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4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金融投資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文獻綜述
一般認為,行為金融學的產生以1951年Burrel教授發表《投資戰略的實驗方法的可能性研究》一文為標志,該文首次將行為心理學結合在經濟學中來解釋金融現象。1972年,Slovic教授和Bauman教授合寫了《人類決策的心理學研究》,為行為金融學理論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1979年DanielKahneman教授和AmosTversky教授發表了《預期理論:風險決策分析》,正是提出了行為金融學中的預期理論。
中南大學的饒育蕾和劉達鋒著的《行為金融學》是我國第一本系統闡述行為金融學理論的著作。吳世農、俞喬、王慶石和劉穎等早在中國證券市場初建時就對中國股市調查并進行取樣分析,得出中國市場為非有效市場,其主要論文有:吳世農、韋紹永的《上海股市投資組合規模和風險關系的實證研究》,陳旭、劉勇的《對我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實證分析及隊策建議》。國內對這一理論的研究相對不足,對投資策略的涉足更是有限。
本文主要是借鑒了兩位美國學者的思路進行論證。美國學者彼得L•伯恩斯坦和阿斯瓦斯達摩達蘭著的《投資管理》總結了美國比較有影響力的觀點,對行為金融學理論在投資領域的應用進行了發展,對投資行為進行了全面剖析,其對投資策略的研究更具有獨到之處,這種在行為金融學下投資策略的研究對我國證券業的發展將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羅伯特•泰戈特著《投資管理-保證有效投資的25歌法則》以其簡單而明了的筆法描繪了行為金融學下投資方法的選擇應具備的條件和原則,指導我們的實踐。BrighamEhrharot著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實務》中也不乏對行為金融學的應用,比如:選擇權的應用等。
2行為金融學概述
行為金融學是將行為學、心理學和認知學成果運用到金融市場上產生的一種新理論,是基于心理學實驗結果提出投資者決策時的心理特征假設來研究投資者實際投資決策行為的一門學科。
行為金融學有兩個研究主題:一是市場并非有效,主要探討金融噪聲理論;二是投資者并非是理性的,主要探討投資者會發生的各種認知和行為偏差問題。
主要理論:
證券市場是不完全有效的即市場定價不能完全反映一切信息,存在噪聲交易者風險即金融噪聲理論。投資者構筑的投資組合具有金字塔型層狀特征即行為組合理論。
投資者有限理性。行為金融學總結的投資者行為偏差有:決策參考點決定行為者對風險的態度;投資者存在心理帳戶;投資者還存在過度自信心理和從眾心理。
3行為金融學在實務中的應用
實際上,各種積極管理模式都假定市場定價失真或無效。他們認為通過投資于定價失真的市場或資產可以獲得增值。然而所有的人都知道這種無效性是轉瞬即逝的,這樣,這些無效性可能會為有耐心的投資者提供收益?!澳托摹笔且粋€好的投資策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行為金融學理論可以很好地解釋諸如阿萊悖論、日歷效應股權溢價、期權微笑、封閉式基金之謎、小盤股效應等等金融學難題。還提出了成本平均策略、選擇策略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動量交易策略等投資策略。一些金融實踐者已經開始運用行為金融學的這些投資策略來指導他們的投資活動。
成本平均策略。成本平均策略是在股市價格下跌時,分批買進股票以攤低成本的策略。采用這一策略不是追求效用最大化,而是降低投資活動。
行為金融學認為,人們在進行決策的時候,往往會選擇一個決策參考點來判斷預期的損益,而非著眼于最終的財富狀況。在心理預期的過程中,人們會把決策分成不同的心理帳戶來考慮,常常擁有自信情節,高估已經擁有的商品或服務,并且傾向于增加這里物品或服務的使用次數。還對預期的損失過于敏感,把同樣價值的損失計算成遠高于同樣價值的收益,而對已經形成損失的東西卻表現出一種“處置效果”,由于期待機會收回成本而繼續經受可能的損失。因此在行為金融學中的“心理”帳戶和“認知偏差”這兩個概念,應該在日常理財中關注。
運用動量交易策略。即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準則,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準則時就買入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當處置效應在證券市場上比較嚴重時,其帶來的股票基本價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幅就會更大;當價格向價值回歸時,可利用動量交易策略,通過差幅獲利。
市場無效性本質上是一種套利機會,如果足夠多的資金追求同一種市場無效性,它肯定會消失。對于許多定量投資者來說,永遠感到困惑的是,一旦某種市場無效性在學術刊物上得到詳細論述,它就奇怪地消失了。實際上,如果昨天的無效性已廣為人知,并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資本,再設想它明天仍然存在是非常危險的。資本市場同樣如此。因此,不要屈從或迷戀“權威”的信息,應該努力追求有個性的投資策略。
在職業資金管理游戲中獲勝的資金管理者一般都是最少犯錯誤的人,但其中的許多錯誤都可以歸因于人類本性——追求安穩、相信潮流、失敗后希望改換風格和指導思想。投資組合管理中的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了解自己的投資市場,一些錯誤源于資金管理者走“受托人的鋼絲繩”的游戲,一方面要獲得高額收益,另一方面還不能超越客戶的風險承受性。
4股票投資策略
4.1具備股票投資取勝的素質
對于我們來說,在股票業取得成功的素質應該包括:忍耐、自立、簡單明了、能忍受痛苦、心胸開闊、有獨立判斷能力、百折不撓、謙讓、靈活、愿做獨立的研究工作、勇于承認錯誤,還有對普通的商業恐慌不屑一顧。這些素質的具備與巴菲特的忠告是一致的,與行為金融學是相符的,市場可能是無效的,積極管理者也有增加價值的潛力,但這些無效性既不簡單,也不是靜態的,利用起來代價也不低。換言之,市場無效性的一個特點就是容易消失。這就意味著市場無效性一旦被隔離出來,并廣為人知,越來越多的資金追逐這一無效性時,這個特點就消失了。問題不在于投資者和他們的顧問很愚昧或麻木不仁,在于當信息收到之時情況可能已經發生變化。當樂觀的金融信息廣泛傳播時,大多數投資人認為這個經濟形勢在近期內還會進一步高漲時,經濟走勢實際上已經向衰退邁進。頭腦清醒的投資者可以在信息不完全、不理想的情況下做出正確決策,那種需要各種資料的“科學頭腦”是不科學的。
4.2逆潮流而動
風險觀念的根源在人類感情中可以找到。我們都是社會性生物,渴望與別人協調一致,達成共識。以常規方式失敗經常比非常規性失敗痛苦較少。相應地,投資者更愿意冒以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大風險,而不愿意冒可能以非常規方式失敗的較小風險。許多投資者并不一定像他們以為的那樣對風險有多少耐心。
參考文獻
[1]曹鳳岐,劉力,姚長輝.證券投資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8).
在上個世紀我國許多家庭認為錢放在銀行里最安全,投資理財只是屬于富人的權利。從本世紀開始,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國民經濟水平不斷上升,許多家庭開始意識到錢放在銀行里會貶值,只有通過投資理財渠道,用錢生錢才有可能會為自己帶來利益。
1.1平衡家庭現在和未來的收支情況。
在筆者看來,對于我國大眾家庭來說,在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投資理財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在人的一生中,只有短短四十年可以創造勞動價值,賺取薪酬,在你喪失了賺取薪酬的能力之后,拿什么來養活自己?中國人口這么多,靠國家養老已經是萬萬不可行的,將養老的壓力轉嫁給自己的后代,也是十分不負責任且不現實的行為。所以現在家庭可以通過投資理財的渠道,用錢生錢,為自己帶來財富,也為未來的生活帶去一份保障、一份安心。
1.2追求更好的生活狀態。
平衡家庭現在和未來的收支情況只是現代人投資理財的最基本的目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所有人都希望過上好日子,希望自己今年比去年收入高,希望家里經濟條件越來越好。從某種角度來說,平衡家庭現在和未來的收支情況只是解決了自己現在和將來的溫飽問題,只是保證你能夠生存下去,想要過得好,就需要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增加自己的經濟實力。
2、中國家庭金融投資現狀
2.1家庭投資需求程度強。
在筆者看來,家庭投資理財的需要程度強,首先表現為銀行儲蓄大轉移的現象,通過筆者的調查結果表明,今年第一季度,我國居民對于儲蓄的欲望連續降低,已達到六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在這種情況下,今年我國股市行情持續走高,所以許多股民將自己的家庭存款從銀行轉移到股市中,這種大轉移的現象在年初還不甚明顯,但是到今年3月份達到了一個點。其實這種現象非常容易解釋,一些通過炒股的股民賺取了一些利益,然后帶動更多的人進入股市,股市行情就這樣被人為抬高,通常也被稱之為跟風行為。這是我國公民思維習慣的一種特點,看到什么渠道能夠“發家致富”就一股腦地沖進去,甚至有些人還會將自己的全部家當投入進去。這種思維方式在投資理財方面筆者認為需要慎重,在了解某種渠道可以賺取更多利益之后,還應該考慮自身的經濟情況和抗風險能力,任何投資都是存在風險問題的。除了股票之外還有債券、基金,與股市并稱為金融理財的“三劍客”,今年這“三劍客”的行情都較為不錯,為一批投資者帶來了財富,刺激更多想要投資的人進入進去。
2.2理財產品種類多。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可以知曉,現在許多家庭已經不再偏好儲蓄,從央行降息開始,更多的人將自己家庭的理財工作投放到金融投資方面,所以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催生了一大批投資理財工作者。正如我們所了解的一樣,股票、基金、期貨、理財保險、銀行理財產品像噴井似的涌現出來,在幾年之前,從未想過銀行也會做理財產品,在幾年之前一直認為保險只是壽險和車險,但是在如今,這些思維界限都被打破。筆者站在經濟學的角度來思考,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當社會對于儲蓄不再偏好時,為了維持住自己的資金源,銀行必須改革,投其所好,將大眾關注的投資理財引進來,這樣才能繼續運轉下去。對于保險公司來說也是如此,只做壽險和車險,購買者通常都是寥寥無幾,將投資理財產品引入之后,大眾的關注程度增強,就會激發保險行業的發展,并且在國外投資理財就是從保險中劃分出去的,只是我國對于保險的認識還不足,才會造成這種現象。
2.3投資從有形走向無形。
關于這點筆者有深刻的感受,20世紀初,房地產剛剛火起來,當時炒房的人大賺了一筆,再加上房地產商的刻意壓盤,外來務工者對于房子的剛性需求,眾多因素在20世紀初刺激了我國的房價。當國家養老、養兒防老都靠不住時,房子似乎成為了一批60、70后養老的依靠,所以在當時國家各省市自治區都開始大興土木,開發一棟棟的樓盤,供投資者購買。從2000年到2008年,短短幾年時間許多城市的房價都翻了一倍不止,在這種利益暴增的情況下,國家的管制政策就像一盆冷水,將房地產投資熱情澆滅。從2010年開始到現在,筆者明顯感受到投資者從有形投資走向了無形投資,股票、基金、期貨還有現貨黃金白銀成為了投資者的新寵,這些投資項目具備網上操作、收益速度快等特點。不需要人們扎堆股票交易所,不需要用實物來兌換金錢,現在用鼠標點擊幾下就可以輕松完成,許多白領利用午間休息時間就可以完成交易,非常方便。
3、中國家庭的金融投資趨勢
3.1儲蓄的偏好程度會持續走低。
當大眾形成了投資理財的概念之后,就會將自己一部分的儲蓄投放到投資市場中。所以無論家庭經濟實力如何,都只會保留一部分的資金,這些資金存在銀行中很長時間都不會變動,所以在短時間內,國民對于儲蓄的偏好程度會持續走低。
3.2無形投資勝于有形投資。
通過前幾年的房地產可以明顯看出,現在人們對于房子的投資偏好程度降低,這種投資偏好不僅僅針對房地產,而是影響了整個有形投資市場。在多年之前,許多人認為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才能夠讓自己心安,幾年之后許多無形的投資渠道打破了這種思維界限,并且在未來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這種思維理念很難再度被打破。
4、結束語
(一)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與金融服務意識培育的專門課程
目前湖北科技職業學院對投資與理財專業學生的職業禮儀和職業道德有一定的重視,而且也通過一定的途徑開展了職業道德與金融意識的培養。跟大多數高職院校一樣,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都設置開設了禮儀類的公共選修課,開展相關講座,教師在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和實習實訓中穿行職業道德的培養,但總體效果不太明顯。針對這些問題,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針對金融行業的特殊性增設了《金融禮儀》這門課程,使得學生意識到金融行業自身的行業特點。另外還開設了《金融法規》這門課程,金融職業道德的自律性,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長期的金融實踐中,在金融法規的約束下逐漸形成的,金融法規有利于金融職業道德觀的確立。因而開始《金融法規》這門課程的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依靠企業平臺,利用頂崗實踐推進職業道德教育與金融服務意識培育
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企業所需人才,既滿足了企業提升人才素質、保障后備人才選拔的需要,同時也為學院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零距離”對接奠定了基礎。尤其是對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依靠這個平臺,積極開展這個方面的內容,例如在校園內顯著建筑、走廊等位置上張貼校企合作企業的管理經驗和企業的核心文化標語。專業實訓實驗室的布置要體現“教學工廠”的要求,營造濃厚的企業文化氛圍,邀請企業家直接向學生宣講企業精神等。
二、目前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在職業道德與金融服務意識培育中的問題
(一)對職業道德教育與金融服務意識培育的重要性認識不夠
雖然有專門開設職業道德與職業禮儀的課程,但在整個高職教育中,對職業道德與職業禮儀的教學一直讓位并從屬于專業課程的教學,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是主要的培養目標,雖然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普遍把培養目標定位于培養全面的能適應企業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但在實際教育培養中,還是把知識與技能的訓練掌握作為主要的培養目標。湖北科技職業學院也是如此。
(二)職業道德教育與金融服務意識偏重知識和規范的傳授,忽視能力訓練的實踐
雖然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開始了相關專業課程學習,但在內容上偏重道德知識和行為規范的傳授,對道德選擇能力和解決道德沖突能力的培養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忽視了個人面臨道德問題時的能力培養和訓練。
(三)職業道德教育與金融服務意識內容抽象泛化,缺乏專業性、職業性
大多數教師主要講授一般性職業道德規范,對學生專業方向對應的職業道德內容則很少涉及,教學缺乏具體案例的支撐和職業化的有效引導。有關行業職業道德教育的教材、師資等資源也極其匱乏。
三、湖北科技職業學院投資與理財專業學生職業道德與金融服務意識培養機制的構建
(一)依托區域文化,完成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對接,使學生形成職業道德與金融服務意識的認知
學院在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應該重視企業文化的引入。將企業文化教育列入到課程中,在組織學生進企業觀摩學習、頂崗實習的時候,注重企業文化的熏陶;在校企合作時,突出企業文化的氛圍營造以及增加企業文化課程,讓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接受企業培訓與實踐及企業文化的熏陶,使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高職學生應具有什么樣的職業價值觀。
(二)學生在學習中對職業道德與金融服務意識的理論接觸
1.把職業禮儀與職業道德全方位引入教學內容,在項目式教學中培養職業道德情感
具體說可以把職業禮儀與職業道德引入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人才培養目標,把職業禮儀與職業道德作為一個重點內容融入專業課程教學,讓職業道德與職業禮儀作為每一門專業課程教學甚至每一堂課要到達的一項能力目標。
2.建立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明確把職業禮儀與職業道德納入學生考核評價
考核方式的基本做法是將學生的平時學習表現、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自學成績和實踐教學的成績綜合起來評價,即(平時成績+自學成績+社會實踐+期末考試)。除了把期末考試成績作為考核內容之外,平時成績也非常重要。平時成績包括學習態度(課堂紀律、到課率)、完成作業、討論發言和測驗測試(其中包括期中考試)四方面。其中作業形式有小論文、問答題,討論發言包括辯論、回答、講解等,測驗測試以小型練習題為主。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成績也是總評成績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四個方面的綜合考核,可以促進學生態度的養成,幫助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
(三)學生在工學結合的模式下職業道德與金融服務意識的形成
關鍵詞行為金融理論投資策略投資心理
1行為金融學概述
傳統金融理論是建立在市場參與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傳統金融學的核心內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為,相關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證券價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場就是有效的。根據這一假說發展起來的各種金融理論,包括現代資產組合理論(MPT)、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套利定價理論(APT)、期權定價理論(OPT)等一起構成了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也構成了現代證券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金融證券市場的不斷發展,傳統金融理論和金融證券市場的現實不斷發生著沖突,大量的實證研究發現,人的行為、心理感受等主觀因素在金融投資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人們并不總以理性的態度做出決策。在現實中存在諸多的認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現象,證券投資行為中會表現出各種偏激和情緒化特征;在證券市場上則表現出股票價格的各種“異象”,如:一月效應、周末(周一)效應等,用傳統金融理論很難對這些“異象”給出合理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行為金融學受到了重視,它從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分析金融市場,克服了傳統金融學的一些弊端。
2行為金融投資決策的心理、行為特征
2.1過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認為過度自信或許是人類最為穩固的心理特征,他們列舉了大量證據顯示人們在做決策時,對可不確定性事件發生的概率的估計過于自信。資金管理人、投資顧問和投資者都對可能自己駕馭市場的能力過于自信,在投資決策中過高估計自己的技能和預測成功的趨勢,或者過分依賴自己的信息而忽視公司基本面狀況從而造成決策失誤的可能性。這種過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導致大量過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產生。
2.2反應過度(Over-reaction)
反應過度描敘的是投資者對信息理解和反應上會出現非理性偏差,從而產生對信息權衡過重,行為過激的現象。主要表現在投機性資產的市場價格與其基本價值總會有所偏離。過度反應的另一種表現是,當沒有出現需要采取某種行動的事實時,投資者由于主觀判斷失誤,以為事實已經發生并采取行動而導致投資損失。
2.3反應不足(Under-reaction)
當市場上有重大消息時,股價通常未見波動,但在沒有任何消息的時候,股票市場卻有時會出現異常的波動且幅度較大,這表明股價對信息反應的滯后。與個人投資者對新信息往往反應過度相反的是,職業的投資人以及證券分析師們更多的表現為繁衍不足。他們通常會因為過分依賴過去的歷史經驗作為判斷的參照依據,而對市場中出現的新趨勢和新變化反應遲鈍,從而錯失贏利的良機。
2.4非貝葉斯預期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人們在具體決策過程中,并非按照傳統金融理論中的貝葉斯規律來不斷修正投資的預期概率,而是對最近發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經驗給予更多的權重,在決策和做出選擇時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響。
2.5后悔厭惡(MyopicLossAversion)
投資者在發現自己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之后,通常會感到傷心和痛苦,而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投資者會非理性地改變自己的行為。“損失厭惡(LossAversion)”是后悔厭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為損失所帶來的痛苦才使得人們會感到后悔。如果某種決策方式可以減少投資者的后悔心理,對投資者來說,這種決策方式將優于其他決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資者具有從眾心理,積極購買市場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價下跌,投資者考慮到還有大量其他投資者也同樣遭受了損失時,自責和不快會相應得到減輕。
2.6固錨效應(AnchoringEffect)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被要求作相關數值的定量評估時,容易受事先給出的參考值影響,這種現象被稱為“固錨”效應?!肮体^”是指人的大腦在解決復雜問題時往往選擇一個初始參考點,然后根據獲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確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況下,歷史信息就更容易成為人們對當前事物判斷的主導影響因子。例如在美國,投資者20世紀80年代末受美國股票市盈率(較低)這個普遍認可的“錨”的影響,認為日本股票市盈率過高,而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即使東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國高得多,許多美國投資者卻覺得東京市場不再被高估了,因為他們將20世紀80年代末東京股市的高市盈率當成了新的“錨”來考慮.3行為金融投資策略
任何理論都是為應用服務的,行為金融學也不例外。行為金融學不僅是對傳統金融學理論的革命,也是對傳統投資實踐的挑戰。如行為金融學的大師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論家,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發起成立的以他們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資產管理公司管理著15億美元資產。他認為他們的基金投資策略的理論基礎是:利用由于行為偏差引起的系統性心理錯誤。投資者所犯的心理錯誤導致市場未來獲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變,并引起這些公司股價的錯誤定價。發現投資者心理上的系統性偏差,是基金獲利的基點。其基金業績似乎也在證明著這一點,從1992~2001年,其基金的報酬率高達31.5%,而同時期的大盤指數收益僅為16.1%??傮w而言,行為金融的理論和實踐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還沒有成為投資專家們廣泛而普遍的制導理論。有兩個原因,一是行為金融理論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這些理論測定各種各樣影響價格的心理變量時,會遇到很多操作難題。當然,任何理論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場中沒有人也沒有任何投資策略可以一直獲得超額回報。行為金融投資策略讓投資者具備了戰勝市場的可能,但永遠也無法具備打敗市場的保證。
3.1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由于股票市場經常是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的,對反應過度的修正會導致過去的輸家的將來表現高于市場平均水平,從而產生長期超?;貓蟋F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這種投資策略每年可獲得大約8%的超常收益。對此,行為金融理論認為,這是由于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現的結果,通過一種質樸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簡單外推的方法,根據公司的近期表現對其未來進行預測。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和對績優公司股價的過分高估現象,為投資者利用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2慣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慣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過去相對短的時間內(通常是一個月到一年)的表現的基礎上,預先對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設定過濾規則(filterrules),當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與交易量同時滿足過濾規則就買下或賣出股票的投資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對其他12個國家的研究證實了動量效應的存在,從而證明了這種效應并不是由于數據采樣的偏差所造成的誤解。我國市場存在明顯的慣性效應,利用股票在一定時期的波動采用此策略可以買人賣出而獲得價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資者將現金投資于股票時,通??偸前凑疹A定的計劃根據不同的價格分批進行,以備不測時分攤成本,從而達到規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較大風險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與投資者的有限理性、損失厭惡及思維分割有關。時間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擔股票的投資風險的能力將隨著投資期限的延長而降低,投資者在年輕時應將其資產組合中的較大比例用于投資股票,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則逐漸減少股票投資比例增加債券投資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時間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中普遍采用并廣受歡迎的投資策略,同時卻又被指責為收益較差的投資策略,而與現代金融理論的預期效用最大化原則明顯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資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為金融理論指導下的投資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場,采取有別于傳統型投資者的投資策略從而獲取超額收益。要達到這一目的,投資者可以通過三種途徑來實現:①盡力獲取相對于市場來說要超前的優勢信息,尤其是未公開的信息。投資者可以通過對行業、產業以及政策、法規、相關事件等多種因素的分析、權衡與判斷,綜合各種信息來形成自己的獨特信息優勢;②選擇利用較其他投資者更加有效的模型來處理信息。而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復雜就越好,關鍵是實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資者的認識偏差或錨定效應等心理特點來實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資者受傳統均值方差投資理念的影響,注重投資選擇的多樣化和時間的間隔化來分散風險,從而不會在機會到來時集中資金進行投資,導致收益隨著風險的分散也同時分散。而行為金融投資者則在捕捉到市場價格被錯誤定價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資金進行集中投資,贏取更大的收益。
在調查方法上,根據西南大學學生分布的特點,本次調研綜合采用了分層抽樣、分組抽樣、隨機抽樣等抽樣方法。涉及文史類、理工類、商科類專業的同學,共發放200份問卷,其中有效問卷194份,問卷有效率為97%。調查問卷采用客觀題單選和多選的方式提問,主要包括大學生基本情況、生活費的來源及去向、金融投資現狀、可能的影響因素等多方面的內容,從不同角度反映了大學生的金融投資行為。
二、結果與分析
1、大學生金融投資基本情況(1)樣本總體情況。在參與調查的194人中,只有41人(21.13%)投資了金融產品,而有153人(78.87%)沒有進行相應的投資。(2)未投資金融產品原因。統計數據顯示,對金融產品不了解是西大學生未進行金融產品投資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占比約63.33%。其次是資金不足,34%的人認為資金不足是其未進行投資的原因,有超過59.79%的西大學生目前可支配存款余額低于3000元。金融產品的收益和風險對于他們是否進行投資的影響并不大,僅分別有9.33%、12%的學生選擇此項。另外,在未進行投資的學生中,55.33%的學生有投資的意愿,可以發現大學生有很強的金融投資意愿,但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未能采取實際行動。(3)投資原因。在投資金融產品的大學生當中有超過52.08%的人屬于接觸過金融產品的宣傳,想自己進行一些嘗試的,也不乏擁有部分專業知識的大學生(27%),可以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賺錢,但真正熟練掌握專業知識與技巧的人最少,只有約4.17%,還有6.25%由于其他原因的,例如閑錢隨意投資,看中其高收益,同時,仍有10.41%的大學生并無明確目的來投資金融產品,只是跟風行動。(4)投資品種類。參與基金投資的人數最多,占投資金融產品人數的73.17%,且基金的投資中,投資貨幣基金的人數占比最大為75.61%,反映出貨幣基金在大學生中普及程度較高。投資股票的人數占投資有投資金融產品的比重也較大為24.39%,仍然有一部分大學生熱衷于高風險投資。由于大學生的保險意識低,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門檻相對較高,投資保險、銀行理財產品人數較少。投資外匯的僅一人,無人參與債券投資。
2、大學生金融投資情況影響因素分析(1)研究方法。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Logistic模型是經濟學中被廣泛用于研究行為主體的選擇過程的一類計量經濟模型。許多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會導致一種行為結果的產生,而logistic回歸分析模型是一種分析個體決策行為并廣泛應用于影響因素分析的理想模型。logistic回歸屬于概率型非線性回歸,假設在自變量的作用下,某社會現象的發生概率為P(0≤P≤1),發生概率與不發生概率之比為P/(1-P),則logistic回歸模型為。(2)被解釋變量:投資(1)/未投資(0)(3)假設:大學生是否進行金融投資取決于年級、地區、專業、性別、戶籍類型、家庭理財情況、收入主要來源。以上因素共同作用決定了大學生的金融投資行為。(4)根據以上假設設定自變量①年級。2011級與研一的大學生參與金融投資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8.03%和23.08%,2010級的參與率為20.59%,2012級的參與率較之降低為16.36%,而2013級參與度最低,僅為6.67%。隨著年級提高,知識積累,對金融知識了解加深;一部分大學生開始有獨立收入,對理財需求提高,開始嘗試金融投資的人也更多。②專業。文科和工科專業的大學生中參與金融投資的比例相當,分別為16.67%和12.09%,而商科專業的大學生的參與率高達44.12%,遠遠超過文科和工科專業。③地區。來自東部地區的大學生金融投資參與率最高,為28.57%,中部地區次之,西部地區大學生的參與率最低,僅14.56%。東中部地區經濟較西部發達,金融投資氛圍更濃,投資意愿更強,參與度更高。④性別。女性樣本中金融投資參與率16.95%,而男性的參與率為26.32%,遠高于女性。⑤可支配存款余額??芍浯婵钣囝~3000元以下的樣本大學生金融投資參與率最低,僅為10.34%,隨著可支配存款余額增多金融投資參與率也隨之提高,當可支配存款余額達到8000以上,樣本大學生的投資參與率達到75%??芍浯婵钣囝~越多意味著可用于投資的資金越多,投資理財的需求更大。⑥家庭理財狀況。家庭成員無金融投資經歷的大學生金融投資參與率10.22%,遠低于家庭成員有金融投資經歷的45.61%。家庭成員進行過金融投資的大學生對投資知識的了解多于相似條件下家庭成員未進行過金融投資的大學生,其投資動機更強。家庭成員的示范效應也會提高大學生的金融投資率。⑦收入主要來源。收入主要來源于親人提供和獎、助學金的樣本金融投資參與率最低,分別為15.63%和18.80%,勤工儉學的參與率為較高的30.77%,而來源于其他渠道的遠遠超過了其他方式,達66.67%,其中可能包括投資收入、課外收入等等。⑧月支出。月支出<600,其金融投資參與率為0最低,隨著月支出提高金融投資參與率也隨之提高,當月支出>2000時,所有樣本都參與了金融投資。⑨月網購支出。金融投資參與率基本上滿足與與網購支出同向變動,月支出小于100時為16.87%,500元到800元為100%,而當超過800時,參與率降到50%。由于余額寶等互聯網理財產品與網上購物支付賬戶的連接,網購提高了大學生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的關注,成為大學生進行金融投資的助推器。變量處理:將年級、地區、專業、性別、戶籍類型、家庭理財情況、收入主要來源設為啞變量,其中年級、地區、專業、收入主要來源為多分類無序變量,因此引入需要亞元變量,見表4,變量可支配存款余額、月支出、月網購支出為多分類有序變量,可將其直接引入模型,無需引入亞元變量。(5)自變量相關性分析。通過變量的自相關性矩陣可以看出(圖略),僅家庭成員投資理財情況與戶籍所在地(農村/城市)之間的相關系數絕對值大于0.4,其他均小于0.4,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嚴重多重共線。(6)回歸模型模型解釋:P表示進行金融投資概率,p/(1-p)表示大學生進行金融投資與未進行金融投資的概率之比。二元logistic的系數說明的是,在控制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某一自變量以單位的變化對某一類別相對參照類的對數發生比的影響,為誤差項。用stata計算可得到如下計算結果。(7)回歸結果①將所有解釋變量加入回歸模型回歸結果分析:模型進行似然比檢驗的卡方值為75.79,Prob>chi2=0.0000,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回歸模型顯著。
在95%的置信水平下,自變量專業、性別、家庭理財情況、月支出對個人投資金融產品情況有顯著影響,而年級、省份、地區、資金主要來源、月網購支出對投資金融產品情況無顯著影響。②逐步回歸(后退法)逐步去除不顯著變量后的回歸結果:結果分析:模型的卡方值為67.93,Prob>chi2=0.0000,在95%的置信水平下回歸模型顯著。在95%的置信水平下,自變量中,年級(研一)、專業、性別、家庭理財情況、可支配存款余額、月支出對個人投資金融產品情況有顯著影響,作用方向與假設吻合。研一的被調查者投資金融產品發生比約為2013級的6倍(=6.04)。由于研一大學生知識儲備較本科大學生更多,有投資經驗的學生相比2013級更多,因此投資金融產品的比例更大。文科類、工科類大學生投資金融產品的發生比分別為商科類大學生的27%和22%,商科大學生投資理財的專業知識比其他專業的大學生更豐富,投資技能更強,投資意愿和投資觀念也更強,因此金融投資發生比遠高于工科和文科生。女性金融投資發生比為男性的32%(=0.32)。樣本中有19%的男性屬于風險愛好者,而女性中僅4%屬于風險愛好者,男性的風險偏好程度遠高于女性,而金融投資尤其是股票外匯投資風險大,大學生中更愿意冒風險的男性也更愿意參與金融投資。家庭成員未投資過金融產品的大學生投資金融產品的發生比遠小于家庭成員投資過金融產品的大學生的投資發生比,僅為其0.175倍。月支出、可支配存款余額均與金融投資比例正相關??芍溆囝~的發生比為1.843,可支配存款余額每提高一個等級,投資率將變為原來的1.843倍;月支出發生比為2.515,月支出提高一個等級將使投資率增加1.5倍,說明月支出對大學生是否進行金融投資作用程度遠大于可支配余額。
除研一外的其他年級學生與2013級相比,投資金融產品的比例并沒有顯著提高,本科階段的是基礎知識學習階段,大學生對金融市場的了解并沒有顯著差異,而研究生學習的知識無論從廣度還是深度上來說都有明顯提高,因此,金融投資比例在本科階段并沒有明顯差異,而研究生的投資比例遠大于剛進校的大一學生。大學生是來自農村還是城市對是否參與金融投資也沒有顯著影響,另外,來自東部和中部的大學生與來自西部地區大學生相比其投資比例并沒有顯著提高。其原因可能是大學生主要以學校作為認識金融投資的渠道,接受同樣的教育,投資信息也主要通過學校宣傳、校園模擬投資活動以及同學間的交流投資經驗等方式獲得,與生源地并無太大關系。收入主要來源于勤工儉學、獎助學金和其他的大學生與收入主要來源于親人提供的大學生相比其投資參與率也并沒有顯著提高。由于大學生通過勤工儉學和獎助學金所得收入甚微,其他收入不穩定,因此,這些獨立、額外收入并不會顯著提高大學生的金融投資參與率。最后,網購支出也并沒有對大學生金融投資參與率產生假設中的顯著正相關關系。隨著科技進步,通過互聯網進行轉賬更加方便、快捷、安全,互聯網轉賬的普及使得那些即使是較少進行網上消費的大學生也愿意使用通過快捷安全的互聯網轉賬技術購買金融產品。雖然各種互聯網理財寶興起于網上消費支付業務,但其已經以極快的速度在大學生普及開來。
三、小結與討論
1.1金融風險的含義
金融風險,一般含義上指的是建立在金融基礎之上的風險,其中主要有三個種類,分別是在產品上的風險、在市場中的風險以及金融機構風險。根據一般情況下的金融理論來進行分析,假如一家金融機構遭遇風險,則這種風險在產生之后所帶來的破壞程度要比給這家金融機構帶來的破壞程度還要高。
1.2金融風險的種類財政與金融方面的風險被夸大、股票在投資過程中因為本身性質而誕生的風險以及結構上存在漏洞導致各個分散風險集中。
2.金融投資的風險評估技術及應用探究
2.1VaR方法
ValueatRisk的英文縮寫便是VaR,其意思是“在線價值”,是指在在進行風險評估時,需要觀察金融市場的起伏狀況,某一家金融公司借助于金融或者通過組合后的金融所誕生損失的最大值。公式為Prob(P>VaR)=1一a。Prob含義為資產價值帶來的損失比可能產生的損失上限中的概率要高;P指的是在既定的有效時間內,某金融方面的資產t中產生的價值損失額度;n指的是在事先預定的置信水平;VaR指的是在確定的置信水平a下的在險價值,即會直接造成損失的上浮。在這個公式中,站在VaR的概念上來進行分析,持有時間以及置信水平中的參數有著非常深遠的含義。一般情況下,置信水平與VaR之間的關系為正比例關系,假如執行水平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時,VaR同時也會得到相應提高,鑒于此,在使用該公式對金融投資風險展開評價時,有必要借助于正確的方式來選擇合適的參數。
2.2口系數衡量法
在對整個風險展開評價時,有必要借助于B系數來進行具體的分析,所謂D系數指的是借助于簡單措施將某個資產的收益的實際狀況以及市場中的關系展開描述,需要通過其反應內容和市場的組合變量的關系變化,從而加大解析的力度。此外,這也是特殊情況下的風險評價方法將該式子進行簡化之后,可以得出BI=COV(Ri,RM)/02M=piM(oi/OM),這樣的公式,為了讓大家更容易理解和運用該公式,可以對其中的內容進行更改。
2.3均值一一方差衡量法
在金融投資的過程中,一般情況下是沒有方法來對風險的大小以及有關因素在具體數據上進行獲取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助于一定的方式來從損失的有關偏差中,也就是風險的度數中,對風險的大致情況有個整體上的了解與掌握,對風險進行測量的時候,可以借助于變異系數或者標準方差等有關數學公式來展開計算。x屬于一個隨機變量,在使用的過程中,可以通過一種金融工具對所投資過程中實際獲取到的效益E(x)對變量所帶來的期望值進行分析,換一句話說,可以將其數據看做為改組數據中的方差,即:標準差指的是方差中的算術平方根,是對平均數值以及測量數值離散程度在范圍和代銷方面的反映,假如標準差變大,則各個數據之間原本的關系也會發生較大的離散狀況,鑒于此,表示損失的波動幅度狀況也會發生較大的變化,損失的總金額以及概率也會上升。假如平均數出現相等的時候,對其它相關的因素進行分析后,可以借助標準差以及其它有關數據來展開直接的對比分析,假如兩組數據之間有著較大的變異時,則需要我們對離散程度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借助變異系數以及其它相關數據展開對比性的操作。標準差與期望值之間的比值便是變異系數,通常情況下,偏差與變異系數之間的關系呈現出正比例的關系,假如變異系數變小,其偏差也會較小,因此,在金融投資過程中,是不會有較大的風險存在。反過來,假如變異系數變大,則偏差也會較大,在金融投資過程中便可能存在較大的潛在風險。
3金融投資的風險評估技術中的普遍問題
(1)在一系列指標中沒有一致性,并且各個沒有一定的可比性憑借高低順序法,就能實現多種投資金融案例的比較,從而分析出對應的風險情況。通過利用方差衡量法與B系數方法,就能發現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結構,而且這種結果經過了多個角度的分析。(2)對風險進行分析時,不能夠對風險的精確度進行評述借助于金融投資風險的評估方式,對金融風險展開詳細的分析與評估的時候,還不能夠對其風險的具體情況展開描述因為結論與實際存在的情況還有一定的距離,并且與風險相關的其它因素也不能在結果中得以反映每一個金融投資成員在獲得的風險信息以及其它相關消息時,便會存在差距。目前,所利用的投資風險評估方式還無法為多個側面投資人員在利益上進行保障。(3)事后的風險不能在預先的事前狀況下表述借助于均值——方差衡量法、B系數方法展開對金融投資風險的評述時,在具體過程中使用的信息資料均為歷史中的信息,所以,所評述的結果,一般是在過去某個階段中可能存在的一種損失情況。另外,借助于VaR方法戰隊金融投資風險展開評述的時候,所得出的結論假如應用在實際的金融市場中,一般是沒有效果的。
4如何解決金融投資的風險評估技術中的問題
4.1使用壓力及后驗方法對VaR的計算模型進行測試借助于VaR方法對金融投資中的風險因素展開計算與分析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會涉及到多個假設性的條件,因此所評價的過程以及結果上便不可避免的存在某些弊端,但是VaR方法可以對金融風險在事前展開評估與預防,并且在表達方式讓也容易被人們所理解和運用,除此之外,這種方法還能夠對風險在計量方面展開科學、可行的的統一。鑒于此,為了能夠讓VaR方法在對風險進行評估的時候,能夠發揮更好的作用,因此可以借助于壓力測試和后驗測試的方式來對VaR方法中計算方法在有效性方面展開測試。所謂壓力測試,指的是通過有關情景模式的方式來對相關情況展開探討,其中大多數工作是對各種金融市場中的不利因素展開假設,在此基礎上,在資產或者資產組合方面的前提下,對可能誕生的風險因素進行估計與分析。所謂后驗測試,指的是借助于正太方式來對VaR中的模型展開檢驗。當下采用的檢驗方式一般為峰度、偏度檢驗以及KolmogorovSmfrnov等。
4.2把定量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進行結合使用對金融投資風險展開計算與評估鮒時候,j應該借助于多個類型不一的模型針對風險大小以及程度上展卉定最的分析,鑒于此,可以在實際分析的過程中,借助于管理評分法、風險圖評價法以及風險度評價法這些科學可行的方法來將通過定性分析出來的風險進行結合。其中,風險圖評價法最具有優勢,因為它不僅能夠對未來的風險因素在嚴重程度上進行繪制,還能夠在可能性上進行繪制。
5金融投資風險評估的意義與作用
5.1風險管理中的重要內容事實上,金融投資風險評估工作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金融風險在企業風險管理中屬于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風險評估技術的支持,能夠讓企業風險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控制。在最近的幾年中,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讓我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遭遇到不同程度上風險因素的阻滯。所以,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必須在風險面前采取有效的措施。
5.2可把之用于對審計監督內容的管理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不斷完善,金融投資工具的多樣性也不斷顯現出來,面對不同的金融工具,其操作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進一步對風險進行評估的方式和技術也會存在差別。將金融投資風險評估技術到審計監督內容中,即使有一定的困難,但是假如掌握了正確的浦受庶審計與監督過程下的有關操作均會被有效的完成。其。食可把蠡用于對投資人員的銷售額進行評估爵素嘞虢嗨金融轂資者來說,風險都會發揮著一定的震懾作用,鑒于此,為了保證j彗的效益不會遭受損失,企業內部的管理人員應該借助于一切可行的方式來針對舞瞞投資最的工作展開限制,比如對于極有可能發生的過度投機操作行靳瘴輯資工具對其可能存在的風險展開有效評估,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將風險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6結語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有限套利;羊群行為
行為金融學(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學的最新研究前沿,它突破了傳統金融學“理性人”、完全套利和EMH的假設,從投資者的實際決策心理出發,重新審視主宰金融市場的人的因素對市場的影響,使研究更接近實際。該理論在上世紀80至90年代得到迅速的發展。行為金融學家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Kahneman獲得2002年度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從而使得這一理論受到全球金融界的關注。
國外行為金融學的發展,引起我國學者的高度重視,1999年北京大學劉力教授在《經濟科學》第三期發表的《行為金融理論對效率市場假說的挑戰》一文,是我國最早系統介紹行為金融理論的文章。
2002年行為金融學被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后,國內掀起了行為金融學介紹和研究的熱潮。2003年11月29日,在南京大學舉辦了全國首次行為金融學與資本市場學術研討會,將國內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推向了。
1對投資者的心理研究
金曉斌、唐利民(2000)統計分析顯示,在影響股市異常波動的因素中政策性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其影響遠大于市場因素、擴容因素、消息因素和其他因素。孫培源、施東暉(2002)通過對1992-2002年初上海股市52次異常波動的分析表明,由政策性因素引起的異常波動達30次之多,而且當月出臺的政策對該月的股價波動具有顯著的影響,直接影響投資者入市的意愿和交投的活躍程度,中國個體證券投資者存在政策依賴性偏差。利好政策的頒布導致在相當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交易頻率明顯上升,加劇了投資者的過度自信傾向,而利空政策出臺卻導致在較長的交易周期內投資者的交易頻率大幅度下降,表現出較強的過度恐懼心理。這種強烈的“政策依賴”傾向是中國證券市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現象。張華慶(2003)認為中國證券投資者的行為有明顯的過度反應的傾向,而深層次的根源是投資者的種種心理偏差,其結果將導致市場會對信息或政策的反應超過應有的幅度,加劇了市場的波動性,導致市場風險的放大。這些心理偏差包括過度自信、過度樂觀、賭博心理、暴富心理、從眾心理以及過度恐懼心理。
2對投資者有限套利行為的研究
現代金融理論普遍認為,當金融資產的價格存在誤定時,眾多的“理性套利者”就會在相應低估的資產上“做多”,而在高估的資產上“做空”,不但可以最終消除價格誤定,而且可以獲得無風險利潤,從而使市場保持有效性。應該說套利機制是金融市場的重要機制,套利行為的存在具有“價值發現”的功能,它推動著資產價格向基本價值的回歸。但是,中國的證券市場有以下特征:信息的獲得是有成本的;信息的傳遞存在時間與空間上的差異,交易者并不能同時獲取信息;交易者的行為是存在著差異的,并非都是理性的;交易者所持有的信息是不對稱的。因此,機構投資者憑借優勢,往往扮演著理性套利者的角色,而個人投資者卻因先天不足淪為噪聲交易者。張華慶(2003)認為,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當理性套利者進行套利時,不僅要面對基礎性因素變動的風險,還要面對噪聲交易者非理性預期變動的風險。在噪聲交易者的影響下,不但理性套利者的收益將受到影響,甚至會導致越來越多的基金經理放棄原來奉行的成長型或價值型投資理念,在某種程度上蛻化為“追逐熱點、短線運作”的投資方式。
3對投資者羊群行為的研究
“羊群行為”(HerdingBehavior)是信息連鎖反應導致的一種行為方式,當個體依據其它行為主體的行為而選擇采取類似的行為時就會產生“羊群行為”。換而言之,當“羊群行為”產生時,個體趨向于一致行動,即所謂的“趕潮流(Bandwagon)”,這時個人往往放棄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而附和他人的行為,雖然他們所掌握的信息和信號,按理性分析可能顯示他們應采取另外一種完全不同的行為。宋軍、吳沖鋒(2001)使用個股收益率的分散度指標,使用市場公開的價格數據,對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我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高于美國證券市場的羊群行為程度,在市場收益率極低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遠遠高于在市場收益率極高時的羊群行為程度,這個結果可以用期望理論中決策者對于損失、收益的不同態度來解釋。孫培源、施東暉(2002)根據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建立了較為靈敏的檢驗羊群行為的回歸模型,并據此對我國股市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在政策干預頻繁和信息不對稱的嚴重的市場環境下,我國股市存在一定程度的羊群行為,并導致系統風險在總風險中占有較大比例。從投資運作層面來看,羊群行為將削弱組合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特別是在市場發生大幅度漲跌時,通過多元化投資分散風險的效果將極為有限。就政策層面而言,羊群行為意味著投資者的買賣決策并非基于理性的決策過程,因此股價極有可能偏離其均衡價值,從而破壞了市場的價格發現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常志平(2002)采用橫截面收益絕對差(CrossSectionalAbsoluteDeviationofReturns,CSAD)方法,對我國股票市場是否存在“羊群行為”進行了實證檢驗。結果發現:在上漲行情中,我國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不存在“羊群行為”;但在下跌行情中,深圳證券市場與上海證券市場均存在“羊群行為”。并且深圳證券市場比上海證券市場具有更多的“羊群行為”。張華慶(2003)指出“羊群行為”對中國證券價格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由于“羊群行為”者往往拋棄自己的私人信息追隨別人,這會導致市場信息傳遞鏈的中斷;如果“羊群行為”超過某一限度,將誘發另一個重要的市場現象——過度反應的出現,使中國證券市場的穩定性下降;所有“羊群行為”的發生基礎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場的信息狀態發生變化,如新信息的到來,“羊群行為”就會瓦解,這意味著“羊群行為”具有不穩定性和脆弱性。
4行為金融學在我國的應用性研究展望
4.1對實證研究結果的應用
從以上可以看出證券市場的參與者存在一定的非理性,而且市場也不是完全有效的。如何克服這些非理性,使投資者能在并非完全有效的市場生存,是市場參與者最想解決的問題之一。
4.2對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
從以上可以看出針對市場參與者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一般還是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舊有框架中的心理學理論,今后的研究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文化、國情或者利用更多心理學的最新研究成果,只有這樣的研究才更適合中國的現實。
4.3在金融產品的設計和銷售上的應用研究
隨著我國的金融改革進一步深入,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變得也越來越重要。其實,人們對于經濟學和心理學相結合的研究最早就是從消費者心理學開始的,隸屬于市場營銷學中的消費者行為學是一門理論系統完整的科學。其中對消費者的調查、研究方法完全可以借鑒與行為金融學的實證方法相結合用以來研究金融產品的購買者的行為,根據投資者的不同偏好來設計金融產品,制定營銷戰略,從而為金融產品的開發和銷售打出一片新天地。
參考文獻
[1]金曉斌,唐利民.政策與股票投資者博弈分析[J].海通證券研究報告,2000.
[2]宋軍,吳沖鋒.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場的羊群行為研究[J].經濟研究,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