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醫學倫理道德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當器官移植、人工授精、基因技術等新的生物醫學技術名詞充斥于社會的各個方面時,我們需要清楚地認識到現代醫學科學已經全面跨進了一個嶄新的高速發展的技術時代,涉及人體的醫學研究和臨床試驗也越來越多,切實有效地調和醫學倫理道德與醫學科技發展間的矛盾分歧已是刻不容緩。對此,筆者認為,在傳統醫學倫理學四大基本準則即尊重、自主、不傷害與公正的基礎上[2],在醫學研究中需要進一步強調這樣一點:醫學倫理學的首要任務就在于保障患者的利益。
維護人的生命尊嚴人是世界上惟一有理性、有感情、具備社會關系能力和信念的實體,醫學研究的發展首先要體現出對人的尊重,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才能更好地造福人類。
尊重人的自在研究者與受試者以及醫患之間應當建立起一座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橋梁,承認并尊重受試者、患者的自應當成為展開醫學研究的先決條件。以欺騙、哄騙、誘導等方式進行人體試驗尤其是臨床藥物試驗,或是采用未經倫理審查、科學論證即應用于臨床的治療方法,都是違反醫學倫理和道德原則的。
尊重人的知情同意《倫理堡法典》、《赫爾辛基宣言》中均強調了患者或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權,指出“人類受試者的知情同意是絕對必要的”[3]。知情,就是要求每個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前必須被充分告知并理解研究的目的、方法及研究可帶來的預期利益、潛在風險以及可能的不適;同意,則是指受試者在充分理解試驗相關信息之后,具有選擇和終止參與的權利,且不會因此受到任何懲罰。
保護人的不受傷害醫學研究中所應用的先進科學技術或診療手段,對于受試者、患者而言,往往是“利害并存”的綜合體。對此,醫學工作者在臨床試驗設計或藥物試用上,應將保護受試者、患者的健康作為首要任務,認真權衡利弊,評估風險,力求以最小的損失為代價獲得患者的最大利益。
正確處理臨床醫學科研和醫學倫理關系的基本途徑
強化醫學工作者的倫理道德意識醫學科研是科學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一種社會事業。醫學工作者在醫學科研的主體,保證科研成果造福人類是其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對此,醫學工作者應當強化自身的倫理道德意識,使自身擁有“科學的精神氣質”,在醫學研究中嚴格履行默頓在科學社會學中所提出的“無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原則,自覺加強自身道德素質修養,遵循倫理價值規范,在臨床醫學科研實踐中尊重受試者的利益,科研選題時盡可能客觀、公正、負責任地揭示醫學科研的潛在風險[4]。惟有如此,才能使醫學科研技術的發展在為人類健康帶來福音的同時,最大限度地化解醫學發展與醫學倫理問題間的種種沖突。
給予醫學科研寬松的環境醫學工作者是醫學科研的主體,廣大公眾則是醫學科研組織開展的土壤,也是醫學研究成果的最終消費者。在現代醫學高科技技術的雙面性凸現的現實環境下,給予臨床醫學科研以寬松的發展環境,關鍵是要培養社會公眾正確的科學倫理觀和道德觀,醫學技術的良性發展提供一個適合的社會環境。要在社會公眾中普及推廣倫理道德知識,破舊立新,重新樹立適應于現代科學技術與人類健康發展的新型倫理道德觀,捍衛科研自由,支持正確的醫學科研活動,也能正確地利用科學的倫理觀捍衛人的生命權、健康權,對醫學工作者的科研活動進行廣泛的社會監督,才能真正保障當代醫學技術的發展沿著正確的軌道前進[5]。
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與規范醫學倫理學是指導醫學的健康發展,監督醫學發展的正確方向,防止其誤入背離人道的科學主義歧路的專門學科。要完善醫學倫理對醫學科研的指導規范,關鍵是要發揮好倫理委員會、醫學期刊等組織機構在倫理審查中的監督作用。(1)發揮已有倫理審查組織的監督作用。倫理委員會、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ChiC-TR)等作為具備實體組織形式和建制的醫學科研倫理審查的管理機構,要積極借鑒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GCP聯盟等機構關于醫學倫理問題研究的先進經驗,逐步建立與完善倫理審查工作視察與評價的管理規范,建立起倫理委員會等相關管理機構的標準操作規程,提高倫理檢查的質量。(2)要重視中文醫學期刊在醫學倫理審查中的重要作用。對醫學期刊編輯進行醫學倫理知識的培訓,深入學習《赫爾辛基宣言》、《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操作指南》、《涉及人體生物醫學研究審查辦法》、《藥物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工作指導原則》等國際國內文件,使醫學編輯能夠在審稿和編輯過程中能夠清楚、公正地處理好學術論文所涉及的倫理問題,把好醫學論文進入學術傳播領域的最后一道關口[6]。
結語
關鍵詞:中醫藥科研;科研倫理;醫德
中圖分類號:R-0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27-0065-02
引言
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伴隨著人類社會物質精神生活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結構性變異,人類受到現代綜合征、癌癥、心身疾病等困擾。而中藥在難治疾病和慢性疾病方面,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且最近幾年傳統藥物和營養食品市場在美國、歐洲發展很快,這都為具有治未病和藥食同源特點的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面對如此良好的機遇,中藥產業在倫理道德層面上是否已經做好充分的準備來迎接這難得的發展契機呢?隨著現代化學工業和制藥工業的快速發展,藥學科研的不斷深入和臨床新藥的大量使用,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藥學倫理道德的問題。而本文主要針對科研工作者在中醫藥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進行探討。
一、科研倫理的相關理論
那么何謂科研倫理?它是指在科學研究過程中涉及的倫理問題,具體包括從研究方案預設到研究完成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存在著的倫理問題,如在研究開始前研究的意義、研究的理論、方法和方案設計的科學性和實施的規范性等倫理問題;研究過程中存在的研究風險與具體的研究環境,研究的協議和溝通,受試者的招募是否符合規范要求、對受試者的治療和保護、對受試者隱私的保護、利益沖突、對弱勢群體的保護、知情同意的過程、研究數據的采集、對研究人員的保護等;結題過程中及其后的數據和成果發表的真實性等問題[1]。而醫學科研倫理是指在醫學科研的實踐中調節科研人員與受試者、科研人員之間、科研人員與社會之間應遵循的行為規范和準則[2]。它貫穿于醫學科研活動的全過程,對于醫學科研人員起著價值導向和行為約束作用,對于保證醫學科研活動的順利進行具有重要意義。
另外,關于討論科研人員在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是否有意義、有必要的問題,有學者把存在于其中的兩種對立看法分別稱為“價值中立論”和“價值關聯論”[3]?!皟r值中立論”認為,科研人員在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之前或在研究過程中,不必考慮它是否會帶來好的影響或壞的影響,不必考慮它是否有用或應不應當做等問題。盡管對科學技術成果的運用很可能會導致好的或壞的結果,但這只與運用的人有關,僅此而已,這些結果不應影響科研人員的研究活動??蒲腥藛T做的是純粹的科學技術研究,研究本身獨立于任何價值考慮。如果在科學技術研究過程中涉及倫理道德問題的話,也只不過是科研人員的職業道德問題。而“價值關聯論”則相反,它相信在進行科學技術研究之前以及在研究過程中,科研人員應當對研究本身做評價,對“研究將會引起好的結果、還是壞的結果”,“研究應不應當做”等問題,科研人員要在研究之前預先考慮,要對其研究行為負責,如果判斷科研的結果會給社會帶來不好的影響,那么科研人員應當盡快收手不干。只有科研人員嚴肅地對待其科研活動中的倫理問題,樹立良好的倫理觀念,才能保證科研活動符合人類發展的需要,從而最終給我們及子孫后代一個美好的未來[3]。本文主要傾向于以“價值關聯論”來探討科研人員的科研倫理。
二、中藥新藥研發中的倫理現狀及對策探討
近年來,中醫藥科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中醫藥研發成果不論在量上還是質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無疑也促進了我國的醫療水平和中醫藥的發展。但是,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大環境的影響,一些科研人員的價值觀和道德觀也發生了扭曲,具體表現在以下一系列的倫理矛盾中:(1)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矛盾中醫藥新藥研離不開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研究主體與研究客體之間的矛盾主要體現在進行臨床實驗時,研究未能遵循倫理程序,未能取得知情同意,對患者保密和忽視實驗動物的福利這兩個方面。(2)研究群體內部之間的矛盾在課題開題之前,研究人員之間可能會出現分工的矛盾;研究過程中也會出現信息如何共享、先行完成的課題可否先行一步獨立公開發表等矛盾;研究結束后,成果如何分享,包括署名、榮譽和獎金分配等矛盾。(3)研究過程中的不正當行為,這主要表現在:科研設計缺乏全面、充分的論證,尤其缺少人文理念的參與;弄虛作假,騙取倫理審查;重結果、輕過程,實驗的完整性、可信度大打折扣;編造、篡改、隱瞞實驗數據;動物實驗和人體實驗中侵權、違規行為等。諸如此類種種的不道德行為不僅會損害科學事業、敗壞科學道德,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生態問題甚至人體受試者被傷害等問題。針對以上在科研過程中出現的道德失范現象,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應對:
第一,保持實事求是的科研作風??茖W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尊重事實、實事求是。醫藥科研人員要揭示人體生命現象的本質,探尋增進人類健康、戰勝疾病的途徑和方法,就必須在客觀事實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反映客觀事實的規律。因此,中醫藥科研人員應做到:研究以事實和科學理論為依據;實驗設計要具有科學性和可行性;在實驗中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可靠性和可重復性;觀察實驗要認真,如實記錄實驗數據,客觀地記錄實驗反應,不得隱瞞編造實驗結果;科研工作總結、撰寫科研論文要尊重客觀事實,對于實驗中獲得的各種數據、原始材料,經過歸納、科學統計處理,通過科學思維進行抽象和概況,做出符合實際的總結和科學結論;報道科研成果要實事求是。
第二,時刻保持醫德敏感性。醫德是社會一般道德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表達,是醫學工作者自身的道德品質和調節醫學工作者與患者、他人、集體及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規范的總和。從本質上說,醫德是人們在醫療實踐活動中產生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社會現象。其特殊徑表現在:實踐性、繼承性、時代性、全人類性、人道性?,F代醫學科學認為,無論是基礎醫學研究,還是臨床醫學研究,最終都離不開人體實驗。藥物或新的診療技術,只有在一定范圍的人體實驗基礎上最終驗證其療效和毒副作用的強弱,才能確定是否推廣于臨床。因此,人體實驗已經成為醫學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合乎規范的人體實驗,不僅是必然、必要的,而且也應該得到倫理的論證和支持。這就要求科研人員在進行人體實驗時,要時刻保持醫德敏感性,充分尊重和考慮受試者的權益。
第三,嚴格遵守實驗動物管理條例。條例規定從事實驗動物工作的人員應愛護實驗動物,不得戲弄、虐待或傷害實驗動物。在符合科學原則的前提下,鼓勵開展動物實驗替代方法的研究與應用。諸如在準備利用動物進行研究時,主要的研究員應當在盡可能的情況下遵從“3R原則”(Replacement替代,Reduction減少,Refinement改進)。即利用不需要使用動物的研究方法來代替使用動物的研究方法——數學模型、計算機仿真、試管生物系統和盡可能地用感覺不敏銳的物種代替脊椎動物;發展可減少每次研究方案中使用動物數量的研究和統計模型;改進實驗技術以減低參與研究動物的疼痛、緊張、不適和苦楚,確保它們不會超過這些動物在日常生活中所受的程度。
第四,切實保障知情同意權。1946年問世的《紐倫堡法典》提出了一個著名的重要原則,并為后代的《赫爾辛基宣言》等醫德文獻所堅持和完善,這就是知情同意原則。受試者知情同意權是指受試者對人體實驗研究的目的、方法、經費來源、任何可能的利益沖突、科研工作者與其他單位之間的從屬關系、課題設計的好處以及潛在的風險和可能造成的痛苦等信息,有充分知悉并在此基礎上自主、理性地表達同意或拒絕參加人體實驗的意愿的權利。保障知情同意的原則有利于保護受試者的權益,能減少或避免研究人員及單位與受試者之間的各種糾紛。
第五,成立科研倫理委員會??蒲袀惱砦瘑T會應當按照適當的法律和條例、專業行為和實踐的標準及當地社會的價值去決定研究計劃的可接受性。研究倫理委員會的組成具有廣泛性,因此需要見識廣博和熱心的衛生專家和非科學家,例如生命倫理學家、保健律師以及當社區的非專業人士參與。
第六,心懷古人的仁愛之心。仁愛是中國傳統道德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仁愛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要求,是可以長期培養而產生的。春秋戰國時期,孟子提出“惻隱之心,仁之端也”、“人皆有不忍之心”的“人性善”的觀點,強調關心、愛護人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君主也應當實行“仁政”,每個人都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這也為中醫藥工作者樹立良好的醫德提供了思想指導。特別是宋代的程顥對仁愛思想的理解更適用于科研倫理要求,他說:“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盵4]宣稱一種以仁心與萬物同感疾痛的直接感通思想。中醫藥科研人員在做動物實驗和人體試驗前及過程中都應該有“仁心感通”思想。
三、結語
中醫藥科研倫理討論的意義在于:它使得人們對中醫藥科研過程所產生的各種倫理爭論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有了自己比較清晰的倫理判斷。再者,它也為中醫藥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倫理指導,即讓其充分認識到中醫藥科研活動不是可以隨心所欲的,它是要求科研人員必須遵守行業中的倫理規范,諸如人體實驗中的知情同意權,實驗動物的3R原則,同時也不能用善的目的為自己惡的行為辯護。
參考文獻:
[1]方玉東,張莉莉,陳越.國外科研倫理管理理論與實踐綜述[J].文·史·哲,2011,(2).
[2]高桂云,郭琦.醫學倫理學概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301.
關鍵詞:工程風險 技術決定論 工程工具論 功利主義
一、工程技術觀
“觀”是指“人們對事物的認識與看法或態度”[1],如: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換言之,“觀”是對事物的總體認識與評價,它存在于人的思維意識中,能動地指導著人類的行為。
工程觀是指“人們對工程的總的根本的看法,是人們對工程的價值、發展、文化,以及工程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的根本觀點和態度?!盵2]。關于技術觀的定義,哈爾濱工業大學孟慶偉在《技術學辭典》中撰寫的“技術觀”詞條:“對技術的總體看法和觀點。包括對技術本質、特征的認識。關于技術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技術發展與其他社會因素的認識。技術與技術之間的關系或者技術的體系與結構問題的認識,以及對于各種新興技術的評價等。”
二、工程風險的認識論根源
認識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而認識也影響實踐、反作用于實踐,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理論對實踐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人類可以通過對某一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動地指導其實踐,從而改造客觀事物,因此認識對于實踐的意義尤為重要。在工程中,“人們持有不同的工程觀,就會對工程形成不同的認識和理解”[3],從而直接地影響到人們在工程活動中的實踐行為,因此樹立正確的工程技術觀是工程共同體順利進行工程活動的前提和保障。
然而“正確的認識對實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錯誤的認識則會把時間引向歧途”[4]。傳統的工程技術觀如技術決定論、工程(技術)工具論、功利主義工程觀等,由于社會背景、時代背景、價值理念等原因,往往導致這些工程技術觀的內容比較片面、觀點比較偏激,未能形成完善的工程技術觀,這些傳統工程技術觀的誤導正是產生工程風險的認識論根源。下文將就此進行討論。
三、傳統工程技術觀的誤導
①技術決定論
技術決定論是技術哲學中重要的一支學派,它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并一直在學術界占據重要地位。20世紀70年代以前,它始終是技術發展理論中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技術決定論的典型代表是埃呂爾,他曾說過:“技術的特點在于它拒絕溫情的道德判斷。技術絕不接受在道德和非道德運用之間的區分。相反,它旨在創造一種完全獨立的技術道德?!薄叭祟愖罱K將完全臣服于技術”[5]。其他學者如法國的埃呂爾、美國的貝爾等都曾提出過技術決定論的言論。萊姆甚至認為“隨著生命醫學技術尤其是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甚至人也不再是‘自然界的得意之作’,反倒成為工程的產物” [6]。“‘技術決定論’是關于技術與社會關系之中技術對社會影響的一種典型理論”[7],技術決定論的觀點主要認為:技術是一項獨立的因素,不僅不會被社會或其他因素所影響,并且還會影響并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換句話說,“技術變革是引起社會變革的最重要因素”。
技術哲學界普遍認為,技術決定論存在三種表現形式:技術自主論、媒介決定論以及技術統治論。其中,技術自主論是技術決定論的核心,即技術的內在發展與外在作用不取決于技術的外部因素,“技術是自主的,技術發展不受外界社會包括倫理道德的控制”[8]。
從技術決定論理論提出至今,對它的反駁和批判就不絕于耳。德國哲學家倫克就曾提出,即使技術是人類的宿命,其宿命的方面也是居于第二位的;技術是人造的,人類必須對它負責。本文也認為技術決定論“技術決定社會”的論斷過于激進和狹隘,且正是由于這種技術是自主的、不受倫理道德監督和控制的觀點,割裂了工程技術與道德倫理之間的聯系,否定了工程技術的道德價值及倫理性,從根源上導致了工程技術與倫理道德的分離?!叭绻夹g真如技術決定論者所主張的那樣是完全自主的,倫理道德在技術面前毫無作為,那么就不可能存在工程倫理學”[9],如果不存在工程倫理學,那么對于工程技術,人類就不會從倫理學的路徑對其進行分析,發生了工程事故人類亦不會從倫理學的角度進行反思和預防,這樣必定從根源上導致工程中存在的一些倫理問題被人忽視,從而引發工程的倫理風險。
②工程(技術)工具論
1問卷調查和分析
醫學倫理學教學在某學院起步較晚。根據課程安排,某學院于今年在2009級三年制護理專業第二學期才開設此課程。此課程為專業選修課,共計16課時,由人文學科教師承擔教學任務。為了提高醫學倫理學教學質量,了解學生對此門課程的認知狀況,該院擔任授課教師參考山東濰坊醫學院程樂森等學者《關于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問卷調查及分析》[2]一文的調查問卷內容,結合實際情況,設計了該院護理專業醫學倫理學學習情況問卷調查表,對2009級護理專業10個班,助產專業1個班進行問卷調查。本次問卷共發放540份,回收有效問卷534份,有效率為98.88%。結果顯示,我院高職護生對此門課程的了解非常有限,同時也表達了對此門課程的興趣,他們希望通過此門課程了解醫學倫理學的內容以及本門課程對專業學習和醫德修養的影響。在調查中,對于“你是否了解這門課程”,92.32%的學生選擇“不了解”;對于“你是從什么渠道了解的這門課程”,92.32%的學生選擇“教師”,1.87%的學生選擇“其他醫學院校的學生”,3.37%的學生選擇“醫務人員”,2.44%的學生選擇“其他”;對于“你準備如何對待這門課程”,46.77%的學生選擇“感到重要,準備認真學”,23.50%的學生選擇“為了考試不得不學”,22.12%的學生選擇“不了解,學學再說”,選擇“其他”的占7.61%;對于“你預計通過這門課程學習會有怎樣的效果”,19.35%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有明顯的提高”,29.49%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較大的提高”,41.94%的學生選擇“醫德修養水平會有一定的提高”,9.22%的學生選擇“其他”。這表明高職護生對醫學倫理學的學習期望值較高。對于“你預計學這門課程對專業學習有何影響”,有59.91%的學生選擇“會促進專業學習”,14.75%的學生選擇“會影響專業學習”,17.51%的學生選“說不清”,7.83%的學生選擇“其他”。這說明,部分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學習目的還不太明確。這就需根據學生對醫學倫理學的認知情況,有針對性地為此門課程安排教學實踐,發揮醫學倫理學課程的作用,以便讓學生懂得開設醫學倫理學的重要意義,以及對他們未來價值觀、人生觀的影響。
2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與實踐
2.1確定明確的教學目標
根據高職護生的知識水平及特點,制定明確的醫學倫理學教學目標,即培養高職醫護生良好的醫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把握、處理醫學倫理問題的思維方法和能力。
2.2選擇實用的教學內容
選用由鄭州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笆晃濉币巹澖滩摹夺t學倫理學》作為教材。教材共17章,但學校安排的課時較少。這就要求教師要整合教材,優化課堂教學。我們本著“實用為主,夠用為度”的原則,對章節進行了有效的整編,適當增加、刪減內容(見表1)。其他章節的內容如生育控制的倫理道德、衛生管理倫理、醫學科研倫理等以作業形式讓學生自修。
2.3選用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探索中,教師們采用了案例分析法、課堂討論和啟發式教學法。通過導入典型案例,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在教師的啟發和指導下,由學生在討論案例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由教師根據學生對案例的分析、討論及解決情況作進一步糾正、補充和總結。在問卷調查中,有85.02%的學生樂于接受案例教學法,85.94%的同學喜歡和同學協作完成討論任務。通過師生互動、雙向交流,能培養高職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職業道德觀,同時也鍛煉了其辨識和倫理決策能力。
2.4選擇有效的教學手段
在醫學倫理學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使多媒體更有效地服務于醫學倫理學教學。教師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廣泛收集教學資源和信息,并對這些資源和信息進行反復研究、對比、過濾、整合,制作適合高職高專教學要求的教學課件,突出重點,化解難點,有效地發揮現代技術的作用。這樣不僅拓寬了教師的教學空間,還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3還需解決的幾個問題
3.1明確醫學倫理學的學科性質
目前,高職醫學倫理學教學處于邊緣狀態,有的院校將其定位為傳統的思想品德課,也有的將其設為醫學專業基礎課。有許多學者更傾向于后者。如曹永福認為“醫學倫理學是將人文融入醫學的成熟學科”。[3]姜維茂、程樂森認為“醫學倫理學的教學目標、任務、內容和特點決定了它不同于一般的職業道德教育課,也不同于其他醫學基礎教育課,而是一門既與醫學科學聯系密切,又獨具特色的人文醫學課程”。[4]在此次調查中,關于“你認為這門課程對醫學生的成長有何作用”時,64.75%的學生認為“作用重要,不可缺少”,15.67%的認為“作用不大,可有可無”,11.52%的認為“不學醫學倫理學,將來照樣可以當名好醫生”,選擇“其他”的有8.06%。這說明,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認識到醫學倫理學對醫學生成長的作用。筆者認為,為了引起高職醫學生的重視,應將此門課程作為醫學基礎教育課開設,并貫穿于臨床階段和實習階段。無論是三年制還是五年制的醫學類專業都應開設此門課程,適當增加學時數,并作為考試科目,從而增加醫德教育的系統性、主動性和針對性。
3.2改革教學評價體系
在問卷關于“醫德書籍閱讀的情況”調查中,有15.44%的學生“經常閱讀”,57.14%的學生“很少閱讀”,27.42%的學生“從未閱讀”。這說明高職學生學習自覺性差。為激發學生學習醫學倫理學興趣,根據高職生的學習特點,我們積極探索教學評價方式,采用以促進學生的自覺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全面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掌握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新型考核方式。同時關注過程性評價,技能與學習態度相結合,開卷與閉卷相結合。平時成績占60%(考勤、課堂回答問題和作業,作業主要布置學生課外閱讀中外醫德讀物);見習期間的小論文(主題為醫學倫理學社會熱點問題)成績占20%;期末閉卷考試(主要考察對基本知識、基本理論的把握以及運用能力)占20%。這種教學評價體系,不僅使學生認識自己,促進學生發展,而且使教師通過反饋的信息,了解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效果,從而進行教學反思,促進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3.3建立“雙師型”的師資隊伍
醫學倫理學是醫學與倫理學相交叉的邊緣學科,是原則規范要求和實踐指導相結合的課程,其特點要求教師不僅要具有倫理、哲學等人文社科知識,而且還要具有一定醫學知識。而目前從事醫學倫理學教師絕大多數都是人文社會科學專業出身,理論素養豐富,醫學知識缺乏,這勢必影響教學效果。在調查中,對于“你認為這門課程誰來講比較好”,67.97%的學生選擇“醫學倫理學教師和臨床醫師相結合”。因此,學院應注重和加強對醫學倫理學教師的培養力度。一方面,利用本院醫學專業教學資源,鼓勵人文學科背景的老師,利用課余時間去學醫學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醫學專業出身的教師進修。如參加有關醫學倫理學培訓班、研討會、開展與兄弟院校的課題合作等方式,使既有醫學知識又有倫理知識的“雙師”素質型教師,成為醫學倫理學教學戰線上的中堅力量。
【關鍵詞】 大學生 生命倫理教育 現狀
一、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意義
在現行的高校教育中,學校普遍重視科學文化知識的教育,要求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這種只注重科學文化知識,而忽視精神層面和心理層面的氛圍,導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并由此造成生命倫理觀念教育的缺失。由于大學生對生命倫理問題缺乏一定的了解和思考,因此出現了言行的失常,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與心態,甚至出現自殺、傷人、傷物等嚴重不良行為。
南京危機干預中心對部分高校學生的調查表明:“大學生自殺率近幾年呈上升趨勢,比全國自殺率高出一倍,這已成為大學生死亡的首位原因?!苯陙?,我們頻繁在媒體上看到大學生自殺的消息,這些大學生們正當青春年華,卻因為各種理由,輕易放棄了自己的生命,同時大學生傷害他人生命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他們的行為完全是嚴重扭曲的心理產生的,是對生命的漠視。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我們應該認真思考這些事件發生的深刻原因,并分析原因找到解決的辦法。這些傷害自己生命和他人生命的行為,反映出了大學生不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嚴重歪曲的心理。這些行為產生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有其家庭環境的影響,也有其自身的原因。但從學校的角度來說,學校缺乏對大學生生命倫理觀的教育,是導致大學生輕視生命、漠視倫理規范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當今高校應該重視生命倫理觀教育。
針對當今高校大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思想問題、價值取向問題,利用專業知識綜合分析他們的各種問題、原因之所在,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途徑,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努力成為能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有用人才,切實有效地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國內外關于生命倫理教育研究的現狀
八十年代初期,生命倫理學的概念被引入中國。1980年,邱仁宗教授在《醫學與哲學》創刊號上發表了《死亡概念與安樂死》一文,首開了生命倫理學學術討論的先河。隨后,有關生命倫理學的相關問題逐步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研究與關注。三十多年來,有關生命倫理的論文、論著、譯著不斷出現,最具代表性的是邱仁宗教授1987年5月出版的專著《生命倫理學》,它標志著中國生命倫理學的萌芽。
1、國內研究現狀
在臺灣地區,20 世紀初,生命倫理教育從日本由民間團體引進并推廣,少數學校開始增設相關課程,但并未成為主流。直到1997年臺灣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生命倫理教育才被重視起來,大批專家學者參與研究與討論,發論文、編教材、學術討論等,推動了生命倫理教育的普及與發展,逐步提高了生命倫理教育的影響力。與臺灣地區所不同的是,香港地區生命倫理教育的推進與發展,是由社會福利團體、義工組織、宗教協會等民間組織進行推進和發展的。另外,香港政府也特別重視生命倫理教育的推進與培訓,各種學習培訓、課程設計、實踐體驗等如火如荼地進行。但總體來說,香港雖然十分重視生命倫理教育,但真正具體、科學的生命倫理教育課程體系還未完全形成,作用發揮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相比較而言,大陸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步較晚。教育部提倡素質教育要以人為本,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要尊重人的心理健康,從一定意義上講,這是我國生命倫理教育的開始。各個學校也開始重視生命倫理教育,以此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2006 年在北京召開了“第二屆中華青少年生命教育論壇”,并權威報告;2005 年上海市正式提出《上海市中小學生命教育指導綱要》,生命倫理教育正式進入中小學課堂;2004 年遼寧啟動“生命倫理教育工程”,全省中小學均開設生命倫理教育課程,對中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生命倫理教育。但是全面整體看我國的生命倫理教育現狀,主要集中在中小學生,大學生的生命倫理教育還不夠,理論的研究成果不多,實踐教育成果不強。因此,我國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提升和升華。
2、國外研究現狀
1915年,德國哲學家施韋澤提出了“敬畏生命”的倫理學思想,對“生命”范圍的界定突破了生命對動物的限定,擴展到了植物和一切生命,為后來倫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礎。1937年,美國政府提出要普及學生的死亡教育,使學生領悟到生的真諦,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20 世紀中期,加州的阿南達學校實施生命教育體驗計劃,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提高學生生存質量。1976 年,美國大部分中小學開設了生命倫理教育的相關課程。20世紀90 年代中期,美國的生命倫理教育基本普及,主要內容包括生命挑戰教育、情緒管理教育和品格教育等。英國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源于1987年,由中心基金會組織,經過十余年的發展,90年代在學校已基本普及,生命倫理教育課程被認定為跨學科重要課程。2002 年,生命倫理教育課程被認定為必修課程,由此得到全面推廣。日本的生命倫理教育起源于1989年新修改的《教學大綱》,為了解決日本青少年中存在的自殺、殺人、污染環境等現象,明確提出了生命倫理教育,重點定位于尊重人的精神、敬畏生命的態度、重視生態保護等領域。近年來,日本教育又提倡以“熱愛生命,選擇堅強”為主題的“余裕教育”,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狀況,通過教育與實踐活動幫助他們認識到生命的珍貴和生活的美好,從而堅強地面對挫折,珍愛生命??傊瑖獾纳鼈惱斫逃m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生命倫理教育的對象大多集中在中小學生身上,對大學生的生命倫理研究和教育則相對較弱。
總結國內外關于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的研究現狀,通過對中國知網中文期刊全文數據庫的檢索,關于在高校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的文章較少。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對在高校開展生命倫理觀教育的研究仍是一個有待深入的領域。
三、大學生生命倫理觀教育的簡要述評
從研究現狀可以看出,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的效果并不明顯。因此,從社會文化、家庭教育以及大學生自身三個層面去探尋大學生中消極生命倫理觀產生的深層次原因,探索相應的解決辦法,引導大學生用正確的生命倫理觀去豐富自身生命意蘊,回歸倫理道德本色,實現個人最終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縱觀現實,年輕大學生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自殺或者殺人等否定生命的做法,在放縱自己、忽視生命價值和倫理道德要求的同時,迷失于生命的價值和倫理道德的追尋中。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從同情、惋惜、關愛生命的角度去深入分析開展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意義,對大學生的生命認知、生命態度、生命責任、生命價值取向等方面進行定量分析,真實了解大學生生命倫理觀的基本現狀,并根據當前高校教育和學生生命倫理需求實際,進一步探索符合大學生生命倫理教育實際的內容、原則和途徑,幫助大學生確立正確的生命倫理觀。
1、轉變教育觀念
教育觀念決定教育出路,對大學生進行生命倫理教育不能只片面強調知識技能的傳授,更應該關注大學生個體性格的發展,尊重其獨特性,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層面和精神層面,并結合大學生遇到的現實生活困境、學習困境,給予正確、積極的引導,幫助他們走出困境,讓他們愉悅的生活和學習。要使學生在掌握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學會處理生活學習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學會排解各種不良的情緒,學會去領略生命的美好,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與使命,真正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并為之努力。
2、深化教育內容
一是應該立足于生命存在的價值的教育,應該使學生意識到人發展的前提是存在,而存在應該是不斷的進步,不斷向前發展的,任何人想要實現什么樣的人生什么樣的夢想,都必須要有生命的存在作為前提,所以生命的存在本身就無比重要并具有無比價值。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應該用一種包容和理解的目光去看待每個生命,關注每個生命的價值。二是高校應該對大學生開展生命挫折教育,加強大學生對生命中挫折的認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各種挫折,并指導他們如何用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挫折,從而戰勝挫折獲得人生的繼續前行。要教導學生在挫折面前,人的意志可能比行為更有效,使他們從心理意識上去正確對待挫折,更好地戰勝挫折,鍛煉自己不斷成長。三是大學生的生命倫理教育應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對自己的生命負責的意識,并同時要樹立對他人、對整個社會負責的責任觀。應該教育大學生在生活中,沒有任何人有理由肆意剝奪另一個人或生物的生命,每個人都應該尊重他人的生命,這是一種最起碼的善良,這也是一個人所必備的道德品質。
3、整合社會資源
大學生所接觸的環境是由家庭、學校和社會三者共同構成的,因此除了高校通過實施生命倫理教育來改變現狀之外,還必須整合一切社會教育資源。大學生目前對生命狀態的認識,迫切要求社會廣泛地宣傳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種傳媒的作用與影響。現在是個全民信息傳播的年代,網絡、博客、微信、視頻等各種傳播媒體應堅持正確的傳播導向。特別是在發生一些負面事件時,在真實報道的同時也要選取適當的視角,向全社會、向大學生傳遞積極正確的價值觀念,讓大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貴,感受到生命中的美好,進而熱愛自己的生命,并珍惜他人的生命。
【參考文獻】
[1] 潘玉芹:當代大學生生命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業大學,2007.
[2] 邱仁宗:生命倫理學的內容和特點[N].現代醫院報,2005-01-13.
關鍵詞:多元文化;文化差異;中西方;護理差異
文化是一定歷史、地域、經濟、社會和政治的綜合反映。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產生不同的行為規范,導致不同的社會現象和學科。護理學是一門邊緣、交叉的學科,是以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領域的知識為理論基礎的綜合性應用學科。隨著社會發展,護理學已逐步形成以人為中心,研究自然、社會、文化教育和心理等多種因素對人的健康的影響,從而逐步進行整體護理的學科[1]。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異,中西方護理所存在的差異是非常鮮明的,現探討比較如下。
1護理教育的異同
1.1培養目標護理教育培養的目標包括護理理念和護理能力等方面。西方多注重學生個體身心的全面發展,注重學生的實踐、持續發展和合作等綜合性能力及應對未來能力的培養,特別重視學生人格的健全及職業價值觀念,以人本主義思想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使學生具有一顆善良的心,秉承人本關懷對待每1例患者;中國的護理教育則注重從社會需要出發,以教育及培養為主,注重培養基礎知識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獨立完成臨床護理或相關工作的復合型人才。
1.2教育理念西方國家護理教育的中心理念是關愛,注重以科學認識論為基礎,課堂教學形式十分靈活,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中國的護理教育仍然停留在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育理念,仍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形式。明顯可見的是,西方多以學科為中心、以能力為基礎的課程及綜合課程,其課程設置出現短程化、小型化的趨勢,學生的主動性、參與性、積極性、創造性很容易調動起來;中國主要采用以學科為中心的傳統式課程,多數院校所開設的專業及課程中,自然科學及技術偏多,人文學科偏少,缺乏從整體的角度考慮人才的培養,大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探索未知,敢于理論實踐創新的精神不足[2]。
2護士職業態度的異同
2.1中國護士職業態度在中國,護士由于其臨床護理工作任務重、責任大,加之工資和福利待遇普遍較低,護理工作得不到應有的尊重肯定和理解支持,倒班方式有損于健康、影響家庭生活等,而且護理工作要求精細化、嚴謹化、科學化和善于觀察、分析、判斷與解決,這就要求護士在工作中必須投入更多的體力和精力,這些現存和潛在的因素都會直接影響到護士的身心健康,產生職業倦怠,因職業態度的緣故常常覺得很壓抑,不能輕松應付工作上的沖突,不能正視自我職業價值,常有辭職不干的想法[3]。
2.2西方護士職業態度Breimaier等[4]研究表明,西方護士的職業態度傾向于較高水平,護士對護理工作有較高的認可度。護理專業學生(包括畢業生和剛進入工作崗位的新護士)的調查顯示,10個畢業生中有9個相信他們畢業后的工作應該是非常輕松或者是有些輕松,大學畢業生都是懷著同樣的理想加入護理行業的,這將成為他們一生的職業,他們的理想就是幫助別人;調查結果同樣顯示,臨床實踐后大部分學生還是同樣積極,仍然保持樂觀的態度,對職業前景的展望非常樂觀。
3護理現實應用的異同
3.1倫理道德醫學護理倫理道德研究在許多問題上所體現的紛爭,很大部分都可以由文化差異來解釋。中西文化差異的核心是價值觀的差異,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家庭主義、強調和諧共同的責任;而西方的生命倫理學建立在個人主義原則之上,強調個人權利。如在醫療護理決策方面,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個人與其家庭密不可分,多主張由家庭或者單位決定,而西方國家多認為應該由個人決定,即生命的支配權在于本人;又如,在對待身患絕癥的患者知情權上,在我國一般不將病情告知患者,而是告知其家屬、單位[5],而大部分西方國家則主張告知身患絕癥的患者實情。
3.2護理管理中國的傳統文化重視主體意識,以重視并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為其特點,在護理管理方面主要表現為:重均同、輕個性的偏向,主張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管理理念,在管理中會出現不同職稱、年資、學歷的護士承擔相同的工作或同等責任等現象,形成較好的人際關系和團隊協作精神。西方文化崇尚個人主義價值觀,講究科學、民主,鼓勵個人積極進取、勇于競爭,在管理方面則主要表現為:護理人員管理的彈性化和護理工作安排的層次化,不同職稱、級別的護士有不同的工作定位和責任。
4護理科研中的思維差異
人類思維方式可以分為邏輯思維(理性思維)和直覺思維(非理性思維或頓悟)兩種基本類型,中國傳統文化重直覺思維,而西方文化則尚邏輯思維。中國人偏好形象思維,重直觀內省、輕實測論證,重直覺領悟、輕理論分析;而西方人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因而往往借助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進行判斷、推理[6]。由此,護理科研(論文)的設計上,中國人習慣于先交待研究背景、說明問題的原因,或提出論據再作結論說明自己的觀點;而西方人一般則開門見山地擺出觀點看法、點明主題,再依次交待研究背景、條件、原因、論據或分析。體現在護理研究中:國內的護理科研以把握整體性、方向性的研究為主,學術文章范圍大,而缺乏前瞻性;西方則更注重細節,科研立足于實踐、以實用為基礎,多是針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解決方法。
5討論
通過上述中西護理差異比較,可知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中西護理有較大的差別,但它們之間并非是水火不相容、不可磨合的,兩者各具特色,各有其長短,可取長補短。因此,我國的現代護理事業,在護理教育方面,要學習西方國家先進的教育理念,改善課程設置,優化教學方法,注重對學生具體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在臨床護理方面,在發揚優勢的前提下,應完善評價體系,加強職業道德建設,提高護理服務質量;在護理科研上,要轉變思維,及時了解國外護理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向縱深化、前瞻性發展;在護理管理方面,要敢于突破已有的經驗,引進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健全管理模式,博采眾長,補己之短。
參考文獻:
[1]李小妹.護理學導論[M].第二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37.
[2]張鳳,耿桂靈.跨文化護理理論在當代護理教育中的應用[J].醫學與哲學,2013,34(5):85-86.
[3]張浩,郭燕.護士職業態度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現狀[J].護理雜志,2012,29(9):38-40.
[4]Breimaier Helga E,Halfens Ruud J G,Lohrmann Christa.Nurses' wishes,knowledge,attitudes and perceived barriers on implementing research findings into practice among graduate nurses in Austria[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1-12):1744-1756.
器官移植規范既涉及到器官的提供者、接受者,也涉及到器官的保存者和醫務人員,而且同樣要以時代、階級、社會的性質為背景。我國的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學規范原則可以表述為:盡我力所能及,為了同志不惜貢獻,自身的和屬于自己的一切器官,以革命的人道主義精神全力為其醫治,不遺余力為人民造福。以這個規范原則為前題,其具體規范可以是:
1、助人為樂,不計報酬(這是對貢獻器官者而言);
2、妥善保養,高質供應(對保管者而官);
3、嚴肅認真,精心施術(對醫務人員);
4、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各方都應具這種精神,尤其是接受器官者更應懷有的情感)。以上四條可以概括地說明:只有發揮集體精神集體力量才能創造巨大成果。
[關鍵詞]:媸:相貌丑(與妍相對)
[論文]:隨著醫學科研工作的迅猛發展、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的突破、儀器設備的不斷創新,人體許多重要器官的相互移植繼角膜移植的捷足先登也早已成為臨床現實,這些已是眾所周知的事了。這一領域的開拓,使無數回器官功能喪失而至終身殘廢或只得束手待斃的患者得到了援救,無疑是對人類的一大造福。在國外,美國繼1956年腎臟移植正式納入臨床之后,1965年又成功地進行了心臟移植,英、法、澳、荷、德、日、巴西、瑞典等許多國家都有大量開展,據最近報導日本搞的猴同種動物大腦移植也己初步成功;隨之崛起的各種器官庫、器宮中心、器官銀行也正在蓬勃發展,方興未艾。本年8月在赫爾辛基召開的50多國參加的器官移植國際交流會議,更將對各國的器官移植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在我國,角膜移植己較普遍,腎移植也已納入臨床,骨髓移植己有報導,心臟移植在上海第二醫學院等單位有少量開展,但總的來說人體重要器官的移植仍為數不多,阻力仍然不少。這些阻力來自各個方面,如:
1、社會上人們對器官移植的認識尚處于啟蒙地步。由于這方面的科普書籍很少,人們只能從報刊上偶而看到一些有關器官移植的鳳毛麟角報導,此外無從獲得系統了解,所以有許多適于器官移植的患者不曉得提出這樣的要求。
2、有些大醫院仍未把器官移植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醫院領導雖有所想而力不從心,甚或腦于里根本沒把它掛上號,缺乏在醫療技術上的開拓精神;醫務人員也僅限于理性認識而無人去認真學習掌\握器官移植的系統知識和技術,更談不上深入地進行研究。
3、花費高昂,令人生畏。即使一個較簡單的角膜移植,手術費就需100—150元,全過程沒有500元不夠。重要器官移植則花費更多,從器官的購置、保存保養、移植手術到術后的特殊醫療護理等,確實需要一宗巨款,絕非一般人負擔得起,所以縱有此希望也難于實現。
4、更大的阻力還在于人們的守舊習慣勢力。不少人對自己的和親屬尸體的器官仍視為不可缺少的至寶,或受舊的倫理道德的束縛,不愿貢獻出任何一個可用的器官,這種愚昧心理實在是貽害非淺。
從醫學角度來看,這項為人類造福的大好事當然是符合醫學倫理的,因為它是醫學發展規律上的必然環節、必然成果,是有志于器官移植的先驅者們肩負著人類長期以來夢寐以求的希望,以嚴謹的科學試驗勇敢探索得到的成功,是醫學科學發展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像魯羅米修斯把火帶給人間一樣,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重要象征和啟迪。因此無論站在什么立場都應積極支持這一新生事物更好地茁壯成長,發揚光大。這就需要我們從醫學倫理方面予以論證支持,并制定合理的規范引導其正確實施和向前發展。
器官移植的規范既涉及到器官提供者、接受者也涉及到器官保存者和醫務人員,而且同樣要以時代、階級、社會的性質為背景。在資產階級掌權的金錢至上的資本主義社會里認為可行的,在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的我們國家里并不認為完全可取甚至看做是丑惡的行為。1965年美國一名牙醫為置換自己有病的心臟,競用金錢買來一位為贍養母親而獻身的黑人貧困青年的心臟,牙醫的生帶來青年的死。這在我們來看,這種行為是殘無人道的,不管對什么人,7即便受心者是一位了不起的偉人,也是絕對不容許的。反之象1985年美國一位少年立下誓言自愿把心臟獻給他的患嚴重心臟病的女友,使她的青春生命得救,這種感人的高尚情操則應永重青史。在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里,就要以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審美觀為基準,吸收其他階級和社會好的東西,摒棄他們丑惡的東西,來確立和豐富自己的倫理觀。這樣,我們的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學規范原則就可以作如下表述:
這里所說的力所能及,是指可以代償的健康人的復數器官(如眼、腎、翠丸、卵巢、耳殼、指趾、部分皮膚和骨骼、部分骨髓等)和屬于自己的親屬尸體上一切可供移植的器官;第二個語節表述貢獻者的高尚情操;第三個語節是貢獻者和醫務人員所持的態度;第四個語節是貢、受者和醫務人員的共同目的。
以這個規范原則為前題,其具體規范可以是:
l、助人為樂,不計報酬。這是貢獻器官者應持有的態度,為了幫助患者重建器官功能而免于永久殘廢或死亡,自覺自愿貢獻自己器官的高尚情操。當然作為收藏者——各種的器官庫存理應按照所獻器官付報酬。
2、妥善保養、高質供應。作為器官保存中心來說,一定要有完善的保存各種器官的攸器并隨時做好儀器及所存器官的消毒,一旦需要可立即向接受者提供新鮮器官,不濫竿充數,這樣才能保證施術成功。
3、嚴肅認真,精心施術。醫務人員一定要認真選擇適應癥,選擇所植器官的合適規格和質量,組織得力的手術班子,選擇最佳術7式和操作方法,預想到可能發生的問題及應急措施,做好手術前的一切準備,對術后如何對抗機體排異、消除感染、保進吻合面的迅速生長接合及機體的活力等等都應嚴肅認真地周密考慮,制定出整套方案精細手術、精心醫療護理和檢測。
4、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貢者、受者、醫務人員都應具有這種精神,尤其對接受器官者來說更應懷有這種情感,不論移植成功與否都應正視別人為自己所做的極大貢獻和負出的極大力量,那么就應理所當然地為別人做出同等甚至更大的貢獻。這是社會主義社會人們的道德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