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2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蘇州園林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設計,片面性,整體化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鹆银B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重技能訓練,輕理論探求,一但面對解決復雜問題的設計實踐更顯得力不從心理論素養的不足,也只能依賴“隨類賦形”這種辦法,將“裝飾”僭越于設計學問之上,只剩下干癟的“形”而無實質性的文化內涵,意蘊。就無法在真正意義上體現出設計的整體化。因此,在加強理論知識學習的同時,將技能訓練與理論探求緊密地結合,提高人文素養使之成為全面的設計人才。
參考文獻
[1] [英]丹尼斯·夏普著.《20世紀世界建筑》.胡正凡 ,林玉蓮譯.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出版. 2003
[2] 馬克辛,吳成槐主編.《環境藝術設計手冊》.遼寧美術出版社. 1999
[3] 林紅著.《環境藝術工學》. 貴州科技出版社. 2001
[4] 謝孝思 主編 《蘇州園林品賞錄》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88
關鍵詞:易經,八卦園林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相傳伏羲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這是原始的易。后經周文王的悉心鉆研,將其規范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復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到春秋后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一.八卦的形成
八卦是我國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義的符號。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風,兌代表沼澤。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來象征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在《易經》里有詳細的論述。八卦相傳是伏羲所造,后來用于占卜。坊間亦用漢字“三求平未,斗非半米”來記八卦符號。
所謂卦,其實是古代勞動人民通過測量太陽位置,從而知季節、記錄勞作規律的手段。卦字的右邊“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豎桿子,右邊那一點是太陽的影子。“卦”字左邊的“圭”字是尺子,用來測量影子的長度位置。論文寫作,八卦園林。通過長期測量,勞動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種季節規律。所謂八卦,應該是在地之八方測量結果的記錄。論文寫作,八卦園林。所以,八卦是源于中國古代對基本的宇宙生成、相應日月的地球自轉(陰陽)關系的理解,是農業社會和人生哲學互相結合的觀念體現。
《易傳》記錄:“易有太極(宇宙),是生兩儀(天地)。兩儀生四象(四季天象,長日照的夏季為太陽,短日照的冬季為太陰,春為少陽,秋為少陰),四象生八卦。”,而八卦再分“三爻”,自然是指二十四節氣。八卦符號通常與太極圖搭配出現,代表中國傳統信仰(儒、道)的終極真理----道。
二.八卦的發展
傳說在遠古時代,黃河出現了背上畫有圖形的龍馬,洛水出現了背上有文字的靈龜,圣人伏羲因此畫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湯陰縣北】,又根據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繹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進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辭和爻辭?!兑讉鳌肥谴呵飼r期的孔子所作。所以《易經》又有“人更三圣,世歷三古”的說法。意思是說:《易經》的成書,經歷了上古、中古、下古三個時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個圣人完成。
三.《易經》的內容
《易經》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經典,是華夏五千年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論文寫作,八卦園林。如果從本質上來講,《易經》是一本關于“卜筮”之書。“卜筮”就是對未來事態的發展進行預測,而《易經》便是總結這些預測的規律理論的書。
上日下月為易。論文寫作,八卦園林。“易之為字,從月從日陰矣。”、“易者,日月也。”、“日月為易,剛柔相當。” 易歷來有一名含三義的說法:一是簡易,即“易”雖包羅萬象,但有一個最簡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現象都可以裝進這個“模式”里,都可以用這個“模式”來說明。論文寫作,八卦園林。即“大道至簡是也”;二是變易,即“易”是講變化之道的,也就是講“辨證法”的;三是不易,即“易”雖講變化,但這變化之“道”卻是永恒不變的,也就是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經”字的本義是指織布的縱線,跟“緯”相對。沒有“經”正,也就沒有“緯”成,所以“經”是主要的。人體氣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稱為“經”,如:“經脈”、“經絡”等;同理,也正因為“經”的重要,所以記載一定階級最高思想道德標準的書籍、傳統的具有權威性的著作、或宣揚宗教教義的書籍,就稱為“經典”、“經書”等。
《易經》包括《經》和《傳》兩大部分:一是《經》分為《上經》和《下經》?!渡辖洝啡?,《下經》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二是《傳》一共七種十篇,分別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辭》、上下篇、《說掛》、《雜掛》和《序掛》(古人把這十篇“傳”叫做“十翼”,意思是說“傳”是附屬于“經”的羽翼,即用來解說“經”的內容的)。
《易經》的最高理想,就是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用《易經》的話來說,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類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獲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條件的同時,更要“裁成”、“輔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義,從而達到人之生命目的。《易經》的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維模式,充分注重了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它是《易經》哲學思想體系中最重要的一個概念,也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四.八卦與園林
《園冶》(明)計成著,是中國第一本園林藝術理論的專著。該書首先闡述了作者造園的觀點,次而詳細地記述了如何相地、立基、屋宇、裝折、門窗、墻垣、鋪地、掇山、選石、借景等10篇。論文寫作,八卦園林。《園冶》共三卷,其精髓可歸納為“雖由人作,宛自天開”,“巧于因借,精在體宜”兩名話,這兩名話的精神貫穿于全書。
《長物志》(明)文震亨著,共12卷,它更多地注重于對園林的玩賞,與《園冶》更多地注重于園林的技術性問題正可互為補充。1995年蘇州古典園林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時向聯合國遞交的文本就將這本著作列為蘇州古代造園理論專著。蘇州園林申報成功,《長物志》的名聲也就大振了。巧合的是文震亨喜愛的或者說擅長的藝術中有兩類現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體遺產和非物質遺產,即蘇州園林,古琴藝術。
《園冶》與《長物志》兩本偉大的專著在造園思想和原則上是一致的,均突出強調了“因、借、體、宜”原則的重要性;強調造園不是單純地摹仿自然,再現原物,而是要求創作者真實地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盡可能做到使遠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約,達到有機的統一,體現大地的多姿。它有的似山林,有的似水鄉,有的庭院深深,有的野味橫溢,各具特色。如蘇州拙政園,經過造園家的巧妙布置,這一帶原來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環抱,似斷似續,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園林景色,真可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佳作。這與八卦形成過程中,伏羲用的三個對中國人影響很大的方法,即仰視(這是人類獨有的權力)、俯視(宇宙所有的東西在你身上統統能找到)、廣角(看得很周到、想得很周密)是不謀而合的。
總之,《易經》對建筑學的影響主要和“風水”學說緊密相關,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設置等都要以《易經》理論為指導,四合院就是陰陽平衡、和諧觀念建筑的典型。傳統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從《易經》中獲得靈感,故宮角樓就是這種風格的典型。
參考文獻
1.[明]計成.園冶
2.[明]文震亨.長物志
3.游泳.園林史(第二版).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
關鍵詞:說明文;教學心得;教師;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3.3 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9-0162
說明文是客觀說明事物的一種文體,目的在于給人知識,或說明事物的狀態、性質、功能,或闡明事理。說明文具有很明顯的語文工具性和實用性,在初中語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例。這表明說明文在整個教學中與記敘文、議論文具有同樣重要的地位。然而提到說明文,我們的第一感覺是枯燥乏味、缺乏形象性,一堂課下來,只圍繞“說明對象、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來學習,結果使學生對說明文的學習興趣降低。其實說明文有其獨特的長處,如思想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富于科學性;結構層次井然有序、語言文字精確簡煉、通俗易懂;說明方法合理周到、靈活多樣。
從八年級的幾篇說明文來看,《中國石拱橋》、《大自然的語言》、《奇妙的克隆》、《生物入侵者》、《落日的幻覺》等都既有豐富的知識,又通俗易懂,富有情趣。那么,如何讓學生喜歡說明文,從而學到知識呢?下面,筆者談談自己的教學心得。
一、激趣導入,使學生喜聞樂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比绻麑W生在課堂開始就充滿興趣,輕松地進入學習境界,那么這堂課的效果就會很好。這需要教師精心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落日的幻覺》時,筆者播放了落日的視頻畫面,讓學生觀察并討論落日的特征。學生觀察后七嘴八舌地議論:“這太陽火紅火紅的”“太陽又大又扁”,“有落日的天空好美”。接著筆者又問:“落日與我們平時所熟知的太陽有何不同?”“顏色不同、形狀不同、天空的云彩不同”。有些同學發出了疑問:“同是一個太陽,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呢?”此時筆者趁勢導入:“《落日的幻覺》一文就向我們說明了存在這些差異的原因。”于是,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學習的興趣很高,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基本上在生生互動的氛圍中就掌握了課文內容,獲得了知識。又如,在教學《奇妙的克隆》時,筆者設計了如下問題:“多利是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我們在座的各位是克隆人嗎?克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世界上有沒有克隆人存在呢?”說到這時,同學們議論紛紛,都充滿了好奇,滿懷期待地進入到《奇妙的克隆》一文的學習中來。
二、圖文結合,幫助學生自主學習
插圖的優點是直觀形象、充滿情趣畫意、活潑生動。說明文許多文字雖然形象生動,但學生因見聞較少,難以展開想象去了解文字內涵,因而產生了畏難情緒,插圖可以彌補這一不足。《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在教材中都有相應的插圖。筆者在教學《蘇州園林》時,先引導學生了解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圖畫美”,再讓學生結合插圖把蘇州園林不同特征的美與插圖一一對號入座,分組討論,互相交流園林之美。學習《故宮博物院》時,筆者先讓學生完成課后練習中的平面圖填寫,再依圖跟著作者的腳步去細細游覽故宮,由于圖的輔助作用,學生思路清晰,很快地了解了課文內容。讀圖學文使學生跟隨著作者的腳步去了解文章的寫作順序、探究說明方法、感知寫作內容,順便作了一次免費旅游,學生自然樂在其中。圖文結合使學生觀察、想象的思維得到了發展,同時也進一步提高了學生把握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
三、讓學生參與其中,感受發現的樂趣
在學習說明文的過程中,只有讓學生積極參與,他們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尤其是對于他們自己找來的資料,他們更加關注。筆者在教學《生物入侵者》之前讓學生找“水葫蘆”“椰心葉甲”兩種生物的相關材料(恰巧“水葫蘆”的內容在生物課本上就有)。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并介紹所查找的資料,學生付出的勞動得到了肯定,學習的勁頭更足了。很多時候,教師講的知識學生記不住,但如果是學生自己的發現,他們卻會記得很牢。如《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的前兩段需要認真品析,在課堂上,筆者先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并從旁提示可以從詞語、修辭、順序、說明方法等方面入手,然后小組交流,組長整理匯報,學生樂此不疲,幾乎能獨立把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效果奇好。此時,教師只需要在關鍵點點撥、歸納即可。參與其中讓學生既學會了課內知識,又豐富了學生的課外知識;既有利于提高學生收集資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
四、拓展延伸與課文有聯系的知識
在說明文中不能只教課本上的知識,還應該注意知識的拓展,根據課文的特點,適時適地的“點”、“面”相結合,以特有的新意和創造性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和快樂。如在《大自然的語言》一課的學習中,筆者讓學生了解二十四節氣歌,并印發了《唐宋詩中的物候》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說明性為一體的說明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這篇文章在內容上與課文內容互為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在學習《被壓扁的沙子》時,筆者印發《猛犸滅絕之謎新說》,此文與課文都是科普說明文,都是以探討已滅絕的大型古生物為話題,都運用了恰到好處的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不但能了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能力、啟迪思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時,因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
關鍵詞 初中語文 語文復習 說明文 復習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6-0096-02
初中語文復習時,對閱讀技能的訓練,多以記敘文為主,忽視和冷落了說明文和議論文。近年來,說明文的考查,從個省市的中考語文試卷分析不難看出,說明文的閱讀逐年呈遞增趨勢,因此,初三語文復習,注重說明文的閱讀的方法的探討,不可小覷。
下面結合教學實踐,簡單談談初三語文總復習時,強化說明文的復習,提高閱讀能力的幾點看法和體會。
一、把握命題趨勢,明確考綱,找準考點
1.語文閱讀命題趨勢
從全國各個省市的初三語文中考試卷分析,閱讀部分,所選的文章很少涉獵教材中文章和篇目,一般以課外閱讀為主,尤其是現代文的閱讀部分,更為明顯。但所選的內容,又以關心環境保護、高科技、身邊的人或事為主。這些方面的話題文章,記敘文、說明文居主導地位。
對閱讀題的考查,也逐漸由“主觀型”和“開放題”轉化,所謂開放,就是答案,不局限于閱讀文章中的只言片語,而體現思路和答案的多元化,鼓勵學生創新思考,用完整的一句話表達。
2.說明文閱讀的考點
把握說明文閱讀的考點,利于針對性指導,學生整體提高,也利于落實閱讀復習課的有效性,提高閱讀復習教學質量。(1)基礎字詞的音形義;(2)說明的對象和特征;(3)說明的順序和結構;(4)篩選信息,歸納文章的要點;(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6)說明的方法和運用;(7)主題的延伸。
二、依據課標、遵從考綱,巧妙設計真題演練
1.以教材說明文文章為依托,強化方法的訓練
對于教材中的說明文,一輪復習時,按教材分冊進行重點性復習;二輪復習,在專題訓練時,將每一冊的說明文,再次集中“品讀”,根據考點和考試要求,重新將這些說明文而定位,設計新、實、開放的思考題,讓教材中的說明文,成為學生復習方法、形成策略的依據和抓手。
2.注重真題演練,提升說明文閱讀的策略
真題演練,就是根據考綱要求、考試的試題特點以及說明文的考點,而巧妙選擇閱讀文章,重點以科技、信息方面的為主,以提高閱讀能力和解題技巧。
如提供給學生《中國石拱橋》的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從文題上先入手:這篇文章是____文。此時,教師引導學生最好不要先閱讀文章,從文題的研究著手,培養學生的感悟力。學生從已有的經驗,不難得出答案“說明文”,并得到:文章的說明對象是石拱橋。再讓學生細讀這篇文章,思考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石拱橋的。引導學生閱讀前,對這個問題,也可以放飛思維,而想象:如果你要寫“石拱橋”,你會從哪幾個方面重點說明和介紹,得出形狀、結構、歷史等幾個方面后,再閱讀文章,驗證自己的猜想,完善問題的答案:形式美、結構堅固、歷史悠久等,這樣,從“思”“猜”“驗”等幾個層面,層層深入,逐漸使答案明晰。
三、探究提升,強化技巧訓練,提高閱讀能力
提升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宗旨,也是復習閱讀課的主要目標。教師精心選擇例文,讓學生探究、提升閱讀技巧、提高閱讀能力。
如《蘇州園林》的閱讀,教師可以針對“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而巧妙設計問題:這一段說明的內容是什么?
對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教師應給以方法的點撥和指導:(1)明確說明內容,抓住說明的對象和特征;(2)說明對象的把握,從三個方面入手:文題、中心句和首尾的關鍵句;(3)說明對象的特征,應抓住關鍵詞,回答簡明扼要,不能拖泥帶水,也不能“多多益善”;(4)回答的模式最好為:介紹了……的……這樣的回答,既包含說明的對象,更包括說明的對象的特征。
四、注重閱讀方法的指導,提高解題能力
1.辨析說明方法
中考說明文的閱讀,命題方式,一般以考查說明方法的掌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會判斷;(2)會分析其作用。
如:我從長安街向天安門廣場走去……和天安門遙遙相對。
提出問題:這段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什么表達效果?
引導學生在思考、作答的基礎上,完善答題方法和技巧,采用下面的模式而回答:這段文字運用了(說明方法),準確/生動/具體/清楚地說明了(說明對象)的_______特點。這樣的回答,給閱卷者清晰、自然的感覺,想扣分都不易。
總之,初三語文復習,在全面復習時,說明文的復習不能成為遺憾,應加大說明文的閱讀復習的力度,從閱讀考試題型、說明文的特點、考試技巧的點撥、能力的提高等幾個方面,力求抓實、抓牢、抓緊說明文的復習力度,讓學生對說明文的閱讀方法有余、策略掌握、應試技巧提高,為學生在中考中取得驕人的成績而打下基礎,埋下伏筆。
參考文獻:
[1]房瑞新.初中語文學科學案的有效編制和設計研究――說明方法及作用[J].小作家選刊(教學交流),2011,(07).
關鍵詞: 桂花 中國園林 應用淺談
桂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栽培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廣泛,各地園林均有應用,是著名的園林綠化樹種。桂花一般在金秋時節盛開,以花香勝,但凡花之香者,或清或濃,不能兩兼,唯桂花清可絕塵,濃能溢遠,故大家都說"桂花馥郁"。而有關桂花的神話、傳說流傳久遠,深入人心,中秋時節于馥郁桂叢包圍之中欣賞迷人月色,怎能不讓人浮想聯翩,陶醉不己呢?因此桂花在園林中的造景應用不僅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雅俗共賞。
一、古典園林中桂花的應用
我國古典園林中,以桂花為名(或主景)的景點現以蘇州園林中的最為著名,如留園"聞木犀香軒"、網師園"小山叢桂軒"、滄浪亭"清香館"、耦園"木犀廊"、"儲香館"等均為大家所熟知。而在歷史上,蘇州古園林中的桂花景點更是數不勝數。據《吳郡志》記載:桂本嶺南木,吳地不常有,唐時始有植者。始建于三國時期的興福寺中就有一"唐桂堂",據說堂前大桂樹為唐時所植,現仍枝葉繁茂。元代玉山草堂中有"金粟影",萬玉清秋軒有"金粟塢"。明代朱氏園(虎丘)中綠蔭齋旁古桂至今仍在,其他如廢園"桂香精舍",昆山的展桂堂,集賢圃"飛香徑",藤溪草堂"叢桂軒"等。清代的依綠園中有"桂花坪",逸園中有因古桂叢生而得名的"山之幽",漁隱小圃中有"小山叢桂館",西溪別墅中有"桂子軒",端本園中有"雙桂樓",錢氏三園中有"桂隱園",采柏園中有"寸寸秋色廊",隱梅庵中有"桂壑",辟疆小筑中有"金粟草堂",退思園中的"天香秋滿"更是意境絕佳,清雅脫俗。
極負盛名的揚州古園林中,亦有建于光緒年間的"金粟山房",其遺址現仍存。乾隆二十七年時曾臨幸的趣園,原圖志載其中有"金粟庵"及"叢桂亭"。小園(后為筱園)中有一平軒名為"暢馀軒",乃取"暢馀陰于山澤"句義,軒旁植桂三十余株,名為"桂坪"。著名的揚州八景中,"白塔晴云"有"桂嶼亭","蜀岡朝旭"有"青桂山房";養志園中有"八桂堂";珠湖明月山莊中"平巒叢桂"為園中八景之一。而"秋雨庵"原名"金粟庵",據稱因浙僧戴公過揚州,以靈隱"月中桂子"遺種于是而命名,庵左為桂園,園中桂樹即為"月中桂子"所出,花色紅黃,十分吸引人?,F瘦西湖公園中部仍有一"小桂花院",是一處封閉的小庭院,院中精選山石疊成花臺,其中植有多株桂花,配以高大喬木、書帶草、麥冬等,建筑、漏窗、鋪地處處精致,別具匠心,構成了一個清雅宜人有小環境。
上海明代園林"秋霞圃"中有一"叢桂軒",為一處半封閉的花墻小院,內有三座石峰,代表福、祿、壽三星,名為"三星石",系明代遺物,周圍遍植桂花,乃取《楚辭·小山招隱士》中"桂叢生兮山之幽"之意。
此外,粵中四大名園之一的可園,其主景可樓底層即為"桂花廳"與"雙清室"。山西太原古園林中十分著名的"桂子園",是明代所建的私人花園,園中最為出名的是幾株大桂花,每當金秋,滿園飄香。后易主擴建,又建"金粟坊"(系一壯麗的大牌坊)、"桂聚軒",園名也改為"金粟園",直至順治年間方衰敗下來。山東曲阜孔府鐵山園西區為桂花園,園中造景匠心獨運,保存了明代造園遺韻,此園與上述"桂子園"一樣,是北方私家園林中較為少見的以桂為主景(主題)的例子。
二、桂花在園林中的應用手法
在我國古典園林,特別是江南私家庭院中,樹木的布置一般來說以兩個原是為主:第一,用同一樹種種植成林,如怡園聽濤處的松,留園聞木犀香軒前的桂等。第二,用多種樹同植,配植的方法如同作畫一樣,對于樹木的習性、色彩、花期、姿態及種植的環境均有較高的要求。同時,許多造園書籍中也有介紹植物的種植要點的,如呂初泰《雅稱篇》中介紹桂的種植時寫到"桂香烈,宜高峰,宜朗月,宜畫閣,宜重臺,宜皓魄照枯枝,宜微飔颺幽韻",陳淏子《花境》中亦有記述"…木犀香勝,宜崇臺廣度"等。但無論如何,這些私家庭院中的造景是以文化意境為欣賞要點、以個人審美為主的,種植手法總是比較單一,桂花景觀的營造就脫不了上面這些條條框框,總體來說都是叢植和群植為主,"雙桂流芳"或稱"雙桂當庭"的傳統對植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也時有應用。
與傳統的布置手法相比較,現代公園中桂花的種植方式更為多樣,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
桂花是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分枝低,且枝葉濃密,樹姿端正,作為障景材料十分合適。不僅可以遮蔽瑕疵,還有區隔空間,引導視線等作用。杭州花港觀魚公園西里湖邊的大草坪中央就布置了一個由桂花樹群環抱而成的閉合空間,從而使整體空間具有多重性,不僅滿足了游人不同的心理需要,而且打破了大片草坪所形成的單調感。合肥逍遙津公園水榭景區南面入口處即以桂花、小竹為障,隨曲徑轉折,引導視線左右往復,景觀步步不同。并以高大的烏桕和散置的山石作前景,框出西側水面和水榭一角,使景物若隱若現。由于桂花的樹形較小,就使東側優美的林際線和側影橫斜的湖岸景色得以展現。越過桂、竹屏障后,水榭、假山、湖面展露眼前,令人豁然開朗。
著名的旅游城市桂林以桂花為市花,大范圍地應用桂花造景。不僅將桂花用作城市主要行道樹,在其主要風景游覽點之一的七星巖公園中更是遍植桂花,聞名全國。出七星巖洞下山,就是一片馥郁的桂花林,映襯著平地突起的駱駝峰。在龍隱巖周圍,大片桂花與100多件崖壁石刻共同組成了著名的"桂海碑林"勝景。桂花草坪景區則是七星巖公園的七大景區之一,位于月牙樓前。這片草坪面積達1.4萬m2,草坪上叢植、群植或孤植了大量桂花,以疏林的形式向遠山過渡,大大地增加了草坪的深度和氣勢。疏林中桂花的枝條經過修剪后,其枝下高度完全可以滿足休憩遮蔭的需要,使草坪區成為了整個公園的活動和服務中心。
桂花品性高潔不凡,枝葉常綠,花朵繽紛雅致,芬芳宜人,不僅顯得端莊大方,即使成行列式種植也不易形成墓地氣氛。相比以針葉性喬木為主的配置方法,以桂花為前景的種植方式更適合在一般的紀念性園林中應用。武漢東湖風景區魯迅廣場及九女墩景點選用桂花與鉛筆柏、雪松、南天竹等植物搭配。不僅營造出了莊嚴的氣氛,而且景觀變化豐富,使紀念性與休憩、集散的需要得以統一。
工礦企業綠化是現代園林綠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優秀的工礦綠化樹種對抵抗污染、保護環境起著直接作用。桂花常綠、喜光又能耐蔭,可利用性強,它能夠抗二氧化硫、氟化氫,對氯氣、粉塵、煙霧的抗性均比較強,是不可多得的抗污染樹種。另外,桂花還具有較強的隔音效果,成林或成列種植等都能起到良好的消除噪音的作用。在公路、鐵路沿線,機場及會產生較大的機械噪音的工廠附近合理種植,應當會有很好的環境效益。
除此之外,桂花在園林中還有很大的應用空間,我們應當大膽地進行各種有益的嘗試。比如,根據有關桂花栽培方面的研究,桂花的發枝力強,耐修剪,可以選擇抗性更強、葉形較小的品種作綠籬種植。假如對開花的影響不大,桂花作為香花綠籬比現有的許多綠籬植物的條件要優越得多,并可在整形(造型)栽植等方面作進一步的嘗試。揚州蟄園中在兩廳之間掇湖石為山,架空突起而孤立,在依山傍巖處種植了一株大桂花,郁郁蔥蔥,是古典園林中以桂花為主要觀賞對象時少有的孤植的例子。但現代分析,孤植樹有單純作為構圖藝術上的孤植和遮蔭及構圖相結合的孤植兩種。這兩種情況來看,孤植樹的構圖位置突出,以具備以下幾個條件者為佳:1.體形巨大2.開花繁茂3.花有香氣,且香味最好濃郁4.樹冠輪廓有變化5.葉色具有豐富的季相變化。聯系目前桂花的栽培水平和園林中常用孤植樹種的情況,可知桂花孤植作主景樹或庭蔭樹也是很合適的。
三、桂花在園林中的配植
桂花的品種多,適應性強,除了作主景時的叢植和群植方式外,桂花還時常被作為障景樹、陪襯樹、誘導樹、過渡樹配植,或為增添景觀層次而應用,可用以配植的花木也非常多。由于桂花的這種種優點,使桂花在蘇州現存的古典庭院(拙政園、留園、網師園、文宅藝圃、環秀山莊、耦園、怡園、獅子林)中出現率達百分之百。
網師園"小山叢桂軒"前的桂花的多靠墻布置,間植幾株臘梅,以木繡球、山茶、南天竹等點綴,在東側小花臺中種植海棠、山麻桿和壽星竹,與精巧的山石、漏窗相配,整體景觀富有變化,層次感也非常好。
留園"聞木犀香軒"兩旁沿廊密植桂花,以紫荊、臘梅和紫薇各一株作點綴,僅在左側臨溪處植兩株榔榆以均衡構圖。而軒前的配植則要熱鬧得多,銀杏、香樟挺拔秀麗,黑松虬勁,加上夾竹桃、臘梅、紫荊、黃素馨等花木,更使得四時有景可觀,秋色更加迷人。
揚州清代園林古隕園內有"修竹叢桂之堂",即以桂、竹相配,并以景命名。蘇州明末時期的潬上書屋(后名水木明瑟園)中的"桐桂山房",造景曰"叢桂交其前,孤桐峙其后,焚香把卷,秋夏為佳"。
蘇州光福梅花山以梅、桂間植成林為特色,常常為人所稱道。其實梅、桂共植的手法在古典園林中也是常用,如揚州古園中的"金粟山房"在園之東西兩側植梅栽桂,并蒔養奇花異卉,有"攬勝蓬萊島"的美名;而"雙峰三棧"則有一亭,記載此亭"其間上下,皆種梅花,其山左右,叢桂森翳",故而得名"香露",雅致出眾。杭州植物園觀賞植物區的桂花紫薇園是另一較著名的桂花與其他樹種成林間植的例子。夏季紫薇怒放;秋季金桂飄香;冬季紫薇落葉后樹干平滑細膩,樹形優美,與常綠的桂花相配亦別有情趣。
此外,桂花與牡丹、海棠、玉蘭等植物相配植,有叫做"玉堂富貴"的,或加上迎春等植物成為"玉堂春富貴"或"金玉滿堂春富貴"的,是一種討巧的配植方法。雖然有觀點認為以討口彩為目的的配植俗不可耐,但是從這幾種花木的選擇上看,常綠和落葉、灌木和喬木相搭配,而且花期相錯,四季可賞,確有可取之處。雖然討巧的配植方法花樣百出而少有流傳,但此種配置時有應用,并逐漸成為一種傳統的配植手法。
桂花的栽培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非常符合東方園林的審美特色,同時又能滿足現代公園的造景需要。而且其品種繁多,形態、習性等均有不同的特點,不論形體大小都能產生豐滿生動的景觀效果,可以根據造景的需要自由地選擇搭配。辛棄疾《清平樂·謝叔良惠木犀》一詞寫到"大都一點宮黃。人間直恁芬芳。怕是九天風露,染教世界都香",相信桂花今后在園林中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香滿神州大地。
主要參考文獻
1、程兆熊,論中國庭院設計,臺北:明文書局,1984
2、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所,中國新園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85
3、鄭嘉驥,太原園林史話,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
4、朱江,揚州園林品賞錄,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
5、吳小巧,蘇州園林植物配置的研究(碩士學位論文)1990
據美國心理學家奧斯丁的研究發現:當人們的右腦較弱的一邊受到激勵而與較強的一邊合作時,會使大腦的總能力和總效應增加五倍甚至十倍。因此,我們在上課講概念、推理、使用左腦的同時,又使用形象的方法激發右腦,使之積極參與思維,與左腦協調一致,彼此配合,不僅大大活躍了課堂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將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然如此,那怎樣在語文課上化抽象為形象,使語文課鮮活、形象起來呢?我們可根據不同的課文、不同的課型,聯系學生和生活實際采用不同的方法。
一、表演法
表演法就是讓學生直接扮演文學作品中的角色,直接參與演示的一種方法,是將表演藝術與課堂教學藝術結合起來的一種好方法。中學教材的許多作品,如小說、戲劇、部分散文,都很形象,情節性強,完全可以用課本劇的形式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演中學,在學中演,既可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學習,又能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二、配樂法
配樂法就是在課堂上播放或演奏與課文內容有關或相配的音樂,通過音樂這種聽覺藝術,把學生引入作品創設的藝術意境,渲染氣氛,感染學生情趣的一種方法。音樂可在課文導入和總結時單獨播放或演奏,也可在教師范讀課文和學生朗讀時配樂。配樂法很適合一些優美抒情散文、詩歌等。
三、圖片演示法
運用圖片展示課文描述的景物圖像或藝術形象,可以更形象直觀地表現課文的內容,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圖片演示更多的適宜說明文和一部分記敘文的教學,圖片是實物或實物示意的再現,通過對圖片的觀察,使學生建立了對實物圖形象的了解和直觀印象。既有利于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又可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圖片演示或教師的簡筆畫簡便易行、易于操作,教學中可便于推行。
四、競賽法
競賽法是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或其他男女混搭編成若干個小組,由教師提出課文中的若干問題,供學生競答或搶答,然后由教師打分,決出優勝的方法。競賽法適合學生喜歡競爭的特點,也受學生歡迎。這種方法適用于對議論文的教學,也適用于其他難度不是很大的課文的教學。
五、實地參觀法
關鍵詞:園林植物;山石;配置
前言
在景觀設計中園林植物與山石結合成就一幅詩情畫意的畫面。應該是與時代精神息息相關的藝術品,它們吸收了歷史的精神,但決不模仿固有的風格。它們符合科學的原則,反映了社會的需要、技術的發展、新的美學觀念和價值取向。
1、植物景觀配置的原則
1.1 均衡與穩定
均衡是指構圖時物體之間的平衡關系,穩定則是在立面上中心下移的重量感,二者截然不同卻相互緊密聯系,這一點在私家園林疊山藝術上體現的極為明顯。如網師園的池山,山體和周圍選擇種植了與山體體量、質感和色彩相均衡搭配的植物,整體構圖極為穩定;在蘇州園林一些自然式的道路兩旁,如果一邊種植數量較多、體量較小的花灌木,另一邊則種植體量較大的喬木,以追求自然的平衡感和穩定感。
1.2 對比與調和
對比主要通過植物的色彩、體量、線條等在構圖上形成的反差,引起注意的同時達到突出主景的目的。但在對蘇州怡園畫舫齋、小山叢桂軒后的綠墻、小橋、黃石山中國古典園林園林要素進行對比的時候也要注意相互之間的調和,不要顯得太突兀,最好能給人以舒適、輕松的感受。如網師園以“小山叢桂軒”前后小院與山石、山石與水體、建筑與植物形成鮮明對比的同時,也采用了類似的色調和風格,宛如一幅山林畫卷,含蓄而優美,引人入勝。
1.3 韻律與節奏
在園林中,節奏是韻律的基礎,有規律的景觀變化就會產生節奏,而后在節奏變化中產生韻律。如皇家園林中的列植松柏就是節奏和韻律結合的典范,彰顯了皇家的威嚴;綠漪亭河邊列植的柳樹與碧桃,配以翠竹,千姿百態,都具有優美的節奏和韻律感。
2、植物與山石
我國在西漢初期就有了疊石造山之法,經過東漢、到唐、宋的發展,直至明清時疊石技藝日趨精湛,達到頂峰。山石因其具有韻律美、意境美和形式美而富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稱為“立體的畫,無聲的詩”。山石即可以劃分園林空間,又能夠增加院內恬靜的氣氛和降塵降溫的作用,在我國傳統造園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甚至有“無石不園”的說法。中國古典園林中無論是北方威嚴宏偉的皇家園林還是清新秀雅的江南私家園林均有山石與植物結合配置的秀美景觀。
疊石造山必須與周圍的環境相融合,確定山的位置、大小和高度后再進行植物配置,選擇花木宜少而精,高低錯落,層次分明。如蘇州古典園林中的獅子林,東部的假山區配以古柏和白皮松,西部和南部山地則以梅、竹和銀杏為主,花木點綴其間,有收有放,錯落有致。尤其是山間一株六百年的銀杏,樹干粗大,盤根錯節于石隙之間,遮天蔽日,成為獅子林中一處美景,不愧為我國古典園林植物與山石結合配置的典范。以植物為主、山石為輔的配置形式來營造園中返樸歸真、自然野趣的園林意境,是植物與山石結合配置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以山石為主、植物為輔的配置形式在我國古典園林中也較為常見,如蘇州留園中以“瘦、皺、漏、透”而聞名于世的冠云峰,芭蕉、石榴、構祀、南天竹等灌木圍繞其間,前植的低矮草花也不會阻擋游人視線,駐足或漫步其間,但見湖石石巔高聳,四展如冠,玲瓏清秀,點綴其間的花草松竹則更顯峰的秀美雄偉。與其說冠云是一枝獨秀,不如說在這些綠色的背景和前景鮮艷的暖色襯托下它早已經和這些植物共同成了留園的象征。
3、山石與植物造景的定義
石造景俗稱“假山”在我國傳統造園藝術中!它凝聚著造園家的藝術創造。山石造景師法于自然,除了兼備自然山石的形神外,還可以具有傳情的作用,如《園冶》中提到的“片山有致,寸石生情”
因此,可以這樣理解,山石造景是指在園林景觀建設過程中,借鑒中國山水詩和畫的原理,通過對土和石等材料進行加工堆疊,提煉和創造出更加符合人們審美需求的自然山和石形態美的一中景觀營造方式。
在園林山石造景中有眾多的石材可供選擇,主要有太湖石、黃石、英石三種,另外還有昆山石、靈璧石、散兵石、錦川石、筍石、鐘乳石等。就傳統的選石標準來說,追求透、漏、瘦、皺、丑、透,即多孔洞而玲瓏剔透、漏,即有坑有洼、輪廓豐富、瘦、即細長苗條、鶴立當空、孤峙無依、皺!即紋理明晰,起伏多姿,呈分化狀態、清丑的石峰則頗具氣勢,能創造出蒼勁古樸的意境,引人遐想?,F代園林選石已拓寬了思路,造景選石宜就地取材,應該是石堪堆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為可取,除了自然山石、水泥、鋼條等材料也用于構筑現代園林山石景觀。另外,選石還要根據石材的特點而定,在堆疊假山時,應盡量揚長避短,充分利用各種不同的石質材料的顏色、形態、硬度等各種物理屬性,準確把握置石的環境,從整體出發!以少勝多,使山石與環境相融洽,形成自然和諧之美。
4、山石與植物造景在園林中的地位
山石造景是中國造園的根基,若要成為一個成功造園家必將從山石造景起步,造園要素中,花木池魚為天然,屋宇建筑為人工,惟疊石造山是天然與人工的有機結合,是中國哲人“天人合一”思想的最好體現,是“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中國美學精神的最好體現,從理論上說,沒有山石造景也是可以成園的,亦如中國畫除了山水還有花鳥和人物畫一樣。但在實踐上,無論中國的皇家造園還是私家建園,卻沒有哪一家少得了山石造景的。“無園不山”用山石造景的方法創造山水園林成了中國園林的一大特性。關鍵自古評價園林,關鍵看是否能巧取山水而剪裁,也就是說山石造景是否成功。對此,明代鄒迪光頗有見解,他在無錫惠山旁造有“愚公谷”(俗稱鄒園)與寄暢園齊名,有人評鄒園“亭榭最佳,樹次之,山次之,水又次之”鄒迪光卻認為說這種話的人是“不善窺園者”。
山石造景也是早期園林專著《園冶》的核心內容,書中提到要善于把自然的水引到園林,作成天溝,從假山上泛漫而成瀑布,更將“人作”與“天開”之說延展為“假”與“真”的對比,在討論掇山的原則時,計成寫道:“有真為假,作假成真;稍動天機,全叨人力”。意思是,應以真山之境來堆掇假山,以此完成的山石造景,應有如真山一般;設計有賴自然之思,完成則全賴人力,構成山石造景的組件,其實還是從自然世界的“山”與“水”中取得。因此,山石造景作為造園的重要元素,只是相對于真山的一種替代,其組件仍舊取之于自然,在計成看來,作為最高的審美指導原則,山石造景不但取之自然。同時,以此所造之園是否能夠“宛如天開”仍須取決于“好事者”是否“殊有識鑒”言下之意,即是藝術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5、石與植物造景藝術手法
在現代,山石造景作為環境景觀構成的重要內容,體現著景觀設計水平,理學和行為心理學進行分析,在充分利用場地的環境條件下,確定山石的體量、藝術風格和布局,充分考慮游人路線的設置,結合現代點、線、面的構圖技巧來安排,運用山石營造的有關手法更好地渲染和烘托主題,達到豐富和增加環境景觀內涵的效果。為此,在山石造景的設計時,造景的目的明確、格局謹嚴、手法冼煉、寓濃于淡、有聚有散、有斷有續、主次分明;在處理景觀和場地的關系上要高低起伏、顧盼呼應、疏密有致、虛實相間、層次豐富;在山石造景的處理手法上則以少勝多、以簡勝繁、小中見大、比例合宜、假中見真。
結束語
山石為園林賦予了豐富的內涵和靈性,中國園林假山藝術和山石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傳承,一種被賦予自然靈性物質,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山石造景不僅有其獨特的觀賞價值,而且能陶冶情操,給人們無窮的精神享受。石玲瓏剔透,有遠古之意!石如抽象雕塑,有現代之感,千姿百態的置石,豐富了園林的內涵。因而,山石造景在現代園林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