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5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哲學科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體育經濟學;學科自引率;學科他引率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212-02
一、測度指標
本部分研究主要采用“學科自引率”“學科他引率”和“相關學科引用率”這三個測度指標來進行測度。
“學科自引”是指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的研究文獻引用本學科或專業文獻作為引文的文獻引證行為?!皩W科自引率”為學科文獻引用本學科或專業文獻與其總引文量的比率。
“學科他引”是指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的研究文獻引用非本學科或專業文獻作為引文的文獻引證行為。“學科他引率”為學科文獻引用非本學科或專業文獻與其總引文量的比率。
“相關學科引用”是指某一學科或技術領域的研究文獻引用相關學科或相關專業文獻作為引文的文獻引證行為?!跋嚓P學科引用率”是指學科文獻引用相關學科文獻占其總引文量的比率。
任何一門學科在其發展的成熟階段,必然會產生大量的本學科的基礎理論、方法或技術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學科發展得越成熟,其研究成果就會越多,研究成果越多則可供本學科研究的知識就越充足,即越是發達或成熟的學科其“學科自引率”就越高,“學科他引率”越低。反之,如果一門學科發展的歷史較短,學科還處于年輕的發展時期時,其知識量還不足以滿足自身的需求,學科還需要從其母系學科或其他學科吸收“營養”,其“學科自引率”往往則低,“學科他引率”則高,這種情況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學科還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因此,學科自引率的高低往成為衡量一個學科發展成熟程度的重要測度指標。而“相關學科引用率”可以反映出本學科與其他學科之間所存在的關系以及關系程度的強弱,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關系越大,其“相關學科引用率”就越高,反之“相關學科引用率”就越低。因此,“相關學科引用率”是反映學科之間強弱關系的主要指標。目前,“學科自引率”和“相關學科引用率”是情報學界衡量學科成熟程度、確定學科背景及探討學科之間相互關系程度強弱的重要測度指標。
二、統計樣本
本文調查樣本選取了我國13種體育核心期刊中的體育經濟學學科論文,著文總計1224篇,其引文7382篇,引文總計8274條作為統計樣本。該來源期刊所載的上述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國體育經濟學學科論文的總體情況。統計樣本的取樣時間自1998年始至2007年共計10年。參照由蔡軍、鐘天朗和邵淑月主編的《體育經濟學》一書,對這些引文進行學科自引和相關學科引用情況的統計。
三、結果與分析
從我國體育經濟學科學論文之引文的學科自引和學科他引情況統計表(表1)中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經濟學論文之引文的學科自引率為47.20%,學科他引率為52.80%,以上數據可以得出,該學科目前所引用的知識中只有47.20%來自于本學科,學科的知識積淀還不足以達到自給自足的地步,其仍有52.80%的知識來源于其他相關學科。以上情況說明,到目前為止我國體育經濟學還是一門相對年輕的學科,學科的發展不是很成熟,其知識體系仍在不斷地充實和發展完善之中。于此同時,52.80%的學科他引率進一步表明,我國體育經濟學在知識的吸納上其開放程度還相對比較高,由此也進一步證明該學科正處于從其母系學科和其他相關學科中引進知識、汲取“營養”的發育、成長階段。
本文將我國體育經濟學和運動心理學與運動訓練學這兩個二級學科的有關數據進行了比對研究。我國運動心理學的學科自引率為40.8%,學科他引率為59.2%;我國運動訓練學的學科自引率為46.99%,學科他引率為53.01%。通過對以上數據的比較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經學的學科自引率要高于運動心理學的6.4%,基本等同于運動訓練學的自引率,由此說明我國體育經濟學的學科知識建設相比之下相對充實。但從學科自引率總體上看,該三門學科的學科自引率均不是很高,說明該三門學科的知識積累均處于發展建設之中,學科的發展都還不很成熟。與此同時,通過對比該三門學科的學科他引率還表明,這三門學科在學科知識的積累上均處于相對較大的開放狀態,從母系學科和相關學科中吸取知識的“營養”仍然是該三門學科建設的重要任務。
為了證明我國體育經濟學目前究竟與哪些學科具有密切的聯系,本文對調查樣本又進行了“相關學科引用率”的調查。詳見表2。
根據表2可以看出,我國體育經濟學引用經濟學的文獻為22.59%,占其相關學科總引用率的42.78%,首先說明經濟學是我國體育經濟學的母系學科,我國的體育經濟學尚未從其母系學科中完全“脫胎”或獨立出來,經濟學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國體育經濟學的學科建設。這一點也同時進一步證明了本文前述對我國體育經濟學學科發展尚未成熟的研究結論。
其次,我國體育經濟學引用體育其他學科的引用率為16.09%,說明體育經濟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緊密聯系了體育學的理論。
總之,經濟學和體育學與體育經濟學關系最為密切,是該學科的主要背景學科。除此之外,體育經濟學與社會學、管理學、法學、心理學、哲學、教育學等學科的引用率表明,我國體育經濟學研究同時還在不斷引進或吸納上述各學科的知識用來豐富和完善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
我國體育經濟學還是一門發展建設中的年輕學科。該學科科學論文在知識的引用上獨立性程度還相對較低,開放性較大,說明該學科知識還處于不斷充實和發展的階段,學科的發展建設相對不是很成熟。
參考文獻:
[1]蔡軍,鐘天朗,邵淑月.體育經濟學[M].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
【摘要題】理論探索
【關鍵詞】社會科學/科學生產力/CSSCI
1引言
科學生產力與物質生產力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范疇,它們的成果表現形式有著質的差別。后者的成果是物質的、有形的,而前者則是非物質的、無形的,需要經過轉化才能成為有形的。自然科學、技術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主要是論文、著作、專利;社會科學生產力成果的表現形式則主要是著作、論文、研究(咨詢)報告。對于物質生產力的評價國際上已經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認的指標體系,可以進行直接評價。而對于科學生產力的評價,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因此無法對它進行直接評價。目前,國際上的通用做法是對它的成果的轉化表現形式進行量化評價,從而對科學生產力進行間接評價。
論文是科學成果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這里所說的社會科學生產力是指社會科學生產的能力。20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加菲爾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學引文索引》(SCI),以在SCI來源期刊上發表科學論文的數量和已被SCI錄用論文的引用量作為衡量科學成果的量和質的主要指標。經過30多年的實踐,目前SCI已被國際公認為評價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乃至學者個人科學成果(主要是基礎研究)和學術影響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開始,受國家科委的委托,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依據SCI每年我國各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在SCI的發文量和被引量統計。這一重大舉措導致了各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紛紛采取各種激勵措施,從而在總體上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生產力的發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學引文索引》之后,美國費城科學信息研究所相繼研制、出版了《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和《藝術與人文科學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國際性的,且不收錄中文期刊,而我國的科學研究人員的成果絕大多數發表在國內出版的中文期刊上。為了能準確、全面地反映、評價我國的科學生產力,研制基于中文學術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為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1995年,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研制的以國內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為素材的《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學開始研制《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經專家組論證,教育部正式批準,將《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列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重大項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導下,經過課題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繼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盤和網絡版,并提供查詢、咨詢、統計服務(包括網上服務)。CSSCI的出版填補了我國該領域的空白。
CSSCI來源期刊的選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導下、廣大社會科學領域專家的參與下進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咨詢委員會”,由全國17所高校的社會科學專家和社科管理專家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領導的參與下,咨詢委員會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別在南京、長沙、珠海召開會議,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了充分、深入的討論,會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組織全國社會科學領域1000名教授對CSSCI來源期刊進行評選,最后確定CSSCI來源期刊419種。這保證了CSSCI的科學性、客觀性。
表1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
附圖
說明:由于少數論文涉及2個學科、作者涉及2個地區,故論文總數略多于CSSCI(2001)論文總數。
本文基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以發表學術論文為指標,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及其結構、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對我國社會科學研究作一宏觀描述。
2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及其地區、學科分布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來源期刊為419種,錄用來源文獻為61492篇。根據CSSCI(2001)數據庫,分析、統計得出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的地區——學科分布,如表1所示(見上頁)。
3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結構分析
由表1論文的學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國社會科學學術論文總量中經濟學占30.41%,這是我國改革開放20年來實施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在論文學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8個學科依次是:教育學,政治學,新聞與傳播學,圖書館、情報學與文獻學,文學,歷史學,法學,哲學。
由表1論文的地區分布可知,2001年發表的社會科學學術論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遙遙領先于其他省市,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質高的高等院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黨政部門(含所屬研究機構)所導致的。占社科論文總量4%以上的其他6個地區依次是:上海(9.04%),江蘇(7.70%),湖北(6.82%),廣東(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國社會科學生產力的地區分布。它還列出了社會科學各學科論文的地區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會科學各學科生產力的地區分布。表2列出了各學科論文發文量按地區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學科社會科學生產力處于領先地位的省、市,比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蘇、湖北、廣東。
表2學科論文地區發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圖
收稿日期:2003-06-09
【參考文獻】
1鄒志仁.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鄒志仁.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2000年).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本文從畢業論文寫作對于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提高教師自身研究能力的重要性出發,分析了畢業論文寫作和指導中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主張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寫作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討論了畢業論文寫作如何運用經濟學研究的發現和證實的兩個過程,特別強調了經濟學專業畢業論文設計的八個問題或規則。
怎么樣才能實現使學生具有正確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創新的能力呢?除了學生從教師的課堂教授過程中領會現代經濟學分析方法和學校、以及學院安排的實踐活動外,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設計與寫作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在本科各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之后,都附有要求學生完成畢業論文寫作,作為對培養學生科研能力的要求。這兩年教育部和學校也都提供資助設立大學生科研創新項目,這也是培養大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措施。
畢業論文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工作,不是寫教科書,不是寫文獻綜述,而是一項科學研究活動,是發現和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侗本└咝7枪た祁悓I畢業論文(設計)質量評價方案(試行)》對畢業論文提出三個評價基元。第一評價基元,是評價選題質量,要求選題體現本學科專業特點和教學計劃中對知識能力結構的基本要求,選題要能夠解決本專業的某個理論、方法或應用研究中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第二評價基元,是評價綜合運用知識、文獻、研究方法和手段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評價基元,是評價論文或設計項目在解決問題等方面的理論價值或實際價值?!吨袊ù髮W本科生畢業論文評分標準》對畢業論選題提出了科學性、創新性、應用性和可行性的要求;對科學方法的運用提出了論證充分、論據確鑿和邏輯性的要求,對論文的寫作和文獻引用等也都提出了符合現行科學論文標準的要求。
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畢業后在各種崗位上會面臨接受領導和客戶交給的工作委托,撰寫調研報告、寫計劃書和專題研究報告等。所有這些委托都向我們培養的學生提出發現問題及其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加以實施的挑戰。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基本的科學素養,是高等學校應當給予學生的,畢業論文寫作訓練或科研創新項目活動就是這種重要的給予之一。因此,畢業論文的寫作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是直接嘗試用現代的經濟學理論和方法來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好機會,更是直接嘗試鍛煉和展現自己科學素養能力的極好機會。
學生畢業論文或科研創新項目的活動也是反映學校教學和科研管理水平和教師能力的重要指標。我們在檢查教師對畢業論文的評語中可以看到,一些教師對學生的選題判斷有誤,把寫教科書的選題、寫文獻綜述的選題、把超出自己專業能力的選題,都作為合格甚至優秀的選題批準開題,甚至成績也評為優秀;一些評語不能判斷畢業論文在立論、分析、寫作和文獻評論等方面的問題,評語抽象籠統,優缺點缺位等等。這種現象不僅在本科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存在,在研究生畢業論文的指導中也是存在的,有時甚至還很嚴重。這些都反映了教師本身有待于改進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管理層有待改善對論文評閱環節的控制。當我們的學生在畢業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成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挑戰時,實際上也折射了我們在指導學生培養畢業論文寫作能力和整體管理能力上的缺陷。教師閱讀和評論學生的畢業論文除了是培養目標所要求的職業責任所必需之外,還有兩個有利于教師的“利己主義”理由:一是,檢查和鍛煉、提高我們自己發現問題及其原因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評閱學生論文中所得到提高的這些能力,不僅有助于教師之間的學術批評與討論,還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完成校外其他部門委托的各種評閱工作。二是,學生選題的多樣性、資料和證明的方式多樣性也為指導教師提供了豐富的知識,指導和評閱學生的論文實際也是我們從學生那里獲得新知識的過程和好機會。
經濟學本質上是門應用性的社會科學。經濟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問題可以是理論性的,也可以是應用性的。“問題”是指矛盾、差距或毛病,諸如目標與現實的矛盾或差距,績效與標準或目標的差距,理論與現實的矛盾與差距,傳統理論與新觀點的矛盾,以及情況的突然變化等等。以研究問題為導向的方法論是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論(Economic research methodology)的核心,經濟學研究方法論是關于組織、計劃、設計和實施研究問題的基本原則的方法論。經濟學畢業論文或研究項目的進行,實際上是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運用。
一、提煉學校文化
我校于1927年創辦,位于番禺老城區中心,有著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學校興辦以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心培育嶺南廣府文化。經歷幾代人的努力,積淀形成了獨具個性的校本文化。在新形勢下,我們實施文化立校戰略,深挖“和”文化,構建了內涵發展的核心理念體系。
和,是中華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鬃印墩撜Z》:“禮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避髯犹岢觥叭f物各得其和以生”?,F在,我們所說的“和”包括了和諧、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義,蘊涵著和以處眾、和衷共濟、政通人和、內和外順等深刻的處世哲學和人生理念。“和”的精神,是一種承認,一種尊重,一種感恩,一種圓融?!昂汀钡幕A,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共生共長?!昂汀钡耐緩?,是以對話求理解,和睦相處;以共識求團結,和衷共濟;以包容求和諧,和諧發展?!昂汀钡募丫?,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二、物化核心理念
和合閱讀文化區:辦公樓架空層區域。以開放書吧為平臺,為學生營造快樂閱讀的書香氛圍。
和合而生形象區:和文化廣場位于進入校門后的一帶。那里的古木古建,見證了學校的發展歷程。
和美立德文化區:根據學校教學樓梯主要通道,規劃每個樓梯主題,并對樓梯命名。如文明梯、和雅梯等,進一步規范學生的文明習慣。
和而不同文化區:校園圍墻區域。以橋東風采、橋東歷史、和合之韻、學科風采、特色綻放,展示學校的和而不同。
和美藝術文化區:位于教學樓架空層,其主題定位為星海藝術文化。冼星海是番禺人,其精神一直鼓舞著我校師生,我校以發展星海精神為已任,全力開展藝術教育。
三、校本課程結構化
我校根據學生文化核心理念體系,編印了具有學校特色的結構科學、體系完整的校本系列教材《橋東小學和文化校本課程》。該校本課程分為四大內容版塊:和美校園、和樂學子、和樂孩子、和美公民。每個版塊細分四個教學內容,課程以高、中、低三個年段劃分:低年段建立成長目標――現代嶺南人;中年段通過活動形式學習模式,達到立美至和的基本理念;高年段通過實踐體驗,達到和而不同的和合教育目標。
以校本課程為主干,各學科教育教學都以“和合教育”為手段,以課題研究為突破口,逐步建設具有學校特色的課程體系。例如: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毽球校本課程、豎笛校本課程、書法校本課程、科技活動校本課程、趣味數學校本課程等等。
四、文化活動特色鮮明
1. 班級文化。特色鮮明、內容鮮活的主題班隊活動。運用積極心理學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使班級文化呈現至和至美的文化特色。班級文化與社會主義價值觀形成緊密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 學生文化。結合少先隊委競選,培育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達到自我管理的目的。
3. 生命文化。開展遵章守法、關愛生命的生命教育活動,并把該項教育作為科研課題來研究,提高教育實效。
4. 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特別是以冼星海精神為著力點,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情懷的主題活動。
5. 踐行文化。以科技活動為著力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科學頭腦。
6. 環境文化。倡導低碳生活、共建綠色校園的環?;顒?,提高學生環境意識。
7. 校園文化。嶺南一脈、和合創新、和而不同、與時俱進的校園文化。
8. 社團文化。根據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校內外教師資源,共成立30多個社團,為學生搭建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習平臺,彰顯學生個性。
9. 培育課外閱讀文化。我校以創建書香校園為契機,從完善圖書室、建設閱覽室、開展課外閱讀指導、搭閱讀交流平臺等方面,構建閱讀文化。通過多年的努力,學生們已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
關鍵詞:核心期刊 期刊評價 來源期刊篩選
核心期刊概念的出現,源起于西方國家。19世紀后期,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術論文及載體期刊大量增加,如何幫助讀者快速有效地獲取文獻成為文獻情報工作者研究的重要問題。這類研究取得了兩方面的顯著成果:一是編制文獻檢索工具,及時揭示期刊文獻,主要表現為各種類型的期刊文獻檢索工具(包括數據庫)不斷涌現,二是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學術期刊進行評價分析,主要表現為學術界對文獻分布規律和核心期刊的研究。
為了揭示學科文獻在期刊中的分布規律,前人曾做過大量研究。1934年,英國文獻學家布拉德福在《工程》雜志上發表的《關于特定主題的情報源》一文①,成為闡述文獻分布規律的開山之作,奠定了學科核心期刊評價的理論和方法。
1我國核心期刊研究的起源與發展
1.1起源(20世紀50年代-70年代)
我國對核心期刊的研究,據有關學者論述,最早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時的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和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即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工作。20世紀70年代初期,《國外書訊》雜志(《世界圖書》雜志前身)開始引進和介紹國外期刊評價理論和方法,如“常用期刊”、“核心期刊”的概念,引文分析評價的方法等等,并具體介紹了部分學科的核心期刊??傮w來說,這一階段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對國外研究成果的零星翻譯、介紹等方面,缺乏系統的自主研究。
1.2發展(20世紀80年代)
經過十多年對國外研究的追蹤學習,“核心期刊”的概念逐漸被我國學術界熟知與接受,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一方面,隨著經濟、科技、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復蘇,信息交流日益增多,期刊作為傳播信息知識的重要載體,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以空前的速度和數量涌現的期刊,給圖書館的訂購、收藏以及讀者閱讀等帶來了多方面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核心期刊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日益受到我國圖書情報界的重視,有關核心期刊的理論研究逐步深入,并開始了應用實踐的探索。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圖書館學、情報學期刊相繼發表了一批有一定深度與廣度的介紹和研究文獻離散規律的文章,從理論上對核心期刊研究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實踐應用方面,1981年,《世界圖書》雜志編輯出版了“國外科技核心期刊專輯”,共選出了大、小共79個專業的核心期刊,9個專業的常用期刊,是國內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最早實踐嘗試,受到了國內圖書情報界的好評,對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中國的期刊出版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從70年代初的不足百種,到70年代末的1400余種,再到80年代末的6000余種,期刊數量劇增,加上期刊價格大幅增加,內容質量良莠不齊,這使得國內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對象由國外科技期刊逐步擴展到國內科技期刊。同時,引文數據庫的建設也開始提上日程,為核心期刊的研究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中國的核心期刊研究開始進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階段。
1.3繁榮(20世紀90年代以來)
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了更大發展,被一些學者認為是“突進期”。進入21世紀之后,有關核心期刊的研究更是興盛不衰,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這個時期,關于核心期刊研究的著譯漸多,理論研究成果大量發表,尤其是實踐應用,開始大規模地開展起來。1991年,世界圖書出版公司編輯出版《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在其“序言”中闡明了研究和編制的基本出發點是為文獻機構選購提供參考,“從優中選優”,旨在向讀者推薦刊載最新理論、知識和信息的優秀期刊,在核心期刊研究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199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等院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發起研究、編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以下簡稱《要目總覽》)問世,對我國近萬種在版中文期刊用統一的標準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統計和分析,這是我國第一次大規模地利用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中文期刊進行研究,在圖書情報界、學術界、出版界和科研管理部門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成為我國核心期刊理論和實踐結合應用研究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標志性學術成果。此后,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一直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進入了全面繁榮的階段。
2我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情況回顧
2.1核心期刊評價研究
(1)蘭州大學的研究
1988年,蘭州大學圖書館仿照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的《期刊引證報告》(JCR),選用了其認為代表當時中國出版學術水平最高的10種自然科學期刊作為來源期刊,統計1980-1986年期間各刊所載論文的參考文獻,編制引文索引卡片,并分階段編印成冊,名為《中文自然科學引文索引》,同時按照被引用期刊被引量的多少排序,篩選出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104種,結果發表在同年《世界圖書》雜志的“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一文中。1992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課題組在此前研究的基礎上,選擇了1980-1986年核心期刊表中排名前20位的期刊作為來源刊,對其在1990-1991期間的引用情況進行了引文統計、排序,并截取排序結果中的前100種期刊,公布了“1990-1991年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百種表”。這是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學術期刊較早進行核心期刊篩選的研究。
(2)北京大學圖書館等的研究
1991年11月至1992年12月,由北京大學圖書館和北京高校圖書館期刊工作研究會共同編制《要目總覽》1992年版。共有41所高等院校圖書館的200余名工作人員參與研究和編制工作,聘請了400多位專家進行了書面鑒定,共篩選出核心期刊表131個,核心期刊2174種。專家鑒定委員會認為:《要目總覽》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使用價值,為各類型圖書情報部門的中文期刊采購和讀者服務提供了較重要的參考工具。
有關學者認為,此次研究有幾點值得注意:1.研究主題集團化、2.篩選領域空前擴大、3.評價體系相對完備,是國內“核心期刊”研究史上由“個人學術研究”轉向“集體聯合攻關”的標志。盡管今天看來尚有許多不盡完善的地方,但此項研究成果能夠代表當時國內“核心期刊”研究的最高水平。
《要目總覽》第一版問世后,在社會上引起一定反響。出版界和圖書情報界給予了充分肯定和較高評價,認為該項成果適應了社會需要,填補了國內空白,促進了中文期刊編輯和出版質量的提高,為國內外圖書情報部門采集中文期刊提供了依據,成為大型檢索刊物確定收錄范圍的參考工具。此后,《要目總覽》分別于1996年、2000年、2004年、2008年每四年編制和出版一次,每一版都在研制方法上不斷優化和改進。
《要目總覽》第三版同時也是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九五”規劃項目“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的三個子課題之一,稱為“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按照研究課題的基本要求,第三版的“前言”以“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獻計量學研究報告”的形式刊出,研究報告全面展示了研制過程,并對“核心期刊”概念、性質和用途做了進一步的界定。此后,公布研究報告即成為慣例。
第四版同時也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學術期刊評價及文獻計量學研究”的子課題之一,于2001年開始研究。課題組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士理論、評價方法,評價軟件的設計與使用,核心期刊的作用與影響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對核心期固刊評價理論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第五版于2007年初開始研究,26個單位的102位專家和工作人員參與,全國5529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表的評審工作,共選出核心期刊1983種。第五版繼續采用以定量評價為依據,以定性評審為補充的評價方法。在上版基礎上增加了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兩個統計指標,同時增加了反映期刊論文質量的評價因素。此外,還修正了影響因子和被摘率的計算方法,解決了前幾版因學科影響因子評價效果不好而權重較低的問題。
(3)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的研究
199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創建“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于2001年1月編制出藍皮書《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①。第一版從全國3000余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選出506種核心期刊,篩選原則是:國家正式批準的出版物,有較高的學術性和理論性,全國檢索類期刊收錄頻率和引用頻率較高,全國省市自治區及各專業學會評比中獲獎的學術期刊。
2004年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文獻計量學研究室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2004年版正式出版。第二版對核心期刊的概念做出新的界定,認為某學科(或某領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發表該學科(或該領域)論文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轉率和流通率)較高、學術影響較大的期刊”,“適用于讀者和作者據此選用期刊,以及館藏和文獻數據庫的選刊?!边@一版全面采用了引文分析的方法,分學科的人文社會科學采用指標:學科總被引、學科影響因子、期刊總被引;綜合性的人文社會科學期刊采用指標:總被引、影響因子、即年影響因子,入選核心期刊344種。
作為連續性成果,《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要覽》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調整和修改,出版了2008年版。該版在2004年版的基礎上進行了修訂和調整,確定分學科統計指標為:分學科影響因子及被引、影響因子、轉摘頻次;綜合性學術期刊統計指標為:影響因子、轉摘頻次、在分學科的位次。最后確定的核心期刊數量為386種。
(4)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的研究
2002年6月,中國人文社科學報學會依據《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評出“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共154種,是在第二屆全國社科學報評優活動的基礎上篩選出來的,用較大篇幅對27家學報的特色欄目進行評介,這是其他核心期刊評價所沒有做到的。主要參照“中國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質量標準及評估辦法”,全面考慮政治標準、業務標準、編輯標準、出版標準,結合一般評價核心期刊的“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等定量指標,對期刊進行全面評估和鑒定。這樣評選的“核心期刊”實際上是“優秀期刊”,重點在于考察期刊的出版質量,是對期刊辦刊質量的整體評價。
(5)《中國學術期刊評價研究報告》
由中國科學評價研究中心、武漢大學圖書館等單位研制,共選擇了6170種學術期刊進行評價。采用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方法,得分排序與劃分等級相結合,并提出了“權威期刊”的概念,最終評價結果得到:分學科評價,權威期刊311種,核心期刊957種;分學報類型評價,權威學報74種,核心學報221種。
(6)其他核心期刊研究
1995年3月,《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錄》由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國家教委研究生工作辦公室頒布,是各高校研究生院選訂的供研究生用的期刊目錄之一,收錄哲學、社會科學類期刊105種,自然科學類期刊305種,研究生???3種。
2008年初,上海圖書館《全國報刊索引》編輯部通過對全國上萬種期刊進行認真分析,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作用及影響等問題進行深入研究,經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最終從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736種核心期刊。
此外,還有各高校自行圈定本單位“核心期刊”,基本參照上述一種或幾種核心期刊目錄,做法有所不同,此不贅述。
2.2來源期刊篩選和引文庫建設研究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1987年,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開始利用國際重要檢索刊物對我國科技論文的發表數量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1989年,受當時的國家科委委托,進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課題的研究,開始篩選國內的科技期刊,并以選出的期刊為統計源,對我國情況和被引用情況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從全國3025種科技期刊中選出“1988年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1189種。此后,每年對其“統計源期刊”進行調整。
該課題研究有三個成果:一是《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公布“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名單,從1997年起,每年出版一本;二是《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年度研究報告),向社會公布各種統計與分析結果;三是建立了“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數據庫”(CSTPCD),提供各種科技論文產出和被引情況服務,目前由其下屬的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為用戶提供網上服務。2010年,該庫收錄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為1946種,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已成為一個品牌,也可稱為“中國科技核心期刊”。
(2)“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
該數據庫于1989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創建。1994年起推出我國第一份“被引頻次最高的中國科技期刊500名排行表”,開始對外服務。1995年出版了我國第一本印刷版的《中國科學引文索引》(試行)。1999年起,編印《中國科學計量指標:論文與引文統計》,每年出版一卷。2005年出版《中國科學計量指標:期刊引證報告》,彌補美國科技信息研究所研制與的《期刊引證報告》(JCR)中收錄國內期刊(多為英文版)只有70余種的不足,以定量的指標數據如實反映國內科技期刊在中文世界的價值和影響力?!爸袊茖W引文數據庫”收錄我國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地學、生物學、農林科學、醫藥衛生、工程技術、環境科學和管理科學等領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優秀期刊千余種,目前已積累從1989年到現在的論文記錄300萬條,引文記錄近1700萬條,已發展成為我國規模最大、最具權威性的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被譽為“中國的SCI”,為我國科學文獻計量和引文分析研究提供了強大的工具。
初期,該數據庫來源期刊的選刊主要指標有5個:《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年版)、期刊引文頻次、1994年國外檢索工具收錄的中國期刊、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國內檢索工具核心期刊?;舅悸肥牵骋环N期刊涉及到的指標數越多,則說明該刊的質量越高,學術權威性越大。此后,來源期刊時有調整,仍采用多指標綜合篩選的方法。
(3)“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數據庫”(CSSCI)
該數據庫于1998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建立。2000年,“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正式成立,專門從事CSSCI的研制和開發。目前,該中心已完成了1998-2009年12年數據的制作,來源文獻100余萬篇,引文文獻600余萬篇”,對外提供委托查詢和網上服務。該項目成果填補了我國社會科學引文索引的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該數據庫對來源期刊的篩選,制定了嚴格的選刊標準、篩選指標、篩選程序和調整原則,每兩年調整一次。最新一次來源期刊遴選采取的定量指標為:他引影響因子,權重為0.8;總被引頻次,權重為0.2。來源期刊的數量控制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期刊總數的15-20%。
(4)“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
該數據庫于1996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開始研制。學科范圍涵蓋了哲學、政治、法律、經濟、文學、歷史等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收錄的700種左右的來源刊(含核心期刊和擴展期刊),是從全國3000多種人文社會科學期刊中篩選出來的。它是我國目前有較大影響、年度收文量較大的人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基本上反映了我國人文社會科學論文的學術水平,是我國文獻計量評價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5)《中國引文數據庫》(CCD)
該數據庫收錄了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出版的所有源數據庫產品的參考文獻,涉及期刊類型引文、學位論文類型引文、會議論文類型引文、圖書類型引文、專利類型引文、標準類型引文、報紙類型引文等,每日更新。該庫通過揭示各種類型文獻之間的相互引證關系,不僅可以為科學研究提供新的交流模式,同時也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科學管理及評價工具。截至2007年12月,累計鏈接被引文獻達6848642篇。
(6)《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CAJCCR)
由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和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共同研制,是以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最大的一項文獻資源——“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所收錄的6000余種各學科期刊的文獻引文及CNKI中心網站全文下載頻次為數據基礎,以中國引文數據庫、中國期刊信息數據庫和《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檢索與評價數據規范》為依托研制而成的一部綜合性的大型文獻計量報告,便于了解期刊的引用和被引用情況,分析期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評價期刊在科學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7)《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
該數據庫由重慶維普資訊有限公司以全文版為基礎開發而成??蓹z索1990年以來國內公開出版的5000多種科技類期刊(其中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核心期刊1500余種)所的參考文獻,總數據量約548萬篇,可查詢論著引用與被引情況、機構發文量、國家重點實驗室和部門開放實驗室發文量、科技期刊被引情況等,是科技文獻檢索、文獻計量研究和科學活動定量分析評價的有力工具。
從上述國內文獻計量評價項目可以看出,國內對文獻計量的研究方法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從最初的單指標評價到現在的多指標評價體系,有單純的定量分析,也有定量和定性評價相結合。不管怎樣,總的趨勢是評價方法更為科學、經驗日趨成熟。
3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定量評價方法能對學術期刊做出比較客觀和公正的評價,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很快得到了應用,成為常用的參考工具。3.1核心期刊表的主要作用是為期刊采訪提供參考,有助于調整館藏結構
由于受經費和館舍空間限制,圖書館和相關機構需要有選擇地訂購期刊。尤其是在期刊品種飛速增長、電子期刊快速崛起的今天,如何采選期刊更成為期刊采訪人員面臨的難題。核心期刊表是從學科文獻量和學術影響力等角度,通過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結合的辦法,對期刊進行較為客觀的評價,采訪人員通過參考核心期刊表,可以快速有效地了解某個學科的重要期刊,實現精選期刊、合理使用經費的目標。根據核心期刊表有選擇地訂購和收藏期刊,有助于實現期刊館藏的分級保障體系,在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優先選訂重要期刊和核心期刊,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補充選訂一般期刊,這種做法既能保證讀者的學習與科研的需要,同時又能使期刊的館藏結構更加合理。
3.2在圖書館導讀、參考咨詢方面,核心期刊表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作用
由于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基本都是按照學科分類來進行的,當讀者希望了解某個學科都有哪些重要期刊時,圖書館員可以借助分學科的核心期刊表給讀者一個有效的指導,幫助讀者找到適合自己需要的期刊。加上國內幾個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和來源期刊研究項目都具有一定的連續性,核心期刊表逐年更新,有助于學科專家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期刊的新變化、新情況,提高研究效率。
3.3作者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
核心期刊比一般期刊可能擁有更多的讀者,其刊載文章的作者通常也具有相對較高的研究水平和文字水平。因而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論文能產生更大的學術影響力。當作者撰寫論文不知道該往哪個專業期刊投稿時,可以參考核心期刊表。此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還提供“專業期刊一覽表”,可供作者根據自己論文的水平選擇最恰當的期刊投稿。
3.4核心期刊表可以為引文數據庫精選統計源期刊提供參考
這方面的作用主要體現在那些需要精選來源期刊的引文數據庫建設方面。這些引文庫為了保證數據庫質量,盡可能避免漏選重要期刊,這時,核心期刊表是很有價值的參考工具。
3.5核心期刊研究有助于期刊質量的提高
核心期刊在稿源數量、作者水平和讀者數量方面占有優勢,這種現象促使期刊編輯部更下功夫辦刊,提高期刊質量。許多期刊編輯部也進行文獻計量學的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對各項定量指標的分析,追蹤學科發展趨勢,了解期刊自身發展軌跡和持續影響,制定期刊發展規劃,提高辦刊質量。合理的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推動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和進步的作用,有利于創造更多的精品期刊。
3.6核心期刊研究對文獻計量學研究有促進作用
核心期刊研究依據的是文獻計量學的理論和方法,是一種大規模的文獻計量實踐,因而,核心期刊研究正在不斷豐富文獻計量學的內容,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國內現有的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工作的發展來看,評價工作的研究方法在不斷改進,許多學者和工作人員在實際開展統計工作的同時,對文獻計量學進行了深入研究,力求評價方法更為科學、合理。
4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發展展望
縱觀核心期刊評價研究的發展歷史,可以看出,核心期刊研究是在國外的影響和國內的需求背景下產生的,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具有實用價值,發揮著積極的作用。盡管現階段出現了對核心期刊研究成果的誤用情況,但核心期刊研究本身是迎合需求的,是順應文獻計量學理論發展的,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核心期刊研究,不僅不能因噎廢食,而且還應根據形勢的變化,考慮新的發展方向。
4.1從期刊評價需求來看
在數字環境飛速發展的今天,因為電子期刊存在種種問題,短期之內還不能完全取代紙本期刊,紙本期刊與電子期刊將在很長時期內并存。很多圖書館在購買了大量的電子期刊數據庫的同時,還保留了相當數量的紙本期刊,經費緊缺的局面依然存在。如何以較少的資金選購優質的紙本期刊依然是各館面臨的問題;紙本刊在教學和科研中仍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對紙本刊的文獻計量評價研究還應不斷地繼續和深入。
同時,新的需求不斷產生,如電子期刊資源,在短短的幾年之內迅速發展,成為教學和科研中的重要參考資料。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在載體形態、檢索方法、瀏覽方式上迥然,但面臨類似的問題:如何選擇電子期刊數據庫?如何評價電子期刊數據庫?怎樣能用較少的經費選購優質的電子期刊?隨著電子期刊的發展以及用戶需求的增長,我國將面臨對電子期刊核心期刊的評價工作。電子期刊的評價與紙本期刊的評價工作有何不同?其評價工作如何開展?它的評價方法如何?這一系列問題,都是值得進一步思考的。隨著紙本期刊評價方法日趨成熟、使用方法日趨理性,電子期刊的評價工作一定能從中受益。
4.2從期刊評價方法來看
文獻計量學理論不斷在發展,國外對期刊評價方法的研究在摸索中前進,我國目前核心期刊及引文數據庫等研究中運用的評價方法也在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需要在國際研究的大背景下,從我國的國情和需求出發,根據新的情況和形勢,不斷優化期刊評價方法。
就我國的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而言,從理論研究方面,需要加強對國外先進經驗和辦法的吸收,取長補短,促進文獻計量學的發展;從實踐方面,要綜合評判現有各種核心期刊研究的水平,抽取精華,明確權威的期刊評價研究機構,加強軟件和硬件配置,提高評價研究的實踐水平。
參考文獻
1.蔡蓉華,史復洋.中文核心期刊評價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四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16
2.陸伯華等.國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冊.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1991:序言
3.錢榮貴.核心期刊與期刊評價.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6:30
4.靖欽恕,線家秀.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世界圖書,1988(2):23
5.徐瑞亞.1990-1991中國自然科學核心期刊初析.中國科技期刊研究,1992(4):17-18
6.蔡蓉華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研究報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1
自前蘇聯到今天的俄羅斯,教育系統一直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關注,為其經濟建設與科學文化事業培養了大量的人才,學位教育是其中的重要環節。筆者曾在俄羅斯從事臨床醫學學位論文課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對俄羅斯的醫學學位培養教育有較為詳細的了解, 現介紹如下。
1 醫學教育體系
在俄羅斯的教育系統中有十分完善的醫學教育體系,其大致可分為高等教育階段、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1.1 高等教育階段
高等教育階段是大學本科教育階段,在俄羅斯一般專業學制是五年,醫學專業學制則長一些。近年來俄國預防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臨床醫學專業學制是六年或七年,除口腔和兒科是單獨專業設置外,其它各臨床??圃卺t學院校的一至三年級均歸于普通臨床醫學專業,自四年級開始普通臨床專業的學生就開始劃分內、外、婦、神經等不同臨床???,分別學習直到畢業,而后從事所學專業工作。與中國不同的是,醫科大學本科畢業后僅獲得俄國醫學學歷教育證書。
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在俄國院校學制六年以上畢業的本科生(不包括預科學習俄語時間)及學制五年畢業的本科生繼續學習兩年研究生課程其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因而在俄國留學六年以上學制醫學專業畢業生已相當于獲得我國碩士學位。
1.2 副博士與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根據俄羅斯政府2002年1月30日頒布的《關于統一學位和職稱的決定及學位授予程序的條例》,俄國的學位教育包括副博士和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獲得俄羅斯的普通高等醫學教育學歷教育證書畢業后的研究生教育,屬于學位教育,有醫學副博士和醫學博士兩個學位教育階段。
1.2.1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其學制是3~5年。在俄國大學本科畢業工作一個階段后,可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醫學專業要更嚴格些,通常要在醫學院畢業后從事3~5年以上臨床工作才能申報研究生進入醫學副博士教育階段。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這與目前國內流行的大學本科畢業后先考研、研究生畢業后再找工作的狀況,有著極顯著的差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需經過一定的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的學習,通過國家規定課程與專業課程考試,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副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副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俄國的副博士學位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
1.2.2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
博士學位教育階段,學制是3~5年。獲得副博士學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工作一個階段后,在導師指導下,選定博士學位專業科研課題,由導師推薦,向學院(大學)的學位委員會提出申請,在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投票通過,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予注冊許可后,可進入博士學位教育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在導師指導下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科研課題并通過國家規定的專業課程考試,書寫論文,通過答辯,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后授予博士學位證書。根據中俄兩國政府教育協議,其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后。
以下主要介紹俄國的副博士學位教育與博士學位教育。
2 學位培養過程
2.1 副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2.1.1 課程學習階段
一般為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這一階段須完成國家規定的外語課、哲學課課程學習,還要完成專業課程學習。副博士學位的課程考試十分嚴格,其程序為:首先由導師提出某門課程考試申請,該書面申請由教研室主任簽署意見,而后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學院副院長(大學副校長)簽署意見,最后由學院院長(大學校長)批準并簽署同意后,由相關課程教研室主任組織實施。課程考試委員會一般由3名正教授加1~2副教授組成。每門課程的考試由筆試與口試兩部分,考試結束后由考試委員會出具考試證明書和成績單,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后存檔。
2.1.2 開題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的開題報告完成后,首先在教研室全體成員會議上作開題報告,要求參加人員正教授不得少于2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參加人員提出修改意見并形成教研室會議決議上報系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再次由導師審改,而后在系學術委員會(出席學術委員在15人以上)宣讀,各位學術委員(均為教授)發表意見后舉手表決通過,系學術委員會出具證明書上報院??蒲刑?,由院??蒲刑幇磭乙幎ǖ母辈┦繉W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2.1.3 課題科研過程
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科研過程一般需要3~4年時間,1991年12月俄國獨立后,由于經濟不景氣,科研經費緊張,除極少數基礎學科國家給予少量經費外,大部分俄國副博士學位科研課題,都結合工作實際選擇課題,由此保證了俄國相當多的科技行業的技術領先。但是在醫學領域,基礎醫學研究已出現滯后局面。近十余年來,不少攻讀醫學學位的俄國研究生,在課題研究過程中為保證課題研究水平,自費購買試劑甚至小型實驗儀器。
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評價,一般疾病臨床治療研究都要求必須要有一定的遠期臨床療效觀察隨訪資料。這與我們國內在課題研究中往往側重于通過一、兩個新指標來解釋機理、體現水平的特點確有不同,俄國人似乎更講究實際。
2.1.4 論文書寫
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目前醫學副博士論文的書寫格式主要有以下特點:
(1)一般書寫格式順序為:
摘要:一般占一頁。
前言:一般4~6頁。內容包括現實問題,研究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論文結構(包括論文頁數,組成結構,俄文文獻數目,外文文獻數目,論文表格數目,示意圖數目)等。
第一章 綜述 要求不超過30頁。
第二章 一般資料介紹。
第三章 治療前(實驗前)檢測結果。
第四章 治療結果(實驗結果)。
第五章 討論。
結論:對論文的結果得出扼要的結論,一般不超過2頁。
實際建議:根據論文研究結果,提出工作建議,一般1頁。
參考文獻:先按俄文字母序列排序俄文文獻,再按英文字母序列排序英文文獻。
(2)論文首頁的格式:
按以下順序自上而下排列:
醫學院校名稱(居中);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居右;)
地點,時間(居中)。
(3)其它要求:
論文字符大小按照俄文14號,用A4頁打印,頁數在150~180頁;論文上邊距2.5厘米,下邊距2~2.3厘米,右邊距1.5厘米;論文要求必須精裝訂。
2.1.5 論文摘要書寫格式
(1)封一封二書寫格式:
①首頁(封面)書寫格式自上而下:
作者簽名(居右);
作者姓名(居中);
論文名稱(居中);
論文專業代碼與名稱(居中);
論文摘要(居中);
論文類別(居中);
地點,時間(居中)。
②封2書寫格式自上而下:醫學院校名稱;導師學位,職稱,姓名;兩位主評人學位,職稱,姓名;主評單位名稱;答辯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名稱,代碼,醫學院校名稱,地址,郵編;論文存閱于醫學院圖書館的名稱,地址,郵編;論文摘要印刷時間;答辯學術委員會秘書的學位、職稱、姓名及簽字。
(2)論文摘要內容
①研究工作總特征:現實問題,工作目標,研究任務,科學創新,實際工作,提出明確的答辯問題,研究工作地點,參加過的相關學術會議與發表的論文,論文結構。
②觀察對象與研究過程總特征:研究工作時間,地點,觀察對象選擇特征,排除標準,觀察對象一般情況(例數、性別、平均年齡、疾病分型),試驗(研究)方法(檢查指標、儀器方法、統計學方法、分組方法、各組一般情況、試驗處理因素、處理方法)。
③研究實驗結果及討論。
④結論。
⑤實際建議。
⑥近五年內已發表的與課題相關的論著。
(3)封3格式:作者姓名(居中),論文名稱(居中),論文專業代碼、名稱(居中),論文摘要(居中),論文類別(居中),印刷許可證號(居中),印刷時間、數量,排版號(居中),印刷廠名稱、地址、電話(印刷廠需具備學位論文印刷許可證資質)。
(4)論文頁數:不得多于24頁,采用B4紙印制裝訂。
(5)論文摘要字符:俄文字母9.5至11號字體。
2.1.6 教學工作
在攻讀副博士學位過程中,還需完成普通大學教師(相當于講師)教學的工作量,臨床醫學專業需擔負醫學院的臨床教學課程和實習帶教,這也是副博士學位答辯考評內容之一。
2.2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
博士學位培養過程與副博士學位比較,要求更為嚴格,科研工作量更大,除學位論文外,還往往要求有俄文相關專業學術著作出版。自50年代至今,中國學者在前蘇聯、俄羅斯就幾乎都是攻讀副博士學位,極少有人攻讀博士學位?,F將其博士學位培養過程特點簡介如下。
2.2.1 開題
博士學位開題報告首先也是先在教研室會議進行,要求參加會議的正教授不少于3人,副教授不少于5人,提出修改意見形成決議后上報院學術委員會。修改后的開題報告由導師審改后在全院(校)學術委員會做正式開題報告,經院校學術委員會舉手表決后形成決議,上報國家最高學位委員會批準立項給予許可證,此后才能進入博士學位課題研究。
2.2.2 科研過程
博士學位科研工作量明顯超過副博士學位,從事臨床研究,所要求的觀察病例數量、檢測指標種類及水平均明顯多于或高于副博士學位。
2.2.3 論文書寫
論文書寫一般格式與副博士論文相同,但要求博士論文頁數為A4紙250~300頁。論文摘要格式也與副博士論文相同,頁數為B4紙36~38頁。
2.2.4 教學工作
攻讀博士學位論文期間,需完成相當于副教授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相當于副教授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
2.2.5 科學論著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要求在國家級核心學術期刊發表不少于5篇的科學論文,有的專業還要求有相關的俄文科學專著出版。
3 答辯過程
3.1 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副博士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
3.1.1 教研室答辯
在完成副博士論文后首先由導師修改,在俄國的大學,導師對修改自己帶教學生的論文十分重視,通常都要修改3~5遍,而后提交給兩位與論文相關的專業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正教授)審閱,其審閱后提出進一步修改意見,并頒發同意進行教研室答辯的許可證。而后由教研室主任組織進行教研室答辯。按規定教研室答辯由論文相關專業的3個不同教研室的人員參加,正教授不得少于5人,副教授不得少于3人,答辯主持人不得由本教研室教授擔任,可由其它教研室相關專業教授擔任,但必須是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教研室答辯會首先由導師介紹論文完成情況,此后由答辯人在播放電腦幻燈片的同時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15分鐘,然后由頒發答辯許可證的兩位正教授宣讀答辯許可證及審閱意見,接著進行提問答辯,答辯后由參加人舉手表決,最后由主持人進行總結,總時間約90~120分鐘。答辯后由教研室秘書起草打印答辯會記錄與決議兩個文件。答辯會記錄內容有答辯時間,答辯人姓名,論文名稱,完成時間、地點,答辯會參加人員姓名、學位、職稱,主持人姓名、學位、職稱,審閱論文頒發許可證教授的姓名、學位、職稱,答辯過程提出的問題、怎樣回答的問題,答辯會對論文的評價等。答辯會決議主要是對論文的評價、表決結果,同意推薦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該答辯會記錄與決議由答辯會主持人、教研室主任、教研室秘書簽字后上報主管教學科研的副院(校)長簽字,這兩個文件是進行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的法定文件之一。
3.1.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在教研室答辯會后導師要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5~6遍,此外還常請教研室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然后開始書寫論文摘要。在俄國對論文摘要的書寫十分重視,因為無論是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委員在答辯會上,還是國家學位委員會各分委員會在審批學位時,首先閱讀的就是論文摘要,一般論文摘要書寫完成后,導師都要修改6~8遍,還請同一教研室的其他教授傳閱修改,直到導師認為滿意為止。
(1)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
在導師指導研究生對學位論文繼續修改過程中要為進入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會準備相關文件,其包括:
①個人正式答辯申請書,要求必須手寫。
②教研室主任同意進行正式答辯的證明書。
③教研室主任與導師關于答辯人工作學習簡歷介紹信。
④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課程學習,接受各種考試考核的證明信。
⑤教研室主任與導師 、教研室秘書、教研室監考委員會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⑥醫學專業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所在醫院相關科室主任與高年資醫師、主管醫療科研副院長、院長,關于答辯人完成學位論文科研過程的證明信。
⑦由主管科研教學副院(校)長簽字的考試成績證明信。
⑧個人的各種畢業證書、學位證書、專業證書,外國學生的這些證書必須經俄羅斯國家教育部認證。
⑨教研室答辯會的兩位相關專業教授審閱與許可證證明。
⑩教研室答辯會記錄與決議。
上述文件均需上報給學院院長(大學校長)親自審閱。
(2)院校長審閱答辯人相關文件,簽字批準進入正式答辯程序。
將準備好的上述文件、導師修改后認為滿意的論文與論文摘要的最后一稿提交給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都要親自再次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他們認為一個大學(學院)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論文代表這個學校的學術水平,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要對此負責。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均認為論文符合要求,在由院校長主持的辦公會上給予簽字批準后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可在一個月后答辯,通常約有20%~30%的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答辯。
(3)進入正式答辯程序后要立即進行以下工作:
①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國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蛴性u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一般也異地異校聘請,如本院校教授擔任主評審教授最多一位,不允許兩位主評審教授均為本單位。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不一定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通常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②將院校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修改過的論文摘要馬上付印,并按照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簽字的通知,將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和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掛號郵寄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這些單位收到后會馬上給答辯人所在院校科研處(學術委員會)復函,15所相同專業大學的復函還要明確表示該論文是否達到要求水平、是否同意進行答辯。在俄羅斯國家圖書館保存著二次大戰后前蘇聯與俄羅斯全部的副博士與博士學位論文摘要,政府與學者均認為這是難得的寶貴科學技術財富。
③盡快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往主評審單位與主評教授,并于一周后前往主評單位與主評教授處到取回評審證明書,交給所在院校學術委員會。俄規定,院校學術委員會在答辯會前10天應收到這些評審證明書。每份評審證明書均為A4紙打印,一般5~7頁。
④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院校學術委員會與科研處,由其分發給院校學術委員會各位委員。
⑤在答辯前2周將印制好的論文與論文摘要送到所在院校圖書館,由其出示的收據要交給所在院校的科研處。院校圖書館內保存著本院校歷史上所有的論文與論文摘要。
⑥準備好答辯用電腦幻燈片。
⑦導師可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教授寫2份一般評語。
(4)院校學術委員會正式答辯過程。
院校學術委員會的正式答辯是在院校的學術答辯大廳進行,在俄每所院校都有這種一個內裝修十分莊重、掛俄國科學家畫像的學術答辯大廳,所有的學位答辯都在該大廳舉行。俄國各院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均為博士學位的正教授,按俄國相關法規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
答辯過程約需120分鐘,具體過程如下:
由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宣布答辯會開始,并宣讀院校長關于批準答辯的文件。
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與答辯人有關的包括個人簡歷、考試成績、教研室及醫學專業研究過程所在醫院的各項證明文件。
然后由答辯人根據電腦幻燈片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為15分鐘。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與中國的研究生答辯宣讀論文答辯所不同的是,俄國的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
接下來是由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自由提問由答辯人回答,其既可能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提問,也可能對研究結果、結論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學術觀點進行提問,也可能對某些方法技術問題提問,問題往往多種多樣。與中國不同的是,參加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ハ啾戎M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這種提問大約要持續50分鐘。
此后由學術委員會秘書宣讀主評單位的評語,接著由兩位主評教授分別宣讀評語并對答辯人提問3~5個問題。
接著由導師對答辯人的簡歷、研究過程、工作態度、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受到過的表彰和獎勵等,進行簡介。
接下來是在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主持下,各位學術委員對答辯人的專業理論水平、專業技術水平自由發表意見約10分鐘。
此后由兩位投票監票委員手持投票箱,所有在場學術委員進行投票表決。
最后由主任委員宣讀學術委員會答辯結論和表決結果。
根據俄國規定,在2小時答辯過程中必須進行錄音,錄音帶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同時錄有答辯用電腦幻燈片的3.5寸磁盤、光盤、連同打印稿也需在答辯后交院校學術委員會保存。
(5)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按俄國規定,在答辯會后2~3周時間內由院校學術委員會秘書起草兩份報告,一份是關于答辯人通過答辯、院校學術委員會同意授予學位的報告約6~8頁,其中包括對論文的評價;還有一份是答辯記錄約20頁左右。答辯記錄是根據錄音帶整理記錄了整個答辯會中答辯人與各位學術委員說的每一句話,包括提問與回答過程。答辯人認可后這兩份報告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連同論文、論文摘要、考試成績證明信,及主評單位評語和主評教授評語等各項文件,通過掛號郵寄到位于首都莫斯科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其審批。
3.2 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
俄博士論文的答辯也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比較難度更大一些。
3.2.1 教研室答辯
答辯人書寫正式教研室答辯申請書,經導師與教研室主任簽署同意后由院校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簽字批準才能進行教研室答辯,其中5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教研室答辯。進行教研室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要超過60分鐘。相當一部分答辯人在首次教研室答辯過程中因提出的問題太多,只有在論文中改正這些問題,于第二次教研室答辯得到通過。
3.2.2 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答辯過程與副博士論文的答辯過程相似,時間要長30~50分鐘。其中宣讀論文答辯內容,時間規定為25分鐘,提問答辯時間都要超過60分鐘,參加答辯會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的各位委員提出的問題往往都十分尖銳。通常30%以上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博士論文的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
4 學位審批過程
在俄國只有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俄文縮寫BAK)有權批準授予副博士和博士學位,這是一個非常權威性的政府機構。經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批準給與相關專業學位答辯許可的各個大學、科研機構學術委員會,必須按要求把答辯人通過答辯后的論文及其它各項文件上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由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
據稱俄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批過程有二十多道手續,十分嚴格,一般審批時間約需6個月至1年,最長的甚至超過2年,經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審查批準后由其授予學位證書。在中國碩士、博士學位證書由各院校批準授予,是有季節性的集中于每年的7月份,而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學位的審批授予是一項年度日常性工作,夏季的7、8月份則是其工作人員與專家教授的休假時間。
5 俄羅斯醫學學位教育特點
總結上述俄羅斯教育系統醫學學位教育培養、答辯及審批授予過程,其具有以下特點:
5.1 注重以往實際工作經驗
俄國醫學院校本科畢業的醫務人員通常在實際工作3~5年后,才申請報考研究生進入副博士學位教育階段(相當于我國的博士學位),俄國的教授(導師)在選擇學生時十分看重其大學本科畢業后實際工作經歷。
5.2 嚴格的培養過程
(1)其學位的課程考試認真,有完善的考試管理程序。
(2)開題立項批準規范化。副博士與博士學位開題報告要在系、院校學術委員會宣讀表決通過,由院??蒲刑幇磭乙幎ǖ膶W位科研課題立項申報程序,在衛生部、教育部及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申報立項后給予批準文號。
(3)在臨床醫學專業,俄國人在課題研究過程中非常重視對臨床療效的客觀評價,包括對遠期臨床療效的觀察。
(4)論文格式一致。俄羅斯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對論文的書寫格式內容有專門的規定,使各院校論文書寫格式達到了統一。
(5)注重實踐。在攻讀學位期間,需完成規定的大學教學課程時數規定,臨床醫學專業要完成教學時數和實習帶教工作量,鍛煉了實際工作能力。
5.3 科學化、規范化的答辯過程
(1)論文的答辯分為教研室答辯和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兩個階段,有利于提高論文質量。
(2)醫學院校領導直接對本單位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在俄國,院(校)長與院校學術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在答辯前都要親自審閱論文和論文摘要,提出修改意見。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負責人要對提交給國家高等學位委員會的本院校學位論文水平負責,因為這些學位論文代表了該院校的學術水平。
(3)有一定比例的學位答辯人被指定到異地院校進行學位論文答辯,通常其比例達到20%~30%。從而有利于對學位論文水平的客觀評價與院校之間的學術交流。
(4)對學位論文認真評審。由院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根據論文涉及專業,指定論文主評單位與主評審教授兩位。按照俄規定,主評審單位應為異地的同級同類部屬院?;蛴性u審權的科研單位,主評審教授應為該論文專業方面有影響有學術造就的教授,導師可向院校學術委員會推薦主評單位、主評教授,但院校學術委員會可不采納導師推薦意見,而是由主任委員根據論文專業指定。首席主評審教授通常是異地異校聘請相關專業的著名權威教授。
(5)保存論文措施得當。學位論文摘要分別掛號郵寄給5個不同的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白俄羅斯國家圖書館與15所相同專業大學科研處(學術委員會),論文與論文摘要保存于所在院校圖書館,在收到回函后才能進入下一步答辯程序。從而使這些寶貴的科學技術資料得以完整保存。
(6)論文答辯內容必須是研究工作的核心關鍵問題與創新之處。俄國的學位答辯人所宣讀的答辯內容,既不是全文宣讀論文,也不是宣讀論文摘要,而是把論文中研究所得的最主要的新結果、新結論、新見解歸納為幾條,以此為綱組成論文答辯內容,通過自己的研究結果去論證這些新結論、新見解,并就此進行答辯。體現了多年來在俄羅斯科學研究與高層次人才培養中強調解決關鍵問題、抓住問題核心的思維方式。
(7)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俄國的學位論文答辯是在院校學術委員會答辯,按規定答辯時院校學術委員會出席委員最低不得少于15位,其中與論文第一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4位,與論文第二專業相同專業的教授不得少于2位,如該院校沒有達到該數目的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可由院校長與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聯名發函聘請外院校該相關專業學術委員參加答辯。這與我們國內由5位教授組成的答辯委員會進行答辯,有明顯不同。
(8)答辯委員提問嚴肅認真。在俄國參加學位答辯會的學術委員教授們常?;ハ啾戎M行提問,第二個提問的教授提的問題往往比頭一位教授提的問題要復雜、深入。似乎通過這種提問不僅檢測答辯人的水平,也更顯示出一位學術委員教授的水平,更多的體現出學術民主氣氛。
5.4 審批嚴格
【關鍵詞】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科學知識社會學
【正文】
傳統的科學哲學主要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研究科學的,并且取得了累累碩果。但是,僅僅從這個角度來研究科學顯然是不夠的??茖W也是一種社會系統或社會體制,并且科學知識本身同社會條件也的確存在著某種聯系,因此,還需要對科學進行社會學的研究。近些年來,隨著元科學研究的不斷進展,人們越來越發現傳統的科學哲學的定位存在著很大的局限性,以致想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作深入研究,感到困難重重。而另一方面,由于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哲學相比起步較晚,加上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和誘人的應用前景,使得科學社會學研究正方興未艾。尤其是隨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興起,大有從科學哲學走向科學社會學的趨勢。本文對元科學研究的這一發展趨向作了評析,認為:(1 )傳統的科學哲學的定位最突出的局限性之一,在于難以將社會歷史的觀點貫徹到底;(2)科學社會學的研究不僅有助于克服科學哲學的這種局限性, 從而促進其深入發展,而且也為整個元科學的研究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3)科學社會學(特別是科學知識社會學)也有其自身難以克服的局限性,并不能取代科學哲學對科學內容本身作深層的研究。
一、傳統的科學哲學的定位及其局限性
盡管關于什么是科學哲學這個問題存在著不同的意見,但是,一般說來,人們基本上還是傾向于將傳統的科學哲學定位于作為一級學科的哲學下面的一門二級學科。更確切地說,科學哲學的研究范圍基本上局限在認識論或方法論的領域內,并且把它所研究的認識論或方法論幾乎等同于“科學的邏輯”。這在約翰·洛西所寫的《科學哲學歷史導論》一書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他將《科學哲學歷史導論》寫成了“科學方法觀點發展的歷史概要”。在他看來, 科學哲學主要探索下列問題:(1)哪些特征把科學研究與其他類型的研究區分開?(2 )科學家在研究自然時應遵循哪些程序?(3)正確的科學解釋必須滿足哪些條件? (4)科學定律和原理的認識地位是什么?因此, 科學哲學要比科學本身的實踐站得更高:科學從事的是對事實進行解釋,而科學哲學的主題是研究各門科學的程序和結構以及科學解釋的邏輯。([1],p.2)值得注意的是,約翰·洛西將邏輯實證主義和波普學派及其以前的科學哲學看作是“正統的”科學哲學,而將庫恩、拉卡托斯、勞丹、費耶阿本德等歷史主義的科學哲學看作是“非正統的”科學哲學。
約翰·洛西所謂的“正統的”科學哲學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靜態地、非歷史地研究科學。似乎科學存在著一種超歷史的結構或方法論規則,而科學哲學可以站在科學之上,運用超歷史的元科學概念,揭示科學的程序、結構或科學解釋的邏輯。二是主張對科學進行純粹的理性重建,完全排除各種非理性因素。他們將科學認識論或方法論加以高度邏輯化和形式化,從而將邏輯理性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而對各種非理性因素的考慮則到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三是純粹局限在認識論范圍內研究科學,完全忽視了社會學的因素,似乎科學只是個別科學家從事的工作,而不是一項集體的或社會的事業。
應當肯定,傳統的科學哲學關于科學理論結構的分析,關于科學方法的合理重建以及對若干元科學概念的邏輯分析等等,對于推進和深化科學認識論乃至整個哲學的研究,無疑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由于他們對于分析、還原和邏輯方法的強調和運用,使得科學哲學幾乎成了一門與科學研究相類似的相當嚴格和精密的學科。他們發起的“科學的哲學”運動盡管后來遭到失敗,但的確曾經將科學哲學帶進了最輝煌的時期,并且深刻地影響著哲學的發展。因此,從歷史的觀點看,傳統的科學哲學如此定位是有積極意義的,無論是對于推進哲學還是科學研究來說,也許都是必要的并且是不可逾越的。
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發現傳統的科學哲學定位的局限性和偏頗性;首先,雖然科學哲學的研究對象是自然科學,但是它本身卻應當屬于人文學科。因此,它與其它人文學科一樣,若是按照傳統的科學哲學家的理想,完全排除社會、歷史和心理等因素,純粹用邏輯和理性將科學哲學建構成類似物理學那樣的精密學科,顯然是不可能的。其次,僅僅從靜態的、理性的和認識的角度來研究科學,是遠遠不夠的。特別是,這種角度嚴重地忽視了科學在本質上是社會的這一重要特征:科學家在科學活動中往往并非單獨地從事研究,而是需要在某個科學共同體中從事研究;科學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公共)性的事業,其中個人的行為要受到社會目標和規范的強烈影響;還有任何基礎性的科學研究往往不能脫離社會對技術上的要求等等。
如何克服傳統的科學哲學的局限性和偏頗性,將認識因素和社會因素密切地聯系起來,更進一步說,如何將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在這方面,應當說,托馬斯·庫恩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庫恩提出的兩個著名的概念,即范式概念和科學共同體概念,可以說既是科學哲學又是科學社會學的重要概念。庫恩認為,科學哲學的主要問題是解釋科學的動態過程,并且首先要弄清楚科學究竟是怎樣發展的。在他看來,這種“解釋歸根到底必然是心理學或社會學的。就是說,必須描述一種價值體系,一種意識形態,同時也必須分析傳遞和加強這個體系的體制。知道科學家重視什么,我們才有希望了解他們將承擔些什么問題,在發生沖突的特殊條件下又將選擇什么理論?!保ǎ?],p.286)由此可見,盡管庫恩對科學進步的解釋帶有嚴重的相對主義色彩,但是,庫恩對于糾正傳統的科學哲學片面強調“科學的邏輯”的定位,溝通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科學史和科學心理學的聯系,開辟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其貢獻是巨大的。
自庫恩提出科學革命的理論以后,科學哲學逐漸經歷了從邏輯主義向歷史主義的轉變。歷史主義者們大大超越了傳統的科學哲學作為“科學的邏輯”的定位,更多地關注科學的實際發展,試圖建立歷史的模型,因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歷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等領域。他們主張一種與邏輯主義完全不同的方法論,即歷史方法論。這種方法論在本質上是辯證的,要比邏輯主義者所主張的“科學的邏輯”寬闊得多。
然而,盡管歷史主義者竭力倡導一種歷史方法論,但從整體上來說,他們的哲學仍然沒有擺脫分析哲學的基本框架,邏輯主義的色彩依然很濃。也就是說,歷史主義者最終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科學哲學的定位并克服其局限性,將社會歷史的觀點貫徹到底。于是,科學哲學依然困難重重。其中,最為典型的是關于科學進步的問題。本來,如果真正從這社會歷史的觀點看,科學進步是不言而喻的。因為首先,社會生產力在不斷提高,人們可以利用越來越先進的物質手段從事科學;其次,人們可利用的知識和信息也在不斷地豐富和增長;還有,每個時代每個社會的人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素質也在不斷地提高和發展。但是,要想按照原有的科學哲學的定位,在分析哲學的框架內,用純粹邏輯的觀點來解決,科學進步問題卻變得極為艱難。正是由于這個緣故,科學哲學家們至今還難以擺脫這樣一種兩難困境:要么堅持某種超越歷史的普遍有效的科學進步標準來說明科學的進步性;要么接受庫恩的觀點即范式之間是不可通約的,因而否認了科學的進步性。由此可見,要使科學哲學擺脫這種困境,就應當真正突破原有的定位和框架,進一步開拓視野,積極吸取其他元科學研究成果,特別是科學社會學的研究成果,使科學哲學與科學社會學等學科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推動科學哲學乃至整個元科學研究的深入發展。
二、科學社會學的新視野
科學社會學與科學哲學對科學的研究視角有所不同。它們兩者的根本區別在于,科學哲學主要地將科學看作是一種認識,往往使用認識論的范疇(如“理論”、“因果性”、“實驗”、“假說”等等),對科學側重于進行方法論或認識論以及科學發展的內在邏輯的研究。然而,以默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在本質上將科學看作是一種社會體制,將科學的發展過程看作是科學在社會中逐漸體制化的過程。于是,科學社會學往往使用社會學的范疇(如“體制”、“規范”、“分層”、“權威”等等),對科學重點進行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社會環境等方面的研究。具體地說,科學社會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為元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第一,與其他社會體制(例如政府、教育等)一樣,科學也是一種社會體制。“科學可以被樸素地表達成由許多科學家個人組成的共同體:他們觀察自然界,互相討論他們的發現并且把結果記錄在檔案中”,“在可能達到的最廣泛的范圍里,致力于建立觀點的合理的一致性?!保ǎ?],pp.17—18)科學作為一個社會系統,它的正常運行是通過許多公共的或社會的形式來實現的。例如,“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公共機構,如大學里的科系、學術社團及科學雜志,它們致力于各種各樣的公共活動,象科學教育,發表科學論文,對有爭議的科學問題展開辯論,或者對于著名的發現授予正式的獎賞。在更抽象的形式上,我們注意到了公共性影響,如教育課程的設置、研究傳統及研究綱領。每一個科學家都被要求去扮演各種各樣的公共角色,如研究生、研究管理人員或知名科學權威,并且受到公共行為規范的制約,如‘普遍性’或‘無私利性’等?!保ǎ?],p.13 )科學社會學(至少是“內部的”科學社會學)將這些公共建制、活動、影響、角色、規范等等看作是“科學的基本要素”,強調“如果不去探求科學家在他們的科學研究過程中,彼此是如何發生聯系的,那么就無法理解科學理論的地位,無法理解這些理論當初是怎樣被設想出來的。”([3],p.13 )這就是所謂“內部的”科學社會學的基本思想和出發點。概括地講,“內部的”科學社會學,按照齊曼的觀點,是以科學發現為背景,研究的是科學這種社會體制的內部結構、社會關系及其運行規律。
顯然,將科學看作是一種社會體制的研究綱領大大拓展了元科學的研究:首先,拓展了科學哲學和認識論的研究。盡管歷史主義的科學哲學也已經觸及到用社會歷史的觀點來看科學,但是,科學哲學在這方面的研究僅僅是綱要性的,并且可以想象在科學哲學的定位和框架下面是很難能將社會歷史的觀點貫徹到底的,充其量只是在大量歷史案例中去尋找科學發展的邏輯。相比之下,科學社會學不僅使這方面的研究成為可能,而且切切實實地推進了這方面研究。例如,科學哲學中提到的“范式”、“科學共同體”等等概念,在科學社會學那里已經不再是一種智力抽象,而轉變成為切實的研究對象。至于科學哲學中非常突出的“客觀性”、“真理性”和“合理性”等問題,科學社會學則用社會學的術語重新加以闡述。約翰·齊曼甚至提出了“社會學的認識論”的概念。在他看來,“社會學的觀點不僅闡明了科學的‘方法’;它也說明了科學認識論的基本問題?!保ǎ?],p.159 )他指出, “代替強調科學的認識方面的哲學透視,也許我們從一開始就應該采取社會學的觀點?!保ǎ?],p.149 )這些話可能有些夸張,但是, 對科學內部作社會學的研究對于科學哲學來說至少是一種補充和拓展。
其次,開辟了許多關于元科學的新的研究課題及其研究方法。例如,關于科學共同體的研究,關于無形學院的研究,關于科學交流體系的研究,關于科學獎勵制度的研究,關于科學家行為模式的研究,關于科學中的社會分層的研究,關于社會中的科學家的角色研究和關于科學評價的體制化研究等等,所有這些課題的研究,對于理解科學內部實際的社會運作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而且還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更重要的是將科學這種社會體制放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來探討,深入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研究科學對社會的影響,社會對科學的控制以及科學發展的社會條件和社會后果等等??茖W社會學并不僅僅局限于從“內部”考察科學,相反,它更強調科學“這種社會建制植根于社會,作為一個整體完成一定的社會功能,并且和其他體制一樣,和法律、宗教、政治權力等等聯系在一起?!保ǎ?3],p.163)因此,一方面,科學能夠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科學通過技術以巨大的力量導致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人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發生巨大的變化。當然,科學的發展既能強有力地推動經濟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有可能由于不恰當的應用而給社會帶來諸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科學又受到社會的巨大影響、制約或控制。從經濟的角度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對技術上的需求,社會可以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影響、制約或控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其方向;從政治的角度看,國家和政府需要借助科學技術來實現其政治的、軍事的、經濟的、文化的和外交的目的;從文化的角度看,任何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無法脫離它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境,并受到這種文化環境的制約。作用于科學的巨大的社會力量,不僅可以將科學技術看作是一種工具,使它服從于各種社會需要,而且也可以從根本上改變科學的體制及其自身的活動方式。當然,社會對科學的影響、制約或控制也會有雙重效應:一是促進科學技術健康發展,從而推動社會的進步;二是也有可能破壞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給科學與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毫無疑問,將科學這種社會體制放到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來考察,深入研究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之間的社會互動關系,對于元科學研究來說,帶有革命性的變化。它的意義在于:
首先,突破了傳統的元科學研究的思維框架。一般說來,傳統的元科學研究(包括科學哲學、科學心理學、科學史、甚至“內部的”科學社會學)基本上都局限在科學本身的活動范圍內進行研究。這種研究方式的缺陷在于,它忽視了十分重要的社會因素,那就是科學正在改變著整個社會,與此同時,社會也在改變著科學。用約翰·齊曼的話來說,“作用于科學的巨大的社會力量,正在使科學自身內部的活動方式變得面目全非,并且這種力量正在向著科學哲學與心理學的核心滲透:而人們常常不能認識到這種情況?!保ǎ?],p.11 )也就是說,如果切斷科學與整個社會的聯系,即將社會對科學的影響忽略不計,而單純地研究科學本身,則多少帶有某種程度的盲目性。
其次,為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科學提供了可能性,傳統的元科學研究只是從“內部”研究科學,其視野顯然是極為有限的,充其量只是將科學看作一種學術活動,而科學的目的是“為科學而科學”。但是,僅僅從這個角度來理解科學是遠遠不夠的。的確,科學是一種條理化的知識體系;它采用了獨特的方法;它具有獨特的社會結構;它是具有特殊研究才能的人們做出的發現。然而,它更是一種與整個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體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社會體制;它是一種實現各種社會目標的手段和工具;“它需要物質設備;它是教育的主題;它是文化的資源;它需要被管理;它是人類事務中重要的因素。我們的科學‘模型’,必須把這些相互差異、有時是相互矛盾的方面聯系起來,并且統一在一起?!保ǎ?],p.7)而要做到這一點,只有將科學、技術和社會三者聯系起來加以綜合研究,才有可能。
再次,開辟了元科學研究從理論走向現實的更廣闊的道路。由于對科學所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因素的忽視,一般說來,傳統的元科學研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理論脫離現實的傾向,它們所建立的各種科學模型充其量只是科學作為學術活動的模型,離科學作為社會體制的現實情況有很大距離。相比之下,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研究更著重于關注科學的社會現實:究竟科學實際上是如何通過技術影響社會的?社會又是如何實際地影響、制約或控制科學技術的發展的?作為一種社會體制的科學在現實社會中的現狀是什么?它將如何發展?科學對于現實社會的影響又是什么?有什么正面或負面影響?應當采取什么樣的對策促進科學、技術與社會三者之間良性互動,既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又推動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所有這些問題都是科學社會學的理論問題,也是它所應當解決的現實問題。可以說,科學社會學的研究為著重運作的關于科學技術的政策性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礎。
三、科學知識社會學能否取代科學哲學
很明顯,將科學作為一種社會體制來研究的科學社會學同將科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來研究的科學哲學兩者不僅不是沖突的,而且起著相互補充的作用。然而,本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興起的科學知識社會學卻對科學哲學提出了嚴重的挑戰。這種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學科定位同原有的科學社會學大為不同,它脫離了以默頓為代表的科學社會學的研究傳統,并不是從社會體制這個角度來研究科學,而是強調要對科學知識本身進行考察,直接研究科學知識的內容與社會因素的關系。這便形成了科學知識社會學與科學哲學兩者之間的互相競爭關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愛丁堡學派代表人物提出的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蘊含著這樣一種傾向,那就是科學知識社會學能夠而且應當取代科學哲學,來研究和解釋科學知識的內容和性質。這項“強綱領”指出,科學知識本身并不存在絕對的或超驗的特性,也不存在諸如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觀性這樣的特殊本質。所有知識,不管是經驗科學中的知識還是數學中的知識,都應當徹底地被當作社會學的研究材料來處理。([5],p.3)這無疑是在宣告以研究科學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觀性為內容的科學哲學應當終結,關于科學知識的一切應當讓位于科學知識社會學來研究。我們認為,這種見解不僅是相當偏頗的,而且也是難以經得起推敲的。
首先,科學知識社會學對科學知識所作的研究充其量只是一個側面,它根本無法代替科學哲學對科學知識本身作正面的認識論的研究。我們不妨可以看一看戴維·布盧爾在他的《知識和社會建構》一書中對“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的闡述。布盧爾說:“社會學家所關注的知識,包括科學知識,純粹是作為一種自然現象來看待的。”([5],p.5)他認為,科學知識社會學應當遵循以下四條原則:①知識社會學是研究原因的,即關注那些導致信念或知識狀態形成的條件。當然,除了社會原因以外,還存在著其它類型的原因,它們與社會原因一起促使信念形成;②知識社會學公平同等地對待真和假、合理或不合理、成功或失敗。這些對立的雙方都需要得到解釋;③知識社會學的解釋風格是對稱的。例如,用同樣類型的原因來解釋正確的信念和不正確的信念;④知識社會學是反身性的,從原則上說,它的解釋模式應當適用于社會學本身,否則社會學將是對它自己的理論的反駁。布盧爾將原因、公平、對稱和反身性這四條原則稱之為是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的定義。([5],p.7 )由此可見, 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的是科學知識與社會環境條件以及社會結構之間的關系,并且主要研究的是產生科學知識的社會原因或社會條件。也就是說,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研究重點并不是科學知識本身。它甚至根本不關心科學知識的真或假、合理或不合理、成功或不成功等等這樣一些對科學知識來說帶有根本性的問題,而只是采取一種自然主義的立場,將所有科學知識都一味地同等地看作為“結果”;它將研究重點放到了科學知識的外部,放在社會條件或原因上面,即側重于研究是什么樣的外部的社會條件或原因導致什么樣的科學知識的產生。當然,科學知識社會學從這種角度來研究科學知識不能說沒有新意,也許是頗有意義的,但是,應當承認這種角度僅僅只是從一個側面來研究科學知識,而且過多地強調這個側面顯然是不可取的,因為其一,正如約翰·齊曼所批評指出的,“固執的社會學家可能大大地過高估計了社會利益的影響和其它科學以外的考慮”,從而“鼓勵從在科學中起片面作用的一系列因素出發的研究,并使之合法化,因而得出非??梢傻慕Y論”;([3],p.155)其二,它大大低估甚至否定了科學知識本身發展的內在邏輯等認識因素,而事實上這也是科學知識產生的先決條件之一。毫無疑問,離開了人的認識,社會因素的作用再大,科學知識也無從產生。
其次,科學知識社會學本身也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和局限性。勞丹認為,“任何認識社會學的解釋至少必須給出存在于某個思想家Y 的某種信念X與Y的社會狀況Z之間的因果關系。 (如果社會學的解釋具有‘科學的’意義的話)這就要求助于一條普遍的定律,此定律表明,處于Z類狀況之中的所有(或大多數的)信仰者都會采取X類信念”。([6],p.217)但是,在勞丹看來,盡管作了幾十年的研究工作,當代科學知識社會學其解釋還是“過于粗糙,遠遠達不到起碼的確切性要求?!?([6],p.218 )除了象勞丹這樣的科學哲學家以外,還有象科學社會學家默頓和對知識社會學最有建樹的社會學家之一卡爾·曼海姆都對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前景表示懷疑。默頓認為,“特定的發現和發明屬于內部科學史的范圍,并且大量地獨立于非純科學的因素?!保?[6], p.220)而曼海姆則斷定說:“數學和自然科學”中的歷史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內在的因素?!保ǎ?],p.220)一般說來,科學知識社會學的困難及其局限性可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社會條件對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往往是間接的,而不是直接的。也就是說,在特定的社會條件和特定的科學發現或發明之間不一定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其二,社會條件對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影響往往從宏觀上講比較說得通,而從微觀上分析比較困難。例如,我們可以從當時的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經濟和技術上的需要來說明為什么在近代自然科學的各學科中,發展較快、成熟較早的是經典力學。但是,我們很難說明經典力學中的每一個定律的社會根源是什么。其三,科學知識社會學也許比較適合于那些原始的或經驗性很強的科學知識,但很難研究近現代那些理論性或邏輯性較強的科學知識。因為前者離社會現實比較近,或許同社會條件有某種直接的關系;而后者離社會現實比較遠并且已經高度數學化。更進一步說,科學知識社會學在科學知識可以用理性解釋的范圍內似乎沒有多大的用武之地。勞丹甚至明確指出,科學知識社會學只能限定“在不合理性假定的框架之內工作”,才有“廣闊的天地。 ” ([6], p.222 )當然,勞丹對科學知識社會學研究范圍的限定未免有些絕對,但是,他的確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科學知識社會學所固有的局限性。
最后,用科學知識社會學來代替科學哲學的后果也是不可取的。顯然,用科學知識社會學代替科學哲學至少有兩個嚴重的后果:其一,使得對科學知識的研究趨于平面化和表面化。因為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將科學知識僅僅看作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以,他們不希望、也不可能對科學知識作比“自然現象”更深層次的研究。他們將科學的合理性、有效性、真理性或客觀性問題擱置一邊的結果是,將科學知識等同于文學知識、道德知識、宗教知識或別的什么知識,使得科學知識完全失去其自身的有別于其它文化知識的特點。這樣一來,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們在否定科學哲學研究的同時,實質上也否定了他們自己所作的研究,因為既然科學知識同其它別的文化知識沒有什么根本區別,那么,科學知識社會學本身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其二,進一步為認識論和文化的相對主義敞開大門。事實上,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并不是拒斥所有的哲學觀點。確切地講,他們認為,默頓學派的局限與不足就是與實證主義哲學的聯系,而他們的目的就是在新的哲學觀點的支配下,為科學社會學轉向科學知識內容的研究作出貢獻;并且認為他們的研究可以論證這些新的哲學觀點。 ([7],p.228 )而這些所謂的新的哲學觀點最主要的傾向之一,那就是認識論和文化的相對主義。正如布盧爾所明確承認的,“知識社會學的強綱領依賴于一種相對主義。它采取了可以稱之為‘方法論的相對主義’的立場。這種立場體現在早先提出的對稱性和反身性兩條原則之中。所有的信念(不管它們得到如何評價)都將以同樣普遍的方式予以解釋?!?([5],p.158 )反之,若要用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結論來論證哲學觀點,那么勢必強化相對主義的觀點:首先,科學哲學中所探討的“客觀性”和“真理性”的概念,在科學知識社會學家看來,其真實的含義只不過是“主體間性”,即“許多人的意見一致”。這就是認識論的相對主義觀點。其次,正如齊曼指出的,“知識社會學原則的嚴格應用看來必將導致這樣一個不可避免的結論:科學僅僅是在理智領域中許多相互競爭的世界圖像當中的一種,而且它并不優越于一個社會團體能夠贊同的任何其它的系統方案,例如,贊德人的著名的巫術信念?!保ǎ?],pp.119—120)這就是文化相對主義的觀點。由此可見,如果說費耶阿本德從科學史的個別案例研究中得出認識論和文化相對主義的結論,從而宣告科學哲學的終結的話,那么,這些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們則試圖以更一般的經驗研究來強化費耶阿本德的觀點??墒?,他們竟沒有想到,科學哲學的終結同樣也意味著科學知識社會學的終結!
參考文獻
〔1〕 約翰·洛西:《科學哲學歷史導論》,邱仁宗等譯, 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2年。
〔2〕 托馬斯·S·庫恩:《必要的張力》,紀樹立等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
〔3〕 約翰·齊曼:《元科學導論》, 劉@①jùn@①jùn等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
〔4〕
John Ziman, Reliable Knowle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78.
〔5〕 David Bloor, Knowledge and Social Lmagery, The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
〔6〕
Larry Laudan, Progress and Its Problem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