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57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訓練管理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戴芳老師執教的《一次課外活動》的作文指導,在《省小學作文教學觀摩會》上獲得與會者的一致好評。這節課之所以獲得成功,我想除教師具有扎實的基本功外,主要是這節課具有緊扣要求,訓練有方的特點。
審題是作文的一項基本功,也是培養學生掌握正確思維方法的一種基礎訓練。教師十分重視作文的第一道程序,引導學生對作文題目做一番研究分析,弄清題目的要求、范圍和重點,使學生知道這次習作是寫一次課外活動,具體要求有三點,即:1、要按活動的先后順序寫;2、重點是把活動過程寫具體;3、要注意用詞準確,語句通順。通過師生共同審題,使習作要求更清晰明白,便于學生操作。
一節作文指導課涉及的訓練點是多方面的,然而指導最忌蜻蜓點水,面面俱到。只有抓住每次習作要求的重點,集中力量突出訓練重點,才能保證學生學有所得,提高教學效率。這節課教師恰當地處理好了重點與一般的關系。把活動過程寫具體是這次習作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分兩步解決怎么寫具體的問題:一是在課前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帶領學生開展了一次小制作活動。由于活動是學生親自參加過的,所以學生就有內容可寫,解決了言之有物的問題。二是教師把自己參加過的一次用蔬菜做小制作———辣椒“鞭炮”的過程重新演示,同時邊帶領學生說制作過程,然后出示了下水文,緊扣習作的三個要求,讓學生找出表示活動先后順序的詞語,說出哪些地方寫具體,同時進行板書,從而使學生知道要抓住人物的動作才能把活動過程寫具體,并及時地告訴了學生如何把詞語用準確。
在優化作文指導的教學程序上,這節課的總體設計做了可喜的探索。整個教學過程安排了審、導、說、寫、評五個環節,環環緊扣,步步提高。一節課內,教師給了將近三分之二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口頭和書面的練習,教師引導說,同位互相說,發現問題及時說,真正做到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最后學生花了十二分鐘寫完了制作過程的片斷。從課堂反饋看,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松,都能緊扣習作要求,抓住人物動作把活動過程寫具體。
(一)
動力區教委對全區20多所小學的德育狀況進行了調查,發現學校德育工作有隨意性和漂浮性,今天一個中心,明天一個中心,德育成了應時性的工作。加之單純追求高目標,不注重學生思想形成過程,導致德育工作低效益,甚至負效應。
針對這種情況,本著“突出基礎,側重日常,貴在積累”的思想,動力區教委的同志們用了半年多的時間,制定了(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實施細則),對小學德育進行了大膽的改革嘗試。
這份《實施細則》把《小學德育綱要)提出的十大教育內容分為基本生活規范、道德規范和心理健康教育兩部分。共設置了22個訓練項目,66個訓練內容,226個訓練點。?一至三年級為第一個教育循環段,側重于優良行為習慣的培養和養成;四至六年級為第二個教育循環段,在前一個教育段的基礎上,逐漸加重道德觀念的啟迪。
《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實施細則》提出了“小學德育重在訓練”的觀點。
每一個循環段的訓練項目要一年操作一遍,三年共操作三遍。每一遍操作的項目相同,但是范圍、深度、訓練點都不同,符合學生思想品質螺旋式發展的規律。
這份《實施細則》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曰“低”。即工作起點低,從最基本的行為習慣抓起。如一至三年級的德育訓練要求側重于養成教育。具體指導學生遵守生活規范和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和態度,活潑快樂地生活,成為人人喜愛的孩子。
二曰“斜。即教育坡度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按照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培養什么習慣,培養到什么程度,各年級都有明確的、不同層次的規范性要求。這樣,同一內容,經過不同階段的訓練,逐步深入,就會打下堅實的思想道德基矗三曰“細”。即工作要求細,對每個工作環節都有具體要求,有指導,有檢查,有評價。經過四年的實踐探索,動力區小學德育基礎訓練形成了一整套的工作程序。每一個訓練內容都大致分為明理課,訓練課,評價課,專題班隊會總結、在家庭和校內外實踐等幾個環節。甚至細到每周每天的安排。如周一是升旗;周二、四是導訓課;周三是紅領巾廣播站自播節目;周五是時事教育。
四曰“實”。即所有的訓練點都是小學生能夠操作的實實在在的事,沒有空洞的口號與說教。如比較抽象的“勇敢”一項,從要求一二年級的有病不怕打針吃藥,跌傷不哭,敢單獨在家,單獨睡覺,到二三年級上學不用父母接送,遇到困難不依賴父母,獨立解決,對于同學中的不良行為敢于批評幫助,都是小學生能夠實踐、常常未能做到的。
(二)
小學班主任做德育工作,是責無旁貸的。但是如何做,做什么?回答卻不盡相同。
《實施細則》把平時班主任零打碎敲的教育納入了明確的體系,要求具體又留有充分發揮余地。增強了班主任的自覺意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鍋爐一小的青年教師蘇玉霞,從一年級開始進行“孝敬”的教育,一直到三年級,抓住情感這條線不斷深化。蘇玉霞通過平時對學生的觀察和家訪中所掌握的情況,精心設計每一次導訓課。學生們一年級為父母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二年級學會疼父母,三年級知道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在這個過程中,發展到愛老師、愛同學。愛周圍的人,學會了對他人的寬容和理解,營造出一種良好的教育氛圍。
1、更新傳統觀念,做到四個轉變。
教學觀和學習觀的轉變是同步的,是師生的共同任務。首先要求教師(1)從傳授知識為目的向培養學生能力為目的轉變;(2)教學方法也由講授為主向訓練為主轉變;同時要求學生在學習觀上(1)從上課聽講(被動、客體)向課上思考(主動、主體)轉變;(2)從向老師要知識向課上要學習方法和能力轉變。
2、加大訓練量,提高學生說、讀、寫的能力。
說、讀、寫的能力,就是口頭表達能力和書面(寫作)表達能力合二而一的綜合能力,關系到學生的生存能力和前途命運。傳統的教學弊病:學生終日呆在課堂上,埋在作業里,很少有說話訓練機會,很少有閱覽課外書籍機會,使學生幾乎成了只會“叫”、不會說的“小綿羊”。至于作文水平,也僅僅依靠每學期的六、七次正規作文練習,更是可憐之至。因此,必須加大訓練量。具體做法如下:(1)把說話引進課堂,給學生課上說話的機會。如每堂課除有意識地提問學生回答問題、多給學生說話機會外,還應抽出時間讓學生三一伙、兩一組的組合起來進行說話訓練或口頭作文訓練,培養學生的思維集中、條理,準確、通順的語言能力。
(2)、把教材中所有的閱讀篇目都放在課上來處理,保證教材閱讀量。因為閱讀能力的形成與提高,同樣離不開量的積累。關于課文內容,學生理解的堅決不講;有的課文就讓學生讀一讀,說一說文章的最妙之處、最感人之點就行了。
同時,針對學生課外閱讀少得可憐的現象,把課外閱讀納入語文教學,讓學生堂堂正正地讀課外書刊。
一、清晰模糊處。
教學中,一旦學生認識理解出現模糊,教師可即時點撥,使每個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產生明確、清晰的印象。如《一夜的工作》中“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數得清顆數,好像并沒有因為今夜多了一個人而增加了份量”一句,是理解生活儉樸品質的重點,到底花生米有沒有多呢?對此,學生往往無法確定,故教師需加以引導,隨機訓練:①了解目的:這句話寫什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②了解關系:作者是以什么突出總理生活儉樸的?(以花生米少)是如何寫出其少的?③明晰概念:到底花生米有沒有多呢?從哪里可以看出?(由上文“兩杯茶”可知值班室的同志預備的是兩個人的晚餐;句中的“好像”對此也作了暗示)由此可見什么?(往日的花生米就更少了)這樣,就對學生進行了準確、清晰、深入理解語言的訓練。
二、統一矛盾處。
由于認識理解能力的差異,小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理解往往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矛盾”答案,我們可圍繞目標,巧用“矛盾”,引導思辯,以統一認識。如閱讀《在仙臺》,對“魯迅在仙臺頗受優待”的理解學生往往出現“是優待”與“不是優待”的矛盾答案。正確理解這一點是深入理解課文中心的重要一環。為此,教師可先引導學生找出“頗受優待”的具體內容(不但學校不收學費,幾個職員還為我的食宿操心)。
接著,抓裝幾次三番,幾次三番地說”引導理解“操心”的程度。再聯系當時當地的情況,看有沒有受到優待,從而使學生明白:①當時正值清末,中國留學生在外國受人歧視,魯迅先生在仙臺能受到“學校不收費”和“幾個職員”為他的“食宿操心”的待遇,應該算是一種優待,這說明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是友好的;②雖然幾個職員作了努力,但魯迅搬家之前住處蚊子頗多,搬家后又要吃難以下咽的竽梗湯,嚴格地講又并不能算是優待,但這幾個職員是無能為力的。這說明日本政府對中國留學生的歧視。
三、突破疑難處。
閱讀教學中,學生會碰到各種各樣的難點,如與理解中心關系密切,教師可巧妙運用這些難點進行訓練。如一教師在引導閱讀《春蠶》時,學生提出:既然學費來之不易,課文為什么不將“我”刻苦學習的情景寫出來呢?這說明學生對“材料選擇”與“中心表達”間的關系不能理解。該教師便這樣順勢引導:①課文寫了哪幾方面的內容?這些內容表現了什么中心?——由內容明確中心;②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圍繞這一目的選擇了哪些材料?——由中心明確材料;③把作者刻苦學習的內容寫進去可以嗎?為什么?——由假設得出結論(這樣寫課文就缺乏明確的中心了)。這就使學生具體理解了中心與選材間的關系,對學生進行了“圍繞中心選擇材料”與“選擇材料表達中心”的訓練。
四、探究膚淺處。
課文有些內容雖不是理解的重點,但教師也要有選擇地加以引導探究,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如《在仙臺》中有這樣一句:“冬天是一件舊外套,寒顫顫的,有一回上火車去,致使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車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庇械膶W生認為這句話說明留級學生對藤野先生不尊重,與課文中心相悖。這樣理解顯然浮于表面,故可聯系下文“他們的話大概是真的,我就親見他有一次上講堂沒有帶領結”引導理解:“他們”指誰?“他們的話”指什么話?“大概”是什么意思?你認為哪些話是真的?哪些話是假的?這告訴我們什么?從而讓學生明白:留級學生所說的“管車的疑心他是扒手”這是假的,而穿衣服“模胡”這是真的,作者這樣寫旨在以藤野先生穿衣的“模胡”反襯其“治學嚴謹”,說明他把全部精力都用到了工作上,無暇顧及自己的生活。這樣引導,可防止學生理解中的淺嘗輒止,以培養其思維的深刻性。
五、巧用精妙處。
學生思維活躍,他們在教學中往往表現出出人意料的“聰明”。為此,教師可捕捉其答問理解中的精妙之處,借機訓練。如閱讀《將相和》,一位教師提問:“秦王說愿意拿15個城換和氏璧,趙王和其他大臣有何表現?藺相如表現又如何?”一名學生回答:“趙王和其他大臣左右為難,無可奈何,而藺相如是不慌不忙,胸有成竹?!痹撋饐栔械脑~語選擇得恰到好處,概括了課文內容,突出了人物特點。由此教師受到啟示,而在后文閱讀中安排了如下訓練:(在橫線上填入合適的成語)“藺相如見秦王對璧(愛不釋手),根本不提交城之事,便假說璧有斑點,要回寶玉,這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藺相如提出要秦王舉行個典禮才肯交璧,其實他采取的是(緩兵之計);舉行典禮的日期到了,可他已派人將璧送回,來了個(金蟬脫殼)?!边@樣引導,不但能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而且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摘要題】運動項目集萃
【關鍵詞】跳遠……
目前,中國跳遠高水平運動員與世界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中國高水平跳遠運動員因為助跑踏板技術不過硬而屢屢出現犯規,導致比賽失利。悉尼奧運會上,中國女子跳遠運動員助跑起跳犯規次數乃世界之罕見,助跑踏板技術本應是在基層訓練解決的技術基本功問題在中國卻成了令國家隊教練非常頭痛的難題。因此,加強基層跳遠運動員的助跑踏板技術的訓練研究,對發展中國跳遠運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助跑踏板技術是跳遠技術的重點和難點,西方發達國家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進行運動訓練發展較快,從而促進了運動技術的提高;中國運用這一技術訓練起步較晚,在廣大基層體育運動隊中,運用高科技手段進行運動訓練更不多見,絕大部分教練員還是憑經驗直接觀察指導訓練。
在運動訓練中,運動員通常無法觀摩自己的動作,只能聽從教練員的語言刺激來領會自己的動作,由于運動員的踏板起跳動作迅速,一般在0.15s左右完成整個起跳動作,這就給教練員觀察運動員的助跑起跳技術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運用多媒體手段與助跑踏板起跳技術相結合,就能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10名二級水平運動員的高速拍攝,對運動員的助跑踏板技術進行分析,并運用多媒體手段與傳統訓練方法分別對運動員進行訓練,通過比較研究,探討改進訓練方法所取得的效果。
1研究方法
1.1運動學測試法采用兩臺SONYDCRPC320E型數碼攝像機,分段對10名男子二級水平運動員的助跑起跳動作進行現場拍攝,攝像機位距助跑道各6m,兩臺攝像機的拍攝范圍各為12m。著重掃描運動員每步助跑的踩點。
1.2現場錄音法采用節拍器,并根據攝像中的腳步踩點,在慢放的狀態下配音,配音后恢復正常播放速度,形成完整的視音頻信號存入計算機。并由計算機控制模擬錄音,經放大,用來改進運動員的助跑節奏。
1.3現場測量法測量運動員助跑的距離、步長和步頻及每次試跳的成績。
1.4訓練實驗法運用所獲多媒體資料(運動員助跑的視音頻信號轉刻成的光盤),對運動員進行訓練。
1.5數理統計法對所獲資料進行統計處理。
1.6測試過程運動員充分準備活動后,每人試跳若干次,跳出最好成績為止。運動員開始測試,為了使運動員助跑起跳技術不受規則影響,要求運動員不踏起跳板全程助跑起跳,通過拍攝、錄音、測量等獲取運動員助跑起跳的圖像、助跑節奏聲、步長、頻率、助跑時間及運動成績,根據所獲得的數據,確定運動員的助跑方式與起跑位置,確定運動員每一步的步點及全程助跑的時間,按照這一指標分兩組進行訓練,每組5人,一組用常規訓練方法,一組結合錄像、錄音、助跑時間及嚴格的步點控制進行訓練,4周后兩組混合測試,檢查運動員的助跑踏板技術情況,看看結果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1.7訓練安排每周訓練3次,每次運動員做20min準備活動,兩組活動的內容完全相同,休息5min開始試跳,每人試跳15次,每次間歇時間3min,每次訓練前后,實驗組運動員要觀看著名運動員的跳躍錄像和自己的錄像,并進行表像訓練,訓練中,要模擬。訓練4周后按比賽規則對運動員進行測試。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犯規次數的變化
表1訓練前后運動員失敗次數均值變化表
附圖
從均值可見:實驗組失敗次數明顯減少,而對照組只減少兩次,說明實驗組訓練方案對減少運動員的失敗次數有較好的效果。另從表2中可知:配對T檢驗表明T值為6.521,顯著性值為0.000,差別具有高度顯著性意義,這說明實驗組對運動員的失敗次數確有明顯影響。
2.2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運動成績的變化
運動成績是反應運動訓練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對運動員訓練前后進行了成績測試,測試結果見表3。
表2訓練前后失敗次數T檢驗表
差值均數標準差T值顯著性
5.354.576.5210.000
表3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測試成績均值表(m)
訓練前成績訓練后成績
實驗組6.917.17
對照組6.937.02
從表3中可以看出,兩組運動員訓練前的成績相差僅2cm,但訓練后成績相差達15cm,這說明實驗組訓練比對照組訓練有較好的效果。同樣是4周的訓練,訓練強度與運動量等都非常接近,不可能對運動員的體能產生很大影響。因此,筆者認為,運動成績的提高與運動員助跑踏板相結合技術的改善有關。從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運動員的起跳犯規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由此,可推測實驗組由于運動員助跑起跳犯規次數少,增加了運動員的助跑起跳信心,敢于加速助跑,而對照組有三人第一次試跳失敗,因而助跑不敢加速,從而影響跳遠成績。
2.3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助跑節奏的變化
跳遠運動的助跑節奏非常重要,合理的助跑節奏是跳遠取得較好成績的必要條件。實驗中,要求運動員每次必須踏準標志點,每次讓學生聽自己最后幾步助跑節奏錄音,并與實驗前所獲的錄音對比,使運動員從聽覺中獲得這種節奏感覺,糾正自己的錯誤。但由于在助跑起跳中,運動員常常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助跑的節奏上,為此,采用了一些專門的聽節奏做動作的小步助跑練習。2周后,發現實驗組運動員節奏感強,節奏的速率比實驗前所獲錄音速率稍快,而對照組節奏無明顯變化。
2.4訓練前后兩組運動員助跑速度的變化
準確的步點,高速的助跑速度和合理的助跑節奏是獲得較好起跳成績的關鍵。由于運動員的成績提高了,因此推測可能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增加了,但短短的4個月,為什么能提高運動員的助跑速度呢?對運動員的錄像進行了反復慢速回放,結果發現實驗組的運動員助跑起跳步點較準確,能發揮自己的速度,而對照組運動員由于步點不穩定,運動員不得不調整步子大小來避免犯規或離起跳板太遠,從而影響助跑節奏和速度。表4是訓練前后最后10m運動速度變化的平均值。
表4訓練前后最后10m助跑速度分段變化表(m/s)
附圖
表4反映出實驗組與對照組訓練前后最后10m的5m分段助跑速度變化情況,從中可以看出,訓練前兩組助跑速度非常接近,而訓練后,第一段5m助跑速度相差4cm/s,而后5m助跑速度實驗組比對照組高9cm/s,比訓練前高11cm/s。盡管提高的速度不是很多,但這也說明通過訓練,實驗組運動員的助跑速度確實是提高了。
3結論
3.1采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訓練,使受訓者通過聽力通道,獲取同步的訓練信息,進一步完善了受訓者的訓練環境。
3.2采用現代多媒體手段進行訓練對提高運動員的助跑踏板成功率有明顯效果,對提高運動員的成績有較好作用。
3.3采用現代教育手段進行訓練,對發展運動員的絕對速度效果不明顯,但對提高運動員的最后階段的助跑速度有一定效果,這可能與運動員的助跑起跳技術的穩定性提高有關。
【參考文獻】
在三年級閱讀教學中,要學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須引導學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段的組合規律,真正讀懂一段話。然后及時指導學生仿照課文中段的組合形式,進行寫的訓練,使讀和寫有機的結合起來,把讀寫訓練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中。這樣吸收在前、表達在后,既培養了學生讀的能力,對段的理解與認識;又培養了學生寫的能力,學會寫好片斷,讀寫相互促進,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讀寫能力。
并列段。即分別說明或描寫幾件事情、幾種情況或同一事物的幾個方面。課文中這種段式較多。如《美麗的小興安嶺》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話,分別寫夏天小興安嶺的樹木、晨霧、陽光和野花。生動具體地描述了小興安嶺夏季的美麗景色。教學時可先讓學生說說全段共幾句話,每句寫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句與句是怎樣聯系起來的,這段話主要寫什么。教后可指導學生觀察校園秋天的梧桐樹、寶塔松,花壇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給學生觀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葉和花的形狀、顏色觀察,讓學生對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通過觀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壯的梧桐樹上那巴掌般的葉子有的變黃了,有的變紅,有的一半黃一半綠,樹枝上掛著的小絨球由綠變黃了;寶塔松仍然碧綠碧綠的;美人蕉火紅火紅的,在濃碧的、又寬又長的綠葉襯托下十分鮮艷;月季花有粉紅的,有深紅的,也有淡紅的,有的花剛開,從羽毛形狀的紅綠色的葉子里張開了笑臉,有的花快謝了,花朵搭下來,像做錯事的小姑娘低下了頭,還有圓鼓鼓的花骨朵,被幾片花萼緊緊包著,里面是紅色的花柱。學生有了感性認識,才能轉為準確的表達。這時可以讓學生以《校園的秋天》為題寫一段話。
總分段。即由總敘和分敘的句子組成的段。這是寫人敘事、寫景狀物的課文中常見的段式。如《富饒的西沙群島》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話,第一句總寫西沙群島是鳥的天下。然后從鳥多,鳥蛋多,鳥糞多三個方面具體分述。教師可引導學生先找總起句,再說說課文其它三句是怎樣具體分述的。課后指導學生觀察花壇中的,重點指導觀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狀、顏色,用鼻子聞花的香味,再以“花壇中的盛開了,多么美麗??!”為總起句,要求學生按觀察順序把的形、色、味具體寫出來。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結果的句子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達》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笔拙溆谩霸趺茨堋碧岢鰡栴}(即結果),第二句用“原來”進行解說。這種段課文中也常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師在教學中可采用引讀法引導學生讀懂段句后,指導學生觀察班上同學遲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動作、神態、語言,寫一段班上同學因病(或因事)上學遲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斷。
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點的變換順序寫的段落。如《三味書屋》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話。第一句寫書屋北墻正中掛的畫,第二句寫畫前先生的座位,第三句寫先生座位四周是學生書桌,第四句寫魯迅的書桌在東北角?!赌暇╅L江大橋》中第二自然段也是這種段式。教學時,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出表明空間方位的詞,讀懂句段的意思,再指導學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兩旁,教室后面的空間方位順序說一說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導學生用《我們的教室》為題寫一段話。課后讓學生按課文中學到的寫作順序觀察自己的臥室或客廳,以《我的臥室》或《我家的客廳》為題,按觀察順序寫一段話。
為了解學生綜合素質能力,我們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2011、2012、2013級的321名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這321名學生在誠信品質方面表現較佳,在吃苦耐勞和抗疲勞能力方面表現一般,但是在創新能力、協作精神、競爭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際能力方面表現欠佳。這說明,現階段,至少部分高職院校學生表現為適應能力較弱、創新能力不強、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不夠等特點。根據麥可思數據有限公司對用人企業和對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跟蹤調查數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素質要求,近四分之三的用人單位選擇了責任心,同時用人單位亦認為團隊精神、道德誠信和溝通能力是企業用人的著重考慮的幾大因素,同時46.39%的用人單位認為團隊精神是本單位聘用畢業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質),另外43.3%的企業選擇溝通能力,41.24%的企業選擇了責任心,41.2%的企業選擇了承受壓力的能力是本單位聘用畢業生亟需提高的能力(素質)。據調查,創新能力、協作精神、競爭能力、抗挫能力和交際能力方面表現欠佳已經成為高職院校各專業學生的共同特點,這種情況甚至普遍存在于本科院校。這些素質和缺陷嚴重影響了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繼而影響了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發展。固然,上述情況的出現與我國應試教育有關,但在現階段,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迫在眉睫。多數高校采取了開設相應心理課程,進行相應的心理干預,但這種方式與應試教育如出一轍,學生能夠掌握理論知識,但卻不能用于實戰。針對上述情況,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每學期開展相應的素質拓展活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如禮儀風采大賽的舉辦,茶藝技能演示、雞尾酒調制大賽等,通過這些素質拓展活動的實施,提高了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的創新能力、協作精神、競爭能力、抗挫能力、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學生在實踐中進步,在實戰中成長。
二、基于素質拓展五維課堂的完善和提升
雖然在五維課堂創新教學模式的培養下,佛山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學生綜合素質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客觀來說,學生綜合素質提高還有一定的潛力和空間。因此,如何繼續提升素質拓展質量,完善五維課堂成為進一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
1.構建專業技能平臺,提升學生專業技能。
酒店管理專業學生除在課堂進行理論學習和專業實訓外,可根據不同年級的技能水平,利用校內實訓設備,構建專業技能平臺,使學生參加相應的技能比賽,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學以致用,另一方面又能使學生通過技能比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明確以后的專業學習方向,再者通過校內技能比賽,又能在學生中行成“比、學、趕、超”的學習環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例如,中西餐宴會設計的素質拓展活動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等。
2.素質拓展活動“由內到外”。
根據麥可思數據公司的研究報告,根據酒店企業的用人特點和要求,酒店管理專業素質拓展訓練活動可適當向外拓展。如開展社區服務、環境保護、“三下鄉”活動等,使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多種形式了解社會,豐富學生的第二課堂,培養學生的責任心、組織能力和交際能力。
3.校企合作,共同開展素質拓展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