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1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質量管理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Chinese Health Quality Management
主管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
主辦單位:中華醫院管理學會;陜西省人民醫院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陜西省西安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006-7515
國內刊號:61-1283/R
郵發代號:52-22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95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中國衛生質量管理》(雙月刊)創刊于1995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主管,中國醫院協會及陜西省人民醫院主辦的,惟一的國家級衛生質量管理學術期刊。2008年6月進入“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010年榮獲“陜西省優秀科技期刊”。
論文關鍵詞:曹娥江袍江大橋,工程施工,質量管理
0引言
百年大計,質量第一,質量是曹娥江袍江大橋工程賴以生存的生命線。目前,紹興市曹娥江袍江大橋已開始逐漸進入工程施工的尾聲,提高工程的質量管理水平,創建優質工程贏得業主的信賴,是項目部每位成員面臨的重大課題。
1工程概況
紹興市曹娥江袍江大橋建設工程為城市特大橋,路線全長為1.6776km。其中,南北引橋均采用40m先簡支后連續預應力砼T梁結構,其中南岸引橋全長160米;北岸引橋全長720.6米。主橋為帶邊拱的三跨中承式系桿拱橋,主橋的跨徑為40+3×185+40米。
該橋建成后,袍江與杭州、寧波將進一步呼應,更好地接受兩地的輻射,對紹興接軌大上海、融入長三角也有重要意義。
2 加強質量管理的做法
下面本人簡單的談一下工程施工,曹娥江袍江大橋項目部在對工程質量管理方面的一些具體做法:
2.1 樹立動態質量管理理念
動態質量管理是指計劃、實施、檢查和處置的一個不斷循環的管理過程。這是一個比較成熟的質量管理手段,又稱質量管理的PDCA循環。項目部的質量管理已形成了一種動態的循環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施工過程中發生的一些質量問題到下一施工階段就會再次出現,這主要是項目部加強了問題“處置”的環節,深入分析產生質量問題的原因,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避免以后再發生類似的問題,這就是項目部動態的質量管理理念。
2.2 樹立全面質量管理的思想
全面質量管理是一種全方位、全過程、全員參與的質量管理。處理質量問題除了技術措施還有組織措施、管理措施、經濟措施和合同措施等一系列措施。項目部對質量控制方面做到真正的全方位、全過程質量控制,并不只停留在某一部位的施工控制上。項目部對質量控制專門設立了質檢部,并配置有2名專業的質檢人員,能全面掌握相關的質量控制措施。
2.3 建立質量管理目標
按照項目管理學的基本理論,沒有明確目標的建設工程不是項目管理的對象。在工程實踐意義上,如果一個建設項目沒有明確的質量目標,那么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稱為管理。因此,項目部根據施工情況制定了較符合實際的質量目標怎么寫論文。
2.4 針對現場復雜多變的環境制訂相應措施
施工現場的水文、地質和氣象等自然環境,通風、照明、安全、衛生防護設施等勞動作業環境,以及由多單位、多專業交叉協同施工的管理環境都會對工程的質量產生影響。所以項目部為適應施工現場變化無常的環境,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保護措施,從而保證工程的質量處于可控制狀態。
2.5 嚴格落實質量責任制度,獎懲分明
質量責任制是項目的“法律”,是管理者分配質量任務、追究質量責任的依據。項目部根據實際情況,在工程開工前就詳細的制定了《質量管理辦法》。管理者的工作質量就是能夠明確每個部門每個職工的質量責任,做到獎懲分明,這樣才能強化員工的質量意識,使質量控制同時得到強化。因此,質量管理的一條重要的理論是:“工作的質量決定著產品的質量”。
2.6 正確引導施工班組,做好質量“三檢”制度
做好質量“三檢”制度的關鍵就是要讓各工序的班組明白自己應該自檢及互檢些什么摘要,有些質量缺陷一旦形成,整改起來非常困難工程施工,且整改效果不一定特別理想。
2.7 做好原材料的控制,把好源頭關
原材料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工程的質量。如何控制好原材料的質量是我們現階段面臨的一個難題。因此項目部材料管理方面做到了“早發現、早治療”,對不合格的原材料拒絕進入施工現場。加強材料進場的各項檢查和材料的儲存、標識、運輸、發放等各項工作。
2.8 樹立服務的理念
項目部以顧客為關注焦點,應當理解顧客當前的和未來的需求,滿足顧客的合理要求,并爭取超越顧客的期望。這是項目部質量管理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只有樹立這種服務意識,才能端正工作態度,認真聽取業主的意見,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管理。
3結束語
總而言之,質量管理是一個動態的、全面的、綜合的管理工作。曹娥江袍江大橋項目部一如既往,狠抓質量管理,堅持質量標準,始終把質量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施工過程中全面提升施工產品質量,為實現質量管理目標做努力。
論文關鍵詞:教學質量,預警系統,信息技術
井岡山大學由井岡山師范學院、井岡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井岡山職業技術學院等三校于2004年合并而成,是井岡山革命老區唯一一所高等學校。作為本科層次辦學歷程較短的高校,研究建立科學、可操作、行之有效的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是學校百年大計中最基礎的工作。借鑒人體生命現象中完備的自我管理機制,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我們探索建立一個圍繞著人才培養目標,能夠自我監督、自我調控、不斷改進的具有生命力的教學質量預警系統是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有力抓獲手。
一、建立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以下簡稱預警系統)的基本思路
1.研究廓清教學質量管理理念,明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以及質量要求。
預警系統是教學質量管理的手段,因此,預警系統必須建立在科學教學質量管理理念的基礎上。或者說,要建立有效的預警系統,首先要研究廓清教學質量管理理念。
傳統的教學質量觀認為,教學質量僅僅取決于教師的教學,因此,教學質量的管理僅僅注重對教師課堂教學質量的監督。顯然,這種觀念以及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質量管理辦法已不能適應現代大學的教學管理。
我們在研究國內外質量管理以及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管理相關文獻的基礎上, 廓清了指導建立預警系統的教學質量管理理念[2]:教學質量形成于人才培養過程,而人才培養過程的關鍵環節是否達到質量要求是教學質量的決定因素;只有對人才培養關鍵環節進行適時監控教學質量才得以保障。
鑒于以上理念,我們認為,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是指導本科院校特別是新建本科院校進行教學質量管理的綱領性文件,評估方案中的指標體系實際上就明確了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的關鍵環節及質量要求。因此,我們以教育部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水平評估方案為指導,聯系學校的辦學實際,研究確定了影響我校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
2.借鑒生命機制,研究確立對教學質量關鍵環節適時監控的長效機制
預警系統是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有效載體。因此,要建立預警系統畢業論文格式,先要建立教學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
在管理學原理中,對組織系統進行監控是管理職能之一,沒有監控就不能稱其為管理。監控有兩個前提條件:控制標準和控機構,它包括三個基本步驟:擬定標準,衡量成效和糾正偏差[3]??茖W的管理理論,是建立教學質量保障長效機制的理論基礎。在教學質量管理中,當明確了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擬定了各環節質量標準,如何圍繞著質量標準(質量目標的實現)使“衡量成效”與“糾正偏差”成為一個能夠自我監督、自我調整、不斷改進的循環體系,是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關鍵。
生命機制是組織管理最完備機制。其對建立教學質量監控長效機制可借鑒之處:一是借鑒生命機制中的自我監控、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機制。一個生命有機體從出生到死亡,依靠其自身完備的反饋和調節機制(神經體液的反饋調節),各組織器官在中樞神經系統的“指揮”下,各司其職、協調運行,不斷地“衡量成效”與“糾正偏差”,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穩定、完成自身新陳代謝以及與外環境相互作用,最終實現自身的發展。二是借鑒生命機制中的預警機制。生命有機體自身內部運行質量如何(是否健康)可通過某外顯的體征進行“預警”,從而促使個體向健康的方向進行自我調整。
借鑒生命機制,建立保障教學質量長效機制的模型:設立一個教學質量管理職能部門和一支能夠滲透到人才培養各環節的監督隊伍,建立一套教學質量信息收集、反饋、分析制度,明確整改職責;以質量管理職能部門為核心,由信息反饋鏈條將與教學相關組織部門連接成一個能夠自我監督、自我整改、自我發展的循環體系—教學質量監控體系。
3.研究人才培養運行過程的“生命體征”,在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基礎上,建立教學質量預警機制。
有機體的生命機制中,各組織器官功能是否正常、機體是否健康運行,有其表現在外可供評估的諸如“呼吸、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論文下載。
高校人才培養過程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各教學組織系統各司其職共同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運行體系。這個體系運行是否“健康”,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質量。研究確立人才培養運行過程的“生命體征”,當“生命體征”狀態偏離正常,監控系統及時向有關職能部門預警,以引起重視并加以改進。
4.研究現代信息技術對生命機制的模擬原理,建立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F代信息技術能夠自動進行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反饋,這就具備了對生命機制進行模擬的基礎。因此,在校園網絡平臺基礎上,通過在系統開發方法、開發平臺和工具、系統規劃和分析、系統實現、系統運行及維護、系統評價、程序調試與故障處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建立一套對人才培養“生命體征”(影響教學質量關鍵環節)質量信息能夠自動收集和分析,并向相關責任人進行適時“預警”從而使其可不斷改進的計算機系統。
二、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的基本模塊
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校園網平臺基礎上建立的、可對影響教學質量關鍵環節質量狀態適時監控的教學質量監控系統,是一個多維動態系統,其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指標管理、綜合分析、預警決策、警報管理、排警管理等基本模塊。這些模塊之間相互依存,彼此聯系,構成環狀運轉系統,其中任何環節的空缺,都可導致整個系統運轉失靈。
信息管理模塊:該模塊是預警系統的基礎。只有掌握真實、全面的信息,才能保證分析評價系統做出準確的分析、判斷,對發生的問題做出準確的預警。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信息收集。二是信息整理。該模塊是開放性的,與校園網相接畢業論文格式,可自動收集相關責任部門教學質量狀態數據。
指標管理模塊:該模塊是人才培養關鍵環節的質量指標,也即人才培養運行過程“生命體征”的“健康”指標,是實現教學質量預警的根本。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指標體系》及其相關說明可作為建立教學質量預警系統指標體系的重要指導。另外,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教育部各專業指導委員會制訂的《專業設置標準》等均可作為重要的參考依據。該模塊是動態的,可依據學校的發展、辦學層次的提高而進行動態維護。
綜合分析模塊:該模塊主要是對信息系統收集并整理后的信息,比照指標體系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預警決策:該模塊是根據綜合分析的結果,判斷質量狀態與質量指標的偏離程度,決定警報和警示的級別,并向警報管理發出指令。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儲存于系統中的大量的應對各種常規教學質量問題的案例庫,它可以根據警情的性質、類別以及嚴重程度,自動向警報管理發出指令并選取相應的對策性建議;第二部分是應對非常規教學質量問題的專家咨詢系統。
警報管理: 警報管理主要是根據預警決策發出的指令,對相關責任人進行警示。為了直觀地預報不同類型的警情,警報管理的具體形式可以借鑒國家統計經濟監測預警的做法,通過一組類似于交通管制信號紅、黃、綠燈標志作為預警信號,將預警決策的指令,直觀地在電腦屏幕上反映出來。比如對學生學年學業成績的預警:用紅色表示巨警(低于15學分須退學),用橙色表示重警(學分界于15至18之間),黃色表示中警,藍色表示輕警,綠色表示達標。警報管理的主要功能是適時地向質量管理辦公室或有關個人發出明確無誤的警報,使他們采取正確的措施,及時解決出現的有關質量問題。
排警管理:排警管理是依據警報管理發出的警報信號,啟動排警。一是根據不同的警級提出相應的排警對策以供相關責任人參考;二是相關責任人提出排除警示狀態的方案;三是將排警信息輸入系統,系統將自動排警,將警級降為綠色。
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幾個模塊之間的關系如圖1所示:
圖1 教學質量計算機預警系統各模塊關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教育報[N] 北京 2010.7
[2]桂國慶以評估方案為指導構建教學質量保證與監控體系中國高等教育[J] 北京 2007.8
[3]楊文士李曉光管理學原理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M]北京1998.
(河海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000)
摘 要:工程碩士專業學位作為一種面向企業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專業學位,其培養質量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本文分析了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將PDCA循環的基本原理引入工程碩士質量管理中,結合工程碩士培養體系和PDCA循環的特征,明確工程碩士培養在Plan,Do,Check,Action四個階段應當做的工作,對工程碩士培養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對促進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提升有著重大意義.
關鍵詞 :工程碩士;PDCA循環;培養質量;質量保障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60X(2015)04-0231-03
1 引言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是帶著為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的目標而產生的.自1997年我國正式設置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到2009年我國218所高校已經招收了7萬多名工程碩士研究生,工程碩士學位已成為專業學位中涉及面最廣,招生人數最多的專業學位類型之一.[1]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然而,規模的擴張必然給培養質量帶來巨大的挑戰.在市場化的環境下,工程碩士培養單位和企業用人單位所關注的焦點是如何提升人才的培養質量.許多工程碩士培養單位紛紛引入先進的質量管理模式以保障工程碩士的教育質量.PDCA循環是在全面質量管理工作中采用的一種工作方式,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對質量全過程的管理來實現質量的持續提升.將PDCA循環引入工程碩士質量管理中,可以促進工程碩士質量持續的改進,從而實現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良性循環.
2 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影響因素分析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的設置改變了我國研究生培養類型單一的狀況,為企業培養了一大批應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我國工程教育起步較晚,缺乏相應的經驗,無論是在課程教學方面,還是在校企合作方面都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許多難題,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我國工程碩士的培養質量.
2.1 生源質量參差不齊
工程碩士的學生大多來源于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經驗的企業技術骨干,在工程實踐和管理方面,具有應屆畢業生不具備的優勢.但是,他們離校時間長,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由于他們所處的企業和工作崗位不同,加上各自工作年限的不同,造成了他們知識水平方面良莠不齊的情況,培養單位在教學活動方面很難照顧到每個學生的情況.
2.2 “雙導師制”未能真正落實
我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實行“雙導師制”,為每個學生配備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采取培養單位和企業用人單位聯合的培養模式.校內導師由高等學校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指導教師擔任,校外導師由工礦企業或工程建設部門的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人員擔任.工程碩士的學位論文是在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的聯合指導下完成的[2].但是,在實際培養過程中,無論是在學習階段、論文階段,還是在實踐階段,“雙導師制”都沒有發揮出優勢.而且,校、企導師之間也缺乏聯系,校企之間未能實現真正的聯合培養.如何加強校企合作,確保“雙導師制”在實際培養過程中得到真正的落實,已成為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
2.3 工程碩士教育的學術化傾向嚴重
工學碩士培養是按照學術系統化、圍繞學科要求來進行的,但是現實工程中的問題通常是依靠學科綜合才能解決.工程碩士的培養應該更注重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學內容應當涵蓋世界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最新的技術成果,注重學科綜合知識的學習.但是,目前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隊伍的建設、課程設置、評估體系的建立等一系列問題上,主要是參照學術型研究生教育.[3]這就使得我國工程碩士教育缺乏針對性,學術化傾向嚴重.
2.4 缺乏相應的質量評價標準
評價工學碩士培養質量的標準主要是看其論文有無創新之處,而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與工程領域任職資格相聯系,無論是在招收對象、培養方式方面,還是在知識結構與能力等方面,都與工學碩士有著明顯的不同,因此,對其評價標準也應當不同.但是,目前還沒有一套完善的工程碩士質量評價標準.
3 PDCA循環的原理
PDCA循環是由美國人戴明基于全面質量管理理論所建立起來的一套科學的工作程序,也被稱為戴明環.最早應用于企業的質量管理活動,后來逐漸被引入多個領域.其中,P、D、C、A分別指Plan、Do、Check、Action,具體包括四個階段八個步驟[4],即:
計劃階段,包括:①找出問題,②找出原因,③找出主要原因,④制定對策計劃;
實施階段,包括:⑤按照計劃執行、落實措施;
檢查階段,包括:⑥檢查執行的結果;
處理階段,包括:⑦鞏固、總結經驗教訓,⑧開始下一輪循環.
PDCA循環每轉動一周,就意味著質量水平又一次的提升,通過計劃、執行、檢查、處理四個階段的持續循環以促進質量的不斷提升.PDCA循環如圖1所示.
4 PDCA循環法在工程碩士質量控制中的應用
PDCA的核心思想是圍繞消費者的需求,對質量的全過程進行管理,以保證質量的持續提升.根據工程碩士的以上特點,工程碩士“從企業中來”,最后還要“到企業中去”,在培養過程中,勢必要考慮到企業用人單位的需求,并調動培養單位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全部投入到整個培養過程中來,才能保證質量的持續提高.可見,工程碩士的教育質量管理與PDCA循環法的核心內容有很多相通之處.將PDCA循環管理模式引入工程碩士培養當中,勢必加大培養單位全過程的管理,促進工程碩士質量的提升.
4.1 P(Plan計劃)階段
Plan階段就是分析現狀,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并找出解決方案的過程.在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管理中,首先要分析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的現狀,找出目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質量問題并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將影響工程碩士教育質量的全部因素羅列出來,培養單位針對影響質量的各個因素提出相應的對策,并根據政府、企業用人單位、學生自身的要求制定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在這個階段找出影響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在PDCA循環中質量不僅僅強調工程碩士教育結果的質量,而是包括工程碩士整個培養過程的質量,具體包括教育投入的質量、教育過程的質量和教育產出階段的質量,分析質量的影響因素也應當著眼于整個培養過程.在工程碩士培養的投入階段,影響工程碩士培養質量的主要包括生源質量、師資結構、教育經費投入、教育管理設施投入等因素;在工程碩士的培養過程中,影響培養質量的主要有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校企合作情況等因素;在工程碩士培養的產出階段,影響培養質量的主要因素包括論文質量和評估標準.
確定了工程碩士質量的影響因素后,就要針對各個因素提出相應改進措施,這就需要建立從培養單位內部到政府、企業用人單位外部的質量保障體系,在培養單位內部質量保障體系中,應當保障工程碩士教育的投入、過程和產出三個階段的培養質量.在構建外部質量保障體系方面,應當調動企業用人單位的積極性,充分發揮政府的調節機制,保障工程碩士教育質量.該體系主要是通過分析工程碩士教育的投入、培養過程和產出階段的影響因素,重新確定工程碩士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確立課程教學和論文評估中的相關標準,并以制度的形式確定下來.(詳情見圖2).
4.2 D(Do執行)階段
Do階段也就是執行階段,該階段是PDCA循環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一個階段,主要是按照P階段設計和制定的計劃開展具體的工作.培養單位的教師和管理人員都要嚴格執行相關制度和標準,確保每項制度和措施都能真正落實.具體工作如下:
在工程碩士招生階段,深入到企業中去宣傳學校的特色和優勢,鼓勵各企業技術骨干積極報考,擴大生源基礎.另一方面,嚴格執行選拔標準,擇優錄?。辉趯W校師資建設方面,采用“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措施.聘請相關領域企業的優秀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到學校為工程碩士授課,并選報一批青年教師到企業中去,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改造,了解企業的管理和營銷機制,增強他們的工程實踐能力;在課程教學方面,注重交叉學科的開設,以拓寬工程碩士的知識覆蓋面,注重對工程實例和新技術的介紹;在校企合作方面,加強學校和企業的聯合培養意識,充分調動工程碩士、學校導師和企業導師之間的主動性.
4.3 C(Check檢查)階段
Check階段就是檢查階段,是為了保障工程碩士教育質量達到預期目標而實施的重要階段.當質量管理體系中的計劃措施實行一段時間以后,應當對照標準檢查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各項工作是否達到預期效果.檢查階段在整個PDCA循環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和尋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便在接下來的處理階段進行反饋和解決.[5]在檢查階段,要弄清楚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哪些工作已經完成,哪些工作有待完善,成功的經驗和不足的地方各是什么.
4.4 A(Action處理)階段
Action階段就是總結處理階段,它是工程碩士質量提升的基礎.在這個階段,首先要總結經驗教訓,把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行之有效的經驗和方法提煉出來,并將其制度化,作為以后工作中的參照標準.同時,也要把檢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加以歸納整理,防止同類錯誤的重復.其次,對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尚未解決的問題要重新分析,找出新的解決方案,使其在下一輪PDCA循環中得以解決.
參考文獻:
(1)李博.培養卓越工程師:比較視野下工程碩士培養模式創新[J].理工高教研究,2010(04):79-82.
(2)李景元,蔣國平,宋建新等.淺析“雙導師制”在工程碩士培養過程中的落實情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8(12):19-23.
(3)萬紅友,孟冬花.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現狀與質量提高對策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11(13):155-156.
1、水資源管理學內涵
加強水資源管理成為有關水資源領域出現最為頻繁的詞匯。但究竟什么是水資源管理,目前學術界尚未統一,《中國大百科全書》在不同的卷中,對水資源管理有不同的解釋。綜觀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概念,有以下特點:首先,從整體上來看,他們都是以水資源開發作為主線,“保護”處于被動的地位;其次,視野相對狹窄,大多數概念只局限于水資源本身,缺乏復合系統下對水資源的綜合認識,以水論水;第三,缺乏生態環境的和水資源高效利用的內涵?;诖耍髡哒J為,水資源管理就是為了滿足人類水資源需求及維護良好的生態環境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總和。
水資源管理學是從學科角度對水資源管理進行系統研究的科學,是水資源管理知識體系,是建立在水文學、水資源學、管理學等諸多學科基礎之上的新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通過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可以為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保障水資源安全,通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國民經濟健康發展提供理論和實踐基礎。
2、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內容
水資源管理學研究對象很明確,就是圍繞水資源持續高效利用的而展開的一系列管理活動。目前,水資源危機在世界范圍內蔓延,水資源危機的出現和加劇與人類在經濟活動中缺乏對水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有著重要的關系。水資源是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人類的絕大多數經濟活動都要涉及水資源??沙掷m發展是當前和未來人類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目標。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和解釋多種多樣,但都基本圍繞著“滿足目前需要但不破壞未來發展需求的能力”這一核心思想。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水資源等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在人類追求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前提下,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人類必須正視干旱洪澇災害、水資源短缺、水環境污染等諸多與水資源相關的問題,這給水資源管理學提出了新挑戰和難得的機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無法應對挑戰。實現可持續的水資源利用目標必須改變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以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的和綜合的觀點構建全新的現代水資源管理體系,這成為水資源管理學研究的主要研究內容。
具體地說,水資源管理學的研究內容至少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水資源數量管理和質量管理、水資源法律管理、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行政管理、水資源規劃管理、水資源配置管理、水資源經濟管理、水資源投資管理、水資源風險管理、水資源利用技術管理、水資源工程管理、水資源數字化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綜合管理、水資源安全管理和水資源數字化管理等等。
3、國內外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3.1國際水資源管理學研究進展
到目前為止,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文獻極為有限。根據人類開發利用水資源面臨的新的問題和挑戰以及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特點,國際上也對新形勢下的水資源管理理論和體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并就一些問題達成了某種程度的共識。他們主要圍繞著“可持續發展條件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目標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要求”而展開。這些研究活動為水資源管理學作為一門新興學科的誕生和發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1992年愛爾蘭召開的“國際水和環境大會—21世紀的發展與展望”上提出了水資源系統及可持續研究的問題。1993年“第二屆國際實驗與網絡資料水流情勢學術大會”上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水文學基礎和信息資料問題。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主持,國際水資源協會與國際水文科學協辦召開了“變化世界中的水資源管理研究規劃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水資源管理研究展望、水資源開發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水資源可持續管理的決策支持系統和水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四個專題。
1996年在日本京都召開了“國際水資源及環境研究大會:面向21世紀新的挑戰”,討論了流域尺度的可持續水資源系統管理的應用實例等問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水文計劃工作組1996年將“可持續水資源管理”其定義為“支承從現在到未來社會及其福利要求,而不破壞他們賴以生存的水文循環及生態系統完整性的水的管理和使用”。[1][1]水資源可持續管理要求在水資源規劃、開發和管理中,尋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人類社會福利之間的最佳聯系與協調。與傳統的水資源管理相比,可持續水資源強調了未來變化、社會福利、水文循環、生態系統保護這樣完整性的水的管理,使“未來遺憾可能性達到最小的水的管理決策”。世界銀行將水資源管理定義為一系列水資源相關領域(如水電、水資源供給與供給設施,灌溉與排水等)一體化管理。綜合水資源管理的觀點應該在水資源管理和利用方面確??紤]社會、經濟、環境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2][2]。
1997年召開的第5屆“不確定性增加下的水資源可持續管理學術大會”,洪水與干旱管理、水資源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水文與生態模擬和環境風險評價等成為重要議題。
1998年在武漢召開了“98年國際水資源量與質的可持續研討會”,探討了流域水量與水質的統一管理問題。1998年國際水文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2000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年在美國召開了“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這次研討會主要探討了可持續發展條件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的內容和目標,以及交流水資源綜合管理的經驗。此次研討會達成一個共識:未來水資源管理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流域的統一管理。流域統一管理是流域內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統一協作管理,其目的是防止土地退化、保護淡水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流域水資源統一管理的基本框架是政府和社區公眾的共同管理。會議認為,為了實現流域統一管理的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①復雜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建立在有效的科學規劃基礎之上;②必須顯著提高預測各項管理活動結果的能力;③為了達到水資源管理的目的,持續的檢測和評估工作十分必要;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管理過程必須是透明的和公開的。(MiguelA.Marino等,2001)2001年,國際水文科學學會在荷蘭召開了“區域水資源管理研討會”,會議針對區域范圍內水資源管理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研討,包括:以往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經驗和教訓;面對新挑戰的區域可持續水資源管理;水資源管理的研究方法。
伴隨著國際學術界對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研究和討論,近年來,國際學術界相繼出版了多部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專著,這些專著大多以論文集的形式出版,很少從學科的角度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論述和研究。盡管如此,這些專著還是探討和研究了大量有關現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使我們能夠大致了解目前國際學術界關于水資源活動的主要理論和具體內容。并且通過編著者對一些論述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論文的整理和歸類,我們可以從中基本上了解到當前國際學術界對水資源管理理論體系的劃分。
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在2001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綜合管理》收錄了國際水文科學學會(IAHS)2000年在美國召開的“水資源綜合管理研討會”的文章。MiguelA.Marino和SlobodanP.Simonovic認為,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人類從事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和內容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傳統的不可持續的水資源管理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新的管理方式仍在摸索中,水資源管理活動正處在探索過程中。作者認為,在傳統的水資源管理活動中,僵化的管理體制(包括法律、政策和管理機構)是實現水資源有效管理的最大障礙。管理體制的官僚作風、不負責任以及缺乏戰略性指導原則導致水管理體系效率低下,缺乏遠見,并且拒絕與水資源利益相關者就水資源管理問題進行公開的交流和探討。新的水資源管理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尋求實現長期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的水資源管理方式,為此,他們認為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將是水資源管理活動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新的水資源管理活動必須包含水環境治理和保護問題、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問題、水資源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分配問題以及水資源管理決策中的公眾參與問題。
由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2002年編著出版的《水資源管理》(Ⅰ和Ⅱ)收集了2000年和2001年兩年間國際上一系列關于“水資源管理”國際會議上的文章。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本書的前言中指出,當前水資源管理問題在全球變得越來越復雜。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面臨著的主要問題是:人口的增長和人均水需水的增加正在家具人類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此對應的是,水污染、水資源浪費以及氣候變遷等因素卻正在威脅著水資源的供給。這套書從10個方面論述了當代水資源管理活動的內容,他們是:水資源管理決策支持系統,灌溉水管理,流域管理,生活用水管理,水質管理和水活動管理,廢水處置和管理,管道輸水和渠道輸水管理,水文模型,地下水管理,沿岸和港口水資源管理。(C.A.BrebbiaP.Anagnostopolos,2002)。值得注意的是C.A.Brebbia和P.Anagnostopolos在書中指出,現代水資源管理所涉及學科和領域已經超出了傳統水文地質學中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思考和限制。
由M.AL—Rashed、V.P.Singh和M.M.Sherif合作編著的《水資源發展與管理(Ⅳ)》中從7個方面論述了水資源管理的內容,這7個方面包括:水資源管理的目標、政策和原則,水資源稀缺和保護,用水管理,水資源管理、規劃、水權分析和處置的決策支持系統,水電和灌溉的發展潛力,灌溉水管理,水資源稀缺管理。
其他一些比較著名的著作還包括B.DattaRay,R.P.Athparia的《水與水資源管理》(1999年);A.FarooqKhan的《水資源管理:挑戰與責任》(1998);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出版的《水資源管理:綜合政策》(1989)等。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水資源管理學的概念,但在國際上許多大學中,都開設了以“水資源管理”為名稱的課程,這些課程的開始以及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講述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形成。例如在美國特拉華流域委員會計劃和行動部部長Dr.KennethF.Najjar在VILLANOVA大學為水利工程學、水文地質學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開設的“水資源規劃0與管理”課程介紹中,Dr.KennethF.Najjar認為,“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對水資源規劃、分析、設計、經濟管理的理論和實際方法等綜合型課程,主要包括水資源法律和規章條例,流域管理、水資源建模、地下水和地表水需求和共給分析、洪水管理、水資源質量管理、濕地保護。水資源供給規劃包括水資源使用、需求項目,水資源配置、水容量擴充。該課程還包括水庫運行等相關問題。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是關于水資源的綜合問題的考慮,這些問題來自于從靜態的水資源法律和章程到動態的自然資源的應用[3][3]。
3.2國內水資源管學研究進展
我國關于水資源管理理論的研究開始與上個世紀80年代,早期的水資源管理研究主要是對實際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管理內容的簡單羅列和堆加,并未從理論的高度來對水資源管理的體系和框架進行系統的闡述。隨著我國水資源危機的不斷加劇以及可持續發展對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和挑戰,學術界開始逐漸關注水資源管理理論的探討和框架體系的構建。
趙保璋主編的《水資源管理》(1994年)是我國出版較早的專門論述水資源管理的專著之一。在這本書中,作者提出,大氣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分以及廢水、污水等水形態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有機的聯系,統一而相互轉化的整體。而現實中,長期以來我國水管理體制較為混亂,水權分散,形成了“多龍治水”的局面。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應該以水的資源觀點、水的系統觀點、水的經濟觀點以及水的法制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規劃布局與調配,以及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建立統一的、系統的綜合管理體制,按照相關法律由水行政部門實施管理。該書認為水資源管理活動主要包括規劃管理、開發管理、用水管理和水環境管理(趙保璋,1994)。
馮尚友在《水資源持續利用與管理導論》一書中將水資源管理定位為支持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目標,在水資源及水環境的開發、治理、保護、利用過程中,所進行的統籌規劃、政策指導、組織實施、協調控制、監督檢查等一系列規范性活動的總稱。統籌規劃是合理利用有限水資源的整體布局、全面策劃的關鍵;政策指導是進行水事活動決策的規則和指南;組織實施是通過立法、行政、經濟、技術和教育等形式組織社會力量,實施水資源開發利用的一系列活動實踐;協調控制是處理好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同關系和水事活動之間的矛盾關系,控制好社會用水與供水的平衡和減輕水旱災害損失的各種措施;監督檢查則是不斷提高水的利用率和執行正確方針政策的必須手段。
吳季松在2000年和2002年先后出版了《水資源及其管理的研究與應用》和《現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兩本專著。前一部是作者多年來關于水資源管理問題的報告和講話的匯編(吳季松,2002)?!冬F代水資源管理學概論》一書中,作者對水資源管理的指導思想、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基本目標以及主要內容做了較為系統的論述。從整體來看,該書更多的是從水行政管理角度探討了水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左其亭和陳曦2003年合著并出版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規劃與管理活動》。該書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出發,對水資源管理理論作了初步探討。該書專門探討了現代水資源管理工作的工作流程、管理目標和水資源管理基本內容,并且提出了面向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加強教育、提高工作覺悟和參與意識;制定水資源合理利用措施、制定水資源管理政策、水資源統一管理以及實時進行水量分配和調度。根據信息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代水資源管理的要求,該書還專門探討了水資源的信息化管理,介紹了電子信息技術和“3S”(GIS、GPS和RS)技術在水資源管理活動中的應用。
林洪孝在《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中界定水資源管理活動為:依據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遵循水資源系統自然循環功能,按照經濟社會規律和生態環境規律,運用法規、行政、經濟、技術、教育等手段,通過全面系統的規劃,優化水資源配置,對人們的涉水行為進行調整與控制,保障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經濟社會和諧持續發展。該書對水資源管理的理論和框架體系做了較為全面的探討,論述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目標、原則和方法等內容,并構架了水資源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該書提出,隨著人類水資源問題認識的發展深化,水資源管理逐漸形成了專門的技術和學科,其管理領域涉及自然、生態和經濟、社會等許多方面,其管理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水資源權屬管理、水資源政策管理、水資源綜合評價與規劃管理、水量分配與調度管理、水質控制與保護管理、節水管理、防汛與抗洪管理、水情監測與預報管理、水資源組織與協調管理以及其他水資源日常管理等十個方面。該書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概括和構架基本上包含了但前水資源管理活動的所有內容,是目前比較全面的水資源管理的概括和總結。
姜文來、唐曲等2004年出版了《水資源管理學導論》,本書是國內外首部系統論述水資源管理學的專著。本書在界定水資源管理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對水資源管理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探討,然后專題闡述水資源管理的各個領域,最后展開案例研究。全書共分十九章,第一章,水資源管理學概述,界定了水資源管理學的內涵、研究內容、研究進展和與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第二章,水資源管理學的理論基礎,分別闡述了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理論、水資源復合系統理論、生命周期理論和水資源管理學的管理學基礎;第三章—第十七章,專題論述,論述了水資源的數量管理、質量管理、經濟管理、權屬管理、規劃管理、工程管理、地下水資源管理、國際水資源管理、投資管理、行政管理、風險管理、安全管理、數字化管理和其他水資源相關管理;第十八章和第十九章,案例研究,以首都圈農業水資源、民勤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展開研究。
4結束語
由于水資源是與人類生存和國民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自然資源,特別是近年來由于水資源短缺引發的各種問題,長期以來對有關專家學者對水資源管理極為關注,積累了大量的文獻資料,水資源管理學產生與發展具有深厚的基礎。水資源管理學是水資源管理的知識體系,是建立在眾多學科之上的交叉性綜合性學科。積極推進和發展水資源管理學,對于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管理具有深遠的歷史和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姜文來,唐曲,雷波,水資源管理學導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姜文來,初論水資源管理學,中國水利,2004(3);
趙寶璋,水資源管理,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94;
吳季松,現代水資源管理概論,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2;
林洪孝,水資源管理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3;
關鍵詞:手術室;護理質量;影響分析
醫院手術室是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在醫院中占有著重要的位置。換種說法,手術室的管理水平對醫院醫療和服務水平以及質量有著直接的影響。在一些醫院中,對手術室沒有進行比較明確的定位,把其當成是服務的一種場所,就會使手術室中相關的護理人員以及麻醉師等相關的工作人員,不能夠使整體協作性和工作效率發揮出來。所以加強手術室護理安全的管理,把手術室中的安全護理進行充分的定位,完善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對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某院護理人員有32名,年齡大約為22~45歲,手術間有10個,年手術量為2200人次。在護理安全管理制度進行開展前后位主要的時間截點,將100例患者分成兩組,分別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為5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任何系統差異。觀察護理安全前后的患者滿意的程度。
1.2 方法
1.2.1對照組 采用的是常規的護理制度對患者進行護理。
1.2.2 觀察組 采用的是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對患者進行護理。①對觀察組的患者進行安全護理。在以前手術護理的工作中,工作只是比較單一的配合手術,對患者進行了完全的忽略。自從醫院開展了護理安全管理制度以來,手術室護士走出手術室,在進入病房中,要經過術前訪問、手術中的安全護理、手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等[1~3],真正意義上實現了以患者的安全為中心,保證了手術過程中的全程服務。但是針對大多數的護理人員學歷較低,所以要通過相關的教育,比如:成人高考、網絡大學等方式,不斷的加強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提高自身業務水平,適應護理行業的發展和需求。但是手術室護理工作具有較大的工作量、壓力也是特別的大、時間上也是不穩定的,急危重癥患者相對來說是比較多的,這就要求護士人員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身體素質。手術室工作是否完善,對手術患者的救治有著直接的影響,例如:器械護士在給患者手術過程中的默契配合等,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縮短手術的時間,減少手術患者的感染率。但是針對危重患者而言,手術室中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對手術患者的生命有著直接的影響。②加強相關的隊伍建設,在提高隊伍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時,也要不斷的提高隊伍的專業技術,要進行相關技能的培訓、崗位培訓。一方面是根據??瓢l展的需求,針對護士悟性、護士性格進行專長培養,縮短專科培訓的周期,促進護崗位速成。另一方面是提高護理安全的管理,護理安全管理主要指的就是保證患者的身心健康,對各種不安全的相關因素進行合理有效的控制。①采用愛崗敬業精神,培養成合格的護理人員;②采用人文關懷機制,關心愛護護理人員,并尊重護理人員,不斷的激發護理人員對工作的熱情;③采用目標責任制,對不同水平的護理人員定制不同的目標,促進護理人員實現自我價值。④為護理相關人員創造一個舒適、關系融洽的良好環境,同時對護理人員的量化要進行考核,充分的利用經濟杠桿調動護理人員對工作的積極性。③注重點,改進服務質量,提高手術室的護理質量。護理服務比較瑣碎并且很繁雜,所以在管理的過程中,要抓住重點和細節。?我們要抓好重點患者護理,例如:危重手術、老年心腦血管患者等為主要的護理重點;?要對護士進行培訓工作,將新來報到的護士、實習護士、在工作中經常粗疏易出現問題的護士進行重點的對待,就新護士而言進行崗前基礎培訓,針對各科室進行不同的專業知識進行培訓。要對工作落實的程度進行抓好,嚴格的踐行監督和檢查,實行窗前交接班,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醫院的服務質量。④提高護理質量,護理人員對護理安全重要性的認識是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成立相應的護理質量小組,讓基層相關的管理人員參加到護理安全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做好護理人員工作的自覺性,保證護理共組的質量。質量是一個單位生存的命脈,安全是質量的重要保障。在護理安全管理中常抓的就是護理安全。一定要嚴把質量,對安全隱患要及時的發現、消除,為患者提供高質量、高服務的護理工作。⑤建立手術室質量管理的小組,其成員主要有護士長、手術室護理骨干、質量控制人員等,科護士長、護士長以及控制人員要組成質量管理體系,采取一些定期的評價以及隨機抽查的結合方式,對手術室的環境以及藥品的管理等方面進行檢查和評估,提高手術質量的改進。
2結果
通過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制度,醫院的手術室護理人員素質得到了比較全面的提升,護理質量也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在對手術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調查和回訪中。發現患者的滿意程度也得到了不斷的提升,見表1。
3討論
通過實施護理安全管理制度,對手術護理的定位進行明確。護理的管理制度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了護理風險的系數,保障患者的人生安全,做好護理高風險的管理,提高手術室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鄭敏.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體會[A].中華護理學會2009全國護理管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中華護理學會2009全國護理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25(12):123-125.
論文摘要 項目管理學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分析思路、解決方案的選擇及決策過程中的綜合管理能力,然而項目管理學課程在講授過程中體現出教學效果不夠理想。本論文根據項目管理學的特點,從當前本科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入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理論與案例并舉,善于引導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等政策建議。
項目管理是以某個項目為研究對象,以計算機應用為輔助手段,結合系統工程、行為科學、網絡計劃技術和掙值分析等研究方法的一門完整的應用學科,具有綜合性、發展性、實踐性及操作性強等特點。主要的研究內容是將時間管理、成本管理、質量管理和風險管理等領域進行分析,其目的在于為學生迅速了解并掌握項目管理的基本技能,提高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與分析問題的綜合能力。一直作為工程管理及其相關專業如“工程造價”、“房地產經營與管理”的核心課程,以及面向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等本科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課程。力圖通過理論教學、案例分析、實踐、計算機上機學習等教學環節,培養學生的項目管理綜合能力。
1 項目管理學課程的作用
1.1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
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也是提高對問題認識的過程,項目管理學中大量案例分析可使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得到提高。能培養學生對問題的敏感性與勤于思考的能力。
1.2 項目管理數量方法運用的培養
項目管理中項目的財務評價方法、網絡優化方法包括工期優化、費用優化和資源優化等是項目管理學研究,有助于項目管理人員的實際使用。
1.3 注重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
在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思想指導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設計環節,要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結合實際項目編制項目進度、費用和成本等管理策劃方案,提高學生動手能力與實踐能力。
2 當前項目管理學教學中主要問題分析
目前全國各高校從培養學生系統分析與創新能力的視角,紛紛開始項目管理學課程,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效果卻不太理想,總的來看,主要存在以下幾點:
(1)大多注重理論教學,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目前國內的有關項目管理學的教材多半偏重于理論研究,教師是主角,學生是配角。教師上課講授的知識只是單向地傳遞,學生被動地接受。與此同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所需要的系統方法重視不夠且訓練較少,同時也很少結合知識點做案例分析,學生學起來比較枯燥;而學生本來的學習熱情不高,這樣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容易使學生產生抵觸情緒,學習效果不夠理想。
(2)課堂互動效果差。由于高校擴招,項目管理學往往大班上課,而人員的分算,在管理上給老師上課跟學生互動產生了困難,同時不少老師很少互動或無法與很多的學生進行互動,老師講授的項目管理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接收或消化程度不夠理想,這給合班授課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3)學生差異明顯,自學難度較高。因為學生個體存在差異,理解程度與掌握程度也大不相同。面對整齊劃一的教學進度,學生只能通過課下消化吸收來找齊教學進度與自己理解程度的差異,而項目管理學的自學難度較高,因此學生的自學效果較差。
(4)注重教學,較少涉及教學軟件的使用。當前使用項目管理學的教學軟件與學習軟件如Project等軟件在尋找項目進度的關鍵路徑、項目的甘特圖等方面對學生很有幫助。但是,老師一般在課上提到該軟件可以應有到該領域,而很少在課堂上教大家如何使用該軟件,這是教學知識的缺陷。
3 提高項目管理學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
為了使學生掌握項目管理學這門課程的基本理論與方法并將之用于生產實踐中,筆者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提倡案例教學
而項目管理作為一門實踐性和靈活性很強的課程,教學中不能僅僅依靠課本進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紹,更應該基于學生自己的體驗、理解,結合較多的項目管理案例,通過必要的教學手段表達出來。老師可以通過自身的工作實踐或通過網上、書籍以及其它渠道進行收集。例如項目管理者聯盟網,提供了許多非常好的項目管理案例和學習資料,老師可以用作教材,也可以推薦學生自學。
一般情況下,筆者通常對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進行整理和提煉,簡明扼要地把案例情況介紹控制在一頁A4紙的篇幅(太長或太短不利于教學),并針對案例內容和相關知識點精心設計若干問題,以便在課堂上讓學生展開討論。我的感觸是,聯系現實生活中一些經典或有趣的案例進行討論分析,往往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融洽氣氛中,既學到了項目管理的基本理論,又能聯系實際,加深理解。例如,在講到項目管理時,可以以美劇“越獄”為案例,將主人公邁克爾·斯科菲爾德策劃的越獄作為一個項目來看待。把邁克爾作為項目經理,分析越獄這個目標的縝密計劃以及如何巧妙地周旋于各關鍵人物之間,出色地協調各種資源,從而成功地完成了越獄這一“不可完成的任務”。并就一些資源管理和風險管理等問題映射到現實中的問題進行討論與分析。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非常喜歡并且積極參與到這樣的案例分析及課堂討論。相信這樣的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3.2 啟發式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式教學就是采用重點設問的方法,并將其貫穿于整個課程的講授。盡可能地將企業引入課堂,以企業的項目作為課程實訓內容,課程與社會服務相結合。如風險管理中,首先提問風險的概念、項目風險管理的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管理,并通過舉例使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點內容。同時,并針對學過的知識進行綜合提問,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綜合管理的能力,這也是一個項目經理必須具備的能力。
3.3 任務驅動式教學
該課程利用課程作業,或通過習題或通過案例,并要求學生在課外收集相關資料,擴大知識面,驅動學生學習相關的內容。例如圍繞典型工程或IT項目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把每一項目下分若干模塊,布置每一模塊下若干工作任務給學生,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聯系。由于每一任務均有相應的技能和相關知識,讓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特別是項目管理中項目進度的甘特圖、關鍵路線等內容需要軟件,更需要他們課后練習加以強化。因此,以課后作業為載體,加強學生知識點的學習,更好的理解與消化課程知識要點。
3.4 教材與教輔工具的選擇
教材與輔導工具的選擇實際上也是很重要的一個環節。現在很多院校,無論什么專業都用項目管理學教材,實際上應根據不同專業院系的學生選擇不同的項目管理學教材。例如,信息管理學生應該學習IT項目管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學生應該學習項目管理,而工程管理和土木工程等專業應該學習工程項目管理。因此,教材與教輔工具的正確選擇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學好課程。與此同時,在選擇教材與教輔工具的時候,應該根據學生的自身狀況,盡量選擇著名出版社、著名專家的教材,這樣內容充實,學生學起來輕松,有利于學生更好地掌握項目管理學,將項目管理學的方法運用到相關領域與生活實踐中。
當然,關于一門課程體系的建設是各方面合力共建的結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與努力。除了教師要愛崗敬業、努力鉆研業務知識外,還需要學校給予大環境的支持和配合、學生的努力與專注等。一門課程的教學成果不能單單以考試成績來衡量,還要分析學生通過學習本課程具體掌握了哪些方法與技能,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總之,項目管理學在研究和解決各種復雜問題中不斷地得到創新和發展,至今,它已發展成為體系健全的龐大學科。對于不同問題的研究,教師在課堂講授時應注意不同教學方法在不同教學環節的應用。在講解案例與相應解題思路與方法的時候,注意不要引導學生去記憶一些事實或是尋找答案,而是要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提煉,并將問題用項目管理學的方法表述成數學模型的形式。應發展成由單一的教與學的知識傳遞通道,拓展為帶著問題學與尋找問題教的雙向反饋通道,加大課上討論與分析的時間分配,引導學生從理論到實踐再到分析的過程中增強分析問題與處理問題的能力。這樣,授課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作業反饋與研究效果對學生進行準確定位與分類,進而引導學生分層次地逐步掌握更高深的知識。
參考文獻
[1]劉才貴.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項目管理學教學方法談[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9).
[2]王天虹,宋業新,戴明強.在項目管理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項目管理決策能力的實踐與思考[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0(2).
[3]李明.案例教學法在工程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3):99-102.
[4]龐海云,李於洪,劉云霞.《項目管理》課程演練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9(1):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