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7:0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高等教育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一是割裂高等教育供給者和公共財政的必然聯系,剝離公共教育系統與政府間的行政聯系,打破高等教育領域壟斷局面,使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處于同一競爭平臺上,實現教育供給者的多樣化。二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充分引入市場的公平競爭機制和自由選擇機制,以激勵公立高校革除科層管理的弊端,提高教育活動的效率和質量。
(二)大力發展私立高校,促進公辦高校改制
給予私立高校與公立高校同等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使私立與公立大學按照同樣的標準接受評估,取得學位授予資格,才能真正滿足教育需求。另外私立高校擁有公立高校無法相比的自。這是因為,私立大學受外界干擾較少,尤其不大受政府的約束,其招生權、經營權歸自己,可以自主制定招生標準,計劃招生人數,自主設置專業結構,自主聘任教師,更重要的是,可以自主經營和確定辦學方向,擁有自,可以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在公立大學中,按照“錢”和“權”的關系原則,大學從政府拿了錢,就不可能擺脫政府的干預。為了使公辦高校獲得更多的自,必須對其進行改制,可以采取“公辦私營”的方法,使大學的所有權仍控制在政府手中,而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起宏觀導向作用以及引導社會的輿論監督,不給學校具體的指標,讓學校根據市場經濟規律,自主經營,仿照私立大學的模式運行。
(三)明晰教育產權,逐步實現全面的高等教育民營化
經過幾十年的快速發展,我國高等教育經歷了教育體制、專業設置、培養模式、教育評估、教育管理、教育觀念、教育規模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從傳授知識到培養能力,再到提升素質,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當前,我國有2700多所高校、3000多萬在校生,數量居世界第一。與高等教育發展同步,我國化工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布點數量共計350多個,專業點的數量位居工科專業前列。在取得了可喜成績的同時,化工高等教育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問題。參照ABET認證標準,我國化工高等教育的現狀還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一)以學生為本的理念不清晰
缺乏從進到出的全程全方位服務規范ABET認證標準的8個方面,首先關注的是“學生”。在其看來,學生是專業教育的核心,一切設置和條件都是為培養合格的本專業畢業生服務的。而在傳統的中國大學高等教育認證標準中,7個項目是這樣的:專業目標、課程體系、師資隊伍、支持條件、學生發展、管理制度和質量評價。其中,“學生”位列第5。其靠后的排序說明了國內長期以來教育目標的本末倒置。事實上,大學本科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教育、通才教育,是教育的重要階段。理解學生需要、支持學生成功、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本應是學校的頭等大事。而評價一所學校、一個專業辦學成功與否,其主要指標應該在于學生的學習成功與否,重點是評估學生學習參與和學習產出,而不應再是傳統的以投入指標為主的教學生產力的評估?;ば袠I的高速發展,客觀要求高等教育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培養德才兼備、具有創新意識、較強工程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的專業人才。培養合格的化工畢業生,必須堅持從進到出的全流程質量控制,對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才能保證畢業生達到畢業要求,最終實現培養目標。從根本上說,“以學生為中心”是一種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學范式的更新,在此思想指導下,所有的管理制度、課程體系、授課方法、師資評聘制度、教學評價制度及學生管理制度均應做出相應的調整和改進。
(二)課程體系不夠系統和科學
需在專業培養目標的主題要求下安排課程,串聯起知識點結構ABET認證要求課程必須能夠支撐和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有明確具體的評價手段和數據結果來顯示課程達成目標的程度,并且要求老師通過數據反饋不斷改進教學,尤其是其對學生11種能力的培養,應全部與各個教學環節結合起來,要求細化明確每一門課程對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且通過課程的層次遞進關系來實現知識能力的關聯性。與此相比,國內高校的課程體系顯得陳舊、主觀、邏輯性較差。課程體系是落實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傳統上中國高校各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是根據國家對人才的需求層次和人才培養規律,將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作為根本出發點,多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然而這樣的基礎指導思想落實到各個高校,限于各自的辦學條件和師資力量,各高校往往不能夠真正均衡地實現,體現在有些學校因人設課、師資力量薄弱、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先修關系混亂等等。尤其是近年來大量高校大力建設發展新校區,而新校區的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均受一定限制,導致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出現偏差。表現為工程教育的教學體系長期按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老三段”來劃分和安排,缺乏適應現代工程特點的變化?;A課及大部分專業基礎課是按照學科教育的理念組織的,主要考慮學科體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按照工程的需要加以重組;專業課也主要是以理論為基礎,缺乏工程的系統思維和綜合思維。學科定義、設計理念、理論與實踐的關系等方面,有待于各高校根據工程的特點予以矯正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方案,一些國外引入的新理念尚未充分普及,大多數學校還談不上創造性的應用,課程體系的改革和課程內容的更新重組大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以化工學科的知識點結構為例,當前,許多美國大學化工系的研究重點不再是單純以過程工程為特點的化學工程,而是逐漸側重于過程與材料、生物、能源和環境等工程領域交叉的研究,分子水平的分析方法和新的科學工具也應用于化工學科。化工學科的發展方向是支撐新興產業及與化工學科交叉領域的發展。化工學科的內容已從過去的宏觀層次發展到介觀(泡、滴、粒、團)、亞微觀(界面、納米)、微觀(分子)及大宏觀(環境、資源、能源等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多層次學科。而在國內化工高等教育領域,“大化工”的理念不夠深入,多學科、多領域交叉結合的系統性差,知識點—課程—知識點的銜接不緊密,課程與課程之間的先修關系不夠明確,不同課程的教材內容有重復,甚至有邏輯沖突,這些都亟待改善。
(三)部分高?;I師資結構和教師專業背景不夠理想
ABET認證標準對師資的要求中,并不像國內高校那樣重視“高職稱、高學歷”教師的比例,反而更重視一線教學的師資中具有工程經歷或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比例,同時非常重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一般來說,教師在教學中主要起著三方面的作用:一是通過選編教材、講授、提問、討論等選擇教育、教學資料,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向;二是通過教學激活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繼續學習的動力;三是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使學生進行深入思考,從而將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結構,增強能力,提高素質。由此看來,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工程類專業的大學教師,必須自身有相當豐富的經驗和經歷,才能做到講課深入淺出、舉例生動有趣、釋疑及時準確。當前的高校現狀卻是:部分高校生師比從擴招前的11∶1上升至18∶1,教師數量不足;從校門到校門的年輕教師比例增加,嚴重缺乏具有工程背景的師資;學術水平高的高職稱教師上課比例少,講臺上活躍著大量年輕教師和教學型的資深“講師”;實踐教學師資職稱和知識結構單一、薄弱,水平和質量達不到人才培養的需求。同時,學校也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和競爭機制,教師輪崗、培訓、進修、晉升等制度落實不力,對實踐教學的重視弱于課堂教學,對教學的重視弱于科研,對教學研究的重視弱于學術研究,客觀上導致教師上課積極性不高,教學投入不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改革創新由此缺乏主動性和原動力。
(四)安全意識的培養較為薄弱
缺乏從規定到執行的有效方案ABET認證重視實驗室安全管理,注重學生的安全責任意識培養,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體現了對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視及人文關懷,這正是當前高校實驗室工作中所缺失的,也是當前中國化工高等教育所缺失的。國內高校已經具備較高的硬件建設水平,部分高校新建的教學實驗室規模及裝置水平甚至超過國外,但長期以來實驗室重建設輕管理,安全意識薄弱。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重視實驗動手操作能力,但對基礎的安全規范缺乏檢查和落實的機制。學生實驗教學只重視實驗結果的好壞,不重視實驗過程的基本步驟和規范;二是安全教育停留在紙面和口頭上,是“TXT”文本文件,不是“EXE”的執行規則,實驗室的安全設施缺乏相關標準和執行準則,形成了應付檢查的現象;三是教師自身缺乏對安全意識的言傳身教,課上課下不能形成重視安全的氛圍,學生之間也難以形成互相監督、互相提醒的良好習慣?;ば袠I是生產生活離不開的支柱性產業,同時也是存在較高危險性的行業,生產運行過程別重視以行為規范來保障安全、健康和環境。高校是學生進入科研或生產工作中的最后一個教育階段,有責任也有義務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安全責任意識。近年來,研究生在科學實驗中及企業新員工在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安全(傷亡)事故常見諸報端,這與他們在大學期間沒有受到良好的安全教育直接相關。因此,學校必須重視本科教育階段的安全教育與規范建設。ABET認證關注實驗者的安全保障,要求建設完善的安全設施,建設符合化工實驗室特點的安全設施,符合工程實驗裝置特點的安全防護措施。隨著工程教育的發展,一些化工實驗室建設了流程長、工藝復雜的實訓裝置,用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項目建設初期,應采用安全評價方法分析項目的危險性與可操作性,通過優化設計提升裝置的安全性。同時,制訂有效的安全防護計劃,降低實驗過程的風險。一般性的實驗應結合化學品性質與實驗裝置特點,分析實驗過程的風險,制訂失控預防方案。實驗室管理人員應明確責任,防范風險,提高實驗室管理水平。
(五)對持續改進的要求不夠重視
ABET認證標準中有一項重要指標為“持續改進”,是指專業辦學過程中要緊緊把握技術的進步和產業的發展,根據需求對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進行不斷更新和改進,使之能夠為學生提供適應未來發展需要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項指標在傳統的國內高校專業認證中不夠明確,也是國內高校辦學過程中所欠缺的?!俺掷m改進”包含兩個層次的內容:一是科研、產業對教學的反哺,即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要跟隨社會的需求和行業的需要進行調整,教學內容需要不斷更新,增加較新的科研成果和本行業發展的前沿技術。同時,落后的專業知識、即將淘汰的生產技術要進行刪減或壓縮;二是教與學的過程中要持續改進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之間的研討和學生的反饋,探尋更合適和更新穎的教學方法和技巧,使學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識和技能,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目前來看,國內化工高等教育更多地關注專業學識的灌輸,缺乏對學生“工程”意識和“大化工”概念的培養,重理論、輕實踐,大量專業課程和實踐類課程名不副實,導致學生動手能力差、工程素養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之后的幾十年中,我國高等教育長期與國外高校缺乏交流和溝通,逐漸形成了相對封閉的體系。部分學校原有的課程體系單一、知識結構陳舊,已不適應當前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教材更新頻率不夠,課程之間的邏輯關系不強,不同課程教材內容重復,部分課程的先后順序混亂,這些都需要進行系統地整合和不斷改進。另一方面,化工學科培養的人才不僅需要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能力,也需要接觸到大規模復雜系統的分析和管理,課程設置時要考慮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管理科學、人文修養等內容與工程科學結合起來、融會貫通,才能培養出社會需要的優秀工程人才。
(六)缺乏教育管理過程記錄存檔的意識
ABET認證過程中專家非常重視文檔資料的保存和管理,例如課程教學相關資料、學生成果相關資料、專業建設相關資料,尤其重視持續改進方面的依據和措施。例如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會議記錄、企業界與校友對專業辦學的反饋意見等。國內高校近年來在教學評估工作的促進下,文檔資料的保存工作有所起色,但仍然缺乏系統歸納整理和有效管理的措施。這種狀況的形成,有一定的歷史原因,1895年天津中西學堂(即北洋大學堂)的創立標志著現代意義上的工程教育在中國誕生。至今,高等工程教育在我國已經有了百余年發展歷史。這期間中國的工程教育長期采用全面學習乃至模仿歐美模式的發展戰略,早期是仿照英美或德日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學校教育模式,中期曾照搬蘇聯模式,后來又全面學習美國模式,至今仍徘徊在美國模式還是歐洲大陸模式之間,沒有形成自己的教育特色與教育體系,甚至連工程教育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標準都難以形成共識。受此影響,各高校在辦學過程中也難以達成共識,甚至不同學校間相同專業的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和培養方案都不大相同。近幾年國內加快了教學評估和專業認證的步伐,各高校不斷調整辦學思路和辦學理念,各專業也不斷調整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培養方案及相應的課程體系,但在調整的過程中缺乏整體的思路,未能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全局眼光進行通盤考慮,造成當前教學管理體系混亂,從十年前的長期缺乏變化,到近十年來變化頻繁,檔案記錄缺乏規范、資料保存缺乏系統歸類等現象始終存在。嚴謹、科學、連續地保存教育管理相關檔案,不僅僅是為應對ABET認證和國內專業認證檢查資料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可以讓辦學者對專業的歷史沿革、運行狀態和未來發展趨勢有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做到改革創新有據可查,方案調整有法可依,內容增刪有理可論。
二、對我國化工高等教育走向國際的幾點建議
在準備ABET認證的一年多時間里,通過與ABET認證專家的多次溝通交流及接待ABET專家現場實地考察,我們體會到中國化工高等教育本身有較好的基礎,但仍然存在著“大而不強”“數量較大、質量不精”等問題。結合這些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希望能對中國化工高等教育走向國際化有所裨益。
(一)始終貫徹“以學生為中心”和“以人為本”的理念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是基于我國現代化建設階段性特征和國際發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題,是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高校要圍繞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確立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為了學生成長成才這一關鍵,系統推進,務求實效。因此,我國化工高等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改變過去因循守舊的觀念,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課程改革等進行重新梳理,以培養學生能力、讓所有學生得到公平公正的受教育機會為核心準則,在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過程中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并貫徹執行。
(二)強化師生對專業培養目標和方案的理解和執行
專業培養目標和方案的制訂和改進不能僅僅成為應對檢查認證的書面材料,也不能僅僅作為教學指導委員會或學校、院系領導討論決定的文件,重要的是如何被師生理解和執行。辦學者和管理者應參照并不斷完善培養目標和方案,找準適合本校本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結合學校的特色完善人才培養體系。合理調整培養目標、完善培養方案后,本專業教師、學生均應明晰專業培養目標,正確理解培養方案內容并參照執行。在此過程中,師生要加強互動,教師要加強相互間的切磋,共同尋求更為合適、新穎、高效的教學方法。
(三)安全意識的培養及平時習慣的養成
目前,轉型期高等教育機類畢業設計安排在大學最后一個學期,開學初完成畢業設計雙向選題,各指導教師對學生下發畢業設計任務書和相關要求,學生根據任務書開始做畢業設計。教學計劃安排一個學期完成畢業設計,但學生在畢業設計期間找工作參加各類型招聘會,考研學生為研究生復試做準備等面臨實際問題,真正用到做畢業設計時間很少,在短期內完成畢業設計只能是應付,東拼西湊,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高校教師多是從學生到學校的過度,不是雙師型教師,沒有企業實戰經歷,對于企業應用的新工藝和新方法不夠熟悉,導致學生畢業設計題目偏離實際。高校對教師科研考核要求比較高,教師忙于科研工作,畢業設計所帶人數過多,對學生指導和管理甚少,學生本身的求知欲望不強,導致畢業設計只有臨近答辯才開始做。受到時間和能力的限制,學生開始上網找“”來完成畢業設計。高校在畢業設計過程的管理制度上只流于形式,沒起到實際作用也是影響畢業設計質量降低的一個重要因素。
2轉型期高校機類畢業設計改革思路
畢業設計時間:轉型期高校培養的目標是職業技能型人才,畢業設計完全不用到最后一個學期完成,有想法的學生大三可提前申請做畢業設計,學生提出畢業設計內容,教師對可行性和工作量把關,根據內容和學生探討,師生共同制定畢業設計任務書,這樣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想法不受任何約束創新設計。畢業設計選題:目前畢設題目多雷同或沿用往屆題目,設計內容與實踐脫節嚴重,題目不能做到因人而異。轉型期高校教師準備的題目應以工程實踐型為主,理論型為輔,聯合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完成選題。教師可根據學生個人實際情況來制定選題,為下一步深入開展研究奠定基礎。指導教師選擇:提前在單位實習的學生,畢業設計指導教師聘請實習單位工程師或者經驗豐富的工人師傅作為指導教師,設計內容為本單位的實際生產項目,企業創新過程中的實際問題與學生畢業設計相結合,不僅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提高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提升畢業設計的技術含量,更重要的是學生與實際生產和創新設計接觸,必將會更快的走向生產一線。但由于企業人員對學校的畢業設計要求不清楚,學??梢葬槍ζ髽I配備校內專業教師完成輔助工作,這樣既能把握好畢業設計的任務量和要求,又能與企業建立長期培養機制,同時彌補了專業教師帶多名學生不足的問題。畢業設計答辯:畢業設計答辯環節直接明了的考核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以往答辯是對參加畢設所有學生進行答辯,每一個學生至少10分鐘答辯時間。轉型期高校應轉變傳統答辯思想,畢業設計成績直接由指導教師進行考核,給出答辯成績。對于想取得優秀成績的學生可以提出申請,統一組織答辯。但答辯上交資料應取消上交圖紙和設計說明書,避免紙上談兵,取而代之則是上交畢業設計完成的加工或者創新設計實物,教師針對所做實物進行答辯。
3結語
(一)個體差異性較大,學習的價值取向不同
由于參加成人高等教育學習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因而學生的知識儲備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另外,大多數學生已經參加工作,他們參加學習的目的不一樣:有的切身感受到自身知識的匱乏,渴望獲取新的知識來不斷地提升自己;有的學生僅僅是為了拿張文憑,為晉升職稱;還有的是已經走上領導崗位,為了所謂的“面子”才參加學習的。
(二)學生的個人負擔較重,學習條件相對較差
大多數學生承擔著多種社會角色。在參加成人教育期間,既是學生,又是單位職工,同時還是家庭的頂梁柱。這就決定了這些學生學習與工作的矛盾突出,學習、持家兩頭忙,學習時間難以保障。加上部分學員年齡偏大,記憶力減退,學習效果要比在校學生差很多。
(三)學生大都是“啞巴英語”學習者
他們中的大多數由于實際工作中幾乎不用英語,因此已多年不接觸英語,原有的英語知識早已淡忘,有的甚至還達不到初中生水平,在上英語課時,聽不懂,弄不明白,造成不會說,不能說,不敢說。而對于剛剛畢業的高中生、中專生,對所學內容又過于簡單,造成不想說,不屑說。整個課堂死氣沉沉,變成教師一個人在唱獨角戲。
二、成人高等教育英語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一方面,由于參加成人教育學習的學生年齡差距較大,文化基礎參差不齊,導致教師在組織英語教學時既要照顧到基礎好的學生,又要兼顧到基礎差的學生,這大大制約了教師對課堂教學的調控作用,教學活動進展緩慢,效率低。另一方面,由于學員個體差異性較大,學習的價值取向不同:學習基礎比較扎實的和愿意通過再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會認真聽講,努力掌握教師所受內容,并在課下不斷復習,做到融會貫通。而抱著“混文憑”思想的學生則會心不在焉,甚至會逃課,只是忙于應付考試。更有處于領導崗位的學生,甚至會安排職工代聽、代考,蒙混過關。這就很難保證英語教學任務的完
(二)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大部分參加成人高等教育學習的學生都是在職人員,他們在社會上同時擔任著多重角色,既要忙于學習,又要忙于工作,更要忙于家庭,加之現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學習時間時常會難以保證。同時,有的學校領導不太重視教學效果,他們認為好不容易把學生招來了,只要交學費,專業課學好就行,英語只是基礎課,學多學少都不重要,甚至不學也無所謂。一些班主任認為有的學生年齡和自己孩子差不多,有的比自己還要大,甚至還是領導,大家抬頭不見低頭見,不好意思,不愿意管理,睜只眼閉只眼,得過且過,面子上過得去就行。有的英語教師更會認為,這些學生學完反正也不用,學不學一個樣,學多學少一個樣。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都很難保證英語教學的效果。
(三)教學質量大幅度滑坡
現在個別高校的成人教育機構把成人教育作為創收的途徑,一味地追求經濟利益,不顧師資力量短缺、硬件設施不全等客觀因素,不斷追求辦學規模,盲目擴大招生,在各地市建立教學站點,對教學質量無法全方位監控,幾乎達到了報考錄取即可畢業的境地。這些教學站點大多缺乏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專職英語教師更是寥寥無幾,僅有的也大多是半路出家,對專業知識一知半解,功底薄弱,大多全靠外聘,而聘用教師由于所主學專業不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為了節省費用,有的學校更是不分專業,不分層次地上大課。教師更換頻繁,來去匆匆,缺乏責任感和使命感,不能對教學投入較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學質量得不到保障。
(四)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由于成人高等教育的授課時間一般都在寒暑假期間,時間短任務重,教師無法利用現代化的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實時授課、實時答疑。而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又忽視成教學生年齡大小不一、文化基礎參差不齊的特點,采用了傳統的教學方法與模式,將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學內容直接移植到成人高等教育課堂上,以講為主,過于注重知識的單向傳輸,較少關注學生的主動參與和探究知識的過程,而學生只是被動接受,從而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能力培養。
三、成人高等教育英語教學的改革設計
(一)教育學生明確學習英語的目的,端正學習態度
當今社會發展過程是知識不斷更新換代的過程,知識量遞增速度愈來愈快,人才的競爭愈來愈激烈,知識的陳舊周期愈來愈短,只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不能融入日新月異、高速發展的社會。不精通英語,會嚴重影響我們與世界接軌的水平和質量,進而制約自身價值的實現,最終被歷史淘汰。成人高等教育學習英語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能夠拿到文憑、提高學歷,通過晉升職稱從而獲得表面利益,更重要的是為了不斷提高市場意識,增強危機感,著眼自身的職業發展規劃,不斷提升自身職業競爭力。學生一定要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學習方法等。
(二)大力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成人教育教師管理機制需要完善,先要組織一支具有成人教育特色的獨立的教師隊伍,形成以專職教師為主體,社會兼職教師為補充的師資力量。各個成人教育機構、特別是函授站點要不斷加大英語教師的培訓力度,合理制定培訓計劃,定期對英語教師進行專業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英語教學能力;定期邀請有豐富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優質課教師到學校上課,讓教師獲得更多的教學經驗,不斷擴大教師的視野;加大與兄弟院校、站點的交流,特別是與外教的交流,使英語教師能更好地把握英語的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形成一支素質較高、熟悉成教發展規律、社會發展趨勢的具有可持續性嚴謹務實的英語教師隊伍。
(三)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進英語教學方法
本體論范式一直在人們的認知中占據著主要的地位。人學本體論范式的典型產物是推崇“理性人”,這是一種與“生物人”“自然人”認知相對立的觀點。“生物人”“自然人”認知強調人的本質在于人類本性的某個屬性,并把此種屬性歸結為人性中不變的性質,作為人存在發展的恒定規范?!吧锶恕薄白匀蝗恕笔菍θ说膯蜗蚧治觯瑔蜗蚧姆治龇绞讲豢杀苊獾貙е聦θ说姆治龅摹拔锘?,而被“物化”的人們迷失了生命的本真。人類活動和動物活動有著根本性的區別,人類活動具有自我創生性,而動物活動受到對象范圍的限定。本體論范式運用有限去把握無限的人類活動,導致生活世界與主體人的脫離,人們失去主動性和創生性而成為對象的存在,最終導致主體成為抽象的存在物。本體論范式指引下的教育,容易把人抽象化、片面化,而忽略了人的豐富性和完整性。高等教育管理要充分發揮主體的能動性,使人的價值得到全面展現,就必須從根本上轉變對人的觀念,實現教育觀念中人學范式的重塑。與本體論范式不同,實踐人學范式關注人自身的豐富性和[摘要]人學是系統研究人的存在、本質并從根本上關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學問。在信息化、現代化的今天,人的自我價值實現多樣化特征,倡導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在實踐人學范式的認知下,作為實踐主體的人是螺旋發展的存在,而不再作為“先驗的”對象化存在。個體人在現實存在中不是“同一的”,而是一種多樣化的“生成”,這為人們對于個體的認知開拓了一條新的路徑。實踐人學范式不再用斷裂的、固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而是超越了封閉系統和實體的剛度,回歸人在世界中的現實生活。具體來說,體現出以下特點:首先,實踐人學范式的出發點是“現實的人”。從現實世界的角度出發,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人作為實踐的主體是具體的、豐富的個體存在。其次,人的本質是在實踐中生成的。世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沒有任何一種存在是固化不變的,世間萬物均是無限開放過程中不斷生成的存在。在教育管理活動中,管理主體和客體均在從事屬于人的具體實踐活動,而且教育管理的目標就是培養社會發展的新一代人。人是教育管理活動的核心,管理者與被管理者所結成的關系,歸根結底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體論人學范式在追問人的本體存在的過程中重視對于人的本源探求,而忽視了現實生活中的個人。實踐人學范式讓人們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重新審視自身,指出“對組織采取消極抵制的態度不是人的天性,而是他們在組織內的遭遇造成的”。培養“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需要生成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二、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內涵
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參與管理的要素主要有管理者、管理對象、管理方式、管理目標和管理環境等,這些要素有機聯系,形成不同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F實生活中的各個要素是不斷發展變化的,這必然導致管理模式的逐步發展與更新。傳統意義上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有兩種:經驗型管理模式和行政型管理模式。其中,經驗型管理模式適用于教育功能相對單一的狀況,產生于高等教育發展早期,主要應用于有限規模的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在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經驗、知識和能力對管理活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隨著我國高等院校數量的不斷增加,辦學規模的日益擴大,行政干預高等教育管理的必要性逐漸顯現出來?,F代高等教育管理中融入了教育實驗、教育調查、教育測量、教育統計等反映時代需要的手段,高等教育管理科學化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傳統的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時序上先后產生,然而在管理實踐上二者之間不存在更換與改造的問題。這歸因于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本質上體現的是各管理要素之間的關系,各管理要素并不會消失,而是在一定條件下形成與之對應的聯系結構。當前在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傳統的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逐漸與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結合并形成互補。教育的定位是對人類生命和發展的終極關懷,高等教育管理要達到并實現“育人”的教育目的,必須依靠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主要是在管理過程中尊重并體現教育管理客體作為認識主體和思維過程主體的定位,從而積極調動各教育管理相關者參與到整個教育管理過程中,充分發揮高等教育管理客體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性。當然,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排斥傳統教育管理主體的作用,但與傳統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管理主體的角色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教育管理的主導者轉變為引導者。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克服了本體論人學范式的缺陷,不再把學生作為被動的管理對象,而是借助還原論的思維方式,將學生作為主體,從而演繹為一種“自然”的存在,實現教育管理活動“有生命在場”。由此,高等教育管理實現了向人的核心價值取向的復歸。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以人為本”現代教育理念的具體實踐,強化傳統教育管理者的服務意識,尊重高等教育管理客體的主體地位,使得教育管理客體不再被視為物化的“對象”,而是具備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引導個體實現自身的發展與超越,廣泛參與是教育客體自身全面發展的必然,也是高等教育關注個體價值的基本表達。
三、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
實踐人學范式下的高等教育管理把重點放在教育管理范式主導地位的人,倡導發揮個體的創新精神和能動作用。與傳統的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行政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相比,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基于教育管理的人性論研究。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在具體的管理實踐方面包含管理理念、管理系統(包括制度、規范和政策法規等)、管理機制、管理活動和具體的教育管理行為等因素。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實現了高等教育管理的創新和發展
。1.與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經驗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以個人或團體的管理行為、管理經驗為基點,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突破了傳統高等教育管理經驗的限制。相較于經驗型管理模式,參與型模式下高等教育管理者的經驗價值僅僅作為一個部分參與到管理過程實踐中。這一方面降低了對高等教育管理者經驗的過高要求,另一方面凸顯了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能適應可能出現的新情況。管理經驗是高等教育管理順利進行的必要因素,但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當前高等教育發展面臨復雜環境,固有的經驗管理一旦與現實的環境局限沖突,必然導致不良事件的發生。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從高等教育管理主體的角度來講,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更有利于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在高等教育管理活動中,管理主體制度策略的調整對教師和學生參與教育管理起到激勵或抑制的作用,從而影響教育客體在管理中的表現,進而影響到教育管理主體的狀態。其次,從教育管理客體的角度來講,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客體積極參與到教育管理活動中,不僅能夠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滿意度,減少內部摩擦帶來的決策失誤,而且可以提升教育管理客體的成就感和責任感,激發其主動性和創造性。最后,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來講,在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當然,自我管理的基礎是良好的教育環境氛圍和教育管理平臺,我國教育制度的逐步完善和當前科學文化的不斷繁榮促使學生產生有效地控制自我的愿望,在具體的教育管理活動中,教師和學生的主體意識逐步展現。
2.與科學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比較分析。現代網絡技術的發展一方面為高等教育科學管理的現代化提供了研究手段,另一方面也對高等教育科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的現代科學教育管理,毫無疑問將大大提高教育管理活動的有效性。在高等教育管理實踐中,高等教育管理主體逐漸開始采用現代科學管理手段,然而在具體的執行中科學模式也存在一定缺陷。運用科學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論并不意味實現科學的管理。因為科學管理以邏輯分析為重點,而高等教育管理實踐包含多種非邏輯因素,比如經驗、情感、創造性等,這些無法進行定量描述的管理因素導致在高等教育管理系統中運用教育測量、教育統計等現代化方法難以實現量化。此外,現代高等教育管理追求的可預測性和確定性將使教育管理成為一種社會控制體系。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優秀率、畢業率、就業率等量化指標促使高等教育逐漸外在化,逐漸遠離人們內心世界的本真。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則是在基于系統規則的前提下進行的,不僅明確了管理的具體職責和權利,而且實現了管理效率的提升。同時,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不再是單向的自上而下,而是在遵守組織和程序的基礎上,肯定個體生命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四、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實施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必然需要。當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趨勢是逐步淡化教育的角色意識,讓學生成為真正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教育主體”。在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的主體和客體角色都發生了變化,傳統模式中被動管理的教師和學生真正參與到教育管理活動中,不僅提高了師生接受教育管理的積極性,更是教育管理中個人主體性的體現。參與模式倡導師生積極參與教育管理的全過程,師生不再僅僅作為被管理者,而是在參與過程中就接受了教育和管理,更有益于實現教育發展。
2.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經濟發展依賴于科學技術,科學技術的發展關鍵在于人才,歸根結底是教育發展的問題。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和創新型人才。我國現在已經成為世界的制造中心,社會發展需要強大的人才資源作為支撐,高等教育要以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為基點。在傳統的高等教育實踐中,學校和教師是人才教育的主導者;而現代教學實踐中,為了順應教育發展和創新人才培養的需要,不再單一地依賴課堂教學,而是拓展了教育載體,積極落實以高層次人才培養為核心的高等教育理念。目前我國中小企業已進入快速發展期,社會發展面臨著大量的人才空缺,實施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對經濟發展要求的必然回應。
3.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的必然要求。從高等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國目前面臨嚴重的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矛盾。近年來,我國的大學畢業生年均700萬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我國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但是,從現實來看,我國的就業結構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相關調查顯示,每年約有15%的畢業生處于低就業狀態。就業是高等教育管理面臨的一個關鍵問題,而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解決就業問題的一劑良方。高等院校學生就業困難受多種因素影響,其中學生個人的就業競爭力是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因此,增強學生在高等教育期間的主體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積極促進就業平臺的搭建,以推動就業結構性矛盾的解決。
五、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實現路徑
教育管理活動定位到個體的發展上是教育人學的基本要求。參與型教育管理模式不僅是尊重師生主體地位、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能的重要方式,也是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民主和造就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當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活動中師生的參與度,切實構建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樹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育人是教育管理的出發點和歸宿,參與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成功實踐需要構建和諧、民主、平等的管理參與氛圍,這也是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主要是指教育部門及相關組織在管理活動中以人為中心,在實踐活動中做到尊重人和依靠人。高等教育的最終目標是高層次人才的培養,雖然高等教育管理過程中涉及財、物等非人因素,但管理活動和高等教育目標的實現最終還是要落實在人身上。樹立以人為本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實現個體教育的發展和完善,是高等院校管理工作科學開展的立足點和落腳點。
2.確立以師生為本的高校教學管理規劃。教學管理規劃是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教學管理規劃的作用是確保教學管理的過程和效果與高等學校的總體發展目標相結合,實現高等教育管理各層次目標、任務的協調統一??茖W的教學管理規劃是教學秩序穩定的重要保證。高校的教學規劃主要包含以下基本要素:人才培養標準,教學課程設置,教育教學環節過程,對應學制的教學學時安排,學分分配。教學管理規劃的科學設計以及教育教學環節的合理安排是優化人才培養、創立人本管理機制的基礎。
1.開展文化教育是觸碰時代脈搏的需要觸碰時代脈搏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對現代科學文化的接受和關注,時代在發展,我國的科學技術也在不斷提高,我國社會正朝著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發展,大學生作為接觸時代前沿的先鋒軍,只有不斷的去接觸新興事物才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思想,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不被社會所淘汰。二是文化具有交融性,世界文化正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及時接觸世界其他區域的文化,同他人去交流,才能發現自身問題,才能提升自己文化的內涵。
2.開展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素質的需要文化素質培養是現代教育中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中處于基礎性地位,文化素質的培養體現了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實踐和人才觀的改革創新,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切入點。積極開展文化教育,加強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對于全面實施“大學生素質教育”,構建以提高學生素質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高等教育院校開展文化教育的現狀分析
為了全面掌握和了解高等教育院校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就要及時同學生去溝通,同學校去交流,同時,還可以通過走訪用人單位,或通過參加專業發展研討會來了解畢業生文化認知程度。通過我國高等教育的基本情況和有關部門的調查顯示,在開展文化教育工作時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主要可以通過學生、學校和教師三個主體去分析,同時還有一些社會機構的問題,具體情況如下:
1.學生文化意識薄弱現在社會中存在著對大學生素質的質疑問題,這不是個案,而是普遍存在,這反映了我國大學生在重視了“成績”的同時忽視了自身文化素質的培養。突出表現在一是對傳統文化歷史不夠深刻,比如絕大部分學生對《論語》的大概思想都有所了解,但是真正完整讀過《論語》的只有學生總數的10%不到,能背誦其中幾個章節的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對文化教育的熱情不高,文化道德缺失。
2.學校對文化教育不重視以來,如何正確認識和充分理解中國文化,始終是學界討論的一個重要命題?;诟叩冉逃娜瞬排囵B目標和教育導向,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專業、輕素質,重學術、輕人文的現象。過分重視專業技能和學術能力的培養,忽視對學生的文化教育。特別是在現在的課程設置上,部分院校根本就沒有開設相關文化教育的課程。在加上學校對文化教育的不重視,即使開設了相關課程,學生在進行文化教育考試時也會無情無感,無病,拷貝抄襲現象頻發,失去了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3.教師文化素養有待提升教師方面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文素養較高的師資隊伍缺乏,高學歷、高技能的教師較多,高素質、高文化的教師相對不足,影響了文化教育的開展。二是教學模式的單一。現在的文化教育大多選擇在課堂教學,教學模式就是單一的“老實講、學生聽,老師念、學生記”。
三、探索合理的高等教育院校開展文化教育的辦法
1.提高文化教育認識,喚醒文化學習熱情提高對文化的認同感,才能有效的開展文化教育,主要途徑有:一是領導層面要提高認識。科學認識和全面把握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以及開展文化教育的重要意義,研究方法途徑,加強組織領導。二是學生提高認識,喚醒道德成長的內在自覺,努力從“要我學”向“我要學”轉變,變“被動接受”為“主動汲取”,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熱情。
2.著眼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強化素質,是開展傳統教育的基礎,豐富的民族文化結晶,是高等院校培養高素質人才的生動教材,它培養學生“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仁愛、誠信的民族品質,“和諧、統一”的價值取向等。
(一)重寫生輕創作
以美術學專業為例,美術學有國畫,油畫,壁畫,雕塑等學科,國畫與書法密不可分,油畫更強調材料的探索運用,雕塑的材料內容更多,壁畫也需要一定的國畫基礎。但是很多學校用了過多時間讓所有學生畫素描,練寫生,練基礎。最后出現了一個非常奇特的現象,很多人畫得一手優秀的素描,真實程度甚至不輸相機,卻畫不出自己的作品。過長時間的基礎訓練,讓學生越來越接近一臺重復勞動的機器,失去了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很多四年級的學生在面對畢業創作時不知所措,腦子里空白一片,對作品的構思,設想,用何種材料能達到何種效果,哪個階段會遇到哪些問題一無所知。很多本來很喜歡繪畫的學生,在基礎訓練階段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可是奇怪的是畢業之后便不再有作品,一部分人繼續從事美術教育,還有很多人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少部分人能繼續從事藝術創作,甚至有很成功的藝術家坦言,自己進行創作時,在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的過程中“第一個想忘掉的就是學校教給我的那些東西”甚至是“學院是我最大的敵人”。我們應該好好去思考,我們是否忘記了訓練的目的而把訓練當成了目的。
(二)重手頭操作輕理論
很多高校美術專業的課程設置都是兩大塊,公共課,專業課。專業課則以寫生訓練為主,石膏,風景,人體,著衣繪畫練習過多。與此相比,只有少部分的美術史論課程,時間占所有專業課程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內容則是文字為主,考試時要求以語言文字列舉某時代代表畫家代表作及主要風格特點為主要方式。學生學習時間少,內容多,來不及深入學習,很多所謂油畫專業的學生甚至都沒見過自己試卷上寫出的某張畫。沒有真實的視覺感受,談不上懂美術史,別說創新,連繼承都是憑想象,這樣的心理準備去創作,高質量的作品稀少是可想而知的。
(三)重學院輕民間
自有學院教育以來,學院與民間藝術的分野就顯現出來,古今中外都有這種情況。學院派看不起民間藝術,認為后者沒有技術含量,沒有學術傳承,比不上學院藝術的正統地位,難登大雅之堂。而民間藝術往往源于自然,感受天真活波,想象力新奇大膽天馬行空,不囿于傳統審美,正統觀察方式。許多優秀藝術家出身于民間藝人,之后能學習學院藝術中對自己有用的內容,成為集大成者也不在少數。學院藝術與民間藝術有合作,在國外的高等院校屢見不鮮,比如德國的藝術設計院校的鼻祖包豪斯。但在國內,學院藝術與民間藝術仍存在很強的壁壘。
(四)重基礎輕材料
這一點從教師構成上可以看出來,我們的寫實基礎教師很多,多年的大規模寫實教育,為我們培養了很多擅長素描色彩的專業教師,因為每個人教的內容都差不多,學生會很適應,學習起來目標比較明確。但是擅長材料的教師少之又少,因為掌握某種材料的性質,效果,是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金錢的事情,只有具有相當專業水平的人才有這種能力,而這樣的人差不多都已經是小有成就的藝術家,人數少,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的需要。這方面的改善是需要學校,教師,學生,共同去努力的。
二、改善美術基礎教學現狀的應對措施
雖然現實情況存在這么多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轉變思想,情況是會逐漸改善的。
(一)思想上不要避重就輕
藝術教育界有句著名的笑談叫做“技術能教,藝術不能教”。這話有對的地方也有不對的地方,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應該說成“技術好教,藝術不好教”。我們的技術教育,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和水平,而且有了很豐富的相關經驗,這已經是有目共睹的。對有志于學習寫實繪畫的學生來說,這是個幸運的時代。但是我們的審美教育,任重而道遠。審美教育之難,在于內容多而龐雜。百花齊放,如何讀懂每朵花的美,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美學修養,甚至心理學修養,因為所謂美,不一定是甜的,甚至是苦的,辣的。手上功夫了得,心里卻空白一片,這很可拍。我們要追回的是天真并不是癡呆,只有敢對癥結所在下手,我們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這種藝術教育上重手輕心,本末倒置的局面。
(二)在實施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
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應該偏重美術史的學習,加長學習時間,豐富學習資料,改變考核方式。我們的網絡資訊已經如此的發達,美術史教材卻還是多年前的那幾本,干干巴巴,少的可憐的幾張彩圖,是時候投入人力物力去編寫更好的史類教材,這比浪費大量的時間顏料閉門造車收效大得多好得多。美術館的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外國小朋友在小學就可以到自己國家的國寶面前去臨摹。我們也不必總是關在教室里閉門造車,應該讓學生去學習,去實習,去為游客講解介紹,讓美術館時間成為課程的一部分,讓心靈真正與杰作對話。專業教師也應注重自己的知識更新,成為教學材料的收集者,組織者,成為學生修心的引導者,讓學生能更好的吸收這些知識。在教學中轉變思想,善于發現學生寫實能力以外的創作能力,鼓勵學生發展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作品評價上更多元,就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可怕下場,我們要培養的是創造力,不是照相機。我們不必先把自己訓練成照相機再去成為真正想成為的人。
三、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