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2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食品安全問題的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論;監督組織
近年來,中國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在身邊也能發現很多食物中毒、問題食物被查處的事情,眾多學者對此都有過研究,但從交易成本理論的視角分析食品安全問題的文獻依舊很少。本文利用交易成本理論分析中國食品安全問題,提出相應對策。
一、交易成本理論概述
自1937年科斯發表《企業的性質》這篇跨時代的論文以來,交易成本的概念首先被提出來,不過科斯未給出可操作的概念和清楚明了的界定方法。之后經濟學家和學者們紛紛加入到對此概念的進一步探索之中,對交易成本的內涵進行了各種界定。在眾多理論中,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論最為重要,他認為,要準確把握“交易成本”,需要從內涵與外延兩個層次上進行探索與界定。
1、交易成本的內涵
肯尼思?阿羅(1969)在他的論文中提到交易成本這一概念,阿羅認為在市場的形成過程中,交易成本會起一個反方向的阻礙作用,交易成本屬于一種經濟制度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費用。威廉姆森認同阿羅對交易成本的看法,按照威廉姆森的觀點,交易成本就是從交易合約出發,使用不同的組織和各種制度的成本費用。
2、交易成本的外延
交易成本在實際中具體包括哪些項目類別,就是交易成本的外延。
在《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一書中,威廉姆森提出了兩個重要的概念:“事前”交易成本;“事后”交易成本?!笆虑啊苯灰壮杀揪褪窃诤炗喓贤^程中,編寫擬定合同、交易雙方談判以及為保障合同可以被執行的成本。“事前”交易成本的產生,是因為未來存在很大不確定性,交易雙方都難以把握,需要提前制定好規則以明確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事后”的交易成本主要有四種:第一,在交易合約執行過程中,交易行為偏離最初雙方的合作目標,給交易雙方帶來了不適應感所產生的成本;第二,交易雙方為控制未來可能產生的不合作風險,所進行商討帶來的議價成本;第三,為預防和解決合同執行過程中發生的糾紛而產生的運行成本;第四,雙方承諾會履約所產生的保證成本。
3、交易成本的決定因素
在日常的生活中,交易成本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交易成本為什么會產生,它是由哪些因素所影響的,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許多經濟學家都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索,試圖找到交易成本的影響因素。威廉姆森對此也有研究。
威廉姆森認為,交易成本主要與人、特定交易、市場環境三個維度的因素相關。威廉姆森認為市場中的人是“有限理性的”,并且行為人還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特定交易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可以影響交易性質的因素。市場環境方面的因素主要就是指在現行市場中,某項交易可能存在多少交易對手。
二、食品安全問題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
1、食品安全問題現狀
按照世界衛生組織的觀點,食品安全是指在食品生產過程中生產商對質量的擔保以及購買者在使用時,不會產生不良反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食品安全是否得到保障的一個標準是消費者的健康是否被損害。食品安全問題之所以是目前社會上的一個重大問題,因為它緊緊關系著大眾的身體健康,在國際社會上,食品安全是一個國家政府監管力度的代表。近幾年,雖然中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督不斷加強,但安全問題仍然頻發,因此規范食品質量安全,打擊違法企業已成為當務之急。
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也和行業特點有關,食品的加工生產涉及多個過程,原料來源是否有保障、加工過程是否衛生、運輸過程中的存儲是否得當都會對安全產生影響。且中國食品企業大部分規模都較小,缺乏對安全問題的重視,只有很少部分擁有合格的生產設備。不只小企業會出現問題,三鹿、雙匯等大企業也發生過重大安全問題,導致了市場購買者對中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產生懷疑。
2、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分析
(1)政府監管食品安全的交易成本。政府作為市場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經濟人,但根據制度經濟學理論其也是有限理性的,它也會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現實問題。從政府的角度來看,其在進行食品監管時也會有一定的獲益,但同時也是要付出成本的。顯性方面的成本有各種政府在行使管理責任時的費用以及處理訴訟糾紛時的費用。隱性成本主要是為了提高監督力度而雇傭更多工作人員和增加監督次數而產生的,因為政府缺少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企業會隱藏違法生產,政府要想有力監督,必須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與財力,因此,政府的交易成本會非常高。且目前中國政府對食品安全的監管屬于好幾個機構部門的任務,在監管過程中存在重復投入問題,發生問題時,機構之間會相互推諉。
(2)企業生產安全食品的交易成本。產權界定成本是食品生產中安全問題方面的一項重大交易費用,但生產商在尋找合適交易對手,商議食品成交價格和食品合約的擬定與執行中還存在著許多交易成本。食品企業作為一個企業,其目的也是利潤最大化,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它會采取各種辦法來降低生產成本,以獲取利潤。在這個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企業會將消費者的健康問題拋到一邊,在生產過程中添加各種化學物品。在政府加大對食品安全問題進行監控的過程中,受管制的企業必然要引進新的設備來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對于企業來說,這是一筆生產成本以外的費用,會提高總的成本數額。
如果食品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添加一些有安全隱患的添加劑,一旦被監督機構發現,則會被懲罰,所以企業會衡量違法生產的收益和被發現的罰金數額,如果收益大于罰金,則企業會違法進行生產。目前,中國政府監督部門對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的處罰力度較小,所以,很多企業都抱著僥幸心理違法生產,只為了追求短期的高利潤,使用劣質食品原材料與化學添加物,無視消費者的健康。通常這些企業規模都不大,而小型企業并不太注重企業的聲譽形象。但也有一部分大企業在利潤的驅使下違法生產,例如三鹿的奶粉問題,這些現象會發生,最終原因都是違法生產的成本低,而收益很大,趨利性使得企業無視自己的社會責任生產劣質產品。
(3)監督組織的交易成本。目前,中國大部分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比較小,70%的企業都屬于小作坊只有十幾個員工,衛生情況較差,想對目前的這種狀況進行全面整改,交易成本巨大。而食品檢測組織和政府組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責任主要有政府承擔,第三方組織基本不會受到影響。相關的行業協會雖然也會對食品安全問題制定質量標準,但通常協會工作人員都與食品企業有種種聯系。所以各種第三方組織和行業協會為了自己利益考慮,會與企業合謀,這樣就會產生食品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
三、政策建議
從交易成本理論角度來看,雖然無法徹底消除食品安全問題的出現,但可以通過一些手段降低該類問題的發生頻率。
1、健全食品安全制度規范
制度的一個重大作用就是降低交易的成本,食品安全問題頻發從側面也反應出中國目前食品安全方面的制度體系還不夠健全。政府可以從制度方面著手,來對食品生產者的行為進行規范。雖然中國自2009年就開始實施食品安全條例,但是該條例還難以遏制許多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為防止企業違法生產,政府應該加快步伐對相關制度領域進行建設,制定更嚴格和明確的食品標準體系。
2、提高相關機構的失職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監督的技術水平還不夠發達,監督部門的責任不夠明確,為了防止監督部門與一些企業進行合謀,要明確監管部門職責,建立嚴格的責任追究機制。發生食品安全問題時,整個監管部門都應該被追責,并且對其要從重罰,以降低其犯錯的概率。當食品安全問題出現時,還要嚴格追究食品檢測機構的責任,要求其對問題負責。
3、增大食品企業違法生產的成本
對于一些存在失信行為,忽視社會責任而違法生產的企業,政府要對其進行懲罰,例如可以吊銷違法企業的營業執照,對于一些違法行為較為嚴重的企業,在必要時,要追究其刑事責任,使其承擔高額違法生產成本。交易成本理論認為失信行為所取得的利益大于失信行為的成本下,該失信行為將不會停止;相反,收益小于成本時,失信行為將會大大減少。根據交易成本理論,應該增加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違法生產企業的失信成本,使得企業規范生產,遠離失信行為。
4、加強社會公眾和媒體對政府部門的監督
中國食品問題不斷涌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政府部門存在有限理性和機會主義,所以,應激勵社會公眾和媒體對政府部門進行全面監督??梢再x予公眾一些例如批評建議權、申訴控告權等監督權力并且使其合理化。政府也應該允許媒體對食品安全進行監督以及報道,使食品安全得到透明化管理。有了以上這些社會監督的存在,政府監督部門的交易成本上升,機會主義行為將會減少。
【參考文獻】
[1] 孫經緯譯.普特曼.企業的經濟性質[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2] 張群群,黃濤譯.威廉姆森.反托拉斯經濟學―兼并、協約和策略行為[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3] 朱舟,黃瑞虹譯.約翰?克勞奈維根.交易成本經濟學及其超越[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 王鐵生,葛立成譯.迪屈奇.交易成本經濟學[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
[5] 王健,方世健等譯.威廉姆森.治理機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6] 段毅才,王偉譯.威廉姆森.資本主義經濟制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關鍵詞】食品安全;現狀;存在問題;控制體系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1002-01
1 引 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同時,食品的安全問題產生的負面現象也對經濟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程度的影響。這就使得國家加強了食品安全的現狀研究,不斷加強控制體系和管理體系的完善。本篇論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首先,從保護消費者的角度看,食品安全問題與每個人的健康和利益都息息相關。本篇論文的研究內容,能夠使消費者更加清晰的認識到面臨的食品安全風險,為減少損失、規避風險提供信息,提高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識。其次,從食品安全政策的角度看,隨著我國各種關于食品安全活動的開展,一系列的食品安全政策也相繼出臺,從評估結果看,這對我國提高食品安全政策實施效率有很大幫助。最后,從學術角度看,根據我國關于食品安全的研究內容,主要有兩類,一是關于食品安全發生機理的研究,二是對國外的食品安全體系的研究和介紹。比較之下,我國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研究與國外還有很大差距,所以,加強食品安全學術研究,提高政策效率,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是一項艱巨而深遠的任務。
2 食品安全現狀
近年來,我國各種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嚴重影響,也嚴重動搖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雖然我國各監管部門對食品安全不斷加大監管力度,但是從供貨到餐桌的整個流程中還是充滿了危機。我國的食品業在不斷地發展,食品消費在居民消費中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通過不斷的努力,食品衛生情況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食品的檢測合格率也在不斷提高??傊?,我國的食品安全衛生情況在整體上已經上了一個新臺階,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也得到了增強,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食品安全衛生情況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形勢十分嚴峻。
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影響極其惡劣。一起起惡性案件給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和困擾,蘇丹紅事件震驚全國,給食品生產造成了惡劣的影響,三聚氰胺奶粉時間、福壽螺事件等,不但給部分家庭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在社會上的惡劣影響也極其廣泛。
食品的生產流程缺乏監管力度,社會食品安全秩序混亂。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相應的食品生產安全法,但監管力度仍然不夠,尤其是在小城市、鄉鎮和城鄉結合處,不計其數的黑作坊、個體工商戶和一些無照企業,鉆法律的空子,做著不見天日的制假售假勾當,導致市場上的食品安全系數降低,造成秩序混亂,影響了食品安全系統的穩定。
消費者擔憂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食品安全問題的頻發,使消費者對目前的食品安全狀況極為擔憂,國內居民大多數都會擔心自己周圍的食品安全。
3 食品安全存在問題
目前,雖然我國也在不斷加大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但是問題仍然十分突出,主要有以下幾類:
3.1 微生物引起的食品污染 病原微生物現在已經成為引起食品安全問題的主要因素,由微生物污染引起的人體食物中毒,在中毒起數和發病人數方面,所占的比重都在50%以上,沙門氏菌在這類污染中污染最嚴重。雖然隨著人類技術的不斷進步,情況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轉,但是這類污染所占的比重仍然最大。
3.2 環境污染物引起的食品污染 環境污染物,即是污染環境的周圍物質,主要有病原體、固體顆粒、有機毒物、重金屬和有害氣體等。尤其是城市廢棄物和工業三廢,使大量的有害有毒物質滲入地層,導致飲用水中的重金屬含量和含菌量都明顯增高,直接影響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環境的污染,許多地區的經濟作物、糧食、畜產品、飼料作物和水產品等的質量都受到了嚴重的影響。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各種用途的化學農藥隨之誕生,而農民為了節省勞動力,提高作物產量等,爭相使用各種化學藥品,使農產品的質量大大降低。
3.3 農藥引起的食品污染 農藥引起的污染主要是在現代農業中表現出來,在農產品中大量農藥的殘留,從食品源頭就帶來了隱患。我國的種植業仍然處在發展的水平,每年的農藥使用量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尤其是一些毒性較強的農藥,仍然被不少種植業主使用。危害性較強的農藥主要有:敵敵畏、甲胺磷、敵百蟲、樂果等。經有關部門檢測,從水果系列到蔬菜系列,農藥檢出率和超標率都不低,直接影響人體健康。
3.4 食品添加劑引起的食品污染 食品添加劑并不是對人體一點害處都沒有的,尤其是一些食品生產商濫用添加劑,直接導致了食品的污染,如苯甲酸在腌菜過程中的過量使用,增白劑在面粉制造過程中的過量使用等。
3.5 過期食品和假冒偽劣產品在市場上泛濫 假冒偽劣產品和過期的食品在食品市場上的泛濫,同樣為食品安全埋下了隱患。一些非法生產企業,通過非法途徑進行食品生產,在手段上弄虛作假,生產出的假冒偽劣產品質量低下,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有些銷售商出售過期商品,這些都會嚴重影響消費者的健康。在我國的某些落后地區,消費水平達不到平均水平,使食品容易產生滯留現象,這就導致了長時間的存庫造成食品過期變質,而銷售商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昧著良心出售過期食品,這都為消費者的健康問題埋下了隱患。
3.6 轉基因食品、新原料生產的食品存在安全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在生產食品的過程中,往往會添加新原料,或者通過轉基因的手段生產出新食品,其中存在著嚴重的安全性問題。目前,大量的轉基因食品已經走上了餐桌,雖然現在沒有發現嚴重影響人類健康的問題,但是轉基因技術畢竟還沒有發展到沒有瑕疵的地步,所以現在依然得到人類的關注。從研究現在看,轉基因食物可能在下面幾個方面存在威脅:可能對人體機理產生毒性,可能損毀人體的免疫系統,可能使人體產生過敏反應等。
4 食品安全控制體系
食品安全控制體系是維護食品安全的保障,除了受到法律的保護以外,還應加之教育、培訓等激勵手段。其主要目標是:①對食品生產源頭進行整治,降低引發疾病的風險,保護公眾的健康。②避免消費者遭受錯誤標識、不健康、不衛生的食品的侵害。③逐步增加消費者對我國食品安全的信心,促進食品事業的健康發展。
建立一個比較系統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必須了解目前食品安全的狀況,系統分析可能影響系統運行的因素,制定一個相應的國家戰略。主要有兩個步驟:①收集信息。收集信息要有一定的格式,系統整理收集的數據。并且收集的數據要有助于對消費者觀點、食源性危害、社會經濟學問題和貿易發展的研究,有助于明確各個相關行業的責任。②制定戰略。食品安全控制戰略能夠增強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有助于國家對于安全控制體系的建立,促進經濟的健康發展。
食品安全控制體系應用范圍極為廣泛,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①建立多部門聯合負責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也就是多部門體系。②建立單一部門專門負責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也就是單一部門體系。③在國家綜合治理的基礎上建立食品安全控制體系,也就是綜合體系。
食品安全控制體系的正常實施和運轉,也離不開資金的支持。這部門的開支一般由政府提供,當出現多個政府部門都負有相應責任的情況時,為了保持資金的延續性,就要建立合理的供資結構。
5 結 論
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體系,對于維護人類的身心健康,保持食品市場的穩定,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都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里特.食物安全與安全飲食[J].中國食品報,2003,3.
【關鍵詞】食品安全 市場秩序 外部性 信息不對稱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費理念已經從吃飽轉到吃好上,食品安全意識逐漸提高。農業部新聞辦公室日前了2007年第四次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信息。全國37座城市蔬菜農藥殘留監測合格率為4.7%;36座城市豬肝和豬尿樣品中瘦肉精污染監測合格率為1.6%;22座城市水產品中氯霉素污染監測合格率為0.2%;22座城市水產品中孔雀石綠污染監測合格率為4.3%。據中國消費者協會多次安全調查顯示,食品安全一直高居榜首,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成為中國民生最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一、國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1、國外研究現狀
西方國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經濟學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王志剛,2003),80年代的研究主要在管理模式上,強調經濟效益及成本分析是提高食品安全及質量需求的主要方法。1986年Katherine Clancy在相關著作中主要關注消費者對公共政策的反應。1987年美國康耐提卡大學成立了一個地區研究項目,有組織地對食品質量安全問題進行研究,提出消費者個人特征影響其接納信息和應用風險信息的能力。Caswell從1988年開始在康耐提卡大學從經濟學角度就食品質量安全以及營養問題進行了大量的先驅性研究。1989年Tanya Roberts和Van Ravensway觀察到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流程原因,認識到政府規制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影響。1998年Riston和Li Weimai從保持可接受程度的食品安全的金融含義的角度出發,提出安全和成本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認為人們期望食品安全的程度應該有一個安全的最優水平,但由于風險知識不對稱、食品安全是公共品、食品安全的社會成本以及客觀科學根據和消費者觀念的不一致等原因,幾乎很少市場經濟的方法可以提供這種最優水平。
美國學者Jone Antle在1995年運用經濟學分析工具和框架對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規制進行了深入研究;1998年對食品生產部門進行高效率食品安全規制分析;1998年分析了政府和廠商采用HACCP規制措施對于提高肉類產業質量成本的影響,分析了食品產業的產業組織和生產結構對于食品安全的影響;1999年對食品安全規制在工廠層面上的成本和收益進行了深入分析;2000年對政府在肉類產業實施食品安全規制的成本進行了研究;2001年對食品安全進行了全面的經濟學分析。
目前,發達國家在食品安全經濟學領域的研究已經深入各個領域,包括具體行業涉及食品安全問題的廠商行為、消費者行為、政府行為和獨立機構行為以及國家經濟發展水平與食品安全標準和認證的關系等。
2、我國研究現狀
在我國,2004年由周應恒和霍麗最早使用“食品安全經濟學”的概念。目前我國經濟學界對食品安全的研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李懷(2005)、程言清和黃祖輝(2003)、劉小和(2003)、喬光華和辛盛鵬(2002)分別研究了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監管模式、招回制度、食品安全標準、HACCP體系等,并對我國食品安全管理體制提出了相關建議。張云華、孔祥智和羅丹(2004)應用交易成本經濟學理論,從交易成本、風險和不確定性及消費者需求與企業質量聲譽的角度,建立了一個簡化的兩階段食品質量安全契約模型,為安全食品供給的食品產業縱向契約協作提供了一個理論分析框架。鄭風田(2003)認為我國應該由糧食安全戰略向食品安全戰略轉向。李標(2004)從“反公地悲劇”出發主張減少食品安全監管部門。趙農和劉小魯(2005)從政府進入管制方面實證研究了市場進入管制對于廠商最優質量水平和市場質量水平的影響。岳中剛(2005)從消費者、廠商、政府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原因入手分析了食品安全監管制度安排的變化。程啟智和李光德(2004)從制度變遷的角度研究了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的歷史變遷問題。賈利(2002)從我國食品安全形式逐漸惡化出發認為食品安全問題的原因在于市場使用和政府失靈同時存在。林鏑等(2003)提出了加強食品產業鏈的安全管理的思想。
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我國學者主要從對發達國家經驗的學習和借鑒、廠商行為的研究及政府規制與監管三方面來研究食品安全問題。但是從這些研究中我們依然無法對食品安全問題提出較為系統的理解及解決框架。本文希望能從食品供應鏈的源頭――農產品市場的秩序建設角度出發對食品安全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二、農產品市場秩序的經濟學分析
社會秩序是“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的行動結構”,即參與其間的個人遵循一般性規則并進行個人調試而展現出來的作為一種結果的狀態。因此,市場秩序作為社會秩序的一種,可定義為在市場配置資源的過程中,市場秩序的構成要素按照特定繁榮市場交易規則安排行為所形成的一種秩序狀態。在有秩序的市場經濟活動中,個人對他人的行為就具有穩定的預見性,秩序鼓勵著信賴和信任并減少合作成本。秩序是市場高速運轉的前提,完善的市場秩序能夠防止不利于改進社會或個人健康、安全的行為出現。
農產品市場是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經濟學研究都將農產品市場作為最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是農產品的質量信息在買者和賣者之間是不對稱的,農產品質量也不盡相同,所以農產品市場也并不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假設。完善的農產品市場秩序能夠調整由于外部性和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保護農產品市場的公平交易,實現農產品市場給全社會帶來的最大化福利,從源頭上保證食品安全。
1、食品安全的外部性分析
外部性是指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私人成本(私人收益)與社會成本(社會收益)不一致的現象。依據成本和收益不能內生化的方向不同,外部性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消極的負外部性,另一種是積極的正外部性。食品安全問題上存在的外部性問題也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兩個方面:市場上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家對生產劣質食品的廠家產生的正外部性;生產劣質食品的廠家對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家產生的負外部性。
(1)正外部性的具體表現。安全食品的廠家生產了安全的合乎市場標準的高質量的食品,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食品的同時也帶來了食品消費的滿足感和安全感,這種行為提高了整個市場的社會效應,就此產生了正外部性。與此同時,安全食品在消費者心中留下了正面印象,當消費者不能準確地分辨優質產品和偽劣產品時,就可能憑借安全食品廠商留給他們的印象去購買食品,其實買到的是劣質食品。結果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家對生產劣質食品的廠家也產生了正外部性,無形中助長了劣質食品在市場的流通,同時因為劣質食品的成本較安全食品要低,在價格上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占據了安全食品的一定市場份額,從而使生產安全食品廠家的利益受到損害。
(2)負外部性的具體表現。消費者購買到的劣質食品不只損害其身體,在其心理上也造成了購買陰影,而且同樣的感覺在消費者間的傳遞容易產生一種避免購買此類商品的癥候群現象,同時對市場上所有此類商品產生懷疑,使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家的利益受到損害。
由以上分析可見,由于市場中出現的外部性現象,使得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商的利益受到損害,市場份額和收益都下降;而那些生產劣質食品的廠商也因為外部性現象的存在獲得了上升的市場份額,市場趨向有利于后者。這必然形成市場導向,引導市場的資源配置向劣質食品轉移,安全食品在競爭中逐漸減少,于是出現劣質食品充斥市場、排斥安全食品的困境,導致市場失靈,最終破壞市場秩序。
2、食品安全的信息不對稱分析
信息不對稱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各類人員對有關信息的了解是有差異的,掌握信息充分則處于比較有利的地位,而掌握信息貧乏則處于比較不利的地位。從傳統的農產品市場到現代金融市場等各個領域都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只要有市場交易,就有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在食品交易市場,正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才會導致不安全食品問題的出現。
(1)信息充分的市場。假如食品交易市場是個信息充分的市場,那么食品的安全品質就很容易被獲得,就像簡單問題的表象一樣容易被人們所識別。消費者對于安全食品的消費就將符合主流經濟學中消費者行為理論,他們既按照偏好在收入及價格約束下購買所需數量的安全食品,同時廠商也將根據時常需求和成本分析向市場提供安全的食品。
(2)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在實際生活中,食品市場是個信息不對稱的市場,消費者對于某些不安全的食品,無論是在購買前還是在消費食品后都無法及時準確地識別其對健康的影響。生產者跟消費者對于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同的,賣方比買方擁有更多的信息,從而使消費者在自我保護方面處于弱勢,而一些生產者就可以利用這種信息不對稱實施機會主義,欺騙消費者,從而導致市場失靈,使不安全食品充斥市場。
(3)信息不確定的市場。某種程度上,食品市場不僅是信息不對稱的市場同時也是信息不確定的市場,有些在市場上流通的食品,生產者并沒有比消費者掌握更多的食品安全信息。如因為農藥殘留導致的不安全食品,生產者也不一定知道在其商品中殘留農藥的多少及其是否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又如“蘇丹紅事件”中,初期生產商也并不比消費者知道的多。因此,盡管生產商在生產流通流域比消費者掌握的信息多,但是對于食品的安全信息他們有時同樣面臨著不完全確定的問題。即使生產商完全掌握了這些安全信息,也不能保證該信息能夠完全準確的傳遞到消費者那里,而且其傳遞的成本也是高昂的。
三、解決食品安全的對策
要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首先應抓住食品供應鏈的源頭――農產品市場,通過建立完善的農產品市場秩序來達到解決市場失靈、保證食品安全的目的。
1、維護農產品市場秩序
農產品市場秩序的維護需要依靠農產品市場的內部市場規則,主要依靠農產品市場的相關制度安排,這些制度能界定和保護產權、降低交易費用、保護農產品市場公平的市場交易,建立農產品市場的競爭秩序、建立有序競爭的農產品市場。要做到規范安全的市場秩序,就必須做到優價優質。創立并維護安全農產品的市場聲譽,政府有重點的對安全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指標進行抽檢,通過嚴格的獎懲措施,加大生產者的違規成本,提高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信任度。整合現有安全農產品管理部門的各項職能,合理分工,使消費者更容易辨識安全農產品相關信息,同類國家級安全農產品的認證職能應盡早合并,并統一相應安全農產品標識。通過用消費者能簡單讀懂的信息來提高農產品市場的信息對稱,建立信息公開的相關制度安排。
2、完善農產品市場流通體系
食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食品在流通消費領域的安全性極易受到影響,因此,只有嚴格控制流通環節食物的安全性才能確保整個食品鏈的安全。對于農產品市場的物流體系的建設,要重視以農產品物流為主導的農產品生產性物流,即產前、產中、產后物流,為農產品提供多層次、多功能的社會化、一體化服務,形成較長、較粗的農產品供應鏈系統。其建設可以從政府及農產品物流企業兩個角度出發。從政府角度來講,要加強農產品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農產品儲運工具和設備的開發生產等;大力培育與壯大農產品物流主體,鼓勵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加快物流的標準化建設,把農業生產的全過程納入規范化、標準化軌道。從農產品物流企業的角度來講,要改進和提高農產品物流技術,改進包裝技術,加強在路途中的冷凍保鮮技術以及農產品物流增值技術的研究;加強農產品信息化建設,實施供應鏈管理;優化整合農產品物流系統;進行農產品物流品牌化經營;實行農業產業大生產大流通;加快農產品流通標準化進程;開辟電子商務下的農產品物流新模式;借助第三方物流模式,延伸農業化產業化鏈條。
3、健全農產品市場信息化
農產品質量信息分布不對稱是導致食品安全問題的直接原因,因而需要有效地制造和傳播有利于消費者分辨的正確的市場信息,只有消除了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食品安全問題。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家想盡辦法使之與其他生產不安全食品的廠家區分開來,消費者依據此種信息來確定其是否愿意購買,從而達到優質優價,使生產不安全食品的廠商與生產安全食品的廠商不能形成博弈,減少逆向選擇行為,改變安全食品在市場中不利的局面。在信息不對稱的農產品非價格競爭上,市場準入制是政府實施主體的制度設計。對農產品實施市場準入制度,約束農業生產者的質量行為,并為消費者提供依據。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是一種政府行為,是一項行政許可制度,其通過政府向消費者傳達正確的信息,以降低信息不對稱的程度。實行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主要是嚴把市場入口的產品質量關,使符合一定質量標準的產品可以進入市場,不合格的拒之門外。重視農產品的全程監管,加強標準檢測認證等支撐體系建設,積極推廣農產品認證標簽制度,嚴懲違規行為。
4、加強對農產品市場的政策監管
市場失靈情況下存在的問題是自由市場機制自身不能完全解決的,所以政府有必要采取行動進行調整,更正自由市場機制下產生的不利影響。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場的部分原因是由于薄弱的政府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制。對于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除了依靠規范的市場秩序,更主要要由政府制定相應的政策進行監管來彌補市場失靈的缺陷。
要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完善法律法規以及執法體系,加大懲罰力度。在完善法律法規的過程中,要實行責任追蹤制度,如果消費者在購買和消費其產品的過程中對其健康造成損害,要追究生產者和提供者的責任,賠償消費者的損失。由此來增加生產和銷售不安全食品的機會成本,使其從事這種行為的預期收益小于預期成本,從而遏止這種行為的發生,同時也可以提高消費者對市場質量水平的消息掌握程度。
【參考文獻】
[1] 馮立果:食品安全問題:市場分析與規制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05年碩士學位論文.
[2] 王兆峰、張海燕:民族地區農產品市場創新建設與民族貿易發展研究[M].中南大學出版社,2007.
[3] 劉寧:我國食品安全社會規制的經濟學分析[J].工業技術經濟,2006(3).
[4] 周應恒、霍麗:食品安全經濟學導入極其研究動態[J].現代經濟探討,2004(8).
[5] 蒲應龔:兼顧食品安全和農民增收完善農產品市場體系[J].中國農學通報,2007(4).
[6] 李蘇、韓科峰:農產品市場中的“檸檬”現象[J].市場論壇,2006(2).
[7] 李勇、任國元、楊萬江:安全農產品市場信息不對稱及政府干預[J].農業經濟問題,2004(3).
[關鍵詞]食品加工行業 食品添加劑 安全問題
中圖分類號:TM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19-0008-02
1、前言
在食品加工行業中,使用食品添加劑作為改善食品品質,吸引消費者,增加購買欲望,最終提升企業利潤的一項重要工藝,一直被廣大食品加工企業所采用。然而近些年來的“食品安全事件”屢屢發生,令消費者對目前市場的食品安全問題充滿了質疑,對于“食品添加劑”一詞也是望而生畏。本文在經過充分的市場及消費群體調研的基礎上,對目前食品添加劑使用現狀及使用安全問題展開研究及論述。
2、食品添加劑概述
2.1 什么是食品添加劑
在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安全問題進行探究之前,首先要清楚其涵義。目前比較權威的定義是在生產、制造食品的過程中,為了提升食品顏色、口感、口味及防腐性能等相關品質而添加的天然或化學成分。
2.2 食品添加劑有哪些具體作用
2.2.1 延長食物的保存時間
在食品的保存過程中,微生物的繁殖及食品的氧化是影響其品質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的迅速繁殖,能夠加快食品的變質。尤其是在外部環境溫度偏高的夏季,合適的高溫正好成為了培養微生物的溫床,導致食物腐敗變質;而沒有經過真空、密封包裝的食物,在空氣中直接與氧接觸,也會漸漸被氧化而產生變質。食品添加劑中的防腐劑能夠有效地抑制住微生物的繁殖,抗氧化劑可以明顯減緩食物的被氧化速度,從而達到延長食物保存時間的效果。
2.2.2 改善食品色、香、味等綜合品質
諸如像漂白劑、香料、著色劑一類的食品添加劑,能夠根據人們的喜好,改變或者改善食品的外表顏色、口感味道、香味等綜合品質,從而增強消費者觀看時的食欲、品嘗時的享受。例如在飲料中加入適量的著色劑及香料,能夠讓飲料呈現不同的顏色及對應的水果口味,而實際飲料中含有的水果成分卻很少,這樣在保證了飲料品質的同時,還節約了不少成本。食品添加劑的使用為產品的批量生產帶來便利[1]。
3、食品添加劑使用中存在的安全問題
食品添加劑雖然有著改善食品品質的優勢,但由于大多食品添加劑屬于化學成分,甚至是人工合成的,因此如若使用不當,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很大影響,釀成“食品安全事件”。
3.1 企業違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劑
并不是只有食品添加劑才可以改善食品品質,對于某些單一方面的品質來說,比如外觀亮澤度、顏色等,使用工業添加劑同樣可以達到目的。由于這些工業添加劑的價格相較于正規食品添加劑而言更低廉,或者更能起到好的改善效果,使得一些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潤,不顧消費者的健康,違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劑,造成巨大安全隱患。例如為了讓大米更加色澤透亮,使用陳米反復研磨,并加入大量工業原料――白蠟油等。
3.2 企業違規操作,過量使用食品添加劑
即便使用了符合國家規定的食品添加劑,但由于其化學性,多少對人體還是有危害的。因此國家標準中對于食品添加劑的用量也有清楚地說明。然而還是有很多企業,為了獲得更好的食品改善效果,私自超量使用添加劑。例如過多地使用防腐劑,以達到延長食品保質期的效果;在蜜餞、餅干、葡萄糖、冰糖等食品中超標使用焦亞硫酸鈉以達到更好的漂白效果等等[2]。這樣非法濫用食品添加劑也會對消費者造成危害。
3.3 使用質量不過關的偽劣食品添加劑
使用防腐劑的目的是為了延緩食品變質,因為食品變質會產生對人體有害的物質。然而如果防腐劑本身就已經不合格或者變質,則不但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產生汞、鉛、砷等極大危害人體健康的元素。企業若是使用了這種質量不合格或者已經變質的食品添加劑,也會產生安全隱患。
3.4 企業生產過程不規范
企業在使用食品添加劑改善食品品質的工序中,如果操作不規范、衛生條件不達標,一樣會將危害人體的物質摻雜在食品添加劑里,加工進食品中,損害消費者利益。
4、目前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現狀
本次研究通過對市場食品添加劑使用情況調查、對消費群體關注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程度及態度調研的方式,分析目前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現狀。
4.1 市場食品添加劑使用現狀調查:
4.2 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的關注程度:
4.3 消費者對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的信任度:
4.4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形勢的信心:
通過以上調查可以發現,目前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安全問題現狀不容樂觀,在95%的企業使用食品添加劑的情況下,有半數企業使用添加劑無記錄,60%的企業不按規章制度使用食品添加劑。而消費者在高度關注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的情況下,雖然有59%的人持觀望態度,但由于61%人群對安全形勢的失望,這59%的觀望人群必然終將轉變為不信任、不愿購買的群體!
5、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解決對策
5.1 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律約束與檢查機制
金錢能夠使人瘋狂,讓企業經營者不惜出賣自己的良心。因此,改善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的首要對策就是完善法律法規,加強法律對企業經營者的約束力,加大處罰力度,讓經營者敬畏制度,在利益與紅線之間做出正確的利弊權衡。與此同時,強化檢查機制,及時發現違規作業的企業并給予嚴重處罰。
5.2 企業自身要建立并優化規章制度,明確工作標準,并全員宣貫執行
很多企業內沒有相應的規章制度要求,或是有但只作為一紙空文擺在那里,不切實執行。企業內的員工也不知曉準確的操作流程及使用標準,導致食品添加劑使用超標、因存放不善導致食品添加劑變質失效等問題的發生。針對此情況,企業經營者要重視食品安全問題,在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方面建立規章制度,明確標準要求并嚴格執行。
5.3 社會層面加強教育學習,增加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要通過動用政府力量、輿論媒體宣傳平臺等方式,在社會層面針對如何辨別食品品質、如何正確選購安全食品、在自身利益受到危害時如何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等內容進行教育宣貫,強化消費者在食品安全問題上的自我保護意識,從多方面消除食品添加劑使用安全問題隱患[3]。
6、總結
食品添加劑本身沒有太大危害,真正造成其使用安全問題的,在于企業經營者。只有增強法制約束力,加強市場管控,注重培育企業經營道德及管理能力,提升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與能力,才能從各個角度著手,切實解決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安全問題,保障食品安全,為消費者提供一個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參考文獻
[1]盧建華,武蘭英.正確認識食品添加劑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08,(05)
關鍵詞:魚類休閑食品;安全問題;對策研究
目前,對于魚類休閑食品這個新興產業存在著一些安全問題。首先,養殖過程中原材料的污染是主要污染。其次,加工過程的漏洞,包括滅菌設備不到位、防腐劑添加超標等。這些安全問題嚴重影響著該區域魚類休閑食品的產品質量,制約了該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因此,我們必須科學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和建議。魚類休閑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對策也要從養殖和加工兩方面來考慮。
一、魚類休閑食品原材料養殖過程安全問題的改善措施
加工的原材料得到了保證,其加工出來的產品才能有效的保證質量。因此養殖方面所造成的安全問題需要第一時間得到控制。針對養殖安全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進方案。
(一)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及對策
過量的投放餌料會引起水體中一些值的變化,比如pH值、總磷值等,在水體自身凈化能力超負荷的時候,就產生了富營養化污染。因而要采用科學的投餌方式有效的緩解水體富營養化。
在養殖淡水魚的過程中,應該選擇優質、安全的喂養飼料,采取科學、有效的喂養方式,從而可均衡水中的氮磷比例,以及達到較理想的pH值水體,這樣的環境可以不斷的加強魚體自身的免疫力和對病害的抵抗力。第一,要把好飼料選擇關。應多方面收集資料,了解飼料中的成分(如蛋白質含量、氨基酸含量等),以及最適宜的添加量;第二,要把好投放關。不宜再過度投肥,嚴格控制水體中多余的食品類物質;第三,在魚類發病時,一定要適宜的投喂藥餌,但是要注意減少投喂量,適宜即可。
(二)水體重金屬污染的防治方法及對策
1、及時控制工業"三廢"的污染。
首先,企業有必要改革加工工藝,在生產環節中可增加處理程序,使工業"三廢"在生產過程中被消除,這樣不僅可提高效率還可降低成本。其次,環保部門加強環境分析和檢測工作的力度,讓養殖戶能及時的知曉水域的污染情況。
2、對農藥使用的管理要加強,停止使用汞、砷制劑農藥。
首先,要鼓勵養殖戶選擇高效低殘留的農藥,禁止使用重金屬含量偏高的農藥,鼓勵相關研究人員開發出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藥,供養殖戶使用,從而減少魚類的藥物殘留量和重金屬富集量。
3、積極開展淡水魚污染和殘留毒的各項檢測工作。定時檢測各淡水魚水池和魚類的重金屬含量,如有少量超過則及時控制,若嚴重超標則應立刻規定嚴禁捕撈和食用。
(三)病蟲害頻發的防治及對策
引起魚類發病的原因頗多,環境因素是造成爆發性魚病的重要因素。病蟲害的發生不能避免,但是可以減少,比如重視池水的清理,定時對水體進行消毒,盡可能的減少池水中有害菌的生長繁殖;在購進新的魚苗進行飼養時,應認真檢疫、消毒處理后再放養在池塘中;科學的選擇健康飼料很重要;另外每年都會有魚病高發的季節,做好預防很關鍵,可以適當的使用預防藥物等。
(四)養殖密度過大的防治及對策
在這個追求高利潤的時代,很多養殖戶都選擇了高密度養殖。水體中的溶解氧含量有限,以及水體自身的凈化能力也是有一定的負荷量,高密度養殖,會增加水體自身凈化的負荷,不僅影響了魚的生長發育,還導致了該養殖池塘衛生指標下降,從而影響食用者的健康。針對這一情況,最重要的是由政府部門多宣傳教育合適的投養比例,將安全喂養的理念灌輸于各養殖戶。
二、 魚類休閑食品加工過程安全問題的改進方案
(一)加強監管力度,將安全隱患宣傳于生活中
隨著目前食品監管體制的改革,針對魚類休閑食品的監管應緊隨國家政策的步伐,扎實落實相關法律法規。我國因借鑒他國的法律制度,加強處罰力度,讓法律把好食品安全的大門。魚類休閑食品加工的小作坊、部分作坊沒有生產許可等此類問題,相關執法部門更應該采取措施進行取締,嚴格控制此類作坊的生產。質監部門應不定期檢查,這樣方可保障自己管轄區域工廠加工產品的質量合格。
(二)提升食品安全意識,將安全隱患扼殺于搖籃里
1、提升生產者安全意識
目前魚類休閑食品衛生指標超標的多為防腐劑和甜味劑,如若生產者有較高的食品安全意識,這一超標現象就能扼殺于搖籃里。另外,許多經營者為了更多的謀取利益,用較低的價錢購買一些指標不合格的產品,這也是部分檢品中微生物指標超標的原因所在。因此,除了要提升生產商的安全意識,也要提升經營者的安全意識,要讓檢驗合格的產品流通于市場上,這樣就給魚類休閑食品又加了一層保護膜。
2、提升消費者安全意識
目前,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比較弱,因此政府機關以及消費者協會都應該積極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宣傳,讓消費者更加深刻的熟知這些保護自己的武器。另外,現在互聯網很發達,消費者協會可建立相關的網站、平臺,供消費者學習、交流、投訴等。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安全意識強了,自然會拒絕消費不合格產品,也因而遏制了不合格產品的生產。
(三)提升加工技術水平,將安全隱患控制于無形中
1、嚴格按操作要求處理原材料
原材料的處理很重要,第一步就是滅菌,魚類在水中沾染的病菌會存在體表和體內,需要采取一些化學手段進行殺菌。例如,在生產腌制魚時,會大量的使用食鹽,食鹽的比例一方面影響魚類休閑食品的水分含量,另一方面還影響產品的貨架壽命。因此,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各種試驗(包括感官評價、微生物檢驗、生化分析)找出適宜的加工參數來爭取反應腌制魚的鮮度,還可利用統計分析學來研究品質、溫度、貨架期的關系,優化加工參數。
2、技術基礎的完善
為了進一步改善魚類休閑食品的生產技術條件和設施環境,嚴格執行操作規定并按要求處理原材料;完善技術基礎設施,從提升加工設備及加工環境著手改善;配備專業技術人才,全方位提升加工技術水平;給魚類休閑食品的加工提供一個安全的場所,也盡可能的避免加工過程中存在的安全隱患。
就調查分析發現,魚類休閑食品的安全存在規范性問題,即檢驗標準不統一、標準間不協調、同類產品的同種指標有矛盾等。針對這些問題,可采取如下幾點措施:首先,需要出臺統一的標準,隨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成立,這一點應該很快就能落實;第二,國家標準應重點制定并確定其強制性,完善基礎性標準;第三,在以國標為基準的條件下,鼓勵企業建立優質的企業技術標準。
3、提升產業科技含量
我國存在淡水魚加工業使用的設備滯后,技術投資少,行業內良莠不齊等現象。這就更需要及時建立產學研合作的水產食品研發中心,增加企業的技改投入,加強開發能力,提升整體安全認證要求,把企業技術改造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來抓,改造傳統的淡水魚加工企業。另外主管部門應提供學習的環境和氛圍,將新的技術、新的專業知識引進來,多舉辦培訓班,使生產人員具備科學、專業的人員素質,產品生產用上一流的生產線。監管部門還應定期組織管理者培訓,加大宣傳教育,要求企業在生產的同時要保證產品的品質,時刻將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擺在首位。只有生產者、管理者都具備安全生產的理念,才能生產出消費者放心的健康、無公害食品。
參考文獻:
[1]張慜,段振華,湯堅.低值淡水魚加工利用研究進展[J].漁業現代化,2003( 3) : 30-31
[2]孫波.中國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2
[3]劉興國.池塘養殖污染與生態工程化調控技術研究[D].南京農業大學,2011
[4]張遠.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分析及其對策[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5,9:15-18
[5]鄭燦龍,童軍峰,傅力.微生物污染肉制品的途徑和防治策略[J].肉品衛生,2003,10 : 55-59
[6]劉曼紅,于洪賢,等.淡水養殖池塘水質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24):14569-14572
[7]樓明,李國興,肖永強.魚類休閑食品的研制[J].水產科學,1998,17(4) :33-36.
關鍵詞:食品,質量監督,職能,管理
0.引言
最近幾年,我國在提高食物供給總量,增加食物多樣性以及改進國民營養狀況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食品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長期以來中國的食品供應體系主要是圍繞增加食品供給數量而建立起來的,現行的食品監督監管體制已遠遠不能適應當前食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需要,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進一步推進制度建設和監管方式改革,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應、處置有力,確保廣大消費者的食品消費安全?!∈称焚|量綜合監督,是我們食品監督部門的一項神圣而又十分艱巨的工作。論文參考網。經過一年多的摸索,我們在食品監管工作上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我認為,當前基層食品質量綜合監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幾點。
1.堅持監督和管理并重
1.1加強對食品質量工作的監督。因為食品涉及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質量,盡管食品質量監管部門一直致力于實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質量按監管力度,然而“問題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諸多問題。食品安全頻頻地曝光,并不是現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費者、國家、食品監督管理機構的重視了,商家可以鉆的空子更小了。論文參考網。曝光后問題就有解決的可能了,就為消費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壞事,應充分發揮監督的積極作用。
1.2構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不能過估計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
的成績,要正視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采取嚴格的監管措施,扎扎實實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質檢、衛生等部門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協作,加大執法力度,抓準典型案例,進行曝光。要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同事,要發揮官大消費者重視食品安全的積極性,鼓勵就抱視頻方面的問題,及時發現,及時查處,將食品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在食品加工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真正構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
2.加強統一領導,整合執法資源
面對食品安全這一天的大事,從中央到地方,應當痛下決心,動大手術,通
過體制改革,對現有的監管體制進行調查,整合執法資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場,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當前,應著重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于分散的狀況,將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并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的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決兩個問題:2.1是對監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復之處進行明確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個部門負責,其他部門退出;2.2是對無人監管的“盲區”,明確一個部門負責。在制定分工方案時,要充費考慮各個部門已經建立的監測網絡的實力,實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實到新的負責機構。這個方案最接近現有的管理體制,但是并需解決好分工后各個環節直接的協調和銜接問題。論文參考網。問題銜接問題的關鍵在于都應服從于一個統一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
3.食品檢驗工作盡快完善
3.1統一食品安全標準。目前,我國食品相關標準分為國家標準、行業標
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四級,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標準實施狀況較差,甚至強制標準也未得到很好的實施,并且現在的食品安全標準在實施中暴露出不少的問題。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陽市衛生監督所查處的24.5噸“毒黃花菜”事件,就是因為衛生部與農業部各自指定的標準中對SO2殘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傊?,我國食品安全標準、檢驗檢測方法的諸多方面已經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階段,必須盡快統一。
3.2加快檢測技術研究和運用。檢驗檢測工作應隨著食品工業為基數的革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標準的提高而不斷完善和提高。檢驗檢測作為食品安全控制和監督檢查的途徑和手段,直接影響到食品的質量和安全。隨著食品安全標準的不斷升級和食品工業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攜、精確的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發展食品生產、加工、儲藏、包裝、運輸過程的安全性控制技術,建立起適應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安全檢測機構,提高食品安全檢測能力。食品安全標準和監測體系的統一完整,將為我國大力發展食品市場準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監管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4.推進食品安全監管法制化
目前,我國的食品法律法規無法掩蓋食品暢銷的全過程,以《食品衛生法》
為主導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已不能適應現代食品安全監管的需要,前不久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進一步明確了生產經營者和監督管理部門及其工作人員的責任,強調和重申了監督管理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滿足現實的需要,食品安全監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強。
4.1加強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等多
層次法律體系,探索和反張繼和國際接軌,又符合國強的理論、方法和體系。盡快糾正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不規范、不夠嚴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監管法制體系,從食品安全的全程監控著眼,把標準和規程落實到食品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努力消費食品安全監管中“無人管、無力管、無法管、不會管”等問題。
4.2健全長效監管機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提高食
品聲場企業入市門檻,制定食品質量市場準入標準,從源頭上減少食品不安全隱患。4.2.2建立食品安全責任追溯制度。按照從生產到銷售的每一個環節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則,建立食品生產、經營登記制度,實現視頻質量安全的可追溯。4.2.3建立食品安全承諾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制度。在食品安全監管的任一環節,一經發現食品未能達到質量承諾和安全標準,生產、經營商家應立即將該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銷售的食品,實行行業自律。4.2.4建立食品安全公共安全和食品安全預警制度。盡快建立獨立的、公正的、權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實驗室,為食品安全監管提供科學的、嚴謹的技術支撐,并通過建立警示制度,及時將食品安全問題的細細向社會公布。4.2.5強化執法監管措施,提高執法監管水平,使“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原則在食品質量監管領域得到體現。
關鍵詞:信息不對稱;“檸檬”市場;外部性;食品安全
隨著人們生活品質的不斷提升,廣大民眾在追求物質滿足的同時也更加關注于各種生活物質的品質。但是,時常出現食品安全問題則已漸漸的使人們產生了憂慮,由之前的“三聚氰胺”開始,再到后來的“假羊肉”問題。最近這幾年,這一問題層出不窮,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單一化的市場自我調控體制已經無法滿足市場良性發展的需要,市場當中時常存在著“劣幣驅逐良幣”情況。對于這樣的好商品無市場、被打壓,而只存在次品的“檸檬市場”當中,廣大的消費群體則是最無辜的受害者。
一、消費者處于信息不對稱的弱勢方
食品市場當中的關鍵性組成內容有三種,它們分別是政府、廠商以及消費者。政府則屬于市場規章的設計者,同時要負責維持市場的正常運轉,廠商則屬于食品的產出者以及食品訊息的具備者,就消費者而言其只是產品的需求者。凱恩斯明確指出市場經濟則屬于需求方的,從某種程度來說是供給要取決于各種需求。但是伴隨著這種經濟類型的不斷演化與發展,日益呈現出多元化的特征。消費者的個人消費活動時常難以有效的滿足其具體需要。其往往會因為會因為信息不對等而始終處在不利地位。
第一,從消費者的角度來看,首先他們難以具備充足的時間去了解全部的市場訊息。此外,其也不具備相關的專業技能去得到相關的訊息。其常常是處在信息鏈的終端位置,僅可以透過商品包裝處的一些說明訊息了解一些產出者打算讓你得到的訊息,從某種角度來說,其始終處在訊息獲取的被動立場。此外,超過50%以上的消費者自身尚且不了解食品安全的相關知識,根本難以有效的辨別出產出者給出的各種訊息的真假,而僅僅只能夠根據自身的經驗與主觀化評判來實現消費行為。就消費者均衡的角度而言,其往往會為實現自身利益的最高化,選擇一些價格偏低的商品。但是事實上有問題的食品是難以通過眼睛來辨識出的。因為這種信息的不對等,價格則就難以做出有效的調控,進而則會造成市場自我調整的失效。
第二,超過50%的消費者自身的非專業化地位常常會造成其訴求難以迅速的和政策設置部門進行充分的交流,難以參加到食品政策的設置當中去。在和政府、公司的第三方的論戰當中,消費者僅僅只是利益相關者,他們僅可以無奈的接受相關訊息,而難以對于這些訊息做出一定的篩選。
第三,個體消費者在遭受食品安全問題的傷害后,難以具備充足分訴訟水平與經濟支持來和產出方進行辯駁,若難以獲得外部的支持與協助,那么則是不可能進行充分維權的。
二、廠商生產的外部性
就整個食品市場而言,信息的獲取的嚴重失衡則導致商品的供給者始終處在優勢地位。因為消費者自身尚且不存在獲得所有訊息的條件、時間以及專業素養。商品供應者進需為他們給出在觀感與口感當面有一定特點的食品便能夠順利的獲利。
對于市場供給者(廠商),正規廠商和非正規廠商給整個社會所造成了明顯相悖的外部性特征:首先,正規廠商為消費者與非正規廠商造成的正外部性。主要展現在于:就消費者來說,正規性質的廠商所產出的商品切合市場標準,能夠充分的滿足其具體需求,此外還能夠促使其將這一產品向周圍傳播,為更多的消費者提供以正外部性;但是就非正規廠商來說,因為優質商品已在市場當中占據了優勢,且具備了優質的信譽。所以,在消費者難以科學的辨識出優劣質商品時,非正規廠商則會憑借整個商品的信譽欺騙消費者來實現自身商品的銷售,進而收獲不法利潤,這時,正規生產者則對于非正規生產者產生了正外部性。此外,非正規生產者則會給廣大消費者與正規生產者造成一定的負外部性。主要呈現在,就消費者來說,非正規廠商所產出的與投放市場的不良食品,不單單會對于廣大消費者的個人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威脅,還會對于他們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從而對其產生負外部性;但是就正規廠商來說,因為非正規者的劣勢商品給他們心理上造成了一定的陰影,這時也會明顯阻礙到正規產品的銷售。從而對其產生負外部性。
正規廠商對于整個社會所造成的正外部性并未能得到足夠的補償,與此同時,非正規者們所導致的負外部性亦未能付出相應的代價。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外部性無法經由市場體制來加以有效的管控,這樣下去則會造成市場調節的嚴重失效。
三、政府在監管中處于弱勢地位
由經濟學的立場出發,市場自我調節如若出現失效的狀況,則需要由政府來予以及時的管控。市場監管屬于政府的一項關鍵性智能,政府一定要切實的發揮好自己的管控作用,從而最大限度的維護社會大眾的利益。斯蒂格勒說,監管總是有利于生產者。政府管制俘虜理論明確指出:首先,政府并非一個公司,其難以精確的認識與了解到公司的產出成本,而僅可以依據公司所給出的相關訊息進行一定的成本合算。與此同時,公司則回為實現自身的片面利益而向政府傳播一些有助于自身的“失真”訊息,這樣一來則會造成政府的調控功能無法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
因為信息不對等的狀況一直在發生,政府身為管控者,在整個管控活動當中則一直處在不利地位,廣大的消費者作為一個個松散的個體,也是無法發揮一定的監管效用的,如此一來則會導致公司作為被監管者,始終處在優勢地位。此外,他們還會構建起一個個利益集團來針對政府實施游說,從而獲得更多的利己之處。此外,其還會綜合運用在監管過程中的信息不對等性,使得政府難以對于具體的市場訊息進行把控,讓政府管控遭遇很大的威脅。
四、政策建議
(一)健全質量認證系統。檸檬市場出現的一個較為關鍵性的特征便是信息不對等,要有效的處理這一狀況,比較切實可行的辦法則是進一步健全食品質量認證系統。與此同時,還需要進一步明確各個管控機構的管控職權范圍以及科學的設計各個機構的運作流程,從而有效的提升管控效率。
(二)積極去鼓勵優質企業樹立優質的品牌形象。積極鼓勵高品質的公司去樹立自身良好的公司形象,建設優質品牌,構建起完全的公司文化系統,從而有效的提升公司不良活動與惡性競爭的成本。支持品牌公司去提高消費者對于消費的認知水平,進而帶領他們進行更加理性的購買商品,此外,還需要綜合運用區別化與個性化的策略來實現競爭,為顧客們創造更多高品質且更具性價比的商品或者服務。很多公司的銷售人員在向顧客們介紹相關商品時常常采用的是則是不管優劣程度如何,全都一概說好。這則會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商品的負面訊息,使得整個介紹過程并沒能讓顧客們獲得有用的訊息,反而成了一種單方面自夸的活動?;谶@種讓顧客們混亂的狀況,他們在消費過程中只能夠選擇的消費模式是:相同功能的商品,挑選那些價格低些的;或者說挑選那些大品牌商品當中的低端商品。這則為那些大公司所必須要及時處理的問題。
(三)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管控的公眾參與。消費者作為食品安全問題當中的直接受害者,優化渠道實現公眾的有效監督,進一步強化對于此類問題的公眾參與則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措施。公眾參與則需要由這些層面來展開:1、充分的運用廣大消費者與高品質廠商的監督功能,綜合運用多種獎勵手段來激發其對于食品的整個流通過程實施全方位的監督,進而能夠有效的避免食品市場信息不對等現象的發生,然后順利的消除“檸檬”市場的格局。2、發動媒體力量,發揮媒體輿論監督的作用。同時,政府要加強對企業與媒體的監管,防治暗箱操作的行為。(作者單位:鞍山師范學院商學院)
參考文獻:
[1]姜濤,王懷明.政府規制與食品安全信息披露[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