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5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農村合作醫療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摘要:全國新農合制度經過四年的發展,在減輕農民醫療負擔、增強農民保健意識及促進農村衛生市場良性運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著籌資成本高、管理不夠規范等問題。該文認為,新農合制度的建立,只有探索創新機制,降低新農合的籌資成本、規范基金管理,強化衛生服務行為監管,將好的政策上升到法律層面,才能有效地保證新農合的健康運行。
1.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取得的成效
1.1農民的醫療負擔有所減輕,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有所緩解。
按照新農合制度的規定,參合農民患病后在鄉鎮衛生院住院治療可以得到至少40%以上的醫療費用補償,而且,這一補償比例還在不斷提高,在2005-2006年度將提高到50%以上。因此,從理論上看,今后農民患大病住院只需要自負少部分的醫療費用,而大部分醫療費用由新農合負擔,這一補償標準已快接近城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補償水平。2003、2004和2005年三個年度,大理州彌渡縣參合農民平均每次住院得到的醫療費用補償額分別是358元、406元和429元,呈現逐年增長的趨勢。
1.2農民的健康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開始增強,潛在的醫療衛生需求逐步釋放出來。
開展新農合之前,由于醫療費用高、收入水平低,因此很多農民都是“小病扛,大病挨,重病才往醫院抬”。開展新農合以后,農民的看病意識和自我保健意識明顯增強。在大理州彌渡縣,2003-2004年度全縣參合農民的門診量是54694人次,2004-2005年度上升為70675人次,增長了29.2%;2003-2004年度全縣參合農民的住院數是5163人次,2004-2005年度上升為9003人次,增長了74.4%。在賓川縣,實行的是門診費用的20%減免報銷制度,參合農民的門診就診需求量更是快速上升。
1.3新農合推動了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
新農合對農村衛生事業的推動作用,首先,表現在整個農村醫療市場的擴大和衛生業務收入的迅速增長,這為農村衛生事業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農村鄉村衛生系統的服務條件、藥品供應和監管等衛生供給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如彌渡的苴力鎮、賓川的州城鎮等衛生院在開展新農合以前醫院設備落后、從沒做過手術,在開展新農合后,通過國債資金加上地方補助及自籌資金,每個鄉鎮都增加了至少50萬元以上的衛生投資,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醫院的業務收入大幅度增長。另外,新農合的開展還優化了農村衛生結構,促進了縣鄉村之間衛生資源的合理分工,提高了各級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初步形成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鄉,重病才需到縣上”的局面。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合的啟動和發展是一件復雜的系統工程,其運轉和作用發揮涉及到參合農民、醫療單位、衛生主管部門及各級政府等多方面的關系協調。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2.1新農合的籌資成本高,辦公經費得不到保證,影響了衛生部門的積極性。
目前,新農合籌資成本很高。據測算,籌得每位參合農民10元醫療基金的成本在1.5~2.5元之間。并且,籌資期間也很長,部分鄉鎮的籌資仍然需要長達1~2個月的動員才能達到80%以上的參合率。在新農合的運行管理上,大理州在首年安排了40多名專職管理人員,辦公經費也基本到位。但在后續發展中,由于貧困縣財政困難,辦公經費難以足額落實,只好由衛生部門承擔運行費用。高昂的籌資成本和運行成本,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衛生部門繼續開展新農合的積極性。
2.2醫療費用補償標準還不夠科學,變動頻繁。
大理州在試點四年多的時間里,住院費用的補償比例調整了三次以上,合管辦對基金的管理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由此造成基金沉淀比率波動大,影響了制度的穩定性和農民的信任。如彌渡縣在2003~2004年度,家庭帳戶基金沉淀額是174.7萬元,沉淀比率高達73.1%;住院基金沉淀額為296萬元,沉淀比率是62.8%,新農合基金的平均沉淀率為65.4%。如此高的資金沉淀率嚴重影響了參合農民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也不符合新農合基金“以收定支”的管理原則。2004~2005年度在下調了家庭賬戶基金比例、提高住院補償比例后,新農合基金平均沉淀率才迅速下降為20.5%。
2.3對衛生服務行為的監管力度不夠,醫藥費用上漲過快?;鸸芾砩洗嬖诼┒?,影響了參合農民和村級衛生所的積極性。
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現象仍然嚴重,醫院誘使參合農民住院、小病大治、開高價藥、自費藥等不規范行為依然普遍。醫藥費用的上漲,部分抵消了新農合制度在減輕農民醫療負擔方面的作用。此外,由于報銷手續繁多和宣傳不到位,很多農民在申請住院報銷時本可以按40%報銷,但因為沒有帶身份證或其它證件,便只能按照20%的門診比例報銷了。一些鄉鎮報賬點,由于管理人員較少往往會導致門診減免資金不能及時下撥,造成衛生所因流動資金不足嚴重缺醫少藥,影響了農民看病,造成不良的影響;由于沒有法律的約束,致使新農合的效果受到影響。
3.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法律對策
3.1探索創新機制,降低新農合的籌資成本。
針對當前新農合籌資難、成本高的問題,可嘗試采用報銷資金預繳存和村衛生所包片制度。經過四年多的全面宣傳,新農合政策已基本深入人心,籌資時可不再采用這種高成本的方式,而采用預繳存和包片相結合的制度。對于當年發生疾病報銷醫療費用的農民,在自愿的基礎上,用報銷所得的部分費用預繳次年的參保資金。對于未參保的農民,委托各村衛生所包片宣傳發動和代收參保資金,合管辦向代辦點支付一定比例的手續費。因為村級衛生機構與農民群眾較熟悉,有利于降低籌資成本及調動村級醫務人員的參合積極性,進而形成衛生部門與參合農民之間的一種良性互動機制。
3.2加強醫療基金的運行管理,落實管理經費。
新農合最終能不能讓農民得到實惠,關鍵在于醫療基金的運行管理。建議從以下途徑解決新農合的辦公經費問題:通過法律法規強制規定,各地財政必須按照參合農民人頭數核定人員編制和撥給辦公經費,辦公經費不能到位的不予下撥中央及省的新農合配套金,并對主要責任人實行嚴懲。對于財政確實困難的貧困縣,由財政部門按照一定的標準下撥專項新農合管理經費,以確保貧困縣新農合工作的正常管理。
3.3強化衛生服務行為監管,嚴格控制醫藥費用上漲,保護新農合成果。
由各地醫改辦或衛生局統一建立新農合醫療監督委員會,定期到各地審查定點醫院對參合農民采取的醫療方案或醫生開具的處方單,重點審查藥品的選擇和用藥量、大型設備檢查的必要性、新特藥和自費項目的控制情況、是否存在誘導性住院、藥品價格執行情況等,對違規醫療單位和個人實行從重處罰,追究法律責任。
3.4科學確定門診、住院費用補償標準,監控醫療基金運行。
新農合制度要逐步穩定醫療費用的補償標準,避免頻繁變動。補償標準以“量入為出”原則為指導,通過科學測算來確定。當前,一些試點縣在補償標準的確定上有些保守,同時在基金的使用上也存在一定的“惜賠”現象,導致當年醫療基金過多沉淀。對于連年沉淀的資金,一定要加強監控,防止貪污、挪用。建議將沉淀資金計提為風險準備金,用于平衡以后年度可能出現的財務虧空,同時要適當提高補償比例,保證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實現醫療基金的收支平衡。
參考文獻:
[1]衛生部、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意見.國務院公報.2003年6月.
[2]庹國柱、王國軍.中國農業保險與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首都經貿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政府;新農合;責任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制度是由政府組織、引導、支持,農民自愿參加的,個人、集體、政府多方籌資,以大病統籌為主的農民醫療互助共濟制度。政府責任意識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中起著關鍵作用。
1、政府承擔相應責任的必要性
發展和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一項必須在我國長期實施的基本政策。在這一制度發展初期我們需要不斷進行改革創新,保證其可行性、有效性、持續性和長期性,使之得以全面貫徹落實。在這一過程中,各級政府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政府是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制定者,也是決定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成敗的關鍵因素。在新型合作醫療制度的建設過程中,政府應該吸取以往合作醫療興衰的經驗教訓,切實承擔起制定政策、籌資、組織、管理、監督等多項重要職能[1],推動該制度的順利發展。
2、政府在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中的責任完善途徑
2.1加快當地相關立法,進行配套改革,營造有利于當地新農合發展的宏觀環境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經驗教訓向我們揭示,農村合作醫療的建設和改革僅以政府或政府的職能部門名義出臺一般的政策性文件,會嚴重削弱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的嚴肅性和權威性,它不僅經常引發一些不必要的政策與部門之爭,而且是造成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無法定型的重要影響因素[2]。因此,政府應盡快制定農村合作醫療法律法規,以法律的穩定性、強制性和權威性恢復各部門對合作醫療制度的心理預期和農民對合作醫療制度的信心。首先應在制定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法律法規中規定新農合制度的法定地位。其次當地政府要加快關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方面的立法工作,規定農村醫療保險組織、村級醫療保險站的組建方法及其職能;規定當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覆蓋范圍、管理體制、資金籌集與發放的渠道和標準,并在此基礎上制訂科學的合作醫療實施辦法。對于在新農合實施過程中出現的違法違紀問題如擅自挪用資金要嚴肅查處,構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最后還要進行配套改革。當地政府實行新農合制度,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廣、牽涉問題多,如果只著眼當地新農合制度本身的運作,而不顧其它與之相關的工作,新農合的運行基礎就很薄弱,反而不利于它的工作開展[3]。
2.2增加政府的信息透明度,提高農民對政府的信任
政府要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縣里的各種宣傳媒體,加強維護農民健康權益,開展合作醫療的宣傳教育,正確引導農民自愿參加合作醫療。正確理解和處理好農民自愿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是推進新型合作醫療的基礎性工作。群眾認識程度的高低以及在行動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的信息公開程度、宣傳教育的深度和廣度[4]。農民參與的意愿要靠政府讓農民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才能促進農民積極參與,響應政府的號召。同時作為當地主要管理的合作醫療經辦機構,要定期向當地農村合作醫療監督委員會匯報合作醫療方方面面的宣傳引導,通過典型實例介紹、現身說法、利用廣播、發放傳單等形式公布合作醫療基金的收支、使用情況,還要采取張榜公布等措施向全縣公布,保證全縣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參與、知情和監督的權利[5]。
2.3進一步完善籌資機制
縣政府應當進一步探索形式多樣,行之有效,農民認可的籌資辦法,降低籌資過程中的成本,最大限度的籌集利用好資金。比如,在國家財政已出臺對農民優惠措施的前提下,可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納入縣政府涉農優惠政策框架中統籌,變合作醫療向農民直接籌資為從縣財政給農民的優惠補助中統一抵扣,這一做法可以減少相關程序,降低籌資成本,提高效率。
2.4建立科學的控費機制,完善管理監督機制
合作醫療得以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控制醫療費用,這關系到整個制度的成敗。當地政府應該牽頭組織各方力量,采取多種措施,不斷加以保障。主要包括:建立縣級醫療保障的監督管理機構??h政府成立由相應部門組成的農村合作醫療協調小組,改變過去由縣衛生局一家負責的局面;成立由縣衛生、財政、農業、民政、審計等部門和參加醫療保障的農民代表組成的管理職能部門,人員由縣政府統一調劑,經費列入縣財政預算[6];各鄉鎮要成立農村合作醫療監督委員會,監督委員會可由鄉鎮負責人、衛生院長、村委員會負責人、群眾代表若干人組成,負責督促醫療保障實施、審核醫療保障資金籌集、管理、資金預算和醫療服務及經濟補償等重大問題[7]。對合作醫療基金和服務項目進行專門的管理,積極探索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運行成本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楊洪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發展思路的探討[J].科學論壇,2008.
[2]鄭秉文.信息不對稱與醫療保險[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2,(6):8-15.
[3]《支持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課題組?支持農村醫療衛生體系建設的財政政策研究[J].財政研究,2008,(3).
[4]鄧大松,吳小武.論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政府的作用[J].江西社會科學,2006,(5).
[5]賈康,張立承.改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籌資模式的政策建議[J].財政研究,2005,(3).
1.1機構設置情況
1.1.1市級
北京市新農合制度的頂層管理組織為新農合管理委員會,由市衛生局(現為市衛生計生委)、市財政局、市人社局和市民政局等多個委辦局組成,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設在市衛生局,主管處室為基層衛生處。2007年成立了市新農合服務管理中心,但目前尚未承擔新農合的直接經辦任務。(1)單位性質及編制。2007年1月,按市編辦《關于同意成立北京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服務管理中心的函》[京編辦事(2007)2號]文件設立組建市新農合中心,為市衛生局所屬,相當于處級事業單位,全額撥款,編制9人,其中正處級1名,副處級1名,工作人員7名。截至2013年年底,實有工作人員8人,其中處級領導2人。(2)單位職能。承擔新農合方案的指導、評估;負責新農合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負責開展全市農村合作醫療調研、咨詢服務及經辦人員的培訓工作;對全市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安全使用進行監督,包括各區、縣結合本地實際貫徹落實北京市新農合財務管理制度建設情況、基金籌集情況、基金支出管理情況和支出經辦工作記錄等;總結和推廣各地區新農合經驗。
1.1.2區、縣
按照相關新農合經辦管理機構設置要求,至2004年年底,北京市13個涉農區、縣都成立了由區、縣正或副職擔任主任,衛生、財政、民政和人社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合管理委員會,管委會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區、縣衛生局,區、縣衛生局下設新農合管理中心(辦公室)作為經辦部門。按照區、縣新農合經辦機構的職能,一般設置管理、審核、督查、會計、出納和信息統計等崗位,人員編制應以10萬參合農民為基數(包括10萬以下),人員編制為5人,每增加10萬參合農民應增加1.12個編制。截至2013年,各區、縣級新農合經辦機構共有編制136人,實有工作人員131人。北京市各區、縣鄉鎮新農合經辦機構基本設在鄉鎮政府,未獨立設立新農合管理辦公室和編制,一般采取鄉鎮政府社保所或計生辦人員兼職負責鄉鎮新農合的籌資和補償工作。
1.2人員情況管理人員的質量主要體現在人員的學歷、職稱和專業結構方面。新農合管理人員應具有衛生管理的知識與技能;審核監督人員應為衛生技術人員并熟悉醫療業務,會計、出納人員應是持有《會計人員從業資格證》的財務管理人員,信息管理人員應熟悉新農合工作和信息統計管理業務,所有經辦機構的業務管理人員都應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對人員的學歷和職稱未提出具體要求。
1.2.1市級
(1)基本情況。市新農合中心目前實有工作人員8人,男性、女性各為4人。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3人,40~50歲2人,30~40歲2人,30歲以下1人。(2)人員質量。北京市合管中心在崗人員8人,基本為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其中2人為碩士研究生。從所學專業上看,臨床醫學專業2人(均具有中級職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3人,護理專業1人(具有中級職稱),藥學專業1人(具有初級職稱),社會保障專業1人,人員結構基本符合新農合經辦機構的人員專業要求,但缺乏計算機專業人員。
1.2.2區、縣
(1)基本情況。截至2013年年底,各區、縣新農合中心(辦公室)共有編制164人,實有工作人員136人。其中男性63人,占46.32%;女性73人,占53.68%。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28人,40~50歲41人,30~40歲36人,30歲以下31人。管理人員(中心主任、副主任)共有30人,其中男性13人,女性17人。從年齡上看,50歲以上0人,40~50歲23人,30~40歲7人。(2)人員構成。各區、縣工作人員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有101人,大專學歷19人,大專以下1人。專業情況較為復雜,臨床及相關專業28人,衛生管理專業23人,兩項僅占總人數的37.50%;財務專業22人,另有其他專業,如教育、人力資源等共31人。由于各區、縣新農合經辦機構的管理人員(主任、副主任)基本都來自區、縣衛生局或衛生系統(如區醫院、鄉鎮衛生院)內部調劑,所以30位管理人員中,有26人都具有醫學教育背景,占86.67%;其中衛生管理專業最多,有11人,占42.30%,其次是臨床相關專業7人,占26.92%,其余分別為護理類4人,防保類2人,麻醉1人,病案管理1人。其余4人中有2人為教育相關專業,1人為行政管理專業,1人為財務專業。
1.3經辦服務開展情況
1.3.1市級
由于北京市新農合在市級層面無經辦業務,因此市新農合中心更多承擔的是對各涉農區、縣新農合業務工作的指導、監督與服務等,故對市新農合中心的工作效果需從這幾個方面予以考量。(1)業務培訓。對各區、縣的業務培訓工作是市新農合中心的主要職責之一。根據每年的工作重點與工作要求,主要涵蓋的內容有:政策解讀、醫療單據審核、管理信息系統操作維護和財務規范等。培訓的范圍也由最初的以各區、縣新農合中心管理人員(主管局長、中心主任副主任)為主,逐步擴大到具體業務經辦人員,如財務人員、審核人員等。(2)運行監管。市新農合中心采取定期與不定期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對各區、縣新農合進行監管與指導。市新農合中心每年都會對各區、縣進行一次全方面的檢查,內容包括新農合制度建設情況、當年籌資情況、基金支出情況、醫療單據審核及基金監管情況等,重點為新農合基金的管理。(3)課題研究。市新農合中心也會按照相關工作要求,利用現有數據等資源,與相關學術研究機構合作進行課題研究。自2009年以來,市新農合中心與首都醫科大學等機構合作開展了《北京市新農合10年發展評估》、《北京市新農合規范管理研究》等多個課題研究。與衛生部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合作的《北京市區、縣新農合綜合支付方式改革可行性分析》課題研究,北京市衛生局依據此研究結果,于2013年出臺《關于北京市區、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綜合支付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京衛基層字(2013)5號],現已在平谷區開展相關試點工作。
1.3.2區、縣
(1)參合率逐年提高,新農合制度得到農民的認同。北京市新農合實施以來,得到了快速發展。2004年初始階段,北京市新農合覆蓋農業人口237萬人,農民參合率為71.88%,其中,門頭溝最低,只有44.94%,海淀區則達到95.36%。此后,經過事實的教育,農民參合積極性逐漸提高,2013年各區、縣參合率已全部超過95.00%。(2)新農合的保障范圍由大病延伸到普通門診,促進了農民的醫療服務利用。新農合實施初期,北京市制定了“以大病為主的補償模式”,啟動初期,新農合平均住院率很低,新農合受益面較窄,難以緩解一般農民的疾病經濟負擔。2008年起,北京市調整了新農合政策,各區、縣也開始實行門診統籌與大病補償相結合的模式,將普通門診費用納入到新農合報銷范圍,從而提高參合農民的受益面。(3)對定點醫療機構的嚴格管理,保障了參合農民相關利益。各區、縣均意識到對醫療機構監管的重要性,多數區,縣采取了定期或不定期對定點醫療機構進行檢查的方式進行監管。如順義區2006年出臺了《順義區定點醫療機構監督考核辦法》,設置專人,加強對定點醫療機構的監督考核管理及三級住院情況的核查,并于2010年起由區財政每年出資100萬元,對定點醫療機構實施考核獎勵。
2存在的問題
2.1人才結構的專業性不強
人才隊伍是各經辦機構管理的核心要素。作為衛生管理部門,專業性要求無疑要大于其他部門,而各區、縣新農合中心還承擔著具體經辦職責,專業性要求更是不言而喻。新農合制度與醫保制度相類似,故工作內容上也一樣,都是將醫療單據審核作為核心工作。但各區、縣新農合中心中具有醫療教育背景的人都占較小比例,專業的、具有一定工作經驗的審核人員更是少之又少。在30名區、縣經辦機構的管理人員中,有醫學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員占到25人,比例尚可,但在普通工作人員中,這一比例尚未達到50.00%。醫療單據審核工作是各新農合中心的核心工作,專業性人才的缺失,會給僅有的單據審核人員帶來不小的工作負擔。而當工作任務較重時,其他工作人員也會被迫“趕鴨子上架”參與審核,但審核質量是可想而知的。
2.2管理內容有所欠缺
對醫療機構監管力度不大完善新農合基金的監管是新農合制度可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目前,北京市各區、縣新農合經辦機構的管理內容仍限于新農合處方和病歷的審核和報銷,對醫療機構的監管能力較弱。盡管一些區、縣與轄區內醫療機構簽訂了“新農合定點醫療機構服務協議”,但這種“單相思”式的管理起到的作用有限。
2.3管理網絡不健
全北京市市級和區級新農合經辦機構設置完整,但基本無獨立的鄉鎮經辦機構,經辦機構管理網絡不健全。全市和各區、縣的管理人員數量不能滿足當前和今后的管理需求,鄉鎮新農合管理能力更不能滿足需求。
2.4經辦機構人才隊伍不穩定
作為新農合業務管理部門的新農合中心目前大都采用事業單位管理。但由于對事業單位人員待遇在人事管理方面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不統一、不規范,造成人員待遇低、類似人員差異大,加之新農合管理體制問題一直懸而未決,存在著部分人才流失的情況,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工作隊伍不穩定,對新農合工作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2.5信息化建設相對滯后
隨著近年來新農合業務的不斷擴展和信息系統覆蓋范圍的不斷擴大,北京市新農合信息系統無論是在硬件還是網絡配置上,都已無法滿足現今各區、縣的實際工作需要;目前,開展HIS系統與新農合系統直接對接的醫院數量比較少,大多數的單據仍然是通過人工二次錄入系統,工作量大的同時也容易造成錄入錯誤。
3建議
3.1人才隊伍建設是重中之重
新農合管理工作中,醫療單據審核作為核心工作,不僅關系到基金的安全運行,還與醫療機構的有效管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應首先重點引進具有醫療教育背景、醫保管理審核經驗及保險精算等相關人才,加強醫療單據的審核工作。其次還應適當引進計算機專業人才,以適應日益增長的信息化需求。還應采取多種形式培養現有管理、經辦人員隊伍,提高其業務和管理能力。同時,相關保障體制機制應及時跟上,穩定機構隊伍,避免因政策原因導致稀缺人才的流失。第三,要提高經辦人員待遇,完善激勵約束機制。
3.2借鑒醫保信息系統的模式
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信息化、網絡化管理是解決新農合管理不規范、提高資金運作的透明度、降低管理成本和提高管理效率等問題的必由之路。目前北京市已有部分區、縣建立了縣域內的新農合信息平臺,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北京市新農合信息系統的搭建應充分利用現有的工作基礎,并可充分借鑒醫保信息系統的模式,或直接在醫保信息系統中加入新農合系統,用最經濟的方式、最快的速度實現北京市新農合管理信息的網絡直報和現代化。
3.3探索制度整合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檔案管理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在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的過程中存在管理人員對工作不認真,沒有認識到有效管理檔案對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重要性,而且檔案管理人員自身的專業素質和水平以及理論文化水平都存在著差異,因此要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隊伍的建設,提高管理隊伍的專業水平和管理水平,科學有效的進行培訓相關的電子管理檔案的技術和手段,提高管理隊伍的管理能力和水平。另外還可以聘請專家或專業的培訓課程,吸收外部有利資源,促進管理隊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高。
二、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電子檔案的規范管理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水平也在不斷的提高,電子信息技術為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檔案管理提供了更加科學便捷的管理方式,也適應了新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發展的需要,那么在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管理的過程中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管理檔案明確檔案管理的職責,促進電子檔案管理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其次,利用電子管理的技術手段適應新的形勢,對檔案管理按類別進行劃分,保存電子版檔案,這樣不僅方便查找信息,更加節省人工處理的時間,不斷加快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的電子信息化建設。
三、改變傳統管理觀念,提高電子檔案的開發和利用率
為了更好的管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檔案,就要徹底改變傳統的管理觀念,農村合作醫療的檔案管理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和利用,而不僅是停留在整理和保存的環節上,檔案對于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有效的電子檔案管理有利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信息的統計、分類、查找、總結等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傳統的人工收集和整理,一方面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另一方面在查閱資料上也帶來了諸多不便,不利于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改變傳統的收集和管理檔案的手段和觀念,充分利用電子信息技術,整理和開發檔案信息資源,大力開拓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利用的新途徑,不斷地吸取外部資源和優勢,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整合,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檔案管理的改革和創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創造良好的環境,更好的促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的發展和前進。
四、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電子檔案管理的制度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與千家萬戶有著不可割舍的重要關系,尤其是在檔案管理工作上,想要更好的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那么在利用電子信息技術管理檔案的過程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電子檔案管理制度,有了制度作保障,那么接下來的檔案管理工作就會容易很多。完善檔案管理制度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我們要對其重視起來,對電子檔案管理的權責和管理的程序進行規范化,并且對其有明確的規定,從而使整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電子檔案管理的過程形成一個有效的整體,在充分利用先進電子信息技術手段與完善的制度相結合的基礎之上,有利于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五、加大電子檔案管理的基礎設備投入
當前我國科學技術水平不斷地提高,促進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電子檔案管理的更好更快的發展,但是根據相關調查顯示,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的檔案雖然采用的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管理方式,但是在基礎設備上還急需要加大投入,電子信息技術管理檔案的方式是需要一定的基礎設備的,例如,電腦、打印機等,那么為了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電子檔案的管理更加有效,那么我們要健全和完善電子信息技術的基礎設施,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電子檔案管理效率,為電子檔案管理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更好的促進電子檔案管理的發展和進步。
六、小結
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專項審計中重點突出如下幾方面:一是為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益,增強合作醫療本身的抗風險能力,更好地保障農民的基本醫療,減少浪費,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的審計監督;二是為維持合作醫療費用的收支平衡,減少不合理醫療開支,真正保障合作醫療參加者的基本醫療需要,加強對合作醫療衛生服務單位的審計監督;三是加強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者的審計監督,主要是抽查是否存在多檢查、多開藥、濫用高精尖設備檢查、與亂用非基本藥物及是否存在為他人開藥和借證他人就診等行為。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其具體審計內容筆者認為有如下一些:
1中央補助資金申報情況。主要依據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個人繳費金額,對地方政府申報報表進行審查,看有無虛報參合農民人數騙取中央資金問題。
2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補助資金到位情況。目前我縣各級補助資金分別為中央財政40元/人,省財政37元/人,縣財政3元/人。主要審查地方各級政府撥款文件和資金到賬情況,看是否按時足額到位。尤其審查清地方各級政府補助資金的來源渠道,看有無擠占挪用其他項目財政資金和虛假配套問題。
3鄉鎮政府代收農民繳費情況。參保農民每年繳納一定資金作為合作自繳資金,由鄉鎮政府組織有關人員代收,統一交鄉鎮財政所,開具專用收據,并匯總上繳縣財政專戶。主要審查其是否按時足額上繳,有無截留挪用或滯留資金。
4銀行賬戶開設和資金存儲情況。設立合作醫療基金專用賬戶,切實做到合作醫療基金專戶儲存、專賬管理、專賬專用、專人負責,確?;鸬陌踩凸?、公正、合理使用。目前合作醫療基金設立了兩個賬戶,即:財政設立基金收入專戶、農醫局設立支出賬戶,前者主要負責基金籌集,后者主要負責基金開支。主要審查開戶許可證、銀行對賬單和存款余額,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專戶是否開設在國有商業銀行,有無將資金挪用、跨行存儲和賬賬不符等問題。
5農村合作醫療機構設立、辦公經費及人員經費列支情況。目前,我縣農村合作醫療機構的工作經費來源有縣財政按農業人口每人每年0.5元預算縣農醫局工作經費,各鄉(鎮)按農業人口每人每年1元標準籌集開展農村合作醫療的工作經費。主要查看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管理中心編制批文,審查辦公經費和人員工資等有無在農村合作醫療基金中列支問題。
6農村合作醫療基金支出情況。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縣外定點醫療機構和非定點醫療機構的起付線由原來的100元、200元、300元和300元分別調整到100元、300元、600元和800元。對參合農民在一年內患病住院醫療的,只計算其中最高級別醫院的一次起付線。同級醫療機構只設立一個補償比。鄉鎮定點醫療機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縣外定點醫療機構和縣外非定點醫療機構的補償比例由原來的50%、40%、30%和30%分別提高到70%、55%、40%和30%。住院平產補助由原來的鄉級定點醫療機構、縣級定點醫療機構補助200元、100元分別提高到300元、200元,縣外醫療機構補助100元。住院補償封頂線由原來的1.5萬元提高到2萬元,以當年內實際獲得補償金額累計計算。還有大病醫療費支付。對這些的審計主要是對照有關規定,看其是否有不符合規定支付。
7定點醫療機構收費情況。主要抽查參合農民住院記錄(住院時間、住院檢查治療項目及收費標準、所用藥品及收費價格等),看是否存在多計、重計住院次數;是否存在多檢查、濫檢查現象;是否存在過多使用農村合作醫療規定用藥條目之外的藥品(使得大部分費用需要農民自理,變相增加農民負擔等)。重點對醫療機構的檢查項目和藥品價格進行審查,看檢查項目和藥品價格是否執行物價部門核定標準,是否存在提高收費標準和無依據亂收費等問題。
8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用藥、檢查情況。主要抽查是否存在多檢查、濫檢查現象,是否存在濫用藥情況。此外審計時要注意外出人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情況及是否存在非農人員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9鄉鎮衛生院醫療服務能力情況。主要調查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年齡、知識、專業結構及大型醫療設備、醫療用房和住院床位等情況,對照《鄉鎮衛生院建設基本標準》,考核鄉鎮衛生院達標和醫療服務能力情況。
10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節超情況。將縣財政局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專戶與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管理中心賬目進行合并,計算當年農村合作醫療基金節超情況,分析查找節超金額偏大的主要原因,以便確定合理的補償比例和進一步規范醫療機構的收費行為。
11風險基金建立情況。目前,我縣風險基金按每年籌集額中大病統籌資金的3%劃入,總額保持在年籌集10%左右。主要審查上繳方式及賬務處理情況,看風險基金是否建立,上下級賬面記載是否一致。
關鍵詞:新農合;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C931.6文獻標識碼:A
一、前言
我國從2003年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以下簡稱新農合)試點以來,本著多方籌資,農民自愿參加的原則,新農合的試點地區正在不斷的增加,按照“十一五”規劃的要求,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到2010年的覆蓋面要達到農村的80%以上,逐步實現基本覆蓋全國農村居民。隨著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深入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中參保人數多、覆蓋地域廣、應用管理復雜的工作特點放映出目前的手工處理方式已無法滿足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工作的需要,借助以計算機為操作工具和以通信網絡為傳輸手段的信息系統來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基礎數據和操作流程進行規范、管理已是勢在必行。目前我國大部分醫院在全面實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后,開始了參合農民住院費用補償由醫院墊付后與市農合辦結算的試點,大部分醫院都是在原有的醫院HIS基礎上直接進行新農合業務的操作,這樣極大的影響了醫院HIS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時間,并且由于新農合病人的補償比例和普通醫保病人的比例不一致,也直接導致了新農合病人費用數據的不準確。因此,很有必要將新農合信息系統從HIS系統中分離出來,建立一個獨立的新農合信息系統。本課題圍繞經濟可行性、技術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資源可行性分析、進度安排可行性分析對開發一個獨立的新農合信息系統做出了一個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一)經濟可行性分析
經濟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論證的主要內容,必須按照軟件工程生命周期法對整個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費用的全面計算以及項目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獲得的經濟效益的分析。
1.評估預期的開發費用和運行費用。
在新農合信息系統開發之前,已經進行了周密的調研,比如到使用的醫院進行實地走訪,采用會談、召開調查大會,和使用信息系統的醫院領導進行一對一溝通以及和多個醫院的信息部門負責人通過多次電子郵件往來進行溝通等多種形式,對開發費用和系統運行后的預期費用進行了全面估算,預計費用總和在3萬人民幣左右。開發費用包括了系統開發所需購買計算機硬件、開發軟件的費用,運行費用包括系統在投入使用后所需購買的計算機以及服務器設備、打印機及其耗材、讀卡器等費用。
2.評估預期經濟效益,分析費用降低和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新農合信息系統在使用后,可以降低HIS數據庫的冗余度,提高了各醫院間往來數據的共享程度,保證參合病人的能夠及時的得到費用的正確補償,為醫院獲得更大的社會效益。
新農合信息系統從HIS中獨立出來之后還可以提高HIS數據處理的工作效率,提高醫院住院部新農合辦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從而增加醫院的經濟效益。
3.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投資償還期、ROI(投資報酬率)等)。
一般來說,每個醫院的新農合窗口都和住院部收費處窗口開設在一起,新農合信息系統獨立出以后可以減少這些窗口病人辦理各項手續的等待時間,改善病人在看病時“三長一短”現象,所以將窗口工作人員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數據庫工作效率的提高抽象處理后,計算出的投資償還期為180天,因此得出的投資報酬率ROI>8。
(二)技術可行性分析
新農合信息系統一般都是直接依托醫院現有的后臺服務器支持,直接在HIS的基礎上開發出來,但本著保證參合病人獲得費用的正確計算以及提高HIS的工作效率必須編寫程序,將新農合數據從HIS數據庫中分離出來,程序的編寫依托PowerBuilder設計平臺,新農合信息系統的數據庫基于分布式的C/S結構建立,后臺依托Oracal大型數據庫。系統開發的項目組成員曾經在醫院的信息部門從事醫院信息系統維護和開發工作,積累了相當的經驗,對于醫院的工作流程特別是新農合的業務流程,補償比例算法非常熟悉,實際相當于已經開展了部分了本系統的需求分析方面的相關工作。項目組成員結構合理,主持了3項省級科研課題,完成5項市廳級科研課題,具有相當豐富的科研經驗。
(三)操作可行性分析
醫院新農合辦有專業的收費人員,在新農合信息系統使用后,DBA只需要對原有的收費人員進行簡單培訓以及比例解釋后就可以上崗操作;由于系統完全按照面向對象理論,采用窗口設計,功能模塊清晰,界面友好,完全按照新農合業務流程設計,易學易懂。
(四)進度安排可行性分析
新農合信息系統開發周期相對較短,能夠完全按照軟件工程生命周期理論而制定的相關進度來來安排和開展工作,能夠在預先計劃的時間內完成,并且有專門的人員對項目的進度進行檢查和對原型系統進行調試并在系統投入使用后有專門的DBA對系統進行維護以及對新農合信息系統進行二次開發。
(五)資源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論證的最后一項內容是項目建設的資源可行性分析。醫院已經具備了開發系統的硬件和軟件資源,所需要購買的硬件設備和軟件不需要很多,并且項目開發小組的成員平均年齡不到28歲都擁有碩士學位是一只年輕而有創造力的隊伍,有能力有時間和精力完成整個項目的開發工作,醫院領導大力支持項目小組成員對新農合信息系統進行的開發工作。
三、結論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全國各地全面展開,本課題將研究設計一套優化的接口方案,通過均衡處理負擔來解決業務量和數據傳輸量大的問題,確保數據傳輸的正確完整性和可靠性。
參考文獻:
[1]車路,張偉.我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信息化探索.菏澤學院學報,2009,3l,2
[2]呂剛,馮昌琪.基于UML建模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信息系統.計算機應用,2008,28
論文摘要: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保障是解決“三農”問題、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及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重要途徑。本文針時當前農村社會保陣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措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最終實現城鄉社會保障一體化。
一、當前農村社會保障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自我保障的觀念淡薄,大多數的農民還指望家庭和土地養老,年輕力壯時掙點錢浪費在埋葬老人、給兒子娶媳婦等事情上,遇到天災人禍或者自己老了生活卻沒有辦法。
(二)城市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二元化,農社村會保障水平低、覆蓋面小。城鄉經濟和社會的二元結構,決定了城鄉社會保障體系也必然是二元性的。從總體上來看,城鎮已初步建立起水平較高且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養老保險金已基本實現了社會統籌,建立了國家、企業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基金模式,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以及女職工生育保險,都在原有的制度上進行了改革和逐步完善。而在廣大的農村,仍然是以國家救濟和鄉村集體辦福利事業為主的社會保障,除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進行了改革試點以外,其他保險項目基本上沒有建立起來。無論是優撫、“五保”,還是救災、救濟,者提以特定的農民為對象的,數量也很少,大多數農民并沒有享受社會保障。這種非均衡的二元保障政策,直接造成城鎮居民與農村人口在社會保障資源享用與權利分配過程中的不平等,農民往往在醫療、教育和就業保障方面遭遇排斥和擠壓,無法分享到應有待遇,致使農村社會保障的發生體系不健全,保障水平低層次。
(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緩慢,農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嚴重依賴于土地。據統計,目前我國有2610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668元,4977萬農村人口年人均收入不足924元,他們處于絕對貧困線與相對貧困線水平。近年來,國家對農村特困群體的救助主要是采取季節性救助,各地也根據實際,開展了農村特困群體定期定量補助及臨時困難補助等辦法,使得部分農村特困群體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但由于補助面不寬,補助金額有限,對特別困難的農村家庭只能是杯水車薪。1994年開始,民政部在山東、廣東、江蘇、上海、廣西、山西等地進行了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體系的試點工作,然而由于農民實際收人難以確定,在試點工作中遇到種種問題,致使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設緩慢。在這種情況下,農民只得依賴土地獲得最低生活保障,而這種土地保障只能發揮低水平的保障功能。
(四)農村養老保障的社會互濟性低、保障能力弱。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籌集采取以農民個人繳納為主、集體為輔、國家投入為補充的形式。這使國家和集體所承擔的社會責任過小,不僅造成了資金來源的不足,降低了保障標準,而且也影響了廣大農民參保的積極性。同時,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是以交費的方式籌集資金,并且由農民根據自己的繳費能力和保障需求自主選擇繳費標準,在實際開辦過程中,大部分農民由于采納了最低標準,受益期時領取的養老金過低,不能有效地保障老年生活。而自由交費原則,使養老保障制度缺乏約束力和強制力,農戶參保行為上普遍存在逆向選擇。許多農戶出于自利的動機而選擇不交費,導致基金規模和覆蓋人群無法擴大。人均領取年養老金極少,投保農民受益很少,很難起到養老保障作用。
(五)農村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困境。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推行,使農民看病可以報銷,增強了農民抵御大病風險的能力,深受農民群眾的歡迎。但是隨著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后醫療需求的釋放和增長,合作醫療的可持續發展面臨嚴峻的挑戰。主要表現在:合作醫療的籌資標淮低,不能有效減輕農民的疾病負擔。國家規定的合作醫療標準是,中央財政補10元,地方財政補10元,個人交10元,每人年籌資30元。由于籌資水平過低,基金有限,受益面大,補助額度小。目前的合作醫療能夠為病人提供部分資金幫助,但還遠遠不能解決農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合作醫療資金的相又婦意定性與群眾不斷增加的醫療服務需求呈現出不適應性。從各試點縣看,在資金總額不變、住院人次和費用不斷增加的情形下,要保持補償標準的穩定性、連續性,必然面臨資金透支的風險。要規避風險唯有降低補償標準,這又勢必造成補償強度大起大落的問題?;鶎佣c醫療機構服務能力薄弱,無法應對和滿足農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同時推行醫療合作各部門政策存在矛盾。比如,對于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來源,各職能部門的觀點不一,民政部規定,為了建立合作醫療制度,地方政府可以向農民收取一定的費用。然而,在農業部等五部委頒布的《減輕農民負擔條例》中,“合作醫療”項目被視為“交費”項目,列為“農民負擔”不應當征收。這一政策與中央政府支持發展合作醫療的政策相沖突,致使許多地方放棄合作醫療制度的重建。
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的對策
從當前的情況看,廣大農民群眾的基本要求和愿望是實現“生有所靠、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當前在農村社會保障各項制度建設中,應重點加強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醫療保險制度和養老保險制度建設。
(一)增強社會保障意識。突破思想障礙,統一思想認識,更新觀念,增強廣大農村干部與居民的社會保障意識是健全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前提條件。
通過宜傳教育,使廣大農民認識到發展社會保障事業既是社會主義優越j險的體現,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需求。認識到由低層次的家庭自我保障進而轉變為社會保障是社會發展的歷史必然。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社會保障資金在今后將主要不是依靠國家財政撥款,而是按權利與義務對等、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原則,由社區積累和個人投保為主來籌集保障資金,克服“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增強自我保障意識。具體宣傳發動時,可以從以下三點做到:一抓住典型并以多種方式宣傳農民受益事例。二要通過補償公示來宣傳,特別在村一級要定期向農民公布補償兌現情況。三要通過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宣傳醫保政策(如:參保辦法、參保人的權利義務、審核結算流程等)。通過宣傳能夠使醫保各項規定家喻戶曉,提高農民的自我保健意識和互助共濟意識,打消各種顧慮,提高參加新農醫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讓農民與城市居民一樣實行低保制度既是農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當務之急。建設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需要注意兩個問題:科學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淮。確定最低生活保障線標準需考慮維持農民基本生活物質需要、當地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農民人均純收人、地方財政和鄉村集體承受能力以及物價上漲等因素,合理界定最低生活保障對象。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對象大體上包括因缺少勞力、低收人造成生活困難的家庭,因災、因病及殘疾致貧的家庭,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及無法定撫養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另外對于在城市化過程中,一次性出讓土地的農民和失地農民,首先應該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因為在城市化進程中,很多農民因為國家基礎建設的需要失去了土地,而土地作為農民唯一的社會保障載體,一旦失去,將無所依靠,因而應給予他們最低生活保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已經進城落戶并將土地一次性出讓的農民,已經屬于城鎮居民,而且在失業期間不會有任何經濟來源,應該將他們納入低保范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對于還未進城落戶的失地農民,他們的情況比已經進城落戶的農民還差,真正屬于“種田無地,上班無崗”,更應該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由地方財政解決他們的低保收入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