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0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新技術產業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基本含義和特點
1.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當代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表明;一方面,市場機制是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動力所在。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世界各國經濟增長、國際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增強和國家整體形象設計等方面能發揮并且正在發揮出巨大的能動作用和主體作用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要普遍和縱深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除了必須塑造企業行為主體外,還必須有政府相應功能的支撐與服務。這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所以能對當代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產生變革性作用的必要條件。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所以能長期在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國際競爭中始終處于牢固的壟斷地位,與這些國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說,西方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模式中對政府功能的作用尚有不少異議的話,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領域,它們幾乎都作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一個重要職能來實施。這表明,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模式方面,發達國家的政府職能與傳統產業管理職能發生了巨大的分離,正在發生重要的調整。高新技術產業化對經濟增長、充分就業、抑制通貨膨脹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都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并且這種作用還有進一步提高的趨勢。這是發達國家政府長期以來不懈地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啟示。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為例,其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已占整個制造業增加值的25%,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1996年7月,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提出的《為了國家的利益發展技術》報告中強調,技術進步是決定經濟能否持續增長的一個最重要的因素,技術和知識的增加占生產率增長總要素的80%左右。由高技術產品的開發而形成的帶有高技術含量的服務業的出口額已占商品出口額的40%。1996年5月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確定,由歐盟部長理事會支持召開的“在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中產業的競爭力——政府的作用”研討會,探討了高新技術產業化新經濟發展模式中政府功能及其政策問題。顯然,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競爭力,是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建設的基礎和核心所在。
發達國家新經濟實踐表明,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經濟功能轉型和創新的重要方向。一般而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功能的實現主要有三個途徑:一是政府本身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直接參與行為,如把財政資源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去。二是政府通過建立一系列優惠政策體系去推動、引導、促進、調整和規范全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創新活動的持續、有序化發展。三是通過建立和完善高新技術公共基礎設施來提高國家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供給能力,提高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功能的形成和作用也相對復雜。這表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并不像傳統產業那樣簡單明了。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含義。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反映政府政策、法規、規劃與計劃等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的競爭實力。它是指一定經濟體制下的政府經濟功能在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競爭力。
國際經濟競爭的加劇和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知識經濟的迅速崛起,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問題提出的重要背景。
從理論淵源上分析,古典經濟學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相對比較優勢理論是競爭力存在和作用的基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綜合國力競爭優勢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主要實施方式,因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就成為決定一國社會整體創新能力的重要內容。
從政府經濟學的觀點分析,政府經濟功能的發揮是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方式,是加快一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速度不可替代的力量。而政府功能的產生和發揮,除了政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之外,還必須輔之以產業政策。即從強化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的角度,增強政府經濟功能對國民經濟作用的效果,盡量減少“政府功能失靈”。
從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分析,發展中國家必須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作為工業化發展的主要目標。這不僅使政府經濟功能的強化成為必然,而且使政府經濟功能的重點有了戰略性調整的必要。為此,必須把政府經濟功能集中在工業化發展的國際競爭力上,進而形成一套能促進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政府政策體系。
從世界經濟論壇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的觀點分析,一國國際競爭力取決于以下五種不同因素的組合:變革素、變革過程、環境、企業自信心、工業序位結構等。由此形成兩方面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競爭力,一方面是企業競爭力,另一方面是環境優化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環境優化競爭力成為制約企業競爭力、國際競爭力的主要因素。而環境優化競爭力又與政府經濟功能作用形成和效果密切相關。從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實踐分析,要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功能的效果,必須以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為關鍵。
從理論上分析,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一國或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規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與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之間的乘積。即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高新技術產業規?!琳咝录夹g產業管理能力×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
1.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特點分析。
(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強化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的主要內容。
(2)決定和影響一國或一地區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主要因素有三個方面:
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因素。這是影響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本因素。一方面,只有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后,國家政府才有對其實施產業管理的必要和可能;另一方面,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擴大,使其對政府財政收入增長的貢獻提高,從而奠定了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必要性、主動性、積極性。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能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政府高新技術產業財政投入力度指標、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力度、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的政策扶持力度、高新技術產業政府管理機構設置和功能作用、高新技術產業市場行為主體利益矛盾的政府規范力度等。
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效果因素。其衡量指標主要包括:一是高新技術產業增長幅度指標;二是高新技術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支柱產業地位的形成和擴散程度指標;三是高新技術企業成長指標;四是高新技術企業規?;l展指標;五是高新技術產業對國家財政收入貢獻率指標;六是高新技術企業就業貢獻率指標;七是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指標;八是高新技術產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調整中的帶動作用指標等。
(3)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一定經濟體制的影響,但經濟體制變量對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影響只能限制在一定限度內。其主要原因如下:
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已由過去的單純企業化、個體化和小額化向目前的政府化、社會化和巨額化方向發展,尤其是政府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的投入規模與實力已成為決定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國際競爭的核心因素。這是在不同經濟體制下政府投入功能都能得到充實的體現。
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知識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是技術重大創新和技術、知識在資源配置與利用中的功能成為主要決定力量。由于技術、知識與經濟體制、經濟制度的相關性極小,因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和知識經濟的發展一般與經濟體制因素關系并不特別密切。
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及其知識經濟發展中,經濟體制變量對其影響主要通過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方針、政策、措施、手段等體現出來,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也成為經濟體制變革和制度創新的重要內容。
經濟體制對高新技術產業管理政府行為的要求主要體現在如何重新認識政府在國家經濟職能中的作用,如何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政府功能的“最大化”和“最滿意化”。
(4)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提高一國產業素質的重要條件。首先,政府通過相對超前和富有戰略性的優惠政策體系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扶持,客觀上能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增長速度和規模;其次,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主要從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高度考慮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全局性問題,因此,對推動和加快國民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高級化調整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再次,政府通過必要的、一定規模的高新技術研究與開發財政投入、高新技術企業投入等手段,能促進高新技術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進程,進而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最后,政府通過制定一定的產業保護和產業開放政策等手段,可提高產業發展素質。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和主要條件
2.1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目標體系:促進和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增長;扶持和規范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加快高新技術企業成長;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改善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供給;建立和健全適應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市場結構與市場體系;建立和強化具有自主開發能力和知識產權形式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建立和完善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的企業家才能供給和研究與開發人才供給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保障國家經濟安全。
2.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既是一個多重目標體系,更是一個客觀過程。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建設必須具有條件體系的支撐與服務。具體地,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條件有:
(1)國家規劃和戰略支撐條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計劃和戰略成為國民經濟中、長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需求條件,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充分條件。
(2)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模和實力條件。這主要要求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化、高新技術產業對財政貢獻率提高等條件。
(3)有效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不足的條件。在市場結構改善、提供市場信息和改善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基礎設施條件等方面,發揮政府經濟功能的主體作用。從發展趨勢看,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針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的可能方面。
(4)需求引導和刺激條件。引導和刺激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和創造相關需求既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發展的主要支撐條件,又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形成和強化的基礎和核心。
(5)高新技術企業有序競爭條件。調和企業行為主體和居民戶行為主體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的利害沖突和利益矛盾,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法規監管能力和水平,進而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宏觀調控能力。
(6)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條件。強化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整體能力建設,實現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目標,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的充分條件。
這是從根本上確保一國國家經濟安全的終極手段。
2.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功能的一種超越。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既是一個社會日益增長的最終產品和勞務供給能力的持續增長過程的方式,也是經濟管理體制、新興產業管理方式和體制的不斷調整、轉換和創新過程。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是一種新型生產力的載體,由于產業生命周期的作用,由于產業增長的國際因素影響,由于政府功能、作用的局限性,因此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個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必然過程。
(1)提高政府產業管理競爭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功能創新的主要內容。
(2)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高是對傳統經濟體制下政府功能形成和作用模式進行重大的轉換和創新。
(3)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必須把刺激和放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作為關鍵。這既有助于縮短高新技術產業增長的起步階段周期,又能極大地加快重要高新技術產業的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化和戰略產業化發展進程。為此,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必須強化對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引導和改善,進而使一定時期的產業供給結構和產業結構得以順利調整。即在產業不同的生命周期通過某種、某些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的創造和刺激,去調整高新技術產品市場價格,促進廠商調整生產方向,促進生產要素的重組,實現有限資源的優化配置。必須通過創造有效的高新技術產業化需求去引導社會總需求的變動方向,強化高新技術產業化在促進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充分就業和國際收支平衡等方面的功能,使高新技術產業化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
(4)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指導方針是,既要能消除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市場失靈”障礙,又要能強化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進而提高社會整體高新技術產業化能力。
(5)建立和健全國家高新技術產業政策,促進政府產業政策的完善,并強化其對國民經濟宏觀調控功能。這可通過形成以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化為重點的產業政策,實現對國民經濟的超前調節,提高國民經濟主要支柱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使國家或一地區能在某一或某些高新技術產業方面形成國際競爭優勢。這是發展中國家構造國際競爭的后發優勢的關鍵。實踐表明,這既是發展中國家政府功能轉換和創新的關鍵,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核心。
(6)形成有效的政府高新技術及其產品市場管理的新模式,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面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市場競爭環境的建設;二是市場競爭主體的塑造;三是政府與企業產權關系;四是政府對國有高新技術企業宏觀管理模式;五是對高新技術市場壟斷的管制和規范能力等。
(7)要創造全面提高社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動力機制。必須強調,長期以來,在政府經濟政策目標中,需求政策占據了絕對地位,而供給政策則被大大弱化了。在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中,由于其資源構成和各種資源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地位和權重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創業人才資源和新型企業家人才資源等已成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決定因素。而這些新型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供不應求的。而且,在發達國家,由于高新技術產業化相對超前,因此,普遍存在著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不足問題,并且這些新型要素供不應求程度會更明顯。因此,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就成為發達國家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提升的關鍵。
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的基本思路主要有:一是借助優惠政策條件體系來有效降低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的風險;二是通過提高政府高新技術基礎設施供給規模來形成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的多元化機制。這都要求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要以控減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為基點。眾所周知,高風險是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顯著特征之一。因此,高風險是影響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風險控制就成為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重要目標。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風險控制方式主要有:一是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稅收減免政策支持;二是政府財政直接投入戰略性關鍵高新技術及其產業,提高一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安全性;三是政府提供科技創業孵化條件體系,降低科技創業人才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和風險;四是提供政府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供給能力,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化新型人才資源的供給水平;五是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分散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風險。
必須指出,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風險控制能力與一國政府財政收支能力直接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產業在其國民經濟增長中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關,與該國高新技術企業成長狀況相關,也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有關。因此,在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可通過制定和實施一定的優惠政策,來提高政策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能力。這既能增強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政策導向功能,也能大大降低企業市場行為主體風險度,有助于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主體多元化機制的形成。對大多數發展中國家而言,由于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的不到位,由于受其國民經濟發展階段所限,其政府在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上與發達國家的存在著很大差距。這絲毫不比其與發達國家在技術創新供給能力上的差距小。同時,由于發展中國家政府在提供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條件方面的認識不到位,它在這方面的供給職能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因此,為了縮短與發達國家在新經濟發展中的巨大差距,發展中國家政府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高新技術產業化制度創新供給條件和行為建設的重要性,為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最佳的發展環境。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飛階段或成熟階段,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風險控制的手段也要進行全面調整和創新,不能再單純依賴于優惠政策條件,而要通過建立制度創新的比較優勢,來提高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風險控制效率。
因此,強化政府制度創新供給能力,也是提高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競爭力的基礎條件。制度創新供給是政府高新技術產業管理的基本功能。與其它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品種相比,制度創新供給的主要承擔者是政府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行為績效的高低和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高低很大程度上主要取決于其為高新技術產業化提供的制度創新條件。21世紀美國經濟優越的競爭優勢,與其高新技術產業化供給能力有巨大密切相關。一方面,而對新經濟競爭日趨激烈的世界背景,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強國的美國也在及時調整其科技發展戰略和政策,如科技移民政策和降低國防R&D經費支出的政策等。國防R&D經費支出在美國科技投入中所占比例從20世紀90年代就呈現下降趨勢,由1990年的63%下降到目前的50%左右;另一方面,為了推動高技術產業化,美國政府積極為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化創造有利的制度創新條件。如2000年聯邦政府放寬對人類胚胎細胞研究的限制。美國是一個宗教保守勢力較強的國家,政府經費一直被禁止用于有關人類胚胎細胞的研究。2000年,克林頓在其總統任期最后一年中終于取消了這項禁令。由于聯邦政府經費在醫學等基礎研究領域占有最大份額,大大推動美國在胚胎細胞方面的研究進程。為了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美國加強了相關法律環境的規范建設。2000年6月30日,克林頓總統簽署了《全球和國內商務之電子簽名法》,確認了電子簽名在簽訂合同、使用和存儲文件時的法律有效性,規范了電子商務的法律環境。這為電子商務發展創造非常有利條件,如該法案承認了電子商務網站中大量存在的格式合同的有效性。為了規范信息產業的發展,2000年5月,美國和歐盟達成了“信息安全港”的協議,使隱私權問題正式進入美國科技制度創新范圍。由于信息技術和電子商務使廠商獲得了強大的消費者私人資料收集能力,直接威脅到消費者個人隱私和利益,因此有必要對廠商進行相應約束。雖然美國企業界一直不愿加強隱私權保護,但美國政府還是力排眾議,對隱私權保護提供立法保障。這得到了HP等著名公司的積極支持。
(8)改善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水平。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全球化趨勢是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使政府協調行為成為影響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各國政府加快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預期和責任都非常強烈;另一方面,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不能脫離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大背景。因此,在經濟全球化中,國家政府必須在新型國際分工中獲得有利競爭地位,在技術、信息、管理、新產品和服務等配置競爭中處于主動。這要求政府必須對高新技術產業化活動實施適當干預。這要求國家政府產業政策的設計和操作的開放化要以培植本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競爭與合作機制優勢為關鍵,利用國際科技合作來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效率,在此基礎上提高科技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能力。研究表明,發達國家產業全球化競爭能力是與其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能力密切對應的。因此為了提高一國在產業全球化中的競爭能力,必須以提升高新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前提。為此,發達國家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干預功能不斷強化,主要表現在:一是制定和實施國家級中、長期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計劃,提高有限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效率。這在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爭先恐后地制定跨世紀科技發展戰略和計劃中有突出的表現;二是強化國家財政能力對研究與開發的扶持,引導社會科技投入規模和結構,提高社會科技投入供給水平;三是加大政府對知識和技術基礎設施的供給能力;完善科技創新環境和條件體系;四是實施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財政政策,創造國內高新技術產業化有效需求,帶動國民經濟產業結構高級化調整;五是加大政府采購力度,扶持高新技術企業迅速長大;六是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提高對全球科技創新資源的配置能力。
雖然我國各級政府有干預經濟的傳統,但這種傳統模式與高新技術產業化政府促進行為相差甚遠。①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過多側重于行政功能,與市場經濟要求正好相反;②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最突出地表現在組建國有企業,進入國民經濟諸多行業。而在新技術產業化中,政府能直接參與的行業是非常有限的,這使得我國政府傳統的經濟干預功能難以實施;③我國政府傳統的干預功能往往導致很多的投資失誤,導致重復建設。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如果國家干預導致了投資失誤,可能會從根本上擴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周期,加大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本,進而加大我國與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競爭的國際差距。這比傳統經濟下我國政府干預失靈的危險要遠大得多;④我國政府傳統的干功能沒有與相應的制度創新有機結合。發達國家政府干預高新技術產業化,不僅有行政手段,還有與之相輔相成的法律手段??陀^上,在高新技術產業化的起步階段,高新技術產業化所需要的制度創新條件難以有效供給,此時借助行政手段的干預功能能彌補制度創新不足和滯后的缺陷。而在高新技術產業化進入到成長階段后,單憑行政手段所能實現的制度創新功能就十分有限,同時過多的行政手段可能導致新的制度瓶頸。因此,這需要通過法律手段來承擔全部制度創新功能。從我國情況分析,政府在干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方面的功能還十分有限。實際上,現行公司法、投資法和稅法對高新技術創業的限制還很多。
收稿日期:2002-03-26
【參考文獻】
[1]科斯·羅納德.論生產的制度結構[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2]斯蒂格里茨.政府經濟學[M].春秋出版社,1988.
[3]楊俊一.制度變遷與管理創新[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4]蔡齊祥,鄧樹增.2001:高新技術產業管理[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論文關鍵詞: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測度,創新鏈,兩階段分析
1 問題的提出
21世紀高新技術發展突飛猛進,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當代經濟增長的核心,世界各國都在搶占高新技術的制高點。我國在“十一五”規劃中更是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手段。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工業產值從1998年的7110.66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50461.17億元,年均增長24.1%,成為我國經濟中最有活力的一部分。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保持較快發展,高新技術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全年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5120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完成增加值11551億元,比上年增長17.8%。當年,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總額為34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3.6%;高新技術產品出口貿易占全部商品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達到28.6%[1]。目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增長和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中,一些核心領域缺乏原創性技術,導致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較為薄弱,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近年來,中國政府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立創新型國家”作為新時期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試圖通過技術創新、科技進步來提升產業結構。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投入持續攀升,R&D經費從1998年的56.45億 元,增長到2007年的545.32億元,年均增長28.44%;R&D人員總量也有大量增長,從1998年的70879人年,增長到2007年的248228人年,年均增長14.94%。但與此同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從1998年的1207.254億元,增長到2007年的10303.222億元,年均增長只有26.68%,比R&D經費年均增長率還低[1]。由此可見,增加創新資源投入只是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中國在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創新資源的總量投入,更要注重其效率問題,特別是在相對于發達國家,中國科技創新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效率問題就變得更為突出論文提綱怎么寫。
如何設計一個高效的R&D測評系統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國外學者做過相關研究。Brown和Svenson(1998)提出了最著名的R&D系統框架模型——B-S模型,認為R&D系統方法由輸入、處理系統、輸出等八個主要的單元組成[2]。Kerssens-van Drogelen(1999)從影響R&D績效的權變因素、測度方法和技術等構建了R&D績效測評系統[3]。Bourne(2000)等認為,實施一個完整的績效測度體系應包括績效測度的指標設計、測度指標的選取等四個步驟[4]。Begemann(2000)提出一個動態的績效測度體系框架[5]。近年來,國內不少學者運用參數或非參數方法從不同視角對高新技術產業效率進行了測度。余泳澤(2009)基于價值鏈的視角,將高技術產業的技術創新過程分為技術開發和技術成果轉化兩個階段,并利用DEA模型分別對各階段的效率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研究[6]。官建成、陳凱華(2009)綜合運用數據包絡分析的松馳測度和臨界效率測度模型,對中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了測度[7]。朱有為、徐康寧(2006)利用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測算了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8]。
綜上文獻,國內學者從不同側面探討高新技術產業的績效測評及影響因素,對完善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理論與實踐有不同程度的促進作用。遺憾的是,專門研究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評,并分析其效率高低的關鍵影響因素的文獻很少。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如何界定?創新效率如何測評?其關鍵影響因素有哪些?找準并有效解決這些問題,對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并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加快發展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起不可或缺的作用,為政府的產業結構優化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本文通過界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范圍,基于創新鏈視角,運用DEA方法從兩階段測度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效率,并分析影響效率的關鍵因素,在此基礎上針對性提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政策建議,以期為政府和企業提升我國高新技術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決策提供參考。
2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及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1.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范圍界定
在創新的產出方面,專利是一個被經常采用的指標(Griliches,1990[9];池仁勇等,2004[10];官建成、何穎,2005[11];劉樹、張玲,2006[12])。在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三種專利中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發明專利技術含量高且申請量很少受到專利授權機構審查能力的約束,更能客觀反映一個地區原始創新能力與科技綜合實力(Liu & White,2001[13];Guan & Gao,2009[14];劉鳳朝,2006[15] ,白俊紅等,2009[16])。新產品銷售收入是衡量創新產出的另一個指標,但其中的新產品,若源自于三種專利中的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其技術含量沒有發明專利高。鑒于此,本文放棄“新產品銷售收入”而以“發明專利”相對近似衡量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始性。
由于原創性產業的界定在國內尚無先例可循,到目前為此,學術界難以找到比發明專利更好的反映原創性替代指標。本文認為“高新技術產業的擁有發明專利數占三種專利申請總數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對較好地反映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原創性水平。為研究問題的方便,考慮數據的可獲得性和樣本容量大小對實證結果的影響,以及中國目前高新技術產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的現狀。本文從1999-2008年高新技術產業里以“發明專利占專利總數百分比(臨界值暫定為70%)”從高新技術產業的17個行業中篩選出反映相對原創性較高的中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12個行業。需要說明的是,原創性是個相對概念,如果是原創性相對發達的國家,臨界值可適當放大。
2.創新效率的測度方法
DEA(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是測度同類型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 DMU)相對效率最為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由著名運籌學家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先提出[10],現已廣泛應用于銀行、高校、醫院、保險公司以及制造業、服務業等諸多領域的效率評價?,F有文獻中,有關區域創新效率的測度亦基本上是基于DEA方法展開的,本文利用DEA方法中的CCR模型,以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每個行業為基本決策單元測度其創新效率。對于任一決策單元DMU0,其對偶形式的CCR模型可表示為
式中:為決策單元的個數,和分別為輸入與輸出變量的個數,為投入要素,為產出要素,為決策單元DMU0的有效值。若且,則決策單元DEA有效;若,且或時,則決策單元為弱DEA有效;若,則決策單元非DEA有效[17]論文提綱怎么寫。
3 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兩階段測度及其分析
完整的技術創新鏈包括: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生產四大環節。由于生產環節涉及的要素太多,由于篇幅所限,為簡化起見,本文只研究原創性高新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鏈的兩個階段,即: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兩個階段(見圖1),分別測度兩階段的創新效率。
3.1 兩階段的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技術開發階段
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指標:R&D經費,R&D人員。產出指標:擁有發明專利數,屬于一種中間產出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它是指將研發投入轉化為知識產出的能力,從某個角度反映了原創性科技產出。
數據處理方面,主要考慮三個因素:數據的缺失導致采樣不全面;技術投入和產出之間的時滯性;價格因素導致數據的虛增或虛減。(1)在技術開發階段的投入產出指標數據處理方面,本文采用了移動平均法和線性插值法彌補了部分產業在某些年份數據缺失的問題。(2)科技從研發投入到新專利通常需要一定的周期,同時各種創新活動周期存在較大差異性,例如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的幾個月到醫藥制造業和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幾年不等,且時有交叉,使得投入和產出數據不對應。本文選擇滯后期1 年,投入數據選擇1998-2007年,產出數據選擇1999-2008年。(3)有關研發經費的平減方面,首先是要確定R&D價格指數來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09)的有關數據,構造R&D價格指數如下:R&D價格指數=0.75*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0.25*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其中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和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的基年均定為1998年。然后計算出R&D經費1998-2007年的年平均增值率,即,關于R&D存量的折舊率,參考已有文獻通常采用的折舊率,基年1998的R&D存量,這里用所有時期的R&D支出的年平均增長率代替1998年之前的R&D支出的平均增長率,則1998的R&D經費存量用公式表示為,以后各年的R&D經費存量通過永續盤存法的方法推導得:。
2.成果轉化階段
成果轉化階段的投入指標:技術投入為技術開發階段產出,即擁有發明專利數(反映原創性科技產出),經費投入為技術改造經費,人員投入為科技從業人員。產出指標:考慮到要求能直觀體現高新技術產業的創新成果在商業上使企業獲利的能力,以及市場通過吸收技術創新而帶來增強競爭力的能力,因此選用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作為成果轉化階段的產出指標。
數據處理方面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數據的缺失、時滯性的處理方法與技術開發階段相同。價格指數方面,成果轉化階段的技術投入指標技術改造經費選用的平減指數采用R&D價格指數,而在產出指標新產品銷售收入和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的平減指數的考慮上,將高新技術產業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醫藥制造業中的三個細分的產業;另一類屬于機械電子行業即其余的四大產業。因而在這兩個產業的指數選取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前者選用化學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后者選用機械工業1998年為基年將當年價格核算的經費總值折算為可比價格。技術改造經費的數據處理在年平均增長率,折舊率以及基年和以后各年的存量處理方法都同研發經費的處理。
3.2 實證結果及分析
1 .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創新效率整體分析:基于技術創新鏈視角
根據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科技活動的投入產出數據,運用DEA測算兩階段創新效率值(如表1).
表1 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
行業
技術開發效率
成果轉化效率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209
中成藥制造
1
0.055
生物、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104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501
航天器制造
0.042
0.282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531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0.266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557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516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0.103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157
平均值
0.466
0.357
由表1知,技術開發階段效率(0.466)的平均值大于成果轉化階段(0.357),說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
綜合表1的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效率(行業)的數據結果,得出各個產業技術創新效率中技術開發階段和成果轉化階段的二維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兩階段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矩陣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12個行業中只有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1個行業處于高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的C區域;落在高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B區域的有5 個行業:中成藥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儀表儀器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和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位于低技術開發效率高成果轉化效率D區域的有4 個行業: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其余的2個行業都落在低技術開發效率低成果轉化效率的A區域。
由圖2可進一步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效率的原因及其相應的調整方向,具體如下:
A類行業——低開發低轉化
航天器、化學藥品制造,這些行業的研發階段投入了大量資金但收效卻不顯著,同時在成果轉化階段盲目投資,對投資的質量(消化吸收、技術引進等)重視不夠。對于這類行業應該兩階段同時加強,既要提高技術開發效率又要提高成果轉化效率。
B類行業——高開發低轉化
儀器儀表、醫藥類、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行業等,屬于國家相對比較傳統行業,有一定的技術積累,并且近幾年國家加大研發投入,技術開發效率高;但由于經濟不可行,技術不確定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缺乏轉化資金等,導致成果轉化率低。這類行業應當在不降低技術開發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加強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
C類行業——高開發高轉化
這類行業屬于發展比較成熟的行業,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和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都比較高, 是其他類型行業發展的目標。這類行業的資金、人才和技術投入與產出發展比較配套,經濟發展基礎好,屬于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先鋒論文提綱怎么寫。
D類行業——低開發高轉化
電子類、飛機與雷達類,說明此類行業的發展基礎比較弱大多是引進后轉化,缺乏技術開發,技術開發效率不高;在成果轉化階段,技術比較成熟,實現了較高的成果轉化效率,總體上限制了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這類行業應在不降低成果轉化階段效率的前提下,重點提高其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圖2 整體可看出,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赡艿脑蚴牵?、研發項目缺乏市場導向,導致技術轉化比較困難。高校、科研院所許多研發成果技術含量高,但生產成本很高,缺乏市場競爭力,或者不具備行業生產能力,導致轉化困難。二是許多技術不成熟、不穩定,不具備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在技術轉移中存在很大的風險。2、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不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是為了“科研”而不是為了企業的需求,成果無法迅速轉化,科研的重復和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導致成果轉化效率偏低。3、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不強。我國相當一部分企業的技術屬于落后技術、傳統技術和限制技術,從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技術轉移。3、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不足。技術成果轉化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通常是技術開發的10倍。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資金不足問題,高新技術產業由于高風險性,很難取得商業銀行貸款支持。由于受條件限制,獲得政府專項資金扶持的也很少。5、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一是缺乏相關的法律法規。二是缺乏政策扶持。三是缺乏合理的評估機制。四是缺乏風險投資。五是雙方信息不對稱[18]。
針對以上四類不同的行業,可以采取不同的提升渠道:單邊突破式提升:。即在技術創新過程中,針對各個行業不同的情況,保持住原先的效率高的階段,以其效率低的階段為突破口,加強投入和產出的配比,以提升B、D類行業的技術創新的整體效率。
漸進式提升:例如或者。對于A類行業的效率提升方式有多種渠道,就是先集中精力將某一項優勢發揮至最大,同時再極力彌補劣勢,通過B或D區的過渡,最終成功進入成為C類行業。
跨越式發展:,A類行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經濟基礎,并且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技術開發效率和成果轉化效率兩手抓,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實現的跳躍式發展渠道是有可能的。
2.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如下 (見表2).
(1)效率分析
表2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擁有發明專利數
R&D人員
R&D經費
化學藥品制造
0.324
0.324
1
-
100
0.0
中成藥制造
1
1
1
-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54
0.738
0.731
irs
6139.5
飛機制造及修理
0.099
0.099
0.991
irs
1131
0.0
航天器制造
0.042
0.307
0.136
irs
23
8883.5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128
0.396
0.324
irs
14
52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53
1
0.53
irs
0.0
電子器件制造
0.434
0.435
0.999
-
25944.0
電子元件制造
0.288
0.288
0.997
irs
241
0.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0.554
0.563
0.985
irs
91780.1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99
1
0.99
irs
0.0
儀器儀表制造
0.659
0.66
0.999
irs
2622
0.0
平均值
0.466
0.568
0.807
3
346
11062.3
從表2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階段的創新效率(crste):
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創新效率較高;而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3 個行業的創新效率分別為0.099,0.042,0.128,創新效率較低論文提綱怎么寫。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731,0.136,0.324,0.53,0.99,分別小于相應行業的純創新效率現代企業管理論文,無效率主要來自規模無效率,可能的原因:這5個行業規模擴張過快,內部協調管理能力不足管理費用增加幅度大于規模擴張帶來的成本降低的幅度。其它行業(除中成藥制造外)的規模效率分別大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是源于純技術無效率。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技術開發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466,創新效率較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追求技術開發的投資規模而忽視了技術開發效率。這為各行業技術開發階段效率低找準癥結所在,并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為了探討1999-2008年間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技術開發效率的特點并且尋找未達到有效值的根源,用基于產出導向的DEA模型CCR度量了各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特點。
從投入角度看,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航天器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這4個行業都存在研發經費冗余,分別為6239.5萬元, 8883.5萬元, 25944萬元,91780.1萬元;相對而言,研發人員顯得不足。化學藥品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電子元件制造、儀器儀表制造這5個行業都存在研發人員冗余,分別為100人,1131人, 52人,241人,2622人,相對而言,研發經費顯得不足。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分別為1,0.99,效率最佳,不存在投入冗余和產出松弛。從產出角度看,航天器制造和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產出松弛分別為23個,14個,存在擁有發明專利總量不足。這些行業需要加大技術開發的原始創新力度。這為進一步調整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技術開發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從規模效應來看,除了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這3個行業處于規模效應不變外,其它行業處于規模遞增,這些行業可進一步增大研發資源的投入以提高技術開發階段的效率。
2.成果轉化階段的效率分析及投入與產出分析
用DEA方法測度的成果轉化階段的創新效率及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情況見(表3)
(1)效率分析
表3 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階段的平均創新效率與差額值
效率
差額
行業
crste
vrste
scale
規模效應
新產品銷售收入
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
擁有發明專利數
技術改造經費
年平均就業人員
化學藥品制造
0.209
0.222
0.904
irs
0.0
586274.6
221151.2
62714
中成藥制造
0.055
0.17
0.322
irs
0.0
211811.9
39
0.0
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
0.104
0.69
0.15
irs
0.0
18150.0
27
0.0
飛機制造及修理
0.501
0.534
0.938
irs
0.0
906360.1
390404.7
102711
航天器制造
0.282
1
0.282
irs
0.0
0.0
0.0
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
0.531
1
0.531
irs
0.0
0.0
0.0
廣播電視設備制造
0.266
1
0.266
irs
0.0
0.0
0.0
電子器件制造
0.557
0.565
0.985
irs
1415025.5
0.0
264215.0
114122
電子元件制造
0.516
0.533
0.968
irs
918319.9
0.0
235985.1
464750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
1
1
1
-
0.0
0.0
0.0
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
0.103
0.4
0.258
irs
0.0
54444.3
16
0.0
儀器儀表制造
0.157
0.184
0.855
irs
0.0
188935.1
0.0
10241
平均值
0.357
0.608
0.625
194445.4
163831.3
7
92646.3
62878
從表3可看出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成果轉化的創新效率(crste):
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的成果轉化效率(為1.000)達到最佳外,其它行業效率都較低;而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化學藥品制造、醫療設備及器件制造和儀器儀表制造4 個行業的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分別為0.055, 0.104, 0.103, 0.157。生物與生化制品制造、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5 個行業的規模效率分別為:0.15, 0.282, 0.531, 0.266, 0.258,分別小于相應的純創新效率,無效率主要來源于規模無效率;其他行業的無效率均主要來自純技術無效率,純技術無效率可能是因為這個行業既定的投入資源提供相應產出能力比較弱。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在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平均值僅為0.357現代企業管理論文,創新效率低,可能是因為這些行業過多的追求投資規模,不注重投資效率造成的。這為各行業成果轉化階段創新效率存在的問題找準癥結所在,為有效提高其效率提供科學依據。
(2)投入冗余與產出松弛、規模效應分析
從產出角度看,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2 個行業的收益性產出不足,相應的新產品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1415025.5萬元, 918319.9萬元。化學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飛機制造及修理、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6個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新產品出口銷售收入松弛分別為:586274.6萬元,211811.9萬元,18150.0萬元,906360.1萬元,54444.3萬元,188935.1萬元。這些行業要加大科技成果商業化,同時加大新產品出口的競爭性力度。從投入角度看,造成我國高新技術行業成果轉化階段效率低下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投入冗余上。中成藥制造、生物與生化制品的制造、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擁有專利發明數與技術改造經費的冗余分別為39個,27個,16個;相對而言,技術改造經費、年平均就業人員顯得不足。儀器儀表制造中年平均就業人員的冗余分別為:10241人,相對而言,擁有專利發明數的技術性投入、技術改造經費顯得不足。這為進一步調整其科技投入產出方向和幅度,提高成果轉化階段效率提供準確的科學依據。
4 結論與政策啟示
4.1 結論
本文運用DEA方法測度了1999-2008年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各行業創新效率、規模效應、投入與產出的冗余與松弛狀況。研究結論可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的成果轉化效率已落后于技術開發效率,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效率亟待增強論文提綱怎么寫。第二,我國原創性高新技術產業除了電子類產品外,大部分行業都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偏低的問題。第三現代企業管理論文,技術開發階段,中成藥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器械制造的創新效率較高,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雷達及配套設備制造業的創新效率較低。相對于研發人員和研發經費投入,技術開發階段的原創性產出(擁有發明專利數)不足。第四,成果轉化階段,電子計算機整機制造創新效率最高外,其它行業效率較低?;瘜W藥品制造、中成藥制造等行業的競爭性產出存在不足。第五,從投入產出角度看,兩個階段的不同行業創新效率低的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源于規模無效率,有的源于純技術無效率。從規模效應看,兩階段的大部分行業都處于規模遞增階段。
4.2 政策啟示
其一,各個行業應根據本行業創新活動是否達到生產前沿、兩個階段的實際投入產出的冗余與松弛、規模性等進行改善,有針對性調整各行業的兩階段的科技投入或產出的方向與幅度,使創新效率盡可能向生產前沿移動。
其二,不同行業根據本行業目前技術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狀況,分別單邊突破式、激進式、跨越式渠道提升各自創新鏈的不同階段創新效率。
其三,為有效提高原創性高新技術行業的成果轉化率??蓮囊韵路矫嬷郑禾岣哐邪l項目缺乏市場導向、技術轉移對接程度、企業的技術吸收能力。加大企業技術轉移的資金,加大風險投資。完善缺乏有效的技術轉移機制的法律法規、政策扶持、合理的評估機制、雙方信息的對稱化程度。
參考文獻
[1]國家統計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年鑒1999-2008[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Brown,M.G., Sevenson,R.A.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J].Researchtechnology Management,1998,41(6):30-35
[3]Kerssens-van Drogelen,Cook. R&DPerformance measurement: more than choosing a set of metrics[J].R&Dmanagement,1999,29(1) :35-46
[4]Bourne M.,Mills J.,Wilcox M.,Needly A.,PlattsK. Designing,Implementing and Updati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al& Production Management[J].2000,20(7) :754-771
[5]Begemann C. Dynamics of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0,20(6):692-704
[6]余泳澤.我國高技術產業技術創新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J].經濟科學,2009,(4):62-74
[7]官建成,陳凱華.我國高技術產業創新效率的測度[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9,(10):19-33
[8]朱有為,徐康寧.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效率的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38-45
[9]Griliches,Z..PatentsStatistics as Economic Indicators:A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Literature,1990,(4):1661-1707
[10]池仁勇等.我國東西部地區技術創新效率差異及其原因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4,(8):128-131
[11]官建成,何穎.基于DEA方法的區域創新系統的評價[J].科學學研究,2005,(2):265-272
[12]劉樹,張玲.我國各省市專利發展有效性的DEA模型分析[J].統計研究,2006,(8):45-48
[13]Liu Xielin, White S. An exploration intoregional variation in innovation activity in chin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Technology Management,2001,21(1-2):114-129
[14]Guan J C ,Gao X.. Exploring the H-index atPatent Level[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9,60(1):35-40
[15]劉鳳朝.基于專利結構視角的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差異研究[J].管理評論,2006,(11)43-47
[16]白俊紅等.應用隨機前沿模型評測中國區域研發創新效率[J].管理世界,2009,(10)51-61
【關鍵詞】 高新技術產業; 稅收激勵; 實證分析
一、引言
(一)研究問題及意義
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提高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由于高新技術產業的特殊性,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發揮作用的手段包括稅收扶持、直接增加投入、創造多元化的投融資體系等,而稅收優惠是各國普遍運用且較為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目前我國企業研發活動所受稅收政策支持較為薄弱。
本文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將主題確定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的研究,從稅收激勵的角度研究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分析流轉稅、所得稅、政府資助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激勵效應,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政策建議,對于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稅式支出效率,加快產業升級及經濟結構優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狀
1.稅收對高新技術產業效應的理論分析
以色列經濟學家羅伯特·奧曼(Robert J.aumann,1999)認為其國家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是政府“種子基金”的大力推動?!胺N子基金”包括財政支持、稅收優惠、融資擔保。
鄭士貴(2007)在對中國高技術產業化過程機制研究中寫道高技術產業化的動力主要有:技術推力、需求拉力、政策驅動和企業家創新偏好。
朱平芳、徐偉民(2003)從動態角度運用面板數據分析中的隨機效應模型實證研究了上海市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自籌的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實證檢驗的結果表明,稅收減免這個政策工具對大中型工業企業增加自籌的R&D投入具有積極效果。
吳秀波(2003)采用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對截至2001年底我國現行科技稅收優惠政策9類37項中的研發費用扣除進行了一個簡單的定性分析,認為我國現行的科技稅收優惠政策的效果不明顯。
2.稅收對高新技術產業效應的實證分析
Shoven和Whally在1984年較成功地運用CGE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CGE Model)即“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對美國所得稅制變動進行了分析。
夏長杰、尚鐵力(2006)以2003年一年中國企業R&D支出變化率與企業所得稅變化率關系的散點圖得出以下結論:我國使用所得稅優惠政策存在對R&D的支出激勵效應,但是效果并非十分顯著。
(三)研究內容
首先,介紹了本文研究內容、意義,對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其次,對高新技術產業概念及現狀進行介紹,列舉了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稅收政策,并實證分析了稅收激勵與政府資助對R&D投入的影響效應。最后根據模型結果有針對性的提出了政策建議,以加強高新技術產業稅式支出效率。
二、相關理論基礎
(一)中國高新技術產業
1.高新技術產業的相關理論
中國學者史及偉(2007)指出高新技術是一個包含多層含義的概念:第一,高新技術是一個科學技術領域內的概念。第二,高新技術是一個經濟學概念,即通過商業化能夠帶來巨大利潤。第三,高新技術是一個動態性概念。第四,高新技術是一個具有高綜合性、高滲透性的概念。筆者認為:高新技術是能引起當代生產領域變革的技術,處于當代科學技術前沿的技術,對一國的政治、軍事、經濟產生巨大的作用力,是具有重大社會價值或意義的技術。
通常認為高新技術產業是指那些以高新技術為基礎,從事一種或多種高新技術及其產品的研究、開發、生產和技術服務的企業集合,這種產業所擁有的關鍵技術往往開發難度很大,但一旦開發成功,卻具有高于一般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2002年7月國家統計局印發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統計范圍包括航天航空器制造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
高新技術產業具有高效益、高增速,主要在發達國家聚集,在地理空間上以高技術園區為中心呈現群落,運作日趨國際化,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經濟社會發展等特征。
2.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現狀
通過分析比較相關數據,可以看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現狀,見表1。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一是高新技術產業的產值不斷增加,由2001年的12 263億元增長到2009年的60 430億元;二是參加國際競爭的能力增強,出口值增加,2009年達到3 769億美元。第二,高新技術產業的經濟社會貢獻增大。這主要表現在吸收就業、增加國家和地方稅收兩個方面。2009年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達到958萬人,極大地緩解了國家勞動就業壓力。同時,高新技術產業每年上交的利稅額增長迅速,2009年絕對數達到4 660億元。
(二)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稅收政策
1.稅收政策的具體內容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在現有的稅種中,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相關的有增值稅、營業稅、所得稅等。稅收優惠的方式不僅限于減稅和免稅,還包括起征點的提高和應征額的減少等。優惠對象涉及到科技人員、科研組織、高等院校、企事業單位、高新區以及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新產品的試制與推廣、新技術的引進使用和機器設備的更新與改造等許多內容。
同時,中國政府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支持作用還體現在直接的R&D支出、政府采購支出、財政補貼和財政融資方面。
2.稅收政策的具體作用
第一,稅收政策可以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提供動力機制。第二,稅收政策能夠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良性運行機制的形成;第三,稅收政策能夠舒緩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約束機制。
三、稅收政策對中國高新技術產業激勵效應的實證分析
(一)變量的選取(見表2)
本文選取R&D投入為因變量,流轉稅、所得稅和政府資助為自變量,具體如下:
1.R&D投入(RD)。R&D投入亦即R&D支出。R&D只是創新活動的一個要素,但它代表了工業創新活動中最可靠、具有普遍可獲得性和國際可比較性的統計指標。R&D投入可用于衡量一個國家科技活動規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國家經濟增長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2.流轉稅(LZS)。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和營業稅。
3.所得稅(SDS)。本文中所得稅僅包括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是指對企業在一定期間獲取的所得額作為征稅對象的稅種。
4.政府資助額(GOV)。
(二)數據來源
R&D投入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全國R&D經費支出”數據。流轉稅、所得稅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各項稅收”。政府資助額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01—2010)歷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數據。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用《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2001—2010)歷年“全國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經濟指標”數據。
根據RD、LZS、SDS、GOV、OR的原始統計數據整理得出模型使用的流轉稅稅負TTB、所得稅稅負ITB、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數據。其中流轉稅稅負TTB=流轉稅LZS/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所得稅稅負ITB=所得稅SDS/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政府資助額GOV/高新技術營業總收入OR。
(三)模型的建立、計算結果及分析
在上述變量基礎上,選取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為因變量,流轉稅稅負(TTB)、所得稅稅負(I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為自變量構建三元回歸方程為:
RD=A1+B1TTB+B2ITB+B3GOV+u1
式中u1為隨機誤差。
參數估計有以下結果:
RD=2.513486-12.50012TTB
-2.802909ITB+105.8600GOV
R2=0.589479,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比較好。1.流轉稅稅負TTB的t=-2.765569,|t|>t0.025(6)=2.447,這說明流轉稅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負,表明流轉稅減少,企業R&D投入將增加。2.所得稅稅負ITB的t=-0.215721,|t|
由于所得稅稅負的影響不顯著,下面將之剔除,選取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為因變量,流轉稅稅負(T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為自變量構建二元回歸方程為:
RD=A2+B4TTB+B5GOV+u2
式中u2為隨機誤差。
參數估計有以下結果:
RD=2.462810-12.70831TTB+99.64552GOV
R2=0.586295,說明模型整體擬合效果比較好。1.針對H0:B4=B5=0,給定顯著水平α=0.05,F0.05(2,7)=4.74,由于F=4.960145>F0.05(2,7)=4.74,拒絕原假設H0: B4=B5=0,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流轉稅稅負(TTB)和政府資助額占營業總收入比重(GOV)變量聯合起來確實對R&D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RD)有顯著影響。2.流轉稅稅負TTB的t=-3.096613,|t|>t0.025(7)=2.365,這說明流轉稅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負,表明流轉稅減少,企業R&D投入將增加。3.政府資助額GOV的t=2.465927,|t|>t0.025(7)=2.365,這說明政府資助額這個自變量對因變量的影響是顯著的,且系數為正,表明政府資助額增加,企業R&D投入將增加。
四、結論
根據以上實證檢驗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第一,流轉稅的稅式支出激勵效應大于所得稅的稅式支出激勵效應。而我國當前是所得稅稅收優惠政策多于流轉稅稅收優惠政策,顯然這就影響了稅收優惠政策發揮作用的力度。因此,從近期來看,應注重從流轉稅角度研究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激勵政策。目前增值稅已經全面轉型,可以考慮給予高新技術企業比一般企業更大的優惠。在流轉稅中增值稅是最主要的稅種,而高新技術產品一般都屬于高增加值產品,增值稅優惠會直接降低企業的稅負,給企業帶來實惠,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規模的發展。另外,需要從營業稅方面考慮稅收激勵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稅制的逐步調整完善,企業所得稅所占比重會提高,最終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稅收還是應以所得稅為主。不過,當前應將以所得稅為主轉向所得稅和流轉稅并重。
第二,政府資助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較大的推動作用。我國應進一步加大國家財政科技支出,以提高企業R&D投入,進一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 Robert j.aumann.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9(9):71-73.
[2] 陳振漢.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理論發展及啟示[J].現代經濟探討,2002(8):5.
[3] 朱平芳,徐偉民.政府的科技激勵政策對大中型工業企業R&D投入及其專利產出的影響[J].經濟研究,2003(6):32-33.
[4] Shoven,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for America tax[J].Regional Studies,1984(2):72-75.
[5] 史及偉.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規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4-5.
[6] 曾光輝.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財稅政策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3-65.
[7]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中國高技術產業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0.
[8] 國家統計局,科技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2010.
論文摘要:從分析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人手,提出高校應融人區域創新體系建設,高校融人區域經濟創新體系過程中又存在諸多制約因素,因而必須要有針對性地采取具體應對措施。
區域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肩負著培養人才、創新科技、服務社會、引領文化的重要使命,努力將自身融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利用學科和科技優勢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升級,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是高校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然而,高校在融人區域科技創新體系的進程中,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制約因素,需要深人研究和探討,以利在高校與區域之間建立一種互動合作發展的長效機制。
一、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間的關系
對高校創新能力的研究已經成為我國發展戰略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與區域唇齒相依,高校的發展離不開地方的支持,地方的發展離不開高校的支撐。高校應當成為區域創新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地方高校還是中央部委所屬的高校,只有與地方有機結合并承載其發展的烙印才能更加凸顯出特色。高校與區域經濟發展間事實上存在如下關系。
(一)高校的原始性創新是保持國家或地區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高校是創新知識的產出核心,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基礎,是新技術和新發明的源泉。高校不僅要依靠高水平的科學家群體、先進的科研設備、巨大的科技信息資源,而且還要充分利用產學研之間、不同學科之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作用,成為持續而富有強大生命力的知識創新源。高校還通過承擔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巨大影響的重大科技計劃、科研課題,不斷發現新的科學事實,探索新的科學規律,建立新的科學理論,提出新的科學思想和新的科學方法。高校是高新技術的重要來源。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是技術創新的行為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資金投人、創新收益、創新活動和創新需求的主體,應該是技術創新的核心行為主體,但高校也是一支重要的技術創新源。高校在學科交叉綜合、人才基礎雄厚、學術氛圍寬松、科研資源聚集、科技信息靈捷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可使其能通過各種方式成為新技術的提供者。我國目前企業因技術創新力量比較薄弱,未能發揮出技術創新核心主體作用。而高校在創新人才的培養、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方面能夠根據企業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客觀需求,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知識基礎、人才支撐和技術成果,促使企業逐步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二)高校培養的創新人才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2l世紀,區域經濟競爭的浪潮形成了創新性人才的巨大需求。誰擁有大量高素質的人才資源,誰就擁有持續的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經濟競爭能力。創新人才的培養在區域創新體系建設中處于關鍵地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主要靠高校。高校在濃厚的學術氛圍和浩大的科技資源環境中培養出各類人才,能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的人才支持和保障。
(三)高校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發揮孵化器作用
產業集群能夠產生區域競爭力.但產業集群產生區域競爭力的關鍵在于集群創新優勢。高校作為區域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孵化器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一是孵化高新技術業。高校通過佼辦企業、產業集團承擔起企業“孵化器”的作用.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直接的現實生產力。輻射和帶動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二是通過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高新技術迅速實現產業化。高校與區域經濟各類產業之問通過科技園區這個紐帶為高校高新技術成果迅速商品化、產業化提供合適的環境和條件。三是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形成與發展。例如,以斯坦福大學為主發展起來的“硅谷”,分布著3000多家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機構,大學與產業界互相依托,互相促進,使產學研協調發展,科學技術創新、傳播、應用獲得有機整合,產生了巨大能量l3。
二、影響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制約因素
目前我國區域內高校創新體系雖說已經具備了一體化建設的初步基礎,但距離建成能為區城創新體系提供一個知識和技術強力支撐點的高校創新體系仍存在較大差距,主要問題如下。
(一)高校創新供給與企業創新需求錯位
一些高校的科研活動多以出科研成果為導向,以爭取科研經費、政府獎勵、、出版著作為主要目標,離市場化應用有一定距離,而企業需求的創新成果則是能運用于生產過程并能帶來良好經濟效益的高新技術。高??蒲谢顒油ǔR陨陥蟠T士點、博:上點和學科建設為主要目標,難以按統一的科技創新目標凝聚和集成相關創新活動,以提升區域產業結構升級為日標的區域集成創新能力不足。
(二)區域協調機制尚不完善
各高校之間相互作用的創新網絡體系尚未彤成,各高校的優勢與科技創新資源難以:有效集成高校的科研項目與企業、科研院所的合作少,高校之問的科研項目合作也不多。沒有形成統一的符合市場要求的能將整個區域內的創新資源有效合在一起并向區域內所有高校提供所需科研設備、科技文獻資源等方面服務的區域協調機制。
(三)科技創新資源使用效率低
科技創新資源總量不足與大量閑置并存是一個突出問題。區域內各高校的創新資源沒有得到有效利用,科學儀器設備資源、科技文獻資源、科學數據資源、專業技術資源等科研資源利用率低下,浪費和閑置現象嚴重。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在于各單位各自為陣,封閉使用。這就導致一方面.創新經費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許多創新資源閑置,派不上用場。各高校科技創新基礎條件的建設缺乏統一布局,低水平重復建設的現象突出。
(四)科技創新人才資源嚴重匱乏
區域內高層次創新人才不足。在科學研究領域,有重大影響和在國際國內有知名度的專家學者不多,科技隊伍的總量不足,尤其在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環保產業等高技術領域的人才緊缺,不能適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而且高層次人才流失的現象未從根本上解決。
三、高校融入區域創新體系的對策
高校的跨越式發展使區域內高校為實現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逐步建立起高度開放、功能完善、內外協調、運作有效、特色突出、成果顯著的區域高校創新體系迫在眉睫。具體來說。主要應采取如下對策。
(一)搭建平臺
建立高校與區域企業共性技術研發和服務平臺,根據區域產業結構特點,集群區域產業,培育學習與合作競爭的集群創新文化,大力推動各具特色的產業集群、知識集群和技術集群發展,增強國際競爭力]。嗣繞區域產業集群和關聯企業的政策,高校必須搭建四個平臺。
1.科技創新平臺。高校是知識創新與知識傳播的雙重核心行為主體,是技術創新的重要行為主體,是區域科技創新和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創新源。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引導使區域內高校的創新資源投人到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和潛在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建造一個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的科技創新平臺,推動高新技術產業成為區域的核心經濟增長點。
2.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的協同創新平臺。創造高校與其它創新行為主體的新型互動模式。加強高校之間、高校與科研院所、企業之間在重大科技項目上的聯合攻關,建立能整合區域內所有創新資源的協同創新平臺。通過政策支持,鼓勵部分科研機構的創新資源部分或全部進人高校,與高?,F有資源重組,增強高校的創新力量。
3.創新人才平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進一步加大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開發、引進的力度,形成一個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需要的創新人才平臺。
4.高校創新文化平臺。創新文化是區域科技創新的母體。要弘揚創新文化,培育良好的高校創新環境,形成一個勇于創新,追求成功,寬容失敗、崇尚競爭,富有激情、力戒浮躁,尊重人才、尊重知識、尊重創新、保護創新的海納百川、人才薈萃的高校創新文化平臺。
(二)建立配套機制
1.構建區域高??萍紕撔碌闹贫润w系與運作機制。制度與體制創新是區域高??萍紕撔碌膭恿Γ瑓^域內所有創新資源的整合、利用與優化配置都必須靠制度與體制的創新、運作來實現。通過政府的政策引導和高校內部的體制改革,在人才引進與培養、科技創新管理制度以及創新成果評價機制、風險機制、激勵機制等方面實現制度和體制創新,構建好區域高??萍紕撔碌闹贫润w系與運作機制。建立一個能整合區域內各高校創新資源、打破高校各自為陣的創新制度體系,政府牽頭引導建立區域科技資源共建共享平臺,建立資本投人、行為管理、成果評估的制度體系;構建定位明確、層次清晰、銜接緊密、促進優秀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培養和支持的制度體系。
[論文摘要]廣西北海高新區經過整合,開始二次創業的歷程。北海高新區如何利用好品牌效應、如何整合資源、提升 經濟 總量成為擺在面前的迫切問題。文章通過對北海高新區發展 歷史 、現狀條件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北海高新區發展的目標、對策,為北海高新區在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中發揮更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構繪了發展藍圖。
廣西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以下簡稱“高新區”)是經國家發改委公告審核同意,對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與原北海華僑 投資 開發區實施兩園合并整合成立的省級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是北海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作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載體,北海高新區必須搶抓廣西北部灣發展規劃實施的歷史性機遇,充分發揮高新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加速實現高新技術產業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把北海高新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的新型園區。本文主要對園區的發展 環境 進行研究,提出高新區的發展戰略,以促進園區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一、園區發展的基礎與環境
原北海華僑投資開發區和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自1991年10月和2001年11月組建以來,經過多年的引資開發,基礎設施逐步完善,項目建設初具規模,產業發展各具特色,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為高新區的快速發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一)園區規劃。原北海華僑投資開發區和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用地均符合北海市經濟 社會 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城市環境保護規劃,并納入城市的統一規劃和 管理 。其中:
1.原北海華僑投資開發區:東至四川路、貴州路、云南路,南至金海岸大道,西至西藏路,北至新世紀大道,規劃面積共2663畝。該區包括四個功能小區,分別為: 工業 區(629畝)、配套區(695畝)、研發區(480畝)和管理區(857畝)。
2.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實行一區多園的虛擬園區發展模式,規劃面積1132畝。其中,(1)海洋科技園:位于北海大道和香港路交匯處,規劃面積189畝,以核心企業國發公司為主體;(2)生物制 藥 園:位于北海大道以南、湖北路以東的交匯處,規劃面積340畝,以核心企業北生公司為主體;(3)軟件與 電子 科技園:位于北海大道與西藏路、昆明路交匯處,規劃面積638畝,以核心企業銀河公司為主體。
(二)產業基礎。原北海華僑投資開發區和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合計已投入工業項目資金22.6億元,而且各園區均編制了產業發展規劃,明確產業發展方向,突出產業發展特色,培育產業發展優勢,初步形成了各區域和園區的主導產業,呈現出科學分工、競相發展的態勢。2006年,園區實現工業總產值35.18億元,完成工業增加值12.99億元,出口創匯1133萬美元,利稅4.18億元。園區工業總產值占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26.1%,工業增加值占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的26.8%。其中:
1.原北海華僑投資開發區:初步形成了以正五海產、安邦、加喜、大漁佬為主體的海產品精深加工產業鏈;聚發印刷公司的感光 材料 產業;輝煌朗潔公司“汽車三元催化轉換器、摩托車尾氣凈化器及工業廢氣處理”項目的環保工程產業。隨著源龍珍珠公司利用珍珠貝提取天然牛磺酸項目、正五綠色科技公司牡蠣精華素 保健 食品項目的開工建設,有助于形成海洋生物產業鏈;新未來公司的電子產業基地也將開始開發建設。
2.原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1)軟件與電子科技園:以核心企業銀河公司為主體,以發展電子元器件和 電力 系統設備,開發和生產電力系統軟件、住宅智能軟件為重點,目前已構筑了以電力系統自動化及電氣設備、軟件開發和系統集成、電子為支柱的產業格局。
(2)海洋科技園:以核心企業國發公司為主體,以發展海洋生物產業為重點,形成了海洋生物、生物制藥產業鏈,并成為自治區海洋生物的龍頭企業。
(3)生物制藥園:以核心企業北生公司為主體,以生物制藥產業為重點,建有6條gmp生產線,目前已正式投產,主要有人血蛋白、胸腺肽、a干擾素、龍膽瀉肝顆粒、格列美脲膠囊、清火片等產品。
(三)管理機構。北海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正式批準成立了高新園區工委、管委會,充實加強了領導班子力量,順應園區管理服務需要,核定了人員編制,使北海高新區真正擁有了園區發展的機構和人員。管委會已具有相對健全的管理機構和投資服務體系,能比較有效地運籌好園區的建設管理和服務工作。
二、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
(一)資源要素不全。北海市工業基礎相對薄弱,缺少密集的高校依托,科技人才匱乏,成為制約北海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剛性瓶頸,也是北海高新區發展過程中必須努力突破的重要制約因素。
(二)產業基礎薄弱。原華僑開發區房地產業項目偏多,園區產業結構不盡合理,主業、主線不突出,缺乏大企業、大產業支撐,經濟總量不高。原北海高新區屬于虛擬園區,各核心企業雖然取得了長足發展,但也面臨規模不夠、后勁不足,未形成完善的產業鏈等問題,尚未達到規模效應。
(三)土地存量不足。兩園區合計規劃面積僅為1.96km2,規模非常小,發展空間過小。而且原華僑開發區土地開發遺留問題較多,目前工業用地存量較少,因此,要實現下一步的發展目標,調整規劃布局、整合土地資源已成為園區當前一項緊迫任務。
(四) 管理體制 不順。國內其他高新區所在地為了扶持高新區的發展,都出臺相應的管理辦法,如深圳、北京均以人大名義出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條例》,區內南寧等地也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實行市一級的相應管理權限。相比而言,北海高新區目前未有相應的管理辦法和優惠辦法支持,管委會在規劃、土地、 財政 等方面沒有相應的管理權限,嚴重制約了園區產業的引導發展。同時,管委會和原高新區企業的管理和協調尚未形成有效的機制,使一區多園的發展模式未能有效地發揮作用。
(五)基礎設施仍顯滯后。目前園區內基礎設施還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特別是市政道路金海岸大道排污排水系統尚未建成對園區工業發展影響很大,區內主干道路很多存在坑坑洼洼,綠化程度不高,極大影響了園區形象和投資環境。
三、高新區總體發展目標和模式選擇
綜合以上的各方面基礎條件,筆者提出,北海高新區的發展應拋開以往開發區以引進工業項目為主的發展思路,確定北海高新區的發展目標為:“以打造北部灣區域性總部聚集地和建設服務科技創新平臺為突破口,以一區多園模式積極拓展服
務區域,以飛地 經濟 實施對外擴張發展,努力把北海高新區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特色鮮明、配套完善、產業集聚的高新園區?!睘榱藢崿F這一發展目標,北海高新區需采取“一實一虛一擴,虛實結合,著眼擴張”的發展模式。所謂“實”,即做實園區的 物理 空間區域,發揮其作為北海高新區核心區輻射作用;“虛”,即園區拓展服務區域,服務好區外各產業園的發展,與核心區形成互動發展的局面;“擴”,即園區積極實施飛地經濟區域,使北海高新區擁有新的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總量,逐步增強高新區在全市經濟中的比重。整體上以原華僑開發區(核心區)為依托,以原北海高新園區(拓展服務區域)為必要補充,以拓展園區地域范圍(飛地經濟區域)為發展保障,相互依存,共同促進,聯動發展,膨脹和伸長高新園區發展體量。在具體的產業空間布局安排上:
(一)物理空間區域。1.研發區:位于貴陽路以東、四川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浙江路南北兩邊,面積約480畝。
該區域需引進專業的、具有國際先進理念的規劃手段,在北部灣區域性總部基地和創新服務平臺的框架下,吸引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在此設立北部灣地區區域性總部,建設包括“創業孵化服務中心”、“虛擬大學園”、“北部灣海洋技術研究中心”、“新 工業 孵化器”、“軟件園”、“留學生創業基地”等項目以及為其配套的服務設施,形成集辦公、科研、中試、產業于一體的高新科技產業基地。將這一基地的建設作為高新區發展的突破口和近3年發展的重點,樹立高新區的形象,突出高新區的特色,使之成為北部灣區域性總部的聚集地、北海的新興產業聚集區、北海高新技術研發孵化基地,北海高新技術產品展示中心和提供各種類科技服務的平臺。根據目前高新區的土地現狀、資金狀況和基礎設施條件,該區域建設區域性總部聚集地具有較大的可行性。
2.工業區:位于西藏路以東、新世紀大道以南、云南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區面積629畝。
該小區將以正五海產、源龍、中科前方、生巴達、安邦、加喜、大漁佬等一批與海洋產業有關的企業為主體,通過依托海洋科研院所力量,加大科研投入開發力度,形成園區現代海洋生物貯存、保鮮、綜合利用、海產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 保健 食品產業鏈;以廣西新未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項目人園為契機,形成新的軟件與 電子 產業集群。由于該區域土地已很少,重點在于利用好現有存量土地招商,同時通過政策引導,提升現有企業的科技含量。
3.配套區:位于云南路以東、江蘇路以南、貴陽路以西、金海岸大道以北,小區面積695畝。 該小區將注重土地利用、空間結構、 公共 設施、景觀綠化設計,突出居住、療養、休閑、度假的主題,為高新園區特別是總部經濟區提供比較完善的居住配套、 社會 公共服務、商業服務等公共設施,它既是高新區的配套服務區,也是一個生態功能區。
(二)拓展服務區域。借鑒深圳高新區以原有高新區為母體建設深圳高新技術產業帶和北京中關村產業園以中關村為依托建設一村多園的發展模式,利用好現有的軟件與電子科技園、海洋科技園、生物制 藥 園,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整合、產業扶持,使之與北海高新區母體形成一種有效的聯系和發展紐帶,拓展北海高新區的服務區域,形成以高新區母體為龍頭、各產業園區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
(三)擴區和飛地經濟區域。高新園區未來外圍發展空間,應規劃面積5km2以上。根據北海市的土地利用現狀,優先考慮在北海新興的工業區鐵山港區內規劃一個北海高新區鐵山港產業分園。該區域將重點引導和推進新 材料 新能源技術、 機械 制造、精細化工、海洋高新技術產業、造紙及臨港工業的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入駐開發,形成北海高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四、需要進一步解決和理順的問題
(一)進一步理順 管理 體制 。組織制訂并爭取政府頒布《廣西北海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對園區實行封閉式管理、開放式運營的經驗,理順園區管委會與所在區、市級各職能部門的關系。做到園區需要到市各部門單位辦理的事項,在園區內基本能夠辦完;確需到市里辦的事,有關部門單位要特事特辦、優先辦理;園區負責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維護、規劃調整、土地利用等經濟方面的工作,園區的社會性事務由所在縣區負責,確保園區管委會高質、高速、高效運轉。
(二)爭取政府賦予相應土地規劃權力。高新區管委會負責編制建設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經批準后組織實施;在遵守園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前提下,為了把握園區產業發展定位和促進項目推進,應明確管委會相應的土地、規劃方面的權限,使園區項目實施的各項手續能實現快速辦結。
(三) 市場 化運作建設創業中心??萍紕摌I中心是高新園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為企業的孵化和培育提供科技項目申報、管理咨詢、物業管理、信息交流、培訓會展、投 融資 中介等服務??萍紕摌I中心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機構,除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支持外,應爭取市政府從土地、資金等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高新區管委會應運用現有的存量土地進行市場化運作。
(四)加大處置土地工作力度。要實現高新區新的 發展戰略 ,理順土地關系,盤整出成片的適合開發的土地至關重要。由于 歷史 原因,原華僑開發區土地被客戶以各種方式占有,致使舊的項目不開發,新的項目不能進來,嚴重影響了園區土地的開發利用。據 統計 ,核心區尚有34宗土地需處置。土地處置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園區工作的重點之一,需要得到市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五)對園區控規進行修編。原華僑開發區項目用地零碎,產業用地布局不合理,容積率偏低,不利于集約用地,推進產業集聚。同時,2002年修訂的控規在各項指標上以明顯不符合土地集約利用和下一步總部經濟發展的需要。管委會必須對園區土地利用效益進行評估,結合土地盤活整合工作,委托設計單位對園區控規做出調整方案,使有限的土地資源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特別是支持總部基地和創新公共平臺的發展。
(六)加大園區拓園力度。北海高新園區物理區域過小,拓寬發展空間已成為事關高新園區生存和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管委會要根據北海市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全市構建“一帶兩灣”新格局的要求,著手做好規劃選址工作。
[關鍵詞]工業園區;天津周邊地區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parks, focusing on the Tianjin city center and the surrounding industrial park development issues, domestic and foreign development process through a re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ustrial park in Tianjin identify shortcomings and suggest improvements methods.
[Key words]Industrial Park; Tianjin surrounding areas
中圖分類號:F4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工業園區發展概述
1.1、國外工業園區的發展
工業園區是指選擇一定的區域,在科學、技術、人力、物力、財力上形成相對集中的優勢,實行一定的優惠政策,開發高新技術,吸引高新技術產業逐步聚集,從而形成規模經濟效益的區域。它是科學園、高新技術產業園、研究園、技術園、科技廣場、創業中心、技術工廠、科學城、技術城的統稱。工業園區可把政策、人才、技術、資金、管理綜合集成,形成有利于高新技術迅速實現產業化的局部環境。自1951年美國斯坦福大學在其校園內創辦了斯坦福研究園進而迅速發展成聞名于世的“硅谷”之后,建設高科技工業園區成為世界各國發展高新技術的普遍做法。美國除了“硅谷”之外,還有著名的128號公路高技術產業地帶、北卡羅來納三角研究園等;英國有劍橋科學園、蘇格蘭硅谷等;日本有筑波科學城、九州硅島;法國、德國等也都建有多個著名的高新科技園區。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如印度、韓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也紛紛創建了一批科技工業園區。
1.2、國內工業園的發展
從時間上劃分,總體上我國的工業園區發展可分為三個時期:
1983——1988年為孕育期,國家先后建立了13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為工業園區建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1988——1992年為誕生和成型期,開始實施高技術產業開發計劃(火炬計劃),到1992年底,全國共形成52個國家高新工業園區,除和青海兩省區外,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己經有了高新工業園區,全國高新工業園區布局基本成型;1992年至今,為我國工業園區的壯大期,形式出現多樣化,期間又建設了面向科技農業的楊凌專業性工業園區。
工業園區是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是向傳統產業擴散高新技術的輻射源,是對外開放的窗口,也是深化改革的實驗區。我國工業園區承擔著兩項歷史性重任:一是促進高新技術的商品化、產業化和國際化,開發出大量高水平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直接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獲取經濟的高效益;二是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向合理化、高級化的方向調整,從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十多年來,在中央及地方政府各項優惠政策的扶持下,我國高新區在產業規模、經濟增長、創新能力和出口創匯能力等各方面均有了較大發展,并對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和區域經濟產生了顯著作用。
1.3、天津工業園區的發展
天津的工業園區,特別是市區周邊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逐步的發展過程中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992-1997年的發展起步階段,在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外的各區縣興建工業開發區,這些工業開發區充分利用當時的政策優惠,大力推動新興的工業化和外向型經濟發展,初步奠定了發展基礎。二次創業階段,即1998-2002年十五期間,隨著市域范圍內交通條件的整體改善與提升,各工業園區憑借優越的區位條件、低廉的土地與勞動力價格,取得了快速的發展,但這一階段園區建設混亂,土地利用粗放,大量土地閑置,“圈地”現象嚴重。清理整頓和穩步調整階段,即2003年—至今,該階段起始于國務院對各類開發區的清理整頓。在符合上位規劃的前提下,通過清理整頓,分別對全市區縣工業園區的數量和面積進行了核減。逐漸理出并形成了六大產業特色體系(交通設備中汽車生產及零部件加工、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通用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金屬冶煉、服裝制造),為工業園區的整合和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天津市周邊區縣工業園區情況匯總表
2、天津工業園區存在的問題
2.1、園區主導產業雷同,產業需要升級改造
天津多數的工業園區存在主導產業雷同的問題,產品門類趨同化現象明顯,未能發掘出自己的產業優勢及特色,各種門類的工企業都放在一起,在產業定位與選擇、產業鏈條的構建與延伸、園區選址等方面都缺少科學的論證。工業園區比較多且分布比較零散,未能發揮集群優勢,都各自為政,互相競爭,未能從整體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發展。
根據《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2008—2020年)對各區縣產業發展現狀的調查顯示:以汽車及相關產業為主導行業的區縣9個,園區19個;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主導行業的區縣 4個,園區7個;以建材為主導行業的區縣5個,園區 11個;以新材料、新能源產業為主導行業的區縣3個,園區6個;以紡織為主導行業的區縣5個,園區6個。產業還處于分散發展階段。
2.2、園區規模偏小,土地浪費嚴重,近城區和遠郊區發展差異明顯
工業園區的面積在2 Km2以下的占到80%多,只有不到20%的園區在2 Km2以上。工業園區的平均容積率只有0.4,同期上海市郊區工業園區容積率為0.55。園區規模偏小但企業圈地過大,造成很多土地閑置,基礎設施投入不足,道路形成不了網絡,斷頭路多,工業區與職工居住區之間分布不合理,職工通勤距離過長等等。
各區之間的發展差異比較大,周邊的西青區、津南區、北辰區、漢沽區的地均產值較高,基本在8.8億元/KM2—21.8億元/KM2之間,其它區縣地均產值基本在3.4億元/KM2—9.4億元/KM2之間。
3、天津工業園區發展規劃策略探討
3.1、定位自己的發展優勢,確定主導發展產業
天津毗鄰北京,和北京一起是北方重要的發展極,天津擁有優越的環境資源,交通便利,科研文化資源雄厚,中心城的配套設施齊全,有國家的政策優惠,有適宜企業發展的環境。另外天津又有東北亞最大的港口這一優勢,在鞏固航運優勢的同時,可以利用地區內人才和教育資源優勢,以發展高科技高新技術產業園作為自己的發展主導方向,這一點可以借鑒法國里昂維斯工業園的發展經驗,逐漸淘汰落后的污染嚴重的產能產業,新建一些高科技電子商務區和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區,轉變粗放的發展模式,并改善園區設施發展條件,吸引高新人才到園區工作,促進園區更快的發展。形成既不影響發展,又減少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良性發展模式。
3.2、統籌規劃
園區的規模偏小但圈地過大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往往在一大片廠房用地里只有孤零零的幾個廠房,嚴重的浪費土地。在進行規劃時應該先預先計算好工業園區的建設規模,要進入園區的工廠的數量,每一個工廠的近遠期發展建設目標,根據這些數據綜合確定每個工廠的用地大小,做到既不會過大浪費園區土地,又不會過小影響工廠的遠期發展。
要提高工業園區的建設強度,提高園區的容積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吸引更多資金、公司進入園區壯大園區建設。園區內部的道路建設一開始就要提高標準形成路網提高園區內部任何區域的可達性。要合理安排園區內的職工居住區域,盡量集中布置在主要廠房區域周邊,方便職工通勤時間和距離。
4、結論
面對全新的歷史機遇期,天津應該抓舉機會從工業部門上努力發展自己,推動城區周圍區縣的工業園區健康有序的發展,通過對現狀問題的充分發掘的基礎上,解決問題,統籌發展,充分利用自身優勢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并且倡導低碳經濟,集約發展,發展不以損害生態利益為代價,充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上工業發展的一個優秀的案例。
參考文獻
1馬春華 田鳳強 郭珊。天津市區縣示范工業園區規劃探索。規劃師,2011(8)
2肖煜 宮媛 田野。天津市區縣工業園區規劃編制方法研究。城市,2009(9)
3申玉珍 張萌。天津市區縣示范工業園區規劃建設模式探討。城市,2010(3)
4天津市工業布局規劃(2008—2020年)
5天津市各類開發區(園區)用地調查匯總(天津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局)
6基于物質流分析的生態工業園構建——以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例。碩士學位論文.天津理工大學.2008
7阿爾弗雷德·韋伯著,工業區位論,商務印書館,1997
8魏心鎮、王緝慈等著,新的產業空間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論文內容摘要:目前,濱海新區創新體系建設已經有了一些進展,如具備了一定的研發實力、聚集了一批人才和構建了一批創新平臺;但同時又存在一些問題,如企業創新能力薄弱、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較低以及科技中介服務、科技投入機制、科技體制等仍不完善等。濱海新區已經進入創新推動階段,因此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是濱海新區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為了建設完整的區域創新體系,濱海新區必須建設四大創新系統,即技術創新系統、產業創新系統、制度創新系統和文化創新系統。
創新是濱海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區域經濟發展經歷了三個不同時期:第一個時期,即2O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是“政策推動式”,經濟增長主要靠政策推動;第二個時期,即20世紀80年代末至20世紀末是“資本推動式”,此時,這些區域政策作用有所減弱,但具備了一定的經濟基礎,經濟增長主要靠資本投入;第三個時期,即20世紀末至今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期,政策和資本的作用都呈現相對弱化狀態。這一時期,有些區域投入產出效應開始下降,靠資本投入來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的成本巨大。適應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結合我國實際,當前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毫無疑問是“創新”。因此,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成為濱海新區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濱海新區區域創新體系的現狀
(一)取得的成績
1.具備了一定的研發實力多年來,濱海新區始終把科技進步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定不移地走科技路、吃科技飯,科技創新體系日臻完善,初步形成了電子通訊、生物醫藥、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濱海新區注重學習先進地區的創新經驗,以“好”字為先啟動建設和引進了一批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技項目,這些項目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2%,高新技術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達到47%,初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光機電、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在生物芯片、膜技術、電動汽車、干細胞、納米等領域具備了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研發能力。
2.聚集了一批人才
天津濱海新區還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高精尖人才。例如,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是科技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藥監局和天津市政府“部市共建”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的核心,為了增加國際競爭力,研究院廣攬人才,從85名來自全球的高端競聘者中選聘3名全時回國的院領導?!?/p>
3.構建了一批創新平臺
天津濱海新區為了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中,推進10個行業技術研發中心成為創新的主體,加快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并向全行業全社會開放,達到資源共享。目前,新區擁有國家納米技術與工程研究院等42家國家及市級科研機構、35家博士后工作站和天津鋼管、中新藥業等50多家大型企業研發中心。到2009年初,以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0個省部級研發轉化中心、7個行業技術研發中心、56個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為主體的濱海新區重大自主創新平臺建設正在加速實施。其中,濱海新區12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已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生物醫藥聯合研究院、細胞產品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重型技術裝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6個科技創新平臺基本建成。電動車輛研究中心、微納制造技術工程中心等20個省部級研發轉化中心建成運營。56個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加快實施,干細胞治療產品、高性能分離膜、海水淡化等.3O個項目已經完成科技攻關并進入產業化階段,累計實現銷售收入2O億元。
(二)存在的差距
據有關資料顯示,天津整體的創新環境處于中等水平,與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盡管濱海新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已經有了較大程度地提高,但從總體上看仍舊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亟待研究解決:
1.企業創新能力薄弱
新區企業主要以加工制造為主,從事高附加值、高增長潛力行業的企業數量少,高新技術企業專利和研究成果大部分被國外企業掌握,核心技術缺乏。
2.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較低
能夠提供智力支撐的高水平研發機構和創新帶頭人匱乏,研發支撐力量嚴重不足,擁有工程中心、技術中心的企業數量太少,企業沒有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
3.科技中介服務、科技投入機制、科技體制等仍不完善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很多,與有關部門對濱海新區科技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夠有關,也與新區條塊分割、體制不順、缺乏整體的宏觀規劃設計有關。但是,按照科技創新體系構建的一般規律,目前新區存在的種種問題,可以說正是一定階段特點的突出表現和反應。
國內外區域創新的理論一般認為,構建一個完善的科技創新體系一般要經歷3個階段,即初步創立階段、完善成長階段和成熟運行階段。初步創立階段強調的是創新主體的完善和創新動力的充足,企業、科研院所、政府部門、中介服務機構等,都需要在這個階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不完善到逐漸發展成熟,并開始完成主體之間合作機制的雛形建設。完善成長階段重點是在創新主體基本完善的基礎之上,加強創新主體之間的聯系并開始結網,形成鼓勵創新的各種有效的宏觀機制。成熟運行階段,指科技創新體系已經逐漸走向成熟,企業真正成為創新體系的核心,應著重完善跨區域的交流與合作,集聚和輻射各類創新資源,同時加強科技體系的創新預警與調整。
從濱海新區科技創新體系現狀分析,總體上仍舊處于初步創立階段的末期,主要特點是創新主體普遍存在而且基本完整,但是實力和動力都不足,創新機制的雛形已經形成,還不能發揮重要的推動作用。所以,構建科技創新體系的切入點和重點在創新主體能力的提升和創新機制的建設上,這是當務之急。
二、構建天津濱海新區區域創新體系的對策
建立濱海新區區域創新體系,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從現在開始,利用現有基礎,整合各種優勢,在發展中逐步構建濱海新區的創新體系。
1.建設技術創新系統
濱海新區不是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區,搞基礎研究沒有優勢也沒有必要,新區完全可以依據已有的現代化大工業,集中力量搞好應用研究,建立起一支以院校和企業開發機構為主的應用研究隊伍,建立起設施完備的孵化基地。要配套建立風險投資機制,配套發展技術交易市場,形成項目、研究、資金、出路四位一體,對技術資源有極強的吸附力,對知識信息、商品市場和技術市場高度敏感、功能強大的技術創新系統。新區風險投資機構數量不多,且有官辦色彩。由于我國股市的科技板塊沒有開啟,致使這些機構運作不夠規范,無法吸引大量的民間資金。但我們可以借鑒西安等地的經驗,采用資產回購等方法,自建風險投資的退出機制,擴大融資規模。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對于濱海新區發展現代制造業有三點重要意義:首先,有利于濱海新區提升對重大投資的承接能力,成為吸引高層次投資的重要因素;其次,有利于濱海新區提升對國內外高層次投資的吸收轉化能力;第三,有利于培養濱海新區新的產業群,成為濱海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2.建設產業創新系統
產業創新是通過企業產品、工藝、經銷等方面的創新而導致的產業調整與升級。產業創新是技術創新的延續和結果。產業創新有自己的運行規律,它來自技術創新,又對技術創新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產業創新通過市場來擴展技術創新成果,通過自身不斷的調整升級來實現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
濱海新區當前的產業創新包括四項內容: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轉移、擴散部分傳統產業;探索、發展、創新創意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要兩條腿走路:一是要直接引進國外處在世界前沿的高新技術企業,如美國摩托羅拉、韓國三星、丹麥諾和諾德、日本豐田汽車等,鼓勵已入區的企業增資擴產,直接提高新區產業技術層次。二是聚集國內研究人員,吸引海內外專業人員,建立各種類型的孵化器。培育、孵化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企業,既加快新區產業的高級化,又為從技術創新向知識創新過渡創造條件。采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當前一項極為重要的工作。新區現有7個支柱產業:電子、石油、化工、冶金、汽車、生物制藥和食品加工,其中,電子、汽車、生物制藥屬于高新技術產業,其余是傳統產業。新區應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鼓勵企業的創新活動,幫助企業拓展渠道,引進、吸收外來技術和國內先進技術。要改造傳統產業的技術裝備和技術工藝,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增強綜合競爭力;轉移、擴散非支柱型傳統產業,要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方針,對新區現有的小化工、小加工業等堅決進行調整,建立起有效的產業調整、升級機制。把閑置下來的土地、資本、人力等要素投入到高成長性的產業上,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在知識經濟時代,人類新的需求會引發新的經濟活動,探索、發展、創新創意產業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F在上海等地區已把發展動漫等創意產業列入發展戰略,濱海新區也要敏銳把握經濟發展的最新動態,積極探索發展創意產業。
3.建設制度創新系統
區域的體制創新,是根據變化了的需要,重新進行制度安排。在區域創新體系中,不可缺少這樣的制度創新。現代經濟的實踐表明,資源的有效配置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經濟增長是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和技術等多種要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要素的配置效率決定著經濟的增長速度,而經濟制度又影響資源配置效率,進而影響經濟增長。只有堅持制度創新,使制度的調整安排對市場和技術創新發展的需求保持高度的敏感,才能在短期內促進各種經濟要素快速流動,合理組合。
濱海新區的制度創新有良好的基礎。開發區、保稅區自建區以來就實行市場經濟體制,發揮了示范效應,新區建設以來,在開發區、保稅區的帶動下,全區域的市場經濟體制日趨成熟,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根據新區當前的工作實際與加快發展的形勢要求,還要進一步深化土地制度、人才制度、科技管理制度和投資融資制度的改革,確保土地、人力、資本、技術等關鍵要素的流動順暢與供給及時,始終保持新區體制的先進性。
4.建設文化創新系統
濱海新區作為天津的一部分必然受天津文化的影響,但作為濱海新區核心區域的天津開發區和保稅區又是改革開放的產物,類似于深圳,因此相對開放和進取。開發區和保稅區匯集了國內外眾多優秀企業,融合了許多優秀的文化因素,正在形成獨特的濱海新區文化。
要大力發展區域性文化產業,啟動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發展深刻改變了文化生產方式,促成文化走向市場,成為一種產業。文化產業是從事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為這種生產和經營提供相關服務的產業。在當代區域文化建設中,要把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與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建設既具有傳統民族地方特色,又富有時代感的體現現代文明特征的區域文化。天津文化類型極其豐富,積累了難以估價的文化資本。啟動這些文化資本,就有可能形成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產業,從而在市場經濟的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