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環境控制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采樣、布點
嚴格遵照《環境監測質量管理規定》和其他相關規范的要求,監測點位的設置要視污染物情況、監測對象、條件的不同而選擇不同的監測時間,監測頻次和監測方法。監測人員應嚴格遵守監測規程及要求進行采樣,采樣前按規范進行儀器校準并填寫記錄表,現場采好的樣品應及時貼好樣品標簽,填好采樣記錄,按照規定方法進行保存,盡快運至實驗室進行分析,做好交接手續,防止缺樣、錯樣、沾污樣品的現象發生。監測采樣環節質量控制措施包括全程序空白樣、平行樣、密碼樣、密碼加標樣等。
2減少分析誤差
儀器、操作等原因都可能為監測過程帶來誤差,要想減少誤差,就必須加強實驗過程的監督和監管,并將監督監管責任落實到個人,各類監測報告的編寫嚴格按相關規范進行,室內三級審核應切實發揮作用,不得流于形式。對監測結果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影響的所有儀器設備,由業務科負責安排由國家計量部門或其授權單位按有關要求進行檢定或按規定程序進行校準。
3做好質量控制
減少采樣誤差。為了減少采樣誤差或者在出現錯誤時可以及時查找,在采樣時要注意平行樣品的采集和保管、加密分析。通過對平行樣本的分析、加標回收率分析、標準物質對比分析等,加強對于環境監測的質量控制。定期對實驗室技術人員展開考核和評價,評價方以經驗豐富的第三方為佳,以激勵工作人員端正工作態度提高專業技能提高數據的可靠性。既要注重實驗室質量控制,也要關注現場質量控制。通過在每一個采樣點采集平行雙樣和空白樣的方法,對采樣過程進行控制,通過實驗室內對空白樣和樣品進行平行分析的方法,對分析測試過程的誤差進行控制。利用得出的結果,與允許誤差作比較,從而推斷采樣和分析過程的誤差來源。
4分析測試質量保證
實驗室監測中有時可能會用到不常用的國際標準,此時務必要做等效性和適用性檢驗。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采用密碼樣、明碼樣、空白樣、加標回收、平行樣和人員方法比對等方式。校準曲線只能在其線性范圍內使用,在使用中不得任意外延。使用原校準曲線至少應在分析樣品的同時測定兩個適當濃度(高、低濃度)及空白各兩份,測定結果與原校準曲線相同濃度點進行校核,相對差值分光光度法應小于5%,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應小于10%范圍內。校準曲線使用期限最長不得超過兩個月。質控樣測試完畢,立即(限當日內)報告質量管理室,一經發現實驗失控,立即尋找原因,重新對樣品進行測試。
5質量管理體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環境監測實驗室的質量管理體系需要大量的技術文件和記錄支持。實驗室進行操作時,應嚴格按照規范或相關技術文件執行,對過程中的原始實驗數據進行必要的記錄,建立現場采樣規程及實驗室安全操作規程。環境檢測實驗室的質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質量管理體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質量體系都是要經過不斷地完善和持續地改進,因為實驗室內外部環境在隨時發生著或大或小的變化,用戶與監測業務也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調整,相關的管理體系及文件也必須要不斷改進以適應各種變化。實驗室體系及文件都應當具備動態的適應能力,不斷結合日常質量監督和內外審發現的問題,總結各方匯集的需決策信息,對需要改進的文件由專人負責整理,并組織質量管理相關人員一起進行文件的修訂,保證工作中的流程與操作能夠與文件體系所規定的一致,具有絕對的可執行性。
6加強質量監督
【摘要】如同對其他任一理論的理解一樣,內部控制理論也是隨著社會經濟進步的需要而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的。對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是和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密不可分的。在目前的理論中,對內部控制的相關思考集中于兩個領域:一是控制論;二是會計和審計職業界的實踐思考。
【關鍵詞】控制論;內部控制;COSO報告
一、控制論角度的內部控制理論
(一)關于控制論
控制論是關于動態系統控制調節的機理和一般規律的科學,其基本觀點是:一切控制系統所共有的基本特性是信息的交換和反饋過程,利用這些特征可以達到對系統的認識、分析和控制的目的。
(二)內部控制理論
從控制論角度,企業內控制度可以描述為,股東作為最終控制主體,董事會、經理層、各職能部門和企業全體員工作為不同層級的控制主體與受控對象,通過股東、董事會、經理層、職能部門和全體員工之間的信息耦合,使系統朝著企業整體目標運行的各種規范的總和。
按照控制理論,企業內部控制具體表現為兩個層次,即公司治理結構層次和公司管理制度層次。首先,企業內控制度的產生與公司治理是與生俱來的?,F代企業中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表現為一個契約控制權的授權過程,即股東作為所有者只保留了選舉董事、企業兼并與發行新股的少數權利,而將大部分權利授予了董事會;董事會也只保留了聘用與解聘總經理、重大投資等戰略性決策的控制權,而將日常生產、銷售、人事等管理權授予公司經理層。由于職業管理者取代業主控制企業經營產生的成本問題以及人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而產生的內部人控制問題,使得公司治理機制表現為股東、董事會、總經理之間的責、權、利安排和相互制衡機制,這是企業內控制度的第一層次。企業管理當局為實現董事會賦予的目標而建立起一系列政策、規則和組織程序,形成了企業內控制度的第二層次。其主要目標就是使企業達到合規與提高效益性,從而實現所有者的資本保值增值的目標。
在企業內控制度的不同層次中,通過對企業內部控制總目標的分解,企業內控制度形成了一個分層次、復雜的大系統。在這個大系統中,整個系統有個總目標,每層次的每個子系統有從總目標分解而來的分目標,并按此目標實現各自的最優控制;整個大系統的控制通過協調子系統的辦法實現。其運行方式為:每個層次都只控制下一級的活動,而不越級去直接控制更下一級的活動,只有最下一級的控制子系統才直接控制系統的運行,上級層次的系統只起到協調器的作用。
二、會計和審計角度的內部控制理論
(一)內部控制與會計有著天然的血緣關系
從內部控制理論的發展進程看,早期的內部控制思想是以賬簿之間的核對、賬簿記錄與財產的一致性以及會計報表數據的可靠性為其核心內容。“會計系統建立在內部控制程序基礎之上從而保證會計數據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內部控制程序利用會計數據保證資產的安全、監督各部分的業務。”內部控制制度被運用于審計也是出于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之目的。企業規模的擴大和企業結構的復雜迫使注冊會計師尋找既能保證審計質量又能降低審計成本的辦法。在這個過程中,注冊會計師認識到了抽樣審計可以與內部控制制度結合起來,從而使審計方式逐漸演進成以評審內部控制制度為切入點,審計也從傳統的審計階段進入到現代審計階段。在美國,“對內部控制系統的有效性作出報告盡管并不是強制性的,但是,上市公司的管理部門有時也對此作出報告。這樣作的目的在于增強其企業報告(特別是財務報告)的可信度,并且公開解釋會計責任的履行情況?!眱炔靠刂乒芾韴蟾娴侥壳半m無統一的格式和內容,但以下內容是必須包括其中的:內部控制機制的構成;內部審計、獨立審計以及審計委員會的角色;獨特的內部控制程序。
(二)內部控制理論
在這一領域內,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內部控制理論大致可以劃分為內部牽制思想、內部控制制度、內部控制結構與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等幾個不同的階段。內部牽制思想以賬目間的相互核對為主要內容并實施崗位分離,這在早期被認為是確保所有賬目正確無誤的一種理想控制方法。內部控制制度思想認為內部控制應分為內部會計控制和內部管理控制兩個部分,前者在于保護企業資產、檢查會計數據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后者在于提高經營效率、促使有關人員遵守既定的管理方針。西方學術界在對內部會計控制和管理控制進行研究時,逐步發現這兩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聯系的,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內部控制結構的概念,認為“企業的內部控制結構包括為合理保證企業特定目標的實現而建立的各種政策和程序”,并且明確了內部控制結構的內容為控制環境、會計制度和控制程序三個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提出內部控制整體框架思想,隨后又提出風險管理框架的概念,并逐步將各界對內部控制的認識在一定范圍內統一起來。
三、結論——企業內部控制是兩種理論的耦合
可以說,以上兩種角度對于內部控制的理解都有其合理性,在內部控制實務操作過程中,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還要從兩者耦合的方面進行實施。
眾所周知,COSO報告作為內部控制理論的最新成果,是由美國會計與審計職業界發起并展開研究的。在這一報告中,把控制論中對內部控制理論的闡述內容在控制環境要素中進行了結合,使得內部控制理論第一次從控制論角度和會計審計視角進行了融合。
Mario Primicerio Universita di Firenze,Italy
Renato Spigler Univerita di Roma 3, Italy
Vanda Valente IACCNR, Roma, Italy(Eds.)
Applied and Industrial
Mathematics in Italy
Proceedings Of The 7th Conference
2005,587pp.
HardbackUSD:162.00
ISBN 9789812563682
本書是意大利應用和工業數學協會(SIMAI)于2004年9月20~24日在意大利威尼斯舉行的第7屆學術會議的論文集。該會議展示了意大利學術界近年來在應用數學和工業數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涉及到的應用領域很廣泛,如工程、財金、材料科學、環境科學、生物學等,與之有關的數學分支也很多,從嚴格的分析學到計算技術,從建模到源于工程的模擬,等等。
全書共收從提交大會的報告中選取的52篇論文,其中一部分是全文,多數是擴展了的簡報。部分論文作者和題目如下:①G.Ali等:半導體數學建模的新視野;②G.Argentini:計算流體動力學模擬中稀疏矩陣和樣條插值的應用;③R.Balli等:高速火車附近的空氣動力學效應;④A.M.Bersani等:MAPK級聯中信號傳輸通道研究中的數學方法;⑤D.Carfi:具有連續狀態變程的量子統計系統;⑥A.Casagrande等:并行網絡適應;⑦P.Ciarlini:數字成像中線虧損的多水平恢復方法;⑧M.Costanzo等:球上散布數據擬合的并行算法;⑨N.Del Buono等:一般線性矩陣群上的常微分方程的幾何積分;⑩D.De Tommasi等:一類各向同性彈性材料中的不連續性曲面;P.Di Lorenzo:數學與音樂:乍看之下令人驚異!R.Fabbri等:指數對分法與非線性H∞控制問題;H.Herrmann等:相對論連續統理論中的自旋公理;N.Parolini等:粘滯自由曲面流的有限元水平集方法;S.Spinella等:微電子部件中參數選取的后驗多目標最優化;P.Teofilatto:最優控制論中的纖維叢;F.Tosi:格Boltzmann模型對開系統的一個應用。
本書對于了解意大利近年來應用和工業數學研究情況具有參考作用,可供應用數學科研人員和有關工程人員閱讀。
朱堯辰,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
【摘要】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審計,在發揮“免疫系統”功能中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審計的預警性不足、審計的層次較低、審計領域狹窄等。以“免疫系統論”為指導,推動審計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的路徑選擇為: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以安全性為一級審計目標;提高內部審計地位,保障內審機構實質獨立;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推行審計問責制;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全面提高審計人員素質,形成信息化審計作業。
【關鍵詞】免疫系統功能實現路徑高校內審
審計“免疫系統論”是審計理論的最新成果,對推動審計實踐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和影響。在教育審計環境變遷的背景下,以“免疫系統論”指導教育審計工作的開展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1審計“免疫系統論”的歷史溯源
審計是對公共受托責任履行情況的監督、評價與鑒證。審計因受托責任的發生而發生,又因受托責任的發展而發展[1]。迄今,公共受托責任的核心內容歷經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與受托社會責任三種形態,與之相應,學界對審計本質的認識亦由“經濟監督論”轉為“經濟控制論”直至時下的“免疫系統論”。
“經濟監督論”產生于民主制度尚不發達的階段,此時受托方承擔的是受托財務責任,其職責是確保財政、財務收支及相關經濟活動符合法律法規與財務制度的規定。委托方較多關注的是受托財務責任的履行狀況,審計重點驗證受托方在財務信息處理中,是否遵循了真實性、合法性、合規性。
20世紀70年代,新公共管理運動興起,新運動強調結果至上,更加關注管理績效。隨之,公共受托責任由偏重受托財務責任發展到受托財務責任、受托管理責任并重,且以受托管理責任為主,委托方更多地強調對管理績效的評價,審計也隨之從以經濟監督為主轉向以經濟控制為主,“經濟控制論”由此誕生,審計目標更新為對3E的追求,即經濟性、效率性、效果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以往單純強調經濟的發展,一些曾經被忽視的環保問題、社會問題日益嚴重,作為委托方的社會公眾希望政府能夠及時發現、解決、防范這些問題及其帶來的危害,該建議的推行將公共受托責任由受托管理責任拓展至受托社會責任,在這種背景下,以3E為重點的“經濟控制論”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公眾強化社會管理的需求,新的審計理論呼之欲出。2007年12月26日,劉家義審計長在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首次將審計定位為經濟運行的“免疫系統”,運用醫學領域免疫學的概念,將人體免疫系統的發現病毒、風險預警、產生抗體直至最后產生免疫功能的作用機理巧妙地引入審計工作,形象生動地闡述了現代審計應當具備預警、清除、修補功能[2],審計“免疫系統論”應運而生。
2以高校為代表的教育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現實背景分析
高校內部審計是我國內部審計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的高校內部審計是對學校各部門各單位財政、財務收支及有關經濟活動的真實性、合法性、效益性進行的事后內部監督活動,審計特征顯然主要符合“經濟監督論”的目標約束,輔以“經濟控制論”的目標約束。
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步伐加快,高校辦學自不斷擴大,學生擴招、基建修繕工程量大增、學校融資投資活動日益頻繁,這些都給高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壓力和管理壓力,這些壓力引發的各式危機不斷顯現,例如因巨額貸款導致的破產風險已成諸多高校面臨的共性難題,因基建尋租引起的違紀違規案件時有發生。此時若仍施行慣例的事后監督審計模式,對一些即成損失往往無計挽回。要扭轉局勢,高校內審就必須以主動性來擴大發現問題的視野、以預防性來提前感受風險、以整體性來看待問題對全局的影響、以宏觀性來進行分析和判斷、以公開性來促進整改與規范[3],這既是高校審計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審計“免疫系統論”的總體思路。
3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路徑選擇
高校內審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缺陷主要表現為審計的預警性不足,未將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等的安全性目標列為一級審計目標,安全只是隱身于各審計項目之中;審計的層次較低,長期以低標準的“摸清家底、核實盈虧”為審計目的[4],審計領域狹窄,如內控制度審計、問責制落實開展不力;審計建議僅僅針對發現的具體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鮮見對問題形成的深層次原因如體制制度、法律法規、環境建設進行剖析并從整體上促進學校管理科學化、效益化。
高校內審克服缺陷、發揮“免疫系統”功能的實現路徑,主要在四個層面展開:體制層面,應當賦予內審機構相當的獨立性;制度層面,要不斷加強和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機制層面,需要建立和完善各部門的協調機制;技術層面,要逐步形成以信息化技術為主要手段的計算機審計作業方式。
3.1樹立科學審計理念,以安全性為一級審計目標
提高審計層次,加強學校資產資金經營的安全意識。拓展審計領域,強化關鍵領域重點環節的審計,包括專項資金(重大對外投資、合作辦學、教育收費、科研經費)審計、預算執行和決算審計、經濟責任審計、基建修繕審計、內部控制審計等;做好審計調查,圍繞學校中心任務,及時發現和反映經濟活動中出現的普遍性、傾向性問題,更好地為學校宏觀決策服務。
3.2提高內部審計地位,保障內審機構實質獨立
據調查,2008年江蘇省高校的內審獨立性不太理想,總體上看,相對于教學、科研等部門而言,高校內審部門所受重視不夠,高校獨立設置內審機構的比例僅占28%,其余多為與紀檢監察合署辦公,對外保留或不保留審計牌子。內審獨立性與權威性相輔相成,樹立權威的前提是保障獨立。增強內審獨立性,賦予內審機構形式獨立,特別是保障其實質獨立,是未來改革的方向。
3.3完善審計結果公告制度,推行審計問責制
實施審計結果公告,目的在于擴大審計監督主體,功效在于通過審計透明化提高審計質量。當前在審計透明化進程中,眾多高校采取的跟蹤審計方式將審計關口前移,實現了事前、事中、事后監督的統一,有利于審計預警功能的發揮。而審計問責制的推行也是大勢所趨,不僅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建立責任追究制度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所發現問題的消除和管理漏洞的修補,遏制屢查屢犯情況的發生。
3.4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各部門協調
認真執行《高校內部審計指南》,建立規范的內審工作機制,加強組織、紀委、監察、審計部門的聯動協調,促進教育審計工作法制化、規范化、科學化。
【關鍵詞】會計電算化 會計信息系統 會計信息化
一、研究背景
目前,與會計信息化有關的研究課題多種多樣,主要有“計算機會計”“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系統”“電子商務會計”“會計信息化”等。究其原因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會計信息化的認識程度、研究視角和方法產生了一些變化,這些都推動了會計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并對其產生了深遠影響。
1978年,我國開始會計電算化;1981年,于長春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問題討論會”標志著會計電算化理論與實踐的起點。這次會議是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和第一機械工業部一同召開,第一次使用“會計電算化”這一名稱并替換了之前的“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因此,大家從會計電算化的概念開始認識會計信息化。2005年,專家在中國會計學會會計電算化專業委員會年會上發表了“會計電算化” 發展為“會計信息化”的觀點,認為“會計信息化”是對“會計電算化”進一步發展的總結,對“會計電算化”的應用水平也起到了進一步加強的作用。
學術和教學領域目前對“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這兩個概念同時使用。目前,學者們對會計電算化和會計信息化有兩種主要的觀念,一種觀念是會計電算化是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必經過程,另一種觀念是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的進一步的發展階段。這兩種觀念的模棱兩可使得人們對其定義與關系疑惑叢生,由于搞不清這兩者之間的概念和關系,只能盲從于現有的文獻和教材,這一現象不僅導致企業對其自身的信息化程度定位不確切、教學概念不清晰、學術機構的研究和工作方向不明確,而且對我國會計信息化的健康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為了明確會計信息化教學、研究以及使會計信息化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對與會計信息化相關的概念進行認真的剖析意義重大。
二、什么是“三論”
“三論”即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三論”推動了科學技術和思維的發展,對現代很多新興學科的產生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是其堅實的理論基礎。系統論著重研究各種系統的共同特征,因此需要用整體的眼光看待事物,并用數學方法定量地描述其功能。控制論是跨及各類學科的一個交叉學科,主要研究控制與通信共同的一般規律,是綜合各類科學系統的控制、信息交換、反饋調節的科學技術。信息論運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方法從量的方面對信息進行研究,其研究的兩大方面是信息傳輸和信息壓縮。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相互作用又相互聯系,三者是獨立的學科,分別產生于現代科學的生物學、通訊和計算機這三個領域。系統論用整體的眼光揭示事物的一般規律,對系統概念進行界定;控制論對系統演變過程的規律性進行研究;信息論主要研究控制是如何實現的。因此,系統論的研究方法是信息論和控制論,而后兩者是研究的基礎。
我國從20 世紀 80 年代至今對“三論”在會計中的應用的觀點比較一致。吳水澎教授對會計中“信息系統論”與“管理活動論”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認為這兩者的概念及作用極為相似可以“合二為一”。李樹林指出會計信息系統在實踐上對“三論”的實施條件全部符合,會計信息系統是管理系統的重要子系統并兼具管理系統所具有的全部特點。中南財經大學的郭道揚教授運用“三論”的理念,在其會計控制論一文中指出會計是為人類實現控制社會經濟而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2008 年,楊時展教授對會計信息控制論和反映論相互關系的評論被《會計之友》雜志轉載。李端生等(2006)分析了現代會計信息系統與信息需求內容之間的矛盾,建議在會計信息系統的理念中建立“需求決定型”概念。程宏偉等(2007)基于系統模塊角度研究價值鏈會計,深刻探討了價值鏈會計。廈門大學管理學院的曾愛民和南星恒(2009)從廣義的角度對會計信息系統的構架進行探討。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系統是現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統中的重要子系統,它集“三論”中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的所有特點于一身,有利于人們研究會計信息系統,并統一了會計信息系統和會計信息化的相關概念,減少了不確定性和爭論。
三、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化相關概念
我們要對會計信息化的自身含義和外延含義都進行深入的了解才能分析其相關概念,一般概念的思維形式反映了其對象的本質屬性。以哲學的觀點看,概念即為人類把所能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抽象出來的概括。概念都具內涵和外延,并且隨著主觀、客觀世界的發展而變化。概念一般用簡明的語句說明其內涵。概念的邏輯方法是對其反映對象的特點或本質進行揭示。用一般定義概念的公式進行如下概念定義: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其中,“種差”即與同屬性范圍下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也就是差異性;“鄰近屬概念”即對被定義對象所屬的最小屬性范圍所界定的概念。
(一)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系統及其構成要素
會計把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結為一體,是管理信息系統的重要子系統之一,因此也稱為會計信息系統(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簡稱AIS)。會計信息系統的主要目的是系統論的整體最優,會計信息系統按模塊討論其集成性,集成業務處理、信息處理、實時控制和各模塊間的層次結構等;將物流、資金流、人員流、控制流等一些重要的信息流聯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信息流的網,它們肩負著各自的任務存在于組織的全部活動中,通過I (input)-P(process)-O(output)〔O=P(I)〕模型可以分析會計信息的來源、會計信 息的提供、會計數據的處理及利用過程;控制論主要實現會計信息的并進行反饋,基于 I(input)-C(control)-O(output)〔O=C(I)〕模型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進行反映,必要時還要進行有效的控制和調節,對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律進行動態的控制和調節。
會計信息系統的廣義信息加工和控制處理器的五大要素是M,T,O,S,I,由P 和 C 構成。其中,M(management)確定了會計信息系統的運行規則和規范,是指會計方面的管理制度和法律,包括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內部控制和審計等方面。
T(technology)反映了會計信息收集、加工、傳輸、利用和共享的手段和方法,是指會計信息處理及控制器依賴的基礎和工具,包括珠算,鉆孔機,計算機系統,其構成了會計信息系統的狹義的信息加工和控制處理器,會計信息系統在T發展的不同階段分別被分為手工、機械和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
O(organization)主要包括信息收集者、信息的處理加工者、信息者、信息使用者以及開發監審會計信息系統者等會計的利益相關者。
S(surrounding)是會計信息系統發展的環境基礎,主要指會計信息系統所依賴的宏微觀環境,如社會經濟、技術等。
I(information)因素與以上四個因素共同稱為會計信息系統的五大要素。
會計信息系統是以相關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和會計法規為規范是管理信息系統的一個子系統,被企事業單位用來處理會計業務,對各類會計數據進行收集、傳輸、存儲以及加工,對會計利益相關者輸出會計信息并實時反饋,指導企業的經營、投資活動以及管理決策的信息系統。楊周南主編的《會計信息系統》一書中對計算機會計是這樣定義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是組織對數據用信息技術的方法處理會計業務,為企業提供財務會計信息并管理控制企業經濟活動的系統,因此是會計信息系統的發展階段。以上對會計信息系統和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在符合定義公式和演繹推理邏輯思維的基礎上進行了概念定義。
(二)基于“三論”的會計信息化
會計信息化是基于“三論”角度的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會計信息化,包括會計信息化的過程、會計信息化的水平、會計信息化的作用和地位以及會計信息化的目的這四個方面,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構成過程。首先,會計與信息技術結合的過程即為會計信息化的過程,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中的運用使得會計的各要素都產生了影響,對會計模式進行了重建。其次,會計信息化水平是指對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的應用程度,會計軟件的核心是計算機會計信息系統,綜合反映了會計信息系統五大要素,體現了會計信息化發展水平。再次,會計信息通過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儲、提供和利用對經濟活動進行影響,對企業決策和管理提供輔助建議,以此來反映、控制以及對會計信息系統的監審等會計功能。會計信息的作用和地位在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前提下不斷擴展、提高。最后,不斷開發的信息技術和會計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是會計信息化的主要目的,其還有加強信息和知識的交流共享,實現最大的組織經濟利息等目的。所以筆者認為,會計信息系統體現了會計信息化的程度,通過會計信息提高其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由于信息技術在會計信息系統不同層次都有應用,會計信息一般被我們劃分為會計電算化、會計管理信息化以及會計決策信息化三個方面。
1. 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也被人們稱為會計核算信息化,指在會計工作中使用以計算機為主體的信息技術,之前人們一直手工進行的是會計核算工作和會計信息的提供工作,而會計電算化產生后這些工作可用計算機代替,體現了會計的反映職能,操作計算機完成會計工作中的記賬、算賬和報賬等程序。因此會計電算化把電子計算機和現代數據處理技術應用到會計工作當中,是會計核算信息系統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其目的是提高企業財會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從而實現現代化的會計工作。
2. 會計管理信息化。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體現了信息論的特點,會計工作不僅是生成、供應信息,而且也是利用信息并參與企業管理的一項活動。會計管理具有對自動提供的信息進行進一步加工,反映和控制組織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使利益相關者參與組織活動的預測和決策等職能。因為會計電算化是會計管理信息化的數據基礎,所以會計核算層的信息化是會計管理信息化的重點。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指運用計算機、網絡和通訊等信息技術重新建造會計管理模式,使現代會計管理信息系統成為技術和會計高度融合的、開放的信息系統。為了使會計利益相關者對信息資源的充分利用和研究開發,以會計信息優化資源配置,以此促進企業的長遠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
3. 會計決策信息化。會計決策的信息化主要是對會計決策和預測的信息化,把信息技術運用到會計決策信息系統中。會計決策信息化的基礎是會計核算和會計管理信息化,主要體現在管理層運用會計核算數據參與企業決策并綜合分析企業所在領域內其他企業經營和競爭狀況、相關行業的經營數據、國內外大環境的經營數據,可以使企業明確自身的競爭優勢,認清其核心競爭力,預測企業的發展并進行決策功能的信息化。
(三)電子商務會計
目前,學術界沒有統一明確的概念來界定電子商務會計,筆者通過中國知網(cnki.net)檢索了包含電子商務會計為主題的論文并查閱相關書本及資料,發現涉及電子商務會計概念的論文少之又少。宿靜和蘇亞民在《論電子商務會計的理論框架》一文中描述電子商務會計是關于電子商務與會計學彼此交叉作用的一種邊緣學科。這種學科充分利用計算機硬件設備以及網絡等現代工具和技術,將電子商務作為會計核算對象,利用遠程數據進行在線報賬,通過電子貨幣實現交易目的,同時對相關事項的監督和審計非常及時,是為在線理財和電子商務事項提供服務的會計信息系統。下一步,我們從被定義概念的科學性以及合理性方面來對上述概念進行分析。
根據普通意義上對概念進行定義的公式為:被定義概念=種差+鄰近屬概念。該公式中的“種差”即與同屬性范圍下的其他概念之間的區別,也就是差異性;“鄰近屬概念”即對被定義對象所屬的最小屬性范圍所界定的概念。所以本文中的被定義概念為電子商務會計,而本 文中對電子商務會計所應用到的鄰近屬概念即為會計學。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會計的屬性還是會計學,可以說是會計學大類的一個細分學科;而電子商務就是上述公式中所言的種差,以區別于會計學大類下的其他細分學科。所以,我們可以認為,電子商務會計就是為電子商務活動服務的會計。但是倘若從另外一種角度剖析被定義概念,即從演繹推理邏輯思維方面來看,上述的被定義概念沒有科學性,如何對上述的被定義概念進行界定有待繼續深入探討。比如從以下這種角度出發,假設電子商務會計是一種對會計信息通過電子商務模式進行采集和加工以及處理,則電子商務按理來說是臨近屬概念。也就是說,電子商務會計的本質屬性還是電子商務,那么會計就成了上述被定義概念公式中的種差。如果電子商務會計的本質屬性是電子商務,而會計是種差,則對應的會計信息以及提供與會計信息相關的服務即是商品以及提供的勞務。供應商以及消費者則分別與信息提供者以及信息使用者相對應,供應商和消費者通過買賣信息來進行交易,即利用電子商務系統來進行會計信息的交易。根據漢語的主語以及定語的語法規則,會計電子商務可以被認為是一種恰當的被定義概念。但是該被定義概念還有待從其他角度進行深入的研究討論。根據宿靜和蘇亞民對電子商務會計的定義,我們不難看出,其先定義技術基礎,即“計算機硬件設備以及網絡等現代工具和技術”;接著定義基本內容,即“將電子商務作為會計核算對象,利用遠程數據進行在線報賬,通過電子貨幣實現交易目的,同時對相關事項進行實時的審計和監督”;最后定義目的,屬于一種為電子商務事項以及在線理財提供服務的會計信息系統。雖然宿靜和蘇亞民關于對電子商務會計的定義從演繹推理邏輯思維角度來看是比較合理的,可是該定義仍然沒有將基本內容以及目的方面涉及的邏輯思維要素表達清楚,不能夠清楚地界定被定義概念的種差和臨近屬概念。同時,筆者也對其他關鍵詞為電子商務會計的文獻認真研讀,從中得知大部分文獻是基于電子商務對會計的影響進行研究,只有極少部分的文獻研究電子商務會計的內涵和外延。因此電子商務會計這一概念還有待繼續深入探討。
四、結論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目前大家對“會計電算化”“會計信息化”及“會計信息系統”等概念的界定都很清晰,而電子商務會計由于是新產生的學科,目前對于其概念的定義尚不明確,需進一步研究分析。從教學的視角來看,現在市面上有很多會計信息化方面的教材,各自的命名也多種多樣,比較為大家熟知的有會計信息系統、會計信息化、會計電算化等一些名稱,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名稱和概念太多會使得教師和學生雙方無法適應,會產生教學概念模糊,缺乏說服力等問題,在學術研究領域無法統一大家的思想。通過分析筆者認為,與會計信息化相關教材名稱的第一選擇是“會計信息系統”,因為其從“三論”的角度結合了信息論、系統論和控制論的思想,符合會計信息化的概念。此外,若以電算化作為會計信息化教材的主要內容,則可以命名為會計電算化,如果把以電算化為主的教材一味地命名為會計信息化,會使教材有名無實。
參考文獻
[1] 楊周南.論會計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 [J].會計研究,2003(10).
關鍵詞:知識經濟;會計假設;會計本質
知識經濟是相對于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的一個新時代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年題為《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中所提出的定義是:“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以高新技術產業化為基礎。以信息和通訊技術為條件。以人力資源和知識資本為首要生產要素等。知識將在社會生產和社會資源配置中發揮主體作用。并為社會創造出巨大的財富。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歷史中的任何一次變革都會引發會計的變革?!皶嬛饕沁m應一定時期的商業需要而發展的,并與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M·查特菲爾德《會計思想史》)由于知識經濟導致世界產業經濟結構從物質型經濟轉向知識和信息型經濟,信息與通訊技術的空前發展和全球網絡的形成,將創造出許多過去完全想象不到的新產業、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知識經濟對會計理論的沖擊是全方位的,包括會計思想、會計目標、會計管理體制、會計技術方法和會計政策規范。國內學者在研究知識經濟對會計影響時,往往多集中于闡述知識經濟對傳統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貨幣計量四大假設的沖擊影響。研究的邏輯起點無非是從會計的內、外部環境變化出發,闡述它的不適用性。有的學者如殷志剛、邱景忠提及到其對會計目標、歷史成本、資產概念的沖擊。但都淺嘗輒止。對作為會計研究重要方面的會計本質,卻很少有文章系統論述知識經濟帶來的影響。
一、我國會計理論界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
本質是決定一事物區別于另一事物的根本屬性。會計本質是由會計的內在矛盾所決定的,是會計這一事物比較深刻的一貫的和穩定的方面,它從整體上規定會計的性能和發展方向。會計本質也是確定和解釋其他會計概念的依據,會計研究首先應解決會計本質問題。這一觀點從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風靡我國,并在會計研究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目前存在于我國會計理論界的對會計本質的三種認識即“會計信息系統論”、“會計管理活動論”和“會計控制論”,這是對其進行長期研究的邏輯起點。人們對會計本質和內涵的探討一直沒有停止過,迄今為止仍是三派鼎立,沒有能夠達成一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網絡技術的日新月異,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信息需求的多樣化以及人們價值意識的轉變,都迫切要求我們對會計本質重新加以思考。
(一)會計信息系統論
余緒纓教授自20世紀80年代從國外引進并主張會計是一個信息系統,他認為:“根據當前的現實及其今后的發展,應把會計看作是一個信息系統,它主要通過客觀而真實的信息,為管理提供咨詢服務”(金緒纓,1980,1982)。此后,這種觀點得到了葛家澍教授等人的支持。他們給會計所下的定義是:“旨在提高企業和各單位活動的經濟效益,加強經濟管理而建立的一個以提供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系統”(葛家澍等,1983)。
(二)會計管理活動論
“管理活動論”這一觀點是我國學者首創的提法,由楊紀琬教授利閻達五教授率先提出。1980年,在中國會計學會成立大會上。兩位教授合作發表了題為“開展我國會計理論研究的幾點意見——兼論會計學的科學屬性”的論文,首先提出了“會計的本質是一種管理活動”的觀點,并認為:會計管理在微觀經濟中是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重要的價值管理;在宏觀經濟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企業的價值運動就是個別資金的運用,會計管理是對這種運動進行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
(三)控制活動論
“控制活動論”是20世紀90年代初為調和上述兩派的論戰而出現的一個新興學派,其代表人物是楊時展和郭道揚兩位教授。楊時展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會計微觀領域,其建立的基礎是受托責任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會計控制論。他認為:自古以來,會計最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反映、控制經濟活動,離開現代會計這一控制系統的運行,要提高經濟效益是根本不可能的。郭道揚教授的會計控制論側重于宏觀會計領域,他從會計史學視角出發,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與現狀,提出了現代會計的全面控制觀點。他認為:會計是人類為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所進行的一項基本活動,因而現代會計的本質是一個全面控制系統,必須把過去、現在與未來結合在一起;必須把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結合在一起。尤其到了現代社會,會計更是現代經濟控制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信息社會中通過對包括財務信息在內的經濟信息的優化與利用,以期對即定目標的控制和最終目標的實現。將會計界定為一種控制活動,優勢在于:從外延和內涵兩方面揭示了會計的本質,闡明了現代會計是一個控制系統。并且將受托責任與會計控制系統相結合,同時明確了受托責任與決策的關系?!《?、知識經濟下對會計本質三種觀點的辨析
(一)按照會計信息系統論的觀點,會計活動確實是生產制造信息的行為,但知識經濟環境下這種信息的內涵卻在不斷地擴大
具體表現為:1、知識經濟下,信息的使用者不僅要了解財務信息,還要了解企業的背景信息和前瞻性信息。另外,非財務信息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如企業的核心技術、管理團隊的背景、產品的市場占有率、產業的競爭形式等,這些信息單純依靠財務信息是不能充分反映出來的,而這些信息往往只是信息使用者進行決策時考慮的重要因素。2、在知識經濟環境下誕生的新的信息記錄、采集、聚合、分析、整理、傳輸、公示技術等均產生了質的飛躍,現在的網絡技術、通訊技術、數據庫技術使海量的信息能夠得到處理,并且能夠即時為使用者所取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質量和時效性。3、知識經濟下單純認為會計是確認、計量和傳遞經濟信息的過程的看法只體現了會計的反映職能,忽略了監督、預測和分析等控制職能。因為財務人員每天要依靠自己的職業判斷去分析確認各種資產,選擇不同資產的計量屬性等等,這種判斷性決策本身就是一種管理活動。
(二)會計被界定為一種管理活動
關鍵詞: 應用型本科院校 教學過程管理 節點控制法
近年來,隨著招生規模的快速擴張,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大眾化時代。由于受到教學資源和管理水平的制約,提高高校教學質量卻困難重重,對于處于地市州的本科院校而言,問題尤其突出。當前,許多地方本科院校建立起了校院系(或者專業教研室)三級管理、以二級學院管理為主的教學管理體制,下移管理重心,下放責權,擴大院系辦學自,以發揮院系從事教學管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是,從多年的教學管理實踐情況來看,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過程控制,重心下移也可能會帶來目標不清、實踐環節難抓落實、教學質量滑坡等問題。
過程節點控制法在工程項目施工管理中有非常重要和比較廣泛的應用[1,2]。目前國內高校教學管理中,有不少關于教學過程某一方面的過程控制的研究[3,4],但是尚無系統地進行教學過程節點控制的理論探索與實踐。
一、二級學院教學過程的節點控制設計與能控性分析
1.二級學院教學過程的節點控制總體設計
根據ISO的定義,過程是指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一個過程的輸出是另一個過程的輸入,各個過程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性。根據控制論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對被作用者的一種能動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作用而行動,并達到系統的預定目標[1]。對于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教學資源增長無法滿足學生人數增長的情況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在于對教學的過程進行有效控制。
要實現對二級學院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必須認真領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關于“嚴格教學管理”的精神,按照學校和學院的教學發展規劃,遵循教學發展規律,設計出周密的和切實可行的教學過程流程和節點控制法,以高效地實現對教學質量的過程監控。
教學過程的節點控制設計共分三個步驟。首先,建立教學過程節點控制的“三維體系”:一是識別節點的關鍵控制要素。教學過程需要控制的要素很多,但只有少數幾個起關鍵作用,控制住了這些關鍵要素,不僅控制住了過程,而且對過程的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二是把握節點的關鍵控制環節。教學過程活動都有它自身的內在規律和最佳路徑,識別和控制其中的關鍵環節,不僅能控制和駕馭其規律,而且會對優化對過程的性能產生影響;三是明確節點的關鍵控制責任人。過程的控制是由人來實施的,但關鍵要素和關鍵環節的控制人對過程控制具有關鍵作用。明確并落實關鍵責任人的責任,是教學過程節點控制的核心。
其次,完成教學過程節點控制中的“三個細分”。一是過程細分,即按照教學環節的流程和路徑分解為若干子過程;二是目標細分,即:按照過程細分的每一個子過程,分解為不同的子目標;三是責任細分,即:按照細分的子過程、子目標分別明確不同的責任人和具體的責任制。
最后,繪制出“教學過程節點控制圖”。圖1為我院某學年下學期教學過程總體節點控制圖。
圖1 我院某學年下學期教學管理總過程節點控制圖
2.教學過程節點控制法的能控性分析
除了人才培養這項中心工作之外,高校還需要承擔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等其他任務,因此,教學管理很容易受到教學之外各種工作的沖擊而變得不易控制甚至是支離破碎。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只有把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深度結合起來,才能實現所有過程的“能控”。例如,地方本科院校的科研應該以教學學術為主,以專業學術為輔,不應該把大量的精力用來爭取國家級的科研項目,而應該通過激勵措施鼓勵老師們在進行專業學術研究的同時,更多地投入精力進行教學研究,多思考如何創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如何提升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如何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和先進性,等等。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的社會服務也應該以產業與學校的深度聯合為目標,以培養合格人才滿足地方產業需要為主,以直接為企業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為輔。學校只有站在企業需要的立場上開展專業教育,而不是站在自身學科和專業發展的立場上,才能夠真正把課堂教學、課程建設、專業實習、學科競賽、畢業設計乃至學生的就業等各項工作統籌起來,為實現教學過程的“能控”創造條件。
為了真正做到所有教學過程的“能控”,需要著重從三方面入手對教學過程的“能控性”進行約束和管理。第一,要以目標責任制為“抓手”進行目標的層層落實,以倒推法進行分類和管理;第二,要分析制約教學目標實現的主要因素,為教學過程的控制提供條件保障;第三,要努力提升教學過程的管理力和執行力,其核心是教研室主任和教務科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和執行能力。責任意識可以通過教育、制度和監督來提升,而執行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教學管理各個層次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分明的獎懲制度來保證。
以年度教學目標為例,以教學質量建設工程項目為核心指標,學院控制層為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校企合作改革等,教研室控制層為課程建設、教研項目、專業實習等,教學科控制層為常規教學、大學生學科競賽等。如此層層管理,層層落實,將極大地提升教學管理的“能控”性。
另外,教學過程控制是一個動態過程,學校的各種教學活動都不會停止、由于辦學內外環境的變化,以及各種隨機因素的影響,都會影響到教學過程的能控性,因此,教學過程的節點控制需要不斷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從而實現動態的“能控”。
從我院近三年來的教學管理的經驗來看,由于我們在每學年和每學期之初總體規劃、周密設計,進而分析每個節點的能控性,真正實現了教學過程的高效的節點控制。
二、教學管理子過程的節點控制的創新實踐――以畢業論文(設計)為例
畢業論文(設計)是本科教學的一個不可替代的重要環節,畢業論文質量是教育質量和辦學水平的集中體現。盡管各高校在認識上都非常重視,也制定了不少規章制度和評價標準,但是對于畢業論文的過程有效控制卻缺乏有效的辦法。對于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畢業論文(設計)過程管理尤其是面臨著與學生畢業就業的顯著矛盾。要切實提高畢業論文(設計)的質量,就必須從選題開始,明確每個節點的關鍵控制要素,把握節點的關鍵控制環節,明確節點的關鍵控制責任人。以機械類專業學生選題為例,為了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必須實行“工學結合”,校企聯合起來協同創新,給學生提供大量的有工程價值的、技術先進的真實課題,來源于企業的真實課題就是選題節點的關鍵控制要素;而選題節點的關鍵控制環節是校企的深度合作和實習基地的建設,也只有校企深度合作,高度互信,才能夠使得校企雙方指導教師成為實質性的選題節點的關鍵控制責任人。畢業論文(設計)的其他環節也是如此,通過過程細分、目標細分和責任細分,形成閉環的節點控制網絡圖,通過獎懲措施,達到責、權、利一致。圖2為我院機械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節點控制圖。
圖2 機械類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管理節點控制圖
多年來,我院深入開展校企聯合辦學,狠抓畢業論文質量,畢業論文(設計)從選題節點開始,實現過程的節點控制,有將近50%的學生在本地企業完成了畢業論文(設計),校企雙方教師深度合作,學生所學為所用,很好地解決了畢業論文(設計)和學生就業多年來一直存在的矛盾,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同時,我們也注意因材施教,對于考研的同學,單獨進行管理,這部分同學的選題主要來自專業教師的科研課題(橫向和縱向),這樣一方面有利于學生安心準備考試,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將來讀研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準備。還有一些學生,通過公開或取得專利授權,免修了畢業設計(論文)。因此,對教學過程的節點控制要有一定的靈活性,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靈活地加以運用。
三、結語
節點控制法通過明晰教學過程控制要素、把握住關鍵環節、明晰責任人有效控制教學過程,可以實現對教學過程的有效控制,提高高校運轉效率,進而提高教學質量。值得注意的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大學文化等“軟實力”,同樣會對最終的教學質量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只有將節點控制法融合到學校教學的系統工程中,才能使得節點控制法發揮預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梁新懷.“過程節點控制法”的創新實踐,中國電力企業管理,2007,(11):32-34.
[2]姚侃.大型海船建造檢驗“節點控制法”研究與實踐,江蘇船舶,2008,(5):38-40.
[3]朱建勇.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管理與監控體系研究,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