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20: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經濟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摘要:發展綠色經濟已經在全球達成共識,研究綠色經濟與林業之間的關系可促進林業的穩定、高效發展。本文闡述了綠色經濟的內涵,探討了林業在綠色經濟背景下面臨的機遇及挑戰,闡述了在綠色經濟背景下我國林業產業的發展成果及展望。
關鍵詞:綠色經濟;林業;機遇;挑戰
1綠色經濟背景
1989年,綠色經濟的概念由經濟學家皮爾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場為導向,以傳統產業經濟為基礎,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本產業鏈,以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為目的而發展起來的經濟形式。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其的《綠色經濟報告》中,對綠色經濟給出的定義是,從長期上來看,能夠改善人類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時不會使后代面臨生態稀缺性和環境風險的經濟形式。在國內的研究中,一般認為綠色經濟分為狹義和廣義兩個層面。狹義的綠色經濟指的是環保產業;而廣義的綠色經濟除了環保產業之外,還包括諸如綠色消費與政府采購,綠色貿易與進入,綠色稅收與財政,綠色會計與審計等除生產領域外的一些綠色制度和行為[1]。近些年來,世界各國紛紛開展綠色經濟行動。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研究表明:實現綠色經濟不僅會實現財富增長,尤其是生態共有資源或自然資本的增益,而且還會在今后一段時期產生更高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應對綠色經濟的發展趨勢,各國紛紛通過立法和出臺規劃開展行動。英國在倡導低碳、低排放,大力發展綠色能源,推廣新的節能生活方式;美國以開發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為主題,制定了綠色經濟復興計劃歐盟制定了環保型經濟的中期規劃;印度制定國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韓國通過了綠色工程計劃,日本在逐步擴大環境產業市場規模[2]。
2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聯合國森林論壇的第九次大會在探討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貧困時提出,林業對構建綠色經濟的潛力巨大,要發展綠色經濟,必須將林業置于優先發展的領域。
2.1林業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關鍵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報告對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地位給出定義:林業是發展綠色經濟的基礎和關鍵。林業為綠色經濟提供了生態基礎,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林業提供木材等木質原材料、產品和能源產品,具有清潔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優點;林業發展為全球近10億人口提供了生計,有利于增加就業、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進人類福利的增加。
2.2林業對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作用和貢獻
在綠色經濟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業發展通過保護和可持續地使用自然資源對綠色經濟所做出的貢獻就已經被認識。同時,林業在減少貧困、增加收入、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方面對綠色經濟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貢獻。從事林業基礎產業的人口往往與貧困人口相重合,因而發展高效可持續的林業就能夠有效地幫助依靠其生存的人們擺脫貧困。隨著應對氣候變暖成為全球共同行動,林業在固碳方面的貢獻被廣泛認識。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對林業對綠色經濟的貢獻方面進行了全面總結:經濟的進步和人類的福祉都依賴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匯、穩定全球氣候、調節水的循環,并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同時保存了遺傳資源。經濟估值在不同的國家進行的研究表明,從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別是在調節氣候服務和存在價值。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貢獻已經獲得了更全面的認識。
3綠色經濟背景下的林業產業的機遇與挑戰
近年來,中國始終堅持把林業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布局,充分發揮森林在經濟、社會、生態、文化等方面的多種效益,逐步實現平衡發展,初步開始綠色轉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動林業發展戰略的綠色轉型,促進綠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林業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實現了三次林業發展戰略的調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綠色投資。1998年至今,中國實施的林業重點工程累計投入2886億元。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及林業公共財政支持制度,對國家級重點公益林、造林、撫育管理、林木良種等提供公共財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續經營的長效資金支持機制。三是增強森林可持續經營。提出將森林經營作為林業發展的永恒主題,從注重森林面積的增加到重視森林質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強,中央財政對森林撫育提供財政補貼,積極推動森林認證。四是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增進綠色就業。制定激勵政策,實現林業從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環境的轉變,同時,逐步增加綠色就業。五是積極推動綠色改革。大力推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維護農民權益,不斷提升林業對農民就業增收的貢獻。
3.1林業在綠色經濟中面臨的機遇
由于林業不僅具有經濟功能,還具有明顯的社會功能和生態功能,很多國家推出了刺激經濟的綠色發展規劃和戰略決策,將林業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核心;全球氣候變暖問題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頭號政治問題,森林對于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調節氣候、維護生態平衡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林業在應對氣候變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態危機和自然災害問題日趨嚴重,加強林業生態建設、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呼聲越來越高。在這一背景下,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林業產業結構得到升級,林業發展方式不斷轉變,這有利于進一步發揮林業在減輕貧困、改善生計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業在綠色經濟中面臨的挑戰
為了進一步提高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促進林業產業的發展,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綠色經濟。但發展綠色經濟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從全球范圍看,土地競爭引起的毀林和森林退化的壓力并不會消除。同時,由于林業生態效益的價值化、內部化還不能完全實現,林業被邊緣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級政府在經濟增長壓力面前,必然會面臨是要發展還是要環境的兩難選擇。而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林業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質量不高之間的矛盾;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沖突;人口增長和農村貧困對保護森林資源和鞏固林業生態建設成果帶來的壓力;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和就業統計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森林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滯后,林業信息化建設不能滿足森林可持續經營的技術要求等,也都會對綠色經濟中的林業產業發展產生挑戰。
4中國林業在綠色經濟中的展望
4.1林業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將更加強大
綠色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實現形式。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生態基礎設施建設將使林業所具有的減污、減排、消納廢棄物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綠色融資機制將更多、更好地挖掘林業在保障生態安全方面的潛力;林業產業提供的綠色產品、生態產品、綠色就業在促進地區發展、改善民生、減輕貧困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4.2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
在發展綠色經濟過程中,森林產品和服務價值通過森林價值核算將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對非正式部門的貢獻也會通過森林價值核算將得以充分體現;生態系統管理、綠色融資機制建立和綠色產業發展,將使林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釋放和倍數放大;林業的三大效益將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將更加突出。
4.3林業發展資金將更加充裕,資金來源渠道更加多樣化
為降低生態稀缺性,在發展綠色經濟中公共財政對生態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將進一步加大。同時,森林將成為一種新的有較高收益的經濟資產,社會融資能力將明顯提高。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發展中,中國堅持將林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大局,堅持興林富民的發展宗旨,堅持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初步實現了森林資源增加、生態狀況改善和林業生產者受益的目標,完成初步綠色轉型。中國的經驗表明,各國根據本國的具體情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可以在減少環境風險和資源消耗的同時,增加就業和改善貧困,促進社會進步。未來,中國林業將繼續積極推進林業綠色增長,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瑩,劉波.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對策選擇[J].開放導報,2011(5):73-76.
[2]劉珉.綠色經濟背景下的中國林業發展[J].林業經濟,2013(2):22-27.
[3]劉東升.中國林業與綠色經濟[J].林業經濟,2012(1):12-15.
[4]李平,張繼梅,王作鐵.基于低碳經濟視角下的林業產業發展對策研究以黑龍江省為例[J].林業資源管理,2015(5):23-27.
[5]楊亞軍,李偉.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策略分析[J].能源與環境科學,2013(9):184.
[6]張升,戴廣翠.綠色經濟與林業發展[J].林業經濟,2014(5):20-25.
[7]郎曉娟,沈若萌,劉珉.林業與綠色經濟研究[J].林業經濟,2013(1):36-41.
[8]李興軍,孫雯.淺析綠色經濟背景下林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J].林業經濟,2015(9):124-128
有關綠色經濟論文范文二:綠色經濟發展中地區差距分析
摘要:在實行改革開放國策以后,我國經濟取得了快速發展,但是,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問題卻日益嚴重,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發展綠色經濟不僅僅能夠對經濟增長進行提高,同時,對生態環境方面的問題也能進行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東西中部經濟發展出現了很大程度的差距,對我國各個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有很大影響。
關鍵詞:綠色經濟;地區差距;對策
1發展綠色經濟
1.1綠色經濟的內涵與特點
綠色經濟是一種現代生態經濟,它以人類的幸福生活為最終發展目標,實現了經濟再生產和自然生態自身循環的有機結合,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全球金融危機的一種新型社會發展模式。綠色經濟的顯著特點在于環境資源因素是經濟發展的內生變量,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以其所能提供的資源量和環境容納生產廢棄物的限度為硬指標,一旦超越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能力,自然將會集聚能量,最終足以使人類創造的燦爛文明重歸寂靜。這是因為:一是在綠色經濟發展中,經濟系統只是地球生態環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經濟發展的規模和增長的速度必須與整個地球的生態系統相互依存。經濟生產從以原材料輸入作為開端經過交換,流通到最后產品被消耗產生廢棄物為一個流程。但整個流程都少不了要和地球環境資源系統的再生和可吸收進行交換。為此綠色經濟發展規模絕對不能超出地球生態環境資源系統的容納范圍。二是生態環境容量和自然資源承載能力都是有限度的。當經濟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在自然資源的開采利用和自然環境所能容納排放廢棄物的范圍內,經濟發展和環境資源就能相互促進。
1.2發展綠色經濟的意義
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氣候變化、能源危機、金融危機都對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同時,導致生態環境承受能力也在面臨考驗。近年來,自然災害的頻發導致人們在生產生活中受到了嚴重的威脅,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成為了必然選擇。世界各國在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方面對綠色經濟都比較重視,這樣不僅僅使國家在經濟過程中能夠對金融危機問題進行解決,同時也能對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實現可持續發展。綠色經濟發展過程中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而且規模非常大,在工業發展方面非常罕見。
2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原因
2.1自然條件
我國國土面積非常廣闊,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占據著總面積的百分之六十以上,但是中西部地區多沙漠戈壁,而且多高寒地區,自然條件相對比較惡劣,導致該地區人口分布非常不合理。中西部地形通常比較封閉,而且地理環境比較復雜,生存、氣候等條件也比較差,離經濟中心的距離也比較遠,盡管其有非常豐富的資源,但是因為這些原因,很難進行經濟發展,導致生產力無法實現。
2.2歷史因素
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西部地區一直處于比較貧困落后的情況下,而且,歷史上也是從中原地區向四周進行擴展,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出現了很大的差異。東部地區在經濟發展方面非常的快速,導致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于比較緩慢。西部地區地貌比較復雜,交通比較閉塞,而且信息傳遞比較緩慢,導致資源利用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問題,對經濟發展起到了負面影響。
2.3環境影響
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資源數量非常大,但是很多資源都處在環境比較險惡的地區,主要是因為這個地區平原比較少。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便利的交通條件,西部地區交通比較落后,導致經濟發展出現了受阻現象。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是為了更好的發展經濟,但是,很多的經濟政策都是給予了東部地區,導致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高速發現現象。政策傾斜導致了全國經濟的發展不平衡,國家為了實現經濟的平衡發展實行了西部大開發戰略,實現了有計劃的開發西部。
3區域經濟發展的差距的對策
3.1國家的政策干預
在實行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說明這項國策的實施非常成功,而且,為了縮小東部和中西部之間的差距,政府在通過宏觀調控進行控制,對不發達地區進行了更好的投資,并且對經濟落后地區進行了扶持,希望能夠更好的實現地區間的和諧發展。
3.2加強東西部的合作
近年來,西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投資者為了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將東西部之間的優勢進行了互補,企業行為的自主選擇是政策效應必然形成的。西部大開發的實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部署,在經濟以及整治方面都具備非常大的意義,在實施過程中取得的成績十分多,但是,還是出現了很多的新問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國家與國家、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非常的激烈,利益的爭奪也日益白熱化,東部經濟發達地區能夠憑借自身的綜合實力占據一定的有利空間,但是,相對于比較落后的西部,在經濟方面卻比較薄弱,這樣會處于相當不利的地位。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技術、質量等方面要求越來越高,這樣就使得西部在競爭中承受的風險越來越大。
3.3突出地區優勢
我國各個地區之間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政策之間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樣就使得經濟發展速度方面也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導致東部與中西部經濟差距比較大。對東部發展優勢進行充分的發揮,這樣能夠更好的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產力提高、對經濟差距進行縮小。東部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更加明顯的優勢:
(1)市場優勢:東部地區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時間比較早,因此,市場化程度也比較高,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市場,為現代化發展提供便利條件。
(2)金融優勢:現代化經濟在發展過程中,金融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東部地區的人們金融意識比較強,金融體系比較完善,資金也比較充足,為經濟建設提供了條件。
(3)人才與技術優勢: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技術是發展動力,人才是核心,因此,經濟發展過程中,技術和人才不能缺少任意一個,東部在發展過程中應用在研究和開發方面的經費遠遠超過西部,東部在發展過程中將傳統產業進行了改造,現在對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比較重視,因此,產業結構得到了升級,現代化建設也以后了明顯的改善。西部在發展過程中,為了獲得更好的發展前景,要對地區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并且對交通事業的發展給予重視,只有保證了交通事業的發展才能更好的保證經濟發展,對東部發展經驗也要進行借鑒。
4結束語
經濟發展過程中,綠色經濟發展成為了必然模式,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生態問題,人們生活質量等因素進行了重視,這樣在發展經濟時才能避免出現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發展現象。我國經濟體制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非常重大的變革,因此,出現了經濟發展過程中地區差距非常明顯的問題,人們的生活質量以及生活幸福度也有很大的差異,為了對這些問題進行解決,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對出現的地區差距問題采取措施進行解決,保證經濟發展的可持續。
參考文獻
[1]蔡,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J].經濟研究,2000,10.
[2]李國平,范紅忠.生產集中、人口分布與地區經濟差異[J].經濟研究,2003,11.
關鍵詞綠色企業綠色技術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是人類為擺脫環境污染、資源短缺困境,追求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產物。綠色企業體現了循環經濟特征,創建綠色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
1循環經濟的概念及本質
循環經濟是一種運用生態學規律指導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生態經濟,是一種與環境和諧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流程,其特征是低消耗、高利用、低污染?!皽p量化、再利用、再循環”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原則。所有的物質和能源都能在這個不斷進行的經濟循環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
循環經濟是一種“三贏”經濟增長模式。它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三大要求納入統一的框架中,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準則,模擬自然生態系統運行方式和規律,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良好循環,經濟發展從數量型的增長轉變為質量型的增長,實現經濟增長、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的統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建立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基礎上的經濟發展模式,它要求把經濟活動按照自然生態系統的模式,組織成一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多重閉環反饋式循環過程,強調最有效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使得整個經濟系統以及生產和消費的過程基本上不產生或者只產生很少的廢棄物,從根本上消解長期以來環境與發展之間的尖銳沖突。
“減量、再用、循環”(即3R),是循環經濟最重要的實際操作原則。其中,減量(Reducing)原則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再用(Reusing)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產品和服務的利用效率,通過再利用,人們可以防止物品過早成為垃圾;循環(Recycling)原則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把終端物質運回到生產廠再帶入新的產品之中。最理想的資源化方式是原級資源化,即將消費者放棄的廢物資源化后形成與原來相同的新產品。次級資源化也常見,即將廢棄物變成不同類型的新產品。
2綠色企業的循環經濟特征
在當今世界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日益嚴重的時候,綠色成為人們的向往。于是人們更愿意將“綠色”同“環境保護”連在一起,如“綠色經濟”、“綠色企業”、“綠色食品”、“綠色工業”等,全世界正在掀起一場綠色浪潮。21世紀將是“綠色世紀”,21世紀的企業也將是綠色企業。
作為綠色企業,它應該是在產品、價格、分銷渠道、促銷的每個方面的綠色行為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機整體。因此,它應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生產綠色產品。它是指從設計、制造、銷售到回收處置的全過程中,對環境無害或危害較少,符合特定的環保要求,有利于資源再生的產品。
(2)建立綠色價格體系。企業在生產和營銷方面的環保投入增加了產品的綠色成本。因此產品價格應適當上浮,這不能認為是產品漲價,而是合理的價格上浮。它反映了環境和資源的價值,保證了綠色生產的資金供給,有利于市場的公平競爭。在綠色價格的制定上,可采用心理定價法。因為人們對綠色價格有一種求新和求異的心理,認為綠色產品應具有更高的價值,他們對稍高的綠色價格從心理上愿意接受,這一點在發達國家尤為突出。如,美國綠色食品的價格比一般的食品價格高出70%~200%,在日本綠色食品價格也比一般食品價格高出20%。
(3)建立綠色銷售渠道。選擇無污染的運輸工具,減少運輸過程的浪費;選擇有環保意識、有良好的用戶形象的中間商進行合作,與之共同推出綠色產品。
(4)建立綠色促銷。即采用綠色廣告、綠色公關、綠色營銷推廣等手段進行促銷。其中,綠色公關活動有三方面內容:一是企業內部公關,加強企業綠色文化的培育、宣傳;二是外部公關,利用各種媒體宣傳企業的綠色成就,使企業的綠色形象得到人們認可;三是加強企業與社會的聯系,企業必須隨時了解社會對綠色的要求,社會也必須了解企業的綠色發展狀況。
生態系統原理主要包括循環再生、協調共生、持續自生等高效、和諧兩個方面的優化原理。高效原理主要是指在自然生態系統內各種復雜的食物鏈(網)結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態工藝流程,使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得到高效利用,并在內部消化廢料;和諧原理主要是指通過生態協調使自然生態系統中各組分間的關系和諧與融洽,使生態系統正向演替的機會最大而承擔的各種風險最小。生態系統高效、和諧原理體現了自然界精巧的運營機制,為人類正確、合理地利用企業內外生態環境資源和組織企業經濟活動、特別是工業生產活動提供了寶貴的啟示和榜樣。從理論上講,應依據生態系統的高效、和諧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來組織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使企業經濟活動生態化,以取得最佳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
綠色企業的主要特征是把生態過程的特點引申到企業中來,從生態與經濟綜合的角度出發,考察工業產品從綠色設計、綠色制造到綠色消費的全過程,以其協調企業生態與企業經濟之間的關系,主要著眼點和目標不是消除污染造成的后果,而是運用綠色技術從根本上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實現集約、高效,無廢、無害、無污染的綠色工業生產??梢?綠色企業比一般企業能更高效地利用資源和能源,以較少的物耗、能耗生產出更多的綠色產品,并能使在一般企業中被排出廠外的廢棄物和余熱等得到回收利用,可大大提高綠色企業的循環經濟綜合效率,而非單純的經濟效率或生態效率。
綠色企業在經濟運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開放性特點,即其綠色原材料和半成品供應、綠色產品設計、資金來源、綠色技術創新、綠色設備和工藝流程改造、綠色產品銷售等方面都要對外開放。但綠色企業在其生態運行上要求具有高度的內部封閉性,采取少廢和無廢料綠色技術,減少各個生產環節上物質和能量的跑、冒、滴、漏,使廢物最小化并回收利用,盡可能實現閉路循環。
3創建綠色企業發展循環經濟
我國發展循環經濟,建立和完善綠色企業,主要有以下實現途徑:
(1)通過企業技術改造創建綠色企業。我國很多企業最初產品質量、技術水平和生產工藝比較落后,廢料產出環節多、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到后來通過對一系列現有工業技術的生態化技術改造,才使企業運行過程中的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和價值流從不合理逐步趨向合理,即大量的綠色企業是在技術改造中建成的。發展循環經濟必須利用綠色技術加快改造我國綠色企業現有的工業技術系統,這是建立和完善綠色企業的重要途徑。企業技術改造主要包括:在改造落后的工藝流程中建成生態工藝;改造生產流程中的關鍵性設備,降低廢料產出率;改造整個生產流程的控制系統,使其實現微機控制而使全流程變成無廢料工藝;采用使能源、資源綜合利用的先進技術等使企業變成綠色企業。
(2)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建成綠色企業。加快以生態原理為主要基礎的綠色技術、特別是生態型高新技術的創新和擴散,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技術體系,是建立和完善綠色企業、提高其核心競爭力、最終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對策、關鍵措施和核心問題。這要求企業真正成為綠色技術創新的主體,從宏觀(國家政策)和微觀(企業機制)兩個層次出發,建立起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綠色技術創新的外部激勵機制、內部動力機制、自身能力機制、信息傳遞機制等復合機制體系;針對綠色技術創新、擴散的外部經濟性、社會化及多學科交叉的特點,建立起集多種職能于一身的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擴散、中介和服務中心,降低創新的學習成本,提高綠色技術創新效率;進行綠色企業內部的制度創新和組織創新;建立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風險基金;加快推廣節水、節能、無廢、少廢和“三廢”綜合治理等實用綠色技術。上述都是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擴散的當務之急。
(3)實施清潔生產建成綠色企業。清潔生產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源消費最小的人類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清潔生產兼顧了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實現了在生命周期內對產品進行全過程的管理,從根本上解決了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的問題,帶來很高的環境效益,同時還可以在技術改造和工業結構調整方面大有所為,創造顯著的經濟效益。這正與綠色企業所追求的目標(生存、獲利與發展)相一致,與循環經濟的基本要求即資源的循環利用相符合。因此實現綠色企業重要途徑就是推行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按照少投入、低消耗、多產出的集約化方式生產,實現生產全過程的污染控制,進而走上經濟、環境、資源協調發展之路??梢?大力推行企業清潔生產是變革以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嚴重污染破壞生態環境為特征的傳統發展模式,發展循環經濟,建立綠色企業的戰略措施和根本途徑。
(4)建立生態工業園創建綠色企業。生態工業區是在某一地域上,由多個工業企業依據生態經濟規律和生態系統優化原理,綜合運用生態工程手段等建立的有一定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價值增值等內在生態工藝聯系的工業企業群體,是發展循環經濟的一種新模式。生態工業園具有整體性、集約性和區域性特征,在設計和建立生態工業園時要把能合理利用某一類資源并具有內在生態工藝聯系的企業在一定地域逐步聚集,形成較完整的食物鏈—投入產出鏈(網),提高整個系統對原料和能量的利用效率,使其組成一個生態工業園有機整體。如丹麥卡倫堡市的若干家企業通過互相連接的管道,建立了廢物和熱能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取得了巨大的生態經濟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張慶普,胡運權.我國建立完善生態型企業的主要對策及措施探討[J].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在我國廣袤的國土總面積中,草原是絕不能忽視的,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各類天然草原(地)我國共有各類草原60億畝,占整個國土面積的41%,約為森林面積的2.5倍、耕地面積的5.2倍。且草原多集中于西部和北部,由于地勢高亢,土壤多呈沙性,沙源豐富;地處上風向,冬春季節氣候干燥,風多且大;夏秋季節降雨集中,多暴雨,易成為“沙塵暴”的發源地、水土流失和洪水災害的發生區,所以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上來看,草原生態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本就十分重要,若建設良好,則是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固土蓄水,緊鎖沙龍,保護東南部地區冬春無沙塵之憂、夏秋少洪水之患。而若保護不力,植被覆蓋度顯著下降,固持水土能力大幅降低,夏秋多雨季節極易形成洪水,泥沙俱下,滾滾東流,使東南部地區河道和水庫淤積,河水暴漲,釀成洪災;而冬春季節極易起塵揚沙,“沙塵暴”東侵、南下,很容易給東南部地區人民的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從另一重要性來說,由于我國的草原大多地處邊疆,且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地區。草原生態的保護與建設草原也具有保護少數民族居民的美好家園,建設邊疆,維護邊疆穩定,鞏固民族團結,建設和諧社會的戰略意義。但是,目前草原生態狀況卻并不能如人意,由于多年來的超載過牧,牧民將草原生產的綠色植物質全部讓牲畜“吃干耗凈”,造成了中國90%的草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由此誘發了沙塵暴等生態危機。當然有人會問,難道如此廣闊的草原就“喂飽”數量僅占全國三分之一的牧區牛羊嗎?原因是這樣的,按生態學上的十分之一定律(即初級生產者的能量約10%進入次級生產者,這樣利用才能保障草原生態系統不退化)也就是說,從質量看,在健康的生態條件下,中國大陸全部草原生物量只有干重約3億噸,按照上述十分之一定律,全國能夠利用的天然牧草產量只有3000萬噸左右,但按中國現行草原流行的畜牧量計算是將草原生產的干物質全部讓牲畜“吃干耗凈”的,這顯然很有問題,況且在實際操作中,牲畜的養殖數量還大大超過按我國現流行的綠色植物所能承載的蓄牧量,這樣草原絕沒有不退化的道理。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的退化不僅使草原地區的生態環境受到損害,廣大牧民喪失了基本生產生活資料;而且,還對我國的華北(包括北京地區)、中部、東部乃至整個世界都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在這樣一個宏觀背景下,研究如何使草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就成為一個重大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問題,草原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28%,提出我國草原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路,設計出相應的政策、制度保障就成為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二、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近幾年,由于草原生態所面臨的危機,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部門到社會各界,都逐步開始意識到草原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草原生態恢復與保護的理念已經逐步樹立。但在具體的實施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的過程還存在一些困難與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保護理念已經確立,但思路期待完善與可持續性
在草原生態治理的思路和方向問題上,目前還存在草原生態治理政策綜合性、整體性、全局性特點不強,還存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走一步、看一步”的傾向,政策預期和項目前景不明確。草原生態治理缺乏長期、可持續性制度,休禁牧制度及項目等草原生態治理方式都囿于一定期限和范圍。同時,在制訂政策與項目時,往往優先考慮了以草為本,而非以人為本,草原生態治理往往以草和畜為出發點和著力點,卻偏偏忽視了人的主體地位,以致政策和項目常常得不到牧民群眾的支持。
(二)需加大治理與監理中的經費投入
經費問題也是目前草原生態建設存在的關鍵性問題之一,由于各級草原監理機構的事業費來源是財政全額撥款或差額撥款,而許多牧區由于地方政府財政困難,只能保證人頭費,各省區基本不能保證草原監理專項經費,有些地方還存在著拖欠草原監理人員工資和差旅費的情況。由于經費不足,草原治安派出所、草原經濟民警隊缺乏必要的執法設備,執法過程中取證困難,制約了執法工作的正常開展。所以,國家必須加大重大的草原生態治理項目如退牧還草工程、生態移民(圍封轉移)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等的經費投入。
(三)亟待科技水平解決牧民的經營性問題
草場家庭承包到實行后,牧民也面臨著許多生產和生活上的經營性、技術性難題。尤其是純牧區,當地工業、服務業都比較落后,就業機會少、收入渠道窄,牧民的收入幾乎全部來自于草原畜牧業,靠畜吃飯、靠草吃飯。在這種條件下,牧民想增收致富,又無其它科學技術指導,也無其它途徑與道路可想,只有靠牲畜養得越多越好,而且隨著近年來牧區和外界溝通的增強,牧民的交通、生活、通信、教育等成本日益上升,也更加需要牧民從有限的草地上獲取更多的收益來維持其相對于以往的高消費,結果導致對草場的進一步掠奪,這樣下面必然導致草原不堪重負,草場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增收致富與生態保護間矛盾激化,所以幫助牧民通過科技手段增收致富就顯然極為重要。
(四)監理體系建設迫不及待,監督權力急待加強
由于草原管理機構位勢低,草原監理部門在執法方面存在很大困難,在處理草場糾紛、工業征占用等問題時,往往執法能力弱,沒有地方政府的大力配合,根本無法完成執法任務,或只能聽之任之。而且在草原管理方面目前還存在著部門之間的利益之爭,重農輕草、重林輕草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這些都需要監理體系的建設,與相關監督權力加強。
三、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中的對策與新思想
(一)退牧還草,利國惠民
對于草原保護和建設,要“小草,大事業”,即草原生態恢復與可持續發展中極理想的對策還是退牧還草,通過退牧還草,完善生態屏障,改善經營方式,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畜牧業的發展。這項工程在項目實施地區,既有效益、又能保護生態,還能得到實惠。從國家層面上,以政策來促進生態和經濟協調發展,也是國家從政策層面保護草原,保護自然資源,是利國惠民的一項政策。從農牧民角度來看,退牧還草項目存在以下一些暫時性的問題:一是補償標準低,飼草料及資金短缺。二是增加了養殖成本,減少了牧民收入。三是違禁放牧問題較為突出。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和后續產業發展不足也是影響退牧還草工程實施的重要因素。還有由于牧區地廣人稀、偏遠,基礎設施建設難度相當大,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直接制約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也使得牧民的生產、生活費用支出都遠遠高于其他地區。牧區干旱缺水使相當多的旗縣人畜飲水困難,制約著飼草料基地的建設,使這些區域普遍面臨人畜飲水困難和飼草料不足的問題。直接影響到這些地區的畜牧業經濟和農牧民生計等等。另外,還應加大對畜牧業特別是草原的投入,在某種情況下,對牧區應重點扶持才對。這也是中央的政策。不僅農業上要加大投入,還應從環境和生態方面加大投入。在重大項目、起引導作用的是國家投入。此外,還應發揮國內國際慈善機構、基金組織的作用,吸收民間的投資。治理鹽堿,治理沙漠,本身就是國際性的??偟膩碚f,對草原的保護和建設投入會逐步加大;實用科技的普及以及對牧民的培訓,在科技研究上既要重視基礎研究,要有針對性地解決關鍵的技術問題,促進草原全面協調發展。面對草原的實際問題,最需解決的還是實用技術問題,符合生產實際要求的,特別注重加強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科技素質,重視對牧民的培訓。
(一)建設生態環境是西部綠色經濟發展的自然基礎西部的生態環境建設是西部進行公路、鐵路、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基本前提,是現代農業和工業發展的重要基礎。西部生態環境的建設與保護可以改善投資環境、推動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和適度消費模式的建立,推動能耗物耗高、經濟效益差、破壞生態嚴重的產業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和工藝,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培育新興產業,帶動西部經濟社會的發展,提高全民素質,改善地區形象。
(二)建設生態環境是西部大開發大戰略的重要內容西部大開發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數。如果只是追求經濟建設,而造成環境破壞,人民的幸福也無從談起,因此,西部大開發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手同時抓,建設山川秀美的新西部,保護好生態環境首當其沖,如果在西部大開發中把生態環境破壞了,其他方面的成就再大,西部大開發也將歸于失敗,不僅會影響到本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甚至會威脅到西部自身的生存,給全國整體發展帶來深遠影響。
(三)建設生態環境是西部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的狀況又從某種程度反映了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社會經濟發展必須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相協調,這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如果在發展當中忽略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也就是破壞了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所以西部地區要避免我國東部發達地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再治理的彎路,堅決防止以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為代價換來一時的發展。
二、西部生態環境建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
1999年中央提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明確要求“把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作為開發的根本”。此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一直是西部大開發的重要內容。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西部地區局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但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尚未根本扭轉。
(一)生態環境基礎底子薄,欠賬多,生態環境建設任務艱巨《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將80%以上的西部國土劃歸國家限制或禁止開發區,同時,全國大約63.34%的貧困縣和一半以上的生態脆弱縣位于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目前GDP占全國的20%左右,但工業廢氣、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占全國的30%左右,萬元產值的污染物排放量比東部地區高出1~5倍。西部尚有6500多萬畝25度以上陡坡耕地需要退耕,近15億畝退化草原、7.8億畝沙化土地亟需治理;2500多萬群眾居住在生態脆弱、自然災害多發、生存條件惡劣的地區。2000—2010年期間,西部地區生態質量趨于好轉,但是生態質量仍處于生態閥值以下,離生態系統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還有很大的差距。根據西部大開發戰略的總體部署,估計要到2020年左右才可達到生態閥值線附近。
(二)生態環境保護與開發的矛盾仍然尖銳,并且還將繼續長期存在西部落后地區發展經濟意愿十分迫切,但受到市場要素限制,經濟發展仍然依賴自然資源尤其能源礦產資源開發,“兩高一資”產業比重較大,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形成了“低收入-破壞生態-低收入”的惡性循環。另外,這種在現實利益面前有意無意地忽略生態平衡問題的原因,也與政府政績考核方式有關。雖然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科學發展觀的深入,人們在理念上基本上完成了由“唯GDP論英雄”的模式向“綠色GDP”的轉型,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走形式、一刀切、考核權重不合理、考核指標不具體等問題,對西部地區的綠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建設沒有構成實質性地倒逼作用。
(三)生態環境建設的立法體系進程緩慢,阻礙了生態環境建設西部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立法體系有國家和西部兩個層面。國家層面的環境保護法盡管進行了修正,但該法的重點仍偏重于環境污染治理,非常明顯的輕視生態保護問題,其他諸如自然資源保護的單行法對生態保護的力度也明顯不夠,而且這些單行法與環境保護法的割裂和責權不明造成管理部門職權不清,缺乏對整體利益的考慮等。西部地區各省、市、自治區在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的地方性法規和規章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但明顯的問題包括各地有關立法不協調,該統一的立法未能統一;沒有體現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統籌性,基本上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等。這樣的立法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突出的表現如地方政府環境責任未真正落實,行政法律責任并未得到追究、環境污染責任追究的訴訟制度存在缺失與局限、環境公益違法行為的受害人缺乏必要的權利救濟途徑等。
(四)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難以形成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的合力中國的生態補償探索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盡管在政府、學術層面有很多探討,也出臺了一些具體措施,但整個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長期以來,西部地區因保護生態而發展受限,但未獲得相對利益補償,挫傷了環境保護的積極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矛盾仍然十分大。生態補償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政策性很強,涉及到區域之間以及生態功能區農牧民根本利益的調整,需要有完善的政策法規保障。而西部地區的生態補償地方規定顯得相對模糊,缺乏應有的確定性和可操作性,很多條例只規定了什么情況下應當予以補償,但并沒有說明具體的補償金額與方式。此外,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資金使用結構還不完全優化,難以形成壓力倒逼機制和增強地方政府生態環境保護的壓力和動力。
三、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對策
建議生態環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它的最終目的是經濟的綠色發展。適應綠色經濟發展要求的生態環境建設需要更加注重環境建設的科學性、持續性和系統性,具有重要構建性的要素存在于三個層面:意識層面、法律層面和制度層面。意識上,要徹底掃除阻礙西部地區綠色發展的思想障礙,實現綠色經濟意識的轉變;法律上,要建立完善的生態文明法制體系作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保障;制度上,要依靠制度上的創新,創建高效的生態環境建設運行機制。
(一)加強生態文明教育,著實提高西部環保意識“建設生態文明”是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一。十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一起,列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西部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建立生態文明的價值觀和一套適合于西部生態治理的制度體系,只有真正提高了公民的生態保護意識,只有生態文明的新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們才會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從法律制度的被動約束層面上升到內在素質的主動自覺層面,自覺踐行生態文明。其別是各級黨政領導、企業的環境意識,只有真正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全局利益與局部利益、長遠利益與短期利益、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統籌兼顧的觀念,節約資源的觀念,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觀念和法制觀念,養成自覺守法,嚴格執法的社會氛圍,從而把以生態文明為理念貫穿到整個法律政策的制定上,在西部綠色經濟建設中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
(二)加快完善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立法體系,為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管理提供充分保障和依據構建西部生態立法體系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工程。首先,應該從憲法的層面,不僅強調防治污染問題,更要強調資源保護的問題以及不僅強調國家對環境資源的保護,更要強調普通公民的參與,也就是公民的環境權問題。環境保護法作為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基本法,應該對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的規定是統一和平衡的,盡管目前環境保護法進行了修正,“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在該法中的比重仍然是失調的,特別是作為生態保護重要手段的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應該在該法中具化。只有當環境保護法真正起到了基本法的作用,單行法才有法可依。在目前國家環境保護基本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但考慮到西部特有的生態環境和西部開發中環境保護的極其重要性及長期性,可嘗試西部先行的做法,統籌規劃、精心安排,分輕重緩急,制定一部西部環境法,使環境保護和自然資源保護真正協調統一起來。在這個基本法之下,清理、整合、補充、修改、完善、配套各項西部地區的單行法,建立健全西部地區的環境保護法制體系。
(三)推進西部生態環境可持續性建設的制度創新,緩解保護和開發的矛盾
1.加快建立完善西部生態補償機制首先要加快西部地區生態補償機制的立法進程,進一步建立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制定國家法律層面的生態補償法和生態補償條例,明確生態補償標準體系、生態補償的資金來源、補償渠道、補償方式和保障體系等。其次,國家應加大財政轉移支付中生態補償的力度,重點向欠發達地區、重要生態功能區、水系源頭地區和自然保護區傾斜。第三要大力推進生態補償由政府主導型逐步向全民參與的市場機制轉變,引入市場機制,鼓勵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參與生態補償,在整個社會形成生態保護服務有償使用的觀念。政府可為各方參與生態補償牽線搭橋,在全社會形成生態保護的反哺機制。
2.加快實施西部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國家層面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應盡快出臺,并應對西部地區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給予更多支持。目前部分西部城市已開始探索資源有償使用交易平臺,用市場手段和經濟杠桿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的環境權益交易模式,真正使企業為自身的利益提高治污的積極性,使污染總量控制目標真正得以實現。在交易平臺的建設中,既要兼顧全國區域發展的協調性,也應考慮西部地區的特殊性。此外,可以探索方式多樣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實行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下游企業購買上游社區水土保持生態服務、自然保護區與群眾分享門票收入等嘗試,向全社會導入生態有償服務觀念,通過利益機制讓生態保護迸發出長久活力。
3.積極探索并建立多渠道的融資機制中國處于經濟發展的特殊時期,政府仍然將是西部生態環境建設的主體,因此在目前階段政府還應加大財政投入和補貼,并且保證其政策的連續性,充分發揮其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主導作用。當然,單靠政府資金的獨臂支撐很難實現西部生態環境欠賬的凈減少及其生態重建目標,可建立中央財政為主、地方財政為輔、社會共同參與,政府、社會、市場相結合的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增強政府投資對私人投資的引致效應。通過減免稅收、財政貼息、投資補貼、信貸優惠、土地使用權獲得便利等誘導性手段,扶持生態環境建設領域的市場化投資,幫助市場化投資者獲得與社會平均利潤率相同甚至略高的收益,以形成企業和個人參與生態環境投資所必需的動力機制,擴大生態環境建設領域汲取的資金量。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一: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研究
十八屆五中全會再次以文件形式確定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勢下,農業經濟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顯得更加重要。而;綠色農業、低碳農業也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大力倡導經濟發展轉型調結構,農業經濟發展必然要爭當轉方式調結構的排頭兵,加強農業經濟發展的環保模式,減少農業發展過程中的碳排放,從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發展目標,最終幫助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筆者圍繞我國農業經濟的綠色發展和低碳循環發展現狀,提出相應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農業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環保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自然岸線格局,推動建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體系。由此可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方式是新時期農業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和必由路徑。
一、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綜述
由于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深入推進,作為國家第一產業的農業相關產業也必須找到適合自身可持續發展之路徑。在國家經濟中高速平穩發展和生態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時期,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成為黨和國家重點部署的發展思路,也逐漸成為國內外研究的重點課題,在此大環境下,我們有必要對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做初步探討。(一)綠色農業經濟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是以市場需求和經濟、生態協同發展為根本原則,在傳統經濟基礎上發展而成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是對各種農業資源進行開發并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然后在此基礎上達到的農業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活動過程,其本質是要實現農業生產經營與社會、生態資源的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二)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所謂的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就是指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態勢下,我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積極運用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等各種方式,盡最大可能的減少對CO2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加強現有資源的循環利用率,從而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可持續戰略的實施。
二、我國推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是今后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由于我國人均土地占有量遠遠低于聯合國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臨著農業資源過度消耗的現狀,高耗材、高污染的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我國現行農業經濟發展需求,我國必須采取低碳農業發展模式,以提高我國糧食產量。(二)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可以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和維護糧食安全由于我國可用耕地面積較小,并且多地出現建設用地越過耕地紅線的問題,我國一直致力于以傳統農業模式解決溫飽問題,造成了農業土地破壞嚴重的現象。在傳統農業經濟發展中,大量使用化肥、農藥等,而且根據國家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農業的亂排亂放。因此,發展低碳農業有利于保護環境。進入新世紀以來,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糧食供應,使得糧食安全從區域性問題上升為國際問題,從民生問題上升為國家戰略問題,由于我國國內的糧食生產供應現狀,我國農產品進出口都受到了嚴重制約,因此,我國要加快轉變傳統農業的生產方式,切實解決好糧食的安全問題,而解決問題的關鍵出路就在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
三、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所面臨問題
雖然我國在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我國現存的農業基礎薄弱。首先,我國較為嚴重的人地矛盾,我國雖然國土面積廣,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積遠遠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積,當前我國共有農業人口9億,農戶約占農業人口總數的27.7%,每戶所經營土地不足0.5公頃;其次,我國農村勞動力短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村主要勞動力青壯年集體外出務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隊,農業產業勞動力缺口嚴重;最后,農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雖然國家大力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并推行職業技術教育,但是未從根本上提升農業從業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農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善。我國一直以來實行以工業輔助農業的發展路子,雖然有大量的輔農、助農、惠農政策,但是由于開展農業經濟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導致可用耕地流失嚴重,面積減少,農業物資浪費嚴重,且已有農業基礎設施功能較為老化,破壞較為嚴重。第三,農業經濟服務系統未及時建立完善,鑒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農業經濟發展方向起步較晚,相關的農業經濟服務系統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農業經濟服務工作開展較為滯后,相關服務水平也較為低下。
四、我國發展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應對措施
一是優化農村農業產業經濟結構,在基層大力普及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發展模式,開展相應農業服務技術培訓及繼續教育,培養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專家人才,發掘一批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種植能手,并形成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的規模效應和聯動效應。二是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模式進村進戶。我國應大力開展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檢修與更換,并普及農業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引導并向農村引入大量的資金,積極地研發新技術,擴展新視野,推動農民獲得最大化的經濟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農業技術專業服務系統,隨著城市化進程和工業化發展,我國已經有足夠的技術水平和物質基礎為農業產業經濟發展建立專業服務系統,包括信息服務、大數據服務、物流服務及高端制造服務等,這個服務系統應該包括農業現代化的耕作方式技術的普及、對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對農產品及衍生品銷售渠道拓寬等一系列的專門服務,促進綠色低碳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基層推廣。
五、結語
我們必須推進低碳農業的經濟發展模式,確保糧食安全,并保護生態環境,突破現有農業的發展瓶頸,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農業產業化路子。
【參考文獻】
[1]張憲英.我國低碳農業解讀及其發展路徑初探[D].復旦大學,2010(5).
[2]周麗.加快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探析[J].新經濟,2014(7).
農業經濟論文范文二:低碳經濟時代農業經濟發展途徑
[摘要]低碳經濟時代下,世界農業經濟逐漸開始從高碳向低碳轉變。在全球氣候變暖的環境下,低碳農業這一生態革命產物被廣泛關注和推崇,這就要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向生態、低碳、友好模式的轉變。本文主要探討低碳經濟時代下我國農業經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途徑,實現我國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農業經濟;低碳經濟;發展途徑
全球人口增長和經濟規模的擴張造成人類對常規能源的使用逐漸增多,環境與經濟之間的關系不斷日益惡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經濟碳足跡等概念應運而生[1]。發展低碳經濟,不僅能夠通過節能降耗改善環境污染,還有利于調整經濟發展結構,促進新型產業的發展,實現生態文明建設。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必然要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推動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1低碳經濟內涵
低碳經濟是人類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重大進步,是通過降低能源消耗、減少二氧化碳排量、減少環境污染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指的是以可持續發展理念為指導,大力開展技術創新、新能源開發及改變生產方式,減少對煤炭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使用,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經濟發展中對環境的破壞,實現經濟與生態的和諧發展。低碳經濟的重點是通過開發低碳能源系統,研發低碳技術并建設低碳產業體系,減少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2]。
2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低碳農業規模化發展困難
目前制約我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小農分布。盡管我國近些年來已經實現農業大規模生產,但基本生態生產單位仍是農戶小農生產,制約了農業生產中碳生產的合理標準規劃。例如農村地區僅只有一戶或幾戶開展低碳農業生產,而大部分農戶依舊仍采用粗放生產,碳生產無法實現大規模的集中化,這種情況下依然會污染土壤、空氣、水源等,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增加推廣和開展低碳農業的成本。
2.2農業基礎設施薄弱
我國農村地區許多基礎設計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設施出現設備落后、設備老化等問題,這是由于水利投資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對農村農田水利建設的投入較小,資金較為分散,沒有形成合力,資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農業節能、節水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從而制約低碳農業的發展。
2.3科學技術與自主創新能力不足
發展低碳農業離不開先進技術的支持,而技術創新是發展農業新技術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國農業技術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農業技術研發投入不足,先進農業技術應用水平較低,缺乏農業科研人員,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不完善等,這些現狀嚴重制約了技術在低碳農業中的應用。除此之外,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缺乏先進的技術,例如沼氣的開發和使用能夠保護生態環境,但目前只適用于以農戶為單位的小規模家庭生產生活,適用于大規模生產的大中型沼氣池等技術還不完善,使沼氣的開發和利用并沒有發揮出最大的價值。
2.4農業生產方式還未完全轉變
盡管我國農業科技得到發展和進步,但是在農業生產中對化肥、農藥等污染土壤的資源的依賴性依舊嚴重,導致農村污染仍在加劇,造成土壤結塊、肥力下降等惡性循環。粗放的農業經濟增長方式進一步加劇了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3低碳經濟時代下農業經濟發展的途徑
3.1建立循環農業經濟體系
西方國家低碳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實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稈還田的低碳農業技術,打破傳統的額種地必須先耕的現狀,有效的保護土壤面積;巴西政府在2010年實施低碳排放農業計劃,運用生物固氮等先進技術提高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和污染,實現農林牧一體化生產等。我國人口總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積小,人地矛盾突出,且農業生產效率低,耕地污染嚴重,因此應大力推廣和使用農業固碳技術,減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資源的使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指的是農業資源、農業產品、農業廢物再利用的循環模式,降低資源消耗率。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過程中,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推進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綜合利用,加強對情節能源的開發和利用,轉變農業經濟增長方式。
3.2發展生態農業經濟模式
首先要轉變農業生產發展理念,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屏氣原有的重農業產出,輕生態環境理念,在農業生產經營中堅持集約化的經營理念,加強對農村農民知識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現代農民的綜合素質。其次,堅持資源的多層利用,實現資料良性循環,例如發展沼氣利用模式、病蟲草防治模式、產業鏈延長增殖模式等;充分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例如太陽能、風能等,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增加農業生產效率,大力發展農田平原、水體立體等農業生產模式,實現低消耗、高產能[3]。
3.3促進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一方面要大力引進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另一方面促進我國低碳農業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政府通過財政政策進行支持和引導,引導社會資金的不斷投入,積極開發新技術,整合現有的先進技術,降低現有低碳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成本,同時要注重技術服務體系的構建,積極引導和幫助廣大農民學會運用先進農業技術,使技術真正運用到低碳農業生產中,緩解我國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和資源環境的矛盾。加強農村地區新型農機技術的推廣力度,組織農民學習新技術,開展免費農業教育課堂培訓業務,宣傳新型低碳農機的作用,使低碳農機在農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強安全意識,更好地發揮低碳農機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積極開展有機物多層利用技術的推廣,在生態系統中形成物質良性循環多級利用的狀態。
3.4提升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理念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方式低碳化的轉變要以科學發展觀為重要指導,加強樹立低碳農業經濟發展的理念。首先要樹立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觀,農業的發展是一種全面的、科學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其次要走正確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現代低碳農業經濟發展道路。再次還要大力發展綠色生態型農業,資源節約型農業,充分利用好農業資源,降低農業能耗,減少農業生產帶來的溫室氣體排放。最后,要加強低碳知識的宣傳教育,農民是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力量,在農村開展各種形式的低碳經濟宣傳活動,使廣大農民逐漸轉變生產理念,堅持低碳環保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加強對《大氣污染防治法》《資源保護法》等資源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適當利用優惠的經濟政策引導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大力鼓勵和扶持綠色低碳農業生產。
3.5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
農業具有文化傳承的功能,是農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來隨著城市生活壓力的增加和農業文化的發展,農業經濟的休閑觀光作用逐漸顯現。發展低碳休閑旅游農業模式既能夠增加農民的收入,增加農村就業機會,還能夠在農村形成品牌經濟,帶動品牌效應。要以農村現有的旅游資源為開發和發展基礎,加強對低碳旅游資源的創新開發力度,構建農家樂旅游的新形態。開發農業觀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護農村當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礎上開發農業高新技術,將農產品作為農業加工的突破口,大力發展農業觀光旅游服務業務,將旅游業融入至低碳農業經濟之中,帶動低碳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發展農業生態種植園參觀、農業主題公園、農家樂等旅游業務[4]。
4結論
低碳經濟的發展離不開低碳農業的發展,低碳農業是低碳經濟的一部分。低碳農業的發展應將農業經濟與生態系統相結合,減少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加強開發和利用清潔資源,實現環境保護,從粗放經濟發展模式向集約型轉變,降低資源消耗,減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強農業低碳生產、環境保護、生態涵養、文化旅游等各項功能的融合,實現我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馮蛟.從低碳經濟時代消費者行為特征看休閑農業的發展以寧夏休閑產業發展為例[J].農業經濟,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導向型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機制構建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12.
[3]劉國斌,黨美麗.低碳經濟時代吉林省縣域經濟生態旅游發展研究[J].東北亞論壇,2011(1):114-120.
[4]張蓓.低碳經濟視野的都市農業旅游:政府行為與市場邊界[J].農業改革,2011(2):62-68.
關鍵詞:東北亞區域;農產品貿易。
1 東北亞農產品貿易的特征。
東北亞各國的經濟發展差距大,其中,日韓為發達國家,其2009年的人均國民收入分別為4。1萬美元和1。7萬美元,而蒙古和朝鮮的人均GDP只有0。16萬美元和0。18萬美元,還不到日本的1/20。
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各國呈現一定的互補性,這為各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產業重組爭取了很大空間。在自然資源方面,中、俄、蒙三國地大物博,其自然資源非常豐富,而日韓兩國人多地窄,資源十分匱乏,其農產品主要依靠進口來維持供需平衡;在勞動力方面,中朝兩國勞動力富足且勞動力成本低廉,而其它四國存在勞動力不足的瓶頸;在生產技術方面,日韓兩大發達國家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生產技術,而其它四國生產技術相對落后,產品相對較為低端。這些差異的存在為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2 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現狀。
本文采用的農產品國際貿易額數據是按照HS分類的,其中我們普遍將HS前1-24章產品歸為農產品范疇。
總體來說,中國與東北亞區域國家貿易關系最密切的是海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45。8%,一方面,中國作為出口市場向日韓俄三國出口海產品,另一方面,中國又作為進口國向俄羅斯進口大量該類產品;其次為蔬果類產品,2009年貿易總額占農產品貿易總額的24。
5%,主要由中國向各國出口,且連續多年保持順差狀態。
正是由于這種持續的貿易順差,使得日韓兩國遲遲不愿對中國完全開放農產品市場,甚至不斷增加貿易壁壘。中國同各國貿易排在第三位的是谷類,其后為殘渣廢料類和其它可食用制品。
根據中國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同東北亞區域各國的貿易往來總體上講進展較快,每年是以一個很客觀的增長率增長。從貿易收支方面來看,中國同日、韓、蒙三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逆差,而與朝、俄兩國連續順差。但就農產品貿易來說,中國除了與俄羅斯的貿易合作保持逆差外(僅2008年為微小順差),與其它各國連續多年均表現為貿易順差關系。
由于全球經濟的相互依存性,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全球經濟走向低迷,整體消費需求大大下降。在農產品貿易方面,中國同日、韓、俄三國的總額在經過2007年的小高峰之后均有所下滑,尤其是同韓國的貿易合作,2008、2009連續兩年負增長指數均高于10個百分點。其中,降幅最大的為海產品和谷類產品。(由UNComtrade統計數據整理而得)3 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國與東北亞各國的農產品貿易對策。
有專家預測,本次經濟危機已經見底回暖,但后經濟危機時代東北亞區域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增長態勢并不穩定。中國在農產品貿易往來方面的連年順差導致日韓等國紛紛采取行動來對抗中國產品,反傾銷、保障措施、特保和反補貼等措施屢見不鮮;另外,一些國家還利用知識產權、勞工標準、技術壁壘、綠色貿易壁壘等措施來限制進口產品。在這種形勢下,東北亞若想效仿歐盟和北美形成一個自由貿易經濟體,就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尋找一個新的積極的突破點。這需要各國共同努力,相互協調,力求能在貿易合作中找到一個互利互惠的平衡點。
對于中國來說,我們應通過完善自身來適應東北亞這個大環境。
(1)中國應加強與各國間的貿易合作與交流,積極組建自由貿易協定。
(2)嚴格把關產品質量,積極將高科技引入農產業,產出高端優質產品,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3)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加緊我國農產業的產業結構升級,將重心從增加產品數量轉移到提高產品質量上來,發展多樣化產品,提高農產品的整體競爭力。
(4)積極應對貿易摩擦,建立貿易摩擦協調機制,對在無防備狀態下發生的急性貿易摩擦,要有緊急應對機制,能快速從突發事件回過神來,積極做好“售后服務”,并從突發事件中吸取教訓。
(5)完善農產品貿易服務體系,設立貿易咨詢機構,向貿易雙方提供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政策、市場信息、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的咨詢。
(6)完善國際貿易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和執行透明度。
雖然現階段東北亞農產品貿易依然存在著重重障礙和貿易摩擦,但東北亞農產品自由貿易是各國經濟合作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國目前能做的就是從內部改善自身條件來適應這個大環境,同時加強與各國的聯系溝通,積極融入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中。
參考文獻
[1]李廣勳。東北亞經濟合作的現狀和展望[J]。北方經貿,2009,(5)。
低碳經濟論文范文一: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發展路徑研究
摘要:首先應制定廣西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還應制定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給各領域低碳發展確立標準。
關鍵詞:城鎮化;低碳經濟發展
1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內涵與關聯
1.1快速城鎮化的內涵
2014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已達到54.77%,按此前的速度發展,預計到2020年,我國的城鎮化率將達到60%,相比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城鎮化平均速度快了一倍多。西部地區城鎮化率比起全國平均水平來說有一定距離,2014年廣西按城鎮常住人口計算的城鎮化率為46.0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8.76%,但廣西的城鎮化率卻正處于快速推進的階段。從1978年到2014年,廣西城鎮常住人口從360萬增加到2187萬,城鎮化率從10.64%提高到46.01%,年均提高0.98個百分點,尤其是2004年以后城鎮化增速明顯加快,年均提高1.6個百分點。在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城鎮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改善,人居環境等明顯提升,但是對GDP總量的追求使得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存在,以提高效率和經濟增長質量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久久被壓制而難以施行。因此,建設方式粗放,管理水平不高,空間開發無序,重經濟、輕環境,重建設、輕管理,重地上、輕地下等問題仍然比較突出。城市交通擁堵、環境污染、生態空間不足等城市病逐漸顯現。
1.2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概念是在2003年英國的《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白皮書中所提出。低碳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是針對嚴重影響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高碳經濟所產生的全球氣候變暖、生存環境惡化等問題所提出來的,目的是要通過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技術創新、能源開發等手段,促使經濟社會朝著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方向發展,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并非貧困經濟,是要求人們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走向富裕,低碳經濟也并不是說不能發展重工業,而是要提高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碳效率。有些人認為,發展低碳經濟就會降低生活水準,不能開小車,不能住大房子,不能吹空調等。事實上,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資源能源使用效率,保護生態環境的需要,也是緩解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強國內產品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1.3快速城鎮化與低碳經濟的關聯
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被作為解決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縮小城鄉差距的重要途徑。快速城鎮化的發展計劃一擬定,隨之而來面臨的是城鎮化進程中糧食安全、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的挑戰,因為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會產生城市經濟的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使得城市能源消費急劇增加,碳排放量增大,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需求增多。同時,我國經濟近幾十年來的高速發展,日益突顯出一些體制性、深層次的問題,如產業結構升級遲緩、經濟建設方式粗放、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國際技術競爭日趨激烈等。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只能尋找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來調整產業結構、創新發展方式、增強經濟內循環能力,而低碳經濟是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道路,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然選擇。
2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2.1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現狀
2.1.1體制機制方面十二五期間,廣西結合區情,制定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節能減排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廣西區合同能源管理獎勵資金管理具體實施辦法》等地方性法規,為節能減排提供了專項資金支持,也促進了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此外,為了推動產業轉型和建設美麗廣西,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開展以環境倒逼機制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的決定》《美麗廣西生態鄉村活動指導意見》及三個配套文件《村屯綠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飲水凈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和《道路硬化專項活動工作指南》,促進廣西走可持續發展的低碳經濟道路。
2.1.2節能減排方面近幾年,廣西在節能減排方面卓有成效。2014年全年能源消費總量比上年增長4.6%,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7%。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綜合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9.3%。全年總用水量290.9億立方米,比上年下降5.6%。其中,生活用水增長2.4%,工業用水減少30.2%,農業用水下降0.1%,生態補水下降23.0%。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用水量185.6立方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64.3立方米,人均用水量611立方米。年末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達405.5萬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長6.0%;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6.5%,提高2.1個百分點。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總量43.8萬噸,比上年減少3.36萬噸,截至2014年底,全區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計完成了十二五目標任務的103%、71%、233%和22%。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空氣質量均達到二級以上(含二級)標準。在監測的14個城市中,城市區域環境質量較好的有8個,占57.1%,輕度污染的有6個,占42.9%。
2.1.3林業碳匯方面豐富的森林資源,是建設美麗廣西的根基,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的家底。截至到2014年,廣西林地總面積2.366億畝,活立木蓄積量6.8億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積量6.4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2.1%,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8倍,在全國排名依然第三。2014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積299萬公頃,其中人工造林有146萬公頃,保持十二五以來年均增長約0.6個百分點的態勢,年均增加森林面積達200多萬畝。此外,全區已獲批準的國家級生態示范區達到25個,全區建成自然保護區達到7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22個,自然保護區面積有135.27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329.65平方公里。
2.2廣西低碳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
2.2.1快速城鎮化促使碳排放升級健康的城鎮化應該是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要以經濟城鎮化為基礎。而在目前快速的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乃至全國的城鎮化模式都較多趨向于土地城鎮化和經濟城鎮化,人口城鎮化相對緩慢,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矛盾重重。究其原因,當前廣西經濟城鎮化還是沿襲了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以消耗大量的資源能源為代價,大量接納大城市淘汰掉的高能耗、重污染的落后產能,使得碳排放量上升;土地城鎮化實際上是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在城市土地緊張的局勢下,城郊的耕地成為建設用地的主要來源,這相當于增加了碳排放源;人口城鎮化就是人口從鄉村地區流入城鎮以及人口在城鎮的集中,這必然導致城鎮居住人口的增加。日益增加的城鎮人口和逐漸提高的生活水平使得能源消費、基礎設施和住房的需求在不斷升級,碳排放有增無減。如建筑施工過程中能耗大、碳排放量高,建筑使用過程中的碳排放持續產生;消費過程中房子越大越好、夏天空調越冷越好、汽車排量越高越好。雖說發展中國家70%的碳排放是企業排放,30%是居民排放,但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高碳消費產生的碳排放是不可小覷的。
2.2.2低碳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不足低碳技術是能夠有效控制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能源消耗的新技術。具體分為三種類型:減碳技術、無碳技術和去碳技術。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低碳技術的研發創新能力較弱?,F有低碳技術基本上靠引進,照搬照用的低碳技術往往出現水土不服,使用效果不理想。因此,自主研發適合廣西本土自然條件、資源稟賦的低碳技術刻不容緩。廣西的能源供給結構主要是由原煤、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構成,能源消耗以煤炭為主,其次是原油、天然氣、太陽能、風能等。而煤炭、原油的消耗量越大,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體的排放量也越多,這就需要我們根據自身能源狀況,利用低碳技術不斷開發和利用清潔能源,將以煤炭、原油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向以太陽能、風能、沼氣、生物質等清潔能源消耗為主的能源結構。但目前廣西的低碳技術在創新和應用方面還存在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
2.2.3體制機制有待完善低碳經濟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系統性工程,需要政府來發揮引導作用。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需要有力的扶持政策和配套的支撐體系,如企業在投入低碳項目時應獲得政府一定程度的資金投入,當地金融機構應在政府的補償機制下優先給予企業低碳項目的財力支撐,而目前廣西在低碳經濟發展方面的扶持政策非常有限,金融支持力度不夠,低碳技術人才也嚴重缺乏,企業選擇低碳項目的熱情度不高,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廣西低碳經濟的順利發展。雖然當前廣西低碳經濟發展方面制定了一些鼓勵政策和節能減排的補償機制,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難以實行,導致鼓勵政策和補償機制名存實亡。因此,低碳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和法規還有待進一步完善。
3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廣西低碳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3.1倡導低碳消費
倡導低碳消費,首先得樹立低碳意識。這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合力才能達到好的效果。政府具有極強的公信力,其消費理念對企業和公眾低碳意識的形成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因此,政府應樹立榜樣,政府采購選擇節能減排的產品或服務,辦公樓宇實行低碳化改造,行政辦公盡量選擇無紙化綠色辦公。企業要以生產低碳產品、提供低碳服務作為生產目標,從各個環節入手建立低能耗、低排放的生產模式,為消費者提供放心的低碳產品和服務。居民消費不容忽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進行,城鎮居民逐漸增多,而城鎮居民是消費群體中的主要力量,因此,廣西城鎮居民低碳生活和低碳消費意識的形成對廣西低碳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隨著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對高生活質量的追求,城鎮居民消費需求愈發膨脹,攀比之風盛行,生活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和環境污染情況越發嚴重。因此,轉變城鎮居民的消費理念,需要通過媒體或公益宣傳來讓低碳生活深入人心,讓城鎮居民改變傳統無節制、奢侈、過度消費,形成低碳消費、低碳出行等低碳生活模式。
3.2創新低碳技術
低碳技術的創新與應用,能夠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為促進廣西低碳技術的創新與發展,首先要擴大低碳技術研究隊伍,集聚高校、科研所等研究資源,為新能源、清潔能源等低碳、無碳能源的技術開發提供人才儲備。而目前廣西低碳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要想擴張隊伍、集聚資源還得從薪酬激勵、研發環境方面來下功夫。其二,政府應加大低碳技術研發投入,成立專門組織研發節能減排、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技術,立足工業、能源供應、交通、建筑等領域,創新低碳技術推進工業企業清潔生產,設立專項基金來研究新能源利用技術,大力開發快速交通等運量大、節能型的交通工具,推廣建筑節能技術等。
3.3發展低碳產業
發展低碳經濟就得發展低碳產業,目前廣西產業結構呈現出第一產業穩步下降,第二產業穩步上升,第三產業先增后降的趨勢,而第二產業在三產中的碳排放量較高,第一、三產業碳排放量相對較少。因此,廣西低碳產業的發展要求我們控制第二產業的碳排放量,同時應注重產業結構的調整,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一是要謹慎承接產業轉移,重點承接低能耗、低排放產業;二是淘汰落后產能,限制高耗能新上項目;三是建立耗能企業監管模式,對未達標企業實行停產改造;四是大力培育新興產業;五是改造傳統服務業,發展現代服務業;六是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3.4推進碳匯建設
廣西應進一步推進城鎮綠化、村屯綠化工作,加強城市園林建設,提高林木覆蓋率,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打造城市綠化空間。同時應促進造林、護林機制的完善,強化廣西林業碳匯計量監測體系建設,按照《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與林業碳匯計量監測技術指南》有關規定從技術準備工作、工作組織保障、技術方案執行、遙感判讀區劃、監測報告編寫等方面嚴格執行。
3.5完善體制機制
首先應制定廣西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在發展規劃中明確低碳發展的各項指標和相應的監督機制和考核辦法,在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還應制定交通、工業、建筑等領域的專項發展規劃,給各領域低碳發展確立標準。其二,應健全廣西低碳發展的法規體系,制定有利于低碳產業、低碳技術發展的有效政策和措施,在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政府補貼等方面加大對低碳項目的支持力度。其三,應建立廣西碳交易機制,根據廣西經濟圈的經濟發展情況來確定廣西經濟圈的碳減排總體目標,并建立起碳排放交易市場來開展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市場交易。
參考文獻
1、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工具創新宋德勇;盧忠寶;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25
2、中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困難與障礙分析莊貴陽;江西社會科學2009-07-25
低碳經濟論文范文二:財稅政策與低碳經濟發展淺探
摘要: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的惡化不僅會影響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財稅政策;低碳經濟
近年來,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兩極的冰川開始慢慢融化,全球的海平面也在不斷升高,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全球的生態環境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因此,為了保護人類的生態環境,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歡迎。所謂低碳經濟,顧名思義就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經濟發展模式。因此,低碳經濟和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一致的發展內涵,因此,我國需要在經濟的發展當中注重發展低碳經濟。
一、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研究
1.發展低碳經濟是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潮流
隨著全球氣溫的不斷升高,低碳經濟受到了全球的重視,2010年世界專門召開了針對全球氣溫變暖的全球性會議哥本哈根會議[2]。在會議當中提到的在全球范圍內進行減排工作,發展低碳經濟已經得到了全球的一致的認同,因此,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共同目標,為了響應世界的號召,并且推動我國的經濟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的方向。
2.發展低碳經濟是我國解決能源短缺問題的主要發展選擇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發展當中的比例比較巨大,因此,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的能源的數量十分巨大,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近年來,我國的經濟進一步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因此,我國經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多,再加上我國城市居民的數量也是在不斷地增加的,因此,居民生活方面的能源消耗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據統計,本世紀的頭十三年內,我國對能源的消耗量已經從最初的15億噸煤,快速增長到將近40億噸的巨大規模[3]。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就需要我國轉變經濟的發展模式,從最初的高投資、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當中,轉變為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集約型的經濟發展模式[4]。因此,發展低碳經濟,是為了解決我國逐年劇增的巨大的能源消耗量。
3.發展低碳經濟是改善我國環境的需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我國的環境污染的狀況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一些地區,沙塵暴、霧霾等惡劣天氣的影響越來越嚴重,這些惡劣的天氣不僅會給城市居民的身體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甚至還會對城市的經濟發展帶來不利的影響,不僅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狀況,甚至還對我國的國際形象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因此,為了改善我國的環境狀況,提高環境的質量,就需要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降低污染物對環境的影響。
二、我國的財政和稅收政策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當中的不足
1.當今的財稅管理體制當中的不足之處
在我國的財政制度當中,我國財政的收入相對來說具有集權化的特點,而且財政支出則出現了分灶吃飯的發展特征[5]。所以為了賺錢更多的財政收入,為地方的經濟發展贏得更多的財政資金,地方政府往往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注重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經濟財政收入,因此,在地方經濟的發展當中,地方政府往往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的關注力度不夠,沒有給予相應的重視。因此,由于我國財政制度的特征,在地方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地方的發展往往沒有對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進行實際的落實。除此之外,在我國的稅收制度當中,由于地方政府被劃歸的稅收的種類往往是一些收入特別少的小的稅種,而且這種稅種的稅源非常不穩定,除此之外,對這些稅收的征收難度也相對來說比較難,因此,地方政府的收入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證。
2.我國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相對來說是不足的
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我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的投入與西方國家相比,具有很大的差異,在西方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以美國為例,上世紀70年代的時候,美國政府對低碳經濟的投入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1.5%,而到了本世紀初的時候,已經達到了將近3%,而我國現在對低碳經濟的投資比例才剛剛達到將近40年前的美國的水平。因此,在我國如今的財政制度當中,對低碳經濟的稅收的投入不足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不利原因。
3.我國目前還沒有設立專門的稅種
在我國的目前的發展當中,我國現有的稅種并沒有專門針對環境保護的稅收種類。在我國現有的稅種當中,和環境保護比較接近的是消費稅、增值稅、車船稅等的最基本的稅務種類。稅收作為一種對經濟發展進行調節的工具,可以通過增加稅收和降低稅收的措施,從而對有利于環境保護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鼓勵和支持,而對于那些破壞環境的要進行處罰,抑制這種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的消費行為,從而達到對經濟進行調節的目的。因此,為了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在我國的經濟發展當中,通過稅收政策的制定對低碳經濟的發展進行鼓勵。
三、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和稅收的措施
1.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稅收政策
由于稅收政策在調節經濟發展中的巨大作用,因此,需要我國在稅收政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建立一個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健全的稅收體系。在稅收政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對于那些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經濟發展模式,稅收政策要對這些經濟發展方向的企業進行降低稅收的政策,通過降低稅收的方式,鼓勵低碳環保企業進行發展。與此同時,對于那些不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方式,要通過制定較高的稅收而對這種企業進行制裁,抑制此類企業的發展。與此同時,還可以在稅收制度的制定過程當中,制定一些懲罰性的制度,從而對破壞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進行處罰,進而在全社會營造一種保護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
2.建立健全有利于低碳經濟發展的財政政策
(1)增加財政對低碳經濟的財政投入。在低碳經濟的發展當中,低碳經濟往往是和高科技手段聯系在一起的,而低碳、環保的節能技術往往是需要巨大的資金支持的,而且通常情況下,研發的周期是比較長的,在短時間內很難獲得經濟回報。因此,為了發展低碳經濟,首先就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財政預算,鼓勵企業進行節能、環保技術手段的開發力度,為企業進行節能技術的開發提供資金的支撐。
(2)在政府的采購過程中完善綠色的采購機制。在政府的采購過程當中,政府要盡可能地采購綠色低碳的產品。通過對綠色低碳產品進行采購,一方面可以為綠色低碳產品提供更多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政府可以為社會的消費方向進行引導,通過政府綠色采購的這種引導,可以使社會形成一種進行低碳產品的購買方式,促進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3)加大對低碳經濟的補貼力度。在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可以對一些低碳的科研項目進行一些必要的財政補貼,這些補貼具體的包括對科研項目進行補貼、對科研人員進行補貼,以及對科研成果進行相應的補貼。除此之外,在經濟的發展過程當中,政府也可以對一些低碳產品進行財政補貼,例如政府對節能空調進行相應的補貼,從而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趨向,促進低碳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四、結束語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由于經濟發展的方式存在一些不當的行為,因此,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環境的惡化不僅會影響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發展,同時也會制約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因此,為了促進我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就需要在我國經濟的發展當中,利用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對經濟進行調節,推動低碳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