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經濟碩士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將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于碩士四年的教學。
1.課程教學要注重能力的培養。改革“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引進慕課、微課、翻轉課堂等教學模式,增加案例教學和實踐教學,教學中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使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溝通協作能力。
2.制定碩士生科研能力培養計劃。高校要制定碩士生科研能力培養計劃,為培養碩士生科研能力做一系列工作。一是給碩士生設立科研導師,碩士生從大學一年級開始就與科研導師接觸,協助科研導師做科研方面的工作,跟隨科研導師感受課題申報、調研、撰寫研究報告、課題結題的整個科研過程。二是開設論文寫作必修課,系統講解選題、寫開題報告、查找資料、制作調查問卷、研究方法等。三是要求學生在大學期間至少參加三次社會實踐活動,學生自己選題、制定調查問卷、撰寫調研報告。
(二)改進碩士畢業論文的管理。
1.加強指導教師的管理。應制定指導教師管理制度,包括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的條件與職責、碩士畢業生分配辦法、碩士畢業論文指導教師評價辦法、獎懲辦法等。通過這些制度,明確哪些教師有資格指導碩士畢業論文,每位教師分配多少學生,對教師的指導質量進行評價并予以獎懲,以此促使教師提高指導質量。
2.建立碩士畢業論文各個工作環節的操作規程并實行全程監控。碩士畢業論文包括選題、開題、指導與寫作、提交與評閱、答辯與成績評定、論文資料裝訂與歸檔等多個環節。首先,學校要對每個工作環節制定具體的操作規程,使教師和畢業生明確如何去做。其次,建立碩士畢業論文全程監控制度,學?;驅W院對各個工作環節定期進行檢查,督促教師切實負起指導責任。
3.改變論文寫作和答辯時間。由于畢業生大四階段尤其是第八學期事情很多,影響了畢業論文的寫作,建議把畢業論文工作提前到大三放暑假前即第六學期期末,進行學生與指導教師的雙向選擇,將畢業生分配給指導教師,指導教師開始畢業論文的指導;大三暑假里,要求學生進行論文選題,與指導教師溝通后確定論文的題目;指導教師指導學生確定調查提綱或調查問卷,要求學生利用大三暑假的時間進行調研,為撰寫畢業論文收集實際資料;大四開學后的一兩周內,組織學生完成開題報告工作;安排畢業生撰寫論文初稿,年末前提交;元旦后以及放寒假的兩個月時間,畢業生和指導教師閑暇時間較多,指導教師可以利用這段時間集中精力指導畢業生完成論文的修改;第八學期開學的一兩周內,完成畢業論文的答辯工作。
4.加大碩士畢業論文選題的指導與審核力度。選題是碩士畢業論文的基礎環節,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畢業論文的質量。首先,指導教師要加大對畢業生選題的指導,強調畢業論文選題要與所學專業掛鉤,選題要針對當前社會經濟發展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實習單位面臨的突出問題,選題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要選擇純理論研究的題目,選題的難易程度要適中,選題宜小不宜大、宜具體不宜抽象、宜限制不宜寬泛、等等。其次,學院要加大畢業論文選題的審核力度。學生選定題目后,提交給學院,學院要組織專家對畢業論文選題的新穎性、實用性、可行性、深度等方面進行評審,要求選題不當的學生重新選題。
5.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實行首位參選制。每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高的論文,應該是該教師指導的質量最優的論文。因此,各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高的畢業論文拿出來參選優秀碩士畢業論文,學校或學院組織教師進行盲審,這樣可以確保每位教師指導的論文都有機會評優,盲審可以杜絕評優中的教師面子問題,使碩士畢業論文的評優工作做到公開公正,使評選出來的優秀畢業論文真正優秀。
6.對畢業論文實行末位審核制。畢業論文末位審核制,就是每位教師指導的成績最低的畢業論文,提交給學?;驅W院進行審核,學?;驅W院組織教師進行盲審,審核不合格的,要求學生進行修改,修改后再次審核,畢業論文審核合格后,才給學生頒發學位證和畢業證。畢業論文的末位審核制對督促畢業生認真寫論文、督促指導教師認真指導、杜絕教師給“同情分”、提高畢業論文質量有積極的作用。
—畢業流程
1.客戶提出要求:包括專業、畢業論文方向、需要多少字、具體題目提綱、什么時候要等問題。
2.根據顧客說好的要求,按照收費標準,談好價格。
3.客戶付50%的定金
4.我方安排寫作
5.交50%的論文給客戶審核,客戶審核沒問題,將余下的50%付清
6.交付全部論文
7.后期的修改,在說好的要求內都是包過的,直到畢業論文通過為止。
—畢業范圍
論文關鍵詞: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穩步發展壯大,國家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與日劇增。在這種情況下,各類綜合大學,財經類高校紛紛開設會計學專業,并不斷致力于完善會計學教學課程體系,期望可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高規格會計人才。各類??坪透呗氃盒R布娂娞剿魅绾螐穆殬I教育角度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會計工作人員。研究當前國內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就需要明確培養目標,科學設置課程體系,合理規劃會計人員職業方向,并在此基礎上細分會計人員類別,形成以普通技能教育為基礎,進而通過繼續教育和考試遴選選撥高級會計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當前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今年來,我國社會經濟穩步高速發展,市場經濟走向繁榮,社會各類企事業單位等經濟實體數量不斷增多,也出現了許多新的融資、投資業務,國企股份制改造還有證券資本市場的繁榮都對會計人員和會計行業提出了新的需求,而我國當下會計人才培養還不能滿足社會需求,這也成為制約經濟更好更快發展的一個瓶頸。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主要有以下問題:
1、會計人才培養的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在現在的全日制會計人員教育中,基礎理論教學所占比重仍相當大,而專業理論往往著眼宏觀,缺乏細分。進而導致學員在學習中學得很多,用的上的很少。
2、沒有規范的會計人才培養教材選用模式。在教學活動中,教材的作用相當重要,好的教材往往精煉易懂,有利于更好的幫助我們完成培養目標,使學員能夠更省時、省力的理解知識點,并掌握相關理論精髓。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不密切。學員的實踐課程安排沒有與教材和學生將來的就業預期緊密結合,實踐課往往缺乏管理和控制,形式上沒有創新,沒有為學生營造工作情境,學員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時也無法及時向教師反饋和請教,進而使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4、會計教學內容沒有跟上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腳步。目前會計電算化已經普遍應用于當前的企事業單位之中,而會計教學依然以手工記賬模式為前提進行。而實務中會計電算化和手工記賬對于工作時間的分配和工作重點的選擇完全不同,因而導致會計教學在核算工具和方法上與時代脫節。
二、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會計學,是以研究財務活動和成本資料的收集、分類、綜合、分析和解釋的基礎上形成協助決策的信息系統,以有效地管理經濟的一門應用學科,可以說它是社會學科的組成部分,也是一門重要的管理學科。會計學的研究對象是單位的經營收支活動。職能是核算、監督和支持決策。對其進行核算,分析其內涵的經濟信息進而指導管理和經營的實踐是會計存在的一個重要意義。
針對會計人才培養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會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一個方面著手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
1、有針對性的設計會計課程。在會計職業人才的培養中,要完全拋棄應試教育的樊籬,以素質提升和能力的培養為根本目的,不重要的或者不應學的要盡量少學或者不學,而與工作和社會需求相關的課程要多學并且學透論文格式。在未與實踐結合前,課程要簡單,以基礎為重點。通過實踐考核,在學員可以熟練運用會計工具的情況下再增加復雜業務和特殊業務核算的課程。
同時課程設置應與學生的就業預期相聯系,對課程設置的評價重點應抓以下兒點:一是在校期間“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通過率。二是基本會計業務處理能力。三是綜合則務分析能力和不同崗位適應能力。其評價方法,既有客觀定量的方法,如通過率、考試成績,也有定性的方法,如教師的綜合評價認定、實習單位的評價、個人的自我評價等。四是在課程管理上,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結構、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上作及文件的形式,需要重視以下幾個問題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高度關注會計職業領域國家出臺的最新的法律法規、制度辦法、政策措施等;廣泛泛吸收采納政府會計主管部門(財政部門)、社會會計、中介機構(會計師事務所)、企業單位則務會計部門的專家及專業人員的意見和建議;符合規范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彈性。
2、要徹底改變以考試成績論成敗的教育觀念,研究構建全面的學員素質評價方法。要確定學員培養目標,離不開對學員素質的評價。如果單從考試成績評價學員,經常出現高分低能的學員。學員的素質不僅包括其對已學知識的掌握,還應包括其繼續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在教育和培養過程中,全面客觀的評價是對學員最好的獎懲和激勵,通過考試成績進行客觀評價固然是容易實現,不過這顯然容易抹殺學員的個性特點、學習潛力和創新精神,所以改進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必須研究如何建立全面的學員素質評價體系。
在構建以能力培養為本位的培養模式時,應從會計職業分析入手,對職業崗位能力進行全面評價,圍繞所需能力,形成全面綜合的素質評價體系。會計職業教育,應充分結合會計職業崗位對學員的需求,根據需求確定如何加強會計人員職業能力,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會計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為方式,以準確評價會計人員素質為前提,對會計專業的若干課程內容,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適當予以調整、簡化,刪除空洞的或與本專業不是密切相關的內容,增添應用性較強的內容。
3、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加強對實踐教學方法的研究和改進。會計人才的培養是直接面向社會會計崗位的需求而進行的,高職教育執行以職業技能訓練和崗位能力培養為中心組織教學的原則,應重視實踐教學在會計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創新形式,開展實踐教學,是達到預期培養日標的重要前提。
在實踐教學問題上,研究重點應放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上。加強校內的實訓基地建設,同時要對實訓課程的設計進行督促和評價,要把實踐同學員所學理論緊密結合,合理安排實踐課和理論課時間,趁熱打鐵,在學員尚未遺忘理論知識之前利用實踐課加深學員對相關理論的理解程度,使學員能夠真正掌握知識要點碩士畢業論文碩士畢業論文,并有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同時要加強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與企業密切聯系,建立健全相關制度和方法,使學生能夠順利的進入企業進行工作實踐,做到學有所用,在工作中遇到問題要能及時與教師溝通,進而達到社會實踐促進理論教學的目的。
4、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
職業道德,是從業人員在一定的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規范。會計職業以監督、核算和支持決策為主要職能,而所有職能都要求會計人員要公正、客觀、嚴謹要有較好的道德修養和敬業精神,對待本職崗位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也是較好的完成會計工作的一個基本前提。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應與傳統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自古以來中國教育講究“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排在第一位,重視的也就是在教育過程中的德育,而會計人員教育同樣需要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不斷通過言傳身教,使學員明白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的一項重要品質。
【關鍵詞】區域經濟 濱海旅游業 一元回歸分析
一 研究背景及意義
為全面推進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山東省編制完成15.95萬平方千米海域面積和6.4萬平方千米陸域面積組成的半島藍色經濟區總體規劃綱要,同時完成26個專項規劃。2010年4月下旬,國務院同意把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2012年1月4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成為我國第一個以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區域發展戰略,這標志著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
山東提出構建“三帶三區”總體發展框架,即在16萬平方千米海域上,由近及遠形成海岸、近海、遠海三條開發保護帶,此舉相當于將山東的陸域面積擴展了一倍,本文即是通過研究近六年山東半島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產業總產出之間的關系,用Eview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得出濱海旅游業對整個海洋產業的貢獻值,從而能更有重點的發展各個行業及海洋產業。
二 研究方法
本文為了說明濱海旅游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引入回歸方程對二者關系進行分析,通過2005~2010年山東半島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和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間的關系,繼而說明海洋經濟發展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1.模型分析
第一步,圖形分析。對表1中數據利用Eviews軟件得出趨勢圖和相關圖(見圖1、圖2)。
圖1中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與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二者存在差距逐漸增大的增長趨勢。圖2中橫軸為山東半島海洋產業產出,縱軸為濱海旅游業產出,相關圖分析顯示,二者為線性相關關系。
第二步,參數估計(見表3)。設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為Xi,半島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為Yi,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如下所示:
Yi=a+bXi
資料來源:山東統計信息網
由圖3得到的參數估計結果為:
(192.9415)(0.175082)
t=(-0.88286)(24.3742)
R2=0.993312 F=594.1017
2.模型檢驗
第一步,經濟意義檢驗。所估計的參數 ,說明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增加1元,可導致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增加4.267476元。這與經濟學中乘數效應的意義相符。
第二步,擬合優度和統計檢驗。擬合優度的度量:由圖3中可以看出,本例中可決系數為0.993312,說明所建模型整體上對樣本數據擬合較好,即解釋變量“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對被解釋變量“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的絕大部分差異作出了解釋。
對回歸系數的t檢驗:針對H0∶β1=0和H0β2=0,由圖3中還可以看出,估計的回歸系數β1的標準誤差和t值分別為:
,
β2的標準誤差和t值分別為:
, 。
取α=0.05,查t分布表得自由度為n-2=4的臨界值t0.025(4)=2.276。
因
<t0.025(4)=2.276
故接受
H0∶β1=0;
因
>t0.025(4)=2.276
故拒絕H0∶β2=0。
這表明,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對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有顯著影響(見圖4)。
3.回歸預測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假設濱海旅游業實現產出2011年達到2012萬元,2012年實現產出達到2500萬元,利用所估計的模型可以預測海洋產業實現產出水平。
用EViews作回歸點預測,輸入Xf1=2012,Xf2=2500,在Yf數據表中出現預測值Yf1=8415.821,Yf2=10498.35。這是當Xf1=2012和Xf2=2500時
山東半島海洋總產出的點預測值。得到X和Y的描述統計結果,(見圖4)。
根據圖4的數據可計算:
取α=0.05,Yf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
Xf1=2012時,預測區間為:8415.821412±497.38691
Xf2=2500時,預測區間為:10498.34970±725.26487
即當Xf1=2012時,Yf1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7690.55654,9141.08628);當Xf2=2500時,Yf2平均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9773.08483,11223.61457)。
Yf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
當Xf1=2012時,預測區間為:8415.821412±831.84954
當Xf2=2500時,預測區間為:10498.34970±725.26487
即當Xf1=2012時,Yf1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7583.971872,9247.670952)。當Xf2=2500時,Yf2個別值置信度95%的預測區間為(9666.50016,11330.19924)。
4.結果分析
通過對濱海旅游業和海洋產業實現總產出間關系的線形分析,當海洋產業收入1元與濱海旅游業相關時,能給整個海洋產業帶來4.267476元的增加值。由于受統計數據的限制,以上分析只是建立在濱海旅游業及相關服務領域的統計,如果將旅游帶動消費作為海洋產業的貢獻,濱海旅游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則是不言而喻的。
三 結論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濱海旅游業對海洋產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都有很大的帶動作用。我國擁有1.8×104千米的大陸海岸線,1.4×104千米的海島岸線,島嶼6500多個;海域南北延伸近40個緯度,面積達300多萬平方千米,有中溫帶、暖溫帶的海上景致,更有熱帶、亞熱帶的海洋風光,擁有豐富多樣的濱海旅游資源,濱海旅游業擁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部分沿海城市正在開發濱海旅游資源,制訂了濱海旅游業的發展規劃和目標。根據我國持續增長發展態勢預測,旅游業發展同樣會持續增長,而濱海旅游業無論是資源利用深度還是品味等級層次都將進一步得到拓展??梢灶A見,不遠的將來中國將會涌現出更多更好的海濱度假旅游目的地,中國濱海旅游業發展前景廣闊。
參考文獻
[1]馮曉行.區域經濟視角下的黑龍江省汽車產業發展研究[D].碩士畢業論文,2008
關鍵詞:工程碩士;創新能力;企業實踐;學位論文
作者簡介:張建斌(1966-),男,陜西岐山人,江蘇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屠遠(1981-),女,江蘇常州人,江蘇理工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劉維平(1965-),男,江西吉安人,江蘇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周全法(1966-),男,江蘇溧陽人,江蘇理工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研究生教育管理。
基金項目: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教改項目“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的實踐與探索”(編號:2016-ZX-424),主持人:周全法;江蘇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重點課題“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編號:JGZZ16_088),主持人:張建斌、周全法;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以實踐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改革研究”(編號:B-a/2016/01/28),主持人:張建斌、周全法。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7)08-0057-05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于2011年啟動了“服務國家特殊需求人才培養項目――學士學位授予單位開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試點”(以下簡稱“特需項目”)工作。開展此“特需項目”的目的是“服務需求、創新模式、突出特色”,主要針對國家有關行業領域特殊需求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緊扣擇需、擇優、擇急、擇重,安排一批辦學水平較高、特色鮮明、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質量高的高等學校,依托其與國家重大戰略、產業發展和改善民生相關的優勢學科,在一定時期內招收培養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1]?!疤匦桧椖俊钡膶嵤?,激發了試點高校辦學活力及培養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家有關行業領域在特殊人才需求上的矛盾,適應了我國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要求,m應了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5年多來,全國63家試點高校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踐能力培養、畢業論文改革等方面努力工作,取得了一些很好的經驗,為我國碩士專業學位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了典型案例。
作為首批“特需項目”試點高校的江蘇理工學院之一,在30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主動契合國家戰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逐步形成了以“資源再生”、“綠色裝備制造”為特色的學科、專業和科研格局,在資源再生利用、關鍵基礎零部件的再制造、循環經濟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較為明顯的特色,為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兩個領域培養滿足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特需”的工程碩士研究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江蘇理工學院在開展“特需項目”以來,學校充分發揮自身辦學優勢,緊密依托行業協會組織和相關企業,深度開展產學研合作培養工程碩士,以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工程創新能力為核心,探索了“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的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以工程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線的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
在“特需項目”中設立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背景是國家著眼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考量。從2010年開始,國家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迫切需要提升碩士和本科層次人才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人才支撐。“特需項目”設立并實施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碩士生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提升愈顯緊迫。然而,由于大學的行業屬性在改革開放后逐漸弱化,企業與高校之間原先存在的行業紐帶已經不復存在,碩士生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培養的土壤逐漸消失,即使是工學碩士研究生的工程能力培養也已經出現嚴重困難,因而在“特需項目”的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等領域的工程碩士的工程能力培養途徑和方法已經成為一個影響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大問題。
江蘇理工學院在30多年的本科人才培養中,高度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漸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雙證書”畢業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所有的工科學生在畢業前必須通過“應知”和“應會”考試取得勞動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頒發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中級工、高級工),工科人才培養的職業性和行業性一直未弱化。借此基礎,江蘇理工學院提出在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的實踐能力培養上,必須把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工程碩士培養的重中之重的工作,通過專業(領域)的行業屬性定位、與行業產業和企業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不打折扣的工程領域實踐和工程創新活動,全面提升工程碩士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谶@樣的工程碩士培養理念,江蘇理工學院在機械工程和環境工程領域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嘗試了“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四結合”培養模式的核心是以工程碩士的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能力提升為主線,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為載體,將工程碩士的企業實踐、畢業論文(設計)選題、科技創新和就業進行有機整合,企業為每個選題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基金,研究生畢業后,可選擇到該企業就業,繼續從事企業實踐與論文階段未完成的科技創新活動。
圖1 “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
(一)課程學習階段
在課程學習階段,相關課程的設置原則是注重基礎,聯系實際強化應用,為解決企業實際問題打好理論基礎。通過理論課程學習、實驗操作以及技能培訓等環節,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實驗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2]。在此階段,每位工程碩士的企業導師必須給研究生開設專業領域相關專題,介紹專業領域新動態、新技術、發展趨勢,強化工程碩士的工程概念和創新意識。此階段的另一重要任務是研究生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選擇確定未來的企業實踐單位、工程研究方向、科技創新內容、畢業論文(含設計等)選題以及職業規劃和就業計劃。
(二)企業實踐階段
在“四結合”培養模式的實際運行中,企業實踐、學位論文和畢業就業環節都在相關企業進行。在企業實踐階段,工程碩士研究生主要圍繞本領域的工程實際開展工程實踐和工程創新,通過崗位實習、工程體驗、綜合訓練、技術研發等環節,在企業導師和學校導師的共同指導下,運用領域專業知識,開展企業實踐和科技創新活動,從而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的職業素養和工程實踐能力[3]。
(三)學位論文階段
工程碩士學位論文的選題,必須在企業實踐之前的課程學習階段完成,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學位論文必須在企業實踐時完成,學位論文還要與企業實踐、科技創新和未來的就業工作結合起來。論文選題必須結合企業、產業和行業實際,以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為第一導向,注重技術性、工程性,兼顧學術性。通過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形式,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領域專業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工程問題發現與解決能力和工程創新等能力。
(四)畢業就業階段
從就業角度來看,工程碩士的企業實踐以及在企業從事科技創新和學位論文工作,是工程碩士和企業相互選擇、相互適應的過程。學校通過對畢業研究生、實踐企業和就業單位的跟蹤調查,審視、反思學校對工程碩士培養定位、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設置、培養過程及管理服務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同時獲取企業對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等需求信息,進而反饋予學校,優化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定位和培養方案,調整課程體系,更新課程內容,完善管理服務。
實踐表明,“四結合”培養模式得到了企業和學生的熱烈歡迎,解決了長期困擾企業的“人才招聘易、留住人才難”的難題,解決了工程碩士研究生在學位論文階段必須花費大量時間找工作、影響論文質量提高、工程碩士研究生優質就業的難題。
二、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成效
(一)進一步健全了工程碩士培養的運行機制
江蘇理工學院在前期探索的基礎上,形成了優化的《工程碩士“實踐-論文-就業-創新”四結合培養模式改革實施方案》,確定了“工程碩士培養目標緊貼服務需求、培養過程體現能力要求”的培養思路,據此修訂了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高標準制訂了工程碩士研究生課程建設與實施方案,完善出臺了企業實踐基地建設方案、導師聘任管理辦法、研究生企業實踐基地建設管理辦法、研究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以及畢業質量跟蹤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同時,專設了研究生企業實踐管理辦公室和項目實施經費,從而為“四結合”培養模式改革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二)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企業實踐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重要環節,是圍繞特定的專業領域,以研究生為主體,以企業實踐基地為載體,將理論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并對實際問題進行理論思考的過程。工程碩士企業實踐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學制不同,實踐時間理論設計為半年到1年不等。我國目前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其專業課程設置以及實踐環節存在一定程度的封閉性和局限性。而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的實際運行中,研究生實踐、論文和就業環節都在相關企業進行,實踐的時間得到有效延伸。在“四結合”培養模式的企業實踐過程中,研究生進行的科技創新活動不再因為課程、實踐以及論文等環節而分段,而是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為載體進行有機整合,連貫、深入地進行實踐與研究,學校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進行無縫對接。由于企業實踐項目能大大激發工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能力,其理論學習和實踐指導能很好結合在一起,學生更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見解,大膽嘗試。同時,雙導師共同引導研究生從企業發展的現實需求中發現問題、提煉問題、思考問題,學會設計解決方案,學會通過觀察、實驗、調研等活動對問題提出解答、解釋和預測,鼓勵研究生將所學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運用到企業實際生產中,推動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從而提高工程碩士的實踐能力、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最大限度的激發和提高學生科技創新能力。
從實踐成果來看,以江蘇理工學院2015屆畢業生為例,該屆畢業生科研成果豐碩,參與申請專利30余項,參與技術研發項目20余項,參編著作2本,50余篇,在上海派力迪環保工程有限公司進行企業實踐的趙潔同學被全國工程教指委評為第三屆“工程碩士實習實踐優秀成果獲得者”(全共100名)。近年來,“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研究生和企業基地參與的項目獲得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獎一等獎、教育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三)學位論文質量和畢業質量明顯提升
“四結合”培養模式中,研究生學位論文課題是由企業導師和校內導師共同為學生選定的,一般是行業或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從而保證了學位論文與企業實踐具有很好的延續性、融合性。學位論文選題來源于企業的應用課題、工程實際或現實問題,有明確的職業背景、工程技術背景和應用價值,形式包括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制開發與技術改造,工程設計與應用研究,工程/項目管理,調研報告等,論文體現工程碩士研究生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能力,突出工程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學位論文實行雙指導和雙盲審,按照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教育指導委員會〔2011〕11號《關于試行工程碩士不同形式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及評價指標的通知》要求進行評審。
從學位論文質量來看,以江蘇理工學院2016屆畢業生為例,該屆畢業生共計44人,其中,21人選題與實踐內容選題直接相關,17人在實踐企業完成了論文的撰寫。其中,畢業論文盲審優秀率29.5%,而按“四結合”培養模式在企業完成畢業論文的學生論文盲審優秀率高達52.9%,占全校優秀率的69.2%。不難看出,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下的研究生,實踐成果豐碩,畢業論文質量明顯優于其他研究生。
(四)就業質量和滿意度大幅度提升
“四結合”培養模式中的校企深度協同,讓研究生在就業方面有很高的質量和效率。因為企業全程參與研究生培養中實踐、論文、科技創新和就業等環節,實現了幾個環節的無縫對接,將校企深度合作和協同育人貫穿于工程碩士培養的全過程,讓研究生切實參與到企業的科技創新項目與實踐活動中去。畢業生就業時,由于對實踐企業比較熟悉,不用適應新的環境和新的研究課題,所學的內容也與工作內容高度一致,研究生樂于到所實習企業就業,同時企業也需要這樣一個對企業文化比較熟悉,并有一定的科技創新能力的人才來工作,這就形成了企業與畢業研究生就業雙贏的局面。
從就業情況來看,江蘇理工學院兩屆工程碩士畢業生70多人中,有23人留在原實踐單位就業,通過舉辦用人單位以及畢業生返校交流等活動,學校得到了雙方關于“四結合”培養模式畢業生的反饋。其中,用人單位高度評價了這部分畢業生,認為采用“四結合”模式的研究生動手能力的提升更加明顯,在企業中更有干勁、取得的成果更多;而畢業生們在返校交流中也提到,“四結合”培養模式已成為助推自己全面成長成才的“加速器”,在這種模式下的畢業生一到單位便已成為企業的技術骨干,受到了企業領導的高度重視。
(五)導師的工程實踐能力得到明顯提升
導師水平是工程碩士培養的關鍵因素,實施“雙導師制”是工程碩士培養的必然要求。在“四結合”培養模式中,一方面,校內導師的遴選除了對其學術水平、科研能力有明確的要求外,還要考察其實踐能力以及與行業、企業聯絡和協作能力;另一方面,聘請行業內的領軍人物、技術專家作為校外導師,并以講座、研討等多種方式與校內導師交流工程碩士指導經驗。此外,設立導師組,由領域內學術水平高、工程經驗豐富的導師擔任組長,負責小組內其他導師的日常培訓與管理,使導師的業務水平得到整體提高;學校實施導師“能力提升計劃”,定期組織校內導師到行業內知名企業、研究生工作站等進行進企、進站工作,及時了解行業發展趨勢,提升校內導師的實踐能力。根據“四結合”模式的需要,學校加大工程碩士培養經費,增加企業導師的輔導報酬,為工程碩士培養提供充足的經費保障;同時,不斷完善導師考核制度,實施優勝劣汰的動態管理機制。
(六)專業領域的產業和行業屬性得到顯著強化
加強研究生企業實踐是國家對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基本要求,是創新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的需要。近年來,學校陸續與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等聯合成立了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再生金屬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電梯學院、機械研究總院江蘇分院等行業學院,通過“專業+產業”、“教學+研發”、“培養+就業”等鏈條,把學校、企業、行業等主體和人才培養培訓各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提升學校行業知名度的同時,有效增強了工程碩士培養的行業背景。
在此過程中,學校以穩定、可持續發展為前提,以互惠互利樵則,通過產學研結合等方式,多途徑建設實踐基地,有效拓寬了研究生選擇實踐企業的渠道。目前,學校已與50余家企事業單位簽訂了研究生聯合培養協議,包括常州翔宇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常州環境監測中心、常州市潤源經編運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無錫市派克重型鑄鍛有限公司等。其中,已有28家單位成功獲批江蘇省企業研究生工作站。導師和研究生可結合自身研究方向,在眾多實踐基地中選定實踐企業,進入工程碩士培養的實踐和論文階段。2016年,常州翔宇資源再生科技有限公司獲批“江蘇省優秀企業研究生工作站”,該公司每年可容納5-10名研究生進行企業實踐,并可根據學生意愿為他們安排就業崗位。
江蘇理工學院工程碩士“四結合”培養模式自2012年以來的四年多探索實踐中,邊探索邊實踐邊完善,以環境工程和機械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將企業實踐、學位論文、預就業、科技創新活動等實踐環節有機銜接,以企業急需解決的工程實際問題作為研究生實踐創新課題和畢業論文選題,企業為每個選題提供一定的科技創新基金,研究生在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的雙指導下從事企業實踐和畢業論文工作,并在此過程中簽訂就業意向。從已畢業的兩屆工程碩士研究生就業跟蹤調研情況來看,學生和企業均對此模式實施效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八慕Y合”培養模式提出了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新思路,解決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研究什么”、“培養什么能力”、“畢業后如何服務特需”和“如何高質量對口就業”等問題,為培養行業和企業急需的碩士層次的高技術高技能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一種可借鑒的實施方案。
參考文獻:
[1]余國江,楊冰玉.特需項目:專業碩士培養路徑新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4(8):9-13.
【關鍵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 口語水平 調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2C-0103-03
一、調查背景
培養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在我國很受重視。但是,隨著近年來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以及高校教師對學歷要求的日趨博士化,大量的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面臨著畢業后無法進入高校從教的現實問題。據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浙江省內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入高校的比率僅為21.7%,這也意味著大批畢業生走上社會之后將脫離科研環境,面臨就業選擇的日趨多樣化,包括從事有關外交、經濟、貿易、法律、廣告、新聞等行業。如果專業學生的語言能力在整體上跟不上一般非專業的學習者,該專業便失去了它最根本的優勢。為了進一步了解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英語口語水平的真實情況、社會就業崗位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口語能力的現實要求、現行的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大綱是否符合新時期的人才培養,本科研小組對所抽取的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用人單位、已畢業在職的碩士畢業生和在校碩士研究生三個群體進行了有針對性的實證研究。
二、調查方法及分析
分別針對浙江省內的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用人單位、已畢業在職碩士畢業生和在校碩士研究生三個群體設計和發放問卷。問卷形式采用選擇題的形式為主,讓受測者根據自身情況作出選擇;并以主觀題形式為輔,給予更大的表述意見的自由度。
(一)用人單位
向浙江省20家用人單位發放問卷。填寫問卷的20家單位在近3年內招收過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 這些單位包括高校與科研機構3家,集體與私營企業6家,機關1家, 國有企業2家,“三資”企業5家, 其他事業單位3家。在地域上主要集中在杭州、溫州、湖州等大中型城市,這也與現在城市具備更多研究生學歷的就業崗位有關。填寫問卷的大多為企業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本身一般都具有較好的英語水平和相應的判斷能力。問卷的反饋如各表所示。
問題1:貴單位對英語專業碩士畢業應聘者的英語水平有何要求?(可多選)
問題2:貴單位招聘時進行何種語言能力測試?(單選)
問題3:貴單位錄用的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在工作中是否經常需要使用英語口語的表達?(單選)
問題4:請對貴單位最近3年錄用的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英語水平的不足之處給予評價。對這一開放性問題的回答內容比較豐富,總結出來有幾條主要信息:(1)英語口頭交流能力未達到期望值,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遇到口頭交流障礙。其中18家提到這一點,其中15家認為他們該方面能力有所欠缺,7家認為在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2)其中有11家提到翻譯能力問題,5家認為他們在口譯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2家提到在筆譯能力方面不盡如人意。(3)9家提到他們對專業用途英語方面的知識欠缺較為,仍需要通過培訓及長期的工作和學習提高。(4)5家提到一些具有專業性的英語能力,如專業英語寫作以及用英語做專業的presentation等能力不足,難以達到公司要求。
(二)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
針對這一群體發放問卷共50份。被調查者有高校教師、企業員工、各類事業單位員工等,他們畢業于省內省外的9所院校的英語專業,至少畢業兩年及兩年以上,具有一定的社會經歷及閱歷。為了保證調查結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還選擇了10名調查者進行預測(pilot study),根據預測情況對問卷設計的題目和形式進行再次修改,最終形成所采用的問卷。
問題1:你認為英語口語能力對你目前工作影響如何?(單選)
問題2:你認為在現在工作中哪方面的英語能力表現比較薄弱?(可復選)
問題3:你如何評價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主觀題)。本題為自由發揮的主觀題,通過概括主要總結為以下3點,以下順序以所占比例從多到少排列:(1)38位提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較少接觸英語,因此英語各方面的能力有所退化。29位提到口語能力大幅下降。(2)31位提到研究生階段的學習與今后職業沒有多大關系,因此沒有目的性。26位提到在就業過程中除了碩士學歷,在能力方面缺乏優勢。(3)18位提到研究生階段自己的學術研究處于被動狀態,更熱衷于從事兼職等社會活動。(4)15位提到研究生階段的課程較為抽象,學習較為被動與茫然。
(三)英語專業在校研究生
我們選擇了浙江省內5所高校的共450名在校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學生進行調查,為了保證統計的方便性與研究的可比性,每所學校分別發放問卷90份,一、二、三年級每年級30份問卷。測試結果如各表所示。
問題1:你認為的英語口語水平相比本科階段如何?(單選)
問題2:你是否在說英語時常常覺得自己口語能力匱乏?(單選)
問題3:你是否經常有練習英語口語的機會?(單選)
問題4:當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課程是否以英語教授?(單選)
問題5:目前的研究論文(除畢業論文)是否以英文寫作?(單選)
問題6:你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期望是?通過總結歸納,在校英語專業研究生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以下順序以所占比例從多到少排列:(1)希望通過對英語語言的深入研究,能更好地運用英語,為今后的職業打下堅實的基礎。(2)希望碩士研究生的文憑能在今后的過程中給自己帶來優勢。(3)希望能學習到與自己今后職業密切相關的專業用途英語,做到學以致用。(4)希望培養自己的學術研究能力,為進一步擴展研究能力做好鋪墊。
三、調查結果分析
從調查結果可見,用人單位在招聘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時, 對英語口語能力的要求是普遍存在的, 對包括口語在內的英語綜合能力的期望值更高。85%的單位還采用在面試階段對研究生的英語口語能力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用人單位將代表口語能力和英語綜合能力的證書作為評價標準;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在工作中表現出的口語能力難以達到多數單位的期望,但其中7家表示在一段時間的工作之后能力有所提高,說明高頻率的練習和使用是提高口語的唯一途徑,其余不足之處還包括對英語專門用途方面知識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匱乏。
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是聯系學校與社會工作崗位的紐帶,對本專業有較深刻的認識,具有發言權。在畢業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在工作中需要接觸英語。調查中發現,94%的調查對象表示英語口語在工作中的作用很大或較大;同時卻有90%的調查對象認為自己在口語能力方面較為薄弱,這是一對矛盾。對研究生階段學習的評價結果顯示,76%的調查者關注到自身的口語水平無法跟上工作需求,超過半數的學生認為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對自身今后的發展無太大幫助。由此可以看出,當今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口語的實際能力與社會對他們在該方面能力的需求存在差距。
上述調查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教學的外部環境:一方面,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飛速發展與對外開放的深入,社會對人才需求規格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浙江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極具特色的地區,對復合型外語類人才的需求更是旺盛。而其中英語口語能力是多個行業所需要的一項基本語言技能,包括以學術成果作為評估重點的高校,口語依然是教學過程中的必要技能,是進入高校前面試和試講中必過的一道關卡。同時這也是在英語教育普及化的形勢下英語專業在英語能力上優勝非英語專業的方面。另一方面,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就業形勢下,英語專業碩士畢業生空前感受到來自本科生畢業生、非英語專業畢業生的競爭以及來自擴招背景下的壓力。作為社會認可的英語專業四級與八級證書是英語專業區別于其他專業的一大護身符,但隨著其普遍性的增加,已難以滿足用人單位的招聘參考標準。對于碩士學歷的畢業生而言,這不再是自身優勢的體現。雖然我國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的目標,到20世紀90年代末才開始提出培養創新型英語人才。但是,對于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依然受制于單一學術能力的培養的瓶頸。這種壓力已經傳導到英語專業研究生的培養與教學上,我們無法再視而不見。
對在校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的調查結果顯示,76%的在讀研究生認為自己的口語水平相比本科階段呈退化趨勢。其中一、二、三年級選擇“稍有退步”和“退步很多”的人數呈上升趨勢;一、二、三年級在感覺口語能力的匱乏一題中選擇“經?!表椀娜藬低瑯右渤尸F逐漸上升趨勢。從內因上分析,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學生在本科階段通過了專四、專八和研究生入學考試后就沒有再進行過較為系統的英語學習,再加上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缺乏考試的壓力,也就失去了練習英語口語的動力。如調查結果所顯示,78.44%的學生反映研究生培養課程較少或幾乎沒有使用英語教授;76.88%的學生反映目前的學術論文幾乎沒有使用英語寫作。這從外因上剝離了研究生英語聽說訓練的環境。在生存壓力劇增的今天,很多學生往往為了更好地就業而選擇繼續深造。對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期望的調查結果中,絕大多數學生提到了希望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給自己帶來就業能力與學歷上的優勢。這種現實與期望之間的差距進一步暴露了當前傳統的培養模式滯后于現實社會的形勢。
四、思考
在一系列的調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對以下五方面進行了探索與思考,希冀對英語專業研究生培養模式的方向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一)規定在英語學術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
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學會如何進行科學研究并作出一定的實踐成果。國內在語言學與文學類期刊,包括大學學報,絕大多數為中文類,包括最具權威的《外語與外語教學》、《外國語》,等等。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的目光便集中于此,久而久之,缺乏運用學術英語的機會與經驗。規定研究生在英語類期刊上發表文章的數量,并將其與學期學分掛鉤,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也創造了一種以英語為基礎的學術氛圍,避免英語系學生的第一外語語言能力的逐漸喪失。
(二)每學期設置期末英語口語和綜合能力測試
在每學期末設置英語口語和綜合能力測試,相類似于全國英語專業八級水平,并與學分掛鉤。這樣做能切實布置給學生一個明確目標,營造一種壓力與氛圍,從而不斷鞏固和提高英語的綜合水平,使英語系研究生保持英語能力上的優勢。
(三)規范教師以英語授課為主
雖然教師在研究生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學生學術研究方法與思考方式,但是用英語授課能為英語系學生提供一種英語學術環境,畢竟英美國家在語言學和文學方面的研究走在更前端,用母體語言來理解與思考前人的學術理論更加純正;同時也營造了穩定的聽說訓練環境,做到魚和熊掌兼得。
(四)開設各類選修課的嘗試
教育必須與職業需求相符。研究生學習的內容更加精細和具有針對性,面對畢業后擇業形勢的日益嚴峻,各高校應根據地域等實際情況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調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今后的職業規劃、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相關課程;學校也可以根據學生對選修課不同的熱衷程度,建立起符合自己學校專業特色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體系和評估體系,開設學生切實需求的英語基礎類課程和專門用途類英語課程。并將目光從學術研究上不斷拓寬和延伸,甚至開辟其他有特色的研究方向,使研究更具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使學生真正能夠學有所用。
(五)安排英語實踐機會
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在從事學術學習與研究的同時,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融入社會。學術研究本身是現實的抽象與升華,最終要回饋現實才能實現其價值。通過實踐不斷發現問題,從而促進解決問題和從事研究的動力和靈感,并將研究付諸實踐,在實踐中不斷解決問題。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步驟,缺一不可。學校為英語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安排英語實踐機會,能為其今后踏上工作崗位做好提前的培訓,將書本知識與現實結合起來,既抓好科研工作,又鍛煉英語口語與工作能力。
【參考文獻】
[1]文秋芳,論外語專業研究生高層次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0)
[2]何兆熊.對英語專業的現狀和未來的幾點思考[J].山東外語教學,2004(6)
[3]謝宇,韓天霖,林放等.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外語界,2007(1)
[4]文秋芳.英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J].國外外語教學,2002(4)
【基金項目】2010年浙江工商大學研究生科技創新重點項目(1070XJ1510153)
剛剛過去的研究生答辯讓博主感慨頗多,尤其是論文已經過嚴禁審查,貌似還不錯。由于致謝部分未經審查,許多同學出現了十分“雷人”的段子。我自己帶的學生也對我說論文后的致謝是否可不要,博主回答當然可以不要,因為致謝不是必須的。但當我指導的研究生論文完成之后心中沒有一絲感激之情時博主還是有一點傷感。不感謝導師,也應該感謝黨和多年的教導吧。另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是致謝中出現嚴重雷同,有兩位同學竟然是完全一樣的,可能采用了相同模版吧。
這里轉發20XX級XX同學的論文致謝,寫得不能算十分出彩,但表達的感情卻是真摯的,當然博主也沒有她說的那么好,“那只是一個傳說”。蘇醒同學是我校首批(4+2)全日制碩士畢業生,2006年由我校初陽學院保送成為我的門徒。蘇醒同學讀研期間品學兼優,多才多藝,深受師生愛戴,學位論文“基于歷史發生原理的新課程高中概率教學研究”獲2008年校優秀碩士學位論文,現供職于浙江一所黨校。
致謝
此刻的窗外淅淅瀝瀝地下著小雨,昨天還烈日當空高溫30度,今天卻溫度驟降,天色大變。來金華六年,早已習慣了這反復多變的氣候,也習慣了許多原來的不良習慣。然而至今卻仍沒有養成輕松地表達自己情感的習慣,正如此刻的自己,直視電腦屏幕上那簡簡單單的“致謝”二字良久,卻始終沒有鍵下一個字。我己經能夠深切體味魯迅“說不出話來”的境地,只不過他是被太多的憤懣壓抑胸口,而我卻是因太多的謝意感動而哽咽。
感謝我的恩師——張維忠教授。清楚地記得二年前的那個秋天,一個電話,五分鐘考慮時間,我做下了有生以來最有意義的抉擇,放棄區域經濟的保研機會,選擇了數學課程與教學論。于是,我得以有機會投在張老師門下,開始走上了一條饒有趣味又不失深度的學術之路。張老師常吝于言敏于行,寥寥數語卻總能醍醐灌頂,用無聲的行動來展示治學為人的五彩哲學,他用嚴謹治學扎實研究的實踐來詮釋靛青般深厚的學術態度,用火紅熱情的赤誠之心來教育我們待人接物之道,用黃色雛菊般溫暖關愛的教學方式讓給予我們有了家庭式的幸福感,用有如藍天般廣褒寬容的胸襟來提點我們如何笑面生活,正視挫敗,用青春活力積極樂觀的綠色生活來告訴我們快樂其實可以隨時隨地。張老師用他那特有的人格魅力感染著我們、激勵著我們,從最初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迷茫到今日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覺醒,從彼時的搜腸刮肚、生搬硬套堆砌文字,到此刻為這四萬余字的畢業論文點擊保存,是張老師引領著我一路成長。在我為前途擔憂迷茫,為論文焦灼困頓時,又是張老師一次次無私給予慈父般的關愛——讓我挺過了那些難關。在這短短的兩年間,我曾在心里無數次的默念謝謝,但是今天,在面對著這從選題伊始到最終定稿都飽浸張老師無數心血的四萬余字時,卻發現這簡單二字已經無法負荷內心那無限的感激,我想唯有用更加努力地追求卓越才是對張老師最為真切的回報。
感謝傅克昌老師,您的風趣樂觀、豁達睿智常深深地感染著我,每次看到您那充滿童真的笑容總會不由自主在您面前裝嫩起來,真的很慶幸三年前能成為您指導的實隊的隊長,使我能夠更多也更早地向您學習。
感謝楊光偉老師,您的認真細致、嚴謹執著讓我看到了一個學者對于學術的無限熱愛,您所作的研究更給我們帶來了無限的震撼,為我們開闊了更為廣闊的視野。
感謝徐元根老師,您那豐富的人生閱歷,低調的處事原則都給我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潛移默化的指導。
感謝蔡鐵權老師,您那深厚的專業素養使我們這些晚輩為自己的淺薄而汗顏,您那嚴謹的教學態度以及對白己近苛刻的學習要求都讓我們為自己的懈怠而愧疚,您那曲折的求學經歷,執著的治學精神更讓我們對您崇敬不己,雖然在師大不過短短六年,卻有幸二度聆聽您教授的課程,大一的《科學史導論》讓我至今仍印象深刻。
感謝溫州二中的謝樹光老師對問卷的指導與建議,感謝溫州第二中學、溫州中學以及溫州第十一中學師生,是他們的積極配合才使得本論文的實證部分得以順利地進行。
此外,還要向我敬愛的師兄師姐,親愛的七仙女以及可愛的師妹們致以最為真摯綿長的謝意,是他們讓我感受到了家庭的溫暖,讓我體味到了團結的力量,或許明天我們將會各自天涯,但我相信總有那么一根感情線牽引著我們,讓我們彼此不會疏遠;同時,還要感謝我們“4+2”課程與教學論專業的其它十二位友人,在他們身上我收獲的不僅僅是互幫互助的同窗之情,更是濃得化不開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