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49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綠色基礎設施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關鍵詞:景觀設計綠色基礎設計規劃生態系統
中圖分類號: P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green infrastructure as a has the natural areas and internal linkage of open space network, human and wildlife habitats for migration channels and clean water, natural, activity place, has the important natural ecological value, can become guarantee the societ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between benign circulation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ramework. This article from the concept of 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 analyzed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the principles and specific method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its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green foundation design planning ecological system
1 景觀綠色基礎設施概述
1.1 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
生態的穩定程度是由種群活動的自由度決定的,而被城市建設隔絕了的斑塊型綠地,嚴重限制了生物種群間以及種群內部個體的接觸和交流,生物多樣性的減少,使種群的生存和進化都受到了抑制,孤島效應的產生直接影響著種群的健康發展和生態的穩定平衡。在這一背景下,綠色基礎設施從景觀環境及其設施中分離出來,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基礎設施是指具有內部連接性的自然區域及開放空間的網絡,以及可能附帶的工程設施。這一網絡為人與野生生物提供棲息地、遷徙通道及凈水源在內的自然活動場所,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態價值,可以成為保證社會、經濟、環境間良性循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框架。作為一項重大的公共服務項目,綠色基礎設施能夠將自然元素融入社區,促進野生生物的繁育,在增加生態穩定性及多樣性的同時,減少了環境對自然災害的敏感性。
1.2 綠色基礎設施的組成
綠色基礎設施包含了各種自然資源、再生性生態元素及風景要素,是一個由水道、濕地、森林與其他自然區域,綠道、公園與其他保護區域,以及農場、牧場、荒野、循環土地等維持原生物種、自然生態過程和保護環境資源的開敞空間所組成的相互連接的網絡。以公園體系和循環土地為例,公園體系包括自然區域、公共公園與運動場等,在為城市居民提供娛樂休閑場所的同時,對生態資源進行了保護,而對垃圾處理場及礦地等區域進行重新修復與改良,形成的循環土地也對改善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所有構成元素中綠色基礎設施的起點和終點都是網絡中心,這里為野生動植物提供著起源地或目的地。而連接這些中心的廊道則起到了保障生物遷徙順利進行與風景連接等重要功能,其形狀、大小與分布均取決于被保護資源的類型、尺度及其地域性。連接廊道包括:綠道走廊(沿河流、鐵路等自然景觀或人工要素建設的線性開放空間)、綠帶(受保護的自然土地、本土生態系統或發展結構功能的農業性風景等)、風景連接等,這些連接廊道除生態功能外,通常還具有提高居民生活品質的休閑功能、文化功能、甚至是生產功能。
2 景觀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
2.1 規劃理念與原則
2.1.1 規劃的主動性
城市化進程的深入使城市用地日趨緊張,在經濟市場化的客觀規律下,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用地與經濟用地相比,一直處于被動的地位。然而,作為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公共空間,城市綠色基礎設施也和水電、道路等必要的基礎設施一樣,對城市發展的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應在規劃中主動尋求和恢復被擾動的自然生境,積極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間的平衡,規劃中應使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先于其他專項規劃,保證城市整體發展戰略的實現。
2.1.2 功能的多樣性
除生態保護功能外,綠色基礎設施還應提供高品質休閑娛樂場所、凈化水文與空氣質量、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提升城市魅力等多種附加功能,體現綠色、視覺以外的復合型功能優勢,給城市帶來更多的發展機會。以水質的優化為例,城市地表覆蓋硬質化和地表水流的渠化會帶來諸如洪水頻率和洪水量的改變,以及水體污染等問題,而綠色基礎設施能夠讓城市的水文過程重回自然。例如濱河的大面積綠地可以作為洪水來臨時的滯洪區,減少洪水的危害;結合道路和水體設置的綠地可以減少暴雨徑流帶來的大量污染物。
2.1.3 建設的彈性
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規劃應做好積極應對城市發展準備,以多尺度、多模塊、多樣性的彈性設計而非標準模式建設生態環境。由于城市中人文、經濟甚至氣候等條件中存在著非常多的不確定性因素,為保證生態網絡不會隨著時間與城市背景的改變而喪失其生態功能,必須在設計之初就以不同的規劃尺度建成功能多樣、穩定度高、適應性強的網絡體系,以便在其中某個部件出現功能缺失的情況下,通過系統的自發調整進行補償。
2.2 規劃方法與程序
首先,應有計劃地維護線狀土地的利用,使其成為連接自然遺留地與公園等系統的廊道,將“綠色孤島”連接起來,并為城市未來發展提供框架,以發展整體系統風景,減少發展造成的生態系統功能和服務的不利影響。其次,應考慮將城市、郊區、荒野等連接起來,并將城市內的各部分綠地網絡化,成為多尺度聯結綠色的空間體系。再次,連通是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核心,通過描述、定義自然資源價值、開放空間網絡功能,基于場地的生態、社會、經濟聯系,規劃力求減少洪災、將腐蝕和沉積作用減到最小、在預計中的暴風雨期不增加場地多余物、阻滯地表徑流、保護野生植物棲息地。同時,促進城市經濟的穩定發展。
此外,規劃程序也是影響建設成果的因素之一,因此應從已經有一定規模的綠道體系開始,通過資源評估、規劃、GIS分析等進行進一步的綠色基礎設施規劃,并通過各相關管理部門的相互合作以及研究與規劃部門制定可實施性的保護、建設、彌補、維護方案,最后再實施全面的建設工程。
3 景觀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與展望
1999年綠色基礎設施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來,人們逐漸開始認識到其在城市發展中不可替代的生態價值。國外一些先進國家已經開始了廣泛的研究和實踐,如美國馬里蘭州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就歷經了10年以上的實踐,并取得了可觀的生態效益與豐富的經驗。
在我國,城市景觀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的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前期調查和試驗較多,但還難以進行大規模的應用與推廣。主要原因在于:現階段我國城市綠地普遍呈現尺度單一的狀態,抑制了綠色基礎設施生態效益的發揮,使其無法體現在改善宏觀環境、保障物種遷徙等方面的功能;在市場背景下,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收益在短期內明顯小于其他經濟商品,無法得到政府與開發商的重視;我國公共參與制度仍不完善,因此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常由單一部門主導完成所有專項規劃的編制,不利于體現規劃的專業性和全面性;此外,綠色基礎設施的規劃需要不同地區、不同城市間的協調合作,但權責利益分布的不平衡可能產生協調不當或地區保護主義,導致生態廊道在某些地域被中斷等問題,使綠色基礎設施體系難以在全區域范圍內實現。
有鑒于此,政府應自上而下深化認識,加強不同部門間的交流合作,引入更多不同背景的專家參與規劃建設,并打破行政藩籬,調整土地政策,建立多尺度、多功能的綠色基礎設施系統,促進社會生態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海龍, 李迪華, 韓西麗. 生態基礎設施概念及其研究進展綜述[J]. 城市規劃, 2005, (09).
[2] 陳靚. 景觀生態學研究中的格局分析方法及模型[J]. 安慶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03).
[3] 張紅衛, 夏海山, 魏民. 運用綠色基礎設施理論, 指導“綠色城市”建設[J]. 中國園林,2009, (09).
關鍵詞:基礎設施;綠色理念;評價體系
Abstract: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environment pressure highligh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ity to have the important meaning. Through to the infrastructure of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based on green concept, from six subsystems, four dimens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concept of green city infrastructure evaluation index, assumed the evaluation system for urban infrastructure plan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further research and policy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words: infrastructure; Green ideas; Evalua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F29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引言
城市基礎設施對促進城市經濟增長、維護生態平衡和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中表現出規劃不合理、投資不均衡、建設滯后、運營效率低下、資源浪費及環境破壞等問題[ , , ]。針對這些問題,一些學者提出了綠色基礎設施(GI: green infrastructure)的概念。綠色基礎設施不僅是獨立于傳統灰色基礎設施的具有內部連接性的自然區域及開放空間的網絡[ ]。還包括以生態化手段來改造或代替道路工程、排水系統、能源系統以及廢物處理等問題(Moffatt, 2001)。
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進行評價可以為項目決策、政策建議提供依據,有利于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已有很多學者從對城市基礎設施項目的評價做了大量的研究。申立銀等[ ]構建了基礎設施項目可持續性評價的指標體系;韓傳峰等[ ]建立了基礎設施系統可持續評價物元模型。2001年美國馬里蘭州推行的綠圖計劃,是近代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的代表,并已經形成獨特的評價體系[ ]。Rosa Arce和Natalia Gullon將戰略環境評價法(SEA)運用到基礎設施建設的可持續性評價中構建了評價體系[ ]?;诰G色理念的城市基礎設施是對傳統灰色基礎設施從生態角度考慮,更多的關注經濟及社會效益外的生態效益。因此,有必要對基于綠色理念的基礎設施構建評價體系,從而評價創建綠色城市的基礎設施綠色化程度,以及為決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依據。
2 指標體系構建
2.1 評價指標的選擇
基礎設施涵蓋范圍十分廣泛,在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方面,多倫多大學應用科學與技術系研究認為,基礎設施可持續發展應當包括基礎設施的技術更新,有關能源和資源利用,防止環境退化的基礎設施的保護和建設等方面[ ]。因此,基于綠色理念的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建立評價體系,首先需要對系統進行分層分析。根據世界銀行1994年對基礎設施的分類,將基礎設施系統分為城市能源子系統,城市供排水子系統,城市交通子系統,城市通訊子系統,城市環境子系統,城市防災子系統[ ]。
基礎設施的所表現出來的在布局合理、充分利用資源、節約能源、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等方面的特性,就是綠色理念在基礎設施中的重要體現?!都幽么蟪鞘芯G色基礎設施導則》闡述了綠色基礎設施應具有的特征,包括Distributed(分布式的小規模的,分布于城市的各種基礎設施);Clustered(集群式的,分布式網絡節點所組成的層級結構)和Interconnected(相互連接的,地區之間的各種物質流、信息流的連接)等。這些特征的集合本質的反映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設施各個側面,體現了基礎設施中的綠色理念 [ ]?;诰G色理念,結合綠色建筑(GB: Green Building)的定義[ ],從高效利用資源(能源、水、土地、材料)、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提供舒適的服務、改善自身效率四個維度對上述10項特征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影響這四個維度的指標。
(1)高效利用資源。分布式的(Distributed)基礎設施能充分利用當地現存優勢資源,設為 ;相互連接的(Interconnected)基礎設施使資源易于流動,從而容易得到充分利用,設為 ;反應靈敏的(Responsive)基礎設施能靈活的利用各種資源,設為 ;使用可再生、低負面影響的(Renewable, Low-impact)資源和能源,設為 ;適應現今使用要求的(Appropriate)資源能源不至于造成浪費,設為 ;在功能和適用條件上能轉變的(Adaptable)基礎設施使用周期長從而節約且高效利用了資源,設為 。
(2)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分布式的基礎設施較集中式的對環境的破壞更小且容易利用廢料,設為 ;一體化的(Integrated)基礎設施融多種功能于一體且在各個維度上與周圍環境融合,設為設為 ;反應靈敏的基礎設施其產出應有利于改善當地環境,設為設為 ;低負面影響的基礎設施表現為其過程和產出對環境的影響都較小,設為 。
(3)提供舒適的服務。相互連接的基礎設施便于提供完善服務,設為 ;以服務為導向的(Service Orientation)能夠提供有效的服務,設為 ;與要求相適應的基礎設施能夠提供適當的服務而不至于造成浪費,設為 ;多用途的(Multi-Purpose)基礎設施能滿足多種服務需求,設為 ;能轉變的基礎設施能滿足服務需求的變化,設為 。
(4)改善自身效率。集群式的(Clustered)基礎設施便于管理和改善,設為 ;相互連接的基礎設施易于發揮整合效應,提高自身效益,設為 ;一體化的基礎設施使其各組成部分都能發揮功效,設為 ;能轉變的基礎設施變更功能和適應條件時成本更低,設為 。
2.2 層級結構及權重
評價體系由三個層次構成,體系的目標是基于綠色理念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由六個子系統影響城市基礎設施水平;這六個子系統都受到高效利用資源等四個維度的影響; 各項指標分別體現了這四個維度的水平。基于綠色理念的基礎設施評價體系層級結構如圖1所示。
為進一步完善這個評價體系,尋求各評價指標對目標的影響權重,通過專家評分法對各評價指標進行打分,從而構造成對比較矩陣。再通過計算單排序權向量及一致性檢驗,最后得出層次總排序權向量。經過總排序一致性檢驗后,確定出四個維度各項指標的權重值如下。
= =
= =
= =
= =
3 結論
【關鍵詞】海綿城市 源頭做起 綜合規劃設計
1、從小做起,從源頭做起
隨著國家發展戰略的推進,城市建設用地快速增加,硬質不透水性的地面隨之不斷擴大,降雨時地面入滲量大為減少,匯流時間縮短,徑流峰值流量增大,給城市下游雨水集中排出帶來很大的壓力。并且,引發城市洪澇積水、河流水系生態惡化、水質污染加劇等問題。
近十幾年,歐美一些國家在對雨水處理問題上也都實踐著自己的做法,如,美國的低影響開發管理,英國的可持續發展水系統,澳大利亞的水敏感性設計等規劃設計理念,其核心都是基于源頭控制和延緩徑流量消減峰值流量,建立比較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使區域開發建設后盡量接近于開發建設前的自然地表徑流及水文化狀態。
雨水源頭管控的價值遠大于后期治理,源頭減排水體包括了水質控制體積、地下水回補體積和源頭滯蓄體積,低影響開發一般是在進入市政管道之前,在一定的地塊面積內建立源頭分散式小型設施,如,凹型綠地、雨水花園、綠化屋頂、透水鋪裝、植草溝、雨水桶等,這對中小型降雨進行徑流總量和污染物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以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降雨量設計作為重要的控制目標和設計依據。當然,這些分散式的小型低影響開發設施對于應對大流域、特大暴雨時作用顯然是不足,一般的城市都有面臨著排水防澇、防洪、水資源缺乏等問題的困擾,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將自然的蓄水塘、濕地、滯洪區等綠色基礎設施一同作為低影響開發工程的內容。
建設海綿城市重要的是順應自然,低影響的建設模式,最大限度地保護好原有的自然,保護好土地,保護好水生態環境等,總之,保護好大自然的生態體系。對傳統粗放城市建設模式下已受到破壞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加以修復,使城市生態多樣性并存??刂瞥鞘虚_發強度,城市開發一定要留足生態用地,增加水域面積,城市建設從規劃設計開始,全面采取屋頂綠化,滲透型路面,凹型綠地,人工集蓄池,人工濕地等,使得雨水積存凈化。采取種種低影響開發系統措施,有效減少地表徑流量,通過綠色基礎設施與灰色基礎設施相結合的雨水系統,達到暴雨時,能夠減輕雨水對城市運行的影響。
2、改變傳統認識 改變傳統單一建設
針對城市的快速發展,引發的城市病,提出了需要建設海綿城市,改變我國目前傳統的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通暢越好,管收集、渠匯集、河道排放的三級體系。這種快排式,集中末端排除的單一做法。建設海綿城市依照“滲、滯、蓄、凈、用、排”六字方針,將雨水滲透、滯留、集蓄、凈化、循環、使用及排除密切結合起來,使城市的雨水徑流量得到有效的控制。
城市每一塊建設用地都作為城市源頭建設用地,進行低影響開發源頭控制。新建、改擴建城市道路綠化隔離帶不能單一只考慮綠化的需求,要與城市雨水收集相結合,在用地條件可行時建設為下凹式綠地,下凹式綠地除滲透、滯留雨水外還可控制面源污染。改變傳統的綠地集中建設模式,在小區中、道路旁隨處建設下凹式接納雨水的街頭綠地。另,凸型綠地不僅不能起到調蓄、滲透、吸納、凈化等功能,還產生高耗水量和水土流失等問題。城市下凹式能夠接納雨水的綠地,應占城市整個綠地的60%以上。但要注意,由于路面徑流水質較差,道路綠化帶及直接接納道路雨水的綠地,景觀植物需選擇耐污染、耐浸泡的植物。人行道、自行車道、步行街、停車場等輕型荷載路面有條件的都應鋪裝成強透水性結構地磚,鋪裝率應在70%以上,對中小型降雨基本不產生地表徑流。在城市公園、文化廣場、休閑娛樂廣場都應建設收集雨水并且可以循環利用的蓄水池,同時,作為周邊居民的應急水源地。據中國 城市科學研究會水技術中心推出的一些先進技術,如,通過在蓄水池底鋪設表面經過處理的砂層,沙地雨水處理池和含氧量比普通雨水處理池提高了3倍,可使水長時間保持新鮮度。
3、建立城市綠色道路雨水系統
城市道路雨水徑流面源帶來的污染很嚴重的,污染負荷很高,因此,城市道路雨水控制與利用對保護城市水生態環境意義重大。一些道路雨水系統做的比較先進的國家早先年就已建設了道路雨水系統,如,英國排水系統中主要的植被過濾帶、雨水花園、雨水塘、濕地等都結合了道路建設系統實施,已成了城市道路排水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國在水法中規定,必須在道路周圍修建雨水塘以保護水源免受交通污染,同時,對路面徑流進行控制。在其他國家,如,德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澳大利亞等道路周邊通常都設置各類雨水濕地、雨水集蓄塘等滯留設施,不僅有效調蓄峰流量、消減道路徑流中的污染物,同時對生物多樣性的營造和景觀改善也有著顯著的效果。
在我國,今后的路規劃設計中也不能單一只考慮道路的行車線型、交通流量等,雨水規劃設計也不能單一只考察管道徑流量,排的越快、多越、越通暢越好,小管徑收集,大管徑匯集,河道排出的灰色雨水排放系統。道路系統規劃設計與雨水系統規劃設計一定要科學實效的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道路周邊或更大范圍的自然條件及人工工程將雨水留滯凈化,建立起城市綠色道路雨水控制目標的排放系統。
4、發展中的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的建設是在不斷發展、不斷發現、不斷的創新過程。聯合國提出建設彈性城市,應對自然災害,城市必須在控制低碳可持續發展的同時,采取措施提高其彈性應對的能力,將多重災害降到最低點。所謂彈性就是要有一定的寬容度,能放能收。從城市水資源來說,把水循環的利用起來,每利用一次就是水資源增加了一倍,利用了二次就是增加了二倍,以此,就做到了水資源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的理念也就是這種發展創新的延伸。
建筑物的設計,要以降雨和建筑物的垂直綠化結合起來,將綠化植物長在建筑物的屋頂和墻壁上,建成垂直園林建筑物,不但使每一棟建筑物變成漂亮的園林建筑物,還會成為整個城市美麗的景觀,并將建筑物排下的雨水充分利用。
當一幢幢的建筑物都能成為園林式的建筑物,那每一幢建筑物就是一座微型低影響開發的海綿體,每一個海綿體組合起來的城市,這個城市就是這個海綿城市的載體。
參考文獻:
1.趙楊 李俊奇 王文亮 王建龍 王思思 宮永偉.海綿城市建設指南解讀之基本概念與綜合目標,中國給水排水2015,(04)
湖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132
摘要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引起了社會上的重視。在以往的建筑工作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多數會選擇一些價格昂貴、性能較高的材料,但由于農村的土地較多,任何一種可能造成土地污染或者空氣污染的材料,都盡量不要應用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當中,否則會對農村的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農村技術設施建設材料,應保證擇優選擇,通過利用性價比較高的材料,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提升?;A設施建設的類型較多,包括道路、橋梁、垃圾處理等等,每一項工作都對農村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積極作用。日后,必須選擇有效的材料來開展建設工作。
關鍵詞 農村;基礎設施;材料
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村民對基礎設施的需求也隨之提高,若繼續仿效城市采用高成本、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將不斷加重對資源、環境等方面的危害。農村在現階段的發展中,成為了決定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的重要工作。材料作為基礎設施建設的決定性因素,在很多方面都將對基礎設施的質量、性能、服務年限產生作用,所以,對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是必要性的工作。在此,本文主要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進行討論。
1 農村基礎設施概述
相對于城市而言,農村固有的環境、水源、空氣等環境,都要優于城市。近幾年,國家在農村投入的建設力量較大,雖然在起初階段表現出了理想的效果,但在長久的發展后,由于材料的選擇失誤,導致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出現了很多的問題,不僅影響了當地的空氣環境,同時對農作物的生產也產生了負面影響。從現有的工作來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集中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范圍比較廣泛,道路橋梁、給排水工程、垃圾處理等等,都是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部分,但一味的應用高耗能材料,導致農村經濟增長緩慢,環境出現惡化。
第二,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對建設材料的選擇相對單一。農村在發展過程中,科技含量并不高,尤其是在材料的選擇上,總是選擇單一的材料,沒有太多的創新,由此導致基礎設施建設的水平和性能,都是非常不理想的。
第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的材料越來越復雜,為了能夠盡快的縮小與城市的差距,基礎設施建設的材料必須擇優選擇,以此來鞏固農村的生活環境和生產環境,促進當地的經濟建設。
2 農村綠色基礎設施建設
對于農村而言,基礎設施的建設與材料具有密切的關系,同時在很多方面都能產生較大的積極意義。但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不能完全與城市站在同一個標準上,否則很容易導致自身的發展陷入惡性循環。本文認為,今后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在“綠色化”方面來努力,這在材料的擇優選擇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諸如學校、醫院、衛生機構,都應選擇無污染、無公害的材料來開展,通過一系列的有效材料應用,減少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農村當中,最寶貴的就是土地。大量的占用土地來開展基礎設施建設,應保證為農村發展帶來更大的價值,而不是污染。
第二,在材料的選擇當中,應開展多項對比。農村一直走的都是綠色化的發展路線,通過對材料的多項對比,來選擇性價比最高的材料。就現階段的情況來看,很多農村的材料已經有了綠色化的趨勢,并且在很多方面小有成就,應持續執行。
第三,綠色化的材料選擇和綠色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是相互配套的,一方面要鞏固已經獲得的綠色化成果,另一方面,還需要開展較多的綠色化創新建筑,以此來滿足基礎設施建設和材料擇優的雙重需求。
3 材料的擇優選擇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現階段的工作中,部分標準甚至高出了城市,不僅是為了保護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同時還為了促進我國的全面發展。材料的擇優選擇,從客觀上直接決定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和當下的工作標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選擇,應積極向綠色化靠攏。
首先,大量的應用節能材料。例如,節能玻璃、防水材料等等。傳統材料并不能滿足現階段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只有選擇新型的、高性能的、綠色化的節能材料,才能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更大的幫助。同時,在運用節能材料的過程中,應保證節能材料被應用到各家各戶的日常生活當中,以此來改善家庭生活條件。
其次,將原有的傳統建筑材料,進行節能優化,例如綠色混凝土等等。綠色混凝土雖然在價格上比較高,但能夠保證基礎設施建設的長久應用,在很多方面都表現出了較為優異的結果,獲得了社會上的廣泛肯定。
綜上所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研究,在今后應深入開展,從客觀上和主觀上來分析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標準,滿足較多的需求,以此來創造較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 總結
本文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材料的擇優進行研究,從現有的工作來看,很多農村都選擇了較多的綠色化材料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取得的效果是比較積極的。在未來的發展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力度勢必會進一步加強,投入的資金、力量也會逐步增多,此時應在材料選擇、研究上展開努力,健全建設材料的應用體系和選擇指標,完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實現我國社會的較大發展。
參考文獻
[1]侯軍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行管理研究綜述[J].北京農學院學報,2014,02.
[2]尹升星,李慧民,王敖君.灰色—層次分析法在陜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評價中的應用[J].建筑技術開發,2014,05:71-73.
【關鍵詞】:園林植物景觀;海綿城市;建設;應用
海d城市是一種城市設計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對自然災害或者環境變化時,能夠維持城市范圍內的旱澇平衡[1]。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洪澇和干旱災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雨水充沛的情況下,能發揮出吸水、滲水和儲水功能,當發生干旱時,將這些吸收的水分進行充分的釋放。這種設計理念在不打破生態原則的基礎上,有效的將人工和自然途徑相結合,不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1、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意義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就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水,也成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用通俗的化來說就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在城市各個地方用吸水材料作為海綿體進行城市建設和規劃,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樹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時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休閑,在暴雨來臨時,就發揮出其特性,將雨水囤積,避免發生洪水或者內澇,大大減少城市積水的幾率。這些囤積的水在干旱時可以通過澆花、洗車等方式進行釋放,充分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海綿城市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大幅減少了政府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大大降低了因內澇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城市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2、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及資源為前提,將土地浪費及生態環境破壞情況最小化,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及生態利益最大化。在處理排水管道與不可下滲地面時,要保證最大程度的實現水平衡,根據場地特征進行科學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暢通。為了使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充足的預處理過程,就要嚴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長通過時間。根據小規模場地中設置分布式過濾、阻留等工程設施提供徑流的過濾和儲藏[2]。
3、園林景觀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3.1凈化空氣,降沉降噪
園林景觀植物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中。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和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維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時,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這既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氣溫度。園林景觀植物規模大,結構復雜,穩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塵、防風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種生產和汽車等制造的噪音。
3.2實現低影響開發
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藏、調節和傳輸同能實現低影響開發,使徑流污染、徑流峰值和徑流總量得到了嚴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實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和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就必須以生態優先和規劃引領為基礎,重新對城市空間進行認識和利用,提升城市規劃和各職能部門間的相互配合。對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明愛區域要限制開發,有效的保護,同時根據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對新開發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區進行規劃和建設。綠地水體、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及生態鋪裝是實現低影響開發園林景觀常用的手法。
3.3 凈化水質,保持生態平衡
水生態基礎建設是海綿城市構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處理又關系著水生態的基礎建設[3]。在傳統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構建單一的灰色基礎設施,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往往由于功能單一而無法完全解決復雜的水污染問題。通過管道將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這就對水質造成了二次污染。綠色的基礎設施完全對立于過去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通過建設園林景觀植物對污水進行凈化,對凈化水質、防洪、氣候調節及保護生態壞境及五中多樣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濕地中的應用,濕地植物不僅能吸收水中的富營養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凈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補充地下水,防止洪澇等自然災害
濕地不單能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而且還是方便儲存的良好場所。傳統的思維和做法是直接將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循環系統。不透水的鋪裝應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漸降低,導致徑流系數增大,從而形成洪澇災害。園林景觀植物的應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合理解決超標徑流系統,通過與城市雨水灌渠系統的相互配合嚴格控制水流。園林景觀植物的葉脈及根均有一定的儲水功能,通過在道路兩旁建設生態滯留地,利用海綿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況下進行吸水、儲水,降低徑流系數,在干旱的天氣通過蒸騰作用將吸收的水分釋放出來,補充地下水以調節城市氣候,降低熱島效應。除此之外,園林景觀植物的根系對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質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情況。
結語
海綿城市作為強調以生態方式收納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傳統排水防澇系統的加強和優化。在現代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加劇、日漸突出的當下,海綿城市的建設迫在眉睫。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范圍廣,因此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的構建遵循自然規律,將改善城市生態的規劃理念與園林景觀植物的設計相結合,打造出了既科學有效又外表美觀的綠色基礎設施,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促進了文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海綿城市的認識度,并大力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美好。
1海綿城市理念的基本內涵
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通常會涉及大量基礎設施的建設和規劃,而這些基礎設施的規劃建設又會對自然環境產生無法避免的影響,部分城市會在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下,發生城市干旱或是內澇等問題,這就會大大制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及人民的正常生活,在這一城市發展背景下,海綿城市理念也就應運而生,并為城市發展問題提供一種新的思路和途徑。海綿城市理念指的是以尊重自然環境和生態優先的原則為基礎,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與城市灰色基礎設施的相互結合,保證城市能夠如同海綿一樣,有效應對洪澇和干旱等問題,從而保證城市能夠自行凈化、滲透和積存雨水,實現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率的逐步提高,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的安全。
2城市規劃中的常見問題
第一,城市建設者沒有關注城市的豎向規劃,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常常忽視豎向規劃的作用,導致,豎向規劃偏離實際,最終誘發城市發生雨后的嚴重內澇問題。第二,城市規劃建設過程中存在專項規劃與用地規劃相互脫鉤的問題,城市管理者需要同步考慮用地規劃與專項規劃,然而實際情況確實,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僅僅關注城市的功能分區,而沒有同步考慮專項規劃問題,最終導致開發強度與周圍基礎設施配套之間的相互脫鉤。第三,缺乏定量分析,在進行海綿城市規劃建設之前,需要對城市進行全面的定量分析和調研,從而選擇適當的天然海綿體保護措施以及土地的開發強度,現階段,較為常用的定性方法表現形式為文字描述型,這一方法相對較為簡便,但其缺點在于容易偏離實際、嚴謹度較差。
3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方法
第一,城市規劃理念的轉變。城市規劃設計人員需要摒棄以往的城市規劃理念,對海綿城市的基本作用、內涵以及應用方法進行全面的把握,并在海綿城市理念的引導下,關注城市生態環境的建設。在城市化建設和發展過程中,以可持續的生態觀為基礎,重點規劃城市排水防澇系統、城市與生態的空間關系等內容。在海綿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做到尊重客觀實際、因地制宜,對海綿城市理念加以靈活、深刻的把握,從而提高城市規劃與建設的合理性。第二,仿生人工海綿體的構建。以海綿城市理念為指導,在海綿體人工構建與保護的同時,通過仿生人工海綿體來增強城市的雨水儲存和收集能力,常用方法包括:通過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科學分析城市洪澇情況,使其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發揮最大作用;利用城市市政試點或大型停車場,對再生水的專用通道和設施加以建設,從而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以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為基礎構建仿生海綿體,從而實現節約用水的目標。第三,建設和改造生態海綿體。海綿城市規劃與建設的一種有效途徑為生態海綿體的人工改造和建設,在城市生態海綿體相對缺少的情況下,可以利用人工的方式建設和改造海綿體,從而調節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加其生態海綿體的數量。常用的生態海綿體人工改造建設方法包括:改造城市園林綠地,利用下凹式或滯留塘等形式收集雨水,并將其與綠地景觀資源相互結合;對城市水系加以改造和構建,從而最大限度發揮自然水資源的調節作用;對傳統的綠地布局形式進行調整,在有效控制投資成本和城市建筑面積的基礎上,以面積更小、更為分散下沉式綠地取代以往集中的綠地建設形式,從而促進雨水資源利用率的提高;設置人工綠地和園林,增強城市的洪水彈性應變能力[1]。第四,天然海綿體的修復和保護。城市規劃建設中常用的天然海綿體恢復和保護措施包括:一是利用生態走廊的構建,加強天然海綿體保護措施,從而促進海綿城市的發展,構建起生態海綿體系,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出天然海綿體的作用;二是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包括生態砌岸、水植物培養以及淤泥疏浚等措施,從而有效修復綠色生態系統,保證天然海綿體的調洪能力得到有效發揮;三是對非建區和建區進行準確劃分,利用強制性的方法對天然海綿體加以保護,避免其受到破壞[2]。第五,提高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城市管理者需要從整體上對城市進行規劃設計,并做好城市規劃之前的資料收集整理工作,進行專項的城市規劃研究,并以相關研究結果為依據,對城市的水資源承載能力加以評估,從而確定城市的水資源承載和處理現狀以及潛在能力,而這也是未來城市發展目標和方向確定的基礎,會對城市的開發策略和開發原則產生直接的決定性作用,經過城市水系和道路之間的相互協調發展,能夠為海綿城市的構建,以及城市用地的合理規劃奠定良好的基礎。城市規劃需要根據地塊的地質地貌等特征來劃分匯水分區,對城市建設進行控制性詳細規劃[3]。
4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城市的規劃和建設過程中,海綿城市理念能夠起到重要的指導意義,這就需要城市管理者對海綿城市理念形成深刻的認識,轉變管理理念,保證城市規劃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關注天然海綿體在海綿城市構建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充分構建仿生人工海綿體和人工改造的生態海綿體,從而增強城市的雨水處理能力。
作者:王艷海 單位:聊城市規劃局
參考文獻:
[1]蘇義敬,王思思,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南方建筑,2014,(3):39-43.
1 沿海城市的環境概況
1.1 沿海城市的環境特征
根據國際間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海岸帶和江河平原地區是氣候變化最脆弱的區域,這主要體現在沿海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與氣候變化的敏感關聯。地球的地質運動不斷改變地球的現狀,直到今天這些運動仍然在或快或慢地繼續著。使得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海岸地質環境受到影響,因為地質的構造運動而發生區域性的下沉現象。其次,由于沿海地區本身土質濕潤、地基松散,其上層受到一定的壓力荷載后容易發生沉陷問題。
對于沿海城市來說其空間形態的發展受到了沿海特殊的河道和海岸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受災風險特征,城市形態受河道、海岸的影響大、接觸界面多其相應的受災可能性就增大,反之則較小。
1.2 沿海城市在氣候變化中面臨的風險
1.2.1 海平面上升。全球范圍內西北太平洋與東印度洋海面的上升幅度最大,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倍;北半球的季節變化幅度要高于南半球;太平洋與大西洋的季節變化幅度要高于其他大洋。在一些太平洋和大西洋沿海地帶海平面上升的峰值還與臺風、颶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季節重疊,而這些地區卻是城市密集、人口稠密、經濟發達的地區,因此造成更為嚴峻的城市安全威脅。
1.2.2 海水入侵。海平面上升促使海水向內陸地下入侵影響內陸的水資源環境。在地下水位偏低的沿海區域,其淡水資源主要來源是位于咸水層以上的淡水層,海平面上升將造成海水地下入侵的速度和面積增大,淡水資源被咸化加快,加劇沿海區域水資源短缺的矛盾。世界上許多發達的城市都位于沿?;蜓睾5貛?,海平面上升不但影響了這些城市的供水系統,還對這些城市的生活和工業的排水工程帶來了困難,進一步影響這些城市和地區的長久發展。
1.2.3 海岸侵獨。引起海岸侵燭的主要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海岸動力對岸線的直接破壞,二是海岸動力作用使沿岸泥沙虧損而引起岸線后退。這些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為影響。海岸侵燭和淹沒沿海低地是海平面上升帶來最直接的影響。海平面上升后,相應區域的相對水深和潮差都會變大,使海浪和潮流的作用增強,海岸侵燭加劇。
2 沿海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的災害適應性實施策略
2.1 基于防御基礎設施的風景園林適應性設計
城市基礎設施是為城市提供基本服務,保證城市正常運行的基礎。城市的基礎設施包括了提供生態服務的城市綠地、農田、公園等綠色開放空間系統,同時還包含了城市的道路交通、市政管網、電力通信等保證城市日常生活和工作所必須的生產和生活服務。
防御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城市的安全起到關鍵性作用。通過景觀防御工程設施的建設提高城市海岸的防御能力,是一種常見的景觀干預手段來應對由自然災害事件,如氣候變化過程帶來的風暴、洪水和侵蝕。目前,防御景觀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以人工為主的硬性工程設施和以自然系統為主的軟性工程設施兩大類。
2.2 基于自然動態的風景園林適應性設計
風景園林本身就是自然界組成的一部分,1個公園、1個庭院,甚至是1顆樹、1朵花的興衰發展和變化都是自然動態過程的顯現?;仡櫄v史,無論是東方自然山水園,還是西方的幾何式景觀,都源于廣闊的大自然背景之中。雖然,現代風景園林設計已經從過去庭院中的自然走向更加廣闊的自然,從公園、風景區規劃、到廢棄地恢復、綠道體系、城市綠色基礎設施,自然元素始終是風景園林設計發展過程不可脫離的基石。
2.3 基于景觀技術創新的風景園林適應性設計
對于沿海海岸環境來說,在海平面上升海岸災害加劇的背景下,探索新的景觀技術,無疑是未來海岸景觀開發和利用的重要途徑。由于海平面上升產生了許多不可預測災害的可能,因此過去的景觀形式和技術無法滿足新的為應對復雜海岸環境條件的景觀策略。這些技術能夠為新的景觀形式創造、新的空間利用方式提供可能。例如為了加強自然系統而建立新的人工濕地景觀的技術方式,或者為了適應未來洪水災害而加強活動場地本身的可調節功能需要的技術方式,又或者是為了增加海岸空間生產性景觀功能而要求的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