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9:0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基礎設施建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基礎設施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
一、引言
經過改革開放將近30年,我國城市基礎設施狀況已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面貌日新月異,極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發展。但由于原有基礎較薄弱,與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相比,城市基礎設施仍明顯不足與滯后。未來20年,城市化必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內容,也是重要的經濟增長點。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將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文章正是基于此分析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相關的改革趨勢。
二、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
1.與世界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差距較大
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導致生產要素競爭優勢縮小,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對一國或地區的競爭力將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世紀80年代之后,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未來城市化必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中心內容,迅速發展的城市化,將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然而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與國外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因此,較大幅度地增加城市基礎設施的供給自然成為我國廣大居民生活和經濟發展的迫切要求,并且世界經濟的全球化、信息化與網絡化本身已造就一批新的城市基礎設施,如網絡、通訊、衛星傳送等。
2.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區域發展極不平衡
由于歷史、地理位置、環境、經濟技術水平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西部地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嚴重不足,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滯后反過來又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形成了惡性循環。而東部地區由于天然的地理優勢、優惠的國家政策,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迅速,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巨大的資金支持,城市基礎建設的發展反過來又促進經濟的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西部地區的城鎮化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8個百分點,比東部地區低10-15個百分點。西部地區城市基礎設施水平約為全國平均值的70%一85%,東部地區則是全國平均值的110%-125%,中部地區則約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西部地區在經濟基礎設施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基礎設施存量不足(密度低、通達深度淺、等級低)、自我投資能力很差,同時對現有基礎設施的利用效率較低。
三、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改革的趨勢分析
1.改革的原則和目標
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改革的原則就是打破壟斷、放寬市場準入,堅持誰投資、誰擁有、誰收益、誰承擔風險,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實行政府宏觀指導協調、企業自主投資、銀行獨立審貸;積極培育多元投資主體、鼓勵公平競爭,政府依法保障各類投資者權益和公共利益。其核心是按照市場化改革方向,建立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
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改革的目標是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方式市場化、投資決策程序規范化、項目管理專業化、政府調控法制化及中介服務社會化,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新型投融資體制,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持續、健康發展,減少財政負擔,提高服務效率,改善服務質量。通過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最終建立起市場引導投資、企業自主決策、銀行獨立審貸、融資方式多樣、中介服務規范、宏觀調控有效的新型投資體制。2.改革的主要內容
我國自20世紀末開始了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我國符合我國國情要求的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理論。該理論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明確各類投資主體的投資范圍和分工,建立政府與市場合理分工的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充分落實企業投資決策權,改革投資審批制度。經營性項目的投資,政府在嚴格控制規劃的前提下,充分放權,鼓勵和吸納廣泛的社會資金參與投資。對于價格、收費機制沒有到位或帶有一定公益性的經營性項目采取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會投資者合作建設。
(2)開放經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經營市場,大力吸引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各種社會資本進入經營性基礎設施領域,為集中政府財力建設公益性項目以及政府退出經營性項目創造條件。同時,積極創造條件,利用特許經營、投資補助等多種形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有合理回報和一定投資回收能力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經營。
(3)規范和完善政府投資體制。改變政府投資項目的管理方式,實行投資、建設、運營相分離,逐步建立權責明確、制約有效、科學規范、專業管理、社會化運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政府投資決策的責任約束,以合同為紐帶,實現規范化、市場化的項目實施。引進代建制,積極創新投資和建設模式。
(4)加強政府對基礎設施投資的管理和服務。政府從以行政審批為主,逐步轉向備案、核準和審批相結合的宏觀管理模式。不斷減少審批環節,提高服務效率。
(5)推進基礎設施投資及經營體制的創新。改變基礎設施行業的事業單位管理模式,改組、改造原由的經營機構,使之成為獨立核算的經營企業。建立和完善基礎設施融資多元化體系。充分利用一國際金融組織(包括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和外國政府等機構)的貸款,這類資金具有貸款期限長(20年左右)、資金供應量大的特點。我國也成立了國家開發銀行,基礎設施類股份公司己經在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投資基礎設施的企業可以通過發行債券集中大規模建設資金。
3.改革的進程
隨著我國由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我國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也沿著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不斷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至今大約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20世紀70一工作80年代。該階段的主要改革內容是國家開始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初步建立基礎設施融資的穩定渠道。第二階段為20世紀90年代?;A設施建設在改革中不斷發展,開始以拓展籌資渠道為主要特征的市場化進程;對向外商和國內經濟組織轉讓國有公路、橋梁、隧道、港口碼頭等城市基礎設施的經營權、使用權和收益權等做出明確規定,吸收外資及國內民間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有了可操作依據。第三階段從2001年至今。以加入WTO為主要標志,我國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開始按照國際規則擴大開放程度,允許外資
以適當的方式進行投資,改革逐步走向深入,市場化進程加快。
四、結語
探討了城市基礎設施的概念、作用、性質與特征;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及運營管理現狀進行了分析;從投資建設與發展水平、行業管理體制兩個角度研究了城市基礎設施發展與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從我國基礎設施市場化改革的原則和目標、主要內容以及改革進程的發展歷程的角度研究了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化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鞠齊.基于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研究[J].經濟研究,2006,(6):44-46.
[2]李初升.對城市經營若干問題的認識[J].南開學報,2005,(2):22-25.
關鍵詞:港口建設,基礎設施,投融資,國際經驗,機制創新
近年來,隨著江蘇“沿江開發戰略”的逐步推進,鎮江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不斷加大,港口航線逐步增多,吞吐量呈現較大幅度的增長態勢。但比起南京港、連云港港等省內一些港口建設發展較快的城市,鎮江的港口建設還相對滯后。調查發現,建設資金不足是制約鎮江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借鑒國外港口建設投融資經驗,創新港口建設投融資機制,解決港口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來源問題,是港口建設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
一、國外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框架
縱觀歐、美、亞多數港口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大體可分為兩大類型:地主投資型港口和政府投資型港口。
1.地主投資型港口投融資體制
地主投資型港口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港口采用的模式,美國、歐洲大多數國家以及改革后的東歐國家港口均采用這一模式。地主投資型港口基本特點是:通過港口規劃,包括現有布局規劃和長遠發展規劃,界定港口的區域范圍。凡是港口區域范圍的土地交由港口管理機構(港務局)或者政府主導組成的一個公共企業(其性質類似于我國三峽建設總公司和長江口建設總公司)進行規劃,并按照規劃進行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然后將符合建設碼頭、庫場等條件的岸線、土地出租給港口經營企業,建設碼頭或庫場等從事經營,收取岸線或土地出租費用;或者自行按照規劃,建設光板碼頭、庫場出租給港口業務經營企業從事經營,收取碼頭或庫場租用費。論文大全,港口建設。港務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不以盈利為目的,而是通過規劃、建設實施政府對港口的管理職能,不參與市場競爭,與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因此其土地或者碼頭、庫場等的租金收入免交各種稅費,全部用于港口基礎設施的再建設,即通過土地運作,實行滾動開發。地主投資型港口的最大優點是確立了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長遠固定投融資渠道,不需要各級政府的投入(各級政府財政往往不投入),實施滾動開發,對港口的長遠發展和有效管理提供了保障。不論是政府管理部門管理的港口,還是由公共企業管理的港口,地主型港口的模式無疑是促進港口持續、有序發展的重要途徑。
2.政府投資型港口投融資體制
各級政府按照有關法律的規定直接投入資金建設港口基礎設施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如:日本、新加坡,歐洲的法國以及我國的香港、大陸港口,由政府通過財政撥款用于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以日本為例:日本港口由中央和地方共同出資建設,凡新建、擴建港口,由地方政府擬定五或十年港口發展規劃,報國土交通省審批。涉及陸域或建設省主管的岸線時,還需報建設省審批。重要港口新建或改建公眾使用的水域設施,外圍設施或泊位設施,工程費用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對半分擔。特別重要港口、避風港口75%由中央政府負擔。論文大全,港口建設。海關、商檢等配套單位的建設投資由其主管部門負責撥款。日本港口的碼頭投資主體分為三類:港灣局建設和管理公共碼頭,出租給港運企業(即裝卸、運輸企業)經營;廠商自行建設、管理其使用的專用碼頭;埠頭公社建設、管理輪渡碼頭和集裝箱碼頭,出租給船公司使用。
二、國外港口基礎設施投融資的基本經驗
調查研究許多國家港口基礎設施和經營設施的投融資體制和政策,可以發現兩條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基本經驗:
1、突出政府對基礎設施建設負責
所有港口不論是地主投資型港口還是非地主投資型港口,港口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都由政府負責。地主投資型港口是由政府港口管理部門或者行使政府職能的一個公共企業(即公司制形式)通過規劃或立法界定一定區域的土地使用權或所有權。港口管理部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通過對土地、航道、水域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形成可建碼頭的岸線,出租給經營人建設碼頭泊位或者由港口管理部門或者這個公共企業建設好碼頭或碼頭水工部分出租給經營人從事碼頭經營業務(如德國的租賃港、北歐及東歐國家的港口、日本埠頭公社的碼頭等),而經營性的設施基本都由經營人自行建設、維護和管理。
從表面上看,其管理模式似乎各不相同,政策不一,但是在上述港口投融資體制的基本問題上所采取的模式幾乎是完全相同的,這是基于港口是一個區域(不是一個企業),在這個區域內,存在若干從事經營活動的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每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港口都是一個綜合性的交易市場,它既構成與其他港口(另一個市場)的競爭,也構成一個港口(一個市場)內部競爭,在這種多種產業產品匯集、多個企業參與經營的情況下,基礎設施特別是公用基礎設施只能由管理港口的政府部門負責建設、維護和管理。這與我國界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政府職能是完全一致的。
2、堅持港口規劃、建設與維護相統一
不論是地主投資型港口還是非地主投資型港口,港口規劃和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和管理無一不是始終捆在一起,統一由負責港口管理的政府管理部門或者承擔政府港口管理職能的一個公共企業來負責的。論文大全,港口建設。其中的道理是十分清楚的,港口規劃與公共基礎設施布局、安排建設實際上作為政府提供基礎設施的公共職能和對港口發展起主導和導向調控作用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港口規劃由政府管理部門制定,而基礎設施則由某一個企業去建設和管理,往往建設會偏離規劃,難以真正使規劃得到落實。我國港口在港務局政企不分的時候,港務局所作的規劃和對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管理都是圍繞自身企業的經營來進行的,港口規劃嚴格地說是一個港口企業的發展規劃,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部港口的發展規劃。即便如此,那時的規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港口實行政企分開之后,作為管理某個城市整個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法律已經賦予他制定港口總體規劃的職責。要真正使整個港口規劃得以落實,使港口能按科學規劃進行有序的發展,港口的基礎設施,應當由這個港口的港口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建設、維護和管理,這是世界各國港口管理的共同內涵和共同特點。
三、鎮江港口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創新思路
借鑒國外經驗,結合鎮江政府財力、金融體制和資本市場發育程度,創新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機制,需要從以下方面努力:用活用足國家優惠政策,搭建投融資平臺,拓寬招商引資渠道,探索資本運營方式,逐步形成投資主體多元化、融資渠道多樣化的格局,保障港口建設對資金不斷投入的實際需求。
1.用活用足國家優惠政策
研究把握和深刻領會江蘇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沿江開發實施意見的精神實質,用活用足國家支持沿江開發和沿海開發的優惠政策。通過有效運作,爭取更多的國家級、省級“十二五”港口建設重大項目,力爭得到國家和省政府更多的政策和資金支持,用于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抓住國務院支持江蘇沿江和沿海建設的歷史機遇,加強與國家機關和省直機關的溝通聯系,爭取更多港口建設項目落戶鎮江港。
2.盤活港口現有資產
推行“地主港”經營模式。由政府委托特許經營機構代表國家擁有港區及后方一定范圍土地、岸線及基礎設施的產權,對該范圍內的土地、岸線、航道等進行統一開發,并以租賃方式,把港口碼頭租給國內外港口經營企業或船舶公司經營,實行產權和經營權分開,向經營者收取一定租金,用于港口建設的滾動發展。
鼓勵央企、大型公司和外商,以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參照BOT(特許權融資)、PPP(公私合營)等方式,培育多元化的港口投資和經營主體。論文大全,港口建設。
出租、出讓或完全出售港口資產和港口服務,引導鎮江的優勢企業等各類社會資本參與港口經營,有重點地開發港口中轉和港區配套服務項目,擴大港口的規模效益。
3.創新招商引資項目
積極研究央屬大型企業、省屬企業和跨國公司以及臺灣重點企業的發展戰略,圍繞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創新招商引資項目,通過政府招商、媒體宣傳、對外推介會等多種形式,推出一批與港口關聯度高、產業鏈長、帶動力強、附加值高、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大的石化、能源等港口投資項目,吸引擁有市場和貨源、實力雄厚的中遠、中海等國內外大航運集團、大船公司、大貨主來鎮江投資港口開發建設。同時,加強與國司合作,努力營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增強國家和省級開發投資公司在鎮江的投資信心,引導國司擴大投資規模,加大對鎮江港基礎設施建設的開發投資力度。
4.搭建多渠道投融資平臺
完善港口建設發展專項資金和擔保機構。配合中央刺激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每年從政府財政預算中安排專項資金,專門用于港口建設的貼息、補助、信用擔保機構風險補償、技術改造與創新、人才培訓等。積極探索建立政策性信用擔保機構,成立由政府主導、社會共同參與的擔保公司,為港口建設貸款提供擔保,開辟港口融資綠色通道。
借鑒國外著名港口以及江蘇張家港、江陰港的經驗作法,整合優質資源,成立股份制公司,通過發行股票、公司債券和定向增發股份募集資金收購重大優質資產,壯大上市公司總資產。建議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吸引大航運集團等參股,以便把更多與港口發展相關的投資主體聯合在一起,形成港口的規模化經營積聚效應,打造利益共同體,共謀發展,做到既有效破解港口建設資金瓶頸制約,又保持穩定貨源,使招商引資建設港口的過程成為開拓貨源、擴大市場的過程,成為拓展港口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過程。
建立鎮江港金融合作試驗區,實現多方共贏。搶抓國家在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和長三角金融中心的新契機,爭取海外更多的民營金融機構落戶鎮江參與港口建設,促進鎮江金融合作。支持金融系統積極開展“委托貸款”業務,引導民間過剩資金投向港口基礎設施建設。長三角地區(尤其是浙江地區)的民間資本雄厚,投資遍布各個領域??梢詤⒄丈虾R恍┩赓Y銀行采用的“委托貸款”方式,利用銀行網點分布廣泛、經營優勢明顯等特點,向民間個體或企業資金過剩方宣傳、解釋金融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引導過剩的民間資金向需求資金的港口建設方向流動,并協助資金過剩貸出方對投入用于港口建設的資金合理使用情況進行監督。論文大全,港口建設。同時,銀行本身也可以按比例收取一定的中間費用,開創建設方、貸出方和銀行方多方共贏的局面。
搭建債券、基金融資平臺。論文大全,港口建設。發行港口發展債券、企業債券,依托銀行,設立港口產業發展的投資基金,鼓勵發展各類產業基金、創投基金、私募基金;探索港口產業基金、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發行試點工作。
論文摘要:次貸危機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在當前這種出口需求緊縮的情況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利于刺激內需,對于現階段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7年 4月美國全面爆發次級按揭貸款危機 (簡稱次貸危機 ),這場危機后來演化成為全球信貸緊縮,并以驚人的速度蔓延,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巨大的沖擊。
次貸危機 的全球蔓延降低了我國經濟增長的外部需求,對出口企業產生巨大影響。同時,次貸危機還導致全球股市震蕩,中國股市也出現 了巨幅震蕩和急劇下滑,這些都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諸多不利的影響。
2008年 l1月,國務院提出2010年底之前投資 4萬億元刺激經濟的 10項措施。在當前這種出口需求緊縮的‘隋況下,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將有利于刺激內需,對于現階段拉動國內經濟的增長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我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擴大國內需求保障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扭轉經濟增速下滑趨勢面對國際國內的嚴峻形勢,保持經濟平穩發展,防止出現大的起落,是當前首要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對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未實行擴張型的財政政策,會為經濟的平穩增長提供一個有效的前提和基礎。通過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能夠進一步拉動更大的投資需求。根據世界銀行最近一份權威報告顯示,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拉動的投資需求系數將達到 3.1~3.8,即政府對于基礎設施每投入 1美元,就能拉動社會投資需求 3.1~3.8美元。這樣,不僅可以直接增加社會總需求中的投資比重,為經濟持續增長奠定基礎,進而增強經濟增長的后勁,而且在投資過程中還能將一部分投資轉化為居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費需求的總體水平。通過這種輪番作用,能夠進一步促進經濟全面增長,為戰勝金融危機提供保證。
2.有利于加快和諧社會建設的步伐,克服影響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增強經濟發展的后勁基礎設施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必備條件,在助推地區經濟起飛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和某些地區開發獲得成功,一條共同的經驗就是通過率先啟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經濟高速增長奠定堅實的基礎。經過近年未的大規模建設,我國基礎設施在整體上有了很大的發展。然而,由于不同地區之間的差異,城鄉之間的差異,某些地區和鄉村的基礎設施建設還很薄弱,制約經濟發展的一些瓶頸因素仍未消除。要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這些地區實現新的跨越,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就顯得更加緊迫。
3.有利于促進我國城鎮化水平的提高,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緩慢,城市化水平還較低,目前僅有3 1%,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城市化率 70%~90%的水平,也落后于世界平均 45%的水平。這種狀況導致城市發展缺乏后勁,無法充分發揮城市經濟的“聚集效應”,造成城市資源的浪費和整體利用水平的低下,束縛了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對周邊地區發展的帶動輻射作用。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可以有效增進城市與周邊鄉鎮的連接,進而充分發揮市區經濟的帶動效應,有效促進城鄉經濟的統籌發展。
4.有利于優化產業結構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可以改變我國基礎設施落后的面貌,也可以促進相關產業結構升級。在各項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及其配套建設中,如高速鐵路、通信網絡等建設,就需要引進更多的高科技產品,配套研發更多的自主核心技術,讓更多的技術更新換代,這將促進高科技成果加快向生產領域轉化的步伐,從而也進一步促進相關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優化。
二、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的行業領域分析
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包括許多方面,為此,不能搞“一刀切”,要針對實際需要有重點、有組織、有步驟地重點發展一些關鍵行業。
1.交通運輸行業
交通運輸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一切經濟和社會活動的載體。它把社會生產、分配、交換與消費各環節有機地聯系起來,是社會經濟活動得以正常進行和發展的前提條件交通運輸業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經濟社會以及國防建設對運輸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能夠推動區域經濟的發展,因為優良的交通運輸對充分開發利用各地區間、各國間的經濟發展的可能性起著重要的作用。
國內外發展 的經驗表明,鐵路干線對經濟的帶動力和影響力極強。如 日本的北海道干線,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干線法國的巴黎一里昂線,我國的哈大線、京廣線、京滬線、隴海線,都已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軸線,對于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將會有力地帶動區域經濟的大發展,這是被客觀歷史證實的經濟規律。進入“十一五”后,國民經濟高速發展,對交通設施的需求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趨勢,因此,在現階段必須加大交通領域基礎設施的建設。
2.通信行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新知識、新信息的傳遞和利用。大力發展通信行業,加快通信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通信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對拉動內需、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發揮良好的促進作用。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勢不可擋的今天,各類科技信息、經濟信息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社會各界對信息交換的需求俞加旺盛,發展通信行業有利于促進高新信息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3.電力行業
目前,我國的電力市場開發程度較低,制約了經濟的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尤其是電力行業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電源結構不合理,水、火、電比例失調 ,電網建設滯后于電源建設,電網結構不合理。2008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災害造成國家電網線路停運330多條、輸電桿塔倒塌 196處,導致我國南方大面積斷電,同時致使國內南北鐵路 電氣化大動脈的中斷。加大電網基礎設施建設,促進電力行業結構調整,既可彌補電力行業薄弱環節 ,拉動 電力基礎設施建設相關產業發展,又可增加電力供應,促進城鄉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4.農村基礎設施領域
與城市相比,農村各項基礎設施尤顯薄弱。按照國家新農村建設總體部署,緊緊圍繞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要逐步把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轉向農村,推動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特別是要加強支撐現代農業的基礎建設,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改造通鄉、通村公路,加快發展農村清潔能源,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國作為農業人口大國,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著非常重要 的戰略意義。
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籌措對策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首先要解決好資金籌措問題。當務之急是進一步深化投資體制改革,建立和完善政府與市場相結合的多元化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系,以“三個有利于”為根本出發點來進行基礎設施的投資與建設。針對我國的國情和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分析發現在現階段宜采取如下途徑來進行資金籌措。
1.由當地政府發行基礎設施建設債券
美國有許多州早已采取政府發行基礎設施建設債券的資金籌措辦法,而且施行多年實踐檢驗具有較強的適用性。通過發行債券,可以籌集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所必需的投資額。同時,由于其具有追索償還權,還會激勵當地政府加強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管理,努力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
2.實行 B0T融資方式
通過BOT融資方式的運用,可以充分利用國外大企業的雄厚資金和先進 的經營管理經驗,促進基礎設施項 目投資的完成,而且由于在合同或協議中規定了在一定期限內由外方來經營并由其自身來承擔經營中的風險和損失,這樣就可以迅速地促進城市基礎設施的大發展。
3.鼓勵私人進行投資
研究表明,未來私人投資將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的重要資金來源,這將有利于提高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在國外,私人對于基礎設施的投資比例一般占全部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總額的 12%~ 18%。在阿根廷 ,私人對于基礎設施投資的比重則高達70%;在香港特別行政區,一直有私人參與除供水之外所有基礎設施部門投資的傳統;在菲律賓,私人投資也高達 40%。因此,可以借鑒國外的作法,放開大部分的基礎設施建設項 目資金籌措限制,鼓勵私人參與投資。
4.發行股票進行融資
關鍵詞:城市基礎設施 財政投融資 瓶頸策略
城市基礎設施的基本概念
(一)城市基礎設施的含義
城市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城市基礎設施是城市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是既為城市物質生產、社會發展,又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一般條件的基礎性公共設施,是整個國民經濟基礎設施在城市地域的集結和延伸。
(二)作為公共物品的基礎設施與私人物品的區別
對于一種純粹的私人物品來說,物品Gv的總量等于每一個使用者i所擁有的該物品數Gi的總和,即:
Gv=∑Gi
式中Gv表示私人物品的全部供應量;Gi表示第i個人的消費量,i=1,2,……,n。這個等式說明,私人物品的供應量等于各個人消費量的總和。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只由某人使用而不能由其他人使用,比如說衣服等。
對于公共物品來說,則有:
Gp=G1=G2=……=Gn
式中Gp表示公共物品的全部供應量;Gi表示第i個人的消費量,i=1,2……n;N表示社會成員的人數。
當一種公共物品再增加一個消費者時,其邊際成本為零。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
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的主要渠道及瓶頸分析
(一)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及運作流程
1.財政投融資的資金來源。城市基礎設施政府融資是指政府以財政手段,把資金從原所有者手中籌集起來,再分配給需要資金的城市基礎設施部門。目前,財政投資的資金來源主要包括四部分:一是政府預算內支出,包括: 城市維護建設稅、公用事業附加、中央財政專項撥款和地方財政撥款。二是政策性收費,包括過路過橋費、城市建設配套費和增容費及其他各種收費等。三是經營資源收入,包括土地出讓轉讓、經營無形資產收入以及存量資產經營權轉讓收入。土地出讓金一直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但土地是有限的。四是政府發行國債。近年來,銀行貸款對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投融資多樣化的轉變,又基礎設施建設所需資金龐大,周期長,貸款比例過高會增大國家的金融風險,銀行貸款所占的比例在逐步減小。雖然財政投資的比例在逐年降低,但依舊是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最主要資金來源。
2.財政投融資運作流程。政府為實現一定的產業政策和財政政策目標,通過國家信用方式把各種閑散資金,特別是民間的閑散資金集中起來,統一由財政部門掌握管理,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在不以盈利為直接目的的前提下,采用直接或間接貸款方式,支持企業或事業單位發展生產和事業的一種資金活動被稱作財政投融資。具體的財政投融資運作流程如圖1所示。
(二)城市基礎設施融資瓶頸分析
1.融資渠道單一,融資范圍狹窄。自從我國城市基礎設施開始建設以來,政府一直是工程建設投資的主體,政府的財政投入是其主要的融資渠道,政府的資金主要來源就是稅收和土地買賣等,政府對城市基礎設施投資的預算是有限的,但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量非常大,因此,僅靠政府的投資是遠遠不能滿足資金的需求。
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的資金需求量大,經營性項目的資金回收難,周期也較長,所以風險也很大,相當一部分還是非經營性項目。所以說目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融資以政府為主要投資主體的投資結構是我國國情和體制發展的結果。
2.投融資平臺不夠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某些大型項目一直飽受資金困擾,有限的政府財力和投融資能力與全面加快發展建設需求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雖然在我國投融資平臺數目驚人,但投融資理念比較落后,尚未形成良好氛圍,平臺主體實力不強,投融資能力明顯不足,市場化機制也不健全,投融資體制不夠完善,難以形成投融資運營合力。同時,相比世界很多發達國家,我國的金融市場及其衍生工具發展還非常落后,這也是我國投融資平臺不完善的根本性原因。
3.缺乏投融資監管和引導性政策。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一直扮演著主體投資者的身份,而缺乏出臺相關的投融資引導性政策。引導性政策主要是指,對于那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的企業,政府要給予相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和獎勵等,并形成完善的評價體系。引導性政策能夠促使更多的金融企業或組織加大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從而達到積少成多的效果。政府對投融資的監管還很薄弱,缺乏高效率的調節機制,從而使得融資環境長期處于發展滯后的狀態。
4.資金管理機制缺失。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存在一個“悖論”困境:一方面,需要克服資金短缺、融資渠道單一,解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融資瓶頸問題;另一方面,又普遍存在著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利用效率低下問題,資金浪費現象嚴重。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是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投資主體,導致供熱、供水、城市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由政府部門建設和運營,這種很強的自然壟斷性和市場失靈現象,造成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管理的封閉性。在實際中往往導致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三超”現象嚴重,即概算超可研、預算超概算、決算超預算,而“三超”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便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淪為問題工程,建設資金被大量浪費。
城市基礎設施融資的策略
(一)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依然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負責者、核心者和監督者。投資并不是政府的唯一角色,政府更重要的職能應該是為項目的建設起政策引導作用,提供更完善的平臺和政策以保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資金順利籌集,并能持續形成最優社會資源配置。
由于城市基礎設施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比如說投資規模巨大、建設周期長、資金回收期長,以及其公益性、社會性決定了其建設資金來源主要為政府財政資金的投入和地方財政資金的籌措。對于經營性基礎設施項目,政府可以通過特許經營權等方式引入民間資本投資,從而增加了資本的來源,又可以高效利用資金,拓寬了融資渠道,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政府也可以從中增加稅收,可謂一舉多得。
(二)BOT融資
BOT(Build-Operate-Transfer)直譯為“建設-經營-轉讓”,它是一種債務和股權相混合的產權。當政府給予某些公司新項目建設的特許權時,這些公司同私人合伙人或者風險投資公司進行融資建設基礎設施,并在一定時期內經營該設施來回收資金,賺取利潤,到期后把此經營權移交給政府部門或者其它公共機構。一般情況下,BOT項目都必須經歷項目確定和準備、招投標、特許權合同談判、項目融資合同的簽訂、項目的建設、運營和移交等階段。目前,西方發達國家采用BOT融資方式已經涉及到交通、電力、供水、市政建設等眾多領域,它們的經濟法律條件比較成熟,BOT項目運作規范,政策透明度高,因此, BOT融資成功項目也比較多。
我國BOT融資還是處于初級階段。為了加快我國BOT融資的發展,應該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我國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BOT融資的管理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模式:第一種是建立對國內所有BOT項目都適用的通用法規的管理模式;第二種是針對每個BOT項目的具體情況建立單獨具有法律效力的協議。例如,中國香港就采用了后者,中國香港政府與五家電力公司簽訂了管制協議書,經香港“立法局”批準生效。
其次,政府應該是強有力的支持者,需要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提供稅收優惠,提供擔保和外匯擔保,應該合理防范項目風險,例如外匯、利率、通貨膨脹、市場等風險。
(三)發行市政建設債券
市政建設債券實質上是指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權機構發行,以地方政府信用為保障,籌集資金用于滿足城市基礎設施的需要,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還本付息的債務性金融融資工具。2011年10月我國財政部《2011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辦法》,標志著我國真正意義的地方市政債券發行的開端。
美國是市政債券發行最早、規模最大的國家,其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從1812年就開始發行債券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籌集資金,并且金融債券市場的發展和城鎮化同步進行。美國市政債券品種多樣,流動性非常強,發行主體廣泛,投資群體相當分散,因此,各種風險也隨之降低。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提供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大大促進了投資群體的積極性,政府和金融機構主導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也非常完善。
針對我國特殊國情下促進市政建設債券市場的發展,首先,政府應當盡快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包括市政債券的發行定價、交易、償還和監管各環節,市場準入的機制,信用評級體系,信息披露制度的構建等。其次,建立市政建設債券的風險預警機制,這就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和信用評級機制。最后,建立合理的償債機制是為了保證債券到期還本付息,為此可以建立專門的償債基金和清晰明確的責任體系。
(四)資產證券化融資
資產證券化(ABS)是指以目標項目所擁有的資產為基礎,同時以該項目未來收益作為保證,通過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行高檔債券和股票來籌集資金的一種融資方式。ABS通過其特有的提高信用等級功能,使原來信用等級低的項目可以進入國際高檔證券市場進行融資。它的過程是發起人將要證券化的項目資產進行組合,出售給特定的交易機構,由交易機構對投資者進行證券融資。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已經嘗試了資產證券化融資。1996年珠海高速公路債券成功發行了2億美元,成為我國項目融資中不用國家擔保、不用銀行擔保的典范。雖然已經發展了十幾年,ABS更多的時候是作為融資的輔助工具,在城市基礎設施融資上沒有發揮出其優勢。盡管目前我國資產證券化水平比較低,但可以適當模仿發達國家的模式,再根據我國國情,從宏觀整體出發推動制度變遷,完善市場機制,對資產證券化融資進行規范化,ABS必然會成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融資方式。
結論
目前我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正在不斷快速地發展,隨著投融資平臺的不斷完善和城市基礎設施融資渠道進一步規范,未來我國將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為主,吸引民間資本投入,為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供融資服務。
參考文獻:
1.刑恩深.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融資操作實務[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
2.戴天柱.中國財政投融資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2001
3.杜君楠.西部地區農業基礎設施財政投融資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2
4.郭繼秋.市政基礎設施項目融資結構優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5.張強,洪科,李遠航.湖南省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創新研究[J].經濟地理,2010(8)
論文提要:我國政府主要基于國家發展戰略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與政府能力(特別是財政能力)之間的巨大缺口的考慮而引入BOT。但是,在應用BOT中我國政府政策的合理定位面臨一系列矛盾和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政府通過合理的公共政策選擇,推動制度創新,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政府真正扮演特許權授予者、管制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推動者和幫助者的角色。
一、我國政府推進BOT的現實意義
(一)減輕政府負擔。優先發展基礎設施是世界經濟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據專家分析:GDP增長1%,必須以基礎設施至少增長1%做保證,并應適度超前?!熬盼濉逼陂g,為實現國民經濟增長的目標,國家采取加大基礎設施投入,拉動內需的宏觀調控政策,而國家的財力顯然是難以承擔的。采用BOT融資方式可以有效籌措大量社會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緩解基礎設施資金需求與政府財政之間的矛盾;同時,BOT項目所需資金由項目公司自籌,在經營上實行自負盈虧,國家最大限度地做到了風險規避,不存在財政負擔。因此,BOT融資方式不僅可以減輕政府直接的財政和債務負擔,緩解我國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短缺的問題,而且還可以將原來用于該項目的建設資金用到其他項目上,從而加快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二)改善投融資環境。長期以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融資體制單一,基本屬于政府壟斷狀態,存在著管理落后、效率低下、缺乏維護和維護費用高等弊端。對其中一些項目,政府往往不得不投入巨資以維持項目的運作。隨著BOT融資方式的推廣,無論國外公司還是國內民營機構都可以參加基礎設施建設,在堅持“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下,制定出符合我國基礎設施投資現狀的BOT項目政策,就可以使投融資結構多元化;引進競爭機制,有利于加快制度創新,打破目前存在的由單一投資體制形成的嚴重的行業和部門壟斷局面,理順我國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價格體系,改變基礎設施建設由政府包辦的局面,提高企業的市場化意識。
(三)優化投資結構。目前,我國利用外資的方式主要有外商直接投資和外國貸款兩種。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吸引外商投資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進展。但目前大部分外商投資都集中在加工工業和第三產業,投資于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的比例較低,外商投資結構不盡合理。因此,根據我國經濟建設的具體情況,有選擇地開發一些基礎設施項目,鼓勵和引導外商采用B0T融資方式進行投資建設,將有助于調整和優化我國外商投資產業結構,使利用外資工作在國家宏觀調控下,更加健康地發展。
(四)促進科技進步和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一直以來,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存在著重投入、輕質量和重建設、輕管理的嚴重傾向。這一方面給國家帶來了沉重負擔和極大浪費;另一方面造成運營效率低下、人浮于事、機構臃腫、服務質量差等現象。這種狀況的改善,一要深化改革;二要擴大開放。采用BOT融資方式將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辦法,有利于提高基礎設施項目的運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推動我國特別是河北基礎設施技術和管理水平與國際接軌,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有效需求。
二、我國政府在BOT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一)缺乏完善的BOT政策和法律框架。我國政府之所以推進BOT,首要動因是為了彌補政府財政資源不足與國家發展需要大規?;A設施建設之間的缺口。國家推動BOT的主要手段是政策推動,在體制外開辟一塊政策區間進行探索。外貿部于1995年1月16日了《關于以BOT方式吸收外商投資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計委、電力部、交通部在1995年8月21日聯合下發了《關于試辦外商投資特許權項目審批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這兩個通知構成了我國推行BOT的政策與制度環境,然而通知中僅僅對BOT的定義、適用范圍、審批機關及審批權限、風險分擔、權利與義務、監督與管理等做了簡單的規定。至于BOT必須依賴的宏觀政策環境和微觀管理體制并沒有一開始就形成可以“一攬子”解決的框架。這一現實衍生出了我國BOT過程的兩大特點:一是增量改革戰略下依靠政策推進;二是制度建設的滯后性。
(二)BOT要求的建設、運營體制與現行體制之間的矛盾。首先,從規劃來講,實施BOT意味著政府規劃“掌舵”與“劃槳”分開,政府集中精力在政策規劃上,而將建設和運營交給市場去做。這種分離,導致了制約規劃的決策變量的變化,財量不再是主要的政策約束,政府可以改變高度集中的決策體制,適當劃分中央和地方的基礎設施規劃決策權,擺脫基礎設施不足的狀況。也就是說,適當調整高度集中的規劃決策體制可以促進地方政府利用BOT的積極性,也可以減輕中央政府的財政負擔。其次,從投資來講,傳統體制下,政府作為直接的投資者和BOT融資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推進BOT有必要改變這種政府直接投資的融資體制。傳統上,政府制定了基礎設施建設的規劃后,就通過財政預算,直接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這樣就容易引起兩大弊端:一是政府的財力有限,許多大型工程沒有力量投資,與此同時社會上的民營資本和外國資本不能有效的利用;二是建設、經營采用非市場化的經營管理導致資金浪費、效率低下、工程質量沒有保證。最后,從運營來講,BOT要求改變政府作為直接運營者
的角色。政府作為基礎設施的直接運營者其特點在于:政企不分、地區分割和部門分割導致壟斷和過度競爭并存、政府管理缺位,等等。這種體制下由于沒有形成良好的激勵約束機制,經營效率低下成為一個普遍的現象。只有改變了政府作為直接運營者的角色,才能保證政府與企業分開,為BOT制度框架的建立提供前提。
(三)政府角色的缺位、越位和錯位
1、政府角色的錯位(越位)。在BOT的招標和規劃階段,官員將主要精力放在了政績上,對于一些項目的合理性缺少關注,一項基礎設施項目涉及很多方面的利益,特別是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經營城市”成為時髦的口號,很多地方政府只顧招商引資,忽視了城市變遷過程中的公民權利,為了政績和項目承包商的利益而損害公民權利的事件層出不窮。而一旦承包商和公民權利發生沖突,政府往往傾斜于承包商的利益,造成了公共利益天平的失衡。
在BOT授予特許權的階段,有些政府部門的決策過程缺少科學的論證,缺少民眾的參與。不當的高估政府的能力,匆匆決策,對于一套明晰的管制框架和合同框架沒有投入必要的關注。結果項目一旦建成,進入運營階段后,簽訂的合同遭到公眾反對時,政府就陷入公眾和項目承包商的兩難之中。有些政府部門往往用權力干預合同的實施導致交易費用的攀升和政府信用的喪失。
2、政府角色的缺位。一個規范的、有效率的、兼顧公平的BOT框架中,政府扮演特許權授予者、管制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推動者和幫助者的角色。但是,由于BOT主要是政策推動,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沒有根本改變,從而政府的職能沒有發生改變,這直接導致了政府角色的缺位。首先,特許權授予時的政府角色缺位。政府在授予特許權的時候,并沒有培育一個適應市場競爭的體制,對交易成本、風險的結合,運營和控制等方面缺少嚴格的控制。其次,政府作為管制者角色的缺位。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單獨的管制機構針對BOT項目進行管制。再次,政府作為合作者和支持者角色的缺位。一種是政府過多的政策支持,導致公共利益和項目承包商利益的天平偏向于項目承包商利益;另一種是政策支持不足,制度不健全,政府與項目承包商之間利益失衡。最后,政府作為推動者和幫助者角色的缺位。政府作為缺少意愿和能力提供必要的擔保、稅收減讓或者競爭承諾都是資本不愿投資于BOT的制約因素。
三、我國政府推進BOT發展的政策選擇
(一)建立完善的政策框架和法律框架。結合目前我國有關BOT的政策建設的落后局面,放寬政策的覆蓋面,實施國民待遇,允許國內民營資本平等競爭參與BOT的項目建設等。在我國,外資享有“超國民待遇”,在BOT項目投資中,這種“超國民待遇”表現為外資優先準入,而實際上內資BOT相對于外資在回避BOT的政治風險和外匯風險、不影響國家的完整性、比較熟悉國情、容易與政府順暢而有效地溝通等方面更有比較優勢。借鑒國際通行做法,盡快建立《BOT法》。因為BOT運作中需簽署大量的合同文件,對BOT單獨立法就顯得很必要。按照國際慣例,在英、美、法等國一般都對BOT單獨立法或制定條例性法規。我國也應借鑒此種做法,通過專門的法律形式把報批與招標程序、BOT項目的合同范本與BOT的運作規則等固定下來,單獨立法,這樣有利于BOT的規范運作。只有嚴格遵守國際慣例,保證國內政策、法律的穩定性,國外投資者才有信心來我國投資。
(二)由政策推動到制度推動。我國3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是一個國家通過政策調整,漸進的增量改革的過程。國家首先通過政策引導、推動經濟的發展,培育市場的發育;然后政
府與企業、政治與經濟相對分離,依法治理國家。從政策推動走向制度建設是從計劃走向市場,市場不斷成熟的需要。因此,政府為了推動BOT的發展需要從單一的政策推動走向制度建設,包括如下幾方面的制度:首先,建立BOT規劃制度;其次,建立BOT特許權授予制度;再次,建立專門的BOT管制體系,形成高效的管制體系;最后,建立BOT過程中談判和仲裁制度。
(三)發揮市場作用,變革基礎設施建設體制。首先,為了市場的競爭需要將政府和企業分開,需要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運營分開。政府從全能型轉向“掌舵”的角色,通過制定規則、維護規則的執行而增進市場,而不是置身于市場之外或直接干預市場;其次,為了市場的競爭需要一個信息充分的招投標環境;否則,信息成本的攀升會阻礙資本進入BOT。政府除了提升自身的能力、形成高素質的專業隊伍、建立公正、高效的招投標程序以外,還可以充分利用民間組織的自我協調,通過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的信息優勢傳播信息,鑒別優劣;最后,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是遏制競爭的體制障礙,應將政府與企業分開,將投資、建設和運營分開,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和政府管制的雙重作用,尋求競爭和規模經濟的平衡??梢越梃b英國的強制性招投標制度,讓參加BOT的所有競爭項目人展開競爭,公與公、公與私、國內與國外競爭,提高建設和運營的效率。
(四)變革政府管理方式及體制。首先,變革政府管理方式。中央政府應當指定一個內部主管機構負責制定和協調政府的BOT政策,這一主管BOT項目的機構可擁有廣泛的責任。在行政方面,“一個窗口制度”對于克服項目在行政上的延誤是最有效和最受歡迎的方法。根據“一個窗口制度”,項目公司為取得和續延其建設和運營BOT項目所必要的核準、許可和同意,只需同一個政府部門打交道;其次,改變政府管理體制及理念。政府的管理理念從審批型政府到掌舵型政府,政府在政企分開的前提下,從行政審批到制定招投標的規則,將主要精力放在特許合同的設計、制定和監督執行上;政府主要依據合同,根據法律調整政府與民間資本之間的關系,政府有必要提高政府公務人員的素質和專業知識水準,或者借助于中介組織彌補自身的信息和專業缺陷;建立完善的BOT責任追究制度,做到決策權力與責任相一致,對于成功推進BOT的官員予以獎勵,如果造成重大失誤則根據原因追究責任和進行懲罰;最后,建立合理的BOT行政流程,依據合同和績效設計政府的行政流程,防止職能機構之間的推諉和扯皮。
主要參考文獻:
[1]倪文肖.河北金融市場非均衡發展的相機治理[J].經濟論壇,2004.20.
2008年9月,工信部、國資委聯合印發了《關于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緊急通知》(工信部聯通【2008】235號文);2010年4月,工信部印發了《關于2010年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的實施意見》(工信部聯通【2010】204號文)。這兩個文件是我國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工作的指導性文件,比2000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簡稱《電信條例》)有很大進步,其基本思路已體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法(征求意見稿)》中,主要提倡各運營商之間的共建共享。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并非僅是電信行業內部的事情[1],還涉及市場機制、消費者權益、土地資源、環境保護等多方面問題,必須由各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做好。本文通過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結合一些地區的實踐經驗,對地方政府如何在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1)電信運營商業利益色彩已超過公共利益。電信運營商建設基礎設施,更多理解為商業利益需要,很難讓社會公眾(包括運營商自己)認同為服務公共利益。我們也不能天真地認為各運營商的經營者有足夠高的覺悟,愿意為了公共利益而自覺共享基礎設施。運營商由于競爭、盈利和自身發展需要,很難為了滿足主管部門的要求而犧牲商業利益、自覺承擔社會責任。
(2)各運營商不愿意共享電信基礎設施。中國大陸電信運營商沒有購買運營牌照的財務壓力,《電信條例》為基礎設施建設保駕護航,運營成本很容易轉嫁給消費者,所以各運營商都愿意自建電信基礎設施。這是實力的表現,也是阻止新進入者的高門檻。各運營商的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維護一般采用外包服務,對相關的部門和個人來說有很大的尋租空間,他們往往抵制擴大共建共享范圍。由于歷史原因,各運營商擁有的電信基礎設施存在較大差距,電信基礎設施具有規模經濟性和馬太效應[2],根據博弈理論,不共享基礎設施才是各運營商的最優選擇[3]。不共享基礎設施可使電信基礎設施較完善的運營商維持對其他運營商的網絡優勢,遏制競爭對手,維持高市場份額,從而進一步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所以運營商很難自愿共享電信基礎設施。各運營商的負責人往往很難放低身段、相互協商共建共享,對外界關于重復建設的指責也置之不理[4]。
(3)消費者和地方政府承擔著共享不足的成本。重復建設造成的高成本最終都轉嫁給消費者。共享不足帶來覆蓋不足問題,一些樓宇內部手機信號覆蓋不好,部分手機用戶必須到陽臺等地方接聽電話,這違背了通信自由、普遍服務原則。電信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造成土地、空間浪費和環境破壞,高昂的電信服務費用也不利于地方經濟發展,制約了高端服務業發展。電信基礎設施的重復建設損害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群眾的利益。
二、地方政府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享的可行性
1、地方政府的作用。(1)世界上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執行較好的國家和地區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電信監管、物權等法律比較健全,執行到位;二是電信市場開放,運營商有很強的成本約束。介紹國外經驗的文章較多,本文不再贅述。總的來看,國外經驗是我們長期努力方向,但近期我們缺少借鑒這些經驗的土壤。(2)如果將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認同為公共利益,并把建設權力賦予各運營商,勢必造成選址、建設的隨意性增加,周邊社會公眾的利益受損;如果將其認同為商業利益,勢必造成建設選址困難,電信發展落后,沒法滿足通信服務需求,給城市發展和居民生活帶來影響。在代表公共利益方面,地方政府比各運營商更被社會公眾認可,在法律方面也更容易解釋。如何協調公共利益和商業利益,地方政府可以發揮較大作用。
2、地方政府有動力推進共享。地方政府一方面歡迎電信基礎設施投資,希望運營商更多參與無線城市、智慧城市等建設,另一方面希望電信基礎設施盡可能共享,減少占用土地和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基站輻射引起的周邊居民抗議。地方政府非常尊重工信部作為主管部門的權威,但也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使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整體發展要求保持高度一致。
3、地方政府有手段推進共享。初步統計,有超過30%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在政府或國企物業、公園、綠化帶、公路附屬設施上;這些設施建設前,需要得到建設、城管、交通、環保等部門的審批同意。地方政府如果在審批條件中增加共享方面的要求,對運營商的約束將比考核指標更有效,可以實現過程監管。
4、法律和行業政策不存在障礙。按照《物權法》,建筑物的通信配套設施屬于全體業主共有,運營商只要征得業主的同意,即可使用其小區內的已有電信設施。這在法律上斷絕了開發商、物業公司或運營商的壟斷行為,保障了小區用戶的電信服務選擇權。2012年的《工業和信息化部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明確表示鼓勵民間資本開展接入網業務試點和用戶駐地網業務,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基站機房、通信塔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維護。這個政策與之前“運營商共建共享”的提法有很大不同,為地方政府采取多種模式促進共享提供了政策依據。
5、一些地區已經取得了部分成功經驗。江蘇、四川、福建等地在高速公路沿線通訊鐵塔建設、市內基站建設、室內分布系統等方面引入第三方進行共建共享建設及維護試點[5]。上海市政府授權上海信息管線公司負責電信管道的建設、授權上海建筑電信公司負責新建住宅建筑電信配套工程的建設、維護,杭州市政府授權華數集團負責全市的電信鐵塔建設[6]。
三、關于地方政府促進共享的建議
(1)加強選址規劃統籌管理。大到一個城市,小到一個公園,都應要求各運營商提前做好電信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政府再加強統籌,合并類似的選址需求,提高站址的利用效率。相關部門可以通過批量審批、合并審批等方式,優先許可建設共享的電信基礎設施,引導各運營商加強合作。涉及公共利益的建設規劃應進行公示,爭取社會公眾的支持,同時引導社會力量對重復建設進行監督。我國電信市場的4G移動網絡建設剛剛起步,特別要提前做好規劃管理,爭取在4G網絡建設中大幅提高共享水平。
(2)規范電信基礎設施建設。電信基礎設施除了通信功能外,還涉及城市環境和居民生活,地方政府有必要加以規范。目前我國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法規來統一規范電信基礎設施的建設程序和審批手續,而散見于一些法規和規章中的規定往往過于原則化、邊緣化甚至存在歧義,沒有起到規范的作用,操作過程中執行部門自由裁量權很大。地方政府要發揮自身優勢,加強對各部門的統籌,積極探索有利于城市長遠發展的電信基礎設施建設模式。
(3)推進第三方建設模式。電信基礎設施共享的難點在于如何界定和取得所有權。運營商“共建共享”模式不能有效解決產權、技術服務和協調等問題。運營商之間本來存在競爭關系,缺少信任感,行政指令下的強制合作不可能產生效益,不可能持續。
一家運營商通過非市場化手段(《電信條例》賦予的法定權利,沒有招拍掛流程)、以公共電信設施的名義取得了城市空間的建設權、所有權,再按照市場價格出租和經營是否合理?這中間存在政策紅利。但這部分紅利并不屬于運營商的核心利益。地方政府可組建第三方公司,依托政府、國企物業和市政設施場地等,建設、經營部分電信基礎設施。這種共享模式協調成本低,運作更順暢,存在模式紅利。在目前各運營商各自為政、無序競爭中,產生了大量內耗,政策紅利和模式紅利都消耗掉了,對整個社會來說是巨大的浪費。
第三方公司對股東(地方政府)負責,較好落實地方政府對城市景觀、空間利用等的要求,采取更多的美化措施,保護好城市美麗的天際線。同時,第三方公司可幫助運營商節約投資,解決“選址難”、“建站難”、“維護難”等難題,集約建設電信基站、鐵塔、桿路、管道、傳輸線路、室內分布系統、住宅建設電信配套工程等電信基礎設施,向各運營商提供公平、公正、透明的專業服務,讓各運營商更好專注于主營業務。
(4)結合城市發展目標推進共享。地方政府在建設無線城市、智慧城市,實施三網融合等工作中要注重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建設無線城市要集約建設Wi-Fi網絡,共享熱點設備,避免造成新的“數字鴻溝”,統籌實現無線寬帶網絡的城市全覆蓋。一直以來,建筑物通信設施產權、物權與通信公平間的矛盾、物業壟斷地位濫用等一直困擾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工作,現在又同樣困擾著三網融合工作。電信基礎設施共享、三網融合的出發點都是有效利用社會物質財富,促進行業競爭。
(5)結合產業發展推進共享。電信基礎設施共享除了要保證通信安全和運行穩定,還需要解決設備間干擾等技術難題,這不僅需要技術創新支持,更可能催生技術創新。例如,ZTE公司融合平臺可支持多制式、多標準共站建設;Nokia-Simens的Flex多?;究蓪崿F多制式平臺共享與快速建網;Ericsson管塔式站址共享,可節省占地,容納多套基站設備,比傳統基站功耗低40%[7]。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享,也為我國通信設備制造業發展帶來機遇。華為、中興公司是世界領先的通信設備制造商,在這個領域將大有作為。
四、結束語
黨的十要求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節約資源要求我們在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消費模式等多方面進行變革,政府和國有企業要起到表率作用。電信基礎設施共享可以節約上千億資金投入,節約大量的土地、鋼材和電力,是學習貫徹落實十精神的具體行動。主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轉變觀念,務實合作,共同把電信基礎設施共享這項利國利民的好事辦好。
參考文獻
[1]程德杰.共建共享非電信業一家之事,《電信世界》2009年18期.
[2]彭舒蘭.論我國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共享法律制度的構建,北京郵電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09
[3]苑春薈,陳曦.電信運營商移動電信基礎設施共享的博弈分析,《中國軟科學》. 2009年第10期
[4]徐云鶴,印度移動運營商攜手共享基礎設施我國電信網重復建設亂局愈演愈烈,《IT時代周刊》. 2008年第2期
[5]謝麗容,舒杰.全國數地共建共享引入第三方道路越走越寬,《通信產業報》. 2010年7月19日
論文關鍵詞:基礎設施投資 支出結構 經濟增長
一、政府基礎設施支出的現狀分析
本文以對經濟作用顯著的基礎設施支出為研究視角,分析了陜西省基礎設施支出的現狀及問題,在以前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考慮到基礎設施支出對經濟作用的滯后性,同時考慮到體制變革的影響對參數穩定性進行了檢驗,使結果更具可信度和說服力。
(一)基礎設施支出范圍的確定
本文遵循盡量全面又不高估的原則,把包含基本建設支出、科技三項費用、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支援農業支出、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5類的基礎設施狹義支出作為具體度量指標。其中,支援農業支出包括農林水利氣象部門事業費;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在2001年時分開統計,2001年后的數據由教育事業費、文體廣播事業費、科學事業費、醫療衛生事業費加總得到。下文數據均是通過對《陜西統計年鑒》的整理、計算得來。
(二)陜西省基礎設施支出的現狀分析
1、支出絕對量不斷增長。自1978年以來,陜西省基礎設施支出總量規模至2006年時已經達369。828億元,是1978年11。1796億元的33倍多。從各項支出來看,基本建設支出在1987—1991年2003—2004年兩個時期有一定的下降,支援農業支出在2003年和2005年有所下降,但其它年份都呈快速增長趨勢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科技三項費用呈緩慢增長狀態,文教科學衛生費用支出總量大且總量增長極快??傮w來說,各項費用在1978年至上世紀90年代中期增長相對緩慢,此后的上升勢頭強勁。
2、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趨勢且波動較大。從1978年到1996年這一比重一直是逐年下降的,由1978年的13.8%下降到1996年的最低水平5.O%。在1994年實行財稅綜合改革后,這一比重停止下降,出現明顯上升趨勢,并在2001年達到9.0%的新高點。
3、社會性基礎設施的支出增長較快,生產性基礎設施支出呈下降狀態。文教科學衛生費用占比從1978年的28。4%快速上升至1995年的61。9%,之后這一比重雖有下降但也有45%左右;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所占比重由4。1%增加到6。9%,呈小幅上升狀態??傮w來看,二者所占比重之和并且是不斷上升的,說明改革開放以來我省對關系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性基礎設施重視程度的增加,這也體現了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萍既椯M用占比較為穩定,在1.7%附近波動;支援農業支出所占比重一度下降至2003年的15.2%左右,2004年上升到30.3%;基本建設支出占比從1978年開始處于下降狀,在上世紀8O年代中至2002年呈兩端高、中間低的”V”形,在2002年回升到30.3%。
(三)陜西省基礎設施支出存在的主要問題
1、占GDP的比重偏低,沒有隨經濟發展而增加。相關統計分析表明,1991年以來的北京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與GDP之比在8%一13%之間,每100元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會產生237.2元的增加值。與此相比,我省的該支出是偏低的。由于基礎設施投資對國民經濟增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應保持經濟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的互動關系,基礎設施投資在合理范圍內應適當增加,在不同時期或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對占GDP的比重不斷調整。
2、支出的結構長期以來沒有較大改善?;A設旌支出結構實質上體現了基礎設施內部比例關系是否合理,關系到政府能否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應當說,隨著社會的發展,需要重視科技試驗和推廣,科技三項費用支出的比重應該有所提高。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占基礎設施總支出的比例平均為5.5%左右,占總財政支出的比例就更低了。據財政部公布的數據,國家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比例,從1998年的5.52%提高到2005年的11.05%,而我省2006年該項占本文歸納的基礎設施總支出比重只有6.9%。在貧富差距擴大的今天,我省的該支出確實偏低,需要增加該項支出以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二、對今后陜西省基礎設施投資的幾點啟示
結合現狀的分析和對各類支出經濟績效的評估,為提高資金的利用效率和促進經濟發展,筆者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提高基礎設施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同時以調整支出結構為重點。
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支出在我省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各類支出對經濟的促進作用不同,但基礎設施支出在GDP中的比重偏低。因此,當前不是應當減少該支出,而是要在增加支出的同時,著力解決公共支出中”越位”與”缺位”的矛盾,力求通過結構進行優化提高公共支出的效率,建立起經濟發展所需要的支出結構,以促進經濟更快發展。
(二)按照各項支出對經濟的彈性系數大小改進投入方向。
計量分析的結果顯示各項基礎設施支出對經濟的貢獻度大小依次為:文教科學衛生事業費、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支援農業支出、科技三項支出、基本建設支出因此,要繼續增加文教科學衛生事業的支出,同時向支出相對少而存在問題較多的領域(如衛生)傾斜;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所占比例很小,可是其對經濟發展的作用卻十分明顯,應該增加撫恤和社會救濟支出,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增強社會公平性:加大支農投入的廣度和深度,進一步促進農業發展,縮小城鄉差距;基本建設支出可適當縮減,調整投資方向,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中其它主體的作用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