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33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教學設計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論文關鍵詞:《力的分解》教學設計
這節課是《相互作用》這一章的最后一節,也是學生學習力的處理方法比較困難的一節,難度來自于二個方面:一是“力的效果”比較抽象,學生難于把握的是把力沿什么方向分解的問題;二是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要強初中物理論文,故教學設計的重點放在如何解決難點上。
教材的思路如下:
通過拖拉機拉著耙,拉力是斜向上的實例
↓
概念:力的分解
↓
邏輯推理: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逆運算,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這種方法為理論探究
↓
發現同一對角線,有無數個平行四邊形,根據實際效果和需要分解
↓
例題推進,研究方法
↓
矢量相加法則:平行四邊行定則和三角形定則
二:教學過程設計
總體思路:本節教科書是通過例題來說明如何根據力的實際效果和需要來分解的。實際上,學生接受的難度是很大的,為此初中物理論文,教學過程設計別強調用實驗來引領學生,讓學生觀察和體感“力的實際效果”。(課前布置好學生要帶的一些簡要實驗器材)
實驗1、第一個實驗學生自己完成。的目的主要是讓學生探究出重力的效果究竟怎樣,學生的思維障礙在于斜面上的物體重力有壓支持面的效果,并沒有其它的效果,因此設計從這個角度出發,把一物塊放在薄塑料板上,觀察塑料板的形變,從而理解了這一效果。
例如斜面上物體受到的重力分解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的兩個分力是一種常見的分解方法,要指出這樣分解是因為物體在重力作用下一方面壓斜面;一方面要沿斜面下滑。為了觀察物體壓斜面的效果。
在一個直角木支架上初中物理論文,用塑料墊板作斜面。將一用橡皮筋拉著的小車放在斜面上,觀察塑料墊板和橡皮筋的形變(如圖所示)。
改變小車上的砝碼數目,觀察塑料墊板和橡皮筋的形變。從塑料墊板和橡皮筋的形變隨小車和砝碼總重力的變化情況可以明顯看到小車重力對斜面和橡皮筋產生的作用效果:垂直壓緊斜面和沿橡皮筋方向拉緊橡皮筋的效果
實驗2、第二個實驗師生共同完成。目的在于讓學生探究斜向上拉物體有向上提的效果。學生的思維障礙在于斜向上的拉力有水平向前拉物體的效果是明白的,但對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則不容易體會。因此設計從這個角度出發,把一物塊放在臺秤上,觀察臺秤的讀數,從而理解了這一效果。
作用于平面上的物體的拉力分解為水平向前的分力和豎直向上的分力,這也是一種常見的分解,學生對
這可以通過如圖所示的演示實驗來說明。 將物體放在彈簧臺秤上初中物理論文,讓學生注意指針,然后作用一個水平拉力,再使拉力的方向從水平方向緩緩向上偏轉,臺秤示數逐漸變小,說明拉力有豎直向上提物體的效果。
通過學習,本節課三維目標得到真正的落實: 學生知道了分力的概念及力的分解的含義,了解力的分解的一般方法,理解力的分解的依據“效果”物理意義,能用平行四邊行定則和三角形定則進行矢量運算初中物理論文,設置問題,啟發學生,組織探究實驗,訓練學生格物致理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了解到物理規律與數學規律之間存在的和諧美,使學生有美的愉悅和成功的情感體驗。另外,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介紹“正交分解法”初中物理論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三:例題推進,鞏固所學知識
例1:重10N的光滑小球,放在傾角為300的斜面上,(1)中被垂直斜面的擋板擋住,(2)中被豎直擋板擋住,求小球對擋板和斜面的壓力。
(1)(2)
例2:在同一平面上共點的四個力F1、F2、F3、F4的大小依次是19N、40N、30N和15N,方向如圖所示,求其合力 (sin370=0.6cos370=0.8)
通過有趣的“猴子競食”實驗,我突然發現,傳統的課堂教學不是這個實驗過程中的實驗環節,而是實驗前的試驗品準備階段。“傳統課堂教學的特點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單向平面地講授教科書的活動”“以綱為綱,以本為本”,在這種理念下,教師崇尚鉆研教材,視教好教材為教學藝術。以“猴子競食”的試驗做形象闡釋的話,傳統教學中的教師類似于準備猴子這個實驗品的飼養員,面對實驗對象,如何給他們“填充食物”是第一目標,即讓他們吃得多、消化得好、養得健康,以最佳狀態參加高考系最終目標。這里,學生所要做的就是增強自己的胃口和消化功能,不斷茁壯成長,蓄積能量。誠然,如此日積月累的“喂食”和“取食”必定也有所得———教師盡責,學生適應高考,取得高分而金榜題名也是可能的。但是,高分低能的教學思路早被新課改的思潮拍在了沙灘上?;仡櫟谌齻€房間猴子取食的過程:猴子先從底層開始,再向上面架子繼續取食的過程,是一個由易到難的獲取過程;要吃到最高層的食物,需要猴子之間相互協作,獲取足夠食物的過程。這個過程在這種設置下應該是順理成章,循序漸進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努力,使得猴子取食技能不斷提高的過程。我合理聯想: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是使其“課程的價值追求,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為核心的三維目標的有機結合”。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就必須強調教學過程,并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學生有學習的動力和能力,變死學為樂學好學,才能達到“猴子活蹦亂跳”的教學效果。底層的食物是最基礎的知識和技能,上面架子上的食物要獲取,則要求有更高的技能和水平,且需要一定的動力。為了吃到最高層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躍撲食,這是學習中學生間的協作和探究?!笆公@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根本任務。不難看出,第三個房子里“猴子競食”過程,不僅是一個獲取食物的過程,更是一個增強能力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注重強調猴子自身的體驗與提高,發揮了猴子自身的聰明和才智。同樣道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從內外因角度講,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外因,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內因,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擺正教與學的關系,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促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使教學效果達到事半功倍。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教師則從前邊所說的“飼養員”的身份,轉化為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從“飼養員”到“學者”的轉變,教師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和設計者,設計教學環境、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并不斷開發課程。教師從臺前退到了幕后,從“演員”轉變成“導演”。這種轉變,是不是意味著教師的角色不重要了?事實恰恰相反,教師并沒有滑向教學中心的邊沿。相反,教師需要做更多工作,思考更多問題,能力也需要更大的提升。
二、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和實施,讓“猴子”找到更多“食物”
請注意:在這里,我說的是猴子“找到食物”,不是第一個房間里的“搶食物”,也不是第二個房間里放置太高根本無法拿到的食物,而是第三個房間里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的食物?!笆澄锊煌瑢哟蔚臄[放”將是教學上獨具匠心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愛學、樂學,而且可以化知識為能力。新課程的教學設計,包括創設學習環境、整合教學目標、構建互動課堂、轉變學習方式、發揮評價促進發展的功能等等,就如同試驗中第三個房子食物的放置,看似平常卻獨具匠心。首先,注重學習環境的創設。學習環境的外延很廣泛,應該包括教師自身、基本教材、學生基礎和教學媒體,同時,也應增加情境創設、教學協作、與資源共享等。教學設計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教學實施環節的順利進行。環境的設置中我們要追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是三維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強調學生的自身的經歷和切身的體驗,使學生既能掌握課本基礎知識,又學會舉一反三,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其次,教學實施的環節就是構建互動課堂的過程。課堂教學的過程,一定是一名教師堅守的陣地,是教師職責所在的體現,是一位教師成名的教學效果基石。人常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四十分鐘將是教師厚積薄發的環節,是一個教師為之奮斗所有職業生涯、不懈追求的歷程。在實施過程中,不乏教師簡單明了的點撥,有深入淺出的講解,有不厭其煩的答疑,更有學生感性或理性的發言;有超越預定目標之外的欣喜,有即時即興的合理互動,有意猶未盡的合理想象,還有鼓勵與探索等等。教學中交往的氣息、平等的對話、和諧的師生體驗等讓師生共享?!斑@是一種令人向往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圍。這種氛圍,對學生而言,意味著心態開放,主體性凸現,個性張揚,創造性得以釋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著角色定位的轉移,是自己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實現自我的過程?!币痪€教師孜孜不倦地不懈追求,持之以恒地伏案備課,所要展示的也不過是這四十分鐘凝聚的智慧與創新。再次,潛移默化中教會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在學習中結合自身實際總結學習方法。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新課程改革中,其中有一個具體的目標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從教學的設計和教學環節的實施,我們不難發現,類似猴子“為了吃到最高層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輪流墊底、跳躍著撲食”的這種協作,散發著青春朝氣,充滿著智慧,更能體現出學生間的友愛與和諧。我們倡導校園文化,注重“師生共同發展”,這難道不是一種難得的共享與發展嗎?我想: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所“捕到的”不僅僅是課本上的重難點,更是生活中的謙讓、禮儀與合作。
三、結語
課程組教師通過走訪寧德地區模具行業、企業進行調研,獲悉沖壓(五金)模具相關企業的產品主要以沖裁模具、拉深模具、彎曲模具等為主.按照企業實際生產過程及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了沖壓成形基礎、沖壓模具與設備、沖裁模設計、彎曲模設計、拉深模設計、成形模具設計、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共七個教學單元,30個工作任務.每個單元以典型沖壓件為載體,載體由簡單到復雜,涵蓋了沖壓模具設計及主要零部件制造所涉及的全部知識點和技能點,每個單元都是一個沖壓制件完整的模具設計及其主要零部件制造的過程.學生由易到難完成這些項目,逐步掌握沖壓模具設計及主要零部件加工的方法和技能,最終達到“沖壓三級模具設計師”的職業能力,實現“學生”到“準員工”的轉換.
2單元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沖壓成形基礎”,計劃6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到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參觀講解及多媒體展示,明確本課程的學習內容、任務及要求;同時掌握沖壓成形的基本概念及特點,以及沖壓成形技術的現狀和發展方向.第二單元“沖壓模具與設備”,計劃10學時,擬安排在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到模具企業參觀,在模具制造中心進行模具拆裝及安裝調試,并進行模具測繪,了解沖壓模具及沖壓設備的種類,知道沖壓模具的構成及工作原理,了解模具在壓力機中的固定方式及簡單調試,了解現代模具的設計手段和方法,了解模具的設計制造流程.第三單元“沖裁模設計”,計劃40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閩東常見的一種Y70電機定子沖片沖裁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使學生明白沖裁的基本概念,沖裁變形過程分析,沖裁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沖裁模間隙對沖裁質量的影響,沖裁模設計程序;能進行排樣設計,凸模與凹模刃口尺寸的計算,沖裁力和壓力中心的計算,沖裁模的結構設計及其主要零部件結構設計和標準選用.第四單元“彎曲模設計”,計劃26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保持架彎曲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使學生明白彎曲成形的概念、特點和用途,彎曲變形的過程及變形特點,彎曲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彎曲件的工藝性影響因素,卸載后彎曲件的回彈對彎曲件的影響;會彎曲件坯料尺寸的計算,彎曲回彈值的確定,彎曲力的計算及壓力機的選擇,彎曲件的工藝設計,彎曲模結構及各零部件的設計或選用.第五單元“拉深模設計”,計劃32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蓋零件拉深工藝及模具的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讓學生知道拉深成形的基本概念和特點,圓筒形件拉深變形的過程和力學特征,拉深工藝及模具與壓力機的關系,其它形狀拉深件的工藝;能進行拉深件工藝性分析,分析拉深工藝中的起皺和拉裂現象,回轉體件的拉深坯料尺寸計算,圓筒形件拉深工序尺寸計算,拉深力計算及壓力機的選用,拉深工藝的輔工序的選用,拉深模具的典型結構及工作零件的設計.第六單元“成形模具設計”,計劃18學時,擬安排在多媒體教室、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工藝及模具設計,借助動畫錄像等影音資料,了解成形工藝的分類和模具特點,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的變形特點和極限變形程度;學會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工藝設計及其計算,正確選擇壓力機,脹形、翻邊、縮口及校形模具結構及零部件的設計.第七單元“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計劃24學時,擬安排在模具設計實訓中心、模具制造實訓中心、模具CAD/CAM實訓室、生產現場實施教學.本單元通過對普通機械加工方法、特種加工方法、及典型沖壓模具常用的裝配方法和裝配工藝路線等知識的講授,使學生掌握模具結構類零件加工工藝路線的擬定以及工藝系統的選擇方法,會分析加工中所產生的質量問題;掌握模具工作零件常見特種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精度,會分析加工中所產生的質量問題;會擬定和編制中等復雜程度模具的裝配工藝,會分析、解決裝配過程中出現的質量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方案設計
本課程的七個教學單元———沖壓成形基礎、沖壓模具與設備、沖裁模設計、彎曲模設計、拉深模設計、成形模具設計、沖壓模具制造與裝配———共設計出30個工作任務.這30個工作任務分別為:沖壓成形技術與模具材料選用;沖壓變形理論基礎;沖壓模具與沖壓工序;沖壓設備及選用;沖裁變形過程分析;沖裁工藝計算;沖裁工藝規程制定;沖裁模典型結構;沖裁模零部件設計;沖裁模設計程序;彎曲變形過程分析;彎曲工藝計算;彎曲工藝規程制定;彎曲模典型結構;彎曲模零部件設計;彎曲模設計程序;拉深變形過程分析;拉深工藝計算;拉深工藝規程制定;拉深模典型結構;拉深模零部件設計;拉深模設計程序;復雜形狀工件拉深模設計;脹形工藝與模具設計;翻邊工藝與模具設計;縮口工藝與模具設計;校形工藝與模具設計;沖裁模的制造與裝配;彎曲模的制造與裝配;拉深模的制造與裝配.根據這些工作任務,學生由易到難,逐步掌握沖壓模具設計與制造的知識、方法和技能,最終達到“沖壓三級模具設計師”的職業能力,提升學生的就業本領.根據這30個工作任務各自不同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教師按照統一的欄目內容和順序分別進行合適的教學方案設計,使之滿足教學要求,實現教學目標.經過近幾年的研究和實踐,教師制定并完善了工作任務教學方案的欄目內容和順序,共16項:單元三、教學任務三、教學參考學時、學時分配、學習目標、教學主要內容、教學實施、教學參考綜合案例、學生綜合實訓案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考核標準與評價(對知識與能力進行定性或定量的評定)、學生知識與能力要求、教師的知識與能力要求、課程教學實施條件、教學準備與實施、課后強化.比如“沖裁模設計程序”工作任務中“教師參考綜合案例”所選取的企業典型產品為閩東地區企業中非常常見的電機定子片的模具設計實例.電機電器是閩東地區最大的支柱產業,而定子片是電機里一個非常常見的零部件.其形狀尺寸與要求,該載體的工作任務具有綜合性、完整性和代表性的特征,同時源于企業真實產品,并經過教學加工,能夠滿足教學要求.在“沖裁模設計程序”工作任務中“學生綜合實訓案例”中,給出了上述電機定子片模具設計工作任務的一種設計結果.要求學生根據其裝配圖與排樣圖,進行其非標準零件圖的進一步設計和完善,并在標準圖紙上完成該模具裝配圖和零件圖的繪制.
4教學資源開發與利用
(1)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技術開發教師ppt課件、教學輔助光盤、網上在線答疑與測試等,通過搭建多功能動態的課程學習與訓練平臺,使學生的興趣、熱情、創造思維得到充分調動和提高.
(2)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開發模具庫和模具動畫素材,將模具拆裝、典型模具結構等視頻上網,通過網絡為學生提供大量模具技術方面的素材、輔助資料以及在線幫助,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一個技術平臺.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可以更好地理解、掌握抽象的內容.
(3)積極利用學校圖書館、專業期刊、行業企業網站等多種資源,使教學內容朝多元化發展,以拓展學生的就業能力。
(4)利用計算機仿真技術及模具CAE軟件虛擬現實技術,進行虛擬項目、虛擬設計、質量分析等,提高教學效率.這些技術的合理利用,使學生盡快完成從學生到員工的轉化.
如今的教材不再是課程的權威,只是一種文本,一個范例,一種憑借,需要教師去挖掘,去延伸。品德課更要打破過去教師和學生圍著教材轉,課堂上灌輸幾條干巴巴的理論的教學,強調“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提倡“用教材教”,它反映了全新的教學觀。(一)加強學科融合,充分挖掘教材如教學“我愛秋天”一課時,按照“發現秋天感覺秋天欣賞秋天贊美秋天”四步曲唱出了秋天的贊歌:通過給馬虎找錯誤,讓學生發現秋天的特征;通過錄相欣賞校園內美麗的秋天,來感受緩緩走近的秋天;隨后跟著錄相,走進秋天的田野,欣賞秋天的瓜果飄香,豐收喜悅;最后再以頌秋天的詩,做秋天的游戲,讀秋天的信,唱秋天的歌,一步步深入教材,把教學活動推向。特別是現行品德教科書,以其問題化、語境化、資源化的內容存在方式,建構出師生能“得到愉快、幸福與滿足,得到自我充分發展與自由,得到唯有人才有的一種最高享受”的有道德的適當生活。(二)密切家校聯系,豐富拓展教材對于農村孩子來說,學習“農產品的家園”一課應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因為孩子生在農村,長在農村。所以,教師可從自己鄉鎮實際出發,對教材進行了拓展、重組。課前,讓學生回家調查了解自己家一年四季都種植了哪些家作物?需要怎么照料?什么時候收獲?課中,讓學生匯報交流調查的情況,再歸類總結,從而得出我們家鄉農產品的種類、特點。課后,又讓學生在父母指導下試種一種豆類,每天觀察種子的變化,并用文字或圖畫記錄。這樣,通過指導學生課前查閱相關的資料,做好課前調查,課上積極體驗、探究、討論,鼓勵學生把自己的感受,體驗選擇說、寫、畫、演等形式表達出來,課后親自實踐,從而增大課堂教學容量,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多維的思維方式。
二、以生活為舞臺,再引領,再關注
魯潔教授認為:作為一門生活實踐的課程,從生活出發還必須讓它回到生活中去,使它在與生活的其它方面不斷發生動態聯系和作用中真正融入于生活世界,成為其中的一個“活性因子”去改善人們的生活、生活方式,促使人們去學會過一種有道德的社會生活。(一)引領學生關注和尊重日常生活在教學“家人關懷我成長”一課時,先讓學生課前去收集小時候用過的衣物等,問問爸爸媽媽自己小時候的一些趣事、傻事。課始,在背景音樂“讓愛住我家”的歌曲聲中,學生拿出收集來的兒時穿過的衣、褲、鞋、襪,試著穿一穿,再說說感覺怎么樣?學生們紛紛拿起衣服往頭上套,可是怎么也伸不進去,褲子只拉到膝蓋處,鞋襪就根本不用說了,只能鉆進兩三個腳趾頭,學生們紛紛嚷著:“太小了,根本穿不了!”從收集到試穿這一過程,學生們顯而易見地認識到:自己長大了!接著,又讓學生來說說,在自己成長的三千多個日日夜夜里,家人無微不至地關心我、照顧我的感人故事。一段段回憶,一個個故事,撥動了孩子幼小但真摯的心弦。這些日常生活中大量的事例,充盈著孩子視覺和聽覺,構成了對學生內心世界的精神洗禮,把學生日常的、知覺的生活納入課堂學習中,并作為師生平等對話的內容,引發價值沖突,引導道德思考,進行道德判斷,逐步形成學生個體道德價值,從而萌發感恩之情。(二)引領學生踐履和向往美好生活“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課旨在告訴學生不同職業的人們為社會作出了不同的貢獻,我們要尊重并珍惜勞動成果。課堂中,讓學生說說心中的理想,憧憬美好的未來生活,同時引導學生:各種的勞動都是人們生活所必需的,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尊重的。還讓學生當當小記者,去采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了解各行業的特點,再談談采訪后的感受,并在現場模擬其中一些勞動場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學生既體會到了勞動者的辛苦,又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向往。由此可見,把生活中學生當前所面臨的價值沖突,作為教學的資源組織來開展教學活動,才是最寶貴的道德教育時機,也才能真正促進學生道德人格的生成與確定。
三、以體驗為渠道,再創設,再感悟
(一)教學設計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
在大學英語教學設計中,大部分教學設計依托教師長期的經驗積累,沒有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主體的定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情境的安排等多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在一些高等院校中,許多大學英語教師對課堂目標缺乏正確的認識,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也缺乏準確的定位,忽視了學生在大學英語課堂中的主體地位,選擇的教學內容沒有考慮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原有知識結構。因此,從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學英語教師要綜合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
(二)英語教學所設定的目標不合理
教學目標是教學方案制訂的核心,也是教學效果評定最終的目標,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整體編排、難點重點的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等,都要以教學目標為基礎。在教學任務的設定中,要著重對三方面進行考量:第一,課程任務的設置;第二,設計單元性的任務;第三,設計章節任務。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很多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不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課堂結構和教學任務之間的關系。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全面清楚地了解學生情況、課程設教學內容等各方面的情況。
二、大學英語教學設計的措施
(一)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全面發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大學英語的教學要體現素質教育的特征,不僅要重視對學生只是知識體系的完善,而且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完善。首先,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自主學習的能力;其次,要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再次,要加強學生之間的溝通,注重師生交流;最后,通過課堂讓學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大學英語教學不僅要結合學生固有的知識體系進行相關完善,而且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提升英語教學水平,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
(二)把教學語言和教學內容列為教學重點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許多高校由于各方面硬件設施的不完善,大學英語教學網絡化還不能夠完全實現,這樣的硬件不足情況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因此,英語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學生作為課堂的重點,重視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知識水平和資源等,將課堂教學盡量設計得有趣、生動。同時教師要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和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要將語言和內容放到同樣的位置,選取適當的內容進行教學,進行適當的語言情境設置,保證學生的語言學習時間、空間。語言情境的設置一定要符合學生的固有知識體系和認識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夠從根本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
三、結語
1.提升認識,構建有效的模式
既然教學設計的誤區在于教學目標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擬定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的教學流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認為應注意如下幾點,方可實現教學設計的優化.(
1)增添課標解讀
什么是教學的靈魂?筆者認為要設計教學必須認真解讀課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思考“教什么”、“怎么教”,讓教學設計與教學效率相通.除此之外,更要思考“為什么教”,這個是站在學生個性化認知和能力發展的角度的思考,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精神.
(2)以課標為準繩
以教學目標為核心的教學設計,如何制定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僅憑經驗和課后習題的解答情況進行教學目標的設置顯然是不科學的,怎么做呢?筆者認為必須以課程標準為準繩,對照其中的相關條目,對教材的內容進行認真的分析與研究,領悟教材為什么要這樣編寫,如此設計意圖何在?對照著課程標準設計導入環節,學生的探究活動任務,選擇例題及分析注意點等等,如此一來,整個初中數學教學的方向才得以清晰、正確.
(3)注重目標檢測
目標達成了沒有呢?這是對教學效果的檢測,更對接下來的教學活動有指導性作用,不能簡單地將教學看成學生學習了就會了,會了就通了,而應該科學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成果,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科學選擇并布置作業。
二、教學案例———“矩形”
1.擬定教學目標對照課程標準分析教材中的知識內容和學生需要達到的學習水平目標1:通過情境的設置,讓學生經歷矩形概念、性質的發現過程;目標2:師生互動,促進學生掌握矩形的概念;目標3:通過觀察、分析和習題演練,促使學生掌握矩形的性質定理“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目標4:通過觀察、分析和習題演練,促使學生掌握矩形的性質定理“矩形的對角線相等”;目標5:學生分組合作探索矩形的對稱性.
2.列表理順目標達成的思路,選擇教學資源
教學目標如何達成,如何評價,采用什么樣的策略,這是我們教師在設計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可以借助于表2來幫助學生理清學習的思路.
所以課堂上采取讓學生從拼圖實驗出發,學生自己在活動中體驗,匯報自己的發現,自主生成矩形概念,并體驗概念的生成過程,對于理解和應用的目標水平,也不單一化,注重情境的創設和習題訓練,結合學生的學情設計多元化的教學策略.
熟悉的卡通形象、記憶猶新的零點倒記時片段,使得學生順利進入到了24時記時法的學習,但任何知識的學習必須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設計這樣一個情境:光頭強在自言自語地說:“明天8:00去伐木。”被熊大和熊二聽了個正著(第一張幻燈片),兄弟倆決定第二天晚上八點來到樹林準備阻止光頭強伐木,結果,當他們到達時看到了一片已被伐光的現場(第二張幻燈片),這時,老師發問:你能猜到這是怎么回事嗎?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猜想,無論這樣的結果是否在學生的預料之內,因其與生活密切的聯系,學生并不陌生,在剛才興趣的影響下很樂意爭先恐后地說出自己的想法。通過這樣設計以準確地掌握學生對于記時法了解的真實情況,以便于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及時調整教學預案。通過與普通記時法的對比,總結出兩種記時法的異同,是探究階段的主要目標,目標初步達成后,再將學習的成果嘗試運用到生活中去。提煉生活中幾個常見情境:升旗、吃飯、睡覺,根據鐘面顯示的提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判斷是一天中前12個小時還是后12個小時的時間點,再用24時記時法表示,對學生有一定的挑戰性,但問題難度遞進性也很明顯。
二、數學味漸濃,創設提煉鞏固的情境
“數學味”與“生活味”的和諧統一,體現著教師對現代數學教學理念的理解程度和教學技巧的運用能力。傳統的數學課堂,以傳授知識為主要內容,以接受式教學為主要方式,以定勢式思維解決同類問題為主要任務,所以其“數學味”比較濃。經過了新課程改革的洗禮,“生活味”逐漸融入了課堂,打破了數學味一統天下的局面,使得數學課堂充滿了生氣與靈氣。從新知探究成功到鞏固練習這一時間段學習內容的安排、練習方式的設計要逐步體現出“數學味”漸濃。
如本節課作這樣設計:共設計了三道鞏固練習題。第一題是分別用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表示圖中三個學習活動情境的時間,有了前面嘗試練習的鋪墊,判斷活動場景是一天中的前12個小時還是后12個小時已不再是教師提醒關注的重點,而重點落在了24時記時法和普通記時法這兩者的對比和使用上。第二題,先觀察一張從南京到秦皇島的火車票,說一說幾點前到達火車比較合適。將這道題置于此環節處理便是考慮了在“數學味”的基礎上“生活味”的問題,但給學生明確地滲透了,生活經驗的總結也是離不開數學思考的。第三題是給鐘面畫上時針。這是一道純數學味的問題,再沒有與生活、游戲相聯系,學生完成該題的過程進行的觀察和思考主要是從數學的角度和習慣。
三、生活味回歸,創設理解應用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