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造型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第一,關于對稱與連續的形式構成手法的運用。對稱這一形式構成手段具有很強的裝飾性。這種手法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單項藝術表現題材的單一。同時,在強烈的平衡感與穩定性中彰顯了立體造型作品的完整性、豐富性以及當時人們在對立體造型藝術作品的認知中對于莊重感的期許。然而,單純依靠對稱的表現手法仍不足以解決表現題材單一的問題。于是,鮮卑人在其部分立體造型藝術作品中使用了今人所謂的“連續”表現手法。這種構成形式使主體形象按照統一秩序多次出現卻又巧妙結合,同時配以裝飾紋樣或圖案,共同營造出豐富、完整、莊重、美觀的藝術構成形式。
第二,鏤空的造型表現形式。鮮卑立體造型藝術作品中,有很多是為美觀、裝飾或象征身份而佩戴的飾牌,尤其是金飾牌。于是,鏤空無疑成為其理想的造型表現形式。在節省材料、減輕重量的同時,鏤空的形式要比實體浮雕的形式更具有空間上的縱深感,更容易與佩戴者融為一體,藝術效果生動而靈活。創作者對于對稱形式的作品的鏤空部位、形狀、面積等把握得十分精準;對于非對稱構圖的、單一主體(或主題)的造型作品,其鏤空部位的大小、疏密、方圓等對比、協調關系的設置與安排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且相當嚴謹的。
第三,意象造型與純粹抽象圖案的結合。這種造型與裝飾圖案相結合的藝術構成方式,在當時來說,有些的確是出于圖騰崇拜或意在融入族徽、族標以表明身份,但其結合方式能夠讓人更深切地感受到這一游牧民族的精神,也著實精妙。鮮卑先民在創作立體造型藝術作品時,除了關注主題與形式之外,也在努力追求新材料所帶來的審美特征與裝飾性。如黃金鑲嵌寶石所形成的“金鑲玉”的審美特質,在其常見的主題與獨特的藝術構成形式下彰顯出濃郁的草原游牧民族的文化氣息。從鮮卑立體造型藝術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鮮卑先民對其所塑造的動物、人物形象進行過細致入微的觀察并具有深刻的了解。
泛靈崇拜是人類早期最早的自然崇拜,水、火、風、日月星辰、天空、大地、山川、河流、森林、雷電,當地球誕生之日并孕育其中的自然之物,是人類早期崇拜的原始圖騰。對于陌生強大事物的恐懼與崇拜,這是世界上每個新生的民族都經歷過的過程,在這樣的歷程中,從未知強大事物中吸收靈感,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寫實或者抽象的造型藝術。鄂溫克族人民也不例外,比如對于火的崇拜,火能造福人類,又能毀滅人類,對于火的使用是人類原始文明進步的一大特征,鄂溫克族人民對于火充滿了敬畏與崇拜之情,在狩獵活動中要保留火種,吃飯、喝酒前,都要滴火上一些,并且不能大聲喧嘩,以防引起火神的不滿,種種對于火的禁忌習俗,體現了鄂溫克族人民對于大自然的尊重與崇拜。
二、鄂溫克族造型藝術的符號生成
鄂溫克族的造型藝術的圖案,由植物紋、鹿角紋、蝴蝶紋、幾何紋、星座紋、文字紋、組合紋、動物紋等組成了其表象內容,它涵蓋了生產、狩獵、祭祀、建筑、器樂等多項內容。從深層次來說,是物化的象征性符號,其反映了鄂溫克族人民對于自然的崇拜,對于山林無法割舍的故鄉情懷。筆者通過整理分析將其分為幾何紋、動物紋、植物紋。幾何紋是客觀事物的規律抽象化結果,經過藝術取舍達到簡潔明晰,剔除了更多的理性思維因素,只保留其客觀形態的特征。它有符號的特質,簡單易認,它是抽象的形式,由自然現象的感官認識得到普遍的初級的提煉,它體現著原始文化中人類普遍的、初級的感想認識的共同性。幾何紋的出現早于其他任何一種紋飾,它說明了在原始狩獵民族中,對于幾何形的認知是從生產勞動而來的。動物紋是指現實動物或者想象動物經過藝術化處理提煉,具有活動性和神秘性的具象符號。動物紋在裝飾中占據主導地位,反映了在生產力低下的階段,人們表現動物所具有的并借助動物的超人力量,從心里上戰勝外力的一種觀念。鄂溫克族的動物紋幾乎占據了鄂溫克族人圖案紋飾一半比重,多以馴鹿紋、鹿角紋為主,蝴蝶紋為輔。植物紋在鄂溫克人的圖案紋飾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從原始藝術研究學的角度來講,身為狩獵民族的鄂溫克族,植物紋飾的出現似乎毫無道理,其實恰恰相反,那是因為原始的狩獵活動,是具有不確定性的,有的時候是滿足不了人們生活最低的物質需求,需要以采摘野生植物來作為狩獵活動的補充。由于鄂溫克族特殊的社會分工,男人負責狩獵活動,而女人負責采摘植物、制作樺樹皮器皿、做飯等等生產生活活動,制作各種器皿的同時還要采摘植物,植物紋飾的出現便顯得合情合理了。鄂溫克人使馴鹿的民族,他們在飼養馴鹿的過程中,對于馴鹿有著深刻的感情,希望馴鹿所吃的植被永遠也吃不完,永遠根深葉茂,這樣馴鹿便能膘肥體壯了。植物紋樣又可分為樹葉紋、花草紋、花朵紋、樹形紋等,生成多是由大自然各種植物的花、葉、莖、根等完整的植株,以連續出現,最終圍和器壁的裝飾手法出現的,它賦予了其生機勃勃的生命寓意。
三、鄂溫克族造型藝術符號的重構創新
從鄂溫克族的造型藝術中提取文化符號,并進行原型梳理,使他的藝術形態特征更加突出,具有標志性。筆者經過整理認為有以下四種主要轉化形式:一是尺度轉換,一些別具民族特色的器具、雕塑、裝飾品可以通過尺度轉換的形式,進行成比例的放大,稱為具有可識別性,別具民族風情的公共藝術品。如克萊斯.奧登伯格善于把日產生活中的東西成比例的放大,成為一種特殊性雕塑,用以來取代傳統意義的雕塑。他的實物雕塑是無所不包的,各種物品到了他的手里都能成為別具風格的藝術品,吃剩的蘋果核、自行車輪胎、望遠鏡、剪刀等。二是直接使用,通過原型梳提煉的造型符號直接使用到藝術作品創作或者設計之中。三是提煉創新,鄂溫克族有著豐富的神話故事,藝術家們通過再次的藝術創作,根據神話故事進行繪畫創作或者雕塑設計等使神話故事、民族風情以具象的、真實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并產生互動,使人們有更加真實客觀的感受。四是抽象提煉,在造型提煉的基礎上,抽取可獨立存在的、具有標志性特征的二維或者三維民族符號,根據歷史演變、文化多樣性與經濟類型的變化,原始純形態的基礎上,通過一元、二元或多元點線面的組合,分離關系的變化,創造出有規律、有秩序的新形象。生成的新形式濃縮了鄂溫克族文化的特征,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的鑰匙,對于鄂溫克族民族文化、民間美術等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秦陵兵馬俑雖然是封建集權統治下的遺存,有著其鮮明的政治背景,但同時它也是中國最古老、最廣泛、最質樸的勞動民眾的智慧結晶。豐富的立體人物、動物、馬車及文獻和圖片資料都是我國古老藝術形式的典范,也可以說它是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陶文化”的代表作,所以它的藝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作為造型藝術作品的典型性上,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第一,對人物的關注和理解已經達到一定的水平。兵馬俑的創作者,力求完全再現秦國軍隊的風采,人物表情動態及衣冠細節模擬真人,形態各異,頭部重點突出,人物個性明顯。兵俑面形輪廓有方圓長寬窄多種,發式或挽或冠,眼眉分為粗細長短平彎斜豎多種,胡須更是上翹下撇,或八字短須或滿鬢絡腮,嘴也有張有抿不一而足。另外它還有規律的針對不同的人物對象進行適當的彩繪,豐富了人物造型的視覺識別功能。第二,對生活的體驗和再現很深刻。數量眾多的兵馬俑主要以戰斗中軍陣的形式排列在一起,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給觀者以強烈的共鳴震撼和感染力。富有變化和針對性的人物造型使兵傭的性格特征同人物的身份相符。同樣陶制戰馬傭形體也接近生活原型,比例勻稱,造型洗練,概括有度,輪廓優美,充分體現藝術創作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事實。第三,在造像中科學的程序和比較準確的解剖知識的運用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為后來的傳統立體造型藝術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有效參考。兵馬俑的頭部和身體大多是分開塑造的,特別是人物的面部形象都是根據真人逐一精心捏塑而成。無論是人還是車馬都具有寫實的特征,細節刻畫精微細致,靈活自然。
2秦陵兵馬俑的文化寓意
首先,秦始皇陵兵馬俑既是現代考古科學的百科全書,還是墓葬建筑的典型代表。它直接影響了封建統治者的思維觀念,并且在軍事組織及作戰方面為現代考古工作者了解研究“秦王朝”歷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遺存資料。其次,秦始皇陵兵馬俑是中國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特別是在造型藝術范疇上的豐碑形象。也可以說它是最具中國民族特色的“陶文化”的代表作,是一種“土與火”的神奇結合,這種早期勞動人民對自然的親近,奠定了早期造型藝術成熟的堅實基礎,這對中國現代藝術發展方向的影響正在與時俱進的體現出來,以它為代表的陶文化和造型藝術在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長河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借鑒參照價值。給我們的精神文化注入了自信的元素,為我們走向更高的藝術頂峰提供了足夠高而廣的平臺。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中國文化藝術的立體音符,不斷地奏響高亢樂章。再次,在現代生活中,秦陵兵馬俑還扮演著諸如中國的名片,世界的奇跡等角色。讓現代人更深刻的了解中國古老先民的生活,它生動的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揭示了秦王朝的習俗、禮儀、軍事、政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隨著現代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秦陵兵馬俑在旅游文化方面也發揮著重要的資源價值作用??傊?,秦陵兵馬俑的藝術奇跡體現了中華民族豐富的感受力和創造力,深刻反映和揭示了東方文明的特色與特征。兩千多年的輝煌成就,無論是對掌握政治文化導向的統治階級,還是對普通民眾的被統治階級它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那種潛在而自覺,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在人們的精神世界中延續千年,貫通古今!
3秦陵兵馬俑對現代造型藝術的意義
秦陵兵馬俑作為一個立體記憶的寶庫,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文化藝術的內涵和外延,在新時代我們應該站在新的高度與時俱進的審視它的文化意義及藝術價值。在審美的同時對它進行科學的藝術判定。另外,最新的考古信息顯示,秦陵是一個沒有徹底完成的墓葬工程,也就是說它的傳奇與神秘是伴隨“秦王朝”的興衰,體現華夏民族文化精髓的精神豐碑。一件現代藝術作品的造型,讓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產生共鳴是不容易的,它是一個有秩序的必然過程,絕非偶然。共鳴是審美者的情感與審美對象的契合、一致、相通,是美感的一種表現形態,是積極審美中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是藝術作品能為觀者接受的前提。起先我們需要通過視覺感性認知這道門檻,進而在理性思維的深刻分析取舍印證之后,得出對這件作品的基本認識。在這個過程中,共鳴作為一種心理現象,它畢竟屬于主觀意識的范疇,共鳴的產生不僅取決于對象的性質,還取決于對象對觀者的刺激強度和次數,以及特殊審美個體的心境、情緒、素質、認識以及審美經驗和觀點,而積極審美的心理活動卻是一個反復篩選、傾向潮流、不斷深化的過程。在這個復雜過程中“寫意精神”的重要性、必然性可窺探一斑,它決定了一個積極審美過程能否達到共鳴的廣度與深度,對現代藝術造型的任何門類都不例外。新文化的發展動向引導著大眾積極審美心理激增,設計作為視覺傳媒藝術的孿生體,它不僅直觀影響到我們的視覺識別系統,還潛意識的干預到我們的心理暗示。秦陵兵馬俑對華夏文明的代表性作用,正好使大眾對以它為載體的設計作品過目不忘,近而對該設計對象的探究欲提升籌碼。一個成熟的、完美的形式不僅在視覺上給觀者以舒適、興奮、誘惑等。而且在短暫的瞬間就給觀者繼續探索這件設計作品提供一種可能和機會,是能否跨入一個有潛在價值的積極審美過程最為關鍵的一步。
4結語
皮影戲又稱燈影戲,是利用光影投射原理,將半透明的彩色皮質影偶緊貼于白色半透明的布幕上,藝人們手持木桿操控影偶并在多種民間樂器的配合下進行的唱腔表演。由于皮影常用方言俚語演唱,取材于當地耳熟能詳的民間神話傳說,深受老百姓喜愛,是一種廣泛流傳的古老而獨特的民間戲曲藝術。羅山皮影歷史悠久,據明、清《羅山縣志》記載,皮影于明代嘉靖年間傳入羅山,落地生根,到宋代繁榮,距今已有460年的歷史。羅山皮影在當地俗稱“皮摔”,其唱腔、道白接近湖廣語系,被歸為西調皮影。羅山皮影是中國皮影四大流派中河南皮影的代表,由于其地處鄂豫皖交界,在中原文化和荊楚文化的浸染下形成豫風楚韻的獨特魅力,曾經占據各類民間藝術的龍頭地位。皮影有動為戲、靜為畫的特點,這些由皮影藝人親手制作的影偶,早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就已經遠銷美國。1984年羅山皮影藝人楊龍山繪制的影偶在中國美術館參展,受中外專家學者一致好評。1991年后,羅山皮影藝人與臺灣同行進行交流,被譽為美妙的工藝品,之后大批量出口到臺灣和東南亞地區。2008年,羅山藝人李世宏創作的影偶參加第十屆亞洲藝術節獲得特殊榮譽獎。同年,羅山皮影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名錄,2011年被列為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轉變,羅山皮影日漸退出歷史舞臺,面臨生存危機,如何才更好的保護和傳承,使羅山皮影這朵藝術奇葩在現代綻放。本文將從現代裝飾的視角全面解析羅山皮影造型藝術,并試圖找出現代裝飾對羅山皮影造型藝術繼承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現代裝飾視角下的羅山皮影造型藝術
羅山皮影造型藝術由頭茬和身段組成,通常一個身段可以搭配不同的頭茬來實現人物角色的變化,特定人物的服裝和頭茬是固定的。藝人通常會在影人的兩手和脖子處安裝操縱桿,根據劇情的發展,使影人做出動靜舉止、喜怒哀樂來完成動態的畫面。靜態的羅山皮影五官特征似豫南人,在造型方面,粗狂質樸、自然單純、色彩濃重,表現力較強,尤其重視面部的精雕細琢。羅山皮影整體造型相對河北皮影“土”味更濃,甚至略有笨拙的美感,裝飾圖案更有原始感和神秘感。從皮影整體外形上,輪廓清晰簡練概括,線條緊湊生動有力、變化豐富、節奏明快、富于韻律;從輪廓內部上,以線描、雕刻、鏤空、彩繪為主,圖案很緊湊,同時繁簡得宜、虛實相生。
(一)多視角的二維平面性
皮影的制作材料和表演方式決定了其二維平面性特點,為了加強表演藝術的視覺沖擊力,羅山皮影造型采用了多視角多拼接的空間造型藝術手法,簡單劃一的人物外輪廓和紛繁復雜的身段造型形成鮮明對比與和諧統一。影偶面部通常采用正側面刻畫,也稱“五分臉”,正側面的五官輪廓線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和真實。如生、旦、凈人物刻畫時只能看到一只眼、眉,并夸張延長至耳際,線條流暢飄逸,一氣呵成,而嘴部、頭冠多采用四分之三側,也稱為“七分像”。這種多視角的手法根據角色不同靈活運用,如丑角造型多設計成七分臉,露出雙眼,擴大刻畫面部特征的表現范圍,若有獨眼瞎丑角時,七分臉便于表現另一只眼瞎特征,以增大人物喜劇性和趣味感。最為獨特的是這種多視角同時出現在一種形態要素中,如羅山皮影生、旦角中帽飾后面的羽翅幾乎對等安置,發髻卻作為正側處理;服飾造型上領口用正面、衣袖為正側面、腰部以下為四分之三側;腿部造型多為一前一后兩個正側面表現。在襯景配景處理上同樣運用了多視角的方法,如桌子處理,出現了顯示三大面透視效果的四條腿,而非正側面的兩條腿,從觀眾席看正側面的影人坐在半側面的桌椅上,倒也自然舒適。智慧的羅山皮影人深知剪影造型的單調與不足,嫻熟的運用了平視、俯視、仰視等多角度以期表現立體感,這種造型與我國傳統繪畫散點透視有異曲同工之妙,符合皮影戲觀眾的審美情緒和習慣。
(二)寫意和寫實打造傳神形象
羅山皮影造型與朱仙鎮年畫在構圖和表現技法上一脈相承,不僅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更崇尚內在精神神韻的表達,追求形神合一的藝術效果。同時與中國傳統繪畫的造型特點相似,以形寫神,注重寫意,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傳神藝術。影偶造型上,緊緊抓住各類角色人物、動物、道具的自然特征,在遵循一定程度的原有規律基礎上,抒發藝人主觀情感去塑造影偶的性格氣質和神韻,將寫意和寫實完美結合,極大提升了影偶形象的觀賞性。生、旦角的纖眉細眼、高聳額頭、細挺鼻梁、點紅小口、蓮指修長再加上陽刻面部輪廓,盡顯白凈斯文、溫文爾雅的獨特韻味。陽刻的五官輪廓配上陰刻的發飾,產生起伏對比,愈發顯得俊美。旦角和生角的性別區別多在眉目上,男性劍眉目長,眼角上揚,棱角分明,多忠誠,女性挑眉鳳目,纖腰蓮足,明媚皓齒,多溫婉。另有一類生角,相貌異??∶溃庯椈?,粗眉壓眼,多風流奸詐之徒。凈角獅鼻豹眼,夸張到變形的闊口之上,以赤眉虬髯陪襯,表現其威武強悍英勇之勢,而鷹鼻鷂眼張口刻畫多奸詐。丑角吊高眉毛、豹額圓眼、朝天鼻翼、齜牙歪嘴盡顯其滑稽詼諧之神情,雖丑陋而無厭惡之感。丑角在雕刻手法上通常采用陰刻實雕、或實空結合、或繪制,勾勒出臉型和神態,以加強圖案上的輕佻滑稽之感。怪獸造型多為匯集諸獸于一獸的形象,威猛矯健而無怪異之感。藝術處理上運用提煉、變形手法,經過現實與主觀的巧妙融合,使其極具裝飾性和觀賞性。
(三)形式多變的裝飾紋樣
羅山皮影在二維平面性的造型空間中運用多視角的手法增強立體感和空間感,而整體造型又無雜亂不適之感,這在西方嚴謹理性的透視原理上是不可能成立的。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皮影展現其獨特魅力?其中是否有規律可循呢?筆者經過大量調研、走訪、實驗,認為其關鍵在于巧妙的裝飾手法。
1.裝飾紋樣的統一性
羅山皮影造型的設計上大膽吸收了漢畫像磚和朱仙鎮年畫的處理方法,采用彩繪和刻鏤相結合的工藝,繪制具象和抽象的紋樣做裝飾,運用反復、連續、對稱,散點平置的藝術手法排列,形成韻律和節奏感。影偶在面部特征的處理上多采用對五官的夸大、移位和變形上,尤其表現在對嘴部處理上。通常用具象的花草云鳳圖案修飾女性,用龍虎水云圖案代表男身,一剛一柔的圖案對比,不僅豐富了畫面美感而且交待了人物的性別。而在人物的褲腳、袖角、帽子、領口處常繪制抽象幾何紋樣,如文官蟒袍褲腳下的幾何海水圖案,女性褲腳處的半圓圖形等。這種抽象紋樣屬于熱情的抽象,就像圖騰深置百姓內心,配以陽雕陰鏤,適當計白更顯得繁簡相宜,虛實相生?!斑@種抽象的合規律造型就是獨一無二的最高級的造型,當人類面對外物巨大的雜亂無章時,在這種造型中就能獲得心靈的安息?!边@就是裝飾紋樣賦予皮影的魅力。
2.裝飾紋樣的圖底關系
影偶造型借助燈光,較暗,身高十五寸為圖,三尺白幕,明亮,面積大為底,這種圖底對比使有著流暢輪廓的黑暗的影人造型在規則形狀的明亮的白幕襯托下,每一個空間細節都準確無誤的呈現出來。這樣一亮一暗、一大一小和一靜一動,白幕與影人互補互存,相輔相成,構成一個視覺整體。觀者在這種明暗、簡繁、虛實、曲直的對比中進行視覺的調試和交替,形成一幅幅完整的動態畫面。
3.裝飾圖案的寓意性
民間有圖必有形形必吉祥的說法,同樣在皮影圖案中代表吉祥如意的圖案比比皆是。皮影圖案大多都以隱喻、諧音、暗示的方法在裝飾造型的同時,起到了甄別人物身份,彰顯人物品格的作用,同時也寄托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影人服飾處理中,花朵多半正面處理,以追求圓滿,而不同的花色也暗示了不同的身份。老旦多飾牡丹、桃花、桃子、壽字紋、佛手、萬字不到頭等紋樣討個福壽雙全的吉祥。文生多有梅蘭竹菊、琴棋書畫等圖案裝飾,雪花象征淡雅文靜,多用于旦角和文生。在桌、椅、幾、轎的配鏡上多出現獅子滾繡球、平安如意、五福捧壽、五龍戲珠等裝飾圖案。另外,在服裝的裝飾上大膽吸收了民間剪紙中水云龍鳳的紋樣,運用四方連續和二方連續的排列技法,配上鏤空的雕刻手法,使得畫面熱鬧、飽滿而又有秩序感,對于已經多年流傳,形成定式的紋樣,如龍紋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多用于皇帝的服飾或皇帝專用的器皿裝飾上。
(四)絢麗色彩點亮整體氛圍
色彩是皮影造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元素之一,羅山皮影在選色上受五行用色觀的影響,多用純度極高的丙紅、稀綠、膚青、藤黃、焦黑,膚白,其中膚白為皮影材料牛皮本身的淡黃色。影偶形象常年使用仍然絢麗多彩、賞心悅目,這跟其獨特的上色工藝有重要關系。藝人選用當地礦物質熬制顏料,用平涂和暈染的方法,按祖傳技法循赤、青、黃、綠、黑的先后順序,雙面著色一氣呵成上色過程。經過多種工藝使顏料吃進皮子,再用當地桐油配以砣砷(釉)等化學物質,特別熬制油。上油后的影偶形象,投射到布幕上,流光溢彩、晶瑩剔透具有獨特的藝術美感。對人物的選色上借鑒京劇臉譜的用色處理方法,黑色多正直,紅色多忠烈,白色多奸惡,綠色則表示驍勇善戰。如“三國”中的關羽畫紅臉,程咬金、《五峰會》中的暴虎勾綠臉。在顏色搭配上,講究簡中求繁,運用色相、明度、純度的對比來增強色彩醒目感,這與現代用色原理相悖。如紅配綠,現代人認為對比過于強烈很是俗氣,而在皮影中卻極為常見。如關羽施紅臉,一身綠色蟒袍搭配,黑色長胡須,黑色結構線,配以皮革本身的淡黃色和鏤空部分的白色,交相輝映,使人感受到其忠勇仁義之氣。羅山皮影多用大紅與大綠、黃與黑、黑與紅、黑與綠的強對比,運用調和法和恰當的用色比例、使顏色協調統一于淡黃色半透明的皮質里。如果分析皮影色彩的情感表現,用味覺、聽覺和時間來形容她的話,那一定是一串串熱火朝天的辣椒,奏響一首顏色沖撞的奏鳴曲,去享受驕陽似火的燦爛夏日。
三、現代裝飾繼承與發展羅山皮影藝術的有效途徑
現代裝飾藝術發展到今天,已經在視覺傳達、產品設計、環境設計等方面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而諸如羅山皮影這些優秀傳統民間藝術則因各種因素的制約,在現代社會中逐漸萎縮沉寂。如何才能在現代社會中使其二者相互促進,共生共贏?筆者認為現代裝飾唯有從傳統文化中學習,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的美學價值,提取裝飾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做好傳承和創新,才能稱之為民族設計,才能更好的弘揚和傳播優秀的傳統文化。手法借鑒。將羅山皮影造型藝術中的多視角和散點并置、圖案的對比與統一、夸張與抽象的藝術手法運用到現代裝飾中。在進行視覺傳達設計中和旅游紀念品設計中運用這些元素以合理的設計手法去安置,顯得尤為重要。如獲2004年靳埭強設計獎銅獎的《皮影字體掛歷》,提取了傳統皮影的裝飾圖案元素,進行概括、夸張,用現代色彩進行填充,形成了時尚和古樸交融的和諧效果。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室內軟裝飾設計,利用皮影元素的提取,結合現代的藝術手法,運用在室內的屏風、背景墻、隔斷,裝飾物件上,可以營造出一個別樣的皮影世界。與各種材料相結合,形成不同肌理、質感具有皮影韻味的裝飾藝術,甚至打破皮影的平面性,在各種立體造型中提取皮影元素,展現視覺美感。如在中國數字科學館中展出的藝術家Eggdoodler創作的命名為Africa的鴕鳥蛋雕刻藝術作品,他就是利用了傳統的皮影刻鏤和造型工藝技法,最大限度的拓展鴕鳥蛋的厚度,讓作品的層次成為重點,在當時的藝術界產生不小的轟動。在他的作品中就連動物細微的神情與身上的紋路都能清楚呈現,原本平面的作品產生了立體感,在燈光照射下,還能產生微微的陰影,藉此提升了不少的質感。同樣,這個方法也適用于羅山皮影自身的改革與創新,傳統皮影影偶制作多采用獸皮,存在取材難,制作工藝繁瑣的缺點,現在有很多皮影藝人開始嘗試用紙或賽璐洛片、有機玻璃板、綜合材料和聚酷薄膜來替代傳統獸皮。與新科技的結合。2010年英特爾杯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嵌入式系統專題邀請賽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代表隊的“皮影藝術•凌動舞臺”作品獲得最高獎項“英特爾杯”。他們將傳統的皮影的每一個動作都分解成一個指令,能夠完整的完成轉身行走等各種平面動作。還有一些包括實時指令的輸入和演示過程中手指接觸,對實時動作的反饋,機器人的響應迅速動作過度自然,當時整個系統設計得到了業內的高度認可。如果這項科技走向成熟,只需要有機器人來進行操控影偶的表演或者機器人直接參與表演,那將是對民間皮影藝術的一種顛覆性創新,同時也對皮影藝術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更廣闊的平臺,真正的做到科技和藝術的完美結合,重新定義民眾對傳統民間藝術的概念。利用光影的投射原理,如在燈具設計中利用現代材料,在燈罩上刻意使用鏤刻的精致花紋,讓光線透過圖案灑射出去,呈現出一種圖像化的光影效果,增加空間文化意蘊。利用皮影的光線投射原理,可以在客廳做個補充光源的臺燈,只是臺燈的一側有可以變化的類似影人的模具,在燈光的照射下,將模具投射到墻面上,形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如果把燈泡換成蠟燭或者仿蠟燭火苗變化的燈泡,就可以在墻上得到可變化的模具投影,增加室內環境趣味和氛圍營造。另傳統的皮影是依賴外界光源才能產生影的效果,藝人在操作時難免會有外影闖入的現象,如果可以設計出有自發光功能的影偶,這樣就大大提高了畫面的純凈度和黑白對比度,也可以使影偶的形象更加強烈生動逼真,這會是未來的研究方向。利用皮影綴結在藝人操控下形成動作的工藝特點,借助現代數碼科學技術創造出可靈活變形的藝術產品。如在現代室內空間中的隔斷裝飾類家具設計中,希望利用特殊結構或技術,在不添加和減少材料的基礎上,形成裝飾圖案上的變化,滿足現代人對室內空間裝飾的新鮮感需求。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