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5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化工學術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英文名稱:Journal of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主管單位:廣東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廣東工業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7-7162
國內刊號:44-1428/T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74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雜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聯系方式
陜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是1995年12月由陜西省計委、科委及教委批準建立的省級重點實驗室,由陜西省教育廳主管,依托于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楊文選教授任第一屆實驗室主任,王繼武教授現任實驗室主任?;瘜W工程雜志社、西北大學、陜西師范大學與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共10名教授、博導組成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由《化學工程》主編王撫華教授任學術委員會主任。試驗室師資力量雄厚,人才梯隊合理,實驗設備先進,在能源化工、新催化材料設計與開發、化工氣升式環流反應器及無機與有機精細產品研發等研究領域承擔了大量的科研項目,成果顯著,獲省部級獎多項,已發展成為陜北科研、教學及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
人才梯隊建設有序
在省教育廳和延安大學的共同支持和關懷下,經過10多年的發展,實驗室從當初只有不到10人的研究隊伍逐漸發展成為一支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較高,具有一定規模的創新性、研究性團隊。實驗室現有固定、客座研究員2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講師6人;博士5人,碩士11人;博士生導師4人(客座),碩士生導師8人。主要負責人、學術帶頭人有:
王繼武,男,1951年生,陜西府谷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延安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院長,延安大學能源研究院院長, 陜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陜西省科學技術協會委員, 延安市化學會理事長,主要從事化學工程教學及能源化工方面的研究,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基金、延安市石油化學工業發展規劃基金等項目20余項,在中國科學、化學學報、Chin.J.Chem、J.Mol. Struct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出版著作2部;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院校優秀教師三等獎1項、 陜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 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和三等獎各1項、陜西省高??茖W進步一等獎1項、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
齊廣才,男,1955年生,陜西府谷人,教授,碩士生導師,延安大學教務處處長,延安市化工產品質量監督站站長,陜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分析化學教學和新型催化材料的設計合成與譜學方面的科學研究。他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教育廳科研基金、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重點科研基金等項目10余項,在高等學?;瘜W學報、應用化學、Chin.J.Chem等學術期刊50余篇,出版著作2部;主持的“分析化學”課程被評為陜西省高等學校精品課程;獲陜西省政府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陜西高等學??茖W技術三等獎2項,延安大學教學成果一、三等獎各1項。
李東升,男,1969年生,遼寧北票人,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延安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副院長,陜西省化學反應工程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物理化學教學及功能配合物、納米結構體系的設計與量子化學計算方面的科學研究。他曾主持或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教育部重點科研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10余項,在Angew.Chem、Int.Ed、Eur.J. Inorg. Chem、Chin.J. Chem 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出版著作2部;獲陜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陜西省人民政府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項,延安市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和延安市青年科技獎1項,并于2002年獲“延安十佳杰出青年”稱號。
研究領域突出應用
化學反應工程與能源化工領域:主攻煤、石油和天然氣等三大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針對西北地區自然資源的特點,進行化工工藝技術與氣液反應理論、水煤氣轉化和煤的精煉等方面研究。
功能材料的開發研究:主要以無機功能配合物、無機非金屬材料、納米材料、高分子材料、發光材料、電極材料、生物醫學材料等為對象的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化學化工與生物醫學等領域的分析檢測和相關研究:主要包括以各類化學化工過程的跟蹤分析檢測、化學發光和生物傳感器等為主的相關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天然資源化學和精細有機無機化學品研究與應用:主要立足于陜北地區天然植物資源,一方面系統研究山桃仁及小薊等天然資源的化學成分與藥理活性,并研究其有效成分的提取分離工藝,研發新型高效藥品;另一方面利用延安子丹蘊藏豐富的白土和黃龍地區豐富的核桃皮資源,研制各類相關精細無機化學品。
硬件軟件雙管齊下
實驗室可供使用的大型儀器設備主要有:島津XRD-7000型X-射線粉末衍射儀、ST-2A型熱分析儀、島津紅外光譜儀、熒光光譜儀、等離子體發射光譜儀、島津-Uv2550 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PE-2500型元素分析儀、日本島津薄層色譜掃描儀、美國BAS電化學工作站、多功能吸附儀、固定床連續流動微型反應器、流化床反應器、微型反應催化評估體系等。實驗室已訂購的儀器有Smart CCD X-射線衍射儀、原子力顯微鏡、熒光壽命綜合測試系統、比表面積測定儀等。
實驗室現為化學工藝碩士點和陜北化工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現有研究人員中有教授10人,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8人。1人被評為國家突出貢獻專家,1人獲曾憲梓教育基金會高等師范院校優秀教師獎,1人獲陜西省高校優秀教師稱號,1人獲“延安十佳杰出青年”稱號。實驗室在人才培養方面成績顯著,近年來已培養出大批優秀的碩士生和本科生,目前,在陜北地區能源化工行業的中層領導和科技骨干中,重點實驗室和化工學院培養的人才占80%,其中包括延化總公司總工程師1人,榆林天然氣化工總公司副董事長1人。在陜北的經濟發展中,實驗室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學術交流積極有效
[中圖分類號]G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5)05-0092-04
科技期刊載文信息包括期刊刊載論文中包含的信息及刊載論文在傳播過程中衍生出的一些相關信息。[12]對于期刊編輯和辦刊單位來說,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可以為改進編輯工作、評估期刊現狀和制定期刊發展規劃等提供重要的參考和依據。[36]科技期刊編輯是辦刊單位的骨干力量,日常工作中接觸的是載文信息的第一手資料,應該有意識地肩負起統計分析載文信息的重任,為編輯工作的改進和期刊的發展建言獻策。
一、科技期刊載文相關的一些重要信息
(一)載文量信息
載文量包括期刊的總載文量和期刊下屬各學術性欄目的載文量等??傒d文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期刊在某時期內吸納和傳遞學術信息的能力,是衡量某期刊在同類期刊中地位的重要指標之一。[7]各學術性欄目的載文量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期刊的學術方向,也反映了某時期內的學術動態和熱點。載文量的變化則反映了期刊稿源和編輯出版工作的穩定性。因此,通過統計分析期刊的載文量信息,既可以了解期刊在同類期刊中的水平和地位,又可以了解某行業的學術動態,為期刊的準確定位和發展規劃的制定提供依據。
(二)作者群信息
作者群是期刊刊載學術論文的作者的集合體,是期刊的“衣食父母群”。通過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群的特點,為采取合理的措施吸納更多優質的稿源提供參考。期刊的作者群同時也是期刊的讀者群,所以對作者群的統計分析也可以為期刊的出版發行和宣傳工作提供一些有價值的信息。
1.作者群分布
作者群分布包括作者群的地域分布、所屬單位分布、年齡分布和職稱分布等。[8]科學研究通常與地域和研究群體有重要的聯系,所以作者群的地域和所屬單位分布可以反映某項研究的熱點區域。作者群的年齡和職稱分布可以反映從事某項研究的主力群體,職稱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論文的權威性和影響力。
2.核心作者群統計分析
核心作者群是指在某期刊中發表學術論文數量較多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作者群體。核心作者群通常具有較好的研究基礎,能夠對某個研究方向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的取得具有較好的連續性,發表的學術論文在行業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關注度。核心作者群可以相對穩定地為期刊持續提供高質量的稿源,是期刊正常出版和期刊影響力的保證。所以,統計分析期刊的核心作者群及其特點可以為維持和擴大核心作者群提供參考。
(三)合著信息
合著論文是指作者有兩位或多位的論文,論文合著率是指合著論文占期刊總論文量的比例。[9]論文的合著率可以從側面反映研究的復雜程度和研究是否需要多學科的專業知識。一般來說,論文合著率越高,研究的復雜程度越高,涉及到的學科專業越多,科學研究過程中的合作越密切。
(四)基金項目資助信息
論文基金項目資助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成果及論文的質量。一般情況下,受到基金項目資助的研究,其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都經歷過同行專家的嚴格論證和把關,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有較好的理論價值或應用價值,而且基金項目資助的級別越高,研究成果及論文的學術水平往往也越高。所以,基金項目資助下的研究成果轉化成的論文一般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影響力,基金項目資助情況已成為當前評估論文學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10]
(五)關鍵詞信息
關鍵詞是從文章題名、摘要和正文中抽取的能夠簡潔、直接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詞或詞組,是科技論文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11]對關鍵詞的統計分析是文獻計量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可以揭示學科的研究特點、結構及內在相關性,反映學科的研究熱點和發展方向,對期刊的定位和發展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12]
1.關鍵詞數量
科技期刊刊載的論文一般都要求有關鍵詞,不同期刊對關鍵詞的數量要求也不太一致。論文關鍵詞個數的多少雖不能直接反映論文水平的高低,但不能過少或過多。對于科技期刊來說,論文的平均關鍵詞數量的穩定性側面反映了期刊編輯和出版的規范程度。通過對關鍵詞數量的統計分析可以為規范編輯工作提供參考。
2.關鍵詞出現頻次
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多,說明該領域內的研究成果越多,該領域是研究的熱點領域。關鍵詞出現的頻次越少則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該方向或領域較為冷門,從事這方面研究的較少,成果和論文較少;另一方面可能是該方向的研究具有前瞻性,所以從事該方向研究的較少,取得的成果也較少。對于出現較少頻次的關鍵詞要注意統計分析,這對于辦刊單位和編輯及時把握學術動態和調整期刊學術欄目是非常有參考意義的。
(六)引文信息
科技論文中引用以前發表的文獻既是對前人成果的繼承,又是對所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引文信息包括引文來源、引文類型、平均引用文獻數量和引文語種等。通過對引文信息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論文作者更注重從哪些途徑獲取文獻、更側重于參考哪一類文獻、對國內外研究進展的把握等。一般來說,刊載論文的引文來源和類型越豐富、引用文獻數量越多、引文語種越多,說明論文作者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把握越全面。
(七)審稿專家信息
審稿專家為論文的學術性和先進性把關,審稿環節的質量直接影響著論文的學術質量。科技期刊編輯應注重對審稿專家信息的統計分析:一方面,編輯要統計審稿專家的聯系信息;另一方面,對于一個大的學科來說,通常又分為許多細小的研究方向,編輯還要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研究方向,提高送審的準確性和效率。除此之外,編輯還可以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審稿效率、審稿態度,篩選優秀的審稿專家;統計分析審稿專家的性格特點,便于工作過程中更好地與之進行交流與溝通。
(八)載文收錄信息
載文收錄是指科技期刊論文的摘要或全文被國內、國際權威數據庫收錄的情況。目前,國內的數據庫主要包括中國知網、維普和萬方等商業數據庫,國外的主要有SCI、EI 和 ISTP三大檢索系統,以及其他行業內的數據庫等。[13]論文部分或全文被數據庫收錄后,讀者能夠通過這些數據庫檢索和下載論文摘要或全文。所以,對論文收錄情況的統計分析可以了解期刊及論文的受認可程度及影響力,為評估期刊的網絡傳播情況和影響力提供參考。
(九)載文被引信息
載文被引是指科技期刊論文被其他期刊、書籍等出版物引用的情況。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越多,說明期刊的受關注度越高,期刊的影響力越大。[14]衡量論文被引情況的指標包括被引頻次、被引率、篇均被引次數、高被引頻次論文分布、被引論文年份分布、被引論文作者分布、施引期刊分布等量化數據。因此,統計分析期刊的被引信息可以為評估期刊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情況提供參考。
二、統計分析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做好稿源吸引工作
科技期刊的稿源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作者的自由投稿,這是期刊主要的稿源;二是開辟專欄時對專欄所屬領域專家的約稿;三是對行業權威專家的約稿。做好這三方面稿源吸引和邀約是確保載文質量和學術水平的關鍵。
為了更好地吸引作者自由投稿,科技期刊編輯要了解作者的特點和興趣,關注學術動態,有針對性地做好期刊的宣傳工作及與作者的溝通工作。此外,無論是開辟專欄時對專家的約稿,還是對行業權威專家的約稿,編輯都要首先了解這些專家的研究方向和特色研究領域,了解專家的聯系方式和性格特點,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約稿。所以,在吸引稿源和約稿過程中,了解作者的信息、學術動態和專家的研究方向等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而通過對以往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恰恰可以獲取這些信息。
(二)有助于提高送審準確性和審稿效率
審稿環節的把關直接關系到論文的學術質量,是論文編輯和出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同時,審稿環節涉及論文的送審、與審稿專家的溝通和審稿意見的反饋及整理等,也是非常繁瑣的一個環節,審稿環節工作效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稿件的出版周期。
在審稿環節中,合理地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為審稿工作提供很大的便利。在送審時,利用載文信息統計分析數據有助于更加準確地找到“小同行”審稿專家,提高送審的準確性。在選擇審稿專家時,根據對以往審稿周期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選擇審稿效率高的審稿專家。由于通過統計分析掌握了審稿專家的相關信息,在遇到問題時可以更方便地與審稿專家進行溝通。所以,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數據可以有效地提高審稿工作的準確性和審稿效率。
對于編輯工作者來說,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有助于更好地開展編輯工作?;诮y計分析獲取的學術熱點和動態信息可為編輯對稿件的審讀提供參考;獲取的專業術語可為編輯加工和修改稿件提供參考;根據關鍵詞統計分析結果,編輯可以更好地對論文關鍵詞進行把握,提出意見,以提高檢索率和擴大期刊的影響力;根據對摘要內容及結構的統計和分析,有助于編輯對論文的摘要進行修改和加工,提高所刊論文的規范性。
(四)有助于改進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工作
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做好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工作是期刊持續發展和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保證。通過利用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可以了解期刊的讀者群信息、載文的網絡傳播情況,對當前的讀者群和載文傳播情況進行評估。通過統計分析載文信息還可以了解不同傳播途徑的載文傳播情況,了解不同傳播途徑的傳播效果,獲取載文傳播的新途徑和發展動態,為期刊出版發行和網絡傳播策略的調整和規劃提供參考。
(五)有助于進行期刊的定位及發展規劃
期刊的定位是期刊的創辦者根據市場調查情況,對期刊的辦刊宗旨、讀者對象、主要欄目、主要內容、發行方式等諸方面內容的確定。在市場調查過程中,將本期刊與同行業、同類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數據進行比較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通過對本刊載文信息的統計分析可以分析期刊的運行情況,找出自身的不足,為進一步改善辦刊水平提供參考;通過將本刊的統計分析數據與其他期刊的統計分析數據進行比較,可以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判斷本刊的水平和位置,為下一步的發展和定位提供依據。
三、統計分析科技期刊載文信息的途徑
(一)基于商業化數據庫的載文信息統計分析
目前,國內外許多公司或出版集團都建立了商業化的科技論文全文或摘要數據庫,例如國內的中國知網、萬方和維普等數據庫,國外的愛思唯爾(Elsevier)出版集團旗下的ScienceDirect數據庫、Thomson Scientific公司ISI Web of Knowledge檢索平臺下的三大引文庫(SCI、SSCI和A&HCI)等。這些數據庫的出現為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提供了方便。
利用這些商業化數據庫,可通過兩種方法來進行載文信息的統計與分析:
1.許多大型的且覆蓋范圍比較廣的數據庫都提供部分載文信息的統計和分析功能,可以利用商業化數據庫自帶的這些功能來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商業化數據庫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一般是普適性的,可以對部分載文信息實現橫向和縱向比較,利用起來比較簡單,但不同的商業化數據庫提供的統計分析功能不盡相同,所以編輯需要事先了解不同的商業化數據庫分別提供了哪些統計和分析功能,以及如何應用這些功能。
2.對于部分載文信息,商業化數據庫沒有提供統計分析功能,此時就需要編輯根據自己的需求,利用商業化數據庫的檢索功能來檢索相關的載文信息,然后再利用相關軟件和方法來統計分析這些載文信息。這種方法的定向性很強,可以滿足不同情況下的特殊需求,但操作起來比較繁瑣,工作量比較大,需要編輯具備一定的文獻檢索功底和掌握一些數據統計分析軟件及方法。
(二)基于編輯個人掌握信息的載文信息統計分析
除了商業化數據庫中收錄的出版論文中的信息,每個編輯在吸引稿件、組織審稿和進行稿件的編輯加工等環節也會掌握一些重要的載文信息,例如作者的研究“小方向”信息和審稿專家的單位、地域、研究方向、聯系方式等信息。這些信息是與作者和審稿專家相關的第一手、最準確的信息,也是商業化數據庫無法獲得的信息,更是非常有利用價值的信息。因此,編輯對所掌握的這些載文相關信息進行統計分析是非常重要且非常有必要的。編輯統計分析載文信息可以借助于不同的工具或軟件,例如可以利用office軟件中的Excel表格進行簡單的分類統計、分析和查詢,也可以利用專用的數據統計分析軟件進一步對數據信息進行專門的統計分析??傊萍计诳庉嬁梢愿鶕约旱膶嶋H情況,利用自己較為熟悉的軟件,選擇性地統計分析自己需要的載文信息,改善工作方法。
[參考文獻]
[1] 王強,楊忠民,許建禮,等.《西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創刊30年刊載論文統計分析研究[J]. 西安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122126.
[2] 孫凡.《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影響力及網絡傳播趨勢分析[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36(8):211216.
[3] 田美娥. 基于中國知網的《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網絡傳播統計分析[J]. 西安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5(6):9699.
[4] 胡竹萍,龔雪,王曙明,等.《暖通空調》雜志文獻統計數據對分析受眾群體需求的啟示及思考[J].編輯學報,2011,23(增刊):6972.
[5] 胡小洋,游俊,趙燕. 文獻計量分析: 專業編輯的可選學術研究方向――以江漢大學1980年以來三大索引收錄論文的統計分析為例[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0(4):5458.
[6] 史麗文. SCI引用《水土保持學報》論文的統計與分析[J].水土保持學報,2014,28(4):334336.
[7] 陳亦強.《高等教育研究》2000―2002年載文統計分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3,24(6):101105.
[8] 金偉.《編輯學報》1995―2004年載文作者群統計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1):7880.
[9] 楊光,紀淑文,王憲.《太陽能學報》創刊以來載文及作者群的分析[J].太陽能學報,2001,22(3):246249.
[10] 馮向春.《化工學報》1998―2002年論文作者統計分析[J].化工學報,2004,55(11):19251927.
[11] 邱均平.文獻計量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440446.
[12] 安秀芬,黃曉鸝.《中國科技期刊研究》論文關鍵詞的統計分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661663.
[13] 張詩樂,劉雪立,蓋雙雙.我國編輯出版類期刊在 WoS 數據庫被引情況統計分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8):990993.
[14] 潘志萍.《環境昆蟲學報》2001―2010 年載文被引統計分析[J].環境昆蟲學報, 2012,34 (2): 259263.
The Statistic and Analysis of Paper Information in Technical Journals
LI Juan
(Periodical Pres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多年來,楊建成教授始終致力于紡織機械教育與科技工作,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為天津工業大學這一特色學科的發展建言獻策。
在教學研究與改革創新方面,楊建成協助建立校企合作辦學機制,幫助學生在企業實現“零距離實踐”。近幾年,楊建成在教學改革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先后取得教改省部級成果 5 項,其中“以現代紡織機械設計工作室為平臺校企合作培養創新型設計工程師”項目榮獲2011年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紡織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三等獎。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2009年楊建成主要參與申報成功了“中央與地方共建紡織機械及自動化重點實驗室”,由于表現突出,該實驗室被評為天津市高?!笆晃濉本C合投資學科建設實驗室“新型紡織機械裝備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實驗室”;2011年,楊建成參與申報成功了天津市2011“紡織工藝與裝備”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的“紡織機械設計及自動化平臺”。此外,他還于2011年作為主要參與者申報成功了首屆機械工程學院卓越工程師班,并擔任該班班主任,積極為行業發展培養卓越工程師。
在科研方面,楊建成同樣碩果累累,近年來發表學術論文90余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31項,其中已授權12項,并且主要參與了國家科技支撐項目“碳纖維多層角聯機織裝備及技術研發”等重點項目。
天津工業大學紡織學院副教授楊昆目前主要從事紡織工程專業(針織與針織服裝方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他同時也是中國紡織工程學會針織專業委員會經編分會委員。
從教多年來,楊昆教授堅持教學研究的改革與創新,主持和參加了多項各級教研教改項目,其中主持完成了市級教研項目(天津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 項,主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教改項目 1 項、校級教改項目 1 項,參加校級教改項目 1 項。作為針織系主任,他積極組織參加了“卓越工程師”實驗班的申報和建設,并做好2011級實驗班的教學計劃制定和教學組織工作。在教學方面,楊昆參加了“針織學”天津市級和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主講了經編的部分課程并配合課程負責人承擔了部分教學(網絡)資源的制作和整理工作;此外,還積極參加“針織學(雙語)課程”精品課程的申報工作。
基于多年的鉆研,楊昆發表了多篇關于教研教改的論文,并在指導學生活動中取得了一些成果,其中與宋廣禮老師等共同研制的專業教學課件 ——《針織學》課件獲得了國家教育部主持的課件大賽的理工組三等獎。近年來,楊昆積極參加建材建設工作,參加編寫了“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針織物組織與產品設計》等專著。
作為系主任,楊昆積極帶領全系教師做好教學管理工作,協助專業帶頭人做好“針織學”國家級教學團隊的建設工作。認真做好青年教師的培養工作,制定培養方案和計劃,組織老教師對其進行“傳幫帶”,并在教學安排上制定相應的措施,以使他們盡早承擔相應的工作。
周永凱教授,工學博士,現任北京服裝學院紡織材料和紡織品設計學科帶頭人,教務處處長,長期從事紡織(服裝)專業教學、科研及教育管理工作,尤其在紡織(服裝)材料、服裝工效學和輕化工程等領域的教學和科研方面,多次承擔國家科委、原紡織部、北京市教委等科研和教研項目。
周永凱教授自2003年起開始從事教學管理工作,至今主持教務處工作已有 8 年。在此期間,周永凱帶領教務處同仁大膽創新,深化改革,實現了教學管理的科學化與規范化,使教務處的管理和服務工作邁上了新臺階。雖然肩負著繁重的教務管理任務,但是在教書育人方面,周永凱教授從未給自己“減負”。他充分利用行政工作之外的時間,甚至犧牲周末時間,為學生授課。自2006年至今,已有 5 屆近30名研究生師承他的門下。近幾年,他還組織編寫了《現代大學教學設計與案例》等教研成果專著和發表多篇教研論文。
科研方面,他帶領本學科碩士點碩士生導師通過與行業聯合開發項目,承接重大科研項目;與研究機構和企業聯合,承擔橫向科研項目;充分利用本科生科學研究訓練計劃項目經費開展科研。作為紡織材料和紡織品設計學科帶頭人,他帶領科研團隊承擔和參與包括省部級以上項目20多項,橫向研究開發項目10余項,發表學術論文 50多篇,其中有10余篇被SCI、EI、ISTP收錄;編寫(包括翻譯)科技學術著作10余部。他本人在紡織材料的結構、加工與性能表征,服裝舒適性與評價,漢麻植物的綜合利用,高強阻燃抗熔融聚酰胺纖維及其開發與應用等學術領域也有諸多建樹。
幾分耕耘,幾分收獲。2008年,周永凱作為“漢麻稈芯粘膠纖維生產技術”項目主要參加人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同年,榮獲北京市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09年,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被北京市教育工會評為首都教育先鋒管理創新個人;2011年,榮獲中國紡織工業協會教育教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李曉慧教授,1993年獲得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紡織工學院)技術經濟專業碩士學位,自此就開始了她在北京服裝學院的教師職業生涯,目前擔任北服商學院院長一職。任教以來,她一直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從事本科生、碩士生培養工作,并承擔了一系列教改及科研項目,曾被評為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師和北京高校青年骨干教師等稱號。
李曉慧教授先后承擔了“市場營銷管理”、“成衣電子商務與網絡營銷”等專業課程的教學任務,指導研究生12名,每年都能夠超額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中,她將傳授知識和培養綜合能力緊密結合,注重科研和教學的相互促進,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適應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專業學位;機械工程;應用能力;課程設置;校企聯動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17-0029-02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迫切需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從2009年起教育部決定對碩士研究生教育進行結構調整,招收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以應屆本科畢業生為主要培養對象,從而使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進入一個新階段。目前全國部分高校都在開展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研究和改革試點工作,探索出一些具體的辦學思路和改革途徑,然而在探索和改革中也逐漸暴露出一些問題。因此,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亟待一個大家認可的、兼具科學性及實用性的培養模式,突出專業學位教育的特色。
一、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現狀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工程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雖然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但各高校都在探索中前進,在許多培養環節中還存在問題。
1.社會對專業碩士的認可度不高
我國的學術學位研究生教育已經形成比較成熟的教育模式,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工作目前還剛剛起步,無論是社會、企業還是學生本人都缺乏對專業碩士的了解,對專業學位認可度較低。部分高校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夠高度重視、學校管理配套滯后,在教學資源分配上存在著不均衡,人才培養仍采用學術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指導教師的觀念還停留在原有的教育模式上。從生源來看,專業學位沒有得到應屆生的普遍認可,志愿報考的學生極少,大部分來自于調劑考生。另外,用人單位也沒有發現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工程應用能力方面強于學術學位研究生。以上原因導致社會對專業碩士存在著偏見。
2.教內容與專業學位發展不同步
在高校中大部分教師都沒有企業實踐背景,沒有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實踐經驗。[1]目前擔任專業學位研究生課程教學的教師很多都是直接從碩士讀到博士,主要從事理論教學與學術研究工作,雖然他們理論知識扎實,但缺乏工程實踐經驗,使得教學內容無法突出工程案例分析和實踐應用,無法將理論與實踐很好地結合起來,甚至有些力不從心。在教材選用上,部分高校仍沿用學術型研究生的教材,重視理論研究。仍采用傳統教學方式,以課堂講授為主,缺乏實踐訓練,與學生互動少,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3.企業導師的指導作用不明顯
企業導師往往是企業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技術骨干,具有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長期從事產品開發、技術管理、市場營銷等方面工作。但由于企業導師忙于自身的崗位工作,沒有過多的時間、精力及經驗指導學生,企業導師的指導多數局限在論文選題上,在對于論文撰寫、培養方案設置方面幾乎沒有建議,甚至存在掛名指導的現象。
4.企業對聯合培養缺乏明確的認識
在校企聯合培養中發現,部分企業并沒有形成對聯合培養研究生的正確認識和定位,他們往往看重在短期內能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甚至有些企業將研究生視為廉價的高級勞動力,對于學生是否能夠很好地完成專業實踐并不特別關心。在讀研究生由于缺乏對工程實際問題的了解,論文選題基礎薄弱,難于實現知識向實用成果的轉化,也無法體現出對企業生產的實用價值。
5.實踐教學環節未落到實處
在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中,雖然多數高校都要求學生在企業連續實習半年至1年,但由于實踐教學基地及研究生本人等各種客觀因素的限制帶來了工程教育、企業實踐落實難的問題。在實習期,有些高校是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這樣會造成實習單位培養條件不同、培養質量參差不齊、專業不對口、校方監管較弱等,造成研究生所學知識與實踐運用脫節。在企業實習期間,個別學生在實習崗位工作不認真、敷衍了事,使企業聯合培養研究生的積極性也受到挫傷。[2]還有少部分學生由于自身的原因不能完成在企業的實踐過程,以至難以實現培養目標。
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策略
全日制機械工程專業研究生的教育目標是:掌握機械工程領域堅實的基礎理論、寬廣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工程實踐能力,能夠承擔機械工程領域專業技術工作,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3],畢業生主要面向裝備制造產業部門。對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這項創新型的工作,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了探索與實踐。
1.合理定位,制訂切實可行的培養方案
對于佳木斯大學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做到以職業需求為目標、以實際應用為導向、以工程能力和綜合素養的提高為核心。培養方案的制定以寬基礎、重實踐為特點,注重基礎性、應用性和實踐性三方面的有機結合。確立“兩個面向”,實施“四師教育”的培養目標,即立足學科前沿,面向企業,面向市場,實現機械設計師、機械工藝師、機械檢測師及質量管理師的培養,能夠研發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機械產品,能夠對企業的生產技術進行改造,具有對機械產品進行檢測的能力,掌握機械產品質量評估方法。課程設置體現學習、實踐、研究、再實踐的過程,使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相輔相成,關注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銜接等。
2.優化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設置
依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及專業學位培養特點,遵循高層次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合理設置基礎理論課、方向專業課、工程實踐課、公共選修課及畢業論文?;A理論課的設置注重專業基本素質和能力的培養,使研究生的理論知識得到有效提高。在專業課設置中加強了案例分析類課程比重,體現專業知識的工程應用,增置企業管理類的課程。實踐課程設置注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依據企業實際需求,不斷豐富和調整實踐課內容,完善實踐基礎設施配置,增強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公共選修課的設計主要是為提高研究生的綜合素質,在提高專業水平的同時拓寬眼界與知識面,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去涉獵一些人文、法律和管理方面的知識[4],為學生深入社會奠定一定的基礎。教學內容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案例教學法為主,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推動發展。
3.校企密切合作,建立聯合培養機制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教學適宜采用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因此高校與企業間要相互協作,建立校企聯動培養機制,使校企雙贏、共同發展,并打造出的高質量應用型人才。
學校和企業合作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高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資源,為研究生培養提供優秀的導師團隊、良好的實踐環境。[5]校企聯合培養要是以某一研發項目展開合作。企業提供實踐平臺,支持年輕有創新活力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參與項目研究,并為學生提供有效的指導。
學生學位論文應側重于企業所急需解決的項目,應圍繞項目研發內容進行撰寫,可以用研究報告、設計方案代替學術論文。寫作過程要注重創造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
高校和企業需共同制定培養計劃,明確規定校企合作雙方在聯合培養中的權利、義務,激發合作單位的責任感。企業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積極性、參與程度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效果。
4.大力推進雙導師制,明確教學分工
高校導師通常在本專業領域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相對缺乏實踐經驗,因此適宜采用雙導師制來彌補。佳木斯大學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課程教學分別由知識結構不同的導師擔任。對于基礎理論課,是以講授基本原理和相關專業知識為主,應由校內導師教授。
實踐課是培養研究生專業技能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實踐過程中學生將會面臨各種各樣沒有現成答案的實際問題,需要他們運用基礎理論知識去尋求創造性的解決方法,這類課程需要企業中專業特長突出、實踐經驗豐富、具有較好的示范能力的高級技術人員擔任。[5]
由于學生畢業論文側重于企業所急需解決的項目,所以在論文寫作過程中應以校外導師指導為主,校內導師參與學位論文的開題、評審和答辯。在論文寫作期間,校內導師要加強與學生的聯系,對學生在撰寫論文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給予及時指導與解決,校內導師與企業導師間也要定期定時溝通,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逐步改善培養環節。企業導師具有豐富的實際經驗,而學校導師理論功底雄厚,所以兩者具有很強的互補性。
三、結束語
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快速發展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新問題和新挑戰,只要充分把握專業學位培養特點,不斷優化培養模式,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強化工程實踐教育,整合學校、企業、導師三方面的資源優勢,抓好培養過程的質量關就能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創新實踐能力不斷增強,綜合素質不斷提升,培養出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興平,孫恒,曹榮,等.全日制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探討[J].中國電力教育,2012,(6):51-52.
[2]劉化君.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3,(28):19-21.
[3]雷彩虹,魏瑋,許方,等.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問題及措施[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2012,(3):438-441.
關鍵詞:卓越工程師 培養模式改革
改革食品“卓越工程師”教育模式就是以培養“卓越工程師”或企業家為目標,創新專業培養理念和方案,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以適應現代食品產業發展的需要。筆者在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面進行了多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經驗。本文就食品“卓越工程師”的培養方案改革談一點體會。
一、“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趨勢
(一)國內研究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工程科技人才培養的模式有兩個:一是專業技術型,二是基礎理論型;上述人才也許計算機、數學模型、基礎理論等掌握得很好,但實踐動手設計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下降了。有的工程專業的學生只會寫文章,對搞設計束手無策。近幾年來,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人力資源強國等戰略部署,教育部聯合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共同在有關高校中組織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該計劃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中高等教育率先啟動的重大改革計劃。清華大學等61所高校被批準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
目前,全國許多大學認真貫徹教育部有關通知精神,積極推動學校工程專業教學改革,制定了適合現代工業發展人才培養計劃和方案,改革工程人才培養模式,著重提高工科學生的工程意識、工程素質、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創新能力,為培養一批研究型、管理型、創新型、國際型卓越工程師開始了教育大改革。
(二)國外研究現狀
迄今為止,美國擁是世界上工程教育體系最完備的國家,譬如,麻省理工、斯坦福、加州理工、卡內基梅隆等大學在工程學科的教育具有明顯的優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另外,美國富蘭克林?W?歐林工學院對工程教育別具一格,與許多“先理論后實踐”的工程教學方法不同,講究的不僅僅是教授概念,更是講知識和實際生活中的
挑戰和課題聯系起來。美國歐林工學院認為,未來工程界的領軍人物,一要具備精湛的工程基礎和專業知識;二要對工程的社會作用有廣泛的理解;三要創造性地提出解決當今世界工程問題的新辦法;四是使自己的夢想變成現實的創業精神和才能;要求學院教會學生具有其將來從事工程行業所需的創造性,理解工程工作可能對人類社會的福祉所產生的巨大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大學十分重視工科教育與藝術、人文社會科學和企業管理精神的融合,并制定出可行的培養方案和課程計劃。
迄今為止,國內外的一些工業高校在“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國內尚未有關于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案制定具體內容的相關報道。
二、食品“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
(一)建立“新型食品工程師”培養模式,改革“面向崗位”工程教育理念
改變傳統工業化階段面向行業,特別是我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所形成且至今根深蒂固的面向崗位的工程教育傳統觀念,突破專業屏障,包括工程教育與人文社會科學教育的隔絕,以便適應“新型工業化”對工程人才的要求。改革“崗位式”或“訂單式”教育的缺點,即實行以工程師或企業家速成為目標的培養模式。按照“強工程、重設計、全素質”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教育質量體系。
(二)建立“產學合作教育”模式,改革學校“獨立教學”體系
食品工程教育要實行產學結合,組成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成員由企業的總工程師或技術總監、各行業協會或行業專家、教授組成,其中企業或行業專家不得少于50%。高校可以直接從企業引進人才作為全職教師對學生的工程實踐教學或科學研究進行指導。讓學生們能夠直接感受到企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企業的工作模式。制定鼓勵企業支持教育的優惠政策,增強企業對學生培養的社會責任,建立長期企業實習工作計劃,不斷完善產學合作培養方案。
(三)創新“我要學”教學方法,改革“讓你學”教育模式
傳授知識做法以教為主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為主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傳統的講授型的教學模式是以教為主的,僵化落后,教學效果差;要深入探索如基于問題,基于項目,基于網絡協作等以學為主的信息化教學模式,改進以“填鴨式”為主的培養模式,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要深入研究工程創新人才的品行、知識、能力等各方面素質的養成與構建的規律,注重培養過程中的共性要求和個性需求,加強師生互動;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設計不同的任務,使學生真正成為教與學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應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注重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應增加開放性的任務型活動和探究性的學習內容,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看法與觀點。教師還要注意學生團隊合作和與人溝通能力的培養。
(四)建立“教學科研結合”聯合培養模式,改革“以上課為主”單一傳授書本知識的教學方法
大學的科學研究是育人的重要方式,重大的科技項目是培養和造就一流人才的有效平臺。大學生不僅要從課堂中獲取知識,而且要從親自做科研、做設計得到工程訓練,只有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真正的高水平人才。
(五)建立教師“工程能力”教學資質考核機制,改革傳統“論文+課時”教師考評方法
大學要積極改革完善工程教師職稱聘任和考核等制度;考核和評價內容要以評價工程項目設計、專利、產學合作和技術服務為主;優先聘任有在企業工作經歷的教師,教師職稱晉升時要有一定年限的企業工作或鍛煉經歷。另外,政府和學校要制定鼓勵企業支持教育的優惠政策,不斷強化企業對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建立企業承擔實習制度和實施計劃,不斷探索產學合作培養工程師教育新模式。
三、“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模式方案改革的目標
培養適應現代食品工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專業知識扎實、設計能力強,能從事食品加工管理、科研、新產品開發、質量控制、工程設計等方面工作,具備初步設計能力的食品“卓越工程師”。要面向現代食品工業化和國際化,培養造就一大批創新設計能力強、適應區域經濟社會和食品產業發展需要的高質量食品工程技術人才。以提高食品工程類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針對工程人才培養與教育的重要環節進行改革創新,通過強化內涵建設,打造專業大師隊伍,注重課程教材建設,強化設計教學環節,創建并實施先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管理體系,建立一套為滿足現代食品工業化、國際化人才需要的培養模式和機制。
四、“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改革重點
隨著食品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方式改變,改革的食品“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需要增加與食品工程有關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食品新產品設計開發、食品廣告(影像)設計、食品供應鏈設計、食品包裝設計、食品機械和自動化設計、食品質量體系認證、食品營銷設計、食品虛擬現實設計等。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圍繞培養食品工程創新型人才主線,以強化工程師教育為核心,體現“強工程、重設計、高素質”的新型人才培養特色。
五、“卓越工程師”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內容
優化工程教學課程,注重綜合素質培養。汲取國外大學的經驗,鼓勵學生選修人文、藝術素養課程。例如:《美學》、《設計學》、《中外食品文化》、《心理學》、《社會學》、《科學研究方法論》等課程;除了要求學生限選專業英語外,還開設雙語課程如《糧油食品工藝學》(雙語)、《果蔬加工工藝學》(雙語)、《畜產品加工工藝學》(雙語)等,大大提高學生的設計知識和外語應用能力。
優化培養方案,注重設計能力培養。在改革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方案中,要適當增設創新項目,鼓勵本專業學生獲取各種創新項目學分,以創新獎勵學分替代公共選修課學分;創新項目具體包括教師的科研課題、工藝設計和生產現狀調查等;獲取得分的依據包括:正式發表學術論文,或設計出較高質量作品,或取得國家級發明專利,或參加全國科技知識、技能競賽并獲獎等。
改革教學計劃,提升大學生創業理念。增加經濟管理類的選修課,如《食品連鎖經營》、《互聯網+食品》、《財務管理》、《企業成本核算》、《食品政策與法規》、《管理概論》、《經濟法概論》、《投資項目管理學》、《世界貿易組織》、《企業經營決策》等;在選修課程方案中建立創業教育板塊,譬如,增加創業教育概論、創業技巧、創業案例分析等授課內容,不斷提高學生對創業的認識水平,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
改革實驗實踐教學,加強工程設計性能力培養。增加課程實驗設計內容,不斷優化改進試驗方法,要求實驗設計課時所占比重達30%以上。增加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例如《動物性食品設計開發大實驗》、《植物性食品設計開發大實驗》;也可以增加生產性設計環節,例如,《食品包裝設計》、《工廠設計》、《工程原理課程設計》等。要充分利用假期實踐對學生的實踐性能力進行鍛煉,開展有計劃、有組織、多樣性的假期課外實踐活動,例如,社會、市場或企業生產實習和企業調查等。利用科研訓練引導學生的科研興趣,鼓勵學生計入開放實驗室,培養學生科學意識和能力;另外,要強化對教學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等重要的實踐環節的監督,加大實驗和實踐教學環節的學分權重。
發揮學生學習主動性,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新型教學模式。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為核心,積極推行案例式、討論式、探究式、調查式等新型教學辦法,充分發揮學生能動性,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教育理念。減少答題模式的作業方式,增加讀書報告等形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設計空間,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素質。
強化工程實踐訓練,明確企業培養職責。校外工程實踐訓練基地應由企業主要管理人員負責,其任務是承擔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管理工作,與高校有關教學管理人員一起共同制訂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共同設置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共同指導培養過程,共同評價實踐訓練質量。企業要配備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擔任學生在企業學習階段的指導教師,并選擇經驗豐富的工程師為學生開設專業課程;企業還應根據校企聯合培養方案,落實好學生在企業學習期間的各項教學安排,提供實訓、實習的場所與設備,并安排學生跟班實際動手操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直接參與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開發。企業還要與高校共同為學生提供安全保護,并對學生開展安全、保密、知識產權保護等內容的教育。學校要從校外實習基地聘請實踐經驗豐富、專業技術水平高的工程師或專家擔任兼職教師,定期邀請到學校向學生授課,并作為學生工廠實習的指導教師。
建設一支相對穩定的校外兼職教師隊伍,探討兼職教師管理機制。學院要將制訂《外聘授課教師工作暫行辦法》,積極運用學校人才政策,結合本專業情況,開展人才聘任制工作,遵循“不求我專業所有,只求我專業所用”的方針,繼續聘用一批國內外業務上拔尖,急需的教學和科研人員;同時,對外聘的人員加強考核,對不符合要求的聘用人員及時辭退。
建立教師參與工廠鍛煉制度,強化教師創造力教學能力。要強化食品工程師創新、創業教育和領導力教育內容,首先要培養創造性的教師,引導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參與企業生產鍛煉和新產品開發,使教師的理論與工程實踐緊密融合,培養出一批能講、會操作、敢于創新的師資隊伍。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求把知識的傳授與學生創造力的培養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思考問題,靈活地運用知識去分析問題。使學生在大學階段對理論創新、技術創新的過程有較全面的了解和親身參與的經歷。
總之,要培養出適應現代食品工業發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師,就要改變傳統工業化階段面向行業、面向崗位的工程教育傳統觀念,突破專業劃分和專業隔絕,改革“崗位式”或“訂單式”技術或技能教育的局限性以及重學術論文輕工程應用設計的現狀,實施以“卓越工程師”或企業家為目標的培養模式。只有按照“強實踐、重設計、全素質”的教育理念,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實行產、學合作教育的開放式辦學模式,改進以“填鴨式”為主的培養方法,才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欲,使學生成為教與學的主體,更好地發揮年輕人的智力和創造潛力。
參考文獻:
[1] 周文化,林親錄,鄭仕宏,鐘海雁.推進食品卓越工程師創新計劃的思考.2013(2):157-160.
[2] 謝蘊江,張民,任海霞.基于卓越工程師背景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及幾點思考――以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為例.教育教學論壇, 2014(1):97-98.
[3] 羅欣,李大鵬. 打造卓越工程師搖籃培養應用型食品工業人才.山東農業教育,2013(2):20-21.
[4] 王雪艷.集美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2013(6):742-744.
[5] 袁先鈴,葉陽,劉君,王凌云,劉清斌. 面向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培養食品產業創新型卓越工程師的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5):383-385.
關鍵詞: 有機化學實驗教學 教學改革 探索
有機化學是高校化學、化學教育,以及應用化學、高分子、環境工程等化學相關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有機化學實驗作為對理論課的補充,是學生通過實踐掌握理論知識的體驗過程,也是培養學生掌握基本實驗原理和實驗技能的操作過程。在化學專業的教學體系中,有機化學實驗課與有機化學理論課一樣,在整個化學教學中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
作為皖西南地區唯一的本科師范院校,安慶師范學院高度重視實驗課程的建設,對實驗教學進行了多方面的改革。依據我校的科研條件,對沿用的實驗教材進行重新編寫[1];開設綜合性的實驗,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每年在學生中開展“實驗操作技能大賽”等活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一系列的實驗課教學改革,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得到了提高,由學生自主設計的科研項目多次在國家“挑戰杯”設計大賽中獲獎。本文從實驗教學與考核的角度,對基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進行探討。
一、重視傳統教學經驗
1.規范“三個”報告
學生的實驗能力往往是在實驗操作、回答思考題與完成報告等過程中培養出來的。一次系統的有機實驗由三部分組成:實驗預習報告、實驗數據記錄報告和實驗報告。實驗預習報告可以檢驗學生的預習效果,幫助學生對實驗操作事先有一個清晰的整體把握;實驗過程強調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注重要求學生養成科學嚴謹的態度,依據不同的實驗條件,記錄觀察到的實驗現象,設計實驗數據表格,規范條理的記錄數據,同時學生對所記錄的感性層面的現象和數據進行理論思考與解釋,以便在實驗報告中得出結論。實驗報告是對整個有機化學實驗的最終檢驗,包括實驗目的和原理、實驗步驟、實驗現象、結果分析和結論,而學生在撰寫實驗報告時,必須字體工整,表達清楚,準確地闡述實驗的原理、實驗裝置示意圖、步驟、現象等實驗過程并總結陳詞。
2.規范學生實驗操作
我校有機化學實驗課程的開設是從性質實驗過渡到合成實驗和設計型實驗。學生從驗證實驗現象開始,相互之間比較實驗操作對實驗現象的影響,培養實驗中規范操作的意識;進而通過開設一系列對于粗產物分離和提純的操作性實驗,強化學生處理反應產物的能力;順利過渡到合成實驗后,教師發揮主導作用,就實驗所需的合成條件,在學生深刻認識實驗原理,以及粗產物除雜過程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舉一反三,最終學會選擇正確的實驗儀器,設計合理的實驗裝置,完成設計型實驗。
3.重視思考題和結果分析
教師以實驗為基礎,聯系實驗原理提出思考題,引起學生對實驗的好奇心,提高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和動腦思考的主動性。只有認真完成實驗并加以理論分析,學生才能夠很好地回答教師提出的思考題?;卮鹚伎碱}是對整個實驗的再思考與提高[2],在實驗中,教師圍繞每個實驗提出深刻的思考題,不但可以促進學生深入思考與學習,而且可以使學生較好地鍛煉理性思維能力,從而達到較好的實驗效果,提高教學質量。
二、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
1.學生實驗與教師科研相結合
我校根據教師的一些科研課題開設開放性實驗,學生自主報名,利用課余和暑假的時間參與實驗研究,查閱文獻,學習反應機理,進一步提出設想,在教師幫助下優化反應條件,并動手實驗。參與這些實驗的學生多數以這部分工作為起點開始自己畢業論文的撰寫,并且為考研面試中的實驗操作部分打下基礎,更有提出一些較好設想并努力進行實驗的學生憑借實驗成果參加“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創作競賽,其中《基于Ni(dmit)2分子自旋梯材料的制備和構效關系研究》獲2009年全國三等獎。
2.開展有機化學實驗的“雙語教學”
應對我?;瘜W化工學院的大多數畢業生都選擇進一步深造的現狀,考慮到提高學生的科研能力,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考研面試,選擇性地開展有機化學實驗的“雙語教學”[3]是必要的。對于同一個實驗,同時開設中文和英文兩組實驗,讓學生依據個人對英語的駕馭能力進行選擇。實驗完成后,實驗報告必須用英文書寫,這對學生以后撰寫科技論文大有益處。對于學生來說有機化學實驗英語教學是一個難得的系統學習運用專業詞匯的機會,對以后工作、科學研究及進行學術交流非常重要。在雙語教學過程中,為提高學生的英文寫作水平,指導學生查閱與實驗相關的科技文獻,學習英文科技論文的寫作方法,如何采取恰當的教學措施,達到既能幫助學生既掌握專業基礎知識與專業詞匯,又能掌握有機化學實驗的技能操作的雙重效果,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3.有機實驗的微型化和綠色化
有機化學實驗課程作為對理論課的重要補充,開設的課時量為108學時。實驗中所使用藥品大多數具有毒性和易燃性,實驗流程也需要較長的時間,并且由于教育擴招,學生多,班級多,而實驗室的資源有限,如何降低實驗試劑的用量,節省實驗時間,降低污染成為實驗室需要解決的難題。
微型實驗是近年來國內外迅速發展的一種實驗方法和技術[4],它具有節能、安全、減少污染、實驗迅速等優點,并且實驗的微型化不影響實驗現象的觀察,還可以減少實驗三廢,對保證學生和教師的安全,提高經濟效益和環保效益有實際意義。
近年來,超聲波、微波、光、電及生物催化劑(酶、微生物、抗體酶)、綠色溶劑(離子液體、超臨界流體、水)在有機合成中的應用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并形成了一系列先進實驗技術[5]-[6],利用這些技術手段對于加快反應速度、提高產率、減少能耗、減小污染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微波合成β-萘甲醚實驗中,利用微波加熱的方式取代傳統加熱,提高了反應速率,節省了不少時間。
三、建立新實驗考核體系
實驗課成績評定是檢查教學效果和激勵學生認真完成實驗教學內容的重要環節[7]-[8]。嚴格的考核是正確引導和激勵學生的積極性,監督和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及應用能力,提高實驗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
我校的實驗課程考核包括平時考核、操作考查和期末實驗理論考試,平時考核是指對學生的“三個”報告的撰寫情況和平時表現進行打分,教師通過整個學期對學生實驗過程的觀察,對學生的真實水平有清楚的了解,根據學生的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考核,這一部分占實驗總成績的30%;操作考查主要是就選定的設計型實驗對學生搭建儀器裝置和實驗基本操作的動手能力,對實驗原理、實驗現象、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綜合能力等多個角度進行考查,根據學生的操作與回答情況進行打分,這一部分占實驗總成績的30%。實驗理論是基礎有機化學實驗課程必須掌握的一項重要內容,實驗理論考試可促進學生在掌握具體的操作上更進一步理解各種操作的理論背景知識。實驗理論考試主要對學生進行有關實驗的理論知識、基本操作、實驗現象、實驗數據處理等方面的書面考試,實驗理論考試成績是學生實驗成績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部分占實驗總成績的40%。
這種實驗考核方式既考查了學生知識掌握的情況,又考查了學生的操作能力,還體現了成績的真實性和公平性。
四、結語
我們對有機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優化了實驗教學體系,強化了實驗教學環節。學生的實驗技能訓練和實際動手能力得到了有效加強,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了科研創新精神,不少學生發表了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了有效提升,考上研究生的人數逐年上升,占畢業生總數的50%左右。他們基礎扎實、動手能力強、敢于實踐創新,受到了用人單位普遍歡迎,經過兩三年實踐就能成為所在單位的教學科研骨干。有機實驗教學改革也大大促進了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和業務水平的積極性,形成了教師與學生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王倫,方賓主編.化學實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陳海燕,林翠梧,段文貴,蔣林斌,賴剛.基礎有機化學實驗教學改革初探[J].2009,(7):100-101.
[3]尹傳奇,黃齊茂,陳世清.有機化學實驗雙語教學的探索[J].廣東化工,2009,(9):218,235.
[4]錢貴晴.微型化學實驗與創新教育[J].化學通報,1999,(5):2-6.
[5]孫爾康,高衛,張劍榮等.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建立綠色化學實驗室[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11):10,34.
[6]高成莊,申國玉.高校綠色化學實驗教學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7,(21):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