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20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文化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從教學體系上把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分離開來
當前的高職數學教育把知識放在第一位,局部地看到數學的知識和理論,不能更好地感知數學所蘊含的創造精神和豐富的人文思想。實際上,知識只是數學文化的一部分,對學生進行數學教育不僅讓學生掌握相應的數學知識,還應該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基礎上,教給學生更多的數學思維方法,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和精神。當前,高職數學教學很多都是把知識與文化割裂,學生學到知識理論,不能夠真正地理解數學的思維方法,更不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從數學教學模式來看,教學內容與數學的思想、方法、精神相分離
當前不少高職院校的數學教學把傳授知識當做唯一的內容,使得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只能簡單地學習知識,不能夠在學習知識的基礎上去感知相關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數學精神,豐富學生的數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這是高職院校數學教學對數學的較為狹隘的認知和定位,在這種形勢下高職數學,只能給學生傳授有關的知識,對學生的數學教育沒有拓展更多的視野,忽視了學生數學思想文化的培養,不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從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來看,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豐富學生的數學思想、精神,更好的把數學知識、數學思維方法、文化、思想、精神等方面統一起來,感知數學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
(三)從人才培養目標上來看不能把數學素養目標與學習目的有機統一起來
這種認識導致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只能傳授數學知識,以培養學生更多的知識為目標,學生也只能更多地關注教材,應付考試,教育沒有更好的把數學人文素養培養當做首要目標,導致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知識,教書與育人、讀書與修身不能夠很好地統一起來。學生只能是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不能夠對數學有更深的體驗,也不能夠把數學的學習與學生的成長、發展有機聯系起來,使得數學失去了文化意蘊,學生學習數學感到枯燥乏味,教學內容較為空洞,不能了解數學的思想方法和精神。
二、高職數學文化教育數學教育改革的對策
在高職數學教學中,應該改變傳統的單一數學知識傳授教學模式,更多地把數學文化教育,不再是以應試教育和實用主義為根本目的,而是讓數學教學充滿文化精神,實施素質教育。
(一)從教學內容上由數學知識向數學文化上拓展
高職數學教育應該樹立文化教育的理念,以此為指導,對學生進行有關的知識教育,這樣才能讓高職數學教育枝繁葉茂,才能讓學生的學習開出鮮艷的花,結出較為豐碩的果實。高職數學教學應該不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以這些知識為載體,讓學生去充分地了解數學的精神文化,豐富學生的數學方法,教會學生運用理性思維去分析和解決各種問題。指導學生數學學習不僅要有學習知識的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學習數學家的理想和信念,感知每一個數學家的精神境界,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這樣讓學生在數學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之下,逐步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從而讓學生全方位地提高自己的數學素養。
(二)高職數學教學要教書更要育人
高職數學應該轉變教育觀,轉變教學角色。在教學中,教師首先熟悉教材,吃透教材和知識數學知識,以此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更好的文化教育,教師結合自己對數學的認識,對數學文化的體驗和感悟,精選相關的數學知識為載體,向學生傳輸更多的數學精神,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文化歷史,感知數學家對數學的信念和研究精神,表現出來的艱苦奮斗、科學嚴謹的精神。用數學文化更好地對學生進行教育,讓數學教育充滿人文氣息,讓學生學到更多的思想,不斷喚醒學生的執著信念,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治學態度,提升學生對數學的探索和創新的熱情,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培養科學的生活觀和人生觀。
(三)讓學生在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受到數學文化的熏陶
一個人的成長不僅需要獲得一定的知識,還應該提升他們的能力,更為重要的是還應該對他們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素質和修養。數學教學不能僅僅靠傳授知識,尤其是不能靠脫離那種文化命脈的知識傳授,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廣泛地理解數學的文化,去接受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了解數學家的重大貢獻、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精神,創新務實的精神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讓每一個學生明白,個人的成長不僅僅需要知識,還需要一種思想文化精神和信念,進一步激發學生積極向上、勇于拼搏進取精神,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觀。
三、結語
中醫學的發展,始終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斷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比如適時吸取了天文歷法、地理物候、陰陽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將這些知識和理論與人體的調控與認知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套理論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離開了傳統文化,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當前的中醫本科生教育中,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本科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對于中醫本科生教育來說,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提高其運用中醫理論的能力。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中醫理論的形成根植于這種生產方式中產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中經常可見到陰陽五行等理論,比如《黃帝內經》就充分吸收了哲學學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種強調宏觀整體、平衡和諧及相互聯系的思維方式。如果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則學生無法培養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在西醫學理論不斷沖擊中醫學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傳統中醫理論的內涵、思維方式和運用方法。
1.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學生的中醫根底
中醫本科生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醫學理論知識,逐步打牢學生的中醫學理論功底。由于中醫學是從傳統文化中發展而來的,所以中醫課程的內容就顯得晦澀難懂,尤其是剛剛接觸中醫學課程的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望而卻步。為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中醫理論的特點,并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兩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這樣的中醫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毫無疑問,學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的深刻內涵加深了解。
1.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風尚
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僅要重視中醫學理論的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學生醫德風尚的培養,將醫技與醫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市場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醫患關系日漸緊張,加強學生醫德教育勢在必行。我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主張“仁愛”,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而中醫理論受其影響,同樣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理論,認為“醫乃仁術”,對醫德的重視,可見一斑。因此,在當前的中醫學本科教育中,必須加強對學生醫德的教育,將“術”與“德”充分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中醫學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會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醫乃仁術”的含義,逐步提高自己的醫德風尚。
2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醫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紹了加強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可遵循“激發興趣打牢基礎促進學習”的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對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說明,通過的雕塑和文字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的懸壺濟世的名醫,可將這些醫德高尚名醫的經典名句展示出來;打造中醫傳統文化歷史長廊,集中展示我國古代中醫學的成就,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醫傳統文化網站,將有關中醫理論的古典書籍、文化常識和視頻資料等上傳共享,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途徑。通過上述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優化課程設置,逐步打牢學生的文化根基
中醫本科生從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觸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對于本科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優化課程設置,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和模式,能夠在一定時間內讀懂深奧晦澀的中醫學理論知識典籍。當前,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各個中醫院校均加大了傳統文化教育力度,開設了經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課程,但是從專業課程設置來說,傳統文化課程仍然相對較少。傳統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學、哲學、訓詁及音律等方面,根據中醫學理論的特點,應著重加強中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古典哲學思維的培養,逐步提高文史哲課程比例,使學生了解古代的道德倫理、邏輯及人文素養,充分了解和領會中醫學理論的精華和精髓。
2.3在專業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專業課的教授效果
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除了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優化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之外,還需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就是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如在講解陰陽五行、精氣等學說時,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講解“取象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逐步領悟“遠取諸物體,近取諸身”的認識方法,學會從千奇百態和變化莫測的現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向學生講述一些名家名醫的事跡,主要是他們治病救人、懸壺濟世的經歷,使學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其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
3結語
美國是一個非常注重捐贈文化的國家,父母不一定把財產遺留給子女,而是像比爾•蓋茨一樣,捐給社會。所以在美國,人們更看重孩子的個人奮斗,而不在意家庭出身,這和中國存在巨大差異。當學習EnglishStudy一課時,首先讓學生思考一個問題:WhyisEnglishthemostpopularlanguageintheworld?(為什么英語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語言?)結合問題,師生展開熱烈的討論,老師啟發學生思考、歸納得出問題的答案:英語之所以是世界上最普及的語言,與英國曾經的殖民史有關。英國曾是占據世界三分之一版圖的日不落大帝國,英國對殖民地實行統治的同時,它的語言、宗教與文化對這些國家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例如: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都是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他們甚至沒有自己的國家元首,直到現在仍然以英國的伊麗莎白二世為自己的國家元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結合文化教育,讓學生在了解文化背景的同時,明白做人的道理。
二、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探索文化教育
在日常的英語教學中,作為課堂的引領者,英語老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文化探索與研究,把學生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和評比,而不是死板地講授單詞、課文和語法。英語教學中,穿插文化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詞匯教學時,先引導學生注意英語和漢語的區別。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輔音字母在單詞中往往發字母音,元音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一般都有規律可循,所以背單詞時,重點背元音和字母組合,學生讀三遍英語單詞基本能背過,既教會學生如何又快又準確地記單詞,又提醒學生注意了兩者的差異。當學生學習到America(美洲;美國)時,沒有直接給學生講單詞的意思。而是提前讓學生思考為什么美洲用America命名?這個單詞的來歷是什么?引導學生探索單詞背后的文化。最后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美洲是新大陸,第一個到新大陸的探險者雖然是哥倫布,但是他誤認為那是印度。后來的意大利航海家Americus再次來到美洲,發現并糾正了這一錯誤,所以為了紀念這位航海家,美洲以Americus的名字命名。學生在學單詞的同時,還表達出為哥倫布表示遺憾,因為畢竟哥倫布是第一個到達新大陸的人,因為他的失誤,美洲沒有以哥倫布命名。當學習單詞Indian時,引導學生思考一個問題:這個單詞為什么既是“印度人”又是:“印第安人”的意思?學生通過查閱大量資料,得出問題的答案:當年哥倫布做環球航行時,到達了今天的美洲,他誤以為是到了印度,所以稱呼那里的人為“Indian”(印度人),后來證明這是個錯誤,我們為了區別此“印度人”非彼“印度人”。漢語翻譯時進行了區別,把美洲的“Indian”翻譯成“印第安人”。
三、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修養提高
1.1圖書館承擔著社會教育的責任圖書館作為具有社會教育責任的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承擔著社會教育的義務,是少年兒童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高修養、陶冶道德情操的極佳場所,在少兒傳統教育中具有“第二課堂”的特殊作用,是學校教育的延伸,是沒有圍墻的學校;學校教育與圖書館教育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圖書館應主動更新觀念,不斷拓展領域,采取靈活多樣的工作方法,積極開展傳統教育,承擔起少兒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1.2在少兒傳統教育中圖書館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圖書館的優勢之一是館藏優勢。圖書館是城市的社會文化服務中心,傳播信息、共享資源的陣地,是對公民進行教育的重要場所。圖書館保存著浩瀚豐厚的中國文化典籍,這些典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陜西省圖書館現有大量線裝古籍、珍本、善本古籍,在傳統文化藏書的完整性和延續性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圖書館的優勢之二是人才優勢。擁有豐厚傳統文化底蘊的圖書館員不僅能為讀者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文獻檢索服務,也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通過各種渠道弘揚傳統文化,提高讀者的傳統文化素養。圖書館具有這些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其他任何機構不可代替的。
2圖書館實現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
2.1圖書館應加強傳統教育的硬件建設圖書館應加強傳統教育投入,增加視聽文獻、電子文獻、多媒體文獻館藏,如陜西省圖書館網站中,館藏資源里的“陜西帝王陵”“三秦史話”“古籍珍品在線”就很受讀者歡迎。同時圖書館還應合理地調整館藏結構,把傳統經典讀物集中起來設立“經典讀物閱覽區”“少兒國學啟蒙區”“唐詩宋詞區”“誦讀讀本區”“國學漫畫區”等。圖書館必須積極創造適合少兒讀者進行傳統文化閱讀的舒適條件,比如設立“親子閱覽區”,營造傳統文化閱讀的濃厚氛圍,讓傳統教育形式活潑有趣,更具可讀性和實質性,貼近學生的心理特征,潛移默化地傳播傳統文化。
2.2必須全面提高圖書館員的傳統文化素養弘揚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較深入的了解。作為圖書館員,如果不具備較高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了解,只是守著那豐富的傳統經典,不知經典所云,就不知經典有何價值,就不能很好地服務廣大讀者。圖書館加大傳統文化閱讀推廣力度,定期推介傳統文化閱讀書目,從而不斷培養公眾閱讀傳統文化典籍的興趣。
2.3大力開展閱讀推廣活動閱讀推廣活動是文獻價值體現的重要途徑,其服務質量直接決定著教育普及工作的效果。圖書館首先應遵循實用、科學的文獻分類原則。文獻分類應以主題為主,中圖法分類為輔。目前大部分圖書館采用了中圖法對圖書進行分類,在實踐中,可能將一套圖書分割在不同的分類號下。為便捷閱讀,開架閱覽文獻應堅持以個性的主題分類進行排列,使相關度較高的文獻相對集中,利于少兒讀者閱讀。其次,做好適當的文獻揭示工作。必要的文獻揭示是對讀者閱讀的引導性提示,如適當地對傳統文化典籍的創作背景、歷史演變等內容給予生動的故事性介紹,則容易引起小讀者的閱讀興趣。
2.4有計劃地開展讀者活動開展讀者活動就是加強文獻與讀者之間的溝通。有計劃地開展讀者活動,不但能促進讀者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圖書館完成輔助教育職能的有效工具。一是定期舉辦傳統文化講座。舉辦文化學術講座無疑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和向學生傳播傳統文化的有效方式,邀請傳統文化底蘊豐厚的圖書館工作人員或研究傳統文化的知名學者系統地舉辦傳統文化講座。二是開辦少兒經典誦讀班,舉辦“少兒國學課堂”“少兒書法比賽”等活動;利用中國傳統節日、重要歷史事件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傳統文化。在主動向讀者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激起其對傳統文化學習的自覺性。三是舉辦專題傳統文化展覽。利用館藏珍貴的傳統文化實物、典籍、視頻資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圖書館內舉辦專題展覽,讓學生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既培養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知識,是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的好方法。四是利用網上圖書館,豐富網絡資源。將書籍、講座、展覽等制作成電子資料,放在圖書館網站上,使讀者能便捷地閱讀經典書籍,觀看國學講座和專題展覽,這對弘揚傳統文化和提高學生傳統文化素養是很有幫助的??傊趥鹘y教育上應具有創造性,并建立多元化服務體系。
3結語
〔關鍵詞〕傳統文化;大學語文;融合。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思想學術、制度禮俗、科學技術、實物古跡、書法繪畫、醫學武術以至衣食住行等,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是中華民族自強奮進的精神支柱。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自信心,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助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推動中國夢的實現。
一、當代大學生傳統文化認知現狀
當代大學生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肩負著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擔負著弘揚和發展中華民族先進傳統文化的歷史使命。然而,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候,我們的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狀況卻不容樂觀。他們之中不乏“追韓逐美”之輩,他們看韓劇、穿韓裝、過圣誕節、學習國外禮儀……,對于外來文化津津樂道,對自己的傳統文化淡漠甚至鄙視,不知何謂儒家文化之精髓、對中庸貴和之道不明就里,對忠貞守信、仁義孝悌的典故更是難以言狀,特別是對古代圣賢、名人軼事、經典名著、書法繪畫知之甚少,傳統文化、傳統美德在新一代身上正面臨著斷層的危機,這些都值得我們警醒。因此,要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有必要對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了解中華民族幾千年博大精深、具有生命力的燦爛文化和樸素道德思想,增強民族文化知識的積淀。大學語文教學無可厚非地肩負著這一艱巨的任務,它融知識與道理于一體,是對學生進行倫理道德熏陶的有效載體和最佳資源。
二、大學語文課程在傳統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大學語文課,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漢語言文學專業除外)、理、工、農、醫、財經、政法、外語、藝術、教育等各類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的素質教育課程,其內容包涵了哲學思想、自然事理、社會倫理、民族意識等,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和提高學生人文精神的基礎課程,有著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便利性和可行性,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接受人文熏陶,感知文化審美,潛移默化地提高人文素養,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自覺地傳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時任南京大學校長匡亞明和復旦大學校長蘇步青曾提出,高校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目的在于提高大學生的漢語水平和應用能力,傳承傳統文化精髓,提升精神文明,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指出,要“依托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加強文化人才政治素養和道德素質教育”。
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的困境
近年來,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由于種種主客觀原因而運作乏力,主要表現在:學生語文功底較差,基礎知識相對薄弱,對學習的積極性不高;部分高職院校以學制短、專業課程要求高、實踐教學比重大等為由,擠占大學語文課時,有的高職院校甚至把它開設成為公共基礎課或選修課程,學時安排不固定,時開時停,隨意性較大;在師資、教材、教法、評價等方面也較為混亂。由此,大學語文漸漸喪失其在大學教育中的作用,對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也隨之擱淺。
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與高職語文教學融合的思考
(一)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打鐵先要自身硬。高職院校教師要大膽進行教學研究、改革,在提高自身文化修養和人文素養方面多下功夫,使自己盡快成“名”成“家”。要與時俱進,新教育理念,掌握現代教育教學規律和特點,改變傳統的純文本授課方式,選定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內容,將語文教學分成“模塊”,例如在文言文教學單元,除了教學本身的目標、任務和知識點以外,還可融入歷史人物、社會風俗、地理人情、哲學思想等小的模塊,組織設計好“每一次課”,完成每一個教學任務、項目或單元,積極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靈活運用討論、鑒賞、比較、研究、專題報告、講座等方法和各種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發揮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增強學生對祖國古代社會的認識,增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優秀文化傳統的感情,調動學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的思維活躍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修身養性,提高個人做人與為文的品位。
(二)編寫適用教材和講義,強化技能培養。
高職院校要拓寬人才培養的知識和能力的內涵,培養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綜合素質高、創新能力、業務操作能力強,具有市場意識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學生從學校到工作崗位沒有過渡期,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培養人才時,不斷加強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高職院校的語文教學就要圍繞其人才培養目標,以提升學生語言功底、語言表達能力、寫作能力和人文素養為主要任務,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教師在編寫講義和教材時,要廢除以選用教材為樣本而編寫教材的做法,全面建立以課程體系為唯一依據的教材體系,依據課程標準編寫教材和講義,與具體教學內容相結合,依據學生的專業需求,可融入演講(辯論)技巧、口才訓練、職業道德、民俗文化鑒賞等技能培養的內容,增強文學知識的深度與厚度,強化思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培養對應的專業人、崗位人,并為其接受繼續教育和終生教育打下基礎。
(三)改革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綜合評定學生。
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不能僅以一張試卷衡量學生的成績,要取締原有的考試制度和評價體系,將學生技能的掌握、興趣的保護與激發、求知欲的滿足、綜合素養的提高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內化為評價標準,形成涵蓋知識、能力、素養各方面指標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對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做”進行全面檢測和綜合評價,體現過程性考核與能力性考核??刹捎每谠嚺c筆試相結合、論文與答辯相結合、論文寫作與閱讀能力考查、口語表達能力考查等形式,結合學生平時的學習態度,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全面考核學生的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
現代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具有高技能、高素養的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要與傳統優秀文化教育相融合,取其精華、棄其糟粕,與現代文明同步,加強對學生在語言文字、思想道德、文明禮儀、社交能力、人文素質等方面的培養,幫助學生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樹立人格尊嚴,確立高尚思想,塑造健全品格,從而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弘揚、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助力民族振興中國夢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倪懷慶 關于大學語文與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教育與教學研究》. 2009年第3期
[2]吳曉燕 關于傳統文化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思考.《當代教育論壇》.2010年第10期
[3]喬守春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實現途徑.《天津電大學報》.2011年第1期
[4]王蘊玉 傳統文化教育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初探.《學術論壇》.2012年5月
【論文摘要】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開啟智慧,培養能力,陶冶品德的一種方式和過程。要取得良好的講授效果,教師就要注意講授的科學性、形象性、情感性、適應性、啟發性。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語言系統以多種方式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信息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運用的恰當,就能提高講授的效果和質量,否則就會影響講授的效果和質量。作為一名教師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研究和掌握講授的藝術,使自己的講授具有藝術性。
一、要使講授具有科學性
科學是關于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三大領域的知識體系,是人們對主客觀世界的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人類實踐經驗的總結并被實踐證明了的真理。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什么知識最有價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學”。美國教育家杜威認為,“科學在教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無法估計的地位”講授要達到科學性,首先要有科學的內容。講授的內容要經得起實踐檢驗認為是真理性的東西,即內容要準確無誤,符合實際,毫無虛假,具有系統性、邏輯性。其次要有科學的態度。講授要以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指導,實事求是,嚴謹認真,懂就懂,不懂就不懂,不能有半點虛假。再次要有科學的語言。教師要用該科的專門術語,講“行語”,有必要用通俗說法時也不能與專門術語相違背,并且要用普通話講授,使用大家都聽得懂的詞匯、語法、修辭,力求語言清晰、準確、簡練、形象、條理清楚、通俗易懂;講授的音量、速度要適度,音調要有抑揚頓挫,富有美聲。最后要有科學的方法。講授的方法要多樣化,富有靈活性,方法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具有適應性,容易使學生接受。
二、要使講授具有形象性
形象性是講授藝術的一個重要特點。講授過程中,教師要對講授內容進行加工,把抽象的理論形象化,變為學生易于接受的知識,要借助于語言、表情、動作、直觀實物、繪畫及音響等手段,對講授內容進行形象描繪。這是學生理解、接受知識的首要條件。有的學者把教學的形象性稱為教學的表演性。羅伯特•特拉弗斯在《教師——藝術表演家》一文中說:“教學是一個獨具特色的表演藝術,它區別于其它任何表演藝術,這是由教師與那些觀看表演的人的關系所決定的。”講授表演是教師一切外顯行為的綜合表演,它包括教師的衣著打扮、表情態度、身姿動作、實驗操作、口語板書等因素。講授表演要采用學生可接受的方式,照顧到不同年齡學生的心理特征。而且這種表演直接具有社會倫理價值,即教師在表演中不僅向學生傳播知識,啟迪智慧,促進發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做才給學生以示范。教師要自覺的“言傳身教”、“教書育人”,這是教學表演與其它表演活動的根本區別。
在講授形象性的諸多因素中,教師語言的形象性是最主要的。教師借助形象化的語言,通過比喻、修辭、類比等形式,就會把要講授的內容變得生動、形象、具體,使學生立得要領,頓開茅塞,透徹理解。教學實踐表明,越是抽象的概念,講授中就越需要形象性的描述。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了解其內涵。
三、要使講授具有情感性
講授不單純的是傳遞知識信息的認知活動,而且包含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這種情感交流水融地滲透和貫徹于傳授知識的全過程。從教的方面看,教師要完成教學任務,塑造美的心靈,不僅要曉之以理,以理喻人,而且要動之以情,以情動人。情理結合,是講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講授能夠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條件。
講授的情感性,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充滿感彩,以真摯的感情去感染學生,撞擊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傾心學習,主動參加教學活動,從而取得好的講授效果。特級教師于漪教學的成功,就在于她不僅遵循教學規律,而且總是把自己的感情融匯于講授之中,以自己對教材的深刻理解和熾熱的感情去教書育人。在教朱自清《春》一文時,她通過描述,把學生的思緒帶進了繁花似錦、春色滿園的大自然之中,使學生頓感心曠神怡。而在教散文《,您在哪里?》一文時,學生卻是熱淚盈眶,全場皆悲??梢钥隙?,如果沒有師生感情上的交流和撞擊,是不可能收到這樣的講授效果的。
講授中的情感交流是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教師語氣上的肯定,表情上的默許,師生間人際距離的接近,往往都能使學生受到教育和鼓舞。這種情感上的共鳴,能開啟學生智慧的門扉,促使他們對知識的不懈追求。
四、要使講授具有適應性
這里講的“適應”,是從廣義而談的。它包括自然適應、社會適應、思維適應。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說:“適應自然”是教育的基本原理。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補充了適應社會,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發生認識論》原理中對適應思維作了論證。
講授的適應性是學生認識規律的反映,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用已知求未知,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不論我們選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該學科的基本結構。”講授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澄清疑點,揭示聯系。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掌握知識,并轉化為能力。
講授要把書面語轉化為口頭語,一方面要使學生聽得清,另一方面要讓學生聽得懂,做到“十不用”:不用生造詞、土語、廢棄的舊詞、冷僻的行業術語、少數民族諺語、難以理解的典故、修飾成分太長的長句、語法修辭的病句、半文半句的語言、口頭禪。
五、要使講授具有啟發性
講授的啟發性包括三層含義:“(1)啟發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的和主動性;(2)啟發學生的聯想、想象、分析、對比、歸納、演繹,激發他們積極思考,引導他們分析問題、解決問題;(3)啟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思想感情。”這樣,才能提高講授效果,防止和糾正學生高分低能現象,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F代教學活動的重點已從“教師為中心”轉移到“學生為中心”,從講授知識為重點轉移到培養能力為重點。因此,講授是否具有啟發性的衡量標準在于是否充分發揮了教師與學生雙方的積極性,體現在教學中,不但有講授方法的更新,還有講授程序的變換。
總之,教學是個復雜的過程,講授法作為主要教學方法之一,歷來為教師所采用,明確講授法的要求,對教師的教學實踐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斯賓塞?教育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P43.
[2]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1981.P198.
[3]布魯納?教育過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P8.
[4]西方資產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P359.
論文摘 要:《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訓練為價值取向的年代,欣賞教學只偏重于作為在學習和體驗造型表現時起到某種參照和補充的功能,但是現在,當美術教育作為一種文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面貌出現時,欣賞教學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诖?,文章從四個角度構建了欣賞教學在中美術教學中的實施路徑。
“欣賞、評述”是美術課程中的一個學習領域,它充分體現出人文性質,使學生自身的審美意識在作品欣賞中被喚醒,提高他們的審美的感受、情感、想象與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協調,最終使學生具有敏銳的審美知覺及對美的欣賞力和創造力,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欣賞教學呢,筆者經過長期的實踐和探索總結出實施欣賞教學幾個環節,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環節
感受是進行美術創作表現的基礎和前提,學生表現活動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獲得感性認識和創造靈感。直觀知覺和理智分析是人類認識過程中的兩個程序,美術課有利于兩種認識相互配合發揮作用。美術教學中一方面通過感知啟發學生的美感潛能;另一方面,注意發展學生視覺認知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通過直覺訓練提高學生的感性知覺、審美知覺和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主動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以及運用美術創造性語言與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賞教學也要從學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師講學生聽,搞滿堂灌。學生對一些藝術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這些藝術品,總會有所感受和感覺,而學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師設置質疑的寶貴契機。抓住這個契機,設法激起學生的興趣,追求新的鑒賞知識,使審美的感性階段向理性階段上升。在這一環節,要鼓勵學生看和觸,多渠道獲得感知信息,豐富學生的審美感受。
二、賞評環節
在這里,筆者把美術教學中的賞析改為賞評,其目的是欣賞課要有意識地開展對美術作品的評論,也是美術課程標準所說的“評述”。盡管在創作課中的賞析環節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進行細致的評論;而在欣賞課中,細致的評論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評論的內容包括作者介紹、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術史中的地位和價值,更重要的是對作品本身內容和形式的分析。當然,評論的深度要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審美經驗水平來確定。同時,評論者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賞評中學生的審美實踐活動應包括聽、讀、說等等。比如,在學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礎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畫作,讓大家欣賞、分析、議論:“作品美在哪里?為什么那么惹人喜愛?”學生們可以分組討論,教師以鼓勵為主讓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紛紛發言,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白石老人的畫與真的一樣,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滿著生命和生機。此時,教師應抓住機會加以點撥:這就是藝術家作品的動人之處,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對大自然的感受和認識融為一體,抓住最能表現生命力的特征而刪掉累贅的細節,把它的活力表現出來,這就是“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但又形神兼備”。就以蝦來說吧,同學們都覺得像極了,蝦體透明,似乎活潑地在水里游動、在跳躍,但是與真的蝦相比較,可以看出,蝦的頭、頸、足等細部都經過了提煉和概括取舍,與真的蝦不一樣。白石老人通過長期的仔細觀察,按著自己的審美規律,進行夸張取舍,畫作給人以美的享受,同時激發著人們對生命的熱愛、對生活的向往,并產生強烈的共鳴。在這一環節中,通過師生合作培養了學生的社會意識,并轉變了教師為主體的傳統觀念,并在共同合作中發展了教學。
三、表現環節
本環節實踐中,教師可以把一堂欣賞課的美術作品分成兩組:一組是用于賞評,另一組是用于表現。在賞評環節中通過欣賞第一組作品,使學生獲得一定的審美經驗和鑒賞能力,因為審美是美術實踐活動的源泉,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文化教育。在表現環節,可以讓學生自由發揮表現,讓學生在對第二組作品進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賞評,鼓勵個性發展。沒有個性就沒有創造力。個性發展唯一的目標是使個體活動自我滿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實現,從而培養學生獨立自主、勇于創新的精神和獨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師主要起組織、啟發和引導的作用,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學生學會參與、學會選擇、學會自主學習和發展。表現是一種應用,在應用中去復習、鞏固前兩個環節的學習所得;表現又是一種開發,啟發學生依靠直覺感受、想象和靈感,通過自由的表現去開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和思維能力。表現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說、寫,還可以是表現性地搞點小創作,讓學生對范畫作品的形式美特別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體驗。為每個學生提供充分表現并獲得成功的機會。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鼓勵和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成功喜悅和獲得參與活動的樂趣。寫和作不必局限在課堂以內,而應該鼓勵學生向課外延伸,讓學生尋找感興趣的主題,圍繞主題去拓展閱讀、拓展欣賞、創新構思、創新技法等。這實際上就是美術課程標準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
四、總結環節
這里所說的總結不同于其他教學模式中的評價環節,其目的不在于比較學生學習成果的優劣,更在于讓每個學生認真歸納、概括本課學會了一些什么。既要總結本堂課所欣賞的同類美術作品的共同藝術特征,又要總結所學習到的鑒賞知識,還有所獲得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經驗??偨Y不僅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還應該說和寫。教師也可以借此機會向學生推薦好書、好的藝術節目等。讓學生課外去欣賞、看展覽、去繼續延伸學習。
總之,中學美術教育中應加強藝術欣賞,在美術欣賞教學要力求體現人文性、自主性、創造性,最終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發揮美術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更好實現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參考文獻
[1]楊景芝.美術教育與人的發展[m].人民美術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