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32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美術藝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小學美術教學既要立足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從教學設計環節開始,對教材的拓展擴充進行深入研究,補充相關信息素材,讓美術教學具有更加豐富的信息量。一方面,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如對名家的其他作品通過投影展示的方式揭示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通過更多的作品演示領悟某一位藝術家的藝術表現風格,此外實用美術的生活化成果也可以作為教學內容的有效補充。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精選本地鄉土文化中的精華,有些地區農民畫、木版畫等多種民間美術發展較為活躍,對于打造生動課堂具有積極意義。
二、以活潑的教學互動為高效美術課堂增加活力
小學生生性好動、活潑可愛,尤其是在美術課堂這樣更具開放性和操作性的開放環境中,教師更要注意激發學生的活力,不能禁錮他們的天性,要以活潑的教學互動打造高效美術課堂。首先,教師在藝術欣賞領域不能代為包辦,要讓學生自己學會觀察,學會思考與表達,將自己對藝術的領悟用語言描述出來。教師重在指導學生學會觀察和欣賞美術作品,從造型、色彩以及明暗等方面鑒賞藝術作品,并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的引導過程不僅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藝術作品的理解感悟效果,而且有助于學生鑒賞能力的提升。在一些操作類、實踐類學習中,無論是繪畫還是手工創作,教師都要給予學生更加寬泛的自主空間,可以提示之后讓學生獨立的去完成,這既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訓練美術技巧的過程,也是培養創新思維、激發創新靈感的重要路徑。教師對學生創作出的不同風格、不同類型、不同主題的作品,要以包容的思維進行評價,本著激勵性原則肯定學生在藝術創作中的創新思維,同時也要強化技巧技法的指導讓學生既能夠掌握本領,也能夠發散思維,提高創新創優能力。
三、以先進的教學手段為高效美術課堂拓展空間
小學美術教學僅僅依靠教材的圖片,不僅數量少,而且觀察效果也不理想。教師應當將多媒體手段的運用納入到高效美術課堂打造之中。一方面對教材中涉及的圖像通過教學課件進行生動演示,提高學生觀察效果,進一步感悟畫面所蘊含的意境思想,更加直觀地分析色彩比例等等,讓學生的感官刺激更加深刻,有助于提高學生鑒賞能力。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運用多媒體手段直觀演示動物的圖片、景觀的圖片等等,讓學生邊欣賞邊臨摹,整個教學過程信息量更大,直觀性更高。教學手段在美術教學中的運用還可以體現在圖像演示與音樂播放的融合,讓學生在輕音樂烘托下,身心愉悅地進行欣賞和創作,讓學生感受到美術學習過程的輕松愉快。
四、以激勵的教學評價為高效美術課堂營造氛圍
藝術大師羅丹曾經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逼鋵嵲谛W生的日常生活中,經??梢钥吹矫耖g藝術的影子,例如,貼在窗戶上的窗花、沙發上的雕飾、家里的杯盤碗盞以及各色工藝品等,這些都是民間藝術的體現。許多看似平凡的舊器具,其造型和技藝卻滲透著民間藝術家的匠心獨運。讓學生走進家庭尋找民間藝術,可以讓他們懂得民間藝術就在我們身邊,民間藝術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同時,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開發美術教學的資源,可以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和研究的興趣,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我模仿央視的“尋寶”節目,讓學生把家里的“寶物”帶到課堂,并要他們了解“寶物”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然后在展示寶物的時候講解給全班聽,讓大家來評一評這件“寶物”是否恰如其分。學生都覺得很有意思,有的把家里的古玩拿來了,有的把舊銅錢拿來了,還有的把花瓶也拿來了,一時間,課堂成了一個微型的“民俗博物館”。通過“展寶”環節的介紹,學生了解了不少民間藝術的知識,并對民間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走訪校外,追溯民間藝術
2011年教育部在出臺的《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廣泛利用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美術館、圖書館、公共博物館及私人博物館、當地文物資源、藝術家工作室和藝術作坊等?!边@條規定鼓勵小學美術教師去積極開發校外的各種課程資源,包括民間藝術。民間藝術源于民間,走訪校外,走進民間,追溯民間藝術的來龍去脈,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參觀美術館、博物館及當地文物資源等,能讓學生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氛圍和藝術氣息,從而對我國的民間藝術產生敬佩之情,激發學習興趣;參觀圖書館,查閱有關的文獻資料,可以加深學生對各種民間藝術的了解,包括其發展歷史、藝術價值、工藝流程及有關的逸聞趣事。這些優秀的民間藝術資源,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創新能力和藝術表現力,能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例如,有一次我組織學生下鄉,帶領他們走進農家,隨時收集隱匿于民間的藝術。在農村,學生看到了古式的建筑、古老的家具,還有草編、紙扎等,也許在學生看來,這些質樸的農民就是民間藝術,在小學美術欣賞課上,學生接觸過一些以農村和農民為主題的繪畫。當這些景象和人物真正映入他們的眼簾的時候,他們才會真正震撼于畫家高超的寫實技巧和表現力。
三、走進節日,感受民間藝術
我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間美術的大舞臺。例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等,人們在這些節日里掛年畫、貼春聯、剪窗花、賞花燈、猜燈謎、賽龍舟、做祭祀等,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堪稱民間藝術的“百科全書”。教師如果能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走進節日,讓他們親身參與民俗活動,體驗民間美術在節日中的特色表現,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民間藝術的魅力,提高動手能力。有一次,我在年關將至、寒假之前組織了剪紙比賽,要求每個學生根據“春節”這個主題任意選擇自己喜歡的圖案,剪成窗花,然后全班投票表決,評選出“最佳創意獎”和“最佳工藝獎”等獎項。為了保證比賽公平,我要求學生在窗花背后寫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簡潔的語言介紹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創意和寓意。由于比賽形式比較新穎,加上寒假將要來臨的氛圍,學生熱情高漲,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幅非常具有創意的窗花,例如,有的學生剪出了奧特曼,有的學生剪出了牡丹花,有的學生剪出了福娃,介紹語也很有意思,有的是“花開富貴”,有的是“年年有余”,看到這些美麗的窗花和美好的祝福語,學生似乎感到春節已經來臨了。由于學生表現都很出色,除了最佳獎之外,我給每個學生都準備了一份新年禮物,并要求學生在春節那天把自己的作品貼在自家窗戶上。通過這項活動,學生一定會更加喜愛剪紙藝術。
四、走近藝人,體驗民間藝術
實踐教學中通過與優秀民間藝術的結合,教師可組織豐富多彩的民間美術鑒賞活動,讓學生在鑒賞中感悟民間美術所傳承的美學價值,潛移默化地培養審美情趣,循序漸進地掌握美學賞析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觀。例如:筆者利用學生所熟悉的民間陶瓷藝術,開展了如下美術鑒賞活動:【結合圖片,引導觀察】陶瓷是人類文明史上最早出現的一種藝術形態,同學們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碗、碟等器皿可能都是陶瓷做成的(播放幻燈片)。接著提問:而在藝術歷史上,同學們知道最有名的陶器是什么嗎?【個例分析,引導細賞】藝術歷史上最出名的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唐三彩(出示《三彩女俑》、《三彩載人俑》、《單彩壺》等圖片)。通過對圖片的觀察,請同學們回答以下問題:(1)其造型美不美;(2)其形態是否自然;(3)其裝飾性是否強。結合學生的回答及《三彩馬》課件,引導學生逐步賞析唐三彩的釉色、整體及局部造型特色及高超的制作技巧,如比例準確、線型流暢、神韻逼真等?!九e一反三,欣賞作品】結合《三彩馬》的鑒賞,教授學生美學欣賞方法,指導學生分組欣賞《三彩女俑》、《三彩駱駝載人俑》、《三彩載人俑》等作品。然后讓學生推薦一件作品,說說自己的感受,用圖文并茂的形式表達感悟?!究偨Y感悟,提高審美價值觀】通過對學生感悟的總結,讓學生認識到民間文化遺產的美學價值及其在現代社會所具有的意義,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2開展民間美術制作活動,培養學生美學創造能力
我國民間美術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不僅能陶冶學生情操,讓學生在體驗中學習民間美術的重要價值,樹立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的意識,更能激發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在實踐操作中逐步理解民間藝術的語言特點和藝術創作理念,逐步培養學生的美學創造能力。因此,實踐教學中,教師可結合優秀民間藝術,開展民間美術制作活動,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培養美學創造能力。例如:風箏是同學們熟知并喜歡的游戲玩具,同時它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在課堂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如下實踐活動:【引導欣賞,追溯起源】首先,引導學生欣賞多種風箏,通過對風箏實物的觀察和觸摸,感受其形象的逼真、色彩的艷麗;然后,講解風箏的起源、流派、色彩圖案特點,并引導學生了解風箏的左右對稱的特征,認識、熟悉風箏的種類?!窘忉屆缹W原理,指導制作技巧】通過對風箏傳統文化藝術的了解,引導學生觀察與探究風箏的美學藝術特點及藝術魅力,培養觀察與分析能力,并講解風箏的飛行原理。同時,通過師生合作,讓同學們探知風箏制作的過程與方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美學觀察與思維能力,奠定美學創造的基礎?!究偨Y歸納,培養美學創造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指導學生歸納總結風箏扎、糊、繪、放的“四藝”以及美學特點:圖案美觀、色彩鮮艷、和諧對稱?!窘涣髟u價,藝術延伸】通過生生、師生評價,鞏固風箏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及藝術創造能力,使學生進一步領會傳統風箏文化的魅力。
3總結
作為工業化生產的產物,現代視覺設計和現代社會生活之間存在十分緊密的關聯。其將傳統美學觀念打破了,還展現出創作手段、思維方式和設計理念上的獨特之處;其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就社會價值而言,現代視覺設計不但有助于收獲較高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將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獨特歷史文化很好的呈現出來。當代中國,現代視覺設計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比較遲,然而西方現代視覺設計理念卻深深的影響了我們,進而致使現代設計教育幾乎可以說是對西方整個設計體系的沿襲。這樣盡管使得我們在設計時可以參照借鑒,也對中國現代視覺設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很多問題也由此引發出來。面對“全球化語境”和“國際化語言”背景,中國設計產業理所應當可以按照國際化設計語匯與現代審美趣味來贏得市場認同。但是,趨于全球化的設計活動并不是說就要促使視覺設計風格的趨同。實際上,每一民族的文化和心理都會深受自然地理和歷史條件的影響,其形成的生活習俗、價值體系和生活習俗等的形成與其他民族都是存在區別的。就拿現代主義、國際主義來說,在設計本身的發展中也需要不斷調整和改進自身的發展,并且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尤其是在后現代主義之后,多元共生的新設計思潮在全世界范圍內興起。中國的設計界還在探索現代視覺設計的獨特面貌,其必然也需要對這一具有研究價值的問題進行深入探討。未來現代設計的發展,怎樣才能從西方模式的影子中走出來,使打造的設計隊伍具有民族本土特色,同時對于國際性的設計話語也要兼具。所以,從設計角度來看,關注文化身份,不但是設計者對發達國家強勢文化全球化的應對策略,同時也是進行民族特色視覺文化構建的責任。
二、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表現手法及其藝術特征
民間美術是來源于勞動群眾的日常生活,在其發生發展的進程中必然密切聯系著民間文化和民俗活動,并且具有十分廣泛的分布,地域文化特色比較強。傳統民間美術擁有十分繁多的品類,多樣化的風格,對實用性和審美性進行了很好的融合。根據種屬來進行分類,主要包括繪畫、刺繡染織、雕塑、家具器皿和其它的一些剪紙、服飾、編織等。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造型極福變化,主要是勞動群眾參照自然物和社會生活,通過獨特的觀察和思維方式,在加工、演繹的基礎上促使其成為固定化、抽象化、圖案化的圖形符號。這體現了中國古老文化的一種積淀,反映了中國農村的集體審美意識,其具有的社會和文化結構都是特定的,是對廣大民眾審美需求的體現和文化觀念的承載。整體上看來,傳統圖形采取的表現手法以寓意和象征為主。也就是借助某種直觀形象來對其相似的概念進行喻示和象征,從而來對圖形隱藏的情感和內涵進行傳達,諸如“四神紋”、太極圖形、“云紋”等,有著非常多的具象或抽象圖形。其都是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得到孕育的,在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發展之后,這些圖形的特征就會漸漸具有易識別性和內聚性,進而逐步積淀成審美符號。其承載著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同時具有穩定性、普遍性和可傳承性的特征,這種創造性思維方式是對民間文化的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物質文化的一種關鍵的傳播符號。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的藝術特征:兼具實用性和審美性;從造型和色彩上來看,不僅簡潔、明快且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通常是借助復合、同構形來組合完整的“意象”圖形。其蘊含著中國人的很多觀念。如今進入了經濟全球化時代,中國的現代視覺設計中的很多視覺語言又都深受西方影響。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在表現手法、藝術特征和設計思維上體現的獨特之處必然會為現代視覺設計貢獻創新的可能性。
三、傳統民間美術圖形在中國現代視覺設計中的善用和開新
將傳統民間美術圖形符號融入現代視覺設計之中,促使這些圖形符號成為重要的元素用來進行民族語義的表達,同樣借助現代視覺作品也能很好的傳播傳統圖形符號元素、藝術特征以及表現手法等,促進自己一種獨特面貌的形成,這應該是現代視覺設計今后探索的一個重要方向。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蘊和積淀,當代的很多成功視覺設計作品也都是因為民族文化意味的傳統圖形符號成為其靈感來源。例如中國聯通的標識,就是從傳統的吉祥圖形“盤長”紋樣中取材的,關于佛教中的“佛說回環一切通明”,其正是取義于此。線條往復聯通,這樣的造型有通信網絡路路相通、順暢的意蘊,還有兩個相連接的心形這是對聯通公司宗旨的表達,即“通信,通心,聯通永遠與用戶心連心”。這就將傳統圖形賦予了新的內涵,極具時代感的同時也充滿了文化氣息與親和力,兩者之間是一種和諧完美的狀態??傊?,需要深層次的理解、傳承和發揚這些傳統圖形,最終還是要基于民族傳統來進行再創造與重構。
四、結語
關鍵詞 現代社會 學生 自身素質 藝術素養 自身培養
中圖分類號:G455 文獻標識碼:A
1 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要求
當今的藝術世界是一個充滿挑戰、矛盾、抗爭和變革的世界。處于這個歷史時空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也正以多元的價值追求和空前的形態變化策應著洶涌澎湃的文化沖突、波瀾壯闊的社會變革和起伏跌宕的藝術思潮。千百年來,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在時代的文化大潮和中華民族后代的學習與成長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的發展與生存關系到我們傳統文化的繁榮與興盛;繼承與創新,所以,無論作為中國傳統繪畫的教育者,還是學者,都必須擔負起這個傳統文化體系的研究工作和教育改革,以便使中國傳統繪畫教育的當代性具有更為正確的理性分析。
審視20世紀以來的中國傳統繪畫教育,其生存的境遇幾經沉浮,在近代內外交困的中國政治現狀中,傳統的中國繪畫藝術深受西方強勢文化的沖擊,隨之而來的狀況則是廢除傳統,質疑教育。于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教育開始模仿西式教育而進行素描、色彩等西方藝術教育模式,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根本被義無反顧地拋棄了,這一狀況的改變也殃及了文化教育的方方面面,其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藝術上有著真知灼見的進步藝術家們并沒有為之而消沉,他們主張“以15世紀以前的中國畫”為體,“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我國之短”這一理論來繼續著中國畫教育的“新文化美術”之路。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以傳統水墨為載體的中國畫教育,開始以抵制既有的被神圣化了的創造方法為標志的“85美術思潮”為教學主體思想。
面對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高校藝術教育致力于解決現當代文化思潮多元發展下的傳統文化弘揚發展問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高校藝術生對于自身藝術素養的培養的重要性和發揚傳統文化藝術的特殊使命和意義,為提高國民的文化藝術素養,廓清藝術發展思路作一份貢獻。
2 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
傳統繪畫思想是學生藝術素養培養的必由之路。中國傳統文化在21世紀有非常大的潛力,鞭辟入里,博大精深。老師既要把正確的觀念灌輸給學生,又要保持教學的穩定性和把握一定的依據性,讓學生學有所長和學有所依,從而增加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怎么看待傳統,也是藝術教學中要明確的問題。藝術的發展只有根植在傳統文化的土壤里才能得到創新和發展,所以傳統并不會束縛學生的創造,反而會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這樣才能讓學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成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
基于現代社會對學生自身素質的要求,對教師培養好學生的使命要求有所提高,特別是對學生藝術素養自身的培養,這就需要老師在傳統藝術教學中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進行精心設計,其具體參照表1。從舉措一覽表中可見,評價內容從評價項目、評價方法兩方面來展開。其中,評價項目包括多讀書、廣聞見、有胸襟、勤習苦四項;評價方法包括靜態分析、形成性評價、動態分析、終結性評價四種。靜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藝術論文寫作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論文寫作水平),藝術批評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水平(廣聞見:即通過多讀多看多聽所思考來提高藝術批評水平與審美、藝術作品鑒賞能力),道家哲學思想與現代藝術創作的融合(有胸襟:即找出傳統文化及現代藝術的互補之處來加以融合),作業數量及藝術作品質量的通過率(勤習苦:即通過大量的練習來提高藝術作品質量),即在特定時空現實狀態下的評價為靜態評價;同時,更重要的是動態評價,即對被評價者的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注意學生的發展,動態評價的評價內容包括如下,文化知識、理論水平(多讀書:即通過多讀書提高藝術文化水平),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方面(廣聞見:即通過多看多聽增強分析及解決藝術問題的能力),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有胸襟:即通過學習傳統文化來加大藝術認知力度及創作力度),專業技能水平(勤習苦:即通過勤奮苦練促進專業技能的增長)。
形成性評價指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提供頻繁信息反饋而進行的評價。①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所學生需讀的書有:古今論畫之書(如各種畫論等書籍)、金石碑帖、古人詩歌、筆記小說四部分;開闊學生的見聞:文人之神悟(意境)、作家之繩墨(規矩)、習俗之移人(群眾需要)、師傳之墨守、氣質之褊弊、家法之淵源、物理之探究(造化與事物之規律)、地壤之區分(所居地區山川之不同);加大學生的胸襟:不貪浮華、輕視圖財、心無俗憂、自擬先哲(以前賢為榜樣);培養學生的品德;朝夕染翰(早晚練習作畫)、多觀名跡、著意臨摹、到處寫生、力祛褊弊(努力除去褊狹陳舊的成見)。
總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一門課程或一個學期結束后,為判斷學生是否達到教學目標或評定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而對教學結果作出的綜合總結和成績評定。②在終結性評價中,主要體現鑒定功能,以課程目標為參考。③它所包括的評價內容有:增加學生的勤習苦練:考察學生素質、學養、格調、文化、境界的綜合,實現量的積累;考察學生吸收、繼承、體悟、理解、分析的藝術學習態度之綜合能力;考察學生人格魅力、執著精神、謙虛為學的思想品德及行為操守;考察學生學習興趣、眼界、技能及創新的個人發展能力。
通過以上舉措一覽表可見:傳統藝術教育對學生藝術素質及基本技能培養符合現代社會賦予高等藝術學生的時代新要求。在藝術形式百花齊放的現當代社會,各種藝術思潮層出不窮,學生學習藝術傳統必然會很好地廓清藝術發展的思路,同時更好地對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正確的鑒賞,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
藝術理論教學有利于學生綜合藝術素質的培養。學生在藝術技能的學習中重視傳統文化及繪畫理論的學習,能很好地將實踐技能與理論相結合,更好地指導實踐,同時也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
注釋
【關鍵詞】許秦豪電影劇作模式人情關系
近日,由駐華韓國文化院、北京電影學院聯合舉辦的韓國著名導演“許秦豪”邀請電影展在北京電影學院劇場拉開帷幕,其中展映的四部影片是《八月照相館》(1998)《春逝》(2001)《外出》(2005)、《幸?!?2007)。導演對于轉瞬即逝的愛惜的把握和生命無常的追問延續其中,影片的敘事節奏舒緩細膩。影像風格唯美清新,不疾不徐地講述著一個個都市年輕人的愛情故事。國內、國外均取得不俗票房成績,其中影片《八月照相館》(1998)獲得韓國大鐘獎優秀新人獎《春逝》獲得動京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獎《外出》(2005)《幸福》(2007)分別入圍多倫多電影節競賽單元等多個海外電影節。
美國學者羅伯特?科恩在《戲劇》一書中提到:“在某個作家的作品中發現一個模式,通常在本科生的論文中不會有類似的發現,而專著似的博士論文中才會更多一點。雖然如此,這仍是評論戲劇或任何藝術論文寫作的最終極目標。在個別戲劇作品中發現審美或編劇法意義上的模式,不僅會使被討論的作品的性質更明確,更是對整個藝術來說都有所啟示的亮光?!睆膭∽髂J降慕嵌瓤?,情感大師許秦豪這四部影片在敘事上有異曲同工之處――即都同屬于“人情關系”模式之“異性模式”。作為電影劇作模式之一種,人情關系模式的電影劇具有相似的特征:重細節不重因果的敘事論證手段,劇作聚焦于人與人之間相對溫和、復雜、微妙的人際情感關系。如《水中刀》、《我們倆》、《美術館旁邊的動物園》等等。
作為一種敘事類型,人情關系模式影片在兩個基本人物的設置上,根據人的自然生理屬性,可還原為集中配對模式:長幼模式、異性模式與同性模式。就總體而言,“電影模式是‘類’化而不是個化的,電影劇作模式具有持續性,也是人類重復性文化策略在劇作中的應用。有些電影模式由于其表意對象屬于人類永恒性母題的范疇,就將會跨越時空的局限,在整個電影發展進程中綿延不斷?!北热纾憩F人類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的影片本文會構成一個持續性特強的電影模式,只要人類忠貞之心不滅。電影這一媒體形式不亡,這種電影形式就將永恒地持續下去。從敘事策略關照許秦豪電影劇作,會發現他的影片無疑是將“人情關系模式”這一范例反復應用的成功典倒。
從影片《八月照相館》、《春逝》,到后來的《外出》、《幸?!罚@些影片在人物關系設置上非常簡單,自始至終,導演采用的是一對一的異性配對模式。通常,在人情關系模式的影片中,異性模式基本構成為一男一女。按照“二人從陌生――相識――相知相愛――分離(或重合)”的人物關系發展過程”來組織情節,展示關系,折射出該類劇作的“/慰籍”主題。在這類劇作當中,具體情節之間重細節而不重因果,推動影片劇情進展的是兩個人的關系的發展、變化,或者是人物之間相互發現的過程。與常見的“沖突支撐劇作”的劇作不同,其中,情節之間的細節積累支撐劇作,層層聚集,漸變式的積累直至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在來臨時打動觀眾。幾部影片著重展示的階段。是二人在相知相識相處的過程,和二人的愉快時光、對一段段純美的愛情的描繪。無論是《八月照相館》的攝影師利用影像保存生命終結前的美好時光,還是《春逝》白勺錄音師透過錄音嘗試捕捉來去無蹤的愛情,或者《外出》中以時間的外部流程為框架,展示兩個人物問難以言傳的復雜狀態,《幸?!分嘘P注兩個主人公由相愛到分離過程分離的論證,都是這種細節支撐劇作的漸變過程。
通過表格,考察這~模式下四部影片的影片的情節動力、結局、主題等,不難發現:
人。隋關系劇作在整體結構上有穩定的敘事模式,即“相斥――相愛――分離(或面臨威脅)――重臺”的人物關系發展過程。在這個敘事規范式中,“分離”的母題恒定地存在于每一個人情關系式的劇作中,有其內在的審美心理依據?!八郎麓蟆?,在不同的文化體系中,生命與死亡都是反復被講述的主題。愛本能與死本能的主題是一直貫穿于人類藝術史的亙古命題,死本能的能量釋放使得人在體驗悲劇性情感時能帶有某種意義上的。通過列表,可以看出。許秦豪的這四部劇作,完全遵循“人情關系劇作”模式“相斥――相愛――分離(或面臨威脅卜重臺”的設計套路,其中“重合”的部分被省略掉,四部電影的劇作設置嚴格按照這一模式建構故事。
在考察影片看似淡化情節的敘述方式時,會發現傳統的戲劇元素“突轉事件”依然存在,而這些事件往往并非來自外部的突發事件或者生硬的“機械降神”,情節的驅動力來自之前鋪陳交待過的人物內在,具備相當分量的情節邏輯,這也使得劇作設置較為合理自然。考察每部影片結尾:影片均符合“離開”(離開戀人的設置出現3次、撒手人寰的設計出現1次)這一原則,從而使劇情充滿悲劇色彩,增加了敘事張力。在愛情劇中。追求悲劇美常常會使用類似手法,主角的死常常喚起觀眾的悲劇情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任何藝術都是依賴于人內心情感一這一人類特殊的精神活動來創造和傳播的。電影劇作的情感本性決定電影藝術的創作與互動就是人類的情感互動?!扒楦袀鬟f”是所有藝術的共同特征,“情感傳遞”在藝術創作的不同狀態中呈現出流動與阻遏的現象,這都來自于藝術創造主體――作者對情感的把握程度。在許秦豪四部電影所有視聽段落的點之后,是人物內在細膩深刻的情感較量。以人物內在情感關系的流變為潛藏的敘事脈絡――這也是人情關系劇作模式的特征。
[關鍵詞]中國畫課程 古絹紙 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劉化宇(1974- ),男,吉林吉林人,北華大學美術學院美術系中國畫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碩士,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美術學、中國畫。(吉林 吉林 132013)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12-0151-02
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是高校國畫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國畫課程的不斷深入和教學改革,國畫教學中的古絹紙應用和實踐逐漸受到重視,運用古絹紙的教學課程應運而生,成為一門新的中國畫教學課程。在本科和研究生階段開設古娟紙課程,能提高和促進中國畫專業教學水平,進一步完善國畫教學改革。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是國畫專業提高課程,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同時還有古絹紙制作和修復理論等課程要求,傳統的國畫教學方法不能達到良好的國畫教學效果,所以,研究及探討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具有現實的作用。
一、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教學方法應用的重要意義
第一,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提高師生掌握古絹紙的實踐運用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師生共同來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意蘊和應用,擺脫固定的傳統概念及書本的理論思維,讓師生對中國畫教學課程有重新理解和認識。
第二,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運用,對高校教師及學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觀念要變被動為主動,教師應指導學生在掌握國畫專業的基礎上,學習和掌握繪畫的主要內涵和學習方法。
第三,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運用學習,能夠更好地了解中國畫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實踐國畫材料以外的繪畫材料,增強了國畫的題材表現性,擴展了表現物象的領域及范圍,對中國畫教學的進一步延伸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促進中國畫教學方法的改進和完善,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和意義。
第四,在學習中國畫古絹紙課程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師生掌握簡單的古絹本和古紙本運用方法,提高中國畫教學課程水平和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培養優秀的國畫人才,繼承和發揚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繪畫精髓,保護好祖國的文化遺產。
二、在中國畫課程中運用古絹紙的教學特點
1.運用傳統國畫材料來表現中國畫作品形式。在表現中國畫作品時,通過運用傳統古絹紙材料可以表現出畫面的視覺沖擊力,增強畫面的繪畫感和材質感,得到客觀的視覺感受,完善畫面的渾厚和空間深度,推高國畫的作品質量,更好地表現出中國畫作品的整體效果。
2.運用傳統國畫材料來復制、修復和臨摹古代的繪畫作品。師生共同學習如何利用古絹紙制作方法完成修復古人繪畫作品,還原古畫舊貌,保留和修繕中國傳統的歷史文獻、書籍和古畫重要資料方法。通過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研究和實踐,傳承中國文化,培養相關的復制、修復和臨摹古畫作品人才,有效提高高校國畫教學質量。
3.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國畫基礎和美術理論水平,才能掌握理解,學習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詳細講解相關理論知識內容,讓學生了解知識的難點和重點并逐步掌握;學生也應以良好的態度和積極向學的主動性應對學習,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實現新舊知識的融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學習。
4.課程實踐性強,應用性比較突出,操控性比較靈活。首先,學生必須要客觀地、綜合地、辯證地、嚴謹地理解和分析國畫作品,通過一般原則方法及方式來大膽試驗,從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總結。教師應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實踐的過程中讓學生靈活把握。因操控具有一定的難度,有失敗的可能性,且材料應用的范圍比較廣、復雜多樣,當某些材料不容易獲得的時候,就需要用別的材料代替,這就更增加了操作的不確定性,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困惑、枯燥無味,從而對課程失去信心。教師要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實際狀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靈活處理好每位學生的學習心態變化,同時要根據不同學生完成的實際情況來做不同的講解,這也就對師生之間的互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師生共同研究、實驗的互動特點。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會不斷產生新的問題和困難,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完善學生的認知能力。在實驗進行的過程中,教師要親自做示范,學生積極響應,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增強了團隊精神,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傳統的“師教生學”的思維方式和教學模式,形成新的互動教學的理念和模式,從而共同完成好中國畫課程教學實驗。
三、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
1.課堂示范。教師要在課堂上示范古絹紙的制作過程,講解與示范同時進行,并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材料本身的特點來表現主題,豐富畫面的中心內容。在課程教學的過程中,不斷促進學生的主觀體會,牢牢掌握實踐過程,更好地把握難懂的步驟和原理。教師應反復進行示范,直接的面對面的實踐操作,能夠幫助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制作過程中的難點、重點;教師在示范講解作品的同時,學生也會不知不覺地參與到課程中來,并容易進入角色。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以后獨立完成作品時,能夠很好地掌握其示范要領,達到理想的教學目的,因此,課堂示范是高校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重要教學方法。
2.啟發引導。在學生學習研究和實踐過程中,要把握學生主要的學習方向,引領學生體會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技巧,利用古絹紙的特性來表現畫面。學生在制作繪畫作品前,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去了解作品制作的年代和歷史背景,仔細查驗繪畫作品的絹紙程度,對作品畫面進行詳細的觀察和了解,啟發學生大膽運用舊色還原,做到畫在心中,通過實驗實現制作紙絹與國畫作品保持一致的絹紙色。啟發學生在掌握古絹紙還原方法的同時,還要加強繪畫技巧的融會貫通,不要完全依靠絹紙還原方法來單純去實驗,要學會自然為上的法則綜合協調整個畫面,達到絹紙和繪畫技法完整和諧統一??傊龑?、啟發學生實踐、運用繪畫絹紙技巧是重要的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同時也是較好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3.材料分析。中國畫古絹紙的制作教學環節離不開材料分析。首先,應讓學生了解絹紙的構造。古絹紙是指紙本和絹本,它們是制作繪畫作品的重要載體,利用紙本和絹本來營造繪畫作品意境。學生在掌握制作古絹紙時,要學會制作古紙和古絹。古紙和古絹的制作過程實際就是材料分析過程,分析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依次是:古絹紙的舊色還原分析、古絹紙的舊色渲染分析、古絹紙的污舊處理分析、古絹紙的殘舊還原分析。要實現對絹紙的掌握,還需要教師給學生講解材料的運用技巧,讓學生學會如何使用礦物性顏料和植物性顏料。礦物性顏料可以根據制作紙絹的特點,采用細粉狀和塊狀材料,充分掌控赭石、朱砂、石綠、土黃、石青等礦物材料。同時學生也要學會掌握植物性顏料,以水狀細顆粒的透明色運用為主,采用花青、藤黃、槐黃、胭脂、梔子黃、紅茶、徽墨等植物性顏料。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容易混淆概念,知識難點掌握不好,理論內容難以消化,實踐的過程中難免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實踐前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一定的失誤預知感,強化課前和課后學生理論知識的積累和培養,促進學生知識點的學習和掌握。同時教師也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勇于創新實踐教學,師生通力協作,相互配合,從而實現最佳的教學效果。
4.構建教學實驗室。學校在條件許可下應配備一間教學實驗室,保證教學實踐的順利開展。教師和學生在教學實驗室里制作作品時,要有材料架、操作臺和多媒體網絡設備,同時還應具備切割機器和研磨工具,對大幅作品,還要有升降機等設備,每位學生要有獨立的空間和公共的實驗空間,在條件允許的前提下,還應該配備以自然光為主的光源天光窗等。另外,教師和學生也不能完全依賴實驗室設施設備,實驗室只是實踐輔助工具,最重要的還是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素質。完善教學實驗室的同時,也要不斷加強師生的整體學術質量和水平,這樣才能構建完整的教學實踐實驗體系。
5.運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充分利用信息網絡資源,把圖片、資料、視頻、動畫和音頻等相關信息資料整合到一起,利用其多媒體的特點來進行師生學術互動交流,并將有效的網絡信息內容進行整理并及時反饋,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網絡學習能力。網絡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易懂,課程內容通過多媒體傳輸到每位學生的信息平臺上,學生可以更直接地感受和理性地分析教學內容,提高了課程教學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增進了教師和學生的信息網絡交流。多媒體教學資源公開化對學生具有深遠意義,教師的課程教案、教學日志、教學方法和教學資源等及時上傳到互聯網,為學生提供整體的教學思路和教學目標,填補了課堂教學的空白,增加了師生的溝通渠道,讓學生可以更好掌握有關教學課程要求和內容。多媒體教學是對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的有效補充,豐富完善了中國畫課程古絹紙的教學方法。
6.強化理論和知識的積累。教師應認識到學生理論水平和知識儲備的重要性,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幫助學生掌握理論的同時,還應要求學生注重自身思維認識水平的提高,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教師也從客觀的角度去認識分析,縮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理論區別,加大力量研究、解決教學中的實際問題,通過理論的支撐和知識的再認識去提高教學質量。學生理論水平的高低,不僅依靠學生的自身修養和勤奮努力,同時也需要教師進行教育輔導,教授學生如何學習提高理論水平,怎樣把知識貫穿到理論中來,理論的強化最終是為了知識的再積累,知識的積累也是對理論的進一步完善。在加強學生的理論學習的過程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認真體會理論教學,用新穎的理論教學方法展示出最新的教學成果,向學生不斷傳授知識財富。
注重實踐運用及操作能力。中國畫古絹紙課程教學離不開對作品細致入微的觀察和實踐,耐心地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對提高教學效果至關重要。培養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會對中國畫教學目標的實現起到積極意義。在中國畫古絹紙教學課程中,制作作品是重要的教學環節,也是學生學習、了解以及實踐運用古絹紙制作材料技巧的最佳途徑。另外,在運用古絹紙材料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讓學生去體會古絹紙材料作品的表面含義,而應該讓學生親身實踐繪制作品的操作技巧。學生在深入實踐和制作作品的同時,加深和拓展對古娟紙知識相關領域的認識和探索,豐富想象力,完善中國畫繪畫、制作技巧,不斷促進學生綜合繪畫能力和制作水平的提高。與此同時,促使教師不斷改進中國畫古絹紙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葛路.美術史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2.
[2]潘運告.中國書畫論叢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3]伍蠡甫.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4]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臺北:臺灣學生書局出版社,1966.
[5]楊仁愷.中國書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