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2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政治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主體。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即學習的過程、實踐的過程;而教師是無形的,作為一個輔助,即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服務的。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的作用,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教師和學生是友好關系
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的良師益友,在課堂中,學生要明白的是學習內容和學習的目標,教師要通過增強學生主體意識,來實現確定的目標,這樣,學生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
(二)教師敢于放手學生
引導學生勇于實踐生活既然學生是主體,教師就要敢于放手,即:在課堂內活潑,但是紀律不亂,雖然活潑,卻有秩序。這樣學習就是一種外在的活動,而內部是吸收的過程。對于學習外化過程,即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學生經過頭腦加工,把所學的知識“說出來、寫出來、畫出來、演出來、做出來”等等,在通過這樣的“實踐”,能夠把主觀、看見的物質能應用在客觀、物質的世界里,從而在實踐中完成學習的過程。
(三)教師運用策略
學生實現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活動性策略是一種常用的策略。所謂活動性策略,就是指在教學活動中,能夠充分去挖掘其活動的要素,讓其積極、主動、自覺的去參與課堂的活動,在課外環境中,在通過充分的活動,使得學生主動去參與、思考、探索。在認知、情感、行為目標的基礎上,教師在統一協調,而教學策略,是一種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來實現教學目標的活動過程。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學生得到學習的機會
在教學時,從課文的開頭、分析題,到感知課文大意,再到具體內容分析、理解課文內容,最后總結、歸納結構,我都讓學生自主、探索、交流,從而使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當學生自己不能很好地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學習內容。教師給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覺器官參與教學活動,通過其聽覺、視覺、注意力、聯想力等方面的訓練,提高其能力。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
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興趣在課堂內,我們必須做到的是: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求知的極極性,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從而去實施“自主探索”。教師可以根據課文內容,讓學生充分想象,自己設計板書。在運用“實物、投影儀”的基礎下,顯現他們的作品,大家共同來欣賞、評價。這樣一來,學生不僅感受到希望、喜悅,還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期望。
三、課堂教學中組織
學生運用各種形式學習的策略.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學的認識在不斷的內化。而主動參與是指:“學生主體去參與,通過自己的認識的一個行為實踐,其過程是主動的、自愿的。
(一)學生合作學習,取長補短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會遇到是一些新問題,難解決的問題,我們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分析,從而得到正確的答案。學生小在組合作交流中,通過不斷發言、聽取別的同學的意見。而在評價中,通過參與、評價,學生積極性得到提高,使得主體性也更加明顯。在課堂教學中,我們需要做的是通過學生合作學習,來增加機會,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不斷完善
作為教師,我們要創造條件給學生,讓學生不斷得到進步。而在交互學習中,使得學生自己的個性、優勢得到快速的進步。在共同、學習的活動中,學生通過自己的優勢去改善自己的差的方面,汲取同學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
四、總結
一般來說,一提到思想政治教育總會給人以“高高在上講大道理”的印象。這是因為,過去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占有信息優勢的地位,而被教育者則相應地處于信息劣勢的地位。處于信息優勢地位的教育者自然常常采用“居高臨下”的方式來展開教育。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當前信息“爆炸”的時代里,教育者的信息優勢地位早已不再,而受教育者也基本上處于同教育者構成信息“均勢”的地位。在這種形勢下,以往那種“居高臨下”式的教育方式非但起不到相應的作用,而且容易招致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因而,廣電媒體的思想政治教育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創新工作方法。鑒于教育者與被教育者處于信息均勢的狀態,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應該以座談會、交流研討會等形式展開。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教育者同受教育者拋開“大道理”促膝談心,主要就當前社會尤其是媒體行業的熱點問題及媒體工作者工作及生活當中切身、常見的問題展開交流,各抒己見,直陳無隱。這樣一來,一個媒體單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很容易掌握本單位職工的思想政治狀況以及他們迫切關心的問題。而后,根據這些問題,再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細節方法,針對不同的個體,采用案例導入式、懇談式、譬喻式、邏輯歸納式等不同的工作方法,力求做到因材施教,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應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來展開思想政治教育。
我們知道,思想政治教育易流于抽象、枯燥的境地,導致受教育者對其喪失興趣。而廣播電視媒體行業的工作者則多半具有各種文藝才能,適合展開各種各樣的業余文藝活動。因而,筆者認為,廣電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應依托工會、青聯、婦聯等基層組織,引導本系統職工創編各種各樣反映當前社會及媒體行業熱點問題的文娛節目。同時,教育者也作為其中的一員親身參與到文娛活動中,在創編節目的過程中把握火候,相機引導,力圖使文娛節目反映一定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思想意識。這樣一來,既充分利用了受教育者的文藝才能,激發了他們的參與熱情。又可以在不知不覺當中使他們收到思想政治的教育。因而也就容易收到“寓教于樂”的生動效果。
三、總結
首先,作為一名初中政治老師,必須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吸煙、不酗酒、不賭博……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其次,政治老師應加強自身道德修養、熱愛祖國、熱愛學校、熱愛集體……做一個合格公民;最后,政治老師要關愛學生,以生為本,給學生以子女般的關愛和呵護,讓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
二、深入挖掘教材,滲透道德教育
初中政治是一門思想性、教育性很強的學科,其教育目標就包括培養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教師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及時發現并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因子,不失時機地促成德育熏陶,將德育滲透于無形之中。如在教學“祖國養育了世代兒女”這一部分的內容時,筆者為了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對教材內容進行挖掘與拓展,從政治上分析了社會主義中國的和諧民主,從經濟上分析了國家的富饒和強大,從文化上分析了祖國的悠久與燦爛……在講“祖國的治亂興衰關系個人的安危榮辱”這一部分內容時,我通過前后對比的方法,用歷史和現實的事例讓學生明白祖國的繁榮昌盛是我們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教育學生永遠將祖國的利益擺在首位。于是學生便在這樣的氣氛中,牢固地掌握了知識點及相關的資料,鍛煉了思考判斷能力,同時對祖國的感情也得到了確認和升華。教材是基本的教育資源,政治教師必須充分挖掘初中政治教材中那些具有較強道德教育的素材和例子,為初中德育擴充有效資源。
三、拓展第二課堂,注重德育實踐
在初中政治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重課堂45分鐘的思想品德教育,更要充分利用其課外時間,充分鼓勵學生開展德育實踐,在具體的實踐中讓學生得到道德的體驗和內化。因而,筆者認為可以大力拓展學生的第二課堂,讓學生走進社會、接受教育、熏陶情感、內化知識,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初中政治教師可以聯系課堂教學內容,布置給學生探究實踐活動,這種德育實踐是學生親身經歷的,學生的感觸更加深刻,知識的內化和形成也更加直接,德育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道德教育要更加有效。同時,在合作探究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學生們彼此合作、一起分享、相互學習,團結協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觀念也得到了強化,有利于德育的有效進行。
“認同”最初由弗洛伊德提出,后被引入政治學界,“政治認同”逐漸成為政治學家研究的對象。筆者認為,政治認同具有主體間性,這是因為:首先,政治認同具有主體性,這是政治認同具有主體間性的前提。當政治認同具備了主體性,且政治認同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以上的主體,那么,政治認同的主體間性才有存在的可能。政治認同是屬人的,這是個不爭的事實。人無法脫離社會單獨存在。在政治活動和政治關系中的政治認同,勢必涉及主體與客體的關系。無論是處于優勢地位的個體或者集團還是普通的政治參與者都有著自我的利益主張,故都為政治活動的主體。因此,政治活動是具有主體性的,那么,相伴而生的政治認同也具有主體性。其次,從政治認同建構的過程來看,政治認同是具備主體間性的。政治認同并不是單方面的活動,而是雙向互動的過程。執政者渴望被認同,普通政治參與者期望利益被滿足,二者在博弈中尋找平衡點,即達成共識,正如斯通所說“人具有合作的潛能,在人的本性與民主的社會組織之間絕不存在內在的矛盾”。因此,在政治認同中存在著兩個或多個主體。這是符合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的。因此,政治認同是具有主體間性的。再次,從政治活動參與者達成政治認同的政治心理標志來看,政治認同也是具有主體間性的。一般而言,政治活動參與者達成政治認同的政治心理標志主要有四:角色期待被滿足;自我訴求與需要被滿足;權利與利益訴求被滿足;政治態度被引導。而這四個標志及標志達成的過程是具有主體間性的,因而政治認同也具有主體間性。綜上,無論是從政治活動的主體性、政治認同建構的過程,還是從政治活動參與者達成政治認同的政治心理標志來看,政治認同,作為政治行為最終導向,是具有主體間性的。
二、哈貝馬斯主體間性思想對于建構政治認同的啟示
政治認同的主體間性特性,使以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思想來思考政治認同問題,特別是對于政治認同主體性及主體間性問題的研究以及現實生活中增進政治認同,具有了可行性?;诠愸R斯的主體間性思想來探討政治認同的主體性及主體間性問題,以此建構、增進政治認同,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嘗試:
(一)承認雙方互為主體
滿足認同雙方的角色期待滿足政治參與者的角色期待,最終實現認同,基于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思想就必須承認政治活動中的行為人互為主體,且處于平等的地位。即要求執政者在政治活動中,秉著“互為主體”的信念,真正的把政治參與者當作對話的主體,而不是單純的信息接受者。比如,在開發和建設新農村過程中,相應的政策由鄉政府、村委會、村民共同來制定,在政策制定過程中,三者互為平等的主體。村民有著在新農村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角色期待以及表達自我利益的訴求,因此確保其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平等主體地位,滿足其角色期待,也就更容易使其認可和接受新農村政策,最終達成政治認同。
(二)采取平等對話的溝通方式
建構認同的話語環境政治生活中,行為者都有自我的訴求與需要。滿足行為者的自我訴求和需要,最終實現政治認同,基于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思想,就要選擇行為者雙方共同擁有的語言,并且采取自愿平等對話的溝通方式。首先,要選擇行為者都普遍共有的且滿足了有效性要求的語言,這樣溝通才能得以順利進行。對于語言的選擇,要以行為者具有的知識背景、心理機制以及生活環境為基礎。所選擇的語言,要具有感染力,可以引起共鳴。比如,對于文化程度較低者,選擇民間話語要比官方話語更具有說服力;對于高校知識分子,選擇學術話語要更容易引起其認同。其次,在行為者表達自我訴求時,要基于自愿、平等的原則來開展對話,這樣達成的共識才是有效的,否則是無效認可。無效認可是目前政治認同危機常見的形式。這就要求我們在爭取認同的時候,要時刻關注政治參與者的心理狀態及內心需求。選擇在其內心需求最為強烈并愿意表達的時候進行對話,將會收獲更好的效果。
(三)構建權力互賦的框架
平衡認同的權力期待每個政治活動參與者,都有著自我利益的追求和權利的期待。要想達成政治認同,社會中的法律與規范就必須協調行為者的利益要求和權利期待。在哈貝馬斯看來,就是要使得社會中的法律與規范滿足有效性要求。即要求行為者雙方或者多方處于平等的主體地位,商定并承認社會中的法與規范。因此,要達到政治認同,就需要構建“權力互賦”的框架。首先,要普及“權力是由其他參與者所賦予的”信念,從心理上改變參與者對權力來源的看法。當這個觀念深入人心時,對于社會出現的新情況,如若政治參與者覺得需要形成規范,這時要選擇以平等的對話溝通的方式來達成共識。這就需要制定相關的制度或者法律來確保權力互賦以及商談的開展。當規范或者制度達成時,經過再向參與者征集意見和建議,并對參與者提出的意見做出修改時,可確保參與者對于規范的承認和認可,這樣才能平衡了人們的權利期待。
(四)建立主體間性學習機制
我國一直以來采用的基礎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考試為中心,以分數為標準,以考試成績和升學為目的。教師評判學生的標準是考試成績與排名,這使得排名靠后的學生始終抬不起頭、受到歧視。
二、新形勢下初中政治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觀念上的重新定位。由于受到觀念的束縛,“重理論灌輸,輕學習過程”一直是初中思想政治課采用的教學模式。傳統觀念認為,政治課程中的知識點沒有什么好理解的,都是一些死記硬背的內容,所以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往往忽略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而只重視理論知識點的灌輸與強加,忽略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思維,直接讓學生記誦標準答案。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與其他課程一樣,教師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應該注重過程與方法,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發現真理,掌握規律。
(二)教學方法上的重新定位。1.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初中政治課程的積極性。傳統課程理論認為,教師對課程的開發活動是課堂之外的事,殊不知“課程開發”完全可以發生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課程開發、恰如其分地創設種種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求知欲望,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論變得生動有趣,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每一堂課不應該只是教師的獨角戲,教師的角色猶如一個樂隊的指揮,應該是其靈魂所在,但是優美的樂章需要在每個人的配合下才能演奏。2.初中政治教師應該成為理論的傳播者與踐行者?;纠碚撌且龑o產階級不斷進取、不斷前進的基本理論,是無產階級制勝的法寶,初中政治教師必須在學生心中種下這粒種子,從而使學生終生受益。但是這種教授絕不是“填鴨”,教師必須以新的教學技能與教學模式,使學生通過探究式、自主性的學習,將課本理論與自身的理解規律、思維方法結合起來,進行理論的學習。
(三)自我發展上的重新定位。理論是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堅持并運用的理論,在改革深化的大潮下,我們要用新知識、新技術、新理論、新信息不斷充實和驗證已有的理論,初中政治教師更應如此,如果不能及時自覺自主地順應時代潮流,不斷更行和充實自己的理論與知識,必然會為時代所淘汰,這就要求初中政治教師不斷進取、不斷汲取新的養分,使知識理論體系之樹常青。
三、結語
首先教師可以面帶微笑、滿面紅光、步履輕盈地跨入教室,這樣高昂的情緒定能引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會將目光聚焦在教師身上,接著教師可以向學生說明自己情緒高昂的原因,可以公布近來發生在學生中間的好人好事等,進而教師用心滿意足、對學生滿腹期待與鼓勵的良好情緒來影響和帶動學生,進而向學生引出主講課題“多彩的情緒”。這種通過創設情境來逐步引導學生的方法往往能夠帶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引導,激發學生熱情
多媒體是現代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教學設備,多媒體技術是一種集聲音、視頻與畫面為一體的現代技術。在多媒體這一教學設備的幫助下,教師能夠化抽象為形象,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使原本枯燥、單調的教學課堂更加富有活力。因此,教師完全可以借助多媒體這一教學工具,為學生呈現一幅幅生動的現實畫面,使學生感受到真實、生動又傳神的情境。結合所學知識為學生提供一個情境,讓學生順著情境進入學習狀態,這種方式往往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學習“好習慣受用一生”這一課時,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心底認同這一思想理論,使學生能夠切實按照教師的講解去實踐執行,能夠切實培養他們養成好習慣,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給學生呈現一些知名人士(可以選擇初中學生相應年齡段所欣賞、傾慕的對象)良好生活習慣的相關報道或視頻資料,讓學生通過這些新聞畫面與逼真的動態視頻等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這些成功人士的好習慣在他們成功道路上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可以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不良人生習慣所帶來的不良影響的報道,讓學生感受到不良習慣的危害。這樣一來,學生不僅能夠正確地區分好習慣與壞習慣,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在這些生動、逼真的情境中深刻地感受與體會所學的人生道理,從而在心底認同這些道理,進而接受師長的教導,親自去執行這些理論,從而切實培養學生的好習慣,使學生真正成為好習慣的受益者。
三、營造氛圍,情境引導
初中政治教學內容主要體現為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優良品格及其正確價值觀的塑造與培養,而且大部分學習內容都是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這些都可以成為教師情境教學的切入點。教師可以截取典型的生活情境,將其帶入教學課堂,為學生營造生活中常見的氛圍,通過觀察與總結學生的反應來進行適時教育和引導,這樣往往能夠起到有效教育的作用,能夠最大程度地使學生接受教育和引導。例如:“面對誘惑,學會說‘不’”這一課,是對學生是非判斷能力的培養,也是對學生積極人生情趣的塑造。正是由于生活中充滿了太多的不良誘惑,一些學生如果不具備是非判斷能力,或缺乏自制力就會陷入不良誘惑的陷阱,不可自拔,甚至耽擱了學業。為了對學生進行真實的引導教育,教師就要抓住每一個機會來為學生創設情境,例如:為學生播放一些違法犯罪的法律報道,最好是一些真實的、現場直擊的報道,教師可以對犯罪分子誘惑青少年的犯罪案件過程進行有針對性地截留與選擇,以暫停的方式來將誘惑情境呈現在學生眼前,觀察學生此時的反應,并向學生提出問題,“當自身遇到這樣的生活情境時,會怎樣做?”不同的學生會做出不同的回答,教師可以將學生的答案分成A、B兩小組,形成兩小組結論的對抗,然后再繼續向學生播放視頻,為學生最后公布案件的結果,看看不同做法的最終后果,并對學生進行目的性的教育和引導,使學生能夠正確判斷生活中的是非以及誘惑,能夠對不良誘惑堅決地說出“不”字。
四、結語
例如:教師在初中政治課堂上講授“走向自立人生”一節時,教師可以利用政治課本內部相關的資料和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討論。比如課本中的故事:“林丹在五歲的時候就學會打掃和整理自己的房間”、“張昊十二歲現在還讓父母洗衣服,房間弄得一團糟”這兩組比較,抓住讓學生學會自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教學重點向學生展開分析和討論,讓學生自己審核自己,真正在課堂上學會對知識的思考和理解。
二、實現理論和實踐的巧妙結合,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理論也是課本上的泛泛之談,沒有真實存在的實感。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思考是沒有好處的。因此,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學的應用課堂上,就課本上的知識和內容不能只是簡單地陳述和解答,更需要的是將課本知識適時地找到與政治生活中的切合點,應用于政治生活中,以此來形成影響。利用這種在課堂上的教育教學模式和方法,讓學生在政治課堂上能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從而激發學生自己探討和研究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教師在課堂上教授“做自尊自信的人”一節時,“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你”這樣的語句對于初中學生來說顯得很古板,因此教師就應將其應用于實踐,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相互尊重的現象,以此來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進步。
三、設計相關問題,引導學生提出見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思考能力
提出問題是一切學習及求知過程中從量變到質變的保證。在初中政治課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教師就應從政治教育課堂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大膽的提問題開始,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對其產生疑惑并提出問題,從而積極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建議。這一簡單過程的反復和連續,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就奠定了基礎,對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較大的幫助。例如:在初中政治課堂上,教師在講“學會拒絕”一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于應該拒絕的情況進行分析和探討,舉出實例,讓學生自主的思考事情發生的相聯度,引導學生的自主思考,從而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