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8:04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語文教育專業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1.無論是近現展起來的新興城市,還是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之所以能夠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興起,就是因為人們在其中從事各種各樣的社會活動,亦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F代旅游者旅游的目的,除了消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通過旅游增長文化知識,擴大閱歷,獲取教益。旅游者到某一地旅游,了解的正是當地的地域文化即游覽區域所在地的歷史人物、自然風貌、人情風俗、民間傳說、諺語俗語等各種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導游講解宣傳的基本素材正是這些東西,傳播的內容其實就是地域文化,導游詞就是地域文化的載體。就旅游地而言,引導游客了解當地、欣賞當地文化,是旅游地向游客展現的旅游價值所在。地域文化以其本土性特色為當地吸引游客,為當地發展旅游業服務,這正是其存在的理由,也是其保持自身生命力之所在。
2.地域文化通過大學語文來傳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獨特的地域文化,作為旅游地政府、居民、從業人員和當地企業,向外來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風情、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不僅可以弘揚地域文化,還可以獲取經濟效益,將無形的文化財富轉化為現實的物質財富。語文課程具有很強的文化綜合性,把它作為媒介來傳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過語文這個媒介平臺來宣傳弘揚地域文化,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和發展家鄉的責任感,還可以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資源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知識面,有助于進一步擴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與深入發掘。通過語文課程教學內容本土化,可以使鄉土文化資源與語文教學實現有效整合,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傳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廣泛性特征,決定了全國各地都蘊藏著各種鄉土文化資源,而這正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學語文課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補充和豐富語文教學資源,突破自身的發展困境,拓展生命力,盡最大的可能發揮它的潛在作用。
二、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改革途徑
就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應發揮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過拓展專業語文的空間與生命力來傳播地域文化,提升導游從業人員的專業知識與專業能力。而其自身則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臺,實現大學語文課程教育的專業化與本土化。具體而言可從以下方面著手:
1.借助語文的力量增強導游的表現力。為了適應游客了解當地風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優秀的導游要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豐富的社會知識,要涉獵廣泛,知識全面,對語言文學、歷史地理、社會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經濟乃至國際形勢都要有所知曉;要對所導景點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識多作積累和體驗,增長本地域的文化知識。導游服務集語言、表演和綜合藝術于一身,但其表現主要通過導游的講解展示出來,實質上是一種語言藝術。這就要求優秀的導游必須具備較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顯然,在現代旅游中,四平八穩的介紹式導游講解已無法滿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備一定的文學修養與語言文字功底的導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講解中善于借助文學的形象性賦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尋常的意義,善于借助語言的生動性增強講解的趣味性,做到語言流暢,繪聲繪色地對地方上的名勝古跡進行充分的藝術展現,自然能夠滿足游客多元化、個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強地方自然與歷史人文景觀對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當地文化素材創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導游詞。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專業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導游詞作為教學內容,以提高導游語言水平為目的。高質量的導游語言是導游詞和導游口頭創作的高度統一。導游講解服務的目的決定了在內容上的選擇應該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相對正統的主流文化和價值觀念,但抱著放松休閑目的而來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過程太過正經,總希望導游在作講解時不是簡單地對當地名勝古跡的歷史、規模、景觀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與常規,滿足他們那種“獵奇”的心理訴求。導游詞作為導游人員在旅游景區引導游客觀光游覽時的解說詞,是導游與游客交流思想和傳播地域文化知識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導游客觀光游覽,又是旅游景點的傳播載體,在整個游覽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導游詞與地域文化息息相關。地域文化是導游詞的重要來源和素材寶庫。地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愛好、逸聞趣事和民間風俗等,導游員應該善于借用野史資料和神話傳說來豐富導游詞的內容,塑造生動而躍然紙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與野史結合,提升導游詞的趣味性、可傳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實踐中,導游是一門人際交往藝術。導游詞不是各種資料的文字堆砌,而是歷史、自然、人文社會知識的融合和再創作過程。在實際工作中,具體景區和景點的講解沒有固定不變的權威版本,既有的導游詞是素材和基礎,可起輔助參考作用,但導游員必須根據所帶團的具體情況對導游詞進行調整和進行二次創作,并內化為自我的導游詞。
3.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本土化的途徑是整合地域文化資源為素材庫。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要實現本土化,就要通過語文教學與導游專業的深度有機結合,將地域文化資源整合為導游專業大學語文課程教育內容,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導游專業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要把導游專業學生知識面的提高建立在導游詞形成的地域文化背景、語文課外閱讀資源的充分拓展上,豐富旅游專業的課外閱讀資料。通過在旅游地人文歷史遺跡中的史實、人物和“野史”中的各種神話傳說、民間傳錄、雜記等故事趣聞中,選取既富文學性,又富趣味性的篇章,編寫出適合旅游專業學生、從業人員及對當地文化、旅游感興趣的愛好者的課外閱讀資料,不僅可以達到傳播地域文化的目的,更可拓展語文的發展新空間,豐富導游詞的創作素材。對旅游專業學生而言,可增加課程樂趣,豐富他們的知識積累,拓寬專業知識面與視野,在課內外架起一座橋梁,讓學生立足課本、走出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打開一扇扇鄉土文學的窗口、歷史文明傳承的窗口、地域文化的窗口,使學生在閱讀中豐富對家鄉的認識,為其專業知識的積累和語言文字素養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
論文摘要:語文教育要塑造創造性人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就必須而且應當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也就是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
語文學科自1903年獨立以來,無論是晚清的“綱要”、后的“細則”、“五四”時期的“標準”,還是建國后的“文件”、“大綱”、“課標”等,雖然都曾對其定位有過一些說法或做過一些規定,但總的來說還是有些模糊而且籠統。由于定位不明確,導致中學教師在講授課文時多帶有個人的一些偏好,有的把語文課教成“純語言課”,有的教成了“純政治課”,還有的教成了“純欣賞課”,似乎都未能真正找到語文教育的科學規律,未能真正解決語文教育的高耗低效問題。
語文教育要塑造創造性的人才和“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達成創新品質的養成、道德意識的覺醒和自由心靈的建構,(zJsz就必須而且應當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即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筆者試從五個方面分別論述。
一、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
我國語文學科長期以來未能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首要問題。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須克服“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歷史局限。
“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觀點以偏概全,但一些語言學家卻長期主張這種語文觀,它已成為20世紀語文界的一個世紀性的錯誤。“語文即語言文字說”的內容僅限于語言本體發展及語言文字應用的研究,卻極少涉及漢語文章、漢語文學所綜合體現的深邃的思想和鮮活的意境,肢解了文章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存在,這是極不符合“語文教育的科學發展觀”〔’]呂的。有些語言學家高唱所謂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實為“語言文字”引者注)的水平,實則把語文教育停留在字詞的解讀上。可是,識字和寫字只是母語學習的起步,還談不上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真正理解和運用,因為,單個的文字是無法進行個體思維和社會交際的,只有組成篇章結構的文字團體(文章作品或文學作品)才能完整地表達思維成果,實現人際交流。所以,語文教育實際要求達到的是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章和文學”147373的水平。因此,“語文即語言文字說”以“文字”囊括“文章、文學”是極不科學的,這種排斥“文章、文學”的觀點不僅沒有促進語文教育的發展,相反,它窒息了語文教育的靈魂,讓“語文”只在語言文字上兜圈子,因而暗淡了語文德育的光彩和語文美育的魅力,使語文教育變成了一棵畸形的侏儒樹。語文教師應該對其出現的弊病多加反思,并做出細致的分析和深人的探討,從而大膽地起用“提高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章和文學的水平”這個新概念或新提法。
二、超越“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傳統偏見
語文教育還有一種觀點,即“語文即語言文學說”,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高耗低效的另一個問題。
“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觀點也是以偏概全。這種偏狹的語文觀是從大學熏陶出來的。我國大學中文系長期以來其全稱稱為“漢語言文學系”,中文系的學生學的就是語言與文學。到了中學,似乎“語文”當然就應該是語言和文學。這其實是一個沿襲已久的常識性錯誤。因為文學作品除了以非寫實為主的文學,即小說、詩歌、散文、戲劇等文學作品之外,還有更為廣泛的以寫實為主的文章即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等普通文章以及多種變體文章?!病疛’歷史悠久的中國語文本來以文章作品為“正統”,古代的文章概念包括文學。自20世紀初,“五四”運動以來,文學的空前繁榮使文學作品逐漸上升為文體的“正宗”,后來轉而出現了“文學侵吞文章”的怪現象,突出地表現在把帶有文學性的“文章”統統歸人文學中的“散文”家族,于是“語文”中的“文”只剩下“文學”霸主,“文章”從語文理論中被排斥掉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央語文教學委員會于 1954年2月在《關于改進中小學語文教學的報告》中干脆將“語文”界定為“語言文學”,因而也就引來了不少學者地進一步闡發:“語文課是進行語言教育和文學教育的語言文學課”。[6]J0,如今,專門培養語文教師的師范院校中文系也紛紛升格為“文學院”(如果理解為“文”之“學院”倒是對的,實際上卻是“文學”之“院”),自然所開設的語文專業課也基本上是“語言學”和“文藝學”兩類課程,而“文章學”在語文理論中的應有地位被取消了。從世界發達的美國、德國、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家來看,“語文”也不只是“語言”和“文學”兩項內容,“文章”(普通文章、專業文章、變體文章等)占有相當的比重;從我國的現實情況來看,時代雖需要“文學”人才,但更加需要和普遍需要的仍然是能寫“文章”的人才。所以,文章作品的讀寫聽說能力,應該是每個普通公民和專業人才的基本語文素養之一。這種“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霸主地位導致“文章觀”的正義呼聲遭到歧視,因而把“語文”的發展引向了歧途。
三、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
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就必須提升“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科學品位。
“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以葉圣陶為代表。他多次寫道:“‘語文’一名,始用于1949年之中小學語文課本。當時想法,口頭為語,筆下為文,合成一詞,就稱‘語文’。自此推想,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文謂文字,似指一個個的字,不甚愜當。文謂文學,又不能包容文學以外之文章?!盵’J,他還十分明確地指出,建國后有人將“語文”釋為“語言文字”,有人釋為“語言文學”,兩種說法“皆非立此名之原意”。葉圣陶繼承中國古代傳統的廣義文章觀,一方面用“成篇之書面語”即“文章”來囊括“文字”,一方面用廣義的文章概念來包容“文學”。因為書面之“文”既不局限于單個的“文字”,也不盡屬于虛構的各類“文學”,還有實用的各體“文章”。如果要對“語文”內涵做出總體概括,則’‘似以語言文章為較切”。這種“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糾正了“語文即語言文字說”和“語文即語言文學說”的偏頗,融文字、文章、文學于一體,概括性強,頗為全面。但是,這種學說未能徹底完成“文章”和“文學”的分野,未能科學地將文章本體、文章客體、文章主體等文章知識和文章閱讀、文章寫作、文章聽說、文章思維等文章智能及文章智育、文章德育、文章美育等文章情志等三個層面作為文章素養的有機成分。因此,“包容文學的廣義文章觀”與“侵吞文章的文學正統觀”二者在理論上是各有偏頗,在語言教學實踐上必然彼此牽制、互礙發展。需要說明的是,許多學者兼有“文學正統觀”和“廣義文章觀”,因而他們的宏文或專著中的“文章”、“文學”的概念是相互姐齡的。如果我們在承認中介性“兩棲文體”存在的條件下,堅持文章和文學的分野,就可以使文章和文學相對獨立,彼此平等,攜手共進。所以,“語文即語言文章說”的觀點雖然較為科學,但是還不盡完善,沒有把“文學”的內涵顯示在定義上,還需要進一步提煉,并力爭使其更加科學化。
四、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
我國語文教育長期以來未能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這是語文教育長期存在的問題之一。語文教育要謀求語文教育理想化的出路,必須吸收“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人文內涵。
“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以文化語言學的勃興為其重要標志。它承繼“文便是道’s[8]7719的傳統,突出了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后,大批學者根據語文教育的人文性,把“語文”視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看作一種文化代碼,認為文化載體性就是語文的客體性能,掌握一種語文,就是接受一種文化價值,從而判定語文教育就是具有先導性的人文品格。所以,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10當我們站在文化學的高度來審視語文教育的時候,絕大多數人熱衷于談論“語言文化”和“文學文化”,卻極少有人提及“文章文化”,這也正反映出“書面文化”觀念的極度偏頗??v覽中國文化史,無論從歷史年代、作品數量,或是從社會影響、文化主流等方面看,文章才是中國文化的主流;橫看當今世界文化的大撞擊、大對流,也主要不是文學的大撞擊、大對流,而是文章的大撞擊、大對流。有學者認為,如果語文教育主要不是熏陶我們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就永遠沒有出路。因此,我們只有高舉“語文”的文化大旗,正本清源,才能真正找到語文教育改革的路向。而要找到語文教育改革的路向,就必須徹底打破現行語文教育的框架,把歷史和哲學吸納進來,讓文、史、哲“破鏡重圓”,使“語文”上升到文化的高度,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必須立足中國傳統,面向世界先進,大膽融合,從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上去熏陶學生,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復興做出貢獻。“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是認識“語文”特性的一大進步,但是這種觀點不具有獨立的實體性內涵,它總是通過語言文字、語言文章、語言文學等具體的語文形態體現出來的。況且,對于“語文”所折射出來的人文內涵,至今尚未得到充分而又系統的發掘。鑒于文章作品和文學作品均屬于觀念性的軟文化形態,僅僅是民族文化的一小部分,難以涵蓋活文化和硬文化的形態,因而用“語文即語言文化”說的觀點來概括“語文”的內涵,就仍然顯得過于寬泛,有失籠統。
五、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現代觀念
我國語文學科的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長期以來未能高揚“語文即語言文章文學”說的現代觀念,這是導致語文教育陷人高耗低效困境的核心問題。
根據全國高校課程統計數據來看,語文作為我國學科教育的基礎內容,是全國近30%大學的必修科目,且越來越多的高校正將語文修訂為必修課,但正是這一門極其重要的課程,卻處于尷尬境地: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一)認可程度高,但學生普遍忽視其重要性
眾所周知,語文在我國基礎教育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開始接受語文教育,并在小學階段、中學階段得到更加全面的語文教育,所以說,語文教育已經成為了全民認可的教育內容。但是,到了大學階段,語文教育雖然依舊存在,但是學生的學習意識和學習傾向已經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大學生更加注重的是專業課程的學習和深入研究。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在于大學語文教育能夠給大學生帶來的知識應用和學習體驗已經拙荊捉襟見肘,學生認為語文教育是理所當然的事,學與不學都對自己的日常生活學習造成不了什么影響,與其花時間接受語文教育,還不如搞好自己的專業課。
(二)現代化水平低,與社會發展程度不相符
社會發展進入了信息化時代,各項高新技術不斷涌現,可以作用于大學教育工作的設備、工具急劇增加,但是大學語文教育由于多涉及語言文字的教學,受傳統教學思路的影響頗深,所以在現代化教育進程上,遠遠落后于其他科目,適應不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因此,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呈現出低水平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的可行策略之一。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和發展策略
(一)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具體體現
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應當從三個方面來加以體現;第一,大學語文教育在教育理念上開始向現代化教育轉變,越來越多的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清晰意識到大學語文教育不能再繼續沿著傳統的教育路線前進,而是應該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充分結合現代化教育手段,為學生帶來更加高質量、高水平的大學語文教育。第二,能夠直接表現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的教學模式,如多媒體教學模式等,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次數日益頻繁,大學語文現代化要求在教學思路、教學設備等各個方面得以展現。第三,關于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研究論文和相關研究人員,成為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開展的人才基礎,為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多元化、深層次的指導意見,有效提升了大學語文教育工作的現代化程度。
(二)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發展策略
為進一步促進我國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發展,筆者結合自身教育經驗,提出以下四點教育教學策略:(1)大學語文教育要加強對現代化教育的認知性,全面、深入的理解現代化教育的意義。(2)大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者,要重視自身教學專業能力的提升,在教學觀念上來明確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性,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育理念,為學生帶來更加喜愛的語文教育內容。(3)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的開展,要嚴格按照我國教育部門所制定、頒布的教育政策,加強地方教育部門對高校語文教育工作的監督作用,保證大學語文教育現代化工作的順利開展。(4)大學語文教育要提高對現代化教學設備的運用能力,不僅要在運用次數上得以增加,同時要在運用方式上更加契合大學語文教育現狀,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效率的提升。
三、總結
論文摘要: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培養的師資,必須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要求。而目前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方面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上有很大的不適應之處。因此,必須對高等師范院校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進行改革調整。
一、本文產生的背景
面對當前如火如茶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高等師范院校(以下簡稱“高師”)中文專業將如何適應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培養出合格的具備相應素質的語文教師,這一重大問題已經十分尖銳地突顯在人們的面前?!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師范院校和其他承擔基礎教育師資培養和培訓的高等院校和培訓機構應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與內容,調整培養目標、專業設置、課程結構,改革教學方法?!北疚恼菑奶骄恐袑W語文課程改革需要什么樣的師資出發,從而探索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
二、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高師中文專業培養的教師提出了什么樣的要求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對新一輪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作一個了解。
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新課標”)的前言中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點作了明確的說明:即“語文教育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和學習方法、評價目標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睔w納起來,主要體現了基礎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習方式的轉變、教學制度的重建。這正說明兩點:一是這一輪的中學語文課程改革是一個整體性的、具有質的飛躍的變革。這對于我們高師中文專業培養中學語文教師的具體目標及其相關方面,提出了重新審視的必要。二是通過對語文課程重點改革的這些方面,特別是體現并指導這一系統改革的語文新課程標準及與之配套的語文新教材的認識概括中,可以捕捉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中學語文教師素質、能力要求的信息。
具體來說,都有哪些信息呢?
1、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边@一性質至少說明了兩點:
(1)“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的性質決定了培養思維能力(語言和思維互為表里)與語文運用及言語交際能力,必然是語文課程的核心目標任務。
(2)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這揭示了語文的文化屬性,它本身就是文化,同時它負載著文化、傳承著文化,文化是語文的根基。作為語文教育憑借的教材來說,所選的文章和文學作品大多文質兼美,在語言文字方面既是典范,同時又匯集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及文化精華。所以文化內涵是與語文工具性不可分離的特性。正因為如此,“語文新課標”里課程總目標的第1條中,提出了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的要求。第2條提出了要“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可見多種文化的積淀與人文素養對語文的學習與運用是十分重要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兩位一體的。
2、語文新課標還提出了“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語文新課標中,基本的語文素養被解釋為:“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p>
3、重視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與方法,珍視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體驗、理解與創新精神,注重語文規律在實踐中的把握與運用。
4、新課標中強調“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5、努力建設開放性的、有彈性、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注重語文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構國家、地方和校本課程。
6、教師要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并恰當運用互聯網技術,收集、運用好信息,能設計、制作并使用語文課件,同時能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這些新技術及信息處理。
7、語文新教材的編寫不但體現了上述思想,而且選文更新力度極大,五分之四的選文是新的,不僅強調文質兼美,強調名家名篇,而且進一步加大了時文比例。從新教材注明的選文出處,不少選自1999年和2000年新近出版的書籍,選文內容和主題富有時代氣息。
以上信息給予我們深刻的啟迪,那就是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對語文學習觀、語文教育觀、語文教師觀、學生觀,對語文素養、對語文教學策略和方式、對語文教材觀等等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理念,特別對語文教師提高到專業化程度上來要求,對語文教師綜合素養要求是更專業化更高更全面了。
從上不難分析出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中學語文教師必須具備如下的思想理論知識素養與能力結構,才能適應基礎教育語文教師專業化的要求。
(1)思想理論知識素養
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語文教師必須有良好語文教師思想品格情操素養,職業道德素養,語文學科基礎知識素養,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質修養,廣博的人文素養,及現代教育技術知識素養,網絡信息知識素養及其它自然科普知識素養。
(2)能力結構
能力結構可大致分為兩大塊,一塊是知識能力結構,一塊是語文教學能力結構。
知識能力結構包括靈活地創造性地綜合運用語文學科知識的能力,特別是較強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普通話口語交際能力;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儲備能力;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豐富的形象思維能力,特別是聯想、想象和創造性的思維能力;較強的審美能力;較強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敏銳地感知并吸取新的知識理念的能力。
語文教學能力結構,包括“三字一話”的基本教育技能,師范性教學語言的能力,創造性理解和處理使用教材的能力,建構校本教材的能力,具有策劃并實施語文教育教學策略的能力,具有組織與引導語文學習活動的能力,具有設計教案與學案、組織教學、測試反饋、教學評價的能力,具有駕駛課堂教學的應變能力,具有應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的能力,具有語文教學研究的能力。
三、目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培養達到中學語文課程改革要求的師資尚有不適應之處。
以貴州省師專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為例來看,與培養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需求的師資有極大的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總體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缺乏明晰的理念,或其理念已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相適應。
就畢節師專中文專業而言,其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也跟省內其他師專一樣,是根據貴州省高等師范??茖W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時間計劃表制定的“畢節師專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其課程為何這樣設置,為什么這樣結構,不見任何說明。我們除了知道師專中文專業就是培養合格初中語文教師外,至于什么樣才算合格的語文師資,認識就十分模糊了。當然,這樣設置什么課程,不設置什么課程也就有了許多隨意性、盲目性。其課程設置和結構與師范性要求的不適應性更是顯而易見的。
2、語文教育類課程設置極為薄弱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看,語文教育類課程的設置,僅在第五學期開設一門“初中語文教材教法”,課時為72學時。語文教育類課程在高師中文專業應該是一個重要的板塊,是一個課程系統,它可以包含語文學、語文課程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語文教育史、語文教學法、語文教材研究、語文微格教學、語文名課點評、語文教育研究等等系列課程。其中既有基礎理論類課程,亦有語文技能及教育實踐類課程。這一系統中的課程都是相輔相成的。僅僅一門72學時的初中語文教材教法,無論如何也包容不了以上各門語文教育類課程,實際它也不可能負載得了語文教育類課程的全部內容。所以僅設初中語文教材教法這一門課程,涉及內容多,教師取舍左右為難,教學上顯得倉促;學生則大多惜惜懂懂,既不能更深更廣地去把握中學語文教學的理念與規律,試教時間也極為不足,實習時難以勝任語文教學?,F在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三大主題,即語文教育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學習方法的變革,語文教育制度的重建,要求對高師中文專業語文教育類課程系統的構建、設置與加強,已是勢在必行的了。否則,學生的語文教育基礎理論素養和語文教學能力也不可能建構起來。
3、口語交際課程被忽視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可以看到,該專業沒有口語交際(或口才學)類課程,只能看到在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課中,有36學時的普通話課。而普通話課作為全校都開的公共教育類課程,旨在進行普通話的培養,重在語音形式的訓練,算不得嚴格意義的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師的口語交際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谡Z交際能力的培養在語文新課標中,無論哪一個學段,都是重要的能力目標之一。語文教師的交際口語,不僅僅如其它學科教師那樣是教育、教學、生活、工作的手段與工具,更是中學語文口語交際教學的示范,是學生獲取交際口語語感的重要途徑。因此,口語交際課的開設,對中文專業加強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重要的。
4、缺失廣義的文化類課程
從畢節師專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討一劃表上我們看不到廣義的文化類課程。本文前述表明,高師文化類課程的缺失是不能適應中學語文課程需要的,是不利于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化品位的提高、文化素養的拓展與培養的。文化類課程的缺失,直接影響了學生文化素養。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中,對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尚且有文化滲透教育的要求,而高師中文專業就更沒有理由在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中,將文化類課程抹去了。
5、有的課程學時設置和結構需要調整
普通話對高師中文專業的學生而言,不僅是他們將來從事語文教師工作的工具,是他們的教學語言,更是他們將來做語文教師時學生學習普通話和交際口語的活生生的楷模和示范,同時普通話亦是口語交際能力培養的前提與基礎。畢節師專的學生,大多來自偏僻農村,方言影響根深蒂固。大多數學生漢語拼音基本沒有掌握,發音頑固地格守方言影響。掌握普通話雖說更多地體現為技能的問題,要靠習得,但也十分需要個別的點撥指導?,F時班級大,人數多,僅36學時要切實走完教學進度,亦是困難的,要讓學生通得過畢業要求的等級測試,更是困難,而要過得了對語文教師要求的等級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在教學實際中早已不得不再加一個學期(36學時)的普通話課,才能完成教學進度。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學期,每個學期學時分別為每周3節、2節、2節?,F代文學部分往往將第一、二學期的學時占完,而余下第三學期的周2學時給當代文學,教師學生皆反映學時顯得極為緊張。而現行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選文進一步加強時文比例。要與之相適應,中國現當代文學的課時比例應該調整,以加強當代文學課程,增強學生中國當代文學素養。
以上雖只舉普通話和中國現當代文學兩課程為例,但亦說明了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學時設置與結構上有待調整之處。
6、缺乏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
在信息網絡技術的時代,現代教育技術作為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早已進人到基礎教育的課堂,成為大加推廣,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了。聲像影視、多媒體課件使中學語文課堂生動活潑,魅力無窮。高師中文專業雖然開設了現代教育技術課程,但并未同專業教學的應用結合起來。不開設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學生無法適應將來現代教育技術在中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用的需要。
7、學科本體性課程拓展不開,適應不了語文新課改新教材的需要
中學語文新課改教材內容已顯示,作為一位中學語文教師,其知識結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還不在于一個深,而更多的是體現為一個“雜”與“博”,當然“雜”非雜亂無章之意,“雜”與“博”指的是教師的知識門類及各門類知識面的廣博,這就要求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上,不僅要對學科本體性課程加以拓展,而且要拓展文化類課程,方能適應這一需要。而從中文專業的教學時間計劃表上已明顯地看到,別說專業外的文化類學科,就是學科本體性課程門類數量也有限,面也較窄,拓展不開,適應不了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需要。再加未開設選修課,不能給課程設置以更大的空間,無法使本體性課程得以拓展,自然也不能適應每位學生對學科本體性課程的選修需求-
8、忽略了邊緣性課程的設置
人類許多專門的科學與知識,往往要轉化為邊緣科學與知識才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如在高師中文系,為什么開設普通教育學與普通心理學之后,學生卻不能或者是不會在語文教學實踐中運用呢?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將普通教育學和普通心理學與語文教學的有關方面聯系起來,轉化為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習心理學。如果我們能將一些邊緣性的學科開設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加強對學生語文教學及其科研實踐的指導,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綜合性學習與運用的能力,有助于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意識的培養,從而更有利于其將來從事語文教學能力的培養。
四、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調整設想
為適應中學語文課程改革,培養出能勝任語文課程改革的師資,針對高師中文專業在課程設置、課程結構上與中學語文課程改革不適應之處,結合畢節師專中文系的實際,我們對高師中文專業課程設置、課程結構的改革與調整作如下設想。
1、確立高師中文專業適應時代需要的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有明確的指導思想,使各學科課程有一個凝聚的核心,使專業內的課程既有獨立性又有聯系,既有區分又有整合,建構開放式的課程體系,共同打造適應時代需要的基礎教育語文師資。
2、加強語文教育類課程,明確專業主干課,使課程設置、課程結構既能拓展,又突出漢語言教育專業特點。
3、為擴大課程設置空間,拓展課程門類,充分挖掘并利用教師教育資源,擴展學生的智能,發展學生的個性與特長,課程設置可分為必修課、選修課、實踐課、活動課。
必修課分為公共必修課與專業必修課,專業主干課列人專業必修課范疇。
選修課分為限選課與任選課,給學生的發展既給以導向又給予充分的自由度。
實踐課包含軍訓、勞動、教育實踐(見習、實習),社會調查,畢業論文及其答辯。
活動課,由系根據校、系、班及學生具體情況,根據培養現代語文師資的需要,與時俱進,每學期制訂活動課內容及計劃予以公布實施。
4、在選修課中增設文化類課程、語文現代教育技術課程、口語交際課程、語文教育類課程、邊緣性課程
5、對相應的一些課程設置及學時作調整。
6、現以高師中文專業專科為例制定教學計劃。
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三年制)教學計劃
一、培養目的
本專業培養適應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良好思想道德情操,熱愛語文教育、具有較高的人文科學素養和較深較廣的文化知識修養的,具有現代教育理念和創新精神,能從事現代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教研的教師和教研人員。
二、培養要求
本專業的畢業生應獲得以下方面的知識與能力:
1、具有較好的人文素養,較為寬廣扎實的文化科學知識。
2、掌握古今漢語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具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古今漢語文字材料的能力。
3、有比較廣泛的古今中外文學基礎知識,具有文學分析批判評價能力。具有較好的審美修養。
4、能綜合運用漢語言文學知識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具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5、掌握比較系統的語文教育理論、語文學科教育學、語文學科心理學,具有語文教育的新理念,初步具有運用這些理論、理念設計語文教學的策略并實施于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實踐的能力,有進行語文教學科研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語文教師職業技能,具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從事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學的基本能力。
7、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有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主干課程(11門)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問題;解決辦法
一、令人擔憂的現狀
語文作為中華文化的基礎學科, 本來應該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一門課, 而大學語文卻走到了另一個極端, 成了學生感到最厭煩和枯燥的一門課。這是值得大學語文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的問題。因此,就應該了解一下在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1、教學定位低。由于過多地強調專業建設與學科建設, 作為公共課的大學語文在大學里處于非常尷尬的境地, 定位偏低, 許多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 不愿意從事大學語文教學工作。其次, 在教育界的評價體系導向上也存在一定問題, 社會對大學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體系之一是專業的質量與數量, 致使許多大學都在努力完成科研成果的任務。對中文專業教師來說, 如果不發表專業論文, 大學語文教學水平再高, 也難以晉升職稱。因而, 很多教師就不會專心致力在大學語文的教學上,而花費更多的精力去從事科研工作。當下, 許多大學生選課著重考慮的是就業的需要, 除了專業課和要求必選的英語、“ 兩課”, 多數學生都可能選一些應用性較強的課程, 如“ 演講與口才”、 “ 公關禮儀”, 等。如果大學語文不屬于必修科,許多學生是不會有興趣的。
2、教學內容陳舊。目前, 縱觀大多數大學語文教材, 也或多或少存在弊端。首先, 教材內容沒有跳出純文選的框子, 選文偏重于文學名篇, 尤其偏重于中國古代優秀的詩歌與散文, 對當代優秀的人文科學作品與值得關注的文學現象以及國外優秀的文學作品選取太少; 其次, 在許多大學語文教材中, 體例往往是課文前面作家作品介紹與文體介紹, 結尾做個閱讀提示, 然后就是問答題, 這與中學語文教材并無多大區別, 大學語文因而被稱之為“ 高四語文”。
3、師資隊伍建設嚴重缺位??萍嫉娘w速發展使得專業課程教學受到更大的重視, 專業課的教師隊伍也隨之壯大。從事專業課教學, 評碩、博導比較容易, 其待遇也高。使得有水平的老師不安心本課程教學, 都想拼命擠向專業課程教學, 剛剛從事語文教學的教師又沒有太多駕馭大學語文課堂的經驗。要達到大學語文教學高質量, 就很難了。
4、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大學語文課程要實現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目標, 必須將課堂教學輻射到課外, 把教學內容和空間從課堂延伸到圖書館、互聯網和社會之中。針對以上的問題若要激發學生興趣, 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 應采取以下對策:
二、積極應對的策略
1、進一步提高對大學語文教學重要性的認識。語文是我們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我們立國立人的依靠。大學語文教育擔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張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它既可為學生今后走向社會,參與競爭打下安身立命的精神基礎,也可作為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載體和延續民族精神文化的橋梁,對于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等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我們應該把這樣的敏銳意識及時傳達給我們的大學生,我們應該把我們的語文教育,特別是“大學語文”教育從中學語文篇、章、字、詞、句的重復提升到傳承傳統文化、交匯中外文化的意識層面來操作。
2、組織權威專家、資深學者和優秀教師重新編寫教學大綱、配套教材和教輔資料,做到教學大綱規范化,教材經典化,教輔資料科學化。應該在廣泛地征求教師、學生意見的基礎上,具體組織長期從事大學語文教學的優秀教師、知名教授共同修訂大學語文教學大綱、配套教材和教學輔導資料,建設一套自成體系、特色鮮明、涵蓋面廣、兼容性強而又具有權威性的規范大綱、經典教材、科學教輔資料系列,為未來的大學語文教學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
3、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努力做到教師學者化。要充分發揮大學語文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作用,大學語文教師必須學者化。此外,還應加強個人的道德修養,以勤勉的治學態度、嚴謹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
4、改革教學方法,優化教學手段。 (1)、轉換教學主體。首先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要充分發揮教材方便自學與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特點。每節課都要布置學生預習和自學的任務,每節課也首先檢查學生預習的情況,提出本課的一些難點,然后在教學中突出重點和難點,讓學生對必須掌握的東西一定要弄懂、記住。讓學生多講,多回答,允許和鼓勵有不同的觀點,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大膽創新。(2)、運用多媒體教學,優化教學手段。一方面,要及時更新教學設備,要有滿足正常教學的多媒體教室,一套齊全的多媒體設備,大量的教學光盤和優秀的教學課件;另一方面,教師根據實際需要自制課件,以便突出重點,分散難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3)、重視方法教育,教育學生把新老知識融會貫通。例如有這樣兩句詞“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要查其出處,排除其為唐詩、宋詞中的句子后,不用苦苦翻檢,運用音韻學及詩詞格律知識,可以判定其是《朝中措》或《清平樂》的結句,根據目錄學知識,一查《歷代詩余》馬上可斷定其為元好問詞《清平樂》中的句子。(4)、重視寫作教學。選擇若干創作點,與散文結合寫議論文或駁論文,與詩詞結合寫賞析文章,與戲劇小說結合寫人物分析或讀后感,讓學生有許多練筆的機會。大學語文教學一定要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
【參考文獻】
[1]孔慶東.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方向[J].中國大學教學.2006,(7):21.
[2]中國教育報[N]2004 年5 月14 日第4 版.
[3]徐鳳云.關于大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徐州教育學院學報. 2007.(3):33.
隨著對大學生素質教育呼聲的不斷高漲,人才的綜合素質以及創新思維的培養越來越突出,反思和研究大學課程教學的氛圍愈來愈濃,如何使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更加有利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和創新人才的培養,已成為一個重要話題。但在實際中高職院校大多強調專業教學,大學語文正為各種專業技術課“讓路”,課時不斷壓縮。即使在公共基礎課中,地位也不如英語和政治課程。對于學生來講,最重的是英語等級考試和技能證書,因為直接關系到畢業證書和將來找工作的問題。在實用主義價值觀念的盛行下,大學語文教學的根基受到沖擊,已被擠向了邊緣。而且這種情況下,大學語文教學還被一再強調要大力提高應用文授課的比重。
語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方面,是兩者的統一。語文的工具性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和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但大學語文不應僅僅停留在工具性教學上,而且要用非常有限的幾十個課時來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不太可能。更重要的是大學語文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傳授了多少知識,而在于通過語文的人文性,既通過學習、體會文學作品中蘊涵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族精神、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理想信念、心理品格、審美意識等,提高學生們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身心素質。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經過實習、參加社會實踐等形式的活動初步與社會有了接觸,體味了一些人生真味,這使他們面對著更多的人生困惑。雖然大學生們感情奔放,好強、好勝、敏感好奇、對未來充滿幻想,但在現實的壓力下,他們在表面的自信之下,潛藏著精神危機的暗流,情緒和情感不穩定,只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懂得尊重別人。講究實惠,注重個人奮斗,不善于與人相處、協作做事,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易走極端。并且由于當代大學生大都喜歡上網,網絡文化中一些消極因素的影響使不少學生上述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教學中影響學生思想最大的除了班主任外就應該是語文老師,因為語文的人文知識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靈魂依靠的東西。正因如此大學語文教學應該受到更多的重視,而且這個重視不只是簡單的一些實際應用能力教育的重視。也只有這樣,語文教學中拓寬學生視野、開啟學生智慧、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思維的潛力都將被發揮出來。
要想實現上述目標,除了大環境要改善外,更重要的就是語文教師一定要探究、改進教學方法。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盡量站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用真誠、友善、寬容的態度啟發、鼓勵學生要敢于發表獨立的見解,不迷信老師和課本,敢于向老師、向課本質疑,也不迷惑于眾人的意見。讓學生在心情愉快、無壓抑感的情況下輕松聽課,主動發言,積極與周圍的同學和老師不斷進行交流,最大限度的拓展學生思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其次,在教學中要逐漸讓學生學習、掌握一種好的學習方法。教育的宗旨并非知識的積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發展。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是有限的,所學的知識也受時代局限。他們要在未來有所作為,要在未來跟上時代,就一定要不斷的學習,不停的吸取新東西,更新知識結構??梢姡椒ǖ拇_比知識更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學的根本。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由知識的占有者轉化為知識的組織者,由知識的傳遞者轉化為學習的促進者,將現代教學過程演化為“培養學習者”的過程。淡化標準化的答案和統一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通過老師的啟發自己去體會、感悟課文為什么是好文章,具體好在哪兒。如果是議論文,讓學生感受到它講的有道理,被它的道理所折服,然后再體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講明道理的,自己以后在寫議論文或說服別人時,可以借鑒到什么;如果是散文,要讓學生體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今后自己在敘事或抒情時可以借鑒多少。經過這樣長期、反復的教學,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知識并能靈活運用。
大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幾千年來人類智慧的結晶,反映的是人類的生活與情感。對課文的解讀,必須做綜合整體的關照,要全方面的考察課文與社會、哲學、藝術、宗教、科技等諸多方面的關系,充分挖掘大學語文內容所浸潤的思想內涵、文化價值、藝術情操,學生才能全方面的接受各種知識信息,不斷提高自己的精神素養。比如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中,可以學習兼懷天下的寬廣胸懷;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中可以感悟崇高的犧牲奉獻精神;從陸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中,體會不怕挫折,直面打擊的堅定信念。這些優秀的文化和精神成就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崇尚更高的人生追求和人格道德訴求,從而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愛因斯坦曾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而不是作為專家。”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我們通過對大學語文教學的重視和不斷探索、改進教學方法,是能夠真正實現語文教育的最終目標的。
注釋:
①湖南師范大學2006級碩士畢業論文。
②《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③《教育與職業》,2006年35期。
④《中國成人教育》,2007年05期。
⑤華中師范大學2010級碩士畢業論文。
⑥燕山大學2013級碩士畢業論文。
關鍵詞:錢理群;語文教育;思想軌跡;人文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CN61-1487-(2016)10-0010-05
“北錢,為語文立心,為精神打底,為教育殫精竭慮”,[1]在當代中小學教育發展進程中,錢理群對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可謂鞠躬盡瘁、殫精竭慮。在錢理群先生等各界學者的努力下,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的進程不斷向前推進,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錢理群先生便積極參與到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發展中來,以其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深刻地影響著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錢理群關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思想,最初見諸于上海《語文學習》雜志1993、1994年年間“名作重讀”專欄上的閱讀參考評論文章,并以此為起點,其思想在《對話語文》、《語文教育門外談》、《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做教師真難,真好》、《中國教育的血肉人生》、《情系教育》、《解讀語文》、《錢理群講學錄》等有關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學術著作相繼體現,成為現代語文教育發展研究的重要理論成果。這一系列著作洋溢著錢理群的理想和激情,寄托了他厚重的人文主義關懷,同時又直擊當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種種弊端,發人深省。錢理群繼承和發展了魯迅的“立國”必先“立人”的思想,并創造性將這一思想運用于中小學語文教育中,進而發展為“以立人為中心”的教育觀,這一教育觀貫穿于錢理群的語文教育思想及其著作。學術界對錢理群的語文教育思想已作了不少研究,但是綜合考察其中小學語文教育發展道路的研究尚未出現,因此對錢理群中小學語文教育思想的綜合考察就顯出一定的必要性和價值性。
錢理群1939年出生于重慶,在南京經歷小學和中學時代,1960年于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后,遠赴貴州安順小城中等專業學校任教,自此與語文教育相遇并結下不解之緣,當了18年的語文教員,在社會的最底層經受了和之苦;1978年重返北京,與北大學生、友人一起歷經風雨二十四載春秋。跌宕的人生經歷以及對魯迅思想的吸收造就了錢理群的苦難情懷,長期的語文教育生涯加深了錢理群對這一事業的理解和熾熱之愛,淳樸的心靈以及對語文教育事業的美好憧憬使錢理群孜孜不倦地把關心、愛護之情傾注于孩子身上,投身和奉獻于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并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思想精神。2002年退休后,錢理群走進中學,回到貴州,繼續與教育界、青少年學生以各種方式展開對話與交流,更加專注地投入到中小學語文教育中來,與一線教師相濡以沫,為成長中的學子們打開一片廣闊的精神空間。
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錢理群有關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思想主要體現在對經典作品的個性化、創造性解讀上。在錢理群等學者、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當時中小學語文教育“唯標準”、“唯權威”、“唯參考書”的思想禁錮局面逐漸被打破。
錢理群根據中學語文教材,為上?!墩Z文學習》雜志“名作重讀”專欄寫閱讀參考評論文章,這些文章為文學作品尤其是中小學語文教材中作品的解讀提供了嶄新的思路和方法,引人審視和思考。依錢先生所說,“我翻閱了一些課文里魯迅作品的‘教學提示’與‘參考資料’,確實大吃一驚,很多‘分析’十分煩瑣且不說,觀點也大多采用五六十年代的‘魯迅觀’……我還順便翻閱了課文中現代文學與外國文學名著的某些教學提示、指導材料,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有許多提示、分析都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幾十年‘興無滅資’的時代思潮影響下的某些觀點……而語文學界仍然當做千真萬確的‘定論’灌輸給學生,這同樣也顯示了一種可悲的‘隔膜’”。[2]3錢理群有感于此,希望通過做一點學術成果的普及工作,為中學語文教育的發展盡一份力,這些評論文章后來結集以《名作重讀》出版,這是錢理群參與語文教育討論以來極具標志性的一頁。他從作品解讀的角度出發,拋開過去陳舊、片面或錯誤的宣傳引導,摒棄支離破碎而令人生厭的解構,既繼承傳統又超越現代,既立足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將情感與理性結合于對語文教育的思考,展現了其新穎而獨具個性的解讀方式。錢理群在對《華威先生》一文進行分析時寫道:“就在這笑聲中,埋葬了這個歷史小丑;同時,在對這歷史小丑的嘲笑中感到自身的崇高,產生了一種美的。生活中的‘丑’就這樣轉化成了藝術的‘美’?!盵2]252在現實世界中發現“美”之為“美”,還不能體現語言和精神上的創造性,若在“丑”處、在憂愁處發現美,才是極具意義的創造活動。錢理群在解讀中推陳出新,善于挖掘作品的真意和深意,在藝術上對作品進行詩意的鑒賞尤為突出。又如在《“我”的故事和祥林嫂的故事》中:“真正的‘兇手’就隱藏在這些部分真實的謂語的總和的背后,要讀者自己去進一步追尋”;[2]23錢理群在解讀文本中體現出強烈的“問題意識”,對廣大師生的學習和思考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錢理群語文教育思想的“個性”還體現在對經典作品的大膽解讀“試驗”:“鑒賞是最個性化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甚至具有一定的排他性”,[2]26錢理群敢于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換不同的讀法和思路去解讀文本、發現新意,并進行自我發現。錢理群同時坦言,“我所提供的詮釋不是唯一的,它不以截然否定別的闡釋為自己的存在前提,它本身是有缺陷、甚至偏頗的,需要不斷修正、發展,可以討論”,[2]5并且這些詮釋注重的是引導和啟發思考而不是給出標準答案。在《名作重讀》中,錢理群通過對經典文本的詮釋,打破了語文教育和學術研究彼此隔絕的狀態,為語文教育賦予了新的內涵和生命力;讓語文教師有機會接觸到學術的最前沿,了解與教學相關的最新學術研究成果,不斷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內容;對中小學語文教師思維習慣、分析方法的開拓提供了可行的導向。而且,錢理群的這些思想成果對幫助同學們開拓視野,活躍思維,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素養,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至二十一世紀初葉,錢理群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參與及其思想主要體現在《新語文讀本》系列課外讀物的編寫中。這項工作從學術上開創了中小學課外讀物的編選和導讀,深刻體現了學術界、語文教育界如錢理群等人對語文教育先進理念的自覺追求與勇敢實踐,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正如錢理群所說,“要用我們民族與全人類最美好的精神食品來滋養我們的孩子,讓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全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與精神成長打底”,[3]275這是一個“經典閱讀”的導向,這是一個難以攀登的教育與編寫制高點,但“我們不僅心向往之,而且努力去做了”。[3]275《新語文讀本》的編纂自始至終都貫徹著“立言以立人”[3]277這一基本目的與任務;學生通過對這些經典作品的閱讀,在“學生與教師雙向的積極的生命運動過程”[3]277中,身心得到健全和發展,知識水平獲得提升,創造力得到激發,教師的思想境界和人文涵養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提高和加深。
《新語文讀本》的“出版說明”寫道:“真正的閱讀,是與文本作者心靈的對話”。[3]282“對話”和“發現”是錢理群的語文教育核心理念,也是他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觀。通過“對話”和“發現”,在鮮活的教學過程中營造廣闊與自由的語文教學環境,形成“讀本作者―編者―教師―學生(包括學生集體)四者之間的對話交流的互動關系”。[3]284在《新語文讀本》編記中,錢理群提到了“感官的開發”,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訓練學生的說和寫能力;“積淀和開發”,注重學生想象力的培育;對閱讀中“基本母題”的思考;閱讀須注重“文理交融”;“閱讀經典,走近大師”[3]307;“在比較中閱讀”等閱讀及其教學理念。錢理群為中小學生寫的閱讀建議或導讀,富于趣味性和人文關懷,并充盈著無限的思考和生命氣息。錢理群在對課外讀物進行編選的過程中,始終懷著“自我批判”和“自我質疑”的原則和精神,承認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會各界的質疑和批評中不斷對其進行修正、補充,使之逐步達到完善的狀態。
繼《新語文讀本》之后,錢理群等人又于2003年初編著出版了《新語文作文》,此時他已退居二線,擔任編選的顧問工作,但《新語文作文》還是融注了他的作文教學理念。語文教學實踐中最基本的活動就是閱讀與寫作,即聽與讀、說與寫的訓練。錢理群認為,寫作的實踐對于人的生命、思維、精神是一個自我豐富與發展的歷程,寫作是關于“生命的開發與提升”,[3]400是對自然、社會、自我與“大師”的發現。在教師參與學生作文的評價上,“首先也依然是一個觀念與姿態的問題―絕不能充當審判者,用自己的權利,扼殺學生的寫作積極性與創造性”,[3]417錢理群強調,新的作文評價體系亟待建立在對學生作文尊重、理解的基礎之上,并建立一個平等的評價關系。從小學階段到初中、高中階段的過程,教師首先應對學生作“感性的啟迪”,[3]403然后到“理性的引導”,[3]405再對學生“培育一種大氣度,一股沛然志氣”。[3]407在具體的寫作實踐上,須抓住三個環節:修改,總結,展示。同時,錢理群提出了“作文三階段”論,即“兒童趣味寫作,少年率性寫作,公民自由寫作”。[3]419這些觀點系統地表達了錢理群作文教學的理念,將寫作活動提升到生命發展的高度,并拓展了寫作教育的意蘊和精神境界。
二
2002年8月錢理群退休后,其前階段有關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思想成果被重新整理并于2003年7月結集出版為《語文教育門外談》,該論集展現了錢理群參與中小學語文教育討論以來的思想發展歷程,對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改革實踐進行了反思和總結。他從語文教育與人的發展、語文教育與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等角度鮮明而系統地闡釋了以“立人”為中心的語文教育觀,“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4]62同時強調“學生主體的語言實踐活動應是語文教學的核心”,[4]63從“教育―九年義務教育―語文教育―母語教育”[5]84四個層次對自己的語文教育理念進行系統闡述和補充。錢理群在對語文教育的探討中,“青春的精神”得以發掘,語文教育的功利性追求轉向為對真善美的追求、對生命自然的關懷,體現了他對語文教育事業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情懷和人文主義關懷?!兑浴傲⑷恕睘橹行摹芬晃闹?,錢理群補充了幾條中小學語文教育的原則,第一是“自主性的原則”;第二是“個性化的原則”;第三是“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尤其強調“學習集體的作用”。如今大力倡導“自主性”、“個性化”等新式教學原則,而“學習集體的作用”往往被忽視,甚至有某些“專家”預言未來“網絡教育”盛行的時代,傳統的教室和班級教學將會消失,一切教學活動將在因特網上進行,而在錢理群看來,語文作為強調語境、具有強烈感彩的學科,課堂中“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直接的現場交流也是不可取消的,是網上的間接交流無法取代的”,[3]25他尤其強調“學生群體參與,合作學習”[3]25的重要性。如果教學活動開展得當,整個“學習集體”,包括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將會在對話、學習交流中,知識儲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增強,精神境界得到提升。
深感于當今中小學語文教育的諸多弊端限制甚至壓抑學生的成長發展,錢理群積極投入到語文教育改革的大討論中來。錢理群認為:“必須按照漢語的特點來建構新的語文教育體系”,[3]25并提議把這一“共識”作為當前語文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之一。在錢理群看來,“要給學生建立這樣的觀念,一是自我開發,充分表現自己的生命力量;二是為人類服務,二者并不矛盾”,[3]74然而,“即使有極少數知識有幸進入我們的視野,也被歪曲的面目全非”,[3]73比如“莫泊桑的《項鏈》,這本來是內涵非常豐富的西方文學經典,我們的語文教學參考資料卻把它解讀為‘批判資產階級虛榮心’,這就是用意識形態化的講法來歪曲人家的藝術創造”,[3]73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育過于漠視孩子的心靈,壓抑孩子的創造力和獨立思考,企圖用“權威”來“統治”一切。而作為體制下的受害者同時也是覺醒者,錢理群敢于沖破網羅,在備受精神壓迫中反抗和突圍,向“權威”亮出自己的思想之劍!這是錢理群語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價值。在《語文教育的弊端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一文中,錢理群談及“人文教育”問題時,指出了當下的應試教育對人文精神的忽視,并作了深刻的反省。他認為:“中學語文教育落實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給人建立一種精神底子,這種精神底子應當是浪漫主義和理想主義的,即給人的生命一種亮色”,[3]74若青年時代缺乏這種精神的亮色,便顛倒了這人生的季節。語文課應該提倡這樣一種狀態:“語文課應該是一種精神漫游,應該是好玩的,有趣的”,[3]78在中小學語文教學中貫徹人文教育時,必須充分考慮青少年的年齡階段和心靈特征,在課堂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錢理群繼承和發展了“人文教育”這一主題。
錢理群十分重視語文教育理論的建設:“教育改革必須在科學民主的基礎上進行,這是關系改革成敗的關鍵”。[3]37在錢理群看來,“加強語文學科的教育理論研究,包括教育哲學的研究,語文教育理念的研究,教材、教法研究,語文教學心理研究,教學模式的試驗與研究,等等,是能否建立起本民族語文教育的科學體系(這應該是教育改革的一個目標)的一個前提性條件”,[3]84而要從根本上改變教育理論建設不足的問題,錢理群提出“多學科合作”的理念,“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大學與中學,教育界與思想文化學術界相互隔絕的封閉狀態,提倡多學科的通力合作”,[3]84實行不同專業和學科的優勢互補,同時提出“老中青三結合”的原則,在老教師的帶領下,充分發揮一些受過國內外院校專業訓練、具有較高理論素養和思想素養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等中青年研究者的作用,建立一支“浩浩蕩蕩”的專業教師隊伍。在其后的語文教育思想討論中,錢理群秉承著的精神理想,旗幟鮮明地提出要借鑒“五四”背景下的中小學國文教育改革,倡導大學與中小學、學術界與教育界的融匯交流,貫徹“實事求是”的精神,重視文學啟蒙教育,“將文學革命的啟蒙精神與理念貫穿、落實于國文教育之中”[3]102;將民主與科學的精神貫徹到當今語文教育改革之中;從大學招生考試著手,充分發揮“高考”的導向作用;從“教師本位”到“學生本位”的發展,由“外在的強制灌輸”轉為“自覺的學習能力的培養”。[3]108在《五四與中小學國文教育改革》中錢理群還談到:“要把語文教育改革真正建立在‘科學地認識兒童’的基礎上,就必須有多學科―不僅是教育學,還有心理學、生理學、人類學等的通力合作與共同努力”,[3]107進一步強調了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在錢理群看來,對當今中小學語文教育最有意義的借鑒莫過于學習先驅們的討論、言說背后的民主和科學精神。錢理群作為富有學識和自由精神的學者、大學教授,卻多次聲明自己是以“門外漢”的身份來談中小學語文教育改革,“既堅持理想,又采取試驗的科學態度;既堅持獨立思考,不為成見所拘,大膽提出‘新鮮’的意見又隨時準備根據試驗的結果來‘修正’自己的意見”。[3]108錢理群始終懷抱著對語文教育虔誠的關愛之心、嚴謹的治學態度、勇于擔當的事業情懷,艱難而執著地堅守于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戰線。
錢理群退休后,按理應是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仍緊跟時展的潮流,密切關注著中小學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參與了清華大學的“網絡評價”(語文學科)試驗,他們對考察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進行精心的設計,通過網絡與中學生開展各種形式的對話與討論,綜合考察學生的素養,試圖建立起新的評價機制。這只是一次嘗試,但“我們及懷抱著這樣‘渺茫的希望’,又準備著:這將是艱難而曲折的長途跋涉”。[3]243 2003―2008年間,錢理群有關中小學語文教育方面的思想成果主要分布于《貴州讀本》、《新語文讀本》(農村卷)、《對話語文》、《新語文讀本:一段歷史,一個故事》這幾本著作中。在《貴州讀本》中,錢理群等人把區域和鄉土文化引進當今語文教育之中,把這項任務作為一個重大的教育課題和精神領域建設的重大問題,并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和嘗試,如編者所言,“它是弱勢文化描寫自己的一個嘗試”。[6]2《新語文讀本》(農村卷)是出于錢理群讀農村中小學語文教育的思考而為農村學生編選的課外讀物?!秾υ捳Z文》的部分思想是2004年12月錢理群應邀出席孫紹振語文教學思想研討會上與陳日亮、孫紹振兩位老師的對話,談及了“語文課程知識體系的建設”、“語文教育的個性化”、“教師的素質”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