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0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礦山地質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1煤礦開采造成的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加劇歷史上的亂采亂挖及建國后大規模開采,使得窯街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嚴重破壞。一是地表巖土體在自身重力以及大氣降水的入滲浸潤、潛蝕作用下,使得裂縫不斷擴展,坡體物質愈加松散,坡體穩定性越來越差,許多坡面不斷形成陷槽、陷坑。受降雨沖蝕,一些塌陷槽、裂縫逐步發展成細溝,對窯街礦區4萬余人、10億多元的財產安全和下游窯街街道及海石灣城區均構成了嚴重的潛在威脅。二是礦區內滑坡、崩塌范圍及數量不斷增加,水土流失面積及強度不斷加大,大片耕地及居民住宅被損毀。三是煤矸石堆石場高陡斜坡的自然塌落及受降雨沖蝕的碎石物質不斷四溢,不僅擴大污染面積,毀壞掩埋耕地,而且威脅附近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1.2礦區承災能力差,抗災能力不足礦區內地質環境脆弱,承受地質災害的能力差。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危害將十分嚴重,直接關系到受災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礦區尤其以塌陷以及泥石流地質災害最為普遍,一旦發生大規模地面塌陷及泥石流,礦山上萬職工的生命及數億元財產安全將遭受重大損失,后果不堪設想。
1.3地質環境問題嚴重,災害趨勢加劇窯街礦區地質環境問題嚴重,不良地質現象發育普遍,尤其是地面塌陷、滑坡、崩塌非常發育。區內地面塌陷使地形破碎,坡面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對地質環境造成嚴重影響;滑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產生大量固體松散物質,直接堆積于狹窄的溝道內,嚴重堵塞溝道,一旦遇強降雨就會發生較大規模泥石流災害。
2礦山地質主要措施
2.1立足實際,研究分析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自2008年開始逐年實施。在開展工作前期,進行了廣泛的調查和研究分析,制定切實可行的技術路線和實施方案。一是對礦區內的水文、氣象、地質、地震、災害等相關資料進行了廣泛收集,對礦區的地質環境基礎條件和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誘發條件進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二是通過實地調查訪問,對礦區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時間、發展速度、分布情況及治理成本進行全面分析研究,并根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育特征,結合其他地區恢復治理的成熟經驗,制定支擋、硬化、綠化、拆除、改線等有效的措施方法。三是對礦區進行地形測量,準確掌握礦區內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空間分布,從空間位置上分析地質隱患的影響范圍和可能產生的破壞程度等,確保治理工作有重點、有緩急、有實效。
2.2全面規劃,綜合治理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既要立足實際,還要著眼長遠,更要注重實效,所以按照輕重緩急的原則進行合理規劃布局對于順利實現綜合治理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窯街煤電集團公司根據礦區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結合礦山環境影響評估結果,遵循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將礦區環境恢復治理工作劃分為近期、中期和遠期綜合治理區。其中近期規劃確定為2008-2010年,主要完成礦山環境影響嚴重和較重區域的治理,包括地面塌陷區居民搬遷安置、地表沉陷裂縫回填、不穩定斜坡整修、修筑排水渠、攔渣墻、以及泥石流攔擋壩、排導溝等,消除潛在的安全隱患。中期規劃確定為2011-2015年,針對環境影響較重區域進行治理,主要完成矸石場平整、分級堆置、覆土綠化、礦區道路整修以及礦區綠化、美化等。遠期規劃一直延伸至閉礦期。主要對地面塌陷、零星矸石堆、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監測,并落實邊生產、邊整治的長期治理措施,杜絕地質災害,并分年度對周邊山坡進行植被綠化,創建綠色礦山,使礦山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和諧平衡。
2.3突出重點,注重實效為保證礦山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得以實現,窯街煤電集團公司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規劃,按照“因地制宜、切合實際,量力而行、分步實施,技術可行、經濟合理”的綜合治理原則,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在技術可行的前提下,加大投資,組織實施綜合治理工作。一是對處于地面塌陷區內遭受地面塌陷危害的4000多戶居民分年度實施搬遷安置。二是對于地面塌陷區出現的裂縫實施人工或機械夯填,并進行復墾植被。三是對崩塌、滑坡災害實施放坡、擋墻、護坡等工程措施進行整修加固,并作好坡面排水,加強和完善排水系統。四是對泥石流溝浴首先清理廢棄物,保證溝浴暢通,同時適當采取修建排導渠、設置攔擋壩、格柵壩等措施進行有效防治。五是對排矸場采取坡腳攔擋、分級堆置、設置防塵隔離網、在坡面坡頭覆土種草植樹、坡腳修筑截排水渠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六是對于廢棄的工業場地和閉礦后的工業場地等區域,拆除建筑物,進行土地復墾。
2.4綜合利用,以用促治大力開展廢棄物綜合利用是當前國家鼓勵的一項產業政策,窯街煤電集團公司靈活運用政策機遇,借助產業政策扶持,積極組織實施了以煤系共伴生、礦山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為主導的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陸續建成窯街劣質煤熱電廠、油頁巖煉油廠、礦井低濃度瓦斯與油頁巖煉化尾氣發電廠、水泥粉磨站生產線、免燒磚廠、新型墻材料生產線等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并規劃建設窯街礦區2×350MW低熱值燃料發電廠,對礦區歷史堆存、新增煤矸石、油頁巖等低品位礦山排放資源和煤層氣、煉化尾氣、半焦、燒變巖、粉煤灰等廢棄資源進行充分利用,使低品位和廢棄資源“變廢為寶”,在實現經濟效益的同時,有效解放了土地資源,進一步改善了礦區環境質量。
2.5企地合作,互利共贏環境保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地質環境綜合治理作為環境保護的一個履行環節,既是企業在發展生產過程中應承擔的一種社會責任,也是地方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是一項公益性活動。窯街煤電集團公司在綜合治理過程中,通過修建礦山醫院、整修公路設施、開展包村幫扶行動、加強環境衛生整治、控制污染排放等一系列措施,并通過廣泛深入的輿論宣傳,動員全民力量共同參與,形成濃厚的環保氛圍,實現了群眾、政府支持企業發展,企業發展帶動地方經濟蓬勃發展的“和諧礦區、互利共贏”新局面。
3礦山地質主要成效
3.1通過加大地質隱患治理,促進了礦區穩定發展
治理因采空區形成的地表沉陷區域8.81km2,對塌陷區裂縫、坑槽進行充填夯實,并恢復植被,使得已破壞的地形地貌景觀得以修復重現,通過實施攔、排結合的工程措施和恢復植被的生物措施,對不穩定斜坡進行加固攔截處理,將大部分泥沙石塊攔蓄于溝內,削減洪峰流量,穩定溝坡,減輕泥石流災害隱患,使礦區地質災害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在此基礎上,積極開展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安置工作,拆除塌陷區危房約24000m2,修建采煤沉陷綜合治理搬遷安置房39.96萬m2,安置搬遷居民6430戶,重新修筑因塌陷毀損的礦區公路3.18km,從而有效防止了泥石流、塌方、滑坡等地質災害,確保了礦區的和諧穩定和礦井的正常生產。
3.2通礦區矸石山治理,有效解放土地資源
歷史堆存的煤矸石、廢石、廢渣,堆積高度不一,形態各異,不但壓占地表植被,極大的破壞了原生地貌景觀,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通過對礦區內的矸石山進行分級堆放、平整覆土和復墾綠化,使生態環境大大改善。通過建設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加大對排放的煤矸石、油頁巖等低品位尾礦的大量消耗利用,并利用廢石、廢渣充填沉陷區坑槽裂縫,使2.56km2的山坡荒地得以重新開發利用,在改善環境質量的同時,獲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環境質量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3.3通過對礦區進行綠化、美化、亮化,打造生態宜居新窯煤
自2008年以來,堅持每年投資大量資金對礦區環境進行大整治,修建礦區文化廣場12000m2,鋪筑礦內路面7000m2,整治礦區花園1400m2,種植草坪27900m2,植樹2533棵、花卉38400株,在儲煤場周邊設置防風抑塵墻1500m,使礦區內空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氣候環境等都有了較大改觀,呈現出了“礦在綠中、樓在林中、路在樹中、人在園中”的生態宜居新景象。
3.4通過完善基礎設施,促進企地和諧發展
一是通過建設完善職工的生活設施,保障礦山內后勤工作到位,使職工的生活有保障、有質量,營造礦區和諧氣氛。二是通過整個公路和、鐵路路基、護坡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增加了礦山運營效率,降低了運輸損耗,保障鐵路運行安全,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三是通過實施攔擋和水保工程的實施,極大削弱坡面侵蝕強度,有效改良了坡耕地耕種條件,實現了土壤保水保肥,提高了農作物產量,維護了當地居民經濟收益。四是通過實施防風抑塵墻工程,有效阻攔粉塵浮塵,空氣質量大為改觀,受到地方政府和廣大群眾的認可和支持,提升了企業社會形象。五是通過礦區環境的逐步改善,吸引更多的投資商進行項目投資建設,加快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
4繼續強化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的幾點建議
4.1要做到防治結合,動態管理
地質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應從提前預防、動態管理和工程治理三個方面著手,其中預防和管理是綜合治理的基礎,工程治理是體現成效的關鍵。所以,在礦井設計階段,要根據資源開發方案和開發計劃,充分考慮地質災害預測防治內容,對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范圍、程度進行綜合預測、評價,分區分片對治理措施進行科學配置,嚴格落實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在資源開發過程中,要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做到邊開采邊治理,重點加強觀測、監測,并及時對監測、觀測情況進行研究分析后,確定治理方案的實施步驟,做到以測布控,測控結合,從而構建完善的動態管理體系。
4.2要做到因地制宜,統籌兼顧
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工作要結合實際的經濟技術和現場條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特別是對于土壤恢復和本土化植被方面,要遵循區域性、差異性、地帶性征和氣候條件,按照“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原則,從實際出發,兼顧防護和綠化美化的要求,開展恢復、重建工作,同時要充分考慮礦區的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可能引起的各類地質環境問題進行科學預測,并具有前瞻性,治理方案設計要本著操作性強、成本低、效果好的目標制定,使生態系統恢復重建后即可發揮資源自身價值,使資源發揮最大效能。
4.3要做到齊抓共管,共同推進
企業要與地方政府建立密切的協調機制,統一運籌,管理礦山開采,正確運用政策,嚴格執行法律法規,加強危險區監測、監控、監督管理。同時要通過文藝表演、廣播、板報、專欄、標語、有線電視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綠化國土、美化家園的重要意義、大張旗鼓宣傳法律法規以及環保知識等,認真做好輿論宣傳工作,動員一切力量積極投入到環境保護的行列之中,營造良好的環保氛圍。還要把環境保護與礦區發展建設協調統一起來,使資源開發、資源利用與地質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達到動態平衡,在追求穩定發展中實現生態宜居,促進礦區生態環境向良性轉化。
5結論
1.1對地表環境的污染
1.1.1占用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的開發過程中,本身就會占用大量的土地資源,而且會對土地資源造成破壞。在開發礦產資源時,會對地下水系統造成一定影響,導致地下水水
位下降,礦產開發區及其周圍土壤的水分和營養物質流失,地表植被破壞,導致土地貧瘠,造成土地沙化。目前,我國對部分礦產開采和實用的技術相對落后,導致礦產開采中產生大量固體廢棄物。這些固體廢棄物經過長期的風吹日曬雨淋,逐漸滲入土壤,造成土壤污染。同時,部分金屬礦產的開采過程中,原本儲存于地下的礦產物質逐漸暴露在地表,導致其化學性質發生改變,金屬污染物加大了對土壤的污染。
1.1.2對地表植物造成破壞
露天開采和地下開采分別為礦產資源開采的兩種方式,露天開采主要用于開采埋于地球表層的礦產資源,相對地下開采而言,成本更低,但會對地表造成更大范圍的影響。不僅地表植被會被破壞,其堆放在外的尾礦等也會對地表造成較大污染。地下開采的主要用于開采地下深層的礦產資源,大量的地下采礦作業,會使得地表失去支撐,進而導致坍塌等事故,也會對地表植被造成破壞。礦山開采前一般為森林或草地等,在開山采礦之后,往往森林被砍伐、草地被破壞,礦產廢棄垃圾堆置嚴重,導致地表的自然景觀破壞嚴重,其環境服務功能降低甚至消失。
1.2對水資源的破壞
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礦區塌裂等現象,導致礦區的儲水結構發生變化,地下水水位下降。另外,采礦過程中對植被的破壞,也會導致地表涵養水源能力下降,造成地表水流失加速。同時,地下采礦的行為還有可能改變地下水的水流方向,甚至出現河流斷流的現象,導致原有的水利設施失去原本的功效,對農業耕種造成直接影響。
1.3對大氣的影響
礦物開采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粉塵,導致礦山區空氣污染。尾礦和采礦后遺留的廢石,在受到風力等外力的影響,也會產生粉末和揚塵,導致空氣污染。事實上,礦山開采過程中產生的揚塵不僅會污染環境,還會對農業造成破壞。礦產資源開采過程中,會導致土壤板結,破壞土壤結構,影響農作物生長。
1.4導致生物的多樣性受到破壞
植被被破壞、水質污染、土壤污染、人類的入侵等都會對礦區的生物多樣性都會造成破壞,并且這種破壞往往是不可逆的。礦區生物多樣性若受破壞嚴重,其恢復工作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即使在被破壞后,再采用人工技術恢復,其質量也將大大下降。
1.5誘發地質災害
礦產資源開采導致植被破壞、水系統破壞等,造成水土流失,進而誘發嚴重的自然災害,例如山洪、泥石流等,還會加速土地沙漠化。據相關調查顯示,礦山的開采和礦石的運輸,是導致近些年來城市沙塵暴日益嚴重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礦產資源的地下開采方式,形成地下采空區,容易導致地表的坍塌和沉陷,甚至可能誘發地震等嚴重的地質災害。在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采礦垃圾,不僅污染環境,而且由于其堆放的位置常位于山坡,在風雨的作用下,也容易產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造成威脅。瓦斯突出和爆炸也是礦區常發生的地質災害之一,另外,礦床頂板冒落、尾礦巖變形等也是威脅著礦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2預防礦山生態環境問題的措施
2.1加強礦區環境監督和管理體系建設
目前,我國雖然意識到了礦山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建立的重要性,但是關于礦山環境保護的法規存在“法多難治”的現象。政府部門應當對礦山的環境保護和管理中的經驗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強法制建設。同時,要做好礦山環境監測和預報制度,做好礦山環境監測和預報制度,是做好礦山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在不斷擴大礦山環境監督范圍的同時,對礦山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采取有效預防和整治措施,建立健全礦山環境監督體系。
2.2加強輿論監督和宣傳教育
加強輿論監督和宣傳教育,一方面媒體曝光反面典型,可現實政府環境保護的覺醒,也對采礦企業起到督促作用,同時也可以提高礦區民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維護自身合法利益。
2.3提高礦山開采市場準入條件
提高礦山開采市場準入條件是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政府相關部門在建礦審批的環節中,應當嚴格按照審批標準進行,并設立環境問題產生的準入條件,提高容易產生環境問題礦產的準入門檻。
2.4加強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
近些年來,礦山生態環境破壞嚴重,這與執法不嚴有著一定的關系。企業作為盈利主體,不會主動履行礦山環境保護的責任。因此,政府部門就需要加強執法和監督,迫使礦山開采企業能夠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辦事,確保礦山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3結語
關鍵詞: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資產 地質因素 礦山儲量資產價值
Abstract: the mineral resources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21 st century,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how to change the mineral resources for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sset value of mineral resour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mining reserves assets, characteristic, analyzing the mineral resources geology factors on mining reserves assets value influence.
Keywords: mineral resources assets of mineral products resource mining reserves assets value geological factors
中圖分類號:O741+.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人口、資源、環境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備受國際關注的重大問題之一。尤其是資源,礦產資源現在已經是關系國計民生安定、繁榮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地質因素對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影響,對保護現有礦產資源,推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礦產資源向礦產資源資產的轉換
礦產資源是指由地質成礦作用形成的有用礦物或有用元素的含量達到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呈固態、液態或氣態賦存于地殼內的自然資源。礦產資源是人類社會的寶貴的物質財富,是重要的生產資料。
礦產資源是否有價,理論界一直存在爭議。礦產資源要能轉換為礦產資源資產,就必須具備資產的屬性:1.可以用貨幣計量;2.是由經濟主體擁有或控制的;3.能夠給經濟主體帶來經濟利益。綜合分析礦產資源的特性,礦產資源可以供人類使用,具有使用價值,可以進行市場交換,具有價格。采礦權、探礦權可以進行評估、估算其價值,然后在礦業權市場上拍賣、出讓。因此,礦產資源可以用貨幣計量,通過市場交換可以帶來一定利潤。而礦產資源是屬于國家的,有自己的經濟主體。綜上所述,礦產資源具有資產的屬性。
礦產資源資產構成
對于礦產資源資產的構成,國內的專家、學者也存在爭議。通過分析這些專家學者的著作或者論文可以得出,礦產資源的資產價值由自身價值、勞動價值和環境價值三部分構成。
自身價值是礦產資源資產構成的一個最基本的單元。它是礦產資源天然性、稀缺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性決定的。它具有其它資產不具備的特點,因此礦產資源資產有一定價值。隨著礦產資源的逐步開發利用,礦產資源損失破壞嚴重,礦山儲量逐年遞減,因此,將礦產資源自身價值定義為礦山儲量資產,明確表示這部分價值來自礦山儲量。
勞動價值是指礦產資源經過勘察設計開發銷售,投入了大量的勞動力,礦產資源資產價值就具有了人類投入勞動力的價值。
礦產資源是組成環境的一個重要部分,開采礦產資源必須破壞土地、水資源、污染大氣,對環境造成破壞,為了治理、恢復環境必須付出一定代價,這就是礦產資源環境價值。
礦山儲量資產
礦山儲量資產含義
礦山儲量,是礦產資源資產的一部分,指的是礦山礦產資源的擁有量,根據相關規定,儲量是指基礎儲量中經濟可采部分。
礦山儲量資產特點
稀缺性:由于人類社會的迅猛發展,礦產資源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其稀缺性決定了礦產資源的價值性。
不可再生性:礦產資源不可再生,隨著資源的開采,礦產資源不斷減少,直至消耗殆盡,礦山儲量也隨之消失。
天然性:礦產資源是經過長時間地質和礦物質作用而成,在天然環境中形成,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估量和計算必須充分考慮自然環境因素。
變化性:同一礦山,在不同時間礦山儲量價值不同。它的價值由價格、經濟可采儲量、開發技術等因素決定。
礦山儲量資產主要影響因素
影響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因素很多,礦山儲量資產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礦山地質條件、礦山勘察開況、礦山所處區域地理條件、國內外市場經濟狀況和國內外政治環境等。
在影響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眾多因素中,礦山地質因素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因素。詳細了解地質情況、對礦山基建、生成相當重要,是礦山是否開采的先決條件。礦山地質因素主要包括礦產規模及其類型、礦體賦存形態、礦石類型、半生元素、品味、圍言穩固性、礦床水文地質等情況。下面從六個方面來分析。
經濟可采儲量
經濟可采儲量是在當前和可預知的經濟條件下,一個權益區域中能夠預期的具有商業價值的開采、加工和出售的估計產量。礦山經濟可采儲量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它會隨市場環境變化而變化。當市場需求大于供給時,礦石價格上升,引進新采礦技術和新設備,都將促進可采儲量的上升,反之下降。
礦石質量
礦石質量由礦石品位和伴生元素兩個系數構成。礦石品位是礦石或產品中所含有用成分、元素或化合物的百分含量。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礦石品位越高、礦床儲量價值越大,礦石品位越低、礦床儲量價值越小。礦石除了主要成分外還伴生了許多其它成分。伴生元素有益,可以提高礦床的工業價值,增加儲量資產價值,而有害元素對礦石質量影響很大。
礦體埋深
根據礦產資源的垂直分布和存在形式,可以分為露天、地下和海洋三類。礦床埋藏深度的增加,將造成礦井的延伸、運輸、通風、給排水的設施成本增加,礦產資源的開采成本增大,礦山儲量資產價值減少。
礦床水文地質
水文地質主要研究地下水對礦床的影響。礦山所處區域的河流、降水,對礦床的開采、礦石的運輸、安全狀況都會造成影響。礦產開采還會使得礦區周圍地面水系枯竭、地下水位下降。
礦體賦存形態
礦體形狀可分為等軸狀礦體、板狀礦體、柱狀礦體等,它受礦作用方式和成礦地質背景等多鐘因素控制。礦體的產狀是指礦體在空間的產出位置和狀態。一般用走向、傾斜、傾角、側伏角、傾伏角來表示。
礦體及圍巖穩固性
礦石不穩固,會增加支護費用;圍巖不穩固,一方面增加支護費用,另一方面,造成放礦過程中貧化增大,增加礦石運輸、加工等費用,引起開采成本的增加。
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高低由眾多因素交互影響,地質因素只是其中一個方面。礦床規模大,形態簡單,埋藏條件好,礦石品味高,伴生元素固然都會提高礦山儲量資產價值,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考慮到除地質因素條件以外的其它因素的影響,這樣才能促進礦產資源的保護、友好開采和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姬小江,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地質影響因素理論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6月
連民杰,影響礦山儲量資產價值的主要因素,金屬礦山,1999年2月
姬小江,連民杰,經濟可采儲量及其對儲量資產價值的影響,金屬礦山,2006年8月
[關鍵字] 有色金屬 找礦措施 地質
[中圖分類號] P62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2-44-1
0 前言
實現加強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找礦的突破,不僅是為了發展我們國家的國民經濟,也是鞏固我國在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找礦方面的國際地位的迫切需求。為了使我國地質勘探方面的實力能夠得到快速有成效的增強,國務院在2006年出臺了《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在國家政策的指導下,地質工作者們的責任更加重大,要達到的要求也更高。加強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找礦是整個地質找礦工作改革發展的重要一環,但是隨著有色金屬勘查工作方面的程度不斷加深,露出地表的和近地表的有色金屬礦產愈越來越少。這就需要我們把找礦的目標從已經大體查明的第一深度空間轉變到更深的第二深度空間。
1 需要改進的措施
1.1 創新理論,更新觀念
鑒于前言所提到的,為了緩解有色金屬礦產的資源危機,那么就要加強深部的有色金屬礦產勘探力度。深部找礦在現有的各項技術條件下是可以實施的,而且其理論和觀念與我國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相符。
鑒于深部找礦是一個比較新的課題,發現并勘探到深部的資源對于我們來說還是個非常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總結,不斷創新。對已發現的深部礦床的區域地質背景、成礦條件(物質來源、構造條件)、成礦作用、礦體特征加以研究,不斷完善資料、提高認識、總結,形成成礦模式,為以后深部找礦工作提供科學依據。認真地學習國內國外深部找礦的相關理論和借鑒先進的找礦技術,只有不斷提高認識、不斷創新理論,才能在深部找礦中取得突破。
1.2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在找礦工作中僅僅有了新的觀念和理論還是不夠的,還需要能夠靈活運用。對于礦床學乃至所有的科學領域,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都是很重要的。對于做有色金屬礦產勘探開發的地質工作者來說,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做好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而在現今的實際工作和科研中,最常見的一個不好現象就是只重理論而忽視實踐的重要性。一些典型的行為表現在:對于全面闡釋有色金屬勘探過程中的實際現象、全面研究有色金屬礦產特征的成果很少;很重視論文的發表,而忽略實際生產工作中的應用情況和實踐檢驗中是否合理的情況。而與此相反的是,有些前線工作者擁有豐富的經驗,但是卻不注意隨時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不注意補充最新的理論知識,這都不利于找礦工作的發展。
有鑒于以上的種種現象,本文提出了以下一些改進措施:①堅持生產學習科研相結合,實踐證明,這在大多數科學領域都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在我們有色金屬礦產勘探領域,也有著十分明顯的效果;②對于個人評價,應該結合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有色金屬勘探研究領域取得的成果應該分成兩種:一種是理論上的創新,一種是實際工作中有重要的發現,兩者不應該只取其一,應該齊頭并進,都考慮到個人評價當中;③對于新進單位的年輕人,應該先全面培養其綜合科研能力,可以先接觸一下深入研究的綜合性的科研項目,全面打好地質方面的基礎能力,為未來培養長久人才;④對于前線工作者,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組織各種培訓課程,或者多提供一些去高校進修的機會,這樣可以使第一線的找礦工作者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還能提高他們的學術水平,豐富最新的理論知識,將他們培養成更高一級的地質人才。
1.3 勘查技術的創新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勘探技術也不斷創新,如地球物理勘探技術等。傳統的地球物理勘探是以重磁電法、激發極化法等作為主要的工作方法,而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各種地球物理勘探的新方法和技術推陳出新。主要包括三維地震技術、地面高精度重力勘查技術、地面高精度磁測技術、地面瞬變電磁法勘查技術、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法、頻譜激電法、井中聲波透視法技術、地下電磁波法等[1,2]。
同樣,計算機技術的迅猛發展也促進了數學地質方法的發展;遙感技術也是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新型傳感器的出現、工作頻率向全波段的延伸、圖像處理技術的不斷提高,使得遙感技術在找礦中的作用不斷增大。
以上只是其中的幾個例子,種種勘查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創新,帶來的是有色金屬地質找礦工作取得的成果越來越大,找礦效率越來越高。所以我們要不斷尋找更新、更完善的勘查技術,使之為我們的深部地質找礦服務。
1.4加大資金投入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充足的資金對于任何一項科學研究都是必不可少的,何況是地質勘探這么一個高投入高風險的行業。只有有了充足的資金,才能吸納最杰出的地質人才,才能使用更先進的勘探設備,得到最全面的地質資料,得到更好的勘探效果。
但是這里的加大資金投入并不是盲目的、浪費的,而是要用在刀刃上的。必須提前做好完善的預算,保證??顚S?,確保每一分錢都用得恰到好處。對于必需大量資金投入的地方絕不吝嗇,對于可以節省開支的地方也絕不浪費,這樣才能使資金的投入和取得的成果成正比。
1.5 建立和健全鼓勵創新的地質人才開發機制和管理體制
對任何行業來說,人才都是核心,地質找礦工作也是如此,培養和鼓勵優秀的地質人才,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措施。比如可以改善一線工作者的工作條件,提高野外出工的工資補貼;可以建立更完善的工資分配或者獎勵制度,使收入分配更合理,按所取得的成果大小和貢獻比例來分配;還應該加強地質人才的專業能力和業務能力培養,培育創新型的新時代地質工作者。只有充分培養和利用各層次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促進找礦事業的發展。
2 結語
有色金屬礦山地質找礦工作在我國已經發展了幾十年,我們在勘查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斷改進,不斷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勘探的效率,使未來的地質找礦工作更加順利、更加高效地進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技術經歷了從宏觀觀察為主到利用遙感、信息技術為主的轉變過程,航空遙感、信息處理技術已成為區域環境地質調查的主要手段,調查效率、精度都有很大提高,而調查成本卻大大降低.航空遙感和信息技術的進步為區域環境地質調查帶來了更為方便的技術,其作用越來越強,隨著影像分辯率的提高,已開始應用于大、中比例尺的環境地質調查,甚至于地質環境的動態監測,如利用無人駕駛機航空照片對地質災害進行應急調查,采用遙感和信息技術對礦山開發活動和礦山地質環境進行動態監測等都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同時,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搭載網絡平臺,也為環境地質調查數據的處理、管理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方便,全省1∶50萬、1∶20萬區域環境地質調查成果基本實現了圖形數據管理,建立了縣級地質災害調查成果數據庫,使調查成果更方便、更廣泛地應用于經濟社會各個領域.環境地質評價主要在質量評價技術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對提高我省環境地質評價技術水平起到了帶動作用.
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
采取以預防為主的管理模式,主要是通過監測、預測、評估,掌握或判斷地質環境的變化,制訂相關管理辦法,控制破壞地質環境的行為.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方面,經過十多年的實踐總結,逐漸形成了具有我省特色的針對建設工程特點的預測評估方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技術也在逐步走向成熟.地質環境治理技術近年來以地質災害防治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為契機,得到了較快發展.自2003年以來,累計治理礦山253處,復墾土地面積8386.3ha,治理地面塌陷等災害點329處,矸石山113座,植樹72萬余株,到2008年底,全省共治理礦山地質環境1110處,恢復土地面積7513.7ha,其中耕地4392.8ha,建設用地1183.1ha,搬遷村莊151個19780戶60822人,建立礦山公園3處,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技術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廢渣護坡技術、采礦塌陷地整治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都取得了一定經驗.
地質遺跡保護技術
地質遺跡保護作為地質環境保護的主要內容,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2006—2008年開展了全省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資源調查評價工作,劃分了5個世界級、4個國家級、20個省級古生物化石地質遺跡產地,出版了《中國河南恐龍蛋和恐龍化石》、《河南省地層古生物研究》等專著.在推動地質公園建設的同時,實施了一批地質遺跡保護工程,通過建立護攔、原地加固、設標識牌、警示牌、導游牌等設施,保護其不受破壞.
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及防治技術
地質災害隱患點的調查是防治工作的前提,在縣(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的基礎上,編制完成了易發區(縣)的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每年通過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核查等形式,建立了全省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實現了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基本掌控.2003年以來,實施了一批地質災害應急勘查治理工程,通過地面測繪、鉆探、井(槽)探、物探、現場試驗和取樣測試等綜合手段,使勘查方法更加有針對性,勘查技術水平有較大提高.地質災害評價包括區域性風險評價和災害體的穩定性評價,我省研發了基于GIS技術的風險評估系統,采用傳遞系數法和計算機軟件對滑坡、不穩定斜坡的穩定性評價技術得到了推廣.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分預防和治理兩方面,預防技術包括制定規劃、防災預案、氣象預警、群測群防等,已在地質災害多發區得到了普及.治理技術主要指工程措施,防治泥石流災害的攔擋、疏導技術、防治崩塌滑坡災害的削坡減載、抗滑樁、重力式擋墻、截排水、坡面防護、淺層錨固等技術在省內都有應用,其中泥石流防治的疏排與攔蓄相結合技術,滑坡防治的抗滑樁與排水、錨固、擋墻相結合技術都取得了實踐性突破.
應用性環境地質技術
農業地質:黃淮平原經濟區農業地質調查項目初步查明了土壤環境中污染元素和有益元素的分布特征,基本查明了洛陽牡丹、信陽茶葉、四大懷藥、杞縣大蒜、許昌煙葉、靈寶蘋果等特色作物產地的土壤地質背景、地球化學特征以及黃河流域地表水、淺層地下水質量狀況,對黃淮流域農業土壤環境質量進行了評價.環境水文地質(地方?。洪_展了河南省農村居民飲用水調查和與飲用水環境有關的地方病研究,拓展了環境地質技術的應用領域.旅游地質:在開展省內地質遺跡保護和地質公園建設工作的同時,培養了一大批旅游地質人才,推動了省內地質旅游與山水旅游事業的大發展.地質科普:2008年落成的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新館,擁有當時國內最先進的地學科普技術手段與豐富的地質科學內涵,參觀人數超過了150萬;省內各地質公園也相繼建立了獨具特色的地質博物館.2007年建成的中國西峽恐龍遺跡園為研究地球災變事件和恐龍的生活習性、生態環境與物種滅絕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學研究基地.
“十一五”期間地質環境科技發展主要成果
1取得的進展與成果
基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研究取得新成果.完善了河南平原第四系層型剖面和第四紀綜合地質表,分析預測了各種變異條件下地下水流系統演化的趨勢,預測了未來若干年氣候環境變化趨勢.完成了全省地質災害易發區縣(市)級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建立了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及管理信息系統.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得到了快速發展.完成了省、市、縣三級礦山地質環境調查、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啟動了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的編制工作,礦山地質環境調查、保護、恢復治理技術逐步系統化、標準化.地質災害防治技術水平進一步提高.提出了基于建設項目特點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遙感、原位測試技術、計算軟件等新技術在地質災害勘查中得到了應用;工程治理措施更加多樣化、綜合化;地質災害預警預報技術有了大的發展,建立了省級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警系統平臺,開展了中原城市群地質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
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技術走在全國前列.目前,河南省保有4個世界級地質公園(嵩山、云臺山、伏牛山、王屋山—黛眉山),13個國家地質公園,3個國家礦山公園,一個國家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南陽恐龍蛋化石群),另有13個省級地質公園,2個省級礦山公園.實施了一大批地質遺跡保護項目,全省有60余處重要地質遺跡得到比較嚴格的保護.在推動地質遺跡保護區和地質公園申報、建設、管理過程中,規劃、建設、管理技術得到了不斷提高.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取得了新突破.引進了單孔多層地下水監測井施工技術和地下水位水溫遙測、自動記錄技術,提高了監測精度,實現了一孔四層地下水動態的自動化監測和實時傳輸.地質環境專項科研成果突出.組織了兩批13個地質環境科技攻關項目,其中部分項目已取得了預期成果,有的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有的獲得了省、廳級科技成果獎勵,全省地質環境科技創新能力和技術支撐能力不斷提升.
2科技人員隊伍現狀與科技人才培養情況
與“十五”相比,從事環境地質科技工作專業的人才隊伍建設有了很大發展,2006—2009年四年間,全省國土資源行業新增環境地質相關專業青年科技人員300人,科技人員的平均年齡降低,中青年人員比例大幅增加,40歲以下的技術人員占到68%(圖1);學歷層次和職稱層次提高,本科以上的技術人員比例超過了三分之一,具有中級職稱以上的技術人員的比例達53.5%(圖2、圖3).各專業之間的結構比例也趨于合理.
3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十一五”期間,經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建立的與地質環境有關的河南省國土資源重點實驗室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個(表2).經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審查批準,全省具有環境地質相關專業調查、勘查資質的單位30家,具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施工、監理資質的單位30家,具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資質的單位40家.
4科技交流與合作情況
國際交流與合作:河南省環境地質工作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走出國外,主要是面向非洲、美洲和亞洲市場上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項目,以村鎮鑿井、城鎮供水項目為籠頭,帶動了場地工程地質勘察、地基處理與巖土工程施工等業務.2006年以來,先后與日本、尼日利亞等國家開展了交流合作.在地質公園建設方面,多次與國際組織合作,接受國際組織和國際知名專家的考察,受到了好評.國內交流與合作:先后與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鄭州大學、西安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等單位合作,共同開展地質環境科技項目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省內學術交流:2006—2009年,河南省地質學會舉辦學術交流活動,得到了廣大地質環境工作者的積極響應,共發表地質環境相關專業論文共170余篇(表3).2007年9月省地質學會水文地質與環境地質專業委員會、地質災害專業委員會組織召開了“河南省水文、環境、災害地質學術交流會”,會議交流論文40余篇.
環境地質領域科技發展趨勢與存在問題分析
1科技發展趨勢分析
地質環境安全面臨嚴峻挑戰.快速發展的河南,給地質環境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一方面人類工程活動加劇,巨型工程(跨流域調水、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地鐵工程等)的建設、采礦規模的擴大、大量“三廢”的排放對地質環境構成嚴重威脅,地質環境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壞或改變;另一方面城鎮規??焖倥蛎洝⑸鐣洕讚p性加大、人類抵御災害的能力降低,地質環境的安全風險加大.同時,地質環境問題和地質災害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滯后性,一旦發現即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嚴重后果,而且修復治理難度大、周期長,有些甚至是不可逆的,因此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地質環境安全仍是環境地質研究的重要方向.
預防性研究引起重視.正是由于環境地質問題的隱蔽性和滯后性,需要加強預測性研究.環境地質科技面臨三大課題,一是地質環境預測、評價技術,需要更準確地預測工程建設或人類活動、氣候變化等對地質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這種影響發生的時間、地點、受害對象、危害后果等;二是地質環境保護技術,需要研究地質環境開發利用過程中如何用更小的代價,換取更大的綜合效益;三是地質環境修復、治理技術,將受破壞或改變的地質環境進行修復或整治,是未來地質環境工作面臨的一項主要任務,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已納入到采礦生產成本,重大工程項目的環境整治也進入項目設計,但這方面的技術還處在原始的土石方工程階段,缺乏先進有效的技術支撐.信息技術將成為地質環境管理、研究的主要工具.信息和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推動各行各業在生活理念、服務方式、價值取向等方面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人類通過信息和網絡對世界的觀察更開闊,對事物的觀察更細致,對地質環境的關注度更高,信息技術已成為環境地質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也即將成為實現人類對地質環境科學、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
環境地質學科體系亟待完善.現有理論和技術遠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理論與實踐存在脫接,地質環境監測僅局限于地下水和地質災害點,監測范圍需要擴大到整個國土范圍,監測和研究內容應拓展到所有的地質環境要素,監測和研究方法需要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更好地服務于社會,地質環境保護與修復也面臨更多的技術難題.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地質工作的需求正在發展重大變化.環境地質業務正在由傳統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勘查評價轉向以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為主的領域,為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建設保駕護航,降低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修復被破壞的地質環境成為未來環境地質工作者的重要任務,傳統的環境地質理論與技術面臨創新與變革.
2存在問題與原因分析
科技創新基礎薄弱.主要表現在省內大學對口專業偏少,針對河南省地質環境條件培養的專門人才偏少;從事生產實踐的人員多,科研人員少;地質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建立時間短,數量少,設備嚴重不足,缺乏項目和資金支持;地質環境監測項目少,手段落后,不能適應地質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公益性、基礎性、區域性環境地質研究滯后.地質環境保護意識亟待加強.河南省人口多,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人口、資源、環境壓力雖大,但就業、吃飯問題更重于環境保護,在一定程度上以犧牲環境、資源換取經濟發展的現象短時間內難以消除,地質環境保護任務艱巨.科技人員隊伍偏于年輕.近年來,全省國土資源科技人員隊伍發展較快,環境地質相關專業廣受重視,人員規??焖贁U張,但新人多、老人少,老科技人員的傳、幫、帶作用被弱化.此外,全省在環境地質領域知名度高的國際、國家級大專家很少,具有高水平、影響力較大的地質環境類科技成果也顯不足.
“十二五”地質環境領域科技發展工作部署
1基本思路
緊緊圍繞建設中原經濟區“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奮斗目標,集成創新,重點突破,服務急需,兼顧長遠,切實提高全省地質環境科技支撐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推動并實現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評價、利用、保護、治理、恢復和管理現代化,建設一批地質環境科技創新平臺,增強地質環境科技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2重大科技項目部署
典型區域地質環境調查、評價與監測技術研究.以環境地質調查評價與地質環境監測網絡建設為依托,選擇鄭汴洛地區、小秦嶺金礦區、欒川鉬礦區、永城煤礦區、鄭州煤鋁礦區等典型城市群、典型工礦區探索環境地質綜合調查評價方法,開展高精度、中大比例尺的環境地質調查技術研究,引入高精度的衛星影像數據和定位技術、自動化實時傳輸技術等,建立適用的區域地質環境監測預警指標體系,完善目前以地下水監測為主的地質環境監測網絡.
鄭汴新區地質環境監測及重大環境地質問題防治研究.結合鄭州市、開封市與鄭汴新區發展規劃,查明城市地下三維空間的地質環境與重大環境地質問題隱患,對城市地質環境容量進行評價,對城市建設導致的地質環境改變與地質災害開展預測;針對城市地鐵工程、垃圾處理場、新的排洪工程(包括人工湖等)、快速擴張的新城區、應急水源地等地質環境敏感區開展地質環境現狀評估、重大環境地質問題預測和預警研究,為大型城市地質環境安全提供技術保障;在鄭州市對地鐵工程沿線開展地面變形監測;在垃圾處理場周邊開展水、土質量監測;在集中供水水源地開展地下水環境監測.
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影響及防治對策研究.以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鐵路客運專線、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環境變化為研究重點,對地質環境安全進行預測評估,重點開展沿線高陡斜坡變形監測、地質環境變化調查與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土壤污染監測等技術體系研究,開發以保護重大工程安全、清潔運行為目的的地質環境監測預警技術.重大地質災害發生機制與防治對策研究.在對已有成果進行綜合整理的基礎上,結合即將展開的重點縣市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和人類工程活動特點,進一步研究確定重大地質災害易發區與隱患點,提出重大地質災害中長期預測和防治對策,優化重大地質災害臨災監測預警網絡,更新重大地質災害隱患點數據庫,升級全省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調查技術集成研究.著重于應用航空多光譜高分辨率遙感、差分雷達、GPS高精度變形監測等多種手段相結合,形成突發性地質災害快速應急調查技術集成,為突發性地質災害災情評估、應急會商與救災工作服務.
汛期地質災害預警系統優化研究.開展大比例尺地質災害信息與高密度雨量數據的集成研究,預警模型研究,預警系統與自動化雨量站、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數據集成、對接研究;對已有預警區劃、預警判據及地質災害數據庫進行修訂和校核,更新預警預報硬件、軟件設施,探討新的預警方法及途徑;優化汛期地質災害短期預警預報,探索汛期地質災害中長期預測.河南省糧食與經濟作物主產區農業地質研究.河南糧食生產對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大影響,確保2020年糧食綜合生產能力650億公斤以上的任務更加重要①.著力于在省內糧食主產區、經濟作物主產區、蔬菜生產基地、其他特色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深入開展與農產品產量、質量相關的地質背景研究,建設全省農業地球化學數據庫,建立土壤母質與耕作層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土壤水與地下水資源保障能力,開展平原區地下水庫人工調蓄技術方法研究,提出促進農業高產、優質、高效、安全生產的對策建議.
河南省典型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集成與示范.選擇以煤、鋁、金、鉬為主的省內典型礦山,依托遙感、GPS、地球物理與地球化學等技術,開展礦山地質環境變化動態監測技術研究,探索礦山地質災害預測預警方法;總結完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技術、礦山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礦山地貌景觀與生態系統恢復整治技術,形成有針對性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技術體系.河南省重點地質遺跡調查、評價與保護技術研究.完善全省地質遺跡、地質景觀評價科學體系,科學評估重點地質遺跡的學術價值、科普價值與旅游價值;針對性研發各類型地質遺跡、地質景觀的實質性保護技術;開展重點古生物化石產地評價、發掘方法、地層、構造與古生態綜合研究,探索古地質環境變遷規律;提出地質遺跡保護與地質公園建設對策建議.
中心城市淺層地熱能勘查與開發利用技術研究.主要在中原城市群地區開展典型城市(區)淺層地熱能調查評價技術研究,淺層地熱能開發技術研究,探索測定巖土體熱物理參數及相關物理性質指標的方法,研究淺層地溫資源的評價方法和計算參數,開展淺層地下水源熱泵回灌及土壤源熱泵利用試驗,評價淺層地熱能的適宜利用方式,建立淺層地熱能的勘查、開發利用與保護技術體系,建成一批淺層地熱能開發技術示范工程.深部地熱資源勘查、開發技術研究.在豫西地區尋找淺埋型帶狀熱儲,在豫東平原地區尋找深部中、高溫層狀熱儲,研究地熱資源找礦技術和地熱田勘查、開采方法;研究熱儲埋藏分布規律及特征,分析地溫場變化規律,提高地熱資源儲量及可開采量評價技術水平;改進地熱井成井技術和已有地熱井的保護、井管檢測與修復技術,創新地熱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模式.
煤下鋁礦床開發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研究.河南省煤下鋁資源豐富,但煤層下壓覆的鋁土礦床開采技術條件不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復雜,亟需開展相應研究.選擇新安、澠池、滎鞏等典型礦區,開展煤下鋁礦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評價方法研究,煤礦開采條件下的鋁土礦礦床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條件預測評價方法研究,初步形成適應河南煤下鋁礦床特點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查評價技術體系.
科技創新體系及人才培養計劃
1科技創新體系建設計劃
在“十一五”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環境地質專業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提升其科研實力,增加地質環境監測重點試驗室、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工程、淺層地熱能資源勘查與開發研究技術中心.“十二五”期間,力爭將河南省地質災害重點實驗室、河南省地熱能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河南省淺層地熱能勘查與開發技術研究中心升級為省級重點實驗室或重點研究中心.
2科技人才隊伍培養計劃
加大高端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立足河南實際,通過項目帶動、合作培養、聯合推薦等方式,造就一批省內著名、國內知名、具有較強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專家;引進一批具有真才實學的專業博士、博士后加入河南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研究團隊,鼓勵國際、國內知名教授、研究員以聘任、合作研究等方式參加河南環境地質與地質災害科技攻關活動.到“十二五”末,力爭環境地質專業博士不少于20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增加到15人以上.積極推薦學術帶頭人、青年科技專家和骨干,建立省環境地質專業科技創新隊伍,培養環境地質專業學術帶頭人和青年科技專家.
科技交流與合作計劃
1地質災害防治研究合作計劃
在省內加強與氣象、水利、城建、鐵路、公路、教育、旅游、地震等部門合作,開展針對氣候變化、突發災變事件、工程建設引發地質災害的預測和防治對策研究,以推進和完善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重大工程建設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地質環境影響評價為契機,形成多部門聯合攻關防治地質災害的創新機制.支持省屬單位與國家級及部屬研究機構、大學簽屬戰略合作協議,建立長期穩定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機制,聯合開展省內地質災害調查、監測、評價、防治項目;借助省地質學會、省礦業協會等組織,邀請國內國際著名地質災害研究專家來河南開辦講座、培訓,開展學術活動,提高全省地質災害研究的整體水平.積極參與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地質災害監測和預防、環境和氣候變化監測等國際合作計劃,并將其與省內重大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密切結合,切實提高全省地質災害防治能力.
2地質環境保護研究合作計劃
在省內加強與相關部門和企業合作,開展針對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技術的研究;以推進和完善地質遺跡保護、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城鄉地質環境監測管理等工作為契機,聯合攻關,在廣義地質環境領域取得綜合性理論與技術進步.加強與國內外科研與教學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借助國家與省重大地質環境工程項目,建立長期穩定的信息交流與技術合作機制.積極參與國土資源部組織的地質環境保護國際合作計劃,追蹤學習國際前緣地質環境領域先進理論與技術方法.
3礦床水文地質研究國際合作計劃
論文關鍵詞:高職院校;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建設;教學方法改革
《水文地質學基礎》是高職院校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的專業基礎課。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主要研究在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變化規律,并研究如何運用這些規律興利除害,為人類服務。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可以掌握水文地質學的基本概念、理論和方法,為以上4個專業的專業課程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參與地下水的觀測、進行地下涌水的處理等提供理論依據,因此,搞好這門課的教學顯得尤為重要。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據統計,云南省有5所高職院校開設了資源開發與測繪大類專業。筆者所在的學校自2005級開始在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中招收高職全日制脫產和函授大專學生,到2010年已有三屆畢業生、三屆在校生。先后有10個教學班開設了《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筆者一直承擔該課程的教學工作。結合教學實際,筆者認為,在高職院?!端牡刭|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對《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性質和地位認識不足在高職教育中,資源與測繪大類的專業少,開設《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專業更少,學習本門課程的人數少,課程在專業以外的認知度低。在筆者所在的學校,制定高職人才培養方案時,《水文地質學基礎》應作為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專業基礎課還是專業主干課,曾在相關教師中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最終根據教育部教育司2005年版的《高職高專專業概覽》才塵埃落定。
使用的教材多為高等學校教材,與高職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高職教育主要培養具有一定理論知識和較強實踐能力,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夠用的理論知識,較強的動手能力和工作適應性,強調學生在實際工作中要“素質高,上手快,技能強”。高職教育與高等教育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的目標是不同的。培養目標的不同決定了教學內容的不同,但是,在高職實際教學中,《水文地質學基礎》主要選用的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教材,學科理論介紹多,實際應用介紹少。
適合課堂教學的電子課件少,教師多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專業性強,盡管近年來多媒體電子課件在網絡上隨處可見,但關于《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課件少之又少。要做好一件成熟的實用的電子課件,需要大量的資料和圖片,但由于專業性較強,這方面的資料往往有一定的保密要求,一般人很難找到相關資料,再加上水文地質工作目前主要是相關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實施,高職教師參與很少,導致現在的課件以羅列教材中的內容為主,質量不高,適用性和吸引力不強。
教師大多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在實際教學中,《水文地質學基礎》的任課教師大多采取單一的講授形式,教學仍然是以課堂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都在教室里完成。學生沒有機會到實地考察,將理論與生產實際對應,因此,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學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接受教師傳授的現成知識上,學習圍繞課本和考試,沿襲著“上課記筆記、下課抄筆記、考試背筆記”的傳統學習方式。講授方式單一,課程缺少吸引力,導致本門課程枯燥無味;學習方式單一,學得快,忘得快,導致課程學與不學一個樣;再加上有些學生本身對所學專業認識不清,更是降低了課程學習的積極性。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體會
筆者從2006年開始講授《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到2010年,已經完成了10個教學班的教學工作。經過在教學中不斷總結和完善教學方法,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根據專業特點,確定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水文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金屬礦開采技術專業、礦山地質專業的學生學習《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他們培養成為水文地質專家或專門從事水文地質科學研究的專業人員,而是讓他們掌握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能夠將水文地質理論和技術應用于其今后的工作領域,成為既熟悉本專業業務,又掌握水文地質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的技能型人才。對這些專業的學生進行水文地質教育,應該面向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水文地質與勘查、金屬礦開采、礦山地質等工程領域的應用,以掌握基本理論、突出實踐應用為目的。因此,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講清《水文地質學基礎》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重點抓好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增加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教學筆者所在學校屬于企業辦學,隸屬國有大型企業集團,在學生實習實訓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到學院兼職講課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和條件。結合集團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筆者重新編寫了高職《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大綱,突出了課程的實踐性和實用性。在實際教學中逐步嘗試進行課程改革。首先是改變單一的教學方式。在2006、2007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講授中,嘗試性地引入討論式教學和現場教學。在講授“巖石中孔隙”時,先講清基本理論,然后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或相關書籍查閱砂巖、泥巖、泥質灰巖中孔隙的異同,最后讓學生結合《普通地質學》、《巖石學》等課程展開討論,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在對2007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生產實習動員時,筆者結合實訓基地的情況,向學生介紹了即將實習的工作區的水文地質情況,并要求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收集實習礦區的水文地質資料。這一嘗試在學生一年后的畢業論文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筆者參與評閱的12份畢業論文中,有多達11份介紹了實習礦區的水文地質情況,有的還提出了礦山巷道涌水的處理方案。在給2008級金屬礦產地質與勘查技術專業的學生講授“大氣降水入滲機制”時,恰逢降雨,筆者便直接將學生帶到一個建筑施工工地,通過地表的一個新鮮垂直剖面給學生介紹此部分內容,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熱情。其次是積極與實訓基地的工程技術人員溝通,建議實訓基地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學生進行認識實習、課程實習、生產實習及畢業實習的過程中注意介紹水文地質的內容,包括地下水量的計算、地下涌水的處理、礦山巷道水的處理等,增加課程對實際工作的參與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學方式的改變和調整,大大增強了課程的吸引力,得到了學生的一致好評。
制作ppt演示文稿,增加課程講授的直觀性和吸引力從2008年開始,筆者將教學講義的部分章節做成ppt演示文稿,利用多媒體將枯燥的教學內容通過圖片和動畫展示出來,大大提高了課程講授的直觀性和吸引力。
《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思路
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國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創新型國家對高技能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高職教育必須向培養大量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轉變和發展。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強調實用性和技能性,這就要求在高職課程建設中充分考慮課程的實踐性環節。
應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實踐性教學目標高職院校開設《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目的是學習水文地質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及其應用。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職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要根據現在和將來的實際應用及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近年來,各種地質災害頻發,不斷地提醒人們必須加強對自然科學知識的學習和應用,才能增強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端牡刭|學基礎》作為一門自然科學類課程,有責任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進程中對其研究領域的知識進行普及和介紹,讓更多的人了解其學科性質和內容,因此,在教學目標中突出實踐性和實用性至關重要。
應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增加課程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應用性和實踐性較強,如果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學習的心理相違背,教學效果肯定不理想。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教學中必須使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將枯燥的理論形象地展示出來,增加課程的直觀性和吸引力,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水文地質的具體教學內容、(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環、巖石中的孔隙與水分、地下水的賦存、地下水運動的基本規律、毛細現象與包氣帶水的運動、地下水的化學成分及其形成作用、地下水的補給與排泄、地下水系統、地下水的動態與均衡、孔隙水、裂隙水、巖溶水、地下水資源、地下水與環境)學習目標及學生特點等具體情況,采用不同的多媒體形式進行教學。例如,在講流網時,可引入如何判斷礦區的潛水含水層和地表水的補給關系的內容,利用動畫模擬地下水的流動方向,從而判斷它們之間的補給關系。這些直觀的演示可以加深學生對流網的認識,并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等器官的功能,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用有限的時間獲得更多的信息和知識。若能結合專業特點以及課程內容設計一些課件,會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
應增加《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的實踐性、開放性教學針對《水文地質學基礎》課程應用性、實踐性較強的特點,增加實踐性、開放性教學環節是該課程改革的重點。要實現這一目標,僅靠高職院校自身力量是不夠的,高職院校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實施校企合作,與企業實現資源共享,聘請行業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將工程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多年在生產一線積累的水文地質理論和經驗帶進課堂,將水文地質學基礎理論和方法應用于實際工作的事例帶進課堂,增加教學的針對性和實踐性。若能在學生實習實訓時,請帶實習實訓的工程技術人員針對具體工作面對水文地質學基本理論和方法進行講解,整個課程的教學就會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礦山,現狀,發展,評估
0引言
自2 l世紀以來,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技術革命迅速發展,而數字化更是成為信息的表現形式,1999年召開的首屆“國際數字地球”大會上又提出了“數字礦山”(Digital Mine,DM)的概念后,“數字礦山”在礦業中發揮出越來越大的作用,是礦業發展的目標和方向。而構建數字礦山,以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帶動采礦業的改造與發展,開創安全、高效、綠色可持續的礦業發展新模式,是我國礦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1數字礦山的概念
1.1 數字礦山的概念
數字礦山就是指在礦山范圍內建立一個以三維坐標為主線,將礦山信息構建成一個礦山信息模型,描述礦山中每一點的全部信息。按三維坐標組織、存儲起來,并提供有效、方便和直觀的檢索手段和顯示手段,使有關人員都可以快速準確、充分和完整地了解及利用礦山各方面的信息。
2、數字礦山的研究現狀
2.2 國內數字礦山的研究現狀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礦業發達國家在數字礦山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早。2001年,中國礦業聯合會組織召開了首屆國際礦業博覽會,其中包括一個以“數字礦山”為主題的分組會。2002年,以“數字礦山戰略及未來發展”為主題的中國科協第86次青年科學家論壇召開,2006年,煤炭工業技術委員會和煤礦信息與自動化專業委員會在新疆烏魯木齊召開了“數字化礦山技術研討會”。20世紀末以來,國家主要科研資助機構和相關行業部門相繼立項支持了一批數字礦山課題。包括2000年開始的一項國家自然基金課題、2006年開始的一項863課題和一項“十一五”支撐課題等。2000年以來,國內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相繼設立了與數字礦山有關的研究所、研究中心、實驗室,主要有:2000年設立于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3S與沉陷工程研究所”、2005年設立于中南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的“數字礦山實驗室”、2007年設立于東北大學資源與土木工程學院的“3S與數字礦山研究所”和2007年設立于中國礦業大學(徐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的“礦山數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山東新汶礦業集團泰山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翟鎮煤礦是我國第一座數字礦山,與北京大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研究所合作,在國內首開數字化礦井技術應用之先河。此外,中國礦業大學等單位相繼開展了采礦機器人、礦山地理信息系統、三維地學模擬、礦山虛擬現實、礦山定位等方面的技術開發與應用。
3.數字礦山的技術分析
3.1“3S”技術
GPS主要用于實時、快速提供目標、各類傳感器和運載平臺(車、船、飛機、衛星等)的空間位置;RS用于實時或準實時地提供目標及其環境的語義或非語義信息,發現地球表面的各種變化,及時地對GIS的空間數據進行更新;GIS則是對多種來源的時空數據綜合處理、動態存貯、集成管理、分析加工,作為新的集成系統的基礎平臺,并為智能化數據采集提供地學知識。以GIS為核心的“3S”集成是當前空間技術發展的重要方向,這主要是在空間數據處理中的GIS、RS、GPS既各有特色,有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常常要3個系統聯合使用,用RS技術來獲取信息,再由GPS進行定位及導航GIS負責最后的處理,并提供各種圖形,提出決策實施方案。免費論文。所以3S集成系統的研究已越來越被人們所關注。免費論文。
3.2可視化技術
3.2.1可視化建立的必要性
可視化模型是數字礦山建設的基礎,只有完全掌握了礦床及井下開采環境情況,才能夠為數字礦山的建設提供基礎平臺,數字礦山建設后續的通訊系統、生產調度及人員設備定位、生產過程安全監控與預警系統、生產過程虛擬現實系統都需要以此為基礎平臺進行設計開發和系統運行。
3.2.2可視化的建立方法
可視化建模采用TIN(不規則三角網)技術產生數字地形表面模型和地質體(包括床體、巖層及斷層)實體線框模型,同時采用變塊技術建立礦床資源評價塊段模型。最終采用地質統計學方法對塊段模型進行估值,得出既有結構性又具有隨機性的復雜地質體的空間分布及品位和開采環境綜合評價技術成果,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開采方案優化與設計。
3.3虛擬現實(Virtual Reality,簡稱VR)技術
3.3.1虛擬現實技術的概念
指利用人工智能、計算機圖形學、人機接口、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及電子、機械、視聽等高新技術,模擬人在特定環境中的視、聽、動等行為的高級人機交互技術。免費論文。VR 在許多工程領域和基礎研究方面已經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在國外礦業領域的研究起步比較早,出現了一些2.5維的虛擬礦山系統。通過對虛擬礦山實體進行操縱,可以構造出逼真的三維、動態、可交互的虛擬生產環境,用以模擬完成在真實礦井中進行的工作。
3.3.2虛擬技術條件下礦山模擬開采技術研究
以地質及礦床模型為基礎,結合其它關鍵信息構造虛擬礦山,進行數字模擬開采,完成礦山長、中、短期開采計劃編制、地下礦巷道標準斷面設計、峒室設計、開拓設計、采礦方法設計、穿爆設計、通風設計、災變應變預案等工作。
4、數字礦山的發展趨勢
(1)實現生產過程管理和控制一體化。礦山生產過程管控一體化是指應用可視化技術,實現生產過程、工藝、設備、儀器的自動監測與控制。
(2)開發各種功能的礦山應用軟件。必須針對不同的應用和礦山工程需求,研究開發適合不同用戶、具有不同功能的礦山應用軟件,如采礦CAD、虛擬礦山、采礦仿真、人工智能和科學可視化等軟件工具。
(3)朝著構建生態礦業工程方向發展。生態礦業工程就是當人類開發礦產資源引起自然生態平衡破壞時,建立人為的生態平衡,構建生態礦業工程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4)人工智能技術研究。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人們已開始應用人工智能理論與技術來解決采礦工業中的各種實際問題,并逐步顯示出無法取代的優越性。運用數據挖掘與知識發現、專家系統等人工智能技術實現生產調度指揮、資源預測、安全警示、突發事件處理等決策支持功能,實現礦山的智能化。
5、結論
我國既是采礦大國,又是資源消費大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中國對礦產資源的消費將持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將長期保持旺盛的需求。但是,中國礦產資源所面臨的資源短缺,供應乏力的嚴峻形勢,目前已經成為發展工業的瓶頸,如果這種勢頭繼續發展下去,勢必對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刻影響。因此,客觀的實事求是的評價資源現狀,充分合理的利用和保護資源,以建設數字礦山來改變和確保礦產資源長期穩定供給是中國礦業走可持續發展一條正確之路。
參考文獻:
[1] 吳立新,張瑞新等. 維地學模擬與虛擬礦山系統[J].測繪學報,2002,31(1):29-33
[2].吳立新,劉純波,牛本宣等。試論發展我國礦業地理信息系統的若干問題[J].礦山測量,1998,(04):48-51
[3]劉光.地理信息系統[M].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2003
[4]陳述彭.區域地理信息分析方法及應用[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5]吳立新,殷作如,鐘亞平.再論數字礦山特征、框架與關鍵技術[J]-煤炭學報 2003,2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