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8 06:14:0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法學碩士畢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法學碩士 法律碩士 同質化 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3)04-0108-03
[作者簡介]程燃,復旦大學高教所碩士生(上海200433)
一、法律專業碩士的培養現狀
據統計,在2012年度法學專業排名前十的我國高校中,2013年計劃招收了2560名專業碩士,1844名學術碩士(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除了中國政法大學和西南政法大學兩所法學專業高校之外,其他高校的專業碩士計劃招生人數均遠遠多于學術碩士,這導致了近幾年法律專業碩士的畢業生大幅增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滿足社會的實際需要,相反,法律人才缺乏與過剩的悖論局面卻依然存在。一方面,法律專業碩士在就業時面臨一定的歧視,承受著巨大的就業壓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確立和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許多企業、生產部門急需大批優秀法律專業人才,如外事、經管等方面的法律人才缺口尤大。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培養方式同質化導致法律碩士的專業交叉優勢和就業優勢消減,不被社會認同,就業困難。這一點從復旦大學就業指導中心統計的專業碩士和學術碩士職業分布情況(表2)可以看出,專業碩士畢業生中有將近一半人去了待遇相對來說差一點兒的民企,而學術碩士畢業生分布又很分散,沒有實現預想中的提供博士生后備力量的要求,畢業后升學的只占了10%,其他人則擠占了專業碩士的就業空間。這反映了當前的法學專業研究生教育模式在適應市場需要、適應不同領域職業的需求方面是有很大欠缺的。在國外,法律碩士和法學碩士在學位上處于同一層次,但培養理念和規模則各有側重與不同,相應的專業劃分、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科研和論文要求、法律職業背景、質量評估體系等都有區別(理想的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的培養模式如表3所示)。然而,在我國現階段的教育背景下,不僅很多用人單位搞不清楚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之間的區別,就連高校法學院的教師也不能很好地對二者進行區分,往往采取統一的授課模式。事實上,二者之間有著明顯的區別。
培養目標方面,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有著不盡相同的培養定位。法學碩士設置的初衷是為法律教育和科研機構培養學術型人才,它所預期的畢業生是學術法律人(Academic lawyers)而非實務法律人(Practicing lawyers)。而法律碩士(JM)的培養目標是“為實際部門培養德才兼備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需要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法律專門人才”。傳統的法學碩士教育更側重于學術,而非職業教育,培養目標是法學家;法律碩士教育培養的是法律家(即所謂的律師),也就是既有一定的法律功底,又有很強的實踐能力,能夠在法律框架內解決社會問題的法律從業人員。法律碩士教育所培養的人才重應用、重實務,職業道德與職業能力突出。相比于法學本科的基礎通識教育和法學碩士的學術研究教育,法律碩士教育是一種職業能力的培養,旨在培養面向各行各業的復合型法律人才,以滿足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課程設置與教學模式方面。根據培養目標,法學碩士應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而法律碩士教育和教學的全部工作都應該圍繞培養寬口徑、重應用、高層次、復合型的優秀人才來進行。對比復旦大學法學碩士和法律碩士所開設的必修課課程可以看出,法學碩士開設的方法課、對比課突出了研究型特點,而法律碩士所設課程與本科生課程較為接近,體現了法律碩士與法學碩士的差異。但目前法律碩士的課堂教學基本還是遵循課上滿堂灌的教育模式,依舊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學內容也同樣是側重于理論,實踐性課程的設置遠遠不能滿足法律碩士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因課程設置沒有實現與其他學科和法學知識的有效結合,致使法律碩士的跨學科優勢難以發揮。
科研與論文方面。由于兩者培養目標的區別,法學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多強調學術研究方面的能力,重視理論分析,而法律碩士的科研與論文則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運用法律原理和法律規定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應通過多分析實際案例來闡述理論。現實中,大部分高校法律碩士的論文要求與法學碩士沒有實質區別,對兩者的科研和論文要求混同。加上法律碩士的生源是非法律專業本科生,其法律基礎知識積累不夠,科研能力也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導致其實際水平甚至不及法學本科生。這使得法律碩士不能達到預期的培養目標,影響了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評價。
質量評估體系方面。英國大學的做法值得借鑒――法律碩士培養側重在本科基本訓練基礎上提高實際運用技能,學生選課通常集中于某一專業方向,只需選擇幾門課程,并且一般不寫論文,只要考試通過就可以獲得學位,通常以法律實踐能力為考察核心;法學碩士則需要寫論文,但不需要修習過多的課程,通常以科研能力的提高為考查核心。這既適應了不同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又突出了應用型和學術型人才的培養區別。
二、大學應該培養法學家還是培養律師
有人說過:在教育和道德方面,如果實踐是正確的,那么理論就沒有意義。為什么要在理論上浪費時間,而不把時間用在探索實用技術上呢@?如何區別培養學術碩士與專業碩士,我們的社會到底需要更多的“法學家”還是“律師”?這可以從《耶魯報告》得到啟示:“有些操作可能由那些掌握很少或沒有相關理論知識的人實施。不了解力的分解定律的水手可以起航;沒有歐幾里得原理相關知識的工匠可以把他的框架弄成直角;沒有學過化學理論的染工可以調制色彩。但這樣的勞動者注定是要被其他人限制在狹窄的職業道路上的,他需要那些擁有更加廣博科學知識的人的持續監管。如果他想冒險超越既定規則,而沒有現成理論做指導,就會盲目、胡亂地工作;通過長期實踐,他可能已經達到熟練操作的程度,但業務計劃的安排、機械工程的新組合、技術的發現和改進等卻通常來自經過更高級和系統培養的人的思維。”也就是說我們既需要精于實踐、掌握熟練技術的操作人員,即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又需要精于理論且以研究為主的高層管理人員,也就是學術碩士的培養目標。
張天一老家在湖南常德,媽媽是律師,之所以讓兒子選擇法學專業,是希望兒子畢業后到律師事務所或機關工作。而對張天一來說,從小到大,評判他個人價值的標準只有考試與得分,他思考的問題大多關注標準答案是什么,很少考慮上學為了什么。
即將進入社會,張天一發現自己的身份就要變了,過去事事有標準答案的日子也一去不復返。如果留在北京,要通過奮斗買車買房,付出的機會成本要遠遠大于任何一個三線城市。張天一畏懼每天擠兩三個小時上下班的律師生活,也畏懼循規蹈矩的公務員生活,可又不知道自己做什么好。如果問媽媽,除了當律師、坐機關,恐怕只有出國這第三個選擇了。
這一天,張天一到駕校學開車。僅小學畢業的教練笑呵呵地告訴張天一,工作很好找,他還覺得全國就業形勢好著呢,到處都是工作機會。教練對張天一說,他原來是開出租車的,錢掙得多,可為了圖舒服,就當了駕校教練。這次無意中的對話,像一陣清風打開了張天一的心窗。他突然間豁然開朗――“如果找工作的定位僅是謀生手段,那我的謀生手段比一萬條還多,而絕不僅限于這么兩三條?!?/p>
可到底做什么好呢?直到有一天,張天一看到一部日本紀錄片,講述的是“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故事。小野二郎是全球最年長的三星大廚,89歲,研究如何做好壽司五十多年,他的壽司被譽為“值得花一輩子排隊等待的美味”。張天一想,一份不起眼的壽司,甚至難登大雅之堂,充其量也只是為稻粱謀的小買賣,可是人家做了一輩子,在八十多歲時也沒放棄,他因此才被稱為神。張天一將這部紀錄片反復看了多遍。小野二郎的成功,深深刺激了他。在他的職業選擇框框里,這無疑是一個無比鮮活的樣本。
給張天一觸動更大的一件事,是他的導師吳志攀對他碩士畢業論文致謝詞提出的批評。
張天一這樣寫道:“無論未來如何,能夠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體驗過程而非結果,生活著而不是生存著??v使將來去掃大街,若能獲心安,也自認了?!苯Y果導師批評了他。吳志攀說:“環衛工人和其他職業一樣,沒有任何區別,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部分,崗位無高低,只是分工有所不同。”
張天一恍然大悟,事情根本就沒有“是大學生做的”和“不是大學生做的”的區別。任何一件事情,只要用心去做好,都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
張天一在電話里和媽媽討論就業問題,以北京東三環國貿橋堵車為例:“國貿是個好地方,人人都想去,但是你看人人都想去的好地方,結果可能并不是大家都能到的地方,直接堵在路上了。我是急性子,堵車會讓我著急,體現在我的人生選擇上,我會選一些看上去不那么主流的路,可能別人會認為繞,但是我知道這條路不堵車?!?/p>
為了人生“不堵車”,張天一決定選擇自主創業。 經營的是一種生活方式
從小到大,張天一都有些與眾不同。高考那年,張天一未按常理出牌,寫了篇文言文??砷喚砝蠋煕]時間細細研讀,結果,作文得了零分,張天一的北大夢碎,只好就讀北京外國語大學。后來,他曲線求學,考入北大法學院,成為一名碩士研究生。
大一暑假,張天一和媽媽要6000元錢“下江南”,遭到媽媽的拒絕。他發現,經濟不獨立,思想也無法獨立。于是,大二那年,張天一辭掉學生會主席職務,在學校附近開了一家“天一碗”餃子店,沒想到生意紅火,后來他一口氣開了三家連鎖店,撈金80萬元,掙到了人生第一桶金。
除此外,張天一還在國家機關做法律顧問,推銷保險,擺過地攤,甚至裝過乞丐。他寫的《我本科期間做過的十種職業》紅遍網絡,被許多年輕人頂禮膜拜。
2014年春節,張天一對媽媽說:“我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和生活方式。就像《壽司之神》里賣了一輩子壽司的小野二郎,因為尊重職業,所以獲得他人的尊重?!?。
張天一很快行動起來。2014年2月,他回到老家常德,帶著表弟吃遍了常德市區所有米粉店。最終,他們敲定了一家口味最正宗的米粉店,軟磨硬泡,拜師學藝。經過近兩個月的學習,張天一學會了所有工藝,還買到了祖傳配方。他向師傅承諾,絕不在常德本地開店。
張天一回到北京,成立了最初的“四人組合”:24歲的周全,早在深圳有穩定工作;25歲的柳嘯,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碩士;25歲的宋碩,放棄了美國高校MBA全額獎學金。幾個都有著“另類創業思維”的年輕人拿出15萬元,作為第一筆啟動資金。
4月4日,張天一的“伏牛堂”米粉店在北京東三環中路環球金融中心正式開業。
開業前,張天一的媽媽才接到邀請函。她冷靜地問兒子:“為什么要選擇餐飲?”張天一告訴媽媽,他想踏踏實實地做一件事。選擇餐飲,是因為他有這方面的經驗,社會再發達,也離不開餐飲。他還說,他考察了雕爺牛腩、黃太吉煎餅等,發覺用互聯網思維做傳統行業機會很多。既然兒子是經過思考后作出的決定,應該尊重他。
開業當日,張天一的媽媽第一時間趕了過來。出乎她意料的是,兒子不僅做出了正宗的牛肉粉,還采取了特別的經營方式,由于店里沒有服務員,顧客用完餐自己收碗,將垃圾分類放好,伏牛堂會回饋一份水果。媽媽樂了――這是法律里的利益均衡,互動的公平精神。媽媽感受到了兒子的嚴謹和踏實,欣慰地說:“媽媽服了?!?/p>
6月25日,距離張天一北大法學院畢業典禮還有三天的時候,北京朝外SOHO“伏牛堂”第二家連鎖經營店開張。張天一在開業儀式上說,到年底前,僅朝外SOHO店,就要賣掉10萬碗粉,用掉7頭牛。
這個宣言雷倒了北大師生,也有網友覺得他在炒作,然而事實卻是最好的證明。從開業起,伏牛堂米粉店的顧客是應接不暇。伏牛堂連廚房帶收銀臺和餐位,總共才37平方米,卻用84天的時間賣出了14362碗粉,有回頭客,也有帶著好奇心來的,口碑就這樣樹起來了。 總理為他點贊
然而,突如其來的盛名,讓張天一和創業伙伴一下被置于放大鏡下。有媒體解讀張天一,說他是北大碩士生意才如此好。也有人質疑,張天一學習了6年法律,卻從事和法律沒有關系的工作,是不是資源浪費?
事實上,張天一的創業結合了經驗、興趣,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實施。張天一喜歡美食,北京的美食他嘗了好多,對美食很了解,對常德津市米粉的歷史淵源、文化淵源也很清楚,還寫過美食文章。
張天一覺得法律學習帶給他的,是幫他掌握一些法律、法學的思維與做事方式。“就像互聯網思維,你去做互聯網,也可以去做金融、房地產、餐飲。假設世界上有一種法律人思維,那我拿它來做餐飲,也可以。”
張天一也通過互聯網吸引顧客。幾個月的時間,他們建立了8個QQ群、3個微信群,他們的微博也有一萬多的鐵桿粉絲。張天一說:“互聯網固然重要,但米粉好吃才是最關鍵的。”張天一說,他們沒必要非得滿足北京城數千萬人的胃口,通過互聯網,能精準地找到那三四十萬在北京生活的湖南人,讓顧客感受到濃濃的鄉情就夠了。
有一天,伏牛堂米粉店來了一位60多歲的老阿姨。她說:“我是常德人,定居北京16年了,聽說你們米粉做得地道,想來嘗一碗?!币煌霚婧芸煲姷?,喝完最后一口,老阿姨意猶未盡地咂咂嘴:“有家鄉的味道?!备審執煲桓械揭馔獾氖?,老阿姨說:“小伙子,如果你們不嫌棄,阿姨愿意在你們這里做義工。”
對張天一來說,開米粉店不僅是謀生創業的手段,更是一群年輕人對生活的熱愛,對家鄉的情感,對未來的夢想。張天一的“壯舉”贏得了原北大校長周其鳳的肯定。周其鳳說:“北大學者從來都不是一個聲音,北大也不同意只提倡一種文化、一種價值觀,只有一朵花的世界是不美的,我們提倡百花齊放?!?/p>
2015年5月7日,在北京中關村創業大街會客廳里,張天一見到了國務院總理。握著這位“90后”的手,問道:“你衣服上的‘霸蠻’是什么意思?”張天一回答:“這是湖南方言,意思是拼命三郎。有一句俗語是‘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作為伏牛堂的品牌口號,希望團隊有這種精神。”聽完,臉上浮現笑容,點點頭說:“我為你們點贊,加油!”
2016年初,張天一帶領團隊進行多次頭腦風暴,想把米粉店開到國外,比如伊拉克、老撾、朝鮮、日本。他們正研究這些國家的法律政策,爭取早日實現夢想。張天一還說,希望有一天,社會不再以“北大學生賣豬肉”、“清華學生當保安”這樣的新聞當炒作和噱頭,而是尊重每一個崗位,尊重每一種生活方式。編輯/纖手暖
30-32半
婁乃鳴是“全國十佳”導演,曾連續12年擔任央視“春晚”小品總導演,執導的《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閑人馬大姐》等影視作品,堪稱經典。丈夫孫文舉是婁乃鳴的下屬,比她小7歲,癌魔來襲,小丈夫不離不棄。在外人眼里,這對年齡、外表不般配的夫妻,卻將婚姻演繹成一曲溫馨和諧的雙人舞……
周末臨近,有單身同事在群里發起周末武漢看櫻花自駕游,閑來無事,報了名。 啟程時,意外看到橙。
沒以為她會去,原因很簡單,橙去年剛剛做了母親,如今,女兒不過一歲,正是最依賴她的時候。而在我的概念中,所有年輕媽媽,這個時段幾乎把工作之外所有的時間都給了孩子,寸步不離。包括曾經的自己。
印象中,橙也是個典型的新媽媽,聊天時,話題總會不由自主轉到女兒身上,說起女兒,萬千柔情。所以,并未想到耗時兩天的旅行,她將女兒留給家人,說走便走了。
暗忖,橙或許一時興起,出來了,恐是不能安心吧。
卻并不。三四個小時車程,橙并未如我所想,頻頻打電話詢問女兒境況,亦無片刻心神不寧,一路上,悠然自在地聽著音樂看途中風景。抵達目的地,橙更是歡呼雀躍地觀賞繁盛花開,驚喜、拍照……專心致志獨自安享這美好時光,不被任何事物打擾。
夜晚,幾個人在繁華的街頭夜市吃小吃、喝啤酒,興之所至,同行的三個女子,都喝至微醺,包括橙。頻繁地推杯換盞中,橙跟我們聊眼前美食,聊當日美景,并無只言片語絮叨家中小女,亦未拿出手機炫女兒照片,仿佛,此刻的她只是一個單身女子,安享一場出游的盛宴。而直到深夜,回到酒店房間,才聽她在打電話詢問了先生兩句。
也就那么兩句。橙掛了電話后,我同她開玩笑:“不想女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