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業務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保理業務;商業銀行;信用風險
1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起步較晚,1988年中國銀行在我國率先推出國際保理業務,并于1993年成為中國首家國際保理商聯合會會員,隨后交通銀行、光大銀行、中信實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等也紛紛開展國際保理業務,并先后成為FCI會員。
從辦理機構上看,目前我國已有12家銀行成為FCI會員,對外辦理國內與國際保理業務,其中業務量較大的主要是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
2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發展存在的問題
2.1信用交易尚未建立,制約國際保理業務擴展
出口企業滿足于用傳統結算方式進行交易,忽視保理業務的應用,這從交易觀念上阻礙了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的發展。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的國際貿易目前主要仍以服裝、手工藝品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些產品主觀檢測性強,易引起合同糾紛。而在保理業務中,買賣雙方對產品有爭議或買方挑剔產品質量時,保理商又不承擔付款責任,這使出口商惟恐會錢財兩空,而寧愿選擇傳統的貿易結算方式。
2.2國際保理業務自身宣傳力度不夠
我國正式開辦該項業務以來,主要限于中國銀行承辦保理業務。然而銀行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擔心擴大宣傳力度,會失去這一新的金融服務領域,從而對外僅限于簡單業務介紹。因此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仍然是一個陌生的事物。
2.3保理業務法規建設滯后,不能適應保理業務發展要求
我國早在1992年便開展了國際保理業務,但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國際保理業務法律體系。雖然我國已經加入國際保理聯合會,接受了《國際保理慣例規則》以及國際上頒布的《國際保理服務公約》、《仲裁規則》等國際統一的業務操作規則,但這些法律規范還不能直接用于指導監督我國保理業務的具體實施,它們只是基本的依據,這使得許多企業不敢嘗試這一新型結算工具。
2.4我國開展國際保理的基礎設施相對落后
現代國際保理業務是現代通信與信息發展的產物。然而,我國保理公司與各國保理商和民間資信公司等機構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信息交互網絡。同時,我國開展保理業務的公司有的還仍然使用非EDI信息傳遞技術,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國保理公司與國外保理商之間的相互交流以及信息傳遞。
2.5缺乏一支訓練有素的專業國際保理從業人才隊伍
由于我國開展此項業務時間較短、業務量較少、從而使得從業人員缺乏實務方面的鍛煉。目前,在我國開展國際保理業務的金融機構中,從事保理業務的工作人員大多未進行過專業的國際保理業務培訓,業務不熟,工作效率低,影響了國際保理業務在我國推廣速度的提高和應用范圍的擴展。
2.6盲目的市場定位阻礙保理業務的發展
目前,我國銀行開展保理業務部門的服務對象,受銀行從業人員和資金的限制,一般都集中在銀行做信用證及托收等結算的客戶上。而且目前主動采用保理業務的客戶,也往往是因產品積壓或信用證失效而不得已采用的,這些客戶當然無法形成出口保理業務的穩定客戶群,也無法起到樣板客戶的廣告效應。
3發展我國國際保理業務的對策
隨著我國對外資銀行市場準入條件的放寬,我國必須積極采取措施,提高自身經營水平,不斷擴大金融品種以適應金融全球化發展的趨勢,為我國本身國際保理業務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微觀環境。針對存在的問題,大體可考慮對策如下:
(1)電子信息技術是開展國際保理的基礎。西方國家開展保理業務電子化、網絡化服務設施水平很高,而這些設備與技術對于國際保理業務先期的信息傳遞、數據交換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首次與國外客戶的貿易往來中對于對方資信的調查,對于貿易伙伴國所在地法律、法規、經濟政策等諸多方面的分析研究必須通過完善、高效的信息傳輸系統才能得以實現。因此,我國應盡早與FCI其它成員國和各大銀行以及各種咨詢機構建立信息交互網絡,以便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正常協作。(2)人才培養是提高保理業務服務水準的關鍵。充分利用現在已有的職業培訓設施及大專院校的師資力量,舉辦各種類型的國際保理專業培訓班,可以從開展國際保理業務較早的發達國家專門高薪聘請一些國際保理業內的專家來講課,及時傳授世界最先進的保理技術及業務程序。同時,國家相關部門應根據國際保理業務開展的實際需要從規范化管理要求出發,建立從業人員資格認定考試制度,可實施在崗培訓工程,大力培養專門從事國際保理業務的專業人才。
(3)迅速提高我國國際保理業務水準,完善服務形式和內容。目前,我國國際保理服務形式單一、服務內容簡單,采用國際通行的雙保理做法是加快我國發展國際保理業務的必要條件,也是通過業務渠道借鑒與學習國外保理公司經驗的有效途徑。我們應緊跟時展潮流,建立健全國際上通行的雙保理做法,實現單保理到雙保理的過渡。
(4)完善針對保理業務的授信機制,加強風險管理。銀行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企業信用管理制度和方法,并通過銀行之間的合作與信息共享,建立完整可靠的企業資信情況管理系統,加強對進出口企業的資信管理,從而降低企業保證金的交納;另一方面,可以借鑒歐美地區保理商的做法,加強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嘗試開展保理業務保險,在規范運作的基礎上積極有效地防范風險。
(5)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并大力宣傳、推廣國際保理業務。應在涉外經營領域大規模宣傳國際保理業務的重要意義,應充分利用現存的分支機構網絡,并通過報刊、廣播、電視等傳播媒介,大力宣傳國際保理業務知識,增強外貿企業國際競爭力和適應國際市場的應變能力。
(6)政府應出臺扶持政策,積極引導商業銀行及非金融機構大力開展國際保理業務。政府必須出臺相應扶持政策,使出口商、保理商都能在開展保理業務中有利可圖,從而變被動發展為主動引導示范。政府應一方面激勵出口企業應用保理業務以擴大對外貿易;另一方面,鼓勵國有商業銀行拓展自己的經營范圍,大膽開展保理業務。在國外金融機構尚未進入中國開展激烈的國際保理市場競爭之機,大力發展國際保理業務,搶占先機。
(7)營造有利于國際保理業務開展的法制環境。我國可直接從國際上已有的各國業已形成的國際慣例、法律制度、國際公約等人類共同創造的法律文明中,汲取有效合理的法律成果,提取適于我國國情的法律條文,并參照絕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在開展國際保理業務中的一些普遍做法,來充實完善本國的具體國際保理法律框架,從而營造一個有利于我國國際保理業務開展的法制環境。
(8)此外,還應從國際金融的不確定因素、各國法律環境、進口國的政治、經濟及貿易準入等方面入手,加強國際保理業務的風險防范研究。
參考文獻
隨著保險國際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許多保險機構已經和正在迅速拓展它們的國際業務活動。為了在這種環境中維護全球保險市場的有效、公正、安全和穩定,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保護投保人利益的監管目標,各國保險監管機構之間的合作越來越成為必要。
一、跨境保險業務經營活動的監管原則
為了指導各國保險監管當局在監管國際保險機構和保險集團的國外業務經營時進行有效合作,以增強保險監管的有效性,讓投保人和潛在投保人了解保險機構的財務狀況和償付能力,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于1999年12月頒布了國際保險機構和保險集團跨國業務的監管原則。
(一)任何外國保險機構都不得逃避監管。各國保險監管機構之間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確保沒有任何保險機構逃避監管。在注意避免重復監管的同時,每一個監管機構都有義務確保其轄區內所有的外國保險機構均受到有效監管。
對子公司和分支機構的監管是有不同之處的,子公司一般應由東道國轄區監管,并受到東道國對資本充足性和償付能力規章的約束。分支機構通常也由東道國轄區實施日常監管,但分支機構的償付能力既可由母國轄區,也可由東道國轄區適用的條款來評估,東道國轄區的監管當局也可以借助母國轄區監管當局的評估結果得出自己的判斷。
(二)所有國際保險集團和國際保險機構都應受到有效監管。在決定是否給轄區內外國保險機構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授予許可證或延長許可證時,東道國轄區監管當局需要對國外保險機構在母國轄區被監管的有效性進行仔細評估,必要時須向母國監管當局咨詢。這種評估應考慮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的一般監管原則和標準以及母國監管當局應用處罰條款限制與有效監管沖突的保險機構的能力。
傳統的保險監管方式一般把重點放在對每個保險公司的單獨監管上,因為與銀行等金融機構相比,保險機構不那么容易受到傳染性連鎖風險的危害,它們也不那么容易對大范圍的金融體系造成系統風險,保險監管當局盡量對其轄區內設立的單個保險公司筑起一道“籬笆”,以便把它與同一集團的其它機構隔離開來。然而,當保險機構的母公司對其他保險機構或金融機構有實質性的參股時,在評估母公司和整個集團的財務能力時,把由于集團的存在而可能造成的潛在風險考慮進去顯得非常重要,如對償付能力的可能影響、集團內關聯交易、以及大額風險等。關于如何謹慎對待這種情況的討論一直在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國際證券監管委員會以及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等論壇上進行著。
(三)設立跨國界保險機構應由東道國和母國監管者協商決定。當某一保險機構提出在國外建立新機構的申請時,東道國和母國監管當局之間進行的最初合作就開始了。批準許可證的過程為東道國和母國國監管當局提供了良好的合作機會,也為他們未來進一步的合作打下了基礎。
東道國監管當局需要就許可證申請的某些方面向母國監管當局咨詢,它在授予許可證之前應該進行必要的核實工作,以確保申請者的總部或母公司所在國的監管當局沒有不同意見。這一過程為母國監管當局提供一個機會,使它能夠把不同意其所監管的保險機構跨境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的理由告知東道國監管當局,并可以建議東道國監管當局拒絕頒發許可證。東道國監管當局在沒有得到母國監管當局的肯定答復,或在收到有保留的答復時,應考慮選擇拒絕許可證申請、加大監管力度、或對授予許可證提出附加條件等,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將自己所采取的措施通報給母國監管當局。
東道國監管當局在對那些償付能力在母國轄區沒有受到謹慎管理的國外保險機構,或者沒有明確的母公司對其負責的合資公司進行許可審查時,應特別謹慎。是否授予許可證的最終決定,應由東道國監管當局根據非歧視性標準作出。同時,母國監管當局也應當掌握它們的保險機構所屬的所有跨境機構的情況。
(四)提供跨境保險服務的國外保險機構應該受到有效監管。是否允許國外保險機構在某一轄區提供跨境保險服務,通常涉及該轄區的法律問題。當消費者能不受任何約束,自愿尋求國外保險服務時,一般認為他們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然而,當允許積極推銷跨境保險產品時,東道國監管當局通常需要了解該國外保險機構在其轄區內推銷保險產品的真實動機,并進行核實,以確保該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在母國轄區受到了謹慎的監管。另外一種方式是通過專門的許可證審核程序,或采用具體的安全措施,來保護本國投保人的利益。
如果允許積極推銷跨境保險產品,母國監管當局對確保保險機構的償付能力負有主要責任,而東道國監管當局則應非常認真地考慮母國監管當局對保險機構擬開展的跨境經營活動提出的保留或反對意見。母國監管當局如果認為其轄區內的保險機構沒有充足的財務能力、或者沒有對其業務進行有效管理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它就應該阻止該保險機構到境外推銷其保險產品。
二、跨境保險活動相關國家保險監管當局之間的監管信息交流
如果監管當局之間相互信任,監管信息就可以在大致對等的基礎上實現雙向流動。在不斷改進對國際保險機構和國際保險集團的監管的同時,還必須加強保險機構和監管當局之間、以及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針對實質性的監管措施,而不僅僅是交流一般的日常信息,所以母國和東道國監管當局對監管信息的需求也是各有側重的。
(一)母國監管當局的信息需求。母國監管當局主要希望能夠及時、充分地得到保險機構總部或母公司的有關信息。為此,需要建立一個完善而又可以核實的報告體系,要求任何一個境外的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都應向其總部或母公司報告,而且還必須有滿足特別信息需求的可行辦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母國監管當局應要求保險機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設在國外的機構應向總部或母公司定期提交綜合性的報告,從而使得母國監管當局能夠對該保險機構的總體財務狀況及其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進行比較準確的評估。
如果東道國監管當局有理由懷疑某一外國保險機構出現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應主動通報母國監管當局,母國監管當局也應向東道國監管當局通報這些問題嚴重程度的詳細情況,以引起它們必要的關注。然而,東道國監管者通常處于發現問題的最佳位置,因此應該主動采取措施。母國監管當局有可能希望對其國外保險機構上報的資料進行獨立核實,當母國監管當局需要跨境檢查時,東道國監管當局應當允許,并持歡迎態度。如果母國監管當局暫時不能進行跨境檢查或者不擬啟動跨境檢查程序,它可以向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咨詢,請求東道國監管當局對該保險機構跨境活動的情況進行核實或做出評價。東道國和母國監管當局最好都能得到彼此所獲得的信息。
一旦國外保險機構出現嚴重問題,東道國監管當局可以向其總部或母公司查詢,也可以尋求母國監管當局的支持,以便提出可行的補救方案。當東道國監管當局決定撤消某國外保險機構的許可證或采取類似行動時,它應在可能的和適當的時候事先向該機構的母國監管當局發出預警。東道國監管當局在征得母國監管當局同意的情況下,雙方可以分擔監管責任,并協調各自的監管活動。東道國監管當局應該向母國監管當局通報任何由于提供跨境保險業務活動引起的問題。
(二)東道國監管當局的信息需求。如果對母國監管當局對母公司或整個集團的審慎監管能力和政策措施有充分了解,那么東道國在對國外保險機構實施監管的效果就會更好。為此,母國監管當局應向東道國監管當局通報對其保險機構跨境經營活動有重大影響的監管措施,讓東道國監管當局根據自己的判斷行事。母國監管當局應積極回復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的各種信息要求,如當地機構的業務活動范圍、在集團內的作用和內部控制情況,以及東道國監管當局進行有效監管的其他相關信息要求。
當母國監管當局對某一特定轄區的監管標準有疑問,并因此而準備采取可能對該轄區國外保險機構產生重要影響的措施時,它應事先與東道國監管當局溝通和協商。一般來講,母國監管當局應盡可能地讓東道國監管當局對跨境保險機構保持信心。即使在敏感時期,如某一保險機構將發生產權變化或面臨問題時,母國監管當局與東道國監管當局之間的充分溝通也會對雙方都有利。母國監管當局應積極回復東道國監管當局提出的有關在東道國提供跨境保險服務的保險機構的各種信息要求。
(三)信息交流的保密。能自由地進行監管信息的交流可以增強監管者之間的有效合作。當然,這種自由要受到一些旨在保護信息提供者和接收者的條件限制。不同轄區有不同程度的保密規則,這對監管信息的傳遞可能造成一定障礙。如果轄區的保密要求限制了不同保險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共享,或者有的監管當局不能對其他監管當局提供的信息予以保密,那么這些轄區的監管當局則應考慮著手審查其保密要求,總的原則是獲得的信息只能用于與監管金融機構有關的目的;應允許信息雙向流動,但不能要求信息的形式和詳細特點嚴格對等;所傳遞信息的秘密性應受到法律保護。當然,所有保險監管當局都應該遵守職業保密制度,對其活動過程中,包括進行現場檢查時所獲得的信息保密。
獲得信息的監管當局如果準備根據所獲得的信息采取行動,應在可能的情況下與提供信息的監管當局協商。至于被監管機構的信息被監管當局之間交流以后,是否應把監管當局之間溝通的情況通報給被監管機構,目前仍是討論之中的問題,在監管實踐中往往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三、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
在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的目的在于確保金融集團內部有關機構的監管當局能夠有效行使他們的職責,對這些機構是否得到審慎的監督和指導,以及主要股東是否對這些實體構成損害等問題做出評估。同時也可以促進不同監管機構之間的磋商和信息交流,從而實現有效監管。
(一)金融集團模式下對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和重要股東的資格考察的目的和主要內容
銀行、證券和保險機構高層管理人員的品行和能力是審慎監管的重要內容之一。確保被監管機構得到審慎穩妥的管理和指導的責任根本上屬于被監管機構自身,監管當局期望這些機構采取必要措施,確保經理、董事以及持股超過一定數額或者對業務有重大影響的股東能夠達到監管當局提出的稱職、適當以及其它要求。
一個有效和完整的機構運作機制應包括各種控制措施,以促進這些機構持續滿足監管當局提出的稱職、適當和其它方面的要求,并使得監管當局在必要情況下進行干預。對經理、董事和主要股東在這些方面進行考察是監管當局為了確保被監管機構能夠以穩妥和審慎的方式進行經營的常用監管機制。如果經理、董事和主要股東不能達到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標準,監管當局一般可以動用各種制裁手段,促使其采取補救措施。
金融集團所屬的不同機構,往往要分別接受不同監管機構的監管,各監管機構分別依據相應的法律和規定對管轄范圍內的機構進行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考察。在行使他們的法律職責時,不同監管機構之間應當進行積極的協調與溝通。監管當局在試圖考察被監管機構高層管理人員的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時,金融集團不同的組織和管理結構可能會給他們的工作增加復雜因素,特別是當這些機構受監管范圍之外的實體或個人影響較大時,問題更為突出。
稱職性考察通常要評估經理和董事的才能以及他們完成崗位職責的能力,而適當性考察則主要是評估他們的品行操守。在確認能力方面,監管機構通常審核其正式的資格證書、以往經歷和一貫表現。在評估品行和操守時,重點是犯罪記錄、經濟狀況、因債務引起的民事訴訟、拒絕加入專業組織或被專業組織開除,其它相似行業監管當局的處罰,以及過去的不良商業行為。有關評估主要股東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的因素包括商譽、財務狀況,以及他們的權益是否會對被監管機構構成負面影響。金融集團內處于監管范圍之外的機構(通常處在被監管機構的上層)的經理和董事可以對被監管機構的許多方面造成重大影響,而且可以在控制整個集團內不同機構的風險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上述因素導致了監管權限的一些問題,因為某一監管當局的權限往往不能延伸到集團內受其它監管機構監管的范圍,或者集團內不受監管的機構。這個因素還引起了不同監管者之間分享有關某些個人的信息的困難,而且涉及到監管當局通常應該遵守的職業保密規定。大多數國家都制定了保護個人隱私權的法律,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監管機構之間自由交換信息可能會受到一些影響。
(二)對金融集團中有關機構高層管理人員以及重要股東的稱職和適當性考察的基本原則
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提出了一些基本原則,有關監管當局可以參考:
1.為了確保金融集團內的被監管機構能夠審慎穩妥地經營,如果集團內其它機構的經理和董事能夠對被監管機構的經營活動行使重大或控制性的影響,就應該對他們進行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的考察。
2.持股超過規定數額,并可能對被監管機構產生重大影響的股東應該滿足監管當局提出的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要求。
3.稱職及適當或其它資格考察應該在委任階段進行,以后發生變化還需要重新考察。
4.監管當局期望被監管機構采取必要措施,以確保持續達到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方面的要求。根據經理、董事和主要股東對被監管機構的影響程度和他們職責的不同,對他們的稱職、適當或其它資格的考察也有所不同。
5.如果一個經理或董事被認為對一個被監管機構經營能夠實施重大影響,而且他曾經在集團內部另外一個被監管機構擔任過經理或董事,那么監管當局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咨詢另外一個機構的監管者。
6.如果一個經理或董事被認為對一個機構的經營能夠實施重大影響,而且他曾經在集團內部另外一家未受監管的機構擔任過經理或董事,那么監管當局應該在評估過程中咨詢其它曾經和該機構發生來往的被監管機構的監管者。
烏魯木齊石化公司信息管理部現有自建的各類管理制度、標準63條,直接引用的上級(烏石化公司、中國石油、國家、行業)的相關制度、標準、法律、法規多達上百個。在這些制度和規范落地執行和持續改進和完善的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1)制度本身不完善,看起來面面俱到,但沒有可操作性;(2)管理人員認識不到位,制度建設與具體工作脫節,更多的依靠經驗;(3)體系的審核形式化,工作中一堆問題,審核卻基本合格;(4)在制度建設中員工的參與度不高等。長此以往,員工對于“兩張皮”現象習以為常,體系運行與實際工作相對獨立運行。使得管理體系持續改進、精細化管理推進等工作浮在表面,不夠深入,管理體系統持續改進不足以支撐單位的精細化管理和管理提升的目的。在調研的多個單位這些問題也普遍存在。
2“制度—工作一致性”
工作推進模型的建立通過對多個單位和部門管理體系建設、持續改進和精細化管理推進工作的調研,結合自身在管理工作中的認識,通過分析,我們認為造成上述原因的主要問題在于:(1)管理人員對制度本身認識不到位,工作與制度不對應。安排工作過于籠統,業務人員沒有形成以制度、標準為準繩的工作習慣。(2)對于具體的工作進行審核中,由于工作與制度條款未進行對應。在具體的工作安排和執行過程中,管理層與執行層對于工作要求的理解存在二義性,使得審核工作流于形式。制度變成了問題出現后的追責工具。(3)制度持續改進過程中執行層面的參與度有限,執行層面的意見與制度的持續改進存在著信息傳遞不及時、不完整情況,使得制度持續改進不足以支撐管理層的精細化管理推進的要求和目標。(4)由于工作內容和標準沒有有效對應,在工作合規性和制度有效性評價中,不能得出有效的量化評價結果?;趯ι鲜鰡栴}的分析,我們建立了“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進模型,來推進管理體系的持續改進和精細化管理推進工作?!爸贫取ぷ饕恢滦浴惫ぷ魍七M模型見圖1?!爸贫取ぷ饕恢滦浴惫ぷ魍七M模型的特點:一是突出建立工作、制度的對應關系,對工作進行細化和量化,確保制度—工作—審核要求一致性的閉環運行。二是突出全員參與,即時對制度有效性進行評價,形成量化的評價依據,推進體系管理PDCA循環的建立。
3綜合業務管理平臺的設計實現
依據“制度—工作一致性”工作推進模型,我們設計開發了“綜合業務管理平臺”系統?!熬C合業務管理平臺”的總體設計思路如下。3.1系統的應用對象系統應用對象包括:(1)管理人員:是指各級領導及管理崗位的用戶。負責工作的細化、工作與制度地對應,下發工作單、依據工作單對應的制度條款進行工作完成情況的審核,以及依據制度有效性評價進行制度的持續改進和完善等。(2)執行人員:是指所有業務操作和工作執行層人員,負責依據工作單內容進行執行,并對工作單對應的條款進行即時的有效性和適用性評價等。3.2工作類別劃分(1)指令性工作:包括各類階段性的工作和非結構化數據的工作,如科技管理、技術管理、黨群工作、企管工作等以工作單形式下發的工作。(2)業務操作性工作:主要以操作規程和操作卡片執行,并進行工作過程的記錄和確認。(3)依據基礎數據臺賬開展的數據化、流程化的工作:如設備管理、材料管理、培訓管理等,開發相應的業務管理模塊,進行系統實現,固化管理要求。(4)其他工作:是指上述分類中未包含的工作,對工作種類進行細化并與制度條款對應,由執行人員進行工作登記和相關人員進行審核。3.3系統設計靈活性要求(1)具備靈活的用戶授權管理機制;(2)具有靈活的工作流程定義功能;(3)便捷的用戶操作界面等。3.4系統功能的實現特點(1)支持工作種類的分類和細化功能;(2)指令性的工作和其他工作必須依據制度條款,實現工作與制度條款的對應,明確工作要求;(3)實現操作規程與操作卡片及工作記錄的數據化;(4)各類工作的審核工作依據制度條款進行審核;(5)各級用戶允許對工作單對應的條款進行即時評價,讓員工可以針對具體的工作,參與制度的有效性評價;(6)支持各類管理工作的量化統計功能。
4“綜合業務管理平臺”的應用效果
“綜合業務管理平臺”上線運行后,在部門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以下的應用效果:(1)系統實現后,單位全部工作都是通過“綜合業務管理平臺”進行安排和執行回復,有效避免了工作安排中的推諉扯皮及工作不落實的現象;(2)所有的工作安排,都有制度支撐,制度要求和工作內容明確且一致,實現了“事事有人負責、事事有章可循、事事有人監督、事事有據可查”;(3)工作審核中做到了即時依據制度要求進行逐條的確認,全員逐漸形成了遵循制度開展工作的習慣;(4)員工在具體工作執行過程中,對于制度條款進行合理性和適應性的即時評價,既提高了員工在制度持續完善過程中的參與度,又使管理人員在進行制度完善和修訂時的依據更加充分;(5)工作管理中的溝通成本得以降低。簡化了管理難度,執行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得到了明顯提升。
5結論
銀行柜臺業務風險是指銀行柜臺在為客戶辦理支付結算、現金存取、賬戶開銷等業務過程中由于風險控制不到位致使客戶或銀行遭受損失的風險。銀行柜臺業務風險是銀行操作風險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銀行柜臺業務風險存在的必然性
銀行柜臺業務風險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觀存在的。其存在的必然性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決定:
(一)“人”的主觀因素
在銀行柜臺業務中,無論是對業務單據、印章和相關資料的審查確認,還是客戶身份的鑒別,都要依靠柜員依據專業知識和相關政策規定進行操作。由于需要人的操作,就不可避免的要受到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正因為主觀判斷差錯在所難免,所以導致銀行柜臺業務風險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觀存在的。
(二)內部的管理機制
在銀行內部管理層主要負責具體的經營管理,具體的一些銀行柜臺業務的權力責最終落實到員工個人,進而形成銀行內部明確的委托關系。這樣必然導致信息主體的分離和利益主體不一致,所以行為差錯扭曲和信息失真難以避免,銀行柜面業務風險也就成為必然。
(三)銀行的本質
以金融中介為本質的銀行其核心職能是為客戶提供支付結算、貸款和存款等業務方面的服務。從銀行柜臺業務看,業務指令源于客戶,業務的資金所有權屬于客戶,銀行僅作為機構履行相關義務。
三、銀行業風險控制體系的缺陷
(一)風險控制的技術水平科技含量有待提高
例如銀行的監督檢查、賬戶核對、客戶身份識別、開戶資料審核等方面還比較多依賴手工,現代的科技技術和管理手段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導致了柜臺業務風險增大。
(二)柜員控制風險的能力沒有得到重視
柜臺風險控制的有效性也必須依賴直接面對和處理風險的柜員們,作為銀行柜臺業務辦理主體的柜員,其對風險控制的能力、態度等方面的因素將直接關系到最終銀行柜臺風險控制的實際效果。但在柜臺業務的實際工作中,這些并未得到充分重視。
(三)對規章制度認識不足
管理制度和業務規章是是柜臺業務風險控制的主要依據,也是防范柜面業務風險的保障。通常情況下,柜臺業務風險事故的發生,一般都經常伴隨著有章不循和違規操作。但是在分析具體原因時,較少關注銀行規章制度本身是否合理,通常把原因多歸結于上級行的監督管理不到位和柜員、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方面。具體在實際中銀行柜臺業務的規章制度多存在以下問題:
(1)規章制度缺乏穩定性,修改頻繁,而求比較龐雜,最終導致這些規章制度難以有效的掌握和最終落實。
(2)制度與實際操作不符。制度的制定脫離了基層的實際條件,而且也不符合銀行柜臺業務的客觀規律。
(3)制度的統一性和靈活性較差。具體制度規定部分過于僵化,有的比較籠統,具體在實踐中不好操作,所以導致規章制度不能很好指導柜臺業務。
(四)監控的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銀行有審計監督、會計檢查、事后稽核三個方面為主體的柜臺業務后續監管,這三個方面的監管對柜臺業務的風險起到了一定的預防作用,但同樣也存在著問題。
(1)審計監督、會計檢查、事后稽核三個方面信息溝通不理想,最終影響到監管的效果,失去了最終控制風險的意義。
(2)監管的方式不科學。現在的監管方式多還在延續傳統的監管方式,其對柜面業務的監管的方式主要是以審查憑證資料等為主要手段,以歷史業務交易為重點。這樣的監管方式科學性欠佳。
(3)審計監督、會計檢查、事后稽核三個方面缺乏統一的協調規劃,這樣可能在實際的監管過程中會出現監督空白和檢疊,這樣增加了被檢查機構的負擔,同時也造成了監督成本等方面的浪費。這樣對同筆業務進行審查時,會出現根據同樣的憑據、流程、信息、規章制度進行審查,所以導致最終的監控效果大打折扣。
(五)事前事后控制不足,過多依賴事中控制,
在銀行柜臺業務風險控制流程中,事前控制包括業務系統設計、柜員分工組織和客戶調查了解,事中控制包括業務辦理中的審批、授權、復核等方面,事后控制包括檢查監督、風險分析、業務監測等方面。事前、事中、事后這三者只有各司其職,前后銜接,才能共同構成完整的風險控制鏈。但在現實具體的柜臺業務中風險控制過度依賴于事中控制,而業務系統設計、柜員分工組織、客戶調查了解、檢查監督、風險分析、業務監測等事前事后控制較為薄弱,從而造成柜臺處理手續多、環節多、流程多等現象。
(六)缺乏對客戶風險的防范
作為銀行柜臺業務的委托人——客戶,對其風險的防范,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客戶風險銀行柜臺風險的重要根源,是銀行信貸風險的主要因素。在實際的柜臺業務中應該提高對客戶風險的認識,加強對客戶風險的防范意識。但在柜臺業務中銀行一般性存款戶和“非貸戶”,缺乏客戶事前的實地調查和事后的定期訪問,未納入管理體系,對這些客戶資料的掌握僅限于開戶時簡單的資料,一些詳細具體的資料缺乏,而且一些重要信息的真實性,缺乏有效的判斷和認定。
四、加強銀行柜臺業務風險管理
(一)完善業務規章制度和流程
規章制度和流程是管理柜臺業務活動的指南,同時也可以規范柜臺業務操作,其作用重大,所以在制定章制度和流程時,必需符合柜臺業務操作的實際情況,使其與基層的風險控制實踐想吻合,與執行的客觀環境相適應,而且要便于操作。從規章制度和流程制定看,要強調體現員工實踐經驗的總結,強調對基層員工意見的聽取和采納。所以要完善業務規章制度和流程,使之更加科學,更加人性化,更加便于操作。
(二)強化事前事后控制,重構柜面業務風險控制流程
在保證對少數危險因素及時發現并嚴密跟蹤的前提下,盡可能滿足柜臺業務服務要求,疏通柜臺業務處理流程。要達到以上要求就必須要從業務系統設計、柜員分工組織、客戶調查了解、審批、授權、復核、檢查監督、風險分析、業務監測等方面整體布局,統籌規劃,即從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體著手,撇棄傳統的事中控制的習慣思維。在做好事前監控防范方面,要從優化業務系統、增進客戶調查、規范崗位設置、優化客戶結構著手全面改進;在做好事后檢測監督方面,要建立完備的風險預警和業務監測體系,不斷改進審計監控、業務檢查和賬戶核對監控效果,使柜臺業務中的柜員客戶、交易都在嚴密的監控之下。只有從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整體著手,撇棄傳統的事中控制的習慣思維,才能實現全程均衡管理,提高防風險效率。
(三)轉變監控方式,增強事后監控體系功能,
避免管理真空和職能重合,明確審計監督、業務檢查、事后監督的職責分工。事后監督旨在提供線索、發現疑點和監測動態,重點負責柜臺業務的持續性監測。審計監督重點是進行制度遵循性和有效性評估監督,履行再監督職責。業務檢點是排除風險、評價風險、摸清情況。從監控方式上,事后監控體系應核實交易“真實性”為主要目的,以風險定位、數據分析、監控錄像、模型監測等為手段,摒棄憑證審核和交易審查為中心的方法,全面提高柜臺業務監控能力,從而實現全方位監控體系。
(四)健全柜臺客戶管理體制
健全柜臺客戶管理體制應該努力改善客戶結構,建立“危險客戶”和“瑕疵客戶管理制度;建立存款客戶關系維護、產品營銷、定期回訪、跟蹤分析、開戶調查等客戶管理制度,貫徹“了解你的客戶”原則,有效溝通銀企雙方信息,真正建立銀企風險聯防機制;確立管理職責和管理部門,將“存款柜面自動增長戶”和“非貸戶”入銀行客戶管理體系,消除客戶管理“真空”。
(五)提升風險控制的技術水平科技含量
現代的科技技術和管理手段沒有得到充分運用,導致了柜臺業務風險增大。所以要提升風險控制的技術水平科技含量,降低銀行柜臺業務風險。比如預警系統和風險監測能全面增強業務監測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從而改進監控質量;綜合對賬和短信通知系統能改善銀企信息溝通,提高銀企對賬效果;指紋認證技術的唯一性和可靠性,能解決當前柜員卡使用保管的普遍問題。此外,電子密碼系統、電腦驗印技術等先進技術工具的推出,為銀行改善柜面業務風險控制現狀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可以提高我國銀行業柜面業務技術防范水平。
(六)重視發揮銀行柜員風險控制的主體作用
1)接口設計。對于外部接口設計而言,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用戶界面的設計,采用的是網頁作為教師、各級管理員用戶的界面;二是軟件接口的設計,采用的是WindowsXP系統,IE6.0以上;三是硬件接口的設計,支持普通個人電腦;四是Word接口的設計,將內部信息利用Word輸出為相應的文檔。在內部接口設計如下:利用IE進入系統登錄模塊,經身份驗證后進入數據維護模塊,退出登陸后,返回至操作系統界面。
2)數據庫設計。數據庫設計指的是在給定應用環境下進行數據庫模式的構建,通過數據庫及相應應用系統的構建,滿足不同用戶的各類需求。作為信息資源管理、開發中的有效手段之一,數據庫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無論是小規模單項事務處理系統,還是大型信息系統,均采用現代化數據庫技術,用以保障系統數據的完整性、安全性。在設計數據結構時,需要先進行數據庫的創建,系統采用的數據庫是teacher.mdb。該數據庫利用的是Access創建的。具體步驟如下:打開Access,出現相應的對話框,選擇建立空數據庫,創建名為teacher.mdb的數據庫后,進行保存,出現另一個對話框。設置創建用戶管理、班級信息、課程信息、教師信息、教師工作、教學工作量匯總、進修、科研、、獲獎等數據表。
2系統功能模塊的設計
系統共包括三大模塊,主要功能如下:1)用戶管理模塊,負責用戶及各級管理員的登錄及信息刪改,為了確保系統的安全性,要想進入該模塊,需對管理員或教師身份進修驗證。該模塊還負責對已有管理員信息進行刪改;2)一般教師信息管理模塊,負責對教師信息進修錄入、修改,對班級及課程進行增減操作,并對教師所完成的科研工作、所發表的論文、獲獎情況、評優選先、進修情況等進行添加或刪除操作。當需要打印信息時,該模塊還提供打印及預覽功能,可將查詢結果進行打??;3)教師工作量管理模塊。負責將教師所完成的教學、班主任及其他工作量進行錄入,以年作為單位,依據學歷、培訓、函授及實訓教育四大類予以匯總和計算。
3系統的實現
1)身份的驗證。用戶通過系統首頁對登陸者的身份進行選擇,依據不同身份進入相應操作界面,并在相應權限的要求下進行操作。對于教師用戶而言,應選擇一般教師類型進行登陸,需要對教師的用戶名及密碼進行驗證,若正確則順利轉入教師主頁面:user.asp,若錯誤將返回登陸主頁;對于管理員用戶而言,應選擇管理員類型進行登陸,驗證用戶名及密碼成功后,將轉入管理員主界面,若錯誤將返回登陸主頁。
2)教師信息管理的實現。①教師信息錄入模塊可通過該頁面對新教師的相關信息進行添加,對新教師不同信息段進行輸入,在添加成功之后可繼續輸入頁面,該模塊所采用的數據表為教師信息表;②教師信息修改模塊需先查到所需操作的教師信息,再對其進行修改,對教師各信息段進行輸入,在修改成功之后直接返回。模塊所采用的數據表為教師信息表;③班級管理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班級信息進行管理,對班級進行添加或刪除,在操作成功之后會返回至主頁面,模塊所采用的數據表為班級信息表;④課程管理模塊可利用這一頁面對課程信息進行管理,對課程進行添加或刪除,在操作成功之后會返回至主頁面,模塊所采用的數據表為課程信息表;⑤科研管理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科研工作相關信息進行管理,可對科研工作信息進行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會返回至主頁面,模塊所采用的數據表為科研信息表;⑥獲獎管理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教師的獲獎信息情況進行管理,對獲獎信息進行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主頁面,所采用數據表為獲獎信息表;⑦評優選先管理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教師評優選先相關信息進行管理,可對評優選先相關信息進行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將返回至頁面,采用數據表為評優選先表;⑧進修管理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教師的進修信息情況進行管理,對進修信息進行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頁面,采用的數據表為進修信息表;⑨信息打印模塊可利用這一頁面對所需信息進行打印,結果生成Word文檔或打印出來,通過對查詢條件進行選擇,輸入相應的教師名予以查詢,點擊即可生成Word文檔,生成Word文檔或打印成功后返回至頁面。采用數據表有教師信息表、獲獎信息表、班主任工作表、進修信息表、教學工作量信息表、評優選先信息表、科研論文信息表及其他類型的工作信息表。
3)教師工作量管理的實現。①教學工作量錄入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對教師教學工作量信息進行錄入、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主頁面,采用的數據表為教學信息表;②班主任工作量錄入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將班主任工作量信息進行錄入、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頁面,采用數據表為班主任工作信息表;③其他工作量錄入模塊可利用該頁面將其他工作量信息進行錄入、添加或刪除操作,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頁面,采用數據表為其他工作信息表;④就工作量計算模塊而言,可利用該頁面對教師教學工作量依據學歷、培訓、函授或實訓等四類教育予以匯總及計算,通過年份及教師姓名進行選擇,操作成功之后返回至頁面。采用數據表為教學信息表及教學工作量匯總表。
4結束語
中間業務收入是現代商業銀行經營利潤的主要來源,據有關資料記載,國外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收入份額已達到其利潤總額的以上。這充分說明,發展中間業務在現代商業銀行的整體經營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我國國有商業銀行中,中間業務發展起步不久,但是目前已經越來越受到各家銀行的高度關注。從近幾年利潤增長的趨勢上看,銀行利潤來源已經從原來以“存貸利差”為主的方式,更加趨向多元化、提供有償服務、收取業務費用的中間業務方式。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機遇和問題
(一)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現狀
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主要商業銀行中,中間業務品種已達2萬種,收入占總收入的40%以上。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起步晚,發展慢,品種少,收入比率很少有超過20%的。
2000年后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經濟高速發展對金融產品需求的拉動,商業銀行正逐漸轉變經營理念,將中間業務發展作為實現金融工具創新和新的利潤增長點,加快新業務品種的開發與推廣,延伸服務領域,逐步向指導化服務階段發展,以監管防范,尋求新的利益增長點為核心,以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中間業務成為新的業務推廣重點。在開展結算、匯兌、等中間業務的基礎上,陸續推出了諸如信用卡、信息咨詢、租賃、代保管、房地產金融服務、擔保、承兌、信用證等一系列新興中間業務,形成了較為完備的中間業務品種體系。各行對中間業務的認識逐步由輔業務的間接效益向主營業務直接效益轉變,收費意識明顯增強。
(二)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機遇
隨著社會對金融服務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加快,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中間業務也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契機,推動中間業務健康高速發展。中間業務涉及國際國內金融財會、法律等各個領域,大力創新和發展中間業務,必將推動銀行內部的改革步伐,推出一大批熟悉國際金融市場業務、善于開拓國際市場的高層次人才,提高金融服務的現代化水平,加快國有商業銀行與國際接軌的步伐。
另外,在個人金融服務方面,向居民提供消費信貸、代客理財等高層次服務也在不斷擴大,以滿足社會各界對金融業務的不斷需求。中間業務的迅猛發展,要求國有銀行的經營理念、服務方式和機構設置都要做相應調整,必然推動金融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
(三)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問題
1.對發展中間業務存在認識偏差。受體制、觀念、思維方式和實踐經驗的制約,我國商業銀行均以存貸款業務為主營業務,對國際銀行業中間業務快速發展的趨勢認識不足;對利率市場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場全面開放后面臨的生存和發展的壓力認識不足;對中間業務的手續費收入可以大大提高商業銀行利潤總水平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影響中間業務的發展。
2.中間業務規模小,技術含量不高,結構不合理。近年來,盡管我國商業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已達260余種,但實際運用的品種很少且層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結算和業務等勞動密集型品種方面,高附加值品種在我國銀行業中尚處于起步階段。而西方國家商業銀行推行的中間業務范圍廣泛、種類繁多,涵蓋、結算、擔保、融資、咨詢和金融衍生等眾多領域。
3.中間業務創新能力不夠,缺乏專業人才。中間業務是知識密集型業務,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具有集人才、技術、機構、網絡、信息、資金和信譽于一體的特征,是金融領域的高技術產業。相關的高素質人才的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銀行業開展高技術含量中間業務品種的“瓶頸”。中間業務的發展需要熟悉銀行業務及計算機、法律、國際金融、投資、證券、保險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與西方商業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人才培養和儲備嚴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
三、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模式和發展策略
(一)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完善業務發展的外部環境
要發展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首先要摒棄中間業務是附屬業務的經營理念。加快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完善,為推動中間業務的拓展創造各種必需的條件。其次我國金融業應該早日實行混業經營,混業經營是世界金融業的趨勢,只有混業經營才能更好的使銀行進行中間業務創新。同時,應該發揮銀行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使商業銀行發展中間業務能夠信息對稱,能達成一個最優均衡。此外,要完善法律環境,健全法律體系,以法律來規范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培養強有力的宏觀金融調控能力并建立有效的金融監控。
(二)加快商業銀行制度創新,建立有效的獎懲激勵機制
建立健全組織結構,完善管理體制,加強制度建設,完善中間業務考核指標,建立科學的考評體系和激勵機制。應該借鑒西方現代商業銀行的管理辦法,按照“產權明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要求進行改革,在發展中間業務中進行制度創新,建立基于收益的績效考評體系和配套的激勵機制。[
(三)完善對中間業務的金融監管,制定與國際接軌的管理制度與操作規范
監管部門應出臺中間業務監管原則,為我國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制定業務規范,加強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分類管理,制定和完善相關的管理法規,構建一個公平競爭的經營環境,加強金融監管、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使商業銀行中間業務始終處于規范、有序、良好的市場競爭狀態。應借鑒國外對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的監管標準、監管手段、風險測量指標體系等,提高對中間業務的監管水平。由于中間業務不同品種的風險差異很大,監管部門應據此對中間業務實行分類監管,對商業銀行不動用自身的資金,以中間人的身份為客戶提供收付服務并收取手續費的業務全面放開,由商業銀行自主經營和管理,對擔保、承諾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類的中間業務,因其可能形成客戶對銀行的負債,風險較大,監管部門應強化監管,要求商業銀行將其納入授信管理范圍加強風險管理。因此,制定與國際慣例相適應的政策、法規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加大中間業務品種的創新,堅持以滿足基本客戶的需求為導向,以增加新品種為切入點,不斷推出中間業務的新品種;吸收和引進國外商業銀行已經開辦的具有推廣價值和市場前景的業務品種,加以改造,為我所用。
(四)強化管理,注重人力資源開發戰略
中間業務需要既懂理論又有實踐經驗的高素質、多類型、具有開拓敬業精神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一方面要大力引進一批具備金融、法律、財會稅收、企業管理、計算機等專業知識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建立員工長效培訓機制,為員工提供再學習的機會,使其能了解中間業務的最新動態并參與業務創新;建立起符合現代商業銀行要求的人事激勵約束機制,能充分挖掘員工的潛力。
(五)完善服務,培育中間業務市場
隨著金融市場的全面開放,我國商業銀行面臨服務優質、管理先進的外資銀行的競爭。為此,一要強化全員的服務意識,利用高質量的服務,保持和擴大經營網點多、市場份額大優勢;二要實行“一站式”服務,簡化操作程序,推進套裝交易,提高辦事效率,降低成本;三要推行人性化管理,加強與客戶的交流與溝通,及時了解客戶需求,為新產品的研發提供信息保障;四要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公眾和企業的金融意識,逐步營造適宜中間業務開展的環境。
(六)加大科技投入
中間業務涉及面廣,種類多,新的業務不斷推陳出新。國有銀行要在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認真學習和吸收外資銀行的經驗和成果,不斷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服務意識,力爭以先進的科技手段,多樣化的特色服務,不斷加快中間業務的發展步伐。要加快金融電子化步伐,建立全國信息共享的通訊網絡,形成較完備的信息系統,在銀行傳統的中間業務結算業務上進一步提高結算工具和結算手段的開發設計能力,完善網上銀行、電話銀行、自助銀行的功能,從而更好地改進電子銀行系統和以電子計算機網絡運行為支撐的支付清算系統。投入一定的資金完善開辦中間業務所需的硬件設施,組織研發隊伍不斷開發新的軟件系統以適應新業務發展的需要,還要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
四、結語
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利在長遠,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中,金融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打造成熟健康的中間業務,研究探討和逐漸規范中間業務的發展,對提高商業銀行的競爭力和自身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面對跨國銀行的挑戰,我國商業銀行要以傳統業務為基礎,以中間業務為先導,不斷調整經營理念,堅持傳統業務和創新業務相互促進、利潤和市場份額兼顧的市場策略,尋找適合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的、科學有效的管理體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最終在行業內形成一種良好的中間業務經營氛圍,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參考文獻
[1]李少鵬.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現狀透視[J].經濟論壇,2006,(7).
[2]徐通剛.淺析我國銀行中間業務的缺陷及拓展渠道[J].經濟師,2004,(5).
[3]彭建剛.商業銀行管理學[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4.
[4]薛群英.我國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發展思路探析[J].財經論壇,2004,(9).
[5]李揚,王國剛,何德旭.中國金融理論前沿Ⅱ[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縣級供電企業,線損管理
當前,隨著電力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供電企業的經營難度不斷加大,利潤空間也愈來愈小,在這種嚴峻的形勢面前,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如何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迎接挑戰,求得企業的不斷發展壯大,確實需要深思熟慮。而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我們深深感悟到,抓住線損管理不放松,深挖內部潛力,向管理要效益,向線損要效益,這是供電企業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定位,這也是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根本途徑。
線損是供電企業管理的關鍵環節之一,線損管理是否到位,線損的高低,不僅直接影響著企業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供電企業的管理水平。但是,究竟怎樣才能管理好線損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實踐體會企業管理論文企業管理論文,借用現代的經營管理理念,提出線損管理的"九招法",以求同行之間互相交流、學習探討。
一、目標分解法
目標分解法是當前許多縣級供電企業在實施線損管理過程中,正在運用并且已被實踐證明了的一種極其有效的管理方法。其具體操作程序是企業在確定年度總的線損目標之后,再將總目標層層分解,具體落實到每個供電所和每條線路,供電所再將自己的子目標分解到每個配電臺區和職工,這樣便形成了個個肩上有擔子,人人頭上有指標的良好格局,從而激發每個供電所和每個企業員工都為實現自己的目標而努力工作。但在制定目標和分解目標時,企業的決策者要注意把握一個度,對指標的制定要實事求是、科學合理,既不能脫離現實憑空臆造,使目標可望而不可及,也不能無原則地降低目標而影響員工的進取精神。要在認真研究參考歷年數據的基礎上,對目標進行科學的測算,真正做到切實可行,才有可能實現企業和員工雙贏的目的。
二、考核獎懲法
考核獎懲法首先要制定嚴格科學的考核標準,要設立專項的線損獎勵基金,加大對線損的獎懲力度??h局每月要對每條線路的線損情況進行計算考核,看各供電所的線損指標是否完成,然后依據考核標準,對完成線損指標或超額完成指標者給予獎勵,對未完成線損指標者給予經濟處罰。對供電所來講,也可以把線損考核延伸到每個農電工身上,看其所管轄的線路和臺區高低壓線損指標是否完成,并酌情進行獎罰。在考核過程中,作為企業的考核者要認真負責,公正無私,賞罰分明,決不能敷衍了事,含乎塞責,如果對考核不認真,也就失去了考核的意義。
對以權謀取個人私利,以及由于自身技術低下素質不高,在實際操作中造成計量事故,或為竊電者留下可乘之機,給企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者,要嚴格按照企業的規定進行責任追究雜志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該處分的進行嚴肅處分,該免職的予以免職,該經濟賠償的進行經濟賠償,只有嚴格的考核獎懲,才能保證各項制度順利推行。
三、月度分析法
月度分析法就是縣局每月要定期召開一次線損分析會,對逐條線路的線損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及時掌握全局的線損情況。在召開線損分析會時,各供電所長事先要拿出自己所管轄線路的月度線損分析報告,在會上一一發言企業管理論文企業管理論文,讓大家品頭論足,各抒己見,共同探討。對于線損高的要認真查找原因,對癥下藥,提出下一步解決的辦法;對于線路運行良好,線損穩中有降的線路,要善于總結經驗加以推廣,以達到相互學習相互促進之目的。分析會結束后,職能科室要寫出月度線損分析綜合報告進行存檔,在下一次線損分析會上進行對照檢查,看其措施是否落實,線損是否降了下來,是否收到了預期效果。
四、計量集權法
電力計量是線損管理的核心部位,計量表就好像在商品買賣交換過程中的秤,應該保證準確無誤。對于供電企業來講,如果計量表失去準確性,或者是竊電者蓄意在計量表上做手腳,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損失,也就會導致線損的升高。所以,在計量上要采取統一集權的管理辦法。首先,要把好計量表的校驗關,計量表要由具有校驗資質的部門校驗,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從事電力計量表的校驗業務。其次,對每個配電臺區的計量箱鑰匙要由專人管理,管理者對企業要絕對的忠誠,不得有絲毫的貪心和私欲。農村低壓客戶也應如此,要由對工作高度負責的農村電工來統一管理鑰匙,任何私人不得干預。否則如果計量箱的鑰匙分散管理,一旦遇到個別私欲膨脹者,他們就可能乘隙而入,采取不正當手段來竊取電能,造成電量流失、線損升高。所以,對于計量管理要慎之又慎,必須采取集權管理方為上策。
五、經濟運行法
供電設備的經濟運行是降低線損的又一有效手段。經濟運行是指設備的最佳運行狀態,即在這種運行狀態下能夠產生最佳的經濟效益,也就是說要設法盡可能地減少有功、無功損失。供電設備的經濟運行包括供電企業的這樣幾個主要環節。一是電力調度中心。調度要以調出效益、降低線損為基本原則,準確掌握負荷的變化情況,制定科學經濟的電力運行方案。同時在電力設備需要維護檢修時要統一合理安排,盡量避開用電高峰,盡量減少停電次數和停電時間,以此來減少損失、增加供電量。二是變電所的變電運行人員,要及時掌握變電設備和線路的負荷變化以及功率因數高低情況,合理投切電容器,盡量使設備處于經濟運行狀態。三是供電所的管理人員,要對每個配電臺區經常進行巡查,特別是對那些野外抗旱變壓器,一旦抗旱結束要立即停運企業管理論文企業管理論文,防止空載運行。四是要對那些"大馬拉小車"的變壓器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不要因容量的不合理配置而加大電能的無效損耗。
六、消缺補漏法
供電企業不同于其它企業,其設備分散點多線長,一個縣級供電企業大都管轄著數以千計的變壓器和不同電壓等級的線路,這些設備大都分布在野外,跨越田野村莊高山叢林,管理起來十分不便。但是,如果因此我們忽視了管理檢查,有些線路和臺區設備就有可能因出現缺陷而造成電量損失。所以,作為供電企業要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按照設備規程的要求,經常組織人員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配電臺區進行檢查,對線路進行巡視,尤其是要加強夜間巡視,一旦發現哪些地方出現漏電現象,就要及時對設備進行消缺處理,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線路線損的加大。
七、摸底排查法
摸底排查法是我們在降低線損過程中一種最直接、最簡單,也最易生效的辦法雜志鋪論文開題報告范例。作為基層供電所的管理者,必須對自己所管轄的臺區和客戶情況有一個最真實的了解掌握,對每個臺區每個客戶的用電負荷都要了如指掌、胸中有數。一旦線損升高,我們就可以通過每個客戶的月度電量的增減幅度,對問題的出現有一個較為準確的判斷,從而進一步深入細致地對客戶進行摸底排查,通過摸底排查能夠有效地控制個別欺騙瞞報截留電量現象,同時也能查出許多隱蔽較深的問題。沁陽曾有一條10千伏線路線損一連幾個月居高不下,為了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我們專門組織人員對這條線路每個客戶的計量進行了細致排查,在排查中不放過任何一點可疑之處,最后經過檢查發現一個用電負荷比較大的客戶計量裝置的互感器實際倍數與銘牌不一致,在每月計算電量時少算二分之一的電量,問題找到以后,這條線路的線損很快降了下來。在我市還有這樣一個事例,有一個村莊前幾年低壓線損非常高,有時高達50%之多,前年新的所長上任以后,組織二十余名農電工對該村莊一家一戶進行突擊排查,結果全村有四分之一的客戶計量表未向供電所上報,而被該村的電工截留下來,問題澄清后,局里對這名電工進行了嚴肅處理,并追補了電量,該村的低壓線損很快降到了合理程度。
八、常態監測法
降損節能是供電企業永恒的主題,必須建立一種常態監測機制。降低線損關鍵在于計量,計量管理作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決不能一時緊一時松,在這一方面我們也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一是堅持定期抄表與不定期抄表相結合企業管理論文企業管理論文,通過抄表來監測掌握計量表的運行情況,看客戶的用電量是否有不正常的起落,一旦發現問題立即對計量進行檢查。二是經常開展營業普查,對所轄區各配電臺區的計量每月要進行一次現場監測,看其計量設備運行是否正常。三是按照規程要求對計量表嚴格進行周期校驗,確保計量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