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投資制度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市場經濟下的財政投資主要是公共性的,它直接為市場提供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等外部條件,在這種背景下,財政投資評審活動的性質和目的是為市場經濟服務,其制度、內容、方式方法也要與市場經濟相適應。作為公共性投資,其首要目的是服務于社會利益,而不是追求項目本身的市場贏利,其項目效益必須采用社會方式,而不是商業方式來評審。因此,公共投資效果的評價標準,就不能局限于項目本身的市場成本與收益,還必須包括項目所涉及的社會成本與所產生的社會收益。
明確服務對象,明確服務的切入點,是財政投資評審當前和今后生存與發展之本。
財政投資評審首先要為政府投資管理服務。從宏觀的角度上講,評審要站得高,要有長遠眼光和宏觀意識,當好政府的投資參謀和助手,為合理有效地配置和使用公共資金,提供投資信息和政策建議,減少和避免政府投資的失誤;從微觀的角度講,財政投資評審要為政府投資具體項目的監管服務,行使業主對政府投資項目職能,合理控制工程造價。
評審要為財政部門的項目支出預算管理服務。要充分體現出評審機構的財政特色,即站在財政部門的角度,利用自己擁有的專業技術力量,通過科學、規范的評審措施算細賬、算實賬,為財政部門安排或調整項目支出預算提供專業技術依據,提高財政資金的有效性,筑起一道堅固的防線,并為財政投資決策提供準確的信息和政策建議。
評審要為財政支出項目績效評價服務。財政支出項目內容十分廣泛,特別是建設性項目之間差異大、建設周期長、項目效益不確定性等因素,要求財政投資評審機構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技術優勢,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對財政支出的建設性項目進行績效評價,為政府合理安排財政性建設資金、提高財政資金效益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明確財政投資評審的職責范圍,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微觀市場
財政投資評審活動將大大提高財政投資的效率,其內容涉及到方方面面,多就投資項目本身的效率來評審,考核項目本身的活動情況、活動過程和活動結果,更側重于微觀經濟,而不是投資所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雖然項目的評價涉及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但仍然是圍繞著項目本身來進行的。
評審工作要從駕輕就熟的政府指令性方式中解脫出來,學習運用市場知識和手段,積極地從制度和方法上研究實施工程量清單計價前提下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入政府投資項目公眾參與和專家評審機制,加大決策咨詢力度,以適應政府投資管理的需要。
要保證建設工期、質量和成本支出,防止欺詐行為;要在審查環節杜絕缺項、漏項、少報工程量,避免中標后再結算中補報工程差額的“釣魚”現象。
在項目決策設計階段,要參與審查擬建項目的設計方案,設備選型和投資估算;審查初步設計概算,進行項目經濟評價,從經濟技術角度協助設計優化。在工程承發包階段,要參與編制招標文件、制定合同條款、審定標底;在項目實施階段應跟蹤審查設備、材料訂貨、工程預算、工程進度款撥付、審查變更和付款簽證、審核相關索賠等;在竣工驗收階段,重點審查工程價款結算和竣工財務決算,項目的余款額只有在評審后才能確認。
政策性很強的工作,要求有較高的透明度,本著實事求是、機會均等、誠實信用的原則進行。財政投資評審既掌握著社會平均消耗量,又了解建筑市場價格信息,使之有可能形成一個較為客觀的社會標準。這樣一方面可以按照國家的政策、法規從嚴掌握評審,另一方面又能夠尊重客觀實際,避免內部人操縱招投標的形式和結果。
加快建立財政投資評審信息系統,有利于及時掌握建筑市場價格信息,通過充分積累和分析工程造價資料,有效利用過去的數據來預測未來市場變化和投資趨勢,以提高財政投資評審的精度,合理確定與有效控制政府投資。
工程量清單講價是一種技術性
三、進一步規范財政投資評審,切實有效地發揮財政職能
財政投資評審是財政部門一項政策性、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工作,要使財政投資評審工作規范運作,發揮其在基本建設項目投資中的職能作用,就必須建立和完善投資項目評審機制,做到與財政職能的充分結合與緊密鏈接。
基建工程項目預算編制具有工作量大,專業性、技術性強的特點,充分利用評審中心的專業技術力量和技術手段,配合財政部門搞好建設項目預算的編制工作,使基建項目預算編制更加科學化、規范化,有效控制建設規模和建設標準,從而強化預算約束,維護預算的嚴肅性。
財政投資評審機構與國庫支付相互協調配合,對集中支付項目資金應按基本建設計劃撥款、按基本建設程序撥款、按基本建設支出預算撥款和按基本建設工程進度撥款的“四按”原則進行監督,實行對建設項目全過程跟蹤問效,使財政部門對項目進展情況心中有效,合理控制和調整項目資金的流量、流向,提高基建項目預算執行和國庫支付工作的準確性,從而保證財政資金的安全高效。切實做好政府采購基建項目及大型修繕項目的預、決算評審工作。通過評審合理確定工程造價,為財政部門安排基本建設項目支出預算和為政府采購管理部門控制基本建設項目招標提供依據,使政府采購招標工作與國家基本建設項目管理程序相銜接。
評審直接表現為財政性投資項目支出的核減,而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審工作,積累和分析財政性基本建設資金使用效益等方面的數據和資料,從單位工程造價、固定資產交付使用率、投資利潤率、建設周期等指標對財政性投資項目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出客觀評價,為財政投資決策提供準確信息和依據。
通過對財政投資項目竣工財務決算的評審,合理確定財政投資項目的工程成本和各項費用支出,達到事前、事中、事后全過程監督的目的。對擅自超標準、超規模、超預算形成的資金缺口,財政一律不予認賬,切實硬化預算約束,維護《預算法》的嚴肅性。
項目單位依據評審中心審定的固定資產移交表和竣工決算批復文件,辦理固定資產移交和產權登記手續。
財政投資評審系統經過近年來的發展,為財政部門加強基本建設財務管理,加強項目支出預算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很多問題仍直接制約著財政投資評審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發揮作用。充分發揮財政投資評審工作的財政職能還要關注以下幾點:
1.以制度建設為切入點,實現依法評審。目前投資評審在涉及微觀范疇內的業務范圍、管理制度、運轉流程等,并沒有法律依據,這就造成了評審工作的不規范性與不確定性,因此制定指導財政投資評審業務的法律法規,可以使財政投資評審系統形成統一、規范、有序的行為規范。
2.以調整機構性質為切入點,使評審機構真正履行財政職能。把評審機構定性為行政系統或者實行公務員管理的事業單位,賦予其項目支出預算管理和監督的財政職能,這樣可以有效地回避“評審中心是中介機構”這一爭論,使評審機構真正公平、公正的履行其財政信貸并不能夠滿足農戶的資金需求,小額信貸供需不平衡是制約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重要瓶頸。主要是農村信用社小額信貸的自然風險大,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的生產方式還是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這一生產方式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而小額信貸的服務對象是以農業生產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戶,農業生產效益是農戶償債能力的重要保證,一旦遇到較大的自然災害,信貸資金就面臨著很大的風險,當地開展小額信貸的農村信用社將面臨災難性的損失,影響其繼續開展業職能
3.以提高評審質量為切入點,提升投資評審工作的科學性。評審質量是財政投資評審的生命線。目前,全國投資評審行業沒有統一的質量標準,評審報告質量參差不齊,格式各不相同,勢必造成委托者在比較、決策時的困難。制定統一規范,明確行業標準,不僅有利于比較,對比,而且有利于建立項目績效評價體系,為昀終的財政投資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一、臺灣的QFII制度:
臺灣于1990年12月28日頒布該項制度,允許外資專業投資機構自1991年起直接投資臺灣股市,規定符合特定資格條件的外資專業投資機構,可以直接申請投資臺股。最初獲準進入臺灣證券市場的外資機構投資者必須滿足以下條件中的一項:(1)若是外資銀行,它的總資產要在西方大銀行排名前500名之內,且持有證券資產總額在3億美元以上;(2)若是外資保險公司,要求從事保險業務10年,且持有證券資產總額在5億美元以上;(3)若是基金管理機構,要求公司成立滿5年,且經營證券投資基金資產總額在5億美元以上。1991年3月,臺灣核準第一家外資專業投資機構直接投資臺股。
1993年以來,臺灣監管當局不斷放寬成為QFII的資格條件:
(1)增加QFII的類別。1993年QFII主體從外資銀行、保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拓展到外資證券商和臺灣島內證券商擁有控股權的海外證券商,1995年拓展為外國政府投資機構和養老基金,1996年包括了共同基金、單位信托或投資信托;
(2))放寬經營年限要求。1993年把可擔任QFII的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年限從不少于10年放寬到不少于5年;
(3)放松實力要求。1993年有資格成為QFII的外資銀行從總資產為世界前500名降為世界前1000名;
(4)放寬證券投資要求。1993年對可以申請成為QFII的外資基金管理機構其經營證券投資基金資產額從5億美元以上放寬到3億美元以上,1995年進一步放寬到2億美元以上。對成為QFII的外資保險公司投資證券金額的要求從開始的不少于5億美元放寬到1995年的不少于3億美元?,F行的QFII的資格條件包括:(1)若是外資銀行,它的總資產要在西方大銀行排名前1000名之內,且具有國際金融、證券或信托業務經驗;(2)若是外資保險公司,要求從事保險業務3年,且持有證券資產總額在3億美元以上;(3)若是基金管理機構,要求公司成立滿3年,且經營證券投資基金資產總額在2億美元以上;(4)對證券公司而言,凈資產超過1億美元且具有國際證券投資經驗;(5)其他機構投資者包括:外國政府擁有的投資機構、經營歷史不少于2年的養老基金、經營歷史不少于3年的互惠基金、單位信托、投資信托并且其管理的資產不少于2億美元。
臺灣QFII制度的演變情況詳見表一:資料來源:(1)LEE-RONGWANG,CHUNG-HUASHEN,"DOFOREIGNINVESTMENTSAFFECTFOREIGNEXCHANGEANDSTOCKMARKETS-THECASEOFTAIWAN",APPLIEDECONOMICS,1999,31,1303-1314;(2)臺灣證券交易所。
在資金運用方面,一開始要求QFII將匯入資金基本上全部投于證券,1991年底允許QFII將匯入金額的10%存入3個月期的新臺幣定期存款賬戶,1992年初更允許這10%的金額可投資于距到期日3個月內的貨幣市場工具,1994年又允許QFII使用的3個月期定期存款賬戶到期后可以續存3個月,1995年將可投資貨幣市場工具的限額從10%提高到30%.1998年臺灣允許QFII投資期貨市場,2000年允許投資臺灣本土公司發行并在本土交易的可轉換債券和資信級別較低的金融債券。
當前QFII的投資范圍包括:(1)上市交易和柜臺交易的股票;(2)上市交易和柜臺交易的受益憑證;(3)政府債券、金融債券、普通公司債券和可轉換公司債券;(4)定期存款、貨幣市場工具、開放式基金、以現金結算的認購或認沽權證、國際金融機構發行的新臺幣債券等。QFII的投資享受一定的稅收優惠,除紅利部分需交納20%的預提稅外,QFII免交資本增值稅。
臺灣證券市場自由化進程將加速推進,可能在近期內取消對外資控制上市公司股權的上限設置(銀行、電訊及新聞出版類上市公司除外)。長期而言,隨著加入WTO,臺灣將最終取消QFII制度。
二、印度的FII制度:
印度的FII(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S)制度類似臺灣的QFII制度。1992年印度政府外國機構投資者指引(GUIDELINESFORFOREIGNINSTITUTIONALINVESTOR)開啟外資參與印度證券市場的大門。根據1995年11月印度證監會(SECURITIESANDEXCHANGEBOARDOFINDIA,簡稱為SEBI)公布的SEBI(外國機構投資者)指引規定,外國投資者必須具有專業能力、財務實力、良好聲譽、歷史業績并受注冊地金融監管當局嚴格監管,經印度證監會和印度儲備銀行(RESERVEBANKOFINDIA,簡稱為RBI)批準后可取得FII資格。FII的投資范圍包括印度一級和二級市場上市證券(包括股票、債券、認股權證)、未上市的債券、印度國內的互惠基金及單位信托。FII投資單一印度公司股權上限為10%,所有FII投資單一印度公司的股權上限為24%,但特殊情況可達40%.投資所得在扣除10%資本增值稅和20%的股利與利息所得稅后可以匯出,無需進一步審批。
盡管開放程度不及臺灣,印度也不斷調整政策鼓勵機構投資。在原有的養老金、互惠基金、投資信托、保險公司、再保險公司、銀行、資產管理公司、投資顧問公司、機構投資組合管理公司、受托人、被授權人、受托代管公司的基礎上,最近FII的范圍擴大后涵蓋捐贈基金、大學基金、基金會和慈善基金等。印度證監會允許外國證券商代表注冊的FII在印度運作,外資可與印度伙伴合作設立合資股票經紀公司、資產管理公司、商人銀行。FII可開立外幣帳戶和非居民盧比帳戶,兩類帳戶之間的資金流動以市場匯率結算。近年來,印度資本市場的規模和深度均因引入外國機構投資者而有所發展。
三、外國機構投資者對當地市場的影響:
有關QFII對股市和匯市影響的論戰由來已久。支持者認為,由于穩定效應和示范效應,外國投資對本國股票市場影響正面。發展中國家股市投資者以散戶為主,易追漲殺跌,不利于市場穩定。外國機構投資者注重基本分析,利于股市的深化、穩定和成熟。反對者認為,外國投資者本身是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外資的流入會托高股價,但其流出將拖低股票價格。如果沒有嚴格監管,大量而突然的外資出入會加大股市的波動。另一方面,外國投資將伴隨頻繁的貨幣兌換,不利于貨幣匯率的穩定。匯率風險的增加會影響對外貿易,并加大對沖成本。
臺灣與印度的情況均表明,外國機構投資者的進入增加當地市場的資金供給,具體情況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臺灣證券交易所,印度證券交易所。
截止2000年底FII在印度證券市場的累計凈投資達120億美元。
實證研究表明,外資的進出會加大本幣匯率的波動但對股市波動的影響輕微,另外,在外資流入之前,股價的波動主要由非基本因素變化引起,在外資流入之后,股價的波動由基本因素和非基本因素變化引致(LEE-RONGWANG,CHUNG-HUASHEN,1999)。臺灣的QFII總體買超,先虧后盈。外國法人從1991年4月起獲準匯入4.47億美元,其中多于臺灣股指4900點左右建倉,結果指數下跌到4000點,虧損累累。1992年外資匯入資金增為8.46億美元,但股指進一步下滑至3000點,QFII總體平均獲利率為-11.62%.1993年初,臺灣股市徘徊于3000-4000點,外資繼續吸納當地投資者避之惟恐不及的績優股,并一反臺灣股市超短線進出的作風,采取中長期投資策略,且操盤人也逐步本土化,當年第4季度臺灣景氣回升,股指上升到6000點,平均獲利35.94%,結果重視基本面研究的外國法人機構成為1993年和1994年多頭市場的贏家。
QFII進入不但影響了臺灣的投資理念,而且提高了臺灣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比重。
表二:臺灣投資人類別交易比重年份臺灣自然人臺灣法人外國自然人外國法人
199689.38.60.02.1199790.77.60.01.7199889.78.60.01.6199988.29.40.02.4200086.110.30.03.6200185.510.10.04.4
資料來源:臺灣證券交易所
四、QFII制度對中國的影響與對策
首先,改變市場結構、資金供求。
由于外國機構投資者的進入,我國證券市場以散戶投資者為主的市場結構將會有所改善,機構投資者占比將會逐步提高。市場資金的供應渠道將進一步趨于多元化,股票市場與外匯市場的聯動性會進一步增加,投資者將會密切注意金融監管當局審批QFII的進展情況及其對市場的影響,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將會加大,外匯市場和證券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會逐步提高,那些在國際化進程中進展較快的國內金融機構將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其次,影響投資策略與投資理念。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投資者的主要目標是通過短線操作獲取二級市場價差,對股票價格的漲落關注過多,對上市公司本身的經營和效益則關心不夠??陀^地講,這種投資理念是我國特有的經濟制度和證券市場制度的產物。隨著越來越多的外國券商和外國投資者進入我國,國內券商和投資者與國外的接觸日益頻繁,國際上流行的投資理念將逐漸被我國的投資者接受。投資者會更加重視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投資價值,中長期投資、組合管理和風險管理意識也將深入人心。
最后,金融創新步伐將進一步加快。
由于在國外市場上的豐富經驗,QFII對金融衍生產品研究與開發將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境內外券尚、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等在金融創新方面的競爭將進一步加劇,對風險管理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各方對熟悉國內外市場運作的高級金融人才的爭奪將迅速升級。
我們的對策:
宏觀對策:精心策劃,配套改革,逐步開放。
我國建立QFII制度,需與加入WTO的承諾條款相協調,本著金融互惠的原則選擇信譽卓著、實力雄厚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適當保護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如金融業、電信業等,定期檢討開放效果,密切注意對外匯市場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相關政策,注意與外匯管理和金融監管制度協調,加快稅收制度、會計制度、信息披露等方面改革。
關鍵詞創業投資保險制度創業投資企業
一、引言
一般意義上講,保險是指投保人根據合同的約定向保險公司支付保費,保險公司對于合同約定的可能發生的事故因其發生而造成的財產損失承擔賠償保險金的責任,或當被保險人死亡、傷殘和達到合同約定的年齡、期限時承擔給付保險金責任的商業保險行為。保險作為一種補償措施,旨在使被保險人能以確定的小額成本(保險費)來補償大額不確定的損失,最高補償金額以保險金額為限。創業投資保險制度是專門為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企業而開辦的保險制度,它相對于一般商業保險具有專業性強、技術要求高、風險大的特點。創業項目的承擔主體不發生變化,仍是原來的企業,但風險損失的承擔主體發生了變化,當技術創新項目失敗時,保險公司將承擔部分損失,即保險公司成了技術創新的財務風險的承擔主體之一。
二、創業投資保險的可行性分析
這里討論創業投資基金的保險情況。我們假定風險規避性的創業投資基金對每個創業企業的投資額均相等,為W;投資發生失敗的可能性為p,面臨損失L的可能性;保險費率為r,即需要支付rk的保險費來購買最高賠償額為k的保險單。
對于創業投資基金參加保險后,當投資成功時的狀態下,其投資額變化為:
U1=W-rk
當投資失敗時的狀態下,保險公司將支付金額為k的賠償給創業投資基金,其投資額變化為:
U2=W-L-rk+k
對于一個作為風險規避型的創業投資基金而言,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在相同的期望值或預期收益下,風險越小,效用水平越高。作為投保人的創業投資基金的預期效用為:
E(U)=(1-p)×U1+pU2
=(1-p)×(W-rk)+p×(W-L-rk+k)
=W-pL+k(p-r)
若p=r,則E(U)=W-pL,因此,在這種情形下,期望值是既定的,與投保金額k的大小無關。而且作為風險規避的創業投資機構來說希望把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即創業投資機構在任何一種狀態下都擁有相同的投資額,也就是沒有任何風險或不確定性。即:U1=U2或W-rk=W-L-rk+k
可得出k=L,即使說在公平費率的情況下,規避型的創業投資機構會對失敗時所遭受的損失進行全額保險。對于保險公司來說,假定參加創業投資保險的創業企業足夠多,為N且相互獨立,則保險公司的期望利潤:
P=N[p(rk-k)+(1-p)rk]
=N(r-p)k
當r=p時,保險公司的利潤為0,這個假設與現實并不矛盾,對于完全競爭的保險市場來說,保險公司的經濟利潤降低到最低限度,即為0。世界上規模發達、業務廣、跨地區多的保險公司所提供的保險費率都十分接近“公平”費率,因為大公司更容易做到分散風險,收取“公平”費率就足以應付賠償支出。
當r=p時,創業投資企業和保險公司的預期效用都達到均衡,這說明設立創業投資保險在實際操作中是完全可行的。當然在上述討論中,是以許多參加保險的創業投資基金和創業企業基礎、投保人與保險公司的風險分擔是相互獨立的,而且創業投資保險市場的有效運行是以不存在道德風險為前提的。
三、創業投資保險的意義
創業投資保險制度是專門為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企業而開辦的保險制度,對于創業投資業還處于起步階段的我國來說,建立創業投資保險制度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1創業投資保險是創業投資風險分擔的重要手段之一
每個創業企業或創業投資基金通過保險公司將自己的風險分散到相關投資人的身上,從而將自己的風險降低到最低限度,即通過支付一定的保險費用,創業投資基金和創業企業的風險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進行轉嫁。當某個創業投資經營機構的破產確實無法挽回時,創業投資保險機構可對其資產、債務進行清理,并對其投資者按有關規定給予補償,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可承擔投資者的部分損失。
3.2有利于引導民間創業資本的進入,擴大資金的來源渠道,給予必要的金融支持
創業投資保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承擔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企業的部分風險,保護了投資者的利益,增加了投資者的預期。這樣不僅僅可以吸引民間創業資本加入到創業投資領域,而且創業投資保險的正常經營和對創業投資機構的評價、監督等作用可以為將來保險資金大舉進入創業投資做好準備。
3.3監督作用
創業投資保險基金作為專業化的保險機構,監督作用包括兩方面:一是在事前一般要對創業投資企業和創業企業這些投保人所提供的各種資料進行詳細且認真的風險評價,從而做出合理的預期,減少投保人和保險公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二是一般要求各創業投資經營機構定期向創業投資保險機構提交各種財務報表和經營報告,隨時接受創業投資保險機構對其經營風險和經營狀況的調查和評估。以便創業投資保險機構及時了解投保人的經營管理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從而更好地實施監督和管理,減少投保人的道德風險。其監督作用可以扶持創業投資機構和創業企業走上正軌,促進創業投資健康、快速、穩步地發展。
四、關于我國建立創業投資保險制度的一些思考
4.1加強創業投資保險制度方面政策引導與法律規范的構建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雖對創業投資比較重視,但宏觀扶植和引導缺位;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雖制定有“技術交易保險條例”,但框架過粗、內容不系統,基層部門無法具體操作,而且屬于引導性質的,具體操作條款還很缺乏;同時缺乏激勵性、扶植性的政策,保險部門的積極性并不強,大多是迫于地方政府的要求而不得已為之,因而缺乏主動性;地方上的創業投資保險主要還處于摸索狀態,缺乏理論指導、操作標準和科學合理的計算方法。所以應對創業投資保險問題進行深入調研論證,制訂創業投資保險業發展規劃、制訂有關激勵措施和具體操作條例級法律、法規,使創業投資保險向有序、有效的方向發展。
4.2在設立專門創業投資保險機構方面,應遵循風險合理分擔原則
創業投資保險機構的設立不外乎有:一是在保險公司內部設立創業投資保險部門;二是國家出資設立政策性的保險機構;三是由各個創業投資主體通過創業投資協會設立的保險機構,帶有民營性質。對創業投資保險基金而言,要妥善地管理、注意安全性,備好合理的準備金,以滿足保險公司支出的隨時性。也就是說,該基金的管理應當以安全性、流動性為首要目標,不允許進行任何形式的高風險、低流動性的投資。創業投資保險機構可以考慮用以下兩種保險資金的運作方式:一是存款于國有銀行;二是可將部分資金投資于風險程度低、流動性強的國家債券。一般不允許基金被用于股票、公司債券、房地產或者期貨、期權、互換等衍生金融工具的投資。
4.3在保險基金運作管理方面
(1)明確創業投資保險公司的可保種類、投保額及清償標準。保險業作為經營風險的特殊行業,必須不斷調整、更新和充實自己以面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新的風險,提供相應的保險險種以滿足社會及公眾的需求。所以對于創業投資保險的特殊性和復雜性,保險業在計劃設計相關保險產品時應充分考慮各方面因素,謹慎從事。特別是要對風險進行分類,確定何種風險可以承保,何種風險在現階段應當剔除,何種風險根本不屬于保險范疇。
(2)加強對創業投資保險的宣傳,使創業投資企業充分認識科技保險的重要性,而且保險并不是萬能的,有些風險將只能由風險單位自己去承擔,各企業和相關單位都應將自己所承擔的風險進行嚴格管理,并確定一旦發生事故以后的應急措施和備用方案。這樣使得各個主體積極參與創業投資保險,主動防范風險。
(3)大力培養高素質的創業投資保險業務人才。
4.4擴展創業投資保險的險種
除了已進行的創業投資保險險種外,保險公司應積極探索新的創業投資保險領域。如科技人員的待業保險;科技人員專門的特種人身保險和社會保險等;對有突出貢獻的專家提供特種人壽保險;對歸國留學人員提供專門保險等。
4.5建立科技風險分攤機制
由于創業投資保險業務涉及到保險部門、創業投資企業、創業企業和科技管理部門,因此,政府應進行協調組織,使這些部門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良性的科技風險分攤機制,促進科技保險業務的發展,提供一個信息交流的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減少信息不對稱現象。
4.6積極開展有關創業投資與創業投資保險方面的理論方法研究
創業投資協會作為一個交流的平臺,不僅僅可以科學合理地確定有關保險費率、賠償標準、責任認定、技術鑒別、風險評估的標準與辦法,而且可以培訓創業投資及創業投資保險從業人員,向社會宣傳創業投資及創業投資保險知識,使更多高素質的人投入創業投資隊伍,促進創業投資業的發展。
五、結論
通過以上分析,創業投資通過利益均沾、風險共擔機制而實現創業投資高風險再一次風險的分擔,因此,創業投資保險是保險向深度發展的一種模式。保險公司參與創業投資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并可實現創業企業或項目的普通保險與創業投資的結合。當然,創業企業所帶來的某些風險具有廣泛的社會性,單純依靠保險的經濟補償職能則有些杯水車薪,而且也會嚴重影響保險人的償付能力及經營的穩定性。隨著我國創業投資業的發展,創業投資和高新技術領域的經營將更加規范,與之相關的創業投資保險制度將隨之建立并不斷完善,其經濟補償職能和社會穩定器的作用將得到充分發揮,進而促進創業投資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黃亞均,郁義鴻.微觀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題目: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研究
一、畢業設計(論文)課題來源、類型
課題來源:經過老師推薦,自己慎重選擇后確定的方向與題目
課題類型:本課題屬于宏觀角度下的研究,通過對中國股市成長性的認識和對投資機會的定性研究,來分析和總結其兩者之間的關系。
二、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伴隨著中國經濟的秩序發展,中國資本市場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規的健全和執法力度的強化,使得股票市場公開、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則得以充分體現,中國股市經歷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長達5年的大熊市。股票價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當一部分藍籌股具有投資價值,股票市場投資機會凸顯沒產業升級時新興產業在經濟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業未來增長的潛力相當大,對這些增長型行業在股票市場進行長期投資必將獲取豐厚的回報。但是中國股市仍然是一個相對不承受的新興市場,投資風險相對較高,因而研究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對引導投資者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本課題的研究狀況及發展趨勢
首先由于我們現在研究的是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中國股市已經走過二十幾年,我們還是可以從他的成長性和其對應的投資機會來分析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我們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過同樣的課題我們可以從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義的借鑒。
《中國股市成長與宏觀經濟》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國股票市場發展近十年來,股市規模與國民生產總值及居民儲蓄的關系,并與處于迅速發展階段的美國、韓國股市的同類數據比較,中國股市發展速度較快,論述發展股市對中國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意義。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國股市與宏觀經濟的聯系,所以對投資者的價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時間較早。對現在的意義也不是很大。
《代價最小的股市路徑之爭——中國股市十八年的回憶與思考》作者劉紀鵬;劉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說的是從1990年深交所試運行和上交所正式運行起步至今,中國股市歷經十八個年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十八年來,中國股市的成長史到底是一部不規范的成長史,還是一部國情和西方規范成功結合的發展史?到底是一個充滿了投機、泡沫和賭徒的賭場,還是和平崛起的中國不可或缺的主戰場?在中國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沒有一個領域像股市這樣,爭論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強調國情為主的實事求是派"和"強調海外規范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爭論始終沒有停息。以股權分置改革為例,"市價減持"變"對價改革"導致天壤之別。因此,敢于正視這十八年發展史,客觀科學地總結我們在股市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至關重要。本文試圖從中國股市發展中爭論過的幾個焦點問題入手,對過往的發展脈絡進行梳理,以尋求中國資本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優路徑。他給我們講述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史,但沒有對未來的中國股市走勢進行展開分析。
《見證成長》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動態分析》<正>2010年,中國證券市場20歲生日,《股市動態分析》作為中國最刊創刊的專業性證券類期刊也見證了中國股市的成長歷程。而中國機構投資者初具規模也就是三五年內的事,每年的"最佳機構投資者"春節特刊也正在見證中國投資人成長的步伐。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機構投資者"特刊以來,每年上榜機構風云變幻,新機構名字層出不窮,今年也不例外。這一方面表明中國投資者隊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欣喜地發現,開始有些機構連續兩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華商基金、華夏基金,私募機構的尚雅投資?!吨袊墒谐砷L質量及其對策研究》作者牟長利;龍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給我們講述了我國的滬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來,經過短短十余年的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對現在中國上市公司的總體質量分析。并給投資者以建議。
《中國股市暴漲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設缺失》作者:王一靜,文獻來源:[J].現代商業,2008股市18年的成長,也是中國股市制度完善的過程。中國股市經過了兩年的股改,終于解決了積壓已久非流通股問題。本文就中國股市最近出現的一漲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國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說明我們國家的股市發展存在著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進。
《從A股市盈率變化看股市投資機會》作者:金開安,文獻來源:[J].投資北京,2011<正>股市的低估,對于長期投資的價值投資者來說,是一個買入持有的好時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股票市場經歷了2009年觸底反彈,2010年到2011年長期盤整、交易低迷的弱勢階段。本文主要說了我們怎么利用市盈率來把握投資機會。
《危機下的中國投資機會》作者:馬晨文獻來源:[J].中國金融家,2009文獻主要講了大中華區是如何從一個地理概念轉變為一個充滿投資機會而且經濟結構互通的地域?中國的股市表現領先全球,哪些行業將出現最佳的投資機會?A股市場的短期和中長期走勢如何?流動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國老齡社會養老產業的投資機會研究》作者:劉紅,唐繼碧,文獻來源:[J].會計師,2012,摘要: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四二一"為主的家庭結構模式導致了養老方式從以家庭養老為主轉變為以家庭養老與社會養老并重的養老模式過渡,同時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口不斷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斷增加,政府對養老產業大力支持,但是與此相對應的卻是養老產業的落后和養老產品、服務的嚴重缺失,因此,我國養老產業將迎來發展的春天,帶來巨大的投資機會。
《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進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獻來源:[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1摘要:采用"滬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建立等權投資組合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股市投資組合規模的非系統風險分散效應,計算了滬深A股系統風險總量,并從馬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出發探討了合適的規避風險的投資組合。
《股市投資機會在哪里?》作者:劉浩,文獻來源:[J].卓越理財,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據各種理論推算出的"鐵底"——5000、4800、4000、3500……,都沒能阻止股市大盤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謂"鐵底"中一路暢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絕地反擊?《中國股市投資策略探討》作者:劉光彥文獻來源:[J].商業研究,2005,摘要:14年來中國股市大幅波動,暴漲暴跌的次數不計其數,許多參與群體損失慘重。然而,中國股市在讓投資者面臨巨大風險的同時,也給投資者帶來巨大的機會,認真研究中國股市的運行情況及漲跌機理,探討其投資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爭奪資源:故事遠未結束》作者:彭波,文獻來源:[J].證券導刊,2006,摘要:一年來,一邊是股改轟轟烈烈地進行,一邊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開,中國股市隨著最大的制度障礙的消除,被壓抑的上升動能開始逐步釋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資源與能源、人民幣升值、消費升級被視為這輪牛市的開始。
《中國股市投資價值分析:基于行業角度》作者:錢競,文獻來源:[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2,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又經歷了歐債危機,中國股市持續低迷,大盤指數不斷跌破低點,中國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間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眾多股民被套,財富大幅縮水,基金公司普遍虧損。中國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長線投資機會還有待考驗。
《中國股市投資風險結構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瑋,陳衛平,文獻來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摘要:從介紹股市投資風險特征著手,通過對中外股市風險結構的實證分析比較,指出了當前中國股市系統性風險比例過高,系統性風險與非系統性風險結構性失衡,并圍繞這一失衡現象對其成因、危害進行了分析。
《運用投資機會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長性》作者:潘立生,任國宏,趙惠芳,文獻來源:[J].財會月刊,2010,摘要:本文使用投資機會集方法并選用我國滬深兩市制造業上市公司作為樣本來度量公司的成長性,并對投資機會集方法和傳統的托賓Q值方法和市凈率方法進行有效性檢驗,結果表明:投資機會集方法比托賓Q值方法。
《時變性投資機會條件下的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理論與中國實證》作者:范利民,陳浩武,文獻來源:[J].管理工程學報,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資機會的時變性特征對長期投資者戰略資產配置決策的影響并實證,表明時變性特征降低風險資產長期收益率條件方差的增長速度,降低其在長期投資視角的風險。
從上我們得到:中國股市成長性與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間的關系,或者是投資機會與其他的因素之間的關系??梢越梃b他們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們選擇正確的研究方向。
四、本課題主要研究內容
論文在廣泛閱讀相關資料和研究成果、理論,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我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進行研究。論文通過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投資機會各自分析和實證研究后得出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分析,最后綜合理論與實證研究得出結論并提出相關建議。以下為提綱:
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是說明本文的研究意義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內容。
第二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成長性,對中國的成長性展開分析
第三章,詳細說明中國股市的投資機會,并研究不同時期的投資機會是怎樣變化的
第四章,通過選取樣本和萃取數據對中國股市的成長性與投資機會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
第五章,對本出總結,同時通過本文的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五、完成論文的條件和擬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徑)
首先,通過研讀國內學者對于這一問題的各類研究成果,并以此為思路來尋找出我所需要進行的宏觀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鑒國內學者的理論成果及實證檢驗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數據與實證方法,并找出各類實證檢驗結果的相同于不同之處,提出我所要研究的問題的理論依據及實證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據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找到能夠驗證我問題的方法。
再次,對我所研究的問題進行分析,此部分相對于前面較理論化,但是會更加具體到細節。
六、本課題進度安排、各階段預期達到的目標:
1.2.28-3.6:確定論文題目,明確論文目的、內容及進度安排,開始查閱資料。
2.3.7-3.20:收集資料,撰寫任務書和文獻綜述。
3.3.21-3.27:收集資料,完成開題報告。
4.3.28-4.3:整理資料,擬定論文大綱。
5.4.4-5.8:整理資料及相關數據,撰寫并修改論文初稿,最后完成論文初稿。
關鍵詞:后股權時代,公司治理,面臨新特點
在證券市場成立之初,政府意識到國有企業公開發行股票意味著社會中的私人部門將持有一部分股權,因此,為避免全私有化之嫌和可能的意識形態上的爭論,保護政府對國有企業的控制權,股票發行時規定國有股的比例不得低于51%并暫不流通。政府部門的這一制度設置為股票市場的下一步發展埋下了重大的制度缺陷。
中國證券市場的這種股權分置制度,與其他市場經濟國家的證券市場制度相比,一方面交易費用高,另一方面資源配置效率極低。其危害主要表現在:第一,股權分置把上市公司股份分成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客觀上造成了兩類股東利益的沖突。通過高溢價發行和關聯交易,非流通股股東可以輕易掠奪流通股股東的利益;第二,股權分置使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行為呈現出濃厚的投機性特征;第三,;股權流動性分裂造成了股利分配政策的不公平,利益分配機制處在失衡狀態;第四,股權流動性分裂客觀上會形成上市公司業績下降、股票價格不斷下跌與非流通股股東資產增值的奇怪邏輯。
上述危害進一步揭示了公司治理與資本市場的天然“血緣”關系,一方面,現代企業制度下的公司治理機制是資本市場體系的基本構成要素和細胞,沒有科學合理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投資者不會將資本的經營管理權讓渡給經營管理者,現代資本市場也就失去存在的前提而無法形成;另一方面,規范的資本市場為現代公司治理結構提供外部環境和條件,為投資者讓渡資本經營管理權提供規范與安全的場所,投資者利用并通過資本市場行使其對經營管理者的最終表決權,進而促使公司治理結構得以正常運行與鞏固。
因此,隨著我國證券市場股權分置問題的逐步解決,原有市場同股不同權缺陷的改進,中國證券市場將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雖然,目前市場還較多關注于一些短期因素,如經濟周期影響、利潤指標下滑以及對價水平的高低相應決定的市場價值的高低等,但是,從成熟證券市場發展經驗看,后股權分置時代下公司治理的改善將會是推動下一步市場上揚的重要動力之一。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全流通的市場環境大大降低了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改進成本與交易成本,從而使投資者愿意為其支付更高的溢價,從而推動證券市場的新發展。
當然,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不能立刻消除市場頑疾,有些方面可能會比股改以前風險更大,如資本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將增加,并且全流通后,中國股市依然會存在大股東與中小股東之間的矛盾、上市公司業績不高的矛盾及監管效率的矛盾等,同時,股權分置解決之后,還可能帶來其他一些新問題,例如,全流通的市場上,控制權的爭奪會更為激烈,大股東可能會用更少的資金享有更大的支配力等。因此,公司治理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只要有現代股份制企業結構,公司治理問題就要永遠討論下去。
目前,公司治理改革已經成為全球性的焦點問題,作為在全球市場上的一種競爭優勢,作為可持續增長和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對于保證市場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通過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資產質量將成為證券市場的必然選擇。
股權分置改革解決的是非流通股的流通性問題,對公司治理只是通過股權的流通性而間接發揮作用。全流通后,大股東的利益與股價的漲跌有直接聯系,這對改善公司治理的效率具有積極的作用,但也并沒有解決所有問題。股權分置時代存在的大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行為在全流通后會繼續存在。因此,應采取必要的措施規范控股股東的行為。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筆者建議:建立保護中小股東利益的制度及程序;建立控股股東行為合理性評價體系;規范關聯交易,提高上市公司的獨立性。
大量事實證明,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決定性因素之一,而公司治理框架又直接影響著信息披露的要求、內容和質量。一個強有力的信息披露制度是對公司進行監督的典型特征,是股東具有行使表決權能力的關鍵。中國股票市場實現全流通后,相比股權分置時代,無論是控股的大股東或中小股東,都將越來越倚重于股票市場的公開信息進行有關的投資決策。股東和潛在投資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夠詳細的信息,從而使他們能對經理層是否稱職做出評價,并對股票的價值評估、持有和表決做出有根據的決策。
一般而言,信息披露受到內部和外部兩種制度制約。外部制度就是國家和有關機構對公司信息披露的各種規定,世界各國這方面的法律很多,如《公司法》、《證券、證券交易法》等通常都有該方面的規定。內部制度是公司治理對信息披露的各種制度要求,這些要求在信息披露的內容、時間、詳細程度等各方面可能與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一致,也可能不完全一致。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
但無論如何,公司的信息披露存在邊界,通常外部邊界由信息披露的外部制度即法律法規來決定;內部邊界則由公司框架來決定。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可以看到,在許多國家,公司的信息披露不僅限于法律法規地要求,有不少公司的大量信息是基于公司治理的目的而自愿披露的。畢業論文,后股權時代。因此,公司治理信息披露具有內外兩種制度約束及動力。
參考文獻:
[1]秦鳳華.后股權分置時代的中國資本市場[J].中國投資.2006,(3)。
[2]上海證券交易所.上海證券交易所統計月報[R].2005,(12).2006,(10)。
學生:xx
xx工業大學會計學院
一,課題來源及類型
2,課題類型:
二,課題的意義,國內外研究情況,本課題特點眾所周知,會計信息是經濟決策的基礎.投資者和債權人可以根據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決定其投資和信貸活動,并進而影響到公司的股價表現和資金成本,保證資金向真正有價值的公司流動,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和效果.如果會計信息不能真實地反映經營活動,相關的決策必然缺乏可靠的基礎,資源分配的效率就無法得到保證,必然會帶來資源的浪費.同時,會計信息還直接參與價值分配活動,如不同會計政策的選用,將直接影響到當期的盈利水平和相應的股利分配.可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是十分重要的.會計信息的披露正確與否,充分與否無論是對公司本身而言,還是對投資者,債權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使命就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企業經濟活動過程及結果,向有關信息使用者提供準確的信息,以便進行科學決策.
隨著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斷發展,股市的國際化,規范化程度正日益提高,我國股市的信息披露制度從無到有,已經形成一套初步的信息披露制度,對維護股市秩序,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起了積極作用.但由于我國特殊的經濟環境,上市公司的出現與發展和其他國家相比還是比較晚的,而且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因此,深入揭示會計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尋找治理會計信息披露問題的對策,研究會計信息披露的展趨勢,以提高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仍然是需要我們認真探討的一個問題.
社會各界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有著廣泛的需求和強烈的依賴,所有的信息用戶對其均寄予厚望,希望藉此提高其決策的科學性.但會計信息披露并非至善至美,其中存在著許多缺陷.這些缺陷的存在,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相關性和可靠性.因此,研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是十分必要的.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重點,難點
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及其對各方面(對公司本身,投資者,債權人等等)的影響,指出會計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對目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披露模式及其內容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缺陷與不足,以及需要改正和完善的地方.通過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內容中的幾個重要組成部分(例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等)的不足和需改進完善之處來預測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本文的重點在于通過對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的分析與研究,指出其缺陷與不足,從而做出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預測.
本文的難點在于通過分析上市公司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來預測會計信息披露的發展趨勢.
四,課題研究方法(或技術路線)
市場調研法,比較分析法,歸納總結法
五,課題的研究進度(標題宋體小四號加粗, 內容小四宋體,1.5倍行距)
打算用五周的時間查找相關資料,搜集整理,初步形成論文的大體模式.用三周的時 間整理思路并形成初稿.用三周的時間加以修改,補充,最終定稿.
·開題報告范文 ·英語開題報告范文 ·論文開題報告格式 ·會計開題報告
交論文提綱:2005年 月 日
交論文初稿:2005年 月 日
交論文定稿:2005年 月 日
論文裝訂: 2005年 月 日
關鍵詞:投資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09)02-0210-02
1 我國投資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
1.1入學制度存在缺陷
(1)招生考試中初試環節應試現象嚴重。我國現有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初試科目一般為四門,即政治理論、外國語、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從考試內容和考試題型上看,這四門考試大多數還停留在對基礎知識的考查上,學生依靠死記硬背來應試,從而導致了一批“應試型”人才的出現。初試環節主要測試對書本知識的記憶,沒有突出對創新能力的測試。幾乎不考慮考生本科期間的學習狀況,人為地切斷了研究生學習與本科學習之間的連續性。
(2)招生考試中復試環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面試常常走過場。初試和復試在研究生入學選拔中承擔的任務和功能各不相同,初試考察考生掌握的基本知識,復試考察考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復試是研究生選拔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階段。但在一些招生單位看來,有國家統考把關,有國家教育部劃定的分數線為依據,初試成績就是唯一標準,復試只是一種形式,在一些單位復試只起到了“師生見面會”的作用。不合理的招生制度選的研究生們,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都令人堪憂。
1.2 課程設置不合理
(1)課程設置過于狹窄,課程結構不合理,對基礎理論和相關課程的學習重視不夠。投資專業研究生應該具備寬廣的基礎知識、系統的專業理論以及科學的研究方法。現以某高校的投資專業研究生培養計劃表為例。(見表1)
從各類教學內容在教學體系中所占的比重來看:專業基礎課程計8學分,只占總學分的19%;而公共基礎課程計8學分,約占總學分的19%;專業課程計12學分,約占總學分的29%。而在美國,其碩士生培養課程設置中,基礎學科授課時數達到50%以上,專業學科占20%~30%。以該比例設置研究生教學課程,必將導致研究生的知識結構單一,知識面狹窄,導致他們的綜合素質、創新能力和社會適應性差。
(2)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不重視課程的前沿性和交叉性。研究生階段課程應與本科階段課程上下銜接,逐步深入。然而,研究生的公共基礎課程、部分專業基礎課程,甚至專業課程,存在著與本科生課程在內容上的重復,沒有凸顯出研究生教育在課程內容上的要求和特色。另外,部分課程內容較為陳舊,研究性、前沿性不夠,不利于創新人才培養。有些課程內容反映不出學科領域內的一些最新知識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專業學科領域的熱點、重點、邊緣學科和尚存爭議性的問題的研究和發展等,都很少能夠及時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課程內容中。而一部分課程又因強調對口培養,專業性太強,缺乏基礎學科的支撐和相關學科的交叉和滲透,不利于對學生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1.3 導師制度存在缺陷
(1)導師各自為政,對研究生培養多采用“師傅帶徒弟”的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指導方式,導師與學生之間成為一種私人關系而不是一種公共關系,在培養過程中結成學術傳承關系。這種指導方式容易導致“學術門戶”現象。學術門戶現象給學生提供了穩定的培養環境,能夠保證學術思想的統一性和延續性,對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保證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也存在著消極的一面。如阻礙了學術的交流和發展,不利于師生交往和學術創新,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擴充和全面發展。隨著因招生規模擴大而導致的導師少、學生多的結構性矛盾的出現以及綜合性、交叉性學科的發展,這種指導方式不適應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培養。
(2)導師素質有待提高,一些導師知識結構老化,不注重知識更新。一方面我國目前實行的是導師終身制,教師一旦成為導師后,就可終身享有此稱號,這就使得一些導師因缺乏競爭壓力喪失了進取心,直接的后果就是有的導師教學內容停滯不前,教學方法落后,使得所帶的研究生缺乏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我國過去一直側重培養學術型人才,導師的優勢側重于理論研究,不少授課教師接觸實際少,實際經驗不夠豐富,所以教學內容未免空洞,與實際不能很好地銜接。有的教師由于對新技術、新設備了解不夠,存在授課內容老化現象。
1.4 科學研究與學位制度的缺陷
(1)研究生的科學研究與學位論文往往是結合在一起的。投資專業研究生不僅要求系統掌握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注重科研訓練,比較專深;同時還要求掌握專業技術本身所特有的知識基礎,注重實務訓練,兼顧實用。而現實中投資專業研究生,科研和導師的指導往往偏重于學術方面,導致研究生學位論文更突出學術研究,而研究生綜合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卻不夠,忽視了與社會經濟需求相結合,體現不出為社會培養大量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職能。
(2)許多高校對研究生在讀期間發表文章存在許多客觀要求,導致學生注意力從以科研創新為中心偏離到以發表成果為中心,引導研究生走向以拿學位為中心對待學業,直接影響了學生創新的積極性。1,5研究生合作交流制度不成熟
我國研究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視野不夠開闊,僅是接受導師的指導,-或查閱國內相應的論文資料,思維和理念不能與國際接軌,尤其缺乏與世界一流研究機構或大學的研究人員的直接或間接交流,對學術前沿信息掌握不夠,制約了研究創新的廣度和深度。
2 我國投資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創新的對策與建議
2.1 入學制度改革
研究生招生制度應該從以前的以分數為招生錄用標準逐漸過渡到以學生學習能力、創新能力為錄用標準,從知識性考察向以能力為中心的綜合素質考察傾斜,以期能與世界先進研究生教育接軌。就目前研究生招生方式和情況而言,不可能一步將考試取消,但可以在考試內容和題型上做變動,側重對學生能力的考核,內容上可以對學生綜合知識進行測試,多設置邏輯分析題和論述題,使學生個人想法能夠充分發揮。在一段時間的考試改革后,可以深入進行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如美國研究生入學不需要統考,學生只需提供至少兩封以上的推薦信、個人簡歷和讀書計劃,它體現了教師對申請人在學業、科研、社交力以及申請人的學術背景等方面能的綜合評價,以使學校充分考慮綜合因素決定是否錄取,這些招生方式都可以在我國的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中進行借鑒和完善。
2.2 建立研究生淘汰機制
實行研究生“淘汰制度”,有利于鼓勵研究生參與競爭,有利于他們創新意識的增強和高素質的培養。我國的研究生教學管理過程中,目前而盲,只要通過研究生人學考試,
取得繼續學習的機會,在讀期間通過學位英語考試,取得相應課程的學分,完成畢業論文,通過答辯,就可以順利畢業,幾乎不存在淘汰的說法,因此,大多數在讀研究生危機感都不強,認為只要按部就班就能拿到畢業證、學位證。而美國研究生階段淘汰率很高,其比例達到38%,其中名牌大學占23%,小型大學占54%。我國應借鑒相應的方法,加強對研究生的考核,在論文方面,各培養單位必須嚴格考核標準,實施學術論文“盲審制”和“導師回避制”,減少和杜絕不合格研究生的輸出。
2.3 導師制度改革
加強導師隊伍的建設是研究生創新教育的關鍵。
(1)導師要注意教學方式的改革,探索出有利于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教學方法。在教學方式改革的基礎土,導師還必須站在學科發展的前言,用自己的學術地位和創新精神去激發研究生的創新激情。導師的水平能夠直接影響到研究生的學術水平。學校也應該保障導師能夠有處于學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課題,提供良好的試驗基地和科研工作條件。
(2)健全導師遴選制度、廢除導師終身制。學校應該嚴格導師遴選條件,確保上崗導師的質量。對導師資格可以經過一段時間,就進行一次審查,對于在科研一線上沒有科研項目和科研成果的導師,取消其導師資格,引入競爭機制,對導師隊伍實施滾動遴選制度,進行任期考評,打破導師職務“終身制”,實現導師多方向交叉,既促進學科交叉,又擴大導師的研究范圍,促使現任導師不得不保持在學術的前沿上。
(3)推行導師個別指導與聯合指導研究生制度。現在我國的導師制度仍保留著單一指導的傳統,導師對研究生一對一的指導占研究生接受指導的大部分。而這種師傅帶徒弟式的指導方式有利有弊。好處就在于導師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花費的心血較多,其研究生接受的導師的知識也較多,然而這種指導方式不太利于研究生學科知識的拓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我們現在應該要重視集體培養研究生的巨大作用,改變過去單一的培養方法,發揮各個導師之長,使各個不同知識結構的導師共同合作,促進研究生知識結構的完整性。此外,研究生培養過程中,還應該積極吸收一定的校外、國外交叉學科的專家組成的研究生指導小組,鼓勵集體指導和聯合培養研究生。
2.4 改善制度
我國研究生要能順利畢業,一般都必須在相關的期刊上發表數篇論文。硬性要求研究生在學習期間發表若干篇論文無疑會增加研究生的精神壓力,并極大的誘發學術腐敗現象的發生。研究生學習期限短暫,各個專業和不同學位類型對研究生的要求也不同,相關專業刊物也比較有限,這種硬性規定不符合研究生創新教育的要求。因此,有的學者主張取消制度。本文認為,片面的追求研究生和一味取消制度都是極端的。取消制度,固然可能起到鼓勵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和研究自由的作用,然而若將制度完全取消,則該以何種方式來考察研究生的學術研究水平,僅憑學位論文顯然是不夠的。因此本文認為,為了鼓勵研究生學術創新,提高研究生論文質量,應將制度與學位制度相結合,研究生應該也必須發表文章,發表的文章應是在導師指導下對學位論文的摸索和進一步探究,取得相應的學術成果后而發表的文章。
2.5 合理安排課程體系
研究生課程體系,應突出現代、反映前沿和交叉綜合。因此要不斷調整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使學生掌握最新的知識內容,了解學科最新的發展動態,使他們的知識層次和結構與世界的先進水平趨于同步。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有所突破和創新。在研究生的教學過程中,課程教學還是占了較大的比例,科學、合理地安排課程,體現研究生“研究”的內容,不局限于書本理論的學習,注重學術前沿信息和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斷擴展學生的視野,能夠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學生對學術問題的思考。在美國,學生參與課堂討論已經構成了他們學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師生間、同學間的討論甚至辯論,能夠良好的促進知識的深化,將這種課堂討論與成績和學分掛鉤的做法,值得我們借鑒。
2.6 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