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1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專業教學模式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在授課之前事先樹立明確的目標,以目標為中心展開一系列的教學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興趣,還能增強教學效果,利于學生技能發展觀的形成。
1.專業能力目標
對于建筑專業的能力,應要求做到:①能制訂有效的施工計劃;②能有效對施工過程進行組織與協調;③擁有專業熟練的技能;④對工程結果的評定總結能力。
2.職業精神目標
建筑行業作為一項難度大、強度高、環境多變的專業,在對作為將來從業人員的學生進行培育時,對其職業精神的培養同樣必不可少。除了需要有基本的團隊協作與吃苦耐勞精神外,還必須擁有安全生產、文明施工的意識,才能保證施工快速安全地進行下去。
二、完善實訓課教學方法
1.有效利用現場情境教學
建筑專業的實訓課教學,是讓學生將從書本上習得的理論知識通過實際體驗轉化為頭腦中真正知識的有效環節。中學生的社會閱歷淺,缺乏經驗,并沒有真正接觸或體驗過建筑行業,假如在此時對其灌輸過多理論知識,會導致學生難以接受,失去積極性。因此,在實訓過程中可使用大量現場教學或者情景模擬來幫助學生消化知識內容,如利用實訓課時間帶學生參觀社會上的施工場地,體驗實地操作,或者在課堂上利用一些角色扮演、情景演示的方法以加強直觀認知。
2.師生間互動與合作
在具備了完善先進的教學硬件設施的前提下,授課教師在實訓課教學時能否把握好教學的關鍵點,提出正確的教學方式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點。由于中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過少,在剛剛接觸建筑專業的知識時總會出現一知半解,難以全部消化理解的情況。作為教師,應當在此時多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心中認為的難點疑惑:如在課堂上專門騰出時間為學生答疑,或者在課后深入學生中進行交流探討,同時可以通過布置課后作業的方法,找出每一個學生的不足與欠缺,對其引導指正,加強師生間的互動與合作。
3.利用模型
在上文提到的實踐教學中,當學生通過實地調查從直觀主體上對建筑學有了了解;然而對于建筑的內部結構、材料類型尚存在很多疑問,而這些內容僅通過書面的知識來補全顯得過于抽象,因此,可用三維立體模型的制作與分析來彌補這一空缺。教師可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利用手邊的材料進行三維立體模型的制造。材料可用紙、木頭、鐵絲、陶土等,做出模型后教師對每位學生作品進行分析評價,并根據模型來講解構造與材料,不僅讓學生獲得了最為直觀的認知,還培養了其空間想象力與創造力。
4.加強實踐訓練
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才是培養職業能力最有效、直接的方法。實訓的先后順序應依照學生對該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在教師的帶領下循序漸進地推進,以搭建建筑中最基本卻最重要的腳手架為例:教師先根據此項目選好場地,提供所需資料與材料,再利用課堂時間先向學生具體展示工作過程,并對學生進行分組。在學生進行任務分配之后,開始討論腳手架的材料并研究正確的搭建方法與工序,并做好記錄。在進行真正的實地實驗前,還可以通過模型的制作與拆解來分析正確搭法的原理與錯誤搭法的原因所在,避免材料的浪費。
三總結
1.圍繞焊接取業能力設置課程
(1)完善課程的綜合和能力目標的整合
在課程設置中,雖用了一些傳統的課程名稱,如金屬工藝學、熔焊原理、焊接結構、焊接工藝、焊條電弧焊實訓和強化實訓等專業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內涵和外延都發生了變化。是圍繞焊接職業能力要求,xt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新組合,使之成為一體化模式課程教學。同時按企業的需求還相應開設了專業基礎課機械制圖、機械設計基礎,為船舶定向生開設船舶識圖等相關課程,提高了學生的讀圖能力,大大地拓展了該專業學生的知識面,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企業的信息回訪中證明,這一課程的一體化教學整合是行之有效的。在素質與文化基礎課程方面,應滲透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例如焊接專業開設“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常用文體寫作”,為適應焊接專業發展需要開設了“計算機應用”課程等,還應有針對焊接專業特色設置數理化綜合課程。開職業道德與就業指導目的是使學生了解道德與職業道德的聯系與區別,職業道德的特點;焊接專業對職業道德的要求。指導學生樹立適應市場的就業觀,了解就業政策與就業市場,了解求職擇業的方法和技巧,了解不同類型單位的求職情況,怎樣適應社會走向成功。
(2)“夯實基礎”與“實用為先、夠用為度”的統一
必須注意,職業能力是顯性和隱性相結合的表現,如果要培養學生的焊接技術的職業能力,既要注意揮接操作的顯性的能力,還要注意培養那些根據母材選擇焊材、選擇工藝參數等的隱性的專業能力。此外,對焊接行業興趣和情感都會影響完成崗位工作的效果。因此,顯性能力和隱性能力共同構成職業能力和職業素養。為了培養學生的焊工職業能力,在焊接機械化、自動化增長強勁的今天,應夯實焊條電弧焊實訓這一基礎課程。其原因之一就是焊條電弧焊是其他手弧焊的基礎,還由于這種焊法靈活、用處廣泛,大多數的修補焊件都用此法。學生在企業中有時需要從事一些手弧焊工作,學習焊條電弧焊課程還可以使學生積累焊接運條手法和工作經驗,使學生強化對焊接基本技術的認識,還可以拓寬學生就業面和崗位適應能力。原因之二,是焊條電弧焊是訓練學生體能性技能,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對焊接工藝和焊接設備的調試能力的良好途徑,也是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態度,促使學生成長為一個好的焊工的必要手段。焊條電弧焊焊接的工件的類型很多,根據國家焊工職業標準分級,結合焊條電弧焊課程的目的性,選擇的焊接訓練課程。課程定位于中級工以上的要求,在理論能力培養目標上“夠用”為度,同時實訓課程內容上與焊接專業理論課程相銜接,知識和技能項目上“實用”為先??梢姾粚嵒A是“實用、夠用”的前提和保證。根據企業人才需求特點和學生特點,完整地分析能力要求,設置對職業能力培養最有利的課程,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第一職業能力,并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完善和發展。
2.確定取業院校課程內容為“一體化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
以往的焊接專業課程設置,都是理論教學和操作技能培訓在不同的階段分別實施,學生先學習理論知識然后通過集中實習去完成實踐活動。在一個技術工人完成一項工作的過程中,我們很難區分他用的是理論知識還是實踐知識,二者相結合才反映為對問題的解決能力。學生在學校構建的知識和技能是分離的,而工作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融合的,而學校的行為方式和企業工作中的行為方式不統一,就形成了學校開了很多課程,學生到了工廠卻用不上,學的和用的兩分離。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首先就是要結合工廠工作實際選擇一體化教學課程。學習焊接理論的同時或講完一段完整理論后,就立即應用這一理論指導實際操作,或是邊將理論邊進行實際操作演練,將完成焊件全過程的質量所需的能力,作為完成課程的考核標準??梢姡诼殬I院校中,培養適應企業需要人才,確定課程內容為“一體化教學模式”已勢在必行。
二、一體化教學模式加強適應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師資隊伍建設
1.教師應樹立專業“一體化教學”思想
在職業學院教學改革大潮和政府政策指引下,激活教師對新技術、新方法的認識,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將教學改革落實到實處,注重教師理念的更新。如果教師的理念落后了,那么教師就不可能主動地去探究課程內涵,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也不可能積極地去完成專業能力的更新。這樣一來,學校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只能停留在紙面,即使實施下來也會流于形式。改變教師觀念的關鍵不單單是學,更重要的是實踐。課程改革沒有現成的東西可以照搬,必須在實踐中探索符合國情和各自學院實際情的教學規律與教學方法,在實踐中提高自我,將觀念轉變為動力和行動。注重培養教師的教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號召教師打破傳統的東西,圍繞企業需求,大膽探究和實踐,以最有效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2.加強培養復合型的專業教師隊伍
教師要實現教學要求和目的,就必須了解整個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及教學過程中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課程改革中打破了學科體系,學科是綜合和相互滲透的。如果教師沒有綜合的專業能力,綜合化了的課程仍然由各個學科的教師分別擔任,這樣的課程更新只是名義上的更新而已。職業教育曾提出:職業學校教師要實現“雙師型”。所謂的“雙師型”教師是指在一定專業領域具有理論和技能雙項能力的教師。在專業教師達到“雙師型”要求的基礎上,xt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將理論和實踐簡單地分層疊加,而是必須了解職業的工作過程、工作情境和行為方式。將理論和實踐教學的全部課程,按照工作過程,在教學中一體化地展開。因此,專業教師理論水平和操作能力雙面發展,還要對職業過程全面了解,否則教師就不能制定有效的教學策略。理論和實踐一體化課程和課程實施策略,首先要實現教師知識與技能的綜合化?,F代職業教育需要復合型專業教師。培養復合型教師,采用的方法是外培與內培相結合,自培和引進相結合,教學和教研相結合。要外派教師到大學或企業去學習和調研,及時和當前主流技術接軌,將主流技術引人教學。教師應非常了解企業的人才需求狀況,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帶動整個教師隊伍綜合專業能力的提高。
三、以項目教學形成職業能力為核心的一體化教學全過程
一、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現狀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通常由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操作程序或環節、實現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等因素構成。目前多數高校將“會計學畢業論文”作為課程體系中工作技能教育層面中的一門必修課(4學分),與會計專業其他課程相比較,該課程近年來在教學方面的改革顯得不足,尤其是缺乏合理的教學模式,教學環節隨意性較大,使得該門課程應具備的訓練和培養學生理論思維與創新能力的作用受到質疑。
(一)教學理念不明確傳統的教學理念是“以教師為中心”,近年來我國教育界提出了“以生為本”的新理念,越來越多的課程教學中開始樹立起“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但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通常是采用課下指導的方式,并且通常安排在第八學期,學生忙于就業聯系工作,教師難于與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交流討論,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到位,談不上“以教師為中心”,學生由于無暇顧及論文,常采取臨時突擊應付了事的態度,使得論文寫作成了一種形式,更談不上在論文寫作中“以學生為主體”,使得該課程由于教學理念不明確導致師生關系陷入一種尷尬的境地。
(二)教學環節不規范每一種教學模式都有其特定的邏輯步驟和操作程序,即教學環節,它規定了在教學活動中師生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步驟應當完成的任務。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與環節通常包括:選題、搜集整理資料及技術準備、制定進度計劃、撰寫開題報告和論文提綱、交流討論、撰寫論文初稿、思考討論后的修改及定稿、進入論文答辯,并且在這些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貫穿其中。但由于該課程的教學環節通常采取課下指導的形式,再加上課程安排缺乏科學性,師生溝通交流討論的時間難以保證,使得某些教學環節被忽略或者越過,各環節的任務無法有質量地完成,最終影響畢業論文的質量。
(三)教學大綱缺失教學大綱是指導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綱領性文件,對課程性質、目標、內容、課程進度、文獻及參考書目、學生作業及評分標準等做出規定,是實現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多數高校會計學畢業論文作為課程體系最后一門課程缺少教學大綱,指導教師不能及時地根據學科發展、課程改革以及社會需要調整選題,不能合理根據預定的進度安排文獻查閱整理、提綱擬定、論文撰寫等指導以及與學生在各環節的交流討論,不能有效地查看學生的完成進度及對學生各環節的表現做出評價,學生不了解該課程的具體要求,不能根據教學大綱要求安排好論文寫作,只是一味地在指導教師的催促下被動地完成任務。
(四)教學評價標準不盡合理教學評價是教學模式中所特有的為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而采用的評價方法和標準。目前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成績評定主要由兩部分組成,指導教師和答辯委員小組各自給出成績,最后按比例給出最終綜合成績。盡管從選題、調研、搜集資料、論文撰寫、修改到定稿、參加答辯,每一環節和過程都制定有相應的規定和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考慮到學生如果畢業論文成績不合格就無法拿到畢業證和學位證書,不得不降低評定標準。在答辯資格取得和控制方面通常沒有具體的要求和標準,使得部分學生在論文寫作時缺少壓力和動力。同時也缺少對指導教師的考評辦法,沒有從努力程度、優秀論文等方面進行評價,也使得指導教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會計學畢業論文應設置為專門的研討課
研討課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起源于18世紀德國哥廷根大學,現已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科教學中被廣泛采用。近年來,我國研究型大學開始嘗試研討課教學模式,并開展了許多積極的探索,如開設新生研討課,幫助學生完成進入社會生活和學術生活的過渡,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專業興趣;一些專業老師也在自己的課程教學中,將研討課教學作為提高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由于會計學畢業論文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沒有專門的主講教師,而是將學生分配給每一位指導教師,每一位指導教師都擔任該門課程的教學任務,但都沒有將其視為一門需要獨立完成的課程,忽視該門課程的質量和效果,缺乏探索該門課程教學改革的主動性,使得該門課程長期處于教學改革的邊緣境地。盡管針對近年來畢業論文質量下滑進行了原因和對策分析,但至今尚未真正從教學模式的改革上進行探討。研討課作為一種教學模式,與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有著很大程度的融合性,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在教學理念上的契合研討課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和學習風格,強調學生活動的目標、學生的動機、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的作用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推動者,這種教學理念符合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要求。會計學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完成的習作性的學術論文,應具有一定的學術性、科學性和創新性,這就要求師生之間需要經?;友芯亢陀懻?,教師應當發揮好指導作用,做好選題、文獻搜集整理、觀點梳理、實地調研考察、論文寫作方法等的指導,這種指導應當是具有規范性和制度化的要求。而研討課教學模式則具有固定的時間、具體確定的教學環節和要求,它不同于一般松散的學術討論,更不同于隨意性的課下輔導,這些具體而明確的規范,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作為一種課程類型穩定下來并形成制度,對教師指導學生的方式和學生形成自主研究學習的能力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能夠真正地體現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二)二者在教學內容上都具有拓展性的特點課程是否適合設置為專門的研討課課程,一般應考慮以下條件:適應一年級新生的知識背景,以入門級課程為主;以專題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組織載體,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研討課的教學目的之一在于幫助學生在一般原理的啟發下理解具體的事物,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一種方式,是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運用和拓展。與其他專業課程不同,會計學畢業論文沒有固定的教學內容,它需要指導教師關注實際問題,具有選擇和確定恰當問題的能力,即論文的選題。會計學畢業論文的選題來源可以有不同的渠道:指導教師對會計專業或與專業關系密切的跨學科的研究熱點、前沿問題有一個基本的把握,或者將自己的在研課題分解成若干問題,或者將會計實務中出現的新問題等,確定為可供學生選擇的論題;也可以由學生根據課堂的專業課學習中發現的理論問題,或者是在社會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確定自己感興趣的專業論題。在選題階段,一般指導教師不宜直接給學生指定論文題目,而是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準備,發現、歸納、整理自己的研究點,這一過程是學生對前期專業課程知識的延伸和拓展,指導教師將這些論題整理成大致的研究領域或方向寫進教學大綱供學生選擇,這樣一方面學生在選題時有一定的空間,挖掘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結合學生的專業興趣確定恰當的論文題目,另一方面也方便指導教師根據學科理論動態以及會計實務的新變化,隨時調整論題。
(三)二者在教學流程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研討課教學模式具有完整而規范的實施流程,主要包括確定研討主題、查閱文獻資料、主題報告宣講及課堂討論交流、修改報告論文等,其靈活性和適應性較強,可以結合不同課程的要求加以運用。與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流程相比較,二者有許多相同的環節,可以嘗試將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規范流程科學地運用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使二者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發揮研討課教學模式研究問題、合作研究、提高創新能力等功能,最終提高畢業論文質量。
在將研討課教學模式應用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環節時,要注意以下兩點:(1)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會計學畢業論文實踐性要求較高,要求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運用專業理論知識分析解決問題,需要靈活地安排試驗、參觀、調查等教學活動,或聘請實務界人士進行座談,讓學生不斷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2)課內與課外相結合。以往的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大都是在課下時間完成,使得論文指導工作隨意性較強,論文質量難以保證。根據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要求,可以將一部分論文指導工作安排在課堂時間來進行,如把實習調研、選題、文獻查閱搜集整理方法、開題報告和擬定提綱、論文寫作規范等方面通過不同的專題講座形式來集中指導,既可以提高效率,也可以減少逐個學生指導的隨意性,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可以在課堂上通過主題報告宣講、課堂討論交流方式來進行,這樣可以加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廣泛交流合作,不斷產生新的靈感,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途徑,真正實現教學和研究的融合,促進教學相長。
三、會計學畢業論文應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索
在將會計學畢業論文設置為一門專門的研討課時,要注意與其他課程教學中采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要求不同,在具體實施中要結合自身的教學規律和特征。
(一)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調整現有的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學期和時間上的安排,將其時間跨度安排在第七、八兩個學期。在第七學期分配指導教師后,指導教師便可根據研討課的教學模式合理安排教學活動。首先,指導教師將選題、文獻查閱搜集整理方法、開題報告和擬定提綱、論文寫作規范等方面通過不同的專題講座的形式在課堂上集中指導,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既是講授者,又是指導者和主持人,并負責解答學生的提問,或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幫助學生了解畢業論文的研究目的、意義和應達到的要求。其次,學生確定好選題后,安排每個學生就其選題所作的資料搜集、觀點梳理、文章結構等論文前期準備工作以主題宣講的形式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指導教師應作為參與者、討論者、提問者展開交流與討論,讓學生在這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中,不斷地得到新的啟發,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和思考。在第八學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地安排并完成論文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修改定稿等,可以和指導老師單獨溝通交流。這樣不但可以解決以往論文指導和寫作的倉促,也避免了與就業聯系工作時間沖突,更重要的是在研討課教學模式下,會計學畢業論文課程更加規范,從而使畢業論文質量有了根本的保證。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教學大綱課程教學大綱對規范指導課程教學、保證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根據會計學畢業論文的教學特征,在編制教學大綱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教學內容的特殊性。會計學畢業論文課程的教學內容主要應包括兩部分,一是指導教師匯總的選題,學生可以在選題范圍內確定論題;二是指導教師就各項指導內容安排專題講座。(2)研討課教學方法的說明。描述將研討課教學模式融入到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的流程和環節,讓學生了解和熟悉這一過程,明確教師和學生彼此的權利和責任。(3)課程跨度時間較長。畢業論文的準備與寫作有一個過程,不是短時間能夠完成的,教學大綱中要明確規定在各個時間段內需完成的任務,具體包括:在第七學期的課堂指導中,指導教師所進行的每次專題講座的名稱和進度,根據需要安排的參觀調查、專家座談的大概內容和進度,以及每個學生的主題宣講進度;在第八學期,學生需要完成初稿、修改、定稿、答辯。(4)課程評價的過程性。由于研討課教學模式的引入,使畢業論文的評定結構發生相應變化,除了包括以往論文寫作質量和答辯表現兩部分成績外,還加入了根據資料準備、課堂主題展示及觀點陳述、課堂討論、開題報告的完成等環節的諸多表現情況給予學生成績評定。同時,完善的課程教學大綱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需要根據情況的變化適當地進行調整,并保證在教學實踐中得到有效執行。
(三)需要其他課程教學的合理配合會計學畢業論文教學是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最后一個環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富有創造力地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但這種能力的獲得不能單靠這最后一個教學環節來實現,而是需要本科階段一系列的課程教學配合來共同實現。這就要求其他課程教學中也應進行多種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嘗試與實踐,而研討課教學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種。具體做法:一是在一些知識體系完整而系統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將適合研討的內容由教師確定合適問題,引入研討課的教學模式;二是在會計專業課程體系不同階段遞進式地設置若干專門的研討課課程,如一年級的“會計學科概覽”、二三年級的工作技能教育層面的某些模塊課程選修課、四年級的“會計專題”等,讓學生在這些不同的課程中,多次經歷發現問題、研究收集、歸納整理、主題發言、交流討論、書寫報告及論文等過程,不僅能夠體驗到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分析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等逐漸得到培養和提高,從而能夠在最后的畢業論文環節得到專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的提升。需要強調的是,會計畢業論文還需要與“畢業實習”環節緊密配合,學生可以通過畢業實習熟悉企業情況,搜集論文數據,實現畢業論文與社會實踐的鏈接,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可以給學生配備一名實踐導師,由校外單位或學校實習基地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財會人員擔任,幫助學生解決在實習和論文寫作期間遇到的一些實務問題,以彌補理論指導教師在實踐經驗方面的不足。
[本文系2013年度中國海洋大學本科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會計學本科畢業論文引入研討課教學模式的探討與實踐”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于衛兵:《會計專業課程教學中運用研討課教學模式的探討》,《中國大學教學》2012年第9期。
[2]宋光輝:《開設新生研討課“教育與經濟”的三點思考》,《中國大學教學》2011年第4期。
[3]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比較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唐軼:《美國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研究》,《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2期。
(編輯熊年春)
關鍵詞: 專業信息素養 論文寫作 嵌入式教學 學期論文 教學改革
1.引言
隨著國家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實施,高校更注重學生能力、素質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培養。長期以來,高校進行信息素養培養的常規途徑是借助新生入館教育和文獻檢索課程,但由于當前大部分院校對文獻檢索這門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再者課程開設得較早,學生還沒有涉及專業知識的學習,導致目前文獻檢索課程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大學生信息素養的要求,導致學生到后期的專業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遇到專業相關的工程實際問題時,依然無從下手,不具備專業信息檢索、管理、挖掘及應用的基本能力。為改變現狀,提高大學生的信息素養及科技論文寫作等綜合能力,我館嘗試與機械優集學院協同合作,開展了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改革。
2.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
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又稱課程整合式教學服務,是指圖書館學科館員(或教學館員)與院系專業教師協同合作,以一些特定課程為載體,從課程的教學培養目標的討論開始,逐步制訂出具備雙目標(專業知識教學目標和信息素養培養目標)、雙測評(專業知識和信息素養能力測評)的教學實施計劃,深入具體教學過程、發揮教育職能的重要方式,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積極、主動的專業信息服務模式。嵌入模式下的課程規劃集專業知識教學和圖書館信息素養等綜合能力實踐為一體,這不僅能提高高校圖書館的知識服務能力,對提高大學生專業信息素養、專業自學、專業科研創新等綜合能力也有積極作用,是未來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在歐美發達國家已經得到大力推廣,我國一些高校、學者都進行了相關的研究和實踐,如上海大學圖書館的熊惠霖對國內外高校圖書館嵌入式教學服務的現狀和具體案例進行了研究分析[1];五邑大學圖書館的勞立華將信息素質教育與畢業設計相結合,開展了嵌入式教學服務[2]。
3.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教學模式
鹽城工學院機械優集學院,通過多年的教改探索,結合卓越計劃的方針政策,構建并實施了“知行合一,能力為本”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嵌入式學期論文系列課程是該模式下與圖書館協同合作的一個特有的實踐教學改革環節,包括學期論文(1-3)共三個項目,分布在2、4、6學期進行,其教學目標并不一定要求學生寫出多高水平的學術論文,而是借助循序漸進的學期論文研究和訓練過程,培養學生在后續專業課程、畢業設計乃至未來就業崗位所需的專業信息素養及相關的綜合能力。
3.1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流程。
嵌入式學期論文的教學實踐環節采取基于任務的學習模式,以具體的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在學生選題、撰寫提綱、充實論文、制作PPT等過程中開展相關的知識講座、培訓和集中答疑,并對學生實踐的各階段的成果進行考核和評價。教學實施過程包含前期準備、論文撰寫、審查與整改和演講答辯四個階段八個環節,采取“集中+分散”相結合的組織形式,每個環節的具體任務及要求如表1所示。圖書館學科館員不僅要根據計劃安排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更要和專業教師一起,在學生集中環節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考核。
表1 嵌入式學期論文實施階段―環節―任務要求
3.2嵌入式學期論文的能力培養目標及途徑
嵌入式學期論文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進行了明確的界定和分類,主要培養學生六個方面的能力。
3.2.1專業文獻信息處理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利用網絡、學校圖書館數據庫資源進行各種專業文獻的檢索并進行篩選分析、優化組合、綜合利用、加工創新和創造的能力。在嵌入式學期論文的實施過程中,通過檢索相關專業文獻資料,了解專業相關主題的最新動態,獲得較有意義的選題,為自己擬定的選題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或可借鑒的方法和思路,避免選題落后,論文組織缺乏邏輯性,甚至是低水平重復前人研究工作等。
3.2.2專業研究能力的培養,包括對專業問題的分析、解決方案的提出、新知識領悟等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自主選題,文獻的閱讀分析、論文內容的組織撰寫等研究過程的訓練,發現值得研究的問題,對增強學生挖掘問題的敏感性、發現問題的能力、探索創新意識、研究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
3.2.3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論文組織、確定大綱,論文撰寫、中文摘要撰寫、論文格式規范、參考文獻引用等方面的訓練,明顯提高學生的科技論文寫作能力,為后續的課程設計說明書、畢業論文的撰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1.高校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的思考
2.本科論文寫作過程細化性分析
3.提高農學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主要途徑
4.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模式探索
5.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6.從高校本科論文環節淺談本科評估與教學管理
7.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的實踐與探討
8.有關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問題的思考——以歷史學為例
9.英語專業本科論文寫作創新性研究
10.本科畢業論文教學改革研究——以工商管理專業為例
11.財經類本科畢業論文形式與選題研究——基于學生能力培養的視角
12.本科論文新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13.本科論文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14.對藝術類本科論文的幾點思考
15.自學考試本科論文預申請管理系統設計
16.護理本科實習生畢業論文回顧分析
17.對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思考
18.基于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導師制運行模式探索
19.聯合指導本科畢業論文的動因、困難及出路
20.跨校本科畢業論文指導模式初探
21.高校本科畢業論文學術不端現象平議
22.本科論文的創新性與本科生的創新能力
23.金融學應用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的實證研究——以某地方財經高校為例
24.“全過程”本科論文寫作中科學素養的培養——以法學專業為例
25.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論文選題的分析和思考——以南開大學漢語國際教育本科論文選題為例
26.影響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完成質量因素探討
27.我國本科畢業論文制度的闡釋與建構
28.合理安排時間,提高本科論文質量
29.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幾點建議——以欽州學院為例
30.關于圖書館服務職能與本科畢業論文的幾點思考
31.二類院校本科畢業論文外審制度利弊及對策淺析——以陜西榆林學院為例
32.中日化工類大學本科畢業論文環節教育方式比較
33.對本科畢業論文工作的幾點思考
34.工商管理函授本科畢業論文質量提升路徑探析
35.理工類專業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現狀調查與分析
36.英語本科畢業論文寫作的動機研究及其啟示
37.略論大數據時代下本科學位論文過程管理網絡交互平臺的工作機制
38.護理本科畢業生對畢業論文撰寫的相關態度和行為調查
39.本科畢業論文選題質量的探索與實踐
40.體育專業本科論文寫作不應取消而應加強
41.外語專業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多樣化的現實思考
42.以案例分析為創新路徑的大學本科畢業論文指導
43.論“本科畢業論文存廢之爭”對當前地方高校本科畢業論文的影響
44.強化本科畢業論文教學環節的探索與應用
45.高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教學質量綜合評價研究
46.綜合性大學取消本科畢業論文辨析
47.英語專業本科論文寫作的交互式教學模式探索
48.關于提高經管類本科畢業論文質量的探究
關鍵詞:Seminar教學模式;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Seminar課程
研討課(Seminar)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在西方發達國家大學文科教學中被廣泛采用[1]。它通常是由教授向學生提出問題或鼓勵學生發現問題,然后在其指導下進行研究并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在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近些年來,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許多重點高校開始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并進行了有益的探索,這些探索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開設新生研討課(Freshmen Seminar),由各學科領域的知名教授主持,借助某一師生共同感興趣的專題,通過教授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以研討的方式邊學習、邊討論;二是一些任課老師也開始結合自己所講授的課程,嘗試采用Seminar教學方法來提高教學效果。以上這些嘗試盡管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效,但是它們主要是針對本科教學的某一個階段(如大一新生)或某門課程而進行的。事實上,Seminar教學模式中所體現的研究性學習應當貫穿于本科教育的每一個階段并滲透到后續的有關課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一個完整連續的學習訓練過程中養成創新意識和批判性思維的習慣,形成合理的能力結構。因此,本文結合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探討Seminar教學模式在相關課程教學中的引入以及在本科教育的各個階段設置專門的Seminar課程。
一、目前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模式的現狀
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框架和活動程序,通常由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操作程序、實現條件以及教學評價等因素構成的穩定的結構。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和發展,我國的會計學教育已經取得了許多的成績,但與社會和時代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諸多明顯的不足,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上還存在著許多落后的狀況。主要體現在:“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尚未改變;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目標較模糊;教學操作程序固定僵化;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缺失;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評價不合理。
二、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
Seminar這一形式有明確的教學目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教學體系,因此成為一個具有規范性、內在規定性的教學范式[2]。除了通識教育層面的課程之外,大多數院校的會計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包括學科基礎教育層面、專業知識教育層面的課程以及相應的方向模塊課程。在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要結合會計專業的課程自身的特點。大部分的會計專業的課程從課程內容上都可以分為適合傳統講授和適合研討兩個部分,在適合進行研討部分的課程內容中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可以擺脫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極大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1.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
Seminar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關注學生的需求、能力、興趣和學習風格,強調學生活動的目標、學生的動機取向、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教師的作用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和推動者[3]。將Seminar教學模式引入到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中,會使得學生為完成研究論題而積極主動地搜集大量相關資料,進行大量的閱讀、思考分析問題,并與教師和同學之間進行互動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的能動性被調動起來,形成自主性學習的氛圍。
2.教學目標明確
Seminar的教學目標著重培養學生根據研討課題,如何著手調研、查閱資料、提出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和技術路線。通過研討式的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4]。Seminar教學模式對學生的多項能力進行訓練,尤其側重于學術研究能力、探究和批判精神、口頭表達和學術論文寫作等能力和素質培養。這對于會計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會計學科的綜合性和會計實務的復雜性,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參考選題或引導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并著手調研和查閱資料,通過不斷地討論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觀點,最終以規范的書面寫作的形式有效地傳遞學習成果,這樣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
3.操作程序規范且靈活
Seminar教學模式具有規范的課堂操作實施過程:(1)確定研討的主題。主題的范圍可以是教師自己的研究領域有關問題,也可以是學生們在學習和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最終主題由學生自己來確定。(2)查閱文獻資料。學生以個體或小組分工的形式,查閱文獻資料或通過實地調研搜集有關資料,然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整理、篩選、分析、形成觀點,為課堂討論和交流做好準備。這一階段可以訓練學生的學術研究能力和團隊合作的精神??紤]到目前會計專業課程普遍大班人多的現象,在實施過程中應該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并且發揮教學助教的作用對學生進行指導。(3)主題報告宣講及課堂討論交流。報告人利用多媒體對該主題的研究背景、方法、內容和結論觀點等進行陳述之后,課程參與者向報告人提問,要求報告人對某些內容進行解釋或表達看法。這一階段可以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口頭表達的能力。(4)修改報告論文。報告人或報告小組根據報告過程中教師、學生等所提出的問題和意見,并按照學術論文寫作規范的要求,將報告論文進行反復修改后最終提交。這一階段可以訓練學生學術論文的寫作能力。
這種教學模式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合作,并將課內與課外緊密地結合,促進教學相長,實現教學和研究的融合。會計專業的課程在引入Seminar教學模式時,可以結合會計專業實踐性強的特點,靈活地安排實驗、參觀、調查等教學活動,或者聘請企業財務會計實務工作者進行座談,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地開拓自己的視野,提高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4.教學內容的深化與拓展
Seminar的教學內容雖然以課程內容為基礎,但并不局限于課程內容,是課程內容的深化和拓展。Seminar教學模式實施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問題的選擇是否合理。在許多的會計專業的課程教學內容中,有相當一部分內容適合課堂的傳統講授,這些內容仍然采用傳統的大班授課的方式,能夠起到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具有從本課程中選擇恰當問題的能力。那么什么樣的課程內容適合呢?針對會計專業的課程特點,一般來說比較適合研討的內容涉及會計職業道德和法制教育、會計審計實務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和現象的分析、財務會計審計理論的深入拓展等。比如“中級財務會計學”這門專業主干課程,其課程內容主要包括三部分:財務會計基本理論體系,財務會計要素的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財務會計報告的調整及其他,這三部分內容在傳統講授的基礎上,均可以根據當前理論研究的熱點或者會計準則在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設置若干研討的主題,供學生選擇進行研討交流學習。
5.教學評價過程化和多樣化
由于Seminar的引入,使考試方式和分數的評定結構發生分化。Seminar成績一般占本門課程的30~50%,其他考試如筆試占50%左右[5]。Seminar的評價系統是一個過程化、多樣化的綜合評價系統。過程化、多樣化的評價體現注重學業過程評價,根據小組討論、課堂展示、小論文等情況給予學生成績評定。其中評價的主要因素包括對知識與方法的掌握程度、分析與批判性思辨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會計專業的課程中引入Seminar后,該門課程的成績由兩部分組成,一是Seminar教學內容的考核成績,二是傳統講授內容的考試成績。教師可以根據Seminar教學內容所占的比例,來確定其在本門課程成績中所占的比例。每門課程適合采用Seminar教學模式的內容占課程內容的比例不盡相同,但通常至少需要安排兩次以上的課題研討。
三、會計專業不同階段設置專門的Seminar課程
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需要一個持續的過程,隨著專業知識的不斷積累和學習能力的不斷提高,在進入高年級時對研究性學習能力的要求會需要進一步地提升,因此有必要探索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在不同階段設置專門的Seminar課程。哪門課程適合作為專門的Seminar課程開設,應考慮以下條件:一是適應一年級新生的知識背景,以入門級課程為主;二是要以專題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組織載體,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6]。因此,結合目前的會計專業的課程設置,借鑒國外將Seminar課程分為初級、中級、高級的做法,在會計專業本科的不同階段可以設置以下遞進式的Seminar課程。
1.將“會計學科概覽”作為一年級的Seminar課程
“會計學科概覽”是在會計專業一年級開設的一門學科基礎教育層面的課程,與其他課程不同,它不強調知識的全面系統,不需要先修課程的知識,用的是特定學科的方法和材料進行研究,重在引導,激發學生對學科的興趣,從而為學生進行專業選擇做準備。該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在了解會計的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會計與財務等基本概念與內容、會計職業構成與技能要求的基礎上,掌握會計專業文獻的查閱和使用的方法,通過廣泛的閱讀,善于思考和討論交流,養成研究性學習的習慣,建立起對會計學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因此,需要改變過去以教師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將它作為一門專門的Seminar課程來實施教學。
2.在二三年級將某些模塊課程設置成Seminar課程
大多數院校的會計本科專業的課程設置除了包括通識教育、學科基礎教育以及專業知識教育三個層面的課程之外,還根據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以及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政府財稅部門、審計機關、公司企業、金融機構、會計師事務所等)設置了相應的模塊課程,比如,管理控制模塊、財務管理模塊、非營利組織模塊、金融企業模塊、審計模塊等,這些模塊課程通常都是選修課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未來工作的方向,重點選修某一模塊課程。而這些模塊課程中的許多課程和其他教育層面的課程一樣,仍適合采用傳統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但是其中某些以專題教學為特征,不強調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的課程,如“薪酬制度體系設計”、“公共部門專題研究”、“資本運營實務”等課程,適合采用以Seminar為主的教學模式,作為專門的Seminar課程來開設。另外,在三年級開設的學科基礎教育層面的“財經應用文寫作”課程同樣適合。
3.將“會計專題”作為四年級的Seminar課程
“會計專題”是在四年級開設的一門專業知識教育層面的一門必修課,但是它又與以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
為特征的該層面其他必修課不同,它的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會計學科的熱點問題、前沿問題以及會計與審計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的最新變化等的研討學習,因此,最適合將其作為專門的Seminar課程來組織實施教學。四年級是本科學生的一個關鍵的過渡時期,他們中的一部分人要進入社會從事財務會計審計的實務工作,還有一部分人會進入到研究生學習階段,為了順利地完成這個過渡適應未來的工作和學習,需要在這個階段進一步地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而這門課程中關于會計熱點前沿問題的專題研討學習,對于那些下一步進入研究主導的研究生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能夠為他們進一步的研究學習打下基礎;同樣這門課程中關于對會計審計等方面的政策法規的最新變化的專題研討學習,對于那些很快要從事實際工作的學生們來說,能夠為他們適應工作環境和在工作中發現并解決新問題提供必要的準備。
以上設置為專門的Seminar課程,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很少有統一系統的學科代表性的教材,教師需要根據學科特點理清其重點、線索和方法,在課程一開始時給學生提供一份教學大綱,教學大綱在整個教學工作占有重要作用,其內容包括教師提供給學生本學期需要閱讀的文獻目錄、研究問題和寫作方法指導、可供學生選擇的論文寫作題目和課堂展示的主題、課堂參與討論的內容及完成進度要求等;并在教學大綱中列明論文寫作、課堂展示以及課堂參與討論等各占總成績的比例。教學大綱在實施的過程中,每一環節需要強調以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研究為中心,教師只需要在課堂上以較短的時間,講清學科的基本概念、理論、思路和重點,以及給予學生研究方法上的指導。學生在這些Seminar課程中,經歷了選擇課題、研究收集、歸納整理、書寫報告及論文、交流討論等過程,能夠真正領會并體驗到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2] [5]馬啟民.“Seminar”教學范式的結構、功能、特征及其對中國大學文科教學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3(2):20-23.
[3] 唐軼.美國研究型大學新生研討課教學模式研究[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2):44-46.
[4] 李蓓.本科Seminar課程教學的綜合分析[J].教育與現代化,2003(4):35-39.
一、調查內容與對象
(一)調查內容 本次調查采用隨機問卷調查與訪談為主。調查問卷主要是從學生的主觀體驗和學校的客觀條件以及教師的教學情況等方面出發,考察學生對創新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認識,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看法、對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改革的需求、最適合培養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力求站在學生的角度有針對性地提出更可行的、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
(二)調查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的對象是金陵科技學院會計和財務管理專業四個年級的學生。通過較大范圍的隨機問卷調查和小范圍的一對一訪談的方式進行。共發出問卷300份,回收有效問卷278份,回收率92.67%。調查樣本的構成如表1所示。
二、調查結果分析
(一)學生對目前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觀體驗
(1)課堂教學模式存在缺陷。課堂教學能否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影響,因此了解學生對目前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的主觀感受顯得尤為重要。從表2可看出,選擇各種缺陷的比例均超過50%,尤其是認為目前的教育以灌輸為主,缺乏啟迪思維,這也是阻礙學生創新能力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也是目前大學教育方式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教育注重對已有知識的傳授,忽略學生對知識的質疑、批判,大多數學生認為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學好書本知識就夠了。而若長此以往,學生將缺乏對事務的批判性認識、沒有懷疑精神,而這些恰恰是創新所必須的。
(2)教師采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學生認為目前教師主要采用了圖1中所示的教學方法。從圖1可知,目前采用最多的主要是講授法、練習法和案例教學法,這與財會專業的課程有關,國內外的財務類課程通常都會采用案例進行教學。然而同樣是案例教學,在美國等一些學校,通常是同時采用問題探究法和討論法讓學生分析案例并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而從上述調查結果來看,我國在這方面比較欠缺。但對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來說,這些教學方法更加重要,可以讓學生通過調查、分析和討論來解決問題,讓學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才會增強創新意識。
(3)教師主要的教學手段。目前教師主要借助于多媒體設備和課件,以及黑板板書,分別占到92%和96%。另外有34%的學生選擇了課程學習網站,但網站互動性不強,內容更新太慢,對學生自主學習的幫助并不是很大。
(二)課堂教學模式對創新能力培養重要性的調查 從圖2可知,多數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對于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很重要,特別是對財會類專業來說,在校內或校外實踐的機會和渠道比較少,課堂教學是獲取知識和培養能力的重要途徑。但也有少部分學生認為財會工作不需要創新,主要是因為對財會工作的認識還停留在傳統認識上,缺乏深度認知,這恰恰也說明了教育的缺陷之所在,未能讓學生對本專業的工作性質和前景有足夠的認知。少數學生抱著無所謂的態度,說明這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對這樣的學生也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正確的引導十分有必要。
(三)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模式的調查 在調查過程中,列舉了國內外創新教育比較成功的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并做了簡要的介紹,讓學生在選擇時可以參考。
(1)學生對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課堂的認識。在調查時,選取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比較欠缺,而在國外創新教育比較好的大學常體現出的課堂特點作為選項。從表3可以看出,學生認為質疑引導和自主探究的課堂是最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這也是目前的課堂教學所欠缺的。然而,只有不斷質疑和批判性學習知識,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當然,財會專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工作中需遵循相應的財務和會計標準,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側重于學生掌握現有的標準和制度,但在標準和制度規定范圍內業務處理的靈活性等方面,都需要不斷探索和改進。因此財會類專業更應該通過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2)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力的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在借鑒了國內外創新教育較成功的高校的課堂教學模式之后,列舉了主要的課堂教學模式供學生選擇,從表4的調查結果來看,財會專業學生較傾向于采用啟發式、重實踐、小組合作、師生交互型等教學模式。其共同特點就是要讓學生勤于思考、自主探討解決問題以及將所學知識用于實踐,這也是培養創新能力所必需的鍛煉。至于在有些國外大學采用的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輔導為輔的教學模式,還未得到多數學生認可,這也跟國內大學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多年傳統的教育觀念相關。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還無法實現這么大的跨度,在少數課程采用學生自學為主是可以的,但絕大多數課程仍然是教師主導更易于實現教學目標。
三、結論與啟示
(一)結論 第一,通過調查發現,絕大多數學生認為課堂教學對于創新能力培養來說非常重要,這說明財會類工作雖然是相對比較嚴謹且有制度規范可循的工作,但學生已經意識到要想學有所用,實現更高的職業目標,僅僅會循規蹈矩是不行的,在各行各業競爭逐漸加劇的社會環境下,勇于創新的精神是取得成功的關鍵。第二,很多學生認為目前的一些課堂教學方法不利于創新能力的培養。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方法的影響,也受到目前教育教學條件的限制,以及教師的經驗和意識、學生自身因素等的影響。大部分學校近年來較注重硬件建設,但在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方面未給予足夠重視,很多教師為了職稱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對課堂教學未投入足夠的精力,另外受教育體制影響,大多數學生從小就受升學壓力影響,創新意識較弱。第三,國內外創新教育較成功的高校課堂教學模式,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說明學生比較向往較開放的、思想自由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課堂學習形式。而這正是國內大學目前比較缺乏的,但卻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形式。
(二)啟示 只有教育部門和學校都引起足夠重視,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模式,將創新能力培養目標細化,結合課堂教學環節,將其具體化,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才能逐步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和方法,促進創新能力培養。針對上述調查結論,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加強。
第一,實行動態教學管理。在教學管理環節,學校應給予教師更多的自,如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大綱制定、考核等方面可由教師根據課程性質和培養創新能力的需要自行確定。但定期或不定期對其教學內容和教學質量進行檢查和考核,考核標準參照財會類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此外,學生也需要對教師的教學方法和能力做出評價。這種動態的教學管理既給予教師充分發揮教學水平的自由度,也有效地激發了教師的教學創新,對教學質量的提高將產生積極作用,有利于營造積極創新的氛圍。
第二,注重實踐教學質量。對財會專業的模擬實驗、論文、社會實踐、畢業實習等實踐教學環節應進行嚴格的管理。首先在模擬實驗環節,學生在完成本專業實驗的同時,還可以借鑒其他專業知識和方法,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另外,在實驗之前,應該對相應的知識進行測驗,合格者才能參加實驗,這樣可以給予學生一定的壓力,促使他們更好地掌握知識和技能。假期社會實踐和畢業實習環節是目前最容易流于形式的,最好由學校統一組織學生參加這些社會實習,由于財會工作的特殊性,可以分批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實踐崗位也不局限于財會崗位。在論文環節,目前的本科畢業論文質量大多都不高,其原因之一是論文時間與找工作重疊,學生沒有在論文上花足夠的精力。對此,可考慮改革畢業論文要求,如采取小組的形式來完成論文,老師給每個學生分配一個課題,學生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依據所學知識分析、研究課題并總結觀點和創新之處,于學期末在小組進行答辯演講。這樣,學生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論文,將所學知識提煉深化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一個創新過程。
第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與方法。可以參照國內外創新教育的一些成功經驗,結合目前的教育條件和師生特點進行改革。如可以采取教師主導的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互動,針對某個知識點的教學,分解成不同的任務,每個任務設定相應的情景,具體可采取由案例啟發引導、教師講解、學生小組討論并發表觀點、教師總結陳述、模擬實驗驗證等過程完成知識的學習。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在思考,并且還要陳述觀點,既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也培養了團隊合作等其他方面的能力。在教學方法方面,問題探究法、情景教學法和討論法等有利于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方法目前采用得較少,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結合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結合任務驅動教學法、情景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問題探究法、討論法等教學方法,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