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15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財務戰略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產品生命周期理論
1966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R•Vernon基于M•Posner(1961)的“技術差距”理論,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提出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假設產品都要經過引入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這些階段的劃分,以產品銷售額增長曲線的拐點為標志。在引入階段,新產品被投放到市場中,此時市場上的產品差異小,消費者對產品缺乏了解,除了少數追求新奇的顧客外,幾乎無人購買該產品。因為買家的遲疑,其銷售額增長緩慢。當產品逐漸被消費者與市場接受,在市場上站住腳并且占有一定市場份額時,消費者將大量涌入該產品市場,產品開始進入成長階段,這一階段的銷售額增長迅速。當市場有效需求和供應基本平衡,銷售額的增長會放緩,產品進入成熟階段。此時,產品生產規模擴大,變為大批量生產,市場銷售量趨于穩定。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發生改變或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市場上出現新的替代品時,產品進入了衰退階段。市場上已經老化了的產品因為不能適應市場需求,而被市場上其他具有更好性能以及更低價格的新產品替代。進入衰退階段的產品銷售量逐步減少,銷售額會持續下降,直到該產品完全撤出市場。
(二)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原理
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原理,是指企業應根據產品或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所面對的不同經營風險,制定出具有與經營風險大小相反的財務風險戰略。企業或產品特定發展階段制定的經營戰略決定了經營風險的大小,而企業的資本結構則決定了財務風險的大小,企業的總風險由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共同決定。從邏輯上看,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搭配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但在現實情況中,有兩種是無法實現的,即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的搭配,以及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的搭配。分析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搭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種籌資方式,對投資人與企業而言,它所帶來的財務風險是不同的。就企業籌集權益資金而言,由于法律上企業沒有必須償還權益投資的義務,并且在股利分配上可以根據企業經營狀況以及現金流量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給股東的分紅可以酌情考慮有無以及多寡,權益籌資方式具有很大的彈性,因此,對企業來說風險小,而對投資人來說風險大。企業在籌集債務資金后,經營狀況無論好壞以及現金流量多少,都必須按合同約定償還債務本金,并且按期以固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固定的利息,缺乏彈性,因此,債務籌資方式對于企業來說風險大,而對于債權人來說風險小。1.無法實現的風險搭配方式。一是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很高。對于風險投資者來說,在這種搭配方式的基礎上,他們需要投入的權益資本很小,若是成功則投資回報率會非常高;如果投資失敗,他們損失的也只是投入的很小的權益資本。同時,在計算過投資項目失敗的概率后,風險投資者會通過一系列的風險投資組合來分散自己的風險,因此個別投資項目失敗的后果仍然是在他們可以承受的范圍內。但這種風險搭配方式吸引風險投資者的前提是企業能夠找到債權人獲取債務資金。而這種搭配并不符合債權人的要求。因為對于債權人而言,投入大部分資金到具有高經營風險的企業,投資成功也只是得到以固定利息為基礎的有限回報,而權益投資人則獲得剩余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失敗,他們將無法收回本金。也就是說,債權人以很少的回報承擔了很大的風險。因此,這種搭配在現實狀況中會因找不到債權人而無法實現。二是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很低。采用這種搭配的企業會擁有穩定的現金流,并且債務不多,因此在償還債務方面有著較好的保障,是符合債權人要求的,但是并不符合權益投資人的期望。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低經營風險意味著較低的投資資本報酬率,低財務風險則反映了企業的財務杠桿也較低,自然權益投資人所能得到的權益報酬率也不會高。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只要改變企業的財務戰略,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承擔較大的風險來改變其經營戰略,就可以增加企業的價值。絕大部分成功的收購都以這種企業為對象,因此,這種資本結構的企業會吸引許多的收購者。為了避免被收購的下場,明智的管理者是不采用這種風險搭配的。因此,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2.可行的風險搭配方式。一是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中等。對于權益投資人而言,較高的經營風險,也意味著較高的預期報酬,因此這種搭配方式符合他們的要求。權益資本通常來源于專業的投資機構,他們專門從事高風險投資,通過一系列的投資組合分散風險,從而在總體上獲得很高的回報,因此他們并不介意個別項目的失敗。對于債權人來說,這種資本結構是可以接受的,債務在不超過清算資產價值的范圍內,債權人會適當地投入資金。因此,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是一種可以同時符合股東和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從企業角度而言,經營風險高的企業現金流量不穩定,鑒于權益籌資具有償還彈性,因而企業相較債務資本來說更愿意使用權益資本。這種搭配方式是同時符合股東與債權人期望的現實搭配。二是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這種搭配方式的總體風險中等。對于債權人而言,經營風險低的企業,經營現金流入穩定,企業無法償還債務的風險較小,債權人愿意為其提供較多的貸款。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企業的經營風險低,如果不利用財務杠桿來提高企業的財務風險,總體的回報率會很低。但提高財務風險可以提高財務權益報酬率,因此權益投資人愿意投入資金來提高企業的負債權益比例,因此這種風險搭配是既符合債權人要求也符合股東期望的現實搭配。綜上所述,在制定資本結構時,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反向搭配是必須遵守的一項戰略性原則。這兩種風險只有反向搭配才是合理的,可以實現的。
二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具體戰略
(一)引入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盡管引入階段的產品設計新穎,但是質量需要提高,特別是可靠性。市場上剛出現的新產品,前景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但同時也具有競爭對手很少的優勢。生產者為了促進消費者購買,擴大銷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銷費用,對產品進行宣傳和推廣[2]。由此導致這一階段產品營銷成本高,廣告費用大。另外,由于生產技術方面的限制,該階段產品生產批量小,產能過剩,生產成本高,產品銷售價格偏高,導致用戶很少,通常只有高收入用戶會嘗試新的產品。產品的獨特性和客戶的高收入使得價格彈性較小,可以采用高價格、高毛利的政策,但是銷量小使得凈利潤較低。這一階段企業應著力于擴大市場份額,爭取在市場中站穩腳跟,企業應當采用將投資主要用于研究與開發和技術改進,從而提高產品質量。2.財務戰略。產品能否成功開發出來,開發成功的產品是否能為消費所接受,為消費者所接受的產品又是否能夠達到規模生產,能夠進行大規模生產的產品是否可以獲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等等。這一系列的不確定性都導致了引入階段具有非常高的經營風險。通常,新產品市場命運只有兩種結果:成功或失敗。成功的新產品將進入成長階段,而失敗的新產品則無法收回前期研究開發、市場開發和設備投資成本?!霸撈陂g企業財務管理人員必須做好兩種準備:一是產品可能失敗即不被市場接受;二是產品成功后對設備、材料、人力等經濟資源需求急增,導致對資金需求的巨大增長?!保?]鑒于引入階段的高經營風險,按照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的反向搭配原理,此時應采用低財務風險的資本結構以及低財務風險的財務戰略。產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階段是具有最高的經營風險的階段。新產品是否有銷路,是否被既定消費者所接受,如果受到發展和成本的制約,市場能否擴大到足夠的規模,如果所有這些方面都沒有問題,企業能否獲得足夠的市場份額來判斷其在行業中的地位,以上這些都是復雜的風險。經營風險高意味著這一時期所能容忍的財務風險比較低,因此在融資方面權益融資是最合適的。但是,即便是這種權益投資也不可能吸引到所有能夠接受高風險的潛在投資者。這些風險投資者通常期望得到高回報,這種高回報將以資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給投資者[4]。因為在引入階段,企業所具有的負的現金流量使得股利的支付成為不可能。資本利得的優勢獲得了這種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風險資本投資者的關注。在企業獲得正的現金流并開始支付股利之前,支付股利會限制企業的發展以及風險投資者們取得的資本利得的大小,因此,無論是企業本身或是投資者都不希望受到支付股利的限制。要實現風險投資者所要求的資本利得,讓企業認為產品在發揮作用并且它的市場潛能使得投資在財務上更有吸引力,就需要在這些權益的價值增加時尋找購買者。對風險投資者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途徑是企業在股票交易所公開發行,企業可以在這一階段公開發行股票而不分配股利。
(二)成長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成長階段的標志是產品銷量持續增加,產品的銷費群體已經擴大。此時消費者會接受質量不同的產品,換言之這個階段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要求不高。生產產品的各個廠家之間在技術和性能方面具有較大的差異。企業為擴大市場占有率會增加產品的促銷與宣傳費用,因而廣告費用較高,但分擔在每單位銷售收入上的廣告費用在下降。此時的需求大于供給,生產能力不足,需要轉向大批量生產,并建立批發分銷渠道。由于市場擴大,涌入大量競爭者,企業之間的競爭變為人才與資源的爭奪,同時會出現意外事件如兼并與并購等,引起市場動蕩。由于需求大于供給,產品價格達到最高,單位產品凈利潤也最高。在這一階段企業應著力于追求最大的市場份額,并維持到成熟階段的到來。如果在成熟階段到來時只獲得了一個較小的市場份額,則投資于前期開拓市場方面的資金很難得到補償。企業對處于成長階段的產品應采取的主要戰略是市場營銷,對企業而言,這是改變質量形象和價格形象的好時機,企業應努力提高產品質量,增加產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同時明確真正的目標市場,努力擴大市場占有率,挖掘潛在市場。這一階段的經營風險有所下降,主要是產品本身的不確定性相對引入階段而言降低了。但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市場的不確定性增加,經營風險依然維持在較高的水平。產品市場份額的多寡以及該份額能否保持到成熟階段,決定了此時經營風險的大小。2.財務戰略。鑒于成長階段較高的經營風險,選擇的財務戰略理應具有較低風險。一旦新產品或服務成功地進入市場,銷售數量就開始快速增長。這不僅代表產品整體業務風險降低,而且表明需要調整企業的戰略。這一階段的競爭策略應重點強調營銷活動,以確保產品銷售增長令人滿意,并且能夠增加企業市場份額和擴大銷售量。這都表明,經營風險盡管比引入階段降低了,但在銷售額快速增長的階段仍然很高?!霸谌谫Y決策時,仍需考慮財務風險,采用合理的資本結構,避免盲目舉債,過分投資,加劇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5]因此要控制資金來源財務風險,需要繼續使用權益融資。對于最初的風險投資者,通常希望進行投資組合獲得比這一階段更高的回報率,此時,他們的退出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由于企業的總風險在從啟動到增長的過程中降低了,新的資本回報也必然降低。相應地,原來的風險投資者們可能對未來的融資不感興趣,因為他們必須支付越來越高的價格。風險投資者要實現他們的利得并將收益投入到更高風險的投資中。這意味著需要識別新的權益投資者來替代原有的風險投資者和提供高速增長階段所需的資金。這一階段,由于風險投資者的退出,需要尋找新的權益投資人。一種辦法是通過私募解決,尋找新的投資主體,他們不僅準備收購股份,而且準備為高成長階段提供充足的資金。另一種辦法是公開募集權益資金,但這要受到諸多法律限制。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讓股票公開上市。由于企業在產品的成長階段仍需要大量的資本投入,此時應采用低股利政策。對于企業而言,合適的融資方式依然是公開發行股票。而新的權益投資者主要是被企業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所吸引。在企業股票的高市盈率中,已經反映了這種增長前景。在計算當前股價時,用收益乘以現有的每股盈余。意味著企業在發展階段的每股盈余必須有實質性的增長,這一目標應當通過在快速增長的市場中贏得統治地位來實現。在成長階段,企業需要采用大規模追加投資的財務戰略。無論是為擴大市場份額而投資于市場營銷活動還是為轉向產品的大批量生產而投資于設備與技術,都需要企業追加投資,因而需要產品帶來相對于引入階段更多的現金流。大規模的追加投資限制了成長階段股利的分配,但新的權益投資者不會在意這一階段的低股利政策,因為他們所關注的是企業未來的經濟增長前景。在產品生命周期的最初兩個階段中,企業擁有主要發展機會來發展其實質性的競爭優勢,并將在以后的、現金流量為正的、成熟的階段中發揮這些優勢。
(三)成熟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1.經營風險。競爭者之間出現激烈的價格競爭,標志著成熟階段的開始,盡管這一階段的產品市場巨大,但市場已經基本飽和,產品已被大多數的消費者所接受,市場需求量漸趨飽和,新的消費者群體逐漸減少,主要依靠原有的消費者的重復購買支撐,銷售量基本穩定。產品逐步標準化,差異變得不明顯,技術和質量改進緩慢。生產穩定,局部生產能力過剩。由于競爭激烈,產品價格開始下降,毛利率和凈利潤同時都下降?!按藭r,應進一步完善產品質量的控制制度,嚴格產品成本控制標準,保證產品在質量和成本上的競爭優勢?!保?]企業在此期間應集中改善產品質量,利用規模效益降低產品成本,并根據市場需求設計和生產能夠滿足消費者需要的新產品,開創新市場,在價格方面應實行優惠,運用多種定價技巧,以保持原有市場和吸引新的細分市場。經營重點放在保護市場和開拓新市場上,“對于成熟市場來說,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量的保持,維持客戶關系遠比宣傳作用大”[7]。由于整個行業銷售額達到整個產品生命周期中最大的規模,并且保持在一個較為穩定的水平,企業如果想要擴大市場份額,會遇到其他競爭企業的頑強抵抗,并引發價格競爭。此時擴大市場份額已經變得很困難,在這方面投入資金已經沒有必要,“過分的宣傳只會徒增成本、降低利潤”[8],企業經營的著重點應在于保持市場份額的同時提高投資報酬率。企業的經營風險與產品處于成長階段時相比,已進一步降低到中等水平。因為引入階段和成長階段的高風險因素已經消失,市場份額、銷售額以及盈利能力都處于比較穩定的水平,現金流量額也相對容易預測。經營風險主要決定于穩定的銷售額能夠持續的時間的長短,以及總盈利水平的高低。2.財務戰略。與低經營風險相適應,企業可以采用較高財務風險的財務戰略,引入債務融資,此時的現金流和使用債務資金的能力在再投資的過程中變得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引入債務融資會令財務風險增大,這是因為企業需要獲得大量現金凈流量來償還債務。但對于債權人而言,低經營風險的企業具有穩定的經營現金流入,可以為償債以及支付利息提供保障,因此,債權人愿意提供債權資金。同時,權益投資者要求企業支付更高的股利。提高股息率是必要的,因為此時的經濟增長前景遠不如生命周期的引入階段。低增長前景主要體現在較低的市盈率上,從而股票價格降低。市盈率倍數的降低是由于每股收益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并且有所增加。從而導致一個最終的結果,即更穩定的股票價格。此時與引入階段通過以資本利得的形式回報給投資者不同,更多的投資回報來源于股利分配。因此,股利支付率和當前新的每股收益同比例增加,從而顯著增加了股利支付[9]。
(四)衰退階段的經營風險與財務戰略
(一)引入期經營風險
企業產品處于引入期時,市場的新鮮感較強,但消費者擔心產品可靠性不足,因此,出于提高產品銷量的考慮,企業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宣傳,產品營銷費用激增,但產品銷量卻沒有保障,因此,從發展戰略思維來看,企業在本階段應重點投資于技術研發,提高產品質量和消費者認可度。此時的企業經營風險較高,產品研發費用能否收回、市場是否認可新產品、初始戰略是否正確等都是未知數,企業面臨分化,即:如果產品推廣成功,獲得市場認可,則產品隨即進入下一個生命周期;如果產品推廣失敗,企業投資便形成沉沒成本。
(二)成長期經營風險
進入成長期階段,企業產品銷量攀升,同類產品均在用戶群中形成一定的口碑,廠家之間開始籌謀差異化競爭,個別企業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形成突破。雖然此階段中的產品宣傳費用仍然保持較高比例,但銷量增加所能帶來的利潤增長使得產品單位成本呈下降趨勢,在市場需求大于供給的情況下,產品單位價格居高不下,繼續吸引更多的廠商參與到同類產品競爭中來,此時企業的經營風險主要體現為資金流風險,即處于高速發展中的企業需要持續不斷的資金維持,一旦企業資金斷流,經營狀況就會急轉直下。值得注意的是,此階段企業的生產不確定性因素依舊存在,不確定性主要源于企業之間的競爭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生產出差異化的產品,消費者偏好容易發生變化,因此,如何謀劃自身產品戰略定位和培養忠實的客戶群成為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成熟期經營風險
企業產品進入成熟期的標志是廠商之間開始激烈的價格競爭,產品市場規模雖然達到最大,但也已經是飽和狀態,市場中的企業產品份額已經較為穩定,廠商利潤率在競爭中逐漸下降,生產者剩余減少,消費者剩余增加,出于維持既定市場份額的考慮,各家廠商都會利用各種營銷手段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也會同時遭到其他廠商的頑強抵抗,形成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因此,大企業的戰略重心此時往往轉向鞏固市場份額和創新產品,大量的小企業則會因為經營效率低下而被市場淘汰。在成熟期階段,企業經營相對于引入期和成長期的不確定性已經消失,強勢企業的產品市場份額、銷售量、生產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都較為穩定,企業現金流量比率也比較容易預測,因此經營風險主要表現為創新型產品的技術沖擊,企業需要繼續投入高額費用來支持新產品研發,保持持續盈利能力。
(四)衰退期經營風險
特定產品進入衰退期后,產品性能已無法再提升,消費者對相對落后的產品偏好繼續下降,由于長期的價格競爭,產品價格已經被打壓的很低,毛利率降至最低水平,新廠商不再受到吸引而進入該行業。此時眾多企業往往出現產能過剩,有些中型廠商會依靠較為靈活的經營機制和相對充裕的資金實力而選擇在此階段轉換戰略,小企業破產重組,只有剩下的大企業能夠依賴壟斷優勢而繼續維持經營。衰退期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也同樣因綜合實力和規模差異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大型企業、中型企業以及小型企業的抗淘汰能力以此遞減,如果企業無法合理控制成本投入與維持費用,衰退期階段的產品毛利率就無法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
二、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的搭配分析
(一)高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
以創業型高科技公司為例,如果產品處于引入期,經營風險較高,而公司需要通過負債來籌集研發資金,在市場規模并不確定的條件下,企業出現破產的可能性就較大,一般情況下,只有風險偏好者傾向于這種搭配,因為此階段投入的資金具有較強的杠桿性質,少量投入就可以開始冒險活動。如果企業獲得成功,那么風險投資者就以較小的資金成本而獲得了較高的收益;如果企業發展失敗,風險投資者損失的也只是較少的資本金。而債權人承擔風險則較大,一旦產品市場推廣失敗或銷售效果未達到預期,債權人將由于前期投入過高而面臨較大損失。
(二)低財務風險與高經營風險搭配
同樣以處于初創期的高科技公司為例,經營風險水平較高,如果公司希望承擔較低的財務風險,則必須選擇權益籌資作為主要的資金來源,同時不使用或少使用負債籌資,以此來達成低財務風險和高經營風險的平衡,避免企業經營現金流量不穩定的情況。低財務風險和高經營風險的搭配也符合債權人和股東的期望,因為企業的發展風險程度在投資人心理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值得注意的是,權益融資是以犧牲企業控制權為前提的,初始經營者對于企業的控制權有所降低,企業面臨控制權“易主”風險。
(三)高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
高財務風險和低經營風險搭配使得企業總體風險處于中等水平,以經營公用事業的公司為例,公司本身的經營風險較低,但因為需要大量的負債籌資來維持公用建設,因此公司面臨的財務風險較高。此時,對于權益投資人來說,如果其不采取增大財務杠桿的方法來增加資本報酬率,權益投資人就會面臨低經營風險和低資本回報率共存的尷尬局面,權益投資人不愿意接受這種風險搭配方式;對于債權人來說,這種搭配方式意味著企業必須以穩定的現金流作為償債保證,公用事業單位的自然屬性決定了債權人對這種風險搭配方式的偏好(王曉紅,2013)。
(四)低財務風險與低經營風險搭配
這是一種企業總體風險最低的搭配組合方式。對于一家正處于成熟期的企業而言,企業經營風險低,現金流量充足,只需借入很少的債務,因此財務風險很低,債權投資人偏好這種搭配方式,因為企業的償債能力有保證。權益投資人則一般不會偏好這種搭配,因為財務杠桿率和投資報酬率都很低,權益報酬率自然不會太高。低財務風險的企業一般會尋求繼續擴大生產規模,企業的經營風險在規模擴張過程中也會不斷增大,因此,對于債權投資人來說,這種搭配方式同樣是一種較為理想的風險組合。
三、產品生命周期下的企業財務戰略
(一)產品處于引入階段的財務戰略
企業產品處于引入期階段,經營風險逐漸提高,新產品生產是否順利、市場能否接受新產品、企業能否獲得初始市場份額等是未知數,從對于風險搭配的分析內容可知,高經營風險需要與低財務風險搭配,因此,此階段企業的財務戰略應為“高權益融資-低債務融資”,這種財務戰略也與產品的引入期階段特征相符,企業資金主要來源于風險投資者的特性和產品的發展潛力會吸引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投資者的注意。
(二)產品處于成長階段的財務戰略
成長期企業的經營風險雖然有所降低,但是企業營銷費用、管理費用增長也較快,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開始形成,在產品質量還不穩定的情況下,企業綜合風險依然較高,因此,財務戰略制定者應該充分考慮該階段對于企業未來成長的重要性,以全部采用權益籌資的財務戰略來控制財務風險。同時,出于搶占市場份額的考慮,企業需要通過增加產品銷量來提升主營利潤率,這就要求企業利用充沛的現金流量來擴大經營,保持足夠的利潤率,將股利分配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
(三)產品處于成熟階段的財務戰略
一旦產品進入成熟期,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利潤率就會相對穩定。該階段企業的經營風險進一步降低,企業主要考慮如何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并在與其他企業的競爭中保持競爭優勢。此時企業的戰略重點應該轉移到如何提高生產效率上來,企業經營得當就可以獲得大量的凈現金流量,不僅償債能有保障,再投資能力也會增強。該階段企業的發展前景低于初創期階段,表現為股票價格的下跌,此時企業需要增加股息率,提高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倍數以穩定股價。
(四)產品處于衰退期的財務戰略
(一)投資戰略
供電企業的投資戰略主要解決企業在戰略實施期內的投資目標、投資規模、投資方式和投資時間等問題。投資戰略主要側重于對資金的投向、規模和構成等的管理,且與融資戰略密不可分,企業融資的目標是為了投資,要依據投資戰略來確定融資的規模與時間等。
(二)成本戰略
供電企業在制定與實施投資戰略時,還需要成本戰略的支撐與配合,成本戰略是企業全面分析研究成本的一切活動,通過控制成本驅動因素,重組價值鏈,降低企業的成本。供電企業在實施財務戰略時,應合理確定利潤留用與分配比例及分配形式,以提高企業潛在的收益能力,從而提高企業的價值。與此同時,供電企業在其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中,要不可避免的進行風險分析,建立財務危機預警系統和相應的激勵機制,加強融資、投資、成本風險管理,降低財務危機,提高企業效益。
二、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設計思路
(一)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基本內容
財務戰略是指在企業戰略的統籌下,以企業價值分析為基礎,以促進企業資金長期均衡有效流轉和配置為標準,以維持企業長期盈利為目標的戰略性思維方式和決策活動。一般來說,供電企業的財務戰略管理包括三方面的內容。1.財務戰略的價值取向。供電企業財務戰略管理的要求是建立以價值管理為核心的財務戰略管理體系。價值管理是一個綜合性的管理工具,既可以將價值創造的理念深入到公司管理層與員工之中,又與企業的股東的目標一致,從而有助于實現企業價值和股東財富最大化。2.設計供電企業的業績評價標準。財務戰略主要從提高企業競爭力的角度評價業績,將業績評價指標與戰略管理相結合,根據企業的不同戰略,確定不同的業績評價標準。一般來說,供電企業在設計預計評價標準時,應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公司管理層應建立創造EVA的管理理念,EVA不僅是有效的業績評價指標,也是企業全面管理的架構,是企業實施戰略評估的基礎;二是以EVA為基礎的業績評價指標體系,在EVA理念下,供電企業應設計一套以EVA為基礎的財務和非財務業績評價指標體系,作為公司管理層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而應當實現的指標。3.建立有效的組織結構和管理程序。供電企業應根據企業財務戰略目標、業績標準和價值管理要求,層層分解,落實責任,形成條理清晰的財務組織模式,并對各個組織層次的部門、人員設定相應的業績標準、考核要求、薪酬與福利等。
(二)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適用性分析
基于EVA的財務戰略為企業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提出了新的思路,與其他財務戰略的思想意義,有其本身的適用性。供電企業需要對其建設項目進行不斷投資,占用大量資本,而且部分項目的投資期較長,獲得投資收益的時間也較長,這往往會導致企業當期的凈資產收益率、總資產收益率等指標較低。但以EVA作為考核指標能很好地避免上述不合理之處,主要體現在:1.EVA目標值在設定時就考慮了企業未來投資計劃和發展階段,EVA考核的不是企業的絕對值,而是增加值,將企業實際完成的EVA與目標值相比較,這能真實反映企業當年的經營效率和管理者的業績。2.EVA阻止那些投資收益少與資本成本的行為,鼓勵投資一定要增加股東財富,使企業管理人員的眼光更具有長遠性,并對其短期行為進行懲罰。
(三)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的運用原則
1.適用性。供電企業在設計財務戰略時,一方面要考慮企業自身的特點,另一方面要考慮會計調整的可能性與可行性,考慮資本成本的計算問題,從而制定真正適合供電企業的基于EVA的財務戰略。2.逐步性。供電企業在設計基于EVA的財務戰略時,應逐步將EVA應用于企業各個階層,讓所有員工都關注EVA,必須確認各個層級的關鍵價值驅動因素,各個層級的考核要與EVA掛鉤。3.結合性。供電企業在實施EVA時,應將EVA同企業的整體戰略結合起來,財務戰略本身就是企業戰略的組成部分,不能把財務戰略與企業戰略割裂開來。因此,企業應將戰略與業務經營相結合,不斷分析價值驅動因素,設計價值提升策略與方案,真正把基于EVA的財務戰略與企業整體戰略有機結合起來。4.可理解性。由于EVA會計調整以及企業資本成本的復雜性,使得很多企業對EVA望而卻步,因此,供電企業在采用基于EVA的財務戰略時,應注重財務戰略的可理解性,應采用自上而下的培訓方式,使企業員工能真正理解EVA,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實現財務戰略。5.溝通性。信息與溝通已經成為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財務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也離不開信息與溝通,供電企業應加大對信息系統的投資力度,對每個部門的戰略進行評價。在增強信息系統的同時,企業的各部門之間、上下級之間應經常采用對話的方式進行溝通,促使各個部門共同為企業EVA的提升而努力。
(四)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的實施步驟
供電企業在實施基于EVA的財務戰略時,應安排好實施步驟,確保基于EVA的財務戰略能很好地貫徹到企業中。
三、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財務戰略分析
(一)基于EVA的融資戰略
供電企業基于EVA的融資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正確認識股權融資成本。EVA與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總體目標一致,EVA是供電企業籌資決策與總體目標的橋梁,達到了EVA目標,也就達到了企業創造價值的目標。EVA可強化資產成本的概念,EVA中的權益資本成本是一種機會成本,以投資者的期望報酬率表示,且不應低于市場的一般預期報酬率。供電企業應正確認識股權融資成本,合理確定股權融資與債權融資比例。2.業績評價。EVA指標揭開了會計利潤的面紗,EVA指標包括融資成本,企業的收入不僅要彌補經營成本,還要彌補資本成本。將EVA指標引入供電企業的業績評價體系,可以促進企業重新權衡債務融資與股權融資的利弊,不再因為債務資本利息會降低企業利潤而排斥債務融資。3.增強自身的融資能力。根據EVA理念,企業賒銷形成的應收賬款、存貨占用資金及閑置資金都是有成本的,在EVA壓力下,供電企業管理者必須努力提高資本運用能力,提高流動資金使用效率,從而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融資決策的目標EVA與企業的價值最大化目標一致,供電企業的加權平均資本成本越低,EVA就越大,企業在達到最優資本結構的同時,必然也就達到了總資本成本最低,也就是EVA的最大化和企業價值的最大值。
(二)基于EVA的投資戰略
供電企業基于EVA的投資戰略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EVA對戰略投資方向的定位。EVA考慮了所有可能的資本成本,一旦供電企業的投資項目已經實施,項目負責人就必須對此項目負責,他們在做決策時就會綜合各種生產能力,并進行盈利能力分析。資料顯示,有些企業在采用EVA為決策標準后,暫停了一些已經實施的項目,主要是因為這些項目的EVA<0,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2.EVA對企業閑置生產能力問題的解決。閑置生產能力的不同會給供電企業帶來兩種影響,一是企業的閑置生產能力非常大,致使目前項目的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收回其支出,即EVA<0;另一種是項目的EVA>0,但存在閑置生產能力。對于第一種情況,供電企業應安裝EVA的決策標準,將項目暫停,并處理相關的生產能力,尋求更好的投資機會;對于第二種情況,供電企業不應暫停項目,而是充分利用閑置生產能力,應當尋求更好的投資項目和機會。但并不是任何項目只要能利用現有的閑置生產能力就可以投資,還應具備一定的條件:EVA的邊際貢獻>0,即只有新項目的EVA邊際貢獻>0時才具備投資條件,否則不具備。3.EVA對項目各階段評估標準的統一。首先,EVA可以進行項目前評估,即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分析,采用的方法是預測項目每年可能帶來的EVA,并將其貼現成現值,貼現方法和NPV的貼現計算方法相同,結果也相同,即EVA現值=NPV,而NPV方法是目前最常用的項目可行性分析方法,所以EVA也有該效果。其次,EVA可以進行項目后評估,即對項目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評價。此外,EVA作為項目評估的關鍵優勢在于,其可以將項目前后的評估統一起來,以EVA為評估標準不會造成項目評估脫節的現象,因為EVA在進行項目估計時具有“跟蹤”功能,使項目預期投入資本及其成本均在后期實施中得到充分反映。4.EVA對日常投資決策的改進。EVA考慮資本成本對投資的影響,即把資產負債表轉化成另一種支出項目清單,投資人員就可以對任何項目進行成本與收益之間的比較,從而做出準確的判斷。
(三)基于EVA的成本戰略
供電企業基于EVA成本戰略的核心是將EVA與作業成本法相結合。將EVA應用于作業成本法中,可以得到一個改善的管理系統,幫助供電企業經營者集中精力于所有能夠使企業價值最大化的必要因素之上。1.EVA與作業成本法結合的目標。(1)更加準確地反映企業的生產成本,為企業決策提供更加準確的成本信息。(2)明確EVA在哪里產生,明確和評估哪些過程和業務改善并能增加EVA,為企業創造價值。(3)把企業的經營計劃與EVA戰略聯系起來。(4)把EVA的有關決策落實到機場組織,以達到可以操作的水平。(5)分配企業的全部資本成本,把作用成本系統和EVA有機聯系起來,反映資本費用和資本動因。通過上述EVA與作業成本法結合的具體目標分析,供電企業可以實施EVA與作業成本法集成,從而把直接成本、間接成本以及資本成本追加到具體成本對象中去。2.EVA與作業成本法集成的實施步驟。第一步,收集企業數據。作業成本法實施過程中需要財務會計系統與管理信息系統的數據,經濟增加值計算過程中需要企業資產負債表及盈虧平衡表中的數據,并需要對數據進行分析,確定需要調整的項目。第二步,確定企業的主要作業,并進行資源設計。企業在實施這一步時應避免發生兩個極端:一是作業數據太多,這樣不僅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而且會造成實施困難;另一個是作業數據太少,難以揭示作業改進機會,不能滿足企業實施作業成本考核與分析的目的。第三步,計算期間費用與資本費用。將期間費用向作業成本分攤,建立作業成本庫。企業作業量的多少決定著資源的耗用量,資源耗用量的高低與最終產出量沒有直接關系,資源動因反映作業對資源的耗用情況,是把資源庫價值分配到各作業成本庫的依據。根據作業資本相關性分析將資本費用向作業成本分攤。資本成本的計算與EVA中的資本成本計算項相同,利用作業資本相關性分析就可以獲得各個作業的資本成本。將各個作業的期間費用與資本成本相加,就可以得到各個作業的總成本。
四、結語
寫作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的重要實踐環節之一,是實施財務管理專業教學計劃,實現培養目標的必不可少的實踐環節;是對學生學業水平和研究、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綜合檢驗;也是學生在校期間,運用所學的知識和獲得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最后一次重要的訓練。這對于保證教學質量和保證合格畢業生的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畢業生必須十分重視畢業論文(設計)的寫作,確保畢業論文寫作任務的完成。
二、畢業論文(設計)可選擇三種類型:
1、畢業論文:結合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內容選擇適當題目,進行研究、分析,提出自己的觀點,得出結論或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建議。
2、方案設計:對實際工作中的具體某一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較完善解決方案或制度設計。
3、調研報告:對與本專業相關的某一社會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說明。
注意:無論哪種類型,都必須結合自己所學專業知識和實習工作崗位,最后成果要求對本單位工作具有一定的實際應用價值或對某一領域工作具有一定理論指導作用。
三、可選擇的指導老師信息教師姓名
聯系電話
五、提醒
1、項目、提綱和文稿完成后及時以電子文檔發給指導教師,接受指導教師的指導并在指導教師要求的時間內補充、完善。畢業論文(設計)(字數在3000字以上),要求結合實習單位和實習工作實際,主題突出,思路清晰,觀點明確,語言流暢,結構嚴謹,分析現象探索實質,發現問題找出原因,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改進措施。
2、學生與指導老師雙向選擇;
3、論文題目僅供參考,具體請與指導老師商量溝通后定題;題目選定后,報經系上同意后最多可以改動一次。
4、選定指導老師后,非報經系上同意,不得隨意變動;
5、請每位同學積極按時完成各階段任務,凡有未及時完成的,警告一次,相應成績降低一個等級,但仍需在15日內補齊;出現第二次,取消成績。
6、如果不按規定時間完成論文寫作步驟,或者在論文寫作中不認真寫作、敷衍了事,指導老師可以拒絕繼續指導論文寫作。
7、超過論文定稿時間一周,仍未定稿者,視為論文未通過,畢業論文(設計)成績為不及格。
六、參考題目
(一)畢業論文參考題目:
接合工作實際與指導老師共同確定,也可參考以下題:
會計部分
1、 會計假設的歷史演變及其未來發展
2、 談談會計國際化問題
3、 略論我國會計模式的構建
4、 論知識經濟時代會計重心的轉移
5、 淺談人力資源的計量方法
6、 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會計職能的轉變
7、 淺談市場經濟與會計的服務職能
8、 人力資源會計理論的特殊性
9、 從虛擬公司的興起談會計主體假設
10、 論環境會計主體的內涵及表現形式
11、 從會計環境的變化看我國實證會計范式的發展
12、 淺析實證會計理論
13、 論知識經濟下無形資產的本質特征及管理
14、 淺論人力資源會計
15、 論21世紀經濟環境的變化會計面臨新的挑戰
16、 論會計控制對象──受托責任的完成過程和結果
17、 人力資源會計的理論基礎及其確認與計量
18、 試論會計方法的選擇和應用
19、 構建宏觀會計與戰略會計的初步設想
20、 論穩健性原則在會計中的運用
21、 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會計理論
22、 淺談會計政策變更的會計核算方法
23、 切實加快傳統會計教學模式改革
24、 中國傳統會計文化的若干特征
25、 淺析公允價值在債務重組中的確定
26、 知識經濟與會計創新--人力資源、無形資產會計理論的探討
27、 芻議權責發生制
28、 試論會計信息的失真
29、 論商譽及其會計處理
【關鍵詞】 企業財務分析 防范措施 內審制度 負債比率
1. 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分析
1.1外部原因
一是宏觀經濟變化。宏觀經濟的變化對企業來說,是難以準確預見和無法改變的,其不利變化必然給企業帶來財務風險。二是稅收法律規范變化。任何企業都有法定的納稅義務。稅負是企業的一項費用,會增加企業的現金流出,對企業理財有重要影響。企業無不希望在不違反稅法的前提下減少稅務負擔。稅負的減少,只能靠精心安排和籌資、投資和利潤分配等財務決策。但是如果稅收法律發生變化會使企業的財務決策出現不確定性,從而引起企業的財務風險。三是利率、匯率變動的影響。由于企業負債的利息率一般是固定的,如果未來利率呈下降趨勢,企業仍然要按原合同約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較高的利息,從而加大了企業的財務風險;如果未來市場利率呈現上升趨勢,企業盡管只需按原合同約定的利率水平支付較低的利息,但隨著市場利率的持續上升,貨幣升值壓力增大,一旦貨幣升值,公司債券可能遭到贖回的壓力,則企業還本負擔加重,從而加大了企業財務風險。
1.2 內部原因
一是理財者風險意識淡薄。二是企業內部財務關系不順。單個企業與內部各部門之間或企業集團內部母公司與子公司、子公司與子公司之間,在資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權責不明、管理混亂的現象,造成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資金流失嚴重,資金的安全性、完整性無法得到保證。三是財務決策缺乏嚴肅性。財務決策失誤是產生財務風險的又一重要原因。避免財務決策失誤的前提是財務決策的科學化。四是資本結構不合理,財務治理制度不健全。五是營運賒銷存在的風險。一些企業為了增加銷量,擴大市場占有率,大量采用賒銷方式銷售產品,導致企業應收賬款大量增加,這一方面由于企業在賒銷過程中,對客戶的信用等級了解不夠,盲目賒銷,造成應收賬款失控,相當比例的應收賬款到期無法收回,直至成為壞賬。
2. 企業財務風險防范措施
2.1提高企業財務風險意識
企業財務風險意識,是企業在進行財務活動時對市場可能出現的消極情況的一種自我防范意識,任何市場都是有風險的,因此,企業作為市場的參與者,一定要有必要的風險意識。因為企業處于一個多變的環境之中,特別是企業的市場狀況、產品的升級換代速度、利率和外匯市場的變化、銀行信用和利率政策的改變等等,都會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籌資能力和償債能力等產生巨大影響,如果企業缺乏有效市場適應能力,也沒有建立必須的風險準備基金,當市場任何一個環境發生變化,企業就可能由于適應能力較差,而導致財務危機的出現。一個成熟的和管理水平較高的企業,都會自覺的培育和完善企業的外部環境,增強企業的抗風險能力,同時關注和跟蹤經濟環境變化的各種因素,及時有效的調整起經營戰略和財務方針以達到預防財務危機發生的目的。
2.2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制度
完善企業財務風險管理制度強調在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控制和財務分析等財務管理過程中,必須系統全面的識別、分析與測試財務風險,采取科學的方法防范與控制財務分析,并對管理效果做出客觀評價。這表明了企業財務活動的風險性特征,強調企業整個財務活動是一種風險性活動,要求管理者在進行財務管理時必須關注財務風險這一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
2.3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公司法人內部理結構實質上是一種委托——合約,這一相互制衡的組織結構,側重于監督與制衡,而忽視了激勵合約,委托——下的道德風險與成本是不能僅靠監督與制制衡的。因為,公司的動力歸根到底源于公司各利益主體在公司統一目標下實現自身利益主體之間合作中產生的外在性內部化,這就必須要有有效的激勵機制來配合。由于董事會處于法人治理結構的核心,以強化監督和加強激勵為目標重新構建董事會就成為優化公司治理結構的主要內容。
2.4強化企業內審制度
簽于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性,企業必須建立健全內部審計制度。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應包括獨立于企業其他部門的內部審計制度。同時,要通過強化審計監督及時發現和改善會計控制系統存在的問題。通過強化企業內外部審計對企業會計控制系統所實施的監督,及時發現企業會計控制系統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改善會計控制系統的措施與對策,并將審計結果向企業董事會或最高管理當局匯報,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一貫獨立高效、中間層次較少、結構緊湊并且富有彈性、反映靈敏、高效迅速,是依賴于財務管理組織來構建的人力資源和物資資源相結合的財務管理機制。在良好的內部控制制度前提下建立財務信息、網絡,可以保證及時獲得數量多、質量優的財務信息,為正確進行企業各項財務決策和風險識別創造條件。
2.5保持合理負債比率
企業的負債比率多少為適度,并無定論。但一般來說它必須與企業的償債能力相匹配。由于在企業中,只有作為所有者權益的那一部分資產才是償債的來源,因此,舉債規模應與企業所有者權益相適就,一般來說不應該超過凈資產的數額。但是,不同企業情況千差萬別,負債比率的確定主要考慮三個因素:蠃利能力高低、行業特征、資金周轉速度。
2.6加強資金的流動性
對于現金流動性管理企業可以根據資金負債的期限結構調整資產負債匹配關系,通過建立流動性資產組合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由于流動性風險是一種資產負債結構性的風險,很難在市場上化解,必須通過調整資產負債匹配關系來解決。企業可通過分析資產負債的期限結構,將未來的現金流入與流與按期限進行分裝組合,尋找出現正現金流和資金缺口的時點。不斷調整自身的資產負債結構來防范流動性風險。
結束語
對于現代制度下的企業來說,財務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防范研究設計許多方方面面,是一項長期的、非常復雜的的系統工程,本文沒有完全顧及到,希望這篇論文能會對企業財務風險的識別和防范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嚴真紅,我國企業財務風險的成因及其防范[J],上海會計,2005(2).
[2] 唐曉云,略論企業財務風險管理[J],財務與會計,2006(2).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政產學研”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084-02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總則第五條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丁笆濉逼陂g遼寧省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改革與質量提高工程的實施意見》中明確指出:“緊緊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根本任務,以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為戰略主題,以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為核心,以強化大學生創新實踐能力培養為重點,以提高教師隊伍的教學能力為關鍵,著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著力改革體制機制,著力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將創新能力的培養提高到了一個歷史高度。為完成這一戰略目標,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必然選擇。協同培養可以實現多元化培養方式的有機交融,理論與實踐的高度契合,社會需求和人才培養的必然選擇。因此本文從綜合能力提升的視角,探討借由“政產學研”的協同方式來培養創新型人才。
一、基本概念界定
人才培養是大學與生俱來的基本職能,也是大學之于社會的主要意義所在。在當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協同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日益重要,也成為高校培養人才的主要目標。因此要研究如何實現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就需要對創新型人才和協同培養的內涵展開論述。
1.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
2.協同培養。協同培養是在合作教育理念基礎上演化發展而來。1906年,赫爾曼?施奈德提出了旨在通過工學交替提高人才培養適用性,為學生職業能力拓展提供實踐機會的合作教育模式。1971年,德國學者Haken在系統論中最早提出了協同的概念,即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結果是產生了1+1>2的協同效應。因此,現代教育理論將社會某一系統的資源要素與教育系統的資源要素相互聯系與作用產生協同效應的社會現象稱之為協同教育圈。因此,本文的協同培養是指在培養創新型人才過程中,高校內部各部門、各院系、各相關者和高校外部政府、企業、科研院所等機構相互配合、協作培養的過程。
二、基于綜合能力提升的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模式框架
為了有效提升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實效,提出了經由“政產學研”多元協同培養提升綜合能力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構想。本文創建了閉環式協同運行機制架構,其主要包括“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協同培養的文化系統、協同培養的過程系統、協同培養質量評價系統四個模塊緊密合作的“循環上升體系”,如圖1所示。
1.“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是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并能夠取得創新成果的人。這其中:創新意識是驅使個體進行創新的心理動機;創新思維是開展創新活動智能結構的關鍵,是以獨特性和新穎性為目標的思維活動;創新能力是擁有淵博的知識,廣闊的視野,綜合、交叉和開拓新領域的能力,它包括獲取知識能力、運用知識能力和運用創新思維的研究和實驗能力等等綜合能力;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通過四個方面的培養,使得學生取得綜合能力的提升,并實現創新成果。這是協同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標。
2.協同培養的文化系統。為了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首先需要在高校內部創建一種“協同培養的文化”。這一文化系統的結構包括精神層、制度層、物質層三個層面。①精神層。精神層是校園全體人員共同的意識活動,通過樹立“協同創新、共同成長”等口號的價值觀念來統一思想、激勵行為。②制度層。制度層則是具有本校文化特色的各種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等,通過三個層面的制度來達到“協同創新”:第一個層面是參與主體,即學生間、學生教師間協同。大學生創新意識的非常活躍,學生與學生之間交流順暢,極易碰撞出創新思維火花;因此,無論課內還是課外通過組建學生團隊,比如競賽團隊、科研小組、社團等,通過團隊探討、自我管理、組織實施等環節,可以實現提升創新意識和能力的目的,這就是學生間協同。師生協同是一種全新的人際關系,學生與導師之間圍繞課題、大賽、項目等建立起共同探討的關系,從而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第二個層面是部門、院系協同?,F在高校中普遍存在著各個職能部門、各個院系不協調問題:比如各職能部門(教務處、人事、財務、科研、后勤等部門)溝通不足,教改政策不配套,難以確保以人才培養為中心;各個院系之間不溝通或溝通很少,無法實現資源共享、跨專業團隊建設、跨學科培養等。因此針對這一情況,可以通過根據創新型人才培養流程改進職能部門的協調配合;可以通過職能部門、各院系共同設定課程、創建跨專業團隊等工作,促進創新性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因此需要以系統整合思想為指導,各部門、各院系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建章立制,形成優質教育的系統合力。第三個層面是“政產學研”協同。政府是國家戰略方針的制定者,是獲取資金和政策支持的重要來源,是管理協調促進融合的保障,因此為實現富有成效的合作過程,政府的作用至關重要。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發展離不開人才,人才培養離不開高校,因此通過創建創新(創業)中心、科技園、孵化基地為載體的政產學研合作模式,更有利于各自目標的實現。③物質層。物質層是組織中凝聚這本組織精神文化的生產經營過程和產品的總和,對于高校來說,更多體現在各個社團、各種實驗中心、各樣實習基地、各式科技園地、各類創新型人才等方面。三個層面的校園文化系統協調統一,并包容了其他協同培養方的組織文化,從而激勵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
3.協同培養的過程系統。對于具有創新精神和意識的大學生們,下一步的培養就是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培養。這一基于“雙師制”的協同培養過程系統包括兩個子系統:第一個是認識系統,就是通過“政產學研”組成的“管理委員會”協商設定的課程系統,通過這一系統來提高大學生的知識儲備;第二個是行為系統,是將“認知”付諸行動的過程,它可以通過多種形式來實現,具體包括實驗(習)、社團活動、畢業論文(政府、企業等真題)、大賽(創新創業、各種專業的全國賽事等)、科研項目(比如校內創新創業項目、省市國家項目、企業橫向課題等)、實踐(包括勤工儉學、頂崗實習、創業等)形式?!罢J知和行為”系統的互動,前提是在“雙導師(校內外)”指導下完成。所謂的“雙導師”就為每個學生配備校內與校外兩個導師,兩者共同開展“認知和行為”學習的制度。通過這一基于“雙師制”的協同培養過程系統,實現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4.協同培養質量評價系統。“政產學研”協同培養人才是跨組織多目標的戰略協同,是在各要素的協同作用下通過人才培養過程協同來實現的?;诰C合能力提升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在協同培養的文化系統(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過程系統(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互動下,實現“政產學研”各自的創新成果: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提升、學校培養目標得以實現、企業和研究院所人才需求得以滿足、政府戰略目標得以實現。這些目標的實現也是下一次培養周期開展的動力源泉。
本文所構建的基于綜合能力提升的創新型人才協同培養模式,這一系統的實現需要“政產學研”多方的努力,需要建立相應的政策、制度作為保障,需要各個子系統的建立完善和相互協調促進,這樣才能實現協同目標。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障礙因素;策略
[中圖分類號] F276.3;F235.99[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0461(2009)01-0085-04
基金項目:本文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企業公民:信用治理及其評價制度體系研究――基于社會責任視角的分析》(70772008)和河北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河北省科技型民營企業信用管理制度體系研究》(07457203D-7)的階段性成果。
日前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上周末在銀監會、央行和世界銀行共同舉辦的“小企業融資國際研討會”上表示;融資問題已成為制約小企業發展的重要瓶頸。中小企業融資難是困擾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頑癥之一。目前,我國已注冊的中小企業數量已超過1000萬家,占全部注冊企業數的99%,工業生產總值占全部工業生產總值60%以上,提供的就業機會約占全國社會就業機會的75%,約80%的新增就業人口是由中小企業吸收的[1],顯然在國民經濟體系中,中小企業正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盡管各級政府多次出臺各項支持中小企業的鼓勵政策,但依然破解無方。目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小、信用等級低和市場風險大等原因,融資矛盾有愈]愈烈之勢。如何借鑒國際的先進經驗,并結合中國的金融體系,探索出一條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貸款“瓶頸”問題的道路,正是筆者此文的立意所在。
一、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現狀概述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企業通常是通過內源融資和外源融資兩種方式獲取設立與運營的資金。前者是企業不斷將自己的儲蓄、留存盈利和折舊轉化為投資的過程。 而后者是企業吸收其他經濟主體的閑置資金,使之轉化為對本企業投資的過程。從我國目前狀況來看,一方面,中小企業內源融資狀況是普遍不佳的。8%的中小企業分配過程中留利不足,自我積累意識差,在稅收政策上,由于新稅制的實施,中小企業失去了往日的稅負優勢,內源融資,源水枯竭,由于企業規模小,折舊費率過低,無法滿足企業進行固定資產更新改造的需要。另一方面,外源性融資的形勢與難度更不容樂觀。因為內源融資的成本一般低于外源融資,但問題在于現代經濟社會中的企業僅僅靠內部積累是難以滿足全部資金需求的。所以在經濟日益市場化、信用化和證券化過程中,外源融資成為企業獲取資金的主要方式。外源融資又分為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直接融資包括股權融資和企業債權融資兩種方式,它是資金使用者與資金提供者直接交易的融資方式,但由于其融資的高交易成本使得我國多數中小企業還只能在直接融資市場之外徘徊,間接融資是通過金融媒介進行的融資,能夠以較低的成本來完成融資過程,因而成為我國中小企業主要的融資選擇,但由于經營規模的限制以及我國資本市場的不完善、不成熟,中小企業間接融資之路也是遇到了重重困難,據統計,對中小企業的貸款規模只占信貸總額的8%左右,貸款投入量少,且在投向上多偏好國有企業,3%的企業信用擔保制度不健全,使企業融資艱難,障礙重重[2]。中小企業抵押擔保難落實。為中小企業服務的金融機構不健全、實力弱、服務滯后。中小企業自身的經營風險和缺乏信用觀念,也影響其融資能力。
在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較好地解決,造成這些企業融資成本過高,持續發展十分艱難,例如在浙江溫州民營經濟發達的地方,給中小民營企業的流動貸款只占整個國有銀行流動貸款總額的1%,一些企業因為暫時資金周轉不靈而陷入困境,有的甚至因此倒閉。很多企業被迫轉而向民間金融求助,民間金融實際上就是高利貸,貸款條件苛刻不說,一年期利率起碼是15%,高的有些達到25%~30%,而國有銀行一年期貸款的法定利率不到7%。據說,民間金融規模在8000億元人民幣,即使按最低標準折算下來,中小企業每年要事付利息600多億元。而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采礦、鐵路、電信、電力等基礎行業以及政府債券則成為銀行爭相放貸和投資的對象,有些企業甚至存在資金供給過剩的情況。這些現象說明雖然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已存在過多年,但許多困擾中小企業融資的障礙因素并未完全消除,總體上融資困難的現狀并未改觀。
二、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存在的障礙因素剖析
1.尚未建立切合市場經濟發展需求的國家金融調控體系
盡管金融與資本市場的改革已進行多年,可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依然沒有明顯改觀。在我國目前,許多銀行即便對那些愿意接受高貸款利率的中小企業,在沒有信用保證的條件下不會放貸。這就是所謂銀行貸款的“逆向選擇”。目前,社會各方在解決此類問題上,大都實行“一對一”模式,即銀行直接面對企業,由企業提供相應的擔保和抵押資產等。但這種模式并不利于中小企業融資,易使商業銀行的“指揮棒”傾向風險小、利潤高的產業。從國際成功案例看,銀行存貸款的利差至少在10個百分點以上,商業銀行才能夠覆蓋成本和風險。這意味著貸款利率須在15%左右甚至更高。但我國傳統上對高利率保持警惕甚至反感,而且最高司法解釋對超過中央銀行基本利率4倍以上的民間借貸利率不予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商業銀行如何通過貸款定價,實現向中小企業貸款的商業可持續性,使激勵機制真正發揮作用,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課題。
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核心原因主要是我國缺少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政策性金融體系。當然包括發達國家在內商業銀行的貸款力度不可能覆蓋全部中小企業,發達國家同樣需要政策性金融和商業性金融相互配合,而在我國由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政策性金融調控力度一直比較強,政策銀行的主要目標是支持國家重點建設項目和關系國計民生,而相反,商業性金融則是剛剛才進行機制轉軌,很多方面還帶有明顯的行政部門的色彩,目前還不能適應國家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四大商業銀行的出于直接的經濟利益的動機,其關注的[光和服務的中心也僅放在那些有比較雄厚經濟實力的大型企業或跨國公司身上。目前我國企業與居民儲蓄率為40%,外匯儲備高達7,100億美元,銀行存貸差76,000億元人民幣[3],毫無疑問,中國不存在任何意義上的資本短缺。中國也不存在信息不足和交通不便。那么,中國出現這種資金供給者偏好大規模經營、避免向中小企業提供資金的現象即“金融抑制”的原因何在?只能是政府的政策不當所導致的扭曲,即在政策性金融調控體系與機制缺失,對廣大關系到民生的中小企業的融投資問題并沒有建立起完善的支持發展機制與體系。監管部門制定的優先貸款目錄之類的政策使金融資源配置出現了嚴重的扭曲。以1998年的宏觀調控為例,政策“有保有壓”,壓的是競爭性行業和中小企業,保的是基礎性行業和大企業,直接導致貸款向“大規模經營”傾斜,從而加劇了金融抑制。
2.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與轉制并非到位,不存在真正意義的商業銀行
國有商業銀行不愿向中小企業貸款,擺在桌面上的理由無非是風險大、規模小、成本高。但據江浙某地調查,國有商業銀行中最優質的資產是個人信貸,不良貸款率不到10%,其次,是中小企業貸款,不良貸款率不到20%,而國有大中型企業以及政府其他項目的貸款不良貸款率高達50%以上,如果扣除信用環境差以及與國有企業攀比的因素,前二者不良貸款率將會欠大降低。因此,實際上國有商業銀行的貸款不是以贏利和市場而是以政策和政治為導向的,只要跟著政策走,貸款收不回,反正國家會背著,這種非市場化的思維滯后行為嚴重困擾著我國國有銀行的商業化進程,也使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難以得到根本改善。
3.中小企業的管理制度有待健全、信用建設相對滯后
我國中小企業組織水平和產業水平的普遍低下也增加了融資的風險以及資金利用的低效。各企業間沒有形成一個專業化的高效的社會大工業,而是各自為政、相互重疊,使銀行無法借助完整的企業組織鏈來發揮融通資金的作用,導致社會信用資源緊張。中小企業普遍低下的管理水平也影響了其良好融資信用的建立,企業管理人員的非規范化行為在我國中小企業中表現得相當明顯。中小企業的低資信等級增加了資金提供者的資金損失風險,使很多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只能望而卻步。
4.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與財務風險偏大,融資成本過高
由于中小企業的經營規模小,自有經濟資源資產少,參與市場競爭時的壓力大,面臨的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相對較大。按我國目前所使用的企業規模劃分標準,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 5,000萬元以上,5億元以下的為中型企業,年銷售收入和資產總額均在5,000 萬元以下的為小型企業。中小企業屬于資產較少的行列,我國大型企業2002年年均產值(年均產值= 相對企業總產值/ 對應企業數) 達到5.22 億元,而中小企業的年均產值才0. 31億元[4],從資產和產值與抗風險能力的高度正相關性來看,中小企業抵抗風險能力較弱。
此外,與國有大中型企業相比,中小企業在借款時不僅與優惠利率無緣,而且還要支付比國有大中型企業借款付出多得多的浮動利息;由于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貸款多采取抵押或擔保方不僅手續繁雜,還要為尋求擔?;虻盅旱戎行∑髽I還要付出諸如擔保費、抵押資產評估等相關費用;加上正規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塞使許多中小企業為求發展不得不從民間高利借貸,所有這些因素都使中小企業特別是中小民營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5.承擔風險與獲取收益之間不成適當比例
對于民間的理性投資者而言,在投資過程中最關心的莫過于最終的收益和所面臨的相關風險,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選擇風險最小的投資項目,在風險相同的情況下選擇收益最大的投資項目。我國絕大部分的資金供給者屬于非政府的理性投資者,中小企業具有的相對于大型企業存在風險高和單位資金收益不高的特點,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融資的困難,要徹底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必須妥善處理對中小企業投資過程中風險與收益不匹配問題。
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應對思路
1.始終遵行宏觀政策與微觀方法并重的原則
由于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涉及到許多制約因素,在解決時業應該從宏觀的政府與制度的改革層面,以及微觀的企業管理、誠信建設和中介服務機構工作的改進等方面,進行綜合治理,把制度建設與企業融資環境、內部機制改善有機結合,才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和措施?!吨袊斀泩蟆酚浾呓赵谥貞c市調查發現,國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政府、社會、中介和企業等四方共同創立的“四位一體”融資模式,有效破解了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提高了企業的誠信度。所謂“四位一體”,概括起來就是市、區(縣)政府主管門構建機構化融資平臺,孵化企業信用,受理和組織民主評議、管理中小企業申請貸款項目;市,區縣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作為社會中介提供擔保;開發銀行批發式審批貸款;中小金融機構受托辦理貸款發放和結算。重慶市一郊區縣簽訂貸款協議,發放貸款6億多,支持中小企業70多戶。開發銀行重慶市分行2005年計劃增至區縣27個,試點覆蓋率達到60%。同時,利用2004年至2007年3年政策性銀行主導“四位一體”模式。
重慶萬州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向育容說:“‘四位一體’貸款模式在萬州實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首批8個中小企業放貸1.08億元,不僅為企業發展解決了資金之急,而且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中小企業信用促進會是“四位一體”模式中的重要環節;也是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關鍵部分。所謂中小企業信用促進會,就是會員將企業所有信息,包括高級主管人事檔案,資產狀況等用表記錄入檔。隨著企業申請貸款次數的增多,企業信用等級也將不斷提高。同時,為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專管辦和擔保中心以及企業之間相互監督,一旦發現有虛報,等級將自動降級。通過進入促進會并申請到貸款的很多中小企業,現在都由原來去各家銀行“四處籌錢”,變為了銀行主動“上門服務”,企業融資進入了良性循環的軌道。
2.構建中小企業信用評價體系,重視企業誠信文化建設
我國目前社會信用監督體系的不完善,是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中小企業的管理者隨意拖欠借款,資金擁有者不敢或不愿意向中小企業投資的重要原因。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或擁有者,對自己信用的輕視,或社會對其懲罰力度的嚴重不足,使得中小企業的決策者在守約和違約之間有所選擇。如果社會監督機制作用小,決策者可能更傾向于違約,造成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不講信用,也殃及其他一些講信用或尚未建立自己信用的中小企業。對于融資者的資信進行評估時,資產負債是比較顯性的,而信用水平則很難進行量化的評估。投資者在分析中小企業的資信時,除了資產因素外,將其信用也大打折扣。社會信用監督體系的建立,只靠市場運作不夠,還必須借助政府的力量,同時加大對違約者的制裁,只有這樣才能使投資機構評估中小企業資信時能夠客觀公正,不帶有偏見。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應從中小企業的資信評級入手,建立針對不同類型中小企業的權威資信評級標準或者信用評價體系,并根據不同資信標準設計不同的金融工具。我國目前一些地方和機構設立了企業資信評級機構,但存在評級標準不一,權威性差的問題。同時資信評估機構對中小企業的動態監督弱,不能及時地報告中小企業的資信級別。我國在各地應設立專門的信用監督機構,對中小企業的資信進行跟蹤監督,定期公布中小企業的資信級別,對中小企業的管理者或擁有者實現有效的監督,也使投資者能迅速合理投資。同時中小企業必須首先做好企業的內功,把誠信守法經營作為其立身之本,在競爭中培養其良好的信譽,才可能獲得信用評估較高級別,從而根本上消除融資的障礙。
3.改善中小企業內部經機制,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提高中小企業的融資功能必須本著內外兼顧、標本兼治的宗旨,既要注重中小企業自身的機制建設,更要加強中小企業外部經營環境的完善,給中小企業以明確合理的市場定位,變中小企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平等的一員,惟此中小企業才可能在市場準入、融資等相關政策的制定與落實上享有與大中型企業一樣的國民待遇,從而賦予中小企業在合法條件下自由活動的空間。同時政府機關應該加強對中小企業提供必要的服務的職能,改善有利于中小企業健康發展的外部環境,從而使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得以真正解決。比如包括對中小企業進行產業規劃和引導,按照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合理分工幫助一些中小企業進行適當的產業定位,提供信息、技術、管理、財務等方面的咨詢服務,幫助中小企業進行人才培訓。還包括對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財稅和市場支持。通過提高稅基、規定適度的起征點或免征額,降低稅率等方法對中小企業進行必要的支持。并把具體的財政補帖和稅收優惠程度與中小企業的產業性質有機聯系起來。引導其按照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發展。
4.不斷優化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設立扶持國家中小企業的國家投資基金
借鑒國際成功經驗與結合我國國情,創建由政府、金融機構、中小企業共同參與的信用擔保系統。成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由財政撥款、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聯合出資成立,擔保對象要符合我國產業政策導向、產品適銷對路、有經濟效益、有發展前景尤其是那些國家大力支持的行業融資,使民間借貸今后在滿足中小企業融資中變得更為快捷有效。同時,為改善國家財政資金和融資渠道單一的難題,需要專門設立國家中小企業投資基金專門用于中小企業在有利于國計民生的產業中得到更多的支持與發展。在目前中小企業外源性融資中資金來源主要是銀行貸款,而在這單一的融資渠道中中小企業一般又被限定在抵押或擔保貸款這一條件苛刻的狹窄通道中。融資渠道的狹窄和阻滯決定了中小企業在我國金融市場中只能占據與其地位極不相稱的市場份額,到2004年底中小企業從國有商業銀行取得的貸款只占國有商業銀行貸款余額的1/3左右[5],這和中小企業在產值、就業等方面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相比顯然不成比例。尋找新的國家中小企業投資基金這一融資渠道是必然的選擇。
作為我國最具比較優勢的企業主體,中小企業已開始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經濟增長點,但為了解決困擾中小企業融資障礙因素并非簡單問題,需要從戰略高度,采用系統化的方法大力進行綜合治理,內外兼修,對中小企業進行全方位支持,才能真正改善其融資難的現狀,促進其步入良性發展軌道。
[參考文獻]
[1]劉新艷.談中小企業融資問題[J].現代管理科學,2004, (2):27-29.
[2]姜秀昶.國外中小企業融資做法以及對我國的啟示[J].山東經濟,2008, (4):11-14.
[3]崔文勇.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福州大學學報, 2007, (5):24-26.
[4]林漢川.構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體系探析[A].中小企業發展戰略論壇暨管理科學論壇-優秀研究成果報告研討會會議論文匯編[C]. 2005 , (11):15-17.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Z].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6.
An Analysis of Financing Barrier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in China and Solutions to Them
Ye Chenyi 1,Ye Chenyun2,Pei Fucai 3
(1. Accounting School,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Shijiazhuang 050031, China; 2. 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 China; 3. Tianjin Tianshili Group Corporation Limited,Tianjin 300402,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