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56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生物技術發展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農業生物技術的主要研究內容包括:增強農作物以及畜禽魚的抗性、品質改良、提高產量和生產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質等。其中以轉基因作物的研究和運用最為重要,發展最快。根據統計資料,到2000年,全世界轉基因作物推廣面積達4420萬公頃,比1996年增長了25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從1996年的6個增加到2000年的13個。這其中美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最廣,達到了3030萬公頃,占68%;其次為阿根廷,1000萬公頃,占23%;加拿大300萬公頃,占7%;我國為50萬公頃,占1%。
根據有關專家的看法,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最新發展趨勢表現為:
——研究成果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加速。目前,農業生物技術作為一項高新技術產業在發達國家業已形成,并處于一個高速發展時期。有關專家預測,本世紀生物技術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份額將達到10%以上,而現代農業生物技術又將占相當的比重。世界銀行下屬機構預測世界范圍內轉基因作物產業的交易額為2000年20億美元,2005年60億美元,2010年200億美元;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機構(ISAAA)的預測則分別為30億美元、80億美元和280億美元。
——研究方式集約化、規模化明顯。在政府以及公共機構對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進行投資研究的同時,眾多私有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一領域將是繼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之后的又一個潛力巨大的經濟增長點,私人公司已逐步成為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主體。以美國為例,民營機構1992年對這一領域的投資為5.95億美元,而1999年則達到15億美元。與此同時,世界范圍內出現了生物技術企業領域的兼并和收購狂潮,并購金額從1997年的12.37億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億美元。一些資產過百億美元的巨型跨國公司由此形成,過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隨之向集中化規?;l展。
據業內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購的原因,一方面是為合理利用資源、降低生產成本、優化人員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則是因為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是一個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長周期的產業,小公司在資金、技術、以及抗風險能力上均難以獨立對農業生物技術產品進行研發和推廣。只有強強聯手的大型現代農業生物技術企業才能有效占領市場,與其它企業抗衡。
工業技術論文3100字(一):綠色化學工業技術在化學工程與工藝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在當前國內化工技術迅速提升的背景下,化工產品的增多會滿足人們日常的需求,但是化工產品的生產過程,也會產生較大的污染危害。給社會公眾帶來較大的環境污染破壞,因而,近幾年國內出現了一系列的綠色化工技術,對當前的化工產品生產帶來一定的沖擊,有效地減少了化工產品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
關鍵詞:化學工藝;綠色化工;技術應用要點
0引言
近年,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逐步地提升,國家也大力地倡導在社會中發展綠色經濟,建立友好型的工藝技術。在這種背景下,綠色的化工技術就被研發出來,其中綠色技術更多的是指在傳統的化工產品生產期間,減少對外界環境的污染,降低資源的消耗,實現技術的可持續發展。
1綠色化工技術的重要性分析
化工企業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應用綠色技術來避免生產過程給外界環境帶來的破壞和污染。盡量地去降低能耗,使用節能環保的材料,這樣才能夠使公司在激烈的化工市場中,獲得獨特的競爭優勢。從原材料運輸到工廠,然后再將原材料運輸到生產線上,在各作業環節加強控制,使化工產品的生產走向環保化。利用零污染、低耗能的技術,來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進而全面提高化工企業內部的制造技術水平。在印刷和藥物的生產領域中,都會應用一些綠色化工技術,此時該技術就為國內的化工行業指明了未來的發展方向。
2綠色化工技術在化學工程中的應用分析
2.1合理地選擇催化劑
在化工產品的生產領域中,使用大量的催化劑(如圖1所示)會顯著地提高化學反應的效率,進而加快化工產品生產的速度,可以明顯提高整個化工產品的經濟效益。因而,化工企業應該根據實際的化學反應狀況,以及根據生產出來的化工產品特性,來選擇催化劑。此外,還要避免化工產品所形成的副產物被隨意地丟棄、排放,而造成化工產品的副產物危害到外界的環境。此時,要重點去管控好催化劑的使用,應用一些無毒無害催化劑。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加強對各廢棄物排放管控,應該結合實際的要求,來選擇催化劑材料,選擇毒性不大,而且危害程度較低的材料,才能夠保證化工產品的生產綠色化。
2.2應用沒有污染的化工原材料
科學地選擇化工材料是降低化工污染的一個有效的方法,通常情況下,社會公眾都會認為化學合成物大多都是化工原料,并且認為大多數的化合物都有毒性,會對人體產生較大危害。隨著近年國內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一些化工原料被研制出來,有些化工原料是從農作物和植物中提取出來,它可以替代化學的合成物,來充當化學產品的制劑。因而,選擇危害較小、綠色環保材料,從源頭上去抑制化工的污染。在生產期間,確?;瘜W制劑使用合規,避免使用那些毒害較大、污染較大的化學藥品。
2.3科學選擇化學反應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要求能夠使用一些高效的化學反應,才能夠提高化學反應效率。通?;瘜W反應都會產生副產物,而對外界環境帶來污染破壞。此時,公司要綜合考量化學反應經濟性和環保性,來實現降低污染的目的,這也是當前綠色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和應用的目的。公司綜合考慮經濟成本、經濟效益和污染問題,應用合理的化學反應方法,來實現控制化工污染的目的。
3綠色化工技術的應用分析
3.1應用清潔的生產技術
化工企業應用比較清潔的技術,能夠有效地減少生產過程的污染,例如,通過一定的處理設備,來降低化工產品的粉塵、廢氣,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利用,這樣會實現資源的高效使用,也能夠減少固體垃圾的產生。當這些化工的污染物進入到地下水和土壤中,會擴大污染的范圍。有些工廠內部有大量的懸浮顆粒物的粉塵,這些粉塵就會形成粉塵污染,空氣中的固體離子增多,當吸入到人體內部會直接導致心肺病的產生。因而,要科學地處置生產現場的粉塵和廢棄物,來實現環保生產的目的。
3.2應用生物技術
將新型生物技術運用到化學制品的制造中,例如可以運用基因工程技術、生物技術和細胞工程技術,利用生物體內部所產生的生物酶,來作為化學反應的催化劑。將生物化工的合成技術作為當前化工產品的一個主流技術,可以實現綠色生產的目的。生物技術中的膜技術是仿生學的一個重要技術組成,它也可以實現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來形成化學品。綠色的生物技術需要從動植物內部提取相應的原料,例如,煤炭、石油等都是由生物經過數萬年的生物化學反應,而形成的能源原料。在當前的一些化學反應中,會使用生物酶作為催化劑,這種催化劑的催化效率顯著地要高于化學試劑的效率,這樣生物酶作為催化劑,可以實現環保生產、無污染生產的目的。并且化學的反應比較溫和,形成的副產物對外界環境危害較小。
3.3利用友好型的環保產品
在化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會直接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而,在使用環保產品期間,要盡量地避免使用那些高污染的產品。汽車在行駛中可以燃燒生物柴油、生物汽油,這些生物材料的生產制造不會對外界產生較大的污染。同時,生物酒精汽油燃燒時對外界的環境破壞力度較小,有些化石燃料內部有大量的硫化物,在燃燒之后,會產生二氧化硫,會直接危害到大氣的平衡,以及會給國內的大氣帶來破壞。社會公眾平時會使用一些塑料的產品,塑料的包裝袋,這些塑料袋的使用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捷。當人們使用完了之后,就會將這些塑料袋隨意丟棄,塑料袋難以分解,分解時間會長達數百年,會給社會環境帶來極大的影響,也會形成大量的固體廢棄垃圾。因而,需要對現有的化工技術進行轉型升級,生產一些環保型的乙醇汽油,可降解分解的塑料,供為大眾使用。例如,化工產品生產單位將其經營的重心轉移到綠色產品生產上,大量的使用農作物植物,作為原料的提取材料。在生產期間,可以使用甘蔗來提取乙醇,作為稀有的原料物質。
3.4清潔生產技術的應用
當前國內的清潔生產技術已經被應用到金屬冶煉,海水淡化等各個行業中,應用的清潔技術生產的有害物質不多,而且清潔技術會直接將廢棄物排放控制在環保的要求標準內。在海水淡化工程中,應用環保清潔的方法,來在海水中去提純淡水。淡水是人們基本的生活用品,社會對于淡水需求量較大,然而國內淡水資源卻偏少,這是利用海水淡化技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淡水資源。在生產淡水期間,利用環保型的化學制劑,來提純淡水、蒸餾淡水,這種化學試劑的危害都較小。
3.5優化改善現有的化工工藝流程
在化工產品生產期間,企業要轉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改變過去僅僅依靠一個裝置給各個設備供熱的模式,可以給廠房的頂層安裝太陽能電池板,來利用太陽能為化工生產線提供電力來源。此時,化工產品的生產單位也可以購置余熱的收集裝置,利用該裝置,可以將生產線上的各類熱收集。然后,對這些能量進行轉化,進一步地轉化為電能,來為生產線進行循環的使用。
在生產化工產品期間,也可以利用電機驅動的方式,來作為生產線的電力來源。應用變頻的電動機,會降低電能消耗,有些電機在開機時浪費的能源較多,此時應用變頻電機控制電機中的頻率,來減少電力能源的浪費消耗,也能夠使整個生產線變得更加穩定。在生產環節中,會產生許多化工副產物,這些副產物對外界環境有一定的污染。但是通過將這些副產物的回收利用,可以提高公司的經濟效益。
4結語
近年,隨著國家大力地倡導生態文明的建設,化工企業要響應國家的號召,來引入綠色化工技術,降低化工產品生產過程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提高化工的產品生產經濟效益,提高原材料利用水平。
工業技術畢業論文范文模板(二):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進步的影響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尤其是在加入WTO之后,我國經濟也快速融入經濟全球化大環境。經濟發展速度、規模與科技水平息息相關,是實現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動力。目前,外商投資模式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重要地位,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對工業技術水平的提高與進步產生巨大影響,也對工業技術自主研發產生一定程度上的制約。因此,要重視對外商投資問題的研究,明確技術目標,結合我國發展實際,構建更顯科學與有效的發展策略,加快我國工業技術發展進程。
關鍵詞:外資;工業技術;影響
一、前言
對于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是源泉與動力,是衡量一個地區競爭力的重要尺度。技術進步主要涉及本國技術能力以及技術獲取。前者以技術開發與創新為主要任務,后者是通過從國外直接引進先進技術、引進外資獲取等方式來提高本國的技術水平。立足工業技術領域,外資獲取是當前重要形式,對我國工業技術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因此,需要進行全面與深入的分析,在根本上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技術進步。
二、結合社會發展全面分析我國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進步中,各個行業發展迅速,很多行業都出臺了大量優惠政策,以求吸引更多外商投資。具體來講,吸引外資的主要原因涉及如下幾個方面。
(一)國內市場優勢突出,潛力巨大
對于我國而言,人口眾多,工業化進程發展速度較快。在這種情況下,我國急需國外先進技術的支持,借以實現工業技術水平的大力提升。另外,對外商而言,歐美市場相對飽和,行業競爭異常激烈,因此,需要更具潛力的市場,具備較大的容量,呈現多層化特征。
(二)勞動力優勢巨大,原材料成本較低,有利于外商產品競爭力的增強
在我國,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原材料價格具有明顯優勢,為外商企業成本的降低創造有利的條件,有利于全球競爭力的提升。也就是說,在我國,勞動力與原材料競爭力更具優勢。
(三)工業制造整體水平較高,消化吸收先進工藝的能力較強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整體能力較強,擁有大量技術能力強、熟悉制造工藝的工程技術人員,學習與掌握能力突出,能夠較快理解與掌握引進的生產線的制造工藝,加快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三、探討利用外資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的影響
(一)多種外資類型對我國工業技術產生差異化影響
依托貿易與技術合作,我國逐步進入外商價值增值鏈與經營網絡之中。盡管外商擁有資金技術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技術是增強競爭力的根本保障?;诖?,外商投資技術的應用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綜合考慮研發能力與產業架構。首先,對于外商投資,其應用的水平如果高于我國技術水平,但是,立足其母公司發展,尚不屬于最為先進的技術。這種情況下,投資的目的是規避貿易壁壘,謀求與占領更加廣泛的市場。從實際情況分析,我國工業技術研發水平雖然發展迅速,但較之世界先進水平仍有距離,同時,市場進入壁壘不高。因此,跨國公司在資金、營銷等領域優勢突出,極易獲取競爭優勢。其次,以母公司技術為主導,產品銷往國際市場,主要體現為高新技術產業。在全球一體化與信息化的發展中,產品周期較短。立足現代社會,信息技術發展迅速,這種趨勢的進一步發展促使我圍一些行業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
(二)正視核心技術的作用,加快技術革新
基于此,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價值主要體現在我國的比較優勢。借助這種技術模式,雖然引進了現代化的自動生產線,能夠實現“干中學”的目的,同時,我國的制造技術水平突飛猛進,但是,無法獲取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產品的核心生產過程仍在其母國生產,只把技術含量低的零部件、產品的最終成品組裝放在我國進行。鑒于技術進步速度的加快,一旦忽視核心技術的掌握,將永遠陷入創新追趕之中。一旦跨國公司撤走,會導致技術的滯后,不利于我國整體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我國的技術進步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提升我國工業技術進步水平
技術的發展是積累與漸進的過程,因此,要制定科學發展戰略,遵循“學習、合作、競爭”的基本原則。要增強主動性,用于面對挑戰,積極進行學習、合作、交流與競爭。具體來講,首先,要關注外商全球戰略計劃,在其轉移的一般制造業和硬件產品的加工中進行合作學習,達到提升自己的目的。其次,融入外商技術開發項目,借助合作,增強能力。再次,積極創新,開發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參與競爭?;诖耍涌煳覈夹g發展,最大化發揮效用,提升我國工業技術水平。
論文摘要: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農業將經歷具有重大意義的革新。毫無疑問,生物技術作為科學和技術在這場變革中將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原則上講,生物技術本身有能力幫助人們提高農業生產力和保護環境,但在實踐中,生物技術作為環境保護的人其作用相對來說是微乎其微的。人們對它在環境保護以及促進人類進步中的作用仍將拭目以待。
一、生物技術給農業發展帶來機遇
廣義上講,生物技術是利用有機體、死細胞、活細胞以及細胞內含物,采用特殊的過程生產出特殊的產品應作到農業、醫藥以及環境修復治理中,尤其是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現,它能改變、取代物種的基因。
生物技術在農作物中已有廣泛的應用。最初通過遺傳工程獲得而進入市場的作物是:玉米、大豆和棉花。它們經轉基因后具有抗除草劑和棉鈴蟲的能力。這種玉米、大豆和棉花從Bt細菌獲得基因,經遺傳改良后具有防蟲害的能力。利用Bt細菌獲得經遺傳改良的作物的潛力是相當大的。例如:美國有200萬hm2的Bt棉花,澳大利亞有40萬hm2,兩者各相當于2.5億美元價值。如果將Bt玉米引種在美國1000萬hm2的土地上,只要增產5%,就意味著能增加3.5億美元收入。這項技術進一步促進了Bt制劑控制蟲害在商業上的應用。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經轉入特定基因的玉米品種,這些品種能同時抗除草劑和一些蟲害。
生物技術在畜牧業上應用所獲得的益處與在農作物上相似。一方面,生物技術有助于提高畜禽的生命力以及消滅競爭者。促進畜禽生長的物質有生長激素以及促進其生長的調節劑,這些物質可由基因工程而獲得。如利用鼠類基因(該基因能促進角蛋白的形成)能獲得了經遺傳改良的綿羊,這種綿羊比普通棉羊產毛量能提高6%左右。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在提高農作物產量、質量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畜牧業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例如,通過控制飼料作物體內碳水化合物含量可提高畜牧業生產力;利用基因調控技術可以提高包括豆科作物在內一些作物的蛋白質含量,減少飼料作物中難消化的木質素含量等。達比等人已生產出一種轉基因三葉草,可應用于澳大利亞綿羊牧場。該基因來自向日葵,經轉基因的三葉草能制造富含氨基酸的蛋白質,該蛋白質經食物鏈進入綿羊體內,進而能提高產毛量。
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益處也包括在生態和環境兩個方面。利用生物技術提高現有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可以減低農業向原始的、自然、半自然生態系統擴張的要求,因此,它有助于有人類保存、保護地球上僅有的自然生態系統及其資源,有助于人們未來再利用其中的基因資源開發新的產品。
生物技術已用于生產抗蟲害、抗除草劑作物。正如前面所述,一些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等具有抗蟲害、抗除草劑的能力。1995年人們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轉基因馬鈴薯,這種馬鈴薯能產生水晶蛋白,而水晶蛋白對科倫那多馬鈴薯甲蟲有毒害作用。這些轉基因作物能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殺蟲劑及其殘留物對食物鏈、水體造成污染,從而有利于保護生態環境。
在許多農業生產區,土壤氮素可利用量是制約農業生產力提高的一個重要因子。而一高科技農業生產區使用人造氮肥是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制造氮肥要利用大量能源,據統計,英聯邦農場平均投入的能源大約有50%來自肥料。由施用肥料而產生的溫度氣體(二氧氣化碳、氮氧化合物等)不可避免地促進地球氣候變暖。除此之外,農業土壤的氮素流失是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原因。
生物技術的利用能為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潛在的、真正有價值的幫助。
同樣,人們可以利用真菌來提高土壤養分的有效性。溫萊指出:特定的真菌類能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從而促進作物生長;真菌也能通過分解有機物質(例如纖維素等)釋放出糖類,促進固氮菌的生長。進一步提高土壤養分有效性的可能,包括獲得轉基因細菌和真菌,以進一步增強它們制造養分和釋放土壤養分的能力。轉基因作物的最終目標是使作物本身能夠自行固氮,避免、減少使用人造肥料,從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破壞。這在目前尚不可能,但在將來卻有望實現這個目標。
二、利用生物技術發展農業應注意克服的問題
從經濟角度上講,生物技術帶來的不利并不明顯,然而,它會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因為,生物技術公司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發達國家可以通過輸出生物技術產品而獲得利潤。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由于技術、及其產品還遠沒有被廣泛接受。
生物技術可能引起生產方式和人類健康的退變。這種情獎品可能會隨著需要特定處理的轉基因作物的出現而產生,特別是抗除草劑的轉基因作物出現。農民必須從同一公司購買種子和除草劑,否則除草劑起不了作用。同樣的問題也可能在需人造肥料的轉基因作物上出現,這些轉基因作物會取代傳統的依靠有機肥的作物,后者在發展中國家是很普遍的,并且也有利于環境保護。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應用對發展中國家的農民也會造成許多困難。生物技術也會對人類的健康制造麻煩。近年來在英國已有這方面的報道。特別是當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的基因轉入農作物時,例如,堅果能引發人體過敏反應,若它的基因被導入其他作物,則有可能其他作物也會引起人體過敏。為了預防起見,轉基因作物產品必須經免疫測定篩選后才能利用。
生物技術也可能引發環境問題。人們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出抗旱、耐鹽、抗病蟲害作物同時,也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受嚴重破壞,甚至導致一些物種滅絕。這一結果是由于生物技術促進農作物向它原本不適應的地域擴張而造成的。生物技術同樣加速土壤侵蝕和沙漠化。農業,尤其是耕作農業的擴張會增加除草劑、殺蟲劑、人造肥料的使用,農業中不斷投入的能源促進全球變暖。與此同時,氮素生物化學循環的改變也加劇了水體的富營養化,直接影響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
關鍵詞: 生物技術專業 目標定位 教學改革 綜合院校
21世紀生物產業成為繼信息產業之后世界經濟中又一個新的主導產業,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的重大突破正在迅速孕育和催生新的產業革命。近年來,高等院校尤其綜合性大學紛紛設置生物技術專業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對生物產業人才的需求,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存在著明顯的“生源需求導向”,在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上是“模糊的復合型”,在教學上傾向于重理論輕實踐。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生物技術專業整體的建設與發展。尤其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高等教育的目標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和教學改革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1.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的思路和目標
近年來,我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在教學上更多地沿襲了學歷教育的教學方法,始終未能徹底擺脫學科型教學模式的束縛,成為傳統本科教育的“翻版”。因此,積極探索符合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務之急。
1.1課程體系開發的思路和目標
課程體系建設中,要改變傳統的“學科本位”課程觀,按照“厚基礎、寬口徑、廣知識、強實踐”的培養目標,向“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的課程觀。主要改革思路是:注重生物技術與產業化管理相結合,增強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形成模塊化、彈性化的課程體系,適應行業和社會對應用人才規格多變的需求。要改變傳統生物技術專業的專業課程設置方式,開設以上游應用技術為背景的模塊化專業課程,如生物制藥技術、食品生物技術、農業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藥物等;同時,增設以“下游工程”為背景的營銷、物流、管理等經濟管理類模塊化專業課程。模塊化專業課程的設置,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關于生物技術前沿的講座及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及其相關產業管理的需要。
1.2實踐教學建設的思路和目標
要改變傳統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思路,使生物技術教育向實踐應用方向發展,實踐教學建設就要緊緊圍繞生物技術產業對“雙料人才”培養的要求,按照認知實習模塊、基本技能訓練模塊、技能強化綜合訓練三個模塊的特點,構建由實驗實習、專業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系列所組成的新的實踐教學內容體系,并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具體可重點考慮以下實踐教學環節:(1)生物技術產品的生產、分析檢測;(2)生物技術應用性科學試驗與技術推廣工作;(3)生物技術產品的市場調查及前景預測;(4)生物技術產品的營銷和物流管理;(5)生物技術企業的生產運作管理、信息與技術資源管理與質量管理,等等。
1.3注重教師綜合能力發展和引導
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引導作用,專業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首先是學生將來從事本專業崗位的“榜樣”,然后才是教育者,而只有“復合型”教師才能夠勝任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工作。學校應該重視專業教師的全面發展,努力加強“復合型”師資隊伍建設。鼓勵教師參加教師“崗位”技術培訓和進修,保證知識技能的不斷更新;鼓勵教師參加與崗位相對應的技術等級和技術水平考試;鼓勵教師參與應用型課題的開發與研究,加強與企業的聯系與合作?!皬秃闲汀标犖榈慕ㄔO是專業建設的重中之重,學校應把“復合型”師資建設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來抓。教師自己也要拋棄過去的簡單理論教學的短期行為,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加強理論和應用的結合。這樣教學才能有特色,教育質量才能有保證,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歡迎,才是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長遠的生存和發展之道。
2.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的定位
2.1人才層次定位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對生物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類別之分的。傳統學科型教育在人才層次定位方面有自身的特點,學科型高等教育以學科建設和發展作為專業改革和建設的出發點,培養目標突出“學術型”人才層次。但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的大眾化,這一目標要有改變,要以需求為導向設置專業,圍繞地方或行業經濟發展的需求開展專業教學建設,培養目標突出“理論﹢應用型”人才層次。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的人才必須適應時展的要求,緊密依托行業或企業,滿足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人才層次定位應立足于培養高素質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這既不同于研究生階段培養的“學術型”人才,又不同于高等、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操作型”人才。對于有興趣、能力,愿意以后從事生物技術研究相關工作的學生,要培養他們成為“學術型”人才,除了具備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知識體系,還要把握生物技術研究前沿和總體進展。
2.2知識結構和素質能力定位
我國生物技術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重研究、輕應用”,不能形成“科研—商業化”的良性循環[1]。造成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企業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的人才大多不懂生物技術,同時專業的“學術型”人才又不懂市場開發。據權威人士估計,我國在生物技術領域中,“上游開發”僅比國際水平落后3—5年,而“下游工程”卻至少相差15年以上[2]。改變這一狀況,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雙料人才”。因此,學生在學習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還應學習法律、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物流管理、電子商務等工商管理專業類的知識,讓在校學生具有復合型人才所需的知識結構。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學生素質能力定位的依據是人才層次的定位。為了適應“上下游工程人才”培養的需要,學生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廣博的知識素質、較強的能力素質和健康的身心素質;了解、掌握生物技術及應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具備外語、計算機、法律、管理和經濟應用文寫作基礎;具有較強的市場經濟意識、社會適應能力和職業轉換能力;具有較強的組織能力、協調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2.3職業取向定位
有些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的職業定位只針對某一單獨的崗位,例如食品發酵領域。隨著社會人才總量的不斷增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相關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主要為高層次生產或管理人員;對于一線操作任務,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企業多由高職或中職生來完成,對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限[5]。因此,職業取向定位的狹窄性,給學生的就業方向造成了一定的模糊性:在生物技能工作崗位競爭不過高職生和研究生,在企業經營管理工作崗位又沒有明顯優勢。為了使培養出來的人才有較強的適應性和就業靈活度,職業取向定位必須有明確的行業依托,即根據行業特點和要求,針對相關崗位確定職業崗位,例如,可以與農業、食品、藥品、發酵、園藝、環保等行業或領域相結合。這種面向職業崗位的人才定位,既可避免人才培養目標上的“模糊不清”及“重理論帶來的不適用”等不足,又能夠培養出真正滿足不同行業不同崗位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并能夠讓學生以行業需要為主線,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構建相對系統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另外,還需開設與生物技術相關的法規、知識產權等彈性化課程,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生物技術產業管理的需要。
3.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教學改革的實踐
南通大學生物技術專業自設立以來,經過近幾年的改革與發展,通過不斷探索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和深化教學改革,生物技術專業課程建設走向了健康發展的軌道,現已成為定位較準確、特色較鮮明的專業。
3.1培養目標
根據對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的生物技術及相關行業人才需求情況調研,結合我校的專業優勢和條件,我們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人才層次、知識結構、素質能力和職業取向等方面都進行了準確的定位,并在教學實踐中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具體而言,我校目前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符合南通市,以及長三角地區生物技術及相關產業需要、具備基本從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掌握現代生化技術及產業化科學原理、工藝過程和工程設計等基礎理論、基本技能,能在生物化工、生物發酵、生物制藥、藥物分析、環境治理及保護、食品加工及制造等相關領域從事開發、生產、檢測、營銷、運輸、倉儲、配送、管理或科研輔助等工作的理論應用型專門人才。近年來,我校生物技術專業總體質量和綜合素質都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學生的從業單位反響良好,初步樹立了生物技術專業在本行業中的名聲。
3.2教學改革實踐
根據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在教學改革實踐中,既要考慮知識的銜接及其先后程序,又要符合教學規律、循序漸進規律、因材施教規律、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等;既要通過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實踐實習的改革,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素質教育融為一體,又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質量的專兼結合、校企互通的能工巧匠型教學團隊。
3.2.1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
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必須體現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要尊重學生基本學習權益,給學生提供多種選擇方向,使學生獲得個性發展與工作崗位需要相一致的職業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奠定基礎。因此,我們將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分成三大部分:職業基本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其中,專業拓展課程是我們今后課程體系改革的重點。在專業拓展課程的設置上,結合我校為綜合性院校的優勢,我們鼓勵學生選修以企業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概論和經濟法等經濟專業為主的其他學院的課程,或要求輔修取得這些與生物技術應用相關專業的第二學位,完善生物技術專業職業崗位的知識體系。
3.2.2實踐教學改革
目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明顯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傾向。為此,我校生物技術專業在加強實驗室硬件建設的同時,從實驗的內容、方法和管理改革入手,強化實驗的考核、認知實習和頂崗實習,確保實踐教學的質量。
首先,增加投入,改善實踐條件。尤其近幾年來,我們利用生物學作為學校申博的支撐學科優勢,積極爭取國家和學校資金,來改善生物技術實驗室的設備。我?,F有的生物技術專業實驗室存設備齊全,基本能夠滿足與生物科學相關實踐實驗教學的需要。
其次,借助外部資源,實行資源共享。生物技術專業屬于高投入專業,實驗設備等各項投資大,尤其是代表上游生物技術發展的基因工程領域學科的實驗儀器特別昂貴,在現有辦學體制下,對于一個地方教學研究型高等院校,短期內通過籌資方式解決實驗室經費不足問題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我們在儀器購置和實驗課程的設置方面并沒有簡單照搬研究型院校的實驗室建設模式,而是整合學校內部及外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例如,有些大型精密儀器使用就是借助醫學院實驗室;與生物技術相關工程設備借助機械學院,借助校企合作平臺,采用“共建共管共用”的運行機制,不斷開辟新的校外實訓基地并長效運作,現在我們已經與南通百奧制藥有限公司,南通伊士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海門聯海生物和江蘇賽奧等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
最后,合理調整實踐教學計劃。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重點應突出理論應用技能培養,達到這一目的,應保證有一定時間參加社會實踐和實習,并能在生產實踐中得以應用。為此,我們建立了實踐見習,科研導師,畢業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在大二就開始,通過前一年年在校學習基本理論知識及基本操作技能,適時到實踐實習基地進行短期訓練,大三時學生在前兩年學校理論學習基礎上,選擇導師,參加導師的科研工作。在輔助導師的科研工作中提高學生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對生物技術專業的興趣。大四的畢業實踐,是我們實踐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老師提供研究課題,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畢業論文研究課題,通過老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大大提高了畢業實踐的效率。在長達半年多的實踐中,學生切實提高了實際操作能力。這些實踐練習,有效縮短了由學生轉化為職業人的時間,使我校畢業生大多能較快進入狀態,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
4.展望
近年來,生物科學和生物技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國際上很多重大成果的出現,都與生物技術密切相關。國內的生物技術產業也正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起飛階段,要使科研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轉換為生產力,我國迫切需要大批既熟悉生物科技知識,又熟悉產業化諸多環節的復合型人才。雖然我國生命科學學科目前每年有四五萬名畢業生,但是由于生物學科仍然采用傳統意義的學科分科和專業分支,教育模式和知識結構并沒有相應更新?!跋掠喂こ倘瞬拧迸囵B的缺位,已成為制約生物技術產業發展的瓶頸,這就要求綜合院校生物技術專業應重新審視和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與時俱進地進行教學改革,讓在校學生能夠向復合型人才靠攏,以便更好地適應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對新類型、新能力人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食品檢驗中常用的生物檢測技術
1.1生物酶技術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顧名思義,指的是一種聯合了生物酶技術和免疫分析技術的新型技術,這一技術集合了生物酶技術和免疫分析技術兩者的優點,在食品檢測方面有精準良好的表現,受到了檢測人員的青睞。除此之外,該項技術還具備其他方面的優點,例如檢測的效率高、速度快,這也是其能被市場廣泛應用的原因之一。當然,這一技術并不是完美的,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弊端,限制其被推廣和普及。例如,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只能夠對成分固定的食品進行檢驗,如果食品的組成成分處于變化之中,則無法順利地利用這一技術。此外,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只能夠對一定量的化學成分進行檢驗,大多數化學成分在這一技術下是體現不出來的。同時,也無法對組成結構類似的化合物進行準確的檢驗,這是由于這樣的化合五會自發地進行交叉反應,使得其化學成分發生變化。這些領域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無法涉足的,如果不顧后果強行使用,得到的檢測結果無疑會誤導市場,對食品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1.2分子生物技術
用于食品檢測的分子生物技術,包括核酸分子雜交、重組DNA技術和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和PCR技術可以檢測生物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2]。PCR技術主要判斷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程度,并根據某些微生物特定基因的擴增來檢查食品是否被微生物污染。污染取決于遺傳背景和基因序列檢測的準確性,這是PCR技術的優點之一。分子生物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中發展最快的食品檢測技術。
1.3生物傳感器技術
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很好地檢測有害物質。該方法比較方便,能夠做到在線檢測。檢測速度快,靈敏度好。其工作原理是在某些處理后使用酶、抗原、抗體、DNA和其他物質作為分子識別元素,與被測物質特異性結合,最終通過信號轉換器產生光和熱等復合物??梢酝ㄟ^擴展和放大輸出來獲得測試結果。生物傳感器技術可以分析生物成分里的蛋白質與糖分,細菌中的大腸桿菌與致病菌,毒素物質中的細菌毒與素腸毒素等。
1.4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術主要通過微點或光電導原位合成有序地固化載體表面的生物分子,然后形成二元分子排列。然后,相同產物的雜交分子將產生某些信號。根據信號的強度,可以通過特定儀器測量雜交分子。檢測效率更高,速度更快。通過對測定結果的分析,得出結論。生物芯片技術的特點包含多樣化、高通量、測試時間短、應用的樣品量相對較小且易于攜帶等。因此,它經常用于食品檢測。但是,該技術的應用性能需要提高,技術成本相對較高,這阻礙了該技術的應用[3]。
2食品檢驗中生物技術的應用
食品檢驗方法涉及到眾多領域的知識,例如物理、化學、生物知識等。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以及過去人們對生物知識的了解相對較少,傳統的食品檢驗方法在被研發出來時,往往只借助了化學物理知識。但眾所周知,食品是否安全與其組成成分以及生物結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單純依靠物理化學知識顯然無法對食品進行準確的檢驗。甚至可能產生一定的誤導效果,使得食品檢驗的結果存在偏差。在生物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當前階段,食品檢驗得到相當大的推動作用。大量優質有效的生物技術被應用于食品檢驗中,顯著地提升了食品檢驗的質量和效率,為人們的生活健康提供了堅實的保障。接下來,將介紹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幾種常見應用,并對其優勢和不足進行詳細的分析。
2.1檢驗有害微生物
眾所周知,食物的來源途徑多種多樣,在運輸途中更是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在這些過程中,食物不可避免地與空氣接觸,并不斷滋生出微生物。在過去,由于相關技術的限制,人們對微生物的了解相當有限,誤食有害微生物的情況并不鮮少。有害微生物隨著食品進入到人體內,會對人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一些毒性較大的微生物甚至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因此,對食品微生物種類進行檢測是很有必要的。生物技術能夠對有害微生物進行比較準確的檢驗,主要是通過酶聯免疫吸附技術和聚合酶鏈反應。在生物檢測合格的前提下,食品才能進入市場,保證居民的安全。
2.2檢驗殘余農藥
為了防止農作物遭受病蟲害,在農業種植過程中,農民往往會對作物噴灑農業。雖然作物的收獲得到了保障,但農藥也將伴隨著農作物的整個生長周期,在進入市場以前,仍然存在打量農藥殘留。農業隨著食品進入人體內,會嚴重損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目前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農作物的農藥殘留量標準,但顯然這一標準并未得到具體落實,一些農戶缺乏對農藥危害性的認識,在進行農業生產時,罔顧相關制度,生產出農藥殘留量超標的作物。因此,對農作物農藥殘留量進行檢測,能夠有效保障食物的安全?,F在比較常用的方法是酶技術和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有效測定農藥的殘留量。
2.3檢驗食品的成分與品質
食品的構成成分決定了其營養價值,也給食品的定價提供了有效依據。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看,食品中如果含有有害成分,則不合適進入市場販賣。例如,過期變質的食物在組成成分上已經有了顯著的變化,而不符合生產要求的食品更是含有過量添加劑,這樣的食品顯然不利于人們的身體健康。利用生物傳感器技術,能夠精準地測定食品中各成分的種類和含量,是人們檢驗食品安全性的強有力手段。生物傳感器在食品配料檢測方面具備眾多優良的特性,例如其能夠根據食品的氣味做出合理的判斷,能夠提升檢測的準確性和效率。
2.4檢驗轉基因食品
隨著生物技術的發展,轉基因食品正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轉基因食品是生物學家利用遺傳學的相關知識,對植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得到的一種新型作物。與一般的農作物相比,轉基因植物具有眾多優良的特性。例如無籽西瓜,主要是用二倍體和四倍體進行雜交,得到在染色體配體期間紊亂的三倍體,這就產生了沒有后代的無籽西瓜。無籽西瓜無疑受到了人們的廣泛歡迎,其他的轉基因作物也具有各自的優勢,例如個頭比普通作物大等特性。這將給種植作物的農民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因此轉基因食品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然而,由于轉基因技術的發展時間相對較短,一些轉基因技術還存在一定的缺陷和弊端,這導致了進入市場的轉基因食品不合格。有害的轉基因食品不但會給人體健康帶來不利影響,同時也會對生態環境及物種平衡產生破壞。因此,在轉基因食品進入市場以前,必須進行嚴格謹慎的檢測。目前常用來檢測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技術不算多,主要是一些生物技術。借助轉基因食品內部含量豐富的蛋白質,以及活性較高的酶,可以實現對轉基因食品成分的檢測,進而給食品的生產加工提供較為精準的依據,為人們放心安全地食用轉基因食品可供可能性。
綜上所述,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對于身體健康的重視程度也日益增長。食品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量來源,食品是否安全決定了人的身體需求是否得到滿足。相關研究顯示,近年來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降低了居民的生存幸福感。在這樣的環境下,對食品安全進行檢測是很有必要的。借助相關技術,能夠實現對食品各方面的檢測,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強大的保障。
【生物博士論文參考文獻】
[1]劉重慧,范譽川,徐明宇等.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食品與機械,2017,33(9):203-207.
[2]朱婭媛.現代生物技術在食品檢驗中的應用[J].現代食品,2017(12):67-69.
關鍵詞:海洋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創新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領域越來越重要的一個目標。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社會變革與進步的一個重要指標, 也是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海洋生物技術作為一個全新的學科,具有巨大的應用價值和潛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高新技術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先后制定了國家發展計劃,把海洋生物技術研究確定為21世紀優先發展的領域。1996年,中國也非常及時地將海洋生物技術納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標志著我國海洋生物技術走向了新的階段。為了適應社會發展的的需求,鹽城師范學院新設立了海洋生物技術特色專業,建設目標是為海洋開發輸送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學校改革了教學理念,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建立適應社會需求的課程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高等院校的教學改革中,課程體系是實現培養目標,構建學生知識結構的重要環節, 是教學改革的核心,制定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為此,我們采用“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三個層面有機結合的方式來設置課程體系。為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程內容方面,大量吸收當今科技發展的新成果,壓縮了理論課時,相應地增加了應用型課程和實踐技能課的比例。
我們取消了純理論性的“海洋科學導論”,新增加了應用性的、跟鹽土農業有關的課程“灘涂增養殖學”。更改了“海洋生物技術”課程中理論內容和實驗內容,將課時比例調整到了2:1。開設了多個個性化課程和海洋生物技術前沿科技的專題講座,讓學生能夠實時的了解該專業的發展現狀。
二、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優化人才培養模式
隨著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也應更新教育理念,將過去的“填鴨式”和“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向開放式課堂教學轉變,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始終把學生放在第一位,將單純的傳授知識發展為傳授知識和培養創造力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采取靈活多樣的啟發式、互動式、現場式等教學方法以活躍課堂,加強師生間的互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綜合運用現代化的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教室多媒體,在抽象的理論知識講授中多插入圖片、動畫和影音,做到圖文并茂,幫助學生理解,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到“教”和“學”的統一,改善教學效果。打破封閉式的教學模式,積極開拓雙語教學,鼓勵學生養成查閱外文文獻和閱讀外文原版教材的習慣,實時了解國外海洋生物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做到與世界接軌。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關注學生的不同特點和個性差異,尊重學生的個人選擇,注重因材施教,發展每一個學生的優勢潛能,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跨學科、跨專業修讀第二學位,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此外,從考查學生能力的方向出發,改革考試形式,在試卷設計上減少客觀題目的數量,加大主觀性、設計型和綜合性題目的比例;在考試總成績計算方面,提高平時成績的比重;通過改革考試方式,改變學生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的學習態度,讓他們做到徹底領會知識的內涵,做到舉一反三。
三、教學與科研實踐相結合,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途徑
海洋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實踐性較強的教育活動, 需要培養學生養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一定的創新能力。為此,我們推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完善教學實習基地,實行產學研教育的科學培養模式。
第一,完善實驗課程建設,建立具有研究特色的海洋生物技術實驗教學中心。構建技術平臺,系統合理地安排實驗課程體系,將“基礎實驗、專業實驗、綜合實驗”有機融合在一起,加大自主設計型和綜合性實驗的比例,減少驗證性的實驗,模擬全真的操作環境,讓學生親身參與到實驗操作環節,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際應用的能力。
第二,搞好校企聯合,創建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的聯合辦學模式。教學實習是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生產實踐,從而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為了強化實踐教學,我校已與鹽城大豐海洋生物產業科技園進行了合作,作為我校海洋生物技術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在海洋生物的生物周期內安排學生進行實習,鼓勵學生將實習中發現的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中, 還要注重用企業文化對學生實行素質教育。另外,校外企業也可以作為教師參與實踐鍛煉的基地。我院每年暑假都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掛職鍛煉,參加企業的生產和研究活動,一方面可以培養教師的實踐經驗,另一方面也可以明確企業對人才的具體要求,及時修訂培養方案和培養目標,做到專業建設跟社會需求的緊密結合,使人才培養與學生就業能夠形成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第三,要實行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要求教師不能僅限于對理論知識的灌輸,還要洞悉海洋學科的發展前沿,以該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豐富教學內容, 以科研方向完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科研促進教學”的理想局面,提升教學質量。另外,還要搭建科研平臺,鼓勵學生參與科研過程。一方面,指導他們申請省級和校級海洋生物技術領域的大學生實踐創新項目,鼓勵他們積極參加大學生創業大賽,讓學生親身參與科研項目選題、申請、開展、結項的整個過程,提高學生參加科學研究的興趣和能動性。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在導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在文獻閱讀、方案設計、數據處理、總結分析、論文寫作等方面得到有效鍛煉,為將來的就業和科研工作打好基礎。
四、強化第二課堂建設,提升學生文化素質修養
海洋生物技術應用型人才將來主要是為海洋開發服務,因此,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學校也注重文化素質教育,加強文哲史、藝術等人文知識以及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法學等社會科學知識的普及,陶冶學生們的情操;定期舉行心理健康講座,加強學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第二課堂活動,參加校園文化建設和社會實踐,比如我院已成功舉辦了讀書節活動、青春風采大賽、音詩畫朗誦比賽、生態美環保服飾大賽、通訊報道比賽、生涯規劃設計大賽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過上述這些措施和活動的實施,可以鍛煉學生接觸社會、服務社會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修養,有助于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五、積極推進人才聯合培養的辦學體制,加強合作交流
遵循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精神,加強與其他綜合性大學的交流,是提升地方高校辦學水平的有效途徑。學院相關領導和教師曾先后到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海岸帶研究所等涉海類科研院所和高校參觀、學習,獲取寶貴的辦學經驗。通過學校交流,實現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在此基礎上,我校與中國海洋大學確立了合作關系,生科院每年都會選取一定數量的學生到中國海洋大學進行為期一年的合作培養,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與我校也有合作項目。
六、以就業為指導,掌握人才培養的方向
隨著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我們強化了就業指導,轉變學生的就業觀念。
首先,將就業指導課或講座以及考研教育納入教學計劃,并貫穿于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從大學三年級開始,對學生積極開展擇業指導、求職指導及創業意識的培養。在招聘季節鼓勵學生走出校門,親身參加招聘會,提前感受就業形勢,端正心態,做好去艱苦的環境中鍛煉的心理準備。其次,將企業的需求與學生的就業相結合。按照用人機構的要求來定向、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及時調整人才培養的專業結構和類型結構, 或者安排專業合適的學生去企業實習,并擇優錄用。再次,在學院里成立就業指導中心。由專職教師負責就業工作,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搜集并建立畢業生與用人單位雙方的需求資源信息庫,設置并完善畢業生就業信息服務網絡,形成多層次的人才市場體系架構,為人才資源配置做好準備,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另外,積極利用學生資源。聘請往屆成功就業和考研的學生跟在校的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分享他們的經驗和體會,幫助在校學生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隨著信息時代以及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在重視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生態和環境的影響,探索對有限自然資源和無限知識資源的分享、共享、可再生、可持續利用與發展。在武器系統方面更加重視制控能力、制還能力、制信息能力、重視信息制勝、快速反應、精確打擊制勝以及開放性、可發展性。在重視技術作為生產力決定性因素的同時,更加重視為新的科學探索、生態環境保護和醫療保健提供新的手段。在促進科學與技術緊密結合的同時,更加重視技術與人文藝術的結合。人們將愈加重視技術倫理道德方面的研究和對技術的社會作用的法制管理與監督。
21世紀,高技術仍將突飛猛進地發展,新世紀的技術創新將為人類文明進步發展新的前景,為我國實現第三步發展戰略目標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全球化下的知識經濟和技術合作與競爭也對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認真分析和把握新世紀科技發展的態勢,加強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對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與國際競爭力,促進我國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1世紀,技術創新活動將活躍在以下幾個層面,并將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產生深刻影響,為最終實現為人類造福的宏偉目標打下堅實的基礎:信息技術在科學交叉、融合的基礎上將不斷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正醞釀著新的突破,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世紀;物質科學將跨越生命與非生命的界限、產生新的高科技前沿;多領域的技術創新帶來先進制造時代;上海世博會的科技創新展示了新世紀企業創新的基本走向;為技術造福于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宏偉目標奠定基礎。
在上述幾個領域里,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努力搞創新。其中北歐諸國科技與管理創新尤為出色。
20世紀90年代開始,北歐諸國爭相實行科技創新,大力發展知識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后半期以來,北歐國家在高科領域均有出色的建樹。一些國家在部分高科技領域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北歐國家的經驗在于貫徹教育為本的方針,重視人才的培養和國家的宏觀指導,加大研發投入力度,集中有限的資源發展優勢產業,調整發展戰略,適應國際市場。
北歐各國歷來重視通過全民教育和終身教育來提高全民素質。實行從小學到大學免費教育,舉辦在職培訓立法規定失業者必須參加再就業培訓,另外還設有各類成人教育機構,完善的教育培訓機制,培養出大批推動科技發展的中堅力量。
芬蘭企業中流行一句名言:教育是芬蘭的國際競爭力。芬蘭政府非常重視教育事業,目前擁有各類圖書館3000多家,人均圖書占有量居世界前列。其科技論文產出率超過美國。支出僅次于社會福利支出,在國家財政預算中居第二位,占國家預算的14%。
瑞典政府認為,科技教育是最有戰略性的教育。瑞典企業界高度重視科研并大量投資。為滿足企業經營國際化和提高勞動生產率需要,瑞典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發展戰略,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培養更多的理工類人才。瑞典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高達28%,在經合組織國家中名列第4位,20至29歲的瑞典青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在經合組織國家中是最高的。
丹麥政府也十分重視發展教育事業,注重智力開發。無論在文學、哲學、物理學、電磁學等領域,丹麥都有一批掌握高精尖技術的人才,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例如在物理學中形成著名的哥本哈根學派。
20世紀90年代起,北歐諸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為新興企業營造了良好的創辦和經營環境。如放松對金融和外匯的市場管制,開發本國的電信、交通、電力等,努力清除行業壁壘,規范市場運作,完善服務職能。在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瑞典和芬蘭于上世紀90年代加入了歐盟,芬蘭還加入了歐元區,這類舉措都有力地推動了本國科技產業的發展。政府還將重大科技發展項目列入了國家發展規劃與企業共同投入資金開發,成果歸企業所有。在近10年中,芬蘭研究開發投資增長了3倍。據2001年統計,瑞典研發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丹麥、挪威和冰島三國也達到經合組織國家2%的平均水平。
作為小國,北歐諸國無力廣泛涉及所有的高科技產業領域,而是緊跟世界科技發展趨勢,依據國力和自身的科技優勢,集中力量發展能帶動國民經濟整體增長的尖端技術領域。如信息科學、生物技術、環境保護研究等。此外還根據國情,開發傳統產業優勢項目。比如瑞典的生命科學,芬蘭的林業和機械,挪威的水電和海洋開發技術,丹麥醫藥以及冰島的地熱技術與基因工程。芬蘭目前有一半的研發經費用于信息產業。1990年至1999年十年間,芬蘭的電子、信息和通訊業產值增長了5倍。信息業極大地促進了芬蘭的經濟發展,2003年信息產業的產值為33.92億歐元,占GDP的2.8%。芬蘭還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擁有量全球最高的國家之一。
瑞典的愛立信公司發展也極為迅速,2002年該公司的出口已占瑞典出口總產值的16%?!笆澜缃洕搲?001年度報告中對瑞典在信息產業和電信技術方面的科研開發水平給予了很高評價。根據該論壇的年度排名,瑞典的國家競爭力排在世界第六位,長期增長實力排在世界第九,而芬蘭兩項都排名世界第一。瑞典在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中居世界領先地位,國際上許多生物技術企業都設在瑞典。現代生物技術也是芬蘭重點發展高科技領域。
目前芬蘭建立了十多個以大學為母體的高水平的現代生物技術研究中心,在轉基因生物制藥、生物醫學、工業用酶以及環保用生物降解制品等技術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挪威在生產水力發電設備和輸電設備方面世界領先,其采用最經濟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能量資源。挪威已建成的地下水電站占全球的一半。此外挪威的化工和石油、天然氣工業已成為其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芬蘭科技發展的特點是以面向經濟的技師開發型和應用型為主。研究機構、大學、企業三位一體,緊密配合,共同制定和進行研究和開發工作,使研究成果幾乎是產生的同時即轉化為生產力。
挪威在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中著重強調研究與開發工作應面向工業應用。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以保證科研理事會有足夠經費開支并發揮其戰略功能。支持高科技企業的研發活動,建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公司,重點開展以用戶為中心的科技活動和項目,鼓勵產學研機構之間的合作。
瑞典與芬蘭兩國通過設立科研基金來鼓勵企業和大學以及大學之間的合作。要求大學間應避免重復的研究,瑞典和芬蘭是大學與企業間最為密切合作的兩個國家,各類國家基金管理機構也積極為相關領域的研究項目提供資金,形成了一個從基礎研究、實驗應用、到科技成果轉化一整套覆蓋整個科研創新全過程的投資體系。
北歐諸國企業積極調整發展戰略和產品結構,主動適應國際市場的需求,這一趨勢客觀上也大大促進了科技的發展。為提高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北歐各國堅持實施精品戰略。芬蘭的諾基亞公司一度涵蓋電視、電腦、電纜等諸多領域,企業曾面臨倒閉。1992年公司大膽調整產品結構專注電信領域的研究、生產,僅用6年時間即發展成為占全球市場份額30%的世界第二大手機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