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3-20 16:16:31
序論:寫作是一種深度的自我表達。它要求我們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隱藏在內心深處的真相,好投稿為您帶來了七篇體育法學論文范文,愿它們成為您寫作過程中的靈感催化劑,助力您的創作。
早期的體育法大多數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臨時頒布出來的,因此它沒有一個很好的系統梳理。在階級社會中,體育其實是作為統治階級娛樂活動的一種手段,那么為了保護好秩序,統治階級就想出了用法律條令來約束,這就是早期體育法的形成。到了近代,體育的不斷發展,城市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統治階級也越來越重視體育方面的作用.到了資產階級社會,單獨的正規意義上的體育的法律才真正的出現.現代社會,體育的發展非常的迅速和猛烈,各個國家的政府都十分重視體育的建設和發展,現代的體育不再僅僅是一種運動,它甚至是一種象征,一種民族的精神,它同時催生了一大批的產業的產生和繁榮.因此單個體育活動需要規則加以制約,而且整個體育體系,整個世界的體育體系同樣需要規范和制約,通過國家立法的形式,形成體育法學,進行體育法學的相關研究和探索,進而形成相關的流派,就十分的重要了。
二、我國體育法的立法現狀
國內的一些文獻數據庫的檢索結果表明,我國有關體育法,特別是關于體育法學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總體來看,我國的體育法學研究仍處于基礎階段。在我國的大多數體育專業院校里,關于體育法學的課程就非常的少,那么更不用提其他的非體育院校,而且研究這個領域的專家學者不一定法學水平和功底過關,這是一個典型的交叉學科,因此重視程度有待提高,同時又說明了我國體育法學的前景非常的廣闊.可以說在體育界,體育法學在學科領域的地位和機構保障是充分的,但由于大部分的研究者來自于體育院校,缺乏法學專業教育的背景和實踐,體育法學中真正具有法學專業水平的研究成果卻鳳毛麟角。甚至于對相關的專業的設置與安排上根本就忽略了體育法的存在,僅僅在中國政法大學這種中國頂尖的法學學校中才設置有相關的專業,那么對于其他的院校,簡直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在法律實務界,雖然有相當多的律師或咨詢機構的法律業務涉及到體育領域的法律問題,但至今沒有見到對體育法律實務的系統性和完整的研究和總結。
三、對我國體育法學建設的幾點思考
(一)體育法學要擺脫行政權的干預
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體育事業發展迅猛.08年北京奧運會,我國創下了歷史的最高水平.開辦奧運會是大國實力的象征,它能更好的讓世界了解中國的變化,中國的崛起,是一個展現我國風采讓世界對中國拋棄偏見和刮目相看的良好舞臺.然而,舉辦這樣的大型的體育賽事,它的負面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其中最明顯和影響最深刻的莫過于體育的過于行政化,這種過度的行政化傾向把體育競技的宗旨給模糊了.北京在申辦奧運會期間,由于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國內沒有國際標準的基礎設施,于是投入了巨資進行體育設施的建設,從而贏得了08年的奧運會的主辦權.然而,修建了那么多的體育設施甚至不惜血本趕超世界的先進水平,這嚴重的與北京城市發展違背,北京沒有那么多的資源或者說發展還沒有達到能夠承受如此巨大規模體育賽事的時候就這樣生拉硬扯的上馬那么多的項目.賽事完畢后的各個體育設施落敗景象就是這種過于行政化的最好的反映.因此,體育法學的建設,最大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去行政化,減少對體育事業的干預,讓它自然而良好的發展。
(二)加強體育法理論建設
目前中國的體育法研究的并不多,對于體育法的學理化方向并沒有過多的涉及,因此這方面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在當前的一些文獻和著作中雖然有提及體育法的學理化問題但是往往都是簡單的對法條和規則的解釋,對于上升到理論程度還尚且遙遠。上升到理論程度的體育法學不僅僅要有對法條和規則的解釋,而且還要有足夠的學理基礎,這樣才能夠形成一整套完整的體系。目前我國頒布的《體育法》立法水平還有待提高,里面含有大量的原則性和指導性的規范,而且內容也不夠全面詳實,可操作性不是很強,因此并不適應社會實際,往往會導致爭議的發生。在法律實務中,人們往往注重解決的機制和辦法,而對于學理的研究就很容易忽略。
(三)建設體育法學科
體育法學的學科建立是促使體育法學長久發展的有效措施,是從根本上改變體育法學目前窘境的有效手段。沒有一個學科的建立是毫無根據和無章可循,體育法學的建立也要有一個科學的考量,建立在科學的研究和分析基礎上,這樣才能夠促使其良好有序的發展。建設體育法學的方法和路徑有以下方面:1.大力培養體育法的相關研究人員,體育法的建立離不開體育法學的研究人才,對于研究人員的培養至關重要,他們是這門學科的研究主體,以往對于體育法的研究往往是體育院校的事情,而且都是一些具有研究生院的體育院校,隨著體育法學的不斷發展,各個法學院校也都注意到這一領域,開始大力培養體育法學的專業人才。但是由于起步時間過晚,目前對于體育法的研究依舊是體育院校的老師以及從事體育的人員,由于缺乏專業的法學素養,研究進展很慢,因此在各個法學院校大力引進體育法學學科是十分必要的。2.參考和借鑒其他學科的建立,體育法學是一個新興的交叉類學科,并不是一個孤立的學科種類,它與其他的學科都有著天然的聯系,因此適當借鑒和參考其他學科的建立顯得十分的必要,與體育法學交叉的學科有很多,它們有教育學、哲學、經濟學等等學科門類,都是可以借鑒和參考的。進行學科的建設,不僅要借鑒其他學科的經驗,還要注意它們的經驗和教訓,從而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同時也避免了彎路。3.完善體育法學的相關課程。在當今中國,無論專業的體育院校還是開設有體育法學的法學院校,對于體育法課程的設置都是不合理不完善的,往往大多數會流于形式,體育法學被設置成選修課,不僅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往往老師也不加以重視,以至于開設了這門學科也只是形同虛設。因此,完善相關的制度和課程顯得十分的重要,這就要求各個高校不僅要有一個科學的課程體系安排而且要重視教學成果的評價,這樣才能夠讓廣大師生引起重視從而喜歡上這門學科。比如說在教材方面,要編寫統一適用的體育法學教材,在各個高校統一使用;在教學的課時方面,要有硬性的規定,學生必須要修滿多少學分或者上滿多少課時才算合格;在老師的培養方面,要建立一整套考核激勵制度,教師的教學質量與其工資掛鉤,這樣才能夠促進體育法學這門學科的普及。在高層次的人才培養上,開設體育法碩士、博士專業和課程,培養更加高級的體育法人才。
(四)加強體育研究機構作用
關鍵詞:體育,仲裁制度,立法
Abstract: our sports commerc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lead to a variety of sports disputes are constantly emerging, how to solve the sports disputes have gradually become concerned problems, and sports arbitration as a professional arbitration one kind, with its rapid, confidentialit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cost more numerous disputes the parties and sports organizations of all ages. And our country as a sports superpower, the current low starting poin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of sport, on the basis of the weak, the domestic various sports association basically all don't have their own arbitration institutions, state and no special provisions of the sports arbitration legislation, the kind of sports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relative lag situation if you can't get radical changes, and will be influenced and restricte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he our country sports enterprise important factors. Therefore, the paper will be to the sports world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of understanding and reference to the root of the sports arbitration-sports dispute as a starting point, this paper clarifie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Keywords: sports, arbitration system, legislation
中圖分類號:D91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體育糾紛概述
日本學者千葉正士在《法與糾紛》一書中認為,“糾紛”是指“一定范圍內的社會主體相互之間喪失均衡關系的狀態”,社會均衡關系就是社會秩序,也就是說糾紛是社會秩序失衡而產生的混亂狀態。而參與體育運動的主體可能因所在區域性文化的不同發生糾紛、在激烈的競技對抗中產生矛盾和沖突,也可能在利益的追逐和分配中產生糾紛。因此,在我國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糾紛,是指因從事體育活動的主體之間的利益分配、權利義務爭議而引起的一種緊張的社會關系[2]。也有的學者認為體育糾紛是指在體育活動中以及在體育相關的各種事務中,各種體育法律關系主體之間發生的、以體育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糾紛[3]。體育糾紛具有主體特殊性、專業性、技術性和時間性等個性特點。
1.體育糾紛主體的特殊性。大多數體育糾紛涉及體育運動員、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體委等這類特殊主體,體育糾紛主體之間的法律地位可能平等,也可能不平等。由于體育糾紛既有類似于民事爭議的糾紛,如體育合同糾紛、體育競爭糾紛,也有類似于行政爭議的糾紛,如體育處罰糾紛、體育競賽資格糾紛。因此,體育糾紛各主體在體育糾紛中的權利義務關系各不相同。
2.體育糾紛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體育活動自身的特點使得體育糾紛也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如運動員資格、興奮劑、假球、“黑哨”等糾紛都涉及很強的專業性和技術性,需要有專門的機構做出專業性的認定,而傳統法院則不具備這種特殊的專業性的要求。
3.體育糾紛的解決需要強烈的時間性。體育活動的特殊性決定了競技體育糾紛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裁決,如取消比賽資格、長期禁賽等糾紛。
二、我國體育糾紛解決機制的現狀述評
我國于199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以下簡稱《體育法》),其中第33條規定“在競技體育中發生糾紛,由體育仲裁機構負責調解、仲裁,體育仲裁機構的設立辦法和仲裁范圍由國務院另行制定”[3]我國體育糾紛的解決途徑一般采取以下三種方式:由體育行會內部解決;但目前我國的現狀卻是:第一,行會內部的解決機制存在嚴重問題。表現在行會內部的糾紛解決機制存在處罰機構過多、責權不明、審級設置不明確、程序不規范、暗箱操作、標準混亂、裁判不統一等問題。甚至有的行會內部規定與我國法律制度相抵觸。第二,行會外的獨立的仲裁機構沒有建立,仲裁制度未能形成。第三,由于我國法院沒有專門的處理體育糾紛的機構,因而各法院受理體育案件的數量極少,接近于零,除涉及“黑哨” 、“受賄”的刑事案件外,其他行政及民事案件法院一概不予受理。
三、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構建
要構建我國的體育仲裁制度必須先厘清這個制度的方向,筆者認為建立體育仲裁制度,是一項理論性、技術性、專業性很強的工作,不可能直接適用以調整經濟財產糾紛為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也不能適用規定籠統,但是我們可以以現代仲裁法學理論為基礎,參照國外的一些先進做法,結合我國體育發展的特點和需要,對體育仲裁制度進行構建。制度的建立要能改善我國體育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的局面,具有可操作性,能作為解決體育糾紛的主要手段。
1.我國構建體育仲裁制度的必要性
(1)由于我國當前體育運動方面的立法和糾紛解決機制嚴重滯后的現狀,導致我國現有競技體育糾紛的處理方式多帶有計劃經濟體制色彩的行政干預,這必將不利于我國在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體育事業。
(2)體育是專業性和技術性很強的活動領域,有著一系列具有濃厚專業和技術色彩并通行于國際社會的行業規則,使得其糾紛專業性、技術性特點也十分突出。同時,大量競技體育糾紛往往圍繞競賽產生,且經常發生在體育競賽將要舉行之際或已經進行之中。建立體育仲裁制度則能及時處理體育專業糾紛,提高糾紛解決效率和質量的需要。
2.我國構建體育仲裁制度的可行性
《體育法》第三十三條的規定已經設置好了體育糾紛的仲裁解決方式,為我國構建體育仲裁制度建立了法律基礎?,F今國際的體育糾紛解決機制主要有:A.以行業內部機制解決,包括由各國國內體育組織解決和由各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處理兩種情況。B.以行政處理解決,包括由各國國家奧委會處理和由國際奧委會處理兩種情況。C.以訴訟解決,包括各國國內法院的解決和由區域性國際法院進行解決兩種情況。D.以仲裁解決,即以仲裁解決由體育仲裁院處理。體育仲裁則具有以下一些優勢:A.當事人在程序上有較大自。B.仲裁程序簡便,方式靈活,解決糾紛及時。仲裁程序比訴訟程序簡便得多,并實行一裁終局的制度。C.仲裁的專業性與保密性較強。D.體育仲裁有利于維護體育規則及裁判準則的全球統一性。
四、建立專門的體育仲裁機構
仲裁機構是整個仲裁活動的組織核心。既然體育仲裁是區別于民間仲裁的特殊仲裁形式,就需要建立專門處理體育仲裁事務的體育仲裁機構。體育仲裁機構應符合《仲裁法》規定的仲裁委員會的條件,即制定規范的章程,有自己的住所和必要的財產,有組成的人員和聘任的體育仲裁員。(1)體育仲裁委員會的委員應由中國奧委會、中國各體育協會、中國各體育俱樂部、運動員協會等推薦和協商確定,“應是公道、正派的法律、體育專家以及有實際經驗的體育管理人員”仲裁委員會以這樣一種組成方式來保確其委員能夠廣泛地代表體育界各方面的利益.(2)仲裁委員會主要負責管理整個仲裁機構的日常動作和選聘體育仲裁員,其下可設立專門的下屬機構具體負責,如在仲裁程序開始后,當事人尚未選擇仲裁員之前負責仲裁程序的正常運轉,包括為當事人提供仲裁員名單,應當事人一方請求采取一些臨時或保全措施等。
結 論
綜上所述,構建體育糾紛的仲裁解決機制,是為了創造一個健康、有序的體育運動的發展環境。隨著我國競技體育運動中體育糾紛的日益增多,我國體育法制建設迫在眉睫。我國的體育仲裁制度應該是在我國統一的法律制度下,從我國的體育實踐出發,借鑒國外和國際體育仲裁制度,構建與國際體育接軌、反映體育專業特點、適合中國國情的體育仲裁制度。
本文僅顯淺地論述了我國體育仲裁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從宏觀上論述了制定進行體育仲裁的法律依據的精神;簡單論述了專門的體育仲裁機構的模式;在體育仲裁的程序設定上,也僅對仲裁范圍、仲裁協議、仲裁庭、仲裁效力這四個關注點進行了論述。而體育仲裁的法律依據的具體條文,體育仲裁機構的具體設立,仲裁程序全過程的具體設定等,因筆者水平有限,本文均沒有論及,而這些恰恰又是整個體育仲裁制度最核心的問題,所以還需要更多的學者對這些問題進行研究,為我國體育仲裁制度的構建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1] 郭樹理.奧林匹克體育仲裁制度研究[DB].法學文獻庫,.
[2]韓新君.《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J]上海:上海體育學院學報 2006,2
[3] 黃世席. 從雅典奧運會看國際體育仲裁院的裁決――談對興奮劑使用者的處罰[DB].來源: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4]于善旭.對我國體育法制建設發展戰略的思考[J].南京: 體育與科學,2008,06.
[5]李輝.國際奧林匹克運動中的兩個熱點法律問題[J].山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6,3.
一、體育勞動成果具有重要的營銷開發價值
(一) 通過營銷活動,可為體育創造者帶來經濟收益
體育運動產生的勞動成果,是由運動員、教練員、體育經營者、體育贊助者、體育科研人員、體育管理人員、體育傳媒工作者等參與體育活動的公民和社會團體創作的,他們創作的成果只有通過市場開發、商業運作,尤其是通過運用營銷手段的實施,才能使他們創作的勞動成果在實現社會效益的過程中,得以轉化為經濟效益,并獲得經濟收益。
(二)通過營銷活動,可推進國家整體體育運動發展
通過商業化營銷手段運作,可以使體育知識產權成果得以在實踐中運用和推廣,促進體育運動水平的普遍提高,同時也可以以此募集大量的社會資金,應用于體育成果的研發,反過來又會促進體育成果的產生,使國家的體育運動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通過建立這種營銷開發機制,對體育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將起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通過營銷活動,可促進體育經濟的發展
美國人尤伯羅斯對體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就是開創了奧林匹克運動的經濟價值,他提倡廣播電視轉播權以及奧林匹克標志等奧林匹克知識產權的營銷價值開發,使得體育活動爆發出了巨大的經濟潛能,營銷價值是當今體育知識產權經濟價值中最具有開發潛力的價值之一。
(四)通過營銷活動,可推進體育運動的健康順利發展
體育勞動成果通過營銷開發,可以使體育科技創新不斷涌現并迅速推廣應用,有效地防止對體育科技成果的濫用和隨意歪曲篡改,使體育運動的發展得到穩定可靠的資金支撐。
二、體育勞動成果營銷價值的可開發范圍
(一) 體育學理論具有營銷價值
體育學理論是體育知識和體育技術的經驗總結和理論升華。在人類體育活動中,體育學既包含體育自然科學、也包括體育社會科學,在自然科學方面涉及運動生理、運動生化、運動解剖、運動理學、運動醫學、運動訓練、運動測量和運動統計等理論,在社會科學方面包括社會體育、學校體育、體育經濟、體育法學、體育倫理、體育美學、體育心理、體育史學、體育美學等理論,這些理論有多種存在形式,比如教材、論文、論著、課題成果等。通過運用體育理論的宣傳、影響,進行有關體育活動營銷,可以為體育活動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二)運動技術具有營銷價值
體育競技比賽中核心的競爭因素是運動技術,無論是田徑還是體操,無論是籃球還是排球,無論是游泳還是滑冰,技術是取勝的關鍵。技術包括技藝和技藝的難度兩個方面。有時技藝的獨創性就是一種知識產權,依靠別人掌握不了的技術水平,就可以推進自身體育項目的發展走在競爭隊伍的前列;同時技藝的難度也是一種知識產權,難度系數越大,掌握的人越少,競爭取勝就越有機會。因此每一項技術成果,如果通過營銷手段進行開發,就會使技術獲得經濟效益,從而展現其潛在的經濟價值。
(三)訓練方法具有營銷價值
訓練方法決定了運動員競技技術提高的程度,一些創新性的訓練方法能夠最大限度地挖掘運動員的運動潛能,決定著競技水平提升的速度。比如軍事訓練的原理遷移到運動訓練中的方法,從嚴、從難、實戰的訓練方法、男運動員陪練女運動員的方法等,都是科學有效的訓練方法,對于競技水平的提高都具有很高的價值,也會取得明顯的經濟收益。
(四)體育項目具有營銷價值
中華民族傳統的民族體育項目,是長期以來由勞動人民創造的勞動成果。這種成果應當是這些項目僅限于我國才有,或其發祥地源于我國的項目,有三類運動項目,一是已經列入國家正式比賽的項目,比如武術、中國式摔跤、龍舟、中國象棋、圍棋、風箏;二是我國民間體育項目,尚未列入國家正式比賽的,僅在于民間廣泛開展的,如跳繩、拔河、舞龍氣功踢踺子、舞獅等;三類是少數民族體育項目,這些項目僅在少數民族地區開展,其他地區和民族開展較少。我國民族體育項目上數量眾多,風格各異。有壯族僚球、搶花炮,藏族響箭,朝鮮族跳板,維吾爾族達瓦孜,羌族推竿,佤族的打陀螺,彝族跳火繩,拉祜族射弩等。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約有民族體育項目近千種。這些具有知識產權特征的特殊體育項目,如果應用于商業活動,通過營銷手段的運作,就會產生較高的經濟效益。
另外,體育商標、體育法發明專利以及體育科研人員創作、研制出體育作品、體育器材、體育實驗設備、體育運動技術、體育運動藥品等都是重要的勞動成果,它是營銷價值開發的重要范圍。
三、體育勞動成果營銷價值的開發策略
(一) 國家應完善體育勞動成果保護的法律法規,尤其應從立法上為具有知識產權地位的勞動成果的營銷價值開發奠定提供保障
要從完善法律法規方面加強體育知識成果的所有權的保護,對于重大體育活動中的體育成果,應當以公告、法規的形式對其中有價值的知識成果進行產權保護范圍界定,是其放在法律層面的保護范圍之內。只有產權范圍界定清楚了,價值開發才有依據。
(二)要尋求體育勞動成果營銷價值開發的突破口
體育勞動成果有各種形式,它包括物質形式的體育器材、體育工具,也包括技術形式的動作要領、訓練方法等多種形式,要從其存在的潛在價值挖掘入手,結合市場需求,以社會需求為突破口,進行成果應用,使其產生經濟價值或社會價值。
(三)要充分利用營銷策略進行價值開發
我國對體育經濟學的研究起步較晚,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體育運動實踐的推動和理論工作者的努力之下,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第一,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首先,從研究成果的數量來看,自1988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張巖等編著的該學科的第一本專著(體育經濟學》,中國己出版了10多部體育經濟學的專著。以《體育科學》等為代表的刊物發表了眾多的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文章。據不完全統計,到2000年底,全國己發表的體育經濟學方面的論文有近萬篇。第二,體育經濟學引起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重視,國家從學科、專業及課程設進行了調整,突出了體育經濟學的位置。20世紀80代末體育經濟學己列入許多體育學院的教學計劃,規定為必修課程或選修課程。1992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學科分類與代碼》已將體育經濟學列為體育科學所述的12個二級學科之一。目前,我國體育經濟學的研究正處于方興未艾的發展階段,體育經濟學與經濟學整體聯系不斷増強。
2.體育經濟學學科建設存在的問題
2.1理論體系不明確,教材多,專著少
由于我國體育經濟學學科建制較晚,受西方體育經濟思想的影響和制約,這些研究文章和著作缺乏對體育經濟深層次的研究,而且學科的細化和內化程度不夠,造成教材不少,但真正的具有中國體育經濟特征的專著并不多的現象。因此,我們應樹立體育經濟學學科意識,對體育經濟學學科領域進行全面籌劃、全方位決策和根本性指導,在借鑒西方體育經濟學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梳理、內化,然后形成文章和著作,形成一種不斷追蹤學科前沿,跟蹤國際體育經濟發展動態,不斷思考更新研究領域的學術氛圍。
2.2缺乏研究環境,規范研究多,實證研究少
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對體育經濟學進行系統和全面的科學研究,使其整體發展受到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不僅缺少高度完善的基礎理論體系作為支持,而且缺乏學科戰略意識和學術研究環境與氛圍。研究者們過多注重的是規范研究,而涉及的實證性研究成果則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研究所需的基礎設施薄弱,制約了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典型的如體育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不完善和體育經濟統計數據資料的匱乏,己成為體育經濟學研究和發展的瓶頸制約。
3.體育經濟學學科建設與發展對策
要發展中國的體育經濟學,需要對學科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體育經濟學的發展需要體育科學,尤其是體育社會科學學科共生群落的協調發展和整體推進。體育經濟學本身就是學科交融化的產物,加上現代體育運動和體育經濟問題變得越來越復雜,涉及的學科門類越來越多,其發展越來越受到其他學科發展的制約,其他學科如體育社會經濟統計發展的滯后,已嚴重制約了體育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應大力發展與體育經濟學密切相關、對體育經濟學研究頗具影響的體育社會科學學科,主要包括體育管理學、體育法學、體育營銷學、體育統計學、體育政治學、體育社會學、體育文化學、體育人類學、比較體育、奧林匹克運動等學科,通過促進體育社會科學的繁榮共茂,為體育經濟學的發展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生態環境。
另一方面,體育經濟學學科內部結構還需進一步細分化和完善化,任何學科的發展進程,都必不可少地伴隨著研究對象由整體到局部、由籠統到具體的分割細化過程。體育經濟學是一個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的年輕學科,隨著研究對象的細分化,體育經濟學也不可避免地面臨著細分化趨勢,其內部亞學科會漸次増多“(1)從內容看,可細分為體育消費經濟學、體育投資經濟學、體育組織經濟學、體育產業經濟學、民族體育經濟學等;(2)從體育活動的性質看,則包括觀賞體育經濟學和參與體育經濟學;(3)從具體的體育產業活動看,包括體育贊助經濟學、體育電視轉播經濟學、大型賽事經濟學等。
體育經濟學已列為體育科學所述的12個二級學科之一。目前,成都體育學院等一些體育高等院校也已經設置經濟學本科專業(體育經濟方向),但數量不多,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全國統招本科生專業招生簡章中就沒有設置該專業,而有社會體育專業和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研究生教育階段,體育經濟學受到的重視不夠。根據1997年頒布的《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體育學科下設4個專業,即體育人文社會學、運動人體科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同樣以北京體育大學為例,2004年北京體育大學人文社會學專業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方案中,下設的研究方向都沒有包括體育經濟學,這種專業設置與中國目前體育經濟蓬勃發展的形勢和培養體育經濟人才的緊迫任務是極不相稱的。
最后,是充分發揮政府和學校的支持作用,體育經濟學及其所屬的體育社會科學為體育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和決策參考,是體育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政府和學校應充分發揮作用,為體育經濟學的研究和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職工體育;三資企業;現狀調查;發展對策
1 課題研究的內容、意義與方法
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在深圳、珠海、廈門和汕頭相繼成立了經濟特區,并大量引進外資,加快了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步伐。經濟特區就是在特定的區域內引進并利用發達國家和地區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的同時,吸納他們的資金用以加快發展我國的經濟建設。利用外資有獨資、合資、合作三種不同的形式。在媒體報道和有關討論中,多把利用外資的企業統稱為三資企業。三資企業已成為與我國國有企業、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并列的四種主要經濟組成部分,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一支生力軍。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認識到:三資企業的經營運作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其內部管理也相對封閉。因此,有些外商為追求經濟利益而置工人的身體健康、合法權益于不顧,如勞動條件惡劣、隨意延長工作時間、增加勞動強度、限制甚至侵犯員工人身自由,勞資糾紛時常見諸于報端。在三資企業經濟發展與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職工健康維護及職工體育活動的推展情況都不容樂觀,對此,我們應給予高度的重視。本課題正是基于這種思考,擬從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及體育學的不同視角,運用文獻資料研究、社會調查、數理統計和理論分析等研究方法對我國三資企業職工體育現狀及發展對策進行系統的、全方位的研究。
我國學者已經對大型國有企業職工體育做過專門的研究,也有學者正在對民營企業職工體育活動作相關調查,而對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活動的研究目前依然是一片空白。因此,我們認為,對我國三資企業職工:體育現狀及相關問題的調查研究不僅具有學術價值,即在研究內容上填補了我國群眾體育理論和實踐中的空白;同時,對三資企業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供理論依據與實踐指導,并對推動我國職工體育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在研究的前期,課題組做了大量相關的文獻資料查詢、收集與整理工作,查閱與群眾體育相關的文獻資料50余萬字,參考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企業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學術論文30余篇,以確保掌握這一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與發展動態。
本課題采用調查法對三資企業進行以下三種不同形式的社會調查。
對企業管理層的問卷調查:研究我國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活動的開展情況,共發放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42份,回收率為71%。
面向員工進行的問卷調查:選取有代表性的100多家不同類型的三資企業職工發放調查問卷3000份,回收有效問卷2132份,回收率為71.06%;
個案走訪調查:對職工體育工作開展較為成功的三資企業,我們對其組織管理方式、運作模式以及活動內容等方面進行個案調查與研究。
2 我國三資企業職212體育的現狀調查
2.1 我國三資企業基本情況概述 三資企業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根據“中經網數據中心”2004年5月24日的數據資料統計顯示,2002年我國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工業總產值(當年價格)為110776.5億,其中,三資企業為32459.3億,占總產值的29.3%。2003年城鎮從業人員總數為25639萬人,其中,三資企業務類從業人員約為1300多萬人。以上這些數據表明,三資企’業在我國社會經濟建設中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已越來越大。
2.2 我國三資企業職工的基本情況
2.2.1 三資企業職工的學歷層次、工作性質與年齡特征 三資企業職工以高中或中專學歷為主,占調查樣本總數的42.5%;其次是初中、大專和本科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分別占18.2%、17.2%和17.1%;研究生數量較少,只占調查樣本總數的2.1%。三資企業職工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20~29歲,占樣本總數的70.3%,他們是三資企業招收員工的主要對象;30~35歲占14.4%,而20~35歲職工累計比例占調查總數的84.7%,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職工是三資企業的主力軍。
2.2.2 三資企業職工的經濟收入狀況 三資企業職工月工資收入在500~800元之間占18.5%,801~1000元之間的占18.9%,1001~1200元之間的占14%,1201~1500元之間的占14.4%。從累計百分比數據分析,三資企業職工月收入在1000以下占40.5%;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占69.1%,也就是說,月工資收入在1500元以上的職工只占30%左右。這個數據說明三資企業基層職工的總體上收入水平較低,經濟收入高的人群很少。由于大部分員工的生活水平都比較低,所以,在衣食住行基本滿足的情況下,與其相適應的生活、工作過程以外的業余時間較少,消費能力較低,各種余暇活動內容的選擇,包括體育活動等都受到極大的限制。
2.2.3 三資企業職工日常工作時間分析 調查統計數據顯示,三資企業員工每天工作時間在8小時以下的占調查總人數的4.5%,工作8小時的占調查總人數的43,9%;有50%以上的三資企業職工超出法定的上班時間,并有不同程度的加班現象,其中,日常工作時間在8~10h的占29.8%;10~12h占18%;每日工作時間甚至還有超過12h的情況,以上這些還不包括臨時性的加班任務。
2.2.4 三資企業職工余暇時間分析 三資企業職工工作日的余暇時間嚴重不足。調查數據表明,三資企業職工工作日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時間在3h以上的僅有23.6%;2~3h的占21.3%;1~2h的占33%;1h以下的占15%,其它占7.1%。節假日的余暇時間也較少。我們用累計百分比的方法統計發現,三資企業職工即使在節假日期間,其可自由支配的余暇時間在4h以下的占30.7%;余暇時間在8h以下的累積比例占74.6%;因此,真正能夠享受節假日全部休閑支配時間的達不到該群體人數比例的25%。
2.3 三資企業職工參加體育活動情況
2.3.1 三資企業各職層對職工體育活動的認識 調查數據顯示,三資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對職工體育活動很重視的為4.8%,比較重視的為20.7%,一般的為46.9%,不太重視的為14.4%,不重視的為11%。這些數據表明,企業決策層和管理層對企業職工體育活動還缺乏足夠的重視。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三資企業領導只注重企業的經濟效益,忽視職工的體育文化生活,看不到職工文化體育活動對促進企業生產,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重要性,認為企業開不
開展體育活動無關緊要。
三資企業員工對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大多是積極的。調查統計顯示,員工愿意參加和非常愿意參加體育鍛煉的占69.2%,有時愿意參加的人員占22%,不愿參加的只占9%,這說明三資企業職工參與體育鍛煉的意愿還是很強的。同時,三資企業職工平時注意自己身體健康的占37.6%;有時會注意自己身體健康的占35.4%,這也說明大多數職工對自身健康還是比較重視的。
2.3.2 三資企業職工所喜歡的體育項目 三資企業職工選擇體育活動項目的順序依次是跑步(20.6%)、羽毛球(19.4%)、郊游(10.3%)、籃球(9.2%)、健身性走步(8.4%)、游泳(5.1%),其它項目選擇的人群相對較少。
在男女職工最喜歡的體育項目中,男性在選擇項中以跑步、籃球、羽毛球、臺球、健身性走步、游泳、郊游和足球為前八個選項;女性在選擇項中以羽毛球、跑步、郊游、健身性走步、舞蹈、乒乓球、健身體操和游泳為前八個選項。而且,男女在選擇體育活動項目上存在顯著性差異。
2.3.3 三資企業職工參加體育活動的頻數 調查數據顯示,三資企業職工中有一半以上的員工沒有參加體育活動。在職工余暇活動內容的調查中,我們側面了解到選擇體育活動作為余暇活動主要內容的只有481人次,占調查樣本數的22.5%;而且在調查三資企業職工每周參加體育活動頻數時發現,每周參與3次以上體育活動的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6.4%,每周參與體育活動3次的人數占調查總人數的16.3%;兩者相加,在時間和次數上達到目前體育活動人口標準的合計為22.7%;這與余暇活動中參與體育活動的比例22.5%基本吻合。這些占三資企業職工近1/4的人口,可以稱為現實意義上的體育活動人口:
2.3.4 三資企業職工每次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 調查數據顯示,三資企業職工每次參加體育活動不足10分鐘的比例為8.5%,參加體育活動10~20min的為15.0%,20~30min的為28.5%,體育鍛煉時間在30min以內的累積百分數占54.8%;而體育鍛煉每次活動時間45~60min的為16%,60~90min的為6.2%,90~120min以上占4.8%。
2.3.5 三資企業職工參與體育鍛煉的場所 調查數據顯示,三資企業職工利用體育活動的場所比較集中,按高低順序排列分別為:公共場地占22.1%,社區的體育設施占18.8%,家里占15.5%,單位的體育設施占12.2%,公園占10。1%等;而其他的活動場所如街頭巷尾、江河湖畔、公司租用的運動場館的比例極低。
2.3.6 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消費情況 三資企業職工年體育消費額人均為224.28元,中位數為50元,這些金額基本上花費在購買運動服裝、體育彩票、體育運動附屬消費品等方面;用于租用體育場地或購買門票和體育健身培訓費的職工比例較低。在調查對象中,消費形式以購買運動服裝和體育彩票的居多;但也有984人職工2002年用于體育活動方面的消費是0元,占調查人數的46.2%;這部分人群主要是進城務工的農民工,其自身學歷層次較低,受工資收入的制約,不但沒有經濟消費基礎,也沒有體育消費意識。電有2.6%的職工年體育消費額達1000元以上,但他們主要消費在體育彩票和運動服裝方面。
2.4 影響三資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影響三資企業開展職工體育活動的主觀因素主要是:三資企業職工自我健康意識的管理,參加體育鍛煉的動機和對體育運動功能的認識??陀^因素主要有:相關法規制度、管理體制、單位領導的重視程度,家人和朋友對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余暇時間以及單位運動場地設施的配備情況等方面。
3 我國三資企業職工體育發展的對策
3.1 完善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法制建設 國家應健全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法律法規體系,應盡快明確頒布有關三資企業職工體育方面的法律、法規文件和有關三資企業職工體育行政管理條例,使三資企業職工體育工作有法可依。
3.2 轉變傳統概念,重新審視職工體育的內涵 職工體育不僅是職工的“福利”,更是企業的“福利”。
3.3 建立企業職工體育與健康計劃模式,完善的職工體育與健康管理制度
關鍵詞: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人才就業;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11(b)-0082-04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動計劃的順利進行,以及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廣場舞、健身操、暴走族等社會體育活動開始頻繁的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社會體育是區別于規定性和競爭性比較強的學校體育、軍事體育和競技體育的體育活動,它是人民群眾普遍參與的、自愿性的、公益性或商業性的體育活動,它主要以強身健體、娛樂和交流為目的。社會體育是現代社會文明、健康、科學的重要標志之一。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現代生產方式和人文環境等客觀條件將對社會體育的性質、內容、范圍、結構、對象產生巨大影響。自1997年教育部在進行我國高等院校專業調整時將社會體育專業正式批準為本科專業以來[1],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已經有近20年的發展歷程。社會體育專業設置迎合了社會需求,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均出現了諸多問題,該研究通過深入調查,分析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問題所在,為推動社會體育專業建設、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提供參考。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該文以江蘇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為研究對象,隨機抽取了南京師范大學、徐州師范大學、蘇州大學、揚州大學、南京體育學院、淮陰師范學院、鹽城師范學院7所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設置狀況。
1.2研究方法
1.2.1文獻資料法從該文的研究目的出發,該課題組在鹽城師范學院圖書館,體育期刊網等資料網站上搜集、查閱了近幾年來關于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等方面的論著,并對所查閱的資料進行了后期的分類匯總。1.2.2問卷調查法為了了解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參照相關專家的建議與意見,共設計了一共3份調查問卷對以上提到的幾個高校的相關教師、在校學生、畢業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一: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師的問卷調查;問卷二: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的問卷調查;問卷三: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畢業生的問卷調查。問卷的發放與回收情況如表1所示。1.2.3訪談法通過互聯網、電話、座談等多種方式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在校學生、畢業生和相關專家進行訪問。了解他們對各自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現狀的看法以及建設性意見。1.2.4數理統計法根據對高校社會體育專業教師、在校學生、畢業生以及相關人員的訪談資料,結合問卷調查統計所得到的結果與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匯總。
2研究結果與分析
2.1課程設置分析
教育部1998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介紹》中關于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比較籠統,這個介紹是制定專業教學計劃的方向性指導。目前在高校的社會體育課程的設置仍然存在很多問題,其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將專業目錄中規定的培養目標及要求直接搬進教學計劃,而未做任何具體性的修改[2]。由于缺少直接的依據,所以這種做法往往是使學科課程設置及課程體系的構建及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處于盲目的經驗狀態,影響了教學計劃的科學性、有效性及針對性。2.1.1課程設置與能力體系的比較分析我們采用專家評審的方法,對課程和系統的能力進行綜合比較。比較的結果表明,目前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許多課程,對學生來講,主要是在掌握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水平,并同時可以受到社會體育工作的基本訓練,使大學生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掌握并且能夠指導大眾體育、健康健身、休閑體育,畢業后基本能夠肩負起社會體育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然而在實踐操作過程中,社會體育專業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環節相對薄弱,學生的知識與技能結構不能適應社會體育發展與當前健身服務業的市場需求,被調查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基本都是讓學生分散實習,許多學生面臨畢業論文寫作與就業找工作等多重壓力,基本上無法全身心投入社會體育專業實習工作,導致學生的社會體育服務能力與社會體育需求嚴重脫節,不能在健身服務市場找到合適的工作,只好謀求到學校體育領域任職。而與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競爭體育教師的崗位,社會體育專業學生顯然也不占據優勢,因而連續多年社會體育專業的就業率被教育部亮黃牌。2.1.2專業課程設置的分析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對健身的需求日益增加,健身市場不斷擴大,體育健身產業日漸活躍。在這種社會形勢之下,我們高等院校在設置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時更需要結合實際,不斷加大對新課程的開發力度,致力于創新課程的改革與設置,讓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就學到適應社會體育需求的知識和技能,及時掌握體育健身服務領域最前沿的動態和信息,為今后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從事社會體育服務工作打下良好基礎。近年來,社會體育專業領域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由于目前尚且無法確定的、統一的課程標準,教師對課程內容進行自己的加工,加入個人的認知及價值觀念,造成了教師對課程的重構現象十分普遍。在當下許多高校還沒有形成更加科學完善的課程評價的情況下,這種現象一方面有利于構建各學校的專業特色,有利于提高教師授課的積極性,而另一方面它卻忽略了社會體育健身市場的需求,未能形成市場倒逼機制,導致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有效性、科學性大打折扣。被調查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大多從體育教育專業剝離而來,帶有很強的體育教育的痕跡,而與健身俱樂部或大眾健身市場相脫節。這樣的課程設置,無法培養出社會體育健身市場緊缺的人才。
2.2課程結構的比較分析
2.2.1課程設置分類比較以鹽城師范學院為例,社會體育專業課程分為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通識課程是指面對全體大學生普遍開設的課程,包括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養、思想概論等;專業課程包括專業基礎課和專業核心課,包括運動生理學、體育保健學、田徑、體操、籃球等。這些課程顯然脫胎于體育教育專業,是為培養體育教師而設置的,對于社會體育健身市場,其功效并不明顯。社會體育專業的選修課分為限制性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以南京師范大學和揚州大學為例,南京師范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為通過“選修課”的學習,奠定基礎知識、智能基本,并且通過外語和計算機的學習,使之得到強化。通過方向課的學習,擴大知識面,在其他體育相關領域或向更高學歷進一步學習,找到新的支撐點,增強底氣和能力。選修課分為《哲學原理》、《法律基礎》、《思想道德修養》以及《大學生基礎及應用》等。而揚州大學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為發展掌握社會體育相關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及掌握指導大眾體育、養生健身、娛樂休閑以及特殊人群體育的運動技術而能在社會體育領域中從事體育的高級專門人才。這樣的課程設置關注到了未來健身服務業市場的需求,然而實踐教學及實踐技能培養環節收效卻依然不夠顯著。部分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統計如表2所示。2.2.2公共必修課程公共必修課程主要指社會體育專業開設的通識類課程,該類課程設置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拓展他們的發展潛能和空間。當前,美、日、德等國高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占總課時的30%~34%,反觀我國高等院體育院校社會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公共基礎課程比例結構不合理,不利于學生專業基礎理論水平的提高。這與現代課程改革的趨勢不相符合,難以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和潛力。江蘇省高校的社會體育專業關于公共基礎課程設置存在這樣的現象,他們僅僅是把思想政治類、教育科學類等基本課程進行了簡單的組合,卻沒有從現代課程論以及本學校專業設置的特點等角度進行系統的論證,造成了專業公共基礎課程與學校的專業人才的培養方向聯系不緊密[3]。因此,在21世紀高等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中,應該高度的重視公共基礎課的開設,使學生的培養模式與方向向厚基礎、高素質的方向發展。并且,高校社會體育專業公共必修課程的設置還需進一步系統論證與研究。2.2.3專業實踐課程專業實踐課程指與社會體育專業技能密切相關的實踐內容與形式,包括專業實習、專業見習、社會實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頂崗實習等。社會體育專業實習在強化實踐教學的思想指導下,進一步顯示其培養合格人才的獨特作用與功能[4]。我們社會體育專業與其他專業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要求在社會體育的課程設置上要更加注重實踐性的教學環節,包括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一系列實踐類課程,其安排時間在20周以上,甚至26周,因此社會體育專業與其他的體育專業相比,實踐類的課程要相對較長,這一點也更進一步表明了實踐課程在社會體育專業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意義。2.2.4專業理論課程與技術課程的比例專業課程指體現社會體育專業特點、與社會體育專業培養目標和就業方向緊密關聯的課程,包括專業理論課程與專業技術課程。專業理論課程包括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學、體育保健學、體育市場營銷等,專業技術課程包括乒乓球、網球、羽毛球、瑜珈、健美操、踏板操、健身單車、健身指導等。發達國家一般都表現出明顯的“重理論、輕技術“的傾向。如日本一般高校達到技術:理論為1:2的水平。不僅如此,在課程體系的構成方面更應該注意加強基礎,拓寬知識面,注重學科的交叉滲透。然而這樣的課程設置思路并不適合于我們社會體育專業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對于目前我國的社會體育市場而言,我們的社會體育專業課程體系應該逐步加大技能內容的比例,以滿足當前社會體育市場需求,使大多數社會體育專業畢業生能順應市場需求,強化實踐技能,唯其如此,才能在未來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搶得先機。2.2.5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比例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指社會體育培養方案所規定的課程管理形式。必修課程因其直接體現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并與社會體育專業就業去向緊密關聯,而要求社會體育專業全體學生必須學習,面向社會體育專業全體學生開設。選修課程則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體需求,供部分學生選擇學習,比如女生可以選擇形體塑造、瑜珈等項目,而男生可選擇搏擊或格斗類項目?,F代高等教育課程設置產生了課程擴增即增加選修課程的趨勢。各地高等院校體育專業的選修課程與必修課程的課程設置的比例,是體育課程改革歷年爭論的焦點,同時這一點也反映了我們的學校更多地提供給學生自助選擇和學習課程的自由度。學校設置選修科目的必要性在于:要防止必修科目覆蓋面不夠,與社會發展脫節,選修科目的設置可以與學生的自身特長相結合,具有時效性[5]。目前,我國一些重點院校社會體育專業逐步形成以必修課為主,大量增修選修課的新型課程體系,必修、限選和任修課程的比例基本為7:2:1,同時朝6:2:3的方向發展。專業主干課精煉集中,增設一些數量多、質量高的選修課,以社會體育專業知識為基礎,聯系相關聯的學科,在學術前沿和學科帶頭人的帶領下,增設多類型、多層次的選修課。這樣的課程設置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提升他們的文化修養以提高他們的學術與技能水平。
3高等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的發展趨勢
3.1社會體育人才培養目標
高校社會體育專業的設置是為了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同時具有社會體育專業知識,掌握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擁有積極的服務意識的社會人才[6]。根據社會體育專業的培養模式道路,從浩如煙海的知識中尋找出最基本、最具基礎的知識、基本技術和原理,以及能夠反映科學性發展和交叉的、具有生命的前沿知識和邊緣知識,而淘汰那些陳舊、過時、保守,與培養目標不相關的知識。課程要相對寬泛一些,如體育學、社會學、體育法學等,需要逐步建設一套較好的適應社會體育專業的教材,可以是平臺加模式的形式,包括學校體育的基本技能和知識。
3.2社會體育課程體系改革前景
我國社會體育專業創建已有20余年,專業定位一直是困擾辦學主體和研究者的問題。制約當前社會體育專業發展的重要問題有兩個不明確:其一是培養目標的不明確,其二專業方向的不明確[7]。我們的社會體育工作要以經營管理為主,通過社會體育的專業指導進行專業的輔助建設,這兩者之間是相互滲透的,不可分割[8]。根據江蘇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現狀分析,目前高等院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前景逐步體現出科學性、系統性、開放性、超前性和實踐性的統一??茖W性要求課程的配套組合關系要根據社會體育專業進行優化,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教學內容要正確反映現實的現象和本質;系統性要求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體系和內容要面向現代化、面向社會未來,即需要穩定,同時需要尋求突破,要求課程不但反映科學現狀,總結已經取得的科學成就,還要反映科學的發展趨勢,具有啟發性;實踐性要求課程內容要聯系當今我國的實際和學生的思想實際,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學內容和課程的結構化處理,能夠打破之前教育課程的僵局[9]。具體的結構化處理包括在結構方面,課程和課程體系形成一種開放系統,保持兩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這樣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就能夠得到協調統一。
3.3時展為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提供巨大潛力
21世紀將是社會體育大發展的時代,是全民健身的時代,是需要大批各級各類型社會體育專門人才的時代[10]。在任何領域,專業人才隊伍都是關鍵性的力量,他們決定著某領域的成熟度和發展質量。隨著社會的各方面發展,人民群眾對體育的需求和參與的熱情的不斷高漲,對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質量、數量、類型等都提出了一批新的要求。由于我國體育教師的缺乏,多年來高校的體育教育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養師資力量。但隨著我國社會體育的大力發展,21世紀初期,我國對體育專業人才的專門培養,將漸漸的從目前以學校體育教育人才為主向學校體育人才和社會體育人才相互協調、共同發展、兼顧并舉的道路轉變,就是為了適應我國體育的明天。
4結語
我們現行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未能形成市場倒逼機制,依據當前社會體育健身服務市場的需求,及時調整社會體育專業的課程結構與能力培養方案。該課題組調查的高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大多從體育教育專業剝離而來。考慮到社會體育專業特點及市場需求,不能以普通高校體育教育專業模式進行教學和人才培養。高校社會體育課程設置必須根據社會體育市場需求,及時調整課程培養目標[11]。培養目標是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首先要弄清的方向性、關鍵性問題,同時也是人才培養規格和課程設置的依據和關鍵。各個高校在辦學當中除了準確定位培養目標,還應該結合區域發展情況,突出專業的特色。在課程設置中,除需考慮人才對社會的適應力,還得高度重視社會對人才技能素質的要求,只有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能力水平,才能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適應當前體育產業發展和體育健身市場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劉素卿,李鳳彥.高教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1(3):22-24.
[3]郝小剛.社會體育本科專業公共基礎課設置比較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報,2010(6):101-104.
[4]盧元鎮.社會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陸亨伯.社會體育專業的生存與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2(3):73-74.
[6]馮曉麗.高等體育院校社會體育專業課程設置現狀的調查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4(4):36-38.
[7]程杰,龔健.社會體育專業課程的設置[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3,17(10):38-41.
[8]劉平江,趙立,吳愛華.淺談社會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14(2):12-13,16.
[9]王超英.高等院校體育專業教育實用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10]鄭建岳,等.新形勢下社會體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課程體系的設計[J].西安體育學報,2002(2):26-28.