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土木工程自考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高等工程教育 困境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3.087
工業在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經濟中居主導地位,決定了經濟現代化的程度。工程師為工業界提供技術解決方案,是工業界最有活力且決定工業發展水平的關鍵人員。對任何一個國家,到了發展后期,都高度依賴知識、創新和技術進步。專有技術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財富。德國工程師協會主席布魯諾?布勞恩指出[1],“工程師對于一個國家的繁榮具有決定性重要意義,不僅是德國,也包括整個世界”。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國際化創新人才,已經是擺在每個國家面前的重要任務。但是,即使是美國、德國等工業高度發達國家,工程師培養也出現問題,我國也同樣如此。本文將總結分析目前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困境。
1 課程缺陷
近二十年來,工程教育界討論的最熱門話題可能是課程改革了。若要適應技術及社會的發展,有必要重新評估在工程教育中講授的科目。課程改革分兩個層次,宏觀層次上教務部門決定講授哪些課程,微觀層次上任課教師決定怎樣去講。在把握工業國際化的大方向上,決定講授哪些課程顯得更為重要。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前會長帕特里夏?加洛韋博士指出[2],工程教育中的兩個突出問題,一是全球化,二是對事業成功所需能力的誤解。21世紀的許多復雜問題只能是通過國家之間的合作才能解決。例如人口老齡化及日益增加的醫療保健成本,劣化的基礎設施,飲用水的需求增加,負責任的消費和自然資源保護,國土安全及公眾安全,全球變暖,自然災害以及全球工作場所中的道德、賄賂和腐敗,大部分工程類課程均應涉及這些方面。不少工程師認為技術實力是成功所需的所有能力,他們很少有機會獲得全球性專業團隊中所需的“軟”技能培訓。一般地,工科培養計劃中畢業所需學分比非工科畢業所需學時多10%,大幅增加課程已不現實。作為一種推薦解決方案,加洛韋建議將學士階段教育定位為工程師“預教育”,碩士教育階段定位為工程師教育,美國國家工程院在《培養2020年的工程師》[3]一書中也給出了同樣看法。
2 社會缺乏對工程領域的認知
目前,學習工程學的學生數量已經有減少的趨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會對工程師職業認知缺失導致的。公眾對工程學的本質理解模糊,對工程教育的價值認識偏低。公眾及高中生對醫生和律師的工作有比較明確的認識,但被問及一個工程師做什么時,往往不能回答。結合我國現狀,作者認為教育和相關社會部門應增加向社會推介工程類專業的力度,吸引優秀學生學習工程學,從社會就業大環境看,工程類畢業生獲得專業職位的幾率大,失業概率小,職業發展穩定,這尤其有助于貧困的學生家庭獲得應有的教育投資回報。
3 失衡的教師獎勵晉升制度
工程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關鍵問題是不平衡的教師獎勵和晉升制度。一些高校將獲得國家或省部級科學基金資助作為評審副教授職稱的前提條件,導致青年教師疏于教學,忙于課題申請,這不利于青年教師的全面發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目前,多數高校的領導大部分為科研中堅力量,獲得“教學名師”、“教學標兵”等稱號的教學類教師較少,且申請科研課題帶來的收入與名譽遠高于潛心教學帶來的收入與名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青年教師負面暗示。因此,以科研項目和論文多少決定教師獎勵、晉升的制度有待修正。
4 教師的教學方法培訓
科學、技術及工程類大學教師幾乎沒有受到系統的教學訓練,對教學方法僅有的認識可能來自考取教師資格證時進行的《高等教育學》和《高等教育心理學》培訓。精通教學內容遠非使學生獲取對應知識和能力的充分條件,即使能做到講解清楚、重點突出,也未必能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是畢業生職業生涯中的關鍵能力之一。為了把研究成果應用于改進教學方法,教師接受教學培訓是非常重要的。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研究表明[4],四到六個月的教學方法培訓對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師自我效能感影響顯著。
前面所討論的許多問題是相互影響的。例如,目前的教師獎勵制度影響教學方法培訓;學校規定和其他社會因素往往使教師面臨很大壓力,不得不將工作重心轉向科研和課題申請,這使教師忽視了自己提高教學技能的意愿。要解決上述困境,需多方面著手。
參考文獻:
[1]布魯諾?布勞恩.德國工程教育的啟示[J].商務周刊,2009,(5):59.
[2]Galloway P D.The 21st- Century Engineer:A Proposal for Engineering Education Reform[J].Civil Engineering-ASCE, 2007,77(11):46-57.
[3]Wayne C G. 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National Press, 2005.
[4]Postareff L,Lindblom S,Nevgi A.The effect of pedagogical training 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23):557-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