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1 17:08:5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大學畢業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中國期刊投稿熱線,歡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論文我們會在2個工作日之內給予辦理審稿,并通過電子信箱通知您具體的論文審稿及發表情況,來信咨詢者當天回信,敬請查收。本站提供專業的服務和論文寫作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快速發表。
【摘要】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
【關鍵詞】就業指導教育 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本頁關鍵詞】會計期刊征稿 教育論文 職稱論文
【正文】
關于師范類大學生就業指導教育實踐層面的思考( 一) 就業指導教育應以教師教育理論為指導, 突出師范特色, 著力于師范生的師范技能培養。在教育崗位的競爭中, 有些師范生贏不了非師范生的一個很重要原因就在于師范生的師范特色不強。1. 加強“三字一話”技能訓練。近來許多師范院校都放松了這方面的技能要求。字如其人, 如果一個未來的教師連字都寫得亂七八糟, 談何為人師表? 用人單位又怎么會要這樣的畢業生呢? 另外, 也不應忽視作為國語的普通話訓練, 雖然現在的師范生都要通過國家的普通話等級考試, 但是, 純粹只為考試過關而不為自身素質提高者也不在少數。由于現在高等師范院校的畢業生就業多流向中小學, 師范生普通話水平在就業競爭中就顯得更為重要, 學校應加大力度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 同時還應提供普通話朗讀技巧等相關培訓。2. 培養學生的教學技能。由于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師范生對于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運用能力也就相應地被列入用人單位的要求中, 師范院校不僅要開設多媒體技術的課程, 更應在平時讓學生多使用多實踐。但是, 也應讓學生不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 以免離開了課件就不能上課。教學技能的培養更重要的一塊還在于,訓練學生自主備課、走向講臺并且大方自如講課的能力。另外, 學校還可以創造條件, 提供學生教態、教師禮儀等方面的指導。3. 加強師范生教育學、心理學的學科修養。教育學和心理學是師范生畢業后走向講臺, 并且很快適應崗位與學生很好地溝通所必需的。所有的師范生都被要求修教育學和心理學課程, 但很多時候, 學生們抱著的卻是拿了這兩門課的學分就行的心態, 因此,學校要從心態和教學上同時抓好學生這兩門課程的學習。( 二) 專業課程中應滲透就業指導教育。師范生畢業后走向教育崗位, 要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學校的專業課程大多與以后的教育實踐聯系不夠緊密, 因此, 專業課程的教學中也應滲透與教育實踐的聯系, 即就業教育的內容。如院系可以安排學生到中小學去見習, 看看常態的課堂是怎樣的, 與一線的老師進行交流, 訪談中小學生。另外, 專業課的教師應把中小學的動態以及國家的相關教育政策及時地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現在的中小學是怎樣的情況, 以便為日后的就業作好準備。( 三) 就業指導教育應充分利用好學長制。學校的就業指導教育中心、院系領導、專業老師雖然可以給學生提供全面權威的就業指導, 但是, 作為學生的同齡人的學兄學姐更容易也更多地與學生接觸, 他們在就業指導方面發揮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視的。現在許多學校都實行了學長制。應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作用, 學兄學姐尚未畢業時, 可以給學生在擇業觀等方面進行指導,畢業后更可以提供就業信息等等。( 四) 就業指導教育還應充分利用畢業實習。畢業實習可謂學生大學畢業前的最后真槍實彈的練兵, 學??梢猿浞掷脤嵙暤臋C會, 先給學生實習指導, 然后讓學生放開手腳去實踐, 積累一定的教學工作經驗。高等師范院校的教育不應只有陽春白雪, 更要有柴米油鹽, 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科學的就業指導教育, 讓師范生們在未來的就業競爭中取勝。
【文章來源】/article/87/5843.Html
【本站說明】中國期刊投稿熱線:專業致力于期刊論文寫作和發表服務。提供畢業論文、學術論文的寫作發表服務;省級、國家級、核心期刊以及寫作輔導。 “以信譽求生存 以效率求發展”。愿本站真誠、快捷、優質的服務,為您的學習、工作提供便利條件!自05年建立以來已經為上千客戶提供了、論文寫作方面的服務,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網絡信譽體系,我們將會繼續把信譽、效率、發展放在首位,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務。
聯系電話: 13081601539
客服編輯QQ:860280178
論文投稿電子郵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郵件標題格式:投稿刊物名 論文題目
如:《現代商業》 論我國金融改革及其未來發展
聲明:
本站期刊絕對正規合法
并帶雙刊號(CN,ISSN),保證讓您輕松晉升
我于XXXX年8月開始工作,于2XX0年8月獲得中學二級教師職稱,至今共5年.工作以來一直是滿工作量.20XX年10月和11月分別通過了職稱計算機和二外日語考試.
本人XX年畢業于xx專業本科.畢業后的就參加非師范類新教師培訓,通過教育學,心理學,教材教法,普通話和信息技術的考試,取得教師資格.在工作后2XX0至20XX年期間,進修蘇州大學英語專業,獲得本科學士.
XXXX年大學畢業后在xx學校任教2年.期間擔任班主任,任教計算機課程,所帶班級在省中級計算機統考中一次性全部通過.還輔導過計算機競賽小組,負責網頁及word操作部分,學生比賽獲得蘇州市團體三等獎.還任教過營養衛生課程,于20XX年6月開過蘇,錫,常地區公開課一堂.
20XX年8月調入xxxx中學至今,一直任教英語課程.其中20XX~2XX2學年擔任班主任.2XX2~20XX年,三年時間帶完一輪初中英語教學任務.其中2XX2~20XX學年擔任初一年級組長助理.
在xx的四年是學習的最多,成長最快的四年.在工作期間工作兢兢業業,服從領導的安排,團結周圍同事,思想政治上積極要求上級,努力學習新時代對青年教師的要求,遵守各項規章制度,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探索新的教學思路和方法,爭取把工作做到最好.
在當班主任和助理期間,工作任勞任怨,努力向周圍同事學習好的方法,盡力把工作做到最好最細致.在班級管理中采取了很多量化的細則,這樣方便管理和考核,也讓所有的學生有了規范自己的依據.除了常規工作做好以外,我更注重和學生多溝通,尤其是對于家庭背景特殊和學習上存在障礙的學生,經常走訪家庭,課余談心交流,知道學生學習不上進的真正原因,用真誠的心去對待學生.從身心各方面去幫助學生取得進步,走出學習的困境.
在做助理期間,工作更加瑣碎,一個年級16個班級,做到通知及時到位,高效有序的配合協調好年級組長與班主任之間的工作,培養了與人溝通,協調管理的能力.
在英語教學上,我更加刻苦鉆研,虛心學習好的教法.平時堅持做到六認真,經常聽課交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積極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學到了扎實的知識同時,也能在英語課堂上獲得學習的快樂.所帶班級的成績一直保持較好的水平.我指導的孫柯凡學生在20XX年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獲得初三年級組三等獎.
在教學以外,我還一直注意對自己的繼續教育,一直在不斷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20XX年暑假期間,我參加由江蘇省教育廳組織,蘇州教育學院舉辦的中小學骨干教師省級培訓班學習,順利結業.20XX年1月份開始,業余時間參加由外籍教師教授的口語聽力的培訓.
20XX年開始,我校招收雙語實驗班,我在開辦的兩年來一直還兼職雙語教學工作.發揮自己兩個本科專業的優勢為學校發展出一份力.其中20XX年12月,全國首屆雙語節在蘇州召開,我校也是分會場,我開了一堂《科學膳食》的全國公開課,獲得了一致好評.20XX年秋,在上級領導專家驗收雙語學校期間,我也開了一堂《指紋》的公開課.20XX年,我的論文《從學英語想到雙語教學》收入《雙語教育在蘇州——蘇州市中小學雙語教育論文精選》,教案《Nutrition and Balanced Diet》收入到《蘇州市雙語教學教案精選》.20XX年,我的教案和文章收入校《雙飛燕——雙語教學成果篇》.20XX年,我的論文《小圖片,大身手——生物雙語課堂上的重要元素》刊登在校報《草橋》總第76期上.20XX~20XX學年還負責管理我校與教育局聯合主辦的外教班,學員在參加劍橋英語的KET和PET等級考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
一、大眾化教育下的就業現狀
1973年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理論,他根據一個國家的高等學校能夠容納適齡人口的比例,把高等教育發展劃為英才教育、大眾化憝育、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普及教育三個階段。姑且不論特羅的理論是否真的適合中國教育的發展實際,但我國高等教育迅猛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就業問題是高校和社會面臨的大問題。
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1999年,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確定了高等教育大發展的新思路,到2003年.全國普通高校招生達到335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接近l5%,我國的高等教育逐步邁入了大眾化教育階段。“中國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就業。因為全世界的發達國家加起來所有的就業崗位是4.3億個。中國現在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是7.4億個。很快就要達到7.5億個。等于說,中國用7.5億個就業崗位提供的是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10%都不到。但是,西方發達國家僅用4.3億個崗位就可以擁有全球國內生產總值的60%,甚至70%。從這個反差中看出:我國現在要么是充分就業。但是平均從業人員的收入肯定不會太多,而且有可能出現高學歷向下積壓;要么不就業,不就業使收入差距過大?!?/p>
我國這幾年教育的大發展,人才的存量資源大大增加,使得大學生人力資源的稀缺程度在下降,產生了崗位和人才學歷的不對等,用人單位呈現出人才“高消費”趨勢。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教育大眾化下的人才浪費,從整體上說高校畢業生就業處于“買方市場”。
二、就業市場化的選擇
有的學者提出“教育市場觀”的觀點。認為教育市場觀是調節教育內部分配和教育資源配置的一種有用的觀點,是一種激發教育活動效率的有效思路,它包括教育在市場中、教育成為市場、教育遵循市場規律。
就業是學生從入學到完成學業的學校教育的最后階段。在學生從學校生活進入社會勞動生活,開始個人職業生涯發展和社會化的過程中.無論是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還是畢業生的就業標準,亦或是雙向選擇的就業方式.其市場化趨勢愈發明顯。
(一)畢業生就業由政府行為過渡為市場行為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條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由過去的政府行為過渡為市場行為。市場化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市場的主導作用。收入期望在調節畢業生就業流向、就業觀念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渡虾4髮W生發展報告之就業專題調查(2002—2003)》指出,大學生擇業的首要標準是經濟收入?!按髮W生期望最低月收入平均約3200元。與2000年的調查相比,提高了700元?!昂芏啻髮W生寧愿到收入高但隨時可能下崗的單位(占84.9%)?!蔽髂蠋煼洞髮W團委專門成立了大學生就業問題調研組。調查顯示大學生對經濟收人的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其對收入的要求與社會實際情況相比,期望值偏高,大學生群體對于最低收入的期望差別較大。
二是雙向選擇成為畢業生實現就業最主要的方式。本畢業論文由整理提供就業市場化即大學畢業生全部進人人才“市場”.企業和大學生的雙向選擇是必經之路。各類人才要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要遵循人才“市場”的規律,立足于選擇最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實現自我價值的崗位,要應對市場的變化而擇業,而不要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擁擠在大城市、大企業里。
三是部分高校學生一畢業即待業成為可能。部分同學成為就業大軍的“校漂族”,部分人無業可就,部分人則有業不就。這也是市場調節畢業生就業的重要杠桿。面對市場.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經受嚴峻的考驗。校方也在為就業率的高低而努力,因為這關系到學校的社會效益,關系到學校下一年的生源。這就是市場規則.這就是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主導高校畢業生就業.主導高等教育的發展。
四是越來越多的學生選擇直接進人個人創業階段。
(二)就業市場化過程中要注意處理的幾個矛盾
(1)就業市場化與人事制度改革之間的矛盾?,F行的人事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尚不能與畢業生市場化的擇業機制相協調,畢業生落戶、檔案劃轉等方面還約束著畢業生就業.社會養老金、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最低生活保障費等社會保障措施尚不完善.這些都制約了畢業生的流動。
(2)就業市場化與大學專業設置之間的矛盾。當前,大學生進入就業市場,實現了就業市場化,但大學的專業設置、培養模式缺乏前瞻性,沒有與就業市場化實現互動。專業設置上必須適應市場的需要,但是如何適應市場需求還沒有準確把握,盲目設置專業,一擁而上脫離市場的現象十分嚴重。
(3)就業市場化與大學生就業觀念之間的矛盾。面對市場經濟的挑戰,社會、高校及學生在很多方面不能適應就業市場的形勢,主要是就業觀念落后。用人單位、學校、家長和學生缺乏充分的思想準備,仍然存在著“等、靠、要”的思維模式,缺乏就業主動性。
(4)就業市場化與人才信息不暢之間的矛盾。就業市場化需要良好的就業信息流通.但就業市場總體上還存在著信息不暢,供需溝通渠道不暢、社會用人制度相對滯后等諸多問題,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用人單位不知何處覓人才,畢業生不知哪里找工作”。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基本以區域就業為主,還是圍繞著接收大學教育的區域打轉。
三、市場化就業的對策思考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面對就業環境的變化,大學生應充分認識市場化的就業環境中各種就業因素的影響,多次就業,自謀職業,更為重要的是畢業生應轉變就業心態,積極就業、謀業,以我為主,并努力完成從擇業、就業到創業的轉變。
(一)正確認識市場化,增強就業意識是前提
正確認識大學生就業壓力突增的各種因素.而這些因素的解決是我國社會發展長期面臨的大問題。(1)國際就業形勢與中國“人世”的影響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同時,“人世”對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造成短期沖擊。
(2)我國就業壓力的影響。首先,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城市勞動力就業:其次。企業下崗人員再就業、機構改革分流人員、農村富余勞動力進城找工作.使得城市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焦點,就業形勢日趨嚴峻。(3)高校連續擴招,國內就業結構總體不平衡。一是地域不平衡性。這決定著我國的就業形勢在不同地區的差異性.人才需求也因而顯出一定的地區差異。二是結構性矛盾突出,買方市場形成,長短線的矛盾一時難以根本解決。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就業樂觀度差異明顯。
(二)多樣化就業、就業重心下移是方向
教育的“大眾化”使很多學生獲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但從“精英化”教育轉為“大眾化”教育的同時也使“精英化”就業轉為“大眾化”就業。這就需要轉變畢業生的就業觀念,用大眾化的觀念來對待就業。要逐步讓人們認識到接受高等教育只是提高其素質的一種手段而不是必然和所謂的“高尚職業”聯系在一起的。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畢業生平晾長仍然希望到傳統受尊重的崗位就業,如政府機關、高等院校、事業單位等。而現實的狀況是這些傳統的接收高校畢業生的主要渠道隨著改革的深入其接收能力在不斷減弱;傳統觀念中所謂的“好工作”、“好崗位”越來越少,也正是這樣的觀念使他們白白喪失了許多就業機會。但是。當我們用一種新的視角看待這個社會時就會發現.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新技術的廣泛采用,以及加入WTO后世界一體化進程的加快,許多新的職業甚至新的行業在不斷涌現出來.為大學畢業生提供了眾多的就業機會甚至創業的可能。
(三)積極謀業、甚至多次就業是選擇
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就要樹立就業意識。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的高等教育長期是一種高度集中的計劃管理模式,從招生到就業,國家“統、包、管”一條龍服務;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就業實行擇優錄用、雙向選擇,因此要認清形勢,樹立“不等”、“不靠”的思想,有意培養自己的就業意識。大學生可以利用假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爭取機會多接觸社會,主動了解我國現行的大學畢業生就業政策、我國大學生就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增強對社會、市場的適應性。特別是要培養主動推銷自己的意識,“尋找適合自己、最能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打破“一次擇業,終生就業”的觀念束縛.增強創業信心與能力。畢業生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評價,樹立自信心,客觀地認識、評價自我,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主動適應市場的變化及社會的選擇。
(四)從擇業、就業到創業的轉變是趨勢
現在的教育模式將從職業培養人才轉向創業培養人才。傳統的高等教育只強調按照現有的職業崗位需要進行培養,而沒有看到社會發展對職業變化的需要。在未來,創業教育將成為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創業教育的凸現,成為高等教育的新任務。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未來人才就業的主導方式將不再延續傳統的就業模式,即不再是先由社會出現一個職業位置的空缺,然后個體去應聘.而是轉變為人才自己預見到社會發展需求.然后組織成一種適應未來需要的知識模式和能力模式,并由此形成一種新的工作模式,從而創造出一種職業模式來。這種對社會發展的預見能力和自己的知識技能以及高超的組織能力結合在一起的能力就是一種創造能力。未來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就是進行這種創業教育,創業教育也將成為現代大學制度構建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超級秘書網
(五)培養目標的再確認、反思大學教育是延續
一、當前青年的就業現狀及問題。
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不利影響有一個“滯后期”,由沿海地區向中西部地區,由外向型企業向各類企業,由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向規模以上企業,由農民工向城鎮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蔓延,勞動供給數量與勞動需求數量上嚴重不平衡將進一步擴大。很多單位都不招人、少招人,就五百強企業高校招聘會而言,崗位減少40%,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凸顯出來。青年人失業(包括待業)占失業總數相當大比率,是我國歷年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傳統的就業制度被打破之后,這一問題顯得尤為嚴峻,改革開放后的20多年基本呈上升趨勢。
1978年失業青年人數為249.1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47.0%,1988年245.3萬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82.8%,與10年前相比幾乎增加了一倍;1997年失業青年人占城鎮失業人數的68.9%,與10年前相比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于1978年的水平。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時期出生的人口開始逐步進入勞動年齡,中國勞動力資源呈持續上升趨勢?!笆濉逼陂g增加5697.23萬人,即每年平均增長千余萬人,2006年為1603萬人。城鎮每年新增的1000萬左右勞動力中,絕大多數是青年。農村有1.5億~2億富余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大多數也是青年。教育論文"target="_blank">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而我國2009年大學畢業生的初次就業率達到74%。[1]1.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派生出新的問題?,F在,全球經濟雖然出現了逐漸復蘇的跡象,但是全面復蘇仍是一個緩慢而復雜的過程。國內經濟資源在人為因素影響下,片面流向重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與大學生就業相匹配的知識型服務業則長期低迷。這種產業結構所對應的人才需求狀況,就是低端崗位需求旺盛。我國很多企業處于產業鏈的低端,需要的只是生產工人和技術工人,所以金融危機給大學畢業生就業帶來了很大壓力,而且還要持續幾年。
在我國,高等教育連續擴招,大學畢業生人數連續上升,2007年和2008年畢業的大學生分別還有100萬人和150萬人沒有找到工作,他們與2009年610萬應屆高校畢業生一起競爭工作,加在一起有860萬人。根據以往大學畢業生的就業比例,估計有約36%的人能找到工作,還有約500萬人面臨就業的困難。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給我國實體經濟帶來的沖擊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海外市場業務的縮減,二是國內市場需求的低迷。勞動力市場上,勞動供求數量矛盾突出。不少應屆大學畢業生被迫選擇考研,國家也在擴大研究生的招生人數以延緩就業。大學生就業難派生出新的問題:一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群體已經形成。這是由于高等教育中一個重要的轉變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分配制度改革將大學畢業生推向了市場,作為一種資源,大學畢業生也要受價值規律的作用和影響,同樣要通過使用價值和價值來判斷,和供求關系緊密相連。就業狀況的變化對培養大學生的高等學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對大學生及家庭的一種考驗。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流入就業困難群體。這一群體的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容易沖動,有可能成為社會沖突的制造者。二是加大受教育不平等。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對于貧困家庭絕對是高投資,如果投資沒有產生回報,勢必影響人們對教育的投入,由就業問題引發公眾教育投資的進一步拉大,會加大受教育的不平等,產生一系列社會問題。
2.青年農民工基數大,就業的穩定性不強國家統計局農村司的監測調查報告指出,2009年內我國外出從業6個月以上的外出農民工為14533萬人,在本鄉鎮以內從業6個月以上的本地農民工為8445萬人。據預測,未來幾年,城鎮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力每年都將達到1000萬人以上。
隨著城鎮化建設的推進,大規模轉移農村勞動力是中國解決“三農”問題、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笆晃濉逼陂g,從農村勞動力供給看,雖然鄉鎮企業和進城務工轉移了2億人,由于土地容納的農業勞動力有限,按1.7億計算,則農村富余勞動力還有1.2億以上。有資料顯示,2010年,中國農民將減少至7億人左右,這就意味著至少有近2億農民要轉移到城鎮;另外,目前中國人均0.3畝以下包括完全失地的農民已接近5000萬人,而且每年以百萬級的數量在增加,這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也是一個現實的壓力。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大量的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轉移到非農領域,向城鎮轉移的規模會不斷增加,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大多為青年人。
由于找不到工作的農民工是不會長期滯留于城市中,并且農民工對條件較差的工作大多也可以接受,所以,相對于大學畢業生來說,青年農民工的就業率較高,但是就業質量不好,就業的穩定性不高,作為城市的一個邊緣群體,他們屬地位較低的收入階層。農民工作為城市發展中的一支生力軍,承擔著城市中的很大一部分基礎設施建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工作,為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已經逐漸成為城市生活中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群體。然而,現實表明,由于種種因素,他們始終被排斥在城市社會的邊緣,無法平等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權利和待遇,無法順利融入城市社會,成為真正的“城市人”。這不僅不利于城市社會的發展,而且嚴重地阻礙了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目前,農民工群體的人口特征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其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就是農民工群體內部代際分化已經形成,主要表現為青年農民工群體已成為農民工群體的主體,他們占整個農村流動勞動力中的大部分,是農村勞動力中的高素質人員,更是未來城市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的后備勞動力資源。
監測顯示[2],農民工外出務工目的地仍以東部地區為主,但在中西部地區的比重提高。經調查,進城務工青年年齡大多在18—28歲之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以初中及以下學歷為多。進城打工的主要目的就是想多掙點錢,增加家庭收入。據上海市金山區團委對來滬青年農民工的調查,[3]青年農民工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青年農民工求職渠道基本依靠熟人介紹。
74%的青年農民工是通過親戚朋友和老鄉的介紹找到“目前這份工作”的,并且學歷越低越是依靠這種關系(P=0),初中以下學歷占80.6%,沒有文化的農民工更是占到100%。通過分析發現,這一現象同來滬時間的長短沒有關系,而同跳槽的次數、所從事的行業和工種有直接有關(P=0.008、P=0.000、P=0.000)。也就是說,跳槽的次數越多越是依靠熟人,反之,也是因為熟人之間的強關系,促使跳槽增多,工作環境和待遇逐步改善。
二是青年農民工的工作時間普遍較長。本次調查顯示,外來務工青年平均每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及以下占少數,工作8小時以上的占絕大多數。
延長工作時間在農民工這里是較普遍的,每月的工作日在20以下的僅占13%。
三是青年農民工最大的煩惱來自于經濟收入少。數據顯示,農民工的收入大多在1000—2000元之間(77.8%),沒有文化的農民工更是100%在2000元以下,1000元以下的占6.4%,雖然長三角地區規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可是目前來說全覆蓋還需要一個過程和相關部門的監管。
四是青年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度還有待提高。
關于“如果讓您對目前的身份做一下定位,以下那種說法最符合您”的問題,選擇“半個上海人”的比例為16.2%,選擇“新上海人”的比例高達21.8%,選擇“外地人”的比例為51.9%。關于“您離開家鄉外出工作多久了”的問題,選擇“四年以上”的比例高達41.6%,選擇“三年左右”的比例為14.9%,選擇“兩年左右”的比例為18.6%,選擇“一年左右”的比例為16.5%,選擇“半年左右”的比例為8.4%。根據人口學關于居住在一個城市的時間達到半年以上的為常住人口,可以認為務工青年傾向于長期在上海生存的意愿和能力都是非常強的。
3.青年白領的職業壓力大,對生存與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當前,青年白領(本研究所調查的對象為工作3—5年的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上的困惑與壓力眾所周知,作為擴招后的大學畢業生,在經歷選擇與被選擇的矛盾沖突后,無論滿意與否,最終都要選定某一職業,邁向社會,這無疑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大學畢業生由“自由人”向“職業人”的角色轉換成功與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事業成敗和價值定位。
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在職場能拚得一席之地已屬不易,面對金融危機加劇下格外嚴峻的就業行情,早兩年已就業的大學生更感慶幸。但是,生存壓力普遍較大,不同群體存在較大差距,渴望破解發展瓶頸愿望強烈。作為高知識群體,當前白領青年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社會上龐大的大學畢業生求職群體的壓力。我國目前估計有約500萬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的困難。以上海為例,2009年上海高校共有畢業生15.8萬人,而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崗位需要數目的同期降幅超過20%,其中以金融、航運、國內貿易和部分制造業的降幅尤為明顯,部分上海金融財經類、外語外貿類畢業生的需要數目同期降幅甚至超過了30%。社會上存在大量的待就業人員,對已就業的大學生來說會產生很大的壓力,一些人有被后來者取代的危險,所以,不管目前工作如何,必須加倍珍惜,不能失去,而有跳槽打算的人就更會慎重,大多持保守態度。
二是用人單位工資持續走低的壓力。在高校擴招后,隨著大學生數量的大幅度增加,大學生就業供給大于需求。在供需定律的推動下,必然導致大學生的工資價格降低。上海團市委于2010年1月對畢業3-5年的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顯示,月工資在1000—2000元的占13.2%,2000—3000元的占21.1%。目前,畢業生工資中位數為2492元/月。據媒體測算,一個無房上海大學生要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每月開銷大概需要2000元左右。而在上海安家置業簡直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上攵?,在中國一線城市,一個剛畢業大學生的經濟狀況可謂捉襟見肘。
三是就業穩定性下降的壓力。大學生就業穩定性主要源于高等院校的培養機制,學校沒有遵照市場為導向的原則培養大學生,致使學校教授的專業與勞動力市場的需求脫節。尤其是2003年以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呈現了持續下降的態勢。另一方面,當前“先就業后擇業”的就業導向,可能會導致大學生在首份工作選擇上的輕率和盲目,降低了大學畢業生對專業對口的關注和重視。
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導致了就業中的專業不對口問題,從而影響就業的穩定性。
二、促進青年就業的政策建議。
今后幾年,城鎮需要就業的人數每年仍將保持在2400萬人以上。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長期存在。而在現有經濟結構條件下,按經濟增長保持8%的速度計算,新增崗位和補充自然減員只有1100萬人,供大于求缺口在1300萬人左右,矛盾十分尖銳。國際貿易摩擦、人民幣升值壓力等國際和國內宏觀經濟的變數,也將對一些地區和行業的就業產生影響。青年就業應得到格外的重視。政府部門首先要采取措施,緩解社會就業壓力,促進青年成長。
1.加大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大學生就業難,技校生職場走俏,九成未畢業就被預訂一空。但技校、職校不可能替代大學教育,當大學畢業生紛紛回潮讀技校尋找就業出路時,拷問的就不止是教育體制,更深層次折射的是當前經濟結構的問題。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一些重要產業目前仍停留在資本與勞動雙密集階段,接納的勞動力是大批藍領工人,對大學生需求有限。白領崗位需求不足,主要是因為我國的產業結構特別是第三產業不夠發達造成的。第三產業特別是像金融、法律、理財、高級家政、高科技還有中高檔的服務崗位需求不夠,第三產業只占到全部GDP的36%-38%,而一般市場經濟發達國家達到60%,甚至70%。從長遠來說,只有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才能解決更多大學生就業問題,當我們的產業不再高度依賴于外向型,形成自己完整的產業鏈,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或許能緩解很多。
2.相應提高青年農民工工資水平和工作穩定度。
外來人口的就業情況直接決定了他們的經濟地位。城市居民的工資與福利一直由政府有關部門做出規定,由用工單位強制執行。而外來人口則沒有這樣的規定,他們的工資完全由企業主說了算。由于中國現存巨大的就業壓力以及企業主的短期行為,很多外來務工青年只能接受低薪。同時他們也沒有城市工人合法的勞動權益,超時間工作、超強度勞動是城市農民工的普遍際遇。
青年農民工對于增加收入的期望很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增加農民工工資的迫切性。數據表明:收入不能完全維持生活的青年農民工比例較高,因此,有必要適當地提高工資水平。具體的工資提高過程可以依照兩個指標進行,一是農村以及小城鎮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二是國家經濟的發展速度,客觀上也要求勞動者的工資水平有所增加。
發展和完善政府部門等正規就業渠道,規范農民工非正規就業渠道,是促進青年農民工工作穩定的重要手段。對上海郊區的調查表明,青年農民工進城務工多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偶然找到”、第三才是“職業介紹所”,要依靠法律規范非正規就業渠道,發展正規的農民工就業渠道。要建立全國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網,盡快完善農民工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措施,使他們在國內任何一個地方都能夠享受到公民待遇。其一是暢通就業信息渠道,在各地設立就業咨詢中心,凡有用工必須提前公告,招工信息要透明,并開通全國聯網,以幫助農民工有序流動,減少不必要的“盲流”。其二必須保證每一個公民有個人的社會保障賬戶,并實行全國通聯制度,便于農民工的職業變動??傊胸熑尾扇∮行Т胧┮幏毒蜆I市場,而不能把問題都推給市場。
3.建立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制度。
大學生由于對市場缺乏足夠認識,容易“眼高手低”。在職業搜尋的過程中,當意識到工作機會正在一個一個流失而競爭人數卻在不斷增加的時候,又喪失了冷靜和理性,不顧一切地把自己“賣出”,這就天然地為用人單位降低薪水創造了條件。然而,政策空白也是大學畢業生起薪降低的原因之一?,F在不少城市針對農民工制定了最低工資標準,對大學畢業生卻沒有相關規定,盡管上海制定了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指導價,但并未引起用人單位的重視,也不具有法律上的強制性。因此,建議制定大學畢業生最低工資制度,為大學畢業生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事業發展的基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認同感和融入度。有人認為工資由市場決定,只要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就無可厚非,但為了約束企業的惡意行為,政府應有所作為。
4.鼓勵靈活就業和異地就業。
近年來,國內的就業方式呈多樣化發展趨勢,靈活就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非全日制就業、短期就業、季節性就業、家庭就業、派遣就業、遠程就業、自營就業、臨時就業等多種形式。這些相對靈活的就業形式主要吸納的是青年群體。靈活就業方式在歐美得到承認和保護,并享受到多重優惠。而國內,目前的優惠政策偏重于解決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問題,對于諸如大學生自主創業和其他新增勞動力、靈活就業從業者的問題考慮較少。
應對吸納失業人員或實現新增就業崗位的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對青年非全日制就業、臨時性就業、季節性就業等靈活就業形式,政府給予一定的暫時性補貼,以緩解青年就業問題。比如,上海的父母很不希望孩子出去,但是,如果政府能給他們一個保障,就是如果出去,戶籍還可以保留,可以來去自由,這樣他們就可以放心地出去工作。對于到中小城市、甚至到鄉鎮、農村,到基層去鍛煉的大學生,幾年后再回到上海再就業時有關部門可以提供優惠政策,以促進就業。
關鍵詞 就業 創業教育 素質型大學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最近幾年,我國的就業形勢顯得尤為嚴峻,除了學歷不高的人群出現了就業難的問題,本科院校的大學生們也遇到了同樣的就業難問題,青年的就業問題成了社會關注的話題。從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來看,據人民網-人民日報報道,2010年新新增就業人數達到了1500多萬,加上之前近900萬未就業人員,我國城市等待就業的總人數超過了2400萬,而我國 GDP的增加速度卻只保持在8%左右,企業能吸納的人員僅僅只有約1200萬人,城市就業供需的缺口在1200萬人左右。所以,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問題和矛盾日漸突出。2012年我國高等院校畢業生人數又達680萬人,創歷年來的新高。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把2010屆高等院校畢業生就業目標定為:爭取應屆畢業生一次就業率達70%左右,年底時爭取整體就業率能基本達到80%以上。這個數字相對保守,但還是從另一面展現了當今大學生畢業生就業中的難度。大學生的就業率實質上是每年在遞減,尤其是近幾年,各大高校的持續擴招和我國就業體制的問題,大學生就業的機制在市場經濟的檢驗中敗下陣來,尋求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成為學者們關注的重要課題。
1 依據和背景情況
黨的十七大報告以及之后的政府年度工作報告中,都將“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作為應對就業難題的基本工作方針。在黨的十報告中指出:我國的政策要支持和 鼓勵高校畢業生多渠道和多形式的就業,用創業教育來帶動就業。增強在校期間的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提升畢業生就業和創業的能力,增加就業后穩定性,“全黨都要關愛年輕人、多關心年輕人、多關愛年輕人,多聽聽年輕人的想法,多鼓勵年輕人健康成長,多支持年輕人投入到創業中去”。根據報告精神地方政府和高校相繼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或措施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大學生創業近年也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隨著就業壓力的增大,大學生自主創業者在不斷增加。據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各高校大學生自主創業的人數占到在校生的5%左右,而打算創業的大學生數量所占的比重則更大。當前,大學生創業熱情空前地高漲,但是在創業的過程中卻蘊涵著巨大的風險。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只有2%~3%,遠遠低于一般企業。在此種背景下,對于大學生開展創業的教育就引起了很多高等院校的重視。
讓大學生增強創業意識,提升創業能力,激發創業意愿這就是創業教育要做的,也是我國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部分,創業教育對于更多地培養出具有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的人才,為讓我國能更快地建設成為創新型的國家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創業教育的理念是指導高校進行創業教育的理論基礎, 現今的很多的高等院校開設的創業教育方面的課程更傾向于鍛煉學生的創業方面的技能,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在創業的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因此需要對其進行轉型和升級,創業教育的轉型與升級,首先是教育理念的轉型與升級,只有指導創業教育的理念得到發展,才能走出當前創業教育面臨的一些困境,使我國創業教育得到健康快速發展。關于創業教育的理念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技能型創業教育,另一種是素質型創業教育。當前我國創業教育的理念總體來看是技能型創業教育,這一指導理念本身存在一些盲目性和功利性,不利于我國創業教育長足發展。素質型創業教育是與技能型創業教育不同的一種教育,它強調的是培養學生企業家的精神與素質,換句話說,就是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素質。即為素質型創業教育,我們可以概括為是指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具有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素質以及社會責任意識為主要任務的一種綜合素質教育。
那么,創業教育的理念應如何重新定位呢?技能型創業教育有哪些局限? 技能型的創業教育和素質型創業教育有什么不同呢?素質型創業教育要如何實現呢?這種教育方式能給我國的創業教育帶來哪些變化?本研究主張的素質型大學生創業教育方式就是想理清這些問題,為我國的大學生創業教育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2 研究的目的、理論意義和實際中的應用價值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全球化腳步的加快, 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由原來更多看中的專業對口轉變為更加看中人才的綜合素質和價值觀。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也需要高等院校也調整出適應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不能再一味地按照原來的模式埋頭教學,而是需要和企業對視,時刻關注企業需要怎樣的人才,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加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的創新和創業教育,多培養出適應社會和企業又具有高素質的人才,這樣既能緩解目前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還能夠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速發展。所以,本研究具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應用價值。
2.1 理論意義
創業需要綜合素質,特別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我國高校對大學生的創業教育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鑒和推廣,也沒有引起大學生們的重視和關注。本論文試圖借鑒國外和我國已有研究在創業教育基本理論、素質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成果的基礎上作進一步的探索,以期為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提供理論指導,同時為高校開展大學生創業教育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進而拓寬我國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的視野。
2.2 現實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的教育體制更多地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面對著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種種挑戰以及高校學生就業和再就業壓力的進一步增大,如何切實有效地幫助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增強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培養,是每一個教育者的愿望和責任。研究我國素質型大學生創業教育,不僅能促進大學生創業活動的開展,還能使更多的大學生具備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素質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創業教育不僅是我國教育主動調整去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所采取的措施,同時也是我國高等教育趨近國際化和大眾化背景下開展的綜合性素質教育的具體操作和體現,素質型創業教育的研究,對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綜合競爭力、全面推進國民綜合素質、創建創新型國家、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參考價值。
3 結束語
所謂素質型創業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注重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即是一種提升大學畢業生綜合素質的教育。本文從分析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中的教育現狀出發,借鑒相關學科的已有研究成果和分析方法,希望能為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提供借鑒。
參考文獻
[1] 謝志遠,呂一軍,鄒良影.大學生創業教育轉型發展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2]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 羅洪鐵,董婭.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基礎理論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5.
[5] 麥可思研究院.2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6] 胡解旺,歐清華.大學就業教育論[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5.
[7] 謝安邦等.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新進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8] 彭行榮.創業教育[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9] 羅天虎.創業學教程[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3.
[10] 張喜梅,呂雅文.大學生創業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關鍵詞: 新建本科院校 經濟學專業 實踐教學管理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在地方原有??茖W校合并整合的基礎上成立的教學型、地方性本科院校。為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于人才的市場需求,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為“教學型、應用型、地方性”,且逐漸認識到較強的實踐能力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區別于研究型人才的重要特征,也是其重要優勢所在,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本科辦學歷史較短,與全國性重點院校相比,在教學資源、辦學條件、師資力量、科研水平、生源等各個方面都存在明顯差距。經濟學專業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專業,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還缺乏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目前尚處在探索摸索的過程中。本文就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問題作探討。
一、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
1.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越來越受重視,多樣化的實踐教學逐步開展起來。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逐漸清晰,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得到校、院領導及任課教師的普遍重視,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從課堂到課外逐步開展起來。隴東學院經濟學專業除了加強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寫作、畢業實習工作之外,在課堂教學中逐漸實施案例教學、課堂討論、情景模擬等教學方式,同時開設了電算會計、會計手工模擬、ERP沙盤模擬等實驗實訓課程。在課外實踐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挑戰杯”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經濟學專業知識競賽、頂崗實習等活動,引導學生參加會計、銀行及證券等從業資格證書考試,對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發揮了積極作用。
2.硬件建設投入力度不斷加大,逐步建起了經濟學專業實驗室。
近年來,新建本科院校在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硬件建設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了經濟學專業實驗室、ERP模擬實驗室及會計手工模擬實驗室等,使實踐教學條件得到改善,初步滿足了一些專業課程的實驗、實踐教學需要,使得電算會計、會計手工模擬、ERP模擬實驗等課程有條件開設。通過實驗及模擬實踐教學使學生體驗、驗證、模擬經濟學理論或在仿真的環境中進行專業實訓或生產經營決策。
3.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取得新的進展,不斷嘗試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
近年來,新建本科院校積極尋求校企合作,多途徑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比如地處陜甘寧革命老區的新建本科院校隴東學院的經濟學專業已與海通證券和華龍證券公司營業部、建設銀行慶陽分行、農產品有限公司、街道辦事處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等單位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初步搭建了校地、校企合作平臺。并聘請證券公司證券分析師、商業銀行高級經濟師為學生舉辦有關專題講座,增進學生對社會經濟運行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實踐教學基地為經濟學專業學生開展相關課程見習、社會實踐及畢業實習提供了便利條件。
4.實踐教學管理逐步加強,制度建設取得新的進展。
近年來,隨著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的逐步開展,實踐教學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學校及學院兩級均意識到了加強實踐教學管理的重要性,針對一些實踐教學內容和實踐環節制定了相應的管理制度,如《畢業論文(設計)工作規定》,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撰寫、指導與答辯工作提出了具體、規范的要求。制定了經濟學專業實驗室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等,保障了相關實踐教學的正常運行。
二、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驗實踐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實踐教學仍然處于零散的、片斷的狀態,實踐教學內容不成體系。
盡管經濟學專業的實踐教學活動已在課內課外、校內校外逐步開展起來,但無論是實踐教學課程、實踐項目設置還是實踐內容、實踐環節都缺乏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的統籌規劃和宏觀設計,沒有形成循序漸進、科學規范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利于提升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
2.實踐教學資源短缺,經費投入不足。
新建本科院校成立時間較短,本身經費緊缺,加之經濟學專業又是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專業,實驗實踐教學設施全部需要新建。隨著學校規模迅速擴大,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經費來源單一,相對于急劇擴大的實驗實踐教學軟硬件需求,學校經費投入一時滿足不了需要,影響了一些課程的模擬實驗及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
3.實踐教學考核、監控管理制度不完善,評價激勵機制不健全。
隨著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力度的不斷加大,建立了相關的實踐教學制度,但實踐教學的考核和質量監控制度還很不完善,學校制定的實踐教學管理制度主要是針對理工科和師范類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而對于屬于文科性質的經濟學專業的實驗實踐教學缺乏操作性。經濟學專業實驗實踐教學的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建立,無法對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和學生的實踐能力做出公正而又科學的評價,挫傷了教師鉆研、設計和指導實驗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尤其對于一些綜合性強、難度較大但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發揮重要作用的實驗實踐教學項目,缺乏教師激勵機制,打消了教師參與研發的積極性。
4.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沒有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共盈點。
盡管通過多方協商,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初步建立了一些實踐教學基地,但實踐教學基地僅限于本地,由于受到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企業自身規模較小,技術管理水平不高,容納量有限,目前只限于接納學生畢業實習,更高層次的合作受到極大限制。而其他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及相關的事業單位出于對實習學生的安全考慮及怕麻煩、擔心泄露財務、商業信息等思想的影響,對于校企合作積極性不高,還沒有找到與企業合作的利益共贏點。
5.師資隊伍缺乏實踐教學經驗,“雙師型”教師緊缺。
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普遍沒有專職的實驗教師,任課教師大多缺少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實踐經驗,專業理論功底較扎實,但自身實踐經驗不足。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有搞好實驗、實踐教學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實踐教學能力和經驗。由于實驗經濟學的興起也是近年的事情,所以,教師普遍沒有掌握經濟學實驗的技能和方法,教師雖有強烈的學習、培訓的愿望,但是缺乏系統的學習培訓機會,影響了對經濟學課程實驗的設計和指導及相關課程的開設。另外,由于缺乏相關的實際工作經驗,對于一些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的具體操作流程,課堂教學也講解不透。
三、改進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管理的思路和建議
1.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在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除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之外,還必須認識到實踐教學,是理論教學在實踐領域的繼續,承擔著加深學生對理論的消化、理解,實現從理性的抽象向理性的具體轉化和知識意義建構的任務。實驗實踐教學,既是傳授知識和開發鍛煉學生能力的過程,又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的過程。因此,必須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實踐教學中堅持知識、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將實踐教學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
2.加強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實踐教學必須適應市場對于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零散、片斷的實踐教學進行系統化的規劃和設計,從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出發,遵循應用型人才培養規律,按照知識、能力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要求,對包括軍事訓練、社會調查、學年論文、模擬實驗、仿真實訓、畢業論文(設計)、畢業實習等在內的實踐教學的課程、內容及實驗實踐教學項目從簡單到復雜,由低到高分層次進行全方位的宏觀設計,將實踐教學貫穿于學生的大學四年教育之中,貫穿于課內教學和課外活動,貫穿于校內實驗、仿真實訓和校外實習實踐的各個環節,并將實踐教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進行統籌安排和規范管理,使人才培養方案能夠全方位地體現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
3.加大實踐教學軟硬件投入,精打細算提高利用效率。
隨著高等教育的不斷普及,新建本科院校招生規模迅速擴大,隨之而來的是教學資源緊缺,而有限的資金使得學校的經費使用捉襟見肘。盡管實踐教學的投入連年增長,但還是滿足不了需求,學校要站在增強人才競爭優勢的高度認識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實驗實踐教學投入力度。要通過多種渠道解決實踐教學資源短缺的問題,可采用租用教學軟硬件、優化校內實驗實踐教學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與企業或政府部門共建實驗室、或與企業人力資源培訓開展資源共享等多途徑解決實驗實踐教學短缺問題,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構建良好的教學平臺。
4.切實加強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在強化實踐教學中,首要的任務是建設一支理論水平高、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才能保障經濟學專業各項實驗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和教學質量的提高。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要多措并舉建設多元化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一是加大經濟學專業實驗教師的引進力度,充實實驗教學師資隊伍,保證各類實驗課程的開設。二是對現有教師進行實驗實踐教學方法培訓,請一流大學有豐富實驗實踐教學經驗的專家來校專門就實驗實踐教學方法做專題報告、進行技術培訓,并利用購置新軟件的契機對教師開展軟件應用培訓。同時,派出專業任課教師參加實踐教學研討會或到其他院校進修學習。三是鼓勵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豐富實踐工作經驗,激勵教師與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課題研究,通過實踐交流,提高教師自身實踐素質。四是聘請經濟管理部門實踐經驗豐富、理論功底扎實的高職稱、高學歷專業人員擔任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并與相關專業任課教師結成對子對學生進行指導,由校外專業人員一對一地對專業任課教師進行傳幫帶,在實踐活動中提升教師實踐教學能力。
5.加強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創新產學研合作辦學模式。
新建本科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必須堅持互惠互利、雙向共贏的原則,學校除了安排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踐之外,要加強與企業全方位的合作交流。一是聘請企業高級業務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長期兼任校內實踐教學指導教師,與專業教師共同指導學生開展校內仿真模擬實訓、創業就業項目規劃大賽等活動,使學生及時了解社會實踐前沿。二是加強信息交流,及時掌握企業和市場對經濟學專業人才需求的知識、素質和能力要求,使學校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大綱及實踐教學項目等方面能適應市場需求,增強所培養人才的市場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三是學校利用自身的師資、科研優勢為企業提供管理咨詢、員工培訓、市場分析與預測、產品和服務營銷方案設計等,幫助企業提高經營效益。四是開展課題合作研究,對于企業生產經營中出現的經營和技術難題,校企可開展合作研究,發揮各自優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師的科研水平,為教師課堂教學積累生動案例。五是實現校企資源共享,企業可以利用學校的實驗教學設施開展課題研究和員工培訓,學校也可利用企業的科研平臺、員工培訓資源等為教師提供科研便利,為學生提供實踐場所。
6.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管理機制,保障實踐教學質量。
為了切實保障實踐教學質量,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實踐教學管理機制,教學管理機制應與理論教學管理機制一樣,包括實踐教學質量評價、實踐教學質量監控、實踐教學考核激勵等機制,對于實驗實踐教學的運行情況、運行質量、運行效果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通過健全的管理制度對實驗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相關教學人員的職責做出明確規定,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對實踐教學業績納入教師職稱晉升、績效考評體系,激勵教師投入時間和精力積極研發綜合性、創新性、符合新建本科院校經濟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驗實踐教學項目,將實驗實踐教學推向更高水平,提高經濟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曾小彬.深化實驗實踐教學改革 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1-3.
【論文摘要】獨立學院大學生中存在有職業意識淡薄、職業發展短視、職業理想功利方面問題。教育者應以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為契機,教育和幫助大學生培養職業規劃意識,確立長期的職業發展過程,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
職業價值觀教育是大學生職業規劃和就業指導的核心,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我國獨立學院開設十多年里,它所培養的畢業生質量和就業情況如何,一直是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普遍關注的問題。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更是對獨立學院培養的畢業生的一次重大考驗。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反映了他們的職業認識和職業動機,對他們今后的職業生活起著關鍵性的指導作用。職業價值觀不僅決定了他們的擇業行為,而且對于他們的工作態度、工作積極性,乃至對社會的穩定和發展都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本文擬湖南某地三所高校舉辦的獨立學院大學生為對象,從職業規劃方面探討其職業價值觀問題并提出應對之策。
一、職業規劃上的輕視性
職業規劃是一個人對其一生中所從事職業和承擔職務的相繼歷程的預期和計劃,這個計劃包括一個人的學習與成長目標,及對一項職業和組織的生產性貢獻和成就期望。它是近幾年來我國高校應對大學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困難開設的一門新課程,目的是讓大學生在大學階段能充分認識和了解自我,掌握社會對自己所學專業的需求狀況和入職規格,通過努力提升自身素質、拓展個人能力,為將來能順利融入社會而進行的一項價值觀念改造和行動計劃。
大學生進入高校前很少涉及職業教育,職業意識缺乏,因而有強化職業意識、提高職業認知,做好職業規劃的必要性。但調查顯示,僅有1%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在大學期間進行了認真的職業規劃。19%的大學生有過簡單的規劃,80%的大學生沒有規劃。問及沒有規劃的原因,大部分認為,一是寫紙上的計劃約束了自己的自由,完成不了,二是只要專業成績合格、順利畢業了,就能找到工作,有沒有職業規劃無所謂。很顯然,大一新生缺乏大四畢業生就業方面的壓力,輕視職業規劃的重要性,最終導致的后果是,少數有職業規劃并嚴格按規劃行動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在畢業時能順利實現自己的求職目標,輕視職業規劃的獨立學院大學生大多重蹈上屆畢業生的覆轍。
二、職業發展中的短視性
大學生由于社會經歷的缺乏,對職業的了解多來自于父母、親人、或報紙、網絡等媒體介紹,不能真正全面了解職業本身,因而在職業選擇中,多被職業的外在性所吸引,如薪酬福利、工作環境等。據調查,影響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最主要因素是“經濟收入”和“工作環境”,而對“個人事業成就”和“專業對口”的追求則放在較次要地位。眾多大學生愿意放棄薪金一般、專業對口的職業,而選擇專業不對口,但薪金高的職業。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個人家庭經濟狀況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職業發展缺乏中長期規劃,為追求經濟效益、急切改變家庭或個人處境而舍本逐末。殊不知,每種職業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短處,如政府事業單位能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但生活沉悶、個人發展空間相對狹小;而生產企業單位雖然勞動強度大,但個人成長迅速,發展潛力巨大等等。由于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職業的發展變化也在加速,曾經冷門的職業變為了熱門,而炙手可熱的專業由于招生規模的擴大而出現就業的激烈競爭,開始變冷。因此,職業發展中的短視性,使許多大學生不能理性擇業,不能按照所學所長擇業,而是跟風走,哪行賺錢入哪行。工作三五個月或一年半載后,見異思遷,頻頻跳槽。這不僅導致一些行業的人才高消費甚至浪費,也使大學生抑制了自我的發展,為以后的職業生活留下了不穩定的因素。
三、職業理想上的功利性
獨立學院大學生大部分來自城鎮,家庭經濟條件較好,從小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在職業目標的選擇上,有著明顯的功利主義傾向。當在問卷中問及“您求職的月收入目標是多少”時,71%的學生選擇2000-3000元,20%的學生選擇3000-4000元,6%的學生選擇4000元以上,3%的學生選擇2000元以內。當問及“選擇職業時,您主要考慮的因素是什么”時,其中67%的學生選擇“職業收入高”,問及“畢業后您最愿意去的地域”時,55%的學生選擇“東部沿海發達城市”,40%的學生選擇“中部大中城市”。獨立學院大學生在擇業時看重經濟報酬的傾向不但日益明顯,而且大大超越實際薪酬水平。調查中問及“如果你的擇業目標沒有實現,你將怎么做”時,32%的大學生回答“打工,以后再說”,只有16%的同學回答“調整一下目標高度,先干著,找機會再走”。而在工作地點的選擇上,獨立學院大學生較多地傾向于留在工作環境好的大城市和地理位置好、生活條件優厚的沿海經濟發達地區。調查顯示,在大學生的內心深處,他們理想的擇業地點是深圳、廣州、上海等一線大城市,但激烈的競爭下,不得不放棄第一線大城市,改為一線周邊的二線、三線城市或內地省會城市。當前,大城市對年輕畢業生的吸引力依然巨大,而到邊遠地區就業和回較閉塞落后生源地就業的大學生是極其不情愿的。有些大學生明知自己在大城市難以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但依然決然地要去嘗試幾年,不能生存了再回生源地,可謂不到黃河心不死。當大學生把物質利益作為衡量個人價值的唯一標準時,往往選擇了那些能迅速使自己的知識化為金錢的單位,而忽視自己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工作經驗的積累,這種商品化的擇業趨向正日益影響著獨立學院大學生。
通過對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問題的調查分析,我們看到,許多獨立學院大學生在職業規劃、職業發展和職業理想上存在著價值觀取向的重大誤區。如何幫助他們認識到自身在職業規劃方面的錯誤,教育和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本文擬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嘗試。
1.加強職業規劃意識教育、明確職業規劃的重要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應重視職業規劃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雖然教育部已經明確將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高校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但大多高校僅將它排為選修課或素質教育課,并沒有意識到開設職業規劃課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特別是獨立學院,從上到下關注的是招生任務的完成,而不是畢業生就業數量與質量的提高。因而安排擔任職業規劃課程教學的老師大多是兼職教師或管理人員。學校不重視、教師走過場,職業規劃的重要性從何談起?
其次,應強化獨立學院大學生職業規劃意識教育。獨立學院應培訓專業的職業規劃課程教師,開設專業的職業規劃工作坊,通過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教學和個案制作,讓大學生參與到職業規劃的實踐過程中去,切身體會到職業規劃的意義所在。哈佛商學院曾做過一項抽樣調查,問學生十年后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100%的人選擇在商場上擁有財富、成就和影響力。但是他們中只有10%的恩寫下目標并做了規劃。十年后,調查小組追蹤發現,那10%為自己訂下目標、作好規劃的人,他們所擁有的財富是全部受訪者的96%。很多事實證明,不少人由于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毫無規劃,如大海孤舟、方向不定、目標不明,致使工作毫無建樹。歷史上很多事業失敗者,并不是他們沒有足夠的知識與能力,主要在于他們沒有對職業進行規劃,沒有找到適合他們發展的職業目標與發展機會??梢?,職業規劃對于成就人生事業至關重要。
第三,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職業規劃教育應貫穿始終。當前,很多獨立學院對大學新生入學時都進行了職業規劃教育,但學生是否從思想觀念上接受了,是否落實到行動中去了,卻無人理睬。因而,要真正實現職業規劃教育長期有效,必須有專人跟蹤落實,并對大學各個年級學生的職業規劃進行檢查指導,實現職業規劃教育的針對性和持續性。獨立學院還可經常性的組織職業規劃設計大賽,使職業規劃意識深入人心。
2.倡導腳踏實地、勤奮拼搏精神,確定職業規劃的長期性
當前社會追名逐利、急功近利之風甚興,從國家公務員、專家學者到普通民眾,都受利益驅使之累。不論是名人還是草根,利用報紙、電視和網絡等媒體為賺取大眾眼球而作秀者不乏其人。受此不良社會風氣影響,大學生也變得越來越浮躁、輕狂。學業上無心念書,干工作拈輕怕重,求職時這山望著那山高。獨立學院大學生由于家庭環境和社會風氣影響,普遍缺乏艱苦樸素、勤奮進取精神,因而在職業規劃中沒有做好長期性、職業發展中沒有面對曲折性的思想準備。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班菲德(Edwant.Barfield)博士對美國社會進步動力的研究發現,那些成功的人往往都是有長期時間觀念的人。他們在做每天、每周、每月活動規劃時,都會用長期的觀點去考量。他們會規劃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的未來計劃。他們分配資源或做決策都是基于他們預期自己在幾年后的地位而定。這一研究成果,對于剛剛跨入社會的職場人士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職業規劃的長期性,是未來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做的是哪一行,若想出類拔萃,就一定要有全身心投入三五年的準備。對于獨立學院大學生而言,做好長期規劃、甚至終生規劃,不在乎一時之得失,對未來的個人發展和事業成功至關重要。
3.樹立崇高的職業理想,在不斷追求和超越中享受人生
職業理想是人們在職業選擇上依據社會要求和個人條件而確立的奮斗目標,即個人渴望達到的職業境界,是人們對職業活動和職業成就的超前反映。
俄國的托爾斯泰曾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就沒有生活。”人生發展的目標是通過職業理想來確立,并最終通過職業理想來實現。職業理想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參照系的作用,它指導并調整著我們的職業活動。當一個人在工作中偏離了理想目標時,職業理想就會發揮糾偏作用,尤其是在實踐中遇到困難和阻力時,如果沒有職業理想的支撐,人就會心灰意冷、喪失斗志。當很多求職者被問到“職業理想”的時候,給出的答案是:月薪過萬,或者進入全球500強企業。在這些人看來,理想就是實現某些物質利益,比如錢、名譽或者地位。微軟亞洲區總裁李書復的一位同事,在認為自己賺夠了錢之后,說了聲“拜拜”就去享受他的環球旅行了。當時他才三十多歲。然而幾個月后,他發現自己當初的決定是錯的,他不用擔心溫飽,但并不快樂。因為真正的快樂來自于工作的過程,而不是由它獲得的報酬。如果大學生只把自己的職業理想定位在找個“好單位、好工作”上,即便是將來有實現的可能,也不能算是崇高的職業理想,因為,這樣的理想一旦實現,他就會不思進取,甚至虛度年華。所以,獨立學院大學生在確立職業理想時要考慮到這個前提:高薪并不等于職業理想。我們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擁有多少錢,而在于做了多少有意義的工作。一些研究告訴我們,那些追求理想的人,在多年以后比那些只追求金錢的人會賺到更多錢。因此,獨立學院大學生在確定職業理想是應記住這句話:事業比金錢重要,機會比安穩重要,未來比今天重要。
總之,獨立學院大學生的職業意識淡薄、職業發展短視、職業理想功利,這種傾向占有相當比例。教育者應以開展職業規劃教育為切入口,教育和幫助幫助大學生及早培養職業規劃意識,確立長期的職業發展過程與遠大的職業理想,引導大學生立足現實,及時調整擇業目標,轉變就業觀念,把個人理想、自身價值的實現與國家利益、民族振興緊密結合起來,樹立到基層、到艱苦的地方、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高尚的職業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游富英,畢慧敏.新建本科院校化學系畢業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J].科技教育創新,2008,20.
[2]李紅.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高校價值觀教育[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3]賀擁軍,周小李.淺析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現狀[J].當代教育論壇,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