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3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市場機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1998年我國開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在拉動經濟增長方面起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其風險也逐漸凸現出來。在發揮積極財政政策作用的同時,應積極有效地防范財政政策的風險:一是在積極財政政策目標上要從片面追求年度經濟增長轉移到確保國民經濟可持續上來;二是對財政政策工具的運用必須注意協調配合,同時要注意財政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及經濟制度的密切配合,并處理好財政政策與市場機制作用的關系。
一、積極財政政策出臺的背景和深層次原因分析
1997年7月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嚴重打擊和損害了亞洲各國經濟,對我國的經濟也造成了嚴重的外部沖擊。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政府采取了對內啟動內需、對外擴大出口的宏觀政策組合,消除外部沖擊可能帶來的各種連鎖反應,積極財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之一。
但是,從當時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看,這些政策的出臺還有著更深層次的背景。首先,我國宏觀經濟的態勢已由供給短缺轉化為生產的全面過剩;由通脹轉變為通縮。其次。我國經濟發展的目標已由實現傳統的工業化轉換為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雙重目標;由追求以人均GDP增長為主要標志的經濟增長轉變到追求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全面協調發展;由強調效率優先的市場化改革轉變為同樣重視社會保障和公平。再次,我國已經進入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階段,重視法治和規則,提升國際競爭力和綜合實力,改善經濟增長的效益和質量是新階段提出的新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客觀上就要求我國的財政體制和收支結構進行更大范圍、更深層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實現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積極的財政政策不能簡單看作是一項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它更是一項結構性的財政政策。
二、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
積極財政政策首先是一項應急措施,是為了化解外部沖擊,擴大內需和支持出口,確保經濟增長的短期擴張性措施:但是,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從一開始,就不僅是一項短期擴張性措施,而是包括了更多和更重要的中長期內容;它不僅是一項總量政策,同時又是一項結構性政策。
(一)積極財政政策是擴張性政策和結構性政策的組合
在規范的經濟理論中,有幾點是既定的:一是給定了比較完善規范的市場經濟體制;二是結構和技術問題只在中長期才發生變化。在這些條件下,以解決總有效需求不足為目標的擴張性財政政策,主要是通過增加財政支出或減稅等,來刺激需求并帶動整個經濟增長。
因此,從中國實際出發來界定積極財政政策的內涵,就不能把它簡單看作是規范濟理論中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其作用也不是簡單地像西方發達國家那樣通過擴張或緊縮性財政政策來刺激有效需求。要真正使財政政策有效,就必須有結構性政策的配合。
(二)積極財政政策包含公共財政的體制改革
在一般意義上,財政職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對宏觀經濟調節的職能。即反周期政策。這種政策只能在短期內使用,而且受財政紀律和政策規則的約束。二是提供公共產品的職能,即提供市場不能提供或提供數量不足的公共品和準公共品。三是社會公平職能。通過財政轉移性支付、收入再分配等政策手段來調節地區和個人的收入差距。四是激勵和引導職能。通過財政支出和稅制激勵調節微觀主體(企業)的行為,從而引導經濟資源配置的方向及效率。
三、積極財政政策的性質和特點
(一)政策的階段性
積極的財政政策,是在當前我國出現了需求不足,投資、出口和經濟增長乏力。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加劇等特殊情況下,在政策環境允許的限度內,所采取的一種階段性或暫時性的適度擴張政策。
(二)政策的定向性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在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到位,企業機制轉換也尚未完成。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況下,不宜也不能實行全面擴張的財政政策,而只能實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資、開拓市場、擴大內需,又有利于調整和優化結構,促進體制改革深化的財政政策,即應該實行定向性的財政政策。
(三)政策的復合性
擴大內需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積極財政政策的運用,就其自身而言,沒有局限于擴大財政對基礎設施投資這一個方面,而是以擴大需求為主旨,注重多項政策手段的綜合運用,體現了政策復合性。
四、積極財政政策的財政風險
(一)幾年來積極財政政策導致赤字率和債務率不斷增加。我國幾年來連續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導致各項反映財政狀況指標呈現逐漸惡化的趨勢,赤字率(財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經由1997年的1.18%上升到2002年的3.03%:債務率(國債余額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8.16%上升到2002年的18.2%。
(二)歐盟《馬約》確定的赤字率和債務率標準不是公認的國際警戒線。赤字率和債務率并不是判斷財政風險的唯一標準,要結合具體國情主要是經濟增長和利息支出進行綜合考慮。
[關鍵詞] 電子政務; 信息; 資源共享; 區域性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0. 041
[中圖分類號] D6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2)20- 0069- 03
我國學者對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比較具體,涉及管理、技術、法制、文獻處理等多個領域,起步雖晚但發展勢頭很好,有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涉及了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問題,所得出的相關結論,所形成的相關研究成果,對解決政府信息資源共享問題確實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就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主題及其發展趨勢做出一些分析。
1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理論研究主題分析
1.1 從電子政務的概念、定位、目標、運營理念、發展戰略、實施策略、借鑒的經驗等方面來進行的研究
國家信息安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信息安全基礎設施研究中心編著的《電子政務總體設計與技術實現》一書,是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重大項目成果,從技術角度講解電子政務及其實現的專著。本書詳細地闡述了電子政務工程的先進解決方案、關鍵技術、技術難點和前瞻技術,其中“電子政務”的定義在學術界得到廣泛認可。2007年,劉寅斌在其論文《基于信息資源共享的地方政府電子政務項目管理體系的研究》中從項目規劃、項目立項、項目建設、項目驗收、項目運維等方面,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項目管理體系加以分析和研究[1]。2007年,徐春艷《國內外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對比研究》對比英、美、法、加拿大等國家政府網站建設中取得的顯著成就,作為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建設的借鑒經驗[2]。
1.2 從信息技術的角度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進行研究
2007年,寧連舉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的博弈分析》中依托博弈論重點剖析了“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系統”中政府機構內部(Intra G-G)、有上下級關系的政府機構之間(Extra G-G)、平級政府機構之間(Extra G-G)的信息資源共享問題,探討在“無形手”的控制下Intra G-G、Extra G-G(有上下級關系或平級)之間信息資源的流動的有效性,以及影響信息資源共享的關鍵環節,最后根據博弈分析結果,提出了促進Intra G-G、Extra G-G(平級或有上下級關系)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問題的“一個基礎、兩大保障、三項舉措”3個層次系統性改進方案[3]。2007年,羅衛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的分析與設計》中結合我國目前有關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初期實踐,按平臺項目建設的戰略架構、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和系統設計的流程構建共享平臺的體系結構[4]。2010年,陳昊煒在其論文《省級電子政務專網建設關鍵技術應用研究》中構建省級電子政務專網網絡結構平臺和應用支撐平臺建設模型,重點研究省級政務專網兩大平臺建設和安全技術[5]。
2 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管理方面研究主題分析
2.1 從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問題、保障、解決方案角度來分析
2005年,鐘瑛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運行瓶頸及其化解》中認為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包含了信息、信息流動、相關的權力和利益等3個要素。分析三要素之間的價值平衡關系,對共享機制運行瓶頸進行深層的解讀[6]。2006年,周偉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的保障研究》中通過協調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在政府各職能部門、企業、公眾之間的分布分析,提出使信息資源布局應更加合理,才能提高用戶信息滿足度,使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發揮效用最大[7]。2010年,趙凱微《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分析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建設過程表現出的“重建設輕應用”的現象,提出引入市場機制,建立統一的共享標準,建立績效評估機制的觀點[8]。
2.2 從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和機制的角度進行研究
2008年,董海欣在其論文《電子政務環境下政府信息資源共享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中深入分析研究了政府信息資源生態環境、共享模式和運行機制,提出區級政府信息資源共享的障礙和解決方案[9]。2008年,趙勁松在其論文《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研究》中從經濟學和機制研究的角度來探討信息資源共享的規律,分析我國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機制的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對于信息資源的極大浪費,給出多項建議[10]。2009年,張珊在其論文《武漢城市圈電子政務發展模式研究》中對武漢城市圈電子政務的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其政務模式、業務模式,對網站功能設計進行研究,提出移動電子政務的建設為補充的觀點[11]。
2.3 從信息資源共享經濟學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2008年,熊先蘭在其論文《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市場機制運用與優化》中對電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中的市場機制運用與優化進行探討,分析其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所具有的主要特性,以及其產生的經濟效率[12]。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高級顧問周宏仁博士每年都會在《網絡與信息》雜志上發表《電子政務全球透視與我國電子政務的發展》報告。分析電子政務的形成與發展,從空間的廣度和時間的跨度這兩個視角來進行研究。用普遍聯系和全面性方法論,將電子政務發展與整個社會系統相關聯,預測電子政務演化規律及未來發展趨勢。
論文關鍵詞:經濟體制,地方政府,職能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產業結構日趨合理,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財力有了顯著的增長,近地方政府已經成為目前經濟運行中一支重要的經濟力量。但是,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體制還在進一步改革的過程中,市場機制、競爭機制等還不健全,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經濟增長方式尚欠合理,這都嚴重影響了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使地方政府成為各種利益關系沖突和矛盾的焦點。這就迫切要求地方政府加快實現職能的轉變。
一、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面臨的困境
(一)地方政府越位嚴重
現階段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受到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和部門利益的驅動,地方政府往往以“全能者”的身份出現在市場經濟中畢業論文題目,超越自身權限,涉足市場、企業和社會組織的自主權力范圍,管了許多不該管,而且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比如,在漸進的機構改革中,地方政府重點進行了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改革,探索了企業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的途徑,撤銷了一些專業經濟管理部門,增強了企業的活力與競爭力。但是,由于國有資產監管機制尚未完善,政府仍然承擔著國有資產管理者的重要角色,這就決定了政府對國有企業進行一定程度的直接控制,地方政府經濟調節這只“看得見的手”在取得一定效果以后,在某些地區、某些領域至今仍然伸得過長。表現在不該由政府管的事情政府插手,如地方政府和企業一起爭上市,爭競爭性投資項目,直接參與企業經營管理與人事管理。地方政府直接介入企業管理,與市場經濟所需要的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企業主體資格要求相違背,直接損害了企業利益。
(二)市場監管職能實施不合理
地方政府的職能在于制定公平競爭的游戲規則,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從地方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分析,一些地方政府的市場監管職能還很弱。在地方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如何實現對本地區的市場經濟秩序的監督和管理,對壟斷行業如何限制,對市場環境如何構建,對產權如何界定和保護等等一系列問題都不是十分的明晰,因而常常造成地方政府市場監管職能實施不當。具體表現有:地方保護、政策歧視、監管不力、權力濫用等。這些都影響了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三)社會管理職能定位模糊
從地方政府的社會管理職能來分析,由于人們是在政治統治職能的層面上來展開對社會管理職能的認識的,因此常常將社會管理職能與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職能混同起來畢業論文題目,忽略了社會管理中的公事事業管理這一重要內容論文范文。一些地方政府社會管理的方式還處于短期性、被動性的“拾遺補漏”階段。地方政府社會管理職能中的危機管理意識和能力都比較薄弱,許多地方政府還未建立起來以政府為主導的對自然災害、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制,地方政府和社會對公共危機的控制能力還較低.例如政府職能界定不清,定位不準、社會管理組織不發達,體制不順、管理機制不暢,手段落后等。另外,生產、交通、衛生和食品等公共安全越來越成為廣大社會成員的基本公共需求,需要逐步建立健全管理機制。
(四)服務職能不強
從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來分析,一些地方政府對本地區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遠遠不能滿足公共需求。這一點在西部地區的地方政府和層級較低的地方政府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鶎由鐣A薄弱,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長期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村的文化教育、合作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長期以來得不到重視,影響了農村的發展。
二、經濟體制轉軌條件下我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對策
(一)轉變地方政府執政觀念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必須首先轉變地方政府的執政理念。執政理念的轉變,能夠增強地方政府轉變職能的內在動力。在中國這樣有著集權政治、計劃經濟、一元文化等傳統文化思想深刻影響的國度,官本位、政府本位、權力本位的傳統管制型政府執政理念根深蒂固,而公民本位、社會本位、權利本位的服務型政府執政理念剛剛形成,明顯處于弱勢。所以轉變執政理念,成為轉變地方政府職能的首要問題。因此,地方政府必須樹立起以下五種執政理念:一是“以民為本”的服務理念。地方政府是為公民及其他社會主體提供公共服務的機構,必須樹立“以民為本,顧客至上”的執政理念。二是有限行政理念。政府不是全能的,政府的能力、權力都是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管理中也會出現失靈現象。必須轉變政府神圣化、萬能化的觀念,改變事無巨細、政府統攬的局面,不做越位、越權的事情,政府不應管的事情要還權于民、還政于民。三是依法行政理念。依法行政是政府執政理念的核心畢業論文題目,是政府行政運作的一項基本原則。四是責任政府理念。要構造和完善包括政治責任、法律責任、公仆責任在內的行政責任制度,以確保各級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員對百姓負責、對社會負責。五是誠信行政理念。一個高效、廉潔的政府是老百姓滿意的政府,是老百姓心目中形象極佳的政府。這就需要政府不斷強化行政道德以提升其公信力。
(二)重新構建政府與企業、市場及社會公眾的關系
政府與企業、市場、社會的關系是地方政府職能中的核心問題,是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載體,所以必須重新確立好政府與這三者的關系,才能順利實現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而轉變地方政府職能,建立起為企業、市場和社會服務的新體制,是建立服務型政府的根本所在。地方政府必須實現由全能政府、萬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克服越位、糾正錯位、彌補缺位,把工作重點切實轉移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上來,突出其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為實現政府職能轉變目標,必須妥善處理以下三個方面的關系: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方面,政府要把自主經營權利真正交給企業,實現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建立地方政府為企業服務的新體制;地方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建立面向市場、以市場為導向的政府。一個完備的市場機制和一個有效的政府都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二者缺一不可;政府與社會的關系方面,政府要注重社會潛能,充分發揮社會中介組織的作用,把不該管、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轉交給各種社會中介組織,建立地方政府與社會共同治理的新模式。
(三)加快政治體制變革和創新
首先,要加快地方行政審批制度的改革,科學界定行政審批范圍,減少審批項目,簡化審批手續,規范審批方式和程序,取消不合法律、法規要求的審批事項畢業論文題目,取消可由市場自行調節、社會自我管理的審批事項,取消部門自設的審批事項。著力在推進依法行政、清廉為政、民主施政、科學理政四個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使各級政府在繼續履行好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職能的同時,更加注重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在加強和改革政府管理的同時更加注重建設服務型政府;其次,建立公共財政體制。要調整公共支出的范圍,提高公共服務支出的總量與比例。把生產投資型財政轉變為公共服務型財政,財政支出要以人為本,普遍提高全體人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的社會保障水平,將財政支出的重點轉向公共教育、社會保障、公共衛生、公共安全和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要制定公共服務的最低標準,保證低收入群體能夠獲得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論文范文。同時,要通過體制創新,提高政府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供給能力。對地方政府應當提供的“公共物品”包括公共安全、國民教育、社會救助、公益事業、環境保護、市政建設等的體制進行創新,逐步從由政府提供向鼓勵包括非政府組織在內的民間共同提供公共產品發展;再次,要完善地方政府績效評價和監督機制。必須盡快廢止以GDP 為取向的業績評價體系,糾正那種見物不見人的片面發展觀,整合現行考核辦法,建立社會性評價機制,確立多重社會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目標管理(MBO)、全面質量管理(TOM)等手段進行績效管理,吸納專家學者、社會公眾參與評議和考核,對地方政府業績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獎優罰劣,促進政府績效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公務員的積極性,促進地方政府職能的轉變。與此同時,要完善對地方政府行為的監督機制。
(四)加快行政法制建設
依法行政是推動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有力手段。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各項措施,需要運用法律手段加以保障;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成果畢業論文題目,則需要上升為法律才能得以確認和鞏固。因此,只有加強行政法治建設,堅持依法行政,轉變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才能大大提高行政效率,切實轉變地方政府的職能。主要應做幾方面的工作:一是牢固樹立行政法治意識。意識指導行動,行動受制于意識。沒有行政法治意識,就不可能依法行政;二是完善法律體系。實現依法治國,堅持依法行政,必須加快立法步伐,改變某些領域無法可依或有法難依的狀況。要對那些過時的、相互間存在相沖突、相抵觸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清理;三是理順現行行政執法體制。理順現行行政執法體制,按照條塊結合、適當分權、便于執法、講求實效的原則,走綜合執法之路;四是完善依法行政的監督機制。完善依法行政的法律監督機制,是實現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
轉變地方政府職能是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常新的研究課題。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模式將更加明確和具體,那就是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人治政府向法治政府轉變、由權力政府向責任政府轉變、由封閉政府向透明政府轉變、由管制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由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轉變、由失信政府向信用政府轉變、由傳統政府向電子政府轉變。實現以上這些轉變,需要長期艱苦的努力。
[參考文獻]
[1]于鑫,張子禮.論和諧社會視野下的政府職能轉變[J]. 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6,07.
[2]陶學榮,陶睿.中國行政體制改革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6.
[3]謝寶富.當代中國政府體制論略[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周平.當代中國地方政府[M].人民出版社,2007.
[5]王陽.轉型時期地方政府定位[M].人民出版社,2005.
[6]何強,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動力機制與路徑[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8,01.
[7]劉飛,王彥東.淺析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與區域協調發展[J].青年科學,2009,09.
[8]白鴿.關于中國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的思考[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08.
論文關鍵詞 匯率波動 匯率政策 均衡匯率 匯率制度
一、從擔心匯率波動的風險轉向充分利用匯率變化帶來的好處
長期以來,我國主要是強調匯率波動的風險,事實上,匯率水平波動一方面是會產生風險,但另一方面又有可能帶來收益。從市場經濟的角度看,匯率變動本質上是價格變動,匯率波動的好處在于能向國內外傳遞最真實的市場供求信號,使得各國市場主體能進行正確的經濟計算并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做出最佳決策來實現資源合理配置。而且,匯率波動形成的風險剛好有利于形成市場的激勵、約束和懲罰機制,而激勵、約束和懲罰機制剛好就是市場機制的精髓所在。
二、人民幣的匯率政策應該從偏向對國內生產者的保護轉向同時強調對消費者的保護
我國還一直從保護國內生產者的角度去確定人民幣的匯率水平,這意味著我國更多的是將匯率當作一種政策工具,甚至當作保護某些利益集團的政策工具,而沒有更多的把人民幣匯率視為實現資源合理配置后的價格。
從提高經濟的效率和社會的福利的角度來看,資源是否配置到了具有最高價值的用途從根本上說是取決于消費者的評價的,因此,政府應該去保護的是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生產者應該讓他們去自由競爭。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匯率政策才真正利于刺激一國生產力的提高和增強一國的供給彈性,從而增進一國的福利水平。如果過于去強調保護生產者,就會使生產者缺乏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壓力的激勵,反而不會利于一國競爭力及生產效率的提高。
三、人民幣的匯率政策應從注重擴大就業轉向注重創造有利經濟環境
擴大國內就業事實上也是人民幣匯率政策的一個目標,從短期看這是可行的,但從長期看,這一目標卻是難以持續的。這是因為:從全球來看,由于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因此,一國不可能長期無限制的維持對外貿易巨額順差。這一點可根據開放經濟條件下的國民收入恒等式加以說明:
Y(國民收入)=C(消費)+I(投資)+X(出口)-M(進口)
全球所有國家是不可能長期維持凈出口順差的。一國長期維持貿易順差就等于是不要對外貿易,因為這樣會使外國無法通過出口獲得外匯購買本國的產品。這意味著,一國不可能通過長期保持凈出口順差來解決本國就業問題。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的就業必須主要依靠內部需求的推動才行。實際上,為了擴大就業而鼓勵出口的政策也可能因壓抑了內需從而對國內就業的擴大起到抑制作用,所以試圖靠匯率政策來解決就業問題實際上是一種職能的錯配。
四、從注重人民幣均衡匯率的計算轉向基于創造能形成均衡匯率的市場機制
均衡匯率從來就是市場經濟的概念。一國沒有自己理順的功能,沒有實現供求均衡的市場機制,就沒有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無論采用多先進的計算方法,建立多復雜的數學模型都不可能計算出能使市場真正出清供求的均衡匯率。均衡匯率是在市場機制的條件下,由試圖在更大范圍內追求更高收益或更大效用的市場主體進行外匯買賣交易行為而形成的,是使外匯供求達到平衡的價格??梢姡鈪R率并不是通過數學模型事先計算出來的,而是由市場決定的,而且隨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而變化,數學模型只能是對由市場決定的均衡匯率進行“描述”或者“估計”。
消費者的權利可以劃分為兩種。一種以安全權為中心的一般權利,其依據在于生存權,包括安全權、受尊重權、質詢權、求償權、環境權和結社權屬于民事權利,不具有制約、限制壟斷者的壟斷行為的作用。另一種是消費者的基本權利,包括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實質是消費者的自由權。它們具有反壟斷法上的意義。消費者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除了具有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作用外,還可以制約、限制壟斷者通過限制競爭協議、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等行為妨害市場競爭,維護競爭機制。
1.知情權
知情權是指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8條規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分、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后服務,或者服務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睘榱吮U舷M者行使知情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9條規定了經營者的義務。消費者知情權的目的是使消費者得到充分信息。經營者對商品或服務擁有完全的信息,而消費者并不具備各個經營者提供物品和服務的價格、質量、特性、效能等方面的充分知識,而且一般來說,與經營者相比,消費者獲得的信息比較少。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不能達到消費者效用最大化。所以,通過賦予消費者知情權、對經營者課以提供適當信息的義務,以便消費者行使選擇權,否則信息不對稱會導致市場失靈,使市場機制難以有效發揮機能。
消費者的知情權應當包括兩方面內容:(1)要求提供商品或服務的真實情況;(2)消費者有權詢問、了解商品或服務的具體情況。我國法律在第二方面的規定內容空洞,有待充實。消費者知情權的目的是使消費者得到充分信息,以便消費者能夠按照個人意愿和需要進行選擇。
2.選擇權
選擇權是指消費者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商品或服務的權利。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9條規定: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案偁幏ㄖ械南M者利益主要是指消費者選擇商品和自主交易的權利”,實質上表現為選擇權。例如地域卡特爾提供分割市場或采購渠道手段使參加卡特爾的成員在其各自地域內享受壟斷地位,剝奪消費者或用戶選擇商品或服務的權利。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如拒絕交易、搭售等可能會直接限制消費者的購買渠道,也可能會妨礙競爭者進入相關市場,限制消費者的選擇權。控制企業合并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市場上有多個競爭者,最終還是給消費者更多選擇的機會。
以卡特爾為例。無論是價格卡特爾,還是數量卡特爾和地域卡特爾,都會產生如下危害:掠奪消費者剩余,減少社會福利。因為“如果一種產品的生產商聯合抬高價格,消費者就得多付款,這就使社會收入個公平地從消費者手中轉向生產者的手中,成為他們的壟斷利潤。不僅如此,產品不合理地抬價后,有些消費者本來可以消費得起的商品因為價格過高,消費者不得不放棄他們的消費打算。這部分損害雖然沒有流向生產商,但是因為減少了社會消費,也會成為社會的凈損失。”然而,如果除壟斷者的產品外還存在消費者比較滿意的替代品,有足夠多的廠商相互競爭,不同品牌相互之間替代性相當強,消費者可以在很多方面有差異的競爭性產品中挑選,從而避免這方面的損失。消費者可能會選擇替代品的行為對壟斷者形成有利的制約,壟斷者不敢濫用壟斷勢力。
3.公平交易權
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10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根據歐共體條約第82條(c)的規定,一個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如果對于相同的交易采取不同的交易條件,由此使某些交易對手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這種行為即歧視行為,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在實踐中,最嚴重的歧視行為是價格歧視,即“賣方對購買相同等級、相同質量貨物的買方要求支付不同的價格,或者買方對于提供相同等級、相同質量貨物的賣方支付不同的價格,從而使相同產品的賣方因銷售價格不同或者買方因進貨價格不同而獲得不同的交易機會,直接影響到他們之間的公平競爭。而且,同一產品的不同批發價直接影響到零售價,不同的零售價則直接影響到消費者的利益。因此,價格歧視行為不僅影響市場競爭,而且還會損害消費者的利益?!逼缫曤m然主要是壟斷者針對交易對手的壟斷行為,但最終會使消費者對同樣的商品支付不同的價款,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對消費者的合法的歧視行為或差別待遇的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存在著選擇自由,即市場上存在著替代品或有效競爭。
4.自由權
根據私法自治原則,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有權通過簽訂合同,決定與某個消費者進行交易,或不與某個消費者進行交易,或對不同的消費者實施差別待遇。在這里,私法自治的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替代品,經營者之間還存在著競爭。為保障消費者的自由權,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當規定消費者有權獲得經營者已有的、可供提供的商品或服務。凡是經營者投放市場的商品或服務,只要消費者接受經營者提出的條件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經營者不得拒絕提供。與知情權一樣,這也是消費者行使選擇權的基礎。
侵犯自由權的典型情形是索取壟斷高價。按照歐共體條約第82條(a)的規定,索取壟斷高價是指一個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直接或間接地實行不公平的購買或銷售價格。廠商利潤最大化的條件是產品的邊際利益等于邊際成本,而壟斷者為了攫取壟斷利潤,在高于邊際成本的水平上定價,掠奪消費者剩余,進而造成社會福利損失?!案偁幏ǖ睦碚撜J為,壟斷者或者占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憑借其市場優勢,非??赡芟蚴袌鎏峁┍绕鋵嶋H可能生產的數量少得多的產品,而且與此相適應,索要與其生產成本相比不合理的高價。因此,反壟斷法在這里的任務就是要求這些企業的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保持在與市場競爭條件下相適應的水平,目的是維護用戶和消費者的利益?!?/p>
侵犯消費者的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的實質是侵犯消費者的自由。消費者的自由權被侵犯的結果是消費者效用被壟斷者掠奪,造成價值損失,減少社會福利。
二、基本權利的性質與功能
1.消費者的權利是法定權利
消費者的權利是法定權利,屬于法律的強制性規定,剝奪消費者權利的法律行為無效。作為法定權利,其內容是由規定的,對其進行限制的法律行為也是無效的。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4條規定,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名、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作為法定權利,其內容由法律直接規定。與物權法定原則不同的是,消費者在消費合同中可以創設新的權利類型,但其有效的前提條件是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的強制或禁止性規定或公序良俗原則。2.侵犯消費者的基本權利適用本身違法原則
侵犯消費者的基本權利適用本身違法原則。如果通過一個合同侵犯了消費者的基本權利——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適用本身違法原則。各國反壟斷法都規定,為獲取超額壟斷利潤而進行的共謀定價一律被禁止。侵犯選擇權、自主交易權的目的都是為了獲取壟斷利潤。
三、基本權利的功能
1.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
反壟斷法的功能是維護市場機制的正常運轉,有效發揮其優化配置資源的功能,提高社會總體福利,保護公共利益。提高消費者福利是維護市場機制有效運轉的手段和必要條件。
反壟斷法的任務是維護市場機制,因為市場機制可以優化配置國民經濟的資源,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利益。保護企業的利益和消費者的利益是維護市場機制或提高效率的手段。當然,維護市場機制是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前提,因為“只有當市場上存在競爭,企業能夠靈活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情況,即根據需求者的愿望配置資金和生產資料,社會生產資源才能實現優化配置。”保護消費者的權利,必須維護市場機制和自由競爭。
2.私法自治的工具
私法自治產生壟斷,壟斷危害私法自治,打破壟斷有利于保障私法自治,促進自由競爭?!啊督箟艛喾ā返谋Wo法益,是作為公益的自由競爭經濟秩序,而這種法益只要由《禁止壟斷法》加以維護和促進,消費者就有了選擇商品和服務的自由。這種自由正是《禁止壟斷法》給予消費者的自由。”
自由權、選擇權是私法自治的內容和體現。如果消費者能夠充分地行使自由權、選擇權,對經營者的壟斷行為進行制約,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保證市場機制正常地發揮功能,從而無需國家干預。國家干預是私法自治的補充、輔助手段。
反壟斷法保護自由競爭,自由競爭是私法自治的前提,所以私法自治不能危害自由競爭。
3.為權利而斗爭
法律賦予消費者權利不僅體現了保護弱者的社會思想,更是活生生的力量。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不僅體現了國家權力的作用,行使基本權利制約壟斷行為更要靠所有消費者的努力。行使選擇權、公平交易權不僅是消費者對自己的義務,是對國家社會的義務,是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反壟斷法而斗爭。
基本權利是一般民事權利的保障。如果消費者不能行使或充分行使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安全權可能就會受到侵害,所以基本權利發揮著保障基本人權的功能。
參考文獻:
[1]王曉曄:《歐共體競爭法》.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年版
[2]王曉曄:《企業合并中的反壟斷問題》.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常務會議提出,要以研發中介、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領域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會議提出的五項“精準發力”環節較為具體。
在強化市場機制方面,提出要有序放開市場準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要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大型科技儀器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服務。
在政府投入方面,則提出要加大財稅支持,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要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務發展。
此外,還提出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強化國際交流合作。讓科技服務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供支撐。
上述關鍵環節,有四項著眼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際上發表的科技論文總數世界第二,但是被引用的次數并不高。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峰認為,中國科研轉化過程中存在產權問題,是成果轉化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會議強調的合伙制和公共技術平臺開放,均是目前科技產權領域的焦點問題。各界亦多有呼吁放開對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限制,“目前收益分配問題也降低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萍挤諛I依賴于高校、研究院的研究員,現在的收益分配卻還是按事業單位的辦法,打消了研究員的積極性?!彼f。
目前大量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的支撐。究其原因,與創新成果轉化和市場服務意識不足,國內產學研合作協作不夠等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夏杰長認為,服務業要素的供給和市場需求都存在被壓抑現象?!胺諛I發展關鍵是打破壟斷,完善規制。”他說。
數據顯示,隨著國家大力實施簡政放權,實施工商注冊登記等改革,上半年,服務業新增企業數量達到129.06萬戶,占新登記企業總數的78.1%。這釋放出服務業正在加快發展的信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預測,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最大產業和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目標是47%,這一目標在今年就可以實現。
這一占比變化也有制造業增速放緩、服務業增速相對提升的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十一五”的服務業發展目標并未完成。2010年服務業比重僅僅為43%,未達到43.3%的目標。個別年份,比如在2007年還出現了服務業比重下降的
情況。
2011年全國服務業比重為43.1%,比上一年僅僅增加了0.1個百分點。進入2012年以后,服務業比重提升較快。
1.資產減值為盈余管理提供了空間
企業為了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它們就會采取盈余管理的行為,以此向社會投資者展現企業的良好經營數據信息。雖然我國會計準則對資產減值做出了相應的規定,但是目前會計準則仍然允許企業進行一定的盈余管理:首先企業資產減值跡象的認定存在主觀性。我國相關會計準則等明確規定了企業資產減值的跡象說明,但是畢竟對企業資產減值的描述與認定是依靠會計人員的判斷,因此當企業出現資產減值跡象時,企業管理者可以要求相關人員對出現的資產減值跡象不做處理,以此保持企業理想的盈余情況;其次信息不對等給盈余管理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在資產市場中,由于社會投資者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等,因此導致企業往往會利用信息不對等因素對某些會計信息進行隱藏和掩蓋,以此實現自己的目的。
2.盈余管理推動了資產減值的發展與完善
我國資產減值理論發展起步相對比較晚,從1992年資產減值制度的建立到新的《企業會計準則》的實施,我國資產減值的理論與制度在不斷地完善與發展,尤其是新的會計準則對理論上遏制企業運營資產減值準備操作利潤的行為,使得我國資產減值會計越來越完善,因此盈余管理與資產減值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關系。
二、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
盈余管理主要是企業管理者在不違背會計準則的前提下,在會計核算以及其它會計事項的評估上,進行利潤調節實現對自己有利的結果。良性的盈余管理能夠起到促進企業發展的目的,而惡性的盈余管理則會給社會造成惡劣的影響,影響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對上市公司的實際情況分析,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盈余管理對企業的利潤進行調整,以此達到自己的私有目的。惡性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就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對企業的利潤進行操縱。
根據相關文獻研究,企業通過資產減值操作利潤的動因主
要是:
1.融資動機
隨著企業之間的不斷競爭,如何獲得更多的融資是企業在市場生存中首先要考慮的問題,而外界對企業進行融資的前提就是要分析企業的盈利水平,因此企業為了獲得外界投資者的關注,并且取得他們的融資支持,企業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提虛高企業的利潤,讓外界認為企業的盈利水平比較高。比如企業針對債務性融資,企業就會采取比較謹慎的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以防止資產規??s水和經營利益出現較大的波動。
2.績效業績粉飾
績效動機主要是企業為了美化自己的經營數據而采取虛假采取信息的動機??冃訖C是企業通過資產減值進行利潤操縱的主要原因,以上市公司為例,上市公司為了得到配股增資的目的,上市公司為了滿足“上市公司超過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最近3個完整會計年度的凈資產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的要求,上市公司就會采取利用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手段調節企業的利潤。另外當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出現虧損之后,其就會面臨被取消上市資格的風險,因此上市公司為了保留上市資格,它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準備實現虧損轉換。
3.夸大損失的動機
企業在經營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面臨經營虧損的現象出現,而一旦出現經營虧損,尤其是當出現因為經營管理者的錯誤行為而導致企業虧損之后,企業管理者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實現對企業虧損的說明,以此將自己的行為脫離出來。企業為了實現自己的私有目的,比如私營企業為了少繳稅,他們就會采取資產減值的方式,降低企業的盈利,鼓勵夸大企業的損失,實現企業管理者的私有利益。
三、規范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對策
1.完善資產市場機制
隨著企業間競爭的不斷加劇,企業資產價值的確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市場價格體系,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只有這樣才能準確的反映出企業資產的公允價值,保證企業資產發生減值時能夠及時計提減值準備,并且為資產減值準備提供具有的數額參考,所以我國要建立完善的資產市場機制,一方面我國政府部門要發揮監督職能,積極利用監督職能對企業的資產價值進行確認。另一方面也要建立完善的資產評估體系,通過對資產的科學評估,降低企業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空間,以此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