藝節水包括制定各種農業節水灌溉制度及農田灌溉管理技術[4]。由于各種作物對水分的敏感期、需水耗水規律均不同,各自的灌溉制度及管理措施也不同。灌溉制度包括作物播種前以及全生育期內的灌水次數、每次灌水的日期與灌水定額、灌溉總定額3方面,這些方面的研究已趨于成熟。節水型農田灌溉技術主要有:小畦灌、長畦分段短灌、寬淺式畦溝結合灌等優化畦灌技術;節水型溝灌技術,如封閉式直形溝、方形溝、鎖鏈溝、八字溝、細流溝、溝壟灌水、溝畦灌等;地膜覆蓋灌水技術,如膜上灌等。此外,田間管理方面,可通過平整土地,秸稈覆蓋,地膜覆蓋,少耕免耕技術,灌溉水全面規劃、合理調蓄、綜合利用、定量調配,因地因水(狀況)制定適宜的水價及電費政策,對浪費實行罰款等措施,以實現農業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此外,還可利用各種化學制劑調控土壤表面及作物葉面蒸發,以達到節水的目的,如土面增溫保濕劑、抗旱劑、保水劑、種子包衣劑等;利用植物基因工程手段培養高效節水品種,如農大146等小麥品種。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通過遙感(rs)、地理信息系統(gis)、全球定位系統(gps)及計算機網絡獲取、處理、傳送各類農業節水信息,實現高效節水的現代化技術已日趨成熟,今后將被廣泛推廣應用[-
論文摘要:綜述了文冠果的分布和栽培狀況,根據其經濟價值和用于園林綠化的意義,闡述了文冠果的發展前景。
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aBunge),屬落葉灌木,原產我國干旱寒冷地區,對土壤要求不嚴,主要分布在甘肅、陜西、山西、河北等省,是北方特有的優良木本油料樹種,其種子含油量為35%~40%,素有“北方油茶”之稱。
1文冠果在我國的分布
文冠果在沙荒、石礫地、粘土及輕鹽堿土上均能生長。歷史上,文冠果自然分布于我國的秦嶺、淮河以北,內蒙古以南,東起遼寧,西至青海,南至河南及江蘇北部(有零星庭院栽培)。20世紀90年代,黑龍江省南部、吉林省和年降水量僅148.2mm的寧夏自治區,均出現了較大面積的文冠果生態林。據調查,目前文冠果(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在我國北京、河北、內蒙、遼寧、河南、山東、安徽、陜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和均有分布[1,2]。北京、內蒙、遼寧、山東、安徽、寧夏和新疆多為引種栽培,無天然林,河北、河南、陜西、山西、甘肅、青海和除人工栽培外,也有天然林分布?,F有資源以陜西延安,山西臨汾、運城和忻州,河北張家口和遼寧朝陽為多;內蒙古赤峰市翁旗中部分布著1867hm2保存較完整的人工文冠果生長林;河北唐山已形成較大的人工育苗基地[3]。至2003年,山西、陜西、湖北、內蒙古、寧夏、甘肅和河南的文冠果栽培總面積約25000hm2。2006年,吉林和山東等地相繼建立起文冠果基地,栽培向更高層次發展。
2文冠果的引種和選育種
在引種方面。多年來我國許多地區都進行了文冠果的引種嘗試,并取得了成功。早在1968年陜西蒲城就開始了文冠果的引種工作[4];近年陜西洛川成功引種了文冠果。1975年新疆建設兵團農一師引種文冠果,2年生樹平均樹高80cm,在38~-22℃條件下生長正常[5];新疆奇臺和冬季-35℃以下的烏魯木齊、昌吉、石河子、沙灣一帶也已引種成功[6~8]。1976年江蘇灌南縣從甘肅平涼和遼寧翁牛兩地引進文冠果種子育苗,1978年大田移植,成活率99.7%,3~5年始果,盛果期樹株產15~50kg[9]。此外,青海河湟流域、河南蒿縣、山東濟寧和萊蕪等地引種的文冠果也均能正常開花坐果[10]。在引種的同時,人們進行了大量調查研究,確定了其適栽范圍,發現文冠果的分布極限北部位置達47°20'''',南部極限位置達29°[11];同時對引種種源、栽培管理措施等也進行了闡述,如劉才[12]等就摸索出一套提高黑龍江地區文冠果引種成活率的完整經驗。
在選、育種方面。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陸續開展文冠果的選育工作,并不斷取得進展。內蒙古林學院1974年即開始文冠果良種選育工作,1979年選出了內林53號優良單株;徐東翔選出內林2號,并對其經濟性狀進行了調查[13];據報道[14],楊凌金山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近年成功培育出文冠果1號,徹底改良了野生文冠果素有的弊端。在理論上對文冠果染色體組型、大小孢子及胚和胚乳形成過程的探索,為文冠果選育工作提供了細胞學方面的基礎材料[15,16]。在早期選、育和理論探索的基礎上,目前已經總結出文冠果選育的兩個途徑:一是選擇優株。文冠果自然分布區內生態條件差別較大,必定存在著種源差異,可首先篩選出生長速度快,樹勢健壯,坐果率高,單株產量高,果大皮薄,籽粒飽滿,出仁率和種子含油量高,抗病蟲和生產能力大的優良母株;然后進行快速無性繁殖,形成遺傳性狀穩定的無性系,進而培育成優良品種。二是育種。文冠果遺傳資源十分豐富,如能育成文冠果純合二倍體(即自交系),然后配成優良雜交組合,進而建立雜交種子園,選擇其雜種優勢明顯、后代表現型整齊一致的良種,也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安守琴等[17]就曾以無性繁殖和子代測定的常規育種為手段,通過表型選擇、當代鑒定設計的子代測定,在37個無性系中,選出了當代表現及其較優良的73-006優良無性系以及73-006×74-032,74-001×74-031最佳組合。
3文冠果的豐產栽培
文冠果可用播種、分株、扦插、壓條及組培法繁殖苗木,其中播種仍是主要的方式。秋播一般在10月中旬進行,用苗床或高畦條播,株行距20~25cm×25cm,播種深度2~2.5cm,播后輕鎮壓,根據墑情,保持土壤濕潤;春播一般在4月中下旬(谷雨前后)進行,播前4~5天澆足底水,地面土壤松散時,順壟或畦每隔15~20cm寬,開3~4cm深的溝,溝內隔15~20cm點播1粒種子,播后覆土,覆土厚度2~3cm,大水緩灌沉實,壟面稍干時松土。如果播前對經過層積或溫湯浸種的種子進行低頻電流處理和鈷輻射,可有效提高種子的發芽率及苗木質量。扦插育苗及組培繁殖研究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研究發現,把3~5cm粗的根剪成20~30cm長的根段,斜插入土的根插法,新苗植株生根系數遠高于常規枝插法。王永明[18]等用文冠果嫩莖進行離體培養,結果嫩莖分化速度快,得苗容易,移植成活率高。生產中看出,扦插和組培繁殖的苗木要比播種法得到的苗木整齊度高,園相好。但因扦插成活率低,組培繁殖系數不高且植株難生根等,實際生產中并未大規模應用。
文冠果長期處于自然生長狀態,素有“千花一果”現象,為解決其落花落果問題,人們從生長環境及生理機制方面進行了大量研究,發現通過改善文冠果的生長環境和改進栽培技術,即合理施肥灌溉、整形修剪、改善其通風透光條件、花期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使用生長調節劑和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等,能夠大大提高文冠果的坐果率及產量。
4文冠果的化學成分
文冠果的莖中含有2α,3β雙氫楊梅槲皮素(2α,3β-dihydromyricetin)、2α,3β-雙氫槲皮素(2α,3β-dihydroguercetin)、2β,3β-表兒茶精(2β,3β-epicatechin)和2β,3β-表沒食子兒茶精(2β,3β-epigallocatechin)[19]。1998年,白玉霞等[20]從文冠木中提取了總黃酮。1999年,張文霞等又從文冠木的醇提取物中進一步分離得到一種新的化合物,命名為文冠木素(Xanthocerin),化學名稱為7,9-二羥基-4-甲基-2,4a,10,10a-四氫-吡喃并[3,2-b][1]苯并吡喃-2-酮(7,9-dihydroxy-4-methyl-2,4α,10,10α-tetrahydro-pynano[3,2-b][1]benzopyran-2-one),并首次從文冠果屬植物中提取得到七葉內酯和2,5-二甲基對苯醌[21]。1981年,王紅斗等[22]報道了文冠果種仁含油60%,并用氣液色譜分析出其中含有14種脂肪酸,其中6種為不飽和脂肪酸,碳鏈長度C16~C18,同普通柴油的碳鏈長度(C15~C19)極接近。1993年,李霞冰等采用羧基端化學修飾新技術,氣質法結合尿素包合法,鑒定了文冠果種仁油中脂肪酸12種[23]。前蘇聯學者用水-甲醇-正丁醇提取文冠果種子中的文冠果皂苷,再用氧化鋁柱層析分離得純皂苷。陳英杰以甲醇-正丁醇-水為提取液,反相柱層析法從文冠果子中得到4種新結構類型的皂苷(bunkankasaponinsA、B、C、D)。王紅斗等用Stato-otto法鑒定出文冠果種仁脫脂物中含有少量植物堿和皂苷,且含有17種氨基酸[24],其中人體必需的賴氨酸占0.42%。2001年,程文明、楊柏珍采用柱色譜和光譜方法,從文冠果果殼中分得2種甾醇[25],經鑒定為:(3β,5α,20R,24S)-豆甾-7,反-22-二烯-3-醇和(3β,5α,20R,24R)-豆甾-7烯-3醇;2002年,他們又分析了果殼中脂肪酸成分,發現21種脂肪酸,其中8種為首次報道,分別為:己酸、庚酸、辛酸、壬酸、葵酸,10-甲基-十一烷酸,12-甲基-十四烷酸以及十七烷酸[26]。早期研究發現文冠果葉中含楊梅樹皮苷,鞣質(18.7%),黃酮醇(2.16%),三萜皂苷(6.65%),羥基香豆精(2.18%),水楊苷(4%),植物甾醇,蛋白(19.8%),16種氨基酸和揮發油。1989年,朱丹等經預實驗也從文冠果葉中分離出生物堿、有機酸、鞣質、皂苷等10種化學成分,其中皂苷含量為5.53%,并測定出鍶、鋅、鋇、硼、鐵、銅、錳等12種微量元素[27]。1968年,M.VictorPlouvier等從花的萼片中分離出芩皮苷、白蠟樹皮苷和少量七葉苷。
5文冠果的發展前景
文冠果耐干旱、貧瘠、抗風沙,在石質山地、黃土丘陵、石灰性沖積土壤、固定或半固定的沙區均能成長,甚至在的巖石縫隙中也能生長發育、開花結果。文冠果的一年生苗主根深1m以上,有較大的側根20多條,播種兩個月的小苗,雖苗高不足30cm,根深卻達60cm。成齡文冠果根系發達,既扎得深,又分布廣;根的皮層占91%,就像根的外面包著很厚的一層海綿一樣,能充分吸收和貯存水分。是防風固沙、小流域治理和荒漠化治理的優良樹種。在國家林業局2006~2015年的能源林建設規劃當中文冠果已成為三北地區的首選樹種[28]。
3年生文冠果便可開花結果,15~20年進入盛果期,一直可持續百余年。樹的壽命長達300年,有的可達600年。其種子含油率為30%~40%,種仁含油率50%~70%。油可食用,還可用作高級劑、增塑劑、制油漆和肥皂亦可作為生物柴油。東北師范大學、吉林省林業科學院和長春市億高生態工程研究所,聯合開展了文冠果生物柴油的研究工作。據初步分析,由文冠果油制備的生物柴油相關烴脂類成分含量較高,內含18C的烴類占93.4%,而且無硫、無氮等污染因子,符合理想生物柴油指標。文冠果果粕中蛋白質含量高達40%,且富含18種氨基酸,是優質飲料原料;文冠果嫩葉經加工可代茶飲,文冠果果皮可提取糠醛,種皮和外果皮可制活性炭;文冠果木材紋理細致,抗腐性強,是制做家具和農具的良材;根是制作根雕及雕刻的上等材料;文冠果花美、葉奇、果香,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是園林綠化的珍貴資源,也是行道樹的首選。
參考文獻:
[1]《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樹木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76.
[2]《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3]牟宏香.木本能源植物文冠果[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6.
[4]繆禮科,王向發.文冠果引種栽培調查[J].陜西林業科技,1976(5):25~30.
[5]陳志柔.塔河引種文冠果[J].林業實用技術,1975(6):24.
[6]曹志勇,金滿慶.新疆引種文冠果的展望[J].新疆林業,1981(S1):36~38.
[7]盛豐田,周志卓.文冠果在特克斯河谷引種成功[J].新疆林業,1981(6):50.
[8]江萍,宋于洋.文冠果在新疆石河子墾區的引種適應性研究[J].山西林業科技,2007(1),26~29.
[9]金發成.引種文冠果初報[J].江蘇林業科技,1981(3):15.
[10]王國華.文冠果引種試驗初報[J].新疆林業科技,1984(3):42~43.
[11]牟宏香,侯新村.文冠果的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07,35(3):703~705.
[12]劉才,楊玉貴.文冠果引種栽培試驗初報[J].中國林副特產,1994,3(4):17~18.
[13]徐東翔.文冠果落果機理及提高坐果率和種子品質的研究[J].西北植物學報,1990,10(2):117~127.
[14]中國林果信息網.文冠果一號[EB/OL].http:///sca_view.asp?id=1181.
[15]楊菲,王峰.大興安嶺林區林木引種馴化初報[J].防護林科技,2001(1):27~43.
[16]馮顯逵.文冠果大、小孢子及胚乳形成過程中的初步研究[J].林業實用技術,1984(2):15~18.
[17]高敘民,馬凱,杜希華,等.文冠果研究進展[J].植物學通報,2002,19(3),:296~301.
[18]王永明,趙靜述,陳穎.文冠果的組織培養[J].植物生理學通訊,1986(1),42.
[19]楊小娟,高曉黎.文冠果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西北藥學雜志,2004,19(5):235~237.
[20]白玉霞,巴根那.正交設計研究文冠木總黃酮提取工藝[J].中成藥,1998,20(9):1~3.
[21]張文霞,包文芳.文冠木中心化合物文冠木素的研究[J].沈陽醫科大學報,1999,16(4):249.
[22]王紅斗,韋業成,郭煜,等.文冠果種仁及其油的化學成分[J].植物學報(英文版),1981,23(4):331~333.
[23]Li,J,LiX.B.IdentificationoffattyacidsinthekerneloilofXanthocerassorbifoliaBungewithGC-MS[J].JournalofPlantResourcesandEnvironment,1993,2(2):28~32.
[24]匡榮.文冠木正丁醇提取物對大鼠佐劑性關節炎的影響及機理探討[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2,13(4):229~231.
[25]程文明,楊柏珍,李春如.文冠果果殼中兩種甾醇成分研究[J].安徽醫藥,2001,32(3):199~201.
[26]程文明,楊柏珍,李俊.文冠果果殼中脂肪酸成分研究[J].安徽醫藥,2002,6(4):5~6.
論文 關鍵字:種子 產業化 對策
論文摘要:針甘當前我國實施種子產業化存在的嗣題.提出了 發展 袁國種子產業化的主要對策;蹙奎種子jr.詐體系,建立種子產業授八多元化體系.建成穩固的種子繁育基地,突破性地發展種子如jr.韭,推進種子產業育繁蚺一體記進程t同時,要進一步完善種子管理制度,增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提高種于執法水平。
種子產業包括新品種選育、種子生產、種子加工、種子銷售及種子管理五大系統,種子產業化是以種子市場為基礎、品種為龍頭、一體化為載體的產業體系,是種子科研、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有機聯系、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一項系統工程。其總體目標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 和種子產業發展 規律 的 現代 化種子產業、形成結構優化、布局合理的種子產業體系和富有活力的 科學 管理制度,通過組織大生產、建立大市場、組建大集團、開展大聯合,最終實現種子生產專業化、加工機械化、質量標準化、育繁推一體化、用種商品化、管理法制化。其中心任務是通過改革目前種子體制中行政、事業、 企業 不分的行為及良種選育、生產經營、推廣相互脫節的狀況,建立現代種子產業良性循環機制和新型的管理體制。其主要措施是促進四個轉變,即由傳統的粗放生產向機械化、現代化大生產轉變,由分散的小規模生產經營向專業化的企業集團轉變;由行政區域封閉的自給性生產經營向社會化、國際化競爭轉變;由科研、生產、經營相互脫節向育繁推一體計傳變。
1健全種子工作體系,推動作物種子良種化
要把良種送到千家萬戶,必須健全系列化、規范化的種子工作體系。組織好品種資源的研究、基礎理論的研究、育種技術與方法的研究,健全原種和親本保純制度。建立良種繁育推廣體系。如雜交水稻、雜交玉米要建立省提親本、省負責組織繁殖的體系;脫毒種薯、種苗要建立以脫毒中心為龍頭的繁育體系;同時還應建立和完善種子質量監督檢測和認證體系;建立和完善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體系;建立和完善品種區試、審定體系。常規稻麥種子要建立縣、鄉聯合統一供種制度,提高良種覆蓋率。通過實施種子產業化工程力爭使雜交種子良種覆蓋率提高到95黝以上,常規種子的統供率提高到}j}}n,通過提高種子質量使大田用種量節約20%國有種子公司經營量的比重提高到$0另,良種對農業增產貢獻率提高到35 jn以上。
2加強科研、生產、經營部門的橫向聯合,促進育繁銷一體化
2. l科研單位興辦種子產業
科研單位在強化基礎研究與新技術研究的同時,根據市場需要選育和生產經營良種,由育種向生產經營領域延伸,獲取效益后再回報科研,促進成果轉化。如四川綿陽國豪公司、重慶科光種苗公司、山東遠征種子公司、湖北荊州農科貿總公司等單位就是采用此模式‘其優勢為:①科研單位是新品種的發源地:種子產業是科技型產業,良種選育是該產業存存與發展的基礎,離開育種,種子產業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科研單位具有人才、技術與材料優勢,在我國推廣應用的品種中9u0,,以上是科研單位提供的:電、能有效保護育種者利益:科研單位發展自身的種子產業是目前一種最直觀、最有效的自我保護措施,通過自主生產與經營,自己開發市場,撇獲得較好效益,因此調動了育種者積極性。③加速成果轉化速度:因為減少了中i’} }}節,縮短了良種應用時問差。①促進科研發展:通過發展種子產業,可在市場中找到新的課題,可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育種目標‘明確主玫方向。
}. 2種子公司興辦科研實體
如美國先鋒種子公司、合肥市種子公司、遼t東亞種苗公司,都是發揮自身經濟實力較強和熟悉種子市場需求的優勢。利用國家投資建成先進的種子烘于、精選、貯存設備,增加投人,加強管理,篩選優良品種.為自身種子生產與經營增添后勁與活力.逐步形成自成體系‘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起來的大型種子公司
4建立良種繁殖基地,實現良種生產規?;?/p>
多年來,我國在原種生產技術、良種繁殖程序、雜交制種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績,如雜交水稻’‘三系七圃原種生產技術”、“棉花自交混繁技術”、“稻麥株系循環法”等,還如實行,.統繁、聯供、縣制尹體系,本著‘“以銷定產、略有貯備”的原則,選擇隔離區、落實制種基地,對生產起了很好的作用:選擇有代表性地區,建立不同作物的種子繁殖基地,實行統一供應用種、統一品種布局、統一技術方案、統一去雜去劣、統一脫粒精選、統一收購標準等“六統一”措施。一是提供優質良種的需要,因為良種推廣需要每年繁殖并提供相應數量的原原種及原種、當品種退化時要進行原種提純,這就需要有良種繁殖基地;二是良種試驗示范的需要,一個品種的推廣普及需要通過試驗示范來認識和接受。目前一些原種場一無繁殖原種的種源,二無國家下達的提純計劃與經費,三無經營原種的職能與渠道,使原種場人力‘物力及財力不能充分利用,一些原種場由于經濟效益低、實力弱,為了避免虧損和養活職工,不得不將土地或用于多種經營,使原種場職能喪失。因此建設一批規模大、服務范圍廣、設施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管理水平高、與育種經營單位結合緊的原種繁殖基地,可以改變目前分散混亂的狀況,可以按 自然 規律和經濟規律合理布局,發揮地區自然優勢,形成專業化生產,實行規范化管理,執行合同計劃,確保種子質量。滿足市場需要,提高國有種子經營單位的供種能力n
5革新種子加工工藝,帶動種子行業產業化
種子產業化對加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工不僅僅是過一遍篩子,而是要經過烘干、精選、分級、包衣、包裝多道工序才能選出符合農民需要的種子。要把種子加工推向一個新水平,必須貫徹上檔次、上水平、上規模、上效益的原則,利用多渠道投資、建設和完善一批作物種子加工中心的配套設施,逐步向機械化加工方向 發展 ,應當通過搞好“中間突破”、實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加工要求、統一標志包裝、統一標牌銷售四統一的辦法,逐步實現未經精選加工的種子、不是商品化種子、不是標牌包裝的種子,不許上市,不許銷售給農民,不許用于生產,改變“優質種子、簡單包裝、沒有品牌.,的狀況。提高種子質量,實行種子播種精量化、性狀標準化及銷售商品化;創 企業 名牌,開展名特優種子的競銷,盡快形成跨省、地、縣的大規模種子市場。
b健全種子信息 網絡 ,加速種子傳播信息化
市場 經濟 實質上是競爭經濟,主要是產品質量和市場信息的競爭。質量是生命,信息是橋梁,沒有質量將丟失市場,沒有信息無法占領市場,因此強化信息傳導體系是建設 現代 種子產業的重要內容。建設全國性種子信息網絡,可以綜合分析種子供求信息,預測種子市場,調劑種子余缺。種子信息包含管理信息、供求信息、交易信息、生產信息、綜合信息等,種子企業為了求發展,迫切需要迅速、準確的信息服務。
7增強宏觀調控能力,推行良種管理法制化
丁.1加強宏觀調控
種子是一種特殊商品,既然是商品.無論如何特殊都不能擺脫進人市場、獲取利潤的基本屬性,實行種子產業化,必須放開種子經營.想通過限制竟爭的方式來維持種子市場的規范和保證種子質量是不現實的。但種子作為特殊商品.放開了如不加強調控.就容易造成種子供求失衡或多、亂、雜的局面。因此在放開種子經營的同時,首先要將種子工作的社會服務與社會責任放在首位,正確處理以發展農業生產為出發點的行政義務與以盈利為目的的商品經濟活動之間的關系,必須按照“市場引導企業、計劃調控市場”的原則,各級種子管理部門要制訂和區域化適用品種的指導方案以及種子生產的指導計劃,制定種子市場的調控措施,優化種子市場結構,促進種子產業健康、穩步的向前發展。
7, 2提高執法水平
:d認真貫徹執行種子法規政策,規范種子管理者和生產者、經營者行為,使執法者、生產經營者及種子使用者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②健全種子管理機構,建議建立一個隸屬農業部的完全獨立的種子繁殖及經營的種子管理體系。在操作上可以參照工商管理局的休制。其任務是組織區試,審定品種,監督種子市場,查處違紀違法種子案件;③強化執法職能,禁止各級行政部門及種子管理部門以任何形式介人種子生產經營,使執法者從容執法,提高執法力度,嚴肅查處無證生產、無證經營者,嚴懲制造偽劣種子、哄抬種價、擾亂種子市場的不法分子:④要使種子產業化工作有序進行、必須從 法律 上保護品種擁有者的知識產權,才能鼓勵種子經營部門投資品種選育,防止種子市場大起大落,同時從法律上認定其種子商.a特性,必須進行種子商標注冊。
宋鳳鳴,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系主任。2000年獲浙江大學植物保護系植物病理學專業農學博士,1998―2000年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植物病理學系訪問學者,2005―2006年美國普渡大學植物學與植物病理學系博士后。兼任浙江省植物病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植物病理學會抗病育種專業委員會委員,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和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 2 層次。2008年任農業部主管的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病蟲害防控實驗室崗位科學家。
主要從事植物抗病性分子機理與功能基因的克隆鑒定、誘導免疫及其應用、真菌病害及其防控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海外合作或重點項目(9項)、“863”計劃項目(3項)、“973”計劃子課題(2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項)、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等30余項課題的研究工作,在植物抗病分子機理與調控基因鑒定、免疫誘導蛋白與誘抗防病技術、真菌病害防控等方面取得進展。指導博士研究生17名、碩士研究生21名,主講本科生《植物保護學導論》,研究生《分子植物病理學》、《分子農業》等課程。
近年來圍繞西、甜瓜真菌病害及其防治技術開展研究與示范工作。分離鑒定嫁接西瓜根腐病病原種類及其對西瓜和砧木的致病性,開展了浙江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種鑒定、土壤中枯萎病菌種群消長動態與規律、西瓜枯萎病菌種子處理和大田藥劑防治等研究;合作研發了針對枯萎病等土傳病害的土壤消毒技術,并進行大田示范推廣;建立蔓枯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分子檢測技術及其遺傳轉化體系,開展蔓枯病菌和枯萎病菌致病性以及西、甜瓜抗病性分子機制研究;篩選西、甜瓜蔓枯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真菌病害的藥劑并進行推廣應用;開展內生真菌和生防制劑在西、甜瓜上的誘導抗病性及其對枯萎病等真菌病害的防控技術研究。上述研究為西、甜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真菌病害防控的實用化技術。
先后80多篇,其中SCI論文43篇,曾獲國家質檢總局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