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2 21:03:4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電氣一體化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0. 引言
電氣自動化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進行大量的實踐活動,才能培養動手、創新等能力。為此,各個院校對電氣自動化類專業課教學改革做出了各種努力和嘗試,一直在尋找既能提高學生理論水平,又能培養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實用型人才的教學方法,其目標就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專業素質,使專業課教學更接近于社會需求,最終能實現學生與企業的就業崗位零距離對接。
總之,要使學生在短暫的時間內將所學理論知識轉換為實際工作能力,教師必須十分強調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因此,理實一體化教學對電氣自動化類專業至關重要。
1. 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含義
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內涵主要是根據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重新整合教學資源,體現教學以提高綜合能力為本位的思想。從以教師為中心如何“教給”學生向以學生為中心如何“教會”學生轉變,從以教材為中心向以培養目標為中心轉變,從不僅做到授人以“魚”的同時著重授人以“漁”轉變,從以課堂為中心向以實驗室、實習車間、校內外實習基地為中心轉變[1]。
2. 理實一體化對教師的要求
電氣自動化類專業課教師既是理論知識的教師又是實踐指導的教師,在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設計中起著重要作用。當今信息技術不斷飛躍發展,使學生更容易從外部資源獲得信息和知識,也使學生更容易實現學習的主動性和實際動手的能力。因此,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者、講授者,也要成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指導者、組織者,教師的主要職能已從“授”轉變為“導”,這也為理實一體化教學提供了可行性。
理實一體化教學中教師隊伍的建設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保證。各高校應有計劃的培養和引進電氣自動化類專業課教師,積極開展業務培訓、校際交流,建立使專業課教師知識不斷加深、技術不斷更新的科學有效的教育培訓制度,形成一支教學理念先進、理論知識深厚、教學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勇于創新的教師隊伍。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應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教學中的中心環節應采用授課的方式,授課時應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計劃的具體實施方案。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應采用靈活的授課方法與手段,以“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作為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整個授課內容先基本、后高級、再綜合,循序漸進;選、講、演、練、考相結合,并在現場巡回指導時及時發現、總結、歸納問題,做到共性問題集中講解、個別問題個別指導。
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教師應培養學生以實際動手能力為主的綜合能力的提高。在實際培養中應減少理論課之間及理論課與實踐課之間知識的重復,解決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脫節; 以實際的工作過程為基準,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興趣,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知識、理論如何在實際工作中得到應用與發揮, 學以致用,從而使學生真正達到“寬基礎、精專業”的要求。
3. 理實一體化對教學過程的要求
把課堂搬到實習、實驗基地,在實際應用中加深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印證理論,這應當作為教學過程中一體化教學的一種基本模式。
在學校內建立電氣設備安裝調試實訓室,電氣設備線路布置實訓室等電氣實驗室,實驗室應全方位模擬實際工作流程、工作環境和職能崗位;學校與工廠企業聯系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學生定期到校外實驗基地去參觀實習[1],比較現實工作環境和實驗場所,實際工作內容和實驗內容,也可通過在施工企業現場實習,去體會學校的教學是和現場工作,增強學生操作技能的訓練興趣。
在實際操作技能訓練中,必須使學生樹立安全操作的習慣,對于正確的安全操作習慣必須按照正確的方法進行反復訓練,在做中學,在做中養成習慣,即在實踐中養成習慣。
在際操作技能訓練中,培養創新意識。創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種潛在的心理能力,但創新意識的培養需要理論知識和專業實踐訓練來挖掘。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多動手、多參與、多操作,在認識的基礎上不斷探索規律,鼓勵學生敢于“異想天開”、 “尋求創新”。通過鍛煉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養成學生良好的創新意識。
在實際操作技能訓練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團隊精神。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協調人們在日?;顒又械男袨?,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提高人們的工作效率[2]。
另外,在實踐教學中存在一個誤區,即過分重視“單項技能”的訓練而忽略“綜合技能”的掌握。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發現,單項技能掌握好的學生在解決某具體實踐任務時往往不能獨立完成,究其原因是單項技能訓練太單一,沒有涉及到各種復雜的實際問題,所以在實踐能力培養中應注重對“綜合技能”的培養。
4.理實一體化教學的具體實施方式
理實一體化教學對培養理論知識的具體實施方式:
(1)課堂實施方式。教師在課堂上布置研究性研究任務,然后通過在課堂探究、實驗、分組討論、大組討論等方式進行,教師進行現場實時指導。
(2)大作業方式。教師把研究任務以大作業方式布置,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在課后自主開展研究,最后提交作業或研究報告。
(3)畢業設計或課程設計。我們認為,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應該成為研究性教學的重要手段和環節。不應該重視競賽、輕視甚至放棄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環節[2]。
理實一體化教學對培養實踐能力的具體實施方式:
(1)技能考核。要求學生通過有關部門的“專業技術等級證書”考核或職業資格證書考核。學生通過這些形式的培訓與考核,能提高自身實踐能力,更好地適應現代人格市場與崗位的需要。
(2)項目設計、項目制作評判式考核。在項目設計完成后在小范圍內由指導教師與企業有關人員進行評判, 以明確的考核指標評出優劣等級,并告知學生。項目制作由考評驗收,以質量指標、制作過程和工藝等考核指標評為主要內容[1]。
(3)各級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或競賽。如挑戰杯、全國電子設計大賽,各學校組織的學生研究計劃等[3]。
論文關鍵詞:供用電技術;人才培養模式;調研
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和電力行業體制的改革,供用電技術專業背景也發生了全方位的變化。電力已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服務理念已由計劃用電向開拓市場轉變,由用電管理向營銷服務轉變。電力工業從大電網、大機組、超高壓、高自動化階段,進入了優化資源配置,實施大區聯網和全國聯網階段。由于本專業發展速度較快,出現了人才培養質量良莠不齊、培養的人才無法滿足生產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求等問題。因此,必須對原有的教學模式、教學管理進行改革,以適應現代電力行業發展及人才培養的需求。
一、電力企業調研內容
(1)了解供用電專業人才服務面向的就業崗位類型。
(2)了解電力企業對供用電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教學內容等的建議。
(3)了解電力企業對供用電技術專業專項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屆學生對本專業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等方面在現場實際應用效果的評價和建議。
(5)與去臺交流的教師進行座談,探討臺灣教育教學模式。
(6)協商師資培訓項目,為本專業建立“理論—實踐”教學一體化儲備師資力量。
(7)與企業建立產學研方面的合作,探討“配電設計”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二、就業單位類型和崗位類型
通過對電力企業及相關行業進行廣泛的調研,得到專業服務面向的就業單位類型和就業單位崗位類型。就業單位類型有:供電企業,電力設計部門,電力建設工程公司、電力設備修造企業,社會各行業自備供、配電系統,電力用戶等單位。就業單位崗位類型有:配電設計,配電線路的設計、運行、施工及檢修,配電線路帶電作業,電力負荷控制,用電檢查,抄表核算收費,裝表接電,配網自動化等崗位。
三、專業定位及發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電技術專業定位比較接近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經企業調研和課題組教師對就業職業崗位類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現將供用電技術專業定位為電業局、縣電力公司的配電中心一線工作人員。
具體來講,結合對電力企業的調研情況,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的供用電技術專業方向定位于: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綜合素質高,掌握供用電技術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具備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能力,具有獨立分析處理生產實踐問題的能力,畢業后作為電業局、縣電力公司的配電中心一線工作人員,從事電力客戶服務、配電維護、電能計量與計費等工作的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
四、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學院充分發揮校企一家的優勢,制定具體措施、創造條件鼓勵教師“三上三下”,即“上學歷、上職稱、上水平”和“下企業、下基層、下一線”。鼓勵教師參加企業培訓師認證工作,以支撐學院職前職后“互為加強、互為支撐”的辦學理念,增強教師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增加“雙師”素質教師數量,改善專業教學團隊結構。
1.專業帶頭人培養
制定專業帶頭人培養方案,從專任教師中選拔1名業務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教師給予重點培養。安排其到相關企業、院校進行交流學習,到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培訓,主持專業建設、教學科研、參加專業學術活動。計劃在三年內培養出1名能把握專業發展方向,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寬廣的專業視野,具有專業培養方案的設計、開發能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水平,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具有一定的社會活動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專業帶頭人。
2.“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在本專業已選派2名青年教師到福建省電力公司離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礎上,計劃每年繼續派出1名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半年,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給企業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和橫向科研項目,實現校企互動,體現“產學研一體化”。
制定“雙師”素質教師培養計劃,對進校3年以內的教師分階段進行教學能力培訓和專業技能訓練,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工程實踐和國家各類職業資格考試,鼓勵教師申報工程和技能系列職稱,將專任教師培養成懂理論、會操作、能培訓、具備“雙師”素質的教師。
3.兼職教師隊伍建設
計劃于1~2年內在福建省電力公司所屬企業范圍內,聘請6名兼職教師,形成1:1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另外,積極開展兼職教師與專任教師教學互助活動,共同提高專業知識、技能與授課技巧,承擔校內外教學任務特別是擔任學生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指導任務,協助開展專業建設與課程開發。
五、建立與專業培養目標相適應的教學體系
根據培養目標,圍繞本專業技術崗位(群)對專業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了改革,形成了“職業能力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
1.職業能力結構
職業素養、外語應用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電力應用文寫作能力、電力營銷與用電管理能力、配電運行能力、線路設計運行與檢修能力、配電系統設計能力等。
2.支撐職業能力的課程設置
如支撐配電線路運行與檢修能力的課程:“電工技術”(由原來設置的電路、電機、電子合為一門課程)、“電氣工程制圖與CAD”、“電氣工作安全規程”、“配電線路”、“配電設備”、“配電系統”、“配電線路規程”、“配網自動化”、“電氣運行”、“電力法律與案例分析”、“鉗工實訓”、“電工工藝實訓”、“線路帶電作業實訓”等。
3.創新課程設置
打破“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老三段式的傳統課程設置,按“文化基礎教學包、基礎教學包、專業技術教學包、專業拓展教學包、素質教育教學包”要求設置能力素質式課程體系。
文化基礎教學包:“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語文”(包括電力應用文和科技文寫作)、“基礎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等。
基礎教學包:“電工技術I”(含實訓)、“電工技術II”(含實訓)、“鉗工實習”(含實訓)。
專業技術教學包(一體化教學):“供用電系統”、“配電設備”(含實訓)、“配電線路設計施工與檢修”(含實訓)、“安全用電與安規”(含實訓)、“裝表接電與內線安裝”(含實訓)、“供用電系統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含實訓)、“配網自動化”(含實訓)、“用電管理”(含實訓)、“電力市場營銷”(含實訓)、“電氣制圖與CAD”(含實訓)、“畢業設計”、“畢業實習”。
專業拓展教學包:“建筑配電與設計”(含實訓)、“電力工程預決算”、“電氣運行”(含實訓)、“帶電作業”(含實訓)。
素質教育教學包:“電力法律與案例分析”、“準軍事化與電力企業文化”、“職業口才與訓練”、“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電力辦公應用軟件”。
六、初步教學改革
1.理論教學改革
為了形成職業能力所必須的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我們在課程目標中,融入了職業崗位群的國家職業標準對知識的要求,使課程內容以職業內容為主線。文化基礎教學包、基礎教學包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夠用為度。專業技術教學包、專業拓展教學包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各門課程均實現一體化教學,突出針對性、應用性和實用性教學。通過素質教育教學實現職業能力中對相關知識的要求。
2.實踐教學改革
構建了“四層次、三培養”集中性的實踐教學體系?!八膶哟巍睘椋簩嶒灐嵱?、實習、設計;“三培養”是指培養工程素質、操作技能、應用能力。四層次實踐環節,層層遞進,構成了能力培養的有機整體。
開展電工技術、繼電保護試驗等,以培養學生的基本工程素質;進行電能表接線、檢查、錯接線查找,低壓排故,配網自動化調度,帶電作業,桿上作業實訓等,以培養學生實踐操作技能;通過配電線路、配電室、配電站、開閉站、開閉所等畢業設計,電氣運行仿真實訓、頂崗實習等專業性設計、實訓和生產實習,以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
在專業教學改革的牽動下,已形成了“裝表接電”實訓室、“低壓排故”實訓室、“電氣運行”實訓室及“配電設計研究所”等,計劃在3年內,建立“配網調度實訓室”、“電力負荷控制實訓室”等。逐步形成實驗與實訓,基礎與專業,校內與校外,相互銜接、配套成龍的實踐教學體系與實踐基地,為實現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3.一體化教學建設
(1)教師一體化建設。任課教師負責本課程教學大綱與教材的編寫、一體化教室的建設,并負責實驗、技能訓練的指導,即大綱、教材、備課、講課、實驗實訓指導等一體化。
(2)教室一體化建設。包含傳統理論教學教室、實驗室、實訓室,三合一。教師在一體化教室邊講理論邊示范,學生邊練習,突出技能培訓功能。
(3)教材一體化。包含該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實驗指導及考核、技能訓練指導及考核等內容,即教材、實驗指導書、實訓指導書一體化。
對主要專業課程如“配電線路設計施工與檢修”等10門課程采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整合相關課程的教材和教學大綱。
七、深化教學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學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學結合作為切入點,融“教、學、做”為一體。
(1)探索建立“講、演、練”一體化的教室,如配線線路設計施工與檢修、裝表接地與內線安裝、配網自動化、帶電作業、配電運行等理論與實踐教學均在一個教室里進行,邊講邊練,做到工學結合、“教、學、做”一體化。
(2)變實驗指導書為實驗任務書的改革,實行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為主的實驗教學。
工程能力培養涵蓋工程知識、工程意識、技術能力、工程思維和創新精神培養等諸多方面;培養學生具有高水平的工程與科研創新能力,是工科教育的重要目標。隨著高新技術的不斷出現,企業對消化吸收先進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企業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這就要求工科學生不但要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和技能,還要能夠從解決工程問題角度出發來思考、分析問題,擁有較高的工程技術能力和科研能力。
許昌學院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在專業建設方面已經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何讓專業更大更強,更具特色,如何提升學生工程能力,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就電氣工程領域學生工程能力培養來看,電力工業“十二五”規劃研究報告指出,我國電力工業正從大機組、超高壓、西電東送、全國聯網的發展階段,向綠色發電、特高壓、智能電網的發展階段轉變,具有較強工程能力的電氣專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中原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河南省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中原電氣谷建設,實施智能電網產業園、高壓開關產業園等一批重大項目,鞏固提升超特高壓開關和電力二次設備自主化設計和成套化水平,建設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電力裝備研發和制造基地,需要大批優秀的電氣人才作為發展后盾。
2.實踐教學改革思路
受傳統教學影響,重理論輕實踐的主觀教學態度沒有改變,對學生的考評偏重書本理論知識,實踐教學環節師資配備和學時安排所占比重較輕,學生實踐能力得不到充分訓練。實踐教學受經費、儀器、場地等客觀條件限制,也制約著工科學生的工程能力培養。大多工科教師隊伍缺乏工程經歷,沒有實際的工程項目背景,在工科學生實踐指導方面存在欠缺,嚴重影響工程教育質量。工科專業課程體系陳舊,與產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工程教育與工業企業和行業脫節。培養高素質電氣工程應用創新型人才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緊迫任務,需要找出合適的應對策略。
2.1 課程體系構建
理論課程和實踐教學緊密結合、相互協調、互為促進的課程體系。從工程化的教育視角看,課程體系的構建建立在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之上,以市場為導向,與本領域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相對接,與行業、產業相關聯,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可變性和針對性;課程目標的轉向是工程的,而非學科的;課程內容的轉向是集成的,而不是割裂的;課程秩序的轉向是多維的而不是單向的;這就要求在課程設置上將通識課程、專業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進行組織、協調、優化、再組織。從實踐教學的角度來看,要切實提高工程能力,必須從人才培養體系整體出發,完善以能力培養為主線,分層次、多模塊、相互銜接的科學系統的實驗教學體系;充分考慮實踐教學環節的知識覆蓋性、技術覆蓋性、能力鍛煉覆蓋性,多層次、多角度體現電氣信息的強、弱電結合,各學科方向交叉,使實踐教學內容從相對獨立到學科。
2.2 實踐平臺一體化建設
要提升電氣專業學生的工程能力,必須抓好實踐教學,打造一流實踐教學平臺。實踐教學平臺通過學院建設和校企合作共建模式來實現,每個部分都要有具體的教學實踐作為支撐:1)專業基礎實驗室可以圍繞理論課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從理論驗證到綜合設計、再到研究創新實驗的模塊體系;2)工程訓練中心在特定的工程實踐環境中對學生進行機械、電子、信息及其系統的工程技術訓練,實現工程設計、制造、管理和創新等環節相融合;3)實訓生產線為學生提供一個工作實景,提高感性認識,注重學生自己動手,進行基本電氣電路的安裝、設計和調試;4)實驗教學中心的設備統一調配,優化管理,極大地提高實驗設備的利用率,實現資源共享;5)創新實驗室主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突出學生個性發展,學生可以自主實驗,拓展自己的思維,培養科研創新意識,提高自身創新能力,可以結合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和課題,進行自主研究、課題申報。
在高校轉型發展、產教融合的趨勢下,發揮產學研對接作用,實現校企合作實踐平臺一體化建設,也是提高學生工程能力的有效策略。首先要在充分調研本領域技術和產業發展趨勢、人才需求狀況基礎上,加快校企合作和產學研一體化,實現校企合作軟平臺建設,建立起有效的聯系機制和共蠃模式,共同制定課程計劃和人才培養方案,確保其貼近生產實際、與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將學校強調的寬口徑人才培養和企業強調的專門人才培養相結合。發揮企業優勢,校企合作共建實驗室,使之成為工程設計能力培養的實踐基地,借助企業真實工程環境和先進工程實踐條件,為培養學生的工程應用能力營造實踐平臺,實現工程應用能力提升。和企業聯合,建立較為穩定的實習基地,讓學生掌握企業型運行的生產實踐,按照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標準要求,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了解生產工藝過程和生產組織管理,提高感性認識。鼓勵學生把畢業設計帶到企業去做,通過企業導師制完成畢業設計,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現代工程教育與科研生產的一體化,并逐步實現學校工廠化,工廠教育化。學校企業共建研發中心,將科研成果引進實踐教學,強化學生的工程理念,幫助學生了解工程研究方法和學科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科學和工程的思維方法,強化其工程運用理念,提升其工程素質。確立適宜且差異化的人才培養目標,發揮科研轉化教學作用,讓科研資源和科研成果及時地為人才培養服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工程能力。
3.結束語
關鍵詞:輔助教學 便攜性 嵌入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TP36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b)-0002-01
目前,電力拖動控制線路教學在一部分方面能夠實現“教、學、做”一體化,但由于受到場地和設備的限制,理論授課與技能訓練仍然在不同的地點。同時,教學的環節仍局限在教師“設置情境―布置任務―知識講解―完成任務”的一體化教學初級階段,并未全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學做一體化。而真正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需要“設置情境,布置任務,學生自主學習,尋找解決方案,教師歸納提煉”,但要實現自主學習,僅僅依靠教材上的知識遠遠不夠,學生又不可能同時吃透多本教材和相關參考資料。另外,要達到規范的操作水平就必須經過反復訓練。但是,不同教師的授課模式不盡相同,教師授課精力有限,學生很難能夠達到良好的訓練水平。
1 電氣專業輔助教學裝置結構組成
(1)基于S3C2410最小系統架構搭建硬件平臺?,F在ARM系統技術相對比較成熟,對其功能進行裁剪,進行電源模塊電路設計、復位及復位芯片配置、JTAG調試接口設計、時鐘模塊電路、SDRAM硬件設計、Nand Flash電路設計、UART串口設計、驅動電路設計,以及聯網通信進行設計。硬件框圖見圖1。
(2)操作系統移植。以ADS作為開發環境對Bootloader程序進行開發并移植嵌入式操作系統?;贔LASH、3DMAX、JAVA等軟件作為平臺,應用專家系統、多媒體信息處理、數據庫管理以及電子出版等技術,將技能訓練指導、維修過程指導、技術圖紙等信息精煉,構成高度交互能力的智能化技術手冊。教師機可以與學生機進行通信,實現教師在線進行理論和技能的教學、考核和管理,也可教師離線,由學生單獨操作學生機進行自主學習、技能操作、信息檢索、測試考核等。系統軟件系統結構如圖2。
2 電氣專業輔助教學裝置功能
2.1 理論教學功能
該系統通過仿真動畫、視頻講解、指導手冊等多媒體技術手段對電力拖動控制線路的構成、工作原理、分析方法及其安裝、調試與維修進行系統學習。具有聯網實時通信功能,實現上位機操作下位機,現實教學內容,實現教與學的同步,將課堂移到訓練場。可單機獨立運行,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
2.2 操作訓練功能
該系統利用系統軟件進行模擬,使受訓人員可以按照操作規范進行電力拖動控制線路的技能訓練;學生可以在教師機的指令下展開操作,也可以獨立操作學生機,對電力拖動線路技能訓練內容進行熟悉;同時在訓練過程中系統對訓練的每一步操作目的、操作規范和關聯關系,并對操作錯誤進行提示,以幫助學生理解,反復訓練直至掌握正確的操作步驟。
2.3 考核功能
利用本系統可進行理論考核和實作考核[3]。理論考核時,系統自動生成試卷,考核學生對結構原理等知識的掌握情況。實踐考核學生通過學生機對技能訓練的操作步驟、方法進行,并與教師機進行通信,實現教師機對學生機過程監控,并有教師機給出成績,實現無紙化考核。
3 結語
該裝置在實踐過程中,學員可以在無教師講授的條件下,通過自主查詢的方式,完成電力拖動控制線路的安裝調試與故障排除訓練,大大節省了教師的講授時間,提高了訓練效果。在功能完備性,可靠性方面得到了良好的驗證,該裝置體積小,便于攜帶,同時采用的是開放式技術,可以將本技術向相關課程進行延伸和移植。
參考文獻
[1] 徐昊.基于S3C2410的嵌入式音視頻播放系統研究及應用[D].貴州大學碩士論文,2006.
2.先進教學手段的應用。(1)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課程中的原理圖、梯形圖、程序及電路圖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體課件,集文字、圖片、動畫和聲音于一體,不僅僅大大減少了老師課堂上畫圖的時間,而且學生興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學效率,增大了課堂教學的信息量。(2)聯系生活,啟發學生思維。課堂教學重在理論聯系實際,運用生活中的實例,既有助于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如在講解三相異步電機的變頻調速時,結合變頻空調原理和特點,來分析變頻空調與普通空調之間的區別,從而闡述變頻調速的優點,學生增加了生活知識和學習的趣味性。(3)與時俱進,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了解課程最新的技術動態,并把它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課教好。如在介紹直流電機中,運用高速磁懸浮列車的例子給學生進行了講解,從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求知欲和學習的動力。
3.改革優化實踐環節。實踐教學是技術應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高職專業教育教學的重點。為了培養學生專業技術能力,改革傳統的實踐教學模式,將實踐教學分為三個階段進行:(1)實驗技能訓練。實驗技能訓練主要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中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基本實驗儀器的使用,基本數據的測量、采集和基本實驗方法的運用。(2)單項技能訓練。單項技能訓練主要包括金工實習、數控實訓等,學生進行基本技能(鉗工、機加工、電工)、職業基本素質(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的編程和操作)的訓練。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相應的技能,參加職業資格考核取得數控工藝員或數控車、銑、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級職業資格證書。(3)綜合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主要包括生產實習、頂崗實習等,學在實訓中,采用邊教、邊學、邊做的教學方法,通過典型零件數控加工案例引導教學設計,針對實際零件數控加工任務討論工藝解決方案,并在加工現場實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觀比較和認識,以合作完成實訓教學過程。融“理論、示范、練習、反饋”于一體,將“教、學、做”合而為一。有效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生根據實際生產任務,在不同的崗位上完成實踐任務,畢業后實現“零距離上崗”。
(四)建設特色課程
在課程設置上根據對企業人才需求情況和對近幾年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或產品為載體,根據學生就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通過與企業有關人員共同論證,進行課程設置。課程內容的確立與工作過程各階段的任務密切相關,在與企業的深度耦合中,通過對職業崗位群從業人員和與職業崗位群有關的人員及專家進行調查,通過對在職業崗位上工作的學生的描述,經過分析、歸納、整理、綜合,確立職業崗位工作過程中不同階段的工作任務,將工作任務和內容轉化為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通過對工作過程各階段的各級工作任務的使用頻率和難易程度進行分析,確定適用于不同層次的專業核心課程內容和學時安排。
(五)總結
機電專業教學中必須堅持“面向現代,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發展方針,從實際出發,確定教學改革思路、培養目標,深入改革課程體系、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專業人才培養與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在對學生的培養方面要做到:1.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實際動手能力、工程設計和創新能力,學生能根據一般的設計要求和動作流程完成整個控制系統的設計。2.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3.在實驗和設計中增強了他們的團隊合作精神。從一個目的、兩個原則的教改思想出發,抓好課程理論、實踐、考核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不僅充分發揮了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而且充分調動教師教學和教改的積極性,在教與學兩個積極性的推動下,教學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使高校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
【論文關鍵詞】機電一體化教學改革專業特色
【論文摘要】針對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不能滿足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這一現狀,提出了以實踐為導向的機電一體化教學改革。闡述了機電教學改革的必要性、思路和方法,提出在實踐環節深化改革,在專業培養方案上努力突出專業特色的重要性,淡化了原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界限,對課程實踐教學進行了改革,體現了機電教學的特色。
【參考文獻】
[1]張超,劉愛云,王娜,葉婷.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計劃改革初探[J].中國科技信息,2007(22):202-204.
[2]李巧萍.生本教育理念來源于實踐服務于實踐[J].現代教育論叢,2002(5):6-20.
[3]魏增菊.機電一體化教學改革[J].平原大學學報,2007,24(5):93-95.
關鍵詞:實驗中心;管理模式;運行機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27
1 引言
航空電子電氣實驗教學中心建設目標是“構建航電一體化的特色實驗中心”,原有的綜合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已不能適應實驗中心建設和發展要求,“一體化”包括電子、電氣綜合實驗室設備資源的一體化,更包括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上的一體化,因此改變原來分散、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實驗教學中心架構下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實現電子電氣實驗教學資源的貫通、中心的開放運行,提升中心辦學效益和人才培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也是目前中心建設的重要任務。根據中心的定位,制定發展規劃:依托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氣工程四個學科,在天津市航空電子電氣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基礎上,發揮航空電子、航空電氣、機場自動化等民航特色專業和天津市品牌建設專業的優勢,以人才培養為核心,構建更加科學、完善的實驗教學體系,進一步改革探索運行更加高效的教學科研共享模式,建設豐富的實驗教學精品要素資源,打造具有較強工程實踐能力的高水平實驗教學師資隊伍,進一步改革創新實驗教學方法與組織管理,將中心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具備鮮明民航特色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在校級教研項目CAUC-ETRN-2015-59的資助下開展了相關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對實驗中心的建設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2 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
航空電子電氣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目標是“構建航電一體化的特色實驗中心”,為了實現實驗室資源、人力資源內涵上的真正一體化,實現教育資源的效益最大化,有必要改革目前的碎片化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和運行體系,建立一體化的管理模式與運行機制。中心目前正處于建設階段,研究適應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架構下的管理模式和運行機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確立中心主任、綜合實驗室主任、子實驗室負責人三級管理架構模式。中心主任由學院副院長兼任,綜合實驗室主任和子實驗室負責人實行競爭上崗,定期考核的管理機制。適當的規定各級的權限與職責,在中心發展戰略、規章制度建設、課題經費使用、人員配置、實驗室建設、實驗項目開發、儀器購置、實驗室維護上分權管理。上級統籌規劃,下級處理規定范圍內的事物,并注重發揮下級的積極性。整合中心教學資源,實現設備資源、人力資源的共享。
3 中心考核與開放機制
以實驗教學學時數、實驗項目開發、受益學生數、人才培養效果、教改項目、論文及研究成果等工作量為考核指標,實行學生評教與專家評教相結合,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和獎勵機制。
由封閉式管理轉變為開放式管理,根據各子實驗室的具體優勢和特點,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探索一套適合中心開放的方式,建立完善的開放運行機制,制定實驗室開放管理辦法,在實驗內容上提供足夠的實驗項目數量及相配套的教材、講義、電子課件。在硬件方面提供數量充足的儀器設備和元器件,在實驗室開放時間上應盡量包括所有可工作的時間,根據實驗項目類型
4 實踐教學體系及改進措施
加強學科交叉和特色專業綜合,借助航空機務專業科研成果轉化,推動實驗教學和科研協同發展,建立運行高效的教學科研共享模式,進一步改革創新實驗教學方法。
依托航空電子、航空電氣和機場自動化等民航特色專業及其支撐學科,在特色專業實驗室的建設中,突出控制科學與工程下屬各學科和電氣工程下屬各學科在實驗室建設的引領作用,并加強實驗教學的系統性和綜合性,使專業知識及其實驗在中心各實驗平臺上完成系統性教學。同時,將科研成果與特色實驗教學緊密結合,研發先進系統性特色專業實驗實訓裝置,構建航空機務維修模擬環境,克服使用航材作為實驗裝備成本高的問題。充分開放和共享專業實驗實訓資源。凝聚校內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維修專業校外實習基地,結合校內專業實驗室,形成航空機務專業實驗實訓一條龍,使中心建設成為國內領先的航空自動化實驗室。建立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分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從專業基礎能力、特色專業能力和創新應用能力三個層次,全面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以達到人才培養目標要求。第一層次,“專業基礎能力”的實踐課程,是實驗教學體系中的基礎,包括“電機與拖動實驗”、“電力電子技術實驗”、“自動控制原理實驗”、“航空檢測技術實驗”、“電氣傳動實驗”等。第二層次,“特色專業能力”的實踐課程,具體包括“飛機電源實驗”、“飛機電傳操縱實驗”、工程技術訓練中心實習等。第三層次,“創新應用能力”的培養是對學生的綜合性、專題性、創新性、應用性能力的培養。主要包括各類科技競賽、課外設計制作、學生的創新創業訓練等。
實踐教學的開展按照實踐教學大綱開展,實踐教學大綱的制定由課程負責人召集課程組成員制定,經學院教學委員會審核,報學校批
(下轉第168頁)
(上接第155頁)
準后執行。實踐教學過程做到了計劃、大綱、指導教師、考核的落實,通過校級、院級督導、學生評教等環節監控教學,由于有完整的實踐教學制度保障體系,實踐教學質量效果良好。
實踐教學過程需要不斷的完善改進,目前存在的問題如下:
(1)部分實驗課程中,存在設計性實驗偏少,綜合性實驗偏少,驗證性實驗偏多,演示性實驗偏多的問題。
(2)專職實驗人員偏少,目前實驗教學人員不僅完成實驗教學,還要完成繁重的理論教學工作。缺少專職實驗人員不利于實驗室設備的維護、保養、運行。
(3)加強實驗教材建設,編寫、出版實驗教材。
(4)建立科學、完整的實驗教學評價體系,重視實驗教學,促進實驗教學質量提高。
(5)實驗室開放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專職實驗人員不足,無法保障實驗室課外時間的開放時間。
5 結論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高效運行、開放運行需要教師付出大量的精力與時間,在實驗教學中心職權范圍內,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發揮正向的導向作用是重點和難點。采用適合示范中心運行管理的三級管理主任負責制的管理模式,適當規定各級的權限和職責,發揮下級積極性;在中心職權范圍內制定科學、合理、可行的中心考核與激勵機制;開放導向的中心運行機制,由封閉式管理轉變為開放式管理。
參考文獻 :
[1]郝魁紅.我國本科教學評估體系構建及高校自我評估機制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3,29(05):104-108.
關鍵詞: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創新能力
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是高等學校電類專業的通用基礎和專業核心課程,其顯著特點是量大面廣,教學內容幾乎涉及電氣電子信息學科的各個領域,在培養學生的工程意識、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培養航空、航天、民航(以下簡稱“三航”)領域的未來開拓者為目標,以提升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結合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項目的實施,整合優質教學資源,持續深化電工電子教學改革,形成了具有南航特色的電氣電子信息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進一步提高。
一、注重基礎與強化能力并重,構建綜合性、一體化的電工電子基礎課程體系
進入21世紀以來,國家和社會對高素質、創新型工程技術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強烈,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是時代對高等學校的客觀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是最基礎、最核心的任務。當前,電工電子基礎課程體系建設必須遵循兩個基本原則:一是適應性原則,即課程體系必須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素質要求,厚基礎、強能力、重創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社會適應性。二是針對性原則,即課程體系必須根據不同層次、不同類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依托學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促進個性化人才培養特色的形成,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據此,我們做了兩個方面的工作:
(1)拓寬知識面向,凸顯“三航”特色,構建綜合性的電工電子基礎理論課程體系。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是電氣電子信息類學科的共同基礎和公共平臺,不論是電子信息,還是電氣自動化,都基于這個公共平臺組織教學。同時,航空、航天和民航都是以自動控制為核心,機、電高度綜合的學科領域,具有系統化、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特點。因此,為適應航空航天器在系統分析、設計、綜合等方面對人才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的要求,我們依托電氣、電子、控制、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儀器儀表工程等學科,參照世界一流大學相關學科的課程設置,在傳統課程體系的基礎上引入“自動控制原理”、“現代控制理論”和“運動控制系統”等“控制”類課程,形成了涵蓋“路”、“場”、“信號”、“控制”和“計算機”五大知識模塊,基礎厚、口徑寬、多學科交叉、強弱電結合的綜合性電工電子基礎理論課程體系,為夯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綜合素質創造了有利條件。
(2)整合實驗內容,強化能力培養,構建一體化的電工電子基礎實驗課程體系。多年來,傳統的電工電子實驗課程雖然大多已經獨立設課,但過分強調實驗課程所在學科體系的系統性和完備性,實驗內容與理論課程嚴格對應,將實驗項目束縛在課程知識體系之內,容易造成實驗課程之間的相互隔離、實驗內容的重疊和教學時數的膨脹,不僅影響實驗教學效果,而且難以開展跨課程、綜合性的創新型實驗,制約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打破實驗課程的學科本位桎梏,整合實驗教學內容,強化實驗課程的整體性,將“電路實驗”、“數字電路實驗”、“模擬電路實驗”、“在系統編程技術”和“電子工藝實踐”等課程,融合成為一門分階段實施、跨多門電工電子基礎理論課程的“電工電子實驗課程”。主要包括電工電子實驗基礎(18學時)、數字電路與系統設計(24學時)、模擬電路與系統設計(24學時)、電子電路綜合課程設計(36學時)等系列實驗模塊。新的實驗課程體系各實驗模塊之間相互銜接、逐層深入,最后通過“綜合課程設計”對全部實驗內容進行系統集成與綜合實踐訓練,使學生在實驗中進行大量跨課程的一體化的研究創新實踐活動成為現實。
二、知行統一、學思結合,創新實踐教學模式
長期以來,電工電子基礎實驗沿用傳統實驗教學模式,教學內容和方法單一。從實驗教學內容來看,實驗項目大都屬于基礎驗證型實驗,設計型和研究型實驗偏少,具有工程背景或實際應用價值的綜合型實驗更少,學生在做實驗過程中基本上是按照規定的步驟操作,難以激發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影響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能力的培養。在實驗教學方法上,大多采用老師板書,示范講授為主,學生自主參與、自行設計的機會較少,不利于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為此,我們遵循知行統一、學思結合的育人原則,堅持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為核心,重構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完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積極推進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1)重構實驗教學內容體系,從“以驗證型實驗為主”向“以研究創新型實驗為主”轉變。精心設計實驗項目,在優選基礎實驗項目、減少低水平重復的同時,強調知識的綜合應用,依托教師的科研項目,增加跨課程的綜合型、設計型項目的比重,增強實驗內容的典型性、應用性和研究性,形成了“四層次(驗證型、設計型、綜合型、創新型)遞進、多模塊(必做模塊、選做模塊和拓展模塊)菜單式”的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有步驟地、系統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該體系有利于學生根據興趣、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實驗項目和模塊,滿足了不同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和創新研究需要,為學生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2)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本著“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強調學生“三動”的實驗教學方法,即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動腦、主動學習。針對每一個實驗模塊,教師重點講解實驗目的、內容與要求,注重啟發式、討論式、引導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的有機運用,倡導學生多動腦、勤思考、勤提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自主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而整個實驗過程則由學生獨立自主地完成,學生必須自己查找資料,自己制訂實驗方案、設計電路、選擇、安裝和調試儀表、測量和分析實驗數據、撰寫實驗報告,真正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從而開拓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培養學生善于思考、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高度重視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注重將多媒體教學與網絡化輔助教學、實驗室做實驗與網絡化虛擬仿真實驗相結合、紙質教材與CAI課件相結合,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賦予學生更大的學習自主性,充分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3)完善學生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將創新實踐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學校整合全校資源,建成了智能控制系統實驗室、嵌入式系統開發實驗室等6個集綜合性、先進性、開放性為一體大的學生電類創新實驗室。學校為實驗室配備科技創新指導教師,實驗室的日常運行全部由學生自主管理,向學生全天開放。依托這些科技創新平臺,我們以“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和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為龍頭,以國家、省、校、學院四級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及教師科研項目為載體,鼓勵學生積極開展參與科技創新沙龍、科技節等各類豐富多彩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努力打造系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課外科技創新體系。多角度、多層面、大范圍資助學生的創新實踐,讓學生享受到參與科技創新的愉悅,在愉悅的參與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三、堅持問題導向,引導自主探索,積極推進研究性教學
研究性教學是以研究解決問題為主線,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前提,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研究能力為目的的教學模式。它一般由五個基本環節有機組合而成:“設趣與展演”、“指要與自學”、“精講與答疑”、“研討與回顧”及“訓練與總結”。其中,“設趣與展演”是引導激發學生善學、樂學、會學的前提;“指要與自學”是幫助學生自主、自為、探究的關鍵環節;“精講與答疑”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途徑;“研討與回顧”是夯實與深化知識的重要保障;“訓練與總結”是知識提升與轉化為能力的實踐檢驗。這五個教學環節相對獨立、互相依存,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層層深入、環環緊扣,體現了以問題為導向、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為重點的現代教學理念。從2006年開始,我們以強化“國家級電工電子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內涵建設為契機,以學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學習為基礎,在“電子線路”、“電路理論基礎”、“自動控制原理”等電工電子基礎理論課程推行研究性教學,深受學生歡迎。比如,在“電子線路”課程的研究性教學中,我們將“電子線路”理論教學內容劃分為半導體器件及模性、二極管應用電路、集成放大器、電路的頻率響應、信號運算及處理電路、波形的產生與變換電路、電子系統設計自動化等13個專題及若干子專題,針對這些專題進行 “五環節”教學。下面以“集成放大器”專題下的子專題“差分放大器”的教學為例加以說明:在“設趣與展演”階段,首先簡要介紹集成工藝的特點,如大電容不宜集成、直接耦合易集成等,引導學生得出集成放大器應采用直接耦合,然后通過PSPICE等仿真軟件演示直接耦合放大器在環境溫度變化時存在溫漂現象,從而引出集成放大器如何克服溫漂的問題。在“指要與自學”階段,提示學生思考克服溫漂的可能方法,結合集成工藝的特點找出可行方案——差分放大器,然后指導學生從提高共模抑制比的角度出發,逐步完成由“基本差放”到“長尾差放”最終到“恒流差放”的差分放大器的改進和完善過程。在“精講與答疑”階段,對差分放大器的特點、結構和主要技術指標計算等重點、難點及關鍵之處,或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其他共性的問題進行精講與答疑。在“研討與回顧”階段,分組討論差分放大器的特點、結構和主要技術指標的計算方法,讓同學們競相發言、表達觀點,形成共識,并可利用PSPICE等仿真軟件對“基本差放”、“長尾差放”和“恒流差放”進行仿真比較,引導學生系統回顧有關差分放大器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梳理知識體系。在“訓練與總結”階段,進行差分放大器的分析計算和差分放大器的設計調試訓練,前者就是通常的習題訓練,后者在實驗室進行,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有關差分放大器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也可以撰寫課程研究論文。
研究性教學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了研究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提高。我們對近三屆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獲獎學生的調查結果表明,92%的學生認為研究性教學中的探索過程訓練及課程研究論文的寫作訓練,讓他們受益最大,對他們高質量完成競賽作品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四、面向過程,突出創新,實施多元化的學生考評體系
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評是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考評方法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傳統的終結性考評方式,主要是依據一張試卷或一份實驗報告來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直接導致學生格外關注考評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抑制了學生自主學習、自由探索的積極性,不利于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把學生考評體系建設作為深化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按照“面向教學過程,重平時表現,重實踐能力,重創新思維”的原則,建立和實施總結性考試與過程性考查相結合的多元化考評體系。根據理論課程的目標要求,我們主要采用“隨堂測試+課程研究論文”的方式,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具體做法是:在課堂教學中,強化診斷性的過程考核,每完成一個知識點的教學任務,隨即進行隨堂測試,及時了解和反饋學生對已講授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情況,并據此及時調整教學進程,使得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同步、協調。同時,在課程學習結束后,學生需要撰寫相應的課程研究論文,并將其納入學習效果評價之中。在課程總評成績中,隨堂測試成績和課程考試成績占70%,課程研究論文占30%,對于少量創新性強、具有較高研究水平的論文,其占比最高可以達到50%。
針對實驗課程教學形式多樣、過程復雜的特點,我們采用“平時成績+實驗操作考核+實驗報告”的形式,把實驗過程的各個環節均納入考評要素中,從實驗態度、能力、結果幾個方面進行學習效果的綜合評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驗態度及動手能力;通過提問和討論,了解學生對理論和實驗的掌握程度;通過實驗報告,了解學生分析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水平。在實驗成績中,實驗操作占60%,課堂討論和提問占15%,預習報告占10%,實驗報告僅占15%。實踐表明,這種考評形式突出強調了實驗教學的過程性,有利于引導學生做好、做透、做精每一個實驗項目,可以有效地提高實驗教學質量。
這些改革探索在我校已實施了5年,涉及8個學院39個專業,每年受益學生超過7000名。實踐表明,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顯著提升,產生了一批創新實踐成果。近五年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申報立項并完成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82項、江蘇省大學生創新實踐項目42項、校級大學生科技創新基金項目211項。在國內外學術會議和學術刊物上100余篇,在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大賽、“Imagine Cup”微軟全球學生創意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等國內外重要學科競賽中獲獎6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