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08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工業污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2003年為42億標立方米,2010年達245億標立方米,是2003年的5.83倍。其中增長最快的是2007—2008年,工業廢氣排放量從61億標立方米增加到244億標立方米,增長率為300%。廢氣排放量大幅增加的原因是礦產資源開采力度加大,導致工業企業數量的增加,以及工業企業生產總值的增加。工業粉塵去除量呈波動上升的趨勢,2003年工業粉塵去除量為4.56萬噸,2010年為4.77萬噸,上升幅度較小,工業粉塵去除率較低。這說明商洛市在治理工業廢氣,尤其是去除工業粉塵方面還需要做大量工作,以確??諝赓|量。2.3工業廢水排放及其治理隨著工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商洛市的工業廢水排放量總體上呈波動增加的趨勢(圖略),工業廢水從2003年的667.19萬噸增加到2010年的2170.04萬噸,增長率為225.25%。2005—2006年間,工業廢水排放量從970萬噸降為797萬噸,工業廢水排放量的減少說明工礦企業節水意識的增強和對中水回用的重視,但是廢水排放量的波動又反映出工礦企業的相關管理制度不夠嚴格,以及環境執法檢查力度不夠。在近8年間工業廢水達標排放量呈上升趨勢(圖略),2010年為2068.65萬噸,達標率為95.33%,已經超過了西安、渭南等工業化城市,說明了商洛市工業廢水處理呈現出好的發展趨勢。
討論
2010年,固體廢棄物產生量為934.07萬噸,貯存量高達890.86萬噸,處置量僅為0.14萬噸。大量固體廢棄物的貯存,不僅占用大片土地資源,而且也會污染環境。如果不做好防風和防滲處理,就會造成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等二次污染。商洛市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和處置率都很低,是環境治理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工業廢氣治理存在的問題商洛市的廢氣排放量構成主要是燃料燃燒排放和生產工藝過程排放,其中主要以生產工藝過程排放為主。2010年燃料燃燒排放占到總排放量的20.67%,生產工藝過程排放占79.23%。落后的生產工藝,使得工業粉塵和有害氣體直接排入大氣中,不僅污染空氣,而且還浪費能源。據統計,2008年商洛市工業廢氣和煙塵排放量翻番,但煙塵去除量不增反降,這也是導致空氣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工業廢氣排放的治理主要應以生產工藝過程為主,改變燃料構成為輔。如盡快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革新工藝流程、引入清潔生產技術、大力推行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以及減少煙煤使用量,加大天然氣等清潔燃料使用量等。工業廢水處理存在的問題商洛市8年間工業廢水排放量逐年增加。其中,2010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170.04萬噸,高于銅川、延安、安康和楊凌等省內城市。雖然排放達標量也在逐年上升,但仍有少部分工業廢水直接排入丹江的情況。尤其是含有Pb、As、Cr等重金屬元素的采礦、洗礦廢水的直接排放,造成河流長時間污染,進而影響地下水和城市生活用水。
【關鍵詞】有色冶煉 重金屬廢水 BI03#制劑 工業應用
1.前言
目前,國內多采用石灰中和法、硫化物沉淀法等處理重金屬廢水。但石灰和硫化物等的操作衛生條件差、產渣量大、對設備要求較高;而且氫氧根離子與重金屬離子結合的溶解度有差異,很難達到多復雜離子同時一步去除的效果。為了更好地治理工業廢水污染,控制重金屬廢水的排放,急需開拓新的重金屬廢水處理方法[1-2]。文章對工業上常用處理方法進行了比較和探討,并采用中南大學研發的新型BIO3#制劑對甘肅金川某冶煉廠廢水進行重金屬離子脫除實驗,效果十分明顯。
2.新型BIO3#制劑處理甘肅金川某冶煉廠廢水試驗研究
2.1 主要原理
廢水通過制劑中多基團的協同配合,形成穩定的重金屬配合物,用堿調節pH值;由于BIO3#制劑同時兼有高效絮凝作用,當重金屬配合物水解形成顆粒后很快絮凝形成膠團,并形成溶度積非常小的、含有多種元素的非晶態的化合物,從而實現重金屬離子(鉛、鋅、鎳、砷、銅等)的有效凈化。
2.2 原水水樣
實驗原料為甘肅金川有限公司化工廠的重金屬廢水,原水樣呈微紅,渾濁,有刺鼻性氣味,酸度很高。水樣經實驗室檢測分析,其特征污染物濃度結果如下表所示:
2.3 儀器和試劑
新型BI03#制劑、電導儀、pH計、500ml燒杯、磁力攪拌器、石灰乳、PAM絮凝劑。
2.4 檢測儀器和分析方法
檢測儀器:北京普析通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上海精通722型分光光度計。
分析方法: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廢水中的鎳、鉛、鋅含量,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銀分光光度法測定砷含量,氫氧化鈉標準滴定酸度。
2.5 實驗方法步驟及結果
2.5.1 新型BIO3#制劑處理甘肅金川重金屬廢水實驗方法
實驗方法:量取一定體積的重金屬廢水于500ml燒杯中,加入BIO3#制劑進行一級配合反應,攪拌15min后,用石灰乳調節pH值到10左右,過濾,取部分上清液進行重金屬含量分析;然后取一定量的剩余濾液置于500ml燒杯中,加入BIO3#制劑進行二級配合反應,攪拌15min后,添加石灰乳調節pH值到10左右,并添加少量助凝劑進行沉降,取上清液進行重金屬含量分析。
3.5.2 處理結果分析
通過表2的結果可以看出,原液中各重金屬含量比較高,特別是砷含量高達250mg/L,含有一定量的鉛、鋅和鎳。通過一段BIO3#制劑處理后液中鉛、鋅、鎳得到了比較好的脫除,但砷含量還有25mg/L,不能達到排放要求。通過兩段BIO3#制劑處理后液中各重金屬濃度均低于國家《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7-2010)規定的限值要求,砷的去除率高達99%以上,效果良好。
重金屬廢水通過兩段BIO3#制劑處理,渣水分離效果好,水質清澈,渣量較少。渣成分主要為鈣離子沉淀物和重金屬與BIO3#制劑的配合物。
4.結論及建議
(1)重金屬廢水中含有較多有價值的重金屬元素,回收之后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張永鋒[3]采用絡合一超濾一電解集成技術處理重金屬廢水,超濾的濃縮液可通過電解回收重金屬,實現廢水回用和重金屬回收的雙重目的,但是此法尚處于研究階段。
(2)BIO3#制劑直接深度處理新工藝具有抗重金屬沖擊負荷強、凈化效率高、能實現渣的資源化利用等優勢。在經過一段處理之后,Pb的含量從15.40mg/L降到了0.115mg/L;Zn的含量從184.50mg/L降到了0.938mg/L;Ni的含量從3.46mg/L降到了0.236mg/L;已經達到了排放要求。As的含量則從250mg/L降到了25mg/L,尚未達到排放要求,但是經過二段處理之后,降到了0.36mg/L,均低于國家《銅、鎳、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GB25467-2010)規定的限值要求。
(3)BIO3#制劑直接深度處理新工藝過程可以采用工業上成熟的自動化控制技術,也可在原有的工程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能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保證廢水處理效果,操作簡單,便于控制。
參考文獻
[1]邵立南,楊曉松.我國有色金屬冶煉廢水處理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J]有色金屬工程
論文關鍵詞 土地 農村土地 土地污染 法律制度
一、農村土地污染的概念
(一)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陸地部分在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圍內的巖石、礦藏、土壤、水文、大氣和植被等要素構成的自然結構總體。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我國還沒有以立法的形式對土地作出個明確的定義。就土地的生態價值和自然屬性,從有效的防治土地污染的目的出發,可以將土地的涵義界定為“土地是地球表面上由土壤、巖石、氣候、水文、地貌、植被等組成的自然綜合體,它包括人類過去和現在的活動結果?!蓖寥朗怯稍S多層厚度不同的礦物質成分所構成自然主體。土地的涵義與土壤的涵義不同,土地比土壤的范圍要廣,土壤只是土地的構成土地許多因素中的一種。
(二)農村土地污染農村土地污染,主要是指農村地區農業用地的污染。從目前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實際情況和大家所關注的農村土地污染情況來看。農村土地污染主要表現在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土壤重金屬污染化、土壤酸化與鹽堿化、工程荒漠化、濕地與優質土壤資源的減少等地退化問題。
二、我國農村土地污染的現狀
我國目前農村地區的土地污染相當嚴峻,土地污染面日益擴大,土地染物的種類多,而且污染的數量日漸增高,甚至有些地區還出現了新型的復合污染。如:鎘米問題、高濃度農藥污染蔬菜、地下水等。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總體現狀是點面源污染并存、生活污染與工業污染層疊。農村土地污染有以下幾種:
(一)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藥、化肥、動物糞便、生活垃圾等污染在目前階段,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每年都施用大量農藥、化肥,其大部分都是沒有被植物所吸收,而是滲入到土地里。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7年我農藥使用量為162.3萬噸,為1990年使用量的2.2倍,化肥的施用量已達5107.8萬噸,是1990年施用量的兩倍;農用薄膜使用量大約193.75萬噸,是1990年的4.1倍。豍另外跟國家發改委統計,我國目前農田施用化肥量平均每公頃達360多公斤,分別是德國、美國的1.6倍和3.3倍,其中氮肥的利用率為25%-30%、磷肥利用率為10%-20%,比發達國家低20-30個百分點;平均每畝農田農藥量使用為150克左右,是歐盟國家的3倍,在農藥使用率上只有30%上下,相當于歐盟國家在農藥使用率上的一半。過量的施用農藥化肥,會直接導致農田土壤的養分失衡和土壤物理性質的劣化,同時也會對地下水自然造成連鎖污染。
在現階段農業生產生活過程中農用化學劑大量使用和有效的使用概率底下,使得農村地區的土地污染的范圍不斷擴大。這些污染物從單一的污染逐漸演變成點污染和面源污染相結合的新型復合污染。
(二)農村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對土地進行污染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我國農村地區由于基礎建設落后和環境保護設施的不到位,對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簡單。農村農戶產生的生活垃圾隨意亂丟,使得農村地區的環境更加嚴重,從而出現了臟、亂、差現象。據統計,大約每年產生的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基本是全部露天堆放。生活垃圾是由可分解的有機物質、不可分解的物質構成,但是大部分生活垃圾的分解率底。污水灌溉也是農村土地污染的一種重要污染。合理使用生活廢水及工業廢水中含有的氮、磷、鉀等多種植物所需養分,對農業生產增產增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這些廢水中同樣含有重金屬、氯化物等許多有毒物質,在沒有處理的情況下直接使用于農田灌溉中,致使基本農田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根據我國農業部2006年對全國污灌區調查統計,大約140萬km2的污水灌溉區中,遭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面積占污水灌溉區總面積的64.8%,其中,嚴重污染的占8.4%,中度污染的占9.7%,輕度污染的占46.7%.這些污染對環境生態鏈上的人而言,構成了巨大的挑戰。
(三)城市的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除農村生產生活所導致的土地環境污染之外,城市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也是構成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城市污染物向農村地區轉移的主要形式有兩個方面:第一,面污染物的企業轉向農村地區,隨著城市環境法律制度的建立健全以及國家對城市規劃設計要求等方面的因素,一些高污染企業紛紛轉移農村地區。這些企業大部分是一些生產設備簡陋,環境污染物處理能力低下,所產生的廢棄物、工業廢水、生產生活垃圾等對農村地區的土地加劇的污染。第二,生活垃圾等污染物由城市向農村地區轉移,隨著城市規劃建設及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居民生活所帶來的垃圾數量不斷攀高,從而大部分城市生活垃圾沒有處理就直接運到城郊附近或農村地區,在某些靠近城市附近的農村地區大部分空置地自然就成了城市垃圾放置地,甚至一些耕地也成為污染物放置地。
(四)農村地區的工業化污染及城鎮化污染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鄉鎮企業在農村地區迅速的發展壯大。農村鄉鎮企業像雨后春筍一樣扒地而起,給農村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巨大的能量。但是同時也給農村地區造成了比較嚴重的環境污染,鄉鎮企業污染是農村土地污染源的主要之一。鄉鎮企業中的工業污染大量排放,遠遠超出農村現有環境生態的承受能力和分解能力。
工業生產后的廢渣占用土地,工業生產后廢水被迫灌溉當地農田,這都對我國的耕田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這個工業污染物中含有鎘、砷、汞 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致使許多土地中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
三、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議
(一)完善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必要性農村土地污染不僅制約著農村生態的發展,其農村污染物污染的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質量也受到污染的影響。這些農村土地生產的農產品,在國際交易市場中嚴重的阻礙著進出口貿易。土地污染的演變過程難以察覺卻,這些污染危害最終指向的是人。直接危害人體健康,特別是重金屬在蔬菜、糧食中的累積,將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置于危險位置。隨著農村地區經濟謀求快速發展,不合理的生產生活方式給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農村土地中的污染物種類不斷增多,并且在新形勢環境下變化成新型的一種復合型污染物。甚至轉向立體農業污染,使得農村土地環境進一步加劇。目前我國在土地環境污染立法上,關于農村環境污染的法律法規比較少,在國家層面上沒有系統的污染控制法律法規,更沒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理農村土地污染的環境法律制度。在這個方面法律制度的缺陷致使農村地區土地污染的程度進一步惡化,要想控制農村土地污染這個趨勢,保護現有的農村土地自然資源,維持農村土地生態環境,急需在法律制度及法律法規上建立健全。
(二)完善我國農村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建議1.加強農村土地污染防治專項性立法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問題需要根本上解決,立法是根本。針對現在農村地區的環境現狀以及法律控制不力的情況下,必須要借助于系統的法律制度進行管理。我國現階段的土地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與規范存在著很多缺陷與不足,不能與現有的情況相協調,必須加以修正和完善。
2.完善農村土地污染防治的執行與監管體制執法是依法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而法律是否有效執行又依賴著完善的行政管理體制制度。目前我國針對農村土地環境污染問題的相關法律法規相當少,致使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土地污染不斷加劇擴大。這些都與現今農村地區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執行關系密切。諾要使我國農村地區土地污染防治得到行而有效的執行,必須規范好我國農村土地防治行政管理機制。我國目前的行政監管體制存在著多頭管理的混亂局面,出現“九龍治理”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目前我國農村地區應該明確行政管理機制中的職權和各自分工,才能夠在執法管理中有效的落實,才有效的保護好了農村土地生態環境的安全。
論文摘要從我國農村環境污染中的收入與財富、主要利益主體以及價值判斷進行微觀經濟分析,指出發展農業生態產業、扭轉二元經濟結構、加大農村垃圾處置力度是確保農村生態安全的必然選擇。
世行報告指出的中國環境惡化的三項直接動因——經濟快速增長、城市化和工業化都與農村發展緊密相連。從總人口的角度,我國目前農村人口占主體,農村環境的好壞對我國人民生活質量的改善有相比城市更重要的貢獻;從農村占我們國家國土的份額看,我們國家環境的好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農村環境而不是城市環境決定的;從環境改善的潛力看,與城市相比,農村毫無疑問具有更大的可塑性。
1農村環境污染的分類和根源
就農村而言,其環境污染問題在當前復雜的背景下,根據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污染物來源不同,至少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外源污染,二是內源污染。
所謂外源污染,指來自農村以外的污染。例如,城市中的垃圾運往離城市比較近的郊區,即農村進行填埋;為了城市環境的改善,對城市中污染比較重的工業企業外遷至農村等;還包括環境污染物的自然遷移至農村,例如城市工業企業產生的大氣污染物(粉塵、SO2、CO2、NOx等)隨大氣遷移至農村地區,直接污染農村地區大氣或是隨降水進入農村土壤、水體等。
所謂內源污染,主要分以下4種情況:一是農業生產資料的不合理使用。例如化肥的不合理應用,農藥的不合理應用;二是農村生活污染。農村生活過程中產生廢水、廢氣和廢渣,小城鎮和農村聚居點的生活污染物,因為基礎設施和管制的缺失,一般直接排入周邊環境中,造成嚴重的“臟亂差”現象:每年產生的約為1.2億噸的農村生活垃圾幾乎全部露天堆放;每年產生的超過2500萬噸的農村生活污水幾乎全部直排,使農村聚居點周圍的環境質量嚴重惡化;三是農村生產污染。這類污染是由于飼養用于生產或是經濟用途的動物對農村的污染,這類污染在南方有散養牛、豬、雞、鴨,傳統的地區尤為嚴重。另外,還包括農業秸稈的污染,無論是在東北還是在中西部,都有農業秸稈污染問題存在,東北主要以玉米秸稈為主,而中西部農村主要是小麥和水稻秸稈;四是本地鄉鎮企業對農村環境產生的工業污染。受鄉村自然經濟的深刻影響,農村工業化實際上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的粗放經營為特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反積聚效應的工業化,村村點火、戶戶冒煙,不僅造成污染治理困難,還導致污染危害直接。目前,我國鄉鎮企業廢水COD和固體廢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占工業污染物排放總量的50%以上;而且鄉鎮企業布局不合理,污染物處理率也顯著低于工業污染物平均處理率。
2農村環境惡化的微觀經濟分析
2.1農村居民收入、財富效應與環境變化的關系分析
2.1.1由收入效應引起的環境問題。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發展,至少在短期內,意味收入的增加;而收入增加的直接后果是社會增加對包括“環境”在內的正常物品的需求。由收入效應引發的環境問題,我們將農民面臨的購買選擇分為環境物品和非環境物品,經濟發展使預算線右移,農民不僅提高非環境物品的消費,同時也增加環境物品的消費。在這個意義上,無論是“先發展后治理”,還是“邊發展邊治理”,在“發展”過后,幾乎都會有反省“治理”不足的反應。
2.1.2由財富效應引起的環境問題。經濟發展帶動了產權制度、產權關系的調整,就一般而言,產權制度的演進朝逐漸明晰的方向發展。假設在產權制度調整之前,環境物品的產權歸屬是模糊的,“模糊”比較方便的理解是個人擁有的環境物品的價值被制度性低估了,政府強制性要求提高環境質量,政府只需要給予農民幾乎為零的物質補償。當農民擁有環境物品完整的產權,環境產權的明晰在經濟上意味著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富,而農民財富的增長會轉變為對環境物品需求的增加。經濟發展與產權制度改革相結合從根本上對環境保護起促進作用。
2.2保護農村環境的價值分析
2.2.1文化的價值。農村維系著的傳統的生活方式,是城市傳統文化的基因庫。因此,歐洲國家激進、固執地保護城市邊緣的農村,使之在強大的工業文明下得以繼續生存。
2.2.2生態的價值。農村不應在城市化過程中遭受破壞,相反應該從城市化過程中獲得更豐富的生存和發展機會。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好的城市化不是取代農村,而是使農村發展更好。以農村的農地為例,農地一般意義上的固有功能,如防洪、涵養水源和防止土壤侵蝕,傳統的這些功能主要服務農業和農村;但是,伴隨著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也開始受益于這些功能。此外,如凈化和景觀功能,隨著城市化進程,近年來得到很大的發展。
2.2.3保障城市生存和發展的價值。城市化絕非意味著消滅農村,而是要憑借其強大的經濟實力,使農村處處賞心悅目,適宜于居住、郊游、體驗、野營、觀光等。城市的發展,使農村傳統農產品生產基地的角色重要性下降了??傮w上,農村需要實現從傳統產品經濟向新型服務經濟的轉型。我們認為,農村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的成敗起決定性影響。此外,農村環境問題長期被忽視,國家主要集中在城市的巨大環境投入,也很難維持“長治久安”的治理效果。由于我國農村污染治理體系尚未建立,環境污染不僅將迅速從“小污”變“大污”,而且已經“小污”成“大害”,給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和弱勢群體的農民帶來了顯著的負面影響。
3當前農村環境問題的對策建議
3.1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搞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
科學規劃是合理建設與健康發展的前提。在所在區域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及環境建設總體規劃的框架下,村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主要應遵循以生態學及規劃理論為指導,與村鎮建設總體規劃同步制定,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應能不斷提高村鎮的生產生態位和生活生態位。村鎮生態環境建設應立足于促進生產,方便生活,使生產區和生活區布局協調,生產功能和生活功能逐步提高。
3.2積極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推進農村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良性互動
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可能從政績的角度,在短期內,嚴格執行國家在農村地區的環境標準,甚至會超前發展。但只要農村基本的利益格局沒有改變,經濟發展一定是更大的政績,地方政府的領導者會很快地轉向“經濟優先”。從長遠看,建設“生態型”產業體系可能是解決農村生產垃圾減少的唯一出路。國家應從戰略的高度,規劃、組織農村地區的產業生態建設。在城市工業有計劃地向農村地區擴散的同時,我們認為,應根據“產業生態”的原則,將經過組織的“產業共生體”成建制地向農村擴散。
3.3扭轉二元結構下的農村邊緣化
回顧劉易斯的“二元經濟”模型,可以發現,劉易斯預期的通過城市部門的經濟擴張改善農村部門的人地關系,并長期隨著農村“單位勞動產出比”的上升,最終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會面臨挑戰:一方面,農村人均收入下降引起農村地區環境需求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物品的積累以加總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topay)為基礎,“富有”農民的退出會導致農村總的環境支付意愿呈“指數”下降,從而從供給的角度看,城市化引起“農村邊緣化”,加劇農村的環境惡化。
3.4農村環境保護與垃圾處置的財政制度創新
根據城市的經驗,逐年攀升的垃圾產出給財政帶來了巨大的負擔。垃圾處置,尤其是“垃圾填埋”,不僅僅是資金問題。由于需要占用土地,城市垃圾的基本出路因此大體可以描述為“城市向農村的遷移”。在垃圾堆場占地問題上,城市與近郊農村的矛盾越來越大。改革現有環境治理資金籌措模式的時機和條件已基本具備。我們的基本立場是:在建設“零售附加”稅收系統的同時,發展“環保政府債券”;系統梳理目前的稅收體系,對不符合產業發展、污染嚴重的行業和部門率先啟動“零售附加”;在政府財力允許的前提下,在引入“零售附加”的同時,取消、降低現存的一部分稅收項目。在加入WTO以后,城市通過農產品補貼對農村回哺的政策空間已經非常有限。從未來農村主導功能轉換的角度出發,將這部分補貼轉向農村環境建設,建設以“農村景觀與生態服務”為核心的新的農村支持系統,是中國未來農村環境政策的一個發展方向。
4參考文獻
[1]蘇揚.浙江經驗:“三生統籌”理念下的農村環境綜合治理[J].環境保護,2006(4):79-84.
[2]吳曉青.實施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建設新農村新環境[J].環境保護,2007(1):12-14.
[3]蘇揚.我國農村聚居點環境問題分析與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05(11):44-45.
關鍵詞霧霾污染專項立法政府問責
作者簡介:米姿潔,山東省煙臺第二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2.6文獻標識碼:A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01.311
霧霾天氣是人類活動與特定氣候條件相互作用的結果,是一種大氣污染。2013年1月,我國發生了四次霧霾天氣,籠罩了三十個省、市、自治區。在北京,這一個月只有5天不是霧霾天。自此,霧霾問題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霧霾”也被評為2013年的年度關鍵詞。霧霾是霧和霾的混合物,主要成分是PM2.5顆粒,能夠影響肺部的氣體交換并引發一些疾病,如哮喘、支氣管炎和心血管病等。霧霾對幼兒、兒童發育的影響更為嚴重。霧霾天氣,太陽光照不足,導致兒童體內維生素D生成不足,大大減少鈣的吸收,嚴重的會引起嬰兒佝僂病、兒童生長減慢。在心理健康方面,霧霾所形成的灰暗天氣會影響人體松果體素的分泌,使人的情緒趨于抑郁、消沉。
對于大氣霧霾污染形成的原因,至今還尚無權威定論。根據材料查閱,可以得知霧霾不僅組成成分比較復雜,而且形成原因也比較復雜,既包括工業污染排放、生活垃圾焚燒、汽車尾氣排放、煤炭燃燒等人為原因,也包括一定的自然客觀原因,比如霧霾多發生在冬天以及特定氣候條件下。最近的科學研究表明,霧霾中的PM2.5顆粒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燃燒排放。該項研究的具體數據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氣溶膠即對懸浮在大氣中的固態或液態微粒的統稱)分別貢獻了PM2.5顆粒的15%、18%、12%、4%、25%和26%,其中燃煤、工業污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均為化石燃料燃燒行為。綜上,可以看出,霧霾天氣成因復雜,構建有效的法律應對機制對其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霧霾治理的相關法律制度
對于大氣污染,我國形成了以《環境保護法》為基本依據,以《大氣污染防治法》為主要規范以及各省、市的地方法規相配合的法律體系。
首先,《環境保護法》是我國環境問題防治的基準。隨著以霧霾為代表的環境污染公共事件頻繁發生,《環境保護法》在2014年的修訂稿中有針對性的規定了霧霾治理的具體措施,比如建立重點區域防治協調機制,尤其是跨行政區域;出臺一些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政策法規等。
其次,我國在2015年由全國十二屆人大常委會修訂通過了《大氣污染防治法》。修訂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共有八章,對污染治理、監督管理、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等內容作了規定。由于機動車尾氣、燃煤廢氣等大氣污染全部是造成霧霾天氣的原因,因此霧霾污染也在該法的規定、治理范圍之內。
最后,為了有效治理霧霾污染,很多地方政府也積極進行區域立法,根據轄區特點對大氣污染防治法的實施和細化做出努力。比如《北京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西安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實施方案》以及《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等。
此外,我國國務院在2013年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作為新形勢下針對大氣污染治理的總計劃。該計劃的具體目標為: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以及珠三角等區域的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和15%左右。該計劃具有明顯的“藍圖”色彩,是國家戰略層面的大氣污染防治規劃,而不是設定了權利義務的規范性文件。
二、我國霧霾治理法律制度存在的問題
霧霾治理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經濟環境、人文環境的改變,法律和社會的匹配性也會發生變化。如今,我國雖然有著較為完備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律體系,但近年來持續的霧霾污染仍反映出我國在某些治理方式、方法上存在問題。
首先,我國在大氣污染方面的立法理念落后,法律法規的制定偏向于經濟發展。盡管法律法規中多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互相協調、統籌發展,但在實際情況中,絕大多數的工廠和企業都是優先考慮經濟利益,然后“迫不得已”地考慮環境污染治理問題。這種“先污染、后治理”的防治模式無疑加大了環境治理的投入,也是大氣污染長期得不到解決的根本原因。
其次,我國現階段的立法缺乏具體操作細則,很多法律條文較為空洞,難以作為污染防治的準則。以賠償為例。大氣污染的污染主體是企業和工廠,但危害的受體卻是廣大群眾,并且污染范圍大、持續時間長。關于污染主體向社會公眾賠償的規定,我國法律制度還有著較大漏洞。
再次,《環境保護法》等法律雖然對政府在環境治理中的指導作用進行了規定,但并未明確規定其概念及內容,導致政府或環境主管部門在執法監督過程中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據。從另一方面講,正是由于缺少法律約束,政府或環境主管部門有著很大的自由裁量權,使得濫用權利的現象時有發生。政府或環境主管部門既可能為了經濟利益放任污染物排放超標的企業,也可能通過執法權利對企業進行敲詐勒索。
最后,法律法規中對環境問題出現后各主體的責任劃分不明。盡管修訂后的《大氣污染防治法》提高了環境問題中的處罰標準,但由于處罰幅度較大,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法律的嚴厲程度很難得到保障。
三、霧霾治理的法律制度對策
第一,我國應當轉變環境保護方面的立法觀念。如第二節所述,我國法律法規中多強調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要互相協調、統籌發展。這種理念在現實操作中往往效果不佳,更多的企業和政府重經濟、輕環保,導致環境治理問題愈來愈惡。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單純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只顧及了效率的實現,而未兼顧公平價值的實現。因此,國家和地區在環境保護立法方面,應當由人類中心主義轉變為環境中心主義,衡量標準以環境利益優先,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錯誤模式。
第二,我國應當完善霧霾污染專項立法。盡管新修訂的環保法為霧霾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基礎和依據,但環境治理和保護是個長期過程,需要專項而細致的法律規定為其保駕護航。因此,我們需要抓緊制定一些法律空白方面的法規,比如《空氣質量法》、《工業廢氣排放法》等。在專項法律制定過程中,應當著重加強聯防聯控。聯防聯控是以環保主管部門為主導,其他公安、質量監督檢驗檢疫、工商行政管理等主管部門為輔助的聯合執法。盡管《大氣污染防治法》中有所提及,但缺少詳細的規定如各職能單位間怎么協作。國家應該明確各職能部門的職責范圍,詳細規定工作程序,建立協調機構統一指揮監管重點區域內的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此外,國家應建立霧霾監測預警機制。如今,各層級法律對政府的預警機制均有所規定。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各種新媒體也應運而生。政府和環保部門應當借助微博、微信等新技術手段實時監控并公開信息,保證社會公眾能夠及時了解并做好防范工作,降低霧霾天氣對人們的危害。
第三,應當落實政府問責制度。政府在環境治理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能夠把握當地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權衡關系。因此,有必要對在環境保護工作落實不力的政府進行問責,強化對政府負責人的追責機制。要嚴格按照《環境保護法》、《公務員法》等相關規定,依法對違法行為、不及時處置大氣污染事故等做出相應的處分。在問責的過程中,首先要明確問責的范圍,這樣才能有針對性的進行問責,一旦政府出現環保違法行為,必須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政府負責人不能擅自決策而不考慮生態環境;問責還必須具有規范的程序,擴大問責主體包括公民、企業、環保組織或其他相關政府部門。另外,在對政府及其負責人的績效考核中,可以將環??冃ё鳛橐豁椫笜?,將對大氣治理任務的完成情況、各地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能源的消耗、經濟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的破壞等情況納入政府及其負責人的考核評價體系。
第四,應當強化企業環保意識和責任。企業的超標排放是霧霾問題的重要因素,因此強化企業的環保責任,實行源頭控制是解決霧霾問題的重要手段。以往企業污染受到的處罰往往較輕,新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則取消了大氣污染事故中的罰款上限,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環保問題違法成本。其實,我國當前霧霾問題嚴峻,對于企業偷排、亂排等行為的處罰力度仍需提高。對企業排污可能構成環境犯罪的,可考慮移送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處罰。
第五,應當注重社會公眾的環保自律宣傳。霧霾天氣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除了工業生產,農村秸稈燃燒、汽車尾氣排放等也對霧霾的生成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社會公民既是霧霾天氣的受害者,但同時又是霧霾天氣的創造者。只有社會民眾的共同參與,才能更好地防治霧霾天氣,例如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禁止露天燃燒、倡導減少煙花爆竹燃放等,從而推動民眾對環境保護和霧霾防治理念的理解,進而對大氣環境的保護產生積極作用。
此外,還可以建設霧霾污染信息公開機制,將大氣污染數據告知每一位民眾,從而引起社會對霧霾問題的重視;建立和完善公益訴訟制度,廣大群眾參與到環境案件的處理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通過法律程序參與環境保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由于論文篇幅問題,就不在此一一贅述了。
四、總結
【摘要】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是事關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措施,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要完善立法,達到環境法制的科學化,可行化,用法律手段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環境法制;環境立法;環境政策
【正文】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與新農村建設的加快,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相比較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步。昔日的山青水秀土肥村美的秀麗鄉村,出現了水體大面積污染、土壤肥力下降、垃圾隨意堆放、工業污染加劇的情況。長期以來由于國家政策、資金和技術支持力度不夠,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落后于城市速度,對農村居民衛生和健康構成了巨大的威脅。盡管近期國家加大了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政策力度,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由于農村的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使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并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要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要加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切實解決危害農民群眾身體健康、威脅城鄉居民食品安全、影響農村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而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是否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有效政策、法規與制度體系。
一、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表現
(一)水體污染嚴重,水生態系統破壞
農村水體污染主要表現是工業污水、農業污水和生活污水“三污合流”,未經處理的廢水直接污染飲用水源,無法滿足農田灌溉;同時近幾年農村旱澇災害頻發,河流斷流,湖泊萎縮,魚蝦絕跡,天然綠洲消失,水庫蓄水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嚴重。
(二)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固體垃圾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村莊建設規劃差,基礎設施少,道路無硬化、無公廁、人畜居住混雜、不可降解農膜使用量急劇增加卻無法回收,固體垃圾隨意堆放。
(三)農業生產不當,環境資源破壞嚴重
農民環保意識比較薄弱,濫施農藥、化肥,懇荒圍湖造田,亂挖亂采,不僅農業產品受到嚴重污染,也逐漸污染了土壤、空氣、水源,對農業生態系統造成極大威脅。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再加上自然災害多發,土地退化、沙化、堿化嚴重,進—步加劇了人地矛盾。
(四)集體林權改革滯后,林業生態系統破壞
集體林權改革滯后,經營主體不明確、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嚴重影響了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其次地方政府決策不當,盲目開發山區,發展果業,加劇了森林植被破壞。再由于農村經濟落后,農民伐木為柴,亂砍濫伐現象屢禁不止,結果是森林生態系統的破壞,使生物多樣性環境遭受了破壞,并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土地蓄水量下降。
(五)工業向農村的轉移,加劇了農村的工業污染
鄉鎮企業大多是一種以低技術含量、布局不合理、無集聚效應、粗放經營為特征的工業化。由于其生存環境、基礎條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對薄弱,造成污染后缺乏治理技術與資金,治理困難,使農村生態環境產生工業化污染問題。同時大量污染嚴重的城市工業企業搬遷到城郊或農村地區,或者直接將城市垃圾運往農村,造成城市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二、農村生態環境問題法制成因與對策
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產生有著自然、歷史、經濟與社會等諸多方面原因,這里只對其法制成因與對策進行分析。現行法制狀況對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立法是從過去的經濟發展為重,環境保護為輕出發,“環境立法缺位,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并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環境監測和統計工作體系”。①所以,要健全和完善我國農村環境法制建設,以新的角度和新的觀念完善環境法治建設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下面對影響農村生態環境法制建設成因逐一進行分析。
(一)環境政策原因環境政策原因主要表現是環境政策失靈。環境政策失靈是指國家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宏觀政策失靈和微觀政策失靈。宏觀政策失靈集中表現為政府在宏觀經濟政策制定過程中忽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和缺乏必要的環境問題保護對策,只到07年國務院專門召開的全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會議,才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見》,才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與城市相比,城市早已在這些方面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環境噪聲和煙塵控治、工業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循環經濟與節能及減排、綜合利用等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與措施。同時還有“創建環境模范城市”的鼓勵政策以及有“飛行監測、限期治理、關停企業”等強制措施,而農村在這些方面幾乎是空白。微觀政策失靈是指具體的環境保護政策的缺陷而導致的環境問題。一方面是政策不夠健全,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缺乏實效性強的政策,即使有政策但因原則性太強缺乏可操作性而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已有的環境保護政策存在著不一致和不協調之處,尚需完善。無論是政策體系,還是工作力度,農村環保工作都還在起步階段,其中農村生活污染治理、規?;笄菁八a養殖污染治理、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技術、農藥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等政策幾乎是空白。因此,要根據農村環境問題量多面廣、監督對象復雜的內在特點和工作基礎薄弱的實際現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政策支持工作,在政策上傾斜,在經濟上扶持,在技術上支持。要多出臺農村環保財政補助、污染減排財政獎勵等政策手段,推動實施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氨M管中國農村環境與經濟的矛盾有別于城市,但城市環境保護積累的經驗和各項管理制度足以供農村環境管理借鑒?!雹诃h境問題的出現與經濟發展密不可分。資源、環境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和基礎,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生態環境支撐。所以加大政策保障措施,優化農村生態環境,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
(二)立法原因
立法原因主要是指農村生態環境立法缺位,已有立法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力度不夠?!董h境保護法》立法時間較早,受時代影響側重于工業污染控制和城市環境保護,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方面關注不夠,僅有幾個條文很簡單。我國目前的諸多其他有關的生態環境法規,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等,對農村生態環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的具體措施與制度規定不足。二是農業自然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缺乏統一規范,并且未能將農村環境、農村自然資源和農村生態的保護統一起來,農民的環境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三是行政法規不到位,本應彌補農村生態環境的上位立法的過于原則性和不足這種情形,卻未能出臺一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性行政法規?!耙恍┲匾h境領域還存在立法空白,如土壤污染防治、農用塑料薄膜污染、農村噪聲污染、農村生活污水污染、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基本是空白”。③各地方即使有相關地方法規,在規定上也不盡相同,比較混亂,并且是條塊分割,形不成完整統一制度體系。如農業部負責農業環境保護工作,主要是保護和管理農業環境,控制農藥、化肥、農膜對環境的污染,推廣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國家環??偩重撠熮r村村鎮環境保護工作,各個地方政府所頒布的農業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涉及到漁業、水利、林業多個部門,內容和規定都存在差異。因此,加強立法工作,完善農村環保的地方性法規體系是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將來的《環境保護法》的修改應強調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并制定農村生態環境單行法;相關法律法規的立法也要關注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盡快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辦法》等專項法規,逐步把農村環境保護納入法制化管理體系之中,修訂原有涉及農村環境保護而不適宜的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責權清晰,有效防止農村地區種植業、養殖業、工業、生活以及外來污水和廢棄物的污染,防止農村生態遭到破壞。
(三)法律制度原因在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方面,考察現有的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會發現現有的制度比較零散、不全面,缺乏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系統而明確的規定,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要,從而導致制度缺位、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的情況。目前相關法律法規雖已建立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限期治理污染制度等一系列生態環境管理制度,但這些制度主要應用于城市環境污染的治理方面。同時在農村生態保護方面仍存在制度缺位現象,至今仍沒有一套治理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制度具體安排。在這種制度缺位的情況下,諸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水資源浪費與污染嚴重等重大生態環境問題難以得到有效治理。再次,盡管在有些方面建立了制度,但由于制度執行不力,致使制度功能不能有效發揮。從環境污染的治理制度來看,如排污收費制度,資源收費制度雖然對控制環境污染有積極的作用,但在實施中存在著一定問題。此外,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計劃、農業、林業、畜牧、水利和科技等多個部門,管理體制與環節多、各項治理措施相互脫節,造成制度執行和監督不力。因此要盡快建立起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制度?!稗r村環境保護制度和考核體系建設要盡快建立,將城市環保和農村環保置于平等位置,從法律、法規體系上,對農村環境保護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據”,④它是構成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基本內容,對于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目的與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這些制度應當包括:除繼續完善排污許可證制度、征收排污費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等制度在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中切實可行外,還應建立如下制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農村清潔生產促進實施制度,生態環境建設問責制度、農村環保責任制度和農村生態環境考核制度,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監測制度、農村生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農村生態環境補償制度、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生態環境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制度、農村環境糾紛法律援助和公益訴訟制度等。
(四)政府管理原因農村生態環境問題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環境管理不當。主觀上來看農村生態環境管理是有政策但政策在部門之間協調不足或沖突,無手段和措施來達到政策目標;農村環境管理機構匱乏,環境保護職責權限分割并與污染的性質不匹配,基本沒有形成有效行政管理工作體系和管理措施??陀^上是農村生產與生活中不科學的行為,長期形成的一些生活陋習和農村環?;A設施的缺失,企業地處偏遠、點多面廣,排污主體具有不確定性,監管主體很難界定,難以用城市的監管的手段與用行政執法的手段來治理。因此要克服以上不足,農村環境治理要走與城市環境治理不同的工作思路,要創新工作方法,增強服務意識,變監督管理為預防管理,變單純的依法行政為服務與執法相結合。具體工作中要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納入年度考核范圍,實行行政問責制的工作體制,形成黨委領導、政府推動、部門聯動的工作格局,落實工作人員與經費,探索多元化、市場化、專業化的農村環保治理社會化管理模式和機制。其次,制訂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及年度實施意見,根據年度工作重點,將各項整治和建設任務分別落實到相關部門,并建立農村環境保護責任制,設立環境指標作為對鄉鎮考核的重要指標,專門出臺年度生態任務和環保專項行動考核辦法。再次,要強化農村環境服務與執法力度。在服務上,要象創建國家環保城市一樣大力開展生態鄉村示范創建,重點開展農村工業點源污染防治、生活污水與垃圾治理、農村畜禽養殖業的管理、土壤污染防治、流域河道整治、生態產業實施等關鍵工程。加大農村農業污染控制與治理技術的推廣運用力度,落實好“以獎促治”和“以獎代補”的政策措施,做好農村環保項目申報,積極爭取中央和省里的專項資金,加快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在執法上各執法單位要切實克服地方保護主義,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監管和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打擊力度,加大農村環境執法力度。
(五)生態環境技術規范制定與推廣原因現階段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還不強,對環境保護的認識尚不足,對環境保護的知識很欠缺。濫用化肥與農藥、秸桿隨意焚燒、家禽糞便污染水源等問題日益突出,農民卻對破壞環境的行為及其產生的后果渾然不知。長期以來,農民缺乏環保理念,而政府在農村環境保護中主導作用不足,農民缺少科學規范來保護環境,也缺乏科技與資金,導致農村污染治理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機制難以建立。過去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隨著各鄉鎮精簡與壓縮,基本處于癱瘓與失靈狀態。既是尚存的農技推廣系統由于缺少財政支持,也無法開展農業技術推廣,從而切斷了農民獲取環保措施的最重要渠道。農村的環境污染治理正是由于存在著政策、技術、經濟等方面問題,從而使農村污染治理體系滯后于農村現代化進程,基本沒有形成有效防控與治理機制。因此要組織農業科技服務專家隊伍,在農村中大力普及環保法律法規和科技知識,提高農村干部群眾保護環境、防治污染和維護生態平衡的自覺性和責任感;要大力推廣綠色植保和環保防治技術,引導農民發展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生態畜牧業、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地表水環境等環境問題;要發展生態農業,控制農藥、化肥、農膜等對農田和水源的污染。積極推進農村環境的監測工作,加強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要針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現狀和農民群眾的特點,采取符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民群眾的形式,制訂簡單易懂的安全控害技術規程,把農產品安全生產安全與監控、農村生活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秸稈綜合利用、水產養殖污染防治、農藥化肥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技術編發成切合實際的農村生態環境保護技術手冊,把生活與生產活動的科學規范以及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送到農民身邊、農戶家中,使環??萍贾R與法律法規深入人心。
三、結論
環境法制建設是事關農村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措施,因此針對農村的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
【注釋】
[1]李建平,《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對策研究》,《安徽農業科學》2007第3期35頁。
[2]林真、李衛華、丁洪,《我國新農村建設中的環境污染問題及其治理措施》,《農業環境與發展》,2007年第1期32頁。
1 大氣污染概述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本科畢業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1.1 大氣污染的概念
大氣污染,是指空氣中的污染物的濃度達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壞生態系統和人類正常生存和發展的條件,對人和生物造成危害的現象叫大氣污染。造成大氣污染的主要物質有煙霧顆粒、塵土、生活垃圾、汽車尾氣、油煙等。
1.2 大氣污染的種類
大氣污染物種類同能源結構、工業結構有密切關系。燃煤的主要污染物是煙塵和二氧化硫,燃油的主要污染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汽車主要排放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碳氫化全物。大氣污染主要可以分為兩類,即天然污染物和人為污染物,引起公害的往往是人為污染物,它們主要來源于燃料燃燒和大規模的工礦企業。
2 東麗區2014年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分析
東麗區今年盡管采取有力措施,但大氣污染情況卻不容樂觀。2014年至今,通過監測數據分析,東麗區六項主要污染物中PM2.5、二氧化氮、臭氧超標較為嚴重,與全市平均水平相比, 只有二氧化硫濃度較全市平均水平低,二氧化氮、PM2.5、PM10、一氧化碳和臭氧濃度分別比全市平均水平高。由此看來,二氧化氮、PM2.5和臭氧污染是影響東麗區空氣質量的主要原因。二氧化氮污染物的主要來源是機動車尾氣;PM2.5的來源眾多,包括揚塵、機動車尾氣、油煙、燒烤煙塵等等;臭氧并不是直接排放出的污染物,而是通過“前體物”在高溫、陽光充足的條件下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的,主要的前體物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餐飲油煙的排放將導致揮發性有機物升高。
3 東麗區2014年大氣污染防治開展情況
3.1 控煤工作
東麗區商務委完成全區經營性煤炭堆場布局方案,確定本區的兩個經營性煤炭堆場并完成了環保防塵設施建設。商務委會同環保局、工商局和各街道清理5家大型煤炭堆場,清運煤炭約20萬噸,清理無照經營小型煤炭堆場30余處,并得到市清指的好評。
3.2 控塵工作
一是施工工地揚塵治理。東麗區建委組織開展建設工程施工揚塵治理專項大檢查,對未落實5個100%管理要求的責令限期整改。針對拆遷揚塵問題,房管局制定了《東麗區中心城區(外環線以內)治理拆房揚塵和渣土運輸撒漏工作方案》,開展專項治理行動,進一步健全完善監管體系、動態管理、備案審批、監督檢查、責任追究等長效管理機制。
二是工業企業堆場揚塵污染治理。環保局多次深入現場督促企業堆場加裝防風抑塵網,目前已有9家企業建成封閉儲料場,7家企業已建成防風抑塵網,堆場總面積約81萬平米;在建或已確定施工計劃的企業5家,堆場總面積約25萬平米。區建委對42家混凝土企業進行控塵改造,目前有9家企業已經完成改造,5家企業現處于停產狀態,28家企業正在改造施工階段。
三是道路揚塵治理。大力開展揚塵撒漏專項治理活動,區執法局安排專職人員進行夜間值班,堅持對津塘二線、津塘公路、津濱大道等重點道路進行不間斷地巡查。東麗交管支隊將工程車撒漏、黃標車違法違規行為作為治理重點。
四是開展治理露天燒烤專項行動,重點整治張貴莊中心城區和萬新街城鄉結合部地區,加大晚間巡查治理力度;同時,動員經營者由無煙電(氣)烤爐替代傳統碳烤爐,規范經營方式。
五是開展餐飲油煙專項治理,特別是中心城區、國控點周邊為重點區域,截至8月底全區102家200平米以上餐飲企業已有85家企業安裝了油煙凈化裝置。
3.3 控工業污染工作
2014年,已完成3項鋼鐵行業脫硫、除塵改造項目,2項電廠脫硝改造項目。同時,繼續加大對重點源監管力度,針對我區轄區內的國控、市控重點污染源制定監察、監測規范,建立一戶一檔管理臺帳,對國控污染源每月至少進行一次現場檢查,對市控、區控污染源每季度進行一次現場檢查,確保污染物穩定達標排放。
3.4 控新建項目以及產業結構優化工作
把好產行業準入關,優化產業結構。嚴格執行國家投資管理規定和產業政策,工作中嚴控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新增產能,對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行業堅決不予審批。推動有污染或?;髽I關停或搬遷,2013年和2014年區政府下大力量,組織有關職能部門開展多次執法大檢查,共完成了11家企業關?;虬徇w工作。
3.5 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完善網格化管理體系。通過借鑒市容環境網格化管理,“河長制”和街道一支隊伍管全面的管理體制,建立了東麗區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體系,按照“定區域、定人員、定職責、定標準、定流程、定考核”的“六定”原則,推動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在全區實現管理無死角、監察無盲區、監測無空白,制定了《東麗區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實施方案》,從3月1日起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工作。
二是配齊網格隊伍,搞好工作培訓。全區設置了四級網格,分批次對二至四級網格長、網格員進行了不同層次的培訓。印制《大氣污染防治網格管理工作手冊》,600多名四級網格員人手一冊。各街道建立完善三、四級網格工作檔案,制作網格化管理展牌,使工作職責上墻,確保管理力量下沉到基層。
三是排查全區揚塵污染源,并納入網格化動態管理。對轄區內的露天堆場、施工工地、裸露空地等進行拉網式排查,經整理匯總共排查出各類污染源248處,其中露天堆場89處、面積約163萬平方米,各類施工工地134處、占地面積約791萬平方米,裸露空地25處、面積約4244萬平方米,并納入各街道四級網格管理范圍(一圖一表),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明確責任單位和整改時間節點,并納入了網格化常態管理。
四是加強暗訪巡查,嚴格督查考核。實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暗訪巡查制度,一級網格長每月巡查兩次,二級網格長要每周巡查1次,三級網格長每周巡查2-3次,四級網格長每天都要巡查,及時發現轄區內的各類大 氣污染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本科畢業論文和職稱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 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危害事件。依據《天津市清新空氣行動督查考核和責任追究工作方案(試行)》,制定了《東麗區清新空氣行動督查考核和責任追究工作方案》,細化考核項目和評分標準,對工作表現突出的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不到位的區清新空氣指揮部先督辦,再由監察局督辦約談,進行追責。
4 東麗區大氣污染防治保障措施
(1)堅持鐵腕治污。繼續開展環保專項行動,重點對燃煤鍋爐、重點工業行業、揚塵污染、餐飲油煙等進行專項檢查。嚴格依法查處環境違法行為,對偷排偷放、屢查屢犯的違法企業依法予以關停,對涉嫌環境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并進行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