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9: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跨文化營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一個外國品牌進入到某個市場時,消費者對這一陌生的品牌首先要慢慢熟悉,然后才可能因了解而逐漸接受、喜愛這一品牌。而跨文化營銷正是能夠拉近品牌和消費者之間距離的有效手段,要想迅速的拉近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就要盡量選擇他們熟悉的事物作為溝通的媒介,越是熟悉的事物,人們的接受程度越高??煽诳蓸吩谂臄z同一個內容的廣告片時,會準備很多個不同的版本在不同的地域播放,如果是在亞洲地區播放,你看到的廣告片主角很可能是一個泰國的足球明星,而在南美洲播放時,你看到的可能會是一個阿根廷的足球明星,而在美國你看到的卻可能是一個橄欖球明星。通過跨文化營銷可以縮短顧客對陌生品牌的質疑、判斷期,迅速接近并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和好感,最大程度的降低品牌被排斥的可能性。
可口可樂的跨文化營銷表現形式
(1)通過渠道本土化,深入村鎮??煽诳蓸吩诿绹淖龇ㄊ怯每ㄜ嚢扬嬃纤偷礁鱾€渠道終端,但是這種做法在某些國家和地區卻是無論如何都做不到的,因為在非洲和印度的某些地方連條像樣的路都找不到。要想讓可口可樂在這些基礎設施十分落后的地方也能做到“無處不在”,只能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構建本土化的渠道。于是,穿著紅色馬甲的可口可樂員工會用拖拉機、手推車、自行車把可樂送到每個村鎮。這種具有地方本土特色的配送與分銷體系在非洲已吸納了1.5萬的就業人口,他們分布在3000多個分銷中心?,F代化的標準配送體系顯然無法適應這里的狀況,渠道本土化是唯一的方式,也是最好的方式,也只有通過這種方式可口可樂才有可能進入最偏遠地區的市場。
(2)品牌形象平民化,迅速普及。如果可口可樂是一種價格昂貴的奢侈品,顯然不利于其產品實現“無處不在、物超所值、首選品牌”的宗旨,而要在收入相對較低的欠發達國家實現品牌形象的平民化并不容易,在印度可口可樂找到了合適的契合點。在印度最平民化的娛樂方式就是看電影,每年上映的影片高達1600部,全國有1300萬人是每天都要看電影的。因此,可口可樂選擇了印度的電影明星作為代言人,讓可口可樂在短時間內變得家喻戶曉,且顯得親切和熟悉。同時它以極低的價格銷售產品,每罐售價只有5盧比,約合0.57元人民幣。而且,其銷售的地點遍布檳榔店、小吃店、修理店,更貼近百姓的生活,即使在鄉村地區也能夠很方面的買到。在印度,其他的軟飲料只會在特定場合飲用,被當作奢侈品,但可口可樂卻顯得更為平民化,可以隨時隨地享用。
(3)運用跨界營銷,鎖定目標顧客??煽诳蓸啡绻麊渭円揽孔约旱牧α咳ふ夷繕丝蛻羧后w并維持與顧客的緊密聯系無疑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而通過跨界的交叉營銷則可以與其他在戰略合作伙伴共享客戶群體,無需在吸引新顧客、留住老顧客的問題上花費過多的精力。在跨文化營銷的過程中若想事半功倍,要么像當地人一樣思考和執行,要么讓當地人替你思考和執行。在中國市場,可口可樂曾經與網絡游戲公司盛大合作借《永恒之塔》游戲推廣零度可樂,也與天聯世紀聯手借《街頭籃球》推廣產品,更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其與《魔獸世界》的全方位合作,通過這一跨界營銷成功鎖定了網絡游戲玩家這一消費群體??煽诳蓸放c其合作伙伴的目標消費群體基本是重合的,因為只有中國的企業真正了解自己的消費者,因此在跨文化營銷過程中借勢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可口可樂跨文化營銷仍需關注的要點
(1)外部公眾關系的協調。在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的事件中,中國商務部依據《反壟斷法》禁止了這一收購計劃。而與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百事可樂與康師傅的戰略聯盟卻順利的獲得了商務部的批準,從本質上看可樂兩大巨頭的目的都是為了擴大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只是采取的方式有所不同??煽诳蓸繁憩F的過于樂觀了,對于政府公眾的態度判斷存在偏差。在此之前,已經有達能和娃哈哈之爭的前車之鑒,公眾對于民族品牌的保護意識已經被激活,在這樣的情境之下,仍然選擇相對具有進攻性的收購行為顯然是不合時宜的。在跨文化營銷的過程中,如何協調好與政府公眾、媒體公眾等外部公眾的關系也不容忽視。
論文關鍵詞:商標翻譯,翻譯方法,誤區分析,翻譯策略,美學體現
一、引言(Introduction)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猛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商品交流也更加廣泛。在市場化過程中,品牌總是被喻為產品的黃金名片,為了在市場競爭中獲勝,除了要求品質優良之外,商標名的翻譯妥當與否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商標翻譯作為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動,涉及眾多的學科和領域,如社會學、語言學、心理學、文化、法律等。與其他翻譯不同的是,商標的翻譯有更高的要求,它既要保留原文的精華,又要符合消費者的商標心理。因此,這就需要運用語言、營銷以及美學方面的綜合知識。在翻譯的過程中可通過音譯、直譯、意譯及音譯結合的方法,同時結合商標音、形、義各方面的對等性,翻譯出能夠演繹內涵并兼顧消費者心理感受和文化風俗習慣的商標名。化妝品商標的翻譯就是最典型的實例之一,其受眾的美學特點決定了其產品譯名的重要性。愛美是女人的天性,女性對美的追求和渴望是她們購買商品的永動力,女用化妝品名的翻譯應符合女性消費者追求高雅和美麗的心理。因此,本文選取了化妝品品牌作為樣本進行更細致分析,從而更深入研究商標翻譯策略。
二、化妝品品牌的翻譯方法
筆者通過從超市實地調研、參考《昕薇》雜志(20010年10月號)所刊登的化妝品廣告、及化妝品相關網頁中收集到化妝品暢銷品牌共50個商標翻譯,通過這些品牌的翻譯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化妝品品牌翻譯主要采用了以下幾種譯法。
(一)音譯法(transliteration)
1、漢語拼音法
原名
譯名
品名
產地
大寶
DABAO
護膚品
廣州
隆力奇
LONGLIQI
護手霜
江蘇
丹姿
DANZI
防曬霜
廣州
郁美凈
YUMEIJING
【論文摘要】本文主要采用例證分析的方法,簡述國際和國內化妝品行業的現狀,通過對歐萊雅的跨文化營銷戰略進行分析,發掘出歐萊雅集團通過對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的運用,在現階段將公司的全球化策略細延伸為跨文化戰略,目的在于給我國的化妝品行業的發展做出三大啟示:品牌跨文化,銷售跨文化和研發跨文化。
隨著世界經濟的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不斷深化,企業經營國際化己成為勢不可擋的熱潮。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利用資源,將自己所擁有的資本、技術管理技巧、市場聯系、研究與開發等方面與東道國當地所擁有的人力資源、自然資源乃至市場規模等優勢結合起來,利用跨文化優勢,展開跨國經營,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優勢互補,成為企業國際化經營的主要形式。在跨國經營中產生的國際企業,由于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地域環境中,必然將遇到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管理,是國際企業在跨文化背景、地域下成功運營的保證,這尤其對正在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企業更具有現實意義。
一、世界化妝品市場概況
1993-2003年世界化妝品和美容品的總銷售額為每年24%的速度增長,2002年全球美容化妝品銷售總額是2000億美元,其中美國占25,西歐占30,日本占15},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所有國家總共占30%的份額。美國《財富雜志》對全球日用化妝品行業進行排名,寶潔、吉利、歐萊雅、高露潔、雅詩蘭黛、漢高、雅芳、資生堂、萊士集團、花王獲得全球10大國際品牌。如圖1所示,世界化妝品市場的分割圖中,西歐的市場份額最大,中國未入前三名。
二、我國化妝品市場態勢
(一)化妝品市場格局
1.市場產品普及率最高的為護發品
據統計,中國化妝品市場銷售額平均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長,最高的年份達41%,增長速度遠遠高于國民經濟的平均增長速度,且具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2007年1-11月份化妝品累計實現零售128. 3億元,同比增長24. 11%,其中護膚品累計實現50. 2億元,占化妝品零售總額的39. 1%,彩妝品累計實現12. 2億元,占化妝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9.5%; 2008-2009年1-11月我國化妝品制造企業銷售總額達46529424千元,同比增長15. 01%:2009年中國化妝品市場規模超過1000億元。
這些產品的主要目標對象直指白領階層,其中主要的增長力量來自于護膚品和彩妝。六類主要化妝品之中,市場普及率最高的為護發品,美容類化妝品市場遠未飽和,大部分人還是素面朝天,市場空間廣闊。
2.品牌壟斷愈演愈烈
目前,中國已成為亞洲第二大、世界第化妝品市場,行業品牌化競爭格局己經形成。在中國化妝品市場上,外資或合資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己接近80%;而國內化妝品生產只有通過中外合資,推出中低檔產品才能迎合中國消費者的需求,中高端市場基本被外資、合資企業所占據,歐萊雅、寶潔、資生堂、雅詩蘭黛等幾家國際巨頭形成了寡頭競爭之勢。
如圖3所示,化妝品占有率前十名品牌分別是:美寶蓮、羽西、玉蘭油、雅芳、歐萊雅、高絲、大寶、安利、小護士、資生堂。其中,排名第一的美寶蓮、第二的羽西、第五的歐萊雅、第九的小護士,均屬于歐萊雅集團旗下品牌。和護膚品市場相類似,彩妝品市場也是進口、合資品牌占主導地位。
(二)化妝品市場發展趨勢
2009年我國化妝品市場銷售總額仍高達800億元左右。這一歷史性突破意味著中國的化妝品市場己經達到了一個市場迅速擴容的臨界點,即將到來的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同時也會拉動消費需求,未來幾年市場將會表現出鮮明的跳躍特征。預計市場跳躍將主要來自以下四方面:
第一,消費需求細分的深化與不斷多元化,使得市場已有主流產品的銷售空間將進一步擴容,形成整個市場新的發展空間;
第二,競爭加劇,促使企業把產品鏈的重心由以往集中度較高的類別轉移到關注度較低的產品類別上來,如彩妝、運動用與旅游用產品等;
第三,消費主體多元化,以往比較邊緣的消費群體如兒童、老人、男性等也將獲得生產企業更多的關注。
第四,大眾化市場發展態勢愈加明顯。
三、歐萊雅集團跨文化營銷戰略的形成與啟示
(一)歐萊雅集團簡介
歐萊雅集團是世界著名的化妝品生產廠商,創立于1909年?,F在的各類化妝品暢銷全世界,廣受歡迎。除化妝品以外,該集團還經營高檔的消費品,并從事制藥和皮膚病研究。歐萊雅在中國的商務始于1966年設立在香港的經銷處。事實上,該公司1933年就曾對廣州、上海、北京等大城市進行過市場調查。旗下的主要有L’Oreal- Maybelline等十多個國際知名品牌。
(二)歐萊雅集團跨文化營銷戰略形成的理論背景
被聯合國跨國公司中心稱為“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一個國際生產模式”的鄧寧(John Dunning)的折衷理論就是體現為這樣優勢的理論。鄧寧認為,企業只有同時具備所有權、內部化、區位的特定優勢,才能從事對外直接投資(FDI)的。
鄧寧的理論道出了在企業跨國經營中存在一種潛在的優勢: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社會文化習俗、信仰傳統、市場狀況、技術水平、人力自然資源的條件,能給國際企業創造豐富的市場機會和豐厚的利潤回報。這就可體現為企業在跨國經營中所帶來的“跨文化優勢”。
從經營學的角度講,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之前,必須對東道國的投資環境作出具體的分析與評估,從而作出理性的決策。而在投資環境的因素中,文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子,尤其是文化距離(cultural distance)。這會給企業跨國經營帶來一定的投資風險與經營阻礙,但從上述的分析中可知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優勢也是十分明顯的。正確全面分析和評價跨國經營的文化風險,根據公司特性發掘文化優勢而作,是企業把握機遇,實現成功跨國經營的保證。歐萊雅在中國的成功經營堪稱是實現跨文化優勢的典范。兩國之間在政治制度、文化傳統、信仰習俗等方面的文化差距很大,然而文化的互補性也潛隱著跨文化的巨大優勢??梢哉f,有效分析利用跨文化優勢,是歐萊雅集團全球化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歐萊雅集團的跨文化營銷戰略的啟示
歐萊雅公司歷來把尊重個體差異,并以多樣化的產品和品牌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求當做是自身的使命。每個消費者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外表和身體特征,在年齡、膚質和發質類型上各有不同。文化的多樣性同樣多姿多彩。不同國家的消費者對美。對化妝品和個人護理品都有著不同的認知,且這一認知還將隨時間不斷發生變化。消費者對頭發造型、護膚、彩妝和香水產品的個性化選擇表達了個體的獨特性
歐萊雅的跨文化營銷戰略中給我國化妝品行業帶來的最為突出的啟示為以下三點:品牌跨文化、銷售跨文化和研發跨文化。
1.品牌跨文化
(1)占領中國市場
從歐萊雅進入中國市場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歐萊雅的中國市場占領進入計劃實際上是一個由多品牌管理戰略和品牌當地化戰略結合而成的“中國金字塔”。
金字塔第一層:收購美寶蓮。1996年歐萊雅集團〔L’Oreal)以7. 58億美元收購了市場占有率較低的美寶蓮品牌后,將美寶蓮總部從孟菲斯遷到紐約。從此海外市場的美寶蓮商標后增加了“紐約”兩個字,一些原先躺在美寶蓮研發實驗室里的成果,因此也迅速推向了市場。該舉動宣告了科技創新將與彩妝權威更完美的溶合在一起。同年歐萊雅公司和蘇州醫學院合作成立了蘇州歐萊雅有限公司,并且在蘇州建立了第一家化妝品生產廠家,專門生產美寶蓮(Maybelline)系列產品口這一時期的歐萊雅集團,顯然對企業為什么出去投資了然于心。該集團發揮了美寶蓮的無形資產的優勢,為進軍中國市場奠基。
金字塔第二層:引入巴黎歐萊雅。歐萊雅公司于1997年在上海創辦了中國總代表處,負責在中國經銷歐萊雅公司各類產品。兩年后,歐萊雅充分利用了區位優勢,在蘇州建立第二家生產廠家,生產巴黎歐萊雅(L’ Oreal Paris)系列產品,以期擴大市場規模,實現利潤最大化。顯然,引入歐萊雅是鄧寧的內部化優勢的完整體現,歐萊雅集團將擁有的財產通過內部化轉讓到中國子公司,這樣就比通過市場轉讓給局外人得到更多的利益。同時,該集團還將自身擁有特殊優勢(peculiaradvantage)發揮得淋漓盡致,巴黎歐萊雅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技能和產品特性、商標牌號,對中國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和影響。
金字塔第三層:收購羽西和小護士。2003年,歐萊雅中國收購了“小護士”品牌。所獲包括“小護士”品牌、除了創始人李志達之外的所有管理團隊、所有銷售網點以及位于湖北省宜昌一生產基地等。歐萊雅的中國此舉,是為了借助一個我國本土成熟低端品牌,完善其在中國竭力打造的品牌金字塔的塔基部分。歐萊雅公司邀請了華裔電影明星鞏俐作為其在大中華區的形象代表,力圖全方位的將歐萊雅這個集團品牌本土化。緊隨其后,歐萊雅集團又宣布已經和科蒂集團簽定協議,收購其旗下的品牌羽西。這一時期,歐萊雅集團利用品牌優勢進行并購力圖將品牌本土化的意圖完全暴露在中國消費者眼前。歐萊雅收購小護士、羽西,是為了實現所有權優勢中的商標權。通過對中國本土品牌的一系列并購,歐萊雅公司把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很好的結合起來運用,不斷擴大在華的市場投資,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收入和發展前景。
2)占領世界市場
歐萊雅在美國先后收購了Softsheen和Carson兩個針對非洲裔美國人的美發品牌,并講這兩個品牌合二為一,從而提高運營效率,他還提出為新的品牌加強研發的支持力度。為此,歐萊雅專門在芝加哥設立了研究中心,專門研究不同族裔發質特點。
除了占據美國非洲裔消費者的市場之外,歐萊雅集團的整合舉措使得Softsheen·Carson品牌可以遠征非洲大陸,甚至把目光鎖定在了倫敦和巴黎等歐洲城市大規模的黑人社區。
如今歐萊雅旗下的十九個國際品牌中,除了巴黎歐萊雅,還包括了日本的植村秀,中國的羽西和小護士,意大利的阿瑪尼香水,法國的薇姿和雅漾,美國的美寶蓮和THE BODY SHOP等多個國家的知名品牌。
歐萊雅集團利用特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同時,也與當地某些生產要素投入相結合,即把投資企業的優勢和當地的優勢結合起來,以達到取得比單純出口得到的更多的利益。這就是歐萊雅集團在跨國經營中為什么選擇一些國家而不選擇其他別的國家的解釋原因。
2.銷售跨文化
歐萊雅的營銷戰略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就是藥房專售和百貨公司柜臺出售相結合?;瘖y品入市一般會進商場、超市,很少考慮藥房。而歐萊雅公司則換了一種思維,認為在化妝品上市時,可以采用迂回戰術,通路選在藥房,按保健品終端來操作,待取得一定贏利后,再延伸到超市、商場,這樣更能擴大銷售,創造佳績。
歐萊雅旗下的品牌薇姿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藥房銷售的化妝品品牌。但只是藥店一種營銷渠道,顯然不符合傳統女性的消費主流市場的觀念。于是歐萊雅集團將藥妝品牌推向了百貨專柜。通過一系列的分析調查,歐萊雅集團認為百貨專柜定位對旗下的碧歐泉這個品牌更為合適。于是,開始著手強化碧歐泉在百貨公司渠道的表現,用生活方式味更濃的形象,使之與倩碧和嬌韻詩等競爭對手區分開來。
在美國,歐萊雅的團隊正在嘗試讓銷售渠道更加多元化,擺脫過于依賴百貨商店的情況。據《金融時報》報道,歐萊雅過去在美國近80%的業務都依托于百貨商店這類渠道。這樣的舉措也在全球很多地方展開。歐萊雅的產品正在積極進入專業化妝品連鎖店銷售,不但進入像了Lidl這樣的折扣零售商。還強化了互聯網銷售這樣的渠道,甚至開拓像家庭購物網(HomeShopping Network)這樣的電視購物渠道。
3.研究跨文化
近年來,歐萊雅集團在公司的發展戰略上,已將研發視為目前階段優先級最高的工作。此外歐萊雅還倡導,除了科學家外,各個地區高級市場人員也會參與到產品的研發和創新中去,與科學家們共同合作,一同發掘最有趣的信息,捕獲機會,而遍及全球的研發中心之間又可以共享知識。比如,亞洲的研究人員發現,一位亞洲女性在涂睫毛膏時,通常每只眼睛會涂60下,而歐洲的數據卻顯示,歐洲女性通常只會涂10下。這些巨大的差異,都會成為歐萊雅研發中心的科學家開發新產品的依據。
據悉,歐萊雅2008年的研發預算高達5. 8億歐元,合8. 53億美元,研發支出占了總銷售額的3. 3%,例。這些預算不僅僅支持了位于法國的視為該行業內最高比發實驗室,在該公司主要的業務地區,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和巴西,都有相應的研發中心,共有3000多位科學家在這些研發中心工作。
四、總結:
當前,我國的化妝品市場有新的增長空間,但是卻面臨著外國品牌占領中國市場份額加大以及本土品牌被收購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現狀。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國的化妝品企業大多品牌單一,所面向的消費群體也呈單一趨勢。未能在掌握了本國消費者心理的同時,尋找國際化的比較優勢。因此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的市場上竟爭力都處于弱勢。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異地、異國開展經營活動,與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也日益多樣化。不同的文化環境使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不可避免。文化風險的產生源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正確認識及全面了解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對于將要或已經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樹立文化風險觀念、提高規避文化風險的能力、制定科學的國際化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際營銷文化風險規避措施
當今世界,跨國企業經營和企業跨國經營活動與國內營銷的主要區別就是面臨不同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企業在國際營銷中的營銷方法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了銷售收入和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對目標國市場的文化風險進行分析和加以防范,有助于克服文化障礙,從而獲得國際營銷的成功。
1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含義
文化風險是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由于文化環境因素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使用的營銷手段不能適應當地文化,使企業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目標相背離,甚至導致企業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源自于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呈現多元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國際營銷過程中企業如果對文化差異或者文化沖突處理不當,有時會危及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利用和控制文化差異,防止差異演化為沖突,消除已有的文化沖突,對企業實現跨國營銷十分必要。
2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常見表現形式
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存在多樣化。我國企業在國際營銷中,并不是都對營銷過程中的文化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很多企業常常因為不了解目標國的文化而導致產品銷售不佳。在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2.1區域文化風險
區域文化與當地的歷史傳統與傳統習慣密切相關,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區域文化特征必然對商品生產的取材、設計加工、款式造型,包裝裝潢和產品名稱產生重大影響,形成帶有濃厚區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
比如Marlboro香煙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人們的聯想中,Marlboro總是和荒涼壯美的美國西部聯系在一起。又比如中東地區氣候炎熱,容易出汗,人們喜歡用氣味濃烈的香水;該地區少有涼風,氣溫高達四十五攝氏度,當地人又常用防曬乳涂身以潤膚防暑,并喜歡用清爽易揮發的化妝品。
2.2審美風險
審美是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它潛移默化地來源于藝術造型、表演、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審美觀念雖然有一定的一致性,但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的不同,不同的國家、民族、性別、種族的審美標準、審美意識和審美習慣往往呈現出民族性、地域性和傳統性。
美國人在選擇服飾時注意突出個性,追求新意;中國人則追求典雅、含蓄。中國人喜愛荷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潔;日本人則不同,他們常把荷花與死亡聯系在一起,象征不幸。紅色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熱情、奔放、光輝的顏色,是吉祥的顏色,而在某些國家,紅色卻是妖魔或死亡的象征。中國人覺得龍是很吉祥雄渾的,而許多西方人往往把龍與好萊塢災難片中的恐龍聯系起來,覺得龍是非??植赖难?造成災難,西方人惟恐避之不及,如果中國企業用龍做商標的話,產品銷售結果可想而知。
2.3種族優越風險
在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的接觸之中,民族心理如同一道無形屏障,起一種過濾和隔離作用。當外來民族與當地民族文化觀念相沖突時,民族心理會產生一種先天的、自發的反感與排斥,由此產生種族優越風險。所謂種族優越風險,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價值取向不同,來自一種文化的人具有較強的種族優越感,相信自己的行為方式優于他人。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優越感有多種表現形式。如一些國際企業由于相信自己在國內的經營方式優于海外競爭者,因而在海外采取與國內相同的方式進行經營,甚至不改造產品使其適應特定市場的特殊需求。
美國人第一次向日本推銷小麥時就犯了試圖改變當地人價值觀的錯誤,日本人長期以大米為主食,甚至沒聽說過面粉和面包。而美國人在沒有調查日本的飲食習慣的情況下,認為日本人也像美國人一樣喜歡上吃面包,營銷的結果可想而知。后來美國人迅速改變了營銷策略,派了大批的營養學家去作推廣工作,使日本人認識到食用面包更有營養,最終打開了日本市場。因此好的營銷戰略應具有民族適應性。
2.4風險
宗教不僅代表著一種節日、儀式或禁忌,而且影響和支配著人們認識事物的觀念、準則和方式?;浇坛珜Ч潈€和勤奮工作,易導致追求效率的氛圍,并產生實用主義人生哲學。佛教強調精神修養,貶低物欲,易導致對技術的忽視和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這些價值觀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會對消費需求的結構及其消費模式產生持久強烈的影響。
中國一家公司將一批皮鞋出口到埃及,為使皮鞋更加迎合當地的風俗人情,這家公司在鞋底制作了幾個阿拉伯文。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設計者不懂阿拉伯語,而隨手從一本雜志上抄了過來,這些字竟是指穆斯林世界的“真主”,因此導致的麻煩令中國駐埃及大使館頗費周折。所以國際營銷策劃人員在針對某一目標市場進行營銷策劃時,必須了解當地的教規,尊重當地的,并適當地加以利用,從而達到國際營銷的目的。
2.5其他風險
在國際營銷中,還有一些文化問題影響到營銷效果。例如,中國曾經風行的名牌電池“白象”,進入歐美市場時直譯為英文“WhiteElephant”,是“大而無用”的意思。在國際營銷過程中,為避免翻譯問題,營銷人員應盡量向當地人請教,或采取“兩次翻譯”,即把翻譯后的文字再請當地人譯回本國語,看是否有不當之處。所以企業在國際營銷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目標國的文化風俗、語言習慣、民族信仰、愛好、。這樣才能使產品符合當地人的喜好,才能取得良好的銷售業績。
3營銷中文化風險的規避措施
3.1識別文化差異搞好調研
沒有充分、完整和準確的市場信息,跨國經營的決策便無從談起,即使決策也是盲目的,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在跨文化調研時,應注意:(1)調研的內容應全面。一般來說,一國的文化應由四種亞文化構成:民族亞文化,如波蘭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亞文化,如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種族亞文化,如黑人、東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亞文化,如西部地區、南部地區、新英格蘭等,每一種亞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認同感和社會影響力將各成員聯系在一起。(2)調研應盡量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實地調研是相對案頭調研而言的,案頭調研方式雖然比較省時省費用,但對文化的調研卻不太實用,因為文化必須要親身去體會、去感悟。所以,企業進行國際市場的文化調研時,必須要有一個雙重文化影響下的人,這樣,調研起來省時、省力而且相對準確和完整。
3.2按照目標市場國的文化進行產品設計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往往是通過購買行為的差異表現出其所屬的文化群體。產品是由品牌、包裝、式樣、色彩、質地等一系列因素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其審美觀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電,在英國這個牌子不太合適,因為在英國人看來,孔雀開屏是一種自我炫耀,令人討厭。再比如美國通用汽車的“NOVA”牌汽車在美國銷售還行,但到西班牙語中成了“走不動”的意思。牌子是這樣,包裝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國許多包裝物上有男女相互擁抱的圖片,這種包裝拿到中東便受到忌諱。還有式樣也是這樣,中國一些玩具廠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夠,在國外引不起孩子的興趣。產品的質地問題也是如此,廣州惠林環保銅筆有限公司采用廢紙把鉛筆芯卷在中間,然后浸上一種“膠水”而生產的環保鉛筆在西方備受歡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國家盛行的環保文化。所以,目標市場國的文化也是進行產品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3.3按照目標市場國的文化特點進行企業管理
一些企業總是試圖把在國內成功的企業文化帶到國外去。例如在1982年設在美國的本田汽車制造廠的日本經理,曾試圖讓美國工人也象日本本田制造廠一樣,穿廠服、戴廠徽并在上班前唱廠歌,但卻遭到美國工人的拒絕,他們馬上認識到在日本行之有效的企業管理辦法在美國不一定適用。因為他們強調個性的價值觀和日本強調集體的價值觀不同。不同國家文化上的差異性還要求企業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上要注意適應性。尤其要做到企業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兼容,使企業文化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
3.4加強對國際營銷人員的跨文化培訓
當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中,大都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忽視了對員工的跨文化培訓??缥幕嘤柷∏∈墙鉀Q文化差異、防止文化沖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1)對雙方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3)語言培訓;(4)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公司員工對文化的鑒別和適應能力。在對文化共性認識的基礎上,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公司戰略發展的原則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經營觀和強有力的公司文化,使每個員工能夠把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同公司的經營業務和宗旨結合起來,也使子公司與母公司的結合更為緊密,增強跨國公司的文化變遷能力和適應能力??缥幕嘤栔?還需要加強與國外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正確的文化認知觀,增強對目標國文化的敏感度和適應性,能夠根據目標國文化因素的特點,對市場營銷組合要素實現合理搭配,以適應目標國市場需求,有效規避文化差異帶來的風險。
3.5發揮企業形象對于實現國際營銷目標的促進作用
論文關鍵詞:商務英語;跨文化;商務文化
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一個分支,商務英語是商務和英語的結合,是指人們在商務活動(BusinessActivity)中所使用的英語,在西方國家通常稱為“BusinessEnglish”。商務英語以英語為載體,以適應各種職場生活的語言要求為主要目的,內容涉及到商務活動的方方面面,其教學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能通過英語這個媒介靈活應用于商務交流。當前,面對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如何把跨文化、商務文化意識嵌入到日常的商務英語教學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廣博的商務專業知識的應用復合型人才’這無疑給商務英語教學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一、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與商務文化意識雙重嵌入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商務英語教學不只是語言教學,更多的表現為將英語語言、商務知識和跨文化交流融合為一個整體,通過一系列的綜合及專業訓練,培養學生應對各種商務活動的技能及跨文化交際能力。實踐證明,文化因素導致的誤解對人際關系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比純粹由語言造成的誤解大得多,重語言輕文化的教學模式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不利的。針對這一情況,在當前的商務英語教學中實施跨文化與商務文化意識的雙重嵌入尤其具有重要意義。
1.跨文化意識嵌入的意義
學習英語的基本目的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從而實現跨文化交際,提高人們在商務情景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隨著各行各業的商務活動、商務交往的日趨頻繁,其中跨文化的商務活動也越來越多。與此同時,國際經濟合作在不斷加強的同時,文化間的隔閡卻在不斷擴大,各國文化的不同導致行為準則、詞匯內涵、思維方式和語篇組織等方面均有很大程度的差異。如果從事同一商務活動的人員不了解彼此的文化差異,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往往會影響雙方的溝通,造成的負面影響很容易削弱國際商務合作的經濟效益。面對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要實現商務交流這一交際目的,這就需要了解交際中的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含義和價值觀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交際等。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商務英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培養懂國際商務規則、掌握世界各民族文化特點的復合型人才,而能否跨越文化障礙、避免文化沖突,是國際商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關鍵。“
2.商務文化意識嵌入的意義
商務文化主要包括商務價值觀念、商務倫理道德、商務傳統風俗、商務禮節與禮儀、商務語言交際及非語言因素等,還涉及到政治制度、經濟環境、法律體系、宗教文化、企業文化、飲食、傳媒、娛樂、經營、營銷等多方面。由于不同的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在商務傳統風俗、商務禮儀習慣等商務文化方面也存在差異。在日益頻繁的商務交際活動中,不同的文化因素在交流的同時會產生交叉和碰撞。商務文化因素往往滲透在各種國際商務活動之中,如果缺乏對這些文化的了解,就會因為文化障礙,造成文化沖突,從而影響商務交流的成功。文化深深根植于語言,語言蘊涵豐富的文化因素。因此,必須處理好商務英語語言教學與商務文化知識教學之間的關系,把商務文化介入和商務文化意識培養與商務英語語言學習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學生的商務文化意識或素養。
二.雙重嵌入的具體策略
1.在商務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的嵌入
英語不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一種交際能力,如何應用商務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商務英語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跨文化意識的嵌入,能夠使學生了解東西方商業環境下的文化差異,能夠掌握在處理跨文化交際中一些微妙問題時所需要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從而有利于建立起有效的溝通。
(1)遵循語言分析和文化比較相結合的原則,注重中西文化之間的差異對比。在組織教學中只有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教育相結合,學習語言者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理解、寬容異國文化并加以借鑒和吸收。因此,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授課教師可以通過增加背景知識的介紹,讓學生了解到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客觀分析兩種文化的共性和差異性,培養比較、區分不同文化差異的自覺意識、敏感性和鑒別能力,使他們更深切地體會不同文化體系的碰撞、沖突、調節和融合,達到強化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目的。
(2)采取多種途徑、方式、方法,立體式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授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圖片、幻燈片、錄像、電視以及英文原版電影等資料給學生以直觀的感覺,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隋;通過設置語言情景模擬,塑造仿真英語環境,進一步理解語言在特定場合情景中的內涵及所表達的內心感情,增強學生的交際角色意識;在課外,開展一系列圍繞跨文化意識培養的競賽和“文化、“文化多棱鏡”等文化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視角理性地去看待跨文化現象;引導學生在閱讀文學作品、報刊雜志時留心和積累有關文化背景知識、社會風俗習慣、社會關系、價值觀等方面的材料,有意識地實行“文化滲透”。教師可通過交替式地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等手段,從而提高學生的商務交際能力,指導學生在不同的語境中正確選用跨文化交際的策略。
(3)加強商務英語教學的創新,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英語和漢語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語言,它們在表達方式上自然存在差異。任何人不可能在思維問題的時候總是用外語思維,首先都會不自覺的用熟悉的母語來思維,用英語思維是許多英語學習者都希望達到的一種境界。首先,授課教師讓學生區分中英思維模式的區別。漢語思維重直覺,比較忽視邏輯的形式論證,屬螺旋型模式;英語則重視個體思維、邏輯思維,是直線型模式。其次,在教學中堅持規范、準確地使用英語授課,以減少學生對母語的依賴性和母語對英語教學的負遷移。在平時的教與學環節中要最大限度地用英語去理解,用英語去思考,用英語去創造,用英語去實現。再次,授課教師在課內外采用多種方法,精心設置問題和情景,啟發學生克服思維定勢,跳出漢語的思維習慣,用英語進行思維表達,培養他們直接用英語思維并進行英語交流的習慣。最后,強化模仿、口語、閱讀等訓練,止’學生多讀、多聽、多說、多寫和多思,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和訓練英語的語感,不斷拓展自己的英語思維能力。
2.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商務文化意識的嵌入.
許多國家和地區在政治制度、經濟環境、法律體系、文化、宗教和風俗,以及經營習慣、商業價值觀等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形成了世界上形形的商務文化差異。商務文化因素滲透在國際商務活動之中,而且經常會引起文化障礙,造成文化沖突。因此,在商務英語學習中應該注重加強商務文化意識的嵌入和滲透,跨越商務文化的障礙。
(1)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不斷學習、提高自身的商務文化素養。涉外商務活動能否順利開展取決于許多因素,但能否跨越商務文化障礙是關鍵。而商務文化涉及到政治制度、經濟環境、法律體系、宗教文化、企業文化、飲食、傳媒、娛樂、經營、營銷等等多方面的知識,涵蓋了商務價值觀念、商務倫理道德、商務傳統風俗、商務禮節與禮儀、商務語言交際及非語言因素等。教師首先必須學習相關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使自己具有較強的商務文化意識。授課教師尤其是要注意學習不同國家的文化,包括它們的政治、經濟、歷史、教育體制、宗教習俗、風俗習慣等,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商務文化。
(2)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可以把商務文化介入和商務文化意識培養與商務英語語言學習相結合。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如多媒體、網絡、電影、電視、圖片、幻燈片等,以靈活性、趣味性和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使商務文化知識滲透到日常的語言知識技能的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效果。授課教師也可邀請一些在國際商務領域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商務人士或外國專家作專題講座,向學生介紹一些國際商務活動中的商務文化、商務禮儀等,學生還可以與他們進行雙向的探討與交流。
(3)通過各種途徑與渠道讓學生參與真正的國際商務活動實踐。尋找各種機會組織學生去觀摩一些具體、真實的國際商務活動,讓他們參與其中,在真正的國際商務活動中學習、觀察、體會各種商務價值觀念、商務禮儀、交際習俗,增長對商務文化的感性認識。學校還可以與一些外企公司合作,讓學生去公司實習、培訓,實地接觸不同的國際商務人士和他們的文化,在實踐中應用自己所學的各種商務知識,以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鞏固、加深對商務文化的理解。
我們并不希望這僅僅是一臺“專家秀”。我們的雜志,將會借此搭建一個專業平臺,在促進業內交流,使專家團成員可以展現自己最新、最權威的觀點同時,為我們的讀者帶來營銷領域的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而對于中國企業的營銷實踐,這個專家團也必將會起到指導性的作用,為一線工商企業提供最實用的支持。
陸定光: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總監,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中國企業及合資企業的市場營銷行為;中國市場的特征及相關的營銷行為;銷售渠道管理,跨文化的市場營銷活動等。在國際學術期刊及會議論文集上多篇,曾獲美國華人管理學者管理學術會議最佳論文獎,美國決策科學西部學會國際企業管理最佳論文獎。除學術研究外,擁有豐富的市場營銷管理經驗,曾在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及新西蘭從事營銷活動,為政府與私營機構提供管理顧問服務。
營銷觀點:
加入WTO后,跨國公司加速滲透,中國市場已進入品牌戰國時代,但國內很多企業在品牌的管理及意識上仍然比較落后,對品牌在購買過程中的作用并不全面了解,加之一些品牌的地方色彩過于濃厚,不利于其打開全國乃至全球市場。
王緝慈:
北京大學城市與區域規劃系教授、國際地理聯合會經濟空間動態委員會指導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經濟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21世紀研究院兼職教授。在北京大學主要講授“工業地理學”等課程,并從事產業集群方面的研究。著有《現代工業地理學》、《新的產業空間: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的發展與布局》、《創新的空間-企業集群與區域發展》等著作,另有中英文論文100余篇發表。
營銷觀點:
產業集群是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升級的主要載體,對提高企業、產業、區域和國家的競爭力舉足輕重。無論是高新技術產業還是需要創意設計的傳統產業,都需要企業在近距離協作和互動,以降低成本,加速創新。我國很多產業集群要從基于低成本的集群發展成為創新性產業集群,還需要企業、政府、科研機構和中介服務機構共同的長期努力。
何茂春:
現任國家商務部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和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法學會WTO研究會副會長。長期從事中國“復關”、“入世”對策問題研究和國際貿易及投資法律研究。在國家行政學院、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金融學院等學校擔任客座或兼職教授。曾多次參加國際經貿談判和國內、國際學術研討會。參與和主持過聯合國組織和世界銀行的調研項目,獨立主持完成過數個重大投資項目的規劃工作和國家級課題。
營銷觀點:
企業在進行國際化經營時,應先在本土基本完成現代化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管理水平的國際化,再積極進行海外開拓,并能勇于“客場”挑戰,主動競爭。只有這樣做才能在國際市場上經受考驗并發展壯大。
葉智輝:
現任特許經營協會首席顧問、CEPA商機發展聯合會創會理事。2002年創辦商機無限(中國)顧問有限公司,并擔任總經理。商機無限現已成為國內最具影響力的顧問機構之一,設計創造了全中國第一個以CEPA為主題的商場――“CEPA香港商品城”。該商品城在一個月內奇跡般地完成了全部招商工作,取得空前的成功。曾多次組織數百個香港品牌北上考察,為國內引進香港及國外優秀零售及餐飲品牌做出了貢獻。
來自加拿大和美國、意大利的四位學者的演講構成為一個較完整的單元,具有一定的體系性。國際藝術與文化管理協會(AIMAC)主席弗朗索瓦?科爾伯特先生通過六個維度。即市場營銷導向、顧客服務理念、體驗型營銷、藝術體驗者的動機分析和顧客再次消費的意圖情感、參與度和滿意度等后消費行為的分析,以及文化體驗與消費者共同創作的互動性,闡述了藝術市場營銷與消費體驗的關系。他特別把目前國際學者的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綜合評述,提出了三個概念,即美學體驗、服務體驗與消費體驗,并提出了市場驅動與驅動市場的理念。
意大利米蘭BOCCONI大學公共與非盈利管理教授阿里克斯。圖里尼以BOCCONI經驗為視角產出公共政策制訂的三種理念,其一,第一手資料公共決策是多層次性,不僅僅是政府決策的層面,而且也是文化組織的決策層面,特別是有可能是項目決策的層次;其二,基于第一手資料公共決策,他提出了三個類型,一是創新性的決策,二是互動性決策,三是情感吸引的決策;其三,他使用實驗的方法,為提取第一手資料提供了很重要的基礎。
來自耶魯大學戲劇學院的維多利亞?諾蘭教授和紐約戲劇發展基金發展總監安?特萊茨是美國著名的藝術管理專家,她們圍繞美國當代戲劇藝術能力狀況進行研究,通過問題假設和調研,既設置了六個能力的一般性的關照,同時叉涉及如何論證和確認這六個能力的狀況,并且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國外藝術管理的專家的研究,首先表現出視野的開闊,既有宏觀的國家層面的政策研究,也有微觀的實際運行與操作的研究,既有縱向研究,也有橫向研究;其次是研究方法具有多樣性。把藝術學、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大眾心理學等有機結合為一體;又次,能夠超越單一的研究角度,上升到一個綜合的、全面把握的角度。
來自國內40余所院校及出版社、文化企業的學者環繞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管理這一核心命題展開演講和深入的研討,其中又分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跨文化語境下中國藝術管理的宏觀審視。涉及這一命題演講的學者從國內外藝術管理的發展現狀與趨勢出發,高屋建瓴地分析藝術管理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的種種現象和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上海戲劇學院黃昌勇教授從對我國藝術管理專業學科建設梳理開始,基于中西比較的視角、藝術管理體系的構建、方法論的自覺以及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等。提出了“一個基本判斷”、“三個發展維度”、“三大問題”的總體觀察。上海交通大學胡惠林教授認為,跨文化本身是流動的。虛擬空間的形成加快了藝術流動的速度,形成藝術的多元化和多樣性;藝術管理具有現代性與社會性,其制度創新值得研究;藝術具有意識形態性,并非專指政治意識形態,而是一種價值體系。北京師范大學周星教授指出,應當科學辨析宏觀藝術管理和微觀藝術管理的關系,重視對藝術活動客觀規律的掌控。不能把藝術管理者等同于行政管理,應當從行政管理的模式和理念里面超越出來;要確立藝術管理的基本理念,科學設置藝術管理學科;要充分認識藝術管理人才的特有品質,重視該類人才培養的特殊規律。濟南大學江奔東教授強調,藝術與文化管理,需要重視文化規制的問題,要有制衡效果的標準,各機構職責劃分是否清楚,規制出臺的政策是否合理;內容規制應當體現全人類共同價值,即先進文化的標準;文化產業規制需要有立法實施和統一的完整性;面對文化規制,需要科學地掌控政府、文化企業和文化消費者三者之間的博弈。山東藝術學院田川流教授深入論述了宏觀藝術管理與圍觀藝術管理的關系。二者在管理的特征、管理主體與客體、管理使命和方式等方面有較大的不同;二者是制導被制導的關系,又是相互協同的關系:二者會出現一些沖突與摩擦,應在文化建設實踐中不斷磨合與化解,使之產生更大的活力。上海師范大學方華從社會學與文化研究領域切入研究藝術管理的狀況,這一過程所體現的社會文化現象早已引起社會學家和文化研究者的關注。上海師范大學劉素華作了中美國家藝術基金的比較研究,指出美國國家藝術基金五十年興衰表明多元文化與共同價值的協調是國家文化治理中的棘手問題,而中國國家藝術基金如何在價值認同的框架中激發文化活力,既是其直面的挑戰,也是其肩負的使命。
第二,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管理的發展趨向。較多學者針對藝術管理某個方面的現狀與問題,予以深入的剖析,許多觀點具有深刻的創見。天津音樂學院張蓓荔教授認為跨文化傳播要確立科學的理念和標準,尋找相同的精神內涵與情感共鳴;要凝聚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多方力量構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傳播格局,用好交流貿易等多種方式;要科學設計項目、制定合理的指標、突出重點、分階段、分批次推進,突出品牌戰略,市場戰略,合作戰略和媒體戰略。山東藝術學院李丕字教授針對我國政府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戰略,指出要跳出舊有的“內向型研究”的局限,以開放的心態開拓“外向型研究”,充分發揮雙向視域研究的互補優勢,同時積極開展中外合作研究,真正做到知己知彼、互學互鑒,互利共贏。中國文聯出版社朱慶社長講述了基于互聯網的藝術資源管理。中國文聯出版社建立的“中國文學藝術+互聯網”這一平臺要為每一位藝術家或藝術學家免費做唯一個人的官網,精準和廣泛地傳播交流學術成果。他認為互聯網時代應當拓展藝術管理的視野,建立宏大的藝術資源庫和藝術交流的巨大平臺,這正是科學管理的體現。湖北大學藝術學院張建軍教授切人中國外流文物的回歸這一命題,認為具有跨文化交流的意義,其間既有不同文化碰撞,也有相互的認同。為了實現更多文物的回歸,應當審時度勢,調動政府、民間各方面的力量,加大科學管理與運籌的力度,實施行之有效的舉措。四川音樂學院廖勇教授探討了員工與組織、組織內各部門和組織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依存關系,提出構建一個有利于組織高效運作的內外管理生態是現代管理的關鍵,而遵照相應的組織制度設計和管理生態模式進行秩序井然的有效管理,則為管理的生態法則。
第三,跨文化語境下的藝術創意、生產與營銷。該課題涉及到藝術管理具體運作的諸多問題,從創意與策劃、生產與運營到傳播與營銷,引發了眾多學者的關注。
南京藝術學院夏燕靖教授提出了“時尚何以先覺、先行和先倡”的命題,認為三個“先”字在市場有一種先導的作用。用這種辦法,把時尚的前沿和信息傳遞給大家,由此從內心對時尚取得一種共鳴。對時尚開發可歸納為四個特點,即時尚和經濟一體化;消費的符號也就是炫耀性的消費;時尚產業全球同步進行中,其周期大大縮??;有高附加值,也有高風險。廣西藝術學院何清新教授運用民族志研究方法,認為基于族流的對歌文化,隱含著藝術傳播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想象力。云南藝術學院藝術文化學院侯云峰教授以該院創作體驗話劇《問心》的經驗,闡釋了作為藝術管理類專業在管理實踐中的探索和經驗,是一種基于微觀的和實證性的研究。濟南大學王玉副教授楊楊分析了中國演藝產業在建設中遇到的收益不確定性較強和資產的可抵押性較弱兩方面存在的風險。為使風險在可控范圍之內:一要從風險的來源角度準確識別風險;二要采取模糊綜合評判法,通過選取因素集、因素加權、備擇評語、確定評判矩陣四個步驟科學評估風險,為風險處理措施的選擇提供依據。上海戲劇學院黃海認為,藝術家個人品牌具有重要的意義和特點,具有共性的藝術家個人品牌經營策略,包括確立個人品牌核心價值、滿足藝術消費受眾需要、原創性策略、達成溝通、事件營銷、建立個人品牌形象、建立共同品牌。山東藝術學院李冬梅副教授指出,在電視真人秀節目制作中應把媒體融合作為目標原則,通過目標管理和任務分解,實現攝像、舞美和后期制作的創新,提升節目的影響力。遼寧科技大學藝術學院李囝副教授指出,管理團隊的素質將決定藝術表演團體的整體水平。靈活高效的內部管理機制、多樣化的融資渠道、符合市場要求的營銷策略以及與時代同步的創新手段都是藝術表演團體生存和發展的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